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名玄论卷第五 内容: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三论境智门智非孤生。 必由境发。 故境为智本。 境非独立。 因智受名。 故之智为境本。 非境无以发智。 非智无以照境。 非境无以发智。 故境为能发。 智为所发。 非智无以照境。 故智为能照。 境为所照。 以境为能发。 为智所照。 即境能为智所。 智为能照。 为境所发。 即智能为境所。 境之所照。 能发于智。 故境所为智能。 智之所发。 能照于境。 故智所为境能。 不得言境前智后。 亦非智前境后。 亦非一时。 唯得名因缘境智也。 问。 以何为境。 而能发智。 答。 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故二谛名教。 能生二智。 故二谛名境。 关中昙影法师注中论。 亲承什公音旨。 什师云。 传吾业者。 寄在道融昙影僧睿乎。 影公序二谛云。 以真谛故无有。 以俗谛故无无。 真故无有。 虽无而有。 俗故无无。 虽有而无。 虽无而有。 不滞于无。 虽有而无。 不累于有。 不滞于无。 故断无见灭。 不累于有。 故常着氷消。 寂此诸边。 故名为中。 详此意者。 真故无有。 虽无而有。 即是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 俗故无无。 虽有而无。 即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以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虽曰假名。 宛然实相。 不动真际。 建立诸法。 虽曰真际。 宛然诸法。 以真际宛然诸法。 故不滞于无。 诸法宛然实相。 则不累于有。 不累于有故不常。 不滞于无故非断。 即中道也。 由斯二谛。 发生二智。 以了诸法实相故。 生沤和波若。 以悟实相诸法故。 生般若沤和。 沤和般若而宛然沤和。 般若沤和而宛然般若。 以沤和宛然般若故。 不着于有。 般若宛然沤和故。 不滞于无。 不累于有。 故常着氷消。 不滞于无。 故断无见灭。 寂此诸边。 故名中观。 是以二谛中道。 还发生二智中观。 观二智中观。 还照二谛中道。 故境称于智。 智称于境。 境名智境。 故智名境智也。 二境既正。 则二智义明。 故须幻境以明智也。 二乘不得二智。 良由不见此二谛。 不得正观。 亦由不见二谛即是中道故也。 问。 般若照诸法实相。 沤和照实相诸法。 则般若不照诸法。 沤和不照实相。 将非限局圣心失无碍妙用。 答。 般若为沤和之体。 沤和是般若之用。 体鉴实相。 用照诸法。 故开此二门。 智无不圆。 照无不尽。 若同照实相。 并鉴诸法。 则二境不分。 两慧无别。 问。 旧说亦然。 与今何异。 答。 般若体非不能照诸法。 但用既照。 不烦般若照耳。 若用既照诸法。 而体复照者。 则一境二照。 既一境二照。 亦应二境一智生。 是故但明般若照实相。 沤和照诸法。 旧义般若不能照诸法。 沤和不能知实相。 虽复并观。 智用恒别。 则是格局圣心。 封执二见也。 问。 前云般若不着有。 方便不证空。 何故。 复云沤和涉有不着。 般若照空无滞。 答。 不着空者。 凡有二义。 一者般若照实相。 实相既无所依。 则般若亦无所着。 此是般若之力。 二者不证空名为不着。 此方便力也。 不着有者。 亦具二义。 一者般若入空故。 言不着有。 二者方便为般若所道故。 能涉有不着。 是般若力。 是故。 经中或言般若不着空。 方便不着有。 或言般若不着有。 方便不证空。 各举一门。 义无二也。 问。 若般若照空。 沤和鉴有。 则二智俱照。 云何言般若无知。 答。 般若虽知而无所知。 虽无所知。 而无所不知。 问。 般若知实相。 故言无知。 亦则知般若。 故言无知。 答。 既约二境。 分于二智。 般若但知实相。 故言无知。 不得云知般若故无知。 若知般若。 则是方便知。 问。 般若契实相。 则内外并[穴/俱]。 缘观俱寂。 方便照俗。 何能知此般若。 答。 般若无知而知。 为方便所知。 知而无知。 则方便不知。 问。 般若无知而知。 知而无知。 方便亦得尔不。 答。 指实为权。 指权为实。 权实不二。 亦得尔也。 不二而二。 则无知而知。 名为方便。 二而不二。 则知而无知。 名为般若。 问。 般若照空。 具知无知。 方便鉴有。 何故不具知无知耶。 答。 二而不二。 皆具二也。 不二而二。 般若所知之境是空。 能知之慧为有。 故具知无知。 而亦便能知所知境。 智皆有。 故波若有知有无知。 而方便但有知也。 