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 内容: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一约下随文释义四。 初约四等。 荆溪云。 无施无受等者意明大舍等无缘慈。 是故彼此皆云无也。 故以四种不可说法名为平等。 即是大舍之体理也。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等者于此舍中慈悲喜三即是度心。 舍中无着即是不度。 然四与六及诸杂行一一皆是独头法施为欲相成故并列耳。 二约六度二。 初正释。 所以六度次四等者荆溪云。 四若得六方称兼怀。 二料简。 何故双释者即前云起五种檀四权一实也。 三约三脱。 荆溪云。 约三脱者即以空等对化生等。 既是圆行应具一切。 对虽且尔不必全然。 互对亦成圆行故也。 用互对意一一释之。 令成圆义方称教旨。 四约众行。 古人分为十段。 今且依之初护法度生。 四摄谓爱语利行布施同事。 二敬事修施皆如供佛者以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不轻皆礼盖此意也。 三六念六和生净天第一义天者大论云。 三种天。 一假号天如人王。 二生天即三界诸天。 三清净天即三乘圣人。 大经四天。 谓世天即假号也。 二生天。 三净天。 谓四果支佛。 四义天。 谓十住菩萨。 故彼经云。 以何等义十住菩萨名为义天。 以能善解诸法义故云何为义。 见一切法是空义故又云。 我曾闻。 有第一义天。 谓佛菩萨常不变易。 今明达檀法界能破无明。 即生义天及第一义天。 六念所缘既通四教。 故兼云净天。 故知。 净天即前二教。 四种六和者类例委作。 其义可见。 今且略示圆中六和者然此六法并应云和敬。 谓身慈和敬等。 又文所列小不次第。 若依常说者一同戒和敬。 谓通达实相知罪本无。 为欲安立众生持诸戒品无有乘诤。 又和众生因于戒善未来必得菩提。 是以敬之如佛。 故说同戒为和敬。 二同见和敬。 谓通达实相本无知见为欲安立众生巧同知见无有乖诤。 亦知众生知见开解必得种智。 是以敬之如佛。 三同行和敬。 谓通达实相本无念行。 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行行无乖。 亦知众生因此诸行当成佛道。 是以敬之如佛。 四身慈和敬。 谓住无缘慈现诸威仪和同九道。 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 是以敬之如佛。 五口慈和敬。 谓以无缘慈普出众音和同九道。 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口业。 是以敬之如佛。 六意慈和敬。 谓以无缘慈现诸心意和同九道。 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当如佛心。 是以敬之如佛。 既知四下四理虽殊三谛收尽。 一心三谛互融无滞不可说示。 名为质直。 四正行净心而近下为实施权。 故近偏小贤圣。 五调恶出家恶人来乞等者为恶之极不过阐提。 既有佛性其即是佛。 岂于佛所而生艰难。 部虽未谈圆意无异。 六说行无诤。 七佛慧解缚。 八相好净土。 九鉴机了法。 随情权实者统三教为随情。 以对圆融名为随智。 不同诸文明三种也。 起于慧业者荆溪云。 此亦复与诸文不等。 诸文对智或云因果。 今乃以慧而荡于智。 十断行助道。 五结成法施。 经云。 如是善男子等者荆溪云。 如前诸句。 一一皆须约圆施心细辨相状。 具如前章明。 诸教意来入此中寄法华说述其观旨。 悉入法门达财如法方称此中诸科文旨。 若唯消法相何能涉于财中法耶。 法施既迷亦不达于菩提道场及法乐等。 如今消释方表其事。 是故不与贪等相应。 乃至不与无量相应。 唯与一实不受冥合。 六时众得益二。 初八科。 二随释二。 初婆罗门发心。 荆溪云。 此最利根。 是故于中别标其发二善得清净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善得心净致敬供养。 二净名谦让不受。 三善得重请令受。 丹诚赤心也。 四净名受已回施二。 初叙意分科。 以无所受等者自性寂然本无所受。 随机利见四教明受。 故云而受诸受。 二随文释义四。 初回施悲敬两田。 福田不二者种福之田名为福田。 悲敬虽殊皆堪种福通名福田。 种福虽同高下实异。 今于事异而达理同。 乞人心地三千与难胜心地三千互入齐等生佛一致名为不二。 了达不二名法施会。 二众见璎珞在彼佛上。 四德无碍者四种以表四德。 不相障蔽以表无碍。 三净名略说法施之会。 四城中乞人发菩提心。 四结成不堪。 二命诸大菩萨。 问疾品二室内说法。 引接摄受二。 初对前略示二。 初释品题。 二明来意二。 初示义。 荆溪云。 前明净名託疾等者即指前来两节文也。 方便品中广为诸来问疾者说此有二义。 近为俗众当座之益。 远为后时耶定成经。 即方便品初料简文是。 次弟子品初云自念寝疾于床等。 具如前文五种利益。 今欲总以前二处文而为室外。 室外弹诃者问何以不云世界悉耶。 答二门各须先欢喜已方可为说。 二门共有是故不论。 问第一义理亦是共有何以明之。 答虽即共有有入不入而于入者。 故须说之。 又世界一种有则不定。 若第一义一向须有。 是故须说二。 已折下结意。 二开章委释二。 初列章。 二随释五。 初此品来意二。 初总示。 荆溪云。 权谋者明方便。 品处处现身即其事也。 应问云无谋之权。 何以更得云权谋耶。 答无谋即是大权谋也。 大像无形大音希声。 故知。 不思议之权谋即是希声无形大形声也。 前已用四教等者言凡夫者指方便品。 言二乘者指弟子品。 诸偏菩萨者指菩萨品。 问秖应云以圆折伏。 而云四者何耶。 答诃凡用藏诃小用衍斥大用圆。 或展转诃。 故须用四。 今叹等者即指文殊称叹。 净名令修等者即指调伏慰喻之文及下四品也。 入不思议指不思议品。 得见净刹即指香积阿閦佛品。 言及下五品者至下文中各随其品不出折摄。 二别释二。 初列章。 荆溪云。 此又为五者亦与前品五义意同。 而但与前名异义别。 亦可言名同义异。 以文殊受命亦依文殊各随五别于此须与前文辨别。 二正解五。 初为赴时众渴仰之心。 荆溪云。 亲承者向虽闻述被诃之事但可罔像才信而已。 若见神变并闻智辨得益不轻。 故须随从。 二为三观摄受引入。 三为扶成净土之教。 荆溪云。 随障尽多少者障即宿障。 障必具三。 以同居中分净秽故是故于障必须分三。 不同缘集但三种也。 若二乘人已入位者亦可从于显露教说。 复亦须云令显入位者成于生酥。 在第四意中为后弄引者。 是各生净国者具如前文佛国品中。 四为入大品法华弄引。 已入正位者证果二乘也。 前虽等者荆溪云。 前据未转者也。 亦容已有根转之人及秘密悟。 上下文相一切皆然。 言不累施。 文偏事具。 故具从显一往以说。 若至大品等者此文亦依次第以说。 不可准前转教观等。 前既总撮大旨已意。 下去处处一切且别。 复须述意。 故云利根。 