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四 内容: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四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真言品第二之余偈云。 制底火神祠。 牛栏河潬中。 诸天庙空室。 仙人得道处者。 或虽非圣迹及僧所居。 但随于地分有起制底之处。 于其四傍便可造作漫荼罗。 火神。 是净行梵志火祠之所。 尤为清洁故可立坛。 牛栏者。 西方聚落牧牛共在一处。 去村或十里五里。 既积多时。 牛屎尿遍地重积。 梵俗亦以为净。 虽然。 须牛移去。 若牧牛见在亦不中作也。 河滩。 正翻当云攒流处。 谓有两水或多水。 于此处会合。 此侧及中间。 频经泛涨荡涤无诸秽恶。 天庙。 是宗事世天者斋祈之室。 亦多清闲。 然有诸外道邪见不信。 则不应于此处作也。 空室。 谓世人所造居室。 后时舍之而去。 以无诸愦杂故堪作法。 仙人得道处。 是世间求五通者。 久所栖止得成就处。 必无余好处。 亦可于中造漫荼罗也。 复次制底。 是建立高胜义。 谓此人常能建立白法志不屈挠。 虽未现修圣教。 当知先世树福内有善根故名为塔。 又火能樊灭荒秽。 谓此人身口意。 虽未能清昇出离。 然内有慧性好行净业。 有过能改。 故名火祠。 牛是行义。 栏是闲防义。 谓此人质性调柔易可驯御。 兼于五情嗜欲。 能自制止不至放逸。 故名牛栏。 攒流。 谓于三乘中其心犹豫。 不知定趣何道。 阿阇梨亦当以法劝喻言。 此诸方便皆是佛教。 但随汝最欣乐处一向学之。 所到会同不应疑虑也。 若是邪正杂信。 则当断其迷津示其正路。 以能兼信故。 即是先世曾经法水盪涤其心。 亦名河潬也。 天祠。 谓不求三乘而志愿天乐。 为欲授受令离三恶。 生正见天中故须摄受。 是名天祠。 空室。 谓此人虽在尘俗。 而性好虚寂厌世嚣烦。 是善根将熟之相。 如女人胎渐成就。 则欲意自轻。 故堪教化。 若志求无色天道。 亦名空室也。 仙人得道处。 谓但发心求五通持明仙道。 或愿长寿成就世间种种悉地。 亦可随彼情机而诱接之也。 复次有诸异学。 深乐围陀火祠之法愿生梵世。 闻佛秘藏中。 亦有火天真言行法旨趣甚深故。 即从此门而入正法。 复有奉事自在毗纽那罗延。 日月尊等种种世天。 若闻佛秘藏中。 亦有彼等诸天真言行法。 乃至毗卢遮那大我之身。 即便信受而入正法。 或有志愿生三界诸天者。 闻佛秘藏中。 具有诸天乘真言行法。 能令于无量世生彼天中。 不复退堕终成第一义天。 由此深心愿乐得入正法者。 或有宗习世间五通仙法者。 闻佛秘藏中。 具有迦叶瞿昙大仙等种种真言。 能令获得不思议神通。 乃至如毗卢遮那住寿长远。 彼便踊跃志求得入正法。 以如是等种种门故。 佛说火神诸处皆可造漫荼罗也。 偈云。 如上之所说。 或所意乐处。 利益弟子故。 当画漫荼罗者。 乃至求诸胜地皆不能得。 不可令此密教遂无所传。 但随阿阇梨心所好乐。 谓有利益之地。 即可造漫荼罗也。 若深释者。 但观彼有少分善根正希愿者。 皆可择其心地治令平正。 为造大悲漫荼罗也。 又此众生。 乃至好乐遮文荼荼吉尔者世间小术。 亦于此门而摄受之。 能得见此本尊时。 自然得见无量圣众也。 问曰。 上明择弟子中。 要具众德堪为法器方乃教授。 而今择地义中。 乃至一豪微善无不得传者何耶。 答曰。 是中有二种弟子。 若求传法弟子堪绍阿阇梨位者。 则简非其人道不虚行。 若结缘弟子。 则举手低头之善。 无所不摄也。 又深行阿阇梨以明见根缘故。 或有人过去道机已熟堪为法器。 而于现世之中。 没在泥滓截余豪发善根。 故阿阇梨即择此中少分平地。 开出秘藏漫荼罗。 何必待安心谛理之人。 方作佛事。 故与前说不相违也。 经云。 秘密主。 彼简择地。 除去砾石碎瓦破器。 髑髅毛发糠糩灰炭。 刺骨朽木等。 及虫蚁蜣蜋毒螫之类者。 次明治地支分。 谓于前所择地中。 简取置坛之处。 掘深一肘以来。 于其土中一一精择。 有诸不任用物及虫等。 皆当去之。 若有此者能生众难于法有障也。 其石及沙砾。 少可择者当选去之。 若沙石众多。 此处聚积彼处复有。 不可简治令净者。 当舍弃更求余处也。 然大石平整有圣教说。 可于上立漫荼罗。 但土中杂者应除去耳。 西方俗法多于瓦器中食。 食竟辄便弃之。 谓为秽触不复受用。 如是比及余种种破坏器物。 并髑髅杂骨。 种种爪发皮毛糠糩秽草。 及诸灰炭剌橛朽木。 以要言之。 如是等种种不任用物。 非本净土者皆择出之。 若多不可择。 亦应舍弃更求余处。 故云等也。 虫蚁。 梵音吃[口*栗]弭。 此语通含。 皆是微细小虫。 皆择去也。 蜣蜋。 是其大者。 更有丘蚓等义可准知。 毒虫。 谓虵蝎蜈蚣蚰蜒之类。 皆应作方便驱遣令去。 若多不可除。 即是有妨难处应可弃之。 经云。 离如是诸过者。 此例众多。 得意者自当临事甄别。 谓地或倾侧或高下不平。 或色味不应圣教。 其色中以黄白为胜。 若纯黑则不堪取。 而甞之味甜及澹则善。 辛苦醎澁等则不任用。 或掘之更填坑内。 土不得满即不堪。 若更填盈出即好。 又就一处所中。 南方则为下地。 但可作阿毗遮鲁迦耳。 复次阿阇梨。 既而知弟子心地。 堪可于中建立大悲漫荼罗。 即当住于深定审谛分别观之。 以慧甄择。 去无所堪任杂秽诸垢。 然后治令坚实为作庄严。 不然则宿业余气能生障碍也。 砾石。 如不信正法坚执我分拨无因果等见。 以难可凋[鎨-十+向]相浸润故。 终不能生善苗。 加功陶治亦无所出。 细执甚多互不相受。 故譬沙砾也。 碎瓦破器。 如造五逆犯四重禁谤方等经等。 以心器败坏故无所堪任。 设加法味亦不停住。 为诸善众之所弃捐。 先当以慧方便手。 方为择去如是诸障也。 髑髅。 如破坏菩提心障。 昔时曾具人法。 于众支分中最为上首。 由命根绝故。 