标题:净名玄论卷第三 内容: 净名玄论卷第三(名题下)三别释法门有三门。 先释不思议门。 次释解脱门。 后释法门。 先释不思议有四。 一来意。 二释不思议名。 三辨不思议体。 四释不思议名多少。 第一来意者。 问。 诸方等教。 皆是不思议。 何故此经独受其名。 答。 一切诸经。 虽皆是不思议。 但此经即以不思议为名。 例如一切佛。 皆有法宝。 而宝积佛即以为名。 又不思议。 凡有二种。 一者通不思议。 谓诸佛菩萨境界。 并非二乘凡夫之有所能测度。 二者别不思议。 谓神通奇特。 如巨细相容。 众经多明通不思议。 此经多辨别不思议。 故偏受斯称。 问。 此经凡有二名。 一维摩诘。 二不思议。 何故。 别有不思议品。 而无别维摩品耶。 又此经名不思议经。 别有不思议品。 众经何故不尔。 如般若等经。 何故无般若品耶。 答。 此经虽有人法二名。 而维摩事彰。 通为一经之主。 不须别立品。 不思议。 虽通贯一经。 但不思议事未显。 须别立品。 般若等经。 明般若事显故。 不须别立般若品也。 问。 此经何故辨不思议耶。 答。 略有五义。 一者欲称叹诸佛菩萨解脱法门不可思议。 令禀教之徒。 虚心顶受。 慕仰信行。 二者净名道德已远得无功用心。 现通说法。 有所施为。 任运即不假思量议度。 既得此悟。 还欲示人。 故说不思议。 三者欲显一切诸法无定性相。 故说不思议。 如长若定长。 不可促长令短。 短若定短。 不可延短令长。 以可延促。 故无定相性。 以无定性。 诸法即空。 因此即悟入实相。 故说不思议。 四者此经正明不思议法。 故立不思议名。 如不二法门。 心行处灭。 言语道断。 净名默即是其事。 以正说此法故。 辨不思议。 五者此经欲示二种人法。 故明不思议。 一者理外。 谓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人法。 若所行之境。 能行之智。 所说教门。 皆是有所得颠倒故。 非不思议。 二者明理内诸佛菩萨所行之境。 能行之智。 所说教门。 并绝凡夫二乘有所得境界。 故方是不可思议。 问。 何以知然。 答。 此经呵凡斥圣。 破大弹小者。 良由凡圣大小皆是有所得颠倒理外行心。 所以非不思议。 广说菩萨无方妙用无碍法门。 有得之徒。 莫能测度。 故名不思议。 是故。 当知。 欲开二种义。 故明不思议。 此是对可思议。 故叹不思议。 令舍可思议。 悟不思议。 既无可思议。 亦无不思议。 故诸佛菩萨所行之道。 非思议。 非不思议。 问。 理外义宗。 亦明绝四句。 离百非。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何故非不思议。 无所得。 若四句。 若绝四句。 一切诸法。 皆不思议。 答。 有所得。 绝定绝。 不可令不绝。 不绝定不绝。 不可令其绝。 如此绝不绝。 皆有踪迹处所。 可得思议。 无所得。 绝不绝并是因缘无碍不思议。 又有所得绝不绝悉皆不成。 竟无此法。 论何物不思议耶。 无所得绝不绝义始成。 故方得有不思议。 至二智中。 当具说也。 第二释不思议名略有三义。 一者约本释不思议名。 由本是不思议故。 方有不思议用耳。 不思议本即不二法。 门不二法门谓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心行断故。 心不能思。 言语灭故。 口不能议。 十四章经。 正为开不二。 故前序云。 净名现病之本意。 文殊问病之所由。 当知为明本不思议。 故名不思议也。 二者约净名二智。 由体不二之道。 故有不二之智不二之智。 能适化无方。 善巧妙用。 并任运成就。 无功用心。 不假思量议度。 故名不思议。 三者外示不思议迹。 若形若声。 及说不思议本。 若境若智。 并非下位菩萨及与二乘凡夫所能测度。 故名不思议。 不思议体。 但有于三。 不思议名。 亦唯此三义。 问。 此与关中旧释何异。 答。 肇公云。 深远幽微。 二乘不能测。 谓不思议三义之中。 但是后意耳。 生公云。 不思议者。 凡有二种。 一者空理。 非惑情所测。 二者神奇。 非浅识能知。 三意之中。 具说初二义。 什公云。 法身菩萨。 有所施为。 欲能则能。 不须作意。 三种之中。 亦得其一。 今且叙三门。 复辨本末次第及内外不同。 则抱前诸意。 三辨不思议体。 问。 今就何法。 明不思议。 答。 法虽无量。 略有三种。 一境。 二智。 三教门。 境即真俗二境不思议。 智即权实两智不思议。 教谓二谛教门。 此之三门。 有二种次第。 若据能化。 由真俗二境。 发权实两智。 由权实两智故。 外说二谛教门。 合此二义。 即为二双。 由境发智。 由智照境。 谓发照一双。 内照二境为行。 外彰神口为说。 说行一双。 次约所化。 三门次第者。 禀二谛教。 发生二智。 二智则照于二谛。 合此三义。 亦成二双。 初则说行。 次则发然。 圣人如行而说。 众生禀二谛教。 则如说而行。 