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 内容: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明食用。 荆溪云。 以一食施一切等者义虽通因。 此约果人能用食者以诃迦叶。 无此能故引胜积以为诚例。 若论其意虽在果用果必由因。 验知。 迦叶初行亦偏。 因果俱失。 是故招诃。 依不思议至双游二谛者由得中。 故故能双照。 世及出世世即秽土人间之食以为施也。 出世即指界外诸尘。 如香积之例。 即中道也。 二叠释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释食体三。 初约理。 二约事。 问前示食体事前理后者荆溪云。 前释体中分之为二。 初事二理。 今谓即前疏文约事理邪正释也。 对今经文先理后事立妨。 三总释事理。 二释食用。 菩萨无上食因者荆溪云。 圆门之人发心。 观食若受若施。 法界平等方乃堪为一切因食。 故云无上。 此即正当以圆诃小而诃迦叶。 故凡施受因获大益则彼此俱损益者谓往贫则彼此俱益。 往富则彼此俱损。 彼心既轻。 此又废业。 故俱损也。 不为损之复损者荆溪云。 易损卦云。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损。 今引意者不取无损。 但暂借于又损之言。 损于烦恼已得有余。 复损生死入于无余。 菩萨不然故不为例。 四结劝。 不了义等者荆溪云。 准此意者若以一代五时相望唯有法华得名为了。 故许声闻得是渐也。 若当部论诸大乘人皆有了分。 但有兼带。 三揖敬。 荆溪云。 经云斯有家名者斯此也。 云在家士也。 经云我从是来等者耻小也。 故知。 彼时虽慕而不能取。 此时虽耻而不能舍。 故但冥资而无显益。 直用弹诃亦得显名。 望弹斥意故云密耳。 四结成不堪。 四命须菩提二。 初分科叙意。 二须下随文释义二。 初命问疾。 见空得道者荆溪云。 即是空解脱门以依于空门得解脱故。 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正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 莫敢闚其门者闚去随反小视也。 文中作视者误。 荆溪云。 莫敢闚其门也者然十德五百四大八千岂皆不曾造其舍耶。 欲显善吉恃空之谓伤甚说耳。 其存有者等者此述善吉乃谓一切小乘之人及诸菩萨。 悉皆以为。 存有之人则谓一切无近其门。 我既解空。 径造何惧。 三明不堪之事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五。 初取钵盛饭。 荆溪云。 若表理者者表义众多。 且出一辙为诃之式。 以妙有饭点但空钵。 示令知空即不空也。 若尔其时已是求于不空得不空耶。 答此即求也。 此即得也。 何者心相体信入出无难因闻大教即当其机亦名冥求。 亦名冥得。 然其冥益表尚存空。 是故于舍心仍住小。 二正述弹诃二。 初分科悬示二。 初分科定教。 二所以下悬叙义肯。 惬同魔外者惬伏也。 荆溪云。 然善吉迦叶皆因乞食不称上田。 约所诃边二人各异各有所归。 但迦叶从贫其心犹下。 善吉自恃空解胜他。 况复以身直造其舍。 状当于忤不护人心。 须以随宜悲敬两屈文此二人其事虽别于理大同。 何者若堪为敬田乃可取食。 此同迦叶道灭心非自谓真田而生谬解。 其心既僻入聚。 必非于食等者。 同于迦叶无正食法。 挫同悲田。 亦是诃其唯有苦集。 菩萨常于五道现身。 闻同悲田情犹未惬。 如与外道天魔同流而欲自谓无上乞士。 乞士须是众生福田一事不闲。 福田何在。 本不了悲敬平等理性。 闻兹抑挫置钵忙然。 复同迦叶被斥自鄙。 二取二舍有失义同。 彼此咸招四谛之屈。 故与迦叶大旨略同。 余非乞食随事不定。 二初问下随文释义二。 初约敬田问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问知圣法不二。 初总示分章。 荆溪云。 以法能成人者若晓于法何须问人。 下更问人良由昧法。 二依章释义二。 初约事。 荆溪云。 事中复云。 于法等者于食亦等者事中食者贫家富家及所得食。 事中法者于家于食悲智之心。 食法互形失一俱丧。 故知。 于食起平等者于食必怀不二之心。 验知。 善吉二事咸阙。 如何得成净土之行。 于食既尔。 诸法亦然。 复次下复约二门。 约食对法而诃其偏。 故于法食示成不等。 故知。 善吉于乞属非。 菩萨不尔者示大而诃空有。 空有并是一法界故。 故皆可破及不可破。 不可破者立一切法。 俱可破者破一切法。 遍破遍立安得以之同善吉耶。 善吉偏以空破一切。 破即非遍唯立于空。 立亦不遍有能有所有待对。 故乞食既坏自他不成。 今大乘人虽以空有而为言端破立皆遍一切诸法。 若能至于食无诤者向破善吉空不成空。 今破无诤翻为有诤。 贫富硕异。 诤岂过斯。 以其不能如菩萨故。 若能至真乞士者反其善吉。 当如净名之所说故。 二约理。 荆溪云。 约行立观仍名为事。 今此唯论乞食法界。 文为二。 初引文正示。 大品至非趣对三谛可解。 二又诸下遍历诸科。 向约味明理。 于五阴但是色阴。 于十二入但在味入。 于十八界亦在味界。 故得遍历三科。 至于种智一心遍收咸即三谛。 心外无境。 谁论贫富。 刹那三相者生住灭也。 异同于灭故秖云三。 荆溪云。 今借三相喻于同时三谛。 三谛方名于法理等。 二又于下约为敬田。 能如是知是知圣法者知秖是照。 圣法即三谛也。 以一心三观照一心三谛。 故知圣法。 则有假名观行相似分真等知。 皆是敬田也。 既不下既迷自性。 此可悲愍。 即是悲田。 此去多是观心者一家章疏立观心解凡有二意。 一为未修观者无封文滞事之愆知依解起行之意。 二为已修观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忘本习。 今虽消文多约观谛。 封滞讵生。 且顺本习。 岂待更作观心释耶。 应知。 初学寻读既粗知其旨。 必欲修习须依止观十境十乘方有所到。 若固执诸文即可修证既昏大旨便坏一家。 请自揣心何须腾口。 一家所谈明踰日月。 其有目者仰首皆见。 吾何所云。 二问是圣人不二。 初叙意分章。 若是圣人至而取者荆溪云。 前以人验法。 今以法格人。 人法互无即俱。 故知。 前既无法。 已知无人故重验之。 还须约法。 恐是生念至敬田取食者前迦叶章中以小四谛难之。 令于大乘成失今于此中约大四谛难之。 使于计小有愆。 故以四谛总别难之。 故知善吉以小四谛而为所证。 净名以大四谛而诃辞。 大小永乖。 岂能醻答。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三。 初别历四谛捡问二。 初分科。 辨示因果次第者以世出世皆从因至果故。 二若须下随文释义四。 初集。 荆溪云。 若凡夫下心是心王常与毒俱。 此下亦应须以四句分别。 今但三句断而与俱。 无此理故若义立者即诸常见断惑外道全与见俱于理亦得。 今第二句正是所诃。 次第三句即是能诃。 菩萨等者此中所明即是中道佛性即真性也。 次通达下即实慧也。 见一切法即方便也。 二若二乘观有作苦谛等者小乘可知。 菩萨观无作苦谛者无作之语兼于通教。 荆溪云。 此中亦应具作四句。 以遍对实有坏不坏。 今文阙别但有藏通圆三也。 初以藏通对于圆真论坏不坏。 故通文中不语不坏。 以滥圆故。 故不立之。 不云别者但别教人先坏后随。 滥三藏故虽具四句但成二句。 谓坏而随不坏而随以界内外各有坏与不坏故也。 若为成于四句义者坏身不随苦行外道。 不坏不随常见外道。 又通教中文亦云不坏而随。 非今经意。 三道秖观至八解脱者此体集已以为无作之道。 虽众生之名在果而菩提之名通因。 又是相带而来。 正在下句证。 