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 内容: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上)宋四明沙门知礼述释授记品二。 初解题二。 初正解五初明。 今是二种四种记者。 首楞严三昧经。 佛告坚意。 记有四种。 一者未发心记。 或有流转六道生于人间。 好乐佛法过百千万亿劫当发心。 过百千万亿阿僧祇劫行菩萨道。 乃至供养佛化众生。 皆经若干劫当得菩提。 二适发心与记者。 是人久劫种诸善根。 好乐大法有慈悲心。 发心即住不退地故。 故发心与记三密记者。 有菩萨未得记而行六度功德满足。 天龙八部皆作是念。 此菩萨几时当得菩提劫国弟子众数。 如何佛断此疑即与授记。 举众皆知。 此菩萨独不知。 四无生忍记者。 于大众中显露与记也。 今是二种者。 即适发心记及无生记也。 二授者下约训释二字。 三此中下明所记之人。 四亦名下释记异名。 五从佛下明授非受。 二此是下来意。 昔行经者。 金龙尊王赞佛发愿而为行。 经十千枯鱼闻法熏修而为行。 经以为因方犹将也。 今得记莂将来作佛证验。 今日若亲弘经。 若为外护不久得记成佛下虚。 二释文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与记二。 初与三大士记二。 初同缘者。 集过去同缘此经不说。 或见彼经二正与记。 世界转名净幢者。 应论四句者。 一名转土不转转名净幢是也。 二土转名不转。 如往古释迦取土名娑婆。 今释迦亦名娑婆。 三名土俱转。 如观音补弥陀处。 四名土俱不转。 如今银光补金幢光照佛处。 世界名字如本不异。 此中是一者。 恐误合云二也。 二与十千天子记二。 初分科。 二释义二。 初闻经生解。 或相似解或分真解。 经无定判故须从容。 经心无垢累等如下释疑疏中明。 二正与记。 既云于是世界而无别名。 即是还名娑婆。 此乃土转名不转。 一句注云云者。 令如向释也。 二疑记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疑问三。 初行浅记深。 二如余下约权疑实。 引锥指地者。 谓无有容锥之地。 不是舍身命之处也。 从假入空非止一世者。 菩萨性地经于三祇修六度故。 直行等者。 历别渐次其相如是。 三为众发问。 大权解顿自必无疑为他故问。 二佛答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举现行四。 初明三事和合。 二证听经功德。 顺前三教上求下化。 亦得名为修法供养。 但以偏渐故经多劫。 一听此经顿达妙性。 一摄一切名真法供。 既生圆觉。 即三世佛皆受供养。 能知诸佛甚深行处。 三身顿显。 今万天子来此听经。 若不能满四种愿欲。 安得受于成佛记莂。 验知前品所说不虚。 三闻记下明称经悟人。 无有成佛。 不具三身。 三身之果由于今日。 闻金光明以为妙因。 从法性明生殷重心。 应身因也。 从法性光起无垢心。 报身因也。 从法性金起虚空心。 法身因也。 此金光明与其三德无二无别。 三德为本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或似或真显此三德。 是故如来授与果记。 听经之益其相如是。 四以随下指今昔因缘。 经皆因缘者一闻得记岂无因缘。 此乃总标有妙善根。 别标远因缘。 以随相修别标现因缘。 言因缘者。 感应也。 或内心外教而为因缘。 何以故下释出现因缘行。 随实相而修者。 以十乘观而为行也。 不思议境名实相也。 即境为观此观顺境。 名随相修。 非今宗意。 此句莫销。 然此十观修有三根。 上根一观。 中根二至七。 下根具用十。 今万天子一坐闻经。 或但用一或在二三。 是信行根。 依言而修入似真位。 有妙善根。 下释出远因缘。 善既云妙。 乃昔闻圆而为根种。 故云缘实相而种善根也。 二从亦下举远缘。 经誓愿因缘者。 流水品云。 未来之世当施法食也。 乃以此文对下二品而为略广五释。 除病流水二。 初释除病品二。 初解题二。 初来意即广答远缘四字是也。 意通流水文在此中。 二由医下释题方等。 经王标除病目不止除于果报病苦。 义合该收恶业烦恼十种之病。 故下文云。 治诸众生所有病苦。 悉令除差。 文意含摄十种行人。 故上正论品疏云。 半名世论半名出世论。 今岂不尔。 又荆谿云。 上根即于境种而生于果。 故文云。 直闻是言病即除愈。 为中下根更须后法。 是故文云。 至长者所为合众药。 故知不独除果报病。 二释文二。 初通后品分文。 二就二品释义五。 初缘本。 二从像下远缘二。 初分文。 二释义六。 初明父。 二善女下生子。 经受性聪敏。 敏达也。 孝经云。 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三是时下国人遇病。 四善女下其子请。 三初见人遇病。 二作是下思惟。 经衰迈。 说文衰减也。 损也。 广雅迈归往也。 谓壮力已往也。 礼记八十曰髦。 注云髦惛忘亦乱也。 颤四支动也。 掉振也。 机杖者。 坐则凭机行则执杖。 三即至下正问四。 初问四大增损。 二问饮食犯触。 三问治病医方。 四问病动时节。 五父为说二。 初分文。 释经二。 初分文。 二随释四。 初答四大增损二。 初佛叙父医欲答。 二正答时节五。 初释时节二。 初依俗法。 谓孟仲季者。 孟始也。 仲中也。 季末也。 二依佛法一岁三时以四月为一时也。 何故没秋时耶。 为破下凡有二。 一为破常计。 二为开迦提。 以秋是收成物皆结实。 易起保着故不言秋。 为开安居者。 为后安居人续结。 令成为前安居人。 开迦提月也。 律中有三种安居。 谓前中后也。 四月十六日是前安居。 十七以去至五月十五日。 名中安居。 五月十六是后安居。 若四月十六日结者。 至七月十五日夜分尽名夏竟。 至明相出十六日后。 至八月十五日以来。 名迦提月。 明了论云。 本言迦絺罗为存略故。 但云迦提。 此翻功德衣。 