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 内容: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二复次下明五戒事理复简偏圆。 上虽通六。 五戒之义该摄浅深。 若不委论事理偏圆。 何能精识持犯之相。 此自分五。 初不杀戒二。 初委示二。 初总示事理持犯。 欲令行者用理不杀持事不杀。 方名初心持具足戒。 今明体法须别空中体法即空。 乃属偏观望圆是杀。 须体诸法无非中道世相皆常。 是今所论理不杀戒。 欲显此意故从人天辨至圆极。 故云因果种种不同。 二若作下别明偏圆得失二。 初偏二。 初人天但事二。 初人持戒功浅须加防护心。 如牛马若非辔勒则见奔逸。 若无杖策则犯苗稼。 喻不作意则于境成犯。 报百二十年是上方寿。 人道诸根但明肉眼。 余根可例。 二若任下天持戒功成任运成性。 心如河水自然注入净戒海中。 未论定共唯报六天。 以人岁数较第六天当尔许岁。 唯得肉天无慧法佛。 余根可知。 若加下三乘加理二。 初二乘义摄藏通。 涅槃经以外道先出喻以旧医。 如来后现喻以客医。 佛所制戒名客戒也。 事戒之外加修随道及无着戒。 此戒位极当教灰断不说有报。 今据大乘生方便土受变易寿。 诸文不说此土寿限。 但因移果易耳。 今云七百阿僧祇者。 必取尔许劫数之后方入实报也。 若在此土破尘沙惑亦得法眼。 今论二乘初生之者但得慧眼。 二若下菩萨二。 初正示。 义当别教次第修于三谛道共等。 常即假观。 是智所赞及自在戒。 无常即空慧。 即是随道及无着戒。 前空次假今从语便空慧居次。 言等慧者。 即中慧也。 乃是随定及具足戒分。 得此二当于初地。 生实报土名华藏海。 佛眼分显四眼乃融。 是故名为分得五眼。 诸根亦然。 寿是慧命。 已属意根。 经云。 诸根复云寿命。 故须并说。 二比下结况。 此教比佛有于二意。 若当教者以因比果分满不同。 二比圆教别教始终是菩萨法。 望圆始终皆是佛法。 故称不具及损减也。 二若下圆二。 初示相二。 初明得意持二。 初略示。 事持即不伤杀众生身命。 此同偏小轮王之戒。 但不杀所以与之永异。 次文所明理观是也。 二又持下广明理持三。 初约体明持。 此理不杀若其不解性具九界。 但云体达诸法即理。 全波是水。 犹滥通别未显圆修。 故荆谿云。 若不谈具乃属别教。 故须体达假合之身三惑痴爱。 三科实法皆性本具性无差别。 故名一相。 性非暗缚称为明脱。 既即性具何可毁伤。 痴爱是子假实是果。 全体即性。 性岂生灭。 如斯妙观即障是德。 不待转除方是持于理不杀戒。 二成下称性得报。 初住已上至于妙觉。 皆得名为成就智慧居常寂光。 此乃分满依正二报也。 无生后报但现报。 故名常寿湛然无损减也。 五眼具足。 诸根亦然。 离不具也。 若论外用六根互通。 略举眼耳根自在也。 现十界寿或修或短寿自在也。 三是下结示因果二。 又圆下明得意犯二。 初总示二犯。 此事理犯若其不解性具违用及杀法门。 但以慈愍能现逆相而解释。 此岂前三教菩萨之行不能作耶。 故普门疏明嗔法门为成就。 故常念观音。 是知须得性杀之意。 慈方无缘。 故云唯杀唯慈。 名得意犯。 二如仙下别示二相二。 初引人明事杀。 大经圣行品。 佛说本生。 曾为国王。 名曰仙豫。 爱念大乘。 时世无佛。 十二年事婆罗门为师。 后遂劝彼发菩提心。 而婆罗门不信谤法。 王乃杀之。 而王不堕狱以无杀罪故。 至梵行品佛说慈心之果住一子地。 迦叶难言。 若菩萨住一子地。 云何佛昔为王断婆罗门命耶。 佛言。 我以爱念故断非恶心也。 诸婆罗门命终生阿鼻狱。 即有三念。 一自知从人道来。 二知是地狱。 三自知谤法为王所杀。 念是事已即信大乘。 寻时命终生甘露鼓王世界。 于彼寿命十劫。 我于住昔乃与是十劫寿命。 云何名杀。 然须明于得杀法门。 令其爱念成无缘慈。 方合疏文唯杀唯慈也。 二又作下据经明理杀二。 初正释。 前就不断名持不杀。 今明有断故云犯杀。 圆教自论断与不断二义同时。 既明六即。 六故有断。 即故不断。 亦可秖就即之一字明于二义。 障体即德。 无障可论。 斯为断义。 障既即德。 障何甞断。 斯不断义。 故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断与不断妙在其中。 诸大乘经说圆顿观有此两门。 今就有断名为理杀。 故云析荡累着。 是业及诸烦恼以为所断。 树神谕于修观之人。 劫火谕于能断之智。 故大论三十云。 譬如空泽大树众鸟集宿。 一鸽后至住一枝上。 其枝即折。 泽神问其故。 树神答曰。 此鸟从我怨家树来。 食彼尼俱类子。 或当放粪子堕地者。 恶树复生为害必大。 是故宁舍一枝所全者大。 菩萨亦尔。 于魔外惑业无如是畏。 而畏二乘。 二乘于菩萨边亦如彼鸟。 坏彼大乘心永灭佛乘心。 今文但以怨鸟通累着等也。 劫火等者。 亦大论文。 论第二云。 二乘虽破三毒气分不尽。 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 佛三毒永尽无余。 譬如劫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灰。 今谓佛智即圆智也。 断阴入界生死即涅槃也。 约即论断名得意犯。 理观断破名不持戒。 此为诚证。 下诸理犯其义皆成。 一切尘劳是如来种。 此是性种亦敌对种。 惑非性染安名佛种。 以知即性修染本虚。 本虚名灭。 即理杀也。 二成下得报。 事理二犯既顺性德杀害法门。 故杀法成就乃得法身。 垂应九界示命长短现根缺具。 此自在用真因分得极果究竟。 二前下结胜。 先且斥劣。 人天近事藏通浅理别教次第是故隘塞。 此等皆非修性不二通达之途。 唯圆实戒一摄一切宏广无边。 即事而中深远莫测。 凡小之径必会逆顺之异。 能同十戒之中名毕竟戒。 二不下结责。 先结该收后责局小。 二复次下明不盗戒二。 初总明事理持。 犯事盗可见。 就理论盗。 据阿含经。 演小成大。 人天取有。 藏通取空。 别取但中。 皆他物也。 非盗是何。 净名云。 无取是菩提舍攀缘故。 二若下别明偏圆得失二。 初偏三。 初人天二。 初斥事持成犯。 人天妄乐为可意也。 欲成理持乃斥事戒。 故就所求果报而责有漏之乐。 犹如粪中有菴罗果有智童子不应求食。 乐杂见思如世美食。 杂以毒药食则害命。 有观智人所不应求。 设得华报心不甘嗜而生欢乐。 云何凡夫为欲持戒。 二贫下约经文明报。 四姓者。 毗舍首陀婆罗门刹利。 人中虽谓二贱二贵。 既乏圣财。 四姓三界俱属贫穷。 洄转水也。 澓深水也。 漏心持戒求可意果正为有流洄澓所困三有流转。 故曰有流。 非四流中一有漏因果具足三障能障见佛天中天也。 亦是障于第一义天。 以障隔故义言舍离。 此乃事持成于理犯。 据经招报贫穷困苦诸天舍离也。 二又二下二乘二。 初斥理持成犯二。 初约有求斥。 智举四谛。 境唯在苦。 于身等四观苦等四。 流厌生死苦忻涅槃乐。 在小名持。 于大名盗。 为于涅槃生忻求心。 介尔者微弱也。 微有心生即堕四性。 既有性过乃属生死。 无所得中而生得想成不与取。 岂非盗耶。 二即非下引诸经斥。 烦恼为薪智慧为火成涅槃食。 不非时证。 此斥二乘怱怱取证是非时证。 不待法华说于所因。 于小涅槃思惟取证。 大根不发如焦败种。 以见苦果故断除集因。 以修道品故造趣灭尽。 则非大乘即惑成智无断无修。 即生成灭无苦无尽。 故云非求法也。 中论云。 诸佛说空法。 为度着有者。 若有着空者。 诸佛所不度。 身长三百下引金翅鸟雏以为喻也。 二乘但念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 如身长三百。 无中假二智如无两翅。 堕三无为坑如鸟堕地。 若死等苦成罗汉果也。 若死苦成辟支果也。 苦等于死名死等苦而实未死也。 或云。 二乘方便是死等苦圣位是死苦。 又学人是死等苦无学是死苦。 三无为者。 一择灭。 二非择灭。 三虚空。 通举言三。 二乘所证。 盖择灭也。 然此谕本出大品而大论释之。 谓金翅身长三百由旬。 能从一须弥至一须弥。 是鸟初出两翅未成。 意欲飞去堕阎浮提。 受若死若死等苦。 中道生悔我欲还天不能自举。 