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名玄论卷第七 内容: 净名玄论卷第七(会处上)第三论会处凡有二门。 一释会处。 二明净土。 论云。 欲遍通众教。 宜具三门。 一知名题。 二鉴旨归。 三识分齐。 上已叙其二。 今次论第三。 第一释会处江南旧释。 以室内外。 分经为三。 初有四品。 在室外说。 名为序分。 中间六品。 室内说之。 名为正经。 后之四品。 还归室外。 名为流通。 所以然者。 净名託病方丈。 念待激扬。 前之四品。 但叙如来说法述德命人。 为问疾由致。 故称为序。 中间六品。 在于室内。 始谈妙法。 目之为正说。 后之四品。 利物已周。 还来佛所。 印定成经。 故称流通。 北土相承云。 此经凡有三会。 始自佛国。 终菩萨品。 谓菴园会也。 问疾以去。 至乎香积。 方丈会也。 菩萨行品竟乎一经。 菴园重会。 今以一文。 总徵二释。 说方便品。 在何处耶。 若在室外。 即事违文。 若室内说者。 复乖上释。 若谓此品集经者意。 非净名自谈。 既无时事。 何所集耶。 又方便亲序现疾。 说法何得非净名之言。 又室内说法。 凡有二时。 方便一品是其初集。 略说法门。 问疾以后。 方丈重会。 广宣妙法。 何得以前说为序。 后谈为正。 若谓此经但有三会。 是亦不然。 既重集菴园。 为二会者。 亦再聚方丈。 宁非两集。 若初集方丈。 以略非会者。 菴园但有一品。 宁复广耶。 又菴园说净土因果为一集者。 方丈明法身因果。 宁非会耶。 今所释者。 华严七处八会。 斯经二处四集。 言二处者一菴园处。 二方丈处。 菴园为佛处。 方丈为菩萨处。 菴园为出家处。 方丈为在家处。 菴园他业所起处。 方丈自业所起处。 他业所起处者。 菴罗女园。 为佛起精舍。 明未曾有室是居士净业所起也。 菴园在城外。 方丈在城内。 显公传云。 相去三里。 所言四会者。 一菴园会。 二方丈会。 三重集菴园。 四再会方丈。 以此分经。 实为允当也。 问。 华严不起寂灭道场。 现身七处。 此经四会。 可得然乎。 答。 华严明不起。 此经明起。 起与不起。 皆不思议。 故华严称不思议解脱。 此经亦称不思议解脱也。 问。 华严不起道场现身七处。 可不思议。 此经既四处往反。 何名莫测。 答。 此经四会。 虽有去来。 实无往反。 故文殊去而不往。 净名来而不至。 来而不至。 故无所从来。 去而不往。 实无所去。 故善来文殊不来相来。 来既不来相来。 去亦不去相去。 故来去宛然。 而实无往反。 故名不思议也。 问。 此经既有二处四会。 为有序正流通以不。 答。 准例华严。 具含二意。 如是六事。 可两望之。 以初摄初。 则属初会。 望于一部。 属序分经。 流通亦然。 从阿閦佛品叹法美人。 以后摄后。 属于后会。 若望大段。 则属流通。 问。 如是六事。 盖是序菴园时应事。 但属初会。 云何为序分耶。 答。 如是六事。 虽序菴园时处。 而为成一经。 复得属大序。 流通亦然。 次别释会处要具五事。 嘉集方名为会。 一有处所。 二有时节。 三有化主。 四有徒众。 五说教门。 五事和集。 众生悟道。 故名为会。 如四百观论云。 真法及说者。 听者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 非有边无边。 论中略明三种。 一有真法。 二有说者。 三有听人。 具此三缘。 故有轮不得无际。 阙斯一事。 则生死非是有边。 今广明五事。 则为五阶。 化处不同。 前已略说。 净土义中。 当广明之。 言化时者。 此经凡有通别二时者。 言通时者。 旧云。 净名是佛成道第三十年所说。 又云二十六年说也。 所言别时者。 就此四会。 有二种不同。 一时事先后。 二集法次第。 时事先后者。 第一方丈初会。 第二菴园次会。 第三方丈再集。 第四菴园重会。 问何以知然。 答。 五百长者与净名为法城等侣。 问道参无时不集。 而宝积已至。 净名近而不来者。 当知有疾。 以其疾故。 国内近众。 皆来问之。 因以身疾。 略为说法。 故无数千人。 皆发道心。 即方便品。 故知先有毗耶初会也。 但初集之时。 人天众小。 利益未多。 犹未足畅其神慧称现疾之怀。 但佛与净名。 既同为化物。 故两心相鉴。 居士既託疾毗耶。 