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 内容: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上)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从尔时下大段正宗分二。 初总示文义二。 初示经文起尽。 忏悔赞叹空品三品全。 及此寿量半品。 同是正说。 二凡三下辨三章大义二。 初叙他师二。 初正明他义三。 初叙初师。 二二云下叙次师二。 初叙。 二次乃下章安破。 以今不云师及天台。 知是私破。 空虽是中乃是因位用中破执。 且非果上所显中体。 法虽不异用显义殊。 古既昧此故今不用。 三三藏下叙真谛二。 初叙。 虚空等者。 新经三身分别品云。 虚空藏菩萨白佛。 云何菩萨于诸如来甚深秘密如法修行。 指此为叙也。 二直是下章安破。 诸经节节皆有发问。 岂尽称叙。 故云义弱。 二师云下今师去取。 彼虚空藏虽约因问。 佛答乃云一切如来等有三身。 岂非果义。 故去三藏取初家。 次师可知。 二新旧下明今意三。 初就新经明宗体三。 初四佛说迹以显本。 拂八十之短疑。 明海滴之长应。 既闻应化能长能短。 则达法报非灭非生。 本迹既融思议乃绝。 上根之者秖闻其迹亦悟本源。 当第一周也。 二若未下王子示本令悟迹。 新经寿量品。 四佛说寿益物事讫。 有憍陈如婆罗门欲生天故。 求佛舍利如芥粟许。 犂车毗王子说偈答云。 假使蚊蚋脚。 可以作城楼。 如来寂静身。 无有舍利事。 兔角为梯隥。 从地得升天。 邪思佛舍利。 功德无是处。 鼠登兔角梯。 食月除修罗。 依舍利尽惑。 解脱无是处。 中根直闻法身理本不生灭。 乃悟报应能常无常。 理事既融思议即绝。 当第二周也。 三若未下释迦双论令俱解。 下根既钝。 偏谈本迹不能悬解互融之意。 是故释迦具演三身。 所谓法身应身化身。 如依空有电依电有光。 法身是理应身是智。 智既应理即起化身。 三身冥一一不定一。 三身宛然。 是故品题三身分别。 法应是本化身是迹。 一时俱说则生妙解思议乃绝。 当第三周。 此之三番皆说如来常宗显体。 意令闻者发智证理。 二忏品下判三品俱明用。 佛智之宗显法性体。 此即名为经宗经体。 一切众生以此宗体而为本心若能忏叹及修二空。 故佛妙用全体而起。 令此众生灭恶生善。 及发空用导成二用。 故云三品俱是经用。 三今之下明此本略二番。 以其二番皆显三身。 今此一番所显不别。 是故谶师顺好略机不翻后二。 二文为下分文解释四。 初文二。 初分文。 二解释四。 初四佛说偈二。 初经家叙。 二四佛说喻二。 初料简身说二。 初问。 二答二。 初明说。 本称机宜共别无在。 二见亦下明身。 释题判教此经属通。 此教明佛丈六尊特一身异见。 故名合身。 今此室中有三乘众。 三中菩萨利根之者能深观空见不空理。 不空理者。 乃是生佛同一觉性。 故虽见佛佛非外来。 随大随小皆无边际。 故云四佛同尊特身身智应用是一是常。 岂唯诸佛无二无别。 与其弟子亦复不异。 故云众一。 虽未开废利人见同。 若钝菩萨及二乘人既但见空。 乃覩四佛自外而来。 取色分齐但是应化。 佛尚各异弟子岂同。 三乘差别故云众多。 二分八下分文解义二。 初叙二家分文。 二旧云下从初师释义四。 初四偈立譬二。 初斥古二。 初叙。 二是义下斥。 诸佛说法三时不谬。 故上中下善。 能诠有法故其言巧妙。 所诠离情故其义深远。 若齐无意宁悟常宗。 故知古师全迷经旨。 二且作下今释二。 初开章叙意二。 初开章。 大师所解其义无穷。 称机释文且示三意。 二四谛下叙意二。 初明三因果。 四谛是理。 因果通依。 四念是行。 修之在因。 四德本有。 证之在果。 非此三义莫显常宗。 二若论下明三相由。 讨果由因因果由谛。 欲成因果解谛居先。 二上以下依章释义三。 初约四谛释二。 初用四谛释偈二。 初悬说谛义二。 初明四谛义三。 初对上明境智。 上明能说人宜对于智。 今明所说法合对于理。 二旧读下斥古唯齐事。 言读文者。 大论第三解十号正遍知文也。 故论问云。 云何正遍知。 答知苦如苦相等。 旧读此文虽以如字为不异解。 而昧三藏以知事称理为不异。 摩诃衍中以知事即理为不异。 致使解义唯齐于事全不显理。 又复此文解正遍知。 正知于真遍知于俗。 三今明下明今师正义二。 初约二谛。 二约三谛二。 解意者。 以苦等四是世出世因果之境。 于此四境若其不了。 即真即俗及空假中。 则不名谛。 仍了二谛以中为真。 三论空假意在谛中。 欲于迷悟十界因果。 一一见中法法无作。 方得名为世相常住。 其理不尔。 将何以拂信相之疑。 二句皆初约苦谛释。 二例余谛结。 二明识下明对谛意。 二一切下以谛释文四。 约因前果后以水山地空。 对集苦道灭例皆分三。 初牒示二引证。 三释结。 苦谛中引小般若者。 金刚般若也。 对大品等称之为小。 以文为小理同大部。 彼以须弥喻于佛身。 今证苦者积聚义同。 非集所感。 然用佛报证生报者。 彰苦无作阴入皆如。 无苦可舍即生成灭故。 盘峙盘回。 峙立也。 或作磐字误也。 道谛中引法华智地者。 以地喻地。 既到智地道之中也。 水陆两途者。 陆途但到海之此岸。 可喻三乘通修道品。 未度变易犹在此岸。 水途能到海之彼岸。 可喻一乘别修道品。 能即二死到三德岸。 灭谛中引法华者。 以空喻空。 此空毕竟故曰终归。 五翳者。 烟云尘雾修罗手也。 三光者。 日月星也。 常住灭理本来不翳今亦非净。 问若以山喻佛身。 道以地喻智地。 灭以空喻妙空。 此三既有即理之教。 则可论于所证法身。 若初集谛引证释结。 但论烦恼岂可亦得名法身耶。 答无作四谛一一皆中。 若非一切咸趣烦恼。 那名即中。 以即中故苦名法身。 道是智地。 灭名妙空。 故知直以烦恼释集示于法身。 其意最妙。 行者知之。 二明四谛释疑二。 初示理明疑断二。 初示理明相。 上释总瑞一切世间末曾有事悉具出现。 以表十界假实依报皆显三德。 今明十界假实依报一一四谛谛谛三德。 是理遍相名为法身。 知此名报。 起用名应应有长短。 二信相下示断疑相三。 初所断疑。 二四佛下能断法。 四种之喻本晓应长。 大师特以四谛解之。 若非应寿全是法身。 三身一体何以妙会疏之两说。 故先示云。 其言巧妙其义深远。 若定喻一身言岂巧耶。 三若并别义岂深耶。 三举应下叹意巧。 文喻应长意彰报法。 信相得意疑暗豁明。 二释此下叹释妙劝思。 四佛巧喻断信相疑。 智者妙释发行人解。 今既得遇岂不审思。 二四偈下约四念释。 念者即空假中三妙观也。 处者身受心法四妙境也。 非此观境三身不显。 岂曰谈常。 此释分三。 初以偈对法三。 初舍别从通。 身受心法但是五阴。 故知四念本在苦谛。 然念处观修通四教。 今唯约圆。 谓观身净不净非净非不净。 乃至观法我经我非我非无我。 皆成三谛。 二一切下从通对释。 想行念处者。 秖是法念合此二阴。 今欲配地故存阴名。 想取行行者。 想取相貌。 行乃迁流。 故云行行。 下行字平声。 三若观下对偈所以。 常寿因果非圆念处无由得成。 故用对偈。 二若观下以法疑释二。 初明念处因果二。 初修因相。 四枯即空。 四荣即假。 双非即中。 说有次第修无前后。 乃一心三观也。 故佛于其四枯四荣双树中间般涅槃者。 正表于此。 二成五下得果相三。 初明三德融即相。 即枯即荣即非枯荣一刹那修。 刹那刹那圆念不息。 历于五品发似证真。 至果位时三惑尽净。 百界五阴自在无碍。 名五解脱。 百界五阴清净如空。 名五般若。 百界五阴究竟难思。 名五法身。 智冥五阴理是所冥故。 称之为理。 体虽是一不分而分。 般若能冥法身所冥。 以相冥故起解脱用。 虽三下明秘藏义。 如常所说。 二仁王下明五阴常住相。 性名不改。 即百界五阴八相莫迁十方周遍然非事底别有性阴。 秖善恶阴秽污阴等。 当体常住名法性阴。 慎勿别求。 三阴之下明三身体用相。 法报双非全体起用能常无常。 常用则长等者。 长则四喻短则八十。 既皆应寿悉是无常。 今以长短分常无常者。 由山斤等能显于常。 若非体常。 安令应用人天莫数。 是故信相闻八十灭疑寿无常。 闻四喻长悟常住体。 故云常用则长无常用则短。 二信相下将果用释疑三。 初所破之疑。 二四佛下能破之法。 三信相下得解之相。 此三兴向四谛释疑其意不别。 然须深究。 三四偈下约四德释二。 初以偈对德。 碎地为尘尚无净相。 岂存于秽。 故对净德。 喻于理净净于净秽也。 二四德下以德释疑二。 初显德用。 常等四德学者须拣。 名同体别。 一凡夫所着常乐我净体是见思。 二菩萨建立常乐我净体是无明。 三佛之所证常乐我净体是中道。 今四皆中。 是故皆以双非显之。 理须非于十二倒也。 今此常等与其非常非无常等名异体同。 四德双非即法身也。 四能冥智即报身也。 法报既冥则能应物起常无常至净不净自在应用。 二信相下除疑念三。 初所破之疑。 二四佛下能破之法。 三信相下得解之相。 若知四谛断疑之意。 此三可见。 二亿百下一偈合譬二。 初标古解二失。 二旧云下明今意破古二。 初破僻取文二。 初出古解。 古秖齐文不知四佛巧示之意。 二示今意二。 初示经深意。 四喻有量百千是数谁不知之。 须达举量举数况于无量无数。 二汝既下斥古诬经。 