发时不定具如前说。 五为还佛所结定。 对佛印定者前列章但云结定。 荆溪云。 结即印也。 所言结者大士化事其功方毕。 收束机宜理在成教。 故云结也。 问印前可尔。 何须云后。 答非菴园后名之为后。 前虽闻述而默印之未知默意其旨何在。 至后入室累闻胜因复见大士施多权变入室之后故云后耳。 如是等事理不容易。 故藉如来对众印可。 复假天帝发愿弘通佛复述成令传后代。 准此必须重至菴园。 起发阿难者即菩萨行品初阿难白佛以何因缘有此瑞应等。 二文殊堪为问疾人二。 初标列。 二正解五。 初位高。 不无高下者等觉有初中后心。 故文殊修行积久即后心菩萨也。 此亦一往者暹云。 皆望后释。 所以前文但成一往。 二垂迹。 是龙种如来者楞严云也。 三显圆。 央掘从少者既少分弘偏。 故为央掘诃折。 以多分弘圆故与净名事同。 四惬众情。 左面大臣者且顺此方以分左右。 余如前记。 五随物机。 诸菩萨至如两槌者荆溪云。 不云二乘但云菩萨者秖是互无砧槌而已。 以力等故得两槌名。 必不可云两砧故也。 亦可互为砧槌如初入室。 文殊设问而净名答。 至观众生净名乃令文殊说法。 及不二门更互说默为二圣利物之式。 亦可得云文殊以言说之槌扣净名真理之砧乃成中间称教之益。 始会砧槌理教之用。 为净名称叹者暹云。 经云。 善来文殊师利等是也。 三释权实两疾二。 初叙意总明二。 初明二疾。 二若从下辨前后。 能化即大士所化即众生。 文云下证能化也。 初证前权疾又云下次证后实疾。 故净下证所化也。 以众生病前实也。 则我有病后权也。 二今约下开章别释二。 初实疾二。 初标示分章。 二依章正释四。 初辨因果疾相。 瘵碍者瘵侧界反病也。 同箧性异者色身如箧。 四大如蛇。 光明云。 地水二蛇其性沉下。 风火二蛇性轻上升。 互起增损者水增火损则成冷病等。 余大比说。 二解释二。 初释因病。 荆溪云。 贪欲至一身者前之三分引经义立。 等分对身者稍似身耳。 虽乃从义义通于实。 实由于心理必然也夷平也。 二释果疾二。 初约四大。 二约四相。 如瑞应等者荆溪云。 问何不云生。 答三由于生生亦由三故不别出。 火譬贪者以己摄他如火焚薪。 水譬瞋者嗔心毁慈如水溺物。 今一往等者荆溪云。 通别二义于理方成。 何者由此三毒通感于身。 别对非无通造为善。 故引通文以成别也。 三通别因果各有通别者并以人人共有为通。 别造别发为别。 因通别如文。 果中云四大四苦为通者四苦即生等。 若因中唯通者谓。 不别造四重等。 是故但感人中四大四苦之身。 故云果时亦尔。 若因中别造四重十恶则别发三涂重苦。 乃至得生人中。 六别受四大增损四苦增加之执。 故华严云。 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 后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多病。 二者短命。 历十恶明之此即别因发别果也。 多病则四大增损。 短命即四苦增加。 强弱者重强轻弱。 四约土重轻。 荆溪云。 约土轻重者虽复横论又更竪摄又为四。 初同居。 天道地狱因疾。 皆言不定者约心以论能起善恶。 故天非定善狱非定恶。 二有余二。 初正释。 但有别教通别等者荆溪云。 有余上中虽有藏通五人生彼至彼无复藏通之名。 其教既谢位名亦失。 约未见别理即别地前。 彼土剋实但有别圆二种人也。 从渐教说藏通初转或且入别。 初转岂容全不入圆。 但是附文从别而说。 二科简三。 初简四分因疾。 荆溪云。 答分无为缘集等者名同体别。 即与界内三界爱见四分名同其体则与界内永别。 况复界外方便说耶。 二简四大果疾。 荆溪云。 答亦有变易等者唯轻无重。 故但云通。 言具有地等四大及生等四苦。 但彼苦果与心体同。 以从贪等得四大名故使生等念念变易。 故以变易故名为生死。 以有生死任运老病。 三简果疾轻微。 荆溪云。 所以不问生死苦者变易生死诸教盛谈。 所以但疑老病苦耳。 三实报三。 初正释二。 初正释疾相。 荆溪云。 亦名因缘者但未见理故属因缘。 故与界内名同体异。 即法性为因无明为缘。 不成实疾者不应作亦字之误也。 二但变下对前简示二。 初别对二土。 变易名通者以无界内分段生死则界外通名变易。 以因移果易故也。 若别论观解断惑则有方便果报二种之殊。 若论自体者即果报土有自体缘集也。 乃至无后有者此于果报土中更约因缘。 及十地有后等觉无后。 位位破惑上下相望更论轻重。 二通约十界。 前对明二土止在四圣。 今对六凡共成十界论疾轻重。 阿鼻是六凡之始。 等觉是四圣之终。 望于究竟俱有实疾。 以果报即分证果故得名佛界有疾也。 具云一阐提。 此云恶欲。 极恶欲之边故谓无信等五根也。 或翻为信不具。 阿鼻至此云无间。 无间有二。 一身二受苦。 以阐提因疾感无间果疾。 此乃别疾之极重也。 以上九界传论轻重中略八界故云乃至。 又于佛界略初住等故云乃至。 故一乃至略其二番。 二科简二。 初简因疾。 引请观音者既净毒根即成佛道。 验是界外破无明见佛性。 不了知自体得云三毒。 既名三毒即是四分。 二简果疾。 答既有等者荆溪云。 既许生死何妨四大。 四大既别故引大品一切法趣界外四大名同体别其理不疑。 次引大经。 明究竟位四大四苦已尽故不为生死所迁。 三斥古。 其如何教者向引涅槃。 明佛不为生死所迁。 岂非等觉犹为生死所迁乎。 况复下云从痴有爱既通等觉。 岂无生死此皆诚教。 诸师何背之耶。 荆溪云。 古来不知此文难会。 若不得今意如何能释观音品中果报恶业烦恼火水风别。 从痴有爱者故等觉中一分无明亦名痴爱。 从此痴爱感等觉地一品生死。 乃能为物受痴爱生。 若不尔者感应之道不同。 设化之仪未普。 若金刚下明等觉无明亦名痴爱。 示同等觉设化普矣。 四约寂光二。 初正释二。 初约究竟无疾。 二种者一唯在极果。 二通于下地。 二若通下约中下有疾二。 初约别。 荆溪云。 此所有后无有后生死者唯取此之两位以为中下。 若依仁王等者于无后等觉位中以立二生既不立等觉。 但云十地位中有三生也。 则立法云而为始生准此。 但取住生终生以为寂光。 以始生者让为实报。 故云因缘。 二此别下约圆二。 初简别依圆。 荆溪云。 此别教为便者以依仁王故不立三十心为断无明位。 又法云一地而分三品故成别也。 况有教无人未可依用。 今对寂光依圆教。 故圆教三十心皆是因缘。 二虽作下简因依果。 荆溪云。 未可定用者向来虽对别圆两教及等觉有无。 以立中下寂光之义未若唯立上品为定。 况复暂借摄师之名。 二料简二。 初问。 荆溪云。 此问意者由用有后生死等言是摄师义。 是故且推以属天亲。 玄义云。 无着造摄大乘论。 无着即天亲之兄俱是五性宗。 然法相之盛在乎天亲。 故云天亲义也。 二答三。 初明二圣同悟义合通用。 同入不二法门者所证妙理一体无殊。 四悉随机立宗两异。 龙树承于文殊。 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名一性宗。 天亲承于弥勒。 说三无二有名五性宗。 三无者阐提及定性二乘。 俱无佛性不得作佛。 二有者不定及菩萨。 俱有佛性未来成佛。 故西方此土人到于今有两宗之异。 