故名说行一双也。 以如说而行。 识教悟理。 发生二智。 故二境为能发。 二智为所发。 二智为能照。 二境为所照。 名发照一双也。 问。 真俗二谛。 为是教名。 为是境称。 答。 约能化所化。 互望不同。 就能化为言。 内照真俗。 故真俗名境。 外为众生。 依二谛说法。 故真俗名教。 就所化为言。 禀于真俗。 别真俗名教。 因真俗。 发生二智。 真俗名境。 然此真俗。 未曾境教。 问。 若尔。 何故垣言二谛为教。 非是境理。 答。 此约依二谛说法故。 二谛名教。 若据发生二智。 则真俗名境。 又真俗表不二理。 则真俗名教。 若对二智。 则称为境。 不可徧执。 问。 但应言圣人内照两境。 外为众生依二谛说法。 众生禀二谛教。 发生二智。 二智还照二谛。 何得复言二谛教表不二理耶。 答。 此义有开有合。 若开理教不同。 约能化为论。 所悟之理。 则非真非俗。 能悟之智。 亦非实非权。 理虽非真俗。 为出处众生。 无名相中。 假名相说。 故开真俗门。 说二谛法。 故以非真俗为理。 真俗为教。 二谛门既尔。 智亦例然。 悟理之智。 非权非实。 为欲化物。 故开二智。 以权实二智。 照真俗两境。 外为众生。 说真俗二谛。 此约能化。 开理教境智义也。 次约所化明理教境智者。 所化众生。 禀真俗二教。 即悟非真非俗不二之理。 既悟不二之理。 即发生不二之观。 所悟境既非真俗。 能悟之智亦非权实。 既悟理非有无。 即识教有真俗。 悟理发生。 非权实智。 即识教有真俗。 故生权实二智。 此约能化所化。 各开理教境智也。 次合论理教境智者。 非真非俗之理。 名为真谛。 若真若俗之教。 并名俗谛。 故唯有二谛。 非权非实。 名为实智。 权之与实。 并名权智。 故唯有二智。 既唯有二境。 故圣人内照二境。 外为众生。 还说二谛。 众生因二谛教。 还发生二智也。 问。 初何故开。 后何故合。 答。 欲显至理甚深。 未曾真俗。 圣心微妙。 亦非实非权。 而今言俗言真。 说权说实者。 盖是出处众生。 故强名相说。 为此义故。 所以须开。 复欲就二谛摄法。 无义不收。 权实该罗。 无智不摄。 故但明二谛唯有权实。 所以合也。 又经中具有开合。 以释经故具明之。 又对斥旧宗执二谛不知不二。 所以须开。 寻教之徒。 复言二谛之外别有不二之理。 所以须合。 故开合不同。 皆有其义。 上来总释三门。 今次别释三门。 即为三意。 初释二智。 复为三门。 一明权智不思议。 二明实智不思议。 三合释二智不思议。 问。 何等名为权智不思议耶。 答。 内照外用。 皆绝二乘。 故并不思议。 二乘不能遍知一切病。 不能遍识一切药。 故不能测菩萨智。 名内照不思议。 又菩萨内照。 即无照而照。 照不动无照。 亦非二乘所知。 又菩萨虽照。 不假功用。 二乘作意方乃得知。 亦不能思议菩萨无功用智也。 次明外动用不思议。 此事万端不可具举。 今就大小容入。 以示其相。 但释大小容入。 凡有三师。 一云大实不入小。 小亦不容大。 但以神力令应度之人。 见其容入耳。 二释云。 大实入小。 小亦实容大。 若不容入者。 则诸菩萨无此功能。 若明容入。 还不容入。 则一切诸转变神通并无用也。 第三释云。 具有二义。 一者实不容入。 能令见其容入。 二实能容入。 复令见容入。 今明第三释宜可用之。 但此经正明容入。 非不容入也。 故高广之座。 来入方丈小室。 方丈小室。 容高广之座。 大小无有增减。 而容入宛然。 故是不思议也。 问。 若无增减。 名不思不议。 宁得文云其室广博。 答。 讲诵之人。 多不细观。 故不见此文意。 若以下徵之。 未见好释。 若于此一条昧者。 则不思议事皆不成矣。 今明不思议品。 凡有二文。 一云其室广博。 二云本相如故。 即此二文。 自相违背。 既云其室广博。 宁得本相如故。 若云本相如故。 何名广博。 今明室有内外。 自内而观。 故其室广博。 自外而观。 则本相如故。 是以二文不相违也。 问。 若尔者。 何名不思议耶。 答。 唯是一室。 内观则广。 外观如故。 即是不思议。 问。 外观如故。 可无增减名不思议。 内观既广。 即是增减。 云何名不思议。 答。 内广遂令外增。 可非不思议。 而内广不令外增。 故内广是不思议。 问。 不令外广。 可外无增。 名外不思议。 遂令内广。 便是增内。 即内非不思议。 答。 净名既能令外不增。 亦能令内不广。 何以知之。 世小术遂能令尺镜入于寸瓶。 瓶不增。 镜不减。 而容入究然。 况诸佛菩萨。 今遂令室内广者。 凡有二义。 一者此经始终叙净名待宾。 凡具四事。 一有广博之室。 二设端严之座。 三有甘露味饭。 四有微妙法。 言室若不广。 则四中阙一。 今欲待宾事圆。 故令室广博也。 在室虽广。 遂令外增。 则非奇特。 而外本相如故。 所此复是不思议。 是以内大外小。 各有深致也。 二者若内外皆不广。 而令大座入小室者。 但得将室对座。 辨大小不思议耳。 今欲示二种不思议。 一大入小不思议。 二内外不思议。 