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 内容: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二例上分章。 荆溪云虽不次第者。 第一当前第三。 第二当第五。 第三当第一。 第四当第二。 第五当第四。 所以有此两次第者。 各有其旨。 前次第者教门必须大悲居首。 依悲起誓其根须利及以勇进。 今次第者内观任运即是根利是故居初。 利根须进重起大悲弘誓勇勐。 二初解下随文正释五。 初利根出假二。 初总释二。 初释以无所受智断是菩萨无生者。 大论云阿罗汉若智若断是菩萨无生忍。 阿罗汉字下脱罗汉二字。 应云罗汉智断也。 二大品下释而受诸受二。 初引经总立。 二菩萨下约受正解二。 初正解二。 为是下牒结二。 别释二。 初标列二。 正解三。 初凡夫二。 初标二。 属下释二。 初爱。 荆溪云属爱善受等者。 善恶各三故合修罗为下十善。 然于而受诸受之中具足。 广约节目阶位作相状者。 意欲略明出假菩萨。 委悉受相令后学者作出假因。 先具照之而为方便。 二见二。 二乘二。 初藏。 荆溪云灭三心涅槃者三空也。 二通十喻如前记。 久知不生生者。 以不生生对通者。 如梦如幻点空说生。 三菩萨二。 初正释。 二料简。 荆溪云观此等者。 然此通相三观之圆。 但前二观唯云空假。 未有一中一切中。 故须更明圆教四门。 以圆四门始末皆悉入中故也。 是故更须说第三观。 二大精进二。 初总释犹如懒人等者。 犹如陶师虽得轮绳作器。 若不精勤无由成办。 如大施太子等者。 暹云。 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 得珠坠海而抒大海。 正使筋骨枯尽终不懈废。 誓得如意以给众生济其身苦。 诸天问之。 答云生生不休。 诸天见此精进助其抒海。 水乃减半。 诸龙见海水减恐海乾竭遂还其珠。 华严明七地欲沉空等者。 荆溪云具如前引华严文也。 二别释二。 初明三受具法二。 初标二释三。 初凡夫二。 初爱二。 初恶。 荆溪云。 菩萨于诸不善至通达佛道者。 于此恶中以知恶。 故而为所观于能观中具有四种。 分于药病成八不同。 各分因果为十六谛。 所观恶境不同。 既尔。 善境乃至二乘菩萨节级减之。 知病识药。 药治减故随减说之。 道品下去一一皆云自他。 以有疾故以习假故须自行也。 二善。 天文谓星辰躔度地理谓山川形势理亦文也。 韦陀如前记。 书史者书则通指六经具如前记。 史即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刘珍东观汉记。 世谓之三史也。 后三国分方魏吴各有史官。 蜀无其职。 晋初陈寿採集其事谓之三国志。 自兹厥后世有史书。 五明者内外俱有五明。 内五者声医方工巧咒术与因明。 外五前四同最后是符印。 六艺者礼乐书数射御也。 韦陀五明约西土。 书史六艺约此方。 神仙之论者释名曰。 老而不死曰仙。 仙迁也。 故制字人傍山也。 抱朴子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不修而但务方术终不得长生也。 行恶大者司命夺纪。 小过夺算。 随所犯轻重故所夺有多少。 此亦此方神仙之论也。 楞严经明七趣。 于六趣更加仙趣。 善论者帝释犹居欲界。 但说散心十善以为天因。 梵王皆说禅定令离欲界。 故名出欲论。 无不皆知者谓。 出假菩萨于上天文地理乃至梵论为化众生。 一皆精练。 二见二二乘例前恶中者。 应云例前释。 利根出假中。 三菩萨。 二若受下结示引证。 三起悲心。 四弘誓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酬愿化物。 荆溪云。 若薄若尽等者对于三根伏见侵思并名薄地。 约初出假故云稍破。 二去取二。 初斥古二。 今释。 荆溪云。 一切众生具十界法者此从实理谈其意也。 既云十法不同。 是则凡圣事理因果行位俱十。 十界百界三千世间俱在一念。 若凡夫人迷中三千若兼圆别。 应知次与不次有除不除。 若唯圆者理性三千一向不除。 故云而不除法。 言除病者次第应知。 除九界病。 不次第者但云体达。 以达为除。 麁细前后以分次位。 则无诸界减少之名。 言温身等者温法身照惑暗成行食。 照暗般若成食解脱。 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但破执病法。 何所除。 三道之法本三德故。 亦如治眼者犹是分喻可喻次第。 三正化物。 荆溪云。 今谓至无明取相者界内无明名为取相。 四传释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释出病本。 荆溪云。 过去攀缘等者因是果病之根本也。 现未悉然。 二释教化断除。 病本即内外见者。 涅槃即内我即外。 此即二边空也。 则能见般若者实相般若也。 五勇健心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正结释。 不得法施慧利者。 非惠赐之惠。 盖言法施是智慧之利也。 肇师云。 若不能尔其所修行。 内未足有慧。 外未足有利也。 生公云无慧利于物也。 此二师亦以智慧释义。 二譬显。 怨平声。 论语以直报怨字皆此作。 说文从囚从免。 三中观调伏无明疾二。 初悬谈义旨二。 初叙观示意。 二辨修位次二。 初示位次。 荆溪云。 修此观位约教有三种者。 荆溪云。 别教接通八地已上。 并于别圆地前住前初列通教。 欲出别接之位耳。 七地破尘砂至名眼见者。 七地被接八地双流九地闻中十地方证。 故云眼见。 且约一涂不必全尔。 随三根故此但属下圆教等者。 虽属通相复以教分。 圆教永异。 故以空观多属于通。 入假属别。 入中属圆。 或圆接别或圆接通。 以方等中不定判故。 请观荆溪所释。 既以通相中观约圆接义。 释之验前空假。 亦约圆接。 此为对教故未论之。 若谓不然岂得云通相的属圆耶。 二以别下判权实。 行生修者谓行般若乃至修般若。 委如前记。 二分科正释二。 初分科。 二正释二。 初正明中观二。 初明观体二。 初明自观。 因前二空者。 空观空生死假观空涅槃故名二空观也。 二观众生即是以前内观遍历外境。 即外是内。 一理同归。 此观法之大端一家之凭託。 故义例云。 若欲修观必须内心。 内心若净以此净心遍历诸境即内外泯合也。 普门玄云。 境不出二。 内谓即心而具。 外谓众生与佛。 不二门云。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总而言之祇是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涅槃虚空佛性。 法华诸法实相耳。 故初心学者体内外不二了三无差别。 如闻而观更无他趣。 故云修此观时非但自知疾非真非有。 知众生亦然也。 此虽通相可例一心。 何者下徵释也。 众生至生死者。 六界众生堕分段死。 四界众生堕变易死。 以佛界通因故。 了知十界者即外境事造十界也。 故己他至无明者摄外归内也。 故不二门云。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也。 故云同是真体等。 既知全真体为无明。 即达全无明是真体。 如识即水为波。 即识即波是水。 寄语后人。 细寻此意即能于病患心中求诸佛解脱。 乃知一切法趣病。 是趣不过等。 方了一家观病患境成不思议。 上根即入初住或内外凡。 中下犹迷。 更假发心至无法爱十乘虽异。 一心无殊。 咸空假中理无他向。 苟或昧此徒自营营拟造佛乘。 吾未之信。 採芙蓉于木末塞薜荔于水中。 唐弃功夫终无得者。 愿舍妄执反照真心。 荆溪云。 菩萨观照等者即净名病与物理同。 既专后心。 验知即是本修圆人。 前之二观成既前后。 虽后亦云三空三假。 三空但破见思之惑。 三假但破尘沙之惑。 虚解疎通未成实益。 今之中观定空假并中。 进退消之依教准部无令失旨。 二简非二。 初分科标示。 二初文下随文释义。 三初约爱见大悲。 荆溪云。 既简观中简此见爱。 信在初心修中观耳。 故向云从本已来与其菩萨俱非有无。 复云。 顺道爱生障入菩萨位。 菩萨位者即初住也。 故知爱见复属无明。 言慈悲者正当二边之慈悲耳。 作此说者斥二边位令入中耳。 故知即是同体见爱名为顺道。 文为二。 初悬示义旨二。 初简非示体。 文中先简非次今观下示体也。 二此之下约体示惑。 若约正道者正道即中谛也。 二随文释义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正起爱见。 顶堕如前记。 