今本下大师虽承龙树观法其或解释佛经名相何隔天亲。 况知。 内证本同。 随机暂异。 故于此文聊用摄义。 荆溪云。 答意虽尔一家所用龙树为宗。 二两宗擅美共显佛经。 若分别等者世以天亲为法相宗。 龙树为法性宗。 其可知矣。 龙树于佛灭后五百年出。 天亲九百年出。 三但下义符天亲以杜他谤。 地摄映望者地持论是弥勒所造亦天亲所宗也。 今一家释经岂但宗承龙树观法。 至于义门名相悉依智论及以中论。 法相有阙则取他宗以为补助诸文皆尔。 不独此中。 既非正用故云映望。 或谓下既凭天亲他终无谤。 二权疾五。 初总释二。 初通明权疾二。 初通举五行。 然此五行含于因果体用。 涅槃疏中分别甚详。 今以圣行为因。 天梵为果。 天梵为体。 儿病为用。 问诸文或云。 圣梵是因。 今何以梵行在果。 答圣梵二行并通因果。 对于天行以二为因。 今云在果何所疑也。 以圣即三学梵即四等故知。 戒定慈悲因果俱有论其傍正。 故须分别。 荆溪云。 从圣生天梵等者由因证理从理起用。 用又指因故云圣行乃至而起。 问天既是证何名为行。 答从天起行。 故名天行。 故天行位在于地住。 验知。 从于别圆二种圣行而生。 二婴儿下别释病儿二。 初标示所起。 示同小善名为婴儿。 示同有恶名为病行。 同善为与其乐。 同恶为拔其苦。 故此二用由于慈悲。 故向荆溪云。 用又指因也。 是故或以圣为自行因。 天为自行果。 梵行为因中化他。 病儿为果上化他。 故因于慈悲而有二行。 梵通因果。 向已略明。 二何者下徵释自他二。 初明自行则无。 诸恶永断者显无二行。 婴儿小善望佛仍恶。 众善普会者即天行究竟也。 天然理显定慧庄严。 故云普会。 有何下初无儿行。 次无病行。 二但以下化他示有二。 初正明两行。 形充法界者现十界像也。 若此下明由机息故应谢。 荆溪云。 明于二行息之由也。 二但众下结示随机。 荆溪云。 机生曰兴。 若约物病何时不兴。 二故文下引文证成。 二今净下结指净名。 荆溪云。 约法从人。 前虽通辨意出今文。 文意亦在通被诸土。 二但实下别释三。 初指上标今。 今权疾亦约四土者荆溪云。 然且四土皆有权实之两疾也。 若约寂光但现权疾唯有实报。 则位位中一实一权。 若方便中亦有神通。 得名权疾。 但不得名应化权耳。 是则二土亦权亦实。 二同居土一向唯实。 于同居中得实益者亦可随义判释不同。 二一同下明四土四。 初居二。 初秽二。 初正释。 二料简。 答意者佛界即圆似七信已前。 菩萨界在别即七住已前。 在通即已辨已前。 声闻即三果已还。 缘觉则指凡位以一坐断故。 然二乘未入无余者亦有果中通疾。 菩萨佛界未生方便准此可知。 故云约界内至未尽也。 二净。 荆溪云。 人天并四。 故名六界。 然净土中虽无藏教二乘之人亦可得有通教二乘并后三教菩萨及佛。 故成六也。 由是亦得名为六界。 二有余三果报。 因缘有后等者于七种中此三生死并属果报故也。 四寂光。 三是则下结示权疾。 权同四土者荆溪云。 实报方便及二同居。 故云四土。 以寂光究竟无实疾故今谓。 若约中下与实报同。 则四土之言同居合一。 并荆溪义共成两解。 三料简二。 初问。 荆溪云。 作此问者以土望人其人既犹有实疾。 何能自于无障碍中现等觉地之权疾耶。 二答二。 初总贵。 荆溪云。 先以本迹高下四句不可测答。 然若云净名本是金粟如来者则是本高迹下。 岂不能现实报权疾耶。 二但权下正答二。 初总标。 荆溪云。 从实位释。 二若妙下别示二。 初明寂光唯权。 二等觉下明三土俱有。 三初实报二。 初正明等觉权实二疾俱有也。 二如此下例示下位。 二有余。 三同居。 四观心。 荆溪云。 约观心者义通初心。 是故云也。 如无贪人权现贪等。 故置无疾现疾等言。 或自行等者明示现权疾之所以也。 自行精进秖可示为懈怠之权。 不可实堕而示精进。 化益不定。 意在随宜。 乃至一切者一切鬼神亦有权变假设之相。 事通意局。 五如此下欢结二。 初叹唯佛能知。 二今净下结文殊善解。 四明因疾出六品二。 初明因疾有品二。 初正示。 六品皆从至故有者谓。 疾是权疾是实出生诸品也。 当如符契者文心凋龙曰。 符者孚也。 徵召防伪事资中孚。 三代玉瑞。 汉世金竹。 末代从省代以书翰也。 契者结也。 上古纯质结绳执契。 今谓。 入文帖释与此合同。 故如符契。 二破古显今二。 初问。 荆溪云。 五源八始者古人意云。 问疾一品因于文殊至净名室。 除去所有为下五品之源本也。 八始者至法供养犹是正经。 故问疾初为下正经八品之始。 二答二。 初斥古。 主对全疎。 二今明下显今疾义周普。 二初叙意列章。 二三由下.依章正释。 荆溪云。 三由等者因于古释今亦立三亦名为由。 而义少别。 但从疾生。 非全一品而为初由。 但三处由疾。 故曰三由。 一俗众。 二声闻。 三菩萨。 六源者意明示疾为六品之源。 问疾初文亦无此品调伏慰喻之源始也。 并下五品故为六源。 五入文帖释三。 初问疾品。 略明权实二疾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佛命文殊。 二文殊恭命二。 初叙意分科。 二一自下随文释义五。 初恭命问疾二。 初自谦。 行人之常仪者行平声犹云使人也。 恭命将行礼宜谦逊。 故云常仪。 往复非易者往复犹问答也。 二出谦难之事二。 初分科。 谦难者难去声畏难也。 二随释四。 初二智深广实智深广者竪隣妙觉故深。 横周法界故广。 若权智至非要也者荆溪云。 二智体同。 并得名为说权说实。 今从泛尔随情之权且作此说耳。 如法华下第五转轮王譬也。 赏以金银七宝喻说权小七觉法也。 解髻中明珠赐之喻说开显圆实法也。 明珠者明譬中道智。 圆譬于常。 在顶者极果所宗。 髻中者实为权隐。 解髻即开权。 与珠即显实。 部虽隔小而对圆机所谈则与法华无异。 故且引之。 四句者荆溪云。 前二句即三教后二句是圆。 此即下以大经三句次第配三教。 生不生配别。 意如前释。 四辨赴缘。 说三教等者荆溪云。 既云赴缘。 理须说四。 今从用权且云三耳。 知病等者三教苦集病。 道灭药也。 二明因果德满。 权实之法式也者修观渐顿断惑高下历位多少化他广狭悉是法式也。 非但等者荆溪云。 意云。 悉知之言犹滥未证。 故以成就约证而对说之。 不务速说者务貌侃疏云。 向慕也。 三化他功大荆溪云。 十方等者义通横竪。 八方横也。 即是同居净秽二土。 上下竪也。 即是有余果报二土。 荆溪此释一往言也。 今谓。 十方是横义必包竪。 以不离同居有三土故如法华寿量品。 四结二智究竟。 二正恭命。 冀无等者冀望也。 二大众俱往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众欲随往。 二文殊与众俱往。 三宾主往复二。 初分科。 净名为主。 文殊为宾。 宾问主答即往复也。 二初又下随释四。 初净名空室现相二。 初分科。 叙意。 二初云下随文释义二。 初神力空室二。 初略示叙意二。 初略示。 二空室下叙意二。 初成前。 二生后。 二今约下广释所表二。 初正约四土四。 初同居二。 初秽二净。 二方便。 三实报。 四寂光。 荆溪云。 常寂光究竟清净者以表究竟。 若约自行现此相者正言。 我与文殊俱除微烟。 