如来菴园说法。 为之集众。 故遣使问疾。 声闻菩萨。 皆叙不堪。 方有菴园会耳。 次命文殊。 令往激扬。 广宣妙法。 故有方丈再集。 但化事既周。 还来佛所。 如来印赞。 使谈妙法。 故有菴园重集。 以时事推之。 必如此也。 二集法次第者夫欲结集成经。 必须先明如是我闻一时佛所住处与大众俱。 若发轸即序净名时事。 便不得成经。 胜鬘之例。 事亦如是。 故先明菴园会也。 菴园集既竟。 将发遣使问疾之端。 故进序方丈初会。 叹净名之德。 生时众尊仰之诚。 叙其有疾发如来慰问由致。 故次有方便一品毗耶会也。 余之二集。 同上释之。 次释化主此经四会。 凡五人共说。 方丈初集。 净名自说。 菴园次会。 如来所说。 毗耶重集。 凡四人说。 一净名说。 二文殊说。 三天女说。 四诸菩萨说。 菴园再集。 佛与净名二人共说。 问。 五百声闻。 八千菩萨。 皆述净名之言。 何故不名说耶。 答。 皆是述净名昔日之言。 非彼自说。 若明今昔二说者。 二品经明净名昔说。 十二品经叙维摩今说。 问。 弟子菩萨二品。 为属初会。 为属后会。 为是正经。 为是序说。 答。 宜两望之。 既是菴园述之。 则属前会。 为问疾由致。 便属后集。 述净名昔说。 故是正经。 为发问疾之端。 亦得为序。 问。 佛何故不直遣文殊激扬。 而复命声闻菩萨。 答。 略明五义。 一显如来大悲平等。 故并命之。 二欲叹净名之德。 令时众尊人重法。 三显文殊道高。 令一切随从。 四显不思议解脱甚深。 声闻菩萨。 不能测度。 众各述净名昔说。 以利今日之缘。 五明修行次第。 方便品破凡夫。 弟子品破声闻。 菩萨品破菩萨。 从浅至深以为次第。 然后同入无碍法门。 共证不思议解脱也。 问。 净名弥勒。 位同受职。 何故弥勒受屈。 净名能呵。 答。 可具三义。 一云。 十地菩萨。 智无不通。 应无不普。 岂有夫会人天受屈无垢。 唯相与化物。 故得失适缘耳。 二者虽同是十地。 而十地之中。 自有三位。 谓入住满。 或可弥勒十地大士。 净名金刚心人。 三者弥勒位居等觉。 当来之尊。 净名为妙觉地。 是已成之佛。 问。 既五人共说。 何故独称净名经耶。 答。 余人说少。 净名说多。 以少从多。 称净名经也。 又如来菴园说法。 为之集众。 遣使问疾。 广说法门。 则成其说也。 又初会合盖现土按地变净。 略开不思议之端。 菴园重会。 印定叹述。 方得成经。 使后代信受故。 初会皆开其宗。 后集印其说。 始终皆成为净名经。 故独标维摩说也。 问。 初会既为开其宗。 后集印其说。 何故非序及流通耶。 答。 初以正说开正说故初非序。 后集印成而复命广说妙。 故非流通。 又两望之义。 前意已明也。 次释所化徒众方丈初会。 但有毗耶近众。 无他方远众。 但有人众。 无有天众。 但在家众。 无出家众。 但听法众。 无激扬众。 故略说法门。 利益犹少。 不畅大士现疾之怀也。 菴园初会。 具凡圣近远在家出家幽显大小一切众也。 方丈重会。 菴园再集。 众并同然。 故得广说法门。 多有利益。 畅现疾之意也。 问。 此经是菩萨法藏所摄。 又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绝二乘境界。 则应但教菩萨。 云何复有声闻众耶。 又释论云。 佛为大菩萨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 即是华严经。 小乘在华严坐。 不得见闻。 以不种闻是大乘因缘故。 此经称亦不可思议解脱。 何故声闻在座。 得见闻耶。 答。 法华玄论已具说之。 余未尽者。 今当更说。 依释论意。 明华严为大菩萨说。 小乘不闻。 净名等通为大小浅深人说。 故二乘得闻。 则华严明不思议事深。 净名辨不思议事浅。 虽同是不思议。 而有浅深。 故有闻与不闻。 例如虽同是般若。 有与三乘共说。 独为大菩萨说。 九地尚不闻。 况复二乘耶。 问。 论云。 一切经中。 般若最大。 何故三乘得闻般若。 不闻华严。 答。 般若虽大。 多说方便实慧甚深理法。 二乘之人。 则有小分。 故得闻之。 华严多辨实慧方便。 就事辨不思议。 则二乘绝分。 故不得闻也。 又大判声闻。 凡有二种。 一者实行。 二者权行。 实行之中。 复有二种。 一退大学小。 二本学小乘之人。 退大学小。 