二释是非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除失不有而有者。 光明云。 无明体性本自不有。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自性之心即中道也。 若用悲心者即爱见悲也。 二显得。 三引佛语证。 四结观舍。 二约禅定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简非。 荆溪云。 若贪着有漏根本等者。 世人若但作此释者。 何能释于中道实慧。 小乘尚离根本之着。 况菩萨耶。 故今文中乃至渐深。 以释诸土。 二显是。 二约二智二。 初分科二。 初标下随释二。 初约修行明二智因三。 初标章。 二解释二。 初总标。 荆溪云。 释前四章门者。 慧即实慧方便。 是权。 故方便与实更互相成。 阙一则俱失。 故互明之。 故前两句约权论实辨权有无明实缚解。 后之二句约实论权辨实有无明权缚解。 故上二句中庄严等是权。 权无故实缚解。 则反此。 下二句者植本是实实无故权缚解则反此。 二随释四。 初释无方便慧缚。 言三脱门者当约圆中释之。 二释有方便慧解。 三释无慧方便缚。 荆溪云不加修真慧者。 真者实也。 正明无实故使无权。 若俱破者则权实并显。 四释有慧方便解二。 初正释。 二料简。 答爱见是顺道而起者。 荆溪云。 以顺实道而起于爱令方便阙。 故经云无方便慧缚。 故云以爱见心庄严佛土等。 三毒着依正者。 经云无慧方便缚。 故云住贪欲邪见烦恼而植众德本。 答利物下以利他取净土名成就众生。 自行求佛身名植众德本。 故引金刚论文证成二义。 智习至净土者。 此明真土诸佛无庄严国土之事。 唯有真实智慧习识通达。 则是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性。 此明取寂光土。 寂光体融即具三土。 此即成就众生故取土也。 即是非形等者。 即是正智证真如。 无漏功德无有形相为庄严也。 此明求佛果法身即植众德本也。 三总结。 二约真应明二智果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观身有实疾权疾二。 初分科。 初观法身实疾是实智者。 荆溪云。 观法身故名为实慧。 有实疾故须观无常。 故知亦约具足三惑者。 而修中观须作是观。 次观应身权疾等可知。 二随释二。 初观法身实疾。 是实智即事不实者。 荆溪云。 谓无常等事即是真如如常照事。 故于实疾事中观常法身理境故云俱游。 二鸟如前记。 二观应身权疾是权智。 二观身疾不离不灭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约不离明实智。 荆溪云是病是身等者。 菩萨自观实疾身病即约实慧以明实境。 境即实体与悲实同。 故悲与生俱非新故。 二约不灭明权智。 荆溪云。 于余众生者还待有缘。 二道观双流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结前观为行本三。 初调伏观成。 二结过正释。 三结成行本。 二正明双流行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五。 初双明双流行。 二单明双流行。 荆溪云单明双流者。 如云过魔伏魔秖是一边。 而无示魔同魔一边故也。 虽但一边任运具二故出一边。 亦明双流。 又如求一切智及不非时求亦秖一边。 对于而示现入假方是双流。 下去准知不能委释。 不随解脱生五净居者。 修八解脱具足事禅。 问何故不云不随实报入无功用。 答通释无妨。 但是文略。 三约道品正观。 荆溪云虽行四念处者。 正观相应四字并冠下七科。 照俗十力等者。 以力望理十用皆俗。 正观助道者。 道品必正。 且据空边以对于助。 广简正助。 具如止观记。 皆异二乘者。 二破二入故也。 四约现相自在入真而能入俗者。 内秘大行是入真。 现二乘像是入俗。 应知皆以中道不生不灭为真。 故现二乘威仪入俗也。 五约依正三。 初标示。 二正释二。 初约依报结成佛国宗。 二约正报结成解脱体。 三若诸下斥古。 云何消此经文者。 以经显然明界外依正。 故如向消文是也。 五时众得益。 不思议品二不思议品广释权疾二。 初总示大章二。 初总示来意重决。 前问疾品者。 决谓开决。 前义既略更开决广明也。 二此五下对下重分。 二今略下别释今品二。 初列章。 二随释三。 初品来意。 荆溪云。 净名空室至所表者。 空表寂光。 寂光亦有本迹之别。 身居空室迹也。 本因感果本也。 身亦有二望土可知。 现疾表迹亦是迹用。 二略释不思议二。 初列章。 二随释二。 初明三德解脱不思议二。 初徵文总示。 二初标列徵文。 二何者下牒经示义。 菩萨住此等者。 慧为能住性为所住。 秖是分真境智冥合能起大用。 故以须弥内于芥子。 须弥芥子秖是依报。 十界依正尚在一心。 于一界中依报大小何妨相入。 大小既唯心性。 心性一一融通故至分真有斯大用。 二但四下约教简显二。 初总示略标荆溪云。 四教皆明三种之理者。 前二各以真谛之理为真性也。 各以二智而为余二。 得此意已后两自明。 待绝即应三一相对。 不思议义而有二种者。 即三一相对。 若玄文中从理相对即前二教约思议理。 论生无生。 后二约不思议理论生无生。 今待绝相对不思议中犹有教道。 此绝仍待。 今除别教。 是故须以待绝简之。 二若三下约义正解二。 初略解。 若三教所明即是相待者。 荆溪云并三道之外有三解脱。 圆人三道。 约即可知如文广释。 有思之不思者。 三教展转待上。 上能思下故有思下。 不思上是不思。 无思之不思者三道即三德。 凡圣理一。 非但下不能思上。 上亦不能思下。 故云无思等。 二所以下广解二。 初约三教明相待。 二今明下约圆融明绝待二。 初正明。 二是则下结示。 是则至三道者。 以凡圣理同因果性一故。 引文殊般若者。 佛界不思议证下不能思上。 众生界不思议证上不能思下。 岂但不可以心思。 亦不可以言议也。 总而言之秖是圆融妙理。 非圣凡心口之所思议耳。 二明本迹依土不思议二。 初正释二。 初对前简示。 二今明下正明迹用二。 初正明同居。 集在一国者荆溪云。 且在此经。 若从此理亦可一尘具一切刹。 故不二门云。 尘身与法身量同。 尘国与寂光无异。 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 广狭胜劣难思议。 净秽方所无穷尽。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二若迹下结况二土。 二料简二。 初问。 问意者以经通名难品别目也。 既云一名不思议解脱。 是则品品俱不思议。 何独此品。 二答二。 初正答。 二引例。 今品亦尔者虽一经终始皆不思议。 然欲求不思议事。 当于此品中求。 由身子念座净名借座。 于是一向广明不思议神用也。 三入文贴释二。 初分科。 二随释六。 初身子为众念座五。 初身子生念二。 净名问经云云何者总责之辞。 犹言云何念座也。 仁者下以二事别责之。 三身子答。 荆溪云。 即有三失者。 第一责违心失此取答时。 然身子本来非全求座。 但责现在不能亡躯。 义当求座以成身失为责之法道理如然。 念座居怀口称为法。 岂不正当心口相违。 第二约法责诃。 不称理者。 准次第教承前已来未曾求大。 虽云被屈复闻文殊称叹难酬。 然亦未作慕大之想。 信知尔时虽云为法但欲乐闻所行小法。 此则正当违所求理。 第三兴念失者。 但于小乘尚乃成失况复大耶。 四净名弹诃三。 初约事诃其违心失。 二约法诃其不称理失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四。 初约阴入三界诃。 还招麁变易死者。 方便为麁实报为细。 二约三宝诃。 九部为法者。 小乘于十二中无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也。 又知法名佛等者。 荆溪云。 于中能知即佛义也。 离相名法者。 即向所知体全是法境。 既云离相令知无着。 无为即僧者。 法体既离故得遍和。 若不和者由法非离。 事和尚尔况理和耶。 三总约四谛诃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诃岂析观苦者。 析破阴界是坏于身。 二释若执生灭有诤论者于生灭理各执一门名为诤论。 四别约四谛诃二。 初叙意分科又解至别诃者。 身子利根总诃已悟其未悟者。 故待别诃言悟者。 但是耻小慕大得生酥益耳。 二随文释义四。 初苦荆溪云。 乃行生灭者。 