百体隳败无所能为。 缘此恶习设令重发菩提心。 还复成障自憙令退屈。 故尤宜洗除使尽余气。 毛发。 谓六十心等。 与善种八心共体而生。 及以觉察则宜除剪。 未得出世间心以来。 杂起纷乱难可条绪。 故名毛发糠糩。 如无明妄想。 以取着戏论故。 但得名相皮失实相米。 故以为譬。 灰炭。 谓乐小法起二乘心。 若善根为此所焚。 则归于灰断不生大悲条叶花菓。 故以为譬。 刺骨。 谓曾于众生作种种不饶益行。 犯种种杂碎律仪。 此是过去生死宿对残障。 故名为骨。 朽木。 谓不欲懈怠之类不堪树艺匠成。 又梵文兼有株杌义。 谓久远以来。 于诸烦恼有所偏习。 余枿深固难可拔除。 以如是诸过去业。 含藏在心地之中故。 一心行道时魔事易兴。 故须豫加简择。 若多不可择。 则应弃舍此地别就余机也。 虫蚁蜣蜋毒螫之类。 喻种种现行烦恼蝼蚁喻痴蜣蜋喻贪毒虫喻嗔。 此类甚多譬种种随烦恼。 诸微小者譬无量恶觉见。 观此辈皆有如来性。 尤宜将护勿使绝其命根。 但方便驱遣。 使勿妨行道不秽污漫荼罗而已。 若欲使极净道场者。 百六十种上中下微垢。 皆应择使无余。 乃至灌顶地中。 佳非净土者悉宜简去之。 方名究竟净也。 经云。 遇良日晨定日。 时分宿直诸执。 皆悉相应于食前时值吉祥相者。 因择地事便明择时支分也。 凡所为法事皆须与时义契合。 今将择治此地。 故于吉日警发地神。 余法事例可知耳。 良日晨者。 谓作法当用白分月。 就中一日三日五日七日十三日皆为吉祥。 堪作漫荼罗。 又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最胜。 至此日常念诵。 亦应加功也。 定日者。 西方曆法通计小月合当何日。 若小月在白分内者。 其月十五日即属黑分。 不堪用也。 又曆法通计日月平行度。 作平朔皆合一小一大。 缘日月于平行中又更有迟疾。 或时过于平行或时不及平行。 所以定朔或进退一日。 定望或在十四日或在十六日。 大抵月望正圆满时。 名为白分十五日。 月正半如弦时。 亦为八日。 但以此准约之。 即得定日也时分者。 西方曆法昼夜各有三十时一一时别有名号。 如昼日即量影长短计之。 某时作事则吉某时则凶某时中平。 各各皆有像类。 言宿直者。 谓二十七宿也。 分周天作十二房。 犹如此间十二次。 每次有九足。 周天凡一百八足。 每宿均得四足。 即是月行一日裎。 经二十七日。 即月行一周天也。 依曆算之。 月所在之宿。 即是此宿直日。 宿有上中下。 性刚柔躁静不同。 所作法事亦宜相顺也。 诸执者。 执有九种。 即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 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 罗睺是交会食神。 计都正翻为旗。 旗星谓彗星也。 除此二执之外。 其余七曜相次直日。 其性类亦有善恶。 如梵曆中说。 食前时者。 昼夜各有三时。 食前可作息灾暮间可作增益。 夜可作降伏事也。 入漫荼罗灌顶与息灾相应。 故云食前。 遇善境界意者。 谓作法时。 或地上或空中。 有色声等种种异相。 地上。 谓或遇见童女。 执持五种牛味瓶或香水瓶。 或所持物与轮印等同类。 或是世中所尊上物。 及器盛白糠米等洁净盈满。 或所被服端严鲜丽。 或说种种吉祥相应之音。 皆是成就相也。 空中。 谓忽覩庆云瑞气氤氲五色。 或有彩虹鲜明间错非时而见。 或作火色飞动如护摩成就之形。 或于日傍有五彩见。 或作人形貌如住寂。 或于空中有好美妙音声。 谓白鹤孔雀鸳鸯鸿雁之类。 清彻和雅人所乐闻。 如是等亦皆成就相也。 所以须顺世谛者。 以胜义漫荼罗微妙寂灭。 醇信白心人尚难信受。 况怀疑虑乎。 以所度之人。 曾习韦陀祠典伎艺明处。 若见造漫荼罗时分舛谬。 虑恐致不吉祥。 便生疑怪言。 我闻总持智慧者无所不达。 而今观之。 尚不能择得好星善时。 况余深事乎。 由此疑师疑法。 故失坚信力反招重罪。 故须顺彼情机也。 复次如是执曜。 即是漫荼罗中一种善知识门。 彼诸本尊。 即能顺世间事业而作加持方便。 以阿阇梨善择吉祥时故。 与彼真言本誓法尔相关。 为作加持得离诸障也。 复次种种世谛门。 皆是法界摽帜。 所谓良日晨者。 意在菩提心嘉会之晨也。 深行阿阇梨住瑜伽中。 观察所欲度者本初种善根时。 为久为远。 因缘属谁。 从何事起。 如行者初发心时。 或因见佛说法。 或覩神变。 或见种种可悲苦事。 或于菩萨声闻缘觉而发道心。 或以花香等。 供养如上福田心得欢喜。 便即发愿希求佛果。 由彼先因现缘相感发故。 种种机悟不同。 或如是时中菩提心有寂静力。 或如是时有增进力。 或如是时有威勐力。 顺种种悉檀方便而建立之。 则功不唐捐不生障碍也。 定日者。 日喻本尊身。 月喻修习瑜伽行。 以行者定心之月。 或时增明或时微昧。 或发行太速或发行太迟。 或过于中道或不及中道。 致使机悟之时亦有盈缩。 如循照常理可至某缘。 某时中宜应建立。 然有缘境迁移。 或未到时处而熟。 或过此时处乃熟。 如是变通皆应善知。 故云定日也。 时分者。 就行者一一地中。 自有十心。 此一一心。 各有因根果。 合为三十心。 于此三十牟呼[口*栗]多中。 亦应深审细甄择。 何时堪折伏烦恼。 何时可增益功德。 何时当顺中道寂心而住。 是名解时中细微之相也。 宿直者。 是行人瑜伽之月所涉缘境。 于一切缘境中皆见心性。 如列宿小大像类。 虽复差别无不圆明也。 如月行经二十七宿。 以所经之宿好恶不同故。 令世间候月之占亦复随异。 如箕星好风。 月行入箕则风起。 毕星好雨。 月行入毕则雨降。 菩提行亦尔。 遇缘对境势力不同。 令折伏摄受。 及寂行所施方便随转。 若阿阇梨能深察根缘晓知是事。 名为善观宿直也。 九执者。 梵音釳[口*栗]何是执持义。 阿阇梨应观彼心力之手堪持何事。 则所传密印不至唐捐。 如诸佛金刚慧印。 