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三 内容: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三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经云。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 白佛言世尊。 愿救世者演说心相。 菩萨有几种得无畏处。 乃至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 犹是答前心相句。 以金刚手既闻此教诸菩萨。 直乘真言门上菩萨地故。 问世尊此菩萨行道时。 有几种得无畏处。 佛还复约前三劫。 作差降对明也。 梵音阿湿嚩娑。 正译当言苏息也。 如人为强力者所持扼喉。 闭气垂将闷绝。 忽蒙放舍还复得苏。 众生亦复如是。 为妄想业烦恼所缠。 触缘皆闭。 至此六处如得再生。 故名苏息处。 亦如度险恶道时。 其心泰然无所畏惧。 故名无畏处也。 佛言秘密主。 彼愚童凡夫。 修诸善法害不善法。 当得善无畏者。 善义通于浅深。 今此中意。 明十善业道。 如世人以十不善道因缘。 漂沉恶趣无有穷已。 后得顺世八心。 也渐受三归戒。 于无量世生人天中。 后至涅槃。 以免离三途剧苦。 名最初苏息处也。 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 依三蜜供养修行位。 与此齐等也。 经云。 若如实知我。 当得身无畏者。 如修循身观时。 见此身三十六物之所集成。 五种不净恶露充满。 终不为此而生贪爱。 次复观受心法。 得离不观我性四种颠倒。 于身诸扼缚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 本尊三昧众相现前时位。 与此齐也。 经云。 若于取蕴所集我身。 舍自色像观。 当得无我无畏者。 谓观唯蕴无我时。 于阴界入中。 种种分折推求我不可得。 舍此自色像者。 譬如因树则有树影现。 若无树者影由何生。 今五蕴尚从缘生都无自性。 何况此积集中而有我耶。 如上所说。 乃至证湛寂之心离一切过。 是于我之扼缚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 于瑜伽境界一切分段中。 能观心不可得。 不生爱慢位。 与此齐也。 经云。 若害蕴住法攀缘。 当得法无畏者。 谓行者心住蕴中。 欲令发起离着。 尔时幻焰等喻。 观察诸蕴即空。 得离违顺八心证寂然界。 然离蕴之扼缚。 于法得苏息处。 法谓十缘生句也。 若真言行者。 现觉瑜伽境界。 皆如镜像水月无性无生位。 与此齐也。 经云。 若害法住无缘。 当得法无我无畏者。 即是无缘乘心。 观察法无我性。 于心外有无影。 像智都无所得。 心王自在觉本不生。 得离法之扼缚。 于法无我得苏息处。 若真言行者。 于瑜伽道中心得自在用时位。 与此齐也。 经云。 若复一切蕴界处。 能执所执我寿命等。 及法无缘空自性无性。 此空智生。 当得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者。 谓观自心毕竟空性时。 我之与蕴法及无缘。 皆同一性。 所谓自性无性。 此空智生。 即是时极无自性心生也。 于业烦恼等。 都无所缚亦无所脱。 故云得一切法自性平等。 尔时于有为无为界二种扼缚得苏息处即是真言行者虚空无垢菩提心也然此心在缠出缠皆毕竟无相。 以如来五眼谛观。 尚不能得其像貌。 况余生灭中人。 今所以广明三劫六无畏处众多心相者。 皆是拟仪外迹。 以明修证之深浅耳。 上已明见烟之相。 可已比知火性。 但知心垢尽处戏论不行。 即是第六无畏依。 更欲如何表示耶。 经云。 秘密主。 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 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 乃至如实遍知一切心相者。 是略答前问中修行句也。 如下文万行方便中。 无不藉此十缘生句净除心垢。 是故当知最为旨要。 真言行者特宜留意思之。 然统论此品中十缘生句。 略有三种。 一者以心没蕴中。 欲对治实法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 即空之幻是也。 二者以心没法中。 欲对治境界攀缘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 蕴阿赖耶即心之幻是也。 三者以深着没心实际中。 欲离有为无为界故。 观此十缘生句。 如前所说。 解脱一切业烦恼而业烦恼具依。 即不思议之幻也。 摩诃般若中十喻。 亦具含三意。 今此中云深修观察者。 即是意明第三重。 且如行者于瑜伽中。 以自心为感佛心为应。 感应因缘。 即时毗卢遮那。 现所喜见身说所宜闻法。 然我心亦毕竟净。 佛心亦毕竟净。 若望我心为自。 即佛心为他。 今此境界。 为从自生耶。 他生耶。 共生无因生耶。 以中论种种门观之。 生不可得。 而形声宛然即是法界。 论幻即幻。 论法界即法界。 论遍一切处即遍一切处。 论幻故名不可思议幻也。 复次言深修者。 谓得净心已去。 从大悲生根。 乃至方便究竟。 其间一一缘起。 皆当以十喻观之。 由所证转深故。 言观察也。 且如四谛义。 直示娑呵世界已有无量无边差别名。 又况无尽法界中逗机方便。 何可穷尽。 今行者于一念净心中。 通达如是尘沙四谛。 空则毕竟不生。 有则尽其性相。 中则举体皆常。 以三法无定相。 故名为不思议幻。 如四谛者。 余一切法门例耳。 是故唯有如来。 乃能穷此十喻。 达其源底。 此经所以次无垢菩提心。 即明十喻者。 包括始终综该诸地。 既触缘成观。 不可纬说。 今且依释论。 明其大归耳。 经云。 云何为十。 谓如幻阳焰梦影。 乾闼婆城响。 水月浮泡。 虚空花旋火轮。 乃至云何为幻。 谓如咒术药力。 能造所造种种色像。 惑自眼故见希有事。 展转相生往来十方。 然彼非去非不去。 何以故本性净故。 如是真言幻。 持诵成就能生一切者。 佛说药力不思议。 如人以药力故。 昇空隐形履水蹈火。 此事非诸论师等。 能建立因量出其所由。 亦非可生疑。 谓定应尔或不应尔。 过如是筹度境界。 唯亲行此药执持行用者。 乃证知耳。 又如药术因缘。 示现能造所造种种色像。 虽于众缘中一一谛求都无生处。 而亦五情所对明了现前。 虽展转相生。 往来十方。 然亦非去非不去。 是事亦非筹度思量之境。 释论云。 佛问德女。 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 于汝意云何。 是幻所作内有不。 答言不也。 