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二谛义 内容: 二谛义中卷胡吉藏撰释二谛名者。 此义极难。 解二谛名者。 俗是浮虚义。 真是真实义。 从来久解。 今未知那得二谛名而欲释耶。 解此问者。 我家明二谛有两种。 一教二谛。 二于二谛。 如来诚谛之言。 名教二谛。 两种谓情。 名于二谛。 此则就情智判于教二谛也。 问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从缘起不。 解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亦从佛起。 难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那得从佛起耶。 解云。 领僻。 我云。 教谛是佛教。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是缘于。 于谛名从佛起。 于谛与于谛名。 此语大挍。 今明。 教谛名从佛起。 于谛名亦从佛起也。 问教谛从佛起。 于谛亦从佛起。 教谛既是教。 于谛亦是教。 反诘云云。 解云。 两种二谛皆是佛教。 问教谛可是教。 于谛若为亦是教。 既有于教之殊。 云何併是教耶。 解云。 二于谛名。 亦是为众生故说。 为众生说有。 于凡是世谛。 为众生说空。 于圣人是真谛。 为众生说空有。 是二于谛故。 二于谛亦是教也。 问二于谛名是佛说。 名从佛起。 空有二谛从何起耶。 解云。 只空有二谛。 诸佛出世故有。 佛未出世则无。 缩长为短释。 佛未出世时。 虽言空有。 不知空有是二谛。 如佛未出之时。 亦有苦集灭道等名。 而不知苦集灭道是谛。 由佛出世故。 说苦集灭道四谛。 故经云。 甘露门初开也。 空有亦尔。 由佛出世。 詺空有为二谛。 故云空有佛出世始名二谛也。 次更长释者。 佛出世佛未出世。 空有竝由佛得知。 所以成论云。 劫初物未有名。 圣人为受用故。 为物立名。 如瓶衣等。 空有亦尔。 佛未出世时。 圣人为空有立名。 若尔。 佛出世佛未出世。 空有名竝由佛有也。 次问。 于谛名如此。 于谛从何而起耶。 解云。 于谛有两种。 一两情二于谛。 二情智二于谛。 两情二于谛可解。 何者。 两情二于谛。 从佛教起。 明佛为众生说二谛教。 众生不了。 作空有两解。 成两于谛。 此于从教起也。 问情智二于谛何因得有耶。 解云。 一于但一。 一于有二。 一于但一者。 凡夫颠倒。 谓瓶衣等诸法为有。 此瓶衣等物。 有佛无佛。 常于凡夫是有。 如涅槃经云。 十二因缘。 有佛无佛性相常住。 但小乘释有二人。 毗婆阇婆提云。 是无为常住法。 萨婆多弹云。 恒有为常。 如火有佛无佛常热。 不可言火有佛热无佛不热。 有佛无佛恒热为常。 十二因缘亦尔。 今明。 世谛亦如此。 诸法于凡常有。 常有世谛也。 一于二义者。 即是诸贤圣。 真知诸法空为第一义。 言二义者。 就本迹两意以释之。 本迹义。 则诸佛出世故有。 诸佛出世。 知向颠倒诸法性空也。 迹本义。 则诸佛法身。 本知颠倒性空。 故法华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 此即在法身地。 本知颠倒性空也。 略寻二谛名根本大意如此。 然义必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 若不得意。 义不中用。 如中论序大小乘人不识佛说空有意所以成失。 前序小乘云。 像法钝根。 求十二因缘阴入界等决定相。 不知佛意。 但着文字。 次序大乘云。 闻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为此义故。 龙树出世造论。 申佛教意也。 既有明则。 今昉而学之也。 次问。 既有于谛教谛。 佛何意说于谛与教谛耶。 解云。 如来所以说二于谛者。 欲令众生一节转两节转。 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 何者。 于无名相中。 强名相说。 无名而说名。 令悟名无名。 亦非于非不于。 为众生说于。 令悟于非于非不于。 故经云。 知有非有本性清净。 又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 又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为是故。 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也。 所言一节转二节转。 何者是耶。 一节转者。 说有于凡是谛。 说空于圣是谛。 作如此说者。 令众生转有入空。 何者。 有于凡是有。 