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六 内容: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六沙门一行阿阇梨记入漫荼罗具缘品第二之余阿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具列如左。 上方右方 左方下方○如来如意宝△能授一切尊(满一切愿也) □妙金刚降三世尊○如来甲冑 □莲花部女奉教者○如来羂索 □莲花部奉教者□青金刚□如来怖魔 □莲花三股戟 □金刚莲□金刚铎○如来脐□莲花戟□如来马藏 □莲花尊 □寂静金刚○如来脣□金刚莲 □大迅利金刚□金刚羂索□如来十力 □莲花轮○如来牙□莲花刀 □金刚牙□金刚刀□如来大护 □莲花德菩萨 □那弭荼金刚(因因立名又云短也)△无所畏大护者□大水吉祥□赤体金刚○如来无所畏□大吉祥 □佛奉教者□如来铃铎 □僧吉祥T39p0637_01. gif○如来商佉 □佛吉祥T39p0637_02. gif□越无量虚空□如来三昧耶金刚□金色菩萨△月黶尊T39p0637_03. gif○如来正勤 □名称慧菩萨T39p0637_04. gif□如来三昧耶□白色菩萨□难降大护者(女形T39p0637_05. gif)○如来舌△坏诸怖畏大护者T39p0637_06. gif□金刚部生□如来豪相 □大势至菩萨○一切如来座□毗俱胝菩萨T39p0637_07. gif□金刚连鏁T39p0637_08. gif  □不可越护门者T39p0637_09. gif□如来大勤勇□观世音菩萨 □执金刚□如来眼□多利尊T39p0637_10. gif○如来心□观音母 □金刚母T39p0637_11. gif□如来铄底 □大白菩萨○无堪忍(如来无堪忍)□资财主菩萨 □金刚针□水自在尊 □遍观菩萨□金刚钩□相向守护门者T39p0637_12. gif□如来念处 □吉祥菩萨△金刚无胜大护者T39p0637_13. gif △如来使者○如来刀□带塔德菩萨□如来轮□宝德菩萨△军荼利金刚T39p0637_14. gif □金刚拳□如来莲花 □鹿皮衣形□如来顶□莲花军持△大力金刚T39p0637_15. gif□无戏论金刚○如来结界 □莲花鬘□如来施愿 □莲花斧 □虚空无垢金刚 □金刚斧○如来平等说□莲花索□如来口□莲花铎 □素啰多金刚(妙住)○如来腰□莲花螺 □大身金刚 □金刚轮□如来焰光 □莲花部使者 □大胜金刚 □金刚捧□如来钩(□莲花部使者△马头观世音)□广眼金刚□虚空眼□莲花捧 □拔折罗金刚T39p0636_01. gif圣不动尊 右第一重竟□无垢光童子T39p0637_17. gif □贤劫菩萨T39p0637_18. gif ○大慧菩萨T39p0637_19. gif□贤劫菩萨□光网童子T39p0638_01. gif □寂慧菩萨T39p0638_02. gif□金光菩萨□男奉教者T39p0638_03. gif△行慧菩萨T39p0638_04. gif △无垢慧菩萨T39p0638_05. gif ○金色菩萨△宝德菩萨□男守卫者T39p0638_06. gif○胜妙天菩萨T39p0638_07. gif○无尽意菩萨T39p0638_08. gif □贤德菩萨□男使者T39p0638_09. gif○花幢菩萨□女使者T39p0638_10. gif □宝严菩萨T39p0638_11. gif □不思议慧菩萨T39p0638_12. gif△计都菩萨△六面尊 △大慈起菩萨T39p0638_13. gif □无垢光菩萨 △宝印手菩萨T39p0638_14. gif△无像菩萨T39p0638_15. gif△降阎摩尊○救意慧菩萨T39p0638_16. gif□地慧童子T39p0638_17. gif △清净慧菩萨T39p0638_18. gif ○宝掌菩萨T39p0638_19. gif□优波计设尼T39p0638_20. gif□施一切无畏菩萨T39p0638_21. gif □虚空慧菩萨T39p0638_22. gifT39p0638_23. gif文殊师利 □地藏菩萨T39p0638_24. gif △除一切盖障菩萨T39p0638_25. gif ○虚空藏菩萨T39p0638_26. gif□计设尼T39p0638_27. gif□虚空无垢菩萨T39p0638_28. gif□质多罗T39p0638_29. gif ○宝作菩萨T39p0638_30. gif □除疑怪菩萨T39p0638_31. gif △法慧菩萨T39p0638_32. gif□请召者T39p0638_33. gif○除一切恶趣菩萨T39p0638_34. gif ○慧步菩萨T39p0638_35. gif ○持地菩萨T39p0638_36. gif□女使者T39p0638_37. gif△悲念菩萨T39p0638_38. gif(亦名大悲缠)□剌泥弭菩萨(无牆也)□男使者T39p0638_39. gif □贤意菩萨△泥弭菩萨(牆也)□女守卫者T39p0638_40. gif○宝冠菩萨T39p0638_41. gif □除一切热恼菩萨T39p0638_42. gif ○宝幡菩萨□女奉教者T39p0638_43. gif△发心即转法轮菩萨T39p0638_44. gif ○海慧菩萨T39p0638_45. gif(□金光菩萨△光明菩萨)□宝冠童子T39p0638_46. gif □善住意菩萨T39p0638_47. gif△妙慧菩萨T39p0638_48. gif○妙幢菩萨□月光童子□无边幢菩萨□善财童子 □贤劫菩萨□贤劫菩萨T39p0638_49. gif□贤劫菩萨 右第二重竟△火天护方神□伊舍那护方神△涅哩底护方神 T39p0636_01. gif风天护方神T39p0638_51. gif△火天 □鸠槃荼众眷属△女罗刹T39p0638_52. gif T39p0636_01. gif风神后△火天后□阿名揭拏(羊耳)△婆私瑟吒大仙 □阿湿嚩揭拏(马耳)  △罗刹众T39p0639_01. gif △迦楼罗女T39p0639_02. gif△竭伽大仙 □戍婆揭拏(箕耳) □贤劫菩萨 △迦楼罗T39p0639_03. gif△未建荼大仙□杂宝藏神T39p0639_04. gif ○童男菩萨△瞿昙大仙 (△荼吉尼T39p0639_05. gif△荼迦T39p0639_06. gif) ○比丘众(△非人眷属△一切人眷属)△迦叶大仙 □童男菩萨○日光菩萨△诸执曜神等□比丘众 □西南日轮遍照胜德佛(□童男菩萨□比丘众)△毗逝耶后 □离尘勇勐菩萨△日天子□东北方定胜手德佛○菩萨众□宝胜菩萨△逝耶后□菩萨众 ○比丘众□西北方一宝盖佛□那罗延并眷属 □比丘众 ○童女菩萨 □比丘众□魔天他化自在天□童女菩萨△苾[口*陵]蚁[口*栗]知 □童女众□化乐天□女部多T39p0639_07. gif□兜率陀天 □部多药叉类T39p0639_08. gif△诸毗那夜迦□贤劫菩萨□焰摩天□住雪山药叉将T39p0639_09. gif △摩诃迦罗(黑神)(○小讫[口*栗]瑟怒二龙王○讫西瑟拏二龙王)□(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并揵闼婆众) □娑多祁哩药叉将T39p0639_10. gif○优婆路係多二龙王□舍支夫人T39p0639_11. gif□半遮罗药叉将T39p0639_12. gif △毗卢遮十眷属T39p0639_13. gif○路係多二龙王□帝释三十三天 □毗洒迦夜叉将T39p0639_14. gif ○优婆臂多二龙王□童子菩萨 □痾吒嚩迦药叉将T39p0639_15. gif  △毗舍支十眷属T39p0639_16. gif□比丘众□毗沙门子药叉将T39p0639_17. gif○优婆束讫劳二龙王□欢喜菩萨○束讫劳二龙王□上方欢喜德菩萨□摩尼拔陀罗神T39p0639_18. gif ○沙伽罗龙王□菩萨众□护方神后T39p0639_19. gif △寒冷地狱 ○阿那婆达多龙王□童女菩萨 □俱吠啰护方神毗沙门T39p0639_20. gif△热恼地狱 ○得叉迦罗龙王 □吉祥功德天 ○摩迦斯龙王□阿难陀□满贤药叉将T39p0639_21. gif□毗楼博叉王T39p0639_22. gif ○矩利迦龙王□须菩提□诃栗底母(男五女五) ○羯句吒迦龙王□舍利子 △阎摩殁[口*栗]底后 ○和修吉龙王□大目连□散支大将T39p0639_23. gif △阎摩后○阿难陀龙王□大迦叶□童男菩萨△阎摩但荼 (○大莲花龙王○波头花龙王)□无量音声佛顶 □比丘众 △阎摩罗法王○商佉龙王□广大佛顶 □胜授菩萨△质呾罗笈多讯狱者 (○缚噜拏后T39p0640_01. gif○嚩噜拏龙王T39p0640_02. gif)□火聚佛顶 □北方胜德佛 △夜黑天□毗楼勒叉护方天王T39p0640_03. gif□胜佛顶□菩萨众 □辨才天T39p0640_04. gif△如来锡杖 □比丘众 □童男菩萨 ○优婆逊那守门者T39p0640_05. gif○如来钵  □童女菩萨□比丘众 通门○如来牙□贤劫菩萨□离优菩萨 ○逊那守门者T39p0640_06. gif□豪相 □主田农神□南方无优德佛 ○地神T39p0640_07. gif△无能胜尊 □主象马廐神 □菩萨众○龙王并后眷属T39p0640_08. gif□释迦牟尼佛 □比丘众○童男菩萨△无能胜妃 □主王库藏□童女菩萨 ○比丘众○佛母 □主外道福处神□别异地狱 ○行慧菩萨○如来铄底印△主严穴神□贤劫菩萨 ○西方宝焰佛□童男菩萨 □主伏藏神△遮闷拏(○菩萨众○比丘众)□比丘僧□主碛神 △娇吠唎○童女菩萨□普光菩萨 □主尸林神△吠瑟拏味 ○主平相侵神□东方宝性佛□主波池神○主日历神□菩萨众□主龙泉神△娇唎 ○主时分神□比丘僧□主井神 △燕捺唎○主业作神□童女菩萨 □主空中宫菀神△嗟捺唎○主宿神□佛袈裟□主宫室神△未啰弭○主宿对神△佛军持□主海神 □紧那罗妃T39p0640_09. gif○主夜神□白伞佛顶 (□主室宅神□主巷曲神)(□紧那罗○童男菩萨)(□主月神○主日神)□最胜佛顶T39p0640_10. gif□方神○比丘众○六时神□摧碎佛顶T39p0640_11. gif□主街陌神○莲花手菩萨○主直神 □主河神 ○东南莲花胜德佛(○主廿八宿神○主十二宫神)□最高佛顶 □主道神 ○菩萨众○月后名赤色□辟支佛□主旷野神○比丘众○月后名月祥 □主郊野神○童女菩萨 ○月天子□大梵并明妃眷属□主痁肆神△慕诃囊○月后名月相□四禅天□主城神 △阙名火神 ○童男菩萨□无色天□净居自在天子 □主村神 △劫微 ○比丘众□普花天子 □主洲神 △芒囊娑○莲花胜菩萨□光鬘天子 T39p0636_01. gif主鸟神 △讫洒也○下方莲花德佛 □主山神 △社吒啰○菩萨众□意生天子 □主悉地物神 △句[口*路]诞囊○比丘众□名称远闻天子 □主悉地神△没栗拏(○童女菩萨○贤劫菩萨)□大自在妃并眷属□主仙药神△露係多□阿修罗女眷属T39p0641_02. gif□大自在天并眷属□主药计神△芒噜多□阿修罗眷属T39p0641_03. gif□摩醯首罗子及妃□主药神 △捺噜迦□持明妃□悉地持明妃T39p0641_04. gif△娑摩醯捺罗○摩睺罗伽女T39p0641_05. gif□持明仙□悉地持明仙T39p0641_06. gif△诸火仙等 ○摩睺罗伽右第三重竟阿阇梨言。 