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 内容: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钱唐沙门释智圆述四的出化主二。 初来意。 九十六种者准九十六道经彼经二卷委明相状。 于中一道是正。 即佛道也。 九十五皆邪。 华严大论或曰。 九十六皆邪者以大斥小也。 故百论云。 顺声闻道者悉皆是邪。 无师大觉者瑞应曰。 我行无师保。 亦复无等保。 惬伏也。 二正释二。 初释佛。 称名亦尔者合云名称。 内德外名俱无量也。 二释在。 住之异名者荆溪云。 一切经初二名互用。 名异义同译人参取。 住布施等者以因显果也。 因修施等果住欲天。 余皆倣此。 二梵下色及无色俱离欲染通名梵住。 梵净也。 三空者即空无相无愿。 亦是生空法空平等空也。 楞严翻健相。 总摄诸三昧故。 佛所得法者荆溪云。 佛以无依而为所依。 无所依者即常寂光。 现三土者皆为利物。 住表无住故居此城。 世释佛住唯用世土。 此乃以佛同于世人。 今欲通明故通天梵。 况佛所住通天梵等。 今谓。 龙树通举四住别显后二以释经文。 故论自结云。 于四住法中住圣住佛住法。 怜悯众生故王舍城住。 他师不晓今家全依大论。 而妄有破斥。 二别释二。 初释佛二。 初正释三。 初指释题略标。 二初成下引诸教广解三。 初成道。 二转法轮。 大小相者大即三十二相。 小即八十种好。 别圆教佛大小各八万四千。 即脱璎珞者用法华五时譬文以显此意。 隐舍那像如脱璎珞。 现劣应身如着弊衣。 即老比丘也。 门内尊特者既心相体信。 故入宅见长者璎珞之身也。 如今经身子等见如须弥山王之像也。 或现下新入小机还见劣应。 众生疑故者暹云。 彼般若中众疑曰。 佛始王宫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至此何能现于不思议身。 为息众疑但现丈六身方面各一丈之光。 此皆众疑。 人常所见者名常身常光也。 涅槃下现身虽同方等禀小同解圆常。 此为异也。 问或谓华严报身说。 诸余大乘悉应佛说以判优劣。 为定尔耶。 答三身明之应身能说。 法定无说。 报通二义。 自受用报同法无说。 他受用报同应有说。 应即法故说即无说。 法即应故无说即说。 约理则非说非不说。 约事则有说有不说。 理事相即诤计何从。 故法华涅槃既已开权。 尚是法说。 宁非报说。 故曰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庶几来者审而思之。 三入涅槃。 然此三文去就少异。 成道入灭俱约四机同时见异。 中间转法乃约五时增减明之。 同时异见即互通意。 五时增减即次第意应知。 俱通俱次。 但互现其文耳。 三此经下判今经所属。 今判教部正依次第。 二问下料简若就下障重故见劣身。 根利故闻胜法。 二释在。 在即住义。 三观心六即分别者委如前记。 凡论观心皆为初心名字位人示其门也。 五闻经之处二。 初叙意分章。 二依章释义二。 初正解方所二。 初通方所三。 初约事。 毗耶离国在恒河南。 中天竺界。 文中四义即世间四悉。 严净故见者欢喜即世界也。 粳粮资命即为人生善。 平直非斜曲即对治破恶。 好乐正道即第一义。 仁义正道是世间之理也。 砥直者平直也。 砥音旨。 孔安国注禹贡曰。 砥细于砺。 皆磨石也。 好道者去声敦勉也。 五百长者等者凡五百家皆传禅为国主也。 二对法门。 对前四释亦成四悉。 前三皆第一义异名。 四俱在理。 寻文可见。 荆溪云。 次对法门。 亦依四义以立三身所依之土。 百穀者杨泉物理论曰。 穀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 养性之术常使穀气少则病不生矣。 梁者黍稷之总名。 称者溉种之总名。 菽者众豆之总名。 三穀各二十种为六十。 蔬果之实助穀各二十。 凡为百穀。 三观心向对法门则直表释迦果地所证。 此明观心则正行人一念所摄。 谈性似同圣凡两别。 下释菴园其义亦尔。 无染无着者不染生死。 不着涅槃。 又无染二边。 不着中道。 染着义一分释且尔。 百句解脱出涅槃经。 百句虽多三脱摄尽。 三脱相即秖是一心。 二别方所二。 初叙意。 助证犹漫者虽通举国名未知佛住何处。 故次云菴罗树园也。 二正释三。 初约事。 此与大经同者难分别。 即生熟难分也。 具有四句者见观心文中。 华生一女等此依奈女因缘经说。 二对法门从七觉华起慈悲心者荆溪云。 因相成时依之起誓。 虽非有无等者虽非双遮也。 而似下双照也。 中边相即故难分别。 三约观心。 十种园者暹云。 旧经第三十二曰。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园林。 何等为十。 所谓生死园林行菩萨行不起忧恼故。 教化众生园林不厌众生故。 乃至云。 于念念中一切众生现成正觉园林。 法身如虚空。 充满一切世界平等觉故。 观不思议难分别理者观即三观。 理即三谛。 不一不三名难分别。 委如止观第五观阴境文。 二问那下释通疑妨。 三初明观法解释悉是佛意四。 初问。 二答二。 初举佛意多含以总斥。 先举四喻显多含。 由多含故随机演法。 岂唯事解乎。 流念对种喻机。 海珠镜地喻应。 次大经去总斥也。 荆溪云。 汝存事解不许法门如各据尾牙失其实体。 故一家释义事理二圆。 岂非得象之全分耶。 如华严中十城十园。 岂可唯是世间城园耶。 摸象者大经云。 譬如有王告一大臣。 汝牵一象示众盲者。 各以手触其触牙者言象如莱茯根。 触耳者言如箕。 触头者言如石。 触鼻者言如杵。 触脚者言如木臼。 触嵴者言如床。 触腹者言如瓮。 触尾者言如绳。 王喻如来臣喻大涅槃经。 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二若言下引经文观法以正答。 且佛诚说者大经中佛自解说双林所表之意。 如经东方双树表常无常等。 故云皆表半满。 无常即半。 常即满也。 三问法下难佛自解说者即经云。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为衣。 诸法空为座也。 师心者前心不善后心随之名师心。 前心不善后心改之名心师。 前心为后心所训也。 故涅槃云。 愿为心师不愿师心。 今以妄作解释是不善心而不知改名师心也。 四答若下通。 厝置也。 何曾併是者如分经三分各立义门岂皆佛说耶。 然此盖不知释论所明四依菩萨随义立名名为法施也。 若许种种释义何独不许法门解耶。 二显顿渐诸教咸须观解二。 初问难。 二答释二。 初明方等有观解。 二明小乘有观解。 为牧牛人说十一法等者暹云。 大论曰。 放牛难陀问佛。 有几法成熟能令牛群蕃息。 有几法不成熟令牛群不增不得安稳。 佛答。 牧牛有十一事。 颂云。 解色与相应(二)。 摩刷覆疮痍(二)。 放烟并茂草(二)。 安隐及度处(二)。 时宜留[(壳-一)/牛]余(二)。 将护于大牛(一)。 比丘亦如是。 知四大造色(一)。 善别愚智相(一)。 摩刷六情根(一)。 善覆十善相(一)。 传所诵为烟(一)。 四意止茂草(一)。 十二部安处(一)。 八圣及度处(一)。 莫受轻贱请。 名曰知时宜(一)。 知足为留余(一)。 敬护是将护(一)。 此十一事即小乘附事观心也。 然则岂唯内典。 外教亦然。 儒行篇云。 儒有忠信以为甲冑。 礼义以为干橹。 又杨子法言曰。 修身以为弓。 矫思以为矢。 立义以为的。 尊而后发。 发必中矣。 抑亦观心之例也。 由是知。 今师观解其得意于内外乎。 三对释题明教观前后之意。 悬释者离文先释。 故曰悬释。 即指前玄义也。 又悬释字亦可作玄。 玄通也。 离文通释。 非随文别解也。 文选曰。 睿哲玄览注云。 玄通也。 故玄悬二字互用无在。 六证非谬传二。 初悬示二。 初叙意分章。 二悬解释妨二。 初解列众次第二。 初问。 二答二。 初明影迹亲疎。 内无得道者约初至佛所结惑全在。 荆溪云。 内无得道简异二乘。 外阙化他简异菩萨。 二约法门所表二。 解叹德有无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出古解。 二明今解二。 初斥古非。 二今恐下明今义。 如大论者荆溪云。 引此释者小则唯小。 