今道义众生苦也。 八邪集也。 双游等者荆溪云。 理性相即故曰双游。 岂可俱存事中明暗名双游耶。 今以此文从果用故得云双游。 任运体暗即明明能垂暗。 暗亦恒明。 如是方可名曰双游。 岂可障智无明犹存不破。 而得名为明暗相即。 今乃通于因果之位事理相即。 义不相妨故修观者理亦相即。 岂可一向推功圣人。 故知。 行者恒住事中观理明暗暗尽明成亦无所灭。 故应于事明暗照理明暗。 而于观行亦曰双游。 是则事暗非暗。 理明非明。 虽即事理位殊。 亦曰事理不相妨碍。 由因双游成果双游故也。 行于非道理亦如之故得证向双游故也。 则三千世间皆名非道。 所示痴爱不离空中。 明暗理同方名佛道。 是则事理因果皆不二也。 问何以明脱而为道谛。 答三明具有正助二道。 无漏正也。 过未助也。 道谛不出正助之行。 又可三明正也八解助也。 又八解者若于事禅达实相理。 而能化用实理正也。 化用助也。 于如是等方名道谛。 四灭经云亦不解不缚者荆溪云。 解字有人作古买反。 何往不得但反上解脱不合言之。 何者若正运功上可作古买反。 下作耻活反。 功成之日上应作户贾反。 下应作徒活反。 缚无两音义实通二。 以缚音时亦秖名缚。 声闻教至即是灭谛者今意灭谛而从解五逆。 为名者五逆即是极苦之因。 因必招果。 苦即灭故故小乘中为十三难障。 戒不发定慧不成。 定慧不成无得果义。 今大乘教体达心性即是解脱。 何障之有。 若尔何故梵网七逆成遮。 答小遮障戒而复障果。 大虽障戒不遮进道。 故阿阇世得无根信。 殃掘摩罗获无生忍。 若尔大何须戒。 答若也自知宿世有乘遮犹得法。 此世新入薄助来生乘种即微遮牵恶道。 实假乘戒人天值佛。 又大乘障不同于小一生永弃。 以大乘中许忏逆故。 此土行事盛用。 斯宗依大忏愆还投小捡。 况本大学忏重何妨。 梵网明遮未忏者耳。 具如下文波离中说。 岂有哲士避戒从乘尚恋深遮焉求至道。 如调达等者此须从权迹示边说。 在逆恒顺。 顺不妨违。 斤小不闲非道为道。 准理应说。 体逆入灭体逆灭已方称实行。 不尔俱非者善吉不见无作。 既非分真圣人。 复非无上敬田。 故云俱非。 荆溪云。 此更举果而斤于果。 引权调达。 意亦如之。 权迹即是果地之用故也。 二总约四谛叠释二。 初叙意。 二不见下随释四。 初约谛。 初双非释中先约法释。 二约人释。 荆溪云。 初约法中且消经文以无作谛遮二边。 故若言不见等者又恐善吉内心遮云若破有作。 岂全无耶。 故即示云无作四谛岂亦无耶。 故以上文所说醻之唯大无小。 何须置惑。 次又解下约人释者但以不同凡夫二乘。 大乘自有无作谛也。 虽有二释其约法者其理稍强。 法通属人双释无咎。 次约去取者但以三教而斥于一。 问去取文中去一取三。 为用三教诃善吉耶。 答小衍相对。 剋如下文外人过。 论主云。 若破一切法者出论主过却谓论主破一切法。 汝是俱破四种四谛。 此是外道。 以己量人当知。 此是大可畏处。 论主反质者反以此见而还外道。 汝计是见破诸因果。 今虽云破虽表不尽即破即立。 如我所破破小立大。 乃至遍立一切因果。 大小并立。 故云宛然。 反质者质问也。 亦成也。 三约四不可说者荆溪云。 问若诃小乘秖合用大。 而云四不可说为不见谛。 善吉正得有作灭理亦云不见。 何名为诃。 非不见谛。 亦指大经有因缘说。 善吉已禀生灭之教亦能说之。 何名为诃。 答前文先作双非释。 竟已属无作。 更去取释复用大小相对门诃。 即明善吉非但不见无作四谛。 意显衍中三俱不见。 今引大经四不可说及四可说。 明四四谛俱是圣法一心中具见。 此具理而能具说。 若破若立俱说但泯。 但须菩提无斯证用。 则二俱失。 何名圣田。 二约果。 荆溪云。 但二乘下更破小果。 今弹意者以向去取四谛之文其文既通更立圆极。 以为能非。 若如斯者方名得果。 降斯已外如破化城已下。 其文具历四教尚以圆教等觉为非得果。 善吉何人自谓得耶。 言已破化城者虽宿草庵入出无难。 义已冥当破于化城。 别教至证果者问准圆别教皆应以等觉之位为非得果。 何以秖云十地未满。 答由等觉位有无不定及以等觉为等觉佛。 此约不立等觉位者。 于别教中十地义当菩萨位极。 若望于圆地仍属住。 故云未满。 下文等者虽初住中已成佛道亦非得于究竟佛果。 三约凡非离凡夫等者荆溪云。 展转比望亦以佛果方名非凡也。 引五凡夫论者亦证皆凡唯佛方圣。 五凡谓信住行向地也。 四约圣尚不见至圣人也者尚无所证法。 安有能证人。 三结破。 荆溪云。 而离至取着者四种四谛秖是权实。 四种因果理性唯是平等法界。 故云不取着也。 即中道至定慧庄严者三昧是定。 三智是慧。 谛秖是境即法身也耶。 定慧庄严法身。 故知。 此中具三德也。 法爱不生者若生法爱即在相似。 不进上位名为顶堕。 大论三十云。 问曰。 云何为顶堕。 答曰不能上菩萨位。 亦不堕二乘地。 爱着诸功德取相分别是菩萨顶堕。 二约悲田问二。 初悬谈义旨二。 初总示。 二此文下别解二。 初斥古。 旧解无当者二家释义俱不当理。 故总斥云无当也。 折令同六师者令反出缘起也。 二今明下显今。 二随文正释二。 初问惬同邪人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约不见佛不闻法。 问不闻衍教三种四谛者荆溪云。 此文斥意虽多在通圆举不闻边须云三也。 故知。 尚不闻通别。 何况圆耶。 止宿至粪器者此在鹿苑也。 方等闻大犹住小果。 故经立譬乃云犹处。 须知。 在指在鹿苑时。 正缘正道并指衍门。 类同外道者小乘不见中理。 类同外道不见真理非谓小乘便是邪外。 二约同六师问三。 初总明义旨。 所以至受学者荆溪云。 前不见等已是极问。 既不见佛是邪见人虽复总问犹恐善吉因循推託不受。 泛言我亲见佛。 安云不见。 故更的指不见佛者必见六师。 故知。 六师既不见佛不闻佛法。 善吉亦然。 与彼何别。 何以知去以事验之。 即以善吉解空之时望于六师元学之日。 六师在前善吉先见。 言后习者习学也。 师范者法言曰。 师者人之轨范也。 二别示类同二。 初正解六师。 诸法皆不生灭者谓。 诸法如虚空也。 肇法师云。 其人起邪见谓。 一切法断灭性空。 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 拘賖梨母也者是彼所生。 故称拘賖梨子。 下称子者皆尔。 任运时熟得道者谓。 道不须求迳生死劫数苦尽自得。 如缕等者如转缕丸于高山。 缕尽自止。 何假求耶。 又言下其人得通见未来事。 但齐八万劫冥无所知。 便谓苦尽。 钦婆罗麁衣也者肇法师云。 是弊衣名。 或云。 织毛为衣。 今以至乐也者谓今身併受苦。 后身常受乐。 出家外道通名者肇师云。 如佛法出家通名沙门。 不可改等者谓。 苦乐罪福自有定因。 要当必受。 非行道所能断也。 广明六师宗计如涅槃经。 二今大下类同小乘二。 初约喻示意。 二言相下正明类同二。 初类同六师二。 初明外道似小乘。 破因不破果者无造者是破因也。 一切自然是果也。 如庄周所计者以此土为类也。 庄子蒙人。 名周。 梁惠王同学。 着书十余万言。 而皆寓言。 今宋州此故蒙城。 是其处。 现有漆园乡于彼着述。 故或云蒙庄。 甞为漆园吏。 删阇夜至未详者彼计任运时熟得道。 或是邪因缘或是无因缘未敢定判故云未详。 迦旃延即前第五人也。 余二者即第四钦婆罗第六尼犍陀也。 谓应受苦报。 及云皆由业定并属有门。 二声闻下明小乘似外道。 过去至定数者拘留孙人寿六万时出世。 俱那含四万。 迦叶二万。 释迦百岁时出。 释迦初说五人证果。 八万获忍。 至于弥勒三会说法人皆定数。 如弥勒成佛经说。 余时不得者谓除六四二百八万寿外余时不出。 由无得道机故。 问诸大乘中皆同此说。 至如法华授弟子记皆定劫国寿命所化弟子等。 何独小乘。 答大乘所谈佛佛道齐随机现应。 虽或同小说岂有定执耶。 如法华经明。 数数唱生灭。 十方有分身。 常有灵鹫山。 余国更作佛。 又如涅槃说。 西方无胜国庄严如安养。 