第一院东方如来钩。 乃至如来甲等。 皆是毗卢遮那三昧。 一一作天女形。 如漫荼罗方圆以辨其色。 坐白莲台上。 手中复持莲花。 花上各以物像用为摽帜。 如钩轮刀槊商佉铃铎羂索甲冑等。 皆依本相画之。 顶相豪相口舌牙脣等。 准例推可解。 如来脐于莲上图作连环圆好之相。 如来腰亦颇旋曲如数珠鬘形。 如来藏如轮王马宝藏相不现之形。 如来施愿当作与愿手。 如来法及辨说等或持经藏或作说法手。 念处十力等皆是止观相应法。 作寂然三昧之容。 三昧耶当作佛顶相。 如来顶相具摄一切功德。 凡手中无物可为幖帜者。 皆应置之。 若漫荼罗不作尊形但示秘密印者。 于金刚座上作莲华台。 台上如前画作幖帜。 其作字漫荼罗者。 经中有种子字。 当如法置之。 如经不载。 当取梵名中最初字为种子字。 或可通用阿字也。 北面莲花部诸尊。 若经中不说形相者。 通作红莲花色或净白色如金色尊等。 则依名辨之。 所持印相亦如佛部中说。 然用莲花为幖帜。 如莲花轮像。 当以四莲花叶如十字之形用为轮辐。 辐外作刃环围之。 莲花刀当于莲上置刀。 刀锋上又用莲花以为摽帜相。 金刚杵戟等皆亦如是。 莲花羂索以莲华为两茸。 铎则以莲花为系。 鬘则贯穿莲花以庄严身。 或于所持花上置之。 戴塔吉祥于顶髻上置窣堵波。 或在所持花上。 莲花尊则于花上重置莲花。 宝德尊莲花上有宝。 能授一切愿明王能满一切希愿。 其状非一如观世音手持莲花。 花上或置如意宝。 随息灾增益降伏事。 在彼相应坛中。 大吉祥二手各持莲花。 水吉祥或莲中出水或手垂出水。 被鹿皮尊当以鹿皮严身。 如梵天像。 其契印漫荼罗例同前说。 通用娑字为种子也。 南面金刚部诸尊亦可依经。 初所列名者皆具置之。 随作方圆三角半月等坛。 身色亦尔。 或持一股拔折罗。 或持三股五股。 上下二锋等种种金刚标相。 如经中所说随意置之。 其刀斧钩针等。 皆以金刚为摽帜。 刀则刃锋柄饰。 皆作金刚杵端銛锐之形。 羂索连鏁两端皆如三股拔折罗像。 轮以十字金刚为辐辋。 利刃环绕围之。 铎以一股金刚为上系十字金刚为舌。 余皆例推可解。 契印漫荼罗。 亦于金刚座上置白莲花。 花上各表其物。 若作字漫荼罗。 执金刚所统眷属通用缚字。 余金刚通用[合*牛]字为种子也。 第二院诸菩萨众。 若经中具载形相者。 一一如其本教画之。 无文者通用真陀摩尼印。 当持莲花。 花上置如意宝。 周匝焰鬘围之。 或随彼名中义趣以表其相。 如宝冠菩萨即于花上置冠。 宝网菩萨则于花上置网。 宝掌菩萨掌中置宝。 发心转法轮印手中持论。 所有诸阙位处。 皆置贤劫菩萨。 其使者奉教等。 皆作卑下之容。 其使者操持刀捧状如夹门守御。 奉教者或执持于捧印或瞻仰所尊。 若受指麾教勅。 守护者则如守门通信有所谘白。 各随其类也。 降阎摩尊是文殊眷属具大威势。 其身六面六臂六足。 水牛为座面有三目。 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 当捡文殊梵本具足图之。 凡此等诸尊。 若余经中具说形相者。 亦可依彼图画入曼荼罗时中。 此诸尊。 毗卢遮那经不载真言手印。 即别出余经者。 当依彼经授与真言手印。 令依此经供养次第法行之也。 第三院十方佛等。 各依常相图之。 若作契印当以如来顶相。 种子则以阿字。 声闻缘觉一同比丘仪式。 是中缘觉小差别者。 谓或有肉髻等大人之相。 若契印当用钵袈裟锡杖等。 其种子字如经中真言所说。 东方日天之前或置摩利支天女。 如陀罗尼集出之。 北方夜叉八将图中阙少者。 其形大抵相似。 皆被甲冑持伽驮印。 身相圆满端正。 以彼趣所求无乏常快乐自恣故也。 羊耳马耳象耳等。 皆是鸠槃荼眷属。 其形不同夜叉。 皆露身垂毛作非人之像。 耳同畜兽。 图云持明仙者。 是余药力等所成。 悉地持明仙者。 皆是专依咒术得悉地人。 直言诸仙者。 皆围陀事火之类。 勤修苦行成五通神仙。 又有夜叉持明。 是彼类中福德最胜。 天趣之所摄者。 与世仙又殊也。 其山海河池林树穀药城邑道路等神。 各以本名为摽帜相。 山神坐山河神在河。 其树药等或手执持或依其上。 当以义类推之。 花严中更有足行神身众神。 是护诸跂行之类及护身神。 亦可依次列之。 西方非人趣者。 当知毗卢遮那普门身中。 纯是杂类鬼神傍生等。 图中无别名相者多在其中。 所摄最多也。 路係多是赤色。 辟多是黄色。 讫嘌瑟拏是黑色。 其青色亦是中摄。 若依此方中明义。 则当各别出之。 讫劳是白色。 皆是一类龙王。 各依本色画之。 若加邬波字者其色稍浅。 逊那邬波逊那亦是护门大龙王。 皆右手持刀左持羂索。 主年月时分神等皆作天女形。 执持花枝等以为标相。 若主善事者。 其花亦令色相圆备。 若主恶事者。 则持萎萃花果等。 其主六时神。 亦可持六枝之花。 作随时荣落之像以表其事。 主昼夜者。 亦可以花敷花合明之。 他皆放此。 南方苾陵吃嘌知。 是摩醯首罗子。 身极枯瘦。 以常降伏怨敌。 假使骨肉消尽要令得胜。 故为此形。 私谓即是智度所云。 常修苦行割肉祀火。 感生诸恶神者。 所以位在南方。 其十二火天。 经中略说形像。 有一神阙名者。 但依诸火天总相形。 