本谕菩萨堕二乘地。 今借谕二乘耳。 二法下引经明盗报。 不得大乘法食为饥饿。 无大力用为羸。 无太功德为瘦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 不见三身一体之佛。 不闻圆顿之法。 不入三贤十圣众数。 三若下菩萨二。 初斥次第成犯。 行学道三对戒定慧。 言次第者。 此三皆随空假中转。 三谛纵故从浅至深。 是故逐一而论取舍。 生死为来。 空中为去。 本沦生死已名为来。 去已载来建立生死。 故成两来。 破有出界已名为去。 舍边趣中名为更去。 故成两去。 如此来去岂非屈辱。 谛观不殊离二取相。 今既别修以观缘谛。 名不与取。 二取已下据经明盗报。 取舍既数即此名为贫穷困苦盗业之报。 以别圆教诠变易报不就改生。 念动是业。 迁变是苦。 故起信论云。 动即有苦果不离因。 不能初心顿绝思议。 故使义天虽近而远即舍离也。 二圆二。 初示相二。 初明得意持二。 初赞理持相。 唯有圆观乃能究竟离不与取。 绝取之观谓五不受。 即不受四边及不受不受。 此五不受若其不以妙理甄之。 恐滥偏教。 是故先云圆人观诸法实相。 诸法不出佛及众生依报正报。 此乃逆顺二修之法。 全修即性一一无非中道实相。 中实之相非待对相。 圆人观此故无四受。 不独境绝四句之待。 亦绝境观能所之待。 故不受之观亦不受也。 既于初心即依中实修五不受。 则唯属圆也。 五不受故名为不取。 是大菩提。 能障一切有缘之愿。 法法皆中。 高外无下下外无高。 何法可取何法可舍。 二如是下约经明报。 即以理富显不贫穷。 富故不取宁有困苦。 以不取故思议即绝。 第一义天不相违背。 乃应经文诸天不离。 二圆人下明得意犯。 盗法门者。 所谓性恶。 佛所师故名之为法。 智由兹入故名为门。 圆人得门逆顺自在。 能作理盗亦作事盗。 今文略事。 例杀例淫合有其相。 若理盗义文出鸯掘。 彼经偈云。 不与者菩提。 无有授与者。 不与而自取。 故我不与取。 此意乃明究竟不取。 是究竟取此取得名如海吞流。 四重担者。 鸯掘经云。 譬如大地荷负重担。 一者大水。 二者大山。 三者草木。 四者众生。 菩萨亦尔。 正法住世余八十年。 为一切众生说如来藏是名初担。 重于大山。 恶人毁骂闻悉能忍。 是第二担。 重于大水。 无缘得为国王大臣说如来藏。 唯为下劣堪忍演说。 是第三担。 重于众生穷守边地恶处丰乐之处不得止住。 是第四担。 重于草木。 彼经四担谕于四事。 观今文意似喻四弘。 二前下结胜。 浅而且塞者且兼也。 三不淫戒二。 初示事理持犯。 示事理者。 意在兼持。 以事扶理以理导事。 既居末代功在事持。 乃是涅槃扶律之意。 理持论于染不染者。 心观他境名为染法。 既境为观方名不染。 言种种者。 事随理观小大偏圆具如下辨。 二若关下明偏圆得失二。 初偏三。 初人天二。 初人持心未淳如猴着锁。 擎一油钵者。 大经譬如大众满二十五里。 王勅一臣擎一油钵经由中过勿令倾覆。 若弃一滴当断汝命。 复遣一人拔刀随之。 臣受王勅尽心持行。 虽见五欲心不贪着。 彼经以二十五谕二十五有。 拔刀谕无常。 今文谕凡夫持戒。 拔刀可谕三涂罪也。 割舍现麁求未来细。 如以贱易贵也。 二若为下天二。 初六欲。 文举帝释意遍六天。 二若断下八地。 以数息法摄五欲心。 意生四禅受枝林乐。 极至有顶如氷鱼等。 岂知长寿八难中一。 摄在味禅非不染欲。 二若憎下二乘二。 初于小名持。 知苦断集如怨如蛇。 修道证灭如亲如宝。 但自调故直去。 无悲济故不回。 四方四维谓八方风。 谕于人天四违四顺。 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 须弥谕二乘心也。 二若闻下于大名犯。 随岚此云迅勐。 坏劫中此风起时能破须弥。 以界外二土五尘能动二乘也。 大论中迦叶闻甄迦罗琴不能自安。 即云。 八方风不能动须弥。 随岚风至破如腐草。 三界五欲我已断竟。 不能动心。 此是菩萨净妙五欲。 吾于此事不能自安。 三菩萨。 此别菩萨望圆成犯。 缘但中道而生顺爱。 若入十行退不取小不进求圆。 如堕山顶故名顶堕。 旃陀罗者。 此云严帜。 乃是西土屠杀之辈。 以恶业自严。 行时摇铪持竹以为标帜。 故以为名。 今斥但中解者。 于圆菩萨。 犹如人中屠脍恶类也。 既无即中二观方便。 乃被教道中慧所缚。 既与无明怨雠其住。 何能胜之。 别修之慧无无作利。 望毕竟净是染欲法。 凡斥别教多是住行及十信人。 以回向位能圆修故。 二圆二。 初示相二。 初明得意持二。 初约义示三。 初示能净谛观。 一心者。 见思心也。 观此染心即是净性。 性非浅狭极三谛源。 全谛发观即空假中。 即空故不染于染。 即假故不染于净。 即双遮故不染二边。 即双照故不染中道。 三谛三观秖一刹那。 能所不殊中边俱净。 二即空故下示所净爱见上之谛观俱为能净。 今明见爱方是所净。 须知所净该于通别。 佛菩提等是顺道爱。 深观即中其爱自泯。 三三下示三谛名净。 净是空义。 毕竟空者。 须空三谛。 以验能空不少三观。 能空亦空故是净亦净。 于通不塞也。 二经下引经证二。 初引经文。 二圆下会经意经就位论持唯在果。 今约圆观初心即能顿持佛戒。 以观实相因果无殊。 若不尔者。 云何能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 二圆下明得意犯二。 初引诸经事。 既得本性染爱法门。 故能行于事染之行。 亦能示于理染之观。 染观可例取菩提义。 故今略之。 但依华严出事染相。 行不污戒者。 菩萨名也。 先以欲钩牵者。 爱欲如钩能牵于人。 然后令彼达欲法界。 名入佛道。 二斯乃下明用犯意。 指上三人久住性染无染法门能现修染。 故得名为非欲之欲。 而令众生即欲悟性。 故得名为以欲止欲。 谕以屑者。 字应作榍。 又作楔同。 说文云。 楔櫼也。 櫼子林切。 出前櫼者。 必假后櫼。 故云以楔出楔也。 将声止声者。 大论第七云。 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 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 二前下结胜。 四复次下明不妄语戒二。 初示事理。 问事中妄语重者。 乃是未得圣法言知言见。 今法门解于未证得谓已证得。 与事何别。 答盖第四戒自知未得上人之法。 诳他言得。 故此妄语除增上慢。 若理妄语内心实谓已得已证。 此心增上而慢于他。 是增上慢。 故法华云。 比丘比丘尼自谓究竟。 便不志求无上菩提。 当知此是增上慢人。 今未解圆理于人天三教各自谓实。 名为妄语亦是上慢。 二诸下明偏圆二。 初偏三。 初人天二。 初人二。 初妄语相二。 初爱。 下苦者。 轻苦也。 三涂苦重人间苦轻。 凡夫不觉计之为乐。 以苦为乐故曰横生乐想也。 犹如世人罪合当死。 而以千罚放命。 罚实是苦。 以得全命罚罚之下皆生乐想。 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 针灸实苦。 言除病故皆生乐想。 八苦交煎妄谓为乐。 事亦如是。 二竖下见。 广如大经。 凡夫外道慢心自高。 谕之竖幢。 口宣慢言。 谕之打鼓。 于五阴上各起四见。 文中略示色阴。 余之四阴可以例作。 次句应云离色是我。 今云我即是色者。 文之误也。 色中。 有我即色大我小也。 我中有色即我大色小也。 起六十二者。 五阴各起四见共成二十。 历三世成六十。 而其所计不出断常二见。 故有六十二也。 所说无实其犹谐谑。 故云戏论。 由斯戏论不见真空故破慧眼。 二备口下。 结示口过。 见是妄情须生转计即两舌也。 宣邪恶理即恶口也。 巧饰邪言即绮语也。 诸见本邪。 以邪为正而诳于人。 故标妄语。 其实备四。 二三十下天。 大经婴儿行品云。 如彼婴儿啼哭之时。 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 莫啼莫啼。 我与汝金。 婴儿见已生真金想。 便止不啼。 然此杨叶实非金也。 木牛木马木男木女。 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 即止不啼。 