大则不定。 或并或单并是部意单从译者。 故准论意金刚岂可是小乘。 译人存略故单列耳。 二一明下随释三。 初声闻二。 初通释。 胡越者胡在北。 越在南。 文选古诗云。 胡马嘶北风越鸟巢南枝。 正弼曰。 同舟而济胡越何患于异心。 二别释二。 初标。 二释五。 初释与二。 初引同列数。 二若释下依义解释二。 初简异法华。 发迹等者荆溪云。 问发本发迹同异云何。 答具如释签。 二一处下正明今义。 无作者因作而发。 成论以非色非心不相应行为无作戒体。 九定者四禅四空并灭受想名九次第定也。 俱证有余者苦依身在故。 二释大二。 初引论解。 二今明下明今义二。 初约总别正解二。 初约总别释。 三韦陀者亦云毗陀。 此翻智论。 即彼土外书也。 有四种。 一亿力韦陀明事火忏悔法。 二耶爰韦陀明布施祠祀法。 三阿他韦陀明斗战法。 四三摩韦陀明知异国斗战法。 知此生智故名智论。 精解此四名韦陀外道也。 佛对至共缘者性念破一切智。 共念破神通。 缘念破韦陀。 性是真缘谛理唯断烦恼。 共是事理合修即兼修九定。 故能发通。 缘是遍缘诸境。 谓学当教四门教法及解外典韦陀。 得入性地者内凡位也。 成三解脱等者以三念次第对之。 心得好解脱者心即定也。 慧定俱得名俱解脱。 无碍解脱内外遍解。 故曰无碍。 名大比丘等者比丘则名通因果。 罗汉唯在于果。 波罗密此云事究竟。 二简别对义。 答中以摩诃般若类慧解脱。 二三藏下约教观判结二。 初约藏通二经二。 初教。 二观二。 此八下判初教二论。 毗昙申三藏有门。 成论申空门。 三释比丘二。 初正释二。 初有翻。 二无翻二。 初释因中三称二。 初引论标名。 二依论释义。 魔罗翻杀者。 能杀害出世善根。 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 亦他化天摄。 三魔亦怖者将欲断烦恼因灭阴死果。 义当先怖以三魔怖故天魔方怖。 清雅者雅正也。 远离四邪者下邪仰邪方邪维邪。 广明如释论第四。 略引如下释须菩提章记文。 下两助成者爱及憍慢俱属意业。 对初身口则三业破恶。 破憍慢者自举曰憍。 凌他曰慢。 乞食谦下破是二心。 下文诃身子即香积品也。 二此具下结示果名所从。 二直言下判位。 四释众二。 初通释众义。 二别引四僧二。 初列名释义。 三学开遮通塞之相者开遮约戒律。 其相易知。 通塞约定慧。 如止观识通塞文。 以苦集十二因缘生六蔽名塞。 道灭十二因缘灭六度名通。 今此应云散是定之塞。 静是定之通。 昏是慧之塞。 明是慧之通。 犹如哑羊者论云。 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 谬堕僧数者犹云谬在僧中也。 四事即房舍衣服饮食医药也。 二前之下结判去取。 既非事和不堪僧事者荆溪云。 不能分别定慧二藏犹可事和。 戒藏不明持亦有阙。 故虽持戒犹名愚痴。 况哑羊耶。 五释数对行明数即约观心也。 二菩萨众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五。 初明类二。 初事解二。 初略示。 二具下广释二。 初翻解名义二。 初什师存略。 二翻下诸家翻解二。 初汎举诸家开士。 始士者荆溪云。 心初开故始发心故。 古本翻高士者古翻此经也。 升出凡小故名高士。 二今依下的依大论。 为无惠利者自度不能益他也。 二但三下简辨结示二。 初简辨二。 初简两教二乘异乎。 二乘者以萨字异二乘菩提也。 二简藏通菩萨二。 初正简别圆至吸铁者中真显发无谋遍应如石吸铁。 二问下释疑。 问意者荆溪云。 依前藏通已下文为问也。 答中意前云不得名萨埵者以无别圆萨埵义故。 今云少有慈悲等者藏通菩萨亦有慈悲但异二乘得名菩萨。 前云非萨埵者意令别起别圆慈悲方乃别受萨埵之称。 但藏通菩萨观行同小。 故别斥之。 通得名者各从当教。 今云少有慈悲意欲还取藏通菩萨合成四种。 二四教下结示。 多用衍者摩诃衍此云大乘。 略言衍耳。 非衍正意者今经在衍。 故斥菩萨有通有别。 通乃斥三。 别唯诃藏。 故使通别有叹有斥。 三藏唯斥。 圆教唯叹。 通斥语宽。 非教正体。 有时下疏文或明三藏者相对比决。 非关经意。 二观心以三观摄四菩萨如文。 二辨数。 三叹德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总叹二。 初总释二。 初标章述意。 二此诸下叙德释名。 荷泽无边者谓。 众生荷菩萨之恩泽也。 二但众下别释三。 初叙意。 二正解。 文中复更约位分别者荆溪云。 至此位时方可通为众生知识。 若正叹者如下结文。 即补处位。 三今诸下结显。 荆溪云。 横遍竪高者正结所叹功用也。 二别叹二。 初总别分科二。 初二下随文释义三。 初略叹自他德二。 初略叹自行德二。 初正叹二。 初事释二。 初牒文分章。 二随章释义二。 初释大智本行二。 初约一法二。 初释义三。 初标。 二依下释。 三故法下证。 荆溪云。 初引法华中上句证本。 下句证行。 依本修行故必作佛。 既云大智即是本行。 亦可本行即是大智。 次云从无住本以证于本。 立一切法以证行也。 二判位二。 初叙古三。 初正叙。 荆溪云。 南北二释未见本文。 什师虽云从下至上渐渐转胜诸句未必后胜于前。 二解既下研详。 北方下此师准地持中以十度对十地。 故以今文七度以对七地。 三若欲下斥破二。 今谓下明今二。 初总释二。 初正解二。 初显正斥非。 二如叹下引文难古。 岂可叹下者以北人以此句对初地故。 若据成就宜叹等觉。 何独叹上者初地既乃分得作师子吼。 南人何谓独叹八地耶。 故知下结难也。 秖由定执一文故招互破。 若如今师即分真位人皆具诸句而浅深宛然。 二释妨二。 初引文立妨。 问近无等者荆溪云。 约文定义唯在等觉。 二约义答释二。 初明诸德咸叹上。 结云下等觉隣果方名具足。 二若通下明无等。 亦通下前以定义为难。 今以互通释之。 文分二。 初明下亦名近。 相待者荆溪云。 是约通义。 即以住前待于二住以之为远。 待于初住以之为近。 初住待于二住为近。 若望三住名之为远。 乃至十地比说可知。 皆以妙觉为无等等。 此则初住分果亦得名近。 岂唯等觉。 法华下明近义尚通观行外凡。 何必圣位。 行处近处者内怀至理历缘耐事目之为行。 体达外缘栖息真境目之为近。 盖事理互现俱约外凡。 二华严下上亦名远。 爪土望于大地其远可知。 孰谓十地等觉为近无等等耶。 二今三下别释二。 初历教委示。 但约二谛者道观双流故。 品有优劣者以八九十地相望故。 二但诸下斥古显今二。 初明圣德难量斥古定执。 但诸菩萨者即指三万二千。 并内冥实相外应群机。 论其所证难测高下。 二今非下明教观圆备显今得意。 二约二法二。 初正释二。 初叙意。 目足互失者有目无足岂能前进。 有足无目必堕重险。 以合解行不可偏有。 二所以下正释二。 初释大智。 二释本行各二。 初释。 二证。 二当知下结示。 横竪诸德者荆溪云。 以种智解历一切行行名为横。 以智诣理望行名竪。 理深行广故也。 又亦可云解横行竪。 解初心具。 行渐方成。 又亦可解行各有横竪。 故知。 但语解行摄无不周。 二释皆悉成就二。 初问。 二答二。 初正答前问。 二约教分别。 檀三事空者能施人所施物能受者皆如幻化。 二观解。 二释叹二。 初双标。 傍成化他者正成自行也。 荆溪云。 化他必假诸佛威加故。 二正下双释二。 初释前正叹二。 初正释二。 初事二。 初引论略明。 二今明下依义广释二。 初正释三。 初法二喻。 外无下地生日照风动雨润然后成实。 三合二。 初正合前喻。 二重以喻显。 大鹏如佛。 即应也。 影喻威神。 即慈也。 子喻菩萨。 即感也。 荆溪云。 明感应理妙不至而加无缘慈也。 言大鹏者庄子云。 大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翼若垂天之云。 孔氏志曰。 楚文王少时雅好田猎天下快狗名鹰毕聚焉。 有人献一鹰曰。 非王鹰之俦。 俄而云际有一物凝翔飘颻。 鲜白而不辨其形。 鹰见于是竦翮而升矗若飞电。 须叟羽堕如雪。 血洒如雨。 良久有一大鸟堕地而死。 度其两翅广数十里。 喙边有黄。 众莫能知。 时有博物君子曰。 此大鹏雏也。 始飞焉故为鹰所制。 文王乃厚赏献者。 二故华下引证。 八地沉空者荆溪云。 旧经二十一云。 