大小不思议者。 大座入小室内。 室内虽广。 而外不大。 故是大小不思议。 二内外不思议者。 唯是一室。 内观则广。 外看不大。 欲言室大。 外相宛然。 欲言室小。 能容大座。 是故此室不可思议。 问。 有人言。 观至容座。 故言室广。 若置座观室。 则本相如故。 此释自能。 何劳分内外。 今问。 室唯方丈。 座高八万。 为见室大于座。 为室见小于座耶。 若见室大于座。 云何复言本相如故。 若本相如故。 即见室犹方丈。 云何复见容于大座。 此则事相不成。 于巧义不足。 今详经文意者。 三万诸座并来入室。 举众皆见其室广博。 非复犹见方丈。 但观外形。 本相如故。 可用前通。 废于后释。 次明实智不思议者。 若以照空为实。 照有为权者。 此之实智。 即是般若。 般若所鉴实相。 百非斯绝。 四句皆忘。 能鉴般若。 亦如实而照。 故释论云。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念想观已除。 言语法亦灭。 故是实智不思议。 又波若照实相。 不见智为能照。 境为所照。 故经云。 菩萨与波若相应。 不见相应。 不见不相应。 释论云。 缘是一边。 观是一边。 离是二边。 名为波若。 境智不二。 岂其不可思议耶。 又不见境智二。 亦不见不二。 如是五句毕竟尽。 而能照所照宛然不失。 故名实相不思议也。 后合明二智不思议者。 正见此经之宗。 何以知之。 文云。 诸佛菩萨有解脱。 为不思议。 问疾品。 正就二智。 辨于解脱。 故言无方便慧缚。 无慧方便缚。 此就二慧明缚。 无有解脱。 故非不思议。 有方便慧解。 有慧方便解。 故二慧解脱名不思议。 问。 云何名二智缚解。 答。 文已具详。 今且就山门。 叙其得失。 先示二慧俱缚。 明非不思议次辨二慧俱解名不思议。 二慧俱缚非不思议者。 若有权可权。 则有实可实。 有权可权。 不由实故权。 有实可实。 不由权故实。 不由权故实。 此实非权实。 不由实故权。 此权非实权。 权非实权。 权是自权。 实非权实。 实是自实。 权是自权。 权不得为实。 实是自实。 实不得为权。 如此权实。 各住自性。 不得纵任自在无碍无方。 故名为缚。 以是缚故。 非不思议。 乃是凡夫二乘有所得断常二见。 何名为诸佛菩萨之妙观哉。 次对失明得。 辨是解脱不思议者。 今明无权可权。 则无实可实。 无权可权。 由实故权。 无实可实。 由权故实。 由实故权。 权名实权。 由权故实。 实名权实。 权名实权。 权不自权。 实名权实。 实不自实。 权不自权。 则非权。 实不自实。 则非实。 非权非实。 始成权实。 权实则实得为权。 实权则权得为实。 纵任自在无碍无方。 故名解脱。 解脱即不思议也。 问。 经无此言。 云何以义约耶。 答。 文实有之。 但子未见耳。 今略示其一。 则万义例然。 如问疾品云。 以严土化人二行为方便。 三空自调。 名之为慧。 不能即三空。 而起二行。 名无方便慧缚。 若能即三空而起二行。 名有方便慧解。 不能即二行而入三空。 名无慧方便缚。 若能即二行而入三空。 名有慧方便解。 故空有无碍。 权实自在。 名为解脱。 解脱故是不思议。 次明境不思议。 亦有三。 一者俗境。 二真境。 三合明二境。 所以明境不思议者。 以智不自智。 由境发智。 良由境不思议故。 智不思议耳。 若智自不思议。 境非不思议。 岂得以可思议境。 发不可思议智。 以不思议智。 照可思议境耶。 初明俗境不思议者。 成实论云。 乃至小草思惟观察尚不可知。 况一切法。 身子子不知一鸟始末。 况一切众生。 故知俗境不思议。 今且据大小容入一义作之。 问。 巨细殊形。 复无增减。 云何得相容入。 答。 南方旧云。 既称不可思议。 唯圣境界。 二乘不测。 凡夫岂有解耶。 故置而不释。 今请问之。 巨细容入者。 盖是不思议之迹耳。 六度四等。 权实两智。 不二法门。 谓不思议之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而既能解本不思议。 云何不达其迹耶。 又迹为近事。 本为远理。 尚通理本。 何不解于事迹耶。 北土地论师云。 大无大相。 故大得入少。 少无少相。 故少得容大。 今请问之。 既大无大相。 是则无大。 谁入小耶。 小无小相。 是即无小。 谁容大耶。 若云有无相之大无相之小。 故得容入者。 今重考之。 无相之大。 为犹有大。 为无大耶。 若有大。 即犹有相。 如其无相。 则无有大。 若言大无相而有大者。 亦应无大而有相耶。 虽有此言。 未见其理。 故并不用之。 今先开得失以示其相。 所言失者。 若有大可大。 则有小可小。 有大可大。 不由小故大。 有小可小。 不由大故小。 不由小故大。 大是自大。 不由大故小。 小是自小。 大是自大。 大非小大。 小是自小。 小非大小。 大非小大。 大决定住大。 小非大小。 小决定住小。 大小既尔。 容不容亦然。 小既本不容大。 不容决定不容。 