又问外有不。 内外有不。 从先世至今世。 今世至后世不。 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 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 皆答言不也。 佛言。 汝颇见闻幻所作伎乐不。 答言我亦见亦闻佛言若幻空欺诳无实。 云何从幻能作伎乐。 女言。 大德是幻相法尔。 虽无根本而可闻见。 佛言。 无明亦如是。 虽非内有乃至无生灭者。 而无明因缘。 诸行生。 若无明尽行亦尽。 乃至广说。 今此真言门。 喻持诵者亦复如是。 如下文广说。 依三密修行。 得成一切奇特不思议事。 虽一一缘中谛求毕竟离于四句。 法尔如是。 不异净心。 而自在神变宛然不谬。 此事亦非诸大论师等。 聪辨利根者所能测量。 独有方便具足得成悉地者。 自证知耳。 经云。 复次秘密主。 阳焰性空。 彼依世人妄想成立。 有所谈议。 如是真言相。 唯是假名者。 释论云。 以日光风动尘故。 旷野中动如野马。 无智人初见之为水。 众生亦尔。 结使烦恼日光。 动诸行尘耶忆念风。 于生死旷野中转。 无智慧者。 谓一相为男。 一相为女。 复次若远见之。 谓以为水。 近则无水相。 如是远圣法者。 不知无我及诸法空。 于阴界入性空法中。 生人想等。 若近圣法。 则知诸法实相。 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 此经意云。 如世人远望旷野。 远望之者。 徒见此炎。 炎之相强立假名。 求其实事都不可得。 故云妄想成立有所谈议也。 如真言行者于瑜伽中。 见种种殊特境界。 乃至诸佛海会无尽庄严。 尔时应作此阳焰观。 了知唯是假名。 离于慢着。 转近心地。 则悟加持神变种种因缘。 但是法界焰耳。 故云如是真言相唯是假名。 经云。 复次秘密主。 如梦中所见。 昼日牟呼栗多刹那岁时等住。 种种异类受诸苦乐。 觉已都无所见。 如是梦真言行应知亦尔时。 释论云。 如梦中都无实事。 谓之有实。 觉已知无而还自笑。 人亦如是。 诸结使眠中实无而着。 得道觉时乃知无。 觉亦复自笑。 又如以眠力故。 无法而见法。 无喜事而喜。 无嗔事而嗔。 无怖事而怖。 众生亦尔。 无明眠力故。 不应瞋恚忧怖。 而生瞋忧怖等故。 今复明此梦事不思议边。 如梦中。 自见住寿一日二日乃至无量岁。 有种种国土及众生族类。 或昇天宫或在地狱受诸苦乐。 觉时但一念间耳。 于觉心眠法因缘中。 四句求之了不可得。 而梦事照然忆持不谬。 以一念为千万岁。 以一心为无量境。 此事非世间智者。 忆度筹量能尽其原底。 亦非可疑之处。 独梦者亲证知耳。 今此真言行者瑜伽之梦。 亦复如是。 或须臾间备见无量加持境界。 或不起于座而经多劫。 或遍游诸佛国土。 亲近供养利益众生。 此事诸众因缘中观察。 都无所起不出一念净心。 然亦分别不谬。 此事谁能思议出其所以。 然实独证者自知耳。 行者得如是境界。 但当以梦喻观之。 心不疑怪亦不生着。 即以普现色身之梦。 作无尽庄严。 故云深修十句也。 经云。 复次密主。 以影喻。 解了真言能发悉地。 如面缘于镜而现面像。 彼真言悉地。 当知如是者。 此中言影。 即是释论镜中像喻。 彼论云。 如镜中像。 非镜作非面作。 非执镜者作非自然作。 亦非无因缘作。 何以非镜作。 若面未到镜则无像故。 何以非面作。 无镜则无像故。 何以非执镜者作。 无镜无面则无像故。 何以非自然作者。 若未有镜未有面。 则无像。 像待镜待面。 然后有故。 亦非无因者。 若无因缘。 应常有应常无。 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 以是故非无因缘。 当知诸法亦复如是。 以我不可得故。 一切因缘生法不自在故。 诸法属因缘故。 非自作。 若自无。 他亦无故。 非他作。 若他作则失罪福力。 亦非共作以有二过故。 亦非无因。 如先世业因今世善恶行缘。 从是得苦乐。 一切诸法必有因缘。 以愚痴故不知耳。 如少儿。 见镜中像心乐爱着。 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 失乐更求亦复如是。 亦为得道圣人所笑。 今此真言门中。 以如来三密净身为镜。 自身三密行为镜中像因缘。 有悉地生犹如面像。 若行者悉地成就时。 乃至起五神通。 住寿长远面见十方国土游诸佛刹。 皆以此喻观察是事。 从自生。 他生耶。 若谓他三密加持能授是果。 则众生未修行时。 佛亦大悲平等。 何故不令成就。 若谓自如说行能得是果。 何因观察三密净镜之身。 求加被耶。 若共主则有二过。 何以故。 若谓我心为因。 待彼众缘方得成就者。 即此因中先有悉地果耶。 为先无耶。 若先有之。 众缘则无所用。 若先无之。 众缘复何所用。 然是悉地成就。 亦复非无因缘。 故智论镜像偈云。 非有亦非无。 亦复非有无。 此语亦不受。 如是名中道。 不应如彼少儿妄生取着也。 如作如是观故。 行者心无所得。 不生戏论故。 曰应如是知。 经云。 复次秘密主。 以乾闼婆城譬。 解了成就悉地宫者。 释论云。 日初出时。 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 日转高转灭。 此城但可眼见。 而无实有。 有人初未曾见。 意谓实乐。 疾行赴之。 近而遂失日高遂灭。 饥渴闷极。 覩热气如野马。 谓之为水。 复往趣之。 乃至求之。 疲极而无所见。 思惟自悟渴愿心息。 行者亦尔。 若以智慧无我无实法者。 是时颠倒愿息。 声闻经中。 无此乾闼婆城喻。 又以城喻身。 说此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 为破吾我故。 菩萨利根。 深入诸法空中。 故以乾闼婆城为喻也。 此中言悉地宫。 有上中下。 上谓密严佛国。 出过三界非二乘所得见闻。 中谓十方净严。 下谓诸天修罗宫等。 若行者成三品持明仙时。 安住如是悉地宫中。 当以此喻观察。 如海气日光因缘。 邑居严丽层台人物灿然可观。 不应同彼愚夫。 妄生贪着。 求其实事。 以此因缘。 于种种胜妙五尘中。 净心无所罣碍也。 经云。 复次秘密主。 以响喻解了真言声。 如缘声有响。 彼真言者当如是解者。 释论云。 若深山峡谷中。 若深绝涧中。 若空大舍中。 以语言声相击故。 从声有声名为响。 无智人谓为有实。 智者心念。 是声无人作。 但以声转故。 更有响声诳人耳根。 人欲语时。 亦咽口中有风。 名忧陀那。 还入至齐。 响出时。 触顶及断齿脣舌咽胸七处而退。 是名为语言。 愚人不解而生三毒。 智者了知心无所着。 但随诸法实相。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 闻种种八风违顺之音。 或诸圣者以无量法音现前教授。 或由舌根净故。 