此有实无所有。 宣说有。 于凡是有。 则知此有不有。 此正为凡夫。 凡夫谓诸法实有。 今说此有于凡是有。 若知有于凡是有。 即知此有非有。 斯则因有悟不有。 经云。 知有不有。 又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 又论云。 若不因世俗。 不得第一义也。 两节转者。 说有于凡是实。 对有于凡是实。 说空于圣是实名二于谛。 既说空有于缘二。 即知于二不二。 说于二显不二。 故经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也。 若好释者。 于二者明非二。 非谓是非二。 若言于二为显不二。 此言平钝。 若骏悟解者。 于二者。 明非是二非谓是非二。 亦应须上扬。 不得下抑。 上扬则两离。 何者。 于二非是二则离二。 非谓是非二。 不着不二。 此则悟非二非不二非偏非不偏清净正道也。 然作如此说。 于谛者即是教谛。 何处别有教谛。 只作如此目詺于谛。 即是教谛。 即是依二谛说法。 从来人。 闻师说于谛教谛。 作二谛解。 诵语鹦鹉喙鵄脚耳。 今明。 如向所明。 无别教谛。 说于即教也。 问若尔从来解那得云有于谛教谛耶。 解云。 于两情名二于谛。 佛为众生说此二于。 即是教谛。 更无有二。 但约义判。 何者。 于谛即是所。 教谛即是能。 能所判于教二谛也。 又问。 何意说于谛教谛耶。 解云。 二意。 一者为释经读论。 经论中竝有此言也。 二者为对他。 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 有此二理。 而二谛名境。 复名理者。 会二谛生二智。 名之为境。 而道理有二谛故。 名之为理。 道理有此二理。 道理有此二境。 今对彼。 明此是于二理。 此是于二境。 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 若尔。 今时有两境两理。 两境者。 一于境二教境。 两理者。 一于理二教理。 为是义故。 明于谛教谛也。 然如来直说二于谛。 凡有三句。 谓得失亦得亦失。 直作此说。 若为得解耶。 今佛直说二于谛。 云何得解。 答今明。 佛说于谛有三句。 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 言亦得亦失者。 即是前二于谛。 诸法于凡是有。 此有为失。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此空为得。 示其空有。 令识得失。 令其舍有学空改凡成圣也。 二皆失者。 二皆是于。 故二皆失。 于凡有。 有既失。 于圣空。 空亦失。 何者。 诸法未曾空有。 于凡谓有。 于圣谓空。 如一色未曾空有。 有见之人谓色有。 空观之人谓色空。 一色于空有两缘成空有故。 此空有竝是失也。 两皆得者。 只知于二。 即知不二。 此下五句皆净。 于缘二。 岂是二。 问于二非是二可是非二不二耶。 解云。 于二非是二。 明非是二。 非谓是非二。 既非二非不二。 五句皆净。 斯则上拂霄汉。 下漏渊泉也。 从来只云二于谛皆失。 不知有此三句。 然此三句。 有两种谛。 前二句即于谛。 后一句即教谛。 前二句即于境。 后一句即教境。 于境即不转境。 教境即转境。 言前两句是于谛不转境者。 诸法于凡是实有。 有佛无佛常有此境。 有境既常有。 空境亦常有。 诸贤圣常知诸法空。 亦常有此空境。 今时亦有天然之境。 亦有天然之智。 常有此境。 常有此智。 此之境智。 竝是于缘境智。 非是转悟境智也。 言转悟境者。 只说于缘有。 即知于有不有。 说于缘空。 即知于空不空。 识于有无不有无。 识教悟理。 悟理即生权实二智。 生二智时。 空有之教即转名境。 故是转悟境也。 问犹有一疑妨。 何者前明二于谛一得一失。 失是所化得是能化。 今那得云说于空令悟不空。 若说于空令悟不空者。 此乃所化。 何谓能化耶。 解云。 前明二于谛。 空是能化者。 引凡令学圣。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明能化空。 令其舍有。 若玄变之徒。 既知有不有。 即知空不空。 不须为说空令悟不空。 但钝根之人。 舍其所见有。 学能化空。 既学得能化空。 作于空解。 为此人故。 说噵于汝是空诸法实非空也。 此约渐悟为论。 前令悟有不有。 次令悟空不空也。 问他亦明有境谛有教谛。 彼有境界法宝。 有言教法宝。 境界法宝即境谛。 言教法宝即教谛。 汝既有教谛。 他亦有教谛。 汝有如来诚谛之言。 他可无如来诚谛之言耶。 若尔皆有境教。 斯有何异。 解云异。 今明。 汝二谛天然之境。 是我家于境失。 于境失中。 有无量失。 此是我家麁失。 细失非汝所及。 故经云。 菩萨微细碍相。 非二乘境界。 