言有纵夺。 纵知应化。 夺迷报法。 报法乃是应化体本。 深文浅解自毁毁他。 自既招愆令他谤教也。 二破偏执义。 义是所诠化身应身法身。 此之三身皆具四句。 谓常无常双亦双非。 显乎三一不可一异而思说之。 古人迷此化定无常。 或闻化身即法故常。 犹谓法常化是无常。 良由不了即字义故。 故起信论云。 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此显化身二义具足。 三以是下二偈断疑二。 初牒因释义二。 初以事行消文二。 初约因缘释。 因亲缘疎。 不杀存命为长寿因。 此因亲义也。 施食助命为长寿缘。 此缘疎义也。 二若作下约二缘释。 不杀有二。 不杀是止善。 放生是行善。 不盗有二。 不盗是止善。 施食是行善。 是故十善各有止行悉名二缘。 经于二善互举止行。 一一皆是长寿二缘。 发菩提心方名为因。 言法性者。 无作四誓全法性起是长寿因。 种种二缘既能资助真正道心。 乃会法报非常非无常。 能起应化常与无常。 三身一体斯为妙常。 二法食下明法门指上。 若就法门明于施食及不杀等。 如疑念序疏中具说。 二修因下据果断疑。 以长释短无常疑断常住寿明经。 是故大士。 即指如来。 如言无上士也。 故义净。 新译此句云是故大觉尊。 四是故汝今下一偈结成。 二尔时下信相欢喜二。 初据所闻释信相解。 言本迹者。 体本用迹也。 闻寿无量解迹用能常非长之长也。 乃知迹用能短非短而短。 定八十之疑自兹而去也。 深心者。 悟于报法高深之体也。 此之本体妙绝于量及以无量。 二踊跃下约入位释欢喜。 真信解发入欢喜位。 别在初地圆在初住。 并破无明名疑惑。 去此皆内凡而释似。 位十地顶。 者若不立等。 觉即第十地破上品无明之。 惑升于后。 心此位名为众伏。 之顶金刚喻定。 既为最后无明所动。 故生欢喜及踊跃也。 三从说下当机得道。 上根初悟者。 即用新经三周意也。 陈如求舍利为中根。 三身分别为下根。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无上正等觉。 即一切众生本来觉性。 非登极果方名无上及此正等。 此觉心发通于五即今是分真。 四从时下四佛还本。 二初因缘释。 此信相等一类机缘觉性合兴。 乃感四佛不现而现。 现为发心。 心既已发故不还而还也。 二观行释。 谛境者。 三谛一境本觉也。 觉慧者。 三智一心始觉也。 全本起始名之为发。 始合于本名曰相应。 善相应者。 必双忘也。 不忘乃是通中起塞。 为表俱寂故不现也。 二释忏悔品二。 初释题二初明忏悔义二。 初正明大义四。 初释忏悔名三。 初对他经。 方等陀罗尼经明四众忏法。 普贤观法经明六根忏法。 大经阇王忏逆。 请观音经销伏三障。 诸经观门皆能灭罪。 何法非忏。 然菩萨行为转先业。 作利他缘。 乃论无生等三种忏法。 声闻自度纵明忏悔。 多在作法求免三途。 故今但对大乘诸经明散明专。 二正释名五。 初约伏首释。 然忏悔二字乃双举二音。 梵语忏摩荜言悔过。 以由悔过是首伏等五种之义。 今既华梵二音并列。 是故大师以首释忏以伏释悔。 乃至惭愧对释忏悔。 欲令禀者即于二字修首伏行及惭愧等。 斯是善巧说法之相。 故不可以华梵诂训而为责也。 初约首伏释。 首音兽。 自陈罪也。 欵诚也。 二约黑白释。 企望也。 尚犹尊尚也。 三约弃求释。 鄙耻也。 恶乌路切。 嫌也。 四约露断释。 发露过现断未来续。 五约惭愧释二。 初总释。 直以惭愧释于忏悔。 未分五种人天之义。 故名总释。 二惭则下别释。 乃分人天及以四教事理之别也。 二初约人天释。 人是肉眼但见其显。 诸天则有报得天眼故见冥密。 此人惭耻愧赧。 名为忏悔。 二又人下约四教释。 良以此经通三乘忏。 三乘乃摄四教故也。 既惭愧义该于四教。 首伏等四岂不然耶。 说者据义应细作之。 又四教贤位皆要加功。 圣则任运可类三界人天果报作意自然。 又四教贤圣有修有证。 四教之理本非造作。 是故复得名为人天四。 初三藏二。 初贤圣。 贤则七贤。 圣则四圣。 逮及也。 二又贤下事理。 二又惭下通教二。 初贤圣。 此教菩萨同二乘断惑故三乘皆圣。 二又三下事理。 三又三下别教二。 初贤圣。 通教圣位止断见思。 别教三贤能断尘沙又伏无明。 故云尚非。 二总此下事理。 此以但中为第一义。 四又三下圆教二。 初贤圣。 三十心去皆证法身皆垂八相。 故判为圣。 十信长别苦轮海故。 故得名贤。 二总此下事理。 以具德中为第一义。 三合十下合十数。 以惭愧中分于总别。 总一别五并首伏等四。 故成十番释忏悔名。 二明忏悔处四。 初明忏须得处。 忏之所依如器淳朴非砧不成。 以何为砧。 谓一实相无别实相。 即罪相是。 得此处者。 罪无不灭德无不显。 此自分二。 初引经明处二。 初引诸经二。 初引大经二文。 麁言软语等者。 七方便教三障须灭众行须修。 能所不泯名曰麁言。 若圆教者一切修恶皆即性恶。 所破既寂能破自忘。 无言之言名为软语。 于此麁软当处寂然思议道绝。 故曰皆归第一义也。 四真谛者。 二死之苦五住之集。 以即性故无一可舍。 万行之道三德之灭。 以即性故无修无证。 而言断生死者。 就即论断。 无断之断断无不尽。 亦口断于性德之苦。 此四绝思皆第一义。 能如是知名为得处。 二引法华二文。 履历名行亲习名近。 此二皆须依一实处。 欲忍众辱要住理地。 此地是心更何所行及以分别。 亦不谓我行不分别。 若不尔者。 何名得处。 宝处在近等者。 指障即德近岂过此。 然须观照故云前进。 废执权情名即灭化城。 体权是实名即至宝所。 二引此经二。 初引。 我即真我离人无法。 法即所揽常住五阴。 此阴为舍普覆众生。 阇王说偈解第一义。 名归世尊。 令此经云。 我作归处。 彼感此应其义泯然。 二归依处者下释。 经云。 我作归处我体如何。 故以法性谛理妙境佛师秘藏。 而证释之。 十方等者。 若分若满圣皆住中。 即以此处令众生住。 初心能住名为得处。 二若得下结示须处。 实相本立则能生于无生妙忏清信之道。 若其不体诸法即性。 乃于中道平坦之地。 而起八倒名为颠坠。 如盲等者。 四眼无明盲于佛眼。 入于偏教诸见棘林触途成碍。 皆由失处。 二故普下明得处忏妙二。 初约妙明忏三。 初引经示妙。 端坐者。 身仪也。 禅波罗蜜具出坐法。 须者宜检。 念实相者。 忏罪观也。 实相无相当云何念。 必以无念之念念无相之相。 以无相相相无念念。 若于念外别有实相。 实相之外别有于念。 则非此经念实相也。 众罪等者。 灭罪所以也。 前念实相盖体修恶即是性恶。 性恶照明斯为慧日。 修恶本虚如锁霜露。 我心等者。 亦出此经。 心性本来即空假中离三惑染。 名曰自空。 十界罪福二我叵得。 谁为主宰。 如此体达是无生忏。 故使如来立三种名。 二无罪下约义明妙。 以三种名对于三谛其义可知。 若于三谛历别而解。 乃次第观非今妙义。 其义妙者。 空即三谛假中亦然。 名即一而三三谛俱空假中亦然。 即三而一。 行者应知。 三一相即为彰忏处绝乎思议。 若以此语增于言想。 则永不识忏悔处也。 三诸大下约人显妙。 大人所学其法岂麁。 二若识下结名妙忏。 解见思心即三德藏。 罪根既寂忏法自忘。 能所泯然。 何以名状。 强称此处为妙上也。 三大经下明忏妙人尊二。 初引经书示。 当念深广其犹大海。 就此忏悔名之为浴。 万行皆摄名用诸水。 此喻忏得般若。 无始恶业系属行人犹如债主。 见业实相名依投王。 业随观转名返供养。 此喻忏得解脱。 心性无上犹如牆头。 初心达性如草依高。 行位虽卑已能超过七方便顶。 此喻忏得法身也。 书云。 即刘子也。 二行人下举行人结。 四行人下劝先求忏悔处。 然忏悔处谁人不具。 何法暂非。 但为本迷满目不见全心不知。 故下文云。 于十力前不识诸佛。 劝求觅者。 须亲善师须凭妙教。 勤听勤问审读审思。 若其然者必于能诠识所诠体。 翛然虑外无以状名。 斯乃所求法性道理。 此理至妙为忏法所依。 故名为处。 若依此处而立行门。 方得名为大乘忏也。 三次明下明忏悔法。 此乃示于能忏之法也。 三初开章。 此之正助亦名慧行及行行也。 大约即是缘了二因修德之法也。 二正法下示相二。 初正法二。 初略示。 上办处中虽语能观。 意乃以观显所依处。 今说能观意乃以处显能观观。 法不孤立故须相带。 解之不滥方可用心。 二法性下广示二。 初明修观相二。 初就内心修观二。 初明观随于境。 法性者诸法实相也。 名如来藏何德不具。 虽具此德而本离念。 今乃称本绝念而观。 是故此观亦具本性一切功德。 是故结云观慧亦尔。 二境智下明境观不二二。 初融境观二。 初示相。 境是本觉智是始觉。 虽分本始而是一觉。 境智既尔。 方曰相冥无二之法。 故举此经如如不。 异如名不异即境不异智智不异。 境。 亦云一合。 其体一故方能冥合。 二经言下引证。 经即仁王般若也。 智是般若处是实相。 能观之智与所观处。 同是般若智外无境也。 二皆实相境外无智也。 境智相冥其状如是。 二说如下会说默。 复由说默二相不异。 显于境智一体相冥。 非由无相境智焉发即默之说。 非由性离之说。 莫彰不二境智。 故境智后须论说默。 是以止观义例云。 故不思议境即是观。 是故得云境照境境照智。 智照智智照境。 照者方照非说可穷。 照者应说非照可了。 