能以一音遍满世界。 遇此诸境界时。 亦当以响喻观察此。 但从三密众缘而有。 是事非生非灭非有非无。 是故于中不应妄生戏论。 尔时自入音声慧法门也。 经云。 复次秘密主。 如因月出故照于净水。 而现月影像。 如是真言水月喻。 彼持明者当如是说者。 释论云。 月在虚空中行。 而影现于水。 实法性月轮。 在如如法性实际虚空中。 而凡夫心水。 有我我所相现。 又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 大人见之则笑。 无智者亦尔。 身见故见有吾我。 无实智故见种种法。 见已欢喜欲取诸相。 得道圣人笑之也。 复次譬静水中见月影。 扰水则不见。 无明心静水中。 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 实智慧杖扰心水。 则不见。 以是故。 说诸菩萨知法如水中月。 持明行者亦如是。 由三蜜方便自心澄净故。 诸佛蜜严海会悉于中现。 或自以如意珠身。 于一切众生心水中现。 尔时应谛想观之。 今此蜜严之相。 从我净心生耶。 从佛净身生耶。 自他实相尚自毕竟不生。 何况相违因缘而有所生。 又如一切江河井池大小诸器。 月亦不来水亦不去。 而净月能以一轮。 普入众水之中。 我今亦复如是。 众生心亦不来。 自心亦复不去。 而见闻蒙益皆实不虚。 故当以慧杖搅之。 便知无实。 不得如彼婴童。 欲作方便取之。 以为玩好之具也。 既能自静其意。 复当如如不动为人演说之。 故曰持明者当如是说。 经云。 复次秘密主。 如天降雨生泡。 彼真言悉地种种变化。 当知亦尔者。 声闻经以受譬浮泡。 般若中以泡为喻。 虽实无性。 而因缘犹是实法。 欲十句中有如化而不明泡。 喻今此经譬。 意复殊也。 如夏时雨水自雨水中。 随渧之大少生种种浮泡。 形类各异。 然水性一味自为因缘。 四句推求无别所生之法。 是故此泡举体从缘。 泡起即是水起。 泡灭即是水灭。 故以此喻即心之变化也。 如行者即以自心作佛。 还蒙心佛示悟方便。 转入无量法门。 又以心为漫荼罗。 此境与心为缘能作种种不思议变化。 是故行者以浮泡喻观之。 了知不离自心。 故不生着也。 释论又云。 修定者有十四变化。 天龙鬼神亦能作化。 如化生光无定物。 但以心生便有心灭则灭。 是法无初中后。 生是无所从来。 灭亦无所至。 当知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 清净如虚空无所染着。 不为罪福所污。 诸法亦尔。 法性如如实际。 自然常净。 譬如阎浮提四大河。 一一河有五百小河以为眷属。 此水种种不净。 入大海中皆悉清净。 与泡喻意同也。 经云。 复次秘密主。 如空中无众生无寿命。 彼作者不可得。 心以迷乱故。 而生如是种种妄见者。 释论云。 如虚空者。 谓但有名而无实法。 虚空非可见法。 远视故。 眼光转见缥色。 诸法亦如是。 空无所有。 人远无漏实智慧故。 弃实相。 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 心着如少儿仰视青天。 谓有实色。 有人飞上。 极远而无所见。 又如虚空性常清净。 人谓阴曀为不净。 诸法亦如。 是性常清净。 淫欲瞋恚等曀故。 人谓不净。 此经云。 心迷乱者。 如人以疾病非人等种种因缘。 其心迷乱。 妄见净虚空中有种种人物形相。 或可怖畏或可贪着。 若得本心时。 则知此事生时不染虚空。 灭时亦非还净。 本来不碍虚空。 亦不异于空。 行者修观行时。 若有种种魔事种种业烦恼境。 皆当安心此喻如净虚空。 虽于无量劫中处于地狱。 尔时意无罣碍。 如得神通者。 于空一显色中自在飞行。 不为人法妄想之所尘污也。 经云。 复次秘密主。 譬如火烬。 若人执持在手。 而以旋转空中。 有轮像生者。 如人持火烬。 空中旋转作种种相。 或方或圆三角半月。 大少长短随意所为。 愚少观之。 以为实事而生念着。 然实都无法生。 但手中速疾力。 能运一火成无量相耳。 真言行者若于瑜伽中。 随心所运无不成就。 乃至于一a 阿字门。 旋转无碍成无量法门。 尔时当造斯观。 但由净菩提心一体速疾力巧用使然。 不应于中作种种见计。 为胜妙而生戏论也。 释论无火轮喻。 别有影喻。 云如影可见而不可捉。 诸法亦如是。 眼情等见闻觉知。 实不可得。 又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 诸结使烦恼遮正见光。 则有我相法相。 又如影。 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 善恶业影亦如是。 复后世去时亦去。 今世住时亦住。 报不断故。 罪福熟时则出。 然是影非有物。 但是谁眼法。 如旋火[火*曹]疾转成轮。 亦非实有。 喻意大同也。 秘密主。 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 必定句正等觉句。 渐次大乘生句者。 梵音谓句为钵昙。 义如前释。 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 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 故名大乘句。 心之实性。 更无一法可以显示之者。 亦不可授人。 但如是深观察时。 障盖云披。 自当证知耳。 故名心句。 如来智慧。 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 亦无过上。 故名无等。 而心之实相。 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 故曰无等等。 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 则安住其中。 故曰无等等句。 诸佛以此十缘生义。 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 若有能信解者。 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魔。 皆化身作佛说相似般若。 亦不能变易其心。 使法相不如是。 故曰必定句。 以此中道正观。 离有为无为界。 极无自性心生。 即是心佛显现。 故曰正等觉句。 以深修观察故。 如入大海渐次转深。 乃至毗卢遮那。 以上上智观。 方能尽其源底。 故曰渐次大乘生句。 当知如是六句。 次第相释次第相生也。 毗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 作无尽庄严藏。 从十世界微尘数诸法界门。 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宝。 