如来亦尔。 众生造恶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 于妙宫殿受五欲乐。 众生闻已心生贪乐。 止不作恶勤作善业。 三十三天实是生死无常乐我净。 为度众生方便说有。 章安释云。 此合天上四德。 杨叶谕妄。 净色鲜明故。 杨树谕妄。 常体柔软故。 木牛木马谕妄。 乐可戏故。 木男木女谕妄。 我似人故。 非想细烦恼者。 彼有十种细心数法。 一受。 谓识受。 二想谓识想三行。 谓法行。 四触。 谓意触。 五思。 谓法思。 六欲。 谓欲入出定。 七解脱。 谓行法解。 八念。 谓念于三昧。 九定。 谓心如法住。 十慧。 谓慧根慧力。 二二乘二。 初出行相。 竞执瓦砾者。 用大经春池失珠谕也。 春池譬众生尘欲耽湎之境。 失珠譬圆解潜昏。 信小乘教如入水。 修观如求珠。 但见偏真谓为究竟。 如得瓦砾便谓真珠。 生灭度安隐之想。 犹如欢喜持出也。 生实未尽者。 犹受变易故。 所作未办者。 佛道未修故。 离毒说脱乃一小脱。 即毒明脱名一切脱大涅槃也。 佛为上慢执着三毒便为解脱。 是故说离。 声闻住此谓究竟脱。 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此以净名对法华文出妄语相也。 二未得下结成妄语。 三佛下菩萨二。 初示其行相。 佛说四门意诠一实。 别人根钝各执一门彼此隔碍。 二夫下结为妄语。 诸法实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 以法法体遍多少性融。 岂可定以空有等言一二等数。 此教言思既乖实理非妄是何。 二圆二。 初示相二。 初明得意持二。 初总标心口。 圆人根利闻空有等皆知性具。 性具四门岂有隔碍。 一门具三。 三门皆尔。 称性而观。 称性而说。 既皆称性。 性绝言思。 故观即无观说即无说。 是故观说皆云如实。 二如下别释心口二。 初明心离诸相而观。 所非内外。 或约自他或约根尘。 或约心法或约法性对于无明。 此等内外双亦双非皆成四相。 妙观得脱皆离此四。 亦不以无四相观而得解脱。 性空非四相空非无。 此之二空名滥通教。 须就圆理拣彼徧空。 圆理者何。 谓诸四相不出本觉。 全本为始即境是观。 岂更偏着四种之性及无四之相。 非此二空下名解脱。 二如实下口称四实而说二。 初约法示。 实等四句亦乃不出本觉之性。 以此觉性真空毕竟故名为实。 具足缘起故名不实。 二不相碍故成双亦。 二无二相故即双非。 觉性无偏四皆全分。 实摄三句乃一实一切实。 不实摄三。 余二亦尔。 是故四句皆云一切。 其圆解者虽谈一句一外无余。 何有一言不称本觉真实之性。 是故四句皆得名为如实说也。 二经下引经证初心圆说与果无殊。 故引法华本佛。 作证。 佛施权迹及开实本。 皆称真如。 有何一句而非实耶。 似位妙音髣髴同佛口密之相。 开小成大能以佛声如实而说。 令诸众生闻皆入实。 二圆下明得意犯二。 初约果人示。 虽就果示意显始行故云圆人。 妄语法门者。 乃是性德权巧妙门也。 称妄语者。 无而说有也。 谓十界冥合本是一乘。 无有三乘差别之相。 佛为机故分别说三。 令诸众生各为究竟。 自求趣证速出生死。 如无三车说有三车。 令诸乐着嬉戏之子争出火宅。 天无常乐说有常乐。 如以黄叶止彼啼儿。 此皆巧用妄语法门而为利益也。 二经下引经证。 诸法无行经中。 文殊说不动相法门已。 空中万天子赞言。 世尊。 文殊名为无碍尸利不二尸利等。 文殊语天子言。 止止。 天子。 汝等勿取相分别。 我不见诸法是上中下。 我是贪欲尸利等。 具如今疏。 天子唯以性善法门而赞文殊。 且别教但中岂非性善。 须断九界然后证得。 斯乃于法见上中下。 文殊欲显圆顿之理。 具足善恶无非法界。 特以三毒而自立称。 然三毒等虽俱性具不异而异。 是即实之权。 皆是秘妙方便之法。 故一一句望实言非成妄语义。 虽是妄语而皆是性本具法门。 今宗讲者才闻权假便谓非性。 吾知其人未生圆解。 二将下明犯意。 同于前文以楔出楔也。 二前下结胜。 五复次下明不饮酒戒二。 初示事理。 二夫下明偏圆二。 初偏三。 初人天二。 初人中事酒二。 初据教明过。 三十六失出沙弥戒经。 大论唯三十五失。 结为颂曰。 财虚招病诤(三)裸露丑名彰(二)无智得者失(二)说匿废事业(二)醒愁身少力(二)色坏慢父母(二)沙门婆罗门(二)及伯叔尊长(二)不敬佛法僧(三)党恶远贤善(二)破戒无惭愧(二)不守情纵色(二)人憎亲属弃(二)行恶舍善法(二)智人所不信(一)远涅槃狂痴(二)命终堕恶道(一)若得人常騃(一)酒失三十五大论之所明五百世无手者。 梵网经云。 若佛子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 五百世无手。 何况自饮。 伏匿皆隐也。 自说私隐故云发出也。 二过下斥人好尚。 引满者。 晋左思蜀都赋云。 合樽促席。 引满相罚。 乐饮今夕。 一醉累月。 注云。 酒将阑故合併其樽促近其席。 引持也。 持满以相罚。 酒厚乐极故醉累月。 三国志。 魏尚书郎徐邈私饮至沉醉。 时科禁酒。 校尉赵达问以曹事。 邈曰。 中圣人。 达白之太祖。 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 醉客谓酒。 清者为圣人。 浊者为贤人。 邈性修慎偶醉言耳。 竟免刑。 晋毕卓为吏部郎。 比舍酿酒熟卓醉后夜而瓮下盗饮之。 掌酒者缚之。 明旦乃毕吏部也。 自署为酒徒者。 以酒徒自号也。 如唐元结自号酒徒。 皮日休自号醉士之类也。 三国志。 吴太中大夫郑泉字文渊。 陈郡人。 博学有奇志。 性嗜酒。 临卒谓同类曰。 必葬我于陶家侧。 庶百年后化成土。 卒见取为酒壶。 竹帛载之者。 谓史志皆书其事也。 古皆记言事于竹简缯帛。 以未有纸也。 后代称其故实。 故谓史籍为竹帛也。 古今歌之者。 古今之人不斥其失。 往往为歌诗以称美之也。 不应作而作者。 引满中圣。 酒徒酒壶之事。 皆耽湎荒恣其失大矣。 尚书酒诰诫之甚明。 而四贤反为之。 是君子所不应作之事而作之也。 不应歌而歌者。 古今之贤当贬其失。 而反作歌诗以美之也。 若作若歌非酒之过失而是何耶。 二释下三界惑酒二。 初别示二。 初引论明见醉。 释论第八文也。 王即南天竺王也。 侜张。 尔雅云。 侜张狂也。 侜字张由切。 二又下约谕明爱醉。 二三下总结。 二二乘二。 初断通从别以明能醉。 九十八使者。 见惑有八十八。 思惑有十也。 四住者。 三界见合为见住地。 三界思分为三住地。 无明未吐者。 以酒谕惑也。 半疟人者。 四住已除无明尚在。 半安半病其犹疟疾。 此亦大经中谕。 二兼凡斥小以明所迷。 引醉归之者。 谓佛引醉谕归还二乘也。 按哀叹品中。 诸比丘说醉谕以谕凡夫流转无常见常如醉。 小乘修无常想故如醒。 佛即引醉谕于二乘。 谓于真常而见无常是醉义也。 故云。 引醉归之文。 人合作文。 世间下文辞从省。 四倒四德各举其二。 影互相显三菩萨二。 初约教道观中皆名不了三。 初法。 别教至极但破无明一十二品。 故于佛性见不了了。 又从初心不知五住即是法界不名佛法。 是菩萨行。 故于佛性见不了了。 二如下谕。 凡举五事悉谕见性不得了了。 舶者大船也。 谕出大经。 然彼十谕并谕于圆。 以分拣极故云见不了了。 今谕别者有二意。 一者别教极果秪齐圆教第二行。 故见不了了。 二者二教理同得意其德失意但中。 今就失意故以谕别。 如来藏经十谕亦尔。 止观在别十六观疏而显于圆。 三如下合。 二故下明自圆解外皆名邪见。 未得圆中正见故也。 二圆二。 初示相二。 初明示行相二。 初得意持二。 初称性观故得名醒悟此段文意乃将果德顿为始行。 苟不了知第六识心是性恶者。 何能初心修如来行即观秘藏。 肉眼即佛永不改观。 而见牟尼与妙德等。 荆谿的示须闻性恶方修性行。 不可欺也。 二是下以圆伏故名除酒法。 五住正习同居一念。 即惑为观观外无境。 如翻大地草木宁存。 亦如日光不与暗共。 有何酒法而不除耶。 此人事戒轻重等持。 与上理戒念念兼行。 方名究竟。 二圆下得意犯二。 初明具大智故能理醉。 何名大智。 