以前安居人坐夏有功。 五利赏德。 律中受此衣故。 一畜长财。 二离衣宿。 三背请。 四别众食。 五食前后至他家。 西域记以迦提翻昴星以昴星直此月故。 于昴星月中得受功德衣故。 是知若不没秋中后安居。 不名坐夏。 以后安居人至八月十五方解故。 二释若二二说三。 初依俗法土寄四季者。 三六九十二月也。 各十八日者。 四季共七十二日也。 秖是阴阳二月者。 皆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也。 阳土阴土者。 从冬至一阳生为阳遁故。 十二月三月是阳土。 从夏至一阴生为阴遁故。 六月九月是阴土。 若论下二阳土二阴土亦是二二故。 加本月足满六时。 二依佛法皆起于十六日者。 彼以十六日为朔也。 三又云下复依俗法。 皆以奇偶之数分阴阳也。 三释三三本摄二。 初正释二。 初依俗法二。 初以孟为本。 二又云下约五行说。 二依佛法三时三月以为其本。 各摄一月故云三三本摄。 二释妨既三为一数。 是故俗法及以佛法。 皆约三论。 但以俗法本之与摄。 秖在三中故名三三本摄。 若佛法者。 即以三三为能摄本。 乃以三一为所摄月。 亦得名为三三本摄。 四释随时消息二。 初依俗法。 二依佛法。 夏之后分冬之初分。 随俗名秋。 随此两间消息斟酌。 五释代谢增损二。 初通内外释。 春动肝病等者。 肝藏属木。 木春王则可治。 脾属土。 木剋土故脾难治。 心藏属火。 火夏王则可治。 肺属金。 火剋金故肺难治。 肺属金。 金秋王则可治。 金剋于木故肝难治。 肾属水。 水冬王则可治。 水剋于火故心难治。 二约佛法料简二。 初问。 二答意者。 佛所制法非为养身。 但为修心及以禁足分二。 初约破常。 答凡夫四倒常乐我净颠倒之计。 託缘而成故废秋时。 令诸弟子不保常乐。 二约坐夏答既开后安居免于坐秋。 则前安居人得立迦提月废秋之意。 为此二缘。 二从有下答犯触二。 初正明犯触。 其中先论六事犯触。 多行倚者。 倚立也。 次若火下四大动病火少。 痰多者火减故水增也。 饮食下通明六种犯触。 过量等者。 封君达云。 体欲常劳食欲常少。 劳勿过极少勿至虚。 常去肥浓节咸酸。 减思虑损喜怒。 除驰逐慎房室。 苦菜别示妨食。 二略明六大。 白虎通曰。 府者。 何谓也。 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 府者。 为藏宫府也。 胃者。 脾之府也。 膀胱者。 肺之府也。 三焦者。 肾之府也。 胆者。 肝之府也。 大肠小肠心之府也。 疏中两膀胱唯一藏。 黄帝脉经云。 上焦自头已下至心。 中焦自心已下至脐。 下焦自脐已下至足。 广雅云。 膀胱脬也脬字匹交切。 腹中水府。 三苍云。 盛尿处曰脬。 三从多下答病起。 时节生与起时相不同者。 微发为生动用为起。 微着不同也。 夏日等者。 四病四时生起所以也。 四从有下答治病方法二。 初分文。 二风病下随释三。 初未病药防。 二饱食下正以药治也。 但举病发者。 以病显药。 当用对病妙药治也。 三风疎下病退药补。 二此中下示销文所出。 良以真谛善闲世术兼有神通故销此文全凭彼疏。 六善女下知已遍治二。 初分文。 事释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病轻闻说即差。 二经善女下病重服药方除。 此品事医意含法药。 除病不一非可卒陈。 次示观心略申其意。 其文在即故注云云。 二观释者。 此品所诠是佛自叙宿命所作净佛国因。 文中虽说除果报病。 意乃通结四教机缘。 是故大师事解之后。 示观心法。 明彼流水结缘之意。 如观音疏释。 于七难帖文。 但在事中。 火等至观行释方明三障四教。 今岂不然。 问既结四教生土之机。 何故但约停心方便。 而论观心。 答语似三藏停心之法。 意则不然。 何者。 以四分名通界内外数息等四。 四教行人无不修证。 今之观解约此而论。 弥显除病结缘之意分三。 初明观之药病。 三毒者。 谓贪嗔痴偏起也。 言等分者。 谓三毒等起也。 然贪嗔痴性本相反终非三心。 一时并作。 但是不定杂杂而生。 故云等分。 一分乃有二万一千四分。 共成八万四千尘劳之门。 此则十界众生心病对前果报身病。 是外故。 今四分名为内病。 数息等四对前甜辛种种之药皆是事治故。 今四观名为法药。 二宜闻下示行之根性。 自有众生闻说四观四病得差。 属信行人。 自有研心修此四观四病方差。 名法行人。 信行则是学读之人。 法行则是坐禅人也。 今明二人皆通四教三眼。 是下明对病用药二。 初明四分起相。 二明四观治相。 初四。 初约五根对时。 此就五行对于五藏。 藏主五根根属四时。 眼耳鼻舌偏属一时。 身通四时。 如常所说。 二妙好下明五欲致病。 以其五欲麁妙偏总对根不同。 致令四分增损有异。 须知五欲遍界内外。 故使四分通别天殊。 迦叶断通故称少欲。 未断别故闻琴起舞。 请观音云。 断除三毒根成佛道无疑。 既论三毒宁无等分。 此四亦由实报五欲麁妙偏总对根而起也。 三明三受犯触。 违情苦受。 顺情乐受。 不违不顺平平受。 此三偏起也。 总三起等分名觉观。 缘虑纷纭也。 四慢时下明四分病因。 五欲三受既从外境。 盖是四分助发之缘。 今举慢等内心恶习。 乃是四分亲发之因。 慢心发嗔乃至放逸发于觉观。 并前犯触通界内外。 例五欲说。 二慈心下明四观治相。 前说外缘及以内因起四分心。 皆所观境即是病相。 今明四观。 正明能观四种法药。 慈心治嗔者。 嗔既通于界内界外。 能治慈观不独观于众生作父母想与世间乐。 观一切法无性无相。 能与众生涅槃之乐。 观一切法无非法界。 能与众生究竟之乐。 以此治于三种嗔心。 是故释论明三种慈也。 不净治贪者。 不独修于实想假想。 破于凡夫依正之染。 亦能破于二乘涅槃之染。 亦破菩萨执于次第三谛之染。 故起信论云。 始觉能破六种之染。 因缘治痴者。 不独观于三世无常因果。 破于凡夫断常之痴。 亦能次第观于三谛十二因缘。 破于二乘有无之痴。 又能一心观于四种十二因缘。 破于菩萨纵横之痴。 是故大经观十二因缘具四种智也。 