界外生灭亦是界内生灭。 而反责之。 二集为习报二因所成者秖是惑业合集能招苦果故名集也。 凡明集谛大小两异。 小乘约惑业大乘唯约惑。 涅槃圣行中唯以爱为集。 以诸惑中贪爱最能牵生故。 下引九喻即其文也。 习因至约业者。 或谓习因约心报因约色。 色即身口也。 总是三业耳。 今云报因约业者。 则通取三业。 意业与烦恼何别耶。 当是三毒与身口相应者名业。 不与身口相应者名惑耳。 以此区别报习自分。 爱有九种者。 圣行品文也。 一者如责主有余。 如贫人负债虽偿未毕者犹系在狱。 二乘亦尔。 有爱习故不得菩提。 二如罗刹女妇随所生子生已便食。 爱罗刹女食善根子。 三如妙华茎毒蛇缠之。 凡夫贪五欲华不见爱蛇。 死堕三恶。 四如恶食性所不便食已而死。 食爱食已堕三恶道。 五如淫女愚人与通巧作谄媚夺财驱出。 爱淫女夺善法财驱之恶道。 六如摩楼迦子。 鸟食堕粪即便生长。 绕尼俱树遂至枯死。 爱缠善法亦尔。 七如疮中瘜肉。 若不治者即便命终。 凡夫五阴如疮爱如瘜肉。 若不治者死堕三恶。 八如暴风偃山拔树。 爱暴风亦尔。 于父母所生恶心能拔大智舍利弗菩提树。 九如彗星。 彗星若出天下饥馑。 爱慧星亦尔。 令人受生死苦。 凡夫行世谛等者解上心行于境也。 心即凡夫心二乘心。 境即世谛真谛。 各以心行于境成业因。 故招内外苦。 三灭即有七识者。 荆溪云。 此内执小教不明。 既取灭谛即是内执名随相生识。 暹云内执者以第七识执第八见分以为内我。 执第六等以为外我。 故云内执。 以二乘取灭谛之相义当七识也。 四道亦名为佛者。 以有觉义故此约名通以说。 三诃兴念有舍道法失。 五天子得法眼净。 荆溪云。 今推此文等者观弹诃四段经文。 无别圆相。 而多似通。 又复诃小不应但通。 故知秖是以中入空。 故使闻者亦得小乘法眼净也。 即断见位。 二净名借座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六。 初净名问。 二文殊答。 三神力借座。 荆溪云。 若准下文等者。 下文为成彼土菩萨双流之行。 须先传白动彼机情来。 彼菩萨发问之端即应先遣化菩萨往。 今无斯事须使义布。 四灯王遣座。 荆溪云。 即表果报土者。 问何以不云下之三土。 答果报具三何须别列。 况小能容大尚在一尘。 五大众叹仰。 六令众就座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令文殊等就座。 二得通者称座而坐。 三新发意等皆不能升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五。 初新发意等皆不能升。 二语身子就座。 三身子辞不能升。 荆溪云身子及诸等者。 身子内心未证此理。 灯王之座由证而成。 净名亦是证故能借。 身子未证二人所证此称理事。 事高难升。 正由即理之事高广。 故使无理之事靡升。 以过一切方便人事理之外。 故令此等皆不能升。 所以新发意者亦不能升。 菩萨不一故比决之。 故将诸贤位展转不同。 别圆新发意尚自不及。 况复前二初心之人。 身子虽是前教后心仍是小乘。 方须礼座。 既被加已升亦何难。 四令礼灯王。 荆溪云小乘归向等者。 此弹诃中亦生酥益故令升。 意预表后升。 故至法华究竟升也。 五作礼方升。 三明不思议神用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明身子见此神用叹未曾有。 止长七千由旬者。 暹云胜天王般若云。 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北广南狭。 其中人面亦似地形。 叹未曾有者。 自普集来罕覩其迹。 二净名答。 广明诸佛菩萨有大神用二。 初悬谈义旨二。 初叙意分科。 今净名至此解脱者即等觉分住非究竟住也。 二显成权疾二。 初对上释成二。 初标示。 二何者下正释。 二所以下结示今意二。 初云下随文释义三。 初约佛菩萨显不思议体。 荆溪云。 初云诸佛菩萨等者。 若云理者众生共之。 既云诸佛及诸菩萨则已证不思议理。 下文复云若菩萨住是解脱者即是已契真性之理。 验前所契亦真性也。 智境合时理应有两。 此乃修性合论。 故真性唯一。 二约菩萨住不思智。 住不思议之智等者。 若非初心解了一念具足三千。 咸空假中自他互遍者。 分真实慧从何开发。 寄言来学。 宜加用心。 昔会稽太守孟顗事佛精恳。 谢公谓之曰。 得道应须慧业丈人生天应在灵运前。 成佛必在灵运后。 顗深恨之。 是故一日三舍其身。 不如受持四句者。 秖由慧业能出生死也。 既逢秘要宜在修心。 无诵空言奢夸圆妙。 鹦鹉学语为益且疎。 三明不思议之大用二。 初叙意分科二。 初一下随文释义。 初略别明不思议用八。 初藏纳山海对二。 初标。 二正释二。 初释芥纳须弥二。 初总示标难。 二有师下古今释义二。 初斥古解。 准涅槃玄义古解芥纳须弥凡有七家。 今疏略出其二。 初谓神力能尔者。 此以作意神通以解不思议用故为今破。 故云神力何能尔。 若晓无作妙性本自融通。 凡夫迷故非局。 而局则大小质碍。 圣人悟故非遍。 而遍则山芥相容。 由证理体有兹事用。 故此事用亦名神通。 名与他同义体永别。 次云小无小相等者。 此谓芥子自无小相对须弥故名小。 须弥自无大相对芥子故名大。 既俱虚假。 待对所以虚假相入。 今谓下今破。 自性既不相入。 他性岂相入耶。 对大名小对小名大是他性也。 二明今释二。 初明证理有用二。 初引经总立。 二观下约证释成二。 初因证有用。 一念无明心即如来心者。 即妄而真三谛具足名如来心。 岂但即因而果名如来心。 其亦即自而他名如来心。 是则他生他佛尚即自心。 况自己依正宁乖一念。 应知心外无境。 大小互融以心入心。 谁云隔碍。 必在初住妙用方彰。 故观众生一念等即通名字观行相似。 若见之言唯在分真及以究竟。 本具理显名见此心。 神用无方故能入芥。 此事既尔。 诸事皆然。 唯约一心更无别趣。 是故果地妙用悉在因心。 故因心显处妙用无碍。 故荆溪云。 古释此品随事多云。 未应经旨。 今疏一释用冠十双遂使古今诸师拱手。 若观下总结示也。 若观二字唯在初心。 得诸佛解脱者。 得谓证得通分极。 二何者下简偏显圆。 二乘心性奚甞不具不思议性耶。 但由背性成迷非局而局。 故法华开已一道无外。 二言其下明有机乃见二。 初简无机。 二显有机二。 初明神力所加。 二若能下因见入位。 必得如来灭度者分证究竟也。 二毛藏海水。 经云鼋鼍者。 鼋音元三苍云。 似鼈而大。 纪年志曰。 穆王十七年起师至九江。 以鼋为梁。 鼍音陀。 三苍似蛟而大。 山海经云。 江水足鼍。 郭璞曰。 似蜥蜴大者长一丈。 有鳞甲皮可以为鼓。 二世界去还对经断取音。 短陶家者。 苍颉篇云。 陶作瓦家也。 三延促时日对。 四彼此理土对。 五供具三光对。 六吸风内火对。 七世界上下对。 八现身变声对二。 初标现文。 经中现身应具现十界。 略举四圣及人天耳。 于四圣中又阙菩萨者。 以正明菩萨界现诸身。 故变声即通十界及大小乘。 寻经可见。 二上来下例前通示。 散释既讫。 更略明之。 俾寻读者无忘心性故。 大论五十一云。 诸佛有二种说法。 初略后广为解义故。 初广后略为摄持故。 今疏例上略示正为摄持。 二总广明不思议用。 四迦叶叹仰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迦叶称叹。 二语身子可叹事二。 初分科。 二随释四。 初小乘闻不能解。 三无漏根者证三道时必发三根。 一未知欲知根即见道。 二知根即修道。 三知已根即无学道大乘。 以初地为见。 二地至七地名修。 八九十地为无学。 以别望圆约住亦尔。 荆溪云。 即以住前对于登住为无漏道。 望小比拟亦应可见。 法眼根坏者。 且对事论。 不能尽理究竟应云佛眼根坏。 虽复闻说不能发识者。 不能发道种智也。 二劝智者发心除正位者。 谓小乘圣人也。 三自责声闻无分。 荆溪云。 一切声闻等者准此。 亦是佛及净名大圣加之方有此说。 故云迦叶此意等也。 四庆菩萨得利二。 初庆劝顶受。 二明住法知魔。 即知魔幻者由达魔界即佛故。 五时众得益。 六净名述成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述魔不能坏。 二明住不思议菩萨能成就行人三。 初法如法华至所成者。 彼经云。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 乃至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故知世世恼害令行坚固。 法华发迹通名善知识。 非但指为阿私仙时也。 故云恒为调达所成。 经云珂贝者。 