说者方说非照可穷。 说者应照非说可了。 故知彼义与此无殊。 二以此下用净心历法二。 初例内心泯净。 上论妙观且就内心研于妙境摄一切法。 观境若成可以此观遍历三科及以业惑。 自然皆见不思议境。 故义例云。 修观次第必先内心。 内心若净。 将此净心遍历诸法任运冥合。 二故云下引教示融相二。 初约法示。 毗虑遮那此方翻为遍一切处。 乃以华音彰法体遍。 髓虽本遍迷时不知。 今以内心妙观遍历于一切处。 皆见遮那。 此犹总历。 复更别历六作六受。 行住二作必兼坐卧语默作作。 是名六作。 明暗略举眼受于色。 合例取声乃至意法。 是名六受。 故总结云六根所对。 虽结六受身必六作。 于此作受常得见佛。 佛必三身。 斯由内心成妙三观。 故于作受常见如来三德三谛。 是故结云无非佛法。 二者婆下引事喻三。 初以耆婆喻任运破障。 二以摩男喻法尔生善。 三以那律喻自然显理。 此三乃是别示三观遍历一切。 任运能契微妙三法。 说有前后照不纵横。 二若如下明灭罪相。 既于内心复历缘境谛观冥契。 乃达十界罪福无主。 修恶修善全体即是性恶性善。 斯乃名见罪福实相。 故法华云。 深达罪福相。 遍照于十方。 十方即是十界。 十界皆实相。 相相宛然一收一切。 一切皆各收于一切。 此等一切无非实相。 妄想皆实实亦自忘。 此为大忏。 二助道下助法三。 初明用助意。 正助二忏修逐根缘。 自有一向修于正道直登圆住。 或内外凡。 自有一向修于助道。 如南岳立有相安乐行。 不入三昧但诵持故。 亦能得见上妙色。 像此二随根修入。 不同若悟理时必。 两舍也。 自有正助相兼而修。 或先正后助。 或先助后正。 或同时而修。 今之所立意在同修耳。 若于三句都不摄者。 则人身牛也。 二所谓下明助道法二。 初喻用助意。 清水喻正灰等喻助。 以垢难去独水不能。 灰皂助之水方有用。 二略言下示助道法。 助本助正。 正观不开盖理惑覆。 故修助行治于事蔽。 事蔽若息不实理惑。 故令正观开入理门。 具论六度略举三业。 其策观者。 或以五法策于正观。 亦助开门或策事观。 谓五门禅各有对治助开正观。 三如顺下明用助功。 正解如顺水。 正观如顺风。 可喻正道能趣妙理。 篙棹可喻施礼等善。 助于风水船岂不疾。 三如是下总结。 四明忏悔位三。 初他释局浅二。 初叙他。 二此下略斥。 二故新下今释通深二。 初正释二。 初明六凡合忏二。 初四趣二。 初明地狱二。 初造逆。 鞠亦养也。 抚拍也。 惟惟。 怜子之貌也。 内则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注云。 方名东西。 杀逆。 杀或作弑。 同音试。 下杀于上也。 易曰。 臣弑君子弑父也。 天虽下明天地之不能客其受生。 故须入地狱也。 以五逆罪。 感五无间二。 佛为下二明破戒初篇四重也。 后聚吉罗也。 若论五篇则初后俱篇。 六聚则始终俱聚。 绮文互现。 故云初篇后聚也。 三师谓和尚及羯磨教授二阇黎也。 七僧印证戒者。 此据中国十人也。 佛海者。 佛法如海犯重如尸。 花园可解。 言犯重者。 须出净众。 二多嗔下明三趣。 心既多嗔等身口动作成于嗔业。 故堕蛇虺。 举本摄末故云多嗔。 下多欲等悉可为例。 蛇虺者。 尔雅云。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 郭璞云。 身广三寸。 头如大擘指。 此自一称蛇名蝮虺。 谄者。 庄子云。 希其意而道其言曰谄。 饿鬼当饥等者。 举果难当须明忏悔。 二人中下人天二。 初人。 八苦者。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 二天五衰者。 衣裳垢腻。 头上花萎。 身体臭秽。 腋下污出。 不乐本座。 四心者。 受想行识也。 笼樊者。 樊藩也。 诗云。 营营青蝇止于樊。 今众生处三界中如在笼藩篱之内。 不能自出也。 二苦出下明四教皆忏四。 初三藏二。 初声闻二。 初七贤。 初五停心谓不净停贪。 兹悲停嗔。 因缘停痴。 数息停觉观。 界方便停着我。 若贪等五烦恼障心不得停。 应须忏悔。 停下剩心字。 次四念处去。 用对位道品。 四颠倒者。 执身净受乐心常法我。 四念冶此四例。 四正勤者。 二恶者。 已起令灭。 未起令不起二善者。 已生令增长。 未生令发生。 四如是足者。 谓欲精进心思惟。 五根者。 谓信进念定慧。 五力者。 名同于根。 以不动排障而分两科。 法华文句以正勤如意根力四科。 对煖顶忍世第一位。 煖顶与此有不同者。 或是文误或别有意。 二苦忍下四果。 苦忍明发者。 见道有十六心。 谓于下欲界四谛。 各起法忍法智。 上色无色二界四谛。 各起类忍类智。 此上下八谛共十六心。 断八十八使见惑也。 今云苦忍即欲界苦谛下苦法忍也。 明发得苦法智也。 观欲界苦谛已。 即观上界苦谛得类忍智。 余三谛例说。 虽不下以无见惑横起。 故不堕恶道。 欲界七生者。 欲界九品思惑共润七生。 谓上上品润二生。 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 中中中下共润一生。 下三品共润一生。 此言初果也。 虽断欲下明二果。 五下分者身见戒取疑贪嗔。 贪虽通上不是唯上。 嗔一唯下不通于上。 余三遍摄一切见惑。 虽复通上而能牵下。 纵断贪等至无所有处。 由身见等还来欲界。 是故此五名为下分。 余三品在受一生名一往来也。 虽断五下名三果向人也。 余一品即第九品也。 亦名一种子那含。 虽断色下正明三果人也。 九品已尽不来欲界。 而进断上惑。 虽入下无学二支佛。 侵习未能全尽故须忏悔。 言亦尔者。 例上罗汉忏习气也。 菩萨未断且在人天二若乾下通教。 教诠体空异前析灭。 空含中道是大乘门。 利根方见属后二教。 今就二乘及钝菩萨论忏悔也。 支佛不达文字者。 不能说法化他也。 然支佛有部行麟喻之别。 部行者。 或能说法。 今约麟喻为言也。 独悟孤行喻麟头之一角。 故名麟喻。 三十信下别教。 十信但信者。 信能造心是佛性故。 未能称理者。 以佛性心别修空故。 故使十住偏证空理。 十行但出建立之事。 既其二观互破互立。 未能入中。 十向不偏但修未证。 然由渐修登地顿证。 前前虽显后后犹障。 是故名为地地有障。 至等觉尚有未得无学。 故此凡圣皆须忏悔。 四又十下圆教。 此机初解中具二边空假即中。 故能三智一心修证。 不言名字及五品者。 以高况下也。 十信尚忏况尔前耶。 但是等者。 法华中说三陀罗尼。 虽通初后似位得之。 其相最显。 一旋旋罗尼旋假入空。 此齐七信。 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空出假。 此当八信已上。 三法音方便陀罗尼。 以二观为方。 便转入中道法音。 当第十信也。 匡郭等者。 此三喻于法身智断。 俱未究尽俱须忏也。 二齐此下斥局。 下从造无间业者上至圆教等觉。 故云位长。 位位横论。 各有三障烦恼头数结业流类苦报等差。 故云义广。 古人何为但在凡夫。 三是故下引经证结。 大师本以三昧总持说忏悔位该亘凡圣。 自然与彼校计经合。 寔匪寻经作此安布。 行者知之。 三若人下举利勤修四。 初明闻者宿殖。 二语其下明闻者得报。 果报者。 此忏诣理功至极果。 乃与诸佛互相恭敬。 三直闻下以闻况修。 解既称理修之成行。 则分满之果证之匪遥。 四已闻下。 结示归敬。 佛恩若此。 欲报之者唯当而说而修行之。 归命礼佛五悔中一。 其四悔法安得不修。 二正释品题二。 初释二字义二。 初依字训释二。 初释忏二。 初明求鉴。 恧奴六切。 惭也。 二身被下明被鉴。 二释悔二。 初明能废。 二明所废。 意云十废者。 意如君主。 身口如臣。 君既克己臣息暴虐。 故意总十。 二又法下约法门释种种。 二忏悔下明三种忏三。 初明三种相貌二。 初列名示。 列三种名示事通大小。 二小乘下约相释二。 初明小三初作法。 毗尼此云律。 二十僧者。 此约忏僧残罪也。 然对治有四法。 一治覆藏情过。 谓行波利婆沙。 此云覆藏。 或云别住。 谓别住一房不得与僧同处。 设入众中不得谈论亦不得答。 行此法者须满一百日。 不忆元覆藏日数故。 乃以百日为限。 二治覆藏罪谓犯已覆藏得吉罪。 不覆藏得残罪。 若覆藏者先忏吉罪后与别住。 三治僧残情过罪。 谓六夜行摩那埵。 此云意喜。 前虽自意欢喜亦使众僧欢喜。 由前喜故与其少日即六夜也。 故名意喜。 僧众欢云。 此人改悔成清净。 故云众僧喜也。 四治僧残。 谓二十僧中以白四羯磨出罪。 然覆藏不经明相直行摩那埵。 然后入众出罪。 或半月作法者。 谓行别住。 时每至半月说戒。 须白众僧云我犯僧残。 对首作法者。 忏重吉也。 责心。 忏轻吉也。 摩夷论云。 故作者对首一说。 误作者责心而悔。 小乘犯夷亦有忏法。 而疏文不引者。 以忏已既为学悔沙弥仍障圣果。 故非此中复本清净义也。 故荆谿云。 小学悔已障果仍成重罪未忘。 二阿含下取相。 上明作法但令三业顺于佛制法成罪灭。 尚是散心罪灭犹浅。 今论取相属于定心。 想成相起灭罪则深。 故蛇口想成岂唯淫。 罪得除。 亦乃欲心不起。 三亦有下无生。 言观空者。 析法明空也。 观造罪心本无主宰。 念念无常无谁能作无是业报。 我见若亡诸使永寂。 