谓了性具九界因果。 是故名为饮酒法门。 真空实相如起信论。 一真如性有二种德。 一如实空与过河沙烦恼不相应故。 二如实不空体具河沙功德无有所少故。 护一切失故空如瓶。 德用无碍故不空如酒。 然河沙性德即十法界圆融法门。 九界即佛成前持相。 佛界即九成今犯相。 故犯相云。 变化五道宣扬哮吼。 其犹酗酒之用也。 二波下明具大悲故能事醉。 波斯匿此云和悦。 若饮酒后应死判生故曰多恩。 末利即匿王正后也。 王甞嗔怒欲杀厨人。 诸臣共议国中唯有此人。 杀已无人知厨称王意者。 时末利后即办好酒美肉。 沐浴名香庄严身体。 将诸妓女来至王所。 王见后已嗔心乃息。 后即遣人诈传王勅勿杀厨人。 匿王后以此事问佛。 后持五戒月行六斋。 一日之中犯酒妄二戒。 八戒之中则犯其五。 谓过中食服香花作倡妓高广床饮酒妄语也。 破戒之罪轻耶重耶。 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功德。 何以故。 为利益故。 出未曾有经下卷。 入于酒肆。 即净名居士。 此上三人皆是高位。 皆住性恶权巧法门。 故于持犯得大自在。 不可秪将慈念而解。 若无性染慈岂无缘。 二夫下结得斥失。 若得性具善恶之门则逆顺俱当。 失兹要柄则持犯俱非。 如把刃自害。 得失之要不可不穷。 二前下结胜。 若善恶分岐岂醉醒不二。 诸佛究尽宁有所偏。 二上观下观心释。 圆论理戒岂不观心。 但为前文是约教释正为开解。 今撮五戒人一念心成于圆观。 正为立行即闻而修。 修发之门说者应授。 若不尔者。 数宝何为。 分二。 初附上谛智问。 上观四谛各发觉智。 乃言四佛。 今明五戒亦可观之成五佛不。 问意如此。 二观五下据今戒体答。 若观五戒是实相者。 所发觉智岂非五佛。 然五实相是所观境。 五境发智名为五佛。 实相无相尚叵言一。 岂定五耶。 由附五戒各见实。 理故似分五。 实理者何。 所谓本觉。 此之觉体是无缘慈故名不杀。 无取故不盗。 无染故不淫。 真实故不妄。 明了故不饮。 今圆行人以妙三观顺性修慈。 乃至三观顺性修智。 说之如此修乃同时。 故得名为观五实相。 观之不已。 本觉全体发成始觉。 名为五佛。 名字观五观行已去皆得称发。 二次下释烦恼障。 三初节示经文。 二上下对上下辨二。 初对上下定体二。 初对上报论义便。 报多约色。 惑唯在心。 故云义便。 二报下与下业论体别二。 初问起。 以十恶中贪嗔痴业名同烦恼。 如何分别。 二数下释通二。 初引数人释。 二俱数起但以轻重分于惑业。 二今师释二。 初约心剋示。 贪等决定发动身口招报名业。 以异烦恼非决定故。 二若下因示生疑二。 初疑。 若决定心发动身口名为业者。 下恶星等自是外境。 何名业障。 二此下释。 星等乃是业之前相。 表于责报故属业障。 今示作业体。 下明宿业相。 若论作起时岂非心色。 二若下对上下论转。 二障在因是故易转。 报障已受是故难传。 难者若转易者必去。 三通下约文示相二。 初通别。 通论可见。 若别论者。 见惑执我爱但着事。 此之二惑皆具三毒。 执我三毒若其不遂则多愁忧。 着事三毒既不执我。 但恐不遂必无愁忧。 二今下指广。 章安记录不能广陈见思之相。 令后说者委而示之。 故注云云。 三三破下释业障。 二初节经。 二释义三。 初定文是业。 已作之业将感恶报。 故有异相表发其事。 验知此句明于业障。 二恶下略释经文。 别有客星者。 以五星二十八宿常现则非恶星。 亦是下约常星。 失其行度躔次。 亦名恶星。 一方有七者。 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苍龙七宿。 南斗牵牛须女虚危营室壁北方玄武七星。 奎娄胃昴毕嘴参西方白虎七宿。 东井鬼柳七星。 张翼轸南方朱鸟七宿。 凡四方之宿皆逆数。 宿音秀。 失其分野者。 周官云。 天星皆有州国分野。 角亢氐兖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牵牛婺女杨州。 虚危青州。 营室。 东壁并州。 奎娄胃徐州。 昴毕冀州。 嘴觽参益州。 东井与鬼。 雍州柳七星张。 三河翼轸荆州。 荣惑火星也汉书音义云。 妖星曰孛星彗星长星。 亦曰搀抢。 释名云。 星光稍稍似彗。 言其孛孛然似扫彗也。 又类散麻。 故云麻彗。 左传。 凡人火白火。 天水曰灾。 今但取风雨雪霜乖候者。 皆名灾。 法邪谓外道经书。 蛊道者。 事释乃是仙鬼毒害于人。 蛊工户切。 声类作弋者切。 蛊物害人也。 说文蛊腹中蛊也。 楞严云。 贪恨为罪。 是人罪毕遇虫戒形名蛊毒鬼。 理解乃是自心三毒名之为蛊。 此蛊能害百千万身。 法身慧命永为所害。 比夫毒鬼为害至微矣。 丑恶形声见闻为怪。 不适意者适悦也。 三夫下劝令正信二。 初明相见表五罪二。 初约现文表示。 亲离即亲厚斗讼。 幽厄即王法所加。 幽谓幽境。 二其下例余相亦然。 二行下诫行者问邪师。 礼记曰。 龟谓之卜。 蓍谓之筮。 卜筮者所以决嫌疑定犹豫也。 今云折篾。 篾谓竹篾。 谓揲蓍取卦折竹篾为文也。 管公明者槐人也。 名辂字公明。 善卜筮。 所向皆验。 应知恶报由罪结罪由心。 苟正于心罪报自荡。 不修内德卜筮何为。 吴氏春秋云。 宋景公时荧惑在心。 公召子韦问焉。 子韦曰。 祸当君。 虽然可移于宰相。 公曰。 宰相所以与理国家。 可移于民。 公曰。 民死寡人将谁言君。 可移于岁。 公曰。 岁饥民饿死。 为民后而杀其民。 谁以我为君乎。 子韦曰。 君有至德之言三。 天必祐君。 荧惑必三徙舍。 舍行七里。 一里当一年。 君延年二十一矣。 荧惑果徙三舍。 况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 均生佛于自心。 起慈悲于法界。 恶星之变何虑乎不灭耶。 故于次文明其方法。 二从下举方法。 若依初开章为四。 此当第三能破方法。 今依重科。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上)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宋四明沙门释知礼述◎从诸根不具下叙空品文为二。 初三行半明所破之恶。 即三障文也。 次二行半明能破之方。 即今文也。 而释一行半讫。 复依初开章以后一行为四结成。 然取义成分章从便分三。 初节经立意。 以顺重科云能空也。 二前下据意释经三。 初立意。 禳谢也。 又除殃祭也。 二洗下释经二。 初释前三句。 欲知智在说。 故以听经而为般若。 又听经发智慧故。 心有染故用不自在。 今既清净能成解脱。 二前令下释后三句。 至心之境即甚深行处。 不念此处安名至心。 三夫下劝信二。 初约身陈类。 今之三业表法之身。 本是血肉不净之物。 次举二喻。 栴檀香木。 伊兰臭树。 大经明。 阇王造逆。 后既见佛罪除。 乃自叙云。 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 不见伊兰生栴檀树。 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 伊兰子者我身是也。 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 二今下约行可期。 三业虽近三德虽远。 修得规矩即近成远。 规圆矩方。 孟子曰。 大匠训人必以规矩。 三洗下行成破障。 若于浴等无三德观。 如何能禳三障恶罪。 四从是下结成。 三初节示经文。 二能下正释经义。 三寂下深明经意四。 初据今文示法。 寂灭华音。 涅槃梵语。 涅槃之名召三德体。 故知寂灭是三德成。 二前下约行成德显。 三业既修金光明行。 成则契于三德之理。 修在名字观行相似。 至分真位皆得。 名为转障成德。 不尔。 岂曰行方等经。 三报下明转障成德。 四前寄下明经巧难知。 五叙流通明教相。 疏略指上。 三明疑念序二。 初释寿量品题。 二初正释二。 初约三佛难思以释二。 初佛本无三。 不唯法佛无身寿量。 报应亦乃不可说三。 以一切法离于名字言说相故。 二随顺下随世俱立。 众生若有得益因缘。 即须随世立诸名相。 非唯应佛立身寿量。 