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略疏卷第六 内容: 维摩经略疏卷第六(小卷十八)天台沙门湛然略菩萨品之二为从下二约无生行破一生受记。 所以约行破者乃由弥勒以有伏难。 难云理无受记可然。 何妨缘无生行。 行成智断得菩提记。 文为四。 一双定二双破三双并四双结。 一双定者为从如生为从如灭。 所以然者弥勒情犹未惬。 若无生理理即是如。 无记不记。 但众生无始迷理即有生死。 诸佛菩萨观于无生。 其真智明生则惑暗渐灭。 若智生照极则妄惑斯尽。 智断满足名菩提果。 岂事如理呵有受记。 故先双定为如生如灭智断果满得受记耶。 就此双定玄约三教菩萨如生如灭智断受记。 若通别教一往事同而理有异。 通圆二教事理俱异。 与别教理同而事异。 问别圆何得理同事异。 答同是中道故同。 两修之别故异。 若以至有灭二双难。 既默然受定即约行双难。 亦玄约三教智断一生受菩提记。 即约偏圆二真以双难也。 一约通教者通教偏真即是真如理。 理非智断若观真如即智生惑灭。 如虽无生而能发智。 智从如生生不离如。 即是如生之智德。 如虽非灭见如惑灭。 灭不离如即是如灭之断德。 今净名难言。 若以如生如灭得受记者。 从如有生。 如无有生从如有灭如无有灭。 难意正言。 如体非生非灭。 约如说生说灭有智断之德。 如若生灭则不名如即是世谛。 若非生灭非世谛者即真无生灭。 是则如非生灭。 不得说从如有生灭之智断。 故净名言从如有生如无有生从如有灭如无有灭。 若如无生灭不成智断者。 岂得离如别有生灭智断。 是则无有约无生行可以受一生智断之记。 复次由能缘无生之心成智断智即是自生。 若由所缘理即是他生。 若能所合即是共生。 若离能所即是无因生之智断。 故龙树偈云诸法不自生。 岂得能缘真如之心生智断而得受记。 乃至不无因生并如初句。 皆引中论偈成四句之中正破他生。 何者弥勒谓因如发智成智断行者得受记。 故二双难别圆两教。 一一类通教难覈勿失一句。 但通别二教通缘偏真别教缘修。 又别教缘修为自圆教真修为自。 慎勿滥也。 问何以通别以缘修为自圆教以真修为自。 答通别用智成佛。 如但是境。 故缘是自。 圆用真成佛。 缘修但是福慧庄严。 故真如为自。 问通教既是断无之真发智而已。 智是行人。 说之为自。 理但是境可得是他。 别明中理何不同圆而同通教。 答理虽同圆机教不等。 别明缘真真虽是常。 而理非智。 用智观理未发真智。 缘修之智不名为常。 故不同圆。 问别同通教并缘为自一往类通四句可知。 圆以真为自四句云何。 答智断非自生非真修成。 亦非他生非缘修成。 亦非共生非真缘合成。 亦非无因生非离真缘成。 而有圆教之智断也。 若四句捡智断叵得则无受圆教一生之记。 但净名难意难圆自生真修智断。 是中穷覈非两十番之所能。 夫不深见此意圆教真修义则难存。 圆真尚尔通别缘修岂易可存。 因净名一难成三难意宛然不滥。 问但用一番岂令封三教者。 各各异闻各舍所执。 答昔还陕乡见导因寺。 张公为梁宣帝于大殿北壁画一铺卢舍那。 并画一龟。 其像两眼随人动止皆悉视人。 龟眼亦尔。 世色法妙尚能如是。 岂况净名住不思议之妙智也。 一番所难令三各破执心之患自舍者哉一切众生下三双并文为二。 一以四如为并端。 二正结并。 初文者一约一切众生如。 二约一切法如。 三约众贤圣如。 四约弥勒如。 就此四并深求其意亦玄约三教。 初约通作四并三是顺并。 从初至后一是逆并。 从后至初一约众生如。 顺并者众生即假人。 假人如与弥勒如一如无二如。 若众生如不生不灭不得受记弥勒如亦然。 何得独记。 弥勒如不生不灭得受记者。 则二如为异。 异则非如。 若如无异记则应同不记亦同。 若通若并非三数番。 二约一切法如顺并一切法如通情无情。 情谓五阴实法。 无情即是外国土等悉皆是如。 与弥勒如一如无二。 此但以无情替于众生句句悉同。 须类说之。 何者无情之法佛不受记。 故大经云若尼[牛*句]陀树能修戒定智慧。 我亦授三菩提记。 以其无心不与授记。 故以为并。 异有情也。 三约众圣贤如顺并。 即藏通三乘贤圣皆悉是如。 与弥勒如一如无二。 此亦例前。 若众生已下句句悉同准例说之。 自法华已前二乘贤圣皆无受记。 故以为并。 四还约弥勒如返并前三。 故名为返。 此有三重谓并前三番。 一一皆云一如无二记不记等。 其意宛然。 二约别教三约圆教皆作四并。 类通可知。 若弥勒至不二不异二结并亦有四意。 一约众生。 二约一切法。 三约诸贤圣。 四约弥勒。 就此四番亦玄约三教。 一约通教并。 亦三顺一逆。 初约众生顺结并。 云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二如既一应俱得记。 净名乃自释云。 夫如者不二不异。 若有二有异可许一记一不记。 既无二无异应俱得记。 问二与异何别。 答二但论其体别异则辨相不同。 二约一切法结并。 三约众圣贤结并。 文略不出类众生并可知。 四约弥勒反并者文略不出须准前反并者。 若诸贤圣不得受记者。 弥勒亦不得记。 所以者何。 夫如者不二不异。 若一切众生不得受记。 一切法亦如是并。 二约别圆亦玄作四番结并。 类通可知。 若弥勒不能通者。 则三教受记义坏示受折也。 若弥勒下四双结释文为二。 一约破智德释。 二约破断德释。 初文者亦玄约三教智德以释。 一约通教释者菩提对众生烦恼。 众生烦恼如菩提如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是中净名自释。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众生既是菩提之相。 如无自生不得更有果上智满菩提可记。 二约别释者一往同通见中为异。 三约圆释者众生烦恼有智慧相。 如人面有福德之相。 此菩提相即如如相。 即智慧相。 众生弥勒皆有此相。 佛观二如皆应受记。 虽兼前两教经意在圆。 问何以三教但破释但用圆。 答破为破执释成实义。 前教无人无行教破皆无。 圆教执破即教人行宛然。 故正约圆此结释真修如不生即无智德故不得记。 若弥勒至不复更灭二约破断德结释。 亦玄约三教。 一破通者涅槃众生如既不异。 二俱灭度。 故净名自释云。 诸佛知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 众生是本有涅槃之相。 如既无灭则无果上断德之灭可记。 二约破别教者。 若众生如即涅槃相不可灭者。 无十地后心无明究竟断德涅槃之灭。 及约破执。 圆教并类通可知。 前教破教人行类上可见。 此释真如不灭即无断德故不得受大涅槃记。 是故弥勒下三正结过弹呵又为三。 一正结过二劝舍见三解释。 一结过者若无方便教菩提之果。 说此菩提诱他心起生菩提见。 即有诳他之过。 故净名自云。 实无发三菩提心亦无不退之位。 若圆菩提心尚不可得。 即无退者岂有方便教发心及不退位。 既不得因即无果可得。 无果令求果记是则妄诱其心。 问果是佛说为弥勒记是佛诱诳。 何关弥勒。 答大论云佛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 空拳诳少儿诱度于一切。 佛初虽诱进至实须废。 故用结过以呵弥勒。 弥勒至之见二劝舍见。 方便菩提无人有教。 若执不舍障入一实故大经云自此以前皆名邪见是故须舍。 问何以令弥勒劝天子舍见。 答弥勒教其发心修不退位不信余人之言故还令弥勒劝舍。 所以至心得三释劝舍意。 破身心得者四教不同。 一破三藏者声闻经中譬如贫人求富家女。 女家亦云欲得我女当净汝舍。 三菩提语后心菩萨。 欲得菩提当修相好。 若种相满方得菩提。 此即身得。 伏结淳熟道场降魔于菩提树下得甘露灭。 即是心得。 大论委破。 即是不可以身心得也。 二破通者若以空心修诸相好净佛国土庄严依正是名身得。 坐道场时一念相应慧断正习尽即是心得。 破如金刚般若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此即不可以身心得也。 三破别者若言因灭是色获得常色。 即是身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即是心得。 今捡此语为是无常色灭获得常色。 无常色不灭获得常色。 如是四句捡不可得。 即是不可以身心得也。 四破圆者真修妙色心显不须缘修功德智慧而显。 即是不可以身心得也。 复次若真修色心体显满足得菩提者亦是身心得义。 故前破如生如无有生。 即是法性色。 法性受想行识不生。 不生即无漏满足。 故不可以身心得也。 寂灭下四广说真菩提。 所以广说者上既难破又劝舍见。 是则信偏教者归心莫趣。 禀圆未入者亦莫知正义。 故须广示二十五番菩提正义。 文为三。 初一番略说实相菩提标章。 次二十二番约真智断者。 次明菩提。 三二番还约实相妙理结成真智断菩提。 所以然者。 上破无智断不得受记。 禀四教者执病既去今还为说真智断义悉是菩提。 是则三德菩提如世伊字。 即圆真菩提也。 释此二十五句一向用圆。 寂灭是菩提者一切法趣心。 心即中道。 真如之理本自不生。 今则无灭。 不生即非智不灭则非断。 即真寂灭义。 亦是大涅槃不生不生不可说。 言是菩提者即圆教实相菩提。 言灭诸相者。 若不知实相菩提不可说执四教相起烦恼生死。 此四种相有十六相出一切相。 故有一切烦恼生死纷动。 若实相菩提即是不生。 不生不可说者则四门皆灭。 何况生不生等三种四门相。 及一切相惑而不灭耶。 净名意云实相无相能灭诸相。 故云灭也。 不观下二正约真智断即菩提又为二。 初略二广。 初略为二。 初两番正明真智德即真菩提。 即摩诃般若。 次四番明真断德。 不观是菩提者息方便观即是不观。 离诸缘者离诸缘修及一切缘故。 不行是菩提者。 若知真空则无所行。 一切万行即是菩提。 故大品云。 若心心数法不行为行般若。 无忆念者不念四种受菩提记。 及一切法。 此真观行即是真智德之菩提也。 断是菩提至无贪着故二四番明真断德即菩提。 即是解脱德。 断是菩提者真如显现见思惑断。 即是断德菩提。 舍执四教起菩提见及一切见。 即舍诸见也。 离是菩提者离四教所明观行及一切法。 即真断德之菩提也。 离诸妄想者离四门缘修及一切妄想。 