数息治觉观者。 不独数息观于生灭。 而破凡夫有者散乱。 亦能数息修俗谛三昧。 深入缘起破于二乘偏空乱意。 又体数息息息皆中诸法趣息。 破于菩萨二边乱意。 故请观音于数息法得三乘道。 住首楞严身。 如瑠璃毛孔见佛。 然此四治或可四人各修一法。 以其四法各含三观人人自可依次不次而治三惑。 或可四治秖对三观。 慈心即假观。 不净即空观。 因缘即双照中观。 数息双遮中观。 此三自可约次不次次。 复不定或可三人各一。 或一人前后。 若不次者。 唯是一人一念而进。 观音疏中尚以三毒直对三观而论次第及不次第。 况慈等四非三观耶。 若其圆人四分偏总而发起者。 即于一心融妙三观。 对病用之。 即止观中胜别意也。 ◎二流水品二。 初解题二。 初兼除病释名二。 初释流水二。 初引文标二名。 二接经释二义二。 初释二义二。 初别释二义二。 初释与水。 二释流水。 初则大慈与乐次则大悲拔苦。 初又二。 初列二水二释二水。 今此一类世乐且在果报之益。 出世唯明一实之益。 若论此时结净国缘。 合遍人天及以四教。 二释流水二。 初列二水。 流除者。 流去其水即是除义。 二流除下释二水。 言业因者。 于果报外九益皆能除于业因。 今十号等乃以能除显于所除。 十二因缘经称甚深验。 三归十号皆是圆说谶。 本虽无三归之文。 最胜经有真谛所译。 必亦有之授法之仪阙之不可。 二请父下双成二义。 二既有下单示题二。 初问。 二文中下答。 经文与题二名互显。 巧不过此也。 二释长者子。 法华疏中具十种德。 名长者。 一姓贵。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勐。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净。 八礼备。 九上叹。 十下归。 子者下亦如王子公子也。 故经云。 持水大长者家中后生一子。 名曰流水。 二此文下取授记出意。 二释文三。 初明第三结缘近由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弄引二。 初行恩布德。 二国人称美。 二善女下正近由三。 初明眷属。 二时长者子将下见鱼之缘。 即禽兽驰奔也。 三时长者子遂下正救鱼。 私开为二。 初明因缘二。 初因流水兴悲。 二时有下缘树神示数。 二善女下与水食二。 初与水四。 初取树枝覆日恃依也。 二作阴凉已下知水源决绝捕捉也。 决弃其水。 决音穴。 广雅云穿也。 说文云。 下流也。 周易藩决不羸亦音穴也。 三时长下就大王借象。 厩马舍也。 释名云。 厩聚也。 马之所聚也。 二时长下施食二。 初察鱼饥恼。 徬徉上扶方切。 下以章切。 广雅徙倚也。 又徘徊也。 二善女天下取食施与。 二从未下明第四结缘二。 初分文。 二释义四。 初发誓愿。 二复更下思惟说法。 三作如下正说法。 先称十号次说因缘。 十号在悟在果因缘。 在迷在因。 迷悟因果其名虽殊而体不异。 以十号果是究尽三德。 十二因缘是本来三德。 三德不改因果宁殊。 故普贤观云。 大乘因者诸法实相。 大乘果者亦诸法实相。 诸法是修二实相是一性。 此三圆融不纵不横。 全体为因全体为果。 众生虽迷十号无减。 诸佛悟极十二不亏。 以世间相皆常住。 故今先唱果果理已显。 令其解生。 初称宝胜者乃是别名。 名于一佛如来等十乃是通名。 三世十方佛佛皆具。 若以通从别合得名为宝胜如来宝胜佛宝胜世尊。 此三既然。 例此合云宝胜应供宝胜正遍知乃至宝胜天人师也。 此十通号大经大论出其名。 天台慈恩出其义。 相状已显。 今傍诸释更约三。 三及一总结以销十号。 令知一一无非秘藏。 此义若明则不辱于果人名字。 初三既以如来为首。 即法身中三也。 如来是真如属法身。 应供利生是解脱。 正遍知具一智是般若。 以其法身必具二德故也。 次三既以明行足为首。 即解脱中三也。 三明之行是解脱。 善逝能趣极是般若。 解三世间一一常住是法身。 以其解脱必具二德故也。 后三既以无上士调御丈夫为首。 即般若中三也。 见性名丈夫故当般若。 天人师轨训众机是解脱。 佛是复本大觉是法身。 以其般若必具二德故也。 此九即三此三即一。 一无一相三九宛然三千世间九世刹那。 一多延促究竟自在。 故言世尊。 十二因缘束为三道。 无明爱取三支属烦恼道。 行有二支属业道。 识名色六入触受及生老死属苦道。 此虽昏迷系缚轮转。 而全体即是三因佛性。 皆不可思议。 随人观察显发不同。 故大经说下。 中上智观。 此乃得三乘菩提。 若上上智观得佛菩提。 以前三教智有思议。 故观十二止得三乘。 唯有圆教不思议智体无明等。 即是性染非佛天人修罗所造。 一一常住当处圆融。 方曰因中具于果性。 又玄文中三道三识虽本有位。 与果后三德无二无别。 得此意已方可分别十二别名。 无明谓不了六受即空假中。 行谓依不了心动作业行。 识谓业牵中阴识託母胎。 名色谓二滴为色心但有名。 六入谓名色增长成六入根。 触谓六根对外为尘所触。 受谓触生三受苦乐平平。 爱谓迷三受故于乐染着。 取谓爱染缠绵四方求索。 有谓由取造业须有来报。 生谓有业既熟未来阴兴。 老死等谓生须变灭悲恼萦缠。 此十二支或约三世。 或约二世。 或约一念。 虽三不同。 皆以十二而对三道。 即事而理。 一一究竟清净自在。 不纵不横而高而广。 如是观者得佛菩提。 略三归者。 义已具也。 盖三宝三德体本不异。 既称南无宝胜。 十号岂非归命果上三德。 复说甚深十二因缘。 乃是心依因中三德。 迷悟极际三德无差。 一体义备。 三皆具足。 常乐我净真是归依三宝义究竟成。 当知谶师意趣深妙。 四鱼生天报恩四。 初鱼报生天。 凡初生天以自业力有三种念。 一自知从其处死。 二自知今此处生。 三自知先作何业得来生天。 既知曩事故下酬恩。 二天酬恩下地经楼屋者。 重屋曰楼。 或作楼台者误也。 释此为二。 初事因缘十号。 且就能诠属言教故。 同于水食。 名为事也。 二理秖于四事而解四德。 故成理益。 以十千鱼由戒缓故。 受鳞介身。 由乘急故。 今遇大乘真善知识。 故能于事深解妙理。 