余如图中所示也。 经云。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 于一切众会中。 谛观大日如来。 目不暂瞬者。 时佛如所示现普门漫荼罗。 演说诸尊图位竟。 秘密主以普眼观此一一诸尊。 皆不见根本亦无住处。 悉是莲花台藏实相之身。 出生种种方便不可穷尽。 尔时深自庆幸发希有心。 倍于此法生难遭想。 将欲更问深义。 故先说偈也。 初偈意言。 一切智慧者。 出兴于世间。 如彼灵瑞花。 时时乃现一耳。 佛优昙花虽则难遇。 然此真言法要倍复难遇之。 何以故。 此是如来秘藏。 长夜守护不妄授人。 苟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手。 世尊在世犹多怨嫉。 况末代乎。 复次此经。 自释难现因缘。 若众生一见此漫荼罗者。 无始以来恶业重障。 摧灭无余。 必定得大菩提记故。 非钝根薄福之人所能遭也。 一见尚难。 何况次第修行。 当知是人转复希有。 常为普门海会之所称叹名闻十方。 又同大日如来有种种名号。 故曰无量称也。 经云。 行此无上句者。 即是修行无上菩提句。 此阿字门为一切真言之王。 犹如世尊为诸法之王。 故曰真言救世者。 次二句明救世之业。 所为能令行人成金刚性。 止断诸恶趣一切苦不生也。 经云。 若修如是行。 妙慧深不动者。 若具存真本。 应言慧极深不动。 如大海之心以极深广故。 又极远离二边故。 乃至大风起时不能摇动。 若行者入此真言大海心时。 亦复如是。 以妙慧甚深无量。 又极远离二边故。 一切诸法不能动摇。 如娑竭罗龙王降雨六天时。 于自宫三业都无动作。 若解如是义者。 则知漫荼罗种种方便。 皆悉住于实际也。 经云。 时普集会一切大众。 及诸持金刚者。 以一音声赞叹金刚手者。 彼诸大众。 闻佛广演曼荼罗图位竟。 欲问此中法界幖帜及金刚事业。 敬重世尊故未敢发言。 以金刚手能观察众心乘机说偈。 必知欲决疑网。 普利无量众生。 是故称赞证明劝令发问。 又十佛刹微尘众等以一心一味。 令一人诵此法音。 非谓人人俱时别说也。 偈云善哉善哉大勤勇。 汝已修行真言行。 能问一切真言义。 我等咸有意思惟者。 真言行即是三平等法门。 汝于持三密人中最为上首。 故能问世尊普门深义。 如仁者所欲问佛义。 我等亦皆有是思惟。 今悉同心思欲当速陈说也。 次言。 一切现为汝证验。 依住真言之行力者。 言我等初发心时。 由住此无上句故。 乃至能于金刚慧海甚深不动。 是故必定师子吼。 于汝前所说偈现作证明。 我等诸有所作。 皆由住真言行依真言势力。 而与得成就。 若汝谘问如来秘密方便者。 诸有求大乘人。 当于真言行法皆得通达。 以通达故不久勤修。 亦与我等无异。 以见如是利义故。 以一音声同心劝助也。 尔时秘密主蒙大众劝发已。 即说伽他广问世尊。 初一偈问綵色义。 有四句。 第一句问云何是綵色义。 第二句问当以何色。 第三句问云何安置此色。 先于何处。 内耶外耶。 第四句布色时以何色为先。 此是造漫荼罗时一种支分也。 次偈问诸门摽相。 有三句偈。 第一句问门旗形量。 第二句问门厢形量。 第三句问建立诸门法度形量。 如是种种秘密摽帜。 阿阇梨皆应善通达之。 又是一支分也。 次有二偈。 大凡有八问。 第一句问云何奉食及花香等。 第二句问宝瓶法则。 当知一切诸供养具皆在其中。 阿阇梨当随事相办其性类。 又是一种支分也。 第三句问云何引召弟子入漫荼罗。 第四句问云何作灌顶法。 第五句问云何儭奉所尊。 然此中复有二种。 若初心行人依世谛漫荼罗。 云何召入灌顶奉献阿阇梨。 若已修习瑜伽作秘密灌顶。 云何召入灌顶奉献阿阇梨。 正作法时。 所有加持教授方便皆此中摄。 又是一种支分也。 第六句问护摩处所。 亦有浅密二释及息灾增益降伏等诸异方便。 第七句问真言部类字义句义。 第八句问三昧门浅深差别之相。 凡阿阇梨未善通达如是法者。 不应建立漫荼罗。 又成三种支分也。 如是问竟。 大寂法王告执金刚言。 汝当一心谛听。 次说偈言。 最胜真言道。 出生大乘果者。 大乘果即是佛无上慧。 要由如是方便得生。 由汝善言能请问我故。 今普为诸摩诃萨。 开示演说也。 初一偈答色义云。 染彼众生界。 以法界之味。 古佛所宣说。 是名为色义者。 犹如世间染色。 能染净叠使同味故。 以味解色。 如云袈裟味者。 即染作袈裟色也。 今此漫荼罗色义亦然。 以法界不思议色染众生心。 同一净菩提味。 复次如世间染衣先以。 灰水洗。 则易受染色。 今以啰字门焚烧弟子心垢。 使成灰烬。 然后以嚩字门大慈悲水洗之。 使纯一清白离诸戏论。 然后染作法界漫荼罗。 令种种普门身。 皆同实相色也。 次有两偈通答三问。 问中云当以何色。 今此答中具用青黄赤白黑五色也。 偈云。 先安布内色。 非安布外色者。 是答云何布色。 何处先起何处后起也。 洁白以为初。 赤色为第二。 如是黄及青。 渐次而彰着。 一切内深玄。 是谓色先后者。 是答是色谁为最初也。 洁白是毗卢遮那净法界色。 则一切众生本源。 故最为初。 赤是宝幢如来色。 既发菩提心于明道中。 降伏魔怨灭除盖障。 故第二。 黄色是娑罗树王色。 以成正觉时。 万德开敷皆到金刚实际。 故第三。 青是无量寿色。 既到金刚实际。 即以加持方便。 普现大悲漫荼罗。 如净虚空中具含万像。 故第四。 黑色是鼓音如来色。 所以垂普门之迹。 皆为显本。 本者即是如来自证之地。 住大涅槃。 若舍加持神力。 则一切心量众生非其境界。 是故其色幽玄。 而最居后也。 复次如世间净帛。 