唯有金刚心菩萨乃能执之。 若授与下地人。 则名执曜不相应也。 就九执中。 日喻本净菩提心。 即是毗卢遮那自体。 月喻菩提之行。 白月十五日众行皆圆满。 喻成菩提。 黑月十五日众行皆尽。 喻般涅槃。 中间与时昇降。 喻方便力。 当知已摄百字明门也。 土曜持中胎藏。 水持右方莲花眷属。 金持左方金刚眷属。 木持上方如来果德。 火持下方大力诸明。 复次如是五执。 即持五色苏多罗。 土为信。 木为进。 金为念。 水为定。 火为慧。 其余二执。 罗睺主为覆障。 慧星主见不祥。 故不直日也。 初日分如净心显现。 中日分如发起众行。 后日分如万德已圆功用渐息。 初夜分如自证之地住大涅槃。 后夜分如念本誓愿起加持力。 周则复始巡转无穷。 日体是一而四洲时分各异。 今此漫荼罗意。 欲开发菩提心日故。 取食前时也。 遇善境界者。 是心无相无境界。 非是有为无为。 以佛五眼谛观。 亦不能见其相貌。 然亦有种种善根发相。 可得了知。 若是见谛阿阇梨。 自当现前通达。 若未见谛。 当于三昧中察其境界。 或见彼修行六度时种种六蔽不能留难。 或为众生之所称叹乃至授菩提记。 或如前种种印相于三昧中。 现炳着奇特有异于常。 以因果类之可以意得。 乃至普门相摄处皆亦可知也。 经云。 先当为一切如来作礼。 以如是偈警发地神者。 阿阇梨将欲警发地神。 先运心思惟。 毗卢遮那无尽庄严身周遍法界。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 亦复如是。 一一无尽庄严身周遍法界。 从十住地乃至初地诸菩萨。 分证庄严身。 无量无边满于法界。 无有间隙如胡麻中油。 当观此身遍至一切众圣前。 以清净三业至诚作礼。 由此因缘获无量福。 便当以无倒心施彼弟子。 愿无障难速成无上菩提。 次当说偈警发地神也。 如释迦牟尼佛。 初坐道场时谓魔王言。 汝由先世作一无尽施故。 今得自在天主之身。 然我从无量劫来。 修如是大施不可胜数。 乃至身肉手足亦无所悋。 云何与我[角*交]其优劣耶。 魔言。 我所作福汝已为证。 汝之福业谁当证明。 若无证者即堕负处也。 菩萨尔时申右手指地说真实言。 我本于此地上行菩萨道。 种种难行苦行地神证知。 当知此指即是身密印也。 尔时无量地神从地踊出。 现其半身而作证明。 魔王军众由是退散。 今阿阇梨欲令弟子不久绍如来位故。 亦以此印警发地神。 时彼地神。 生大叹喜而作是念。 今此佛子乃能建立大事因缘。 为将护我等令无损恼故。 而见警觉。 我应方便守护亦令离诸魔业。 以此众缘力故。 即令此地同于金刚也。 所说阿利沙偈。 名为自然成就真言。 若作法时当诵梵本。 今具录之也。 七遍诵右手五轮按地。 怛文(二合汝也)睇微(天也有女声)娑(引)吃屣(二合护也)捕多赐(亲也于也)译云汝天亲护者(于字入下句)。 萨麽(一切也)勃驮曩(佛也有多声)哆以难(引度世也即有导师义)译云于诸佛导师。 浙唎耶(二合行也)娜也(修行也)尾世铩数(殊胜也)译云修行殊胜行。 部弭(净地也)播啰密多(到彼岸也)素者(等也)译云净地波罗蜜(义合等字)。 摩啰(天魔也)塞(去声)年(军众也)野他(如也)毫釳难(奴痕反破也)译云如破魔军众。 赦吃也(二合释迦也)僧(悉孕反)係娜(师子也)哆以那(救世也)译云释师子救世。 怛他(引)痕(如我也)魔罗(魔也)若延(降也)吃[口*栗](二合也)埵(伏也)译云我亦降伏魔。 漫荼蓝隷(漫茶罗也)履佉(引画)藐(密也反)痕(我也)译云我画漫荼罗。 偈意先告地神云。 汝天女亲守护此大地者。 已曾供养亲近一切诸佛导师。 修殊胜行。 净治诸地净满诸度。 及余种种功德。 如摩诃般若中历法广明。 是以云等。 今译偈五字为句不可具存然地波罗密中。 亦已含此众德也。 次偈陈所以。 警发之意说诚实言。 如世尊昔在菩提漫荼罗。 降伏天魔军众时。 汝于大会中现作证明。 由是世尊号为释迦师子。 能独步无畏救护世间。 我今亦欲随佛所行绍如来事。 是故画此漫荼罗也。 我虽未得一切同于如来。 然以毗卢遮那三密所加持故。 亦能现作佛身。 普集一切漫荼罗大会。 是故汝今亦当现作证明。 使诸魔军众不能爼坏也。 复次地神是女天。 女是三摩地义。 即是大日世尊。 护持一切众生心地三昧也。 如实相世尊。 昔在菩提漫荼罗。 降伏无明住地魔王及与尘沙大众时。 以般若波罗蜜手屡舒五力。 桉一切众生心地。 时汝三昧现作证明。 是故无量应度众生四种魔军。 由此退散。 是故号为寂业师子。 能以自在神通救世间者。 我今亦欲平治弟子心地。 画作大悲漫荼罗。 汝亦当为作证明。 令伏四魔军众也。 复次以字门释此阿利沙。 具无量义。 然要其宗极。 正在他字之中。 梵音怛多是如义。 多字长引中即带阿声。 以一切法本不生故。 如于实相不增不减。 即以此义警发一切地神也。 彼诵偈时。 应长跪两膝着地。 由智慧手舒其五轮。 平掌桉地。 方诵此阿利沙偈。 一七度印之加持七遍。 此即是名真言印相应也。 阿阇梨言。 欲作此法时。 先以三昧耶法界金刚自性加持自身。 皆如供养法中所说。 用啰字门。 自净心地及此道场地已。 于瑜伽中。 先起半月风轮以诃字加持之。 次起水轮以缚字加持之。 次起金刚地轮以阿字加持之。 一缘谛观相应明了。 善调心及气息。 一气诵阿字门相续不间。 力极息还又复诵之。 或一息或三息。 乃至令有所觉触也。 以如是一缘方便故。 即入三昧。 逮见秘密庄严佛菩萨大会。 或自见内外地中诸过咎也。 经云。 以涂香花等供养者。 非但警发而已。 又当以种种香花灯明等。 供养十方诸佛及地神也。 然此中地有三种。 谓以啰字门。 净除自心地弟子心地及道场地。 皆以阿字门持之使成金刚。 若就秘密释中明供养义。 亦复如是。 若阿阇梨。 以净菩提心种种功德。 回向一切智智印。 即是供养自法界中一切诸佛及持地者。 以此功德回施弟子。 资助成佛因缘。 即是供养弟子心法界中一切诸佛及持地者。 若用庄严此金刚道场。 