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名玄论卷第四 内容: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第二论宗旨凡有二。 一总定宗旨。 二别释二智。 一总定宗旨者论曰。 已知名字。 宜识旨归。 旨归不同。 凡有四说。 有人言。 此经名不思议。 即以不思议为宗。 标净名。 叙能说之人。 题不思议。 辨经宗致。 故肇公以四句明不思议本。 四句明不思议迹。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也。 有人言。 此经虽明不思议解脱。 正以因果为宗。 如佛国初会。 明净土因果。 方便品至不二法门。 明法身因果。 香积以去竟经。 重明净土行及法身因果。 宜以因果为宗。 有人言。 此经以二行为宗。 一净佛国土行。 二成就众生行。 初会明净土行。 次会明成就众生行。 方丈重会双明二行。 问疾至不二法门。 重明成就众生行。 香积重明净土行。 菴薗后会。 且双明二行。 菩萨行品。 明成就众生行。 见阿閦佛品。 明净佛国土行。 故以二行为宗。 菩萨得无生忍以后。 更无余事。 但欲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故一部始终。 明此二要行。 为此经宗。 今所明者。 非无前义。 但师资所习。 正以二智。 为宗。 问。 以何文义用二智为宗。 答。 法供养品。 天主曰。 以我虽从佛及文殊。 闻百千经。 而未曾闻是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夫实相是入道本。 不思议神通为化物之宗。 法中要极。 莫过斯二。 现自在神通。 即实慧方便。 决定实相。 即方便实慧。 虽实相而神通。 虽神通而实相。 动寂不二。 而权实宛然。 一部之经。 盛谈斯法。 故以二智为宗。 又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是净名父母。 即为净名经宗。 又此经所兴。 正起于疾。 疾是方便。 方便由实。 故以二智为宗。 又此经名维摩诘经。 以菩萨为教主。 正以二智名为菩萨。 方便实慧。 不同凡夫。 实慧方便。 简非小道。 又方便实慧名为菩萨。 实慧方便。 名摩诃萨。 故以成菩萨法。 为菩萨经宗。 问。 二智由二境生。 何故不境智合为经宗。 答。 尔炎虽是智母。 而三乘共观。 二智独菩萨法。 故般若不属二乘佛。 但属菩萨。 般若之巧。 名为沤和。 般若尚不属二乘。 沤和即声闻绝分。 故以智为宗。 不取境也。 问。 此经。 始自净土终讫法养。 其文虽殊。 不思议一。 何故不用不思议为宗。 答。 一部之教虽皆是难思。 别而言。 正以解脱为不思议。 故云诸佛菩萨有解脱。 名不思议。 住此解脱。 能现一切形。 能说一切教。 而物不能测。 故通名不思议解脱。 则是二智。 故以二智为宗。 问。 解脱云何即是二智。 答。 二智无累。 故称解脱。 则此解脱。 心行处断故。 意不能思。 言语又灭故。 则口不能议。 故知二智则解脱也。 问。 解脱是二智。 既以二智即解脱。 何故不以二智解脱为体。 答。 正以二智为解脱体。 不以解脱为二智体。 何以知之。 经云。 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不言解脱有方便。 解脱有于慧。 故知二智为解脱。 体不以解脱为二智体。 问。 若以二智为解脱体。 何故不称二智不思议。 而名解脱不思议。 答。 一切法门。 凡有二种。 一者立名。 二者辨体。 不思议解脱。 即经之名。 而此解脱。 以二智为体。 故名体两举。 义则多含。 若以不思议为名。 复以不思议为体。 则名体相监。 义无多兼。 问。 无为法身为果解脱。 无漏智为因解脱。 若以解脱为宗。 则因果皆备。 今以二智为体。 但得因门。 答。 无为法身。 无漏智。 不思议解脱。 名虽有三。 而体无二也。 无累不尽。 称为解脱。 无境不照。 名为智慧。 真极可轨。 故目为法。 即以法为身。 故名法身。 非但义含因果。 而亦体备三德。 二别释二智。 有十一门。 一翻名门。 二释名门。 三境智门。 四同异门。 五长短门。 六六智门。 七开合门。 八断伏门。 九摄智门。 十常无常门。 十一得失门。 一翻名门昔在江南。 着法华玄论。 已略明二智。 但此义既为众圣观心法身父母。 必须精究。 故重论之。 此义若通。 则方等众经。 不待言而自显。 具存梵本。 