受食得命即表真常。 受水得乐表涅槃乐。 于十二棘林解自在我。 依十号法获天报财。 于世净命解性净德。 此四法益因流水得故。 持四万真珠璎珞报恩供养食等四事。 既表理益。 四万珠璎岂但事供。 盖表千界万如。 是法一一皆具常乐我净。 即四十千真珠璎珞非严而严。 严于法身。 此乃财供而成法供若不尔者。 岂得名为有妙善根得记缘耶。 三时阎下王见光瑞。 四长者据教定答。 三明第五结会古今。 经罗睺罗此云覆障。 以六年在胎因立斯号。 新云罗怙罗。 此云障月。 然本迹事不可审知。 傍文思之。 十千今昔必是所化余皆能化。 此之能化据华严等诸经所说。 皆是劫海修其实因。 熟其十千令今得脱。 若取法华久成之意。 皆是迹中接此等机令今得记。 此宗讲者内心合知。 六释舍身品二。 初释题二。 初问舍多题少。 二此从下答从要立题。 受者须身。 虎饥所逼正须身肉。 寿命财位非彼所求。 夫行门无量。 根由宿熏。 四种三昧逐人所尚。 于随自意善行六度。 乐行檀者。 于身命财无所悋惜。 自行教他随喜赞叹。 皆在于施。 若于善师及依实教。 修檀行者体能施心及受施境。 所施身等即空假中。 事行理观合一而修助道。 正修相资而进。 既称本习故忻然而为。 或因事卒行宿缘会故。 或积年要誓令观成故。 或显陈所愿令物効故。 或密遂其心息他谤故。 悲重故。 密慈重故。 显心若真实四悉俱成。 心若诈欺二利皆失。 然佛谈本事令人効行。 故疏云。 引昔捐躯诫今师弟。 勿悋法财。 问大论云。 舍身易舍心难。 论欲行者舍执着心故以难叹。 欲息事施故以易斥。 何不依论远离执心。 今人为何好舍身命。 答抑扬取舍皆遵佛教。 悉赴人心。 佛谈正助不同。 人乐理事不等。 今品特示舍于身命。 安得以论难易为讥。 又复空说舍心而执己见。 胶固自体一毛不拔。 毁他舍命为非。 既乖随喜之心。 宁逃嫉善之咎。 愿闻佛说随力奉行。 二释文二。 初分文。 二释义四。 初问。 小人即国病者。 小虫一万枯鱼。 鱼关未来法食之誓。 获成佛记例。 病差者定于后世为解脱机。 是故皆蒙二世之益。 感深契极者以不二解导难行行。 此感至深。 舍身命财与后际等。 此契唯极。 众闻获益正当此时。 是故树神乘机发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释义十段悉如科列。 二就本下正明舍身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二。 初长行四。 初明本眷属二。 初分科。 二释义五段如分科列。 二从作下舍身方便二。 初分科。 二释义二。 初述观解。 二起誓愿愿行相扶者。 行即观解。 非此观解莫成其愿。 非乎誓愿行则有退。 疏适产七日至树神数鱼等者。 此文追解前第四见产虎文也。 疏可见。 经从作是念言下述观解。 观有二种。 一助观。 二正观。 从初至甚可患厌是助道观也。 以三藏教假想。 对治恋着依正之心。 从是故我今下正观也。 至无诸尘累等。 即空观也。 无量禅定至诸佛所赞。 即假观也。 从证成如是至法乐。 即中观也。 说乃前后修必一心。 二从是王子下述誓愿。 先作方便。 次作誓言下正起誓。 六句不出四弘。 初二依灭谛发成佛愿。 三四依道谛发悲智愿。 第五依苦谛发度生愿。 第六依集谛发断惑愿。 此依界外灭谛为首。 验发圆心也。 三正舍身二。 初科。 二释。 经六种震动者。 谓动起涌三种是形。 震吼击三种是声。 今于形声略言其二。 故言震动。 四舍身后悲恋二。 初科。 二释如文。 二偈颂二。 初分文。 二释义三。 初通明昔行。 二我念下别颂长行二。 初分文。 二释义五。 初颂上本眷属。 二颂上舍身方便。 三颂上正舍身。 四颂上眷属愁苦。 五颂上父母愁苦私开二。 初经。 是时王子当舍下颂见相时愁忧二。 初王妃忧恼二。 初见相。 二于是下述相六。 初正述恶相。 二是时下述已迷闷。 三王闻下王臣忧恼。 四尔时下国人惊愕。 五尔时下王妃叙德。 六我所下验相失子。 二尔时下大王求觅二。 初慰谕其妃。 二大王下求觅其子。 二先所下颂知终后悲苦三。 初使者回白二。 初前使慰王二。 须臾下后使告实。 二是时下大王闷绝。 三复有下王迎二子三。 初臣述失志。 二是时下王并思惟。 一亡二存对并思忖。 亡者叵寻存者宜取。 三尔时下迎子慰母。 三从佛下结会二。 初科。 二释三。 初结会人。 经输头檀或阅头檀。 此云净饭。 摩耶此云天后。 调达亦提婆达多。 此云天授。 父母从天乞子。 天授与之。 是佛堂弟。 瞿夷此云明女。 悉达有三夫人。 一瞿夷。 二耶输。 三鹿野。 各有二万婇女。 五比丘者。 憍陈如。 頞鞞跋提。 十力迦叶。 拘利太子。 陈如十力迦叶。 二是母亲。 余三是父亲。 舍利弗此云身子。 母好身形故母名身。 是彼之子故名身子。 目犍连此云胡豆姓也。 上古有仙居山。 常採菉豆而食因以命族。 尊者是彼之后也。 二经尔时下结会塔。 具云塔婆。 义翻方坟。 或云聚相。 谓累木石。 及宝高以为相。 茶毗后分云。 佛塔高十三层上有相轮。 支佛塔十一层。 罗汉四层。 轮王塔无复层级。 以未脱三界故。 十二因缘经八种塔并有露盘。 佛塔八重。 菩萨七重。 支佛六重。 四果五重。 三果四。 二果三。 初果二。 轮王一。 凡僧但蕉叶火珠而已。 虽两经异说。 而凡僧并无层级。 迩世所立虽无露盘。 既出四簷犹滥初果。 傥循蕉叶火珠之制。 则免僣上圣识者宜効之。 舍利此云身骨。 三经是时下结会誓愿。 三说是下大众所益。 四树神下结问意。 经怖懅其据切。 广雅云。 畏惧也。 瘭必遥切。 疽疾也。 奄忽。 忽谓倏忽也。 鶵士虞切。 鸟子也膶如轮切。 目动也。 抆武粉切。 拭也。 躃旁益切。 倒也。 恸哀过也。 惙陟劣切。 疲也。 七赞佛品初解题。 二初明赞之能所二。 初大师约因人赞果释。 能赞是三番菩萨者。 一是经初陈列之众。 二是信相发起之人。 三是树神善女。 此虽众兼道俗。 形溷人天。 既发大心咸名菩萨。 所赞是一佛世尊者。 即释迦教主一佛也。 斯欲异前赞品能赞是往世金龙一人。 所赞是三世极果诸佛也。 然准前释题品目。 