约一化始终。 凡有四时。 一大机未熟。 二小根已成。 三小执当移大机远动。 四小执正倾大机正熟。 一化始终。 唯有此四。 大机未熟者。 佛初成道。 为诸菩萨说华严经。 即欲以大法化之。 但小机未堪。 是故息化。 如法华云。 长者居师子座。 眷属围绕。 罗列宝物。 即遣傍人追捉穷子。 穷子惊惧。 父遂放之。 则指华严时事也。 以大机未熟。 虽复在华严座。 不得见闻。 次小根已成者。 道场之日。 既未堪大化。 鹿园之时。 方受小法。 故密遣二人。 诱乃得之。 三小执当移大机远动者。 即以波若净名诸方等教。 正教菩萨。 密化二乘。 令陶练小心。 欣慕大道。 以小执当移大机远动。 在般若净名之座。 故得见闻。 但未领解。 四小执正倾大机正熟者。 即法华开方便门。 示真实义。 以小执既倾方便之门宜开。 大机已成真实之义便显。 故在法华座。 亦得见闻。 复信解也。 问。 大机未熟。 故华严之会。 未有小众。 何故第八会中。 列五百声闻。 答。 前七会多是佛初成道。 菩提树下说之。 此时未有小众。 故七会不列。 第八会后时说之后。 已立祇洹精舍。 此时得有声闻。 所以列也。 讲者谓七处八会皆初成道说。 则失斯意也。 问。 华严纯化菩萨。 不教声闻。 又大机未成。 何故列之在座。 答。 华严是显菩萨法与二乘法异。 故就祇洹明二缘不同。 菩萨则见净土中说大法。 声闻自见秽处听受小乘。 如人见水饿鬼见火。 非是欲化二乘。 故列之在席也。 又二乘见秽。 菩萨覩净。 令菩萨深鄙小乘增进大行。 乃是化菩萨耳。 问。 声闻何故不得见闻菩萨法耶。 答。 释论云。 如人有五根故得见闻。 若无五根不得若无五根不得见闻。 有菩萨五根故。 得见闻菩萨境界。 二乘无菩萨五根故。 不得见闻菩萨境界故也。 问。 若尔。 何故入法界品。 明身子与六千眷属得见文殊耶。 答。 就事而言。 承佛力故见。 任力则不见。 又前明始迷故不见。 后表终悟故得见。 如法华穷子。 凡有三时。 初遥见父。 次避父去。 后还其父所。 初表当悟一乘。 次背大取小。 后还悟一乘同入法界。 问。 七处八会。 何故就法界品明。 二乘始不见闻。 终见闻耶。 答。 据事而言。 七会初成道时说。 二乘大机未成。 故未有声闻。 法界既后时说。 则小执渐移。 大机远动。 是故在座。 复得见闻。 又举二乘出法界。 显菩萨入法界。 又欲明法界。 非大非小。 大小具足。 非见闻不见闻。 而见闻不见闻具足也。 问。 般若净名二经。 同是小执当移大机远动。 显教菩萨。 密化二乘。 有何异耶。 答。 般若。 佛自显教密化。 净名。 菩萨显教密化。 教大化小。 不出佛菩萨也。 又般若令小人说大。 显教菩萨。 密化二乘。 净名大人说大。 显教菩萨。 密化二乘。 是故为异。 上来就实行声闻。 作此释之。 今次就权行声闻释者。 内秘菩萨。 外现声闻。 有二种义。 一是赞扬大道。 二引诸小行。 华严本是教菩萨法。 而二乘在座。 有若盲聋。 则具前二意。 一欲显菩萨道高二乘行劣。 令菩萨进求大道不退求小乘。 二令小乘人深自鄙劣舍小求大。 故身子与六千眷属。 承佛神力。 得见文殊。 谘受大法。 即是其事。 次至净名般若之座。 亲自贬斥小乘。 赞扬大道。 令菩萨之人不退大求小。 小乘之流使舍小求大。 尔前与物同迷。 至于法华。 将机共悟。 此皆大士利物之方便也。 问。 不思议解脱。 即是二智。 二智犹是般若。 何故二乘闻不思议解脱。 如盲者之前说众色像。 闻般若而得领悟。 答。 大品明实慧。 则二乘少分知之。 方便则便绝分。 此经明二智亦然。 但大品多明实慧。 少现神通。 此经多现神通。 少明实慧。 故开二经。 有迷有解。 上来明二乘众竟。 今次辨为菩萨众问。 华严已为菩萨说大法竟。 此经复化何人。 答。 菩萨道根熟有前后。 华严为其卑成。 般若净名化其次熟。 又释论云。 华严有智菩萨说。 则知般若净名通化小大。 又华严之座。 虽已得解。 于般若净名。 更复进悟。 次就菩萨声闻。 开二种四句。 一显教菩萨。 非密化二乘。 即华严教是也。 初成道时。 大机已熟。 故显教之会无二乘众。 又大机未成。 故不密化二乘。 显教二乘。 不密化菩萨。 即三乘教。 小机已成。 故显教之。 菩萨大器不须小化。 三显教菩萨。 密化二乘。 即般若净名等经。 菩萨大机已成。 故显教之。 