问。 云何般若具知无知。 答般若知实相。 是故名知。 既契实相。 则内外并[穴/俱]。 缘观俱寂。 故名无知。 虽缘观俱寂。 而境智宛然。 故知无所知。 无知而知。 问。 此与开善至忌弥存义何异耶。 答。 彼弥存之义。 终非至忌。 至忌之义。 终非弥存。 今以弥存为至忌。 至忌为弥存。 是故为异。 问。 旧亦如是。 与今何异。 答。 彼至忌之义。 知终不作境。 境终不成智。 则是境智二见。 何名至忌。 若智则是境。 境既无智。 无智亦无知。 若境则是智。 智既无所不知。 则境亦无所不知。 而实不尔。 故终是二见。 今对此一门。 略叙大乘枢要观行渊府。 经云。 贪欲则是道。 恚痴亦复然。 如是三法中。 具无量诸佛道。 贪欲则是道者。 求贪欲。 四句内外毕竟无从。 贪欲本来自性清净。 则是实相。 如此了悟。 便名般若。 岂有实相之境异般若观耶。 故境智不二。 虽四句内外求贪不得。 而则见于众生宛然有贪欲。 便是方便。 伤众生无贪谓贪。 而欲拔之。 故则此方便。 复名大悲。 欲令悟贪无贪。 与无贪之乐。 则此大悲。 复名大慈。 无故一句观行。 具足境智及慈悲等万行。 初信此法为十信。 解此法为十解。 乃至证悟此法为十地。 究竟了达为佛果。 岂非一贪中具无量诸佛道耶。 故无不同。 旧宗别有真境。 会之而生慈悲。 起境智至忌就。 就一贪作既尔。 历一切法例然。 问。 大品明实相不生不灭能生般若。 涅槃云。 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乃至非因非果。 能发观智。 此二同明境智。 有何异耶。 答。 开合不同。 略有四句。 一开因果开境智。 二合因果合境智。 三合因果开境智。 四开因果合境智也。 开因果开境智者。 则般若所明。 因有道慧道种慧。 果则一切智一切种智。 谓开因果也。 实相能生般若。 则实智之境。 世谛能生方便。 为权智之境。 谓开境智也。 次合因果合境智者。 如涅槃五性之义。 一者因性。 二者因因性。 三者果性。 四者果果性。 五者非因非果性。 此之五性。 更无二体。 十二因缘能生之义。 则名为境。 所发之义。 便名观智。 观明了故称菩提。 菩提无累。 即是果果。 然十二因缘。 本性清净。 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故名非因非果。 然此五性。 既无二体。 但转境为智。 变因为果。 如此因果。 未曾因果。 故五性一体。 名合因果合境智也。 三合因果开境智者。 亦如大品。 以般若为因。 萨婆若为果。 因果更无有二。 般若之因。 变名萨婆若果。 如什公云。 萨婆若则老般若。 此名合因果也。 开境智者。 实相虽能生般若。 而不转实相之境为般若。 世谛虽生方便。 不转世谛之境。 为方便之智。 故名开境智也。 开因果合境智者。 亦如涅槃以转境为智。 故言合境智。 而有因与因因。 果与果果。 故言开因果。 问。 涅槃既转境为智。 言合境智者。 亦转因为果。 何故非合因果耶。 答。 文开因与因因果与果果。 故言开因果。 而取境智。 并作因因之名。 没境智之称。 故言合境智也。 问。 涅槃般若何故开合。 答。 涅槃就十二因缘。 辨境智义。 欲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则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能生则境。 所生则智。 更无二体。 故明合境智也。 大品辨实相能生般若。 所生即菩萨观智。 是有为般若。 能生实相即无为般若。 故不转无为般若成有为般若。 故开境智。 故般若明不二二。 涅槃辨二不二。 故二经同明境智。 境智不同。 四同异门问曰。 凡有五时二智。 一照事中之法为权。 鉴四谛之理为实。 谓三藏教二智也。 二照真空为实。 鉴俗有为权。 大品教二智也。 三知病识药为实。 应病授药为权。 净名教二智也。 四照一无乘为实。 鉴三乘为权。 法华教二智也。 五照常住为实。 鉴生死无常为权。 涅槃教二智也。 如上所明者。 乃是释大品教意。 云何乃以解净名经宗。 答。 五时之说。 四宗之论。 人师自心乖文伤义。 昔已具详。 今当略说。 寻一经之内。 具有五文。 不待始终。 方备诸智。 如大品明。 广说三乘之教。 则菩萨遍学诸道。 即识照四谛之理为实。 鉴事中之法为权。 故大品教中。 有三藏二智也。 般若鉴空。 沤和涉有。 九十章经。 盛谈此法。 则空有二智。 释毕定品。 引法华之意。 即三一二智也。 法尚品说。 诸佛色身有去来。 法身无去来。 即常无常二智也。 知病识药。 众经皆具。 不待言之。 故大品一经具五二智。 何得言但约空有权实。 净名经中。 具诸智者。 