今亦尔。 汝天然之境。 是今家麁失。 故与彼大异也。 所以大论云。 外道与佛法相去玄殊。 犹若天地。 又云。 天食须陀比人中臭粪。 又如驴牛二乳。 驴乳抨成粪。 牛乳抨则成苏。 今亦尔。 他得为今失也。 此即是依二谛说法。 二谛是境义也。 又问。 教谛为若异耶。 解云。 一往拔者。 我有三种二谛。 汝所明二谛。 是我初节二谛。 三假有为世谛。 四绝为真谛。 此之二谛。 是我家初节二谛也。 又问。 汝二谛教表何物。 彼云。 二谛还表二理。 若尔二还表二。 指还指指也。 又彼唯有二无不二。 则唯有教无理。 无理则无教。 今有理即有教。 具足理教也。 前来明立名意。 今次释名。 然虽无名而名。 是故今释名也。 故肇师云。 无名之道。 于何不名。 师云。 于无名相中。 强名相说。 既无名强说名者。 为令因名悟无名。 说名不令众生住名中。 若说名令众生住名中。 此还是众生。 非谓是佛。 今明。 无名强说名。 令众生因名悟无名。 然须知此名即无名。 只名无名。 无名而名。 既知无名名。 即知名无名。 此即除故不造新也。 若是从来人。 则造新不毕故。 何者。 本有身心之病。 今闻佛说真俗。 后作真俗解。 有真可真。 有俗可俗。 有名异无名无名异名。 即有所得义。 有所得者。 名曰声闻。 是魔眷属。 像法决疑经云。 是十方三世佛怨。 佛藏经云。 刀轮杀一切。 有得之人罪过于此。 华严云。 譬如饿鬼等云云。 所以大论云。 有生死来。 无能治此病也。 今摄山兴皇出世。 拆破此病。 说名令众生悟名无名。 不住名亦不住无名。 举譬如双六打隐。 打不隐即为他打。 说二谛名。 本为除病。 若住名中。 名复成病。 今明二谛如双六打隐也。 问何故恒作此释。 解云。 只为恒有此病故。 恒作此说。 如诸声闻恒障菩萨道故也。 师何因得如此解。 学龙树提婆两论主。 两论主。 何因得此解。 学诸佛也。 问曰。 经中有立有破。 何得言皆破耶。 解云。 经中若立若破。 皆为破病。 何者。 经中若说一色一香皆为显道。 若不显道。 可不破病。 既若立若破。 皆为显道故。 破立皆为破病也。 经既然。 故论主学经。 师学论主。 大小乘人。 有新故两病故。 有两论主出世破之。 提婆破故病。 龙树破新病。 论主既然。 大师亦尔。 破此新旧等病故。 作如此说也。 然道义大意如此。 必须得如此意。 非为立名道义。 乃道义为息名也。 将欲息名故。 前须释名。 释名凡有四句。 一者一名一义。 二者一名无量义。 三者一义一名。 四者一义无量名。 名不出此二种。 义莫过斯之二条。 言一名一义者。 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 一义者。 俗以浮虚义。 真真实义。 从来得此一句。 今明。 是四句中一句也。 次一名无量义者。 若为一名无量义耶。 解言。 一是无量一。 一岂不是无量。 此则无量一。 一无量。 故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展转生非实智者。 无所畏也。 问曰。 若为一名有无量义耶。 解云。 就四义解之。 一随名释。 二就因缘释。 三显道释。 四无方释。 随名释者。 如俗以浮虚为义。 又俗以风俗为义。 然此具出内外故。 律有国土毗尼。 随国土处所。 风俗不同也。 礼记云。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故风俗为义也。 从来唯得前释。 无有后解也。 问此两释何异。 解云。 俗以浮虚为义。 此即望真释。 明圣人所知真实。 凡夫所知浮虚。 对真释俗也。 若是风俗释俗。 则当俗释俗。 只处所风俗不同故名为俗。 此无所望也。 前则望他。 后则当自。 自他异也。 又前约经释。 后就律释。 河西云。 佛法不出经律二藏。 阿毗昙只分别经律耳。 故经律摄佛法尽也。 前释约经者。 经明。 诸法浮虚无所有故。 浮虚释俗约经也。 风俗释就律者。 明律中不得道诸法浮虚无所有。 不得道人是浮虚草木浮虚。 何以故。 为制戒令佛法久住故。 所以不得明物浮虚无所有。 但明国土风俗不同也。 此则就经律释异。 由来亦不知也。 次第二就因缘释义者。 明俗真义。 真俗义。 何者。 俗非真则不俗。 真非俗则不真。 非真则不俗。 俗不碍真。 非俗则不真。 真不碍俗。 俗不碍真。 俗以真为义。 真不碍俗。 真以俗为义也。 问前随名释有二义。 一望他当自释。 二约经就律释。 今就何物义释耶。 解云。 对有碍有得。 就无得无碍释。 若言俗浮虚义真真实义。 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义。 今明。 菩萨无得无碍义故。 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 他家无此义。 他俗定俗。 