二乘小执当移大机远动。 是故密化。 命说付财即其事也。 四显教菩萨。 显教二乘。 即法华教。 菩萨闻是法。 疑网皆已除。 谓显教菩萨。 千二百罗汉。 悉已当作佛。 即显教二乘也。 次约开覆四句。 一正显真实。 傍开方便。 即华严为诸菩萨说大法门。 谓正显真实。 亦令菩萨傍识小教。 故傍开方便。 故贤首品云。 或示声闻小乘门。 或现缘觉中乘门。 或说无上大乘门。 性起品。 又广明先化菩萨次及二乘。 譬如日出前照高山后及平地。 及平地皆是傍开小方便也。 二者正隐真实。 正闭方便。 即鹿苑教门。 说三乘教。 故隐一乘真实二不二云是方便。 故闭方便门。 三正显真实。 傍闭方便。 即般若净名教也。 说菩萨行故。 正显真实。 未明三乘是方便。 故傍闭方便。 开覆四句者。 可见第四句。 问既未开方便门。 云何已得显真实耶。 答。 显真实。 有二种。 一者对开三乘方便门。 显一乘为真实。 二者。 以大小相对。 显于真实。 大开乘是究竟真实。 小乘为小分真实。 对小分真实。 明究竟真实。 问。 何文证般若未开方便。 已显真实。 答。 法华信解品云。 一切诸佛所有秘藏。 但为菩萨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即指大品时事也。 问。 若尔三藏中亦对中下二乘。 叹佛最上。 何故不名显真实耶。 答。 三藏教中。 广明二乘法。 小明菩萨法以从多故。 不名显真实义。 又三藏中。 虽明佛乘。 犹是隐覆说。 王宫实生。 从凡得佛。 般若已去。 正说大法。 傍及小乘。 又明佛乘。 皆已具足。 故是正显真实。 傍闭方便。 问。 大品中辨真实。 法华一乘真实何异。 答。 旧云大乘则劣。 一乘则胜。 今谓不然。 大品对小明大。 法华除小显大。 大无二也。 如长者付财及委属家业。 二时乃异。 而火宅七珍。 犹是一耳。 大品中。 菩萨作佛。 二乘未作佛。 法华之中。 菩萨二乘并皆成佛。 而佛乘不二也。 问。 若尔何得摄大乘论云。 乘有三种。 一者小乘。 二者大乘。 三者一乘。 一乘最胜。 答。 法华正明能乘之人。 一切作佛。 以此为胜。 不言所乘之法有优劣也。 次释第五教门上来已略明教。 但为显成缘义故。 今更须辨之。 南北判经。 四宗五时之说。 法华玄论其以详之。 今依此经法供养品。 以明二藏义云。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之。 则知小乘为声闻藏摄。 今先通明二藏教。 次别明四会所说二藏义。 有三双一声闻藏。 二菩萨藏。 此从人立名。 二大乘藏小乘藏。 从法为称。 三半字满字。 就义为目。 此三犹一义耳。 不得云半满但是涅槃前二通于终始。 故大经云。 我为声闻说是半字。 犹是声闻藏也。 问。 说何法门。 名声闻藏。 答。 说二乘法。 皆名声闻藏。 问。 既说二乘法。 应名二乘藏。 云何名声闻藏。 答。 以立二藏意但取大小相对。 以小义为声闻藏。 以大义为菩萨藏。 缘觉亦是小乘。 故云声闻藏。 又从多为论。 声闻因果二时皆禀声闻教。 缘觉因人藉教。 果人自然悟道。 是以但名声闻藏。 不名缘觉藏也。 故地持云。 说声闻缘觉法。 名声闻藏。 问。 声闻藏。 非但说二乘法。 亦说菩萨法。 何属声闻藏。 答。 小乘法说于菩萨属声闻藏。 若以大乘说菩萨法。 则属菩萨藏。 小乘法中。 明菩萨从凡得圣。 教则未圆。 理不具足。 故名声闻藏。 大乘法中。 明菩萨教圆理满。 名菩萨藏也。 又小乘法中。 多明二乘法。 小说菩萨法。 如释论云。 三藏中广为声闻说种种法。 不说菩萨行。 唯闻中阿含本末经为弥勒授记。 亦不说菩萨行。 故知明菩萨法少。 以少从多。 名声闻藏。 不名菩萨藏。 问。 为小乘人但应说二乘法。 何须说菩萨法。 答。 佛为二乘开三乘教。 如法华云。 一乘化二人不得故。 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故于小乘中。 明有三乘也。 问。 既为二乘人说三乘法者。 何故不说菩萨行耶。 答。 二乘不欲行菩萨道故。 不须说行。 但知道理有三究竟。 故略明佛乘耳。 问。 既不说菩萨因。 何须授弥勒记明得佛果。 答。 声闻必凭师悟道。 须明有三世佛。 故授弥勒记也。 问。 声闻缘觉。 有几人耶。 