不可令容。 大本不入于小。 不入决定不入。 不可令入。 故如此大小无容入义。 又无如此自性大小。 论何物容入耶。 又无自性容入。 论何物大小。 问。 何处云决定大小无容入义。 又何处云无自性大小耶。 答。 龙树云。 若先来不见。 于今云何见。 以其性定故。 集先来不断。 不断定不断。 不断云何断。 四谛既尔。 万义例之。 故知不容定不容。 不得容也。 又云。 执有自性。 则无世间出世间法。 故知无有自性大小。 何所容入耶。 次对失辨得者。 今明无小可小。 则无大可大。 由小故大。 由大故小。 小不自小。 大不自大。 大名小大。 小名大小。 大小则非小。 小大则非大。 非大非小假名大小。 故大小义始成。 以大小得成。 方有容入以小是大小故。 小得容大。 大是小大故。 得大入小。 大小既尔。 容入亦然。 容是不容故容。 不容是容不容。 以不容是容不容故。 小不容是容不容。 而得容矣。 大不入是入不入。 而得入矣。 问。 何故就大小。 明定不定。 复约容入。 明定不定耶。 答。 有所得义。 有二种决定。 一大小体定。 二容入用定。 故无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 对此二定。 还明因缘体用。 一者大小体是因缘故。 大小始成。 二容入之用是因缘容入故。 大小之用即立。 故须两明。 问。 但大小是俗境。 容入之用则应是权智用。 云何言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皆是俗境。 答。 俗谛之中。 具有体用。 但要须权智运之。 方能容入。 故具有境智也。 问。 今辨俗谛境不思议。 云何乃明权智用耶。 答。 此中具境智两义。 若明大小之体及容入之用。 此是俗境。 若以权智运令容入。 即是权智用也。 次明真境不思议。 俗境则一无量不可思议。 真境则无量一不思议。 故中论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问二乘亦会实相。 云何言实相不可思议耶。 答。 以此责由来。 旧宗亦成难解。 既三乘同会真境。 皆绝四句。 二乘与菩萨所行是同。 云何菩萨不思议耶。 今明二乘与菩萨不同。 略有六义。 故有思议不思议。 一者二乘但得生空。 不得法空。 故可思议。 菩萨具得二空。 故不思议。 二者二乘亦不具得生空。 所以然者。 于我无我不二。 是无我义。 二乘见我无我二。 云何得无我耶。 三者利根二乘。 设得法空。 盖是折法明空。 菩萨法空。 自性空。 自相空。 即空为有。 即有为空。 故二乘法空可思议。 菩萨法空不思议。 四者。 释论云。 二乘得但空。 故可思议。 菩萨得不可得空。 故不思议。 五者二乘得小空。 如毛孔空。 菩萨得空广。 遍如十方空。 问。 空何有大小耶。 答。 二乘不能别相一一知诸法空。 但总相知十二入空。 故名为小。 菩萨能别相知一切法。 谓麁细大小浅深。 然后知其是空。 故空广大。 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 故约有明空。 空义即短。 菩萨知三界内人外人法皆空。 故约有明空。 空义即长。 故二乘得小分空。 犹如兔马。 菩萨具得多空。 犹如香象。 故空有多小也。 六者明二乘但得生死空。 不见大涅槃妙有体绝万相故空。 何况知涅槃妙有即空。 故二乘空可思议。 菩萨空不可思议。 问。 若尔二乘与菩萨不同观实相。 何得法华云同入法性。 涅槃云同观中道耶。 答。 古旧辨三乘同观。 或云三乘异观。 二说纷纶。 今略陈之。 三乘有同观。 有异观。 以其同见于空。 故言同观。 有得二空。 不得二空。 如上六义。 则不同观。 同与不同。 各有其义。 不应偏执。 问。 真境唯一不思议。 亦得有多不思议。 答。 实相无二。 但约教有浅深。 如上入不二法门三阶之说。 次合明真俗不思议。 亦前示失明非不思议。 后明得方是不思议。 若有所得真俗。 各住自性故。 真不得是俗。 俗不得是真。 如此真俗。 是断常二见根本。 如法华云。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乃是不思议家彰发生二见之有无耳。 何名不思议耶。 今明。 空有是因缘。 有非空则不有。 空非有即不空。 空宛然而有。 有宛然而空。 故肇公云。 譬如幻化人。 非无幻化人。 幻化人非真人也。 人宛然而非人。 非人宛然而人。 宝积叹云。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亦不动。 此是不动第一义而分别诸法。 分别诸法。 不动第一义。 如此空有因缘无碍。 唯是佛菩萨所行故。 名不可思议。 上来明三境三智不思议竟。 次泯境智不思议。 上开境智二者。 此是不二二义耳。 而境智是因缘义。 非境无以明智。 非智无以辨境。 故境名智境。 智名境智。 境智则非智。 