故用表之。 为他亦然。 理须从极表。 果报之末者亦指等觉。 故地持等者上句释其所以。 次离一切下正示断障名禅明是等觉。 二若表下结显权实。 荆溪云。 若表等者具如前释权实二疾各随己之所有明其权实不同。 二以疾而卧二。 初正释二。 初略示叙意二。 初略示。 二此亦下叙意二。 初成前二生后。 二所以下广释所表二。 初释床疾。 二卧表下释而卧三。 初正释所表。 荆溪云。 心安不动等者智契极境断所以满。 自非元品永除至于究竟智断岂令三事具足俱得满名。 净名虽居等觉所现终成究竟。 二故大下引经证成。 荆溪云。 引此偈意安眠即是真性轨也。 实慧慈悲即是方便解脱也。 三如人下结释自他二。 初立譬。 二实下合释。 实慧亦尔者合如人也。 实慧冥法身如无病眠。 实慧起应用如有病眠。 实慧即报身也。 文为二。 初约自行实慧冥真。 二若有下约化他也。 实慧起应二。 初正明。 即是实慧法身应之者报与法合能起应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也。 二若净下例结。 二料简二。 初简疾所表。 二简床所表。 今解净名等者荆溪云。 劝舍执耳。 用庄周言託兴假设立此人名名为罔象。 意明罔象乍可得珠过若穷研秖恐失宝。 况复转譬诚有所凭。 言罔象得珠者庄子外篇云。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 南望还乡遗其玄珠。 使智索之而不得。 使离朱索之而不得。 使[言*契]诟索之而不得。 乃使罔象罔象得之。 黄帝曰。 异哉罔象乃可以得之乎。 说者谓。 绝思虑故智索不得。 离声色故离朱索不得。 离言辨故[言*契]诟索不得。 罔象无心义无心乃得珠。 [言*契]诟上枯驾及下苦候反巧言也。 二文殊现相知表二。 初正释。 二料简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徵文示义。 表土表身者表寂光法身也。 荆溪云。 若对向四不可说文应表四土三身。 二又下举胜况劣。 荆溪云。 又文殊尚知欲说法华等者若以净名望于如来诚为不易。 况法华方等难易可知。 信知。 何经不有天华地动放眉间光。 文殊才观知异一代。 便忆住世曾有见闻。 故见瑞时乃引灯明释弥勒疑。 即悬知今欲说妙法。 此事尚识。 况方等耶。 三净名称叹文殊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正称叹二。 初略释。 二余非下广释二。 初简非善来。 荆溪云。 终求无余等者无余等言本在三藏。 通虽稍巧及以断惑然所求果不出无余。 果是所期。 故云终求。 转心观者心即斯心次第观。 即初地双流。 所以弹诃菩萨多在三教及失圆意者。 问那得第七立是圆教后心人耶。 答圆教失意定在初心。 与物无缘者简第六七。 若被弹者简于前四。 今总言之得作此说。 二今文下显是善来。 二释叹二。 初正释二。 初释不来相而来二。 初引古逐破。 应叹二乘者荆溪云。 二谛语通责同异耳。 净名皆应叹诸菩萨者地住已上皆有法应。 即列众中不无其人。 唯有语见须在博地。 皆言表语通于三万二千故也。 即是自性来者古人谓。 定执来相而成自性不顾定执假来复成他性。 不出四计与外何殊。 二今言下今师正解二。 初双标。 二何下双释二。 初简非。 二若圆下显是二。 初简有德无缘。 知四不可说者达三谛互融。 即知四理俱不可说。 此合如来命章者命者召也始也。 始谈净土而以佛国召章。 但诸圆教至不叹者荆溪云。 此中释前圆不应斥。 既云初中后心。 故知。 前文理合通取第六第七。 但为无缘而不堪耳。 故于高位最藉有缘。 所以唯在文殊一人耳。 二今文下显德缘两备。 荆溪云。 皆是四不可说者有机之人理亦无说。 理不自显然由说成。 文殊扣机不说而说。 二释不见相而见二。 初略释。 二言不下广释二。 初简见相而见。 二若入下显不见相而见二。 初通示圆见。 三聚众生者大论五十云。 众生有三聚。 一者正定必入涅槃。 二者邪定必入恶道。 三者不定。 今皆不见者外境即心咸空中故。 故不二门云。 空中妙故心色体绝。 不见众生七方便异。 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而圆见法界者空中即假而帝网依正终日炳然也。 二今文下别显文殊。 荆溪云。 与净名齐者今此大会岂无齐人。 故亦须以有缘简之。 准前叹德悉叹等觉故也。 下去对释。 但皆少于有缘一事。 故须节节添其有缘。 二料简二。 初约来见。 问二。 以眼智。 答二。 初分对引。 荆溪云。 答意者先分别是。 次引法华二文者意明知见必不相离不同三教知见相别。 二复下约位正解。 荆溪云。 复次圆教等者亦是通出知见之位表因至果。 皆是不来而来故也。 然于文殊无趣果义。 正当不来而来义也。 不同众生来故云不来相而来。 见亦如是。 四文殊述成其言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文殊领解印可述成二。 初标示。 言三句者世行经本阙第三句。 依大师所释准义合有但知而已。 不须添经。 二初句下正释三。 初释来已更不来二。 初简非。 荆溪云。 前五等者故知。 善来取后二也。 以有缘简故不取之。 自此已下不能繁述。 准例可知。 二今圆下显是二。 初通取圆因。 发轸者轸车也。 文选云。 发轸清洛内金沙大河者大经因佛说。 一切江河必有回曲。 文殊遂难。 佛云。 于此三千世界有渚名尼拘耶。 其渚有河端直不曲。 名娑婆。 犹如直绳直入西海。 今以江河回曲喻前教。 金沙直入喻圆顿观法。 即障是德如直入海。 二复次下别显圆果。 二释去已更不去二。 初正解释。 非是善去者由前三教。 果理俱未究竟故非善去也。 去已犹应更去者谓。 去至取相更去偏真。 乃至去但中更去圆中。 二此之下对前简二。 初引文简辨。 荆溪云。 若以果望因等者亦如前文以事表理。 故大品等者须云二种三界意也。 又大论等者即先以佛依理不来不去。 为众生故而来而去故。 文殊答亦依此理。 二如净下例示今义。 净名为主谓文殊为来。 文殊为宾指空室名去。 来去名殊俱在空室。 三释见已更不见二。 初总释。 过此所表等者圆融极果已究竟故。 虽见者有浅深文殊论其所表圆极一也。 二复次下别释二释述成。 四正宣旨二。 初叙意释置。 荆溪云。 宾主相见之仪者若二大士俱是法身。 有何宾主而欲设仪。 若约化事今此净名本虽妙喜妙善亦是中间迹耳。 但约此迹先处毗耶。 故使文殊仍为游客。 况复问疾亲诣所居。 故有宾主设仪何咎。 二文为下分科悬示。 二宣旨下随文释义二。 初宣佛旨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正宣佛旨三。 初问疾可忍不。 故有劳问者劳郎到反慰也。 又如大品少病少恼等者等取兴居轻利气力安不。 智论第十云。 诸佛法尔。 知而故问。 复次随世界法世人问讯。 佛示人中生受寒热生死与人等。 问讯法亦应等。 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 佛力等故应相问讯。 