法报亦乃可论此三。 须知无三不减一法。 虽立三三不增一法。 良以有无皆法界故。 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是悉檀。 令于三身得四益也。 此文分二。 初列三身各三。 二释三佛三义二。 初约义分别二。 据理融即。 分别且从修二性一令义易明。 法是本觉。 报是始觉。 始本一合方有应用。 一往似纵。 说者应以次融即文非纵非横。 妙会此义。 令其闻者识圆三身。 文分三。 初法身下法佛二。 初别释三。 初身。 始觉报智依本觉成。 故以法性而为师轨。 究论始本唯是一觉。 故云还以法性为身。 是故马鸣归命三宝。 即以佛身及体相等而为法宝。 此身等者。 非分段变易色质心智三科所摄。 乃是常住五阴等法聚以为身。 此法无相不可说示。 为众生故彊名法身。 二法性下明寿。 色心。 和合乃有报得连持寿命。 身既非阴岂有命根。 为物彊指不迁为寿。 三此寿下明量。 量依身寿故同彊指。 二此即下总释。 身寿量上言非无不者。 若据次文义当双非。 以其法体离于二边及超报应。 彊于此理立身寿量三种名字。 令物忘情也。 二报身下明报佛二。 初称法有报二。 初引经。 此从顺修称理事说。 修行所感释报义也。 法华文证智德之报。 以彼经云。 慧光照无量。 故涅槃文证断德之报。 以云大般涅槃故。 二如如下释义。 修行所感二种之报。 乃是始觉与本觉合。 即以始本而为境智。 此二不异故名曰如。 各二如者。 智如如境境如如智故也。 复以菩提名如如智为能应冥。 法性名于如如之境为所应冥。 以函盖合先喻应义。 函盖虽合犹存际畔。 复以水乳喻其相冥。 此乃泯然而成一相。 始觉本觉义二体一正同于此。 二法身下明就报立三。 即身寿量也。 三中一一言法身者。 报智所冥离法无报故初身。 言非身者。 非应佛有分齐身。 非不身者。 非报佛无分齐身。 又非身则非有。 非不身则非空。 中道法身乃本觉体。 始觉冥此能冥亦忘。 为成观故彊名报智。 二寿。 三量。 称本双非为物彊指。 义皆同身三应身下明应佛三。 初明应物有三。 初身。 二寿。 三量。 皆如谷响大小随声。 是故此三悉云应同。 二智与下明依二有应三。 初法。 不觉忘处始本一如。 故云智与体冥。 觉体自在。 故云能起大用。 二如水下喻真金上色。 须水银和方能涂(去声)物。 阙此一缘金无涂用。 三功德下合报智功德以合水银。 法身合金。 处处应现合涂色像。 三能为下明应遍三土二。 初双明报应。 二有量下单示应身。 初义者上所说报但论冥法。 即自受用也。 金明垂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 对于生身无常之应。 示二迹用。 是故双明身非身等。 身即生身。 有分齐相。 故名为身。 非身是报。 无分齐相。 故曰非身。 小般若云。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大身者。 乃他受用身也。 无分齐身其寿则常故无量也。 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量也。 此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 机依事业二识而见。 住理广如序品疏文辨之。 二识委在起信论明。 论意要在事识见则取色分齐。 故名应佛。 业识见则离分齐相。 故是报身。 行者应知常身无量通应三土。 无常有量但应同居。 所以者何。 盖实报机分证论见他受用身。 方便土人唯禀别圆。 所见佛相虽小优降。 然匪生身悉是报佛。 若同居土具四教机。 禀别圆者能覩报佛。 故法华明常在灵山。 华严说法尽未来际。 及诸大乘即于应相见是法性尊特之身。 故知常身遍应三土。 若无常身唯应同居。 逗藏通机及凡夫众也。 次义分二。 初明有量二义。 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 皆名为应。 其他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 而是实因之所感剋复名为报。 非是差别逗机之用。 若论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身寿量者。 须就同居无常用说。 故今别示应身之相。 但于有量开出两量。 而此两量依于事识但空见故。 唯属无常。 若依业识不空见者。 即此无常全体是常。 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 若上二土机息应转。 亦是无常。 以非八相故且言常。 七百等者。 首楞严三昧经云。 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 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 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 彼佛答云。 如释迦寿我亦如是。 汝欲知者。 我寿七百阿僧祇劫。 坚首回此白佛。 阿难云。 彼佛乃是释迦异名。 虽机胜见长。 而七百犹可数。 故亦是有量之量。 若阿弥陀人天莫数。 故是有量之无量也。 二应佛下结应佛皆然。 佛佛既皆三身圆证。 应身彼物物寿长短。 岂不随顺各示两量。 故弥陀现长亦能现短。 释迦现短亦能现长。 故大论第三十六云。 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 如阿弥陀佛国。 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 如释迦文佛国。 又三十八云。 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 余处好故佛寿应长。 故涅槃二十二云。 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有无胜国。 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 我于彼土出现于世。 斯皆随逐物机也。 二然此下据理融即二。 初约理融。 上之三身三皆在性则并。 二从修有则别。 不分修性即一。 三不互融则异。 别异故纵。 并一故横。 是则乖于所诠法体若能妙达秪一法性。 而能成就一性二修。 名即一而三也。 修性而成而其三身一性本具。 名即三而一也。 此乃得云全性成修全修在性。 性无所移修常宛尔。 方合能诠玄妙之文矣。 二故下下引文证。 经文具云若入是经即入法性。 如深法性即于是典金光明中。 而得见我释迦牟尼。 此乃以理而为经也。 金等三字即法报应三身异名。 与一法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 若知此理即是三身。 三不纵横名为得见释迦牟尼。 故大经中明于三德不纵不横。 名大涅槃。 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为众生故言入涅槃。 故知不达三身三一融妙。 不名见佛。 今解三佛既此融即。 方会此典玄妙文也。 二但信下明二字标题之巧二。 初委明其意二。 初从应佛融三释二。 初明因偏疑见圆体。 偏疑八十是应有量。 四佛举喻明应无量。 无量既破有量之疑。 即达法报非量非无量。 此因偏疑见于圆体。 二若从下明从圆体不偏题二。 初指偏题相。 二而今下示圆论意。 以不偏题故三寿量二字能诠。 二取意下就报佛融三释三。 初明报佛体圆。 上约品题寿量二字不偏有无。 则收二应能显法报。 就文便也。 若义便者。 今经既以果德为宗。 合以报身释于品目。 以报身上冥下应。 则三身义任运成就。 是故二字正在报身。 二量疑下明因疑达圆。 报身义显。 良由四佛以长寿应释短寿疑。 故使信相达于报智圆具三身。 三经家下明从圆题品。 题称寿量正在报身。 此从信相圆解所见。 蔽犹当也。 举报身一当三身诸也。 