真定真。 三假定俗不得真。 四忘定真不得俗。 真俗有碍声闻解义。 今明。 真是俗义俗是真义。 真俗无碍。 菩萨解义也。 问何故作如此说耶。 解云。 对彼自性。 明今因缘。 因缘动彼自性之执故。 经云。 前以定动。 后以智拔。 今前明因缘。 动彼性执。 后当拔之也。 但今一往且明因缘。 动彼自性。 彼明浮虚定俗义真实定真义。 为是故。 今动摇已。 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 问若为俗是真义真是俗义。 空是色义色是空义耶。 解云。 大品经中自释。 彼经云。 色即空空即色。 真即俗俗即真。 既云真即俗。 真岂非俗义。 又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因缘生法即是有。 既即是空。 真岂非俗义。 释此偈具释经。 论引经释。 论即释经也。 又义是名之所以。 真是俗之所以。 故真为俗义。 经云。 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 是故如来宣说世谛。 既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者。 则俗为真。 名真为俗义也。 俗谛既然。 真亦尔也。 次第三就显道释义者。 明俗是不俗义。 真是不真义。 真俗不真俗义。 真俗不真俗即名义。 不真俗真俗即义名。 真俗不真俗教理。 不真俗真俗理教。 斯则名义理教中假横竪也。 何处作如此说也。 解云。 即如华严所明。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以达有不有故。 不有为有义。 达无不无故。 不无为无义。 亦如了达明无明二不二。 既达二即不二故。 不二为二义。 了达真俗不真俗故。 不真俗为真俗义也。 问何故明不真俗为真俗义耶。 解云。 前明因缘横义动。 今真俗不真俗竪义拔。 横义动竪义拔。 故一家从来明假伏中断义。 言假伏者。 真是俗义。 俗是真义。 伏彼自性也。 既知因缘真。 即知真不真。 知因缘俗。 即知俗不俗。 悟真俗不真俗自性永断。 为是义故。 前横伏今竪断也。 次第四节无方释义者。 明俗以一切法为义。 人是俗义。 柱是俗义。 生死是俗义。 涅槃是俗义。 无方无碍故。 一切法皆是俗义也。 问何故明一切诸法皆是俗义耶。 解云。 从前第三义生。 前第三义云。 俗不俗义。 真不真义。 真俗悟不真俗。 此则悟无碍道。 既悟无碍道故。 有无碍用。 以得无碍用故。 所以一切法为俗义也。 前则是从用入道。 今则从道出用也。 问若为得一切法竝是俗义耶。 且引例通。 汝家有别待通待义。 长短真俗因果待即别待。 长待不长。 俗待不俗。 此即通待义。 所以俗待不俗为通待者。 明除俗之外一切皆不俗故。 云通待也。 一切法是不俗。 不俗待俗。 不俗既是俗义。 故一切即俗义也。 又汎简待义。 从来云长短待因果待瓶衣二果不得待。 今明瓶衣二果相待也。 问高下相倾有无相生可得待。 瓶衣二果云何待耶。 反问汝。 是非得待。 不是瓶待非瓶不。 彼云。 是非得待。 瓶待非瓶也。 若尔衣是非瓶。 非瓶既待瓶。 衣即待瓶也。 衣既待瓶。 则瓶衣因缘。 衣是瓶义。 瓶是衣义。 衣既是瓶义。 一切物皆是瓶义也。 又明。 一切法是俗义者。 就如义显之。 色如一切法如。 色如即一切法如。 一切法即色。 举譬如破僧佉大有与瓶一义。 为有瓶不异有即瓶。 有与万法不异万法亦即瓶。 今亦尔。 如与俗不异。 俗即如。 如与一切法不异。 一切法即俗。 何以故。 体如故也。 华严何意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耶。 体道故如此。 何者。 一念即是道。 无量劫亦是道。 故无量劫即一念。 何以故。 无碍道故。 体无碍道故。 得无碍用。 一念无量劫。 无量劫一念。 无量劫一念非一念。 一念无量劫。 非无量劫。 非一念非无量劫。 而一念无量劫。 此中横竪无碍具足故。 经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也。 然此四义次第不得前后。 何者。 第一就世俗以释义。 俗浮虚义风俗义。 且随情释也。 第二渐深。 明俗真义真俗义也。 第三从真俗入不真俗。 从用入道。 第四悟道竟从道起用。 次第相生也。 就真俗释此四义。 例一切因果人法等皆尔也。 前释一名一义一名无量义竟。 今次释一义一名一义无量名。 言一义一名者。 以正道为一义。 真俗为一名。 然正道未曾名。 为一道故立乎一名。 亦立一名为显乎一道。 何者。 既为一道立一名。 一名岂不显一道。 故言一义一名也。 一义无量名者。 还以一道为一义。 无量名者。 为显一道立无量名。 立无量名为显一道。 既为一道立无量名。 无量名岂不显乎一道。 