智境则非境。 非境非智。 踪迹区寻。 故释论云。 缘是一边。 观是一边。 虽是二边。 名为中道。 影公云。 夫万化非无宗。 而宗之者无相。 虚宗非无契。 而契之者无心。 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 契彼无相之虚宗。 则内外并冥。 缘智俱寂。 虽缘智俱寂。 而境智宛然。 故名不可思议也。 四明不思议多少。 问。 不思议凡有几门。 答。 数甚多。 非可具举。 今略陈五种。 示其枢要。 一闻不闻不思议。 二大小不思议。 三通别不思议。 四本迹不思议。 五内外不思议。 此五门略摄众数。 义无不收。 第一闻不闻不思议者。 大品云。 诸声闻等。 闻与不闻。 皆欲得闻。 当学波若。 释论云。 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 声闻在座。 并皆不闻。 即佛初成道。 说华严经。 是也。 有人谓。 释论所引之不可思议解脱经。 是净名经。 其人不读华严。 亦不寻释论。 故有斯谬耳。 此不思议。 唯菩萨得闻。 二乘不闻。 若净名经。 辨不思议。 则大小俱闻故云闻不闻不思议也。 第二大小不思议者。 释论云。 小乘法中。 有五不思议。 一众生业行不思议。 二世间不思议。 三龙力。 四坐禅人力。 五佛力。 大乘法中。 明六十劫说法华经。 时众谓如食顷。 小乘法中。 无有此事。 谓大小不思议。 第三通别不思议者。 然大乘经。 通皆是不思议。 如肇公云。 始自净国说乎法供养。 其文虽殊。 不思议一也。 故若境若智。 若权若实。 因之与果。 依之与正。 皆是诸佛菩萨法门。 绝二乘境界。 所以然者。 理内无依无得。 无有彰碍。 不出不动。 如幻如化。 凡夫二乘有所得学大乘人。 皆是理外。 闻有作有解。 闻无起作无心。 故不能思量佛菩萨举足动出之事。 况染妙道耶。 故通皆是不思议也。 别不思议者。 虽通唱不思议。 恐凡夫二乘有所得人。 不肯信受。 谓诸佛菩萨。 有言无事。 故别示其不思议迹。 如高广之座入于小室。 小室宛然广博。 就事而观。 渊不可测。 假令二乘究劫思惟。 而不能解。 况复能作目见斯事。 便信诸佛菩萨有深妙道。 非二乘所知。 故稍鄙小心。 渐欣大道。 亦令未发心者发菩提心。 受持顶载。 已发心者增进深入。 故明别不思议。 问。 何以知有通别不思议耶。 答。 题称不思议经。 则一部皆是不思议。 谓通不思议也。 别有不思议品。 示不思议事。 谓别不思议也。 第四明本迹不思议。 肇公。 正用本迹。 释不思议。 故以四句明本。 以四句辨迹。 四句明本者。 统万行。 则以权智为主。 树德本。 则以六度为根。 济矇惑。 则以慈悲为悲首。 语宗极。 则以不二为言。 此不思议本也。 至如借座灯王。 请饭香土。 室苞乾像。 手接大千。 不思议之迹也。 问。 此就何义。 辨本迹耶。 答。 讲者多诵此言。 并谓以法身为本。 应物为迹。 故云非本无以垂迹。 非迹无以显本。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今谓非无法身为本应物为迹。 但肇公意不然。 正以理本为本。 事迹为迹。 若次第论之。 不出三法。 一理。 二智。 三教。 理能发智。 则理为智本。 智能说教。 则智为教本。 今以理智对教。 故理智皆是其本。 则以教为迹。 理智为本者。 不二即是理。 权实及六度四等。 皆是悟理。 故成所以。 肇公云。 语宗极。 则以不二为言。 理智虽皆是本。 但理是本中之本。 故名宗极。 故束此四句。 开其二本。 一句为理本。 三句为行本。 迹中四句。 应有二迹。 一以形为迹。 二以言为迹。 以形为迹。 就形明不思议。 以言为迹。 就言示不思议。 但今四句。 皆就形迹。 示不思议。 不就言迹辨不思议者。 良以形迹示不思议显。 故如借座请饭等。 言迹示不思议不显。 口虽说本不思议。 不现其事者。 则取信莫由。 故不就言明不思议迹也。 问。 何故云非本无以垂迹。 答。 要由根本。 有不思议理及不思议智。 方得为众生示不思议。 以上化下。 故名为垂也。 由此不思议事。 得显不思议理。 故言非迹无以显本也。 问。 但以法身为本。 应身为迹。 有何失耶。 答。 但得以智为本。 不得以理为本。 但得本中之末。 不得本中之本。 斯意则局。 今辨迹者。 若形若教。 若内身若外报。 此土他方。 随有不思议事。 皆得因此显不思议本。 非但应身也。 问。 云何名本迹虽殊不思议一。 答。 有人言。 明本迹二身相即故云一。 如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有人言。 本迹虽殊。 明不二二义。 不思议一。 明二不二义。 今谓未解读他文章。 故有异说。 原肇公论本迹意者。 正欲解不思议。 此经既名不思议。 约何物法。 辨不思议。 是故不思议中。 有本有迹。 故开本迹二门。 虽有本有迹。 