二从此下结示立题。 二又一下明重解三。 初示异解时。 大师非止一回讲说。 故于一时别立名义。 章安既闻是故兼录。 二亦作下明异解相二。 初标列章门。 玄义者。 文选云。 睿哲玄览。 注云。 玄通也。 谓离文通示其义故曰玄义。 引证者。 义虽妙悟而与经曾。 故引文证令人生信。 还源者。 品题是派经目为源。 所约三身明于寿量。 不离法性金光明源。 摄还此源令义究竟。 二玄义下依章解释三。 初玄义二。 初直示三身寿量三。 初应身三。 初寿。 二延促下量。 三此释下结。 因缘者。 感应更互而为因缘。 二又寿下报身三。 初寿。 智外无境境外无智。 名相盛受。 既绝能所故无分别函盖绝待当体名大。 二量者下释量。 境智俱遍名为相应。 此之相应实无际畔。 义言于量。 三此释下结。 三又寿下法身三。 初寿。 法性不变无去来今。 是真久义。 约此久义释法身寿。 二量者下量。 铨犹度也。 常叉之寿实叵度量。 彊以双非而度量也。 非多等者。 出度量相。 初非多少数。 次非知不知。 三非说不说。 此显法寿是不思议境。 故大论云。 不思议者。 不决定也。 若离可说而谓法寿定不可说。 是名决定非不思议。 上二双非其意亦尔。 如此铨量是常久量。 又多少数铨量法寿。 非长短用。 尽知不尽知铨量法寿。 非分满报。 可说不可说铨量法寿体非说默。 三此释下结。 二初番下更作三双显示。 盖前直以延促境智及双非义。 示三寿量。 恐犹难解。 故今各以二义铨量。 欲令行人识三佛相。 文分为三。 初番应佛二义。 第二番报佛二义。 境无分别。 非谓顽境全无觉知。 乃指心体本来离念。 名境无分别。 此离念心全体觉悟。 名智有分别。 此之境智究竟相称。 智外无境境有分别。 境外无智智无分别。 是则境照于境智寂于智。 以此二义显报身相。 第三番法佛二义。 体本无相故不可说。 依言显德是故可说。 二引证二。 初引今文三。 初引二文证应身二义。 二引三文证报身二义。 虚空喻通前取不坏喻无量应。 今取无相证境无念。 三引三文证法身二义。 问前云四喻皆喻应寿能为无量。 今何引之证报证法。 答非全法报为应身者。 应必断灭安能延促不曾休废。 今欲显示三身融妙。 故即以应而证法报。 若昧此意诸大乘对机之身莫能深识。 二引新本二。 初别证应身二义彼憍陈。 如婆罗门欲得如来舍利如芥粟许。 此乃知佛九旬当灭。 故愿求之。 可证应为八十有量也。 王子下即栗毗王子答婆罗门也。 虽即法报且从福报以证胜应。 二总证法报四义。 智即报身境即法身。 具知不知说不说四。 但略举一以等余三。 四皆绝虑故可总用难思难解而证之也。 令述此意故注云云。 三还源三。 初总明意。 然法报应与金光明皆是法性当体之名。 本无优劣。 以此经正用金等显于法性。 故佛首唱而为经目。 故金光明得为宗源。 一切三法便成流派。 金解寿量须约三身。 恐作别解故示复宗。 二初番下示还相三。 初应还明。 胜劣二应全是法性能多利益也。 二第二下报还光。 报必冥法。 故于句句法报双陈。 此举所冥智。 全是法性。 寂而常照也。 三第三下法还金。 说时常默默时常说。 圆妙四德有何损益。 全是法性可尊可重也。 合论融即例前故略。 三夫解下例一切。 若解体金光明义岂止三身义归三字。 一切法相皆还此源。 故竟千从不即万惑。 三既是下明兼录意。 二时之说俱彰妙理。 后之学人随何闻悟。 欲示此意故注云云。 二此品下正明疑念二。 初序入正品指上说。 二从王下还从序意。 释此文二。 初节经文。 二随文释二。 初出人四。 初出处。 事释如通序观解见出名。 二菩萨下明位。 翻名道心。 复能化人故道心大。 此行虽该前之三教。 今位在圆。 三信相下出名。 二初约教释名三。 初直就相似释二。 初约名释。 信通真似。 既言信相信则非真。 以其似信是其真证前相故也。 别教三贤是似信位。 初地已上方得真信。 圆教登住便得真信。 即以十信名为似信。 言铁轮者。 本业璎珞经。 以六种轮譬六因位。 铁轮十信。 铜轮十住。 银轮十行。 金轮十向。 瑠璃轮十地。 摩尼轮等觉。 信断见思得是铁轮。 二下文下以相验。 枹鼓杖也。 或作桴。 二又真下明似通上位二。 初明位位有似。 已证名真未证名似。 普贤等觉望极名似。 故立贤名。 二信相下明高下难测。 三难者下设难覈实二。 初高位无疑难二。 初难二。 此亦下释二。 初约权实释。 为他发起是权示疑。 未了佛地是实行疑。 二法华下引二经证。 法华本迹皆是弥勒怀疑起问。 大集菩萨菩提未极。 故云未了。 本性菩提熏心起疑。 疑故求了。 故云菩提为我作名。 二难者下断见无疑难二。 初难二答通疑障真。 别疑障中。 中道未极安得不疑。 二观解下就处辨观。 今出人名观那就处。 良由观法皆从阴起。 以王舍城约阴便故。 故就处明。 以善恶王观无记舍。 能所不二人法俱空。 二空所显即大涅槃。 防五住非御二死敌。 城岂过此。 名字初心观阴涅槃。 妙觉后心涅槃究竟。 今意正辨初心住处。 明后心者示此妙观同果智也四叹德二。 初科判二。 初正科经。 二重判位。 植种也。 愧惭也。 云云者令准叹德判同普贤。 二供养下随释二。 初外供养佛二。 初约财法释。 大经云。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第一。 财供养则有穷尽。 法供养者则无穷尽。 二约观行释。 无明一念全体觉了。 此之觉心名之为佛。 缘因资了是供佛义。 三喻可见。 二种善下内种善根。 四初直明种善义。 体本觉心名法性地。 观性始觉名为种子。 下种种久其义可知。 五善根者。 于本法性生不动信进念定慧。 五皆不动名为五根。 此根生者相似位高故名增长。 二增长下以。 值佛释成二。 初举三事譬。 二风譬下以三轮合。 身轮现通骇动其心。 意轮鉴机智光照也。 口轮演教法水润也。 三楞严下明三因增长。 楞严是定缘因也。 般若是慧了因也。 法性是理正因也。 二修一性照发互资。 由修照性由性发修。 此三增长转似入真于真增道。 并得名为倍明转显四植种下结二成德。 三从是下正明疑念序二。 初节经。 二由有下随释二。 初生疑之由三。 初正出疑由。 远则由于九十日前告魔期灭也。 此经乃是方等后分也。 近则由在灵山闻佛定中唱序。 既起思。 惟故生疑念。 虽有二由无本誓击此疑不生。 二何因下释何因缘二。 初约三性分因缘。 通论三种即正缘了。 名为三因。 同在理性以修缘了各三为缘。 今文略云何因。 何缘。 须合性三但名为正以当于因。 修中缘了合六为二。 以对因故合二为缘以当于缘。 就此因缘而生疑念。 二正因下约因缘疑寿命。 正因常久为所显理。 理境既常全境发智以为能显。 岂可无常。 能显兼福而智为正。 故但云智。 此境此智俱感常寿。 故疑八十是何因缘。 三方八下释方八十三。 初通示世寿三。 方二。 下方下特示中方为表。 应化之事皆依理现。 是故外事悉内表理岂中方寿不表四德。 佛意虽密。 今智者师据后四佛约应显常。 故以所显验其能表。 则知佛意。 三信相下不知表意故疑。 信相若达上之表意。 即见三身是圆四德岂疑应迹定是短促。 而反疑云何因何缘耶。 二正生疑二。 初约理教互疑二。 初执教疑理。 二执理惑教。 佛之所说是能诠教。 长寿因果是所诠理。 即道理也。 互执成疑文义可见。 二有二下约经文广示二。 初释有二因缘二。 初对前办异。 前即经云。 何因何缘也。 前释既以正性为因。 乃以修中缘了为缘。 今云长寿有二因缘。 既是佛修止行二善各具缘了。 即是前文能显之缘。 今于前缘自作因缘。 是故与前因缘异也。 二十善下就今解释二。 初约十善略释二。 初正示因缘三。 初于十善各论止行二。 初标示。 二不杀下释相二。 初约杀盗释二。 初约行相合具。 二今经下明今经互举。 二若备下例八各论。 止行二善有三差别。 谓自他共。 一自行者。 如文云。 不杀是止放生是行。 不盗是止施食是行。 二化他止行。 如文云。 若不遮夺名止。 方便劝修名行。 若备论十种止行者。 不杀不盗如疏已明。 其八种即不淫梵行。 不妄言诚实语。 不绮语质直语。 不两舌和合诤讼。 不恶口常行软语。 不贪不净观。 不嗔慈心观。 不痴因缘观。 皆自修止行也。 自他共明者。 自不作十恶名止。 劝他不作十恶名行。 二今就下于止行各论因缘二。 