故言一义无量名也。 问若为无量名耶。 解云。 名无量略出四种。 谓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问唯有此四名不。 解云。 名无量。 世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义谛空谛圣谛。 故华严四谛品云。 此娑婆世界。 有四十亿百千那由他四谛名。 况十方世界名号。 斯则有众数名。 不可具举。 若具举。 竹帛所不能载。 今且略释世与俗真与第一义四名也。 然此四名有离有合。 合者合世俗为一谛。 合真第一为一谛。 故经云。 世俗谛故说。 第一实义故即无也。 离者则有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 问何故或离或合耶。 解云。 为存略故。 离释。 为义同故合明。 世俗名虽异。 其义是同。 故合名世俗谛。 真第一义亦尔也。 问此之四谛名何异。 他解云。 真俗当体得名。 世与第一。 褒贬为称。 言真俗当体得名者。 明俗是浮虚为义。 当体浮虚。 真是真实为义。 当体真实。 故真俗当体得名也。 世与第一为褒贬者。 明世是代谢隔别为义。 第一则莫过为义。 既隔别为世。 莫过为第一。 故世与第一。 是褒贬之名也。 然此释不可解。 且难之。 俗当体浮虚。 世亦当体隔别。 俗体是浮虚。 既是当体得名。 世体是隔别。 亦当体得名。 若便贬世是隔别非第一。 我亦贬俗是浮虚非真实。 俗实是浮虚既非贬。 世实是隔别。 那忽是贬耶。 然俗之与世。 世乍可是当体。 俗应是贬毁。 何者。 知世隔别。 今言世隔别。 岂非当体。 俗不知浮虚。 今名其是浮虚。 岂非是贬。 若尔那得言俗浮虚是当体得名。 世隔别是贬毁为称耶。 次难。 真与第一。 真当体真实。 第一亦当体第一。 若对凡非第一。 褒圣为第一。 亦对凡非真实。 褒圣是真实。 若言褒真为第一亦褒第一为真。 何得言真是当体第一为褒耶。 问难他如此。 今作若为解释耶。 今明。 世与俗是横竪之名。 何者。 俗名则横。 世名则竪。 俗横者。 俗是风俗义。 处处皆有风俗之法。 故云。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 一切国土各有风俗故。 俗名即横也。 世名竪者。 世是代谢隔别三世迁异。 岂非是竪。 内外具明。 经云生生世世。 书云。 三十年为一世。 虽然终以代谢隔别为世故。 世是竪名也。 然此二名。 竝是当体。 俗当体是浮虚。 世当体代谢。 不有世而已有世。 即是代别。 不有俗而已有俗。 即是浮虚。 当体是浮虚代谢。 岂有褒贬于其间哉。 故不可也。 次望真释之。 论云世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虚妄谓有。 诸贤圣真知性空。 俗谛既颠倒虚妄谓有。 当知俗谛虚妄颠倒。 俗既然世亦尔。 此则望圣。 世与俗皆虚妄颠倒。 就颠倒中。 自有俗有世有横有竪也。 此有差别无差别义。 以圣望之。 同是颠倒故。 无差别。 而不无世俗横竪故有差别也。 问望圣唯无差别亦有差别耶。 解云。 就圣亦知彼差别故。 大品云。 若诸法无所有者。 何故有六道差别耶。 佛答云。 于彼颠倒故。 有六道差别不同。 若尔。 佛具知颠倒差别无差别。 若是众生。 唯知差别不知无差别也。 次释真与第一。 所以说真对凡。 凡谓所解真实。 佛詺云。 汝所解者。 颠倒非实。 圣人所解真实。 此则对颠倒明不颠倒。 对虚明实。 对俗明真也。 第一义对凡非第一。 明圣所解是第一。 何时褒为第一。 对非第一。 明第一若是褒者。 对非真实明真实。 亦应是褒反诘云云。 问若尔从来何意言真俗当体世第一是褒贬耶。 解云。 师作此释别有意。 若守语不得意。 还成鹦鹉喙鵄足类耳。 且自思之。 问前明俗横世竪。 俗有二释。 浮虚义望真释俗。 风俗义当体释俗。 世有代谢义隔别义。 此望何义释耶。 解云。 代谢隔别竝当体释。 世中自有代谢隔别也。 问唯得是当体释亦是诸佛说耶。 解云。 亦得是佛说。 但此说随世说世。 与前说俗异。 前说俗是浮虚义。 反俗说俗。 今说世是代谢隔别。 随世说世也。 问何故说此二耶。 解云。 众生自谓所解为实。 圣人詺云非实。 乃是虚妄。 复有众生谓其所解是第一无过者。 圣人詺云汝所解非第一。 乃是世人所解耳。 为是故。 佛说世说俗也。 俗有浮虚风俗。 世有代谢隔别。 此之四名。 有广有狭有通有别。 何者。 风俗与代谢则别。 浮虚与隔别则通。 别则狭通则广也。 问何故但解此名耶。 解云。 此四名具通别广狭。 通别广狭摄一切尽。 故但解此四名也。 众生国土等世间风俗。 但是风俗之法。 唯是无常。 所以为狭。 若是浮虚则广。 浮虚只是虚假。 明一切诸法皆是虚假。 一切世间。 乃至诸佛菩萨所说所现皆是虚假。 是故广也。 