先受染色故。 最后黑是染色之极。 以最深故不可复加。 是以居后。 漫荼罗色义亦然。 白是越百六十心垢义。 此名信色故最初。 赤者大勤勇义。 是精进色故第二。 黄谓一念相应时。 定慧均等七觉开敷。 是名念色故第三。 青者大空三昧义。 是名定色故第四。 黑者谓大涅槃义。 即是如来究竟之慧。 是名慧色故名第五。 或有说言白色最初。 黄为第二。 赤为第三。 青为第四。 黑为第五者。 此约受染浅深有容有上之义。 又白是信义最初。 黄者犹如金刚不可爼坏。 即是进义故第二。 赤谓心障净除光明显照。 即是念义故第三。 余如上释。 法门所表各殊也。 复次白是寂灾色如来部义。 故最初。 黄是增益色莲花部义。 故第二。 赤是降伏色金刚部义。 故第三。 青是成办诸事亦出生随类之形。 故第四。 黑是摄召义。 即诸奉教忿怒等所为众务。 故第五也。 复次如世间綵画不过五色。 然更相涉有种种深浅不同。 巧慧者善分布之。 出生万像无有穷尽。 法界不思议色亦复如是。 统而言之不过五字门。 然亦更相发挥。 成种种差别智印。 如来以普门善巧。 图作悲生漫荼罗。 乃至出生世界微尘数随类之形犹不穷尽。 若瑜伽行人若得此中意者。 当触类而长自在施为。 寂灭真如中当在何次。 如偈中所说。 且举一途法门提其纲领耳。 经云。 先安布内色。 非安布外色者。 凡图画法。 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花藏竟。 次造第一重伊字三点诸内眷属。 次造第二重四菩萨等诸大眷属。 以及第三重一切世天眷属。 又诸界道。 中央及第一重当具五色。 先以白色为周界竟。 次于其外布赤色界。 次外又布黄色。 次外又布青色。 最外次布黑色。 其第二重。 亦依如上次第布白赤黄三色。 第三重周界。 但布纯白一色。 皆极令均调正直。 渐次右旋布之。 其行道及供养处外缘等。 随作一纯色界。 瞿醯云。 但用白色也。 所以先白色从中向外者。 明此菩提心五种根力渐次增广。 乃至住于大般涅槃。 则遍一切处无所不在故。 黑色最居外也。 若从浅至深自迹归本。 则世尊府同六趣为初门眷属开发净菩提心。 若众生入此明门超百六十心时。 则已出过世间上菩萨位。 故第三漫荼罗。 唯以白色为界也。 第二漫荼罗。 于白之上更加赤色黄色者。 赤是勤勇。 菩提心中进修万行。 黄是如来念处万德开敷。 尔时即入重玄门居寂光土。 乃至近居补处犹故不识一人。 故于第二重。 但以三色为界也。 第一重漫荼罗。 于三色之上更加青色黑色者。 青是大空三昧。 所谓如来身口意密无尽加持故。 作大虚空色。 黑谓如来寿量常住之身。 如是妙身毕竟无像。 故作深玄色。 此二句是如来秘藏。 非普为一切众生。 故名眷属也又入此深玄色者。 即是如来自证中胎花藏。 尔时见五智色。 皆同一法界色。 何有浅深之殊。 而诸众生。 有渐入者有超昇者有顿入者。 然其所趣毕竟同归。 故云一切内深玄也。 经云。 建立门幖帜。 量同中胎藏。 厢卫亦如是。 花台十六节者。 漫荼罗夹门。 皆竪幢旗以为幖帜。 谓之门幖帜。 二摽相距尺量。 令与中胎正等。 上置横括。 其广亦然。 幢竿上皆置偃月。 月下置旗帜像。 取缯帛裁令正方。 可隅角破之以为两帜。 各附幢竿之外。 上锐下垂也。 四维际亦置幢竿并偃月。 其摽帜两向置之。 于大勤勇门偃月上。 各置如意宝。 金刚手门偃月上。 各置拔折罗。 莲华手门偃月上。 各置商佉。 其四维上亦皆置宝也。 夹门厢卫处如亚字形。 而于中间通道。 每于曲际皆置金刚噘。 噘首如一股拔折罗形。 其下銛锐。 一箱六噘两边总十二噘。 四门并四角总二十八枚。 三重例尔。 并备五色线。 皆以不动真言或降三世真言。 加持一百八遍或一千八十遍。 阿阇梨正作法夜。 既画曼荼罗竟。 先观中胎及第一院知无阙少。 即下金刚噘。 其金刚噘。 以金刚线周匝围之。 至通门处。 则止不须横断。 三重皆如是置之。 若不能尔者。 其第三院。 必应具依此法勿得阙少。 至通门处。 当举线随门摽。 屈曲而上使不阂头。 既结界竟。 当依门出入不得辄越余处。 每出入时。 仍须诵不动真言。 若是瑜伽阿阇梨。 亦可周匝以线围断。 若须出入时。 想举此线而于下过。 过已即还如故。 或去门远急须出入者。 当观自身作毗卢遮那以无罣碍身。 勿生越线之想。 随意出入无咎也。 六噘间回屈处。 皆令尺量均停。 仍须通行道往来界院。 最外门厢卫两边。 亦与中胎正等。 故云厢卫亦如是也。 花台是灌顶处。 莲花坛规製。 大同中胎八叶之藏。 极小者剂十六指。 余义下当更说之。 但开一门。 其门令向大坛也。 偈云。 应知彼初门。 与内坛齐等。 谓第一重门相。 当准约九分令广狭正齐。 使门之中道正当花藏之心。 所余第二第三。 亦以此为率分之。 自然渐次增广各得其所。 于第二重门厢曲中。 置二龙王兄弟。 难陀在南拔难陀在北。 其余众宝庄严。 大同秘密漫荼罗位品。 阿阇梨言。 若作深密释者。 四面方相正直均平等。 是四念处义。 四门是四静虑。 亦是四摄法。 门摽是四梵住。 厢曲是四正勤。 四维是四真谛。 金刚线即是修多罗。 以此连持三十七品作法门分剂也。 所以外门摽相长短广狭之量。 皆与中胎正等者。 明如来一一法门。 皆与法界相称。 乃至无有毫氂增减。 又合所行中道。 正当莲花台实相之心。 其普门之迹远而逾广。 故云智者于外院。 渐次而增加也。 偈云。 略说三摩地。 一心住于缘。 从此以下。 答漫荼罗中三昧支分。 若未修瑜伽者。 不得作阿阇梨。 以阙支分故法事不成也。 经中。 初略释三昧名义。 