初标。 二夫命下释二。 初就不杀示四二。 初止善因缘。 因是善本缘是资助。 为成慈心故除杀具。 二夫食下行善因缘。 准止可知。 二不杀下例九善皆尔。 三总有下结示止行因缘数。 二此等下结成疑念。 二此约下就五乘广释二。 初结上起今。 若其但说十善因果。 斯乃浅近一涂之说。 于方等经未为允惬。 此结上也。 今当更约世出世间渐顿止行。 方是佛因。 此起今也。 二人天下明今广示二。 初明教义二。 初不杀二。 初明行相二。 初示相二。 初正示二。 初总示五乘命杀。 若但不杀报得命根。 斯善甚浅。 今辨五乘修因之命。 义乃该深。 梵云魔罗。 此云杀者。 以能害人世出世善故。 断下诸命皆是魔业也。 二若遮下别明修者止行七。 初人天。 此事即戒善也二三藏二乘。 三事度菩萨。 以不能达三轮体空。 故行六度皆名事也。 四通教二乘。 五通教菩萨。 说法之过名非。 废令勿学曰拨。 体空字下应云六度。 方异二乘。 或脱或略。 六别教菩萨。 七圆教菩萨二。 初顺行。 亦断佛命者。 此教初心即佛界故。 二圆人下逆行二。 初明二逆。 了顺逆修即逆顺性。 性非差别故名一相。 故仙豫事杀果佛理杀。 以即性故皆长寿因。 仙豫缘如前释五戒中。 二此皆下明顺理。 前三教人皆小行者。 以别初心行亦同小。 故皆不能即逆而顺。 二如上下结广。 始从人天终至圆教。 所有止行若无因缘善不成就。 然且约不杀须历余九及一切法。 皆须论于止行因缘。 故云若海。 二故大下引证。 不作上说。 岂一一度能施众生无量寿命邪。 二而我下成疑念。 二明施食二。 初明行相二。 初明事法权实二。 二明事法食体二。 初明事食轻重。 依报食轻正报食重。 二经言下明法食权实。 经是此经。 流水品云。 未来当施法食也。 世间人天也。 出世三教也。 上上圆融也。 二菩萨下明菩萨施相三。 初总明。 回邪入正者。 令正信因果也。 萌始也。 种子之始剖也。 卉草之都名也。 鞠养也。 大论二十二云。 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 不可救护欲自投地。 王乃使人敷厚缯褥。 堕地不死。 二授以下别示四。 初授人天食。 二已持下授三藏食。 三已入下施通别食。 四设饥下施圆教食。 无大乘法食故名饥国。 圆顿之法如王者之膳非众人之食也。 膳善也。 谓美食也。 烦恼下观惑即智如薪助火。 智因惑缘故能成于四德之食。 令四十一位弟子皆悉分得甘嗜。 三如是下结示。 二一一法下结止行因缘。 二此诸下成疑念。 二示观行。 的明己心无明贪爱能生一切烦恼子孙。 故名父母。 若不能体二是性恶。 则须断破乃名教逆。 若观即性则不离痴爱全体明净。 能观所观皆不可得。 既如虚空痴爱则寂故名止善。 以即寂观历诸心数。 皆令明净复名行善。 此乃观心见一切法常。 岂得不感三身常果。 二己身下释己身骨髓二。 初明行根二。 初简事从法二。 初所简事身。 事论己身人谁不解。 故今简之。 智推九界皆非己身。 况人报质。 二己身下所取法身。 所取既深。 验前所简非独人报。 然若能解色心法界而舍事身。 乃今所取也。 今简不能解法界舍名非己身。 须知实相为己身者。 且是总说。 若依释论。 于实相身论戒定慧及妙善心。 为皮血骨髓。 虽分戒等一一皆是实相全分。 二为他下就法明施二。 初施实身五初施皮。 为他宣说实相之戒。 遮二边罪修中道福。 此戒无相持尚叵得。 岂存于犯。 体既双忘名尸彼岸。 如此说戒方名布施法身之皮。 血等例尔。 二说诸下施血。 诸禅定者。 九种禅也。 亦是有漏无漏一切禅定皆达实相。 皆成无记化化神通。 故于灭定现十界身。 名诸威仪。 例前合云非定非乱。 三说无下施骨。 能照功忘故云非智。 全惑成智故曰非愚。 此智起说无说可得。 能说既妙。 故使所说皆到智地。 智地者。 智即是地本觉智也。 智所依地始觉智也。 修性合一二义俱成。 四檀忍下例应施肉。 论但三学及所显理。 大师义加檀忍进三。 成六度义。 以消今经骨髓血肉。 义方整足。 说者应例前之三学明双非相。 五说甚下施髓。 前说戒等既皆双非。 岂不断于言思之道。 然是谈行今是说理。 虽皆实相而须分别能契所契。 六度乃是全湿之波。 微妙善心是波中湿也。 二将此下明施权身三。 初结实标权。 以圆法食充七方便饥饿众生。 圆顿之外所有法门皆悉名为余饮食。 以胜况劣也。 二即是下正明施相。 文略不语。 三教菩萨别教六度可为余食。 髓是中道必在己身。 是故余髓但在真谛。 三引法华正示教利喜者。 大论五十九云。 示者。 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 教言汝应舍恶行善。 利者。 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 为说法利引导令出。 喜者。 随其所行而赞叹之。 令其心喜。 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二如来下成疑念。 随他意语施权饮食。 随自施实。 二从大下明现瑞序二。 初结前开后二。 初节经。 二至心下释意二。 初结前二。 初明至心。 至犹极也。 心佛同源。 今欲念佛故须彻至己心实际。 二观心下明念佛。 观心既极。 故能尽念佛不杀等种种功德。 皆等虚空。 以深观故乃成疑念。 二明开后。 妙机关应瑞相乃兴。 二正明现瑞二。 初叙意分文三。 初叙意二。 初正叙。 为尔者。 尔汝也。 表发信相增分真因感究竟果。 二问下料简作者二。 初问。 二答。 二拣感者二。 初问。 二答二。 初简通从别。 二虽然下益本在他。 信相既为发起之人。 乃同诸佛而为。 能应故知能感本在众机。 故应一人是应众多也。 二分文。 三别相下判相二。 初正判二。 初约十因一果判。 二又别下约十地一地判。 二问下料简二。 初约经宗简二。 初问。 二答。 二约似位简二。 初问。 前判似位有二种意。 一约十信似于分真。 二例普贤似于妙觉。 若今瑞相定表十地。 岂令十信便登法云。 岂使普贤倒入初地。 二答。 须知二往一一地中具诸地功德。 十信发真获十功德。 等觉亦进后心十德。 此则前后皆霑十益。 故约横竪从容而判。 二别相下随文释相二。 初节文示十相。 二约表发释相二。 初牒示诫劝。 斖尾音。 斐斖者。 文藐。 意谓止可以经十段文彩。 准拟评议倣似之耳。 不可备具论其行相。 故云不可责其备悉。 二其室下约相表德二。 初竪表十地功德。 十初此地初开者。 大凡小圣无明所覆境界局狭。 今破此惑故以广博表之。 二此对戒者。 准于华严十度对地。 则初地当檀。 文略不言。 既诸地互具则十度皆融。 三唯辱而忍增者。 不逢屈辱宁彰忍力。 四督出众行者。 督率也。 众行诸度也。 率诸行至于极果。 故以高座表精进也。 五六七八九皆可见。 十随阶而圆者。 行以智导故随阶位。 诸行分圆其犹根具。 注云云者。 应明六度十度开合之相。 然六通大小十唯在大。 十度者。 于禅中有愿智力。 故开愿度。 有禅通力开出力度。 根本定禅守本禅度。 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 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 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 二复次下横表一地功德二。 初总表一地功德二。 初约初地三。 初通示。 二其下别表十。 初室净表智二。 初明了阴功能。 室能覆盖故表五阴。 欲彰智相须明了阴。 于阴达中故双非二边。 不为下释自然。 中智不被二边所作。 良由此智不作二边。 故本来觉性任运现前。 不得下释广博。 微有所得即当局狭。 非直下释严事。 小智无常离过而已终归灰灭。 大觉本有过河沙德自然庄严。 二严事即下明三智体相。 其室表一心。 自然广博严事六字表三智。 始行圆修今日顿发。 二天绀下宝间表境二。 初直表三谛。 二一地下兼表融即。 室中一地有此三相。 可表妙境三一相即。 行者应知。 谛智名别其体不殊。 欲彰修证彊立能所。 三有妙下妙香表慈悲。 一心境智普能与拔即名慈悲。 境智高广与拔称之。 