遍施众生犹尚不匮。 故曰具足法财。 一切如来智业由此具足。 故曰出生种种工巧大智慧。 若于一念心中。 明见十缘生义。 则上穷无尽法界。 下极无尽众生界。 其中一切心相。 皆能了了觉知。 以皆从缘起。 即空即儗即中故。 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 阿阇梨言。 行者初修观行境界现前时。 由内因外缘力故。 自然有缘起智生。 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而后通彻也。 梵本中云。 自此以后。 次说真言者持诵次第。 如法悉地。 如法果生。 此是传法者所记。 故不于经中具出其大意言。 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 从此以下。 明进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 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者。 上品已约种种心相。 对辨一切智心竟。 然此妙果。 以何方便而能得至耶。 故此品。 次明入漫荼罗行法。 具众缘支分及所要真言。 皆于此中广明。 譬如已知乳酪有醍醐性。 即教令具诸器物方便攒摇。 以从缘起故。 当知不异十缘生句也。 复次声闻经中。 以毗尼为秘藏。 要择人简众方乃授之。 若未发律仪不合听闻修习。 摩诃衍中亦以持明为秘藏。 未入漫荼罗者不合读诵受持。 还同盗听布萨反招重罪。 所以然者。 如世人慈育稚子。 虽复情无所悋。 而不授与干将莫耶。 以不知运用方便故。 必伤其体。 今此法门亦复如是。 即心成佛旨趣难知。 恐未来众生轻慢法故。 不能谘访善知识。 未蒙三密加持。 而自师心执文。 辄自修学。 久用功力无所能成。 反谤此经谓非佛说。 又此经文。 有浅略深秘二释。 就深秘释中复有浅深。 辄尔披翫者。 以不解密号故。 谓是因缘事相。 心生慢易自言。 我行真道何用咒术事耶。 以如是等因缘。 感匮法业。 于无量劫堕恶趣中。 所以修学真言者。 要令先入漫茶罗也。 漫荼罗名义下当更释。 经云。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 白佛言。 希有世尊。 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 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 乃至一切支分。 皆悉出现如来之身。 遍至十方。 还来本位中住者。 即金刚手。 承佛神力领解上文。 先叹世尊甚为奇特。 由具大方便故。 乃能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 所谓自心自觉不可思议法界。 出过一切心地。 的无所依也。 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 菩萨亦如是。 依心进行。 故名此心为地。 以心尚有所依故。 未名正遍知。 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进趣都息。 故名超越心地也。 虽究竟寂灭不可言宣。 而能以种种方便道。 为众生类。 如本性信解而演说法。 即是领解一切智心无尽庄严之迹也。 不思议法界即喻莲花台。 种种方便道即喻莲花叶。 此领解中文虽简略。 而提举宗通妙旨。 无所不周。 次即请佛。 唯愿世尊。 次说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也。 今且约胎藏为喻。 行者初发一切智心。 如父母和合因缘。 识种子初託胎中。 尔时渐次增长。 为行业巧风之所匠成。 乃至始诞育时。 诸根百体皆悉备足。 始于父母种姓中生。 犹如依真言门。 学大悲万行净心显现。 又此婴童。 渐具人法习诸伎艺。 伎艺已通施行事业。 如于净心中。 发起方便修治自地。 随缘利物济度众生。 故名大悲胎藏生也。 复次初入净菩提心门见法明道。 如识种子歌罗罗时。 前七地以来。 为大悲万行之所含养。 如在胎藏。 无功用以去渐学如来方便。 如婴童已生习诸伎艺。 至如来一切智地。 如伎艺已成施于从政。 故名大悲胎藏生。 又是一重秘密漫荼罗也。 今以莲花喻此漫荼罗义。 如莲种在坚[穀-禾+卵]之中。 枝条花叶之性已宛然具足。 犹若世间种子心。 从此渐次增长。 乃至初生花疱时。 莲台果实隐于叶藏之内。 如出世间心尚在蕴中。 又由此叶藏所包。 不为风寒众缘之所伤坏。 净色鬓蘂日夜滋荣。 犹如大悲胎藏。 既成就已。 于日光中显照开敷。 如方便满足。 今此中妙法莲花漫荼罗义。 毗卢遮那本地常心。 即是花台具体。 四佛四菩萨。 醍醐果德。 如众实俱成。 十世界微尘数金刚密慧差别智印。 犹如鬓蘂。 十世界微尘数大悲万行波罗密门。 犹如花藏。 三乘六道无量应身。 犹如根茎条叶发晖相间。 以如是众德轮圆周备故。 名漫荼罗也。 然以如来加持故。 从佛菩提自证之德。 现八叶中胎藏身。 从金刚密印现第一重金刚手等诸内眷属。 从大悲万行。 现第二重摩诃萨埵诸大眷属。 从普门方便。 现第三重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 若以轮王灌顶方之。 则第三重如万国君长。 第二重如朝廷百揆。 第一重如宗枝内弼。 中胎如垂拱之君。 故花台常智。 为大漫荼罗王也。 若自本垂迹。 则从中胎一一门。 各流出第一重种种门。 从第一重一一门。 各流出第二重种种门从第二重一一门。 各流出第三重种种门。 若行因至果。 则第三重之所引摄成就。 能通第二重。 第二重之所引摄成就。 能通第一重。 第一重之所引摄成就。 能见中胎藏。 由此言之。 则诸众生类本性信解。 虽复无量无边。 而此漫荼罗法门。 所为义利。 亦复罄无不尽。 故云为满足彼诸未来世无量众生。 为救护安乐故也。 经云。 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 于大众会中遍观察已。 告执金刚秘密主言。 谛听金刚手。 今说修行漫荼罗行。 满足一切智智法门者。 此中大会。 即是法界漫荼罗所摄应度众生。 今佛欲说深密之行。 为令不差道机故。 以慧眼观察。 即此慧眼所加持故。 先世善萌无不开发。 犹如良田已布善种。 则堪受时雨之施也。 此修行。 梵音娜耶。 即是乘义道义。 谓从一念善根乃至成佛。 于是中间。 一一诸地所乘之法所行之道。 通名娜耶。 漫荼罗中诸善知识。 如造乘治道及将导者。 众生乘而行之。 名修漫荼罗行。 此行。 梵音折利耶也。 且如下文云。 先为弟子择治平地。 若论外事自如常释。 若为我倒凡夫。 