次深广说之。 初略释者。 谓心係缘一境而不驰散。 是等持义。 故偈云略说三摩地一心住于缘也。 且就有相瑜伽。 自有上中下三种。 上谓观毗卢遮那等诸如来身。 中谓观文殊师利等诸菩萨身。 下谓观因陀罗等随类之身。 一一如漫荼罗所示。 色像威仪秘密摽式或印或字。 但一心住缘不复驰散。 即是彼尊三昧门。 以要言之。 如漫荼罗海会佛刹微尘数一一善知识。 皆一种入法界三昧门。 若总观如是普门大众。 一心住缘而不驰散。 即是普眼三昧门。 亦名普门世界三昧门。 如一门及一切门者。 或但入正遍知部三昧门。 或但入莲花部三昧门。 或但入金刚部三昧门。 或以文殊眷属普皆集会为一三昧门。 余三菩萨亦尔。 随行人心量大小。 种种不同也。 行者修习瑜伽。 或观本尊或观秘密印或观真言时。 有种种境界现前。 不与本观相同。 皆是邪观也。 如于定中。 或见日月众星光明粲丽。 或见大莲花王遍满空中。 或见宝树楼阁殊胜庄严。 犹如天宫及诸净刹。 或复豁然不复有身心。 相或见诸佛菩萨无量大众。 或闻种种异声。 或见悬崖巉绝至无间狱。 以不依本所缘故。 皆不应取。 但如常一心意。 虽得与定境相应。 应须深修观察十缘生句。 不应味着也。 若见异境界以为殊妙而取着之。 名为我慢定。 亦名悭执定。 但与正观相应时。 自然得见俱胝佛刹。 此中佛。 谓百千众事刹为净处也。 如是相应时。 即知承前已来种种事相非无因缘。 以如是如是因缘故。 有如是如是事相。 不由他悟而无所罣碍也。 复次深秘释者。 诸于一一善知识法门身真实相中。 心住于缘。 不生妄想戏论。 是等持义。 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 是毗卢遮那三昧。 于法莲花印一心不乱。 是观自在三昧。 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 是秘密主三昧。 乃至梵释诸尊。 各于一法界门而得自在。 若于彼解脱身一缘不乱。 各彼净天眼三昧。 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 名普眼三昧。 亦名普现色身三昧。 若使如来于无量阿僧祇劫。 演说是中广义。 犹不穷尽。 今欲以两偈摄之。 使究尽无余。 故云广义复殊异。 大众生谛听也。 此中复二。 初明如来三昧印。 次明三昧道中差别印。 偈云佛说一切空者。 即是入阿字门。 乃至无有少法而可得者。 亦无定相可名三昧。 住如是一心法界。 名为正觉之等持也。 所以然者。 若出此心性。 外有境界可缘。 即非常住之境。 为四相所迁时。 住缘之心亦复随境界流。 云何名为定耶。 是故正觉三昧。 觉诸法本不生故。 唯是心自证心心自知心。 从久远以来。 常如实际无有变易。 即以如是心自住如是缘故。 得名为等持也。 此正是毗卢遮那本尊。 所现无尽庄严藏。 亦不离如是本尊。 若他观者。 皆名邪观。 故次说必定印言。 三昧唯证心。 非从异缘得。 若据梵本质言之。 当言彼更无异得。 意言。 更不从余处得之也。 次云。 彼如是境界。 一切如来定者。 如大般涅槃经明。 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 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 亦名金刚三昧。 亦名般若波罗蜜。 佛佛道同更无异路。 若行人初发心时。 能如言正观心性者。 亦即名为入如来定。 岂烦渐超四处。 方至究竟乎。 复次瑜伽行人。 若蒙诸佛威神加被故。 乃至于三昧中。 具见十佛刹土微尘众等。 无量圣尊三种密印。 互不相杂。 或复一心不乱转成自身。 虽则奇特难思。 尚以有相有缘故。 名为世间三昧。 若此三昧现前时。 行者观察十缘生句。 净除一切妄相戏论。 与空寂相应。 即悟如是漫荼罗海会。 皆悉从众缘生。 如镜像水月乾城等观无性相。 是名出世间三昧。 然尚以空病未空故。 未得名为大空。 及坐道场自证心性时。 即知如是等加持境界。 皆是心之实际。 尔时心不住相亦不依空。 而照见空与不空。 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 故名大空三昧。 住此三昧者。 即是住于佛无碍慧。 佛说是人一切智智究竟圆满。 所以经云。 故说为大空。 圆满萨婆若也。 经本第二卷初云。 尔时毗卢遮那世尊。 与一切诸佛同共集会。 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者。 如来已说究竟三空三昧印。 为令普门进趣者无留难故。 复说三昧道中差别印。 三重漫荼罗所示种种类形。 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 是故悉名为佛。 此等一切诸佛。 各于本所流通法门。 自说彼三昧道。 若现世天身者。 则说彼天三昧道。 若现声闻身者。 则说声闻三昧道。 若现辟支佛身者。 则说辟支佛三昧道。 若现菩萨身者。 则说菩萨三昧道。 若现持金刚身者。 则说金刚三昧道。 当知此中偈颂。 如是无量刹尘。 非世间结集经卷所能具载。 然诸行人。 若深入瑜伽境界三昧时。 自当了了听闻。 如正说时无异。 是以故名为佛加持日也。 经云。 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者。 谓入此三昧时。 