珂螺属洁白如雪可以婴马膺也。 二譬经云龙象者。 即名象为龙。 犹此方云龙马也。 周官曰。 马八尺以上为龙。 七尺以上为騋。 六尺以上为马。 肇师云。 象之上者名龙象也。 若依大论释叹德文龙。 象乃是二类龙是水中之大。 象是陆行之大。 故知二释俱通。 蹴蹋上子六反。 谓以足逆蹋之曰蹴也。 下徒盍反践也。 三合。 观众生品三后四品广释实疾二。 初总标列章。 二依章释义三。 初明此品及下三品来意二。 初明来意二。 初约不思议品明来意。 所以更明前品来意者。 欲使后文承蹑不乱耳。 文为二。 初近对问疾品。 成上果义者。 即成近远二处果用故耳。 近而为语已下文是。 暹云秖缘胜用难思。 则知果证深远。 故云成上果义。 不思议因缘利物之疾者。 因缘秖是感应耳。 或因圣而缘凡。 或因凡而缘圣。 因亲缘疎义如常辨。 若云感应者。 感定在凡应定在圣。 故知止约八双明不思议用。 悉是利物之疾也。 二远对佛国品。 二约此去四品明来意二。 初略示。 荆溪云。 兼成室外四品者。 理须兼于佛国半品。 通总论之故且云四。 故方便下三正当三观。 方便品约所用法正多属空。 弟子菩萨约能诃法。 而弟子多属假。 以菩萨多属中。 佛国具三。 三观既尔。 四教准知。 二分此下广释二。 初近成问疾调伏慰喻二。 初标牒。 二解释三。 初此品成上从假入空。 荆溪云。 而云成者。 即释成也。 上所明空既空一切。 即是皆空故也。 应具假中而但云空者。 此有二意。 一者通途虚照三谛。 虽三而空。 二者由在方等教中虽三而通。 故使通相复异次第。 未是独显。 但是通知。 若尔空尚未委。 况今于空加四无量及广上等。 故云小异。 是故今以三品释上观众生。 中有假有中故云约空起四无量。 义当假观含于空中。 故云约空。 若准此文穷众生源。 义当中在空中意也。 净名答等者。 源者即是无住之源本也。 尚至无住岂但空耶。 二佛道品成上从空入假。 荆溪云。 次佛道品既辨假中。 任运变成不思议之假中也。 文中虽不彰灼言之道理应尔。 虽然此乃从于教旨。 以说显机乃须依附方等。 故分三品以属三观。 三不二香积两品成上中道。 荆溪云。 如我病者等者。 能见斯病与空同体。 故中双非病亦双非非俗。 故非有非真。 故非无。 此则正当中道义也。 二远成室外四品二。 初正成三品三。 初此品成上方便品。 二佛道品成上弟子品。 三不二香积成上菩萨品。 二今得下扶成佛国。 二此四下牒品分章。 二略释此品名二。 初生起总释。 荆溪云。 自之与他等者。 应先了心方知生佛。 初既了矣反后照时但照一边。 无不具足故。 今但云观众生耳。 此意正显空之与中。 故先引华严自他双显。 还依方等且从于通。 故释观达观穿之文皆空三谛。 慈悲接物者。 物即众生以从利他故观他也。 利他之法指四无量。 二观以下分字别解二。 初正释。 二初观三初双标。 荆溪云。 言观穿者。 不依止观作贯穿者。 贯字亦与观义大同。 彼用贯字释观字也。 二双释二。 初观达二。 初约生佛总辨二。 初正明。 二引证。 二俗谛下约三谛别释。 菩萨照了者。 荆溪云。 约利根人从兹得入。 故大经下利钁斲之者。 竹角反。 说文斲削也。 盘石砂砾对三惑。 如观穿中。 问观达观穿同用此喻。 云何辨异。 答了三惑一心是观达义。 而惑破前后是观穿义。 俱观中理。 如到金刚。 是则观达约横观穿约竪。 横竪虽异三惑无别。 故大经一喻二处通用。 二观穿二。 初约破惑显义。 二引法华证成。 荆溪云。 故法华等者虽用三空。 但是借彼法华之譬。 譬三根人观于众生入三谛空。 然今见中理与法华等。 兼带约部小为不等。 二故入下双结。 众生三种约横也。 穷源检之约竪也。 二释众生二。 初牒名略示。 荆溪云言众生等者。 观字两向。 释观字虽兼众生但是能观通总而说。 今此别释众生两字。 众生即是所观境也。 二毗昙下叙宗释义二。 初叙宗计。 荆溪云。 众生两字并约小乘诸部以释。 部属方等宜从小宗。 若大乘中但论观别。 释名何殊。 文中凡出四家。 一毗昙二犊子三成实四方广道人。 其中犊子方广是附佛法外道。 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 犊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 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 方广道人读佛十喻自作义云。 不生不灭如幻如化。 空幻为宗。 毗昙明所成众生等者。 以揽五阴成众生故。 故众生假名是所成。 五阴实法是能成。 第五不可说藏者。 三世及无为法为四句。 我离此四故云第五。 我即众生假合名众生。 主宰故名我。 由主宰故假合由假合故。 主宰其实一也。 大论破此者破方广也。 失衍意者。 荆溪云。 无三假故。 彼是小乘滥用大名而无大旨故云失也。 二今经下明今释。 荆溪云。 况今约衍幻化本通。 通于佛性中道。 二料简三。 初简邪正二。 初问二答二。 初简邪。 荆溪云。 取空戏论等者。 彼执幻化破他析法。 而全无入空之门。 况复入中不思议理。 二此经下显正。 大经至涅槃是引大经大论证中道亦名众生也。 六法谓五阴及众生。 今揽中道法性以立假名。 是佛性不离六法也。 此与大经文义少别。 彼明佛性真理与六法妄事不即不离。 故言不即六法不离六法。 今文但揽法性五阴假名众生。 名不离六法耳。 引大论者。 法即五阴。 五阴并常名五涅槃。 居十界极故无过上。 荆溪云。 众生佛性不离等者。 空通于中得作此说。 此中所释与余文异。 此证三谛皆约众生故。 各不离中道佛性。 佛性亦名众生故也。 若对不即通涂明者。 假不即故即是真俗二众生也。 言不离者空假众生体即中故。 又不即者三皆非故。 又不离者三皆是故。 故观众生义通一切。 此即荆溪通取三谛以释六法。 于文似异其义仍通。 二简大小二。 初问如第五大等者。 法有定数。 大但有四终无第五。 今观生本无如第五大。 既唯空寂何故向文约真中解众生耶。 荆溪云。 问等者正意欲拟三谛即空。 故以诸土而问于观。 约观非但唯空。 于有亦空假中。 虽无空于变易之文义当空于二土之惑。 故答中引菩萨观空例之。 二答中初约唯空分段答。 二约遍空三谛答。 此即两番通明经意。 初既唯空分段。 何妨更约真谛论变易众生。 次明菩萨三谛俱空。 则经云第五大等。 岂止喻于分段。 亦喻变易本空故得约三谛以解众生也。 初答中云依真不无等者。 分段虽空变易未空。 次文分二。 初简小尚不观。 涅槃空者。 涅槃不空故受变易。 二今明下显大二。 初明三谛皆空。 荆溪云。 又云至亦空者信三谛空。 既是虚解虽未能见若假若中能破执假执中之病。 二所以下示中空所以二。 初明破执用空。 荆溪云。 所以有时等者。 非但虚解破执而已。 亦能实破二边之惑。 不同虚解故云有时。 若空二边即显中道。 故云空于二边也。 若计等者为破二观之人计中道者说之。 二一往下显空即三谛二。 初明空非断灭。 一心具万行者。 荆溪云。 此为因兹入圆中者而说之也。 既空假俱空而入中。 空中空任运具足万行。 故此下无色界色正譬中道空也。 是故向释众生得约三谛。 二当知下于空具三二。 初正释具三。 虽同入空至三智也者。 荆溪云。 若据名者准入空时秖可得名一切智耳。 此一切智其理既通。 即此一切亦通三谛。 如是入空下结成通相也。 如此品所明者。 空中既具慈等三义义当于假。 舍者义当于中。 此即品内所明也。 二若空下结归二义。 横达竪穿俱约三谛。 三简中空二。 初问。 荆溪云。 问意者中体须立何须更空。 以中破真中体理极。 更将何法而空中耶。 二答。 荆溪云。 答中意者中体性空何须用空。 不同空假事犹有滞。 具如前文。 妄取下故知空中亦为计者。 破计见理二俱空也。 复次下重释出之。 若更等者。 释前中道不须更空之所以也。 但云性自是空无无穷过故复说之。 三帖释入文三。 初观众生品明从假入空观二。 初分科。 荆溪云。 文为四者。 更加无量及以穷源天女散华。 而明别惑方乃表于三谛悉空。 华着者小乘空之失也。 二初所下随释四。 初正观众生从假入空二。 初文殊问。 二净名答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约如幻等十譬观众生世谛二。 初悬示分科。 荆溪云。 自有体性等者。 即性计也。 故云性空等。 若体假即实者。 体假名假犹有实法。 故空假实方见实体。 皆是幻有者。 假实皆幻。 言随理者法性理即是空。 假即空故故云随理。 又观此假假立生名以为观境。 故云观生。 此下十譬正观实法令成法空。 故云观众生也。 此下释中欲以下四同如幻。 故先委释幻。 次以此四例后五譬后五。 随情者。 问此品明随理通空。 何须更立随情五譬。 