释迦出彼土。 楞严三昧说。 七百僧祇寿乃释迦。 异名光明。 谈佛寿虚空地山海不可为譬喻。 大论明释迦更有清净国。 犹如阿弥陀。 今经梵王见犹如自在天。 凡此诸经论岂同小乘说秽土百年寿定是释迦文。 一佛既叵量。 诸佛咸如是。 当思其宗旨。 无令大小溷。 犯重毗尼作摈者四分云。 若比丘及尼犯波罗夷。 已都无覆藏心。 令如法忏悔。 毗尼母论云。 白四悔法已名清净持戒。 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 然障入地狱。 四分云。 若重犯者灭摈。 及诸遮道之罪者谓犯僧残已下也。 二类同三种二。 初明外道似小乘。 若得禅定者荆溪云。 四禅四空也。 停河等者大论三十五诸外道等来白波斯匿王言。 大王是月增减谁之所作。 大海醎味摩罗延山谁之所作。 岂非我等波罗门耶。 大王不闻阿竭多仙十二年中恒河之水停在耳中耶。 瞿昙仙人作大神变。 十二年中变作释身。 并令释身作羝羊身作千女根在释身上。 耆兔仙人一日之中饮大海水令大地乾耶。 婆薮仙人为自在天。 作三目耶。 罗罗仙人变迦毗罗城为卤土耶。 三光者日月星也。 四韦陀如前说。 医方者文心凋龙云。 方者隅也。 医药攻病各有所主专精一隅。 故药石称方。 十六大国者名出长阿含。 一央伽。 二摩竭提。 三迦尸。 四拘萨罗。 五跋祇。 六末罗。 七支提。 八跋沙。 九尼楼。 十槃阇罗。 十一阿湿婆。 十二婆蹉。 十三苏罗。 十四乾陀罗。 十五剑浮沙。 十六阿槃提。 二三藏下明小乘似外道。 三所以下显诃折意。 心行理外者两教舍生死求涅槃。 别教舍二边求中道。 不能顿知本性悉名心行理外。 自此下涅槃迦叶童子自叙之辞也。 别人尚邪。 藏通岂正。 以俱非圆融无作故通别尚尔。 三藏如何殊。 折同六师良有以也。 三结令取食。 虽分至不见佛性者荆溪云。 生死义同失道理等。 二问惬有邪法三。 初叙意分科。 荆溪云。 何以犹具见思等者亦以体异名同为诃。 善吉具有界外鄙恶。 鄙恶是贼何名杀贼。 必是生。 故非不生。 是贼必是生。 安堪应供。 无此三德罗汉不成。 二一约下随文释义三。 初约杀贼诃二。 初叙意分科。 二若顺下随文释义二。 初诃有见入于八难二。 初释有见惑。 言邪见者是何等见者荆溪云。 徵起释出。 若界内邪此则易知。 外邪难识。 即指善吉。 故欲释之先须徵起次释。 若作合中即无见摄。 意明此邪仍预二谛三谛之内。 二则指俗为有。 三则指真为无。 虽为二谛三谛邪所摄。 并不见中即属界外之邪见也。 若界内悉为二三俗之所摄。 故知。 内外邪见永殊。 今以界内既不见中具有无明变易生死。 界内能破贼义仍存言含中者于七重中藏通即是无中。 二谛别圆接。 通名为含中。 别是显中。 显中或时复指于圆。 涅槃疏中亦以七重名为单複真俗二谛。 今于此意明二谛之中有于中道。 中道共真而为真谛名为含中。 若显中者亦是别及圆入别之二谛也。 故准今意含亦得名为显。 言真谛合俗者即二乘之真合在俗中。 俗亦名有。 故云有见。 若离为三二乘真谛亦得名无。 故云则无摄也。 准上合俗既名有见离三属无即是无见。 文略见字耳。 以不见中并名为见。 见故名邪。 以五种中别圆入通者正斥于真。 岂论接真。 故五种中唯圆非见。 余犹名见。 故大经下证二属邪。 何者下释同外道属邪。 二释入八难二。 初就界内明大小两殊。 荆溪云。 住于八难去明净名诃。 意本以理难。 而诃善吉言中立事抑。 同悲田故释斥辞皆兼事理。 声闻等者明声闻人难之分齐既破思惑明难定无。 今以难诃明具理难。 是则身任界外八难。 何能入于大乘见道。 若菩萨则不定者即界内圣为界外障境。 达界外难方名无难。 故于此境有障不障。 言不障者菩萨通四。 前二成障。 未能善巧观于内障成外无障。 后两善观方乃非障。 又前二事理一切俱障。 别教教道犹不免障。 圆人前后一切非障。 正约此文以斥善吉。 又复前二能知内障。 不能知外故二乘人义当前二。 是故被诃。 忙然不识故使小学住内外难不得免难。 弹斥之意意在于此。 此即行于非道者内外八难俱名非道。 二善吉下望界外分事理二异二。 初明善吉具二。 显圆人俱无。 言具二者文误应云具一。 谓善吉虽无事难而具理难也。 唯圆菩萨等者荆溪云。 问若以事难而为理境者菩萨住于恶道等处及以根坏。 云何令无始名无难。 答此有二义。 一者入位。 二约观行。 若入位人何妨有之。 但斥小乘无此事耳。 若观行者亦容不障。 何者初心菩萨乘急戒缓在三恶道天及北洲。 乘种不失。 乘戒俱急纵在佛前宿愿所牵。 或在佛后禀教无癈。 根缺世智何损观门。 况体难之言言兼事理。 事难如前。 理难秖是一念小心。 小心即中。 何难可得。 况复大愿无处不至。 何得隔于难处难时难根难智。 住之体之化之用之。 是故大乘理须体事。 故知。 因果并异小乘。 二事八下约事理各明。 结被诃所以二。 初约事理各明。 事难指前。 今明下明理难。 荆溪云。 释出内外而分事理。 是即善吉不识界外理难。 而能障于中道。 有师去破古者今但破小。 既大小三乘共有三空。 是故不得三空为释。 又三空位在见道前。 犹能发心。 故亦不用。 今明见等三道是已死。 故于义便故故引正位。 即见道也。 见道尚尔。 何况修道。 又从实说入三道者犹可得发。 入无余者准小乘。 教无有发理。 余国之言亦从实教。 菩萨下明二乘心尚是恶道中之极重。 岂不名为三恶道耶。 如大论等者二乘之人为菩萨怨。 怨家岂过恶道之因证恶道也。 暹云。 大论三十云。 譬如空静有树名奢摩黎。 枝觚广大众鸟集宿。 一鸽后至住一枝上。 枝觚即时为之而折。 泽神问言。 凋鹫皆能住持。 何至小鸟便不自胜。 树神答云。 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树子来。 栖我上或当放粪。 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 是故怀忧。 宁舍一枝所全大者。 菩萨亦尔。 于诸魔外诸使恶业无如是畏。 二乘于菩萨边亦如彼鸟。 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乘心。 论中以大斤小。 故对二乘心正当界外恶道难也。 四谛中灭等者荆溪云。 此取法华譬喻品意。 彼品东西驰走视父而已。 彼疏释云。 东西者苦集也。 南北者灭道也也。 故以此对灭用证灭谛。 若入无余八六四二如定寿也。 纵现有余定入无余。 故亦得名定。 故俱舍云。 北洲定千年。 西东半半减。 西东亦定。 今取极长自谓永灭。 长岂过斯。 佛前佛后等者俗后真前俱不见性。 何者真谛之后应须见中而便照俗。 义同在后又约谛论亦可名为俗前真后。 外道不见真理等者见慧即是一切智外道。 故神通韦陀多皆先修一切智也。 故小乘谓真于大犹俗。 俗故名世。 真俗二谛俱不见中。 但成世智所以属难。 瘖癋者瘖亦痖也。 不能言也。 有作喑。 字林喑唶也。 唶子夜反。 痖有作哑。 字林乙白反笑声也。 易云笑言哑哑是也非今字体。 二善吉下结被诃所以二。 诃有思离清净法。 心与此合者无漏智与无明合也。 全智是惑义言合耳。 所不能断者荆溪云。 折挫之言据未发心前耳。 故闻等者大论第十九云。 如声闻闻紧陀罗王屯论摩弹琴歌声。 以诸法实相赞佛。 是时须弥山及诸树木皆动。 大迦叶等诸大弟子皆于座上不能自安。 天鬘菩萨问大迦叶。 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 今何故不能制心自安。 大迦叶答曰。 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 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 若八方风起不能令须弥山动。 劫尽时毗蓝风至吹须弥令如腐草。 离于自性等者自性清净心即中道理也。 