此观若成四趣则除三界须出。 小乘三忏其相略然。 二明大三。 初作法。 二取相。 三无生。 行者应知三种忏法。 无生是主二为助缘。 故前疏云。 灰汁皂荚助于清水。 若阙妙观不名大乘。 便同外道无益苦行。 须近善师学忏悔处及忏悔法。 方可行于道场事仪。 故于诸事皆用妙观照而导之。 使作法等皆顺实理悉为佛因。 有谓道场所修行法而而事治。 须于十乘先修六法后方助开。 而不思前六在道场中用。 如今明忏具谈三种岂舍事行。 又有一卷法华三昧别行于世。 大师制立正为初心忏障道罪。 方可造修诸禅三昧。 又诸苦行精进之门。 各随宜乐初心可修。 但须皆用圆无生观为主为导。 使一一行即修是性无修无得。 则成圆行也。 岂诸事行妙观妙境妙修。 发大心安心等法皆妙修耶。 若其然者。 随自意中历彼三性全无十乘。 何名三昧。 若自未谙当依善友开导策修。 乃成深益。 又须了知。 大乘三忏。 后一虽可独修不进则须假前二。 前二不可暂离无生。 得此意已方可说行三种忏法。 初作法。 八百等者。 虚空藏经云。 知法者复教八百日涂厕。 日日告言。 汝作不净事。 一心涂治一切厕勿令人知。 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名。 向十二部经五体投地。 自说罪咎等。 九十日等者。 般舟经云。 有四事疾得是三昧。 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指相弹顷三月。 二者不得卧出三月如指相弹顷。 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 除其饭食左右。 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衣服饮食。 是为四。 般舟此云佛立。 三昧成时见十方佛在虚空中立。 故名佛立也。 灰汤下明上诸行法各净三业也。 旋诵下诸法各有製度旋诵之度方等最切。 旋一百二十匝诵袒持咒一百二十遍。 一旋一咒不徐不疾。 旋讫却坐思惟中道正空。 导此轨仪故名作法。 二取相十二梦王者。 方等陀罗尼经云。 先求好梦凡十二种。 随得一相则许忏悔。 梵网经云。 若犯十戒者应教忏悔要见好相。 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等便得罪灭。 唱声下彼经明行者梦中若坐禅中现此菩萨。 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 作罪灭字。 或闻罪灭声。 得此相起知罪必灭。 虽不下以在道场非不作法。 俱从胜立名为取相。 言事用者。 作法也。 三无生。 以无念念念罪实相。 念与实相能所名别其体不二。 如是念之罪相既忘实相亦泯。 此慧如日销罪霜露。 无缘缘毕竟空无中边相。 此理无过故名最上。 虽不下此三种忏同时而修。 无生是正二为助缘故云兼两。 斯乃正助一合而行。 如膏益明证理弥速也。 二作法下明三种功能二。 初正示功能二。 初明灭恶二。 初四番通小释。 言通小者。 以此四番释三种忏。 意虽在大而且未彰异小之相。 故使灭恶于大小说皆无妨故。 故云通小。 四中初约遮性释三。 初作法。 无作罪者。 昔受佛戒由作法故发无作体。 若毁犯者得违逆罪。 今由作法翻破此罪。 言性罪者即十恶也。 不论受与不受犯之性自是罪。 如犯下论云。 斩大草杀畜二罪同忏。 二种违制之罪俱除而杀畜偿命犹存。 二取相。 由以定心想成胜相。 熏修力强能转恶业。 是故能灭性遮二罪。 如代下枝叶喻性遮罪。 根本喻无明也。 心惑既存罪可重作。 如枝叶续生也。 既对遮性辨于无明。 故此无明通界内外。 此即通小之相也。 三无生。 二又下约三学释。 作法防非故灭戒罪。 取相专意故灭定罪。 无生观照故灭慧罪。 事非是戒家罪。 散乱是定家罪。 惑暗是慧家罪。 三又作下除三报释。 虽俱报障而有苦乐。 三恶唯苦违法而得故作法能除。 人道之报半苦半乐。 散善所招故取相能灭。 三界天报望人皆定。 无苦惟乐。 三漏所感故无生能灭。 四又下除三业释。 例报可知。 能感所感而分两释也。 二又作下二番惟大释。 前之四释通大小乘。 无生灭惑未简通别。 作法或取毗尼之制。 今之二释无生的破障中无明。 通惑不生为今取相。 验知此去惟就大释二。 初别烦恼释。 怖畏属思忧愁属见。 今作法成位在五品。 能伏此惑。 指伏为破故云亦是。 取相忏成在七信位。 故灭四住。 既见真谛望中名相故名取相。 无生观成位登初住。 所除的在根本无明。 故知此释别就大乘明三种忏。 二又三下通三障释。 共除报者。 此乃现报。 父母生身得六根净。 转报实在正助合行。 若但理观虽入真似。 亦有不得六根净者。 故云三忏共除报障。 取相除业者。 约出假说。 能挟宿世无量业种作度生缘。 业不能障于业自在名除业障。 以其未是真出假位。 故见俗谛犹名取相。 无生除惑其义可知。 二又作下明生善。 仍约喻显五石者。 谓白瑛紫瑛石膏锺乳石脂。 五芝者谓五色令芝也。 薑桂且喻小乘作法故未生善。 若大作法生善非少。 五石五芝通。 喻小大生事理。 善二如是下劝人修。 学言须知者谓须知小大皆能灭恶生。 善须知此三修方有。 益说而不行为罪所得也。 三今文下明经具三忏二。 初示经有三文。 二结忏为经用。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上)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从此下释文二。 初对判分文二。 初对判。 明经力用通指三品也。 今品下乃以此品对赞叹品论于傍正耳。 二此品下分文。 二梦者下依文释义二。 初明梦中见闻二。 初梦见金鼓三。 初正见金鼓。 二初释梦。 疏中前释信相菩萨在其似位。 或是隣极之似。 或是隣极之似。 于此位中梦见金鼓。 岂是博地昏惑之梦。 故以二义释于梦字。 初谓三昧名为如梦。 由达性具修德无功因办果事。 如梦勤加。 是故名为如梦三昧。 次又入下乃以凡人有梦有觉。 喻法性观有入有出。 此以说默而为出入。 二释皆示梦是观智。 初释稍亲。 问梦是颠倒迷真之法。 观是觉智悟理之法。 经文云梦。 疏中那以观智释之。 迷解天殊。 如何融会耶。 答佛地迷尽凡夫未解皆不论观。 于迷能解得言观智。 故起信论云。 依业识故故说见佛。 若离业识则无所见。 今明似解照法性故。 名为入观。 依业识故名之为梦。 智解未极安得非梦。 照法性梦岂非观智。 不得此意此文莫销。 二法性即下释鼓二。 初正释二。 初直表三德。 能观之智既以梦示梦必见相。 故以金鼓表于所观。 即法性也。 盖由鼓体具圆空鸣可表三德。 其状姝大复彰三德无量甚深。 二姝大下三皆深广。 以此三德一一皆是法性全体。 趣举一德皆能具二。 得名三身三智三脱。 若不尔者。 那得三种皆无量甚深耶。 二此下结示。 即鼓之三德对光秖是所照法身。 即此法身摄报摄应为上三德。 故云观一而见三佛也。 二从其下见鼓光。 全所照理起能照智。 故法性德皆成智德。 鼓圆空鸣光岂不尔。 鼓三姝大光亦合然。 须知法性体是本觉智是始觉。 秖是一觉由不觉故分本始殊。 既成大果已离不觉。 故始冥本称法报合。 岂始觉得异于本耶。 所引新本同体同意同事者。 既法报合故与诸佛无二无别。 此即下此见鼓光正表报智。 此智冥法法具三故故报亦三。 亦是此报上能冥法下能垂应。 故云具三。 三复于下见光中佛二。 初约文表义。 言光从等者。 对上二身。 此总表应故云同事。 应不孤立必具三身。 瑠璃下法。 佛坐下报。 大众下应。 二此即下结义归圆二。 初别结此三。 以全法报为应身故。 是故经文具表三佛。 二覩此下通结上义。 言三佛者。 即鼓表法佛。 光表报佛。 明表应佛。 既其三佛皆具三义。 乃显法法具三。 略则十种三法。 广则一切皆三。 此诸三法顺譬释。 则世金光明所譬三法也。 若就附文当体释。 皆是法金光明。 以一一具三可贵可重义。 寂而常照义。 能多利益义故其义既尔。 是故此经名金光明也。 此所表义乃由大师得旋总持。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故释题消文圆融若此。 见闻之者当去情着而思修之。 二从见有下梦见击鼓二。 初分文。 二见有下释义三。 初见击鼓。 二出大音声。 三其声下声所诠辨。 二初鼓是下明似智会法起用。 上鼓表三光三佛三秖是一。 三今对信相机智所观合三为一。 但名法身婆罗门表真似净行。 既是隣真故经称似。 圆似能伏同体惑染故名净智。 以此净智会本常理。 乃以甘露相似相应。 能以妙音遍三千界。 灭苦生乐。 故使经文复以击鼓表似位三身。 若不尔者。 则信相本性与佛天殊。 佛之应用非信相感也。 行者应了释迦信相同兴此梦。 故有忏法利益众生耳。 二鼓是下明枹鼓合成三身。 二从时下觉已说见闻二。 初分文。 二时信相下随释四。 初往佛所。 二初释梦且二。 初约教释。 疏存二释。 初约入观出观。 此乃就法横释。 次约伏惑断惑。 此乃就位竪释。 入观本期登地断惑。 故知二释其意相须也。 言三十心者。 借别显圆也。 二观解。 言观行位者。 既对分真即五品十信俱名观行。 