问疾品云。 三空自调为慧。 严土化人为方便。 则空有二智。 弟子品明。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谓本常住。 但为出五浊。 方便示疾。 即迹无常。 照此本迹。 则常无常二智也。 不二法门明。 声闻心菩萨心不二。 则是一乘。 明大小为二。 名为三乘。 谓三一二智也。 问。 不二法门云何则一乘耶。 答。 不二之理。 则是一乘本。 由体不二之理。 故生不二之观。 依不二观能导引众行。 出于生死。 到彼萨云。 故十二门论云。 大分深义。 所谓定空也。 以通达是义。 则通达大乘。 具六波罗蜜。 无所障碍。 问。 不二之理。 通为三乘之本。 岂但一乘本耶。 答。 理既无二。 乘岂三哉。 但唱此言。 则知归一。 又尚明常住。 岂未显一乘。 故知净名经亦具五二智。 法华具五者。 方便品云。 我虽说涅槃。 是亦非真灭。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昔涅槃非真灭。 今涅槃为真灭。 则昔无涅槃非真常。 今涅槃为真常。 天亲之论释寿量品。 具明三身。 化身有始有终。 报身有始无终。 法身无始无终。 故知具有常无常义。 又若一乘之果。 犹是无常。 则果同灰断。 云何得因异声闻。 故有常无常二智。 安乐行品。 明知一切法空如实相。 则是实慧。 知因缘生。 谓方便慧。 亦具空有二慧。 叹声闻德。 犹依小乘。 故知亦有三藏二智。 涅槃具五。 不复待言。 问。 若一教之中。 具含诸智。 即但是一经。 何有诸部。 答。 诸大乘经。 通为显道。 道既无二。 教岂异哉。 故亦得名为一部。 所以诸大乘经。 通称方广。 但显道多门。 故有众经之异。 又虽一经之内具明五种。 但一义有傍正。 故诸部不同。 三藏教则但明事理权实。 未辨余门。 故大品以空有为正。 余义为傍。 法华三一为端。 余皆汎辨。 涅槃以常无常为旨。 余悉并明。 问。 众经何故有此傍正。 答。 有二种菩萨。 一直往菩萨。 二回小入大之人。 般若为直往菩萨。 说方便实慧。 令不着三界。 实慧方便。 令不堕二乘。 有两健人。 各扶一腋。 直至佛道。 不须明三乘为方便。 一乘为真实。 故法华云。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 我记如是人。 来世得作佛。 是等闻得佛。 大喜充遍身。 则般若时事也。 而回小入大之人。 大品之时。 根犹未熟。 故不正明三一之义。 而毕定品。 引法华经明退不退者。 盖是般若后分傍及之耳。 三明无常之执。 至大品时。 其根未倾。 故不广说常住。 但般若讴和既是因行。 复须识果法。 是故。 大品后分。 略明法身常住。 迹有去来。 又常啼本求般若。 故以二慧为正。 中路疑佛去来。 故傍明本迹。 问。 大品明有为般若无为般若。 岂不正辨常无常耶。 答。 无为般若。 凡有二种。 一者以实相境名无为般若。 所生观智名有为般若。 二者以佛果法身名无为般若。 菩萨因慧名有为般若。 大品中。 正明境智。 为无为义。 傍明因果。 为无为义。 是以论云。 欲得有为般若。 当学无为。 此明欲得观智。 当观实相境。 若言欲得于因当学果者。 于义不便也。 又实相能生般若。 正是以境生智。 若言以果生因。 义非便也。 若以实相则是法身。 以如为佛者。 则此境智便是因果。 上五句中。 已详此意。 法华经。 正为回小入大之人。 故明三乘为方便。 令其舍小乘。 一乘为真实。 劝其取大。 故正明三一二慧也。 既舍小求大。 则发菩提心。 修菩萨行。 复学空有权实。 不着三界。 不堕二乘。 直至佛道。 但大品既已广明。 故法华但略说也。 三根声闻。 当法华之席。 不执无常。 未明常乐。 但既说一乘之因。 须辨法身之果。 是故。 后分略辨常与无常。 又说常住。 成其一乘。 若是无常。 应同灰断。 既异昔三。 则知常住。 皆是傍明。 非正宗也。 问。 大品明境智为无为。 云何傍正。 答。 实相境虽是般若本。 而大品始终正明二慧。 二慧则所生。 是有为般若。 故以有为是正也。 故不得以境为宗。 问。 大品若正明有为般若者。 不住法。 住般若。 具足六度万行。 为是有为。 为是无为。 答。 不住法者。 谓不住一切有所得法以不住一切法。 故住般若。 此则实相般若。 以下具足六度。 六波罗蜜中第六般若。 则是有为般若。 由不住一切法故。 住实相般若。 故生观智。 便具足有为波若。 由有为波若故。 导成万行。 故明三法。 一者实相般若。 二观智般若。 三导成因果诸行。 问。 何以知此是实相般若。 答。 二义论之。 一者前六家解中。 第五名无为。 第六非有为非无为。 则是实相。 又若言不住法住般若非实相般若。 下六度中。 第六复是何般若耶。 