凡夫具惑等者凡夫具足三惑心有反复。 傥遇净缘即了自性。 故胎经云。 唯在心垢灭。 取证如反掌。 二乘下法华已前自执已证以为臻极。 故折云永离。 若至法华其实不离。 二约应供诃三。 初折同世禅二。 初约凡夫往业释二。 初正释荆溪云。 四无量无诤等定者有漏慈悲不与世诤亦名无诤。 何足为奇。 二料简二。 初约外道现得释。 二折非良田。 有见思砂卤者此寄世田释出世福田。 所言非者但有砂卤非良田耳。 故二乘人犹有尘沙无明砂卤。 卤醎土也。 三折同三恶二。 初约入位就界外释。 荆溪云。 以小乘人无愿牵故无化物心。 故施得福先在人天。 此明施者自无愿故菩萨不然。 已如前释。 二约初心就界内释。 凡夫执小定堕三恶。 非界外也荆溪云。 据薄闻小乘者自无小益唯能谤大。 次引胜意以证堕恶。 大论第七过去师子音王佛灭后有二比丘。 一名喜根。 一名胜意。 喜根弟子聪明乐闻深义。 其师但说诸法实相。 语弟子言。 淫欲痴相即是实相。 无所罣碍。 以是方便无瞋。 无悔得无生忍。 胜意持戒头陀四禅。 弟子根钝多求分别。 胜意语诸比丘。 当知。 喜根诳惑诸人入邪见中。 其言淫欲是无碍法。 是时喜根作是念言。 是人大瞋恶业所覆当堕大罪。 我今当为说甚深法作后世因。 即集众僧一时说偈云。 淫欲即是道。 恚痴亦复然。 等三万天子得无生忍。 八千声闻皆得解脱。 胜意即时身陷地狱。 受千万亿岁苦。 喜根即今东方宝严土光踰日月佛也。 胜意即是释迦。 广如论中。 辅行及诸文亦备引。 三约不生诃六。 初折同众魔二。 初总示。 二为与下别释。 自行等者荆溪云。 同乐生死如同一手。 界内天魔本意但令众生乐有。 有即生内内外何别。 生因同故如一手作。 又解下坚也者劳役坚劳古字假借不分二别。 故文选牢固字多作劳字。 故使今文次作坚义。 俱染至难转者执固即坚义也。 魔与善吉执固既同。 可为伴侣。 二折同尘劳。 汝亦具有故言等也者荆溪云。 八万等言通于大小。 故俱舍云。 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 乃至如报恩经。 列多八万。 此等皆是界内八万。 如对四分一分各有二万一千。 四分秖是界内惑耳。 如大乘中三昧波罗密等之所治者皆界外惑。 故知。 善吉具有界外名同类同。 故大士诃之云无异也。 三折同世怨。 阉人者男去势也。 月令仲冬命阉尹审门闾慎房室。 荆溪云。 应云阉贼。 又取他阉自灭灭他不可治也。 又害等者害即怨也。 前释害相此释所害。 又前唯正因。 故云种子。 此据三因故云身命及眷属也。 四折谤佛法。 荆溪云。 谤有二种者虽对二种秖生死一。 言亦兼二谤。 若有生死必无常住。 为成损相须对常住。 五折非真僧。 荆溪云。 不入众数者亦可云事理二和方名为众。 众必和合。 即是事与法界众生和。 理与真如法界和。 善吉并无。 故不入数。 六折非真灭。 荆溪云。 不入数故终不能得大般涅槃。 大般涅槃即大灭度。 纵有入数尚未得灭。 况不入数焉能得灭。 此纵斥耳。 终无入数而不灭度。 三世人下斥疑引证。 多疑此解者疑今作诃杀贼等三义解文谓。 无所据。 而不知今师深凭法华见兹斥意。 以法华善吉领解既云我今真阿罗汉岂非追省往昔小果。 既不真实致被弹诃。 故须以罗汉三义以释今诃。 故去至法华方显。 故四下引证。 四大声闻善吉居其一也。 三置钵而去二。 初总示。 初自伏非敬田也。 又我下不伏为悲田也。 进退思惟者结上二文。 进思非敬退思非悲。 悲敬俱非。 从何取食。 不如弃钵出舍而去。 二时我下别释。 荆溪云。 茫然者总相不知。 不知佛法权实开遮。 若使知者即应答云世尊知我实机未发。 是故遮实而先施权。 大士何得辄以实斥。 至后机成方可遮权而用于实。 如来尚自观机逗物。 大士何以损我机宜。 密意虽然善吉可中能作此答。 乃涅槃会上声闻岂更招于大士之折。 大士正为方等不知作入醍醐远方便耳。 以不知故点然无答。 四净名安慰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三。 初慰问。 荆溪云。 即是法身等者即是法身如来所作化事。 作此释者但是从理亦应。 更须从事以释。 假使如来化为一人。 还自以此而诘难之所化之人。 岂有惧色。 诘者责也问也。 二善吉答。 三重慰解释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正安慰。 荆溪云。 一切法者阴界入等一切法也。 此法尚尔。 何独悲敬。 二解释。 三重辨。 五闻者悟道。 前用通教解释等者以此云得法眼净是得通教益故前须约通释。 或是闻安慰幻化之说即悟得法眼净也。 问得法眼净何必在通。 答一代教文俱以得初果益者为法眼净。 通教共地故有小益。 既是闻诃益非藏教。 四结成不堪。 五命富楼那二。 初分科叙意。 二富那下随文释义二。 初命问疾二。 初翻名。 二但法下释疑。 法华中旃延是中根满愿是下根。 而今命满愿在迦旃延之前。 故须简示。 或是随近者当时左佛左右。 故先命之无论次第。 何者下释机便意也。 庄严文辞等者旃延但能问难文辞不如故不先命。 仲尼曰。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 大品等者荆溪云。 虽于法华而得下根已堪受命转般若教。 故于今教非后非前。 故知。 大权引机何定。 具有料简者覈其大旨。 则身子智慧善吉解空满愿说法俱顺般若。 故偏受命。 所谓加于可加也。 广如论文。 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 是三乘初心者荆溪云。 此诸比丘在彼三藏三乘众中。 始欲学小。 现虽暂居三藏之众宿根非小。 而满慈子见在小众便为说小不逗宿种无四悉功。 又或可在于通三乘众中。 满愿见与二乘同止便即为说折法。 小宗尚失小机宁生别善。 故为大士之所弹。 诃言机在于大者即宿习也。 寻经可知者寻下诃辞知今说小。 三正述不堪之事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七。 初诃说法失机三。 初分科示义二。 初分科。 二示义二。 初示义二。 初正示。 念何事者荆溪云。 何言表诸。 即七方便亦是借于法华之意。 何得偏以小法教之。 二但四下述意。 讨本者第一义为本。 三悉如枝。 依枝寻本理居其先。 依本寻枝理居其后。 荆溪云。 亦应更问所以。 世界在于为人对治之后。 何以不同五章中意。 利在第一钝居第四耶。 答为人对治逗善恶因。 世界即是善恶之果。 观果知因验因识果。 并是随便何所疑耶。 若是利人乃至亦可全不用三。 准此钝中复应有此因果前后。 二满愿下结显。 二时维下随文正释四。 初诃不观本心二。 初释法二。 初正释。 若不入定等者荆溪云。 此岂不诫后来说者。 纵不先有知根三昧亦须观人然后说法。 等是不知依安乐行以大乘答。 即是其人妄说小乘第一义也者既有大机。 应为说大乘第一义法反为说小差机致诃。 荆溪云。 若准下文得不退转。 应以第一义悉而居于初。 若尔于诸比丘乃成不用下之三悉。 何得以四而诃满愿。 答逗诸比丘现世根缘秖应用一通往具四。 故别列三。 况复因兹通明被物理。 须具足列四。 不疑以诸比丘曾修此四。 具如疏文所列者是闻净名说。 即是世界破见思恶生俗谛善。 此并在于相似位中。 若将不退而为相似为第一义。 节级向前而为三悉。 即行不退之四悉也。 通别不退义准可知。 二料简五。 初简定能知机。 障通无知者荆溪云。 亦应云见见属知故以通是知故故以不知而为通障。 菩萨亦尔者亦如当教小乘有不得禅及得禅者。 然当通教岂全不知。 意明未是任运真化未知内外一十六门六十四悉也。 是故唯取别圆菩萨。 然于别圆不判位者必须判属下根位。 故以下根者其位定故具如次文问答料简。 任运即是真出假位即初地初住圆照者。 是此智无为照机故也。 二简心根差别。 三简诃心所以。 