答。 始终凡有六人。 一本乘声闻。 始则发声闻心。 终证声闻果。 二非本乘声闻。 开为二人。 本是缘觉。 发缘觉心。 行缘觉行。 中间值佛。 因教得道。 转名声闻。 即迦叶是也。 三本是菩萨。 退取声闻。 即身子之流也。 缘觉亦三。 一本乘缘觉。 因则禀教。 果则自然。 二非本乘缘觉。 有二人。 一者本是声闻。 值无佛世。 故成缘觉。 二本是菩萨。 无值佛世。 退取小乘。 亦名缘觉。 故释论云。 菩萨证于四谛。 成辟支佛也。 明菩萨藏亦有三人。 一直往菩萨。 发菩提心。 行菩萨行。 二回小入大。 凡有二人。 一本是声闻。 改小成大。 故名菩萨。 二本缘觉。 其义亦然。 但此二人。 复有二种。 一本是二乘。 改小求大。 如前所释。 二本是菩萨。 退大作小。 今还舍小求大。 如身子等。 声闻中亦有此人。 本是小乘。 舍小求大。 后还退大取小也。 问。 有本是小乘舍小求大。 复退大取小。 后还舍小求大。 有如此人不。 答。 身子即其人也。 虽云本是小乘。 已得煖顶。 次舍小求大。 六十劫行菩萨道。 后值乞眼。 故还舍大取小。 今闻法华。 还舍小求大。 声闻法中。 亦应有之。 问。 何故不立佛藏。 答。 凡有二义。 一者立菩萨藏。 大小相对。 菩萨藏中。 其有佛法。 即是佛藏。 二者示菩萨禀教。 故遍立菩萨藏。 声闻藏中。 亦有缘觉。 示声闻禀教。 故遍名声闻藏也。 问。 若尔菩萨进趣可得立乘。 佛已息求。 何故立佛乘耶。 答。 据禀教立名。 故遍据二人。 亦辨三品优劣。 故立三乘。 问。 通是声闻藏。 有深浅不。 菩萨亦然。 答。 以理言之。 应有深浅。 如大品云。 为新发意菩萨。 说生灭如化不生灭不如化。 为久学人。 说一切如化。 则知有深浅也。 声闻藏亦然。 但说生空则浅。 具说二空则深。 问。 若尔二藏具有深浅。 皆有了不了义。 何故昔小乘不了。 大乘了耶。 答。 大小相对。 以小为不了。 大乘为了。 问。 为新学说生灭如化。 是不了。 则一经之内。 明菩萨法有不了。 何得言皆了。 答。 于一经内。 具分别了不了。 即是了义经也。 问。 大经云。 有所得者名二乘。 无所得者名菩萨。 若菩萨若菩萨若尔有所得大乘亦属声闻藏。 答。 亦得。 如此有所得若大若小皆名大乘藏。 有所得无所得。 据禀教有得失。 今立二藏。 正叙佛说无所得教为大乘说。 有所教为小乘说也。 问。 大小二藏。 明义已周。 何故复立杂藏耶。 答。 经论不同。 或以小乘为三藏。 大乘为杂藏。 小乘明三行三部不同。 故名三藏。 大乘不别开三行为三部。 则名为杂藏。 如杂阿含序云。 方等大乘为杂藏也。 或明五藏。 三藏杂藏菩萨藏。 释论云。 出摩诃衍三藏外更有经。 则是杂藏也。 若尔别明三行为三藏。 杂明三行为杂藏。 杂藏犹小乘义耳。 有人言。 亦有大乘杂藏。 以大乘亦有三行为三藏。 如摄大乘论初说。 则知杂明三行为大乘杂藏。 如释论集法藏中具说之。 次别明四会法门问。 此经虽是菩萨藏摄。 菩萨法藏。 有无量法门。 今四会正明何法。 答。 今先示法门之相。 后辨四会所明。 大判法门。 凡有三种。 一能表之教。 二所表之理。 三藉教悟理因果行成。 此三摄三行藏。 义无不尽。 非唯大乘经辨此三。 大乘论亦明三。 如中观论三字即是三义。 睿法师序云。 其实既宣。 其言既明。 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 无不朗然繇解矣。 其实既宣。 谓中实。 谓中实之理也。 其言既明。 谓教门显明即是论也。 菩萨之行。 道场之照。 谓因果行成。 即观义也。 摄大乘论胜相理十。 亦但明于三。 谓无等境。 无等行。 无等果。 此三但是二门所摄。 明此二门。 即是辨教亦具二。 是故知菩萨法藏。 唯辨三法。 今四会所明。 亦辨三法。 如不思议境。 不思议智。 不思议教也。 总虽有三。 但就别而言。 随义说十。 先从一门。 次第释之。 会虽有四。 同明一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此一法门。 摄一切法。 如华严诸善知识各说一门。 而实摄一切门。 净名即一善知识说不思议解脱法门也。 问。 四会同明不可思议。 有何异耶。 肇公云。 其文虽殊。 不思议一。 但寄迹不同。 