即是以法供养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 供养已。 复应归命一切如来。 例解可知也。 经云。 然后治地。 如其次第当具众德者。 谓凡欲造漫荼罗。 先须作如是法。 方乃掘地择治。 亦兼三种地义。 浅秘两释。 乃至如经所说次第具诸支分。 故云当具众德也。 时金刚手。 为欲发明如来深密之旨。 断除未来弟子疑惑心故。 头面礼世尊足。 而说偈言。 佛法离诸相。 乃至不顺法然道者。 谓我亲从佛。 闻诸法实相远离一切诸相。 法佛所住住于法位。 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 常自寂灭不可思议。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亦非因量譬喻所能表示。 若法相常尔。 则非诸佛所能造作。 何况有为诸相能集成乎。 何故天中之天大精进者。 今乃说此择地造坛等有为事相。 及与真言次第行法。 令修学者。 辨种种香花供物。 口随觉观言说。 身学手印威仪。 心缘本尊色貌形位。 既是有为有相。 岂能正顺无为无相法尔之道乎。 唯愿世尊开发是中深趣。 除世间如言妄执及疑谤之情也。 尔时薄伽梵以下。 世尊偈答。 初云善听法之相者。 以诸法实相义甚深难见。 是故诫令善听也。 夫法常无性从众缘生。 即是八心之相越诸戏论。 汝欲更于何处。 求觅无相无为之法耶。 故次句云法离于分别及一切妄想等。 若了知诸法本无相如是。 则照见心之实相。 从本初以来常自不生。 尔时一切身口意业。 皆如虚空不可尽。 故云我成最正觉。 究竟如虚空也。 然一切愚童凡夫。 以不如实知故。 邪倒妄执种种境界。 所谓时方诸相貌等。 乐欲无明覆。 常为爱水所润无明所覆。 若我舍于方便。 直为众生说如是自证之法。 彼等云何悟解而能进趣耶。 故偈次明设教之意。 云为度彼等故。 随顺方便说也。 佛意言。 我以甚深法相不可直宣说故。 以方便力。 寄此漫荼罗具缘支分。 令初业者。 措心有地所作不空。 即以此蒙佛加持。 兼得观察十缘生句故。 能不动实相游戏神通。 普观一切善知识。 庄严一切诸佛土。 不欲令诸行人。 放舍诸行住于无相。 又不令执着诸行住于有相。 故云虽说时方所作业。 而实无时方。 无作无造者。 彼一切诸法。 唯住于实相也。 若一切有为之法。 皆悉住于实相。 岂得如彼痴人。 或欲逃避虚空。 或欲贪着虚空乎。 复次阿阇梨。 于此中广说法花经三车譬喻。 如彼长者诸子幼小无知。 虽种种善言劝诫。 欲令出于火难。 终不能得。 时长者观彼深心所着唯在嬉戏。 即以方便而告之言。 今此门外有三种妙车。 汝等当往取之可自娱乐。 时彼诸子以闻游戏之名。 适其愿故。 情皆勇锐奔竞而出。 及其等获宝乘庄严第一。 乃非彼等宿心之所图之。 此漫荼罗法门亦复如是。 如来以世间因缘事相。 拟仪况喻不思议法界。 以俯逮群机。 若可承揽。 便能普门信解勇进修行。 及以蒙三密加被。 自见心明道时。 乃知种种名言皆是如来密号。 亦非彼常情之所图也。 如言三月持诵。 乃是性净圆明中三转方便。 岂可但作九旬解耶。 又如东方宝幢佛。 乃是初发净菩提心义。 岂得但作四方解耶。 以此例之。 则诸余法门皆可意领。 故云而实无时方。 乃至唯住于实相也。 复次世尊大悲无限。 哀愍诸未来世障重根钝众生。 不能顿入法界故。 于此深秘藏中。 以旋转总持兼存浅略方便。 设于事相之中思惟修习。 亦成世间悉地功不唐捐。 三密冥资终成佛果。 故次偈云。 复次秘密主。 于当来世时。 劣慧诸众生。 以痴爱自蔽。 唯依于有相。 恒乐于断常。 时方所作业。 善不善诸相。 盲冥乐求果。 不知解此道。 为度彼等故。 随顺方便说也。 是故传法之人。 当善识根缘又知法门分剂。 应病授药勿使差机。 若着相之人。 而辄尔为说甚深空义。 则令怖畏疑惑增其不信。 若利根深智。 而辄授以浅略法门。 则以为不顺无为正道而生轻慢。 既于他无益。 又自犯三昧耶。 故应先住瑜伽观彼本末因缘。 善了知已。 当观此问答中施权显实之意。 散入一切诸方便门而教授之。 则能多所饶益。 故不生障难也。 经云。 秘密主如是所说处所中。 随在一地治令坚固。 取未至地瞿摩夷及瞿摸怛啰。 和合涂之。 次以香水真言洒净者。 如教所说。 凡造漫荼罗。 于七日内须毕。 于最初日。 阿阇梨当住大日如来自性。 然后警发地神。 严身方便皆如供养次第中说。 警发已。 即用不动尊真言加护之。 然后掘地如法择治。 彼应先掘中心一肘量。 择毕还复填之。 若盈满有余为上地。 如旧为中。 不满者为下。 如是次第除诸过已。 细治所掘之土稍稍填之。 润以牛液筑令坚固。 平正犹如手掌。 次用瞿摩夷瞿摸怛啰和合涂之。 若浅略释者。 此是牛粪及液。 为顺彼方俗法以为清净故。 就秘密释之。 瞿是行义。 以入阿字门故。 则是诸法无行。 摩是我义。 夷则乘义。 何故诸法无行。 以一切法我不可得故。 若无有我。 则无所乘及与乘者。 尔乃名为大乘也。 瞿摸义同前释。 怛啰是如如离尘垢义。 即是心之实相。 若行者能如是净治心地。 则能毕竟清净离诸障碍也。 凡择地平治了知其方分。 即穿漫荼罗中心深一肘许。 用成辨诸事真言。 加持五宝五穀五药。 安置其中。 去垢辟除等皆如供养法中说。 若深秘释者。 即是安立菩提心中五智之宝。 能起五种善萠。 灭除五种过患。 故云五穀五药也。 如是安置了。 更复净涂使极平正。 应取欲灌顶瓶。 贮以净水。 勿令大满。 插诸花果。 中置五宝穀药。 于埋宝处置之。 自第三日置瓶以后。 当日日三时。 诵辨事真言一百八遍加持此瓶。 然后作余事业也。 至第四日暮。 次用香水真言加持香水。 或一百八遍乃至千遍。 然后洒净。 彼真言曰。 南摩三曼多勃驮喃阿钵啰(二合)[口*底](丁以反下同)三迷(二)伽伽那三迷(三)三麽多奴揭帝(四)钵啰(二合)吃[口*栗](二合)底微输(上)睇(五)达摩驮赌微戍达儞(六)莎诃初句普归命诸佛。 