具含四悉。 今文略示。 欲明其相者应云。 题标赞佛义含能所。 即世界欢喜也。 二能赞善生必托缘起。 缘中最胜莫过赞佛。 故三菩萨能赞。 即为人生善也。 三所赞为能赞。 乃印成三菩萨说无虚谬。 即破恶对治也。 四如来赞树神快说果地大体大智大用。 即入理第一义也题含四义文理一如。 今疏存略不无其以。 盖题赞佛实通能所以。 所赞果佛反赞因人。 生善破恶二俱不便。 然或以所赞为能赞。 生他善业破他事恶。 斯何不可故知略也。 二私谓下章安约因果互赞释。 言一佛是能赞者。 经云。 善哉善哉。 树神善女。 汝于今日快说是言。 经虽独赞树神意兼前二。 故云三番是所赞。 言三番是当佛等者。 释疑也。 恐人疑云。 既赞兼能所。 何以独题赞佛。 故释云。 佛通现未皆是赞佛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上)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下)宋四明沙门知礼述◎二次第下明品之次第二。 初明诸品所归亦是今品之来意也。 何者下释诸品次第。 序品叙大体等者。 向疏释经叙乎五章。 今唯叙体者。 盖指极果所游所契。 而高而广。 法性是佛地之所证。 为今经之大体也。 下寿量洎诸品功德皆不出大智大用。 言穷源等者。 妙觉中理之源已穷。 边际之事亦极。 故种智泯照万行休息。 是唯一性更无异途。 故曰经之大体也。 寿量果地二智已圆。 故冥深广之体起长短之用。 忏赞空导岂越大用。 诸品功德无违应体。 故下云皆金光明之力也。 如是下二示今文赞意。 明由上一十七品之利益。 故有下六十二行之叹辞也。 善始令终者。 序等三分既皆获利。 故三菩萨荷佛深恩而兴赞叹。 故有赞佛品也。 令亦善也。 三释文二。 初标科。 二释义二。 初经家叙。 疏文可见。 经云。 从此至金宝盖国者。 欲张大其众满中菩萨。 皆赞释迦教主也。 比见有人不晓斯旨。 谓赞彼佛。 经疏非闇。 一何昧哉。 或恐后学随他所解。 谬释经文。 今略引疏示之。 原乎赞品之来者。 盖三番菩萨。 并由上闻经得利故。 赞佛及教。 岂关他佛。 况疏云。 一佛是能赞。 若谓赞彼佛者。 能赞一佛何指释迦定起耶。 经疏冷然故不繁引。 二正说偈二。 初分文别释二。 初分文即智者就题分偈。 故合六十五行半文为三。 即以如来定起三行经文。 合在树神段中。 故云二十八行半树神说。 分文可见。 疏不委释。 故注云云。 应云六十五行半文为二。 初六十二行半三番菩萨说。 二后三行如来定起说。 故下章安总释。 乃云其文有四。 即斯义也。 具如下释二释义三。 然此三番菩萨赞辞疏不分释。 达者必辞意俱明。 恐新学者不晓。 今粗科释。 初诸菩萨赞三。 初寄言赞三。 初赞能说教主自行功德三。 初赞大小相海二。 初如来下一行赞金色光一大相。 经云如来之身者。 标起也。 金色微妙等三句者。 赞第十四金色光微妙一大相也。 二身净下二行半赞身清洁等三小相。 经云身净者。 即赞第十一身清洁一小相也。 柔软者。 赞第十二身柔软小相也。 圆足无垢二句赞第二十身满足小相。 亦是赞容仪满足。 三其音下二行重赞梵音。 一大相也。 亦是兼赞言音深远小相海也。 梵声者。 譬佛音深远故。 师子吼声者。 譬佛音无畏也。 大雷震声者。 譬佛音破迷也。 云六种声者。 诸文皆云八音。 一极好。 二柔软。 三和适。 四尊慧。 五不女。 六不误。 七深远。 八不竭。 译人增减不须和会。 亦可先举妙如梵声者。 即八音中深远音也。 师子吼大雷震即举不女音也。 以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 久离雌耎之心。 故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 天魔外道莫不归伏也。 上既已列二种声。 下但云六种声者。 即举迦陵频伽孔雀等六种声也。 以迦陵频伽翻极好声也。 二清净下一行半赞尊特。 上以大小相间而赞。 盖显身相大小咸遍。 辞意虽含尊特未彰。 故今复赞身相光明俱无限齐。 经云威德者。 巍巍堂堂之相也。 二智慧下二句赞智断功德。 上句赞智德。 下句赞断德。 三世尊下总结尊特。 大论云。 尊特身佛者。 巍巍堂堂。 譬如须弥映临大海。 所有大小相好亦巍巍堂堂。 然如来自行具足三身功德。 诸菩萨唯赞尊特者。 上冥下应已摄三身。 斯乃赞智之巧。 学者思之。 二为诸下六行半赞所说教法化他利益二。 初叙说教因由。 在文可见。 新经云。 欲利益诸众生故。 常行法施。 乃至令得大果证常乐故。 二赞所说教法二。 初如来下二句赞经宗体。 体指序品如来所游深广无界。 超诸因理故称第一深义。 举深该广即甚深无量也。 宗指寿量极果所得。 过诸菩萨亦称第一也。 法报体一深义可知。 二赞经力用三。 初能令下二句赞上忏品灭恶。 寂灭者。 寂诸业行之恶。 灭于果报之苦。 二能与下二句赞上赞品生善。 上是如来叙昔龙尊赞佛。 意生今日当机之善。 故能与无量快乐。 三赞空品双导二。 初能演下一行赞能导空法妙。 经云甘露者。 即长生不死之药也。 文诠中道妙空实相真谛。 能过二死迷变可生四德常身。 故斯理空即名甘露。 仍由染体本净空名妙法。 从此而入复名法门。 二能入下二行赞灭恶生善深。 忏得斯空二死恶患之报即谢。 三德涅槃之宅可入。 言解脱者。 有二意。 若就解脱惑业之缚。 即破恶也。 若取无染自在之净。 即生善也。 度三有等。 破恶生善可知。 三结赞人法者。 功德智慧结上赞能说教主尊妙人也。 慈悲精进。 结上赞所说教法宏深也。 法之宗用如是者。 皆慈悲精进所致也。 二绝言赞三。 初如是无量下一行绝言赞。 故不能称计说喻。 二诸天世人下二行绝心赞。 故尽思度量。 不能得知大海一滴少分也。 三我今略赞下一行指广结赞。 可见。 三若我功德下一行赞已回向。 回向有三义。 现文有二。 理含其三在文可见。 二信相说二。 初经家叙。 二正说偈二。 初世尊下一行总赞相好功德。 千数者。 举大数也。 二别赞大小相海五。 