障是菩提者若知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即诸佛所不能行。 即障诸方便教门誓愿此即真断德也。 不入是菩提者若知真如毕竟无相。 即不入权教涅槃及一切法。 以不入故则无贪着。 即真断德菩提也。 顺是菩提下二广明真智断即是菩提。 此中多分广说智德少说断德。 何者菩提是智。 断属涅槃。 是故傍也。 即为二。 初九番正约智德。 次七番不可以身心得。 顺是菩提者若观不见四教菩提。 即顺圆教中道真如。 住是菩提者若智不住四教及一切法即是住圆教法性。 至是菩提若观诸法及四教菩提毕竟不可得。 即能至真如实际。 不二是菩提若有方便偏教菩提及一切法。 即是法尘对内意根即是二也。 观此二法皆不可得入不二门。 见于中道即离二死此一番属断德。 等是菩提若观涅槃与生死等即是等于虚空佛性。 是真智德之菩提也。 无为是菩提若观法性湛然常寂即真无为。 不为生老病死所迁。 智是菩提诸方便教缘修入真不见众生心行。 圆教真智寂而常照。 众生心行自现智中了了分明。 不会是菩提诸方便教明缘修智入会于理方名真智。 圆真修智体即是寂灭之理。 非智来会。 不合是菩提方便真智理而言之与无明合。 未能离习。 真修智体而不与合。 即能离于元品习也。 此一番属断德。 去取甚难须熟思之。 无处菩提下次下七番即不可以身心得义。 此一即不可以身得也。 偏教菩提智依色身。 色身为处。 此是可以身得。 圆教菩提色心不二。 既无能所即是无处。 此即不可以身得。 假名至等故此六番明真智菩提不可以心得义。 假名是菩提心是假名四种菩提但有名字。 若观即空见于佛性即真智菩提。 不可以心得。 如化是菩提诸法如化。 四种菩提皆如化也。 若知如化皆不可得。 即不取菩提相不舍烦恼。 即是真智之菩提也。 无乱是菩提烦恼乱想及缘修动念。 皆是乱想。 知此乱想皆不可得。 则息心达本源。 内心常寂。 静则无境智之乱也。 善寂是菩提方便缘修未能顺理。 不名真善。 有缘有念即是乱想不名为寂。 圆教初心智即真如。 名之为善。 照无动念名之为寂。 智即法性。 法性无染即是性净。 无取是菩提若知四教菩提及一切法皆无所有心不取着。 即圆菩提。 离攀缘菩提之心及一切诸法。 无异是菩提诸方便教。 所明菩提异于烦恼。 若知菩提不异烦恼。 即是圆教平等智德菩提。 无比至难知故三明不思议三德菩提结成。 无比是菩提不思议真如智断即一切法。 不可以法复比于法故不可喻也。 微妙是菩提权理非妙圆教诸法即是真如。 真如即智断。 诸法皆不思议三德菩提。 始是极妙非诸凡小及方便菩提之所能知。 世尊至法忍五诸天蒙益。 悕望既息水清珠现得圆初住无生法忍。 或一音异解得通别无生。 既未齐法华岂可定判。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辞不堪。 弥勒自惟。 往昔为兜率天说不退转无益于彼。 而为所弹莫知酬答。 岂堪传旨而往问疾故辞不堪。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二命光严童子文为二。 一命问疾。 二辞不堪。 所以次命者光严是在家菩萨净名宝积之法友也。 亦是法身大士位居补处。 所以名光严童子。 者光有三种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 一色光者如背舍观骨发八种光明。 转为胜处一切处放种种光。 二心光者即是智慧光明能照暗惑。 三非色非心光者即第一义光。 如梵网经放第一义光也。 大经瑠璃光菩萨所放光明即其事也。 彼经云光明者即是第一义谛。 非色非心而现色心。 所以然者经云非青见青等光。 即是非色之色。 光者即是智慧。 即非心说心。 三藏通别但有色心二光。 唯有圆教明第一义光。 是为不思议光也。 严者即福智二严。 具如大经。 亦是定慧力庄严。 具如法华。 色光即福严心光即智严。 第一义光即是法身。 二光庄严显发法身。 故名光严。 问若第一义是光者何须色心光。 答如日镜显眼眼得日则见。 智日福镜显第一义眼即得开佛知见见自他也。 童子者菩萨住鸠摩罗迦地名为童真。 如世童子心无染爱。 谓不染爱自他妻也。 不爱自妻者如金色迦叶。 不爱他妻者不爱一切女及他妻也。 菩萨亦尔。 虽观三谛证诸法喜。 若于二谛法喜不爱即是不爱一切女及以他妻。 不爱中道法喜即是不爱自妻。 具此二义。 如世童子故名光严童子。 前命弥勒显圆菩提开佛知见。 不的在后身。 今命光严欲明圆教道场。 示佛知见。 亦不在未来菩提树下。 开见是总相。 如初见如意珠只一圆相。 示是别相。 如见如意雨出众宝。 还约初心勿远求之。 故大品明一一法门皆摩诃衍。 此经明是道场。 净名往昔破光严者寄破三教菩提非真道场。 光严示受折者正显圆教真实道场。 今佛次命者若述往昔被弹即大众同闻圆真道场义。 成前五种利益。 光严下二奉辞不堪文为四。 一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明被呵四结成不堪。 初文者良以往昔问道场义莫知所答。 故不堪传旨往问疾也。 所以下二述不二之由。 良由不识真道场义文为五。 一出入相逢。 二光严致敬。 三问何来。 四答道场来。 五光严重问。 初文者出入相逢致有呵问。 即是不堪之由。 或有所表城是本寂。 出名背理入名顺真。 光严示禀方便本寂未明迷心远理。 故名为出。 净名依圆久悟一实入法流水名之为入。 由光严背理。 故迷道场机感相会致被呵问。 问上弟子菩萨皆被呵斥。 今光严直为说道场义未见折屈。 何辞不堪。 答闻圆道场冥然不解此即是屈。 心既已伏请问道场。 即须为说不俟更呵。 故不堪问疾。 我即为作礼。 二明光严致敬。 所以礼者光严示居下迹。 深识大士高德益物无方。 故为致敬。 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三问何来未测来处故致问也。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四答大士。 实不从佛成道处来。 为欲说于圆教初心真道场义。 破诸偏教及圆事迹所明道场。 故答言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五重问所以光严迷此答。 道场者本是佛成道之处。 如世穀场治穬却糠显米。 菩萨亦尔。 治除心惑显出实相。 成道之处故名道场。 约教者三藏菩提树下以草为座。 正习俱尽成佛之处名为道场。 通教菩提树下天衣为座。 正习俱尽成佛之处名为道场。 别教菩提树下七宝为座。 卢舍那佛界外惑尽初成正觉之处。 即是寂灭道场。 圆教虚空莲华为座。 法界无明永尽初成佛处。 犹是寂灭道场。 坐草成佛出声闻经。 天衣七宝虚空莲华出胜天王。 随机感见此四道场。 小机见小。 若衍三教菩萨见故三成佛道场相异。 光严不见大士从此等处来。 那忽答言从道场来。 故重问也。 答曰下三正述被弹之事。 光严但知方便教果头道场之义。 未知圆教发心即是。 类如弥勒说法皆望权果引成不退之行。 今净名说圆破光严执方便果上道场之计。 类如大品燋炷非初非后不离初后。 若不离初后以后为道场者何不以初为道场。 若初不能后亦不能。 是以净名约圆初心广说真道场义。 问三教既有后心道场亦得初心即道场不。 答诸方便教一往约观何为不得。 覈其道理义则不成。 何者方便后心方具佛法初心不能。 岂得为例。 但净名总答未述其相。 是以光严重请。 今执权者知不思议一中无量。 如囊中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 所以净名遍历诸行明道场义。 是示佛知见意在此也。 但示有二种。 一竪二横。 横竪即是。 其车高广。 高则彻至后际。 广则法界无边。 高广之相具须如前净土横竪明义。 散在诸行。 若随文历别但成通别失其正意。 今皆约圆初心以明道场。 故下文云。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 具足佛法矣。 文为四。 初四番一往竪明。 次二十五番一往横明。 三一番结释。 四明时众得益。 初约四心者若依别解对四十心。 直心即十住。 发行即十行。 深心即十向。 菩提心即十地。 亦不全尔。 何者净名说圆初心道场。 岂可竪对四十心位。 今明初住即有四心乃至佛果。 直心即是入一实谛。 发行即是实谛万行。 深心即是深进念念流入。 菩提心即具此三心。 如磁石吸铁。 此下诸句若明初修皆约五品。 入于相似至发心住皆具一切行。 是真道场。 直心道场无虚假者。 华严明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了达诸法真实之性。 又云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 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即道场义。 得无作八直无界内外苦集虚假。 若为化物亦具用四种。 如净土中释。 故法华叹五品云。 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三菩提坐道树下。 华严明初发心住能坐道场初成正觉。 亦如大品明有菩萨从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也。 发行是道场者别教十行得十波罗蜜。 今圆初住见一实谛具发万行破众恶业显诸法门。 即是道场。 自利利他名能辨事。 深心是道场者别教十向解行深入。 今圆初心见第一义能见于空及与不空。 不空故即是深入非二乘通菩萨别三十心。 复次初住得入中道。 双照二谛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即是渐深。 以深心故无明糠脱真法得显即道场义。 竪进深入横诸功德亦随增长。 菩提心是道场者别教初地名真发心。 今圆初心见真名真。 发行是广流入。 是深广而且深名深广心。 菩萨得此心故无缘慈悲无作弘誓如磁石吸铁。 即真菩提心能自除法界烦恼显出法身。 即是道场。 见一实谛非因非果分别法界无作四谛。 