答既计阴实。 虽亦知假假未即真。 故立随情以助随理。 对幻判之故属析法。 二初言下随文释义二。 初如幻譬文中先消喻而不知者等者。 谓傍观人也。 次由有下合法。 菩萨合幻师无明合幻法。 自他众生合幻物为人。 惑者即凡夫也。 此合傍观人。 今观等者合自识幻法也。 世谛众生者虽知本空不坏世谛。 三假委如前记。 二余九譬二。 初标。 二如水下释二。 初释随理。 菩萨自知等者。 荆溪云。 此通相空不关二乘。 一切皆应云是菩萨。 非但此中。 此中且取异体为譬。 故以天月譬于无明。 若论正意正取观时。 于法性处而观众生即见众生。 遍于法性亦见法性全是众生。 故水中月本自无月。 今不除之意令即于众生而见法性。 此下三譬意亦不同。 但热焰二法稍似不即。 今亦于热而观于焰全热是焰。 摄大乘八譬依梨耶者。 论既譬别。 方等意同。 然欲通圆亦何所隔。 八譬名义如前记。 二释随情。 二约第五大等五譬观众生真谛。 无有定性者。 荆溪云。 随彼诸譬。 若空假中假名宛然。 故云不妨。 如龟毛等者虽喻毛角。 不同三藏但破我人。 且譬毛角。 其实毛角须于幻处以见空。 空故下中空亦非余境。 若不了者逐语流移。 失三谛空。 将何合譬无此道理者。 经有定数。 大唯有四乃至界唯十八。 若言第五十九如云龟有毛兔有角也。 此定无故。 三约如无色界等譬众生中谛二。 初标简非有非无者。 凡小谓无色。 无色故非有。 佛菩萨见无色有色故非无。 所以无色界色可譬中道双非二边。 下十四譬例说可见。 不如如幻等者。 幻人水月等虽并虚假而不妨有色像可见。 故不同第五大等究竟是无。 故所以分譬真俗。 今十五譬并异前二。 故属中道。 二如无下正释二。 初释无色界色譬二。 初正释。 舍利毗昙者此亦小宗自说有色也。 然在小宗终以无色无色为是。 而以说有色者为不了义。 故婆沙中毗婆阇婆提说无色有色。 若育多提婆说。 无色无色何者是耶。 答佛经中说。 名色缘识亦应有色。 又余经说。 寿燸识三常相随逐无色。 既有寿识云何无燸。 又余比丘说。 余四阴说识。 有去来生死者不应尔。 如从欲界生无色界。 经二四六八万劫断色后生欲界还生色者。 入无余界应更与行相续。 欲令无此过故说无色有色。 言无色者此依何经。 答经云。 解脱寂静过色入无色者。 故知无色。 又云色离欲无色离一切入涅槃。 故知无色。 此二云何通。 何者为胜。 答说无者胜。 说有者云何通。 答未了义故。 问引经云何通。 答欲有名色无色无也。 欲有三法随逐无色无也。 色续论者四句分别。 无色续色色续无色色续色无色续无色。 故知无咎。 今以小乘自说有色义符今喻。 所以引之。 二故知下结显二。 初结显异前二。 初结义异前。 智者见空等者。 此即利根于空见中。 不空即中道也。 大品下初句双非二边。 如是有即中道也。 是事不知等者。 是事即中道。 不达中道故名无明。 故无明惑为中道障。 二又上下结文异前。 既前文已结此重立章。 知与前异须譬中道。 二此皆下结显成上。 二如焦下释余十四譬二。 初正释诸喻。 如焦穀牙者荆溪云。 若引法华非专今意。 但约菩萨通方述之时在小宗未有斯见。 次引大经意亦同尔。 以密斥之意令当发次三果。 譬大意亦然。 小乘亦无界外生死。 虽于大乘会中闻之亦未能有晓了之信。 藏通菩萨尚未尽知。 以其教意入无余。 故得忍菩萨此约通教入无生者。 如佛烦恼习者指应化佛示有烦恼。 小乘教中亦明示。 故诃调达责身子者。 诃调达如前记。 大论云。 罗云从佛经行。 佛问罗云。 何为羸瘦。 罗云以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 食麻滓菜无色力。 大德世尊自应知。 佛问谁为上座。 答和尚舍利弗。 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 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出食。 誓曰我从今不复受请。 今以佛有讥诃是瞋习相。 荆溪云。 从盲者见色去譬事则可通于小乘。 灭度受身义犹隔小。 所以出没不同者。 以此诸譬多在菩萨亦兼小故。 罔像欲见者。 罔像亦[泳-永+放]像不分明貌也。 灭定至入出者。 由心驰动于内故息出入于外。 心想既灭故息无出入也。 如身子为女等者。 即为天女所变也。 如灭度者受身者。 荆溪云。 此既衍门复在菩萨。 仍兼斥小得作此说。 无因之火者。 从因缘生不可得故故云无因。 还从因生故云之火。 今注本经作无烟火。 盖展转之讹。 以火从因误成烟字。 复改字体作此烟耳。 故肇师注云。 火必因质。 故知烟字后人妄改。 荆溪云。 上来诸譬或因衍门或依小教。 以大小相兼者以由方等诸机杂故。 然此诸譬经文一往皆似譬无。 如无色界色焦穀牙乃至无因之火。 以无色定无色焦穀定无牙乃至无因定无火。 疏文取意皆显亦有。 如引大经明无色界有色。 及酥溉焦穀有生牙义。 乃至遇撨苏绳鑽等缘火则可生。 方显诸譬亦有亦无。 细寻疏文一一皆尔。 譬众生中谛如指掌焉。 二此等下结显释疑。 二明起无量心利物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四。 初慈二。 初问。 则有为等者。 有为分段无为方便自体果报。 即三土众生。 故云三种众生也。 二答二。 初叙意分科。 荆溪云。 答意者所言慈者利物与乐以为其本。 故知为说即是利他。 即说三谛俱空之理与究竟乐拔究竟苦故。 诸慈中具有智断圣德等相。 故说行相资四段明益。 二随文释义四。 初约为说此法。 即真智德慈即如来等者。 由无缘慈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故云慈即如来。 无缘慈无二边系缚故云慈即解脱。 既无二缚即名中道。 故如来等皆慈异名耳。 百句解脱者。 百句虽多不出三谛。 如涅槃疏章安以三谛分百句文也。 即是三德者荆溪云。 无缘法身。 法缘般若。 生缘解脱。 及以三谛对于三德如常所闻。 法华明虽未得等者。 虽通引彼正取未得中道无漏为证。 室即解脱。 衣即法身。 座即般若。 大经明初依等者。 初依即十信。 二依住行。 三依十向。 四依十地。 依者凭也。 于佛灭后可凭此四人取解故也。 故云是人说法亦可信受。 今引初依未破无明以证有疾。 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者。 秘藏即三德此即观行相似观于三德故云能知。 此与入室着衣等义同也。 故入着坐知。 并约能观三观。 室衣座藏即是所观三德秘藏。 从总室等从别即别。 而总室等即藏即总而别藏即室等。 此是下举劣况胜相似分真同名有疾。 相似之劣利生尚尔。 分真之胜化他可知。 二约断德。 清凉之池者凉池。 喻出大经。 不与界内外至合故者。 以烦恼生死即菩提涅槃。 故即事是理。 无事可合如即波是水无波合水。 内外八风者。 荆溪云。 外无八相秖有违顺真中不同。 故与内别。 三约圣德。 荆溪云。 阿罗汉下六句乃借大小因果等名者。 圆慈则与大小因果。 其名虽异同入无缘一实慈义。 故并用释无缘慈也。 一相一味者。 十界众生同一真如相。 四教开显同诠一乘法。 故一相一味。 即是一地所生一雨所润也。 大品等者引彼四法同今六句也。 彼明般若此明行慈。 慈与般若体同名异。 暹云大品十四云。 须菩提云何是般若波罗蜜。 为不思议事故起。 佛言所谓佛法如来法自然人法一切智人法。 以是须菩提诸佛般若为不思议事起。 荆溪云。 智人即是菩提及以菩萨罗汉。 余三名同。 故引大品四事以证六句。 四约众行。 有师云下荆溪云。 破他释者具如前文。 菩提道场法施等义。 一一皆是独头法门。 但欲幸依法相次第。 以一法中收一切。 故虽摄一切然须遍行。 以遍行故理须遍列。 若如是者可但释迦一代佛法十方佛法若依若正收在一念慈等心中。 今施至方便略列七名。 岂用古师专对地位。 无遗惜也者。 不遗众生不惜财物也。 疏释法施至子智慧。 言不悭不舍乃至不智不愚者。 以悭舍愚智悉从心起。 能起本无所起。 安在以所起法全能起心心性不动。 中道明焉。 二悲二。 初文殊问。 二净名答。 荆溪云。 功德之大岂过于慈。 还将此慈令断烦恼。 故云共之。 当知前慈已具拔苦。 重明悲者。 令识别相即是大慈家之大悲也。 后喜舍心同异亦尔。 三喜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 后则有悔者。 权以小法济度。 非佛本怀。 后须废权。 义当有悔。 故引法华证成悔义。 心怀等者。 悔昔不勤教诏。 致无训逃逝。 恨子不唯恩义疎我亲他。 内合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圆教似位。 