而同是不思议。 故明不思议一耳。 何劳云云作诸异释。 若言明本迹不思议一。 便作前二解者。 肇公又云。 始自净国。 终讫法供养。 其文虽殊。 不思议一也。 可复有余释耶。 而一师云。 本迹虽殊。 故开于二身。 不思议一。 明本迹是因缘义。 非本无以垂迹。 非迹无以显本。 故本是迹本。 迹为本迹。 本迹则不迹。 迹本则不本。 不本不迹。 名为正法。 故称为一。 盖寄此文。 明二不二义耳。 听者不听其旨。 妄咎大师。 问。 既明本迹不同。 云何不思议是一耶。 答。 既是不思议经。 一切不思议。 故云不思议一。 所以然者。 此之本迹。 皆是佛菩萨无依无碍法门。 凡夫二乘所不能测。 故云不思议一。 又此本迹。 同是无功用心。 不假思量议度。 故云不思议一。 前据所化不思议一。 后约能化不思议一。 问。 既有本迹不思议。 亦有本迹解脱不。 答。 法身为本。 应身为迹。 亦得有二解脱。 又内德为本。 外事为迹。 即此迹纵任自在。 又是诸佛菩萨依果。 亦是解脱。 第五明内外不思议者。 此但就无功用位明之。 大士积因已久。 道行纯熟。 有所施为。 任运即成。 不假思量。 无复议度。 故不思议。 亦得分此为二。 不思而现一切形。 不议而说一切教。 故名不思议也。 又不思而内知。 不议而外应。 故名不思议。 此但称不思议。 不得加之以可。 若云不可思议。 则此释非便也。 问。 既不思。 云何能示一切形。 不议。 云何能说一切教。 答。 譬如摩尼珠。 无心思量。 而能雨一切物。 亦如天鼓无心议度。 而应诸天意。 出种种声。 法身菩萨。 亦复如是。 此是内不思议。 外不思议者。 菩萨无方。 任运施用。 而二乘下位。 穷劫。 思之不知。 议之不解。 故云不可思议。 须安可字也。 问。 内无功用。 与外不测度。 明不思议。 云何广狭耶。 答。 内无功用。 但约智门。 又是高位以上。 此则局也。 若云物不能测名不思议者。 若境若智。 若形若声。 二乘下位皆不能测。 义门则广。 所以文中但据外不能测。 名不思议也。 次释解脱门。 略有五门。 一名体门。 二因果门。 三考得失门。 四会教门。 五同异门。 一名体门问。 题称不思议解脱法门。 文云有解脱名不思议。 何故前后不同。 答。 各有其义。 文云解脱名不思议者。 以解脱为体。 不思议为名。 必由有体。 故方立名。 故云有解脱名不思议也。 题云不思议解脱者。 题既欲立其名。 先云不思议。 由不思议名。 题不思议体。 故先名而后体也。 文中则以本垂迹。 题则以迹显本。 欲二义相成。 故文题互举。 问。 何故以解脱为体。 不思议为名耶。 答。 夫论纵任自在无方妙用。 必由体无累结。 故就解脱辨不思议。 又为对二乘人。 二乘人云。 解脱但是无累之名。 无为不能无所不为。 故今明诸佛菩萨解脱。 虽是无为。 而能无所不为。 故偏就解脱。 名不思议。 又为对凡夫。 凡夫亦有不思议。 如五不思议中龙力不思议。 而无解脱。 是故云有解脱名不思议。 又凡夫住有。 不能观空。 二乘入空。 不能观有。 空有俱缚。 故无解脱。 以无解脱。 故非不思议。 今双斥二见。 明非凡夫行非贤圣行。 是菩萨行。 虽有而常行空。 虽空而常涉有。 空有无碍。 故名解脱也。 以有解脱故名不思议。 又对有功用位。 以不能空有任运无碍。 故名为缚。 非不思议。 以无功用心空有无碍。 故称解脱。 名不思议也。 问。 何故复言不思议解脱。 答。 解脱多门。 如二乘之人。 亦有解脱。 盖是思议解脱。 今明诸佛菩萨解脱。 是不思议解脱。 为简小乘。 故作此说也。 又大乘中。 有无量解脱。 今是不思议解脱也。 二论因果门此经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思议。 故知解脱通因果也。 就佛而明因果解脱者。 脱五住烦恼。 名因解脱。 离二生死。 名果解脱。 就菩萨明者。 得无生忍。 破诸烦恼。 名因解脱。 得法身。 舍于肉身。 名果解脱。 此二并从所离立名。 以报身为果累。 烦恼为因累。 脱因果二累。 名因果解脱也。 若以佛所得解脱。 为果解脱。 菩萨所得。 为因解脱者。 此当体以立名也。 问。 释论云。 得无生忍故破烦恼魔。 得法身故破阴魔。 无生法忍与法身何异。 答。 烦恼魔与阴魔。 此是因果两累。 无生忍与法身。 即因果二解脱。 是知异也。 问。 云何名法性生身。 答。 此悟法性。 是故受身。 谓法性生身。 问。 佛亦悟法性。 而受身与菩萨何异。 答。 佛穷法性之原。 以法性常故。 佛身亦常。 故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 以法常故。 诸佛亦常。 菩萨未穷法性。 法性虽常。 而身未常。 是故异也。 若以所悟法性为身。 名法性身者。 则佛与菩萨法身不二。 同皆常也。 但论云受法性生身。 法性生身者。 从法性而生。 故不指法性为身也。 问。 菩萨舍三界分段肉身。 则受于变易。 