以第六是观智有为般若。 故知初是实相无为波若。 问。 大品何故以境智为无为是正。 涅槃以因果为无为是正耶。 答。 大品说菩萨行。 实相生于般若。 般若故有区和。 是故。 以境智无正。 涅槃正明果得。 故生死因位以来。 皆是无常。 如来法身。 始是常住。 涅槃正辨果法。 故以因果为无为。 是正宗也。 涅槃教起。 正为无常之执。 故开常住。 三一空有。 前教已明。 故但略说。 问。 般若等经。 为直往菩萨。 法华之教。 为回小入大之人。 则摄缘已周。 涅槃教兴。 复何取为哉。 答。 设教多意。 不可一途。 大品十九因缘。 涅槃所为非一。 依法华意释此同者。 诸子有二。 一者失心。 则钝根之人。 二不失心。 谓利根人也。 虽有直往之与回小。 闻般若法华。 并皆领悟。 谓不失心子。 利根人也。 余失心钝根。 犹未服药。 故入双林唱灭。 为说涅槃。 方乃取信。 若然者。 始莲华藏。 终跋提河。 但有利钝二种缘也。 又般若法华之座。 皆已得道。 今闻涅槃更复进悟。 故云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说是经也。 又有二缘。 一历教已得悟缘。 二直闻涅槃则便受道。 故波若法华。 虽为二人。 更说涅槃二智也。 别论二经。 问。 大品二智与净名二智何异。 答。 凡有三说。 辨五时义。 如上所明。 大品鉴空有为二慧。 净名知病识药。 应病授药。 无为权实。 用四时。 义云大品净名。 同为第二教。 但大品通说浅深。 净名徧明八地以上然同辨照空为实鉴有为权也。 此二南土人释也。 有人言。 维摩是圆教。 非染非净。 染净双游。 此北土论师释也。 今谓不然。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岂得局在波若。 不通净名。 又鉴空照有。 故名般若沤和。 此多明菩萨自行。 知病识药。 应病授药。 盖明大士化他之法。 夫为菩萨。 皆具斯二。 何得以化他而呈净名。 自行以局大品。 故前释为非也。 释论列法华等十种大经。 而般若最大。 岂言大品通说浅深。 净名独明妙道。 若言净名是八地以上之人。 故法深者。 如来为究竟果地。 于般若应为宗妙。 又身子善吉小人说之。 便非大法。 若云净名辨不思议。 巨细容入。 复为深者。 般若明指障风力。 毛举大千。 岂不明耶。 又般若讴和。 不思议之本也。 借座请饭。 不思议之迹也。 大品盛明二慧。 则辨不思议本。 净名现通。 乃显不思议迹。 何得本通浅深。 而迹谓为妙。 若三乘通学般若。 故复般若通浅深。 净名释于智度菩萨母。 则是般若。 岂不通。 又云。 是圆顿教者。 是亦不然。 般若等亦广叹菩萨权道方便。 何故独以净名为圆顿教耶。 今明。 大品净名明二惠有同异。 所言同者。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则知二经。 皆照空为实。 涉有为权也。 所言异者。 大品先明实慧。 后明方便。 九十章经。 开为二道。 六十六品。 明般若道。 余二十四品。 辨方便道。 所以先明实慧。 后辨方便者。 实相为本。 诸法为末。 般若照实相。 故波若为本。 方便照诸法。 故方便为末。 此示二本二末。 从本至末。 从体起用。 故先明实慧。 后辨方便也。 又一切诸见。 凡有二种。 一者有见。 二者无见。 般若破其有见。 方便破其无见。 则显中道。 远离二边。 故先明实慧。 后明方便。 则破见次第也。 又菩萨退有二事。 一贪三界。 二取小乘。 方便实慧故不着三界。 实慧方便故不堕二乘。 故入菩萨位。 得至佛道。 要须先离三界。 后离二乘。 故先明实慧。 后辨方便。 此如法华五百由旬嶮难恶道。 三界为三百。 二乘为二百。 先离三百。 后离二百。 故先明实慧。 后辨权慧。 故大品中。 以二乘合为一百。 但明四百。 开合为异。 与法华大同。 如彼广说。 又睿公释论序云。 正觉知邪思之自起故。 阿含为之作。 鉴滞有之由惑故。 般若为之内照。 若然者。 波若则明破小乘之有。 故先明实慧。 虽破着有。 复恐证空。 故方便破空。 此约教之先后。 为次第也。 次就位明者。 前明般若道。 谓六地以还法门。 次明方便。 则七地以上无生忍。 此皆大判为言。 龙树云。 般若中非无方便。 方便中非无般若。 但前多明般若。 后多明方便。 次净名经辨二慧者。 先明方便。 后辨于实。 所以然者。 此教所兴。 正起于疾。 故云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有疾故。 便有方丈二集菴薗两会。 故前明方便。 后辨实也。 又成就众生。 净佛国土。 此是菩萨方便之用。 故佛国一品。 明净佛国土。 方便以去。 辨成就众生。 