初别赞二种光相二。 初色净下。 四行赞色具光相。 色净远照下。 即第十四金色光相。 光明炽盛下。 即第十五身光相。 然二种光相若据生身。 皆有齐限。 如云身光面各一丈。 今云如日千光。 乃至悉能远照无量佛土。 故知信相昔为龙尊赞佛尊特。 发愿未来得值释迦。 今日赞佛。 岂忘其本。 是则大相小相皆寄尊特而赞也。 二能灭下一行明光具与拔。 昔为龙尊赞佛身放大光。 灭尽三界一切诸苦。 令诸众生悉受快乐。 今日赞佛。 还赞光明灭苦与乐。 在文可见。 二诸根下一行总赞诸根相好。 如大相中有身端直。 皮肤薄细。 舌大覆面。 齿白。 齐密。 眼如金精。 睫如牛王。 小相中有鼻高好孔不现。 耳轮辐相埵成。 身清洁柔软等诸根皆见者无有厌足。 三又比赞一小相二。 初发绀下一行赞发相。 孔雀项蜂王等皆比发有绀色。 如八十好中有发色青珠好等。 二清净下一行半具功德。 清净慈悲无量禅定。 久皆庄严。 故发好柔软。 四复明相好功德二。 初明相好具功德二。 初相好下一行明严身克果之用。 可见。 二如来下二行明摄生感赞之功。 若相若好随大随小。 悉能调伏令心柔软受诸快乐。 故为诸佛所赞。 二其光下二行明功德具光明。 功德高广犹如须弥显出大海。 五齿白下二行半又比赞齿毫二大相。 三树神说二。 初经家叙。 言道场菩提树神者。 即如来得道之场在此树下。 然树本名毕钵罗。 佛坐其下得菩提智果。 立此为名。 故今女天依此树住亦以为名也。 西域记云。 昔佛在世。 高数百尺。 屡经残伐。 犹高四五丈。 茎干黄白枝叶青翠冬夏不凋光鲜无变。 每至如来涅槃之日。 叶皆凋落。 顷之复故。 此在中印度摩竭陀国大城西南四百余里。 修苦行处不远。 有此树也。 二正说偈四初二句总赞。 南无者。 归命之辞也。 清净者。 佛性论有二种。 一性净本无惑染故。 二相净对治离障故。 今总赞如来中边智满法报应圆。 故谓无上正觉也。 二别赞二。 初广赞能说教主三。 初甚深下一行半就所觉显明赞佛法身。 甚深妙法者。 法性高广诸法融妙。 圆智圆觉遍一切处。 众邪染障本自离故。 如来随顺斯理觉了其性。 一切魔外涅槃非法。 禅戒非道。 犹如大树盘根厚地。 唯佛金刚大智独拔而出。 成佛正觉者。 所谓出缠大法身也。 然准圆佛大智觉了本性非法非道。 应离三乘七方便涅槃非法戒定非道。 方曰远离一切。 法者。 即所生果法也。 道者。 即能生因道也。 苟未离无明相分。 皆曰其非也。 二知有下二行半就能觉智行赞佛报身三。 初约法。 知有下二句赞报智也。 知者照也。 有即俗非有即真。 本性清净即中。 以一切种智知照三谛。 则冥深契广事理周极。 名佛无上报智也。 希有下二句赞佛助行功德。 重言希有者。 叹美之郑重也。 下皆例然。 因中戒定万行有排障敌恶之力名功。 助发大智成佛大果名德法华云。 久修业所得即无上报。 故谓如来功德也。 二希有下一行约喻。 即喻上报身智行也。 大海喻智也。 须弥喻行也。 其智冥理穷实相底故。 方之大海。 释论谓智度。 大海佛穷其底。 因中万行积功累德。 喻彼须弥如华严涅槃。 皆云析骨书经如彼妙高。 三希有下二句总合。 智行契理三法一如。 故曰无边行也。 三希有下一行半。 就垂世形益赞佛应身。 优昙花者。 具足云优昙钵罗。 此言瑞应。 亦云灵瑞。 轮王出世时感此华。 泥洹经云。 阎浮提内有尊树王。 名优昙钵罗。 有实无华。 优昙钵树有金华者。 世乃有佛。 故云时一现耳。 无量大悲者。 垂应本也。 以大悲故不住涅槃。 二释迦下一行半。 略赞所说教法。 如来将欲口轮说法。 必须意业鉴机。 如日照物无所不遍。 为欲利益者。 准金光明之力用。 须明十种利益。 方尽垂世说法之意也。 三请佛出定二。 初赞今所入定为请见由。 三初善哉下二行就果佛赞所游定。 诸根寂灭者。 以了眼等性常具无减修。 诸惑死生悉已寂灭。 故常居寂定。 而复游入者。 将轸法轮表不妄说。 又三世佛说必须入定。 故首楞严经云。 虽知诸法常是定相。 而示众生诸禅差别。 言善寂大城者。 正赞所入定也。 即向经初法性三昧。 若入此定即能善了诸法。 寂灭无非法性故。 防生死之非御涅槃之敌。 即中道善寂而名大城也。 亦名无垢清净三昧等。 既是佛之境界故。 受无垢清净之名。 为诸佛行处也。 二明三昧能空行相。 此经虽则结归方等。 说在般若时后。 忏赞善恶皆推空导。 故空品谓无量余经已广说空。 故此经中亦谭其空。 为入理门也。 佛游三昧亦从空入。 声闻之人虽从空入。 犹为身果所缠。 如来空智明见声闻身果性相皆空。 诸佛境界亦空。 如是一切无量诸法者。 指上自他依果国土净秽。 推性推相不见差品。 一切众生依正境界。 推求性相皆同真净。 无复其异。 然推乎性相者。 即空观遣情显理之要门也。 一家明观诸处共论。 其如讲学之人亦多昧之。 今家承用则依中论智论。 准理准义开拓观门。 故于权教实教事观理观。 悉已明之。 学者须知。 且如性相二空本是一空观法。 备遣情计故有两番行相。 是知若善修一空观者。 必遣二种执性。 如法华止云。 知法常无性。 荆谿谓应无性性无相性。 诸文为辨性相。 寄前后说。 故以二谛分之。 乃云。 四句推性不见性。 是世谛破性。 四句推名不见名。 是真谛破相。 相破即相空也。 荆谿释云。 若有性执世而非谛。 破性执已世乃名谛。 是以名为世谛破性。 性执破已但有名字。 名之为假。 假即是相为空相。 故观理证真是名真谛破相。 空非前后二谛同时。 故知性执破已。 虽名世谛。 初轸其观即须观真。 四句推性虽不执性。 其如惑存转计其名。 既不见理但名世谛。 仍观法性真理破名字相。 相执破已方证其真。 故名真谛破相。 或初观真谛四句推性。 便了阴界色心名字无四句相。 即名真谛破性破相。 岂待转观破相。 方用真谛耶。 若尔。 推性何故云不自他共等。 推相自谓不内外中间等。 句法既别显理用观自异。 何谓祇一四句空观破二种执耶。 答向谓寄前后说。 对所破执相。 故推性则谓不自他等。 推相乃言不内外等。 考乎观门岂有异途。 故荆谿云。 内秖是因外秖是缘等。 况止观明性空观毕。 乃引中论诸法不自生等四句为证。 洎明相空观毕。 