应云般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 故此经云。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智即波若。 度谓波罗蜜也。 但翻波若不同。 或云智慧。 如睿法师云。 秦言智慧。 或翻为远离。 出放光经。 即释道安用。 或翻明度。 出六度集经。 或翻清净。 此出大品。 睿法师用之。 但般若具含智慧明净远离等义。 译经之人。 唯取其一。 以用翻之。 般若能断众惑。 远离生死名相之法。 故云远离。 明了无暗。 故称为明。 体绝秽染。 名为清净。 达照解知。 名为智慧。 虽有诸义。 多用智慧。 智慧单複。 又各不同。 或单名为智。 如释论及此经。 称为智度。 或但名为慧。 如释论云。 波若秦言慧。 或是具翻智慧。 经论多尔。 今详会此意。 义各有由。 通而言之。 即智为慧。 指慧为智。 广略不同。 体无异也。 翻为慧者。 凡有四义。 一欲分十度不同。 二开空有义异。 三明因果差别。 四就凡圣为异。 十度不同者。 第六名般若。 此翻为慧。 第十云阇那。 此名为智。 问。 阇那为智。 术阇翻为何物。 答。 此云明。 犹是智见之流耳。 空有义异者。 照空名慧。 鉴有为智。 故此经云。 入一相门。 起于慧业。 知一切众生心念。 起于智业。 因果差别者。 论云。 因名波若。 果变名萨波若。 萨波若名一切智。 则知波若名之为慧。 慧名既劣。 宜在因中。 智则决了。 故居果地。 又佛照空有皆尽。 加以一切菩萨未究。 但名慧也。 不得云因中名智。 果名一切智。 亦不得云因名智慧。 果名一切智。 但应言因名为慧果名为智。 则于因果。 优劣义彰。 凡圣异者。 如涅槃云。 般若者。 一切众生。 名此为慧。 慧名既通。 则凡圣并有。 如十大地中定慧之数。 毗婆舍那。 目之为见。 谓一切圣人明见理也。 阇那为智。 通达决了也。 次翻为智。 凡有三义。 一者慧名既劣。 智则为胜。 今欲称难波若。 故名为智。 二者欲显其名语便。 云智度。 若言慧度。 言不便也。 三者欲明智即是慧。 名异体同。 故随举其一。 次合称智慧。 亦具三义。 一明波若具鉴有无。 故含智慧。 慧则照空。 智便鉴有。 二显波若通果及因。 因中般若为慧。 果地波若为智。 故三德中有般若德。 三者欲明六度义含于十。 经中但明六度。 不明十者。 以般若之名既含智慧。 第十智度。 蕴在其中。 问。 既具三名。 以何翻为正。 答。 慧为正翻。 余皆义立。 所以知然。 从多论也。 此经云。 慧与方便。 释论云。 般若道方便道。 涅槃云。 般若者一切众生。 阇那为智。 则配诸佛菩萨。 故智非波若。 又第六名慧。 第十为智。 皆有彼此二名。 故知以慧为正。 又论云。 波若不属佛。 亦不属二乘。 但属菩萨。 菩萨则道慧道种慧。 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 又云。 波若名诸法实相慧。 如是等诸文非一。 故以慧为正翻矣。 问。 若以慧为正翻。 何故经中多云智慧。 答。 经中多说六度。 故多云智慧。 小说十度。 故小明慧也。 又六度中。 皆有複翻。 如布施等。 不单名施。 般若亦尔。 虽複是慧。 欲对上五。 亦存複名。 故言智慧。 次翻无翻义。 有人言。 般若名含五义。 不可正翻。 宜以慧当其名。 如释论七十一卷云。 般若定实相。 甚深极重。 智慧轻薄。 故不能称于般若。 此格提用之。 今谓不然。 释论乃明不可称义。 非不可翻也。 问。 称与翻何异。 答。 称则天竺已明。 翻则成于振旦。 反彼为此。 前后不同。 义门各异。 又论云。 般若定实相。 故不可称。 不言多含故。 不可称故。 此释为谬矣。 复有人言。 般若不可称者。 此明观照智慧。 不能称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 性相常住。 观照智慧。 会境始生。 故实相为深重。 观照智为轻薄。 北人释也。 是亦不然。 经以五叹。 叹于般若。 不叹实相。 云何言实相深重耶。 又言。 般若定实相。 则实相为所定。 般若为能定。 若言实相为深重者。 可以实相还定实相耶。 复有人言。 智慧轻薄。 不能称般若者。 此是世间智慧。 离生智慧。 二乘智慧。 不能称量菩萨大智慧耳。 何者。 大智慧照实相理。 导成众行。 余浅智慧。 岂能称那。 此南方人释也。 今谓不然。 唯云智慧不能称于般若。 则不言浅慧。 不称深慧。 又浅深俱名为慧。 则俱是轻薄。 并不能称般若也。 今依论释之。 论云。 般若定实相。 故深重。 智慧不能称也。 所言定者。 定是契会之名。 夫万化非无宗。 