复次佛土净秽虽殊智慧神力俱等无异。 故相问讯。 二别释二。 初正释二。 初正释四。 初同居。 今亦约四土者荆溪云。 夫不可忍恶中之极。 内心既恶相必外彰。 故可忍者有损之理。 即是易治之人故也。 八苦五衰者八苦如前记。 显宗论有大小五衰。 大五者一衣染尘埃。 二华鬘萎华。 三两腋汗出。 四臭气入身。 五不乐本座。 此五相现决定命终。 设遇强缘亦不能转。 小五者一衣服严具绝可爱声。 二自身光明歘然不现。 三于沐浴位水滴着身。 四本性嚣驰今滞一境。 五眼本凝寂今数瞤动。 此五相现非定命终。 遇胜善缘犹可转。 故果疾是一而因疾九种者荆溪云。 言果一者六道随一三善随一三涂随一。 以三涂中亦可宿习能生三乘及六道因故云因九。 于九因中三乘可忍。 六六不可二有余三实报。 荆溪云。 但不如有余等者若以地地而为相待上不可忍待不可忍。 有何不可。 但不如横一时相望可对。 不可义则易见。 此并果报土中义立。 四寂光。 荆溪云。 无实权之疾等者问既无实疾何以无权。 答今约自行当土不须故云无也。 若望三土应云无实而得有权。 二佛止下结叹。 佛止一句等者荆溪云。 乃成如来一音普应。 故一家解释深穷佛心。 无所不该者该包也。 家语云。 夫孔子者大圣无该。 王肃注云。 该包。 二料简。 荆溪云。 答至实疾也者固劝学者顺大师意见诸经论不须违拒。 达通二义教复无违。 故以寂光与三土体体常相即复顺三品寂光之文。 二问疗治有损二。 初总释。 荆溪云。 但众生疾三有不同等者至此不云有为等三。 但云见思等三者何耶。 意明疾相此三义显。 故有为等暂用非极。 为破滞有着有为名无为。 破着亦复如是。 又无为者傍涉尘沙及以无明。 其体溷滥。 故义非永又立。 见等为欲对下三观四教调伏慰喻其文便故。 二别释二。 初直约四土。 荆溪云。 从空至傍给同居无知者以界内尘沙不障界外之生故虽生彼有而须断既生界外。 界外为正。 纵未出界惑终非正于外破内。 内则易坏。 三中道正观正治有余等者有余土中无明全在。 果报土中余无明在。 虽复果报有余及以全在并为中治。 言利根至傍治者通教利根具界内惑。 但修中观细惑未破。 麁虽前除亦非正意故立傍也。 又非正障中故故亦云傍。 二今明下历示根遮二。 初约同居二。 初正示。 四句止诵一偈者佛亲授偈。 令槃持诵偈云。 守口摄意身莫犯。 如是行者得度世。 槃特感佛深恩诵得上口。 佛告曰。 今汝年老唯诵一偈人皆知之不足为奇。 须解其义。 所谓身三口四意三。 观其所起察其所灭。 由之生天由之坠渊由之得道菩提自然。 因此心开意解得罗汉果。 大论云。 九十日诵一偈。 法句经云。 三年始诵一偈。 今依大论故云一夏。 央掘等者彼经云。 央掘摩罗本名一切世间现。 于婆罗门师摩尼跋陀所学四韦陀。 师受王请令其守舍。 师妇见其端正而生染心前执其衣。 央掘不从。 师归妇谗之即言。 其初生时有大瑞相必无是过。 然语之言。 汝杀千人取指为鬘冠首可得免罪成婆罗门耳。 世间现受教杀人。 后见佛云。 我师云。 若害沙门必得生天。 于是逐佛奔走不及。 白佛说偈佛化之得罗汉果。 闻阿说示等者阿说示即頞鞞也。 梵音楚夏耳。 大论云。 身子因见頞鞞威仪庠序问曰。 汝师是谁。 答悉达太子舍生老病死得三菩提。 是吾师也。 又问师说何法。 答云。 诸法从缘生(苦谛)是法说因缘(集谛)是法缘及尽(灭谛)我师如是说。 身子闻已得初果还其所止。 目连谓曰。 汝得甘露应可共甞。 身子如闻而说。 目连亦得初果。 二人见佛得罗汉。 二净名下结指净名。 二约三土。 荆溪云。 若就等者言无明永不损者一往虽尔然又云三乘相形大小既别。 亦可义立。 但彼土无执教之惑。 是故无有不损之理。 若约初心宿业等者若已生彼无复重恶。 遮障宿业约在此土修圆观人未破无明。 或复当破而云有遮义同彼土。 故寄言之。 但有损损增损也。 三问不至增乎二。 初举事。 二净名下表法二。 初历土示义。 善果调达者大经迦叶品云。 善星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生恶邪见说无佛无法无有涅槃。 善星今者近在尼连禅河。 佛与迦叶共到彼所。 善星遥见佛来生邪恶心。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调达堕狱如前记。 尸利鞠多庄严论明。 尸利毱多长者受外道嘱令杀佛。 与杂毒于饭中请佛食。 佛知令阿难唱僧跋已方食。 唱已毒散。 退法人者即退法罗汉遇缘退为初果也。 而三乘至亦得有三者荆溪云。 五人位别禀教不同。 故云利钝。 已得位不退者若约三土明三不退即其土中犹有二退。 若破尘沙得行不退。 若破无明得念不退。 即入果报。 果报一向是念不退。 况余二耶。 约土既然。 从位可识。 皆是损损者若此言之方便亦应唯有损损。 文且寄于二种退义名损增耳。 其实不可更为增病。 或约出入观义立三句者暹云。 入观为增损出观为损增。 入更无出直至念不退名为损损也。 二净名下指人结归。 二总述佛意。 或有多句下疏约两义以释无量。 荆溪云。 一者当时佛语辞多。 译人等存略。 或是下二者通述不尽之相。 如世人云无量无已之类。 故知。 文殊殊宣佛旨不事余辞。 堪可承旨良有以也。 第一疏中明度不尽唯取初义中译者简略。 二述已情二。 初叙意分科。 答出不思议品者不思议用是权迹。 故答出观众生等四品者观众生品明空观。 佛道品明假观。 不二门及香积二品明中观双流三观。 所破三惑即实疾也。 二就问下随文释义二。 初问果中权疾二。 初示义分科二。 初问下随文正释三。 初问果疾因起。 二初文殊问三。 初问疾因起。 二问久近。 三问灭疾之法。 二净名答二。 初分科叙意。 二今先下随文释义二。 初超。 答第二第三问三。 初正叠。 答两问二。 初答第二问疾生二。 初正释四。 初同居。 荆溪云。 净名为众生至正意在此者若皆非近须论悲体。 体即实理。 理与一切众同。 别论发心者自从初发四弘誓来有疾而众生亦无始本有。 但以菩萨未发心前及以未得无生忍来有疾可尔。 况发心已大愿始张。 至真位初疾方分现。 未审净名证来几时。 其所现疾未知久近。 约所度物缘会应兴其疾乃现故关初心。 结缘多少生熟偏圆净土固成权疾方现。 自尔已后生生成熟。 生生愿行。 刹那刹那三业四仪未曾刹那阙于行愿。 故知。 悲疾后后随兴。 据此言之则净名疾近众生疾久。 今约理说有何久近。 久近之义节节委论。 二方便同居痴爱尽等者荆溪云。 道理有余果报二处之病秖是未断不名为生。 今云生者寄于麁破细法方现。 义当于生如四正勤中未生者。 是因爱生死者爱即别惑。 爱心在名生爱心灭名死。 下地爱灭上地爱生。 番番变易名为生死。 亦不退细受麁者不退上地细变易受下地麁变易也。 然方便受灭即入果报。 今为显方便土生死之义故须相涉而说。 又方便土中约于无明有已伏未伏之殊。 圆观有初中后心之异亦得论于下地上地以明生死。 既未破无明则并在方便。 若然亦不涉于果报。 从容释义两说无咎。 三实报染依正者爱着实报依正。 虽心心寂灭自然流入对于妙觉下地并有爱染也。 四寂光。 二料简二。 初问。 荆溪云。 此问意者以理难事。 事有久近理无久近。 二答。 