以未证真似受观名。 内外凡位无明眠法全未破故。 故观三身如梦所见。 真位分破于理明了。 故观三身犹如已旦。 出王舍等者。 变易五阴因位未离如居王舍。 今出此舍表至于果。 既论观法有入分真及极果分。 故预表之。 二往耆下释出往。 王城灵鹫虽俱是地。 山为佛居故表果地。 信相在城合表因地。 今以出往表因趣果。 二尔时下与缘俱。 三伸敬。 信首为贵者。 佛法大海以信得入。 信是因人。 以上求故如首为贵。 慈悲为贱者。 拔苦与乐乃果人下化。 故如足为贱。 以贵敬贱者。 以信扣慈也。 经礼毕右绕表恋慕。 四从以下述梦二。 初分文。 皆言行者。 古以散说一十七字为行。 偈颂二等。 四五言则四句为行。 七言偈则二句为行。 所以古师分经悉以行数为准。 迩世变乱製度增减字数。 致损元规。 岂但使古疏分经参差。 亦令目录纸数无准。 寄语有识当依古製。 二以其下释义二。 初总明梦二。 初明见金鼓三。 初见鼓形状。 二其光下见鼓光明。 三又因下见光中佛。 此三共是长行所表三身之意。 鼓虽具三是所证故合为法身。 光具鼓三全理是智。 故合为报身。 诸佛境智及以摄机。 亦具三身对上名应。 此合九三。 乃如梦三昧所观之境。 三昧是观。 二见婆下明见击鼓。 上文所表合九之三虽是佛法。 既与心法及众生法无差别故。 为信相心性之境。 今于梦中见已似智会性法身。 起应机用说忏悔偈。 斯乃信相同于如来起经力用。 二从是下别明梦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明金鼓有灭恶生善之力二。 初别分经六。 初灭世间因果苦。 前二行灭果。 诸有者。 三有也。 后一行灭因。 诸恼三惑也。 二断众下生出世间因果乐。 前二行出世间果。 断众怖者。 离五怖。 谓恶道怖恶名怖死怖不活怖大众威德怖。 得无所畏者有四。 一一切智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离二死此岸到三智彼岸。 后一行出世间因。 定谓楞严此定具慧。 即观不思议境等正道行也。 助道即事度等对治行也。 三是鼓下能令众生自他俱备。 前一行半自行备。 后二行半化他备。 害烦恼是破因。 除苦是破果。 下二句释上。 贪瞋痴释上烦恼等之一字。 等取诸苦悉令寂灭。 是正释上能害消除义也。 四若有下能灭报障兼得宿命。 以戒缓故处于地狱。 以乘急故闻金鼓声。 不独出狱兼知宿命。 千万亿生善知此事。 故正念诸佛复闻诸佛圆妙法音。 五是金下能令众生得诸法门。 先少得者。 且约一种远恶修善之法也。 后多得者。 随思随愿皆悉令成就也。 六若有下能破众生八难流转。 即经云诸难也。 八难者。 三涂为三。 人中有四。 一盲聋瘖痖。 二世智辩聪。 三佛前佛后。 四北州。 天上一谓无想。 或长寿天。 二释此下总示义。 经示六文。 该益虽遍语犹总略。 备解或难。 是故大师令讲解者就此六文一一委明。 从苦得乐漏得无漏。 舍小入大自权至实。 从因至果。 节节皆论破恶生善。 具辩应如二十五有。 皆得果报因花。 小草中草上草小树大树一实事方便实报十番利益。 方尽金鼓所出妙音被物之相。 具如妙玄及请观音疏也。 二从一下明教诏忏悔之法二。 初分文二。 初正分经文。 二叙意生起。 邪倒障理者。 于苦果身起八颠倒障四德。 此言报障也。 下二可知。 圣人下据上释迦自作叙云。 我今当说忏悔等法。 今云圣人即本师也。 令达三障即三德也。 示其忏悔总示也。 下三句别。 示也。 示道理报障即法身也。 示因果烦恼即般若三观为因三智为果也。 示善行结业即解脱也。 须愿指归者。 以愿导之令至究竟也。 二自忏下释义五。 初教自说罪过忏悔二。 初分文。 二夫法下释义三。 初明法身是依凭。 对修合故但名法身。 而性常离故具三德。 此三尊重复名三宝。 法名不觉。 佛名为觉。 此寂照性本具诸法。 故遍一切修德之处。 以此和义名之为僧。 凡小虽迷而全体即是。 是故圆教初中后心一切菩萨无不以此为归为本。 此本若立则三智三行三身三脱一切道法任运而生。 经言。 我为等者。 众生性德全是果佛真如我也。 二内本下请佛覆护。 经两足之尊者。 大经明十号中两释。 一约人天善趣两足为贵于佛天人中尊。 二约福慧俱备名为两足。 斯须犹顷刻也。 扶疏盛也。 丰郁茂也。 说文云。 扶疏枝叶四布也。 二正明忏悔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总明忏悔二。 别忏下别明忏悔二。 初分文。 二释义三。 初忏烦恼障二。 初释文三。 初释。 不识诸佛十力者。 一是处非处力。 二业力。 三定力。 四根力。 五欲力。 六性力。 七至处道力。 八宿命力。 九天眼力。 十漏尽力。 此十通名力者。 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 通达一切了了分明。 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 大菩萨亦分得比力。 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故。 直名佛为十力也。 此之十力法佛本具。 报佛证之应佛用之。 众生色心依正因果举体即是三佛十力。 但以迷故全智为惑名烦恼障。 而独头无明为烦恼种。 盖由触处不了法身故。 喻牛羊鸟雀之眼不识天子及以檠像。 以不了故三细六麁炽然而起。 言檠像者。 累土木为佛像也。 人知畏敬鸟雀不然。 或引周礼正弓之檠者。 非此中意。 二释及父母恩净名云。 善权方便父智度菩萨母。 一切诸导师无不由之生。 以其不了独头相应全是二智。 是故法身隐灭不生。 三释不解善法。 助道众善能办应身既其不解。 是故不修。 二三佛下结示。 举不识解显今识解是妙忏也。 二自恃下忏报障三。 初约事释以姓。 傲他者。 以贵傲贱也。 西土刹利婆罗门姓贵。 毗舍首陀姓贱。 余二可解。 此二善报。 若纵恣者。 为修道障。 若不纵者。 堪能助道。 二今更约法释二。 初约三学。 乃以事三表于三学。 由慧得道故如姓贵。 定能资慧故如财宝。 戒能制犯故如盛年。 染此下示为障相。 大论云。 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 虽持禁戒人不脱地狱苦。 非求法者。 法过涅槃尚了如幻。 岂染自法。 以慢他人。 不见己他方名求法也。 二法华下约三教。 三中且取盛年一种该于三教。 穷子除粪至知库藏。 历渐三昧。 二边心强皆名少壮。 佛居道后究竟无为方名衰迈。 凡人下欲明法壮更举事壮。 藏教二乘通教三乘。 析体虽殊皆以空强者陵有弱。 别虽三观共缘无量。 故恃法眼陵于慧眼。 此等皆名盛年放逸。 种姓财宝历教亦然。 三着此下结须忏。 三学三教名报障者。 此心成就由宿熏感望。 后在因望前为果。 故得名为于报起障。 障故须忏。 三从心下忏业障三。 初节经示义。 二初一下随文略释十二段。 如疏列。 亦是教他者。 指口作恶业也。 即自造四过。 复教他人行一切恶。 既随痴心岂能反照。 经心生忿恚者。 求五欲则忿他不与。 有五欲则忿他见侵。 忿怒也。 经云。 亲近非圣谓外道也。 外道自以为圣。 故佛弟子指为非圣。 悭悋财也。 疾妬贤也。 私诈曰姦曲媚曰谄由贫穷故。 而行诈媚。 言无佛世敬田者。 以辟支佛出无佛世故。 菩萨历劫形服不拘故。 无佛世随机化物。 恩田者。 田有三种。 三宝曰敬田。 父母曰恩田。 贫穷曰悲田。 通名田者。 皆堪种福故。 经憍慢者。 俱舍云。 慢对他心举。 憍由染自法。 三造业下示解释法。 约今禀教且人为始。 若所忏多属四趣。 通惑所造名有漏业。 别惑所造名无漏业。 大悲不思议等种种之业。 故等觉来皆须忏也◎。 二从我下明供养诸佛。 二初立意分文。 二依文释义二。 初明财供养。 经我今等者。 此乃即法以明财供。 何者。 以一大千界中自有千百亿佛。 况无量无边大千诸佛。 财若有限何能遍供。 良由了达所奉之供体是法界。 出世无尽一一周遍故一切刹一切佛前。 皆有六尘妙供养事。 不独广遍亦乃常存。 尽未来时施作佛事。 为彰次段修行法门。 故此别名财供养矣。 须知二供其体相即。 为门不同故分为二。 二法供养二。 初分文立意。 化他用慈是无缘慈不离三智。 自行顺智既是佛智岂离三慈。 为令易解相对说耳。 法供养第一者。 能令佛寿常住不断妙化无穷故也。 又有法则二供俱成。 无法则财供亦废。 是故法供得称为最。 二依文释义二。 初明化他法供养二。 初化他令修行二。 初分文。 二释义四。 初我当下明化始以大悲拔苦。 二我当安下劝真因十地之行。 三已得下劝真果菩提大觉。 四为一下劝精进督使成行。 二夫众下初教义。 二观行。 一念心者。 趣举一念也。 以妙三观调妄即真名真明发。 或至初住。 或至六根。 或成五品。 皆得名为成真果也。 故止观义例道树之喻。 观阴等境成不思议。 名为生芽。 初品已上皆名生果。 彼修止观生芽生果。 与今观心真明真果法喻相当。 调一切等者。 乃一心观成历彼彼心。 无不成观。 与彼义例净心遍历任运泯合。 其意亦同。 二次四下化他令忏悔二。 初立意分文。 二依文释义三。 初欲说忏。 二千释下正为说。 