如毗卢遮那三身遍一切处。 十方三世一切如来。 亦复如是。 今皆以普遍心。 一切归命已。 然后说此真言。 欲令此诸世尊不越本誓故。 同共加持而作证明也。 下一切真言例尔。 不复广释。 第二句中。 以最初阿字门为真言之体。 所谓种子字也。 余诸字门。 皆为庄严此字故。 以此字门即是菩提心本原。 今所造大悲藏生漫荼罗王。 乃先用香水洒净。 皆为治如是心地令离诸垢秽故。 若论外境。 亦是所持金刚心地。 是故余字皆为成此字门也。 阿字是一切法本不生义。 次云波罗字者。 波是第一义谛。 罗名为尘。 以一切字皆入阿字门故。 即是尘垢本来不生。 尘垢本来不生。 即是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 所谓净菩提心也。 次有底字。 正体是多字门。 以带三昧声故转为底。 底是心义。 亦是如如义。 如如于自心如实之相。 即是净菩提心。 净菩提心。 于一切法都无染着。 即名莲花三昧。 住是三昧者。 乃至诸法空相二亦不可得。 所谓为诸佛大空故。 次明娑字麽字门。 以定慧均等具三昧声。 故云三迷也。 此中但约字门解释。 如诸大乘经论。 约四悉坛四不生等。 以种种因缘譬喻。 广演阿字门。 则有无量句义。 又以一切语言中皆带阿声故。 一一字门皆具一切字门。 若得意者当自在旋转说之。 以下不可具论也。 复次真言中。 有字义有句义。 字义已如前说。 若句义者。 此阿钵啰底三迷。 是无等无对义。 谓此心地漫荼罗王。 出过一切语言譬喻。 乃至无有一法可为伦匹。 故云无等。 何故如此。 以具含如上字门所说义故。 第三句义云虚空等。 言此心地。 毕竟净无分别。 无边际等同虚空也。 复次伽字门是行义。 那是大空。 于法自在义。 以伽字入阿字门故。 一切法本初以来都无所行。 如来于此法中到于实际。 又复更无所行。 以不行故。 即是住于大空于法自在。 以我心地与此大空毕竟等故。 当知弟子心地及道场地。 亦复如是。 故云等虚空也。 第四句义云等随者。 以金刚地等虚空故。 即能等遍一切众生界。 普现随类之身。 故堪画作漫荼罗也。 复次娑是漏义。 麽是我义意义。 此等诸众生界。 本不生故皆悉如如。 是故法界众生界毕竟等。 努者大空三昧。 如来住此大空三昧。 无行无到亦无去来。 而能如其心量随缘应现。 故云等随也。 第五句义云本性净者。 还转释阿字净菩提心门。 及香水义。 如来以等至法界之香。 之与大悲三昧水和合。 能普洒一切众生心地。 除其垢秽。 何故如是。 由彼本性净故。 如水性本净故能净诸垢秽。 如来香水亦如是。 由本净故。 能以净一切众生心故。 次明第六句义。 云净除法界也。 犹如香水洒地为除秽故。 如来亦尔。 以性净之戒香。 和合性净之悲水。 遍洒法界众生性净之心地。 为令一切戏论皆净除故。 亦当以诸字门而广衍之。 以一切如来同说如是大誓故。 名为真言也。 复次法界者。 即是众生界。 众生界者即是心界。 心界者即是本性净。 本性净者即是遍至一切等同虚空。 等同虚空者即是无等无等阿字。 门如虚空无边。 故当知阿字门亦无。 边如虚空无染无变无动故。 当知阿字门亦无染无变无动。 如虚空离一切相而含万像。 离一切作而世间事业因之得成。 阿字门亦复如是。 无相无作而具足无尽庄严。 成就普门不思议业。 如是当以种种门自在说之。 然复有无量无边未曾有法。 非彼虚空所能譬喻。 是故阿字门为真言种子。 过于譬类也。 末句云莎诃。 是警觉义。 以一切如来本行菩萨道时。 同见如是义故。 必定师子吼发诚实言。 我要当以此阿字门。 遍净无尽众生界。 若我此誓不虚者。 其有一切众生。 诵我诚言不亏法则。 则当如其所愿皆充满之。 我今以随如来三昧耶教说此真言。 唯愿不违本誓故。 令我道场具足严净。 故云莎诃也。 以下诸真言云莎诃者。 其义大同。 凡内五宝时。 即应如前敬礼十方诸佛。 而请白言。 我明日当作请法。 从此第三日以去。 渐当准定漫荼罗大小方位。 或四肘或十二肘等。 乃至诸圣天位处。 皆用白檀点记之。 若阿阇梨不能具记持者。 乃至画其形相或书字记之。 使一一分明。 及香水洒净竟。 当用白檀涂作圆坛。 剂十二指量。 最初置中胎藏大日世尊之位。 次于东方大勤勇处。 置一切如来位。 东南维真陀摩尼处。 置一切菩萨位。 次于东北维虚空眼处。 置佛母位。 次于大日右边置连花手位。 次于大日左边置金刚手位。 次于西南隅置圣者不动位。 西北维置降三世位。 正西是通门处。 即阿阇梨所住。 修供养瑜伽处也。 经云。 初第一我身。 即毗卢遮那位。 以五佛当共置一坛。 第二诸救世者。 即是诸佛菩萨。 亦分为二位。 第三彼同等。 即是佛母也。 如来名为无等。 而般若波罗密与无等等。 故云彼同等也。 第四莲华手。 第五金刚部主。 第六云不动尊。 则降三世可知。 此即皆是成辨诸事持明。 当知举此六位。 则摄一切诸尊也。 如是作竟。 当布列香花供养具。 准同供养次第仪式。 然后观作宝莲花台宝王宫殿。 于中敷座。 座上置白莲花台。 以阿字门转作大日如来身。 如阎浮檀紫磨金色。 如菩萨像。 首戴发髻犹如冠。 形通身放。 种种色光被绡穀衣此是首陀会天成最正觉之摽帜也。 彼界诸圣天众。 衣服轻妙乃至无有铢两。 本质严净不复假以外饰。 故世尊俯同其像也。 若作深秘释者。 如来妙严之相。 法尔无减非造作所成。 故不以外宝为饰。 乃至十住诸菩萨。 犹因承佛神力。 得见加持身。 其于常寂之体如在罗穀。 故以为况也。 阎浮金。 亦是自然性净。 色又最深。 明佛金刚智体最为深妙。 通身放种种光。 即是普门开示大慧明也。 次于四方八叶之上。 观四方佛。 东方观宝幢如来。 如朝日初现赤白相辉之色。 宝幢是发菩提心义也。 譬如军将统御大众。 要得幢旗。 然后部分齐一。 能破敌国成大功名。 