因果不乱即是无谬。 复次总前三心即是三德菩提。 故名菩提心是道场。 布施下次二十五番横约诸行明道场义。 别教六度竪对六地下诸法门从七地至十地。 今圆初心即是横明。 以横望竪即其车高广。 文为五。 一约六度自行二约四等等化他三约多闻进修观谛四约降魔说法五约力无畏果德。 一约六度者即是行本。 六度皆具五种四权一实。 具如前释。 布施是道场者。 初发心住檀波罗蜜舍一切悭心显布施法身即道场。 不望报者住真修檀不望世间及缘修报。 持戒是道场者。 初发心住此尸波罗蜜。 破一切恶业显真戒法身即是道场。 尸中具一切佛法即是得愿具足。 忍辱是道场。 初发心住此羼提波罗蜜。 能除法界瞋恚显真忍辱法身即是道场。 既具权实慈忍之力于法界众生心无罣碍。 精进是道场。 初发心住此精进能离法界事理懈怠得真精进法身。 即是道场自然流入即无懈怠。 禅定是道场。 初发心住此禅定能除法界一切散乱。 显真禅定法身即是道场。 于事理诸禅出入自在即是心调柔也。 智慧是道场。 初发心住此智慧能断法界一切无明。 显真智慧法身即是道场。 见四不可说之理念念现前即是现见诸法。 慈是至众生故二约化他之行。 四等即是利物之心众行之首。 慈是道场。 初心菩萨得真无缘慈离法界瞋惑。 显真慈法身即是道场。 普覆法界即等众生。 悲是道场。 初心菩萨住无缘悲内破疲苦。 真法身显即是道场。 虽处三界拔济众生心无疲苦。 喜是道场。 初心菩萨得真无缘喜无量心。 破法界疾患不悦乐心。 显真喜法身即是道场。 庆诸众生离苦得乐即是悦乐法也。 舍是道场。 初心菩萨住空平等地即破爱憎。 显真虚空法身即是道场。 虽利众生心无取舍即爱憎永断。 神通是道场。 是能化法也。 初心即得六根清净真如意通。 破于诸根障通无知之垢。 显出法性真净六根即是道场。 此即成就六通如应化物。 解脱是道场。 由脱成通故次明也。 持地云菩萨得一切禅乃能出二乘解脱际入。 若初心入三谛三昧即是二十五三昧。 除二十五有罪垢烦恼。 显出二十五有我之真性即是道场。 以其因中能背舍三界故得成八解脱二十五三昧。 方便是道场。 即是化他善巧。 初心有中即有双照二谛之方便。 破恒沙无知显诸方便法门即是道场。 能以三轮不思议化三密示现权巧教化一切众生。 四摄是道场。 四摄是方便化物之法。 如方便品释。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以摄众生令得解脱。 多闻至空故三明多闻进行。 虽具自他之智事须进修令成圆极。 多闻是道场。 初心菩萨得真闻持闻十方佛法破诸妄暗。 多闻显发文字性离即是道场。 以能随顺如闻而行。 伏心是道场。 璎珞云从初发心至金刚顶皆名伏忍。 初心圆伏无明进显真实即是道场。 一心三观即是正观诸法。 三十七品是道场。 菩萨初心得无作道品能除八倒一切妄惑。 显法性五阴法身解脱进修。 乃至得大涅槃即是道场。 界内四谛界外三谛皆名有为。 而背舍也。 无量灭谛无作道灭即真无为。 谛是道场此下五番即是道品所观之境。 初心菩萨能用道品见四四谛。 断界内外迷理烦恼显权实理即是道场。 说四四谛即不诳世间。 缘起是道场。 观十二因缘有四种相。 初心菩萨能用无作道品观因缘三道。 得三种菩提即是道场。 若观因缘见三佛性即无尽也。 诸烦恼是道场。 初心菩萨能用道品观于三毒。 不染虚伪显真佛法即是道场。 亦知烦恼及以佛法皆毕竟空。 众生是道场。 初心菩萨能用道品观九道众生空。 不见众生相则妄惑不起。 见众生真性即是佛性即是道场。 若不见众生定性则于我无我而不二。 是真无我义。 一切法是道场。 初心菩萨能用道品观一切阴入等空。 破诸法中颠倒妄惑显佛性五阴。 得五种涅槃即是道场。 亦知诸法及涅槃空。 降魔至畏故四约降魔说法明道场义。 菩萨观行成就故能制伏魔怨。 降魔是道场。 初心菩萨能降四魔乃至八魔见魔界如即佛界如即真道场。 能处魔界心不倾动。 三界是道场。 初心菩萨不离三界不着三界。 见三界三谛成王三昧二十五三昧。 显一切佛法即是道场。 知三界空本无所趣。 师子吼是道场。 师子吼者名决定说。 初心菩萨能破疑惑见诸众生悉有佛性即是道场。 四不可说说四因果赴机利物决定无畏。 力无畏至智故五约果德明道场。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 初心菩萨成就十种智力如华严说。 即是观一实谛能破无明得力无畏不共真法即是道场。 力无畏不共自行无失。 化他得宜即无诸过。 三明是道场。 初心菩萨即得三明。 达三世事理无罣碍也。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初心菩萨见中道理即能双照二谛。 破法界无明真智显现。 即是道场。 初心总相。 一切智成亦为佛也。 如是至佛法矣三结成道场。 若约净名成就如上诸波罗蜜教化众生。 随其举足下足皆是除伪显真即是道场中来。 岂可从佛得道处来。 若作初发心住解。 初心菩萨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除伪显真。 举足下足观常现前。 即是道场中来。 乃至十地亦复如是。 若约十信五品弟子解。 若常修此观教化众生不失念者。 举足下足皆道场中来。 具足一切佛法。 法华云当知是人已趣道场。 说是至菩提心四时众得益。 五百天人皆发无上道心者即发心住也。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辞不堪。 光严自惟往昔迷真道场因净名方解。 既神智劣弱岂堪传旨往问疾乎。 维摩经略疏卷第十九菩萨品之三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三命持世文为二。 一命问疾二辞不堪。 所以次命者其既是出家菩萨。 亦是法身大士绍尊位者。 所言持世者领忆不忘名之为持。 世以隔别为义。 实相真心领忆诸法无有遗忘故名持世。 持义多途略有五种。 一遮持二总持三闻持四住持五任持。 四教皆有此五种持。 但三权一实。 今约圆教明五种持。 一遮持者菩萨得实相真明能遮法界烦恼生死苦报。 二总持者一切万行自利利他功德如完器盛水无有漏失。 三闻持者十方诸佛说法乃至十界所有言辞一闻便忆。 如云持雨不忘失也。 四住持者住持十方诸佛法门兴隆不绝。 五任持者无缘大慈荷负一切保任不舍。 菩萨从初发心心如虚空非偏非圆。 而能权实皆持。 乃至法云等觉。 持世位居补处权实五持将极。 岂不知波旬化身而为帝释。 但为众生令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 故于往昔者示不知魔。 示受呵折令众生悟佛知见也。 开即是总示即是别总别不二即悟。 此还约初心不须远求。 乃至妙觉亦复如是。 前呵弥勒光严皆破果上之僻报。 故约菩提道场以弹次呵持世善德。 皆破因中之谬取。 故约魔来施会以弹。 今佛次命持世者若述往昔被弹之事。 令诸菩萨觉知魔事悟佛知见。 大众同闻即得成前五种利益。 持世下二奉辞不堪文为四。 一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明不堪之事四结成不堪。 初文者良以往昔不觉魔作帝释为净名所弹。 岂堪传旨。 所以下二述不堪之由。 由不识魔作帝释来文为五。 一住于静室二魔作释来三魔来不识四魔更施女五嫌怪不受。 初文者持世住静避喧入禅进行。 其是法身大士。 岂须生身入道迹同方便为物之轨。 应须引进故住静室示修禅定。 时魔至于一面立。 二魔作释来。 所以作帝释来者。 帝释是佛弟子已得圣道。 又是佛檀越常来亲近。 持世既是出家菩萨。 见檀越来理须慰问。 便成妨乱。 今明四教知魔不同。 一三藏菩萨自未离烦恼魔阴魔。 但观行觉知折伏而已。 寄此修道。 若得神通作意知天魔不作意不知。 若知以神通伏之未能永破。 至树王下先降天魔。 魔退之后三十四心断结。 则界内四魔皆尽。 二通菩萨见地分断见烦恼魔。 得五分法身分除阴魔。 至六地无正使润业。 除界内阴魔死魔。 犹誓愿扶习。 界内受生有阴有死。 虽有阴死不能坏道。 七地虽得神通作意能知能破天魔。 不作意则不能知不能破。 至道树下方究竟破。 一念习尽誓不牵生即四魔永尽。 三别教明十住入偏真理破烦恼魔阴魔死魔。 十行得神通亦作意能知天魔不作意不能知不能伏。 至初地得一身无量身。 百界作佛界内习尽阴死天魔悉破。 四圆教五品圆伏四魔。 若入十信即能圆断。 不须作意自觉魔来。 此略分别破阴等魔。 若破常无常等八魔。 三藏菩萨但伏四魔至道树方破。 若通教见地别教十住除常乐等四。 行向已伏无常等四。 登地分破无常等四。 因虽无常而果是常。 具如大经佛答梵志。 至别教佛地八魔皆尽。 圆教初住圆破八魔界内永尽。 若界外无常等四乃至后心方究竟尽。 问持世何以为魔所娆。 答若论迹现方便补处岂不知魔。 有教无人不须研覈。 但为禀诸方便教者之轨故示不知。 解此有三意。 一方便菩萨未能魔佛一如。 佛界即理魔界即事。 诸方便教虽入真理不能事理无碍。 断结入真避事入理。 如人畏时非人得便。 不能体之与佛界一故为所恼。 大士二界不二通达无碍。 无所去取能觉能降。 二诸方便教缘修照寂有入出观。 作意知魔若不作意则不能知。 圆教真修无出入观。 常在三昧寂而常照。 特世虽在静室犹未入观不作意照。 是故不知。 大士寂照能即觉知。 譬修禅人不别邪魅。 须备方镜。 魅虽惑人眼而不能变本形于镜。 波旬亦尔。 但诳缘修未入观者而不能诳真修寂照。 三诸禀方便教入观知魔或暂时降伏。 不能于其境界无碍。 如人不能调恶弟子舍之不受。 有人不舍方便调熟堪任走使成善顺人。 菩萨调魔亦尔。 非但调其恶心令善。 亦能使发菩提之心证无尽灯。 广化一切。 自于佛法未曾损减。 而大饶益无量魔众。 权教菩萨阙此三义故为所乱。 今持世住静魔作天形欲为恼乱。 持世不觉因障入定。 如佛知机化人成道。 魔亦知人应得道者逆来坏之。 我意至坚法三明魔来不识而为说法。 言善来者既不知是魔。 谓是帝释为求善法故叹善来。 憍尸迦者本人中姓从姓为名。 虽福应有者福感天王果报富乐。 不可自恣放逸不修。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者。 