涉时既多造罪复重。 若了逆罪即金光明。 全所具理为能观观。 由此显出法性金等。 名拔王难。 障转成德何罪能缚。 故五无间皆解脱相。 此乃名为正为说忏三我今下说忏已。 二从我下明自行法供养二。 初分文立意。 前自下问。 譬如下答。 以譬带法兼而答之。 金师譬金鼓释迦化主也。 初习譬始发僧那时。 皓首譬今果后示现。 从始至今何尝暂废说行说忏。 互烧譬即忏说行。 互打譬即行说忏。 智断亦然。 器成譬一番之机。 自因得果。 故未得果。 须数烧打何嫌重说。 今是下辨异。 虽数烧打各有其门。 二我当下依文释义二。 初自修行三。 初标章。 二珍宝下修因。 脚足者。 疏存二解。 初以十地为果脚足。 二以十度为十地脚足。 言十度者。 六外更加方便愿力智也。 于余下释出十度为地足意。 华严十地品广明其相。 三果中下明成果。 指经初句为总。 余三行三句为别。 功德是福严。 光明是智严。 不离色光而论智光。 以其色心不二究竟也。 三行之中疏不释者。 今略列之。 冀免检寻法藏。 须论八万四千皆秘密。 故名为甚深功德。 乃是六度万行所成就者。 略言万德广则无量。 一切种智即中道智。 中必双照今三圆极。 禅谓达禅。 达根本等皆法界故。 定谓楞严。 本性健相二是大乘事理二定。 于一切法皆明静故泛举百千。 根谓五根。 力谓五力。 即信进念定慧。 此五能生一切善法。 名之为根。 力排五障。 乃以疑怠邪乱痴遮此五故。 名之为力。 与上五根名同用别。 觉谓七觉分。 一择法觉分。 二精进。 三喜。 四除。 五舍。 六定。 七念。 此七能令定慧均平。 通名觉分者。 有到极果觉知之分也。 道谓八正道。 一正见。 二正思惟。 三正语。 四正业。 五正命。 六正精进。 七正念。 八正定。 八离偏邪通至涅槃。 故名正道。 根等道品修虽在因。 证皆果德。 陀罗尼者。 翻为遮持。 遮一切恶持一切善。 数或五百八万四千表破烦恼。 且言其实数一切法能遮能持。 十力如向记中已列。 此乃自行始终之相。 二从诸下自修忏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请佛。 二后十下明忏二。 初分文二。 百劫下释义五。 初忏报障二。 初出报障相。 百劫受身身作众恶。 恶为因缘。 即生忧苦。 能生所生皆是报障。 良由报得恶五阴故。 故疏与经对于五阴。 既知皆阴非报是何。 须了五阴造作众恶。 方名报障。 若作众善岂名障耶。 二十方下请恶除灭。 愿佛受忏即是除灭。 若不助正资导成忏。 佛虽有力何能除障。 意可见故疏更不释。 二忏烦恼障二。 初分文二。 二释义二。 初出相。 经业垢者业名动作。 烦恼心动成于垢染。 亦可烦恼从宿业生。 故名业垢。 二唯愿下乞清净。 经大悲水者。 同体之悲方称为大。 此悲为水洗无不净。 悲虽同体非缘不兴。 三忏为缘不洗而洗也。 三忏业障二。 初分文。 二随释三。 初竪论三世造业。 二初对报示。 现前色心名正受者。 未成报者。 有系属能。 若修善禅诸无漏道。 则来责报现诸业相。 或密为障。 不依大乘三种忏法此障不灭。 二设问释二。 初设未有问。 二明遮起答三。 初引经论证。 数家是婆沙论家是成实。 遮未来者。 断相续心。 若不遮断(音短)未来必起。 故新经净除业障品忏罪文中。 依三世菩萨皆云。 已作之罪愿得除灭。 未来之恶更不敢作。 并遮未来也。 二今更下引现事例。 在家例造罪时。 舍家例修忏时。 若不遮断必须更改未有之事。 至于正有。 三未来下据义结答。 索然犹解散也。 二横明现起十恶。 三远离下求忏过去业。 若十恶十善止就三涂人天解释。 岂安十住逮十力耶。 得前五戒持犯之意。 则今义可解。 十住十力别圆二教皆可明之。 持犯之意今义易明。 故须因位至于后果。 节节论于十恶十善。 四明回向。 此忏爱着因果之罪。 他以此国及余世界是五乘人修善法处。 约处明人故云随喜。 今明我在此土他界所修之善。 今悉摄取回向众生证无上道。 声喻诸善。 角喻回向。 近远可知。 方便力大者。 若善回向成大方便。 功等太虚。 然若不了善即法界。 不名回向也。 五释八下忏善恶二难二。 初拣示分文。 次一行半疏释正取善遮道义。 二初四下释二。 随文释义二。 初指恶为难。 六初释诸有险难。 二十五有者。 四趣并四洲六欲大梵天四禅无想报那含四空处。 未绝漏业故同名有。 释报障义具于前疏。 二释生死险难。 业为险难至非非想定。 报为险难。 至有顶天。 郁头蓝弗是其例也。 下之业报险难可知。 三释淫欲难。 四释轻躁难二。 初正示轻躁相。 谓初心在缘名觉。 细心分别名观。 亦寻伺心也。 此之阴心故属报法。 二如罗下引圣凡例二。 初圣。 出观者。 出定也。 就无学释无惑业故。 验是报法也。 二更举下凡。 回转易辙者。 如学经未成复欲学律。 学律未成复欲学论。 此轻躁人终不成功业也。 不成业障者。 障应作者。 字之误也。 五释近恶友难。 如移厩者。 厩音救马舍也。 马之所聚也。 付法藏传云。 亲近贤善听闻正法。 如昔华氏国有一白象。 气力勇健若有罪人令象蹋杀。 后时象厩为火所烧。 移近精舍。 有一比丘诵法句。 偈曰。 为善生天为恶入渊。 白象闻之心便柔和。 后付罪人不害嗅舐而已。 王召智臣共谋此事。 一臣白王。 此象系近精舍。 必闻妙法。 是故尔耳。 今可系近屠坊。 彼覩杀害恶心当盛。 王令系象屠所象见杀戮。 恶心勐盛残害弥甚。 隣于哭货者。 谓墓学哭隣市学货。 葵氏货清经曰。 货化也。 变化易之也。 故字有化。 又财也。 史记曰。 孟轲考母偏孤居近墓。 轲乃常戏于墓。 母曰。 此非所居去居市傍。 轲复戏为商贾。 母又曰。 不可居。 又居学馆之傍。 乃为揖让进退有礼。 母曰。 此真可以居。 轲后遂为大儒。 着书七篇。 六释三毒难。 疏分科云。 善恶八难。 善论四难。 经疏可了。 今之恶难经似列七。 约何云四。 盖就三障义有兼独。 一兼三独。 乃成四难。 何者。 六趣险难三有险难及轻躁难。 此虽三难独在报障。 淫欲愚痴及三毒难独属烦恼。 近恶友难独属业障。 若生死险难疏有两解。 体兼业报。 故三障恶义当四难。 然须了知恶是性恶。 是故此恶即无生观。 如此忏之顿消诸难。 二遇无下指善为难。 二初明善恶俱能为难二。 初双明二义。 二遇无下依善释文四。 初释遇无难难。 二乘出宅到无畏处。 无难相显故举为例。 暂乐人天自谓无难。 皆当此难。 二释修功德难。 如一等者大论第八云。 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 一人持戒诵经坐禅。 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 至释迦佛出世。 一人生长者家。 一人作大白象。 力能破贼。 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通罗汉。 而以薄福乞食难得。 他日持钵入城乞食。 遍不能得。 到白象厩见王供养象种种丰足。 语此象言。 我之与汝俱有罪过。 象即感结三日不食。 守象人怖求觅道人。 见而问曰。 汝作何术令王白象病而不食。 答此象是我先身时弟。 共于迦叶佛时出家学道。 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 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 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 我但行道不修布施。 故今虽得道乞食不得。 妙庄严王者。 法华疏云。 昔佛末法有四比丘。 于法华经极生殷重。 如甘露未霑。 于是结契入山修道。 居山日久衣粮殚罄。 一人云。 君三人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 我舍身力誓给所须。 三人功圆事办。 一人数涉人间偶逢王出。 爱彼光荣。 功德熏修报生人天常得为王。 三人议云。 我免笼樊功由于王。 王耽果报增长有为。 方沉火坑宜早开化。 一人云。 此王着欲而复邪见。 若非爱钩无由可拔。 一人为端正妇。 二作聪明儿。 儿妇之言必当从顺。 如宜设化果获改邪。 妇即妙音菩萨也。 二子即药王药上也。 王即花德也。 三释值好时难。 如劫初阎浮人寿八万岁。 北洲寿定一千岁。 俱以寿长受乐不乐修道。 郁单越此云殊胜。 胜余三洲故。 四释值佛亦难。 兴起行经云。 多舌童女舞杅起腹。 至我前曰。 沙门何不自说家事。 乃说他事。 汝今自乐不知我苦耶。 汝先共我通使我有娠。 今当临月。 事须酥油养于小儿。 尽常给我。 天帝化作一鼠。 入其衣里啮杅忽然落地。 是时地裂旃遮现身堕阿鼻狱。 涅槃迦叶品。 善星是佛菩萨时子。 出家之后受持解说十二部经。 坏欲界结获得四禅。 而亲近恶友退失四禅。 生恶邪见。 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 遥见佛来生恶邪心。 入阿鼻狱。 调达是佛堂弟而自造三逆。 谓出佛身血破转法轮僧杀阿罗汉。 教阿阇世杀父成就害母加行。 复以恶心十爪甲下藏于毒药。 欲呜佛足刺足害佛。 将往耆山。 