如来万行亦复如是。 以一切智愿为幢旗。 于菩提树下降伏四魔军众。 故以为名也。 色如朝日。 亦彼相应义也。 南方观娑罗树王花开敷佛。 身相金色普放光明。 如住离垢三昧之标相。 始自菩提心种子。 长养大悲万行。 今成遍觉万德开敷。 故以为名。 离垢即大空义也。 证此大空时。 犹如真金百练垢秽都尽故。 佛身相亦然。 此是世间上妙之金。 若比阎浮提金。 则色浅而稍浊。 不得如彼自然镜彻清明。 以花叶上佛从心量因缘生故。 有差降也。 次于北方观不动佛。 作离热清凉住于寂定之相。 此是如来涅槃智。 是故义云不动。 非其本名也。 本名当云鼓音如来。 如天鼓都无形相亦无住处。 而能演说法音警悟众生。 大般涅槃亦复如是。 非如二乘永寂都无妙用。 故以为喻也。 次于西方观无量寿佛。 此是如来方便智。 以众生界无尽故。 诸佛大悲方便亦无终尽。 故名无量寿。 梵音尔尔名为仁者。 又以降四魔故名为胜者。 故偈具翻其义。 谓之仁胜者。 此二佛亦作真金色。 稍闭目下视。 作寂灭三昧之形。 诸佛例如是也。 花台四维有四菩萨。 如下文说之。 其一切如来位。 但观一佛在金坛中。 即同一切佛身。 余各依经中像位。 皆应转字成身。 使一一明了也。 凡漫荼罗转字之法。 一一诸尊皆用本种子字。 或以诸余部通用字。 如三部阿娑嚩等。 若恐浅行阿阇梨。 不能如是速疾旋转者。 但观阿字门生无量光。 光所至处即现彼尊身也。 至法事夜。 亦皆放此。 凡修观行时。 先当以五字持身。 如供养法中说。 即观自心作八叶莲花。 阿阇梨言。 凡人污栗驮心状。 犹如莲花含而未敷之像。 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 男子上向女人下向。 先观此莲令其开敷。 为八叶白莲花座。 此台上当观阿字。 作金刚色。 首中。 置百光遍照王。 而以无垢眼观之。 以此自加持故。 即成毗卢遮那身也。 以此方便观毗卢遮那身。 令与我身无二无别。 而在二明王中间。 名为住于佛室也。 至画漫荼罗竟时。 阿阇梨移座位出檀门外。 当于此佛室之位。 置意所乐尊或置般若经。 以金宝槃盛严饰供养。 或置所持数珠若金刚杵金刚铎等。 又凡欲择治地时。 当自观心莲花上。 如意宝珠内外明彻。 彼谛观察时。 所有善恶之相悉于中现。 阿阇梨即当以慧方便而择治之。 令得坚固平正。 观弟子心亦如是。 此中深秘之趣可以意得耳。 行者住于佛室。 如上谁观圣尊竟。 当转阿为嚩。 金刚萨埵加持自身。 奉涂香花等如法供养。 皆如次第法中广说。 然后兴大悲心至诚殷重。 诵请白阿利沙偈。 如经文也。 今存梵语如左。 三漫嚩(引)诃囒(存念也)覩迷(我也)萨啰鞞(二合一切也) 尔曩(引仁者也即诸佛)迦卢拏怛莾(二合)迦(悲者)部迷钵[口*履]薜啰(二合)诃(请受持地)迦(引)[口*梨]也(二合作也)娑补怛[口*(隶-木+士)](二合并佛子也)湿务(二合)儞那[口*底](丁结反)曳(平明日也)此偈意言。 诸佛悲慜者。 唯愿存念我等。 我今请白。 当作受持地法。 并诸佛子。 明日当共降临为作证明。 梵音于存念声中。 即有请赴之意也。 ○(三)一切菩萨○(五)(火)金刚手○(七)圣不动尊○(二)(东)(木)一切佛位○(一)五如来位○(九)(西)(金)阿阇梨位。 此是白檀漫荼罗位。 ○(四)佛母虚空眼○(六)(水)莲花手○(八)降三世尊。 至第五日暮。 复当次第具诸法则。 好自严身观入漫荼罗位。 奉请结护等一一周备竟。 当诵不动明王或降三世尊。 与密印相应。 满一百八遍加持此地。 阿阇梨言。 从第三日以去。 每日三时念诵时。 皆诵不动真言一百八遍。 用加持地。 非独此应一切处用也。 又从初日至三日以来。 若有留难。 即当收摄停止。 若已涂白檀位竟。 设有种种魔事两不和合。 要当勤加方便必使得成也。 余如瞿醯中说。 其第五夜诵不动真言竟。 次当以大日如来身。 即诵持地真言及作三昧耶印。 说彼真言曰。 南麽三曼多勃驮喃 萨婆怛他揭多(引二)地瑟姹(二合)那(引)地瑟祉帝(三)阿者丽(四)微麽丽(五)娑麽(二合)啰嬭(平六)钵啰(二合)吃[口*栗](二合)[口*底]钵履输(上)睇(七)莎诃初句归命一切诸佛。 第二第三句义云。 以一切如来加持而加持之。 此意云。 如彼金刚道场。 一切如来神力共所加持。 今令此地亦复如是也。 复次我已平治弟子净心地竟。 此是心王如来。 图画大悲藏漫荼罗处。 我今说诚实言。 以一切如来神力而加护之。 使得坚固不动也。 第四句云阿者丽。 是不动义。 第五句云微麽丽。 是无垢义。 此意言。 以一切如来神力正加持之。 令得安固不动。 非但不动而已。 又令离一切垢也。 正以第四句初阿字。 为真言体。 如来以何法加持。 能令毕竟不倾动耶。 谓即以此阿字门故。 有如是力用也。 第六句是忆念持义。 犹如比丘作羯磨法。 令众僧一心。 和合同共受持。 今此真言亦尔。 用阿字加持竟。 请一切如来忆念本誓故同共受持也。 第七句是本性净义。 此即转释前句。 何故诸佛同心念加持。 由本性净故。 若法入阿字门。 即是从本已来无动无垢。 十方三世诸佛由此义故。 皆同一戒一见。 所以同共加持也。 末句云莎诃者。 如僧羯磨竟。 更加忍可印成句。 若我所发诚言必定无谬。 唯愿诸佛不越三昧耶故。 令所作圆满也。 此中所有字义。 亦当广分别说。 时彼阿阇梨。 当往东方一切如来坛位之外。 东向诵持真言或三遍或七遍。 能多益善。 次往南方。 次往西方。 次往北方。 皆背白檀座位而诵持之。 如是一周竟。 次往虚空眼位。 当面向东北背坛位诵之。 次往东南。 次往西南。 次往西北。 又一周竟。 更当至诚作礼种种供养。 就阿阇梨座位。 东面而坐诵本受持真言。 住于本尊三昧。 皆如供养次第中说。 又次第持白檀位诸尊真言。 并结彼印。 阿阇梨言。 先持部主大日真言一百八遍。 所余八位。 观彼真言大小持之。 若更能诵者。 兼持第二院四菩萨。 