遂使退失本解。 恨其无心不能精进固志逃迷不返。 故言悔恨。 化期将毕无传大法之人。 如老朽而无子也。 大乘法宝如多财物。 四舍二。 初文殊问。 二净名答。 性相常住者有佛开悟不能增。 无佛在迷不能减。 无增无减。 所以常住。 问性相何别以如为性亦以如为相。 如水是波性亦是波相。 一切等者大经云。 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 以十界依正悉唯心故。 悉本具故。 悉空中故。 悉互遍故。 但一理故。 无异端故。 岂但识无拔无与。 亦可了无情成佛。 大经云常行舍也者也。 应作心。 字误。 经云。 福祐者祐助也。 周易曰自天祐之。 三往复穷众生源二。 初分科二。 初六下随释二。 初约四弘成四无量心二。 初叙意分科。 初六番者即是四弘成四无量也。 荆溪云。 今文与余稍别。 若准余处四无量中虽加喜舍为成慈悲而已。 若无喜心三谛不满。 若无舍心放谛生染。 故知其名虽四但成二种。 此二即是四弘所用。 虽有此法若不加誓慈悲不固。 安令自他得至所在。 故须立誓以制慈悲。 今从此义以四无量的对四弘。 法门离合不可一准。 二随文释义四。 初两番成慈二。 初成上慈心二。 初问恶缘阻坏者。 阻侧吕反。 隔也。 字或作沮。 慈吕反止也。 并通。 二答或如六念者。 即念佛法僧戒施天也。 初念至除怖畏者。 暹云此是大论文。 彼文明修十想。 人恐怖遂令念佛以治于怖。 今文不专用于念佛。 故云或如。 荆溪云。 或如者不定专指故非定义。 一切当修念佛三昧正缘如来三身功德。 若六念者立对治法以修事观。 未称今文下去正释。 慈童女者暹云。 如心论云。 慈童女长者欲随伴入海採宝。 从母求去。 母云吾唯有汝何弃吾去。 母恐其去便抱其足。 童女便以手捉母发一茎落。 母乃放去。 至洲上见热铁轮从空中下临其顶上。 便发誓言。 愿法界苦皆集我身。 以誓愿力火轮遂落。 从慈舍命生第六天。 违母拔发成地狱心。 发誓代苦即属佛界。 然应达苦无苦。 见苦真性而誓代苦者方为佛界也。 二重决功德二。 初问二答。 大经云等者。 发心是因毕竟是果。 因果理同故二不别。 果由因剋故前心难。 诸文引用皆以发心。 为初住。 今通住前。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即今当住度脱一切众生也。 二一番成悲二。 初问二答。 荆溪云。 令除烦恼等者。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故。 令先除除苦因也。 三一番成喜二。 初问二答。 荆溪云。 当行正念等者。 若无无作四念处观见于他阴界法性。 安能令他离苦得乐而生中道第一义喜。 故无上道谛即中道法喜。 四二番成舍二。 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总出正念二。 初问二答。 荆溪云。 舍心即指果理。 果理必定遍慈悲二法。 不生不灭者大舍也。 若二谛者是有生灭。 舍爱憎三心者秖是慈等三心之中离中道违顺等境。 以无缘心行于慈等。 不为境转故云舍也。 二分别正念二。 初问二答。 恶法不生是断德成者。 恶法即二边。 二边遮中即无明也。 无明不生故属断德。 善法不灭是智德成者。 善法不灭即是中智发生。 故云是智德成。 二乘至如来功德者。 大小对辨也。 一世谛二真谛者。 夫明妙理湛然不生不灭者。 即约真谛也。 若约事论恶不生善不灭者。 即约世谛也。 今文约正勤以明。 正是约事故属世谛。 故云此是世谛等也。 问荆溪旧解云。 世谛不生不灭者。 以对显中二谛。 即是善恶二境。 世谛即是真谛中之不生不灭耳。 与今释不同。 答语异义同。 言显中二谛者即圆教二谛也。 所观中理本无生灭。 即真谛能契智断。 智故善不灭断故恶不生。 此即约事名世谛也。 故云即善恶二境。 又云世谛即是真谛中之不生不灭者。 以中观理得智断故语异义同。 其在此也。 二正明穷源。 成前观众生入空至中道六。 初明见一处住地二。 初文殊问。 初文至达其本源通序六番之意也。 为四正勤之所遮持者。 遮二恶不生持二善不灭也。 不见初惑等者初惑。 即元品无明也。 即经云无住则无本。 故今云不见所依之处也。 二净名答。 二问欲爱住地。 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 三色爱住地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 荆溪云。 或言离心出色等者。 准婆沙云。 从于色界生无色界。 是离色出心。 从无色界生于色界是离心出色。 今正明色云无色者。 相从来耳。 故二界往来皆由妄计二处定实。 若住欲界并计色心。 不如二界所计最强。 如贪通上界从下得名。 四无色爱住地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 五无明住地二。 初文殊问二净名答。 阿梨耶此云无没。 无明以无始来未甞隐没。 故摄大乘等者。 荆溪云。 论云是识无始时一切法等依。 六真妄源底二。 初问二答二。 初正释二。 初正释现文二。 初释无住无本二。 初明真妄体同。 荆溪云。 十住见终等者。 但以最后得名为终。 由断一分见一分终。 故云见终。 其实无明不可云终。 佛断最后后相如初。 故云见始。 其实无明不可云始。 若定终始何名无住。 若计无明有始终者。 是谓法性有始终也。 以全法性是无明。 故亦全无明体是法性。 问若尔过在大经。 答曰不然。 有事有理。 若从事说。 若见法性始即见无明终。 佛见法性终名见无明始。 无始之始名无明始。 无终之终名法性终。 若从理者应知二法俱始并终。 况此二法自无二法俱无始终。 若从事理相待以说。 从理故即从事故离。 始终亦尔。 约非事理而论事理。 于无始终而云始终。 大经之文带别论圆。 从事相待。 故作此说。 次穷源中唯约五住不云尘沙者。 以尘沙惑不障于理。 四住障真无明障中。 是故且从二障边说。 况无明无知但成离合。 具如余文广简同异。 是故不可更以四住依于无知无知非依。 是故不立。 若言无知依于无明能依又失。 今欲令于四住见中故指无明全四住。 是法性复指无明为心。 穷源既然。 修观准说。 但观现住一念见思彻无明源。 穷法性底法性即无住无住即无明无明亦无住。 若断若穷虽分前后。 然其住处不合不离。 二若观下结成通相。 二释无住立法二。 初约四类总标。 世间是有为出世是无为。 二何者下约十界别示。 若解无住等者。 对六界迷故四称解。 然二乘解空菩萨解假佛界解中。 顺部意故俱出世故。 故四圣法界俱得名解。 究竟而论解唯佛界。 九界并迷。 二今用下通前结示。 二料简二。 初简真妄无始义二。 初直约无明简无始二。 初问二答。 此有二解者秖是四住对无明。 相对而论四住则有住有本无明则无住无本耳。 寻文可了。 二更对法性简无始二。 初问二答二。 初从容两释。 谓约即离二义释之也。 文为二。 初约真妄两殊。 性非惑本。 不可指法性为烦恼本者。 法性静烦恼动法性真烦恼妄。 气类既异其犹水火。 岂得指水为火本耶。 此乃约离义说。 既真妄事乖。 故法性非无明之本也。 二若依下约即妄是真性为惑本。 无明不出法性等者。 以妄体全真动法元静。 真为真本静为静本。 气类且同而言法性为无明本者。 何足怪耶。 此约即义说。 既事理体一得言法性为无明本也。 世有火井既井中生火。 则是水为火本仍符前喻。 二今经下结显经意二。 初约经显意。 经意且从离义以明。 故无明无本。 故云法性非烦恼等。 二若说下约义判教说。 自住即别教意者。 荆溪云。 是烦恼说法性体别。 则是烦恼法性自住。 俱名为自。 亦可云离烦恼外别有法性法性为他。 亦可法性为自离法性外别有烦恼烦恼为他。 故二自他并非圆义。 以其惑性定为能障。 破障方乃定能显理。 依他即圆者。 更互相依更互相即。 以体同故依而复即。 故别圆教俱云自他。 由体同异而判二教。 今从各说别自圆他。 问前作离义应是别教。 答别教一向明离。 故事理大异。 前明即离并在于圆。 既事理一如故即离不二。 二简三种五住义三。 初简别接通二。 初问二答。 若言至界外者内外事别。 两不相关不同别教。 枝叶依树故是别接通也。 何者通教期心唯断界内。 后生别解知有无明。 故更进断致成内外两别。 别人初心即知三惑期次第断。 故与受接人殊。 由界外流入界内者。 谓起惑则从细至麁故也。 今反出等者谓断惑则从麁至细。 此并接时作此解也。 二简别教二。 初正简五住惑相二。 初问二答二。 初明界内见思是住非地。 如枝叶依树者。 树喻界外无明也。 二断枝下明界外别惑是住是地二。 初释四住地。 