荆溪云。 问若尔净名何得等者而下文云。 当知比丘心之所念。 答意者凡欲利物先藉知心。 一切众机不出心故。 昔有此志今方成机。 四简别圆优劣。 五简劝入之意。 或为破或为劝者荆溪云。 即破小劝圆自无所入。 为他故入故云方便。 虽分圆别乃是兼三。 复次下以证理为入定也。 应先自证理。 然可为他说法。 二释喻。 大心即是法性者荆溪云。 明彼比丘昔之曾发正当法性之菩提也。 宝器等等者以宝为器。 宝即是器。 故云宝器。 大心贵极。 故如宝大心受法。 故如器解虽分字同显大心。 二诃不观心念。 此如身子教二弟子者以彼小乘观门差机以例今文为大说小。 涅槃云。 我昔住于波罗奈国。 时舍利弗教二弟子。 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皆不得定。 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 若其有者我应得之。 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诃舍利弗。 汝不善教云何为二弟子颠倒说法。 汝二弟子其性各异。 一主浣衣一是金师。 金师之子应教数息。 浣衣之子应教观骨。 汝以错教令生恶邪。 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 说法皆得阿罗汉。 大乘真实等者琉璃坚固以喻大实。 水精不坚以喻小虚。 琉璃具云吠琉璃。 此云不远。 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不远。 此宝出彼故以名之。 其性至坚人力烟焰不能毁坏。 古字但作流离。 后人加玉。 左大仲吴都赋曰。 致远流离与珂珬。 音邃注云。 流离珂珬皆宝名。 三诃不观根源。 有障应说大乘对治者荆溪云。 此障应合用大治之。 故非小治之所对也。 未有念着小乘法疮者勿伤令成小乘疮也。 大论云。 闻法之人须有宿世种子。 信心为疮。 如卧毒屑。 身若无疮毒不得入。 论元喻大。 今借譬小。 本无小疮纵卧小教法毒不入。 何以用小。 为身作疮亦是以小损大法身。 彼本发大法身全具故也。 四不观乐欲二。 初总示。 二别释二。 初对前简示二。 初正示所属。 十力中三力也者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智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三力者即四五六也。 二此中下阙性所以二。 初正明阙性三。 初正示。 此中但明根欲。 等者前云众生根源此云欲行大道也。 以善下释阙性所以也。 荆溪云。 明根若成即不可改。 今诸比丘心犹可发。 是故先以三义斥之。 虽余文中三世更互得用其名今此定须释。 诸比丘改小入大。 即是对境生欲意也。 二故大下引证。 荆溪云。 问其心既深何不名根。 答得名处别。 故不云耳。 根名能生性谓不改。 故亦名深心。 未有可生非根也。 三若过下释成。 荆溪云。 善根牢固下更以性欲更互得名助释斯意。 习欲成性。 性在未来由性成欲。 性在过去是则欲必现在根定过去。 欲又对缘必须现在。 二欲性下结示兼诃。 荆溪云。 欲性相关者由与欲对辨故性通过未。 二正释。 三譬二。 初正释譬意。 三种欲乐之心者欲显理欲发智欲修行也。 欲显法身等者荆溪云。 智为能行道为所践。 故知。 所践即实相也。 故知。 大道亦小所行小乘于中取真谛耳。 故以能行用显所行之大道也。 欲修等者行大由心。 大心导行万善归之。 即缘因也。 故下结成此为解脱。 若言下以防伏难。 恐伏难云见真不殊。 即举譬遮云无以等也。 故以五义而为别之。 言五义者一虫宝异真中异故。 二停不停极未极故。 三多少殊有界内外。 四自及他分作无作。 五益无益化之远近。 宝光者以日宫是二宝所成故。 萤火者易通卦验曰。 立秋腐草化为萤。 广雅曰。 景天萤火燐。 二此诸下结成三德。 准此结成则知。 大道是正因。 日光即了因。 万行即缘因。 即大海喻也。 经文先行后智者三既互融。 何必次第。 三复次下约过结归。 此四心者大四悉也。 中间废忘等者其元结缘时必非满愿小乘之所知也。 二结过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正结过弹诃。 荆溪云。 虽报障所障者报障即是退大已后在三恶道。 既云流转多非善处。 若居人天不名报障。 是故应云同法华中三千尘点过是已后今始得悟。 故宿世人未入正位。 既于方等得遇净名赴往机缘。 开导当解入正位者必至法华。 今引法华良有以也。 问往昔等者前云久发。 复云中忘。 故须更问失与不失。 若其失者为说何益。 又失不失有缘有了了如今文。 若缘因者事关生公善不受报。 彼义尚以一毫不亡。 何况了因菩提之心。 理合于此广明失与不失之本意也。 受不受之大旨也。 寄海寄火之善喻也。 二譬显结过。 经有法譬合。 初文法也。 犹如盲人喻也。 不能去合也。 不能断尘沙至名为微者荆溪云。 上上明尘沙约法药也。 知根即是破向尘沙。 圆照照上无明尘沙。 无明尘沙即是所破。 知根圆照即是能破。 须约圆别分此二。 故如盲也者先约法明无。 故无两眼。 次约人明无。 无菩萨根等者尘名虽通凡夫此圆菩萨根尘三谛。 又如生盲下至根之利钝者当知。 二乘全无大乘五眼所见故说如盲。 此则五眼俱夺意也。 问前三眼两教二乘亦能得之。 法眼三教菩萨亦能得之。 如何五眼併夺云无。 答随教依理其相天殊。 若云诸佛菩萨之所见者即是带理之四眼也。 地住分得佛方究竟。 故肉眼一时遍见十方。 天眼不以二相而见。 慧眼乃云第一净。 故法眼佛眼由来永殊。 是故文中不更别辨。 具如前文已悉辨竟。 若尔五俱属佛。 岂成五别。 答不然。 诸佛如来法身菩萨约体分用。 五相不同。 且如肉眼见于麁色于麁色处见于中道。 从麁色边名为肉眼。 约见中处即名佛眼。 故见色处名之为用。 佛眼正当中道体也。 余之三眼比说如向。 若如初释与而言之二乘但盲法佛二眼。 今从夺说故五俱盲。 况以佛地五眼望之菩萨尚夺况二乘耶。 法华眇目仍从与论。 三净名入定如诸比丘荆溪云。 借宿命智。 借者以此助彼故名也。 而今净名住无垢位。 岂须入定然后知耶。 今示入相令比丘知。 则令比丘衔恩致敬。 五百佛所者既已中忘。 若依法华五百之初或依今佛。 若准大经四恒之后五百佛所诚为不多。 虽无尘点之言及标一佛之号今既获益。 从于净名当知。 净名或是本时眷属师资将非净名亦于五百助其令发。 凡一句益悉不徒然。 故众圣化仪或独或共或兼或正良为宿不同故也。 四诸比丘心志开发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得本心。 昔于观行位退。 今还得之。 二明致敬。 碎身莫报者荆溪云。 日舍三恒未醻一句。 岂更讨于小教之制。 欲行大行。 岂存形仪。 捡大小二律开遮异辙。 忘犯之教不在声闻。 岂闻大法端拱惧违。 舍衣大提犹能泯相礼俗。 小吉何足可除。 今谓求其本也。 外凡礼于等觉。 何足致疑。 论迹也忘犯暂施固非长礼。 以获深益不觉屈身。 迩世庸人或滥请邪解。 或苟求财利屈其法服礼彼白衣。 谓彼道亚净名。 谓我希风新学污辱缁伍违犯律仪。 真法灭之相也。 自谓思齐圣踪。 谬以千里。 慈恩云。 新学无知礼维摩足。 岂慈恩不晓忘犯荷法之意耶。 盖垂儆于末世薄夫耳。 五净名说法。 说法之辞经文不载。 故知。 梵本广博非虚。 六诸比丘得不退转。 圆教等者荆溪云。 从似至真即三不退。 似中有二不退。 即位行也。 铜轮即念不退。 往昔至位耳者以五品具惑其位犹退故使流转全忘观行。 今遇净名豁然。 还复言不定位者以观行位遇善恶缘进退不定故云不定位也。 或是至未可定判者荆溪云。 若准斯文既具三教。 不可定判。 故前四心通三何咎。 