而宗之者无相虚宗。 非无契。 而契之者无心。 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 契彼无相之虚宗。 则内外并冥。 缘智俱寂。 智慧是知照之名。 岂能称绝观般若。 问。 般若云何能契会实相。 答。 由实相生般若。 故般若能契会实相也。 问。 依此释者。 犹是浅智。 不能称于深智。 答。 深则愚智皆绝。 浅则犹有知照。 故非浅智不称深智也。 问。 定实相既是契会之名。 与旧辨冥会。 义何异耶。 答。 语同而意异。 但释冥会。 自有二师。 一云即会是冥。 以符合故冥。 冥契不乖故会。 无优劣也。 此庄严龙光之义。 二云会是符合之名。 冥是溷一之义。 则冥胜而会劣也。 何者。 因中有四义故未冥。 一或未尽。 二体有生灭。 三智未周圆。 四体依方所。 故但称会。 佛果离此四义。 故所以谈冥。 冥与无生为一。 则境智不分。 无应照异。 而无生不乖俗。 冥亦不妨会。 佛果举体冥。 举体会。 会故应照满十方。 冥故一切皆绝。 今总问之。 冥既与境溷一者。 智为成境。 为不作境耶。 若不作境。 云何言一。 若智作境者。 境既无知。 智亦无知。 智既有知。 则境亦应尔。 以其一故也。 若言与法性同绝。 故言冥会。 犹与法性异者。 即于会冥之日。 犹见境智为二。 何得经云菩萨般若相应。 不见应与不应。 合与不合耶。 又具四义故。 方成冥者。 般若教。 佛智犹有生灭。 则不得称冥。 照无等法性义。 故无冥实相之义也。 问。 云何名甚深极重。 答。 夫论可称。 则不名极重。 良由极重。 故不可称。 论主欲释经不可称义。 故云深也。 问。 但应言重。 何故复云甚深。 答。 为欲简择重义。 非如重物重。 乃是甚深。 故云重耳。 问。 但言深重。 何故复云极耶。 答。 三乘同观。 并契实相。 但二乘犹如兔马。 未尽其原。 故不得般若之名。 不名甚深极重。 今欲简二乘。 明菩萨照尽其原。 得名般若。 故云甚深极重也。 问。 智慧何故云轻薄耶。 答。 般若体绝缘观。 智慧名定于观。 般若体绝愚智。 智慧名主知照。 般若体绝名字。 智慧则犹涉名言。 故对般若之重。 明智慧之轻。 对般若之深。 辨智慧之浅。 浅犹薄也。 问。 般若体绝愚智。 何故立智慧名耶。 答。 不知何以目之。 强名智慧。 虽立智慧之名。 实不称般若之体。 问。 但应言般若体深重。 般若名轻薄。 智慧体深重。 智慧名轻薄。 云何乃言波若深重智慧轻薄。 答。 今依梵本。 则云般若体深重。 般若名轻薄。 但用此音。 则应云智慧体深重智慧名轻薄。 恐此义难显。 故译经之人。 借此方智慧。 不能称梵文般若也。 问。 不可称与不可量何异。 答。 经有五叹。 谓大事故起。 不可称事起。 不可量事起。 无等等事起。 不可思议事起。 既别有无量事起。 则称非量也。 不可量则取无有边际。 不可称明甚深至重。 例如法称品明舍利不能称般若经卷。 今智慧名义不能称绝观般若也。 问。 论云。 智慧小。 般若多。 故不能称。 云何为多小耶。 答。 有人言。 实相则无法不自在故多。 智慧局之于心故小。 今谓不然。 前就定实相故。 明不可称。 今约多含义。 明不可称。 般若体非愚智。 能愚能智。 智慧唯主于智。 故般若多。 智慧小。 又般若定实相。 实相既遍。 般若亦多。 智慧不尔。 故云小也。 问。 已知般若翻不翻义。 方便复云何。 答。 常啼云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 沤和为方便。 俱舍罗名为胜智。 般若之巧。 名为沤和。 其用既胜。 名胜智也。 净名以方便为父。 取其生成之能。 大品以沤和为师。 明有训诲之德。 善巧化物。 不证二乘。 皆大师之力也。 二释名门复有三门。 一释权实。 二解大义。 三正二道。 一释权实通而言之。 二智皆如实而照。 并名为实。 皆有善巧。 悉称方便。 就别言之。 则般若名实。 沤和称方便者。 略有八义。 一者般若照实相境。 从所照为名。 故称实。 二者般若从实相生。 从能生受名。 故称为实。 三者如实而照。 故当体名实。 论云。 般若波罗蜜。 实法不颠倒。 体离虚妄。 非颠倒慧。 故名为实。 四者对凡夫颠倒不实之慧。 故难波若为实。 五者对二乘未实谓实。 故明波若为实。 六者对方便之用。 以波若为体。 故名为实。 七者对虚故明实。 未是好实。 非虚非实。 乃名妙实。 八者虚义为二。 非虚实为不二。 二与不二。 皆名不实。 非二不二。 乃名为实。 是故。 论云。 念相观已除言语法亦灭也。 方便者。 是善巧之名。 此义多门。 今略论十对。 一者直照空有。 名为般若。 行空不证。 涉有无着。 