故门户各异。 若就人为言。 初会佛明不思议。 次两会净名辨不思议。 后菴园会。 佛与净名。 共辨不思议。 佛初略开其宗。 次净名广辨其致。 后则如来印成重复令说。 次就法不同者。 初会示二不思议。 一合盖现土盖不广而弥八极。 土不狭而现盖中。 其犹小镜照现天下。 次则桉地变净。 应土则麁妙适缘。 报土随业所感。 皆不思议。 此二明不思议迹。 其中净土愿行不思议本也。 次会亦明二不思议。 一通明一切方便。 现一切形。 说一切教。 二乘下位莫能测度。 谓神通不思议。 次别明现疾方便。 说生死过患。 叹法身功德。 以别示一身。 别说一教。 谓别不思议也。 第三会亦明二不思议。 一明权实二智六度四等不二法门。 谓本不思议。 借座请饭。 谓迹不思议。 不二法门。 以为理本。 权实二智六度四等。 以为行本。 迹中亦明二迹。 室容于座。 谓大入小。 请饭香土以小充大。 又借座则默感。 请饭则遣化。 皆不思议。 掌惊大众。 手接妙喜。 谓不思议迹。 其中辨菩萨行本迹二身不思议本。 合前有三句。 借座则大入小。 请饭则小充大。 手移妙喜。 来入娑婆。 以大入大。 以小入小。 不足明之。 故阙斯一句。 次明四会同辨一现疾法。 亦摄一切法门疾有二种。 一者众生以痴爱为疾本。 二菩萨以大悲为病原。 此则总摄能化所化。 事无不尽问。 方丈二会。 可明现病。 菴园两集。 云何亦明疾耶。 答。 初会发其宗。 后集成其说。 皆是现病法门摄之。 又四会虽殊。 同是大悲所兴。 共拔痴爱之病。 故皆为此门所摄。 问。 净名何故现病耶。 答。 此有多门。 取方便品意者。 凡欲令物悟无常者。 当因三衰。 老病死也。 老须年至不可卒来。 死则意灭无以悟人。 病可卒加而意不灭。 故于三中现此身疾。 因广说法门。 又净名将还妙喜。 故託疾毗耶。 因广说法门。 则是最后利物。 又痴爱是生死之根。 大悲为群圣之本。 今欲辨根本法门。 故现疾也。 又净名位居菩萨。 犹不离病。 凡夫二乘。 宁得免疾。 欲离大患。 宜求佛身。 以欲说斯法。 是故现病。 次四会同明二智法门明凡夫二乘大患之质有累之心。 叹诸佛菩萨无为法身无碍智慧。 不动而应十方。 无心而照法界。 形虽累表。 终日域中。 智虽事外。 未始无事。 是以四会同辨此法。 次辨四会同明因果法华严七处。 不离因果。 此经四会。 义亦同然。 但因果有二。 一依报因果。 谓净秽国土。 二正报因果。 即本迹两身。 一部始终。 明斯二法。 菴园初会。 明净土因果。 六度四等。 为净土之因。 报应二国。 为净土之果。 方丈初会。 明法身因果。 佛身者谓法身也。 明法身之果。 从无量功德生。 即法身之因。 此之二会法门。 义来次第。 要先有国土。 然后方有佛身。 又先明净土因果。 劝舍秽取净。 次辨法身因果。 即厌患生死。 欣求佛身。 义之要极。 莫过此二。 次集重明三种因果。 始从弟子。 讫不二法门。 破大小二迷。 明菩萨妙行。 即法身之因。 行法身因。 即得如来之果。 香积以去。 示众香土。 明净土之果。 循行八法。 为净土之因。 菴园重会。 合明二种因果。 菩萨之行。 无行不摄。 即净土法身之因。 阿閦佛品明法身体绝百非。 形备万德。 谓法身果现于妙喜。 即净土果。 是以四会同辨因果法门问。 四会同明净土因果。 有何异耶。 答。 初化主不同者。 初会佛说净土。 次维摩辨净土。 后会佛菩萨共明净土。 良由受悟不同。 化主为异。 二就三众。 初为初会之众。 乃至后说为后集之缘。 一闻则三众不同。 重听则三根为异。 次约义差别者。 凡有七门。 一者菴园明释迦佛土。 方丈辨香积佛土。 后会明无动佛土。 二者初明下方佛土。 次辨上方佛土。 彼辨余方佛土。 佛土虽多。 举三略摄。 三者初后明音声佛土。 香积辨无言世界。 举此二门。 亦无国不收。 四者初会明一质异见。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 随其福德。 饭色有异。 次明异质异见。 香积娑婆净秽二质。 以此二众所见不同。 后明移净入秽。 净秽同处。 异质一处。 土义虽多。 此三略摄。 五者初会明通别净土。 初则通明一切净土之因。 一切净土之果。 谓通明土也。 身子生疑。 如来变净。 别明释迦佛土。 次两会但明香积无动。 谓别土也。 净土虽多。 不离通别。 