则证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 于一念中。 能次第观察无量世界海微尘等诸三昧门。 知如是如是若干众生。 于彼彼三昧门中。 应得入道。 知彼善知识。 已为若干众生作种子因缘。 未为若干众生作种子因缘。 或有众生入如是法门。 可得超昇成佛。 入余法门。 久远稽留不得成佛。 如是等种种根性不同。 进趣方便皆亦随异。 乃至游戏其中。 次第修习出入超世间。 于一一门。 各得能成就无量众生。 故名一体速疾力三昧也。 尔时世尊遍观察已。 了知种种三昧道。 同归一体皆是佛乘。 复为执金刚。 说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 初有二偈。 明成佛之外迹谓我初坐道场。 以此一体速疾力三昧。 降伏天魔军众。 然是中更有难降伏处。 所谓烦恼等魔。 无有形相方所亦无足迹。 难可觉知。 于一念中亦皆殄灭。 故云降伏四魔也。 以大勤勇声者。 谓佛以诚实言告魔波旬。 我于无量无数劫。 为调伏众生故。 弃舍身命不可称数。 而今悉已成就。 有入道之机故。 我将证菩提。 为彼等众生开发净眼。 汝之势力何能留碍耶。 适发此声时。 一切众生怖畏悉除。 天魔迷闷擗地寻皆退散。 若有众生受持如是三角印者。 乃至除无间狱中无量怖畏。 何况天魔鬼神等怖耶。 故言以大勤勇声。 除众生怖畏。 尔时地神欢喜展转称说。 乃至声及净居。 尔时大梵天等八部众生。 徒见此伏魔之外迹。 是故有名称生号为大勤勇者。 然我实成佛处。 则非彼等所能测量也。 故次有二偈明菩提实义。 我觉本不生者。 谓觉自心从本以来不生。 即是成佛。 而实无觉无成也。 一切众生不解如是常寂灭。 想分别妄云有生。 沦回六趣不能自出。 今虽闻正法音。 还于种种有为事迹中。 推求挍计冀望成佛。 何有得理耶。 出过语言道者。 从此已下皆是转释阿字门。 觉本不生即是佛。 佛自证之法。 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 亦不可传授与人。 智度谓之言语尽意不行处也。 诸过得解脱者。 一切妄想分别。 名之为过。 即是生灭断常去来一异等种种戏论。 以不知诸法实相故。 悉皆可破可转。 若了诸法本无生际。 即于如是一切过失。 皆得解脱。 是故金刚之身。 远离百非也。 远离诸因缘者。 若法界体有生灭之相。 则有因有缘可得宣说。 而今法从缘生。 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 则是本来不生。 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 因缘离散时亦无有尽。 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大经亦云。 唯有如来离诸因缘也。 知空等虚空者。 本来不生即是毕竟空义。 以自性净无际无分别故。 同于大虚。 是故以世间易解空。 譬不思议空也。 如实相智生者。 心之实相。 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处。 佛坐道场如法相解时。 种种不如实见悉灭无余。 是故萨婆若慧与虚空等也。 已离一切暗者。 于一切法相不如实知。 即是无明。 是故觉本不生时。 即生遍法界明。 以一切种观一切法。 无不见闻触知也。 第一实无垢者。 此最实事更无过上。 名为第一实际。 所谓自性清净心。 以离一切暗故。 佛之知见无复垢污。 皆是转释本不生义也。 次有二句结云。 诸趣唯想名佛相亦复然者。 言六趣众生与毗卢遮那。 本无二体。 但随众生种种妄想。 立种种名耳。 佛亦如是。 一切世间徒。 见我降魔成道方便度人之迹。 随彼心相而称说之。 或云大沙门。 或云大勤勇。 乃至花严所说。 于一世界中有无量异名。 非谓自证法中。 如其所说而可表示也。 次一偈复释通世谛。 明起教所由。 故云。 此第一实际。 以加持力故。 为度诸世间。 而以文字说。 谓以佛眼观之。 如是种种名言。 复不出第一实际。 而诸众生入道因缘。 种种不同。 若应以文字语言得度者。 则如来不动实际。 以自在神力。 加持彼彼声字而演说之。 若众生如法修行。 得与三密相应时。 则知世谛不异第一义谛也。 经云。 尔时执金刚具德者。 得未曾有开敷眼。 顶礼一切智。 而说偈言者。 具德。 谓具足一切如来秘密庄严之德。 如连花增长具足时。 蒙日光所照。 自然开敷端严可爱。 执金刚亦尔。 心莲花眼遇菩提印光。 朗然开敷万德皆备。 美畅于内彰于外容。 亦有青莲花目开敷之相。 而说伽他领解前旨也。 初云。 诸佛甚希有。 权智不思议者。 具存梵本。 应云一切诸佛希有智方便不思议。 智谓领解前偈中觉本不生。 方便谓领解前偈中加持神力。 复次智谓心莲花台具足。 方便谓叶蘂开敷。 二种具不可思议。 故云希有也。 次云离一切戏论。 法佛自然智。 是广叹不思议智。 而为世间说。 满足众希愿。 是广叹不思议方便。 若法依师而得。 从于众因缘生。 即是戏论生灭相。 非法性佛自然之慧。 若是自然之慧。 则非修学可得。 亦不可授人。 如内证天甘露味。 假令种种方便为未尝者说之。 终不能解。 然佛大方便力。 以无相法身。 作种种名相加持。 令诸众生以因果法。 证得非因非果法。 是故权实二慧具不可思议也。 次云。 真言相如是。 常依于二谛者。 是结成不思议二智。 领解。 上文施设二谛之意。 以知名相即实际故。 