故名方便。 此之照巧。 更无二体。 以巧而照。 故名为实。 以照而巧。 故名方便。 问。 能照之智。 共名实智。 所照之境。 同称实境。 实智之中。 有空智有智。 实境之中。 有真境俗境。 此为例也。 问。 既有真俗。 云何皆名实境。 答。 是如实智境。 故名实境。 从智受名。 又实是真俗。 非妄称之。 当体名实。 二者照空为实。 涉有为方便。 如释论云。 般若将入毕竟空。 方便将出毕竟空。 是实相名为实。 般若照空。 故名为实。 虽复照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巧。 名为方便。 问。 若尔虽复照有。 即能鉴空。 此用亦巧。 应是方便。 答。 此照虽巧。 但实智为体。 故隐其巧名。 与其实称也。 三者以内静鉴为实。 外变动为权。 问。 此义与前何异。 答。 此明若照若巧静鉴之义。 皆名为实。 以外变动。 故名为权。 四者般若为实。 五度为方便。 所以然者。 般若为空解。 空解故名实。 五度为有行。 有行故名权。 问。 此与上照空为实涉有为权何异。 答。 前明照空照有皆是智慧。 故以二解分权实。 今约解行以开二门。 空解为实。 有行为权。 与上异也。 问。 有行何故为权。 答。 虽复照空。 即能起行。 此义既巧。 故名为权。 五者照空为实。 知空亦空。 即能不证空。 故名为权。 所以然者。 二乘不知空亦复空。 以空为妙极。 故名但空。 所以证空。 菩萨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故不证空。 即能涉有。 故名为权。 此明重空义。 明空义为实。 实义即劣。 知空亦空。 即能涉有。 此用既胜。 故名为权。 就此二慧。 更无异体。 初观心未妙。 故但能照空。 既转精巧。 即知空亦空。 既知空亦空。 而不坏假名。 即能涉有。 始终论之。 犹是一慧。 约巧未巧。 故分权实。 六者知身苦空无常。 故名为实。 而不取灭。 名为方便。 以生死身实是苦空无常遇患之法。 如实照其。 故名为实。 二乘知此即灭之。 故无方便。 菩萨虽知。 而安身所疾。 自行化人。 故方便。 七者直知身病。 非故非新。 故为实。 而不厌离。 称为方便。 此但就有行分权实。 八者净名託迹毗耶。 不疾之身为实。 现病之迹为权。 此据虚实之义。 以明权实也。 九者以上照空有二。 为方便。 照非空有不二为实。 非空非有。 即一实谛。 照一实谛。 故名为实。 虽非空有。 而空有宛然。 不动不二。 善巧能二。 故名方便。 十者空有为二。 非空有为不二。 照二与不二。 皆名方便。 照非二非不二。 净名杜言。 释迦掩室。 乃名为实。 权实多门。 略开十对。 此之十对。 即一涂次第。 并有经论。 可随文用之。 二解大义问。 何故般若名摩诃。 沤和不名摩诃。 答。 通皆得称大。 如上云沤和拘舍罗大师方便力也。 别而言之。 般若称大。 略明十义。 一者实相旷而无边。 深而无底。 彼无有一法出法性外。 般若照于实相。 故名大慧。 沤和虽巧。 不照实相。 故不名大。 问。 二乘亦照实相。 何不名大。 答。 二乘未尽其边。 菩萨照究原底。 故名为大。 二者三乘实智。 皆从般若中生。 所以然者。 所实相既一。 则能照般若无三。 但根性不堪。 故于一般若。 闻为三乘智慧。 三乘智慧。 皆摄入般若观中。 故名为大。 问。 云何于般若出生三乘慧。 答。 由实相故生般若。 由般若故有菩萨。 由菩萨故有佛。 由佛故有三乘。 则般若为本。 故出生三乘。 所以名为大。 问。 三乘同观实相。 乃以实相为本。 云何以般若为本。 答。 要由诸佛菩萨体悟般若。 然后说三乘教。 始得同观实相。 故般若为本。 问。 般若为本。 出生三乘。 应是三乘通教。 答。 胜鬘摄受正法出生五乘。 犹如大地出四实藏。 涅槃云。 即是声闻藏出生声闻。 即因缘藏出生缘觉。 即大乘藏出生菩萨。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华明。 长者宅内。 非但具七珍。 亦有瓫器等物。 而名长者大宅。 不名通宅。 般若亦尔。 虽具有三乘之慧。 而名菩萨法。 不名三乘通教。 问。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劝三乘同学。 答。 劝三乘人同观实相。 不劝三乘人同学摩诃般若。 问。 摩诃般若。 何故非三乘通学。 答。 论云。 般若不属二乘。 但属菩萨。 所以然者。 既称摩诃般若。 即是大慧。 简非二乘。 故知般若独菩萨法。 又此般若名波罗蜜。 波罗蜜者到佛道彼岸。 二乘不到佛道彼岸。 非波罗蜜。 