代谢隔别亦尔。 代谢但是无常流动法故狭。 隔别则通常无常空有。 常无常空有隔别也。 故佛母品云。 示五阴世间十八界世间十力世间一切种智世间。 世间即隔别故。 隔别广也。 次释谛义。 例前亦应有四。 一依名二因缘三显道四无方。 今就依名释。 谛以审实为义。 于谛于两情审实故。 名为谛也。 问于谛为当属境为当在智耶。 解云。 于谛于两情智为名。 何者。 于凡所解为俗谛。 于圣所解为真谛。 于两情智为谛。 不取空有两境为谛也。 问于谛是智教谛属何耶。 一切法不出境智。 境智往收。 为属境为属智耶。 解云。 教谛属境。 问教谛若为是境耶。 从来多不解此义。 闻此亦不知是何言。 今明。 是境者。 如来如行而说。 如说而行。 如说而行。 即二智照空有境。 如行而说。 即说二谛故。 一家云。 潜谋密照名智。 外彰神口名谛。 今亦尔。 以二智照空有。 空有则名境。 说空有义表一道即名教。 境即能所。 教即所能。 教能表道故。 教是所能。 境是所照故。 境是能所。 所照名境。 能表为教。 故教谛属境摄也。 问若尔从来那。 得云缘禀二谛教生智之时教转名境耶。 解云。 此不相关。 前是能化。 后是所化。 此凡经两过转。 前境转为教。 后教转为境。 何者。 如来二智照名为境。 次说表一道。 则转名教。 所化缘禀此教。 识教悟理生智。 教转名境。 此则教谛。 或名境或名教也。 问教谛既得是教是境。 于谛亦得是教境已不。 解云。 于彼何容不得。 但无表道教。 无生智境。 于谛不转故也。 于二谛不能表十方三世诸佛正道故。 不得名教。 复不能生法身父母故。 不得名境。 若于彼是谛。 于彼是境。 于彼是教。 于彼是理。 何者。 彼亦有言说故有教。 彼亦言有理故于彼有理。 此之理教。 竝是谓情故也。 次更正于谛教谛义。 问于谛是两谓情。 教谛得是诸佛二智不。 解云。 然教谛亦名二谛。 亦名二境。 亦名二智。 亦名二身。 诸佛二智为教谛。 众生谓情为于谛。 此则迷悟判于教。 何者。 于谛即是迷情。 教谛则是悟智也。 问若为教谛是二智耶。 解云。 诸佛如行而说。 如说而行。 如行而说。 说我所行。 如说而行。 行我所说。 说我所行。 说名行说。 行我所说。 行名说行。 斯行说相应。 皆是波若。 大论释圣说法圣默然云。 从波若心还说波若。 名圣说法。 说般若法已还入般若心。 名圣默然。 圣默然圣说法。 皆是波若。 今亦尔。 如说而行名二智。 如行而说名二谛。 二谛亦得名二智。 何者。 说何所说。 说只说二智故云。 欲知智在说。 故二谛即是二智。 但随义不同。 表理义为教。 宣智义名智。 所照义名境。 若尔教谛之名。 亦得名境。 亦得名智也。 问于谛得如此不。 解云。 于谛于智于教于境定性义也。 问他亦明二谛是二境二境是二见。 今亦明二谛是二教二教亦是二见。 与彼更何异耶。 解云。 他二谛定是二境。 今明二谛是教。 不定是教。 表理则名教。 所照则为境。 宣智为智。 无有定相。 既知教不定教。 即知境不定境。 若如此解。 即是悟理。 悟时悟教非教。 即知理非理教理非教理。 如幻如化空谷之嚮明镜之像。 虽如幻化而理教宛然也。 次更正前二于谛。 问前二于谛一往判有得失。 有凡圣故。 论云。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凡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是实。 名之为谛。 有于凡实。 凡但有有谛。 空于圣实。 圣但有空谛。 如此已不。 解云。 然一往于凡圣两实名谛。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若两互望。 二竝非谛。 何者。 有于凡是谛。 空于凡非谛。 凡夫谓瓶衣等法现见定有故。 有为实空非实。 圣人瓶衣等空是实。 瓶衣等有非实。 故一家云。 凡实为圣虚。 圣实为凡虚。 凡虚为圣实。 圣虚为凡实。 若尔凡圣各有一谛。 凡但有有谛。 圣但有空谛也。 难。 凡但有有谛。 圣但有空谛。 亦应凡但有权智圣但有实智。 解云。 有例不例。 言例者。 于两情有二谛。 于两情有二智。 凡作有解。 凡有有智。 圣作空解。 圣有空智也。 言不例者。 不可言圣人但有一智。 圣人具权实二智也。 若言但有一智则谤圣人。 信一半不信一半故。 经云。 信六部。 不信六部信不具足。 今若言圣有空智无有智。 则信不具足也。 问今明。 圣有一谛而具有二智。 然此解偏揭圣人。 既具有二智。 即应有二谛。 何得但有一谛有于二智耶。 解云。 圣有二智者。 圣人知诸法性空故有实智。 复知凡夫颠倒有故有权智。 照不颠倒性空名实智。 照颠倒浮虚名权智。 谛则不尔。 二谛皆不倒智则知倒知不倒也。 二者知实为实智。 知虚为权智。 知虚实故有二智。 谛则不尔。 二皆是实。 为是义故。 圣人一谛而有二智也。 