若小乘但以无常为出世善本。 大论明天王多着五欲。 佛为说无常等十五种观破欲竟乃令转教。 持世既谓是天王故劝令观无常离欲。 于身命财而修坚法者。 三坚有五。 一世间三坚不杖惠施。 得未来身坚。 放生止杀得未来命坚。 直心布施得未来财坚。 故命天帝观于无常。 天报不久须种未来坚固之业。 二声闻经修三坚者。 若观无常得五分法身无漏慧命七圣诸财。 无能损破故言坚也。 菩萨为众生为佛法不惜身命无所悋者。 华报得世间三坚后成佛果方得三坚。 大同声闻。 三通教者观三坚无生无灭。 烦恼生死天魔外道无能破坏。 四别教者登地离界内外生死。 法身显现名为身坚。 般若慧命终不断灭即是命坚。 万善法财不可侵夺即是财坚。 五圆教者舍身命财皆与生死后际等。 离老病死得不坏常住。 一切法趣身命财亦是三德之三坚也。 持世谬为天王说法。 五种三坚未知说何。 即语至扫洒四明魔更施女。 变身为释。 已废禅心更以女施重生妨乱。 先现释身软贼得入。 今以女施令其违情。 强贼又入。 以此二贼妨扰之心。 持世不觉即是已为魔所坏也。 我言至此非我宜五明持世嫌怪不受。 女是非法之境何得强以施之。 故言无以此非法之物而要我也。 沙门是梵行清素之士不应受此污染之境非法供养。 故言此非我宜。 所言下三明被弹之事文为八。 一净名觉悟持世.二净名就魔索女.三魔惊惧欲去.四空声劝舍.五魔舍女.六大士为女说法.七魔乞女.八大士还女。 一净名觉悟者持世不能自觉。 良以缘修不逮致被魔幻而不觉知。 大士悟佛知见自悟悟他照圆极。 故能发魔幻伪示其是非。 初示其非非帝释也。 次示是魔欲坏正道故言娆固汝耳。 即语至应受二净名索女。 如我应受者此有二意。 一我是俗人纳之非妨.二圆行大士达色源际。 违顺强软无非正道。 不以为妨故言如我应受。 魔即至得去三魔惊惧欲去。 本轻持世欲坏他成已。 忽遭净名发其幻伪。 又知非敌必被挫辱。 是故惊惧。 欲隐形去尽其神力亦不得去者。 魔虽有神力当如法身大士不谋而用。 是故尽力亦不能去。 即闻至得去四空声劝舍。 空中声者关河旧解云。 是化魔菩萨因机助化。 汝向欲施持世今净名索之何得不与。 与则不违本心乃可得去。 或是净名空中出声为调魔故。 或释迦法身毗卢遮那之声。 如普贤观所明。 魔以畏故俛仰而与。 五魔舍女既不能自隐。 空声又劝魔当自念。 若不输女恐加挫辱。 畏不获已便输女也。 尔时下六受女说法调伏魔心。 是故受女。 益诸女故应须说法。 文为二。 一劝发心二劝修行。 发心是目修行是足。 目足备故入清凉池。 是以先劝发心后当修行。 如应说法者随四机缘令各发心。 汝等下二劝修行。 虽已发心须行填愿故劝修行。 菩萨法乐为破欲乐。 故说法乐令魔修集。 文为三。 一劝修法乐二天女请问三净名答。 初劝修如文。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二天女请说。 女在魔宫受世欲乐。 不闻出世清净法乐。 今闻未解是故致请。 答言下三净名答言法乐者。 一切善法欲为其本。 若有乐欲是则为乐。 如人爱念父母亲戚以之为乐。 若为佛弟子以佛代父以法代母僧代亲属行代财物。 其深乐者即出世法乐。 文为五。 一乐归三宝。 二乐离集谛三乐观苦谛四乐修道谛五结成法乐。 若能如是非但因中即得法乐。 后得灭谛涅槃究竟常乐。 初文者四教三宝。 随所信乐即是法乐。 乐离五欲二乐离集谛。 集所应断故云乐离五欲。 法华明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故知五欲即是集也。 如人病差即得安乐。 若离五欲即得法乐。 四教离集随机不同。 但初呵天女着五欲乐多用三藏。 乐观至空聚三乐观苦谛。 若不乐观为苦所苦岂得法乐。 若能观之即得观智真法乐也。 四教观苦随根所用。 乐随护下四劝修道谛文为三。 一修行本二正行三遍行。 一修行本者乐随护道意。 此劝自行善。 善护道心道心不坏。 以道自娱即是法乐。 乐饶益众生者即劝化他。 如父母见子离苦得乐父母亦乐。 乐敬养师者舍父从师师成胜德。 敬师道法翫味娱神。 即是法乐。 知恩敬养报德畅怀亦是法乐。 是则内修自行化他外有明师开导。 因缘具足无行不成。 所求称心即是法乐。 乐广至明慧二明菩萨正行。 六度总众行之要。 四教皆行以求菩提。 但教门不同故有生灭等四。 具如佛国品叹菩萨德及净土行已具释之。 但净名随应而说。 任诸天女各有所行随其乐行。 道味沾神称心。 释意皆名法乐。 乐广至之法三明遍行。 行有二种。 一总二别。 总即六波罗蜜别是遍历万行。 今劝诸天女遍行万行。 而略举数条以成法乐之相。 复次若行一行何行不摄。 乐广菩提心即是弘誓。 必令普遍故名为广。 初从生弘誓乃至无作即增广义。 胜道增长法味转新即是法乐。 乐降伏众魔如平胜怨心则快乐。 乐断诸烦恼。 烦恼病瘥即是涅槃。 乐净佛国土。 净佛国义已如前说。 如世家宅修治清净宾主覩之欢娱悦乐。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如人自在形仪端正内有美德心即悦乐。 乐严道场。 四教道场如光严中释。 此除伪显真。 真显伪灭则悦乐也。 乐闻深法不畏。 虽各有深法藏通偏真未足为深。 别圆圆直始是深法深难到底。 若有畏者心则惊疑。 成苦非乐。 若闻而不畏爱乐恒求得真常乐。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四教三脱。 前两有时非时。 非时即二乘时即菩萨。 复次前两菩萨亦是非时。 别圆观中修三脱门即是时也。 将别望圆复是非时。 圆教正乃是真时。 何者诸方便教行非证时。 若欲取证皆是非时。 是时而求即得究竟真三脱门。 即是真法乐也。 乐近等者四教各有同学亲近。 同修和同奖成即法乐也。 若于凡小乃非同行。 心有恚碍坏真法乐。 若心无恚碍能以随喜过其上者。 还得随喜之法乐也。 乐将护恶知识。 若不护彼意能坏法乐。 能善将护恶心不生。 不致破损内善法乐恒得安存。 乐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者能示教利喜。 成人法乐。 乐心喜清净大集云。 如真实知大知心动至心。 故名为喜。 如真实知大知即真法喜。 心动至心名净法乐。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四教道品。 若在菩萨心中为化众生皆名无量。 所以说道品名法乐者。 法华云无漏根力觉道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二乘尚尔况菩萨乎。 但分别无量道品开四教义。 去取难解。 是约为菩萨法乐五结成法乐。 菩萨若乐欲之心修此等法皆是法乐。 但略举一例诸无非法乐。 如即自行人听习坐禅等。 心乐即乐若心不乐则生苦受。 于是下七魔诱女还宫文为三。 一魔欲诱女。 二女乐法乐不还。 三魔就乞女。 并如文维摩诘下八净名还女此为四。 一净名还女二诸女请法欲还三为说无尽法门四诸女致敬随去。 初文者大士本常修舍行正为调魔。 故云如我应受。 魔调伏已诸女发心。 放还魔宫又能广化。 故舍还魔。 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者。 还之即满其愿。 因此立愿令求法者皆得法愿具足。 于是至魔宫二诸女请法欲还。 弟子别师事须谘请诫劝所行。 维摩至众生三为说无尽灯法门。 四教菩萨悉皆有之。 但有究竟不究竟耳。 藏通灰断果是有尽。 而因中传化至果。 虽入涅槃转次授记。 佛化不断。 此是有尽灯之无尽。 别圆中知见一切法如空无尽。 智亦无尽自不可尽。 化他亦然。 譬如二灯。 一油少炷小。 二油多炷大。 油多炷大者本灯不尽。 更传余灯亦不可尽。 净名以此法门转度于他。 复使百千皆令发心而于本灯无所损减。 故以为譬。 是则冥者皆明明终不绝。 令诸众生绍法王种即是能报佛恩饶益一切。 尔时至不现四天女受教致敬还宫如文。 世尊下四结辞不堪。 净名有斯神力者。 寂照知见自在调魔。 智慧辨才者为说法乐及无尽灯。 持世自惟。 往昔不逮岂堪传旨往问疾也。 佛告长者子善得次命善得文为二。 一命问疾二辞不堪。 所以次命者善得是在家菩萨即五百之一人也。 亦是法身示居补处。 所以名善得者。 善是善巧得是得理。 善巧得理故名善得。 但约教不同。 三藏二乘自善得理不能断习。 缘觉断习不尽非善得义。 菩萨不尔。 意存兼济至果得理正习俱尽故名善得。 二通教者前教折空得理。 三乘皆非善得。 此教体真即是巧度。 三乘悉是善得第一义理。 但二乘无悲即入涅槃不名善得。 菩萨得理广利群生深穷源底。 必至佛果习气皆尽故名善得。 三别教者通教偏真岂名善得。 此教得真不住修恒沙佛法断于别惑。 见中道理乃名善得。 四圆教者别教缘修岂名善得。 一心三观五眼具足。 圆照法界圆成三德究竟涅槃。 是真善得。 是则无得为得。 得无所得故名善得。 三权一实。 今长者子善知非权非实而能成就权实善得。 以此化物自利利他入佛知见故名善得。 其义既尔。 岂答不知法施之会为净名呵。 但砧槌成物显入佛知见。 何以知然。 今命问疾的取此四。 前三义推显开示悟初心三义。 今命善得欲显入佛知见道故。 前持世显悟正明魔如不异佛如。 今此显入约法施会无有前后。 一时等施即不二而二。 道观双流故受璎珞分作二分。 一分难胜一分乞人。 即是平等法施之会。 还约初心勿远求也。 昔破财施七日之会。 即是寄意破禀三教未入中道。 所有檀施非法施会。 今命令问疾。 若述昔被弹则大众普闻禀方便者。 并皆耻折求真法施。 即是成前五种利益。 善得下二奉辞不堪文为四。 一奉辞不堪二述不堪之由三正述被破之事四结成不堪。 初文者良以往昔七日设会。 非法施会不能益物。 致为所弹。 岂堪传旨往问疾也。 所以至七日二述不堪之由。 由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 期满七日不识法施。 言父舍者崇祖居处也。 设大施会者关河旧解云。 其家祖父邪见世世恒修邪祠。 下祠用羊中祠宰牛上祠用人。 善得教化绝此邪祠劝修正道行真檀施。 其家大富四事丰饶。 营斯大会供养一切出家在家内道外道。 及诸贫贱来者无隔供给所须。 期满七日。 