故摩诃般若波罗蜜。 独菩萨法。 不属二乘。 问。 经但云欲得声闻果当学般若。 云何乃言当学实相般若。 答。 释论作此判之。 寻文自易见也。 以理推之。 必非劝二乘人学摩诃波若。 摩诃波若。 既是菩萨观智。 岂令二乘学耶。 如涅槃云。 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 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 此乃明二乘同观中道。 岂可劝中下二智学上智耶。 问。 摩诃般若乃是独菩萨法。 而般若教中。 说三乘人同观实相。 则是三乘通教。 答。 若尔般涅经中说三乘人同观中道。 应是三乘通教耶。 问。 若非三乘通教。 何故令二乘人说耶。 答。 长者付财。 凡有二意。 一欲显教菩萨。 二密教二乘。 此乃是息于二乘同成菩萨。 云何乃言三乘通教耶。 三者由实相生般若。 实相既无所依。 则般若亦无所着。 以般若无所着。 能导成众行。 亦无所着。 故不住三界中。 不息二乘。 直趣佛道。 以有引导之能。 故名为大。 问。 五度本非度。 般若引导。 故名为度。 亦应五度本非眼。 般若引导。 故得有眼耶。 答通义亦类。 别则不齐。 如五盲虽随有眼者趣道入城而得度名。 而盲体性。 终自无眼。 五度虽随般若趣八正路至佛道城。 而五度体性。 终非般若。 故开福慧二严。 意显于斯。 问。 金刚般若云。 菩萨不住相布施。 如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何所云般若导五不成眼耶。 答。 本以般若为眼。 五度非眼。 但般若导之。 令成无所得。 不住三界。 不堕二乘。 直趣佛道。 故名有眼耳。 非是成般若之眼也。 问。 若众行中。 以无所得为眼。 亦应以无所得为慧。 云何开福慧二严。 答。 无所得则通。 福慧则别。 以无得为慧。 亦有此义。 但非般若之慧。 所以然者。 般若有无所得。 复有鉴照。 五度但有无所得。 无有鉴照。 故不名慧也。 四者五十二种大贤圣位。 皆在般若藏中。 故名为大。 所以然者。 合则唯一般若。 但明昧不同。 故开成五十二位。 五者三大阿僧祇劫。 修此大慧。 故名为大。 六者能断大惑。 所谓无明。 是故。 经云无明住地。 其力最大。 二乘虽倾四住。 未能断之。 菩萨照究实相。 方除此大惑。 故名为大。 七者能拔三界内外一切大苦。 故名为大。 八者诸大菩萨之所行法。 故名为大。 九者于众行中。 最胜无过。 故名为大。 十者信之而得大福。 毁之而招大罪。 故名为大。 此之十义。 自有遍约缘。 自有具通二慧。 可随义配之。 问。 般若待小名大。 不待小名大。 答。 具有二义。 一者待二乘小慧。 故名为大。 问。 二乘为小慧。 菩萨为大慧。 二乘小般若。 菩萨大般若。 何故言般若不属二乘。 二乘心中名道品耶。 答。 讲者不体其旨。 嘻滞此言。 论云。 般若不属二乘。 此是摩诃般若菩萨大慧。 故不属二乘。 非二乘之人无有空慧也。 二者不待小名大者。 般若体性是大。 故言不待小。 不如二乘智慧形凡则大望菩萨则小。 问。 菩萨形二乘则大。 望佛则般若为小。 故在佛心中。 变名萨云若。 宁言体性大耶。 答。 般若是因中之极。 功在十地。 故名为大。 不望佛也。 又般若通因果。 果地般若。 则最上无过。 故体性是大。 如什公云。 萨般若即老般若也。 又言绝待大者。 待小名大。 虽复绝小。 犹未不绝大。 为名言可及。 故非好大。 大小双绝。 方是好大。 问。 何文证之。 答。 题云摩诃般若。 般若深重。 智慧不能称。 亦摩诃深重。 大不能称。 即是证也。 又照明品云。 不作大小。 名为摩诃。 复是良证也。 问。 双绝大小。 可名绝大。 今非大非小。 叹美为大。 还复待小。 何名绝待。 答。 此大绝小绝大。 故名绝待。 今问绝大绝小。 名之为大。 则待大待小。 皆名为小。 乃是大小相待。 何有绝待大耶。 答。 望前则绝。 观后便待。 义不相违。 问。 般若之大与涅槃大。 有何异。 答。 通而为言。 即无有异。 是故。 论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 是三则一相。 涅槃之照即是般若。 般若之灭即是涅槃。 涅槃无累不尽。 名解脱。 无境不照。 名般若。 真极可轨。 称法身。 故具于三德。 名为涅槃。 般若即是涅槃故。 亦具三德。 般若但是智慧。 既名为别。 涅槃亦但是果。 果亦是别。 问。 般若是涅槃。 三德中一德亦应涅槃。 是般若三德中一德耳。 答。 亦得为例。 以般若之别。 成涅槃。 亦取涅槃之别成般若。 般若之别。 