次更释二谛名。 前出他释。 他云。 俗谛审实浮虚。 真谛审实真实。 以审实浮虚故。 名真俗二谛。 今难。 汝真谛审实。 俗谛审虚。 若尔则审虚为谛。 何谓审实为谛耶。 彼云。 俗审实是浮虚。 是故审实为俗谛。 何者。 俗三假真四忘。 俗实是虚假也。 今家者。 谛以审实为义。 俗于凡实。 真于圣实故。 谛以实为义也。 然此释具出经论。 凡有两论释。 一者百论。 二者中论。 百论云。 俗于世人为实也。 中论云。 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名之为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于圣人为实。 名之为谛。 此则两论。 皆以审实释谛也。 我明谛是审实。 出于论文。 汝明俗谛审虚。 出何处耶。 责之无通也。 问汝难他如此。 汝明二谛皆审实。 若为相待耶。 解云。 俗谛于凡是谛。 于圣非谛。 空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如中论明。 诸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为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为谛。 此则有于凡是谛。 空于凡非谛。 何者。 凡闻空不信。 谓是虚妄非是真实。 若瓶衣等法。 道理是有。 何以故。 今现见瓶衣等法是有故。 谓诸法道理实有也。 问既道理实有。 云何是于谛耶。 解云。 于凡道理是有故。 名于谛也。 次空于圣是谛。 有于圣非谛。 何者。 圣人知诸法虚妄非实。 若诸法性空此为真实。 故论云。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故。 诸法道理是空也。 问既道理是空。 云何是于耶。 解云。 于圣道理是空。 故云于谛也。 问若尔云何得相待耶。 解云。 百论明相待义。 论文云。 相待故如大小。 言相待如大小者。 如一[木*奈]望苽为小。 望枣则为大。 [木*奈]亦大亦小。 俗亦尔。 望凡为谛。 望圣则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也。 问何意举大小释耶。 解云。 此引例通。 前明俗亦谛亦非谛。 彼即云。 若是则应言是。 非则应言非。 云何犹豫云亦是亦非耶。 即为是故举[木*奈]释。 如一[木*奈]亦大亦小。 望苽小望枣大。 何妨俗亦谛亦非谛。 望凡是谛望圣非谛耶。 将[木*奈]释俗既然。 将[木*奈]释真亦尔。 望圣为谛。 望凡非谛。 故真亦谛亦非谛也。 他问。 此明俗亦谛亦非谛。 此是是非相待。 二谛若为言待耶。 他二谛是空有虚实。 可得言待。 汝二谛竝实。 云何待耶。 今且反难彼二谛待义。 师云。 径有人竪三假义。 问相待假义。 汝世谛待何物耶。 彼云。 俗待不俗。 责不俗是何物耶。 彼云。 不俗是俗。 难。 俗待不俗。 不俗还是俗。 乃俗待俗。 长待不长。 不长还是长。 则长待长也。 彼又云。 俗待真。 难。 汝真谛四念都绝。 何得俗待真耶。 汝义俗有三假。 真非三假。 汝今既俗待真。 真则是相待假。 何者。 长待短。 长是能待。 短是所待。 能待所待皆是待。 俗待真。 俗是能待。 真是所待。 能待所待皆是待。 若尔二谛皆是相待假也。 彼脱又解。 云俗谛待真谛名。 真谛体绝不可待。 但真谛名待也。 责。 汝真谛名是何物耶。 若言名是俗谛。 则俗还待俗。 若名是真谛。 那得言真绝名。 进退无通也。 前明谛非谛义未讫。 若为未讫耶。 前云俗亦谛亦非谛。 俗于凡是谛于圣非谛。 真亦尔。 亦谛亦非谛。 真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问汝解如此耳。 论何时作如此说耶。 解云。 论所以但明俗是谛非谛。 此有义。 何者。 欲明二谛根本义。 发初开真俗二谛者。 但俗得是亦谛亦非谛。 真唯得是谛。 不得是非谛。 问何意尔。 解云。 既名真。 真即是真实为义。 故真唯得是谛。 不得是非谛。 若言俗谛即可疑。 何者。 俗是浮虚非实。 既言俗。 那得为谛耶。 是故释云。 俗亦谛亦非谛。 俗于凡是谛。 于圣即非谛。 故亦谛亦非谛也。 又真唯是谛。 不得是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者。 圣得望圣。 圣得望凡。 凡但望凡。 凡不得望圣。 故真但谛不得非谛。 俗亦谛亦非谛。 言圣得望圣圣得望凡者。 圣人了达圣境故得望圣。 问何物是圣境。 解云。 诸法性空。 圣人还了达。 圣空为实故。 空于圣名谛。 圣人复了达凡夫颠倒虚妄有非实故。 有于圣非谛也。 凡但得望凡。 不得望圣者。 凡但知凡颠倒境。 