入八地已十方诸佛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得是第一忍。 故顺诸佛法。 诸佛皆有无畏不共之法。 汝未得之。 故勤精进。 二观解二。 此正下结示。 事观两释并约自行。 二傍成化他二。 初事释乃至金刚藏等者加功德林说十行。 加金刚幢说十回向。 文中存略。 故云乃至。 荆溪云。 十地尚须请加。 何况初心而欲端拱。 是故自他俱须请也。 二观解若欲利物者圆教上根出假在观行位。 若蒙佛加化道无阻。 如风靡草者靡偃也。 能化如风。 机缘如草。 论语曰。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二略叹化他德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叹化他心二。 初事释二。 初释为护法城二。 初约教法释。 经为护者通平去二声。 平声作也。 去声助也。 防非拟敌者依教修行。 则能防三业非拟魔外敌。 二又下约理境解。 一切众生皆阴入现前故。 般若谈空皆从色起。 今家观法其意皆然。 但余文附託。 直明谛理今此释城义与阴合。 故此明之。 达阴即真。 故云此法即空。 此中道不思议空也。 如城中必空。 故以空言之。 众生是王者众生即阴中主宰。 种性具足者一心百界界界三道咸即三德。 理体本具自他不二名佛种性。 二释受持正法。 内外爱见者内即通惑。 外即别惑。 法王种性皆得安稳者达三道即三德名为安稳。 恒沙至散失者如民不离散也。 二观解文中以空假相对明通教观法。 中假相对明别圆观法。 六道假即但空。 故云假空。 但空即六道假。 故云空假。 此在界内名小涅槃。 二边即中道名假中。 中道即二边名中假。 二谛明义俗谛含真。 故二边名假。 经意在衍。 故此观法且明三教。 亦可假空空假兼摄藏教。 二释化他功成二。 初释能师子吼二。 初事释亦名师子吼三昧者。 荆溪云。 若见佛性方决定说如师子吼。 注云。 云者广如涅槃师子吼品。 二观解脱于四教者内依空观外说藏通。 内依假观外说别教。 内依中观外说圆教。 又一心本具十界依四圣法界说四教法。 内观既明外说无怯。 观心为诸教之本。 其在兹乎。 如师子子者佛如师子王。 行人如师子子。 三观圆观如满三年。 能说四教如即能吼。 然此观解不必初住。 五品即能观行说也。 虽云四教意必在圆。 依圆方谈一切有性名师子吼耳。 二释名闻十方。 三释叹三。 初释化他心二。 初事释二。 初释初句二。 初标示。 二菩下解释二。 初正解。 祈请者祈告也。 连官大将者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 五国为属。 属有长。 十国为连。 连有师故曰连官。 二释疑。 非请有无者机熟无请亦应。 机生虽请不应。 请而复应。 不请不应。 生熟可知。 二释次句二。 初标示。 二世人下解释二。 初释友。 同门曰朋。 同志曰友。 各得无漏道果者藏通破见思。 别圆破无明。 悉无漏位也。 法华下引证。 亲友也。 先小后大如先疎后亲。 内秘大行权现二乘。 故曰二人。 同修小行。 故曰共作。 汝即穷子。 以喻实行。 若开下实行机熟咸悟圆常。 即法华时也。 二释安。 二观解四心不请三观者荆溪云。 指心为境。 境虽须观义不名请。 以不请故勤勤观之方与观合。 言令住者安是住义。 二释化他功成二。 初事释二。 初标牒前经。 二菩萨下正释今句二。 初正释今义二。 初约四教。 二若顿下约五味二。 初顿。 二渐。 顿即华严。 渐即四味。 菩萨对扬五时益物。 华严兼别正从圆说。 故云圆机。 初心即初住。 次渐中鹿苑三藏。 法华唯圆。 中略二味。 故云乃至。 渐引至实同归圆教。 展转兴谢者鹿苑一兴三谢。 方等四兴般若一谢。 法华开显唯兴一圆。 涅槃重施知圆无别。 二菩萨下结。 显前经说法之功者引顿渐机同归秘藏。 其功显矣。 二观解二。 初略指佛世事如前说者即前事解是。 菩萨于佛世顿渐益物也。 二佛去下广明灭后。 荆溪云。 此中观心先列事者以事为本故也。 复以绍隆之心而共为境。 恐正昧者唯信观心。 兼励君王树立像教。 绍隆无观尚成漏缘。 况迷绍隆相从心耶。 能表若失所表自亡。 故一一文皆令观于相从等也。 文分二。 初汎明绍隆。 二众弟子即在家出家。 付嘱之辞并在涅槃。 付文殊迦叶及未来比丘是付出家众也。 付国王大臣居士等是付在家众也。 所以下明在家受嘱绍隆之相。 荆溪云。 出家之徒已在相从三宝数。 故且云在家。 其实四众咸须绍隆及观相从。 况绍隆事大。 非王力不辨。 故此且约在家以示其相。 优填等者佛升忉利夏安居。 为母说法。 王思佛德。 令毗首羯磨刻檀状其形容。 举高五尺遂令灭后遗像在世。 此相从佛宝也。 阇王常供千僧请迦叶结集法藏。 此相从法宝也。 育王度八万四千人出家。 此相从僧宝也。 优填造像缘备载阿含观佛三昧等经。 阇王育王缘俱见付法藏传及育王经。 若相从下由灭后绍隆益霑群品。 以作下生得度之缘。 二若行下正劝末世。 前汎明绍隆犹在正法。 今居像末绍隆弥急。 文为二。 初显事能资理。 度人出家者唐大宗甞问玄奘三藏。 欲树功德何最饶益。 法师对曰。 众生寝惑非慧莫启。 慧芽抽殖法为其资。 弘法由人。 即度僧为最。 虽是下以假像知真因事识理故也。 二故经下引经证成。 文中引三经证三宝。 荆溪云。 敬像如真佛者大论引经云。 不于泥木生难思想。 安能知像性等虚空三身宛然四德无减。 是则观于相从之心。 若能如是是则相从。 即是真佛。 此明观于相从佛宝心也。 从无离去观相从法见真法也。 贤愚经者观相从僧心见真实和。 若不如是岂见常流如身子耶。 若不如是但于三宝纵见取心。 何由可见真三宝耶。 以是思之有德未免。 二绍隆下结叹。 菩萨下正指末世在家出家二众。 菩萨以结叹也。 南山云。 道俗二众福智别修。 智论云。 出家多修智慧。 智慧是解脱因缘。 俗人多修福德。 福德是乐因缘。 僧祇云。 供养舍利造塔寺非我等事。 彼国王居士乐福之人自当供养。 比丘事者所谓结集三藏勿令佛法速灭。 幸冀后德志务绍隆。 当思二别。 夫如是则不辜付嘱。 俾正法久住其犹大臣治政于国家也。 三传释绍隆不断二。 初事释二。 初总二。 初明魔外由心。 由迷真性起爱起见故使魔外得以诱之。 傥爱见内忘则天魔外道无以施其力也。 然彼魔外亦由各迷真性爱见偏增遂各守一职为人恶缘。 二今明下明菩萨降制。 二别释二。 初约教二。 初正释伏制。 二若降下结示释前。 二问下料简二。 初简声闻魔。 八魔者所谓四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阴等四即界内。 无常等四即界外。 十魔者暹云。 新经五十八云。 菩萨有十种魔。 一阴魔生诸取故。 二烦恼魔生杂染故。 三业魔能障碍故。 四心魔起高慢故。 五死魔舍生处故。 六天魔自憍纵故。 七善根魔恒执取故。 八三昧魔久耽味故。 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 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 菩萨应作方便速求舍离内外。 分别可知者十种名义通内外故。 自此之前者迦叶菩萨未闻涅槃圆顿。 已前所起三教智解悉名邪见。 此即界外外道也。 今经诃善吉意亦同之。 二简菩萨魔。 菩萨云何者荆溪云。 问前两教菩萨也。 华严下前十中后三唯菩萨。 前七义通声闻。 三昧魔者退大取小涅槃。 外道亦修空等者暹云。 央掘经第二文殊说偈云。 诸佛如虚空虚空无有相。 央掘诃云。 如来真不空。 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 是故说名空。 呜呼蚊蜹行不知真空义。 外道亦修空。 尼乾且默然。 二观解假空等如前释。 二广叹自他德二。 初总别分科。 二一总下随文释义二。 初广叹自行二。 初叹断德三。 初总叹二。 初事释二。 初总。 结惑即因。 生死即果。 因果俱亡。 故云皆断。 未分内外即总论也。 二结惑下别。 二障者烦恼所知也。 二观解界内惑尽者别圆中假观成。 且约凡位。 二别叹二。 初事释二。 初总二。 初正释。 盖以覆盖为义。 缠从缠缚得名。 今谓下荆溪云。 今师更约以近喻远。 但枝叶异。 其名必同。 何者以五盖配四分。 