虽三不定望圆五品。 须皆外凡。 虽在经文无的位相。 故使不可专在一文。 七富娄那敬揖。 四结成不堪。 六命迦旃延二。 初分科叙意。 二摩诃下随文释义二。 初命问疾。 须陀耶沙弥等者十诵云。 七岁沙弥与佛论议。 佛问五阴为一异等。 智踰二十。 佛许受戒。 俱舍云。 佛问汝家在何处。 答云。 三界无家称可圣心。 佛令羯磨与受具足十仙论议如大经第三十五三十六。 荆溪云。 沙弥最初涅槃居后。 以此准知中间可见。 信知彼亦经于五时。 此是见机得道之论议也。 即于彼天般涅槃者明佛灭后及以天中论议亦为解脱之业。 佛在世日旃延造昆勒论申三藏有门。 以尊者从此门入道故。 此论正传南天竺国不来此土。 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奉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二。 初叙意分科。 二忆念下随文正释二。 初佛略说法要二。 初总举经。 二一佛下别解释二。 初略说二。 初正解二。 初列句释相二。 初列句。 二如总下释相。 荆溪云。 总相说苦谛。 即名略不多解释。 即义略。 但云有身皆苦无可爱乐。 即义略也。 名广义广准说可知。 若尔至第二义。 方称经文。 经自列五不多解释。 准列五名亦可名为名广义略。 故使旃延广敷演之。 今所诃用不诃义广。 但诃用小不应机宜。 然经俱云说于法要。 即名略也。 略名之下言于大小。 旃延不达以小演之。 二佛为下结指经意。 二同下释疑。 荆溪云。 问者旃延何得以五行名解佛五义。 佛五义意何必尔耶。 答意者义行及禅所依别耳。 二释法要三。 初入道最胜故要。 苦下四行等者荆溪云。 秖是四念处耳。 同缘于苦。 故名为总。 大小入道莫若于斯。 故云要也。 若尔何故不立不净念处而却云空。 答不净故空。 若尔何以不云别相念处。 既有总言。 今从亲入燸法边说。 故且云总。 随用一行者于下忍位遍观十六行相。 于中忍位乃经二十四周。 减行七周减缘。 故至上忍留一行一缘得入见道。 约人有二种异。 一者利是见行复有二种。 若着我者留无我行。 若着我所留空行。 二者钝是爱行复有二种。 慢多留无常行懈怠多留苦行。 故云随用一行也。 具如释签。 二即三法印故要。 荆溪云。 对三法者夫开合者适物所宜。 一切经论文无不尔。 今此开合亦但于类例同者合之为三。 若开为五为五法印。 有何不可。 如地持中四优檀那。 优檀那者此翻为印。 于彼四印又合不净。 或复合空。 是故小乘三不可阙。 生死之法与涅槃异故别印之。 生死须存初后二故故生死印不可一也。 无常初印。 无我后印。 先观无常便生厌离。 故用初印既厌离已存着能观。 故用后印推求能观至不可得。 即契涅槃所以涅槃唯用一印。 若大乘法印即唯一也。 以生死涅槃体不异故名实相印。 三即三脱门故要。 二旃延广说二。 初略释。 二又广下广释二。 初正释二。 初约法正示二。 初正明广义。 荆溪云。 一横二竪者三界应竪。 今云横者从一世三界之心。 诸见应横。 今云竪者历于三世四句分别。 又诸见由身次第相生。 故亦云竪。 又亦可云诸见为横。 烂漫起故三界为竪浅深别故。 理须细约诸见委论五义。 见转皆以五义逐之。 使成后人入道之相异于数宝唐丧功。 故凡诸入道皆多从竪。 具如止观破见遍中诸论广明。 为令正法久住世耳。 二若常此斥数人不得入道者过在人师非论主咎。 二但旃下约论能通二。 初正明昆勒二。 初明论旨从容二。 初示论中义旨。 昆勒此云箧藏。 申两亦门也。 若说念处等者荆溪云。 此明功能门中皆悉迷悟双明。 义当有无两门故也。 三圣行者无贪等三。 圣人所行名为圣行。 二但佛下显佛世无诤。 入门虽异等者四门虽异证果无别。 各述其门者即毗昙婆沙述有门。 成实述空门。 昆勒述两亦门。 如为阐耶说离有无经。 即双非门。 人师失旨执之成诤。 故宋求那跋摩得第二果。 至临灭度述遗嘱。 付弟子阿沙罗附还天竺以诫诸师。 文帝遂勅译成华言。 其略云。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执者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等。 二旃延下结能通得旨。 荆溪云。 若不善通三藏等者意明有无。 但是述其所入之门。 傍学能于四门通赡。 故使传于南天竺国。 二毗昙下略指三门。 荆溪云。 四门皆五者莫不皆具苦等四义。 寂灭秖是四义所归。 二料简二。 初徵辨论旨。 荆溪云。 青目至钝根人者青目全破。 是故两少犹为钝人。 恐此下今判论意四门相望展转互得为利钝也。 方用第四为最利人。 二问佛下归过旃延。 荆溪云。 出没多端者或没大义兼用小名。 即如今教或没大名而用小义。 即如迦旃延。 此非佛意。 或先大名后用小义。 如通二乘。 亦非佛意。 或先小名后用大义。 如今净名所用者。 此是得佛意。 或先小名兼用小义。 如通菩萨别教亦然。 亦非佛意。 或先后俱小如三藏教。 固非佛意。 或先后俱大即通教中钝菩萨半有佛意。 于一音中并有上来众多意趣。 其中虽有非佛意者莫非一代逗机之教。 逗不得宜故云非耳。 但旃延用不称佛意。 于机无益反致议诃。 三正述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诃能说心非二。 初正约能说心非。 荆溪云。 此中意明说由心生。 心既生灭安说无生。 说从心生证随心得说随心证。 信不余涂。 故以心验法知法必如心。 终无生灭之心。 能说大乘实相。 实相名通须以理定。 意诃所说尚非通教实相故耳。 疏文解释凡有五重。 但旃延所说心非不过此五。 并是能诃所诃相对比则总含四门。 一切行理等异莫非生灭。 文为五。 初约二谛释。 二又四下约五义释。 三又出下约观用释。 四又旃下约本门释。 五又声下约观体释二。 初约小明非。 二何者下约衍简示。 荆溪云。 通教八地已上等者意明徒有双流之名而实无双流之理。 虽不生灭有教无人以其双流无实果故。 别教初地理虽是实地亦无人。 虽用通诃通非教意。 况复文意亦非专通。 故到别教尚云无人。 修罗琴者不抚而韵。 以喻即寂而说。 二又非下兼约不知根缘。 荆溪云。 非但等者语其机教之功用也。 应知。 诃意正用通真。 二诃所说法非二。 初略示大意。 止通入真者止秖也。 二诸法下广释经文二。 初正释二。 初总对小乘五法诃二。 初正释五法。 荆溪云。 五义皆与藏对辨皆正斥三藏名同义异。 以由境同观别故也。 诸法究竟等者小亦名空而非空义。 小空无旨真义不成。 乃至寂灭同异准说。 三藏所明生法二空者或一或三具如目连章中已辨。 衍明实相真空者义通真中。 此正用真密兼中道。 故此正与目连章意及为国王长者所说。 并下释观众生品大旨略同。 余非全无不及三处此中经意亦正明通义。 故显说通。 故知。 此之四义稍隐不彰于寂灭中偏显圆别。 是故文中指大涅槃。 二三藏下对辨结示。 荆溪云。 此是通涂者秖以此章义含三意故曰通涂。 故前后文多皆含于中道之说。 故此中云亦得即是等者教法通深故也。 二若破下别约旃延本门诃。 二料简二。 初问。 荆溪云。 秖缘前含。 是故问答欲令意显。 故问意云。 为显四荣应以荣折。 虽着义字苦等仍存。 故云枯也。 但是四枯显荣何在。 二答二。 初明即枯是荣。 荆溪云。 答意者破拙入巧巧拙自殊。 意显破拙即入中也。 借结此拙而成枯意。 巧自成荣故先入巧入已见中。 双游之义枯即荣也。 故引二鸟其义善成。 故居士诃即名荣也。 苦等一一皆云义故故可结为非枯非荣。 义字不间真中故也。 故立不生不灭我与无我不二等言。 况此通门元通妙理。 二鸟双游者鸟喻品云。 一者迦隣提。 二者鸳鸯游止共俱不相舍离。 古人多解。 委如彼疏。 今师以雄喻常。 雌喻无常。 生死有性善故无常即常。 如二鸟在下。 涅槃有性恶。 故常即无常如二鸟飞高。 是则在高在下雌雄共俱双游并息。 