是以此经多明方便也。 又大品多明自行二慧。 净名多辨外化权实。 何以知然。 大品明。 般若不着有。 沤和不证空。 此多是菩萨自行二慧。 净名经。 内静鉴根药。 外则广现神通。 故多明化他二慧。 又大品多明实慧方便慧。 净名经多明权实二慧。 问权与方便。 有何异耶。 答。 通则无别。 皆是善巧之义也。 别而为言之。 方便则长。 权义则短。 今总明三意。 一者明实相为实。 鉴万法为权。 二静鉴万法为实。 外变动为权。 三就动用。 以不疾之身为实。 託疾方丈为权。 初照实相名为实慧。 自余三门。 皆属方便。 故方便长也。 权义短者。 但取静鉴根药为实。 外示变动以去。 皆属于权。 故权智是方便中之别用。 所以言短。 问。 权与方便。 既有短长。 两实亦得尔不。 答。 方便之实。 此实则长。 以方便既无所不为。 实慧亦无所不为。 照无尔为。 而实无所为。 是故长也。 权智但是有智中外变动用。 则实智但是有智中静鉴之功。 故权实俱短也问。 外示变动为权则迹。 动无所动为实。 但立此二。 成权实义不。 答。 外示变动为权。 此是应病授药。 必须内静鉴根药为实。 方成二慧。 空慧不知根药知故。 不成二慧也。 五短长门总摄众经。 具有四句。 一实智长权智短。 二权智长实智短。 三者俱长。 四者俱短。 实智长权智短者。 此约动静分二智。 静鉴空有为实。 实则通照空有。 所以为长。 外变动之用为权。 权但是有用。 所以为短。 问。 内静鉴空有实智既长。 外变动用双说空有。 如说二谛。 又双现空有。 如文殊为世王现虚空之身。 是为现空。 示丈六千尺。 是为示有。 若尔动用亦通空有。 则二智俱应是长。 答。 外虽说空有及示空有。 但从鉴有智起。 以内鉴知病识药故。 外示空有。 所以为短。 所言权长实短者。 此约鉴空为实。 照有为权。 分于二智。 照空为实。 实智唯是静鉴而非变动。 故名为短。 照有为权。 权备动静。 先照根药为静。 外应病授药为动。 权通动静。 所以长也。 此二句。 皆取动静。 分其长短。 三者二智俱长者。 但就空有为判。 实智照空。 权智鉴有。 鉴有之中。 明动静二有。 实智照空。 明动静皆空。 是则二智无有短长也。 第四句二智俱短者。 俱就有智中分二智故。 二智俱短。 如以知病识药为实。 应病授药为权。 此二智皆有门所摄。 是故俱短。 要净名不病之身为实。 示病之义为权也。 问。 但约有智开权实。 明其俱短。 亦就空智具于权实。 有短长耶。 答。 实智明二不二义。 又当其体。 故不开权实。 权智是不二二义。 又为其用。 是故所开。 若欲开之。 义亦为类。 照生空之浅为权。 照法空之深为实。 又照二乘之空名之为权。 所以然者。 实无二乘所见之空。 昭此权空。 故名为权。 照菩萨之空。 名之为实。 以菩萨所智之空是实空。 以照实空故。 名为实也。 六六智门兴皇和上讲此经。 明六种二智为三双。 谓方便实权实。 实方便权方便。 方便权实权。 故有两实两权两方便。 方便实者。 对方便以辨于实。 以明知诸法实相。 故名为实也。 权实者。 凡有二义。 一就菩萨辨之。 如照有为权。 就此权中。 更复明实。 如内静鉴根药为实。 外变动为权。 故名权实。 又如不病之身。 为权中之实。 亦名权实也。 二约声闻明权实者。 二乘照事之智为权。 照苦空之理为实。 今以大望小。 明一乘之实者。 盖是权名实耳。 非究竟实也。 次双云。 实方便权方便者。 实方便。 谓照实相诸法之智故云名实方便。 权方便权方便者。 则对上二乘之实。 明二乘方便。 此是权方便耳。 三双云。 实权方便权。 实权者。 从实起权。 故名实权。 则照空照有。 此皆是实。 但取外用。 名之为权。 又实权者。 二乘之权是虚。 权菩萨权是实权也。 方便权者。 此以照空为实。 照有为方便。 就方便中。 更复起权。 如内照有知于根药。 及外现净名长者之身。 皆名方便。 于此方便中。 更起权用。 如示病等。 此六门成上长短之义。 七开合门二智具有开合四句。 一者开于二慧。 如前所明。 照诸法实相。 故名般若。 照实相诸法。 称为讴和。 如来内照此二。 故有二慧。 佛从此二生。 故有父有母。 外为众生直说此二。 如释论云。 初说波若道。 次明方便道。 初明佛母。 次明佛父。 经所以般若为十方三世诸佛父母尊经。 信之而得大福。 毁之而招大罪。 问。 既以二慧为父母。 何者为祖父母耶。 答。 约境智分之。 初实相及诸法二境。 能发生二慧则祖父母义。 是故尔炎名为智母。 若据众行为论。 由大悲故。 方有般若。 则大悲为波若母。 亦由大悲故有方便。 是方便之母。 则是父义。 但合说之耳。 此则是开二慧也。 问。 若以般若为母。 方便为父。 何故云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又云般若为母五度为父。 