择得一念守斋种子心治令平正。 亦名治地。 乃至为一生补处菩萨。 择去心中无明父母极细之垢。 亦名治地。 由此言之。 则经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义。 凡有几重。 例如十缘生句。 皆渐次转深不可穷尽也。 执金刚作如是劝请。 佛佛还以此印印之。 而后衍说。 故云满足一切智智法门。 若此地不满。 则不能普为一切众生作救护安乐也。 经云。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 本昔誓愿成就无尽法界度脱无余众生界故。 一切如来同共集会。 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者。 以如来本行菩萨道时。 立如是誓愿。 我当成就一切诸佛法界。 悉皆度脱无余众生界。 今所愿已满。 而应度众生不尽。 以众生无尽。 即是法界亦无尽也。 界有三种。 所谓法界心界众生界。 离法界无别众生界。 众生界即是法界。 离心界无别法界。 法界即是心界。 当知此三种无二无别。 为欲转释法界义故。 次言无余众生界。 以众生界未得一切解脱。 即是法界未得遍满成就。 故如来勤修事业。 无有休息也。 即以此本愿因缘故。 一切如来同共集会。 如僧中有大事因缘若结界说戒之类则众僧集会同共印持。 以一戒一见故。 不应别众也。 今将说满足一切智智法门。 亦是诸佛大事因缘。 以同一本誓同一法界故。 皆悉集会。 共以神力加持也。 渐次证入者。 如初无畏时。 以声字观修漫荼罗行。 第二无畏。 于有相观中修漫荼罗行。 第三无畏。 于唯蕴无我心中修漫荼罗行。 第四无畏。 于法缘心中修漫荼罗行。 第五无畏。 于无缘心中修漫荼罗行。 第六无畏。 于平等心中修漫荼罗行。 离垢地以去。 各于自地观心中修漫荼罗行。 略以行位分之。 已作十六重深浅不同。 此一一位。 自有菩提种子心。 有大悲胎藏增长因缘。 有慧方便业受用之果。 如前所说。 从一一门。 各流出种种门等。 其中从因向果。 则三密方便展转不同。 容极至心王大海。 方一味无别耳。 今此十方诸佛。 本行菩萨道时。 各乘一法门。 到于一切智地。 以将说普门众行发起因缘。 同共入此大悲胎藏三昧。 从本所修行道。 渐次证入一一观之。 如菩萨修禅时于九次第定中。 逆顺出入定散超间。 奋迅游戏无不自在。 是诸如来。 渐次证入大悲藏发生三摩地。 亦复如是。 或观无尽法界。 以一切心为一心。 以一切门为一门。 或观无余众生界。 以一心为一切心。 以一门为一切门。 若以此十六重玄义。 即横竪统摄十二部经。 则旋转无尽也。 经云。 世尊一切支分。 皆悉出现如来之身者。 前现庄严藏时。 普门一一身各遍十方。 随缘应物。 今欲说漫荼罗圆位故。 还约佛身上中下体。 以部类分之。 自齐以下。 现生身释迦示同人法。 及二乘六趣种种类形色像威仪。 言音坛座各各殊异。 及其眷属展转不同。 普于八方。 如漫荼罗本位次第而住。 自齐以上至咽。 出现无量十住诸菩萨。 各持三密之身。 与无量眷属普于八方。 如漫荼罗本位次第而住。 然此中自有二重。 从心以下。 是持大悲万行十佛刹微尘诸大眷属。 从心以上。 是持金刚密慧十佛刹微尘诸内眷属。 通名大心众也。 从咽以上至如来顶相。 出现四智四三昧果德佛身。 即此八身于一切世界中。 徒众刹土名号身业。 诸受用事皆悉不同。 亦于八方。 如漫荼罗本位次第而住。 经云。 为彼从初发心。 乃至十地诸菩萨者。 谓初发净菩提心时。 见此漫荼罗。 已遍法界。 昇第二住。 又逾广逾深作十转开明。 乃至第十一地而后所见圆极。 如是安布分位已。 即皆遍至十方。 于自法界门。 施作真言事业。 示现进修次第。 教授众主。 此相现前了了无碍。 下文所说。 但开出此心作名字流通耳。 又令普现随类身。 而言悉现如来身者。 明本迹俱不思议加持不二。 岂欲令独一法界作种种形耶。 行者如是解时。 观毗卢遮那与鬼畜等尊。 其心平等无胜劣之想。 辄从一门而入皆见心王。 是故作佛事已。 经云。 遍至十方。 还来入佛身本位。 本位中住而复还入。 意明一切方便毕竟同归也。 经云。 时薄伽梵。 复告执金刚秘密主言。 谛听金刚手。 漫荼罗位初阿阇梨者。 从此已后迄灌顶教诫竟。 金刚手问得几所福德聚。 而白佛言。 从今以后我当供养是善男子善女人。 何以故。 彼善男子善女人。 同见佛世尊故。 此明入漫荼罗众多支分。 又自大力明妃。 迄第二品末。 明缘坛行事所要真言也。 就众多支分中。 最初明阿阇梨支分。 所以然者。 佛说此经要从师受不得辄尔修行。 若无明师。 则所传无寄故也。 然以解二种义故。 得阿阇梨名。 所谓浅略深奥分。 若观前人。 未有深解之机。 则顺常途随文为释。 若已成就利根智慧。 则当演畅深密而教授之。 今还以此二分释阿阇梨义。 若于此漫荼罗种种支分。 乃至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 皆悉通达得传教灌顶。 是名阿阇梨。 若度违顺八心证寂然界。 是名阿阇梨。 若已心王自在。 觉自心本不生。 名阿阇梨。 若生极无自性心。 得入如上漫荼罗海会。 名阿阇梨。 从此复有十重深行。 乃至于解三密人中。 最为上首如金刚萨埵。 是名阿阇梨。 复次毗卢遮那。 是名阿阇梨。 是故作最初阿阇梨事业时。 即须观照自身。 即同于金刚萨埵毗卢遮那。 以身语密印而作加持。 乃名善住师位。 不尔无所能成也。 自余深行者即可以意得。 次明阿阇梨众德。 经云。 应发菩提心者。 谓生决定誓愿。 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必当普度法界众生。 此心犹如幢旗。 是众行导首。 犹如种子。 是万德根本。 若不发此心。 亦如未託歌罗罗。 则大悲胎藏何所养育。 自不能建立善根。 况复为人师耶。 当约一一地作深密释。 乃至毗卢遮那。 始名无尽法界究竟发心耳。 经云。 妙慧慈悲者。 般若有二种。 有与六波罗密和合般若。 有实相般若。 此中意明初句。 此慧犹如巧风。 能轨匠歌罗罗心使百体成就。 行者犹有慧。 故则能善知通塞判决是非。 于漫荼罗一切事业中。 动合规矩心无疑滞。 乃堪作阿阇梨。 以要言之。 若同毗卢遮那智业圆满。 是名深行阿阇梨也。 慈悲。 谓怜愍之心彻于骨髓。 诸有所作。 皆为建立众生。 必使成就无尽法界之乐。 度脱无余众生界之苦。 若无此心。 则如胎藏不成。 又安能有所含养。 乃至毗卢遮那以本愿故。 住于加持世界。 普现悲生漫荼罗。 是名深秘阿阇梨。 兼综众艺者。 谓妙善世间种种伎艺也。 谓声论因论。 十八明处六十四能。 算数方药观相工巧之类。 缘漫荼罗所要皆不假于人。 则造次施为无阙乏之过。 然后堪作阿阇梨。 复次行如是法中。 尽与实相不相违背。 名为妙善众艺。 复次于一切总持三昧门道品。 诸度四辨四摄力无畏等。 皆得善巧。 