其义皆成。 故今虽结枯名枯即荣也。 以二鸟不相舍离故。 无我法中有真我者此示大经迦叶叹佛文也亦应例云无常中有常苦中有乐空有不空。 悉是二鸟双游。 即枯是荣意也。 二净名下明部意犹蜜。 荆溪云。 净名结真等者正出答意。 具如向述。 真即是中双游之言必相即。 故不生不灭虽结无常不专无常。 以无常义仍通故。 故宜斥于三藏二乘令于此座成生酥益。 三诸比丘心得解脱荆溪云。 彼比丘益虽不因佛而因净名得通教利。 当知。 缘在二圣故也。 具如前说。 得罗汉者前云真我。 复云实相及以双游。 今结得罗汉者验前进明别圆理者明教功力非正诃相。 心脱是俱慧。 脱是慧。 四结成不堪。 七命阿那律二。 初分科叙意。 二刹利下随文释义二。 初命问疾。 楚夏者如涅槃玄及记。 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奉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梵王来问统御大千者家语曰。 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 又曰。 御四马者执六辔。 御天下者正六官。 今臣下称天子为御。 盖取此义。 以天子居尊高之位临御于下故也。 今梵王统领三千犹御四马故云统御。 报得天眼者荆溪云。 亦有生得鬼神等及发得等(云云)。 二那律答二。 初正释。 经云。 掌中菴摩勒果者肇云。 果形似槟榔。 食之除风冷。 时手执此果。 故即以为喻也。 大辟支等者荆溪云。 问支佛元知十方佛不。 答亦知亦不知。 若准所见百佛世界岂可无佛。 理应合知。 秖恐见处不知有佛。 又容知者秖知一界唯一佛化。 知亦何妨。 故二十部中亦有许知十方佛者。 此亦宜为大教梯渐。 二料简二。 初以梵王对小乘天眼简。 问若尔何异者向闻抑小同梵。 今问若同云何分凡圣异。 荆溪云。 问异难同也。 答下五种四禅者谓根本及观练熏修也。 荆溪云。 答出异意者一往所见远近虽同然复报等因亦不一。 文有三异。 一报修异。 二总别异。 三通明异如文。 二以梵王对圆人肉眼简问意者六根净人六见大千。 何异梵王。 答意法华肉眼尚超小圣。 何况梵王天眼。 开闢者荆溪云。 肉眼虽见广由于天。 大品等者明大乘肉眼不假开闢。 故欲夺天先辨肉异。 大小既别因果自殊。 若法华经力等者依开显教。 观本具理入相似位。 功由于教故云经力。 当知依教修行行成证理既得似证。 肉眼功倍名为佛眼者尚即佛眼。 岂况天慧。 以其下释大经义。 初明二乘慧名肉眼。 次释圆人肉名佛眼。 初中云有齐有劣者同除四住此处为齐。 若伏无明三藏则劣。 所证既劣慧但名肉。 圆教下次意也。 以其等者具惑达性。 故名佛眼。 此即大经四依品明初依文也。 五品六根无明俱在并照三德。 故云知藏。 住前二即同是初依。 三正述被弹之事二。 初分科。 二时维下正释五。 初穷难二。 初双穷十智者世智他心四谛智法比尽无生也。 二双难经云。 假使作相等者荆溪云。 罗汉证灭不应有见故云假使。 与外道等者亦是抑辞。 有为功德具有三明。 安同外见。 而云与等故且挫其出观时也。 疏云。 虽与等者荆溪云。 与而又夺有殊即与也。 有为即夺也。 证数缘尽者新云择灭无为也。 择力所得灭名为择灭。 谓断智推度令灭故名择灭。 古云数缘。 即是择也孱同者字宜作僝。 士限反。 尚书曰。 方鸠僝工孔安国云。 鸠聚僝现也。 入观等者荆溪云。 若约那律失眼出观但同世人。 坏根者不见。 二那律受屈。 三梵王请问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叹未曾有。 二作礼致敬。 三正请问。 孰谁也。 四净名答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答有真天眼人。 荆溪云。 经有佛世尊等者有人以有字为上句。 未深不可也。 何者所言谁者本问其人兼及有无。 故须还以人为答也。 是故疏中但释答人。 无二边伪者辨佛眼之功用也。 见色等者应云即中见麁细色。 二辨真天眼相二。 初正释。 荆溪云。 常在深禅定窟者三法名异其义必同。 亦可义异其体不别。 不别而别理通因果。 事用非因。 首楞严在因涅槃指果。 三种生死加自体耳。 二料简二。 初显圆教所摄。 荆溪云。 非偏非圆者亦可云是偏是圆即别教也。 约地前后而分偏圆。 二对佛眼辨相。 名佛天眼者欲简偏。 故加佛字。 例应四眼悉宜如佛区以别之。 金刚般若者佛历五眼以问。 善吉悉答云有。 具如前引。 五梵王及眷属发心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正明发心。 二致敬而去。 四结成不堪。 八命优波离二。 初分科叙意。 二随文正释二。 初命问疾二。 初化他须念持。 修多罗此云契经。 阿毗昙此云无比法。 即论藏也。 正内眷属者秉律齐众即是化他。 波离持律。 岂但自正亦正他也。 二自行须念持。 荆溪云。 六者且指一日之别行耳。 多日相续皆由念故。 二辞不堪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正辞不堪。 二述不堪之由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二比丘犯戒疑问。 经云。 诚以为耻者生公云。 犯律者必有惧罪之惑也。 原其为怀非唯畏苦困。 已交耻所为也。 经云。 愿解疑悔者荆溪云。 疑罪轻重。 悔盖覆心疑悔罪兼。 何由可灭。 复本上忏不出无生。 今此波离不达机理专辄为其依小解释。 得免斯咎者悕蠲重愆。 轻尤易除可思见佛。 疏中初约义推。 次汎引经说。 若其重者者小乘重罪凡有四种。 入如毛头名淫。 举离本处名盗。 断其命根名杀。 言章了智名忘。 律无悔文者小学悔已障果。 仍成重罪未忘。 据此以论重不可悔。 故云无悔文也。 或重罪方便者四分云。 起心不动身口。 但自剋责还复好心。 是名不犯。 二动身口未到前境名次方便犯偷兰。 三者临至境所身分相交未至犯处已来名近方便是重偷兰。 二上首为说依律判断者若犯根本应须学悔。 若犯方便应忏偷兰。 若本无心则不结罪。 或教下谓。 问其情实。 若本有心应须忏灭。 正罪方便并须集僧。 若犯重者僧祇云。 若犯罪已啼哭不欲离袈裟深乐佛法者令与学悔羯磨。 然后夺三十五事等。 若犯兰者十诵云。 初篇生重此是近方便。 谓身口相加未得畅遂者应一切僧中悔。 若初篇生轻二篇生重应界外四比丘中悔。 若僧残生轻应一比丘前悔。 是则集僧有界内界外二种之别。 羯磨分心念对首众法三类之殊。 今此明悔罪用众法对首也。 故荆溪云。 集僧唯二羯磨通三。 灭与不灭如常所辨。 波离为彼犯者如上律相而说。 故云为其如法解说也。 三述被诃之事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正述弹诃七。 初正弹诃。 无重增罪者荆溪云。 第二篇去僧法可除未妨真修何成扰心。 当是疑重及重方便。 依教作法缘具难谐。 若学悔所加惧一世无用。 义须心殄乃令事除。 弥助疑情名重增罪。 罪从至其想者语略意玄。 善须得旨。 然知其罪而随其治。 纵有治者皆择其易焉为其难。 故须观时药病相扣。 不可一向併云无生。 故天台大师明忏净中小教有者令依事灭。 非小所达方投大宗。 并应先断相续之想心。 不应观理而令续行。 况复须穷逆顺十心。 观成法顺方灭重瑕。 然此中辞但存大旨。 使成净名诃小之相。 欲习行者不可徒然。 应当专于四种三昧不思议境。 九法资成远近方便解行兼美。 是故须依止观大部。 一切行者之妙津梁。 羯磨者此云辨事。 谓施造遂法必有成济之功焉。 二劝除灭二。 初标示。 二直除下正解二。 初略释。 罪从心生等者即谛观罪性。 故大论喜根弟子问胜意云。 