即是智慧。 涅槃之别。 名为灭度。 故果德涅槃。 佛地般若。 皆具总别也。 问。 解脱三德成涅槃。 何故不言三德成般若。 答。 随举一德。 皆摄一切德。 何故无耶。 但教起各自有由。 涅槃所兴。 正为斥小乘灰断不具三德。 叹大涅槃具于三德。 般若教兴。 正明因行。 斥二乘无二慧。 辨菩萨具权实也。 问。 涅槃何故据果。 般若何故约因。 答。 涅槃名灭度。 灭度者。 大患永灭。 超度四流。 此名必是究竟。 故就果门。 般若名为慧。 慧犹未决了。 宜约因也。 三正二道门问。 释论云。 菩萨有二道。 一般若道。 二方便道。 云何为二道耶。 答。 有人言。 般若道即实相般若。 方便道谓方便般若。 是事不然。 大判二道。 以为三例。 一今依梵本。 应言般若道沤和道。 二具开此言。 应云慧道方便道。 三彼此合目。 如论所明。 般若举彼之称。 方便有此之名。 今若言实相般若方便般若。 皆称般若。 则二道不分。 又实相般若是境。 方便般若是智。 岂可以境智为二道耶。 设言实相般若是实慧。 方便般若是方便慧。 以为二道。 是亦不然。 论云。 般若方便。 以为二道。 何得皆称般若。 若尔二道应俱名方便。 又立三般若。 皆就般若道中开之。 一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实相能生般若。 故名般若。 文字能诠般若。 以所诠为称。 亦名般若。 三观照当体。 名为般若。 问何故但立此不多不小。 答。 凡有三义。 实相为能生之境。 观照为所生之智。 文字为能诠之文。 要具此三。 不得增减。 又合此三。 以为三双。 实相为境。 观照为智。 谓境智一双。 境智为所诠。 文字为能显。 能所一双。 境智即自行。 为众生说。 故有文字。 自行化他一双。 二者实相即无为般若。 观照即有为般若。 所以然者。 论云。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寂灭如涅槃。 实相既无生灭。 故是无为般若。 实相能生观智。 观智始生。 故名有为般若。 一切般若。 唯有此二。 诠此有为无为。 名文字般若。 文字从所诠为名。 通为无为。 当体明之。 有为所摄。 三者实相常无为般若。 文字是有为般若。 观照亦通为无为。 菩萨累犹未尽。 则未免生灭。 故名有为。 佛则无惑不净。 无复生灭。 故是无为般若。 问。 何故有烦恼。 即有生灭耶。 答。 以有烦恼。 不得了悟。 本自无生。 故有生灭。 若无烦恼。 即悟观心本自无生。 即是无为。 不言转有为般若故成无为也。 故此三门。 总摄境智为无为理教因果。 故立三也。 问。 亦得实相为实慧。 观照为方便以不。 答。 若以佛性为实相。 本自有之。 名为实慧。 观照修习始生。 名为方便也。 此非照有为方便。 照空名为实。 若权若实。 始有之义。 皆名方便。 本有佛性觉照之义。 名为实也。 地论人。 真修般若则本自有之。 缘修波若。 则修习始起。 性净涅槃。 方便净涅槃亦尔。 此犹是旧本始之义。 问。 与今何异。 答。 本性清净。 名为本有。 约缘始悟本净。 故名始有耳。 然正道未曾本始。 亦非垢净。 又旧宗明为无为决为是二。 今明未得菩提。 则无为成有为。 若得菩提。 则有为成无为。 岂离有为别有无为。 如前释也。 又为无为例然。 诸法本性清净。 故名无为。 未悟本无生灭。 故名有为。 然般若未曾为无为也。 问。 般若道既开三。 方便道亦有三不。 答。 亦有三。 谓境智文字。 但实慧从境立名。 故必须辨境。 方便从巧受称。 故不须辨境。 而文字即通二道也。 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 实照世谛之境。 则亦具三也。 观照既有为无为。 方便亦尔。 如来二智即是无为。 菩萨二道犹是有为。 问。 实相所表唯是境。 亦得是智。 答。 有人言。 实相般若但是境名。 引释论四十三卷。 问。 前辨智慧名般若。 今何故说空为般若。 答。 果中说因。 如云食布。 此义应是因中说果。 而言果中说因者。 是逆罚不应是顺讨明义。 智慧正是般若。 实相能生智慧。 智慧是实相之子。 而于智生。 说实相为般若。 故言果中说因。 南北同此释也。 有人言。 佛有三种。 一法身佛。 二者报身佛。 三者化身佛。 实相即法身佛。 实相可轨。 名之为法。 此法有体。 故名为身。 而实相非佛。 能生佛故。 所以名佛。 二者报身。 即修行会实相理。 实相既常。 报佛亦常。 以法常故。 诸佛亦常。 三化佛。 即应物之用。 此北土论师释也。 有人言。 修空无相。 于会理圆通。 心意识烦恼清净。 此无为般若即是实相。 