但施会是檀。 约教有四。 一三藏施者能舍财物乃至身命。 方成檀度。 如尸毗代鸽心无悔恨。 二通教者若止舍一切。 是檀非度。 了三事空随有所施。 是檀是度。 三别教者虽三事俱空犹是檀非度能度别惑。 至大涅槃能分别施有无量相。 赴机度物则是檀是度。 四圆教者前虽破别惑。 随机之施犹是檀非度非究竟故。 若知一切法趣檀是趣不过。 檀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非趣者。 即檀度也。 何者于檀究竟通达诸法故也。 三权一实。 实是法施之会。 善得方便示行前三不了圆教究竟檀度法施之会。 故为所弹不堪之由义在于此。 时维摩下三述被弹之事文为六。 一正弹呵二善得请说三净名略说四善得重请五重为广说六时众得益。 初文者善得虽有财施大会不知财中有法。 故非法施。 是以前呵后劝。 前呵者不见财中一切佛法岂名大施。 后劝者劝修法施之大会也。 问法施之会为当说法为施会。 为复财中具一切法。 以财施时即法施会。 答备有两义经论多明施财为财施说法为法施。 此是通途四教二施。 今不思议圆通之道非但说法以为法施。 财中具足一切佛法以施众生。 此财施时即是法施。 如无尽意解颈璎珞施观世音。 即云当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但施璎珞而言法施者。 即璎珞中具足佛法。 施璎珞时即是法施。 今净名云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名法施会。 此如上呵迦叶。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 今受璎珞分作二分。 一奉难胜如来一施最下乞人。 而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 等于大悲不求果报。 是则亦为具足法施。 以此而明何关说法。 今文正约财施具足佛法即法施会。 何者财即五尘。 大品云一切法趣色。 乃至趣非趣声等亦尔。 若能通达财中法施。 是则慈悲誓愿。 福智勳修。 以此财施随前所得。 如置毒于乳闻毒鼓声近远皆死。 如此之施但非七日受者得益。 一切同沾。 善得不达故被弹云。 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问但圆有法施余三亦有。 答于檀约观亦有此义。 但非圆普。 又方便教门出没未必事明此义。 故净名施圆欲显入佛知见通达无碍。 寄弹善得令时众禀方便教者达此财施即成法施。 我言至之会二善得请说。 所以请者善得岂不知说法而为法施。 但恐净名意有深致故请说也。 法施至之会三净名略答。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 此即观施色等一切法趣色。 即是色中具十界之法。 名之为法。 以此施佛即是施法。 如如意珠具一切宝。 其不别者施者受者唯殊而已。 此如三教若施者受者皆知具宝此如圆教。 故大经云。 有二种人得大福利。 一如法施二如法受。 此即法施之会。 无前无后者前际即生死六道众生。 后际即涅槃四种圣人。 若观三事一如无二皆是中道。 非前后际。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中非二边而能双照六道四圣。 此十遍摄一切众生。 菩萨因施一色令一切众生皆得见中。 即是大事因缘为令众生开示悟入。 故言施一切。 复次若众生未获大利随其根缘各得法利名施一切。 是则非权非实。 能权能实双照二施。 心心寂灭入佛知见。 是名法施之会。 何谓也四善得重请。 所以重请者净名略答。 言略义深。 虽显法施其意宛然而犹未了。 又迹示未悟为令时众普得开解法施之益故也谓以下五净名重答。 广说法施有三十二番。 莫不皆约财中辨法。 若离财者则财中无法。 摄法不尽。 一切法趣檀何容止有三十二番。 但略说耳。 所以万行财中皆备。 以此施人受财即受一切法也。 五尘悉然。 如毒箭熏药随得入处。 药毒气发杀活于人。 观法入财随施前人。 六根受施法即得入。 如大经明。 置毒于乳遍于五味皆能杀人。 众生受财观法熏之为作善根。 后若值佛开发宿善即便得悟。 如毒发杀人。 若财不具法财施益少无入道缘。 文为五。 一约四等二约六度三约三脱四约众行五结成法施。 一约四等者此是菩萨利物之怀。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上文云寂灭是菩提。 若观法趣财毕竟寂灭。 即真菩提起无缘大慈。 如磁石吸铁与大涅槃乐。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一切众生皆为二边沉沦苦海。 若观此财离二边者。 即无缘大悲拔二边苦。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正法是一实之理。 若见此理即具正法。 此法能令离二边苦得大涅槃成无缘大喜。 以摄智慧起于舍心。 若观三事见虚空佛性三谛之理。 即摄三智无施无受。 知四不可说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 虽复拔与心无分别。 不存有恩于物即是于无缘大舍。 以摄至波罗蜜二约六度者。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观三事见中道离于二边。 不悭不施名为真檀。 为摄五种悭贪起五种檀。 四权一实。 摄众生如前叹净名德已略分别。 以化犯禁起尸罗者。 菩萨行施见一实谛即忘持犯。 是真尸罗。 为化众生例檀说之。 以无我法起羼提者。 观施实谛即于我无我而不二。 是真无我。 若见真无我则不恚不忍。 是真羼提。 为化众生例前。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者。 观施三事见一实谛。 即不见身心有相无相。 不进不怠是真毗梨耶。 化生例前。 以菩提相起禅定者。 观施实谛即是寂灭。 灭是菩提无定乱相。 是真谛定。 化生例前。 以一切智起般若者观施中道不见愚智。 是真种智。 化生例前。 问约四等释法施。 何以但取其实。 释六度明法施。 何故双释。 答四等且据内怀。 外所不知。 六度摄物物情非一。 故须双起。 复次四等实即摄权。 内心隐密终不可知。 故不具释。 教化至无作三约三脱门者。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观施实谛即真空三昧。 为化众生断内外缘集。 起于四教四种空三昧。 三权一实。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观施二边即见正道。 是真无相三昧。 为化众生如前空门。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二乘无业不更受生。 故名无作解脱。 菩萨观施见一道清净离二边业。 即真无作三昧。 慈善根力为物受生。 权实如前。 护持至道法四约众行者。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观施正道。 即是正法宝城。 护此正法起三业方便三轮不思议化。 于四不可说用四悉檀巧说四教。 即是起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观施见理。 欲以此理度脱众生。 因檀而起四摄。 权实可知。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观于受者皆如供佛。 起敬爱心不生轻慢。 即是起除慢法。 下去句句皆须云三权一实。 于身命财起三坚。 若见施实谛能起三坚。 如前所明。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觉檀实谛。 即是念佛念檀法性即是念法。 念智与檀合即是念僧。 念檀能断恶即是念戒。 念檀能舍一切法即是念舍。 念因檀生净天第一义天即是念天。 但法语通漫。 六念所缘四教分别权实诸法思念不滥。 是名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若行施时即四教所明四种六和。 谓身慈口慈意慈同施同见同戒。 既知四不可说则能起质直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行施。 住四种正善起四种净命。 皆为利物不生邪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见施实谛本性清净。 得真法喜而近诸方便所明贤圣。 同诸贤圣为利众生。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行施之时恶人来乞不生难碍。 调伏其心入平等法界一切施也。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行施见一实谛出二边生死。 观方便教明出家法。 知悉归一大乘出家故起深心。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观施实谛即心调软能如说行。 起于多闻普欲闻四教权实之说。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知四不可说则无所诤。 方便起诸空闲之处。 摄诸愦闹众生。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见一实谛即趣向佛慧。 而起宴坐者。 如身子章释。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观一实谛能以方便解于众生界内外缚。 约诸教门起修行地判贤圣位断伏不同。 已如玄义分别。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起三十二相业如大论明。 