则能随意造作秘密漫荼罗。 名为妙善众艺也。 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者。 即是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见甚深中道。 照不可得空。 是事如摩诃般若中广说。 若行者于文字及观心中。 善得通达离于见着。 乃应为人作世间阿阇梨也。 复次初劫智慧犹与二乘共行。 非深般若。 二劫智慧尚与二乘共闻。 亦非甚深般若。 第三劫等虚空心无边智慧。 一切二乘不能思议。 乃名甚深般若。 堪作秘密行阿阇梨也。 就秘密中又渐次转深。 乃至佛为十地说般若。 则九地非其境界。 唯大毗卢遮那得名究竟阿阇梨也。 通达三乘者。 谓于大小乘三藏教中。 善其文义也。 能难能答。 堪可匠成三学拔除弟子恶邪。 乃应作阿阇梨。 若不尔者。 或为他论议师辈之所摧屈。 则于传法无力生他不信也。 又此经宗。 横统一切佛教。 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 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 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 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 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 即摄花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 皆入其中。 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 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 皆入其中。 于种种圣言。 无不统其精要。 若能持是心印。 广开一切法门。 是名通达三乘也。 复次真言门。 乘三密印至佛三平等地。 名为通达三乘。 浅深重数如前说。 善解真言实义者。 如真言门。 有种种真言种种身印种种本尊。 乃至具缘供物一一支分。 声字形色诸相不同。 随事分别识其性类。 知如是法寂灾处用。 如是法增益处用。 如是法降伏处用。 如持明藏苏悉地等广分别说。 此是通达真言实义。 所以然者。 一一真言。 皆如来妙极之语也。 如真言中有质多字。 浅释只名为心。 若作深秘释。 质谓遮字带三昧声也。 遮是无迁变义。 无迁变即是佛性。 佛性亦名般若波罗蜜。 亦名首楞严三昧。 是故定慧具足。 多字是一切法如如解脱不可得义。 若如是说心。 乃名妙极之语也。 复次如身印。 左手是三昧义。 右手是般若义。 十指是十波罗蜜满足义。 亦是一切智五轮譬喻义。 如本尊形。 女是禅定。 男是智慧。 黄色是金刚身。 白是大悲。 赤是大慧。 青是大空。 黑是大力。 乃至一切缘中。 皆有第一实际义。 岂可如文生解耶。 若通达如是实义。 乃应作阿阇梨。 亦约三劫十地以明深行也。 知众生心者。 以阿阇梨善知三部上中下用。 种种性类差别。 及住瑜伽故。 以加持方便。 能了知众生心行也。 如有来求法者。 师应谓言。 汝且随所安。 我当思惟。 即是持彼名字。 入于静室如法持诵。 观彼因缘。 以本尊加被故。 当见相貌。 若是外道欲来盗法。 或伺求其便而来诈亲。 尔时本尊或现外道等形。 审观像类自然可识。 应方便遣喻言。 善男子。 夫求法者。 应先除断一切恶见巧伪之心。 又诸菩萨为度众生故。 能作种种难行苦行。 汝今岂能为此难行事耶。 且随本缘而作利益。 若境界中。 见本尊在漫荼罗。 将引弟子为其灌顶。 或持以付之。 如是等种种善相。 则应摄授。 复次若本尊舍本色像而作赤色。 是人性多瞋恚。 黑色多痴。 黄色多贪。 白色多善。 缥色多无记。 及于漫荼罗中。 观察花所至处。 上中下类种种微相。 亦可知彼心机是器非器也。 然于如是相中不应取着。 亦以十缘生句而观察之。 于如是事一一明了。 堪住师位也。 复次深秘释者。 知众生心。 即是如实知自心。 以能知自心故。 即能明识他心。 如家有宝藏即善鉴他宝。 乃至诸根性欲本末因缘。 心所动作戏论。 无不了了通达。 是名深行阿阇梨也。 信诸佛菩萨者。 阿阇梨言。 一切善法以信为首。 当最初说之。 今顺梵文语便。 兼以通于后位故。 作不次说耳。 谓此宗。 初入法门时。 意尤浅近难识。 且三乘实相。 无不离于文字。 而真言者。 要须口诵梵文心亦观之。 或屈申身分支节犹如戏弄。 或修三昧乃观女人之像或忿怒等形。 或以水灌顶。 或造作火坛。 若欲以心识筹量。 则加持之迹又不可见。 自非具深信者。 安得不疑惑耶。 又此行者。 于此众缘事相。 皆以谛信行之。 若勤苦多是未蒙现益。 尔时即自思惟。 由我功行未至。 或由三毒垢染惑障重故。 如浣衣鑽火。 但勿中途休废。 自当纯净目覩光明耳。 复当思惟幻喻。 如药物和合而得昇空住寿。 亦非利根智慧所能思识。 但令妙解其术无不成者。 以此深心净信离疑惑故。 渐得法验现前。 复由法验现前故。 信解转增不可爼坏。 若不如是者。 则同无手之人。 虽至不宝藏中空无所得。 况在阿阇梨位乎。 复次众生一念心中。 有如来寿量长远之身寂光海会。 乃至不退诸菩萨。 亦复不能知。 当知此法倍复难信。 故法花中。 补处三请如来四诫。 然后演说。 今此经。 具有修入方便。 乃至一生可成。 若能谛受不疑。 到于信地或度于信解。 乃名深行阿阇梨也。 得传教灌顶善解漫荼罗画者。 灌顶有二种。 谓于弟子法中得灌顶已。 渐次进修。 乃至成就阿阇梨众德。 尔时得阿阇梨欢喜。 更为造漫荼罗作传教灌顶。 如法慰喻言。 佛子汝已于秘密藏中。 随顺修学具足明了。 堪能教授于他。 汝今已得善利。 乃至诸贤圣众亦皆称叹。 今已作灌顶竟。 汝当以真净心传持流布。 使如来秘密藏久久不灭。 如是随其所应种种慰喻已。 即应为人作漫荼罗阿阇梨也。 复次行者于瑜伽中。 阿阇梨众德成就。 尔时深行阿阇梨。 为作心漫荼罗。 尔时弟子了了。 明见得蒙大毗卢遮那。 以大悲水作心灌顶。 是事下当更说。 乃至地波罗蜜满足时。 十方诸佛现前灌顶授佛职位。 皆名得传教灌顶也。 已得传教灌顶。 不应作最后断种人。 应绍先师事业度诸弟子。 即此最初方便。 须解漫荼罗图像。 故次明之。 谓此中一一方位相貌。 调布众色缋画庄严。 皆应自善其事不看他面。 乃堪作阿阇梨。 复次能于净菩提心。 以慧方便。 画作无尽庄严大漫荼罗王。 乃名深行阿阇梨。 其性调柔离于我执者。 此我执。 梵本作灌顶字。 阿阇梨相传云。 此字义不相应。 当云离于我执也。 其性调柔。 即是安住传教威仪住忍辱地。 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虽种族色相多闻智慧。 