分段变易。 俱名生死。 何故以变易为法身耶。 答。 此开十地及二生死。 今略述之。 初地至佛地。 有三十三障。 十一为烦恼。 即生死之缘也。 十一为业。 即生死之因。 十一为报。 即生死之果。 问。 界外烦恼与业何异。 答。 有所得分别之心。 即名烦恼。 作意取舍。 故名为业。 是故异也。 此业烦恼。 名为集谛。 生死之果。 即是苦谛。 地地有其无生智。 灭此苦集。 即灭道二谛。 故界外具四谛也。 今言舍肉身受法性生身者。 此约变易生死身。 以为法性生身。 以法性为缘。 烦恼为因。 故云法性生身。 就变易生死中。 复有二身。 无生智由悟法性有。 故为法身。 变易生死果。 即是生死报身。 此约苦道二谛。 分二身也。 问。 胜鬘云。 四住为缘。 有漏为因。 得界内分段身。 无明为缘。 无漏业为因。 受变易身。 云何言界外并是业烦恼为因缘得生死身耶。 答。 南北异论。 纷纶不同。 今不具述。 相续解脱经。 及摄大乘等。 既辨二十二愚。 即知十一为业。 十一为烦恼。 此是有漏。 不云无漏也。 而胜鬘云。 无漏业为因。 此据二乘人为论耳。 二乘以三界系法为有漏。 出三界不系法为无漏。 是故今明以无漏业。 生三界外耳。 而实定有漏也。 问。 若据二乘。 界内为有漏。 界外为无漏。 亦应界内为无明。 界外非无明。 何故云。 以无明为缘生界外耶。 答。 此实例也。 但今欲隐显互明。 故作此说耳。 问。 佛断五住。 即因解脱。 名有余。 舍二生死。 谓果解脱。 即无余。 菩萨可得类耶。 答。 菩萨得无生。 破烦恼。 名因解脱。 即有余。 得法性生身。 舍肉身。 谓果解脱。 即无余。 故随分亦具此二也。 三考得失门问作此释者。 与旧何异。 答。 此义出经。 彼此同用者。 言不可异。 意不可同。 如上释也。 又旧但知界外无漏业生。 有诸异释。 不达融会之旨。 故通经为谬矣。 问。 若断烦恼。 为因解脱。 舍生死。 为果解脱。 何得此经云佛为增上慢。 说断烦恼。 名解脱。 若无增上慢。 烦恼即解脱。 又云不坏于身。 而随一相。 岂得舍生死身名果解脱耶。 答。 如旧所明者。 皆为净名所呵。 非解脱之义也。 问。 何故被呵。 答。 作此释者。 乃是缚义。 未名解脱。 岂不被呵。 所以然者。 虽有烦恼。 治道断。 斯谓无烦恼。 于烦恼中。 起有无见。 始成缚义。 何有解脱耶。 又此乃于烦恼中。 更起烦恼。 就其缚中。 重起缠缚。 所以然者。 本有旧烦恼。 名为旧缚。 寻经读论近友从师。 便谓烦恼是有。 而断之令无。 故于旧烦恼中。 新起有无二见。 岂非缚中更复缚耶。 又谓。 凡夫有烦恼。 故起有见。 谓圣无烦恼。 故起无见。 故于若圣若凡。 令起有无二见。 故凡圣皆为缚。 何有解脱耶。 问。 世谛之中。 有于迷悟。 真观惑虚。 实虚妄。 有何缚解。 答。 观子之问。 则重起于缚。 所以然者。 闻世谛之中有缚解。 岂不生于有心。 闻真谛中无缚解。 岂不起于无念。 故于真俗。 还成烦恼。 生心动念。 终不离魔。 俱抚臆论心。 不用虚言往复。 又言。 烦恼是缚。 智慧为解。 诸凡夫为缚人。 真圣为解人。 故舍凡取圣。 灭惑生解。 以灭惑故。 不为惑所缚。 而遂有解。 则为解所缚。 舍生死。 不为生死所缚。 得涅槃。 则为涅槃所缚。 如是常与无常。 真之与妄。 亦复如是。 又我师兴皇和上。 每登高坐。 常作是言。 行道之人。 欲弃非道求于正道。 则为道所缚。 坐禅之者。 息乱求静。 为禅所缚。 学问之徒。 谓有智慧。 为慧所缚。 复云。 习无生观。 欲破洗有所得心。 则为无生所缚。 并是就缚之中。 欲舍缚耳。 而实不知皆是系缚。 故法华云。 不觉不知。 不惊不怖。 正拟斯人。 以若欲舍苦。 更非求道也。 问。 若上来所说。 皆是缚者。 名何为解脱耶。 答。 观问者之心。 则离上缚外。 别欲求解。 便谓缚解为二。 经云。 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则名为缚。 何犹解脱耶。 问。 今不言其一二。 但请陈解脱之旨。 答。 考详问意。 终有所求。 则终有所缚。 何犹解脱耶。 此之一训。 足晓玄悟。 如其未了。 今略示教门。 前云有烦恼而断之令无。 故于烦恼上。 起有无新缚。 若能了烦恼本不有今不无。 则故惑自消。 新病不起。 毕故不造新。 名得解脱也。 上云舍烦恼不为烦恼所缚。 欲求智慧。 为慧所缚。 今若能愚智双弃。 凡圣两舍。 即是萧然无寄。 名为解脱。 又若由来明欲舍缚。 前进求解。 今但观烦恼。 烦恼体性则是解脱。 云何乃欲舍缚而求解耶。 是故经云。 三毒即佛道。 烦恼名解脱。 所以然者。 烦恼体性本不生灭。 岂非即是解脱也。 问。 若尔者。 此乃是会真谛境。 烦恼即空。 以悟空为解脱耳。 云何言烦恼即是解脱耶。 答。 即烦恼体性本空。 不言烦恼是有。 会真谛境。 然后方空。 如眼病见空华。 只华即是空。 不可言先有此华。 观真谛境。 方知华空。 