因施起净土业如释佛国品。 知一切众生等者。 见一实谛即知一切众生心念。 能赴机说法起随情权实二智业也。 知一切法等者知一切法趣檀。 见一实谛即无取舍入一相门。 言起于慧业者。 忘前权实二智也。 断一切烦恼等者。 见实谛真修显现则能如是。 但欲深进自行化他必须起缘修助道法。 如是至福田五结成法施之会。 即住檀中具一切佛法。 随所施财如毒箭燻药。 若有着处诸烦恼灭成一切善根。 是为法施之会。 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众生福田。 若内心成就一切佛法。 其有施者即能长彼一切善根。 是为真福田也世尊下六时众得益文为二。 一婆罗门发心二善得清净。 初文者闻说檀度具足佛法成法施之会。 心开意解即无上心发。 我时下二善得心得清净文为四。 一善得心得清净致敬供养二净名谦让不受三善得重请令受四净名受已回施。 初文者善得闻说法施。 即见施中一切佛法。 彻照无染即是心得清净。 昔禀方便未曾闻此。 故叹未曾有。 利益事大感德致敬。 即能解璎珞供养报恩。 不肯取者二净名谦让。 本为法益意不在财。 忽即受之容致讥嫌。 亦表菩萨内怀不受一切法也。 我言至所与三善得重请令受。 敬重报恩供养之怀。 不申故重请受。 若非所须受以回施。 亦畅丹诚故重请受。 维摩诘下四净名受以回施。 善得心重难可顿乖。 亦表菩萨为化众生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受已回施悲敬两田。 文为四。 一回施悲敬两田二众见璎珞在彼佛上三净名略说法施之会四城中乞人发菩提心。 初文者表福田不二即是法施之会。 一切至障蔽二众见难胜如来受净名施。 变成宝台者。 将表净名因施未来当得果上四德无障无碍大般涅槃。 时维摩至法施三净名因施璎珞说法施会。 若施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无所分别此即观所施之田。 入平等法界无有二相。 成无缘大悲具足一切佛法。 不求缘修之报即是具足法施之会。 如此明文。 诸师何得但约说法以明法施。 城中至菩提心四明城中乞人发菩提心。 乞人因覩神力。 又闻说法施之会。 心开意解即发无上道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四结成不堪。 善得自惟。 往昔父舍设会不闲法施。 遂被弹呵。 心即清净岂堪传旨。 往问疾也。 如是至问疾品之大段第二。 出经者存略。 或是经度不尽。 诸菩萨被命皆辞不任之事。 若依叹德即有三万二千。 若依随文殊入室但说八千。 未可定判。 但四菩萨述昔被弹之辞。 文已数纸。 经家若具述诸菩萨各有所陈。 其文则有数千纸也。 如此大众同闻如来印定。 皆成五种利益之义。 岂可偏序分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二十问疾品之初此品次菩萨品来者。 上佛命诸弟子菩萨各辞不堪。 今次命文殊。 文殊恭命故言文殊师利问疾品。 前明净名託疾兴教大判为二。 前两品半是室外说法。 今此六品是室内说法。 室外弹呵折伏多用对治。 室内引接摄受多用为人。 俱令入第一义。 故胜鬘云以折伏摄受故。 令正法久住。 得久住者即是入第一义。 无漏真法永无退失。 已折伏竟次明摄受。 故有此品来也。 今略用五义以通此品及下五品。 一此品来意二文殊堪为问疾人三释权实两疾四因疾出六品五入文帖释。 初意者净名住不思议权谋。 辅翼大圣显不思议真性解脱。 助成佛国因果之教。 前已用四教折伏凡夫二乘及诸偏菩萨。 今叹圆教三脱之果接引摄受。 令修三观之因入不思议解脱。 得见净刹随业往生成净土之行。 故有此品及下五品。 此又为五。 一为起时众渴仰之心二为三观摄受引入三为扶成净土之教四为入大品法华咔胤五为还佛所结定。 初意者虽诸王士庶弟子菩萨称述大士胜智胜德。 大众虚心渴仰而已。 未获见闻。 若得问疾之人随从亲承。 即得见闻大士神智。 诧疾兴教利物之事。 是故奉命赴时众之心。 令见诧疾空室所表。 闻说不思议权实两疾。 次意者室外弹呵诸禀偏教。 未入正位及诸凡夫。 虽复心折慕仰正道。 而莫知修入方轨。 若文殊入室问有疾菩萨。 云何调伏其心。 净名略广明三观调伏。 即是摄受引入义也。 三意者若因文殊问疾能修三观。 随障尽多少各生净土。 所有愿行皆成净土之行。 四意者若已入正位。 前虽闻大乘犹未转酪。 今因文殊入室更闻六品之说。 即转成生苏。 故迦叶云今诸声闻皆应号泣。 即其事也。 若至大品得为熟苏。 法华涅槃即成醍醐。 三藏钝根菩萨次第历味。 大同二乘。 利根不定如释菩萨品。 五意者若不因文殊问疾入室与净名往复说六品竟。 岂得掌擎大众。 还菴罗园对佛印定前后所说。 起发阿难对佛广明净土。 接妙喜界来入此国。 令诸大众皆得见闻发愿往生修无动行。 是则结撮净名室外室内所有阐扬。 皆扶成大圣不思议解脱法身净佛国土因果之教。 二明文殊堪为问疾人者。 上命五百及诸菩萨各述被弹皆辞不堪。 今文殊独堪承佛圣旨者。 略出五意。 一位高二垂迹三显圆四惬众情五随物机。 一位高者文殊与诸菩萨虽同居等觉不无高下。 故璎珞云。 住等觉位入重玄门。 经无量劫倒修凡事。 文殊修行积久智德高胜。 位等净名故堪为问疾人也。 此亦一往也。 二垂迹者诸菩萨多是实位补处。 但文殊本地是龙种如来。 今迹居补处与净名本迹义齐。 故堪问疾人也。 又一往明耳。 三显圆者菩萨本迹岂可定测。 但诸菩萨多示弘方便故悉为所弹。 文殊多示弘圆教与净名事同。 故堪为问疾人也。 问若尔何得为鸯掘所折。 答事等从多。 鸯掘从少。 文殊未为净名所弹。 今承圣旨于义无妨。 四惬物情者。 问诸菩萨同辅大师何得全不惬物情。 答弥勒虽是补处而是右面侍者。 诸菩萨事仪疎外。 文殊虽同居补处而是左面侍者。 如左面大臣裁断自在。 故惬物情。 五随物机者。 诸菩萨与净名如砧槌成物。 今文殊与净名如两槌成物。 故入室往复辞无屈滞。 悦可众心为净名称叹。 岂同诸菩萨发言被折。 以是诸义堪为问疾人也。 三释权实者。 疾义虽多原其正意不出权实。 权是诸佛法身菩萨无疾现疾。 实是九道众生实有因果患累。 若从能化应前权后实。 文云是疾宁可忍不。 又云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若从所化即前实后权。 故净名云以众生病故则我有病。 今约所化为次。 故前明实疾。 略用四义分别。 一辨因果疾相二解释三通别四约土重轻。 初疾相者瘵碍色心故名为疾。 亦名为病亦名为患。 言因疾者即是因中四分瘵碍心神致诸恼患。 即是心病。 烦恼是因故说为因。 果疾者感四大身。 同箧性异。 互起增损瘵碍色身。 即是身疾酬烦恼因故言果疾。 二解释者因中四分一往分别三毒对三大疾。 三处等起故名等分。 生地大病贪欲对水。 经云爱河洄复没众生。 无明所盲不能出。 爱能润业如水润生。 瞋恚对火。 瞋心一起烧灭善根。 愚痴对风。 以愚痴故则有四倒。 故经云四倒暴风能偃山夷岳。 地具三分。 如水火风俱集一身。 故以对之故用四分为四因疾。 凡夫愚鄙有此四分。 则有八万四千。 随缘发动恼害心神说为因病。 果疾者即是四分感四大身。 一大不调百一病动。 四大不调四百四病。 病恼非一。 复次由于四分感成报身。 即有生老病死。 此亦是众生之大患也。 下文云有生死即有病。 此患亦因四分而生。 如瑞应云。 贪欲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 义推应云等分致生。 有四大四病之苦即果病也。 但经论随缘。 或时火譬贪欲水譬嗔恚风亦不定。 今一往从多如前对耳。 通则何所不譬。 三明通别者因果二疾各有通别因病者。 四分为通十恶四重等为别。 果疾者四大四苦为通。 四大增损。 或生等四苦增加。 乃至三途重苦皆是果上别病也。 由因通别故果有通别。 若因中唯通果时亦尔。 若通强别弱。 通弱别强。 果时亦然。 因果相成验之不差。 四约土重轻者即四土不同。 一约同居者四分是因疾分段是果疾。 此有二种。 一秽二净。 秽重净轻。 何者同居秽土具有五道。 天道果疾但通无别。 因疾不定。 若人畜鬼因果通别多少随义。 地狱果疾但别无通。 因亦不定。 若同居净但通无别。 何者虽有四分无十恶等四趣及重四苦。 故因果之疾但通但轻。 二明有余者即是界外之疾。 是三乘圣人迷一实谛。 着偏空理起无为四分。 感变易之果亦名方便生死。 别圆断界内惑尽并未见中。 未断无明皆生其土。 因果患累同二乘也。 此之患累即因果疾。 但有别教通别。 无通教通别。 问有余土何得犹有四分因疾。 答分无为缘集为四分也。 何者取偏真是贪。 舍俗有是嗔。 迷一实是痴。 三分等取即是等分。 此即别惑见思之因疾也。 问有余土既有四分因疾。 亦得有四大四苦果疾以不。 答亦有变易四大通相四苦。 问上界诸天尚无老病。 此之净土何得有之。 答无别但通。 上文云亦生亦老变易。 四大若不相违则无变易。 虽有通疾界外四分变易皆轻。 岂同分段之重。 三约果报者别圆初地初住见一实谛同断无为。 自体未尽故依无明得有四分。 即是因疾。 感变易果即是果疾。 亦名因缘生死。 患累轻微故言自体。 不成实疾但变易名通。 若前方便变易相麁患累亦麁。 若论自体患累轻微。 则有余为重果报为轻。 乃至无有后展转轻微。 虽复轻微而同是实疾。 始自阐提之因阿鼻之果。 乃至金刚等觉元品无明。 虽重轻有殊皆是实疾。 问实报何得犹有四分因疾。 答开自体缘集以为四分。 何者取一实是贪。 舍二边即嗔。 余无明是痴。 三分等取即是等分。 是根本三毒。 故请观音云。 净于三毒根成佛道无疑。 问实报若有四分因疾亦有四大四苦果疾不。 答既有自体生死岂无自体四大。 故大品云一切法趣地。 乃至趣非趣三大亦尔。 若自体四大四苦尽者。 即是大经妙色湛然常安住。 不为生死之所迁。 若诸师谓法云等觉无生死者。 其如教何。 又文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若金刚等觉无明未尽则有细微因果疾生。 四约寂光者解有二种。 若寂光土唯妙觉所居。 则自体因果患累永尽无病可论。 