贪瞋两盖其名本同。 由痴故睡。 由痴故疑。 是以睡疑两盖併配痴。 分掉散是戒取者以戒取心遍起三毒。 故名掉散。 故以掉盖对等分也。 二问下料简二。 今约下别。 尚明盖不同者同在界内尚有异说。 况界外乎。 十缠者忿恚曰瞋。 隐藏自罪曰覆。 意识昏迷曰睡。 五情暗冥曰眠。 嬉游曰戏。 三业躁动曰掉。 屏处起罪不自羞曰无惭。 露处起罪不羞他曰无愧。 财法不能惠施曰悭。 他荣心生热恼曰嫉。 二观解。 三释叹二。 初事释二。 初释无碍解脱二。 初总释。 二藏下别释。 智不断惑者即惑是智。 岂以智断智。 即智是惑。 岂以惑断惑。 了达不二名智名断。 二释心常安住。 前释解脱显所安。 今明能安也。 二观解。 二叹智德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总二。 初释。 初句二。 初合释。 二以此下离释二。 初释念定二。 初事释二。 初总释。 若得一心等者观行已上通得王名。 今于分真别叹等觉。 若根本下根本即四禅。 观禅即九想八背舍十一切处。 练禅即九次第。 熏禅即师子奋迅。 修禅即超越三昧。 三空如前记。 自性等九者即地持所明九种大禅也。 般舟此云佛立。 即常行三昧。 一行者即常坐三昧。 如文殊说两般若所明。 九旬常坐翦略身仪。 故云一行。 又唯观寂灭。 故云一行。 二约教下别释。 大论下荆溪云。 虽有异释不出此四。 依衍但三。 二约观解。 二释总持二。 初总释。 二法华下别释二。 初引经示义。 荆溪云。 三陀罗尼一一简之皆令离别。 法音有二释。 初内证。 又法下次约外用。 得此下由三互融故名无碍。 二问答释疑三。 初义通初后。 问意者荆溪云。 既约三观复属圆教。 义在初心。 故有斯问。 答下发心初住。 毕竟妙觉。 所证理等。 故二不别。 二明三藏亦得。 三明小乘无分。 荆溪云。 凡云持者一者一摄一切。 二者生不失。 小教无此。 故不合论。 二观解。 二释次句二。 初事释二。 初释辨才二。 初总标七。 辨二十四辨等者暹记引经委辨。 须者寻之。 二约教下别释二。 初广释藏教。 二通约下略例三教。 二释不断二。 初总释。 二复次下别释。 即约四教释也。 展转相起示不断义。 斯则内证三脱。 外应四机。 二观解。 二别二。 初事释二。 初释七度二。 初开合。 还从定慧开出者暹云秖是从上念定总持开出耳。 七度者今经于六度上更加方便也。 从定开四者从念定开施戒忍进也。 以念定即禅度故。 慧开方便者以照俗智为方便。 照真智即般若也。 若作下开六度为十度也。 六度通大小。 十度唯大。 一往亦通藏通。 以权立三智故。 开禅出力愿者于禅度中有愿智力故。 开愿波罗蜜。 有神通力故开力波罗蜜。 根本定守禅度。 般若开出道种智及一切种智。 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 二约教。 二释无不具足。 二观解巧拙者荆溪云。 秖是方便。 若尔方便无拙。 何以言之相对故来。 非谓有拙。 悭及以愚亦复如是。 三叹位。 释成二。 初事释二。 初总释。 逮之言及者及犹至也。 谓已至法忍不起秖是无生异名。 无境可观者烦恼生死二法本无。 般若涅槃将何待对。 理事俱绝。 故无可观。 荆溪云。 而云无所得者此中二意。 一者去大寂近。 二者寂名不拥重言。 无所得者即寂灭之无所得也。 仁王五忍者谓信伏顺无生寂灭。 璎珞四忍阙于信也。 复言逮者下别释逮字与前不同故作自上及下释之。 隣果是中忍。 兼得十地下忍也。 及是兼义。 不取至义也。 二别释二。 初约四教。 三藏无文者无经论所出也。 义作等者准望大乘说之。 通等三教即依璎珞也。 故仁王云下证圆教初后具四也。 伏忍既通于后验。 余三亦通于初。 故知。 圆位初后横具。 普贤贤守者贤即伏忍之异名。 以凡位名贤。 故既等觉名贤。 故知。 下名通上以例上名通下位位具四。 二问下简通局。 下叹净名等者即方便品初叹德云得无生忍辩才无碍也。 问意者此诸菩萨及以净名俱是等觉。 故知。 不起法忍秖是无生非寂灭也。 答中乃用通别二意。 在因让果即别意也。 下叹净名盖取此义。 次引大经不生之言即是无生。 既名涅槃岂非寂灭。 次引今经。 其意亦尔。 故知。 无生寂灭一体异名。 故得通用。 二观解柔和忍辱心是者柔和则顺于三谛。 忍辱则不起三惑。 二广叹化他二。 初分科。 二初为下随释二。 初明内具化他法二。 初分科悬示二。 初明下随文正释三。 初明内具三。 初释初句二。 初广明三顺。 转四法轮者即四教也。 菩萨随转者佛说四教菩萨亦然。 故云随转。 因缘下即四教理也。 解此四理秖是三谛。 三谛不出一心。 顺解而说者他闻谓异己解常同。 故使下文以顺解而说为实智也。 二复次下结归二智。 是顺实智者内解四理即是一心。 即实智也。 是顺权智者随机四说名顺权智。 四中圆虽是实既对三教通得名权。 以开显唯圆方名实故又菩萨随顺既施四教。 必历五时引彼机缘亦至开显。 今云权智亦得通该。 然法华名权即体内方便也。 又且顺经部以叹其德。 不论开显。 故云权智。 顺权实二智者体内名实。 体外名权。 内外虽殊通名方便。 今顺佛意。 故得俱包。 前顺众生止名权智。 后来学者宜在精详。 二释次句二。 初事释二。 初略释转轮。 二有四下广明不退二。 初敌对四教中之三教。 若就当教细辩各有位行念三不退义。 具如次文。 今约大涂以三对教。 通人断惑不同六度故位无退。 别教出假广修众生。 故行无退。 圆断无明。 故念无退。 此则舍傍取正各就教意以配三义。 二若三下逐教各辩。 名为跋致者具云阿鞞跋致。 此云不退。 齐罗汉者齐去声。 圆教下约初住位明三不退。 以简别教次第而得。 若约不次以明次第三不退位准别说之。 二观解。 三释解。 三释后二句。 十力下更以十力甄明文旨。 以菩萨分得十力故是处力当第一。 知根力当第四。 释十力如法界次第下卷。 二外具出过不达之上者前三教人俱名不达。 又住前不达。 分圣方达。 三总释内外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释内心无畏福慧能显至净心者福即解脱慧即般若。 自性即法身。 以二修显一性也。 若约位分别慧即了因位在名字。 福即缘因位在观行相似。 以此二修成就故于初住显出本具自性。 此则住前名修。 登住名证。 今叹补处。 分证义等。 然此自性清净心即一念三千三谛也。 无闻清净便作异说。 总此权实者暹云。 无非同体以严法身。 故云总也。 二释外用无畏二。 初初二句释外用二。 初释相严。 迦旃延子所明者即明三藏百劫种相好义。 约真修相者虽达如空而修相好。 但见真空故云谛理未极。 以缘修者别以地前为缘修。 登地为真修。 今论教意正约地前也。 缘修是智障者二观智当彼破惑名之为智。 今望中道智还成惑。 二智即是中智家障。 故云智障。 法华下罪福约十界传论无非三谛。 故云深达。 十方即十界。 十界唯心三千互摄。 如此觉了名为遍照。 微妙下法身即上所达之理也。 由内证法身。 故外具相好。 荆溪云。 前之三教非第一者且约夺边用跨节说。 二释色像。 妙色湛然者真理有可见义。 名之为色。 二次二句传释。 三释结成无畏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结外。 文中三解。 似因缘约教观心。 二结内。 不为内外之所坏也者内谓烦恼外谓魔外。 利彻本际者本际即金刚轮。 若放金刚到际方止。 二正明化他二。 初总别分科。 二一放下随文释义三。 初放光说法明化他。 二初放光说法三。 初放光。 即能行施等者等取余五。 以彼经放六度破六蔽故。 今文略引放檀度光也。 彼思益经乃至云。 光名能解。 佛以此光能令愚痴众生皆得智慧。 二说法。 甘露者白虎通云。 天酒也。 三释叹。 随意即能至者相似内凡作意方至。 不同分真任运遍往。 二释成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叹智德释成二。 初叙意。 二缘起下正释。 文中先约正报。 次约依报。 初文者生死缘起即九界染缘起。 解脱缘起即佛界净缘起。 深入生死缘起即成佛法缘起者。 达九界即佛界。 以十界唯心故也。 法华云。 佛种从缘起者即今深入之谓矣。 非但下明依报。 以深入下结上依正也。 达十界依正唯心。 故名深入。 二叹断德释成二。 初叙意。 