大品云。 诸法无所有如是有。 如是有无所有。 此经云。 从无住本故起妄相分别。 是故。 有身皆空华义耳。 众生迷故。 以空为华。 若得了悟。 知华本空。 问。 迷故以空为华。 若悟知华本空。 与未得菩提时。 以菩提为烦恼。 得菩提时。 以烦恼为菩提何异。 答。 即是此义。 经云寂灭是菩提。 众生未悟寂灭。 则寂灭于众生成烦恼。 了悟之日。 知烦恼本寂灭。 故烦恼是菩提。 问。 为是迷菩提谓菩提是有。 故菩提名烦恼耶答。 故自有此一涂。 盖是末中倒耳。 然众生本是寂灭。 亦本是菩提。 以空倒故。 寂灭于众生成不寂灭。 菩提于众生成不菩提。 如前云。 诸法无所有。 众生以无所有为有。 此是根本倒也。 众生既以无所有为有。 圣人为欲息其妄谓之有。 故为说菩提。 而众生不知其旨。 便谓菩提为有。 故菩提复成烦恼。 故有本末二重倒也。 若是本倒。 则众生自起。 末中论倒。 则藉教而生。 问。 末中论倒。 此事不疑。 众生既本是无所有。 今以无所有为有。 亦应本是菩提。 今变成不菩提。 若尔者。 今得佛竟。 亦应变成众生。 如是循环。 则无穷也。 答。 不言众生本无所有今方是有。 但论即此众生本是无所有。 如华本是空。 不言变空成华。 亦非变华为空。 于病人空恒是华。 于无病人华恒是空。 于众生。 菩提成烦恼。 于了悟之人。 烦恼常是菩提。 故先云。 于缘未始一。 于道未始二。 即其事也。 问。 若尔者。 盖是梦虚空华义耳。 昔已被弹。 今云何用。 答。 什公云。 十喻以悟空。 空必待是喻。 借言以会意。 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 住此无所住。 若更执熟空华。 还成缚也。 四会教门问。 若不断烦恼。 如不除空华者。 经有四句。 一断烦恼。 如大品云。 一念相应慧。 断烦恼及习。 二不断烦恼。 如此经云。 不断烦恼。 而入涅槃。 三亦断亦不断。 如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 不破烦恼。 亦不与俱。 既有四文。 云何偏用。 又四句相害。 请为会通。 答。 为缘故异。 而大意犹同。 佛为增上慢。 未断烦恼。 自谓得圣。 故说断烦恼也。 为二乘人言有烦恼可断。 故言不断耳。 欲明中道义。 故说亦断亦不断。 如佛告梵王。 今说中道。 一切众生。 不能破结。 明离其有边。 非不能破。 辨离其无边。 欲双斥凡圣二见。 明非断非俱。 非俱故不同凡。 非断故不同圣。 故来意异也。 所言大意同者。 虽有四句。 只是一句耳。 知烦恼本自不生。 今亦无灭。 故无所断。 以能如此了悟故。 烦恼不复现前。 则名为断。 故不断即是断。 实无所断。 云何破之。 而惑不现前。 云何不破。 以无所破。 是故不断而无惑现前。 云何与俱。 是以四句犹一句耳。 又此经所兴明解脱者。 正明释迦一期出世。 大小凡圣有所得人诸缚。 悉令得解脱。 原如来出世。 赴缘施教。 本令悟不凡不圣不大不小不二法门。 而有凡圣大小者。 皆是非凡非圣非大非小。 故能凡能圣能大能小耳。 虽有凡圣。 不动无凡圣。 大小亦然。 但禀教之徒。 闻凡作凡解。 闻圣作圣解。 大小亦然。 故并成有所得。 悉系属于魔。 非佛弟子。 是知如来命文殊于异方。 召维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教。 先以三品。 破凡夫二乘菩萨三病。 令悟不凡不圣不大不小。 以解脱此三病。 故云解脱。 次论能化解脱者。 上已辨一义。 今更说异门。 净名于染不染。 不为染缚。 处净非净。 不为净缚。 双游染净。 不为非染净缚。 实无所行。 不为染净所缚。 是故名为解脱。 染净既尔。 万义类然。 五同异门问。 心慧二解脱。 与此经解脱何异。 答。 今正约二慧明解脱。 如上说之。 但小乘明心慧二解脱。 诸论异释不同。 龙树云。 断乐爱烦恼。 名心解脱。 断乐见烦恼。 名慧解脱。 又余论云。 断于定障为心解脱。 断于慧障。 为慧解脱。 又云。 得尽智为心解脱。 得无生智为慧解脱。 此皆小乘义也。 亦得心解脱就体。 慧解脱据用。 直明于心。 是故就体。 心有万用。 慧为其主。 故慧解脱约用。 所以涅槃中。 开慧解脱为五通。 故知约用也。 亦得心解脱就定。 慧解脱约慧。 慧从定发。 故有五通。 问。 有为解脱。 无为解脱。 与此经解脱何异。 答。 小乘人五分法身。 解脱身谓有为解脱。 数灭涅槃是无为解脱。 大乘法中。 明二智以为解脱。 不二而二。 开因果不同。 因中二智。 名为有为解脱。 果门权实。 谓无为解脱。 后释法门。 即不思议可轨名法。 法有虚通。 故名为门。 又法有无量门。 今是不思议门也。 又正道未曾思议与不思议。 今云不思议者。 是通道之门耳也。 净名玄论卷第三(名题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