若通下地菩萨所居则有微细因果之疾。 此取有后或无有后生死。 若依仁王法云三生。 则无有后终生有后住生。 法云始生乃至欢喜皆属因缘生死。 此别教为便。 依圆义推无有后即是等觉。 有后或从法云至三十心皆是因缘。 展转轻重。 虽作此解未可定用。 但依前释寂光土究竟清净。 岂有因果细微之疾相待判其轻重者乎。 问龙树学者何以用天亲之义。 答是二大士岂不同入不二法门。 今本为通佛教随其所关即用。 何得定执。 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 当细寻天亲。 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 但此经盛明疾义。 未见诸经明文。 若不取地摄相映望者。 他或谓非义理多端强说。 二明权疾者菩萨住大涅槃有五种行。 所谓若得三谛三昧具二十五三昧。 即成圣行。 从圣行生天行梵行。 从梵行起婴儿病行。 婴儿行从大慈善根而起。 病行从大悲善根而起。 何者诸佛菩萨清净法身诸恶永断众善普会。 有何方便小善之可行。 有何界内外因果之疾瘵但以大悲善根欲拔界内外因果患累。 故形充法界无疾现疾。 即是病行。 又示方便小善。 除界内外众生缘集即婴儿行。 若此因果疾愈则诸佛菩萨舍应还真。 但众生病有兴废重轻。 菩萨还同兴废重轻。 故文云菩萨疾者从大悲起。 以众生病故菩萨亦病。 若众生得不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今净名託兹方丈空其室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是则无疾现疾。 远表诸土有权病也。 但实病轻重上已分别。 今明权疾亦约四土。 一同居秽净现权疾者。 秽土既有十界因果之实疾。 以其疾故则有十界因果权疾。 若界内疾愈则净名亦愈。 问六道因果有疾可知。 四种行人界内因果其相云何。 答此约界内因果患累未尽。 若同居净土但有人天四种行人六种法界因果实疾。 以其疾故则净名亦有六种因果权疾。 若此疾愈则净名亦愈。 二有余者二乘及三种菩萨皆有无为变易因果实疾。 以有此疾则净名亦有。 若此疾愈净名亦愈。 三明果报现权疾者。 但有圆教四十心及等觉地受法性身。 各有自体.实因之疾.因缘.有后.无有后生死.实果之疾。 以有此疾故净名则有。 若此等实疾得愈净名亦愈。 四寂光土有疾无疾前已分别。 是则净名大悲疾行权同四土。 无疾现疾荷负十界。 故名权疾。 问净名既是等觉。 元品无明无有后生死。 实因果疾犹在何得约实报土而明权疾。 答本迹高下莫测之义。 已在玄文何得更问。 但权疾之义约位不同。 若妙觉极位无法界之疾。 而现法界疾者且如净名权疾。 等觉犹有元品无明无有后生死实因果疾。 从现受有后乃至分段因果之疾皆是权也。 如此传类齐位是实同下是权。 乃至有余同居现因果疾皆是权也。 若有余土二乘三种菩萨齐位。 有无为之实因疾方便之实果疾。 神通誓愿入同居净。 同六种因果之疾。 入同居秽同十界因果之疾。 皆是权疾。 若同居土四种行人断界内惑未尽。 若断已尽身在同居。 无疾现疾为利众生。 皆是权疾。 乃至五通仙人诸天报得神。 通随有所为无疾现疾。 亦名权疾。 若约观心巧修观者或为自行或为化他。 无因果疾现因果疾尚名权疾。 乃至一切众生皆有此义。 如是则一切法趣疾。 乃至趣非趣。 如此明疾坚则深穷实际之源。 横则广等虚空法界。 义理幽微。 自非妙觉种智圆明。 孰能究竟通达无碍。 今净名现疾表此。 故声闻菩萨皆所不堪。 莫敢传旨。 文殊自知善解疾义能恭圣旨。 问于权实往复无滞四明因疾出六品者。 净名诧疾意在兴教。 因文殊问权实之疾。 答权疾出此品上半。 答实疾出此品下半。 又因权疾广说不思议品。 因实疾广说观众生品佛道品入不二法门品香积品。 是故室内六品皆从疾之一字。 权实故有。 入文帖释当如符契。 问有师云此品是五源八始此云何。 答有似而疎甚不主对。 何者净名本託疾兴教。 但约疾之一字出室内六品。 何待空室等为五源也。 今明一部凡十四品唯初佛国的是大圣法王自说。 余十三品皆因净名託疾而兴。 细推疾之一字即是三由六源二始两因。 三由者由净名託疾故有诸王士庶参问。 佛命弟子菩萨问疾。 即是由疾得有室外三品。 六源者以现疾故文殊奉命入室问权实两疾。 净名略答广说。 是则室内六品从疾而起。 疾即六品所出之源本也。 二始者即是菩萨行见阿閦佛二品。 亦因净名託疾而始。 所以然者。 闻说六品有缘疾愈。 净名得无复疾。 故掌擎大众还菴罗园。 起发如来复宗明佛国因果。 二品从疾愈而始。 故言二始。 两因者法供养嘱累两品。 亦因託疾而有。 何者两品既是流通。 因净名託疾而有正说。 流通即是流通正说。 是则因疾而有流通两品。 故云两因。 今明室内六品大分为三。 此一品即是略明权实二疾。 次不思议一品广释权疾。 后四广释实疾。 尔时佛告下五正释文为二。 一佛命文殊二文殊恭命。 初文者上诸所命各述被弹皆辞不堪。 但入室问疾利益事重。 自非文殊具前五义更无堪任。 所以命也。 文殊下二文殊恭命。 文殊既无被弹之失无可致辞。 又五利事重。 岂可乖违大圣高旨废斯大利。 是以恭旨。 文为五。 一恭命问疾.二大众俱往.三宾主往复.四正宜旨.五时众得益。 初为二。 一先自谦.二正恭命。 初复为二。 一自谦.二出谦难之事。 一自谦者行人之常仪。 而言难为酬对者。 上人智深德重往复非易。 深达下二出谦难之事文为四。 一二智深广.二因果德满.三化他功大.四结二智究竟。 具此四故故可谦难。 初文言深达实相即实智深广。 若三藏菩萨本不入实岂判浅深。 通教菩萨偏真实相未足以难大士实智。 别教登地託至等觉但破十一品无明未成深达。 况有教无人岂足敬难。 今圆初住乃至等觉破四十一品无明。 将穷源底智隣妙觉。 故言深达。 善说法要者即是知不生不生不可说。 四悉赴机说实相法。 若权智所说虽多得益盖寡。 故非要也。 今实智说一实相益者深广。 故言法要。 如法华明多施金宝岂同解髻。 此应四句。 一少说少含.二多说小含此非法要.三少说多含.四多说多含此是法要。 辨才无滞者明权智无滞故可敬难。 此即生生.不生生.生不生不可说。 四辨赴缘说三无滞。 智慧无碍者即是三教所诠之理。 知病识药随病授药。 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故言智慧无碍。 一切至得入二明因果德满。 故可敬难。 一切菩萨法式者即是权实法式。 又是修行轨仪。 非权非实而能通达权实法式。 自行教他。 非但悉知亦能成就。 此因德满故可敬难。 诸佛秘藏无不得入者。 二权一实。 各有当教所明秘藏。 以实望权。 权是随他非真秘藏。 实是随自。 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是真秘藏。 一一宝藏一切法门即是藏义。 故法华云。 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果德将满故言无不得入。 既成果德深可敬难。 降伏众魔游戏神通。 三明化他功成故可敬难。 降伏众魔者降魔如前释。 但魔是所化众生之主。 若主不宾伏民岂归心。 大士既能降伏十方佛土众魔。 则一切众生无不归信。 游戏神通者。 民主既伏。 是以神通变现。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其功广大。 一切下地莫之能类。 故可敬难。 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四结二智究竟故可敬难。 其慧结实方便结权。 二智导众行行能究竟。 故言皆已得度。 虽然至问疾二正恭命问疾。 文殊谦下之仪已备。 虽智德相隣弟子之仪凡有百所为。 皆承佛力。 既是佛遣。 还承佛加冀无谬漏屈滞之失。 故言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问若承佛加者。 上诸菩萨亦皆堪往。 答加于可加。 文殊具于五义是故可加。 又如法华弥勒四众有疑。 唯从文殊取决。 岂得类诸菩萨。 于是下二大众俱往文为二。 一众欲随往。 二文殊与众俱往。 初所以念欲随往者。 净名神智难酬。 往昔声闻菩萨无敢当者。 今文殊智德高远承佛圣旨必论大法穷乎幽邃。 故咸欲随从。 于是至大城二与大众俱往。 其有入室闻法之机。 必沾益者皆共入城。 尔时下三宾主往复文为四。 一净名空室现相.二文殊见相知表.三净名称叹文殊.四文殊述成其言。 初又为二。 一神力空室二以疾而卧。 空室表欲扶成佛国之教。 现疾表欲显三解脱。 初云即以神力等者。 神力表用智慧。 空室表佛国皆空显真寂光。 除去所有表除依报。 及诸侍者表除魔外。 具如净名答文殊。 空室表其佛国即有二意。 一成前.二生后。 一成前者上佛说净土。 正为众生罪故不见清净佛土。 不得生净佛刹不能成净土之行。 故广说佛国品。 为破众生罪垢缘缚诸不净业。 令成净土之因。 净名为扶成佛教。 逆作方便折挫弹呵。 又因託疾为凡夫说。 又欲重发昔弹呵事。 皆为扶成净土之说。 今文殊既来所以现空室之相。 表佛土皆空。 欲与文殊广论佛国即成前也。 二生后者若现空室表佛国皆空。 文殊知表因即往复论佛国义。 故于此品即得明佛国也。 又因空室身子为众须床。 念食时众得见灯王佛土香积净刹。 其间往复品品开出佛国因果。 斯义既讫。 掌擎大众至如来所。 发起如来复宗。 广说菩萨行品。 明佛国因果见阿閦佛品。 无量大众见彼佛土。 因此发心修阿閦佛净土之行。 生彼土皆由空室现相。 而立即生后也。 今约四土释此所表。 一同居秽净。 若表秽土则有杂秽依报魔外正报。 净名现秽知秽即空。 欲以智力破除秽业。 若秽不空则不可破坏。 以秽业空故依报可除。 即是除诸所有破诸魔外爱见正报。 即是及诸侍者。 次表同居净土。 虽无杂秽依报魔外正报。 而有分段清净依报分段爱见正报。 净名现生知净即空。 以智慧力断除分段依正之业。 故云除去所有及诸侍者。 次表有余者虽无分段秽净依正。 而有变易依报无为正报。 即彼爱见魔外。 故净名呵须菩提云。 同于烦恼入诸邪见。 净名现生知其国空。 