二邪见下正释二。 初释二边邪见二。 初约界内外。 六十二至有无者一阴起四见五阴成二十。 三世明之则有六十。 要其所归不出断常。 故云皆属有无。 二约三谛。 二释余习二。 初解义引证二。 初解义。 犹有习在者此以元品无明名余习。 即等觉后心所断。 入重玄门者再妙前事。 故曰重玄。 故下句云。 重修凡事。 即是再修令妙也。 十行已修。 今将趣极。 复重修之。 事等微烟者法性之有余习若太虚之有微烟。 非重云之暗蔽也。 少监如余习。 大河如法性。 二故大下引证。 二常徒下斥非显是二。 初斥他非二。 初总斥。 二问下显过。 二优下显是。 九地断见习等者障理名见。 润生名爱秖约一惑有此二名。 而分两地所断者亦就傍正以说。 还是借用别义。 二正说法化他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叹化他成就二。 初喻决定说即灭恶也。 香象是兽。 飞者是禽。 非但下魔外合兽。 诸众生合禽。 无怯合不畏。 亦令下魔外合香象。 高心合飞者谓诸众生高心也。 二喻生善。 即生权实善也。 下云三草二木是权一地是实。 四种法师者暹云。 大论第五评四法师偈云。 多闻辩慧巧言语。 美说诸法转人心。 自不如法。 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其一)广学多闻有智慧。 讷口拙言无巧便。 不能显发法宝藏。 譬如无雷而小雨(其二)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 是弊法师无惭愧。 譬如小云无雷雨(其三)多闻广智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 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霔洪雨。 偈意以多闻如云说法如雷美行如雨。 今以雷喻多闻。 随便举耳。 雷以惊蛰者直立反。 经典释文曰。 虫冬藏为蛰。 八音者一极好。 二柔软。 三和适。 四尊惠。 五不女。 六不误。 七深远。 八不竭。 八音如雷故云震八音雷惊二边。 至蛰者保有保无如虫冬藏。 法雷惊之令舍二着。 故云惊蛰。 三草者人天小草。 二乘中草。 六度上草。 二木者小树通菩萨。 大树别菩萨。 七人所计不离二边。 思之可了。 二总叹化他功德。 已过量者荆溪云。 重显无量。 前虽约所化今重约能化。 三进修化他法门。 舍复入力者荆溪云。 有入下力。 故云入力。 舍初所得须入下位下法门也。 即十法界二谛三谛之理者以谛摄界义有总别。 总则十界咸空假中。 别则九界为俗。 佛界为真。 此二谛也。 六界为俗。 二乘为真。 菩萨双照。 佛界即中。 又六界通为四圣之境。 即因缘所生法也。 二乘即空。 菩萨即假。 佛界即中。 此三谛也。 此之二三若总若别秖是一心。 故云甚深。 三隣果叹德二。 初总别分科。 二一总下随文释义三。 初叹自行二。 初叹智德二。 初总二。 初约佛理释无等等义二。 初约佛释。 无与等者者超因人故。 今等诸佛者此明极果彼彼相等。 而后心菩萨近之。 今且释无等等义。 近义在下约位显之。 二约理释。 前释则约人位齐名等。 此释则约智齐理名等。 前释自他相对。 此释理智相对。 二又若下约位简。 显近义二。 初约下位非近。 二金下显等觉是近二。 初直约圆教。 二若下传约四教。 前三教金心菩萨望当教果。 约佛约理俱得名近。 望圆俱远秖如别教金心方断一十一品。 所未断者尚多。 安得名近。 四教约惑传传比之。 下疏自论。 故云可知。 二别二。 初总即因缘释也。 大论二解今试会之菩萨真因。 佛是真果。 因果法异。 故云有无畏等菩萨分果。 佛是极果。 果义既同。 故云分得佛力等。 是知。 真因分果左右之称。 二解任异一意常同。 二别释。 即约教也。 二初正释。 别立名教者暹云。 毗昙中立十力名与大论同。 若说十八不共法但以四无畏大悲三念加十力为十八法。 所以大论破之。 今但下荆溪云。 名同义异依谛不同。 此约四教以明分得。 仍显无等等义。 向云传作可知盖见此矣。 二前教下结示。 二叹断德。 无为恶趣者违逆中道名为恶趣。 经云供养汝者堕三恶道即其义也。 二叹化他。 若开修罗者以修罗在鬼畜趣摄故但五道。 带结愿生等者暹云。 藏教菩萨未断惑故。 夫愿生者皆舍此生彼。 若神通则本处身在而彼处现身。 愿扶余习者以习为入生死之种。 誓愿扶之受身利物。 此非如镜现像任运真化。 亦现界外诸土者即方便实报也。 三总释成。 虽不得入第一义至之利者。 藏通二教虽有入理比望别圆分证并三悉收。 若约圆位明四悉者欢喜在名字。 生善在观行。 破恶在相似。 入理在分真。 亦可各约当教以辨。 虽不入理而受三益。 三结成叹德二。 初作结上释。 于中破古如前疏。 二又解下作指广释四累名二。 初悬示二。 初正叙经意。 二若约下兼示义门。 足知大况者以诸菩萨悉由三观观心而得分果既内证圆普。 故能顺彼四机说教益物。 虽不约教义自可知。 故了观心名知大况。 二等下随释二。 初历名释义二。 初广解三名二。 初正释现文二。 初用三观释名。 荆溪云。 初三菩萨可对三观。 次第属对亦应可见。 体用合论者体即是等。 用即不等。 体用不二名等不等。 前二乃是体用别论。 实论三人体用悉等。 随顺物机得名不一即一。 一人皆具五十一人德也。 二约六即判位二。 初正明六即三。 初叙意。 以圆义易生叨滥故须六位区别。 二一切下明若观中道等者始修观行犹是名字位若观行成就。 五番开发方是观行位人。 三今此下结意。 二不得下诫恶劝信。 初即诫恶也。 若以己均佛则杀害正解名菩萨旃陀罗。 若不下即劝信也。 若不受观心即佛即是不信了经。 以诸了义经中悉云烦恼即菩提即生是佛等故此文举六义。 诫恶令无上慢。 举即义劝信令免耻躬。 二下去下示用义。 二定自下略解诸名。 荆溪云。 前既三人合为一释。 下四十九人多二二合或三或单。 今文为欲一一成观故不作对。 名为上定者十通心中定数名下定。 根本禅名中定。 首楞严名上定。 今观心性名首楞严。 故名上定。 得此下即观心性三千三谛。 自他互遍。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云于一切法即得自在。 圆义虽通此释菩萨定在分真。 光相等者荆溪云。 光相等三能所相对。 光相即所严之体。 光严是能严之用。 大严即能所相称。 虽云能所莫不皆具观故也。 下去悉尔。 故知。 荆溪且指实相。 故云所严之体。 若据惠光能显。 亦属能严。 宝积下荆溪云。 宝积体也。 辩积用也。 宝约譬辨约法。 宝手下观心成就者观心在住前。 成就即分证。 由住前观心而得分果也。 即具下分真二智以喻两手。 此明境能发智。 即观智手者此明境与智冥。 悲愍众生者愍彼昏迷不知自性。 如来藏者心具三千。 名之为藏。 大喜遍心者由达本具所以遍喜。 见诸法宝者宝谓实相。 能于生死有勇者达生死即涅槃。 故于生死无怯。 帝网则从理起教。 明网则从理起智。 诠智由教。 故教前智后。 虽各就一义而实互通。 正观三谛至之网者。 无量诸法即四教四门门门四悉。 若信若法竪历三世。 横约十方莫不咸从观心三谛而有。 故云具足无量等也。 网诸烦恼则自用破惑。 及诸众生则以此化他。 智网光明者从境发智故。 自他同前。 妙生者从智断立名也。 诸法不生断也。 而般若生智也。 使想一处者有事有理专观心脉事一处也。 系缘实相理一处也。 今文约理莫之能胜者二边之智不能胜实相之理也。 解髻明珠者珠在髻中如实隐权内。 解髻出珠如开权显实。 与之者权智也。 者以法授他名权智也。 经云法王子者观经疏云。 以法化人名法王子。 此则文殊。 从自行立名法王子。 以化他显称大论三十二云。 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 故悉名王子。 皆任为佛。 如文殊师利也。 二如是下结意释疑二。 初结意二。 初结示圣德圆通。 引物归心者令彼得四悉益。 故云归心。 一人各具一切观门者以诸菩萨各显一念三千三谛之理虽观门无量岂离三千。 况复自他互融。 能所不二。 故知。 随举一人即具众德。 内德既等则外事俱融。 所以名字语言现身说法悉皆齐等。 故云即字等乃至法等也。 但为引物归心隐其圆能各彰一德。 以立其名耳。 