答。 般若舟翻为现前。 现前者现前见佛。 此是有行。 故属方便。 名之为父。 五度有行。 亦属方便也。 次第二句合二慧者。 明般若与讴和皆是般若。 所以然者。 波若为体。 讴和为用。 体则般若之体。 用是般若之用。 故皆名般若。 故如来虽说大品九十章。 开于二道。 皆称摩诃般若经。 不以复为方便经故知二慧皆名般若。 又如论云。 以金为种种物而物则是金。 更无别体。 又如云六度中合方便与实慧皆名般若。 问。 何以知然。 答。 余五度。 但明五种有行。 不辨照知空有。 今照空义属般若。 知有义亦属般若。 故知二慧皆名波若。 则是合权实。 皆名实义也。 第三合权实皆名权者。 照有巧用既名为方便。 照空之巧亦是方便故。 二照同巧。 则两皆方便。 又如七地中名方便波罗蜜者。 释论云。 是时般若清净。 变名方便。 以至于六地时般若用犹未妙。 故不名方便。 至七地则波若用妙。 故名方便。 如七地文。 从方便慧起十妙行。 始知三界空。 而庄严三界等。 故知二慧皆名方便。 对此义。 亦得六地有方便与波若。 皆名波若。 又如胜鬘经云一乘大方便。 一乘之中。 若照空照有。 说空说有。 皆名方便。 以悉是诸佛大善巧故。 亦是合二慧为方便也。 四者二智不开不合。 则泯上三句。 明诸佛正观未曾有实。 亦未曾是权。 亦未曾开。 亦未曾合。 故云是法不可示。 言辞相寂灭。 佛不能行。 佛不能倒。 而今有开合实权者。 皆是无名相中。 为出处众生。 明开合不同。 八断伏门问。 二智云何断烦恼耶。 答。 此经云。 佛为增上慢人。 说断烦恼。 实不断也。 问。 大小经论。 皆明断惑。 云何不断。 答。 若言断者。 今请问之。 为有惑可断。 为无惑可断耶。 如其实有。 则不可断。 又经云。 若法先有后无。 诸佛菩萨。 则有过罪。 云何言断。 如其无惑。 云何所断。 又有惑则是有见。 无惑名为无见。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并是烦恼。 云何烦恼断烦恼耶。 又纵有烦恼为所断。 慧为能断。 为见惑故断。 不见惑断耶。 如其见者。 则明暗竝立。 云何断耶。 若不相见。 复何所断。 经若言解惑相违而悬断者。 则天竺燃灯破振旦暗。 一品之解除一切惑。 又慧独能断。 借伴共断。 若独能断者。 菩萨何故修八圣道独慧不断。 虽复假伴。 亦不能断。 如一盲不见众盲亦然。 又为一念断。 相续断耶。 若一念者。 惑亦一念则相与俱。 与俱谢何能断耶。 若相续断者。 为灭故续尔灭续耶。 灭则取无所续。 不灭无复能续。 云何续耶。 以是推之则无所断。 是故不应言智断惑。 问。 若尔则应无断。 何故经云一念相应慧断烦恼耶。 答。 如上推之。 则毕竟无断。 如此了悟。 则是断也。 所以然者。 于一切处。 求解惑从。 则知心无所依。 心无所依。 则众累清净。 故名为断。 与尔断义无相违。 问。 以所依名为断者。 为般若断。 为方便断。 答。 旧云般若是空慧故断。 方便照有义不断。 今明有得出有二慧俱不能断。 无所得空有俱能断也。 但不二而二。 开二慧不同。 方便实慧。 则不断而断。 实慧方便。 断而不断。 问。 何故尔耶。 答。 有所依着。 是诸烦恼根。 实法实相是无着之本。 由实相无所依。 故生般若。 般若则无所着。 故众惑清净。 故名断也。 问。 若会境生智。 然后断惑。 与旧何异。 答。 不言惑外别有实相。 但了烦恼本自不生今亦无灭。 则是实相。 故名会实相断。 问。 为但般若断。 萨婆若亦断。 答。 此义旧有二师。 或言金刚心断。 则是般若也。 断或言佛智所断。 则萨婆若断。 今明。 大品云。 菩萨无碍道中行。 佛在解脱道中行。 无一切暗弊。 详此文意。 无碍解脱。 俱有断不断义。 若一念正观。 惑不现前。 则无碍正断。 解脱出居累外。 故解脱不断。 故云佛在解脱道中行。 无一切暗穀也。 若言解脱续于无碍。 镇前无惑之处。 遮未来惑。 令不得续生。 则有遮断。 故名断。 无碍正断。 故得言金刚惑尽。 未有解脱。 遮未来惑。 得言不尽。 故尽与不尽。 二说不违。 问。 般若为无碍。 萨婆若为解脱者。 得言地前为无碍。 初地为解脱不。 答。 有人言。 亦得如此。 小乘则苦忍之前。 习行未久。 但伏非断。 大乘地前明行积时。 是故能断也。 今谓不然。 大小乘义。 乃优劣悬殊。 如来制立。 大格相似。 小乘则七方便伏。 苦忍断之。 大乘三十心伏。 初地断也。 初地中。 自开无碍正断解脱遮断。 如上释。 问。 为封无碍为解脱。 为无碍谢解脱生耶。 答。 毗昙则谢。 成论则转斥此二说。 余处已明。 今略陈之。 金刚若谢有佛果。 云何般若变名萨云若。 转金刚而成佛者。 云何转无常之法而作常耶。 今所明者。 