第三院释迦等上首诸尊。 乃至都诵诸位亦得也。 其白檀位但涂泥乾。 香水洒竟即得作之。 亦不剋在第四日。 自置了后。 皆须依此持诵。 至法事夜。 亦准此可知也。 其受持地夜。 阿阇梨如法持诵竟。 乃至以金刚讽咏遍叹诸佛菩萨。 宴坐疲极。 即于此置坛处如法护身。 即于东面而卧。 当于所度弟子极生大悲怜愍之心。 若瞿醯且坦啰。 受持地竟。 又有结苏多罗受持弟子名号法也。 彼安寝时。 当思惟心莲华台中麽字门一切诸法。 我不可得故。 即是无障碍菩提心也。 亦复如意宝珠。 又云。 此如意珠只是阿字门耳。 彼阿阇梨。 当于梦中。 或见无量诸佛及菩萨。 大名称者示现作诸事业。 谓随种种应度众生。 三轮化导。 或亲自安布建立悲生漫荼罗。 或以微妙音声安慰劝嘱言。 汝今慜念众生故。 造作此漫荼罗。 善哉摩诃萨埵。 汝之所画甚为微妙。 如是种种境界。 阿阇梨当以慧心善决择之。 当知众圣已共加持是地。 可随意作法也。 若有障碍者。 应作相应护摩方便净除。 当发大勤勇心要令所作成就。 复次若见谛阿阇梨。 则于莲华三昧净菩提心如意珠中。 自然明见有障无障因缘了了无碍。 心佛现前嘱授为决所疑。 如其觉知魔事。 当以大智慧大方便。 旋转作护摩法。 要令所持心不动不退堪建立法界漫荼罗。 然后休息也。 复次阿阇梨。 自初警发地神以来。 便不应舍离如是道场之地。 恒于是中加持念诵审谛观察。 随有未平正处輙修治之。 又思惟众缘支分皆令素具。 勿得临事阙乏而生疑惑也。 自受持地竟。 即应规画界域布定方位。 至灌顶夜方造诸尊。 若不能速成者。 持地以后渐次修之亦无咎也。 经云。 复次于余日。 摄受应度人。 以下迄授与香水令饮彼心清净故。 明摄受建立护持弟子支分。 受持地已。 次明夜当作弟子法。 故云余日也。 因此广辨弟子应度之相。 偈云。 若弟子信心者。 谓阿阇梨观彼现在根性或久远因缘。 于此不思议缘起。 三种秘密诸方便中。 直信不疑无有能怖畏。 乃堪摄受。 余如师德中说偈云。 生种姓清净者。 谓于婆罗门等四种大姓家生。 若是旃陀罗等。 以家法相承习行不清净事故。 姓多弊恶。 若为作传法灌顶使流通大法。 则生他轻慢或成匮法因缘。 由如比丘受具。 亦简去毁辱众僧极卑下姓也。 若但结缘受法则非所论。 复次若久远以来。 曾有发菩提心因缘。 即是如来种姓中生。 最为胜族也。 偈云。 恭敬于三宝者。 谓于佛法众僧。 起淳厚谦下之心。 常好亲近供养尊重赞叹。 当知是人有先世行道因缘。 乃至如常不轻菩萨。 是名深敬一切众生。 信佛法僧宝也。 深慧以严身者。 如是等虚空无边佛法。 非劣慧者心器之所能堪。 故智性深利以自庄严者。 乃至为说也。 堪忍无懈倦者。 此是有所堪能无所退屈之义。 梵音与忍辱不同。 谓求法因缘。 虽种种艰苦之事皆悉能作。 假使一度不成。 复更发迹修之。 如誓抒大海尽而后已。 若人志性如是则可传法也。 尸罗净无缺者。 谓于在家出家律仪。 乃至于本性受诸禁戒。 随所奉持。 则深心防护无有毁缺。 若具如是性者。 虽入三昧耶平等大誓。 亦当敬顺不违。 故堪传法也。 忍辱不悭悋者。 此中分为二句。 忍辱。 谓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 其心安忍无所倾动。 如智度尸波罗蜜中广说。 当知是人。 必不犯持明重禁作不利众生行。 故堪传法也。 不悭悋。 谓于所有财法常念惠他。 设来求者心无鄙悋。 如智度檀波罗蜜中广说。 当知是人。 必不犯持明重禁悭悋正法。 故堪传授也。 勇健坚行愿者。 亦分为二句。 勇健。 即是阿阇梨德中。 勇健菩提心种性。 于行道时。 虽遇种种可畏色声心不怯弱。 乃至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正顺菩提萨埵大人所行。 故应传授也。 坚行愿者。 此是要心之愿梵音与求愿之义不同。 如自立志。 令每日三时念诵。 则终竟一期。 虽过种种异缘初不间绝。 如是事有始终。 若行菩萨道时亦不亏本誓。 故堪传法也。 然此所说弟子十德若兼备者。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但使偏有所长堪可一匠成者。 即应摄受耳。 又如声闻受具。 时观察种种遮难。 所谓太小太老色貌瑕疵。 诸病患等。 恐白衣嫌诃故。 輙简去之。 今此摩诃衍则不如是。 但令道机可济。 虽有诸余过失。 皆无所观也。 偈中云或十或八七。 或五二一四者是一期道场。 作阿阇梨灌顶之限数。 此中约超数取之。 谓从一至二。 从二超至于四。 从四至五。 从五超至七。 从七至八。 从八超至十人。 是故一漫荼罗中。 不得同时为三人六人九人灌顶。 盖如来密意。 阿阇梨不释所由。 又同大方等陀罗尼经。 不得过十人已上也。 过此已外。 恐阿阇梨心量有所不周。 当待后缘别为作法。 又此十人以下者。 谓俱时发心各舍内外所有。 供养三宝同共成辨漫荼罗。 故得同时作法。 若人因遇道场便。 云法缘难值乞并为济度者。 未合为作阿阇梨灌顶也。 若复数过此。 若但求结缘于一门本尊法中受真言印者。 则不依如是剂限。 阿阇梨亦当发起大悲。 随有能起少分善心者。 皆为发生立菩提种子。 故云或复数过此也。 经云。 尔时金刚手秘密主。 复白佛言世尊。 当云何名此漫荼罗。 漫荼罗者其义云何。 此因如来简人限众。 为晓诸未悟者。 转生疑问也。 金刚手本请世尊。 称此加持境界。 演说大悲藏生大漫荼罗王。 则是平等大悲无复限量。 而今世尊所说。 虽有德可传者。 犹不过十人。 似是随转一明非其具体。 故问当何名此漫荼罗也。 又漫荼罗是轮圆之义。 今既限局名数。 似于理未圆。 故复问此中漫荼罗者为是何义。 凡有二问。 世尊答中。 初答名次答义。 就答名中。 还复申明本旨云。 夫漫荼罗者是发生义。 今即名为发生诸佛漫荼罗也。 