言字等语等等者此即大品文。 彼明四十二字门门门互融。 故云等也。 南岳释云。 言字等者谓法慧说十住。 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 乃至金刚藏亦复如是。 言语等十方诸佛说十在与法慧说等。 乃至十地亦复如是。 又一切字皆是无字能作一切字。 是名字等。 发言无二。 是名语等。 一切诸法皆互相在。 是名诸字入门等也。 前是事解次是理释。 二能如下结示凡心能见二。 初明修观则见能。 如是解者若了自心三千彼彼互遍。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者。 则不动自心遍见诸圣。 岂唯见圣。 亦能见凡。 以一一众生咸具此理故。 诸佛菩萨者诸佛是极圣。 菩萨是分圣。 分极虽殊三千理等。 我凡彼圣其理何殊。 故于凡心即圣境。 若然者岂但横见现在他圣。 亦能竪见未来自圣。 以自他因果三千摄尽故。 寄言来哲宜乎。 介怀傥了已性则诸法自明当信一家无信异说。 大苏妙悟岂虚也哉。 二故法下引经证成。 信汝所说是法宝。 则为见我是佛宝。 亦见于汝及比丘等是僧宝。 此于一心见同体三宝。 今引此以证心观中见诸佛菩萨也。 华严下明三身理等证意同前。 二释疑二。 初疑问。 二答释二。 初引经正答。 二若执下斥执显过。 执文字如抱石。 沉生死如投渊。 纵昏情如夜游。 舍观心如去烛。 五总结二。 初正标指。 二问下兼简位。 高下莫测者虽不可定执而疏文所释多约补处。 三明杂众二。 初总示二。 初标示。 释名二。 初标示。 二此中下释名。 二此有下显其权实二。 初总示权实两人。 实随业生者随善恶业受五道生。 二此等下别开乘戒四句二。 初标示引经。 今傍大经者荆溪云。 彼唯一句举胜况劣。 今附一句离为四句。 二解下傍经释义二。 初标列四句。 二若通下判释乘戒二。 初约通论则义同。 言通论者夫戒以防止为义。 乘以运出为名。 理事俱有防止之义。 是故始从不缺终波罗密通名戒也。 理事俱有运出义。 是故始从人天终于佛乘通名乘也。 一切下正示通义也。 善法事善别唯是戒。 今约通义亦得名乘。 观行理善别唯是乘。 今约通义亦得名戒。 故云皆通乘戒。 二就别判则体异二。 初正判二。 初示相。 闻经生解是信行。 观智推寻是法行。 二故大下引证。 不动不出者不动烦恼不出生死。 二但戒下结示二。 今为下别释二。 初列章。 二随释二。 初玄释二。 初列章。 荆溪云。 分为七门解释者后六虽殊莫不皆成初乘戒也。 所谓乘戒之信法乃至乘戒之自他亦可云信法之乘戒自他之乘戒。 中五展转更互论之。 若欲生起此七门者初为成根具立乘戒。 为成乘戒须开信法。 又由信法种子别故感于大小两乘不同。 由乘大小有渐顿化能引之人。 须垂应迹。 为成受化须示观心。 以观心故化物机熟。 二随释七。 初值佛不同二。 初标指。 二一戒下正释。 婆薮来者彼经第一卷云。 尔时婆薮从地狱出。 将九十二亿诸罪人辈来诣娑婆世界。 十方亦然。 尔时文殊语舍利弗。 此诸罪人佛未出时造不善行。 经历地狱。 因于华聚放大光明承光从阿鼻狱出。 舍利弗言。 久闻佛说。 此婆薮仙作不善行入于地狱。 云何今说出于地狱得值如来。 佛言。 为欲破一切众生计定受果报故。 善男子。 勿谓婆薮是地狱人。 何者婆者言天。 薮者言慧。 云何天慧之人地狱受苦。 又婆者言广。 薮者言通。 广通一切究竟住。 于地狱受苦。 终无是事。 又婆者言高。 薮者言妙。 婆言断。 薮言智。 婆言刚。 薮言柔。 婆言慈。 薮言悲。 等广如初句。 经仍广明杀羊初缘。 当知。 婆薮即权人也。 然权必引实。 故知。 乘急戒缓人也。 问三下此约三恶。 是八难处云何得道。 如舍卫等者大论第四明。 舍卫有九亿人。 三精舍佛为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卫。 而九亿人中但有三亿见佛闻法。 其余六亿如疏所列。 并由乘缓故不闻经。 周时下即姬周第十六主庄王他十年。 即鲁春秋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 夜中星陨如雨。 桉此即是如来诞生王宫时也。 而此土但见祥瑞不见佛身。 不闻佛说。 岂非乘缓耶。 言星陨如雨者春秋曰。 庄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现。 夜中星陨如雨。 杜预注曰。 恒常也。 谓常见之星。 辛卯四月五日。 月光尚微日光不以昏没。 如而也。 夜半乃有云星落而且雨。 其数多。 皆记异也。 日光不匿恒星不见而云夜中者以水漏知之。 左传曰。 夏恒星不见夜明也。 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先贤诸德推佛生年互有遐迩。 依法显传推佛生时。 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 依法上答高句丽国问则当。 前周第五主昭王瑕二十四年甲寅。 引穆天子别传为证。 称瑕子满嗣为穆王闻佛出乎迦维遂西游而不反。 依像正记当前周第十七主平王宜臼四十八年戊午。 依后周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推则当前周第十八主桓王林五年乙丑。 依赵伯休梁大周元年于庐山遇弘度律师。 得佛灭后众圣点记推则当前周第二十九主贞定王亮二年甲戌。 又感通传云。 佛是夏桀时出世。 随翻经学士费长房云。 今依普曜本行等经校雠鲁史佛以庄王九年癸巳四月八日现白象形。 从兜率降中天竺国迦毗罗城净饭大王第一夫人摩耶右脇。 十年仲春二月八日夜鬼宿合时于岚毗园波罗树下右脇而诞生。 相既显。 故普曜云。 普放大光照三千界。 即左传说。 恒星不现夜明也。 瑞应云。 沸星下现侍太子生。 故左传称星陨如雨。 本行经说。 虚空无云自然而雨。 杜氏注解。 盖时无云。 左传又称与雨偕也。 然姬周曆十一月为正言四月者即今二月。 辛卯五日鲁史为谬。 沙门道安着二教论用姬周曆推还合八日。 唯以生时为成道岁。 遂令佛世远三十年耳。 佛至僖王元年庚子年七岁乘羊车诣学堂。 四年癸卯年十岁与诸同齿释族试力。 惠王三年丁未年十四启父王游出。 城东门见病人回。 六年庚戌年十七纳妃求夷。 八年王子年十九。 四月八日夜半踰城出家。 十九年癸亥年三十。 二月八日明星出时朗然觉悟成无上道。 四十九年处世说法众生感缘既尽。 佛以匡王四年壬子二月十五日后夜于中天竺拘尸那城入般涅槃。 当尔佛兴此土众生咸不闻见。 戒急乘缓其在兹焉。 佛入涅槃至今大宋大中祥符八年岁次乙卯已一千六百六十一年。 此取周庄王时生匡王时入灭为定。 此依费长房及今智者疏文也。 则不取诸家年代。 又文选南齐王简栖头陀寺碑云。 周鲁二庄亲昭夜景之鉴。 汉晋两明并勒丹青之饰。 以此观之简栖及智者咸以佛生周庄王时。 非独长房也。 若然者像法尚有三百三十九年。 以像法千年故。 准三藏教及善见律云。 佛何以不度女人。 为敬法故。 正法千年以度女人减五百岁。 制修八敬还满千年。 然后像法亦一千年。 末法万年。 五千年来学三达智。 并得四果。 六千年去学不得道。 万年已后经典文字自然灭尽。 但现剃头有袈裟耳。 正法之世大乘味淳。 至乎像代味少澹薄。 若入末法则无大乘。 奴婢出家污染净行。 恶王治世课税僧尼。 今既未然。 犹居像法。 此等年世后学宜知。 来者览之无嫌繁重。 二信法根性悉是至听法之人者明信行乘种也。 即是至之人明法行乘种也。 必须善之者令善佛意也。 法行非上慢之类。 信行非凉德之徒。 而荆溪记中偏诫信行。 岂非正为我曹而垂训乎。 故荆溪云。 既言为种。 种有明暗。 若徵远种畜生道中久远一句尚得为因。 况复听法讲说者耶。 故知。 佛意不以但令闻已说已端拱待发。 若如是者精进徒施。 必欲为种佛意欲令分起行。 故为菩提故为利他故伏烦恼。 故随照了。 故厌生死。 故达文字。 故远眷属。 故为乘急。 故为俱急。 故无悕须。 故远名利。 故亡彼我。 故折憍慢。 故敬求者。 故不请友。 故请加被。 故赞他说。 故远杂语。 故离戏笑。 故舍如是等二十法已略可微为信行乘种。 若不尔者为种实难。 三大小根性。 利钝为异者法利信钝。 或互为利钝。 四顿渐根性二。 初列章。 二释义二。 