若有心行境。 未免生死。 即菩萨六度。 得十地差别。 名有为般若。 此南方尚禅师义也。 复有人言。 实相即真谛理。 会此理。 烦恼尽。 故离生灭。 同真如。 等法性。 无为而无不为。 则实于是境也。 此亦南方成论义也。 今详释论意。 可得有五句文。 一者因中说果。 如名实相为般若。 二果中说因。 如说般若为实相。 三当因说因。 实相非般若。 四当果说果。 般若非实相。 五非因非果。 非境非智。 故论释实相文云。 因是一边。 果是一边。 离此二边。 名为中道。 缘是一边。 观是一边。 离此二边。 名为中道。 故知实相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而随缘逐义。 有上四句不同。 众师不应汎引集文以通圆旨也。 问。 旧云实慧方便慧。 方便并皆称慧。 何故二道不得俱名般若。 答。 外国名般若。 此方翻为慧。 梵本名沤和。 此土云方便。 译经之人。 欲定彼此方言。 故分于二道。 若并云般若。 则两名相滥。 故睿公述罗什译经之体云。 胡音失者。 正之以天竺。 秦言谬者。 定之以字义。 不可翻者。 即而书之。 故知二道不得但称般若。 问。 若尔旧何得云实慧方便慧。 答。 欲明实与方便。 俱有鉴照之功。 故悉称慧耳。 此是义释。 非立二道之名。 立二道之名。 但云慧与方便也。 问。 何故般若名慧。 方便不名慧耶。 答。 通而言之。 般若既照。 得名为慧。 方便亦照。 亦得称慧。 方便既巧。 般若亦巧。 但立此二名。 欲相开避。 隐显互说。 般若显其照名。 隐其巧称。 方便显其巧称。 隐其照名。 所以然者。 般若从实相境立名。 又当其体。 故显照隐巧。 方便不从照俗境立名。 但取功用。 故显巧没照。 又慧名照空。 波若既是空慧。 所以名慧。 方便涉有。 不得名慧。 问。 般若照空名慧。 方便涉有应为智。 答。 如前释之。 方便非不照有。 正取功能。 故不云智也。 问。 何以知般若为体。 方便为用。 答。 释论第百卷云。 问曰。 上已付嘱竟。 今何故复嘱累。 答。 上说般若体。 今说方便用。 故知般若为体。 方便为用。 论又云。 般若与方便。 本体是一。 而随义有异。 譬如金为种种物。 此则明权实一体。 约义分二。 金喻般若之体。 金上之巧譬于方便。 方便为用。 问。 般若何故为体。 方便何故为用。 答。 实相为本。 般若照实相。 故般若亦为本。 所以为体。 诸法为末。 方便照诸法。 故方便为用。 问。 以何知实相为本。 答。 论初卷云。 三悉檀可破。 第一义悉檀不可破。 坏灭一切言语。 过一切戏论。 第一义悉檀即是实相。 论又云。 除实相以外。 一切皆名为魔。 故知实相为本。 又迷实相故有六道。 悟实相即有三乘。 故实相为迷悟之原。 所以称本也。 此是对虚妄。 名之为实。 若无虚妄。 则亦无实。 如前云。 非境非智。 非果非因。 不同旧宗有天然实相境也。 问。 若般若为本。 则般若胜。 方便劣。 何故六地名般若。 七地称方便。 答。 金虽是体。 未作巧物。 则金为劣也。 制金为巧。 则巧胜于金。 六地虽得般若之体。 未得妙用。 故言般若则劣。 至七地时。 得般若妙用。 称为方便。 故方便胜也。 是以论云。 般若清净。 变名方便。 此言变者。 照空之慧。 未能涉有。 复空慧未巧。 但名般若。 照空之慧即能涉有。 故转名方便。 问。 既变名方便。 应失般若之名。 便无二慧。 所以然者。 般若时未有方便。 得方便则无复般若。 答。 二慧更无两体。 巧之空慧。 即名方便般若。 空慧之巧。 称般若方便。 譬如金巧巧金。 巧不失金。 金未有巧也。 问。 空慧有二巧。 一照空不着。 二即能涉有无滞。 二巧之中。 以何为方便。 答。 般若略有四力。 一者照实相。 二者无所着。 三者断诸惑。 四者导方便。 为之四用。 即是次第。 由不见一切相。 而见实相。 实相既无所依。 则般若亦无所着。 以无所着。 则众累寂然。 以无累无着故。 能导方便。 令涉有无染着。 所以然者。 照空于空无着。 是般若之力。 故属实慧。 即空慧而能涉有。 此属方便。 故两巧不同也。 问。 方便涉有。 具几力耶。 答。 一有照境之巧。 二有不证空力。 三穷有行之用。 问。 涉有无着。 是方便之功。 般若力耶。 答。 涉有即属方便之功。 无着由般若之力。 以般若无着。 于般若观中。 即有巧方便用。 故此方便即能无着。 问。 方便云何能不证空。 答。 般若照诸法实相。 方便即能照实相诸法。 故不洗空观。 名为不证。 如释论云。 般若将入毕竟空。 无诸戏论。 方便将出毕竟空。 严土化人。 此即证上诸力之义。 将入毕竟空。 即是照实相。 无诸戏论。 即谓无着断惑之功也。 