具有转谢不转谢。 了悟金刚本不生灭。 故金刚是佛。 故不转不谢。 是故。 经云一切众生本来寂灭。 不复更灭也。 于妄谓之心。 息生灭之见。 故名为谢。 约了悟之者。 前谓生灭。 今悟无生灭。 是故名转三文一会义无所违。 问。 若地前伏。 初地断者。 何故。 释论云。 初地时未舍结。 七地方断。 答。 众师不同。 生公用大顿悟义。 唯佛断惑。 尔前未断。 故佛名为觉。 尔前未觉。 瑶师用小顿悟义。 七地方断。 引向文证之。 今明皆无所妨。 大经云。 唯佛名眼见佛性。 十地以还。 皆称闻见。 则唯佛断惑。 尔前不断也。 初地以来。 但断麁累。 未除细惑。 故言不断。 七地除细。 故言断耳。 故各有得义。 不应徧执也。 问。 为中伏假断。 为假中断。 答。 适缘取悟。 无有定也。 自有中伏假断。 如求性有无不可得。 故名非有非无。 目之为中。 此但伏性有无。 犹未断也。 次明假有假无。 则性有无始断。 所以然者。 既识假有假无。 则知毕竟无有定性有无故。 定性有无故。 名假名断也。 次言假伏中断者。 对性有无。 说假有无。 以伏性有无。 故言假伏。 次明悟假有不有。 假无不无。 非有非无。 名为中道。 前性有无始得永断。 故云假伏中断也。 问。 亦得假伏假断中伏中断次不。 答。 亦有此义。 如识假有无。 则性有无永断。 名为假断也。 自有识假有无。 但伏性有无。 犹未断也。 自有悟非有无。 伏但性于。 自有悟非有无性惑永断。 不须说假也。 问。 云何名假名惑实法惑耶。 答。 成论师云。 缘假迷假。 称假名惑。 则迷假人法等。 缘实迷实。 名实法惑。 如迷五尘等。 今明此是三藏一部之义耳。 大乘假实惑者。 则向所明之假名为假惑。 则前之实名为实惑。 所以者。 诸法未曾假实。 今既有此假实。 宁非惑耶。 问。 大乘亦有假名实法义不。 答。 二谛是假名。 不二为中道。 则是实相。 故名实法。 迷因缘假名二谛。 称为假惑。 迷不二实相。 目为实惑也。 问。 云何迷耶。 答。 不二二。 名为二谛。 二不为中道。 谓二谛定二。 故名迷假。 不二定不二。 称为迷实。 又二不二。 法名为假。 非二不二。 方名为实。 迷此假实名惑也。 九摄智门问。 权实二智。 摄智尽不。 答。 摄智皆尽。 经有一智二智三智五智乃至七十七智。 皆二智摄。 言一智者。 则如实智。 如实则是佛眼。 佛眼无法不见。 名权智。 而无所见。 名为实智。 问。 如实智但是照实相智。 唯应是实智。 云何有权智能。 答。 此明佛眼如实而知。 名如实。 故是二智也。 次摄二智者。 则一切智一切种智。 但此二智。 凡有六门。 一以空有分二。 一切智为空智。 一切种智为有智。 此则权实摄也。 次总别分二。 总相知为一切智。 别相知为一切种智。 但总别有三门。 一以苦无常为总相。 阴界入为别相。 二以无生灭为总相。 知诸法差别为别相。 三以菩谛为总相。 分别苦有无量相为别相。 三义中。 初义第二义。 犹是空有。 第三义属后广略也。 三者略说为一切智。 广说为一切种智。 犹是向苦谛总别义耳。 四者因为一切智。 果为一切种智。 问。 二智俱是果门。 云何分因果耶。 答。 例如菩提涅槃为果及果果。 涅槃既是果果。 则菩提亦得为因。 此义论因果。 今亦然矣。 五者小乘名一切智。 大乘名一切种智。 此明小乘总相智十二入苦空无常。 名一切智。 大乘别智一切法。 名一切种智。 六者一切种智为空智。 一切智为有智。 以种种性则实相理为诸法根本相名为一切智。 知一切法为有智也。 虽有六门。 不离空有。 摄入二智中也。 次摄三智门者。 三智义门。 涅槃云。 一者般若。 一切众生之慧。 所谓下智也。 二毗婆舍那。 谓二乘智。 则中智也。 三阇那。 佛菩萨智。 谓上智也。 又云。 般若别相智。 别知诸法。 毗婆舍那总相智。 总知诸法。 阇那为破相。 破明者。 般若知有。 毗婆舍那照空。 阇那舍于空有。 则中道智也。 又如般若三慧品说。 二乘为一切智。 菩萨道种智。 佛一切种智。 二乘名为一切智者。 十二入摄一切法。 二乘知十二苦空无常。 名一切智。 论云。 此但有一切智名。 而无一切智用。 犹如尽灯。 但有灯名。 而无灯用。 问。 云何无。 答。 佛具知一切法别相。 然后能知一切总相。 二乘但总相知。 不能二别相知。 如涅槃云。 二乘但知于苦。 不能分别是苦有无量相。 我于彼经竟不说之。 故二乘不能别知。 故但有一切智名。 而无一切智用也。 菩萨名道种慧者。 菩萨知四种道。 人天乘为福乐道。 及三乘道。 知佛道。 自度度他。 余三但度他也。 佛名一切种智者。 此一切种智。 异前一切种智。 前一切种智。 但知有法。 今合空有。 名一切种智。 经云。 知一切相故一切种智。 又云。 知一切法行类相自。 名一切种智也。 此三智中。 二皆具照空有。 