初正释二。 初正明二。 初顿大。 七处八会者以再会普光明殿故。 唐译新经则有九会。 以三会普光明殿故。 大师但见旧译。 故云八会。 或作九者后人妄改。 譬如下日喻佛。 照喻说法。 高山喻别圆机。 以龙鬼等者备如华严列众文。 次明下夫言法行少闻多解。 非全不闻。 大小咸尔。 二渐大二。 初正释。 得闻藏等四味者酪味唯闻藏教。 生酥转藏成通。 般若义当成别。 法华开显一切能圆。 从小至大。 故名渐大。 渐后之大。 故名渐大。 此如下证成。 毒鼓者大经第九云。 譬如有人以杂毒涂鼓。 于众人中击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 唯除不横死者。 是经亦尔。 于诸行众中有闻声者所有三毒悉皆灭尽。 虽无心思念是经力故能灭烦恼。 犯重造逆闻已亦作菩提因缘渐断烦恼。 除不横死一阐提辈。 二今此下结示。 信法等者于此会中即三教为大藏教为小。 经历前味至此名渐。 此会新入即禀圆教名顿。 二料简四。 初问。 二答。 荆溪云。 木叉戒也。 念处乘也。 此明法行。 又付下信行。 三徵。 四释二。 初正释难。 二虽复下辨胜劣二。 初对辨胜劣。 二故云下双证。 释成二。 初双证。 所引即梁武愿文。 初句证戒缓乘急。 次句证戒急乘缓。 二调达下释成。 恶业至地狱者与阇王同造五逆。 调达于王舍城地自然裂生入地狱。 如大论第十七广明。 荆溪云。 以由造逆虽现堕苦未造逆。 时为种已定。 蓝弗生天由无乘种福尽堕苦。 若尔调达尚乃得为乘种。 何须上来二十法耶。 答调达未逆已得燸法。 尚不与向二十为俦。 何得却以调达为比。 若不畏堕苦任如调达。 何须更论乘戒四句。 况教门引逆。 劝进辞耳。 以此义故须善取意。 郁头下大论第十九云。 得非想定有五神通。 日日飞入宫中食。 夫人接足而礼。 由触足故欲发失通。 求车而出还本山中。 更修五通为林池鱼鸟所喧因发恶誓。 尽欲噉之。 后得定如初生非想处。 却为先誓所牵非想寿尽堕飞狸身。 婆沙云。 飞狸身广五十由旬。 杀害众生无得免者。 五应迹同凡者现二十五有果报之身也。 二十五三昧者大经圣行品云。 菩萨住无畏地。 得二十五三昧坏二十五有。 无垢坏地狱。 不退畜生。 心乐饿鬼。 欢喜修罗。 日光弗婆提。 月光瞿耶尼。 热炎郁丹越。 如幻阎浮提。 一切法不动四天王。 难伏三十三。 悦意炎摩。 青色兜率。 黄色化乐。 赤色他化。 白色初禅。 种种大梵。 双二禅。 雷音三禅。 霔雨四禅。 如虚空无想天。 照镜净居。 无碍空处。 常识处。 乐不用处。 我非非想。 广释义如法华行妙。 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无想及那含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 受四恶下以无垢三昧现地狱身。 以不退三昧现畜生身。 以心乐三昧现饿鬼身。 以欢喜三昧现修罗身。 次住下以四三昧现人身。 即如幻日光月光热炎。 如次对南东西北四洲也。 余十七三昧悉现天身。 故云受人天身也。 然此皆由分证一心三谛故能堕类现形。 破有益物。 故知。 二十五种悉中道王三昧之异名也。 六观心受何等身至何等法者。 若持禁戒依华严修观者则于未来受人天身。 见弥勒闻顿教得道。 若不持戒依华严修观者则受四趣身。 见弥勒闻顿教得道也。 依渐修观值下四味。 比说可知。 乃至横约四教。 竪历五味。 兼等说之。 不见不闻者即乘缓及俱缓人则不见弥勒。 不得闻法也。 得入道即俱急及乘急人。 不得入道即俱缓及乘缓人。 得失可知者自揣己心未来如镜。 七化他。 二帖文二。 初分料。 二随释四。 初梵天众。 文中先明实行。 次明应迹。 此云离者已离欲染故。 或云净行者离染故净。 住初禅中间者即中间禅也。 在初禅二禅两楹之中。 梵王得此禅。 故毗昙至皆有梵王引经论异说也。 今谓至故作世主今师和会两文。 若应迹下白色现初禅身。 种种现梵王身。 故生初禅者以初禅三天梵王在中故。 以主领故别为一有。 望法华序等者彼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 则世主是初禅王。 尸弃是二禅王。 光明是三禅王。 等取四禅王也。 所言下法华举三名。 故等字但在四禅。 今既唯举二名则等取三四。 或可初云梵天王是总标虚位。 尸弃是别举其人。 法华亦然。 故法华疏云。 经标梵王复举尸弃。 似如两人。 依大论正以尸弃为王。 今举位显名。 恐目一人耳。 若欲以配四禅即当依疏所解。 应迹下住双三昧现二禅身。 雷音三禅。 霔雨四禅。 上界处空等者荆溪云。 初禅覆一四天下一铁围山。 二禅覆小千。 三禅覆中千。 四禅覆大千。 皆以下拟上。 略知方所不同。 于空不可拟故。 二释天二。 初正解现文。 翻为能作者正云释迦因陀罗。 此云能主。 言其能作天主。 二问胜下通前释妨。 问意者荆溪云。 何故于色但列初禅。 欲界但列忉利。 檀越此云施主。 三八部众二。 初桉现文释义二。 初标示。 二大下正释二。 初释。 大威力通贯八部者始诸天终摩睺罗伽悉有大威力也。 余文八部皆云。 四王各领二部为八。 东方二者乾闼婆富单那。 南方二者鸠槃茶薜荔多。 西方二者毗舍阇毒龙。 北方二者夜叉罗刹。 今经八部与此不同。 故向云多有所关。 二上文下释八部八。 初诸天二。 初正释二。 初释来者。 五那含天者一无烦。 二无热。 三善见。 四善现。 五色究竟。 此名五净居天。 皆三果所居也。 二简不来者。 无想天即色界第十三天。 外道修此禅者受生也。 二此等下总结。 二释龙。 肇师曰。 龙有二种。 地龙虚空龙。 种有四生。 僧护比丘为四龙说法者授龙王四子四阿含经也。 有视毒者闭目受经。 有嘘毒者闭口受经。 有触毒者远住受经。 有气毒者背面受经。 师责其失礼。 答云。 以视则杀人乃至气能杀人故闭目等也。 广如僧护经。 三释神夜叉。 什肇皆以神字自为一类。 与夜叉别。 故肇云。 神受善恶杂报。 见形胜人劣天。 身轻微难见也。 今文既云皆鬼道。 验知。 以神自为一类。 文中释夜叉先明受报。 次明修因。 下文皆然。 为天给使者肇云。 天夜叉居下二天守天城门閤。 毁戒下明修因也。 车马施等者什云。 地夜叉但以财施故不能飞空。 天夜叉以车马施。 故能飞行。 四释乾闼婆。 陵空昇空也。 十宝山者谓。 雪.香.轲梨罗.仙圣.由乾陀.马耳.尼民陀.斫迦罗.宿惠并及须弥是为十也。 妓乐者女乐曰妓。 五释阿修罗。 故言无酒者鱼龙业力海水不变瞋妬。 誓断故名无酒也。 六释迦楼罗。 七释紧那罗。 八释摩睺罗伽。 少施者亦薄行惠施也。 二上来下约乘结显。 四四部众二。 初约实行释二。 初正解。 此未可定用者荆溪云。 依余经文但云近佛得善宿名。 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 涅槃疏以一日一夜受八戒者名为善宿。 二问四下释疑。 素服白衣也。 西俗所服色皆尚白。 二菩萨下约权行释。 二别序二。 初述意分章二。 一发下随文释义二。 初发起序二。 初悬谈义旨二。 初正示表发二。 初总示二。 一现下别显。 荆溪云。 文中具表三正三依。 虽兼表正意正在依。 若准此意说普集时身相已胜。 但未论胜土。 今于胜身加以合盖表说诸土。 问宝积是何时来。 答准此经文似普集末。 何以知然经云。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 乃至合成一盖。 此文既无闻经之言。 但云持盖来供养佛。 验知。 秖是普集竟时云尔时也。 准此叹于胜应法云。 说法不有亦不无等。 似如闻法。 何妨尔前曾闻胜法。 以不云闻普集经故但是至此见胜应佛。 约身拟法于理无妨。 二料简释疑二。 初简现身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引大品明同。 二引法华明同二。 初正引二。 初广明。 所止一城者经云。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也。 城即涅槃。 众生习解有可得涅槃之义故言到城。 威德特尊者即相好巍巍舍那之像也。 穷子惊避即不机不受大化也。 即脱璎珞譬隐舍那无量功德。 着弊垢衣譬现丈六形。 