能以实际加持而作名相。 以知浅略即是深秘故。 能以深秘为浅略。 随众生所成义利。 皆实不虚。 若能解此世谛时。 自当通达第一义谛。 故云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也。 次有一偈。 明信解佛菩提印得无量福聚。 故云。 若有诸众生。 知此法教者。 世人应供养。 犹如敬制底。 制底是生身舍利所依。 是故诸天世人福祐者。 皆悉供养。 若行人信受如是义者。 即法身舍利所依。 堪受一切世间供养恭敬也。 复次梵音制底。 与质多体同。 此中秘密。 谓心为佛塔也。 如第三漫荼罗。 以自心为基。 次第增加。 乃至中胎涅槃色。 最居其上。 故此制底甚高。 又从中胎八叶。 次第增加。 乃至第三随类普门身。 无处不遍。 故此制底极广。 莲华台达磨驮都。 所谓法身舍利也。 若众生解此心菩提印者。 即同毗卢遮那。 故云世间应供养如敬制底也。 经云。 时执金刚说此偈已。 谛观毗卢遮那。 目不暂瞬。 默然而住者。 时执金刚。 已闻毕竟三昧印。 欲问三昧道中差别印。 若以语言白佛恐乖至理。 是以默然观佛一心而住。 即是甚深发问也。 复次执金刚默然住者。 欲表如来照机义故。 如常教所传。 云佛于昼夜三时。 观可化众生而度脱之。 此随声闻心量。 自作如是说耳。 若佛眼观而后见。 不观则无所见。 观时则智慧生。 不观则智慧不生。 是则生灭明暗之境。 不得名为平等大慧也。 以如来无相无分别慧法尔无碍。 常照法界根缘。 如大海潮终不过限。 是故金刚手适有可传之机。 如来即为演说。 不待问而后答也。 复次金刚手。 了知世谛即是第一义谛。 所行处不异毕竟处。 是故默然无言。 如来了知第一义谛即世谛。 毕竟处不异所行处。 是故广分别说。 为令众生通达二谛相故。 更相发明。 而实同归一致也。 就如来答中。 略有四句。 第一句云。 复次秘密主。 一生补处菩萨。 住佛地三昧道。 离于造作知世间相。 住于业地坚住佛地者。 此是最上灌顶位。 故先明之。 如余经所明。 此是一生所系菩萨。 从此上生兜率天宫。 次继佛位。 故名一生补处也。 今此经宗。 言一生者。 谓从一而生也。 初得净菩提心时。 从一实之地。 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长。 当知亦尔。 迄至第十地满足。 未至第十一地。 尔时从一实境界具足。 发生一切庄严。 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知。 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 故名一生补处。 此是究竟发菩提心。 于一切三昧道中。 最为牢强精进。 进入佛道。 故云住佛地三昧道也。 离诸造作者。 作谓修治地业。 乃至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以有智分别心。 犹是世间之相。 今此菩萨。 正行大空三昧。 远离从缘生法微细戏论。 故云离造作也。 如世间相。 谓实知世间实际。 毕竟不异涅槃际。 而能不动实际。 悉见世间本起因缘。 是故住此三昧道中。 念念进趣如来地。 住于业地。 梵音质言之。 当云作地。 即是学如来金刚事业。 皆得善巧。 璎珞亦云入重玄门学佛威仪也。 坚住佛地。 即是于如来坚固不动。 名之为住。 与前住字义殊。 如人渴乏求水。 已经历多时。 忽得覩见清凉池。 中间更无障碍。 但一心进趣无复异缘。 是名补处三昧道。 已到清凉池中希愿尽息。 亦为佛地。 故虽同名大空定。 而义有差别也。 经云。 秘密主八地菩萨三昧道。 不得一切诸法。 离于有生知一切如幻。 是故世称观自在者。 如上已说十地道。 若次第而进当说佛地。 若渐下者当说第九地。 何故说八地耶。 以一切菩萨初度第七地时。 上不见诸佛可求。 下不见众生可度。 谓是住大涅槃。 于万行休息。 尔时十方佛。 以此三昧道发起其心。 得度菩提心难地。 是故别说。 从此进入九地中无别说。 从此过患难故。 不须别说行处印也。 从初发意以来。 深观十缘生句。 入此地时得度性空彼岸。 故云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 复以善巧方便。 于如如不动中。 起十缘生无边大用。 以如幻三昧。 遍至十方佛刹。 亲近种种善知识。 普学无量度人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等像类言音而得度者。 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是故世间见如是事迹故。 号为观世自在者。 是初入莲花三昧之异名也。 此中自在。 梵本正翻是富贵义。 如人得大势位具足财宝。 随心所欲自然成就。 此菩萨亦尔。 假令十方世界一切有情。 希求世出世间种种资具。 随其性欲种种不同。 能以如幻三昧一时给与。 各得满其所愿。 然未能绝起用之迹。 使诸有所作皆如金刚。 故分为二印耳。 复次此中。 应说初法明门三昧道。 于上品中已说。 故不重言。 又如上所说一生补处及八地三昧。 是约教道法门。 作如此说耳。 然秘密乘人于世谛中。 即能通达第一义谛者。 从初发心时。 即具行大空三昧。 其谓不然。 则于一生之中。 不能顿满诸地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