出城地裂生入泥犁。 此等值佛而成大难。 然上三句体是漏善。 障修无漏故名为难。 此句造逆似不类上。 以值三宝最名为善。 逆故成难。 亦可例上于善障道。 二若读下明平去二声读文二。 初明读字通平。 二又依下据经属去。 三从诸下明称叹二。 初立意分文。 二种供养可对身意。 既不兴言是故未洩。 三业不足是故未备。 今加口业显而复具。 故成次第。 前虽自他修行修忏。 而能资益佛之寿命。 名供养门。 今虽称叹佛之三身。 而能成就行人观法。 名念佛门。 法虽互具从增胜故。 立二法门。 二标诸下随文释义三。 初标叹。 报应二修全理之事也。 法身一性全事之理也。 十方三世佛佛三身。 如此标章何所不摄。 我依止者。 既云法性一体三佛。 验知他佛为心性佛。 此依本觉起于始觉。 亦是三谛发于三智。 非此依止不成妙忏。 故圆初心名修佛行。 四眼入佛眼等。 大论文也。 十智与如实智总十一智。 十智与二乘共。 如实独在佛。 十智者。 一法智。 二比智。 三他智。 四世智。 五苦智。 六集智。 七灭智。 八道智。 九尽智。 十无生智。 如物投等者。 石蜜至甘。 海水至咸。 物投水会皆失本味。 体法即性无不妙也。 此之佛海宁不归敬。 二就正下正叹二。 初分文。 二略叹下随释二。 初寄言欢二。 初略叹略况二。 初释略叹二。 初金色相貌二。 初以他金比色。 阎浮金者。 此是西域河名。 近阎浮树。 其金出彼河中。 此河因树立称。 金由河得名。 二又佛下以照物显光。 二然金下赞金色所以二。 初明是众相所依。 二金有下明为四德之譬。 二犹如下释略况。 二广叹广况二。 初广叹二。 初分文。 二从其下随释。 言赞应色意彰法报。 色相是表智证是里。 虽分表里岂是异体。 故新本中所明四德别属三身。 谓法具常我。 应身具净。 化身具乐。 分圆为别融别为圆。 故圆三身身身四德。 其得意者。 了今应四即法报四。 当以此意寻乎经疏。 文四。 初叹我德。 二从善下叹净德。 三从功下叹常德。 经巍巍者。 高大貌也。 玻[王*梨]此云水王也。 四从三下叹乐德。 潦音老行水也。 稽首者。 说文云。 下首也首头也。 孔安国云。 稽首谓首至地。 二从如下广况二。 初分丈。 二佛功下随释二。 初广况。 此之四句喻前四佛举。 大师释之。 或喻应身有量无量。 或喻法报四谛四德。 玄文序中显金光明佛不能喻。 良以三身三一自在。 是故四喻或别在一。 或总显三。 此文正同前对四德。 海无增减故常。 地体是净。 山形高出如我。 虚空无碍故乐。 二合喻。 二从一下绝言叹二。 初分文。 二一切下随释二。 初正绝言。 二更牒下牒喻帖合。 问疏释寄言及以绝言皆离思说。 同耶异耶。 答四德秘密本离心缘。 今之称叹为令众生入秘藏故。 故寄言绝言皆彰离念。 寄言用四喻于四德。 喻既莫数显德忘缘。 绝言中四不可为喻。 亦显四德忘于缘虑。 大师深达经文妙旨。 故解二文皆绝思说也。 三从相下总结。 四从我下明发愿二。 初立意分文。 如牛无御者。 谓牧竖也。 夫立愿者。 若多若少皆须不失四弘之意。 而此四弘须依四谛。 愿不依谛名为狂愿。 今就圆论。 依无作谛虽世出世二种因果。 皆了即性。 无苦可度。 无集可断。 无道可修。 无灭可证。 如是则能遍度尽断圆修妙证。 比前三教愿未免狂。 销今诸愿。 若失此意非圆行人。 二随文释义二。 初正明发愿二。 初自发愿二。 初愿果满四。 初我以下愿意轮满。 大觉圆明故属意业。 二讲宣下愿口轮满。 三摧伏下愿身轮满。 阴死天子多约于身。 烦恼属意。 今从多分。 四住寿下愿慈悲满。 非无缘慈住寿不尔。 二愿因圆二。 初分文。 二释义四。 初我当下愿有为功德满。 六度成就此约真因破于六蔽。 从断正论。 是智德故故名有为。 二断诸下愿无为功德满。 此约真位垂形九道调伏众生。 任运不与惑苦相应。 是断德故故名无为。 故海东法师云。 始觉断障是实断断。 本觉断障是不断断。 正与今家智觉二德。 其义齐也。 三我下愿宿命念佛满。 忆宿命教。 见过去佛。 亦忆诸佛所说正法。 四我因下愿值佛满。 因过去善见未来佛。 远恶修善成智断因。 二为他发愿二。 初分文。 二一切下释义二。 初愿作药王拔苦。 二愿作珠王与乐。 此能拔能与是无缘慈悲。 所拔所与须论十番。 所谓果报修因声闻支佛四教菩萨方便实报。 今药树王拔此十种行人之苦。 珠王合与十种人乐。 当以此意销与拔文。 初自分四。 初总拔众苦。 二若有下拔根缺苦。 三十方下拔病苦。 四若犯下拔王难苦。 次与乐二。 初分文。 二上文下随释三。 初与世间乐果。 经鼓吹古今注云。 短箫也。 经优钵罗此云黛色。 即青莲华也。 常于三时者。 昼三时也。 二从愿下与出世乐因二。 初分文。 二人缘下随释二。 初令修行外缘具二。 初值三宝。 二离八难。 二令修行内因具二。 初分文。 二人因下随释二。 初生尊贵。 二饶财宝。 五碍者。 一不作梵王。 二不作帝释。 三不作轮王。 四不作魔王。 五不得作佛。 三从若下结成二。 初分文。 二释经二。 初结自。 二结他。 二从若此下约愿随喜二。 初分文。 二释经二。 初随喜他。 二随喜自。 五从若有下结成二。 初分文。 二释经三。 初结成断恶。 二诸善下结成生善。 三非于下结值佛多。 三释赞叹品二。 初释题。 二初约义通释二。 初示四悉意二。 初列。 二释四。 初世界。 思疑佛寿者。 即前经云。 作是思惟心生疑惑也。 一心信解者。 开悟也。 即经云。 信相闻是四佛宣说寿命深心信解也。 斯人者。 相信也。 本事者。 今之所为皆由昔愿。 令众欢喜故属世界。 二从下为人。 三从灭下对治。 罪之尤者。 尤甚也。 以德胜恩重毁之罪甚。 口毁曰呰。 亦诃也。 四从所下第一义。 言诸佛极尊甚深无量者。 圆初住去分以法性为身体相。 妙觉尽以深广法性为身体相。 故起信论云。 诸佛如来皆是法身智相之身。 第一义谛离于施作。 今称赞此令人入理。 二若欲下释赞叹名二。 初分字释义。 亦更互分别者。 以述德为赞。 褒喻为叹。 但使叙述褓称义成。 对字无在。 二引论证成。 彼之称扬可证褒喻也。 二此品下结示别显二。 初约三业别显。 虽具三业口业为正。 故是别显。 二结此下约四悉别显。 四义指向能赞人等也。 此品下别显也。 于四悉中正在生善。 对前忏品正灭恶故。 二释文二。 初分文。 二随释二。 初长行二。 初释对告人二。 初约对治释。 瑞应云。 佛告魔王。 我积功累德今得作佛。 魔云。 积功累德谁为证。 佛时以手指地云。 是知我。 是者谓指地神。 干时地神涌现为证。 二又对下约为人释。 半空已上皆是男天。 半空已下皆是女天。 是鬼神报称为天者。 有天然力用故褒之以天。 召诸鬼神皆以天名不唯此也。 实智乃是善法之本。 今赞觉者生人实智。 宜告善女。 又别名坚牢宜证往事。 称理不怀云云之意也。 二释金龙尊。 金光明法门所依法也。 金龙尊能契行也。 若法若行皆性一修二。 故金为理能赞为龙。 能益故尊。 斯以证理起用二修对于一性。 当体名为金龙尊也。 二偈颂二。 初分文。 二随释三。 初赞三世佛五。 初总赞三。 初约事理明总三世。 十方心意识境名之为事。 何有一事不从理现。 经云。 寂灭是涅槃义。 既称微妙是大灭度。 则彰三德非纵非横名秘密藏。 密藏圆遍无别世方。 世方宛然无非三德。 不以二相见诸佛土。 斯之谓欤。 以此总赞为妙何极。 二总理下约三法明总。 法身者。 明性一也。 报应者。 明修二也。 全修在性合三为法。 名总法身。 全性成修合三为报。 合三为应。 是故名为总报应也。 一切三法莫不然耳。 又法身总三土。 以实报等皆寂光故。 报身总二土。 方便同居覩尊特故。 应身总同居净秽两处。 凡夫二乘见生身故。 分别则三身三土胜劣不滥。 融即则三身三土局偏相收。 以此赞佛佛德无遗矣。 三如是下约四德明总。 经云。 诸佛清净。 剋果明德也。 果中众德更无不会。 举一净德必常乐我。 四德圆妙。 举一全牧。 是故此四乃是三身之德。 三身融故四德遍严。 是故三身无非四德。 总此为赞极佛体用也。 今此点示故注云云。 二从色下别赞二。 初分文立义二。 初分文。 大相谓三十二相。 小相谓八十种好。 皆称海者。 若大若小悉无有边故。 皆是法界全体显现。 故一一相无非法海。 据其总赞诸佛清净微妙寂灭。 以总显别。 一一相好皆秘密藏。 大师见彼得意处故。 故释相好皆立海名。 二所以下立义二。 初明能赞智巧。 二夫下明所赞德深二。 初历教分别。 二据圆融即。 此之二意学者应知。 括经论之幽文。 立教观之深趣彰化迹之不滥。 显圆机之顿照。 何者。 以分别故从胜别示。 以融即故触境遍收。 得后后者必得前前。 得前前者不得后后。 不知后故当分义成。 能知前故跨节义显。 若能了知真中感应二识见佛。 则今二意收拣无遗矣。 二识者。 起信论云。 佛用有二种。 一依分别事识。 凡夫二乘心所见者说名应身。 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 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 二者依于业识。 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 名为报身。 