亦引斯论诸法不自生等四句。 以斯照之。 应无别观。 又止观但名一总空观者。 即二空观也。 问法华疏约真俗假实。 明生法二空。 荆谿释云。 真谛即法空。 俗谛即生空。 俗假真实。 乃引玄文世谛破性。 真谛破假。 假破即相空。 性破即性空为证。 若以性相二空秖一空观。 何引人法二空对显二谛耶。 以人空时亦未法空。 故性相二空。 若例人法空者。 应二空须异。 何谓性空未显于理。 相空无别观耶。 答小乘得人空时容有未得法空。 如云见惑若破得须陀洹果。 名得生空。 此则少显真理。 进破思惑方得法空。 其理究显。 大乘人法境融。 观道不异。 如大品云。 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 四阴如我用观亦然。 纵有惑分麁细执破前后。 用观必无异时。 而法华疏约人法空名二谛者。 为对所破寄分真俗。 故引世谛破性名性空。 真谛破相名相空为证。 其如用观委明行相。 须于我人生境破性破相。 方得生空。 复于阴界入法寄俗寄真。 推此二空穷斯真理。 名为法空。 方是用观行相委悉故止观云。 于性相中求我人知见不可得。 是生空。 于性相中求阴界入不可得。 是法空。 而疏以俗谛对生空者。 盖此生空体是法执。 故以俗谛显此空相。 故云俗假。 假即虚妄也。 法执若破妄染究尽。 方名真谛。 故云真实。 实即究竟也。 荆谿体斯疏意。 复以玄文寄世谛显性空等义。 而为证也。 故云真俗不二二空俱时。 问既云二谛不二二空俱时。 显是一理一空。 又何分二谛。 及明二空耶。 答其实所显理是一。 能观观亦一。 为对所破执故。 而分二空。 显空浅深故。 而寄二谛。 是故性相空中性空约理。 理既未显但名世谛明空。 空犹未尽但名性空。 仍于世法。 又观真谛破此执名之相。 相若破已理显。 方名真谛。 观成方名相空。 故寄二谛显二空相。 故知若晓性相二空。 对所破而分真俗者。 则寄二谛明人法二空。 准理亦然。 是则人空空未实故。 乃寄俗显。 故云俗谛即生空也。 法空空既已净而寄真显。 故云真谛即法空也。 矧又虽用生法互融之观。 而照真俗不二之境。 其如众生无始多于生境计我起执。 不二之观亦于生境。 先当其用。 故破人执时且名生空。 既法执在复观其法本无其执。 离四句相方名法空。 故大师谓始觉人空终觉法空。 然此二谛显二空相。 通圆之教行相亦同。 但通用其观止照真理。 故寄俗寄真显性显相。 明斯二空唯在真理。 而圆实之教体生体法推性推相。 唯是中道法性。 法性无生无性。 名世谛破生破性。 此生此性即法。 法体本空名真谛破法破相。 虽寄二谛。 悉用中道而显二空。 通无此观。 学者思之。 然委明二空推所执能。 人执随法执亡者。 具如前疏空品记文。 三狂愚下二句指。 凡愚不了请现。 上赞佛所游三昧空智。 遍了诸有差异。 悉皆泯亡。 唯真智独存更无染异。 树神分晓悲愍凡迷狂乱愚痴。 不了性相俱空。 故请佛出定。 二腾昔常愿见正请出定四。 初我常下五行。 正叙昔愿行请现。 我常念佛者。 念即观照之异名也。 心游法界常照三身。 叙昔观力未充。 欲求深证。 故助之以誓愿。 跪之以合掌。 加乎恋慕。 哀泣雨泪修行大悲等。 并助常念之观也。 言最上大悲者。 即无缘悲也。 正助合修故曰最上。 问树神在会明见如来入定说经。 何故今方频言欲见于佛耶。 答今有二意。 一者如来入定本为说经。 说经既毕。 要须出定。 欲出其定须得其请。 故佛出定能印三番所说皆实。 既一期事毕。 乃树神致请殷勤。 故叙昔常愿见复加愿行。 欲使未来亦得见佛。 故云愿使我身常得见佛。 二者树神久已分见如来真身。 欲增念佛之观。 更求上证。 故寄请佛出定。 频陈欲见。 苟得如来酬请现身。 即己心中真佛显发更明。 故下结云。 唯愿慈悲为我现身。 二约定具慈悲请现三。 初世尊下二行。 明慈悲能护迷暗。 树神自昧如来上位真身。 故请佛加愿。 使我身常得见佛。 复愍于他迷瞽所及。 不见佛之真体故。 叙世尊常护一切。 是故渴仰欲见者。 即引己及他请佛现身。 二声闻下一行半。 约圣凡未发性明。 即树神击请今佛出定也。 佛虽在定明了性净。 犹如瑠璃表里通彻。 照机起应皆不动于寂定。 如来虽久已明了。 其如众生未发上定。 故树神频请出现发悟斯机。 乃举六喻显乎声闻色体非性明体。 所证真理閴寂无知。 如空之虚无亦灯之烟焰。 术之所幻声之谷响。 神通之化水中之月。 皆非实性。 不能即寂即现也。 众生之性虚妄现在。 如梦所见都无实相。 三就佛行处明见请现。 正明佛所入定具慈愍照。 故请如来出定。 令我及众得安乐故。 三一切下一行半。 愍凡圣不知请现。 树神以凡夫小圣共迷佛所游境界。 故请佛现身。 即令明见唯心佛现。 经五通神仙者。 别举人趣中有术成仙者。 发得五通。 虽有他心宿命。 而不知佛所游定。 照理起应不离众生心体。 无漏二乘虽有三明六通。 亦昧佛境唯心故曰亦不能知也。 四我今下一行。 指已信不疑请现。 树神述已于佛行处明了无滞。 虽知本无隐现。 上举他众共迷佛境实有动静。 故敦请出定云。 惟愿慈悲为我现身。 问今佛入定说法对告。 起礼舍利。 既有往来时会共见。 树神焉知如来在定未出。 而致请殷勤耶。 答树神大权久与佛同事。 昔为流水救鱼。 树神现半身示数。 长者既已成佛。 树神岂犹滞凡。 故今一动一静皆扶佛化。 何不知之有。 矧凡出定入定皆有其仪。 佛虽起坐往来。 其如未示出定之相。 树神敦请至勤。 方现出相。 其相者。 必须先示微微动摇其身。 次乃黈气嚬呻徐缓而起。 方知如来示出定相。 故法华谓安详而起。 此经云。 出微妙音。 故知定起皆有其相也。 问新经自云。 尔时薄伽梵于日晡时。 从三昧起。 观察大众而说颂曰。 金光明妙法最胜诸经王。 今之谶本何故至三番赞毕。 方云从三昧起耶。 苟译者所见不同。 其如集经者梵本编文。 安次如何耶。 答梵本不同岂须和会。 其如学者无由晓经。 今略试评之。 在理或当冀无私隐。 且夫此经古师谓是偏方之教。 即一时赴机之说也。 故天台结归方等部摄。 斯由机分大小应赴权实。 赴权小者。 令见佛从定起说法。 