无不出群绝众。 亦不生高慢之心。 能慈心下济诱诲新学。 乃至卑小姓等。 亦不怀下劣之想嫉妬之心。 但一心以法自调依法而住。 如是调柔。 即是离于我执。 是转相释也。 复次调柔者。 如百练纯腊以调柔故。 随工巧之手无所不为。 今行者净治此心。 一切麁矿尽故。 随巧慧之手无所不为。 故能住忍辱地随缘应物。 又诸佛菩萨法门中入道。 犹如上族。 诸天龙鬼法门中入道。 犹如下族。 即以此身。 作大日如来尊特相海。 犹如色貌第一。 望不能作者。 犹如垢衣蕞漏。 于一心中悉闻诸佛说法。 分别不谬。 名为多闻。 望六根暗塞者。 名为少闻。 无量智慧自然开敷。 名为智慧。 无明三毒名为愚痴。 以如是诸法毕竟等故。 不应心有高下。 故名调柔。 唯佛一人。 乃名一切调柔善住阿阇梨法也。 于真言行善得决定者。 调于造立漫荼罗种种方便中。 心得决定离诸疑网。 所谓如是护身如是结界如是迎请。 如是净诸供具而以奉献。 以如是真言手印加持。 乃至持诵进修。 及成悉地时。 亦有无量次第法。 如是备在下文及供养次第中。 不能缕说。 若行事时。 及他决择违妨。 方复踌躇观察。 或取本寻捡。 不名善作阿阇梨也。 复次阿阇梨。 以于瑜伽得决定故。 随有所作。 皆与三昧相应。 如献花时。 即与花三昧相应。 此中本尊明了现前。 若奉香灯涂香阏伽水等时。 亦与香三昧乃至香水三昧相应。 一一本尊亦随事现前。 如是一一缘中。 皆是入法界门皆见善知识。 旋转运用皆与理相应。 不复临事稽留方始作观。 当知是人堪作秘密阿阇梨也。 究习瑜伽者。 谓善修相应法也。 谓于三部真言上中下成就等事。 一一通达。 皆与正理相应。 名善修瑜伽。 又于息灾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增益降伏。 或增益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降伏息灾。 于降伏法中。 即能以此方便息灾增益。 随彼彼相应之法。 皆能善分别之。 名善修瑜伽。 又于漫荼罗中种种本尊。 三昧形色字印性类威仪。 及供养成就时运心观察方便。 皆已相应修习。 此中障碍及悉地相。 亦善觉知乃可传法也。 复次大悲胎藏发生三昧中。 有种种法界门种种善知识。 如善财童子次第询求。 或于如是法门已善修行。 而于余门未能究习。 若入普门世界时。 则能于一念中具足相应。 是名深行阿阇梨也。 住勇健菩提心者。 勇健是雄勐无怯弱义。 所以须此心者。 以真言行者未见真谛以来当有违顺境界。 或现种种可畏形色。 或作异声。 乃至震动大地。 或有大力毗那野迦现作留难。 尔时安心不动。 无有退屈。 依于法教而净除之。 犹行者见此净菩提心有大义利故。 自然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彼彼魔事不能留碍也。 又未见菩提心时。 于瑜伽中。 当有种种相见。 所谓地水火风虚空。 青黄赤白黑色等诸异相貌。 尔时心未明了故不能甄辨。 亦不应生退转之意。 但作是念。 此事非无因缘。 若我见谛时。 于菩提心明了无碍。 自当解耳。 又当以十缘生句观之。 心不取舍。 但当勇进行菩萨道。 既证菩提心已。 即知往昔某时有如是相。 复于某时更有如是事相。 皆为如是因缘。 无不鉴其先兆识其本末也。 复次行者照见心明道时。 即于无尽大愿得坚固力。 乃至毗卢遮那金翅鸟王。 俯观法界大海如视明镜。 奋止观翅搏天人龙。 乃是勇健菩提心也。 秘密主。 如是法则阿阇梨。 诸佛菩萨之所称叹者。 以众德兼备故。 即能流通密教不断佛种。 是名佛之真子。 从真言行生。 常为众圣之所称叹也。 若弟子修瑜伽行。 则能见此上人天龙八部恭敬供养。 或见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劝发大众。 如释迦牟尼。 说菩萨萨陀波崙求法因缘也。 经云。 复次秘密主。 彼阿阇梨若见众生。 堪为法器远离诸垢。 有大信解勤勇深信常念利他者。 即是阿阇梨支分中。 明摄受弟子仪式也。 此中众生有二种。 或已发菩提心。 往诣善知识所求请真言行法。 或未发菩提心。 而师自鉴别之。 知彼堪为法器能持是法。 或于瑜伽中见彼根缘。 或诸佛菩萨之所嘱累。 令为灌顶而教授之。 或亲见众圣为其作灌顶法。 然后付嘱令其教授。 有如是相乃可传法也。 如贫里秽食。 不可置于宝器。 轮王妙药。 不可使薄福之人辄尔服之。 以不消故。 或能断命故。 须函盖相称则授受皆得其宜。 又如弊衣垢腻滋甚。 则不可顿加染色。 先当教令澣灌。 然后可以施綵绘之功。 众生亦尔。 若先习垢染。 则不染法界之色。 故须远离诸垢也。 有大信解者。 此信解。 梵音阿毗目底。 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 如凿井已渐至泥。 虽未见水必知在近。 故名信解也。 下云深信者。 此信。 梵音舍攞驮。 是依事依人之信。 如闻长者之言。 或出常情之表。 但以是人未甞欺诳故。 即便谛受依行。 亦名为信。 与上文信诸佛菩萨义同。 梵语本是两名。 唐音无以甄别故。 同名言信耳。 若人闻说如上不思议法界。 以宿殖善本。 神情明利故。 即能忍受其言。 知众生心中决有此理。 名为信解。 又先世已曾亲近善知识故。 于三宝缘深。 虽不可比量筹度处。 即能悬信。 故曰深信。 勤勇是精进别名。 释论云。 譬如穿井以见湿泥转加精勤必望得水。 又如鑽火已得见烟。 倍复力励必望得火。 故次信解而明勤勇也。 所以然者。 今此自然智慧。 要因瑜伽。 而此瑜伽。 必须大精进力。 故释论云。 禅定智慧。 不可以福愿求。 亦非麁观能得。 要须身心精勤急着不懈尔乃成辨。 如佛所说。 血肉脂髓皆使竭尽。 但令皮骨筋在不舍精进。 如是乃得定慧。 得是二事则众事皆辨。 故须具精进性者。 方可传授也。 复次精进是一切善法之根本。 能发动先世福德。 如雨润种能令必生。 若无勤勇之心。 则虽有宿殖之业。 无由发起。 乃至今世利乐尚不可得。 何况菩提道邪。 是故由发行因缘便得深信。 以深心故。 即能志求胜法荷负众生。 须养以大悲胎藏令得增广。 故云有常念利他之性者。 方可传授也。 复次阿阇梨。 于瑜伽中。 见闻诸佛菩萨称其具如斯德。 或见在众圣前。 至诚勤恳希求道要。 经历多时初不懈退。 乃行利他之事救摄众生。 本尊哀愍遣令教授。 诸如是例可以意知。 又深行阿阇梨六根净故。 见彼无量劫来障道成道因缘。 无有错谬。 又于普门漫荼罗根缘相摄之处。 亦悉知之。 乃名善观弟子也。 经云。 若弟子具如是相貌者。 阿阇梨应自往劝发如是告言者。 此有二义。 一则除弟子疑心故。 但恐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是以不妄与人。 必是可传。 自当求而授与不俟来请也。 二为除阿阇梨悋心故。 