方便将出毕竟空。 即是为般若所导。 又是方便不证。 照境起行之力。 问。 般若照诸法实相。 云何方便即能照实相诸法。 答。 名为诸法实相实相诸法。 诸法宛然而实相。 实相宛然而诸法。 诸法与实相。 不二而二。 二常不二。 二境既尔。 二慧得然。 般若照诸法实相。 而方便则能照实相诸法也。 问。 虽复实相。 而宛然诸法。 沤和照此。 既名□者。 亦虽复诸法。 而宛然实相。 波若照之。 何以不巧。 答。 通义例尔。 如上隐显释之。 又波若照实相。 而能不着。 二乘亦有其分。 则巧义不彰。 故不名方便。 即空而能起有。 此用既妙。 故声闻绝分。 菩萨独有。 故与方便之名。 问。 若即空而起有。 既是妙。 亦即有而照空。 亦是妙也。 答。 既能即有而照空。 复能即空而照有。 此即空而照有。 此是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如此二慧。 无有优劣。 但对二乘照空。 不能涉有。 故明即空而起有为妙。 称为方便。 又对六地。 但得般若空观。 未能即空涉有。 今明即空涉有。 是方便也。 问。 于有不着。 于空不证。 俱是善巧。 何故不着之巧名般若。 般若则劣。 在于六地。 不证之巧名方便。 方便则胜。 在七地耶。 答。 如上释之。 又有是俗谛。 离有则易。 故般若巧劣。 空是真谛。 免无则难。 故方便则胜。 又入实相观。 不着于有。 即免凡夫地。 即实相观而照谓法。 故不滞空。 离二乘地。 免凡则易。 故般若劣。 超圣则难。 故方便胜。 所以有六七地。 简胜劣义也。 问。 若尔六地二慧未均。 何得上云初地已竝。 答。 初地望地前则竝。 形七地则未竝。 所以然着。 初地以来。 则得无生。 动寂无碍。 但寂义小强。 动用微弱。 故云未竝。 至于七地。 动寂无碍。 二慧双游。 故称竝耳。 问。 何故知然。 答。 若六地以来未竝。 入空不见有。 出有不见空。 二乘亦尔。 与菩萨何异。 故知初地以来。 便能已竝。 但微有强弱故。 说未均耳。 问。 于空不着。 于空不证。 有何异耶。 答。 二乘入空。 不存四句。 但是不着。 而不能不证。 菩萨入空。 既无可存。 又即空能涉有。 故名不证。 问。 二乘菩萨入空同无所依。 何故声闻住空。 菩萨不证耶。 答。 二乘以空为好极。 依此无依。 是故住空。 菩萨不以空为好极。 知空亦空。 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无依。 故能不证。 如大品云。 行亦不受。 不行亦不受。 亦行不行。 非行非不行。 乃至不受亦不受。 是名菩萨无受三昧广大之用。 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是故能不证空。 又二乘无愿行资空。 故入空便证。 菩萨大愿大行资空。 故入空不证。 问。 论云。 因名般若。 至佛则反名萨婆若。 何得复云六地名般若。 至七地般若清净。 变名方便。 答。 如前释之。 六地之时。 般若体强。 方便用弱。 以体强故。 妙于静观。 故观空不着。 以用弱故。 未能即空涉有于有无滞。 至于七地。 即体用俱等。 既能观空不染。 即能涉有无着。 故名等定慧地。 等定慧地则般若用巧。 故云反耳。 从八地以上。 二慧俱巧。 若至佛地。 则两慧同变。 实慧则变名萨般若。 谓一切智。 方便慧变。 名一切种智也。 问。 若至果变名二智。 则因中同名二慧。 何故。 前云般若称慧。 方便不名慧耶。 答。 因果立名。 各有其义。 果门照一切空境。 名一切智。 照一切有境。 名一切种智。 但从境立名。 故宜并称智。 因门实慧从境。 方便约用。 故不得并名慧也。 问。 若尔。 何故。 菩萨道慧道种慧。 皆名慧耶。 答。 因中之慧。 自有多门。 立名各异。 道慧。 道种慧。 亦是从境立名。 故宜并称慧也。 问。 若尔。 但应言道慧道种慧。 至果变名一切智一切种智。 云何言般若方便变名二智。 答。 论云。 因中名般若。 既反名萨婆若。 因中方便理巧。 变名一切种智。 二慧变名二智。 故不待言。 问。 论云。 波若变为萨波若。 何处云方便变名一切种智。 答。 般若名慧。 是照境之名。 果地一切智。 亦从照境为称。 二名相主。 故云因名般若。 果名一切智。 方便就用为目。 一切种智从境立名。 两义不同。 故经论不云方便变为一切种智。 然方便虽不从境立名。 而体实照有。 故得变为种智。 虽复文理。 权应尔。 又因中名权实二慧。 果名权实两智。 亦得即是其文。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