六者初会明报应二土。 应以何国。 起菩萨根。 入佛智慧。 谓应土也。 修直心之因。 感净土之果。 谓报土也。 后之两会。 通含报应。 七者初会具明净土体用。 报应因果。 即是土体。 按地变净。 现土利物。 为土用也。 后二会。 唯明土用不辨体。 欲谈净土。 委具七门。 问。 三会明土果不同辨因何异。 答。 初广明因。 次略辨八法。 后总劝修无动佛行。 从广至略。 又初会明能化之因。 故云菩萨成佛时而得净土。 后二明所化之因。 欲生净土。 当修八法也。 净土因不出广略及能化所化。 问。 三会明法身因果有何异耶。 答。 化主不同。 三根之众。 并如上释。 但约义。 凡有三略。 一者。 方丈初会。 对生死过患因果。 以叹法身因果。 方丈重会。 多破大小二迷。 辨菩萨妙行。 即法身之因。 成上果德也。 而亦有明果之义。 如经云。 佛身无漏。 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 不堕诸数。 无漏则五住因倾。 无为已免二死。 此本身之果。 现处五浊。 谓迹身之果。 菴园重会。 明法身体绝百非形备万德。 欲识法身。 必具三义。 一者因果。 二者本迹。 三者本身体绝百非众德圆备。 是故三会。 明此三门。 二者。 三会所为不同。 明义各异。 初对凡夫。 辨于法身。 何以知之。 如方便品辨。 国王长者无数千人。 皆来问疾。 故说生死过患。 叹法身众德。 次弟子品。 对二乘。 二乘谓佛虽复外具相好。 内有种智。 而生灭之道。 与声闻无异。 故辨佛身无漏无为非二乘所测。 前明异凡。 次辨超圣。 此皆是为凡夫二乘故。 开此二也。 时众闻上所明。 皆生异执。 故命净名。 令泯斯两见。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故心佛及众生。 是三无差别。 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 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是故不应生二见也。 三者初之二会。 正辨法身。 后集则明佛性。 何以知之。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法身既即是身中实相。 故知实相佛性也。 问。 实相乃是法性。 云何是佛性耶。 答。 若实相即是法性。 则应云观法亦然。 云何言观佛亦然。 又应明法性绝百非。 真谛含万德。 何得辨法身耶。 故知前之二会。 辨于法身。 后之一集。 乃明佛性。 具此三门。 义乃圆足。 是以一经之内。 隐显说之。 问。 三会但明二身。 亦得具于三佛。 答。 亦有三佛。 初会明佛身相好。 宝积叹八相成道。 谓化佛也。 次会明从无量功德生。 即是报佛。 后辨百非皆绝万德斯圆。 即法佛也。 问从无量功德生。 云何是报佛耶。 答。 金刚般若经云。 如来从此经生。 从此经出。 论云。 法身本有为出。 报佛修习所得为生。 问。 三佛是北方所辨。 何得由之。 盖是管见之疑。 非通方论也。 一佛二佛三身十身。 经论盛说。 岂得闻二信受听三惊疑。 问。 生肇融睿。 并注净名。 何故不作此释。 答。 其人非无斯意。 但于时经论未备。 故义不分明。 问。 云何未备。 答。 涅槃华严胜鬘大集等经。 地论金刚般若摄大乘法华唯识实性之流。 皆晚传此土。 如睿公喻疑论云。 什师不见六卷泥洹。 其人若见此经当如白日朗其胸襟甘露流其四体也。 次四会明二种法门方丈二会。 明现疾法门。 菴园二集。 示不疾方便现疾即权智。 不疾谓实智。 然此经明疾不疾。 即权实二智为宗。 所以二会明疾。 二会辨不疾者。 夫物感故现生。 机谢故应息。 净名将还妙喜。 隐化娑婆。 将终利益。 是故二会明现疾也。 佛在菴园。 集众说法。 为问疾之由。 故初会不明现疾也。 方丈利物既周。 掌擎大众。 来至菴园。 手接妙喜。 入应忍界。 如其卧疾。 则此事不成。 是后会明不病也。 次明四会明三法门大品云。 诸佛住三事示现说十二部经。 一他心轮。 二神通轮。 三说法轮。 他心轮。 静鉴根药。 即是实智。 说法现通应病授药。 明其动用。 即权智也。 初会合盖现土。 按地变净。 即是神通。 明净土因果。 