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 相有无量好。 所住依果亦复无量。 种种庄严随所示现。 即无有边不可穷尽。 离分齐相随其所应。 常能住持不毁不失。 皆因诸波罗蜜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 是受乐相说名报身(文毕)斯乃如来以法界用。 随顺众生事业二识。 现报应身。 应身是今生身。 报身是今尊特及法性身。 依事识者。 但见应身不能覩报。 以其麁浅不穷深故。 依业识者。 既覩报身亦能见应。 以知真如起二用故。 行者应知。 真如之用现佛身相大有三品。 一如华严谈相好数有十莲华藏世界微尘。 二如观无量寿佛经。 明八万四千相好光明。 三如此经及法华般舟等。 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此三品相既是真如全体之用。 若多若少皆无边际。 故悉称海无非尊特。 然有通局。 以藏尘八万局业识见。 其三十二通事识见名生名应。 若业识见即无有边不可穷尽。 离分齐相名为尊特。 属于报身。 此如今经别所叹相在三十二。 以金龙尊就佛四德微妙寂灭。 而为总赞。 以总显别故三十二无非秘藏。 故一一相离于分齐。 如空无边常住不毁。 疏据此释三身融即正赞尊特。 若其不知龙尊总赞是依业识见应即报。 岂三十二圆光一寻名尊特耶。 言真中感应者。 良以如来现应化身示住徧真。 说于生灭及无生法。 被藏通机。 现尊特身住于中道。 宣说无量及无作法被别圆机。 故文句云。 丈六身佛住真谛。 丈六尊特合身佛双住真中。 尊特身佛双住俗中。 法身佛住中道。 疏有六处明应化尊特。 皆约真中感应而辨。 如法华叹佛。 经文显云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法身具故严法身故。 是尊特相。 是故荆谿类同华严一一相好与虚空等。 又云。 一一相皆法界海。 一一好无非名海。 疏释今文大相小相皆称为海。 此大小相全异华严九十七名。 一一皆与法界次第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名目无差。 又忏悔品赞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岂龙尊昔赞与今金鼓所赞优劣。 故知秖就中道感应称为尊特。 非是加添相好之数。 方名尊特。 故华严中业报众生等十种之身。 皆卢舍那。 舍那非报报非尊特耶。 失此意者勿议今宗也。 父母生身丈六身也。 三藏及通钝根所感尊特。 即是他受用报。 通教利根及别所感法性是法身。 圆人所感此乃如来法界大用。 对三类机现三种身。 故能严相亦分三种。 三身力用优劣有殊。 不唯示果身相不同。 亦示行因三种差别。 以今见佛皆是曩世结缘机也。 如示迹因论四修相行六度等。 或示事修。 或即空修。 或次第修。 或圆顿修。 示修不等致令众机结缘有异。 今日感见三身不同。 二三身下别释二。 初释三身相三。 初释生身相。 林微尼此云解脱处。 举手攀树者。 即摩耶夫人攀无忧树。 而太子自右脇而生也。 阿夷亦阿私陀此云无比。 仙人名也。 披开也。 太子既生三日遂裹以白[叠*毛]。 王召仙人相之。 于是开[叠*毛]相其形也。 相相炳明者。 谓三十二相皆明显也。 决定成佛者。 即仙人奏王之语。 谓轮王虽有三十二相。 相不明了。 今观太子相相炳明。 决定作佛不为轮王也。 悲不能声者。 即仙人自嗟年老不见太子成佛故泣也。 无声自出泪曰泣。 今云悲不能声是泣也。 此是生身也者。 疏虽标云父母生身须解其意。 岂后二身全无父母。 今特云者。 彰藏通佛住偏真也。 以偏真理不具五阴故。 使佛身从正习造。 机缘若尽灰灭沦空永无示现。 故以父母显其有生。 机尽归空显其有灭。 通虽幻有亦须永无。 依教分别相状如是。 二如释下释尊特相。 巍巍高也。 堂堂明也。 言尊崇奇特者。 此别圆机所见身也。 常身常光者。 即凡夫二乘所见身也。 然高明身相应知两意。 有须现起。 有不须现。 皆是如来鉴机进不中道之力。 于须现者即为现之。 如梵网经云。 方坐莲华台。 华严藏尘相。 维摩所说身如须弥映于大海。 观无量寿相好八万身量无边。 此等皆是现起尊特相也。 有不须现者。 但以力加。 令于劣身见无分齐。 作巍巍堂堂而解。 以不可思议而观。 此如今经赞三十二为尊特法性之身。 法华以三十二相庄严法身。 相相皆与虚空等量。 此等机缘悉以业识而见。 以中智而观。 劣即无边色即智性。 故不须现起而称尊特。 若不尔者。 龙尊所赞三十二相。 疏云融三正赞尊特。 如何和会。 学人于此当善了之。 三释法性相。 此乃诸佛第一义谛智相之身。 凡夫二乘尚不知名。 岂能覩见。 若论极证等觉罔穷。 又复初地不知二地。 是故树神哀泣雨泪请佛现身即此身也。 皆得名为非下地见。 唯应度等者。 斯是大乘第一义悉檀。 机扣佛者。 乃以此身应之令见。 即前疏解一时之义。 一切种智与中谛一时也。 无身等者。 非质碍身是微妙身。 非差别相是智净相。 一切智是万行首故以为头。 第一义谛诸法中最故以为髻。 八万尘劳转为法门多数名发。 大悲为眼见苦即拔。 中道白毫不偏无染。 无漏为鼻嗅功德者。 十八味舌遍甞理空。 不共为齿四十数齐。 大论以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三念处等为四十。 皆不与下地共故。 四弘为肩荷负不息。 三三昧止散如腰束衣。 圆三三昧秪是三观。 空即空观。 无相即假观。 不得空相故。 无愿即中观。 于二边不作愿求故。 如来藏腹舍三千故。 权实智手遍拔众生。 定慧等足究践理地。 今第三身与余处列不无少异。 如观无量寿佛经疏云。 色相身义当生身及他受用同为应身。 次法门身。 即今所列种种法门义当报身。 乃自受用也。 三实相身。 即以法门所严之理为第三身。 今则合彼理智二身为法性身。 开彼应身为生身尊特。 互有开合三身不亏。 又复应知今法性身头等法门。 即是龙尊所赞之相心即色故名前二身。 色即心故名为法门。 但今历教就分别门随机所见。 前不见后是故后后从胜立名。 故使三身有优劣相。 又复尊特及法性身皆业识见。 以尊特相兼于别修。 故就身相高广而示。 今法性佛即修明性。 故隐色相从法门说。 讲者学者宜在精详。 二种相下释三相业。 此从如来净佛土时。 随彼机缘示修不等。 故分三种。 初释生身业。 虽通通教今且在藏。 以其通教是大乘门。 利人能见后二佛故。 今就三藏修行事度。 为相好因。 言修百福成一相者。 论存多解今明一种。 大千众生遇缘当死。 一一救之皆得寿命。 是为一福。 此福至百方成一相。 此指伏惑事度所成。 令彼众生効此修之。 今见生身。 二若以空下释尊特业。 言空慧者。 良以体法即空之慧三教共修。 钝根之者但能空有。 利人知空非但空有。 亦能空空。 今分别门论尊特业。 虽能双空。 且在别教但中之慧。 导诸相业。 诸业不出前之六度。 以知中故非庄严庄严。 乃能庄严第一义体。 令彼众生効此修种。 今见尊特无分齐身。 三若以实下释法性业。 实相者。 中道理也。 全中实理为能观慧。 名实相慧。 实相即慧也。 非别有慧。 从其所照得实相名。 导成诸业者。 诸业岂离前之六度。 以圆修故。 一一即性故。 无非实相。 一摄一切故。 无非法界。 故散脂云。 安住一切法如性。 于一切法含受一切法。 如是修之绝三教之情。 名不思议业。 令彼众生効此修之。 今见法佛同虚空相。 二三身下据圆融即三。 初正融即。 圆佛顿证三身三相。 亦能顿示三种修相。 若其圆机能于一念。 修三相业。 能于一身见三身三相。 以了三身是秘藏。 故生身必具尊特法性。 尊特必具法性生身。 法性必具生身尊特。 见身既尔修业亦然。 如是方祛纵横一异之情想也。 常乐我净微妙寂灭此义方成。 金龙尊王昔是圆人顿修顿见。 故于一身赞三身相。 欲彰三相是秘藏。 故寄言赞后绝言赞之。 欲令众生圆见圆修故也。 二今经下明巧赞。 经之赞辞就三十二即示绝言。 乃显能严即非庄严。 严第一体。 尊特身相岂不然乎。 亦可得云非生非法而生而法。 上兼法性下摄生身。 其意在此。 斯乃龙尊巧赞之意也。 三一一下明妙用。 三相三业。 据圆虽即。 被物成差。 历教分之即融而别。 初安平相。 生身则表魔邪不动。 魔谓爱惑。 邪是见惑。 既往偏真此二莫动。 若尊特佛双住俗中。 即无量四谛。 故凡夫有二乘无。 此二莫动。 若法性佛唯住中道。 邪外三教一切二边。 当处皆中何边能动。 最后肉髻兼无见顶。 故以不礼而为所表。 言法不礼者。 谓法尔也。 生身出离爱见一故。 法尔不礼凡夫之人。 尊特出离界内界外二种尘沙。 法尔不礼藏通之圣。 法性身佛究竟圆中。 法尔不礼分证中道。 初后既尔。 中三十相。 论用可知。 然不礼凡圣兼因而说。 非专果也。 别有所出。 及注云云者。 指诸广文解相好处也。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三(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