此言四住非干界外秖于第五无明住地更细分别耳。 无明既得名为同体见思。 何妨得论同体四住。 以四住即见思异名故。 此见因无明等者。 荆溪云。 见为能住无明是地。 此依别教故作是说。 界内四住如常所闻。 二此四下显无明住地。 二兼简有住无二。 初问二答。 此中开合须对圆义释之。 合义唯圆。 开义唯别。 然圆亦具开非一向异。 故与别殊。 别但具开终无合义。 诸文明别或云法性与无明合者。 此合还开。 今文云合乃即之异名耳。 若开下正示别义也。 法性是所覆无明是能覆。 能所两别故云开出。 而约无明等者。 即约所开之无明也。 三简圆教二。 初正明五住二。 初问二答二。 初法二。 初正明五住。 以圆五住但迷法性而起。 入涅槃所生四住者。 即界外同体四住也。 二今圆下结示成上二譬二。 初譬内外世间。 烟尘轻如界外五住。 云雾重如界内五住。 亦可一往以烟等对四种苦集。 然非文意。 今正譬惑轻重耳。 又可界内外各分轻重。 以四教明惑有即不即。 故是则烟轻尘重别圆也。 雾轻云重通藏也。 二譬内外出世。 即火等喻四教智亦可一往喻四种道灭也。 文意且喻智耳。 故言下总结也。 以四种惑智皆依法性。 而有迷法性。 故则有内外惑。 悟法性故则有四教智。 言无住本者即法性也。 立一切法者即四种惑智也。 亦四种四谛也。 无住即本名无住本。 二简显譬意三。 初简虚空譬二。 初问既以空譬法性。 所喻法性既有二异。 能喻虚空亦应尔耶。 二答中先总斥空尚不二者。 太虚无状尚非一法。 岂得分二。 若约下一往顺答能喻之空亦分二。 别缘尽等者谓云雾暗缘尽。 虚空明相显时或见万象或但见空。 可以喻但不但二种真理。 破虚空之义者如大经迦叶品十番破外人计虚空义。 外计可破可喻但空。 显佛说虚空正义。 可喻不可得空。 即不但空也。 复次下向虽分配今复斥之。 夫立喻者皆一往取类不应求备。 其犹雪山喻象不可求其尾牙。 满月喻面安得责其眉目。 以空喻性其事亦尔。 岂得问但不但之殊耶。 二简烟等譬二。 初问二答三简火等譬二。 初问二答。 四天女散华二。 初叙意分科二。 初文下随文释义七。 初明二解脱惑尽不同四。 初天女闻法现身。 关河解者。 即关中河西诸师。 谓罗什僧肇等也。 言宅神者罗什云。 无空无神随宅主有优劣故神有精麁。 未曾有室故以大士为神也。 道生云。 外国亦以神为天也。 夫有福之家必有福神附焉。 是以菩萨託为之矣。 是入生死事也。 僧肇云天女即法身大士也。 常与净名共弘大乘不思议道。 故现为宅神。 同处一室见大士集。 闻所说法故现身散华以生论也。 故关河所解今师亦取。 既关所表及净名示现义故但引彼宅神之解耳。 隐名如来藏等者荆溪云。 今既现身不名为隐。 然未现时理亦非隐。 今从事释立隐显名故知事显。 已来从机为语。 理本无生非今始显。 又解去向文约事非无此义。 若欲更作以事表理即是事理双明之义。 若单事理化迹不成。 于真空性净现天女形者。 此明净名化为天女也。 二散华供养非树生华等者。 暹云。 大品第八散华品云。 尔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作是念。 慧命须菩提为雨法雨我等宁可化作华。 散佛菩萨比丘僧须菩提及般若上。 是时大千世界华悉周遍于虚空中。 化成华台端严殊妙。 须菩提心念是天子所散华天上未曾见如是华。 华是化华非树生。 是诸天子所散华从心树生非树生华。 大论五十五释云。 释提桓因知须菩提觉是化华语言。 大德是华非生华。 非生华者言是华天生。 空无所出。 须菩提。 是般若波罗蜜诸法无生空寂。 故以无生华供养。 又意树者随意所欲应念即至故言意树。 释提桓因难须菩提。 是华无生以何言是华不从树生。 须菩提反质言。 若不生何以名华。 不生法中无所分别。 所谓是华是非华。 释提桓因心伏而问。 但是华无生诸法亦无生。 须菩提答。 非但是华不生。 色亦不生。 何以故。 若一法空则一切法皆空。 今文取意略引耳。 荆溪云。 诸天子云。 从心树生。 须菩提云。 不从心树生者即表俱非世俗所生。 皆从心生。 但所计别并依理生而非生也。 三至菩萨皆堕。 四至大弟子便着二。 初分科二随释五。 初华至便着如大论等者。 即大论第十九文也。 即云等者即迦叶答天鬘之辞。 故论云。 天鬘菩萨问迦叶。 汝最耆年行头陀第一。 今何不能制心自安。 答曰。 我于人天诸欲心不倾动。 是菩萨无量功德报声。 又复以智慧变化作声所不能忍。 若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 随蓝风至碎如腐草。 此是菩萨净妙五欲等者。 荆溪云此明迦叶曾闻方等不思议事。 此事未甞不与理合。 二神力不能去华二。 初指惑示意二。 初正示二料简二。 初简别惑名习气。 说为习气者。 然习气有二。 一通惑习气如身子多瞋等。 二别惑习气即是无明。 故今云于摩诃衍说为正使也。 今在方等亦兼取两习。 下自料简。 二简别惑名四住二。 初问二答二。 初明通惑有四住。 二明别惑有无二。 初明别接通但名无明。 二明别教无明名四住。 亦得分思为三住者。 于变易依正五尘。 生于欲贪即欲爱住地。 变易色心是虚妄分别。 即色爱住地。 亡色观心犹见有心。 即颠倒想是有爱住地。 二今言下牒文正解。 荆溪云。 尽其神力等者。 不得界外解脱神力也。 界外证难思理方有胜通。 三天问去意。 四身子答意。 五天女弹诃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 初正弹诃。 荆溪云。 非是世间思议华者。 即以界内而为难思。 二乘之人岂知界外更有妙欲。 又以如法心等者。 事则大小俱散。 理乃遍于法界。 是名如法名大平等。 二释出得失。 无分别心感者。 观生死涅槃不二不异名无分别心。 由观心得入分真感此华也。 分别即是别见惑者。 不断别惑故华着身。 汝自有染何关我非。 是故诃云。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分别即是染着故也。 三譬经云。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者。 罗什云。 如一罗刹变形为马。 有一士夫乘之不疑。 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 士夫拔刀示之问言。 此刀好不。 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 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 道生云。 恐畏之时情已怯弱。 故得便矣。 四结。 亦明有别至习气者。 界内习气依别见思。 如枝叶依树。 如前引智论者。 即前云在声闻经名习气等也。 若约通教至习气者。 此明界内习气。 如迦叶者。 谓闻琴起舞。 如身子瞋毕陵慢等。 故有说云。 迦叶昔为乐人习气故舞。 未为全失盖得此意也。 故知天鬘诃折迦叶应兼两意。 若作以通诃藏则。 但以界内习气以消起舞。 若作以别圆诃藏通。 则须以无明为习气。 无明未破故为界外声尘。 所动非关为乐人也。 以大论所引大树紧那王经属方等。 故结使二种者。 谓结习正使界内界外俱有也。 共断是界内。 然有声闻但断正使缘觉侵习之殊。 不共断者即无明别惑名为结使。 共者迦叶已断等者。 此作以别圆诃小。 以释迦叶由未断无明故起舞也。 今此经下散华与闻琴相类。 彼是声尘此是触尘。 但经无的文者。 不定言结习是共是不共也。 此方等下大师准今经部意欲兼通习。 故云犹带方便等。 二明二解脱体异二。 初分科二随释四。 初身子约事问天以理答五。 初身子约事问荆溪云。 身子是起教之端者教由斯启。 故名为端。 为诸声闻作生酥之首。 下文天女诃文是也。 二天以理答。 耆年者尔雅云。 耆耋艾老也。 天谓身子为耆年。 盖长老之称也。 三身子心迷重问。 四天还以理答。 五身子悟而默解。 二天以事问。 身子以理答二。 初分科二随释五。 初天以事问。 二身子用理答。 阿说示即頞鞞也。 说三谛如前记。 三天辨不思议解脱。 肇云身子以言久为失。 故默然无言。 谓顺真解未能语默齐致触物无碍。 故天说等解以晓其意也。 二乘至舍涅槃者荆溪云。 言文字者未必全指文字教法。 通云世间一切名言皆名文字。 小乘则指界内之法。 纵指教相亦非所证。 若非所证还属生死。 故于其中不得自在。 四解释。 荆溪云。 所以至两间等者。 文存两释。 初释先举解脱文字。 俱无内外者。 正指文字及以解脱。 二俱无得所以先破解脱者。 恐人不晓执解脱相。 次释者。 恐人谓在文字之外。 故指文字是解脱也。 言即异思议者即形前释仍通通教。 故重释中即云别也。 