荆溪云。 答中意者欲分事理。 先理次事。 所言理者秖此痴爱即是明脱痴爱明脱悉是本有。 乃与净名本理悲同。 所言事者众生尚迷净名久悟净名久以大悲动性。 众生机发对净名悲机感相应乃成疾相。 是故净名权疾则近。 一切众生实疾则久。 从发心后虽有大悲仍未堪同众生之病。 所以能度所度皆非久近而论久近。 若知此意可以立愿可以修行可以赴机可以施教。 文为三。 初约理俱无。 二而论下约事则有。 三若依下相对结示。 荆溪云。 若依理等者理本有故即无明是故云久也。 即此无明复名为事。 故事亦久。 二答第三问疾灭二。 初正释疾灭二。 初总释。 二何者下别释。 二若诸下破古释疑二。 初破古。 二释疑。 通论实疾不尽等者以众生不可尽故。 今且下约机熟受化以论灭义。 二释二。 初释答权疾久近。 二释答权疾得灭之由。 三譬显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开譬二。 初开有疾生大悲住一子地者以四等心至果住二地。 故慈悲喜成住一子地。 爱念众生如一子。 故舍心成住空平等地。 能所俱空不求恩报。 故此之二地位位横具。 今约现疾偏从悲。 说言略意周。 四等具足开。 有性理等者十界虽殊一性无异。 故名一子。 二开疾愈。 子是实疾父母权疾。 二合譬如文。 二追答第一问。 经文两句。 初牒文殊问。 次菩萨下正答。 疏分三。 初对前文标示。 二即不下显无缘正释二。 初约义正辨二。 初约无缘正示。 此无心于物者实不缘念三土众生而于众生自然现益。 大经云下即如来入王舍乞食时调达教阇王放护财醉象害佛。 如来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师子。 今净名下例同也。 但分真极果浅深少殊耳。 二众生下简生法。 重明众生缘等者三慈义委如前记。 二故大下引经徵释二。 初引经略示。 二问下约喻徵释二。 初徵问。 荆溪云。 石异于吸等者一往观之二句无别。 细寻文旨不无少殊。 先问石异于吸。 意问法体不关用耶。 次问吸异于石。 意问法用不关体耶。 体即法身用即悲疾。 二答释二。 初约喻简示。 荆溪云。 答中意者必不相异方名体用。 二无缘下约法正明二。 初明体用互融。 法身体也慈悲用也。 二如镜下更以喻显。 三众生下约机应结示二。 初明体性一如。 二以三下明随机起应。 众生迷性起惑。 菩萨遂往应之。 二问此室何空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答室空七。 初答室空二。 初总标。 二从来下别示二。 初明昔表方便。 二今欲下明今表真实二。 初正释二。 初正表寂光。 二空何下兼空三土。 二料简二。 初问。 荆溪云。 问别有等者若如前释。 已知不别犹恐不了故重问之。 二答二。 初正答显同。 荆溪云。 若答中意者三土即是何须别求。 若尔三尚遍有。 三外虚通何得不有。 若尔虚通之有为与太虚同耶异耶。 答若同太虚那遍三土。 若异太虚岂得通三。 内外灵知遍而非遍。 四句推检通教显真。 问三土之外何殊太虚。 答遍同理别。 问约理云遍。 为复常遍为或在无。 答法体常遍常在性无。 但可推之不可思之。 但可思之不可推之不可观之。 但可会之不可会之。 但可观之。 二如螺下引证释成二。 初引证示义。 荆溪云。 如螺髻等者举浅况深。 浅尚相在况复深耶。 故云等者且寄相在以表相即。 故将相即酬前问于有无之旨。 二言皆下释成皆空二。 初明依正皆空。 封疆者中华古今注云。 封疆画界者也。 封土为台以表识疆界也。 画界者于二封之间又为[打-丁+匮]埒以画分界域也。 荆溪云。 言皆空者意明遍空显非疆畔。 亦显疆外理必不无。 以不无故亦名非有。 天器即离方之可见。 二从下对昔结显。 二问以何为空二。 初问。 荆溪云。 分段下约余三土对法性问。 又声去约大斥小问。 明空三昧者小乘唯但明空。 若衍门明十八空中即有空空。 下七问答皆须两消。 二答二。 初引经总明。 荆溪云。 若约境智明等者重空之言互对境智。 境空于智智空于境。 二今言下依教别示二。 初斥失。 荆溪云。 虽开境智别相难分。 一者从证不可分故。 二者居因浅深莫测故。 故须约教区以别之。 二若藏下显得。 以知教别无上二失。 三问空何用空二。 初问。 荆溪云。 所以更进问等者问中双申两问之势。 初通约理性对智以辨。 况又言去别约真谛以斯空名近真谛。 故一往且从隣近为问。 问空何用空备斯二意。 二答二。 初明达本性须空智障如前记。 二亡真谛须空对前问中两意细寻说之。 四问空可分别二。 初问。 荆溪云。 先正难次若以下引同小乘。 若是空者下夫云空者应空分别。 今那更云空不空耶。 二答二。 初依实正释二。 初明能所俱空。 荆溪云。 答意者分别尚空。 况不分别岂不空耶。 若所观分别等者虽约境智相对以辨无分别相。 而须互作自他等性及以破性而辨二空。 二若能下约能所互显。 初以能显所。 以所观下以所显能。 二诸方下权实对显二。 初约教对显。 荆溪云。 圆教等者以是而观三教境智境智犹二。 是故未名分别亦空。 故须唯指圆境智也。 二复次下约土对显。 五问空当于何求二。 初问。 二答二。 初约喻总释。 荆溪云。 今众生未悟至常寂之土者。 文中乃以悟未悟为言者且以因果相望易见耳。 若未入圆不名悟。 故以未入圆非善行故。 故亦应云圆与三教所明不同。 亦可得云即与不即。 分别之盛岂过诸见。 诸见即是。 何以别求。 二今明下约见别释二。 初正示见相。 二今约下约教辨示二。 初历教明。 见空门昆勒门等者入成论堕空。 入昆勒堕两亦中。 等取双非也。 如大经乳譬等者大经云。 佛言。 若有说言乳中有酪是名执着。 若言无酪是名虚妄。 离是二事应定说言亦有亦无。 乃至云非有酪性非无酪性。 是故说言一切众生定有佛性。 是名为着。 若无佛性是名虚妄。 智者应说众生佛性亦有亦无。 荆溪云。 佛性从缘生。 乳四句叵得。 佛性亦尔。 执成四见体之见理。 自此已前皆名邪见者于圆失意亦邪见也。 何况前三。 二无我者秖是人法二无我也。 见悉是我。 体之全空。 即是诸教破见入空能空不同。 故分教别。 二所以下结意显求。 荆溪云。 若从凡夫等者向虽一途但似竖耳。 今更约教即成横论。 应云具足横竪。 二行已如前释。 六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二。 初问二答。 荆溪云。 不染而染等者理本不染无始常昧。 岂染不染。 而能观之。 故起六十二见至之源者如穷无明源者是也。 氷者理同义异。 不别而别。 同一真土众生所依唯一法身为诸身体。 所依不二能依自殊。 所既不殊能亦何异。 无始妄习谓依正殊。 七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二。 初问。 二答二。 初释心中解脱三种圆融二。 初总明解脱。 般若等者初句明一切诸佛由观己心不异佛心故得成佛。 次句者释前句中所观之心。 心如佛心佛心无垢己心亦无。 次句者五道由心。 心体本净虽遍五道不受彼色。 如病眼者遍空见华花虽遍空空无所受。 氷波水湿亦复如是。 次句者总结观意。 