应实大者。 则知佛在定而告。 亦如华严中。 令见女子身中入正受。 男子身中起出说等。 当时应物既殊。 故集经者或言定起方说。 或云说毕定起。 然佛灭度后集经者。 又匪一途。 亦有窟内窟外所集。 亦云。 梵语有赊有切等。 致译经者。 所覩梵本不同。 如谶师曾游五天必覩梵文正本。 见云佛在定而说必须信受敬译。 净师本弘小典晚接梵文。 或见云佛从定起方说。 正符所宗。 故编译无改。 至列声闻菩萨等众。 皆云于日晡时从定而起。 到佛会所。 古师甞推译者。 未为雅当信亦有之。 然圣师所为必非徒然。 凡流肤学莫尽考乎厥由也。 求过得过。 附赘之尤亦已甚矣。 学者体而思之。 问大师既依谶本释经。 何故云入游法性出叙经王耶。 答如来常在法性上定。 应机顺物示入定相。 虽心游寂理口出其言。 故谓出叙经王。 盖寂不阻照说无妨定。 非谓身出其定也。 四酬请起定二。 初尔时下一行。 明经家叙起定。 尔时者。 即当树神请毕之时。 佛示出定之相。 乃云以微妙音而赞叹言。 即微细妙好之音。 而悦豫四众也。 二善哉下二行。 明佛定起能赞。 佛赞树神意合前二。 以诸菩萨及妙幢。 能赞佛所说教。 皆是快言。 如来序品已来明大体大宗大用。 是金光明妙三法也。 故云快说是言。 若众生闻此三法。 即能发解证悟。 明了常住。 故云入甘露无生法门耳。 二章安总释二。 初约义释二。 初约佛赞义二。 初约定果赞因二。 初正明赞因义二。 初示义。 私谓下总释也。 其文有四者。 前大师分科止为三段。 以如来定起三行之文。 合为树神段中。 故注云云。 今章安开释方为尽理。 文现可见。 二引证。 二示印成赞教。 三番菩萨皆先赞佛次赞说教。 即赞如来。 从序品已来。 是说一经大体大智大用菩萨修因也。 何者序品明游法性。 佛指所游是诸经王等。 三番谓佛是说一经之大体也。 寿量明佛常果。 三番为佛是说一经之大智智即宗也。 忏赞空品。 谓佛是说一经之大用也。 四王至舍身品。 皆是说菩萨修因也。 三番赞教。 既称佛所说。 故如来定起印成。 即赞树神等快说是言也二赞通三业。 章安因明今品果佛定起。 能赞因人快说。 复考经之上文。 亦有果身礼舍利之义。 舍利者。 翻骨分也。 即因身尔。 上忏品佛赞大忏。 赞品佛赞龙尊。 是大赞。 皆言大者。 一忏一赞等法性大体。 知罪福性空也。 四王品能请。 善集品能说。 鬼神品等能听。 舍身品能行。 皆是快说者。 共能了金光明教。 能诠所诠是体宗用三。 即一切三法。 故皆名快说也。 信相龙尊四王等。 并是因人。 故谓因口所说。 孱字(士限切)现也。 身口非意不行。 故云任运例成也。 二约出定义二。 初据起问入。 二答始末在定二。 初明住法性定。 问诸经先须入定定起方说今经何故一向在定。 而有所说耶。 答若论法性上定。 岂有出入说默之异。 既示其定盖顺物机。 物机所宜适乐不同。 诸经示同往佛皆先入定。 履历法缘对治散心。 妄有所说。 故须入定定起方说。 此经首尾在定而能说者。 意同向理。 又示金光明无量甚深自在无碍。 寂照融遍。 故说毕定起印成三番快领如来所说法也。 二彰法性圆融。 言若作入法性者。 显理含容不阻出入。 上唱法性无量甚深。 一出一入有说有默。 岂逾法性。 故云法性自在。 言四佛者。 即四方佛也。 五佛者。 并释迦耳。 同处各处等者。 信相室与灵鹫山虽异。 若了唯心者。 见唯妙土则弟子众一。 故五佛同处共一身一智也。 是则四无来去一无住在。 其执权教者弟子众异。 谓妙幢所居共佛耆山。 敻隔多里。 故四佛五佛匪唯各处。 亦见异身异智实来实去定住定在。 虽此殊别无离法性。 故云随人所覩皆无障碍也。 二约观释二。 初明事三业境。 言观心者。 标明观释也。 先明诸菩萨赞具三业。 为妙观境。 然赞虽在口。 身须恭谨。 心仍尊重。 三业齐运赞义方成。 二明理三观成二。 初明于事观理。 言三观心者。 寄身等境示空假中能观三观心也。 近有讲人不知便谓。 后人妄加心字。 亦由向迷心为所观。 致有踳駮。 斯之疎谬不可云也。 止如十六观经本明佛观。 疏云。 心观为宗。 或不见斯意。 乃妄有穿凿。 今之学者切宜思之。 观身不得身者。 先明身观。 推检四大本无实性。 名身性空。 但有名字即身相也。 名字多种。 且举六度十度等。 如身行布施名檀。 身离诸非名戒。 身受所辱名忍。 身勤前行名进。 身能安静名禅。 身了体空名慧。 身行其巧名方便。 身立盟誓名愿。 身利及于他名力。 身出生死名智。 身乃至身行八万尘沙法门。 行者随受名字。 达名无名名身相空。 推检性相虽空。 而色心诸法宛然。 故空不定空。 假不定假。 非空非假皆真实妙性。 名显中道也。 观身既然口意例解。 二明事得理成三。 初明无观俱失。 身等为境能发其观。 观成境现事理双明猪揩金山。 方之可解。 二以衣物为例。 三衣者。 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也。 六物者。 兼尼师坛钵多罗漉水囊也。 是知六外无三。 亦如四禅八定定外无禅。 盖衣名则局物名稍通。 衣者遮覆之义也。 钵多罗等且非遮覆。 故通名物也。 亦如无色四处受想虑亡。 则无支林喜乐之名。 故通受定名也。 色界四处虽通静虑。 受想尚行则别受禅名。 故知解之则事三理六俱明。 昧之则三六四八俱暗。 三得理俱成。 境由观显。 理观若成身口意三。 名妙色心。 故亦名六观亦名事理成也。 无六亦无三者。 牒上例中若不解之文也。 可见。 维昔先禀法智大师。 甞讲次撰记解释经疏。 方终一十七品会乃归寂。 其最后赞佛一品。 经旨幽邈疏科尚简。 而钩索深隐固亦难矣。 予虽不敏。 忝久亲讲授。 遂纂集旧闻系诸卷末。 亦冀览者岂贻续貂之讥云。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第六(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2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