故使慈悲竪高横阔。 三无差别。 故能遍满一切众生三科之内。 四其室下高座表四德。 常我是法身。 乐即解脱。 净即般若。 三德互具故一一具四不可思议。 名秘密藏。 是佛究竟栖依之处故以座表。 五有四下佛坐。 表觉智。 本有四德即是三谛以为所坐。 修得四德即是三智以为能坐。 故用佛表。 六放大下放光表自他。 以照此土光即能照他土。 可表以自行而化诸众生。 七雨诸下雨华表四辩。 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用法义辞及乐说辩。 一多融谈慈注无尽闻无不喜。 以华表之。 文字性离故雨于空。 此辩方能诠示妙理。 八作天下天乐表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此四摄物其犹雅乐悦乐于人。 九受天下受乐表法喜。 一心三智即寂而照无法不知。 此曰澄神受义天乐。 十根缺下根具表互具用。 业转现识已分破故。 见闻觉知根根皆具。 三初地下总叹。 法性功德不可穷尽。 此地能称法性显德。 故使诸佛不能尽说。 止十相者。 经家略举也。 梗介者。 介应作概。 声之误也。 云梗概粗略也。 二初地下例余地。 此去九地地地皆然。 将横入竪无竪不横。 二复次下别表一地自他二。 初约初地二。 初略示。 自行功德即自行因果。 化他功德即。 化他能所。 此与法华十妙意同。 二其室下正表二。 初前五表自行。 若以此文配十妙者。 法身境妙。 般若智妙。 解脱行妙。 因成位妙成佛三法妙。 此自行因果也。 若境智行对理性等住前三即。 此乃从彊约修别对。 若论法体真位无缺。 二后五表化他。 意轮鉴机即感应妙。 口轮说法妙身轮神通妙。 又表下以受天乐根缺具足。 既皆转障可通对于眷属利益二种妙也。 此即化他能所。 二初地下例余地。 二从一下总现相二。 初迷意总表。 言意略者。 止在十义故。 意广者。 以一切之言无所不该故。 二一切下依文别表。 该包也。 十法界者。 心佛众生三人皆具。 具虽不异迷悟且殊。 佛已证悟心生在迷。 全迷则曰理性十界。 信说则曰名字十界。 念念体达名观行十。 六根遍照名相似十。 证十起应名非真十。 今表极果乃究竟十。 己心合佛十界体用。 亦见众生十界同佛。 是今表果十界之义。 不作此解徒云一切该十法界。 三世间者。 假实依报也。 揽实成假名字不同即众生世间。 所揽实法色心间隔即五阴世间。 正报所依依报差别即国土世间。 未曾有者。 分证十本分垂十迹。 虽得圆融若望极果明昧尤别。 如华严说灌顶菩萨所得功德如一块土。 妙觉功德如四洲土。 故因圆理显。 若自若他三十世间一一究竟清净自在未曾有也。 国土下以三世间配三德。 且从义便也。 国土等者。 迷时假实既依国土。 果上智断全依法身。 故于国土明实相满。 众生等者。 释论云。 众生无上者佛是。 佛翻为觉。 始觉人空终觉法空。 故于众生世间明般若满。 五阴等者。 释论云。 法无上者涅槃是。 因灭是色获得常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二执既尽五阴自在。 故于五阴世间明解脱满。 以三对三须知其意。 良以三德举一即三。 显三世间一一圆遍互融互摄。 新伊天目类之可知。 实相是要者。 实相无相极果俱是究竟忘相。 故称实相自他圆满也。 ◎五从信下默念腾疑序二。 初分文。 二欢喜下随释二。 初见相欢喜。 二从至下默念陈疑三。 初明腾疑意。 积疑不腾恐成疑盖。 二念释下正腾所疑。 一切功德依寿得住。 其寿既促众德奚为。 故皆不疑但念寿短。 此覆不腾莫能决了。 三而不下明默念意。 威尊故默。 求决故念。 承前可见。 六从尔下止疑序二。 初分文。 二疑盖下随释二。 初正止疑三。 初止疑意。 疑盖覆心者。 五盖中疑能覆禅慧。 须预止者何哉。 若未解理心合致疑。 既覩威尊是决疑地。 傥坚执疑念则观慧莫开。 故须止之令谛心受法。 例如等者。 疑是见惑能障真谛。 断疑见道方进真修。 信相腾疑或权或实。 佛止则令自他获益。 二从汝下正止疑三。 初大用不应。 八十之寿是法界全体起应物大用。 故不应以定短致疑。 二法性不应。 释尊所证性海渊深。 岂以长短心虑测度。 三智度不应。 真信真智二皆具足能知能证。 汝今未具不应度量。 此三不应是约三身而成止意。 亦可前二约所思止。 后一约能思止。 三释论下引证结。 佛所有法皆悉无量。 若以有量心虑量之。 必当覆溺于疑惑海。 是故四佛以三不应止其疑念。 二何以下释止疑三。 初释法性不应二。 初明八众摄菩萨。 经列八众虽已分明。 但阙菩萨故约生法权实示之。 法性土者。 方便实报也。 既不居此故不在言。 二若凡下明皆不应测性。 如来所游深广法性。 尚过菩萨所行清净。 况复凡小而能思算。 二唯除下释智度不应二。 初正释降佛难测。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因智那知。 二旧用下兼示佛所知法二。 初古释可知故无常。 言此语者。 唯除如来句也。 寿量既为智之所知是可思法。 验是无常。 二天台下明今释常智知常。 无量常智者。 究竟无知方具足知。 此知称性。 以全本智成佛智故。 既知本性性岂无常。 古师不解故以有知而为佛智。 乃以所知是无常法。 三智性下令比知大用。 无知之智既冥法性。 法性本用具足发现。 现长现短皆名常寿。 以全性故。 经释智性。 略大用者。 以可解故。 七从时下集众序二。 初正释经文二。 初对他经前后。 二时者下约今经解释三。 初正明此室众二。 初略释时众。 二信相下明集众意。 即八十寿显三身常。 岂益信相一人而已。 故以神力摄诸有缘。 令闻圆常得四悉益。 言益处多者。 岂止一室。 此众闻后在处宣布耳。 二众有下兼明一经众。 正明此室具四种众。 傍兼诸品皆有四众。 句三。 初明此经具四众。 影响众者。 古往诸佛法身大士。 隐其圆极助佛扬化。 为伴奉主。 如影随质似响答声。 四众名义具法华疏。 二此经下明众与诸经同。 此中集天龙与华严何异。 此品新本既云无量婆罗门众。 又忏悔品信相出城。 与无量无边百千众生俱往灵鹫。 岂皆鬼神。 验知集众与诸经同。 三相承下止常情偏局解。 岂以此品旧译文略。 便云止集天龙众耶。 三总瑞下明经部法益二初异法华属方等。 一切世间合该十界。 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合于十界皆显三德。 而且未授二乘佛记。 验知未可同法华部。 但就通教对利根者。 明三身常辨圆法性。 与其二酥谈圆不异。 既其首题不标般若。 部内二处称方等名。 故今判教属于方等。 而此部中得圆益者。 自于十界妙证新伊。 亦得称为未曾有事。 悉具出现。 二此中下须乘戒显众益乘戒四句者。 一乘戒俱急。 二乘戒俱缓。 三乘急戒缓。 四乘缓戒急。 先须了知乘戒体相。 且戒论十种。 唯取不缺不破不穿不杂。 此之四戒虽分定散皆人天因。 是今戒也。 不取随道无着智所赞自在随定具足。 以此六种虽名为戒体是三观。 自属乘耳。 乘论五乘不取人天。 以其二种虽名为乘不动不出体是漏善事戒所摄。 唯取三乘。 以此三乘。 该于四教。 是入理智虽分深浅。 皆动烦恼出生死故得名乘也。 今以四戒而对三乘。 论于缓急以成四句。 乘戒俱急者。 今之人天来闻法者是。 其俱缓者。 恶道苦缚莫预此会。 乘急戒缓者。 今诸龙鬼同集者是。 乘缓戒急。 着乐诸天嗜欲人等。 不预此者皆是其类。 复须了知。 集今会者虽云乘急。 乘有权实。 宿世修习藏通急者。 今在室中覩于四佛佛身不同。 但见应化。 纵闻长寿须归灰灭。 灭已不生。 若其宿修别圆急者。 今覩四佛同尊特身一身一智。 闻山斤等虽是应寿知即法报。 三一难思名见常身。 权实等者。 此四缓急众生之中。 有实行者。 有权示者。 权能引实作种熟脱久近因缘。 故云等事。 别记者。 即法华净名疏及止观也。 今依彼说故注云云。 三齐此下判属序段。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二(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