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中。 润以大悲水照以大慧日。 鼓以大方便风不碍以大空空。 能令不思议法性牙次第滋长。 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 故以发生为称。 夫雷雨作解。 随甲圻者先萠。 不可以卉木滋荣性分不等。 遂令平分之施亦成限量也。 次答义中。 梵音漫荼罗。 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 漫荼罗是苏中。 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 犹彼精醇不复变易。 复名为坚。 净妙之味共相和合。 余物所不能杂。 故有聚集义。 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 是故说为漫荼罗也。 以三种秘密方便。 攒摇众生佛性之乳。 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 醇净融妙不可复增。 一切金刚智印同共集会。 于真常不变甘露味中最为第一。 是为漫荼罗义也。 经云。 又秘密主以下。 广演漫荼罗义释除疑妨。 复分为三。 初明法界圆坛普门无限。 次明限人简众生所由。 末句劝嘱阿阇梨令兴平等悲愿。 就初文中。 哀愍无边众生界。 是大悲胎藏生漫荼罗广义者。 若行人自见中胎藏时。 即知一切众生悉有成佛因缘故。 其所起大悲漫荼罗亦周法界。 且如十世界微尘数诸执金刚菩萨众等。 随以一门作漫荼罗主。 余为眷属。 则成一种漫荼罗。 如是旋转无穷已。 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 何况是中各以无量门庄严。 种种方便引摄众生。 又可胜纪乎。 若行者于此一字法门中。 摄广为略衍略为广。 出生法财遍施一切。 常无断尽。 乃名善解漫荼罗广义也。 次云秘密主如来于无量劫。 积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所加持。 是故具无量德。 当如是知者。 此释广义所由也。 如花严入法界诸善知识。 各各于一门中。 所通达法深广无际。 然亦互不相知。 如来昔行菩萨道时。 普门亲近如是等佛刹微尘数诸善知识。 于彼一一功德藏。 皆到极无等比无过上味。 以如是内证之德无量无边故。 其所加持现作法门眷属。 亦复无量无边。 彼真言门行者。 当通泰其心作如是解也。 已知内德无限。 次明本地漫荼罗度人无限。 何以故。 以副大悲愿故。 故经文次云。 秘密主非为一众生。 故如来成正等觉。 亦非二非。 多为怜慜无余记及有余记诸众生。 故如来成正等觉。 以大悲愿力。 于无量众生界。 如其本性而演说法。 此中发菩提心义。 如入法界品。 及智度摩诃萨论议中广说也。 无余记者。 如佛现前授决。 某甲众生于某劫中作佛号某如来。 有如是国土眷属第。 以了了记故。 名无余记也。 有余记者。 如告众生言。 汝于未来某佛时当毕是罪。 某甲如来为汝授记之类是也。 复次如世尊说若我在世或灭度后。 诸有闻法华经一句一偈。 我皆为授无上菩提记。 是名无余记。 若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彼生善根相续不断。 当至无上菩提。 是名有余记也。 我本为此等众生。 来成等正觉。 况今所愿以满。 开众生自心之宝。 如其本性而给与之。 当有何限耶。 且据恶世弘经浅行之一迹。 故云一期法事剂至十人耳。 从此以下第二句。 即释此限人简众所由。 经云。 秘密主无大乘宿习。 未曾思惟真言乘行。 彼不能少分见闻欢喜信受。 又金刚萨埵若彼有情。 昔于大乘真言乘道无量门进趣。 以曾修行。 为彼等故。 限此造立名数者。 此意云。 若诸众生。 未曾于过去无量佛所久种善根。 于此秘密乘未曾修习。 则造次闻之不能信受。 若传法人。 徒以善心差机为说。 或当增其诽谤断彼善根。 故法花云。 无智疑悔则为永失也。 十方世界诸众生。 少有志求声闻者。 求缘觉者转复少。 求大乘者甚希有。 求大乘者犹为易。 信此法者最为难。 故以普眼观之。 堪受是法者。 犹须弥大海之尘渧耳。 既将护彼意时乃说之。 安得不略制造立名数乎。 所云无量门进趣者。 即是兼释漫荼罗名义。 夫漫荼罗者名为聚集。 今以如来真实功德集在一处。 乃至十世界微尘数差别智印轮圆辐凑。 翼辅大日心王。 使一切众生普门进趣。 是故说为漫荼罗也。 所云略此造立名数者。 如以阿字五转。 统如来无边内德。 以字轮百明。 摄如来普眼法门。 此则名之略也。 以刹尘方便开八叶之坛。 以无极大悲制十人之限。 此则数之略也。 然其学者。 随于一法明道而得悟入。 即是普入一切诸总持门。 如从一门见王。 即是遍入千门万户。 若不能如说而行。 则虽以种种文辞广为开示。 无所益也。 故第三句。 次明限略名数自不碍于广。 是以经云。 彼阿阇梨亦当以大悲心。 立如是誓愿。 为度无余众生界故。 应当摄受无量众生。 作菩提种子因缘。 谓造立此漫荼罗。 是随有见闻触知。 下至举手低头一念随喜。 皆必定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阿阇梨虽不得差机误。 授为作具支灌顶。 然系珠毒鼓之缘。 岂当已乎。 故当运大悲心务令广洽也。 复次如人家有秘宝。 恐为盗贼所闚故掩以蔽衣。 今此曼荼罗法门。 亦复如是。 以秘密之藏不可直宣说故。 廻转密意覆以有相方便。 今言限以十人者。 乃是世谛漫荼罗耳。 然阿阇梨自当平治心地。 画作大悲漫荼罗。 普眼度人多多益善。 勿得如言而解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