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 答烦恼相。 又问内耶外耶。 答是烦恼不内不外。 若在内者不应待缘。 若在外者于我无事。 弟子言。 若如此者烦恼非内非外非在十方。 求不可得即不生灭。 云何能作烦恼事耶。 此亦是观罪性之要术也。 若观至罪相者即普贤观云。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也。 二广释二。 初列忏名。 二释忏义二。 初依门辨障。 毗尼翻律或翻为灭。 义如常辨。 违无作罪即违制之罪也。 从作法而受。 发得形俱无作违则成罪。 此依定门者荆溪云。 意明求相专注为定非禅定也。 戒慧相藉次第之说。 具如法华三昧中辨。 根本者生罪。 妄心总而言之烦恼业也。 故观相者即事一心。 虽云戒等其实约慧然除圆定无灭重方。 圆定即慧故如月也。 违无作者具如止观辨业中明。 二正释三相三。 初作法大论等者斩草杀畜俱犯单提。 故云同篇。 作法忏者准律先请一清净知律比丘堪解罪者共在空静处。 或对佛像前具仪。 三请当为分别罪名种相三种。 又为说破持两相。 令生怖心然后悔。 根本法辞云。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犯斩草害畜命二波逸提罪。 今向大德发露忏悔。 此即作法忏也。 二无作灭者违制罪除免苦二千岁。 性罪既在还堕泥犁。 后须偿命。 以外人计草木有命见沙门斩伐。 谓无慈心如来息世讥嫌于是制戒。 既非有情犯无性罪。 作法纷动者荆溪云。 举难从易令习无生。 意明忏下三篇尚自纷动。 况复忏上二篇。 安可遂情。 二观相如诸方等者如方等陀罗尼虚空藏等也。 见罪灭相者闻唱罪灭及见印臂。 荆溪云。 释观相中依经作法。 故非禅定。 况云取相心动。 验知。 非定者也。 此亦扰心者既不欲令修前二忏所以列者。 为逗物机及以并决知非无生悉成纷动。 何者一七三七多七九旬一年多年或云长作如斯等例。 岂不纷动耶。 意复兼劝前二忏者进慕观理一体妙除。 况消诃文非前二义。 是故观相缘罪心境。 对灭罪境生重惭愧。 不惜身命改革元心。 故知。 其人理观全昧。 三无生二。 初正明无生。 此观成时者荆溪云。 指初随喜前始习观道。 前既悠漫。 故须剋指观行也。 末代行者自揣其心。 幸非利根何辞观相。 观相重灭无生可成。 勿辜其心空云理是。 相应之语不在于他。 善格内怀安同众圣。 端坐念实相者坐即四仪之一事。 念即三观之总名。 实相乃三谛之异号。 盖用一心三观观一心三谛遍融诸法。 众罪宁存。 坐念既然余三亦尔。 四仪六作无非实相。 谛观尚一。 罪福讵分。 达罪空中如日消露。 无劳下结功显过也。 二对事料简二。 初牒事问。 二约人答。 二初约钝人须事。 二约利人唯理三。 初正明理忏。 荆溪云。 此无生门忏于三道一念除灭消苦道也。 毕故忘新袪业烦恼。 必能灭故已不造新。 既不造新岂应习故。 一刹那顷名故名新。 不忏堕非。 寻即名故。 设忏罪灭。 毕故忘新。 新罪既除何新之有。 便不落谢新故并忘。 二故大下引证破执。 荆溪云。 故大论下示悔初后。 于此初后谓罪定有而生重忧罪定不灭。 以此心起不顺无生。 应灭忧心已生无主方名罪性本自无生。 罪尚无生岂计忧悔。 舍悔忧想相续永忘了自性心本无生灭。 如是悔者名真无生忧。 亦悔之别名而已。 故一切大教皆为众生示灭罪相。 如礼二十五佛闻文殊等名。 更云有罪即名谤佛。 散心尚尔况复无生。 又若下重释罪心。 罪体几忘。 不独由执。 世人作罪常谓罪无。 可由此心令罪自灭。 若如是者岂不增于诸见计耶。 今云不执从悔心说。 若设悔已信佛云无。 尚执有愆公违佛教。 故知。 观罪本为灭心。 若反执心与灭相反。 三若下显理功能。 若能等者荆溪云。 复灭心宗显忏功着见理者见无生理也。 事性等者事谓违无作罪性即性罪根本即根本妄惑罪。 此之三罪是前三忏所破。 故荆溪云。 事即事忏性即观相根本即是无生忏也。 罪心是心即罪根本。 能达心者根本永忘。 又见理者贪等无生。 此则以理破于心执故此心执通能障于三种忏也。 三种忏内无生为首。 无生生执罪尚不灭。 况于前二而生执耶。 三为解释二。 初正明三句三。 初约心境解。 荆溪云。 彼罪性等四句推者本推于共。 具如止观等诸文所明。 二约根境识解。 荆溪云。 若十八界等者内根外尘中间识也。 此十八界从缘而生。 尚自不实。 何以更能保罪心耶。 三约唯心解二。 初正示。 于三解中此释最要。 何则前明根境。 不出色心。 色从心造全色是心。 故但观心无所不摄。 灸病得穴伐树除根喻之可观。 荆溪云。 观心者前对外境。 此唯观心造罪由心不作罪。 时尚须观照。 岂况作罪而不观之。 二故普下引证。 荆溪云。 引普贤观者心谓罪心法即罪境。 心境成业全是自心。 是故更令观于心也。 作是等者作是忏悔明忏悔之体。 严谓众法助体。 所行所严即是中道实相。 无罪谓罪本无破坏是舍离想。 心识谓执心家之分别。 行此至心如流水等者意明不住能灭所灭心相见罪福有无念念无生。 二前两下结判示意。 荆溪云。 前两至小疎者于无生中自有三释。 初解以心境相对。 次又解下以根尘识三事对辨。 而此二解并是无生非不灭罪。 但不与经中佛语相应。 佛语唯令观心故也。 故云心垢故众生垢等。 四引佛语证。 破波离疑执者疑罪执小。 小乘之中但有作法。 若准优波离作此执者尚违小教。 何况大耶。 以毗尼中犯既问心岂非罪从心起。 但彼小乘覆相不说唯心名不了义。 其斯谓矣。 若依此判等者据律问心显波离失。 如毗尼母云。 犯必託境关心成业。 心有增微境有优劣故也。 或心境俱重人作人想杀。 或境重心轻人作非人想。 或境轻心重非人人想。 又成论云。 深厚缠杀蚁重慈心杀人。 故知。 小律结罪由心。 故今云。 若垢心作轻之与重悉皆是罪也。 大士下荆溪云。 净名引佛正教无生除灭以破小执。 仍不违小。 若心见有众生等者众生秖是执小宰主。 故有执者即名不净。 以不净故即有罪也。 此则能知所知等者心为能知。 即无生心。 众生罪垢即是所也。 二心俱无不在四句。 一一推之皆不可得。 何者无生之心既非四句。 罪心无生。 安属于四。 是则无下以心况罪。 由心有罪心无罪无。 诸法尚然。 何罪可得。 不出于如下具如目连圆教三空。 故下文中用如幻等譬。 五覈问波离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大士问。 二波离答。 三大士类显。 六入真分判断除二。 初悬叙分科二。 初悬叙三假二。 初列三名。 二简体析二。 初正简。 荆溪云。 假相者假文具三。 皆用幻等。 亦入圆真者既是体法能至圆中以通属故云亦也。 所以三释之中前之。 二释虽亦衍门不及第三唯观心性。 故前两释多寄通真。 折假者三假之义既在成论。 三藏岂无。 但诸阿含名多不显。 所以三假之盛在弘教者。 故广在于成论。 文中言折假者非无其理。 何者如云因无常故缘亦无常。 前念后念悉皆生灭。 长不住故短亦不住。 既俱无常即破常倒。 不假更用自他等名故四句推唯在衍教。 便令成于生即无生。 故用衍门以破藏拙。 随情者假非即理。 故得情名。 理即是空顺空随理。 二此即下结显。 二分科示意二。 初因下随文释义二。 初别譬三假三。 初体因成假二。 初总释。 荆溪云。 三倒三阴等者心倒受阴想倒想阴见倒行阴心王识阴。 四阴是心皆依于色。 今顺所引佛语易故置色存心。 更有同异。 具如止观记引婆沙文。 即是无生等者无心者牒上无生。 故此三假并约罪心及以罪境。 以此文意遍通诸文。 二唯优下别释。 荆溪云。 我见等五者即身边等四皆因我生。 五及三倒皆因成。 故皆对境。 故俱合云受。 领纳随触想取像为体。 行摄多心所。 除不相应行及以无为法皆有所缘。 故一一文中并阙。 推句至下二假。 方乃具之。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