作此解者成圆融道。 二问下徵释三种。 荆溪云。 问求真性等者举心修观。 观惑相无体。 一切诸法唯一真如。 若尔为复更有余二脱不。 答中意者真性虽一一体犹三。 惑体既三而不三。 解脱亦即三而一。 二若见下明依正不二归宗佛国二。 初明依正不二。 所以至极至而名有异者幸冀后德细读斯文一心遍收。 于斯可晓无情成佛无在致疑。 厥或信有情成佛而不信无情成者。 其犹信天帝是忉利主。 不信憍尸迦是三十三天主也。 况文显云身土理同而名有异。 大师亲说。 宜深思之。 二故净下约所表释成二。 初明依正互显。 二故下明答意符宗。 终从此出者意明虽有三观及以通别根本皆从空室生也。 二答无侍者三。 初悬叙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正答二。 初明应机有侍。 荆溪云。 所言侍者不出四教。 净名转用者转魔事为佛事也。 二若同下约土广明。 二释出。 三问是疾何相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问疾体相二。 初问。 二答二。 问疾用二。 初问三。 初标。 二为与下释二。 初约进合。 金刚身者法身不坏喻以金刚。 出大经等者荆溪云。 佛为师子吼说十力是也。 二若与下约退合。 三若不下结。 二答三。 初法二。 初举凡夫实疾。 二况圣人权疾。 二喻二。 初明不合。 二虽不下明现像。 三合下二。 初合不合良由凡圣色心俱即空故。 故病不与身合。 言身相离者犹云身相空也。 二凡夫下合现像。 三问成疾之法二。 初问。 二答二。 初约病大。 对明即离二。 初实疾二。 初不即二。 初约外内各辨。 内亦应尔者依正虽殊四大无别。 外大无病内云何有。 内四大者骨肉地大。 血汗水大。 煖气火大。 报息风大。 二复次下约内大两时。 二亦不下不离。 二净名下权疾。 二又非下约理事对明即离二。 初依经正示二。 初依他经显义。 引请观音委释如前记。 三故净下牒今文明权。 二今遍下约土释成。 二问因中实疾二。 初悬谈略判三。 初叙意总明。 二文为下分文示义二。 初分文对行二。 初分科指经。 二信行下对根设法二。 初对现根二异。 互有利钝者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 法行钝历法观察故。 或俱利俱钝。 信行人闻慧利。 修慧钝。 法行人修慧利。 闻慧钝。 二对宿种两殊。 二成立上下。 荆溪云。 文殊问云何慰等者准下五品既从此生下之五品。 复能成上。 须以通相三观释之。 若不尔者国王长者亦乐佛身。 诸大弟子用三教斥菩萨。 亦用三教为诃。 虽多用圆义归于衍故须通相别在其中。 是故上文但云从别。 故此文意用上为基空既通已。 岂有中假而不通耶。 故准往复以论所表。 次从空中生一切法。 为存方等遍对诸土及以三惑因果不同故须别辨。 观众生等及以别诃弟子菩萨。 故至法华方纯一味。 文为二。 初成上二成下。 为入不二至作本者不二是双遮。 香积是双流。 三而不下四教用舍。 二初对前明用舍意殊。 荆溪云。 未入室明四教等者俗众未断见思之惑。 须加三藏而对治之。 以三藏教治欲胜故。 若尔俗众岂无断有为者。 答若依小断已在小数。 若依大断已在大数。 故且别引具惑为俗。 二故知下显经文与一家义合。 二今初下随文广释二。 初为信行人问慰喻教门。 二初文殊问。 二净名答二。 初分科悬示。 荆溪云。 三藏助通者故经云。 说身无常无常是三藏。 不说厌离即用通门。 故知。 通人用三藏者知无常已无不即空。 若助别圆对转兼具准例可知。 今且消经未通圆别。 且作助通以说也。 二今先下随文释义四。 初用藏助通。 慰喻二。 初叙意分科。 二果是下随文释义二。 初从果假入空。 二从因假入空。 不忏宿罪者小乘奚甞不忏宿罪耶。 但由不能观心即空名为不忏。 又是不能观心实相。 十界罪福性空无主。 故真天眼无从开发。 不见净土原于此也。 若欲区别易解应云小乘忏界内宿罪不忏界外宿罪故云不忏宿罪。 界外宿罪者何。 所谓根本无明也。 达无明即法性名无生忏。 若无怨对者内外怨对莫不皆由一念无明所造。 反观无生怨对何从。 转怨为亲任运受化。 伐树除根喻意可识。 菩萨以杀为初者以大慈为本。 故观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定成佛。 故声闻下大论五十一云。 淫欲虽不恼众生心心系缚故为大罪。 以是故戒律中淫欲为初。 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故。 引毗昙成论如前记。 问此文用通慰喻。 何以作圆义释悔先罪耶。 答通有利根。 即解圆法。 通相三观意在此也。 故引菩萨以杀为初正指别圆。 若藏通菩萨同声闻戒也。 如大论明之。 二别教慰喻二。 初叙意分科。 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五。 初劝起悲心。 二劝发愿饶益。 三劝修福慧。 如大论下离四五邪故名正命。 四邪者大论第四云。 出家人合药五穀殖树等不净活命者名下口食。 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是仰口食。 曲嫔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名方口食。 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小术不正名四维口食。 五邪者一为求利养故现奇特相。 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 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 四高声现威令人敬畏。 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此等并是高名上位所慎应非寡德末流所窥。 若不得等者荆溪云。 非唯离于四邪五邪。 正显住于四教慧命。 四劝生勇健心。 荆溪云。 即是首楞严心者入假勇健之心名为健相。 五劝精进不退。 三圆教慰喻二。 初正释现文。 二此慰下通前辨示。 四结成。 二为法行人问调伏观法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文殊问。 二净名答二。 初悬谈二。 初叙意分科。 调伏界内别圆等者应云界内外。 不言外者阙文。 二三观下悬示观法二。 初简藏通。 二今但下显别圆二。 初正示三观三。 初标列。 二解释。 初别相即别人所修。 十住入空。 十行入假。 十向修中。 初地证中。 故云若入中道等也。 二通相即通别人受圆接者所修也。 如通别入空位中。 顿解圆理于此空心体达三谛。 虽知互摄而止在当教入空位耳。 故使三观通相皆空。 通别出假受接别教修中受接准空可解秖是于假中心解圆融耳。 从本受称名假名中。 若论圆融与一心无别。 但据入处遂致两殊。 故下文云通相一心的属圆教。 