乃至无间火聚中。 有可流通亦当往赴。 况遇良缘求而不惠耶。 次有五偈。 明其劝发方便。 初偈云。 佛子此大乘。 真言行道法。 我今正开演。 为彼大乘器者。 意言。 汝佛子当知。 今此大乘真言行所乘之道法则仪轨。 以汝是大乘器量故。 堪能信受。 我今当正说之也。 次偈。 过去等正觉及与未来世。 现在诸世尊。 住饶益众生。 如是诸贤者。 解真言妙法。 勤勇获种智。 坐无相菩提者。 即是开十方三世诸佛一切方便门。 唯以一道成佛更无余道也。 以佛佛同道故。 今还引诸佛证明。 是事如法花中广说。 又言住饶益者。 谓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即是如来住处也。 诸贤者即是如来。 由普贤愿行悉以圆极故以为称。 皆由解此真言妙法得大勤勇。 成一切智。 就偈颂省文故。 云种智也。 坐于诸法寂灭。 即是菩提。 非已成今成当成。 无法可观不从他得。 当有何相耶。 此菩提。 不可说以示人。 故次偈更以外迹明之。 偈云。 真言势无比。 能摧彼大力。 极忿怒魔军。 释师子救世者。 意言。 虽无定相而具一切威力。 能伏诸魔制诸外道。 开甘露门转大法轮。 一切人天见如是迹。 故号为释迦师子救世间者。 如见烟知火。 故当信受也。 次偈云。 是故汝佛子。 应以如是慧。 方便作成就。 当获萨婆若者。 是劝发行人令求彼果。 汝今幸自有心何不证之。 但当以此妙慧而作成就。 不久自当成一切智也。 上文。 金刚手直问毗卢遮那。 云何得一切智智。 佛亦直答。 如实知自心。 是名一切智智。 今此中教授义亦同。 然直举无相菩提。 便即劝令修证。 更无行位差别可以错于其间。 虽前品广明诸相。 作种种名字庄严。 至论心处意皆如是也。 经偈云。 行者悲念心。 发起令增广。 彼坚住受教。 当为择平地者。 言阿阇梨已得弟子。 次明治地支分也。 此中行者字。 梵本云真言者。 以偈中不可六字故。 取意删之。 下文颇有此例。 不复烦说。 谓真言者数数。 以如是善法发起其心。 即令彼意乐渐得增广。 知彼坚住受教不复移转。 方为作漫荼罗。 或于瑜伽中见彼根缘已固。 然后择地也。 金刚顶大本。 及苏悉地等经。 广说地相。 然其大意者。 今此世界。 自不如余净域怛然平正。 但随下文所说诸胜处中。 择取平正端严可造圆坛之处。 辄便动作施为无所妨碍。 便可充事也。 复次今造诸坛何处皆得。 如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平正心地。 方作大悲漫荼罗。 但随所说胜处中。 有少分平正可净治处。 便于此中开出万德漫荼罗。 浅深重数准前广释也。 偈云。 山林多花菓。 悦意诸清泉。 诸佛所称叹。 作圆坛事业者。 诸胜处中。 最以山林为上。 虽重严众峯端严幽寂。 若无花菓流泉人所不乐。 则众缘多阙亦不堪任。 故须有种种名花甘实。 兼有清净泉池情所爱悦之处。 则是佛所称叹。 可作漫荼罗事业也。 或行者于三昧中见如是胜处。 若闻圣尊之所称说。 令于彼处作之。 下文例尔也。 复次山者梵云娜伽。 是不动义。 谓阿阇梨瑜伽中观此行人。 住于四性法中。 所行善事坚心不动。 谓敬事师长孝养父母等。 随有八心花菓开萠。 可出生净法处。 便可建立漫荼罗也。 复次净菩提心。 安住谛理坚固不动。 八方大风不能震摇。 大悲方便花菓处处弥布。 常流净法利乐众生。 最是佛所称叹。 好作漫荼罗处也。 次偈云。 或在河流处。 鹅雁等庄严。 彼应作慧解。 悲生漫荼罗者。 若不得名山。 即泉水为其次。 谓诸河流常无断绝之处。 妙音好鸟翔集游咏。 端严清洁远离嚣烦。 即可作坛也。 雁非正翻。 梵本云娑罗娑鸟。 状如鸳鸯而大。 此声甚清雅。 此方所无。 故会意言耳。 虽世谛漫荼罗。 亦须慧解。 持真言人乃能建立。 故云应以慧解作悲生漫荼罗。 复次水是流不住义。 其心不滞常能胜进。 名之为水。 福河不断。 名之为水。 以先能安心谛理人自不可多得。 但使从本净流出已。 正趣是中者。 即可运无碍慧。 为建立悲生漫荼罗也。 妙音众鸟庄严。 是能宣扬善法之义。 亦是常念利他故众生所归。 咸得欢乐。 叹其恩德有大名称也。 偈云。 正觉缘导师。 圣者声闻众。 曾游此地分。 佛常所称誉者。 若山泉福地众圣所曾游履。 自属上条。 今此中意言。 虽非如上胜处。 而是诸佛缘觉及声闻弟子等。 得道涅槃之处。 或久住其中。 又其次也。 如西方。 八塔及三乘圣众遗迹甚多。 皆是大威德诸天常所护持瞻礼。 犹如般若经所在之处。 诸小鬼辈不敢停留。 故法验易成也。 佛所称誉。 谓如仙人住山。 世尊记说于中易可得道之类是也。 复次若人已发菩提心。 即是诸佛生地。 亦是得道转法轮般涅槃处。 亦是久住其中。 以四威仪广利众生之处。 虽未闻秘藏。 但得三乘共行处。 亦名吉祥。 谓观察性空无相无作。 无有我人众生寿者。 此是二乘成道入涅槃处。 亦是种种本生经。 菩萨弃舍身命学波罗蜜处。 皆可就中作漫荼罗。 复次自谓已得涅槃生灭度想。 是声闻辟支佛所。 游地分。 若不得一向求菩提人。 即应平治此中画作悲生漫荼罗。 偈云。 及余诸方所。 僧坊阿练若者。 除圣迹之外。 但随方国土诸梵行者所居。 僧坊。 梵音毗诃罗译为住处。 即是长福住处也。 白衣为长福故。 为诸比丘造房。 令持戒禅慧者。 得庇御风寒暑湿种种不饶益事。 安心行道。 令檀越受用施福。 日夜常流无有断绝。 故名住处也。 阿练若名为意乐处。 谓空寂。 行者所乐之处。 或独一无侣。 或二三人。 于寺外造限量小房。 或施主为造。 或但居树下空地。 皆是也。 复次若离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 所谓广行檀施。 受无量律仪修种种禅定。 受持十二分教思惟义理。 慈悲精进化度众生。 以众行无奖道故皆名无圣迹。 僧坊亦然凡圣同居。 是生福之处亦其次也。 除共二乘般若。 自余声闻缘觉一切法门。 以远离大悲自求出要。 皆名无圣迹阿兰若处。 亦可即就其中。 择治平地画作漫荼罗也。 偈云。 花房高楼阁。 胜妙诸池苑者。 若不得如上福地不可便停。 应择取俗间胜处。 若端严清净便可作法。 房是上古以来众生以惭愧故。 不欲令襞慢彰着。 亦可以庇卫其身自护护他。 楼阁是西方重屋上高显平露处。 池谓清净池沼。 多有水生诸花。 人与非人咸所爱乐。 苑谓园林。 多名香软草芳木郁盛。 萧然幽静可屏喧烦。 皆又其亚也。 复次若见行人。 虽未入余方便道中。 然其体性具足惭愧。 常能自护亦能护他。 或其心明白易知少诸障碍。 乃至犯罪亦能发露。 向人求自清净无所隐秘。 亦可传授也。 又池是渴水无厌义。 谓此人虽未得深法味。 而能虚心听受渴仰无厌。 园是多人游观处。 谓此人。 性多悲愍好行慈济。 咸所归仰赖其荫庇。 此皆大乘种性亦可匠成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