拟说三藏教者如长者执除粪器与穷子共作也。 心相体信者亲既证小。 则信大不虚得涅槃价故体析不瞋。 宅内者无缘大慈喻以舍宅。 家业者即大乘戒定慧也。 集国王大臣者渐顿诸经无不契所诠之处皆为经王。 常机益物兴废有时部部不同名之为国。 皆言第一。 即是其王。 法华会通诸教。 岂非聚集国王。 弥勒等诸大菩萨皆是等觉即大臣也。 定父子天性者即经云。 此实我子。 我实其父也。 生佛理等如父子天性相关也。 荆溪云。 引法华具腾五时者全借法华意明今部五中第三。 若不具腾焉知远近。 二初见下结示。 初见远避等者暹云。 明于四时皆现尊特之身。 故不云鹿苑也。 二此方下结同。 二简表发二。 初简表法身二。 初问。 二答。 引二经者应必表法。 应即法故。 二简表寂光土二。 初正简表寂光土二。 初问问意者以身表身。 其义可尔。 以身表土。 义似相违。 二答三。 初明土是经宗。 既首谈佛国现身。 岂不表耶。 二法身下显身土不二。 由依正不二故便现身即表国土。 离身无土者荆溪云。 此是法身身土不二之明文也。 诸部文中虽有此意文相不显。 不得此文将何以消诸部硕异。 请观疏文及荆溪意。 无情成佛何所疑耶。 且离身无土。 离土无身。 故身成时即土成也。 心外无境。 深可思量。 故金錍云。 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 一佛既尔。 诸佛咸然。 众生自于佛依正中而生殊见。 彼又问云。 佛成道时土亦成耶。 成广狭耶。 不成有过。 真如下覆释上义也。 真如实相即心性之异名。 境智谁分。 身土宁别。 心性无外。 摄无不周。 既唯一心。 岂有能所。 故使境智身土四并非之。 然而终日双非未乖双。 是智境身土宛然自殊。 故说境智及以身土。 虽云自殊体元不二。 故今表身即是表土。 故云既表于身等。 学佛乘者苟迷此旨徒费光阴。 欲逮无生吾不信也。 北辕适越。 岂不迷乎。 故金下引证不二。 唯识者唯遮外境。 识表内心。 唯秖是心。 更无外尘故云唯识。 诸佛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 故云智习唯识通。 以正智契真如无有形相则名庄严。 故云非庄严庄严。 谓非事严而是理严也。 三此经下引经文结。 醻心净则佛土净者心即土故。 所以心净即是土净。 但表下体虽不二表发自分。 秖由生迷取悟有别。 故表身表土以开发之。 今别表土其旨炳然。 二兼简报应土。 秖由三身相即四土不二身土体一能所无殊。 故使三四同皆表发。 今虽各辨须晓理同。 文为四。 初问。 二答。 三徵。 四释如文。 二随文正解二。 初总别分科。 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二。 初如来现身三。 初佛说法。 此四通摄一切众者谓。 诸家释义或以在家出家各二为四众。 或以天人龙鬼为四众。 以今四众一一历彼各各有四。 故举今四能摄彼多。 彼之所明全失今四。 尚统师者即法尚师。 北齐勅为昭玄统。 故云尚统例如下荆溪云。 彼由开故合。 此明由正有依。 开意本合。 依正不殊不二而二为物故尔。 二譬显。 穷实相顶者三德究显在分真顶故。 盘峙者峙立也。 沧溟海也。 佛不住生死不舍生死者异凡夫故不住。 异二乘故不舍。 自行故不住。 化他故不舍。 大智故不住。 大悲故不舍。 生死即涅槃故不住。 涅槃即生死故不舍。 凡此四释以显佛德。 如海水非四色者毗昙俱舍并云妙高四面各有一色。 东黄金。 南琉璃西白银。 北颇梨。 随其方面水同山色。 众生入中尽同水色。 心非四门者三惑妄心无四门正解。 故云心非四门。 故下云而说四门令失恶心。 故知。 不得以真性释此心义。 更无异解者如海同山色。 三合譬。 是为万善无畏空座者万善即果上三千俗谛之理。 无畏即不思议空真谛之理。 万善即无畏空如众宝为师子座。 此即果智所契。 真俗不二之理也。 问诸佛不断性恶。 则果上三千九界无减。 何名万善之理耶。 答修恶已尽。 但性恶在。 此恶即善。 如云镜明具丑像性。 岂令明亦丑耶。 身相巍巍者巍巍高大貌。 喻果智超出分真也。 二长者献盖二。 初分章悬示二。 初标示分章。 二献五下悬谈表报二。 初示三章所表。 初章表法报身土。 次而于下明第二章表应佛身土。 大众下明第三章表闻三身四土依正不二。 悟道得法喜也。 初文云因中慈回向佛果成无缘慈者回真因向极果也。 圆报法身者报身即果。 智法身即果理。 成依报净国者即法报所依究竟寂光也。 亦回因向果故云成也。 表于应土者即三土也。 应佛化主者居乎三土咸名应佛。 他受用报即是胜应。 二故知下结为序之由。 二一长下随文释义三。 初表发之由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与同类俱。 华严云至一切魔皆须约圆释义。 惭愧为深堑者惭第一义天。 愧贤圣人也。 四道者圆四门也。 三界即分段变易二种三界。 而因果依性者普贤观云。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 大乘果者亦实相是。 五种种性者荆溪云。 习种性.道种性.性种性.圣种性.等觉性。 一性有百各以十善互严故也。 十善以为众善之本。 故通浅深。 二虔敬。 三奉盖。 二合盖现土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合盖。 二现相二。 初总别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现国土四。 初现国土广长。 二现十山恐表众生世间者以十山表十界也。 三现大海江河恐表五阴世间者以五水表五阴也。 言五水者一海。 二江。 三河。 四川流。 五泉源。 四现日月天宫或表器世间者荆溪云。 然前文中已表依土。 依土即是器世间竟。 故知。 此中但表依中小世间耳。 即如一山一洲之例。 今谓。 日月星宫皆前所现广长相中小世间也。 众生五阴之所依者此四世间二是所依即依报及器。 二是能依即众生五阴。 以揽五阴成众生故此即正报之身也。 何得表情者谓十山五水悉是无情。 何得表众生五阴之有情耶。 答意者大乘所谈依正不二。 互表何伤。 故诸大乘现相皆如此也。 二现诸佛说法。 必有能依者有国必有人也。 三大众欢喜。 三轮不思议化者即身通口说意鉴。 不谋而化名不思议。 二叙述叹二。 初叙意分科二。 初叙来意。 荆溪云。 神智高明者位居极故高。 以高故明。 若准经文与五百俱。 自非相恶岂堪随从。 若非所将其位必下至下请说仍云是五百等皆已发心。 至下得道方云得忍。 准此复似五百未与宝积同位。 纵述己身在五百数宝积岂可与彼全同。 况在数外仍须有本。 焉知本位不厕净名。 故今乃以高明通叹。 若不高者焉知所表所现之瑞。 以拟净身净土之相。 智人知智故能冥合净名之情。 既了净名。 亦可依俙裁于佛智。 二就三下分经文二。 初分经。 述叹至之由者荆溪云。 以述为叹故云述叹。 既现二身。 必依二土。 故述两应并得为由。 故云述叹。 二言胜下示义二。 初示胜劣身义。 寻此应身等者荆溪云。 胜应之中别标法身。 而文但云寻应得法。 未云应身即法身者犹带方便劣应身。 故又以劣应色相劣故不可寻之见法身也。 灭色即色方之可见。 况复即色所表复通。 故法华云。 等者虽引彼经仍有三意。 一以劣为由。 二以胜斥劣。 三引小归大。 着脱之语不在今教。 此乃直明用尘土坌身状有所畏耳。 现有烦恼如尘土坌身。 示同悕生死如状有所畏。 二问下示远近二由二。 初双释二由。 荆溪云。 此中问答者一者远借法华经意。 二者近用当部之文。 在昔必无为由之语。 于今方可分置其言。 二问三下重述远义。 二十年者八忍为一。 八智为一。 并九无碍九解脱也。 除粪者断见思也。 二就近下随文释义。 今宝积说偈于十二部中即孤起。 或人谓。 疏云。 初述由。 次述叹。 似重颂者非也。 夫重颂者前已长行说竟次更偈颂说之。 故得名也。 此中宝积都未发言。 但孤然说偈。 叙述。 岂是重颂耶。 文为二。 初述叹表发之由二。 初述叹胜应法身为近由二。 初分科悬示。 何以得知等者荆溪云。 经既未来以现往验。 况复自有叹劣之文。 身胜法胜。 身劣法劣。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