皆有权实二智也。 次地持论有三智。 一清净智。 断五住惑尽。 故云清净。 则第一义空智也。 二一切智。 则有智也。 三无碍智。 无功用智。 知一切法无复功用。 故名无碍。 初是实智。 后二为权智。 次摄大乘论有三智。 一加行智。 则进求上地心。 二正体智。 证如之智。 谓实智也。 三后得智。 则寂而动。 谓权智也。 此三智则为次第。 前有进求之智。 次正得实观。 后从实起用。 四智摄入二智者。 摄大乘论云。 一切智。 一切种智。 无相智。 无功用智。 前二空有。 次一不从师得。 后一无功用。 则法华经佛智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也。 前二别分空有。 后二通空有也。 次四无碍智。 此有多门。 今略举一义。 知世谛为知法。 知第一义为知义。 此则二智。 乐说及辞。 皆世谛智也。 次明四知。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释此不同。 婆娑云。 我生已尽者。 断集智。 集因能生未来苦果。 名之为生。 无学断竟。 名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是段道智。 梵名为净。 无漏圣道。 能除恬染。 离障清净。 名为梵。 无学圣人。 道行成满。 名为已立。 所作已办。 是证灭智。 断惑证灭。 名为所作。 无学证果功成。 名为已办。 不受后有。 则断苦智。 后世在报。 名以后有。 无学道。 于此后有。 不复更受。 名不受后有。 问。 经说四谛。 先明苦集。 后明灭道。 今何故前断集修道。 后证灭断苦。 答。 四谛示欣厌门。 先苦集。 后灭道。 于[丘*页]厌门。 逆观次第。 故先果后因。 四智是顺观门。 故先因后果。 故先集道。 后明灭苦。 又要除障。 然后善成。 故先断集后明道。 后果中先灭现过。 然后不受未来苦报。 故先灭后苦。 胜鬘涅槃释四智又异。 今不述之。 四智皆入大乘权智。 是小乘之实智。 次五智摄入二智者。 一法住智。 二泥洹智。 三无净智。 四愿智。 五边际智。 依小乘法。 法住智者。 知苦集相生诸法存立。 名法住智。 知道及灭。 名泥洹智。 又云。 知苦集道。 名法住智。 知于灭谛。 名泥洹智。 令物不起诤。 名为无诤智。 愿智未来一切事则便得知。 名为愿智。 边际智者。 报身最后名边际。 圣人纵得自在智。 故于报身延促自在。 名边际智。 小乘。 前二智通利能罗汉皆有。 后三但利根罗汉有之。 又前二通一切定皆能起。 后三但第四禅起。 前二通漏无漏。 后三但有漏。 前二三界身得起。 后三但欲界三天下身起。 前二以三界法为所缘境。 无诤智。 但以欲界体心为境。 大乘五智。 一切处一切方五十二位皆得起。 通漏无漏也。 小乘五智。 皆为大乘权智摄。 大乘五智。 泥洹则实相正法。 属实智。 余四属权智也。 十一智摄入二智者。 十智照四谛。 是差别智。 属权智摄。 如实智照一实谛。 则是实相。 谓无差别智故。 属实智也。 又论云。 十智在四眼。 如实智为佛眼。 若尔四眼中具二智。 佛眼中亦具二智。 问。 菩提与萨婆若。 十智何智摄。 答云。 并是十智。 则是有智。 萨婆若为如实智。 谓空智也。 三十四智者。 约十二因缘作之。 如老死苦老死集老死灭老死灭道。 具四谛观。 七十七智者。 生缘老死不离生缘老死。 初是正观智。 次审法智。 又正观智简无因。 审法智简邪因。 三世各二为六。 此六是法住智。 次一智是泥洹智。 法住为明生死因果故。 多泥洹灭之故。 三世合一。 此皆小乘之义。 皆属大乘权智摄之。 若大乘泥洹智。 则是实知如上也。 如此皆是无分别中。 善巧分别。 虽分别。 不动无分别。 不同数论有所得报。 此是名教不得不知。 问。 四十四及七十七。 同从老死起。 有何异耶。 答。 四十四观果由因。 其观易成。 故为钝根人。 观果由因者。 初观老死是果。 次明老死集者。 观果由因也。 七十七智。 则观因生果。 如云生缘老死。 生是因。 为老死之缘。 不离生缘老死亦尔。 观因生果者。 事既难知。 为利根人。 四十四。 成论文云。 在方便中。 七十七。 文不判位。 众师云。 在四现忍中也。 问。 何故不从无明起耶。 答。 寻未至本。 此观易成。 又四十四。 但得从果起。 以具四谛故。 若从无明起。 无因缘。 复因云何得具四谛耶。 七十七。 应得从无明起。 但从老死起。 观易成故。 不从无明起也。 问。 菩萨观十二。 何阿智耶。 答。 菩萨无方妙用。 不可定判。 释论云。 菩萨为示众生故。 从果观十二因缘。 净名玄论卷第五(宗旨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