名为说法。 他心通贯斯二。 次会不疾现疾。 即是神通。 明法身因果。 名为说法。 第三空室待宾。 借座请饭。 名为神通。 自尔之外。 皆是说法。 后会掌擎大众。 手移妙喜。 名为神通。 自尔之外。 皆是说法。 是故斯经。 唯释三轮。 次明虽有四会而文有三。 从初品至佛道品。 明二法门。 次不二法门品。 明不二法门。 三香积竟经。 还明二行。 初明净土及法身因果。 为欲开非因非果。 故收因果。 归乎不二。 次从不二。 还起二用。 如此二不二。 不二二。 并是因缘义。 由不二故二。 由二故不二。 此是二不二。 名为不二二。 由二不二故非不二。 不二二故非二。 故非二非不二。 踪迹莫寻。 故名不思议。 佛菩萨住此不思议故。 非二非不二。 而能二能不二。 虽能二能不二。 未曾二不二。 故二不二无碍。 名为解脱也。 就因果明收入出用既尔。 疾不疾权实思议不思议亦然。 明思议不思议者。 为欲显非思议非不思议不二义耳。 至道既非思议。 岂是不思议耶。 故华严云。 勇勐勤精进正念思发于思亦不思思法寂灭故。 以非思议非不思议。 能思议能不思议故。 明出用义也。 次明虽有四会但有三时。 从经初至不二法门。 明食前说法利物。 次香积品初食时益物。 三从食香积饭竟经。 食后益物。 次明会虽有四合为三门。 从初会至菩萨品。 破三种病门。 二从问疾竟香积。 示修行门。 三从菴园重会。 辨行成德立门。 此三门即次第三病。 妨菩萨道。 故须先破。 三病既息。 始得修菩萨行。 故有第二修行门。 三病既息。 二慧又成。 则菩萨因圆。 法身果满。 故有第三门。 此三门无教不收。 无病不破。 无行不立。 无果不圆。 就此三门。 又各开三。 初门三者。 第一佛国及方便二品。 破凡夫病。 次弟子品。 破二乘病。 第三菩萨品。 破菩萨病。 三人具三病。 亦得一人始终具有三病也。 第二修行门有三者。 初从问疾至佛道品。 明二慧门。 方便实慧则离凡夫行。 实慧方便则离二乘行。 第二不二法门。 明此二慧由不二而成。 即辨二慧之本。 第三从香积品既了不二之本。 便有不二观而二明二慧之用。 后门三者。 菩萨行品。 明十方佛土无碍。 即无碍行。 二从不尽不住。 明善巧行。 三见阿閦佛品。 明本迹二身果。 初破凡夫病。 二会不同。 初会说净土因果。 令凡夫舍于秽因修净土之业。 次会说法身因果。 令凡夫舍生死之因修法身之因故。 二会破凡夫依正两因。 令求如来依正两果。 问。 此二会并化二乘菩萨。 云何独为凡夫。 答。 通而为论。 具为三人。 望三品次第。 后既破声闻及菩萨。 故前破凡夫也。 问。 经但有四会。 无三章之文。 何故横生穿凿。 答。 华严七处八会。 不依会处科文。 而别束会处。 自为章段。 今亦然矣。 义有条例。 幸勿疑之。 问。 华严从地昇天。 表五十二位阶级不同。 可得分浅深为异。 今无此事。 何故例同。 答。 华严从地昇天。 从天还地。 既得约处以表法门。 今从菴园以至方丈。 方丈还至菴园。 何故不得辨其阶级。 问。 华严前地处会。 明依正二果。 次昇天。 明三十心十地因行。 从天还地。 重明果门。 今可得尔不。 答。 亦有此意。 初二会明佛依正二果。 弟子品去始明修因。 后还菴园。 还须明果。 又问。 华严辨性起。 正明收前因果归正法。 从正法更起因果。 此经亦有不。 答。 亦有此义。 如不二法门。 收前二归不二。 从不二更起二用。 问。 华严明二乘不见闻。 此经亦有不。 答。 亦尔。 闻是不可思议。 如盲人见色。 亦有此意。 问。 华严辨因。 有三十心十地果有法身净土。 此经具不。 答。 华严别论阶级故。 诸位不同。 此经但明二慧。 不判浅深。 若就文辨之。 亦总相明位。 如破凡夫二乘。 令入十信。 破菩萨。 令从内凡以登初地。 初地进行。 乃至进佛果。 问。 何故二经相似。 答。 二经同名不可思议解脱。 又同佛菩萨说之。 如肇公云。 命文殊于异方。 召维摩于他土。 爰集毗耶。 共弘斯道。 即远加之义。 故大格相似。 旧经师既无此释。 希熟思之。 勿惊疑也。 初七科正释所说法门。 后总束四会科为三章。 经意多含。 一涂不尽。 希鑽味之徒。 勿咎其烦而不要耶。 净名玄论卷第七(会处上)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