即用智力除其依正。 即是除去所有及诸侍者。 次约实报者。 其土虽无方便依正。 而有自体净妙依报。 自体爱见正报。 净名应生知国即空。 用智慧力除彼依正。 故言除去所有及诸侍者。 次常寂光国究竟清净。 空无所有即是极地所居。 无可除断。 故大经明无所断者名无上士。 今净名即用神力空其室内。 除诸所有及诸侍者。 表果报之末欲入寂光。 故地持明。 二障断时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此即其义。 若表权居前三方便利物。 具如前释。 复次有国有物有侍即是方便。 今悉除者为显实也。 空室现相略释如此。 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二明欲显三德解脱。 床表真性疾表方便卧表实慧。 此亦有二。 成前生后。 成前即是扶成佛说三解脱之法身也。 何者净名为成如来说不思议解脱。 故前呵诸弟子菩萨。 次及託疾为诸凡夫。 又欲重显往昔弹呵成不思议解脱之教。 故无疾现疾。 今文殊受旨入室问疾。 事须现疾表相。 以开往复之端。 因此得论权实二疾即如来所说及净名弹呵。 扶成之说悉皆显了。 生后者即生室内六品出室二品。 何者现疾有表故致文殊问权实疾。 则生此品。 次净名广说生后五品。 还菴罗林为成不思议解脱之教。 即生菩萨行见阿閦佛二品。 故名生后也。 至后帖文其义自显。 所以唯置一床表真性者。 法华明诸法空为座。 空即真性解脱。 疾表大悲方便。 同疾即方便解脱。 卧表实慧即真报疾。 卧是休息身安之相。 实慧若与真性相应。 则诸行休息心安不动。 智断圆满即实慧解脱。 故大经云谁得安稳眠。 所谓慈悲者。 常修不放逸视众生如一子。 以诸佛无缘慈悲拔一切苦。 非放逸行。 言得安稳眠者。 如磁石吸铁。 无缘无念即安稳眠。 如人自有不病卧寝自有有病眠寝。 实慧亦尔。 若众生无病即法身实慧无因缘之疾。 若有机众生有病。 即实慧法身大悲应之。 若净名同居秽土现此疾者。 净土亦然。 乃至有余果报亦尔。 问疾是缘集瘵碍之法。 何得表解脱之德。 答此异藏通。 彼以无烦恼生死名为解脱。 今不思议方便解脱只受烦恼生死。 而自无缚。 解脱众缚。 故大经云诸佛菩萨随所调伏众生之处。 名为解脱。 问此经明四禅为床座。 何得床表真性。 答经教随缘开喻不定岂可专执。 今解净名表发罔像得珠。 [言*解]诟穷研将不失宝。 亦如下文明毕竟空寂舍。 今见室空即表诸佛国土皆空。 文殊至一床二明文殊入室见相知表。 见其室空无诸所有者。 即知表诸佛土空。 必欲开发扶成佛国之教。 见其以疾独寝一床。 即知表三德解脱必欲显发扶成。 佛说不思议解脱之教。 故大论云智人能知智。 如蛇知蛇足。 问何以得知。 文殊见相即知所表。 答净名叹言善来。 以不见相而见。 不见相即表四不可说。 不见依正之相而见是现相。 表土表身。 若不尔者文殊在下。 何得问疾即问室空。 因此往复。 又文殊尚知如来欲说法华现相表发。 岂不知净名现相所表。 若不知者岂得恭旨堪来问疾。 时维摩诘下三净名称叹。 所以叹者知具五义。 今来问疾必能显发不思议解脱佛国因果之教。 扶成法王所说广利有缘。 故称叹善来。 文为二。 一正称叹.二释叹。 初正叹者对非善来而叹善来。 若诸凡夫弟子菩萨既无五义。 不能起发不思议解脱净土因果。 广利群品。 故非善来。 今文殊反此。 能扶成法王大教。 多所利益可谓善来。 余非善来者略有七种。 一诸王士庶皆有缘缚。 虽蒙说法除其结或。 非兴显大法。 二诸大弟子偏真断结。 无大悲心不求妙觉。 不能引物来出火宅。 虽从因来至有余涅槃。 便入灰断非真涅槃岂名善来。 三三藏菩萨虽求佛果。 伏结不断心不清净。 又止求道树佛果便入涅槃。 所求非实须转心观岂名善来。 四通教菩萨偏真断结虽有慈悲。 终求无余无常佛果。 须转心观岂名善来。 五别教菩萨虽求常果。 不能圆观法界。 次第而断界内外惑来入十地。 亦须转心观岂名善来。 六圆教初心中心虽能见中无缘大慈普覆一切不住诸地。 但智德犹浅非其齐量岂名善来。 七圆教后心。 本迹虽齐与物无有问疾之缘。 不能兴显岂名善来。 所以声闻菩萨皆不堪奉命者。 以有如是非善来故。 今文殊是圆教大士本迹齐量。 知与时众有扣击之缘。 故将大众如象王群同来入室宣旨问疾。 则为时众作入不思议见净土生净刹成净行。 而作良缘。 故来问疾是真善来。 净名悬鉴有益故叹言善来。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二释叹。 有师云真谛无来相俗谛有来。 故言不来相而来。 若尔应叹二乘。 又师言法身无来相应身有来。 故言不来相而来。 若尔净名皆应叹诸菩萨。 又师云若来是来来。 即自性来。 若来是不来来即假来。 假来非来即是不来相而来。 今言来是来来是自性者。 来是不来来即他性来。 岂得叹也。 今言若以来相而来则非善来。 今文殊以不来相而来故叹言善来。 何者若诸凡夫皆有爱见。 此取相而来。 若诸圣闻破假入真而来此是曲迳。 取偏真相而来。 三藏菩萨伏结而来。 取相未断。 通教菩萨从体假见真入见地。 乃至入菩萨位而来。 此取二谛相而来。 若别教初心历别三谛入初地而来。 此是依三谛相而来。 此等皆非不来相而来。 若圆教知四不可说即不见一切相。 而能观中道。 无缘大慈化法界众生。 同来寂光是为不来相而来。 此合如来命章说净土义。 亦称可净名之怀。 但诸圆教初中后心。 与此时众无有问疾之缘。 岂敢恭旨而来问疾。 阙此一义故净名不叹。 今文殊从初发心知四不可说。 无有权实自行化他之来相。 故言不来相。 而能道观双流而权而实。 自行化他来。 齐净名本迹之德。 故言而来。 又知时众皆是四不可说。 今有因缘故见其可说机来。 故将领而入。 当闻不思议解脱净佛国土之说。 皆获大利故释言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者亦是释叹善来。 以文殊不来相而来入室。 以不见相而见室空及以疾而卧。 皆知表发。 则悬相称可所以叹也。 言不见相而见者。 以对见相而见此非善来。 何者若诸凡夫肉眼天眼见麁细相。 声闻但有三眼。 肉眼天眼所见同前。 慧眼见真即是见二谛相。 三藏菩萨既未断结不见真谛。 但有肉眼天眼以见世谛麁细之相。 通教菩萨亦但三眼。 唯见二谛幻化之相。 别教菩萨得四眼。 三眼如前。 别得法眼见界内外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之理。 并是见相见也。 若圆教菩萨住十信位。 虽有肉眼名为佛眼。 相似圆见法界。 法界相惑未除犹名见也。 若入初发心住发真无漏即五眼圆开。 虽得五眼知四不可说。 不见有三聚众生。 即是不见相而圆见法界。 此是不见相而见也。 乃至妙觉亦如是。 今文殊本迹五眼与净名齐。 净名非相现相为表。 文殊以不见相而见所表。 此意悬与净名冥同故称叹也。 问来与见何殊。 答来是三智见是五眼。 法华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 又云如来知见广大无量即其义也。 复次圆教菩萨从发心住知四不可说。 得一心三观三智五眼。 将果望因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妙觉大海。 故言不来相而来。 五眼转明至果位时圆见法界。 故云不见相而见。 文殊下四文殊印可述成。 如是居士者前居士悬叹善来。 今文殊悬印如是。 此为二。 一文殊领解印可述成.二释述成。 初文者文殊言如是居士。 是正印可。 若来已更不来二句即是述成初句者。 此述成前善来对非善来。 何者前五人行以来相来。 故来已可有更来。 如凡夫外道修禅至非想已还堕三途轮回上下。 若二乘来出三界过三百由旬。 即住化城。 若灭化城须更来宝所。 三藏菩萨欲求佛果行六度。 而来不至妙觉。 若闻通教观从观无生而来。 通教菩萨来求佛地。 若闻别教改心观从别观而来。 若别教菩萨修别相三观来求妙觉。 犹是回曲。 若闻圆教改心改观从圆教而来。 此等皆是来已复来。 今圆教菩萨发轸无僻。 终不中道改心易观。 即是金沙大河直入西海。 故来已不复更来。 复次圆教初心中心虽从直道而来不改心观。 但来未至果犹有来义。 文殊净名皆至极地则无更来。 故言若来已更不来。 此述成释叹善来不来相而来也。 若去已更不去者。 此重述成来义。 亦约五人。 虽去以去相去。 非是善去。 此则去已犹应更去。 若依圆教发心正观中道。 一去则无改心改观更去之理。 故言若去已更不去。 此之二语。 一体义异转名目耳。 若以果望因即是从于因来。 故言智度大道佛从来。 将因望果即是去义。 故大品云是乘从三界中出。 到萨婆若中住。 又大论云众圣如是来佛亦如是来。 众圣如是去佛亦如是去。 如净名空室文殊来入。 名之为来。 受旨问疾即名为去。 文殊为净名说来。 故更以去义述成。 文殊言所可见者。 更不可见。 此述不见相而见。 不可见而见者。 其空室现疾表果依正。 若过此所表更无净土法身之可见。 此语成佛国义。 若引众生来入见净土法身。 过此更无可见。 故言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复次如世人肉眼见麁色。 不见细色非究竟见。 若更修天眼令见细色虽见细色不能见真。 若二乘通教菩萨修得慧眼。 即便见真。 虽复见真不见药病。 别教菩萨进修法眼见差别法。 虽见差别不能圆见三谛。 一切法入一法一法具一切法。 圆教菩萨若得佛眼。 圆见法界穷源极底与虚空等。 若过佛眼更无可见。 故言所可见者更不可见也。 所以者何至更不可见二明文殊释述成。 所言来者无所从来者。 此释若来已更不来。 四不可说即是平等法界。 诸佛所不能行。 此无有来相。 约此说来即是无所从来。 述成不来而来。 去者无所至者。 四不可说即是平等真法界。 诸佛所不到。 故言去者无所至。 重述成不来相而来来无所到也。 所可见者更不可见者。 四不可说平等真法界中无所可见。 而言见者。 佛眼见极更无可见。 即是释上述成不可见相而见也。 维摩经略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