五结会。 荆溪云。 何但文字是解脱者。 仍恐唯指教法文字。 故指二十五有一切因果无非文字。 此等文字皆解脱也。 三身子重决天女弹诃二。 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身子重决二天女弹诃二。 初标根略释。 二种根缘者。 若约以圆斥藏。 利根即圆人钝根即藏人。 若约以大斥小刹即通人也。 若四教区分。 前三并钝。 俱说离淫怒痴为解脱。 若尔何得以通斥藏。 以通教体惑即空亦得名为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性不具法终归灰断。 望圆成离故使三教通名钝根。 二立问广明二。 初约小乘立义问。 未得四果谓得四果。 未证涅槃谓证涅槃。 即以四禅为四果涅槃也。 得初禅谓初果乃至得四禅谓四果。 此小乘中说增上慢也。 二约大小区分答二。 初明二乘是上慢二。 初明于小非上慢。 未入方便道等者即是得四禅者。 谬计四果也。 二今计下于大是上慢二。 初明于今经以小滥大故被弹诃。 荆溪云。 此中两解初约执情滥大。 俱是未得谓得。 次圆教下复从理说。 理本无断称理名脱。 是则圆乘而为不断。 却自执其小乘合断。 由此自谓成增上慢。 前解大小相对后解偏圆相对。 文为二。 初以小滥大二。 初明滥大成慢。 荆溪云。 二处有异者。 法华简众及小乘中滥谓同于诸佛所得。 如法华云我等同入法性。 乃至世间六大罗汉三人同坐解脱之状。 三人同入无言说道。 故未转时无不谓佛与己同等。 二就其下明在小则非。 解脱知见者于五分中得解脱知见。 则能照了所证浅深。 故知小圣于当教中必无上慢。 二圆教下以偏滥圆。 八邪者反八正故名邪。 二明于法华知小异大故非上慢。 荆溪云。 于法华中等者释出慢异。 准向天女所说之意以望法华。 何但于小非增上慢于大亦非。 若至法华与天女齐。 当知法华起去之人于大小乘并成上慢。 佛虽令去意待后时。 二明菩萨非上慢。 无此诸失者无二乘执果住真叨滥之失也。 此即圆菩萨耳。 偏教菩萨未免诸失。 以各谓实故离与不离至等共者。 以小乘执离故以即义斥之。 故说三毒即是解脱。 其实圆法不即不离。 以不即故淫怒须离。 以不离故即是解脱。 理是故即事非。 故离。 故离与不离俱非二乘所知。 前明文字解脱其意亦尔。 非唯界内至解脱相者。 以淫怒痴三及向云文字解脱并通界外。 以圆人了三惑四教本一心。 故断与不断者约事有断约理无断。 故今云淫怒痴性而不云事也。 事即理故断即不断。 理即事故不断而断。 其失意者谬执经文。 遂以淫欲为道。 无行经意事理亦然。 四身子称叹二。 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身子称叹二天女答二。 初分科二随释二。 初答二讥。 三明二解脱力不同二。 初叙意分科。 理然不同者道理自然不同也。 二随文释义二。 初问。 荆溪云。 或约三藏至通教者。 二教俱有三乘故也。 言多约通教者。 以声闻人于方等中间闻通执三乘之法。 故以为问。 二答二。 初分科叙意二随文释义二。 初化他。 暹云。 今则别圆接通者。 此明天女从于别圆法身地起应接引通教三乘根性之人故也。 二自行二。 初叙意分科二随文释义四。 初正显佛乘二。 初正释瞻卜若。 正云瞻博迦。 大论翻为黄华树。 其树高大花气远闻。 自行受道者荆溪云。 自行不可更禀权乘。 分得法身仍须进道。 故法华等者以入圆人显成此义。 二料简三。 初明藏通菩萨摄属二乘二。 初问二答。 荆溪云。 但以大悲等者。 他释大乘功秖齐此。 二明三乘一乘各有自他二。 初问二答三明一乘自他永异三乘二。 初问二答。 二引释梵证。 三明止室久近三。 初标显。 二有言下斥古。 荆溪云。 寄十二年在室等者但斥彼时。 于今亦复何所嫌耶。 但恐于今闻而不受。 况复往日在方等前。 尔前者方等前也。 故知所诃亦在十二年前也。 是故得与方等义同。 此中正破古师释也。 三今言下今释二。 初徵前总示。 二言十下牒文广释二。 初正释即表十二因缘等者。 不思议因缘即天女所证也。 无久近之久近者。 荆溪云。 无始为久至今为近。 三脱亦尔。 法性本有名之为久。 方始修得名之为近。 故知三道三脱皆非久近。 而论久近。 故以止室而用表之。 此中约事论修性也。 二料简。 岂知根本无明者。 若观三道即是三脱。 故知三脱为无明障。 障三脱者即是根本无明故也。 即一切文字者通界内外。 初不闻说等者初犹都也。 谓从初至后都不闻说小法也。 荆溪云。 意云从初皆依顿教发心故云初不闻等。 四明室有未曾有事二。 初分科二随释三。 初标章二辨相二。 初随文正释八。 初光明常照。 二入者无垢。 荆溪云。 如界内外若犯重等者。 重能远障界内外理。 三凡圣来会。 荆溪云。 大经云者以来会不绝义似渐深。 四常说六度。 四种不退者。 谓四教各有位行念三不退也。 若念下约别明念不退。 即圆分真也。 五絃歌演法。 六四藏周济。 即是四教所诠者。 约理为藏。 四教诠异同在一念。 亦是观十二因缘等者。 约行为藏。 七应念佛来。 八净土皆现。 大经云不增不减者。 谓海水无增减也。 二此未下结异显同。 三结斥。 四明不思议法门转变自在二。 初叙意分科。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也。 转不转义者即是退转不退转也。 佛言下荆溪云。 佛答意者。 前之二教不转方得名为不退。 后之二教以得理故从理为名。 理性本无转与不转。 转者退义故不退也。 故云皆名跋致。 二随文释义二。 初问。 具五事者出大论。 谓第二僧祇离五事得五功德。 得宿命离喜忘得诸根具足。 离形残得生贵家离下贱贫穷得人天身离三恶道得男身离女身。 此中二举所得。 三举所离。 故成五事。 二答二。 初会同上义三。 初列章总标。 二一不下对上会释。 三但与下结异显同。 荆溪云。 但与上文小不次第者。 第一在第二第二在第一。 以不次第故不相应。 虽次不次义理必等。 二正释经文三。 初明不转二。 初分科二随释三。 初天女问二。 初释法二。 初约真谛。 荆溪云。 天以正观譬显者。 先明正观故云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 于三德中无男女相。 譬显亦须依于三德。 譬如下譬显也。 天阳地阴等者。 亦可云昼阳夜阴等。 不可说尽。 一切莫不皆在阴阳。 二约世谛。 荆溪云。 业若不谢决不可转者。 以未偿故。 故未酬生必不可转。 然未偿者亦有可转。 非此所引。 二譬如下释譬。 二身子答。 三弹诃。 荆溪云。 一切诸法皆妄等者。 非但世法有可转义。 出世之法亦复如是。 若谓有定悉是妄计。 二明转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四。 初天自变为身子问。 二身子以女像答。 三为解释如镜等者。 镜喻法身面喻机缘像喻现应。 镜有现像之理面有生像之性。 故面对镜则像生也。 四引佛语。 非男非女者以一切法由心所变心不可得。 男女安在。 三明非转非不转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 四段如文。 五明不思议解脱出没自在真应本迹莫测二。 初叙意分科。 思议则无者。 谓小乘思议解脱无真应本迹也。 没者至垂迹者。 法身无像故云没。 应化随机故云生。 二随文释义四。 初身子问。 二天女答。 三身子重问。 上天以别教应化答者。 别圆应化不共二乘故云别教。 非的指次第也。 或可指别证道。 四天女释疑并皆如化者。 以五道去来悉虚幻故。 天亦是化者。 五道如化天岂不然。 以明女身无没生也。 六明法身生身成道不同二。 初叙意分科。 二随文释义二。 初文分四。 初身子问。 二天女反质。 质亦问也。 荆溪云。 我入不思议真至我岂有之者。 此约教门当分以释别圆无生那得作于藏通八相。 映望上下皆须此释。 三身子答。 四天重并二。 初并不见。 始者元品无明唯佛断故。 二释。 次文分二。 初标示二。 初身子下正释二。 初身子问。 荆溪云。 有此意等者。 小乘云无十方诸佛意不彰显。 以小乘中亦有许有十方佛者。 虽即许有。 岂如华严涅槃等耶。 华严十方互为主伴。 一佛尚尔况他佛耶。 故此中无义不彰显。 二天女答。 七净名述成天女所说二。 初分科叙意。 二随文释义四。 初久值诸佛。 是顺佛教者由供养。 故闻圆顿法。 依教修观达因缘三道即是三谛。 分显住常寂光。 故云得栖空室。 此明自行也。 以慈悲等者此明化化也。 二游戏神通。 三得无生忍愿随意现二。 初正释二料简。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