虽然下结示观相初云信解虚通。 受圆接也。 次云就观除疾就当教位也。 问若受接人依彼圆修进破结惑则是圆位。 岂是就当教位耶。 答其解虽圆从本入位还名次第。 三一心者其相可知。 三初别下结判通相一心的在圆者荆溪云。 问那云断惑终成前后耶。 答行相无殊从教前后。 故文云。 恐是方等中意也。 当知。 犹是方便之说。 问此通相观由来学者未敢定判。 或谓。 同于渐次止观。 或谓。 方等部内别有一机宜此修证。 况大师疏文荆溪旧记皆不云通相是圆接通别。 今何以作接义释耶。 答大师判释荆溪赞述其文甚微其旨甚显。 不约接释恐乖宗师。 请为陈之。 大师向云信心虚通就观除惑不无前后。 此云通相一心的属圆教。 除惑前后非通别位耶。 的属圆教非被接耶。 荆溪又。 云行相无殊从教前后。 既云从教岂非示当教受接位有空假等耶。 况下荆溪消中观调伏中显云圆接。 又云三空但破见思。 三假但破尘沙。 虚解虚通未成实益。 今之中观定空假并中。 岂非约受接进破无明耶。 若谓同于渐次止观者大师荆溪何甞显示。 况三种止观俱是法华妙行。 此明通相唯在方等。 故疏云。 恐是方等中意。 故知不同。 若谓别有一机更为不可。 若尔四教收机未遍。 方等之中应有五教。 此最为非。 问就方等部有通相观者何以大师独于此说。 如光明观经等悉属方等。 彼疏何不明耶。 答华严般若悉应有之。 岂止方等诸部有义。 此经有文彼既无文。 故于诸疏置而不说。 此经六品文义双具。 岂得不论。 庶几后贤再思此义。 厥或文理有会则夷涂共游失旨乖辙。 请从良导。 二今室下通经释疑二。 初通下经文。 二释二种疑。 问意者既并是圆何故有通相一心两种之殊也。 答中约通论圆者通于通别有受接人。 故云约通论圆。 以受接人非同始终圆修者故须通相以简一心。 恐是等者时部未融故有受接。 法华开显唯一圆融。 问大师亲以三种三观释经。 何云恐是。 答一家三观远承龙树近禀南岳。 今用释经推寄有本。 未敢独断。 故云恐是。 二随释三。 初空观。 调伏见思疾二。 初分科悬示二。 初分科。 亦名二谛观者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 故言二谛观。 二初文下悬示二。 初明柝义乖通。 二今明下示通义所以二。 初约义委明二。 初明菩萨异小。 但体三假者体小乘随事三假成大乘随理三假也。 言随事者有二种。 一约正报。 二约依报。 正报又二。 一约心者法尘对意根。 一念心起即因成假。 前念后念次第不断即相续假。 待余无心知有此心即相待假。 上因成约内根外尘。 相续但约内根。 相待竪待灭无之无。 又横待三无为之无心也。 二约色明三假者先世行业託生父母得有此身即因成。 相续连持即相续。 以身待不身即相待。 二约依报者如四微成柱。 时节改变相续不断。 此柱待不柱及长短等。 今大乘达无明起皆如幻化。 因成尚无。 岂有后二。 故色心依正悉如幻化也。 二是(此下十一行不足)义三。 初入众生假空。 二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破众生假入空。 二释三结。 荆溪云。 问我与众生何别。 答我计宰主众生揽阴。 二入实法假空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分别法二。 初叙意二。 初明先分别相。 二所以下明更起法想二。 初牒义例示。 如身子等者引身子为例。 小乘利根即得无学。 既为转法尚须停留。 况菩萨化他。 故须先起法想。 二今菩下结显今意。 二但以下牒释。 荆溪云。 分别法者法者秖是阴入耳。 亦是十法界法者后四法界秖是六中空假中耳。 此四法界既亦名法。 故知。 法空义长。 他云。 二乘不得法空不明所空法之长短。 今空四界入实相中。 二破除。 不同数人者数人所明小乘义耳。 四人涅槃即四圣法界也。 二边法想者荆溪云。 前既二解即有两种二边不同。 如下文云若依前解即我我所为二边也。 若约后解即约十界生死涅槃为二边也。 即是两种平等空也。 九百七十二者八十一品品品各有一十二故。 问何故破见一番四十八句。 破思一品各一十二耶。 答断虽一番诸见各别每于一见皆防转计。 故四十八。 思。 无转计唯一三假故但十二。 三释三入平等假空二。 初正释。 荆溪云。 若存平等等者兼破古人。 释平等空。 具如前文目连章中。 以辨大小三空不同。 二料简二。 初问此违璎珞者彼第二从空入假观亦名空平等观。 谓前破假用空。 今破空用假。 破用既均故名平等。 今以今等名同为难。 二答二。 初总答。 利根悬破者既悬破空病。 故虽初观同彼第二。 二此有下别答二。 初约真谛为病二。 初标。 二通下释二。 初明凡夫计空为病。 荆溪云。 此如大论至生使者彼论中辨有缘于无为而生惑使。 此引毗昙证第一义亦须空之。 如虽平等复言平等以为有者亦须空。 故如无为无使能缘之心缘之生使。 灭谛下惑即其相也。 二别圆下明断惑滞空为病。 荆溪云。 别圆不尔等者异偏真等。 虽以别圆一时共说释义必须分别圆相。 如前属对三种三观。 既云别相以属别教通相一心以属于圆。 又云。 通相虽圆然带方等。 乃成圆中之别相耳。 故此三空通属别圆。 自此已下但寻此中一段经文。 若云空即空于涅槃及以中道。 结释即云从假入空而已。 故知。 空三谛故故在于中。 终在入空故但似别。 故初双标圆别二教。 所以此经若分教释理具别圆。 统消经文复依通相。 若尔为定别圆。 答既云方等适机为宗。 圆别二人随闻各异。 故从宗释。 须辨别圆。 名分义通随机常别。 众生佛性准例可知。 故上文云。 下之三品从此中生。 若尔始末俱是一音之教何异流支。 答显秘既殊一音冥契。 二复次下约中道为病二。 初中病亦空二。 初正明。 若言等者更引前文对此以明三谛俱空。 则显今文空于中病。 此正用通相观意也。 一往等者一往通于三观。 二往但在于空。 二此观下结示二。 初观下约位显示。 位行至入空者通见地已上别初住已上接入。 但是圆相似位。 是以虽知中道未破无明。 二假观调伏无知疾二。 初悬谈义旨二。 初正谈义旨三。 初叙观示意二。 初约观总叙。 荆溪云。 亦名平等者且依璎珞作此说耳。 二以无下牒文示意。 二出假下借通显位二。 初借通三根。 荆溪云。 出假有三等者即三根也。 上根烦恼未断。 约此三教同从此空。 故通三根俱名有疾。 以下根人尚有习气故通教意无有不留余残习者。 故三根人并有实疾。 二若别下显别教位。 荆溪云。 若别至入假者引别辨异。 但别圆下明于两教寄位之意。 非用通等者前约通教三根断者意明别教三根亦然。 故先辨通意令识别又复空通。 故得借辨此空。 虽即不空于空乃有假中二观在。 故若下二观三俱假中以渐深故通教留习尚名有疾。 况本圆别仍有尘砂无明惑在。 故方等教且对所出三根欲同。 若论所入长短大异。 故使有疾多少不同。 故别教等觉唯有一品尚名有疾。 故使菩萨无有无疾之者。 然此中既其多约次第三观。 故知。 非是不思议假。 故使别圆约地住前。 若止观中三根出假意则不尔(云云)。 三前明下对前明假。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