此境于凡是实故。 俗于凡是谛。 凡不能知圣诸法性空故。 真不得是非谛。 凡若能了性空。 则成圣。 真复不得非谛。 真有两义。 不得非谛。 一者凡都不知圣空故。 真不得是非谛。 二者若知圣空。 则便成圣。 空成真谛。 复不得是非谛。 大而为言。 俗为凡知。 复为圣知。 故俗亦谛亦非谛。 真唯是圣知。 凡不能知。 故真唯谛。 不得为非谛也。 问若尔乖前言。 前言俗亦谛亦非谛。 于凡是谛。 于圣非谛。 真亦谛亦非谛。 于圣是谛。 于凡非谛。 有四句义。 有于凡实。 空于圣实。 空于凡虚。 有于圣虚。 凡实为圣虚。 圣实为凡虚。 凡虚为圣实。 圣虚为凡实。 今那得言俗有谛非谛真但谛无非谛。 前后之言自相违返耶。 解云不相违。 今明俗亦谛非谛真但谛无非谛者。 此约初发心开真俗二谛义。 圣人有权实二智。 了性空即实智。 知颠倒即权智。 凡但知俗不知真。 是故俗亦谛亦非谛。 真但谛非是非谛也。 而前明四句互虚实者。 还是圣人詺之耳。 明凡谓诸法道理实有。 若于诸法本性空。 便不生信故。 性空于凡非谛。 非是凡知性空谓性空是虚。 非谛乃是圣詺。 道凡于性空不生信故。 言非谛耳。 若尔前后无相违也。 次更释于名。 问因缘假有为教谛。 谓情性有为于谛不。 解云。 从来解如此。 因缘假有是不有有。 不有有悟有不有名为教谛。 若是性有则有故。 有名于谛。 好乎唯得此解。 今明不如此。 今明于有为于谛。 然诸法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 何以知然。 论云。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故诸法本无。 于众生有为于也。 若言诸法无所有因缘有。 因缘有不有有名教谛。 众生有故有名于谛。 此是后时语耳。 次更释于谛义。 明众生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 故大品云。 众生颠倒因缘故。 有六道差别。 又涅槃云。 随其流处有六味不同。 然此语竝是释于义。 何者。 六道本性清净无所有。 于众生故无所有如是有也。 论释亦尔。 诸法本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名之为谛。 亦六道本无所有。 于众生有六道也。 既云于众生有六道。 即知不六道。 佛说此于名不无所以。 说此令众生悟道。 何者。 既云于六。 即知不六也。 如人可怜。 实不可怜而言可怜者。 于此可怜。 既知于可怜。 即悟不可怜。 诸法亦尔。 于有即悟不有也。 次释真于谛也。 问俗于谛既然。 可得真于谛亦尔不。 实无有于凡有。 实无空于圣空不耶。 解云。 一往发趾开真俗二于谛。 不得如此。 何者。 说于凡有。 亦为化凡。 说于圣空亦为凡。 说此二谛。 竝为化凡。 何者。 说俗于为显迷。 说真于为显悟。 如中论所明。 诸法性空。 凡夫颠倒谓有。 诸贤圣真知诸法性空。 正开凡圣真俗。 明此是凡于圣于。 此是真于俗于。 正示其是迷是悟是真是俗。 示俗于是迷。 示真于是悟。 大品云。 波若为大事故起。 所谓示是道是非道。 今亦尔。 说俗于示非道。 说真于示是道。 为是故。 于凡有不有。 圣空是真空。 此即第一节也。 第二节併转。 于凡有既不有。 于圣空亦不空。 诸法非是有于凡有。 诸法非是空于圣空。 既知于空有。 即知不空有。 于二即知不二。 关中昙鸾法师。 举渔人与饿鬼譬。 渔人入则鼓棹扬波。 饿鬼入则炎火燋体。 然水未曾水未曾火。 于人见水。 于鬼见火。 火有两微。 触具能烧。 色具能照。 水有三微。 成论云。 天雨无香。 人中水具四微。 饿鬼见则成两微。 渔人见则成四微。 于鬼两微。 于人四微。 水未曾二之与四也。 诸法亦尔。 于凡有于圣空。 于凡圣空有。 实非空有。 于凡圣二。 实非二。 此则于二为世谛。 不二为真谛故经云。 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故知不二。 始是真实谛也。 次第三节。 二不二竝是俗。 何者。 于二于不二。 正道非二非不二。 正道既非二。 岂是不二。 但于凡夫声闻二。 于菩萨不二耳。 道何曾二不二耶。 如净名云。 身子见秽。 梵王见净。 华严五百声闻。 不见法界。 诸菩萨见法界。 于身子见秽。 于梵王见净。 正士非净非不净。 亦于五百声闻不见。 于诸菩萨见。 正道非见不见。 两人竝非见。 一往声闻。 修别异善根。 菩萨修无得善。 故声闻不见。 菩萨见。 望道併不见也。 问诸菩萨在法界中。 既于诸菩萨见者。 如来亦在中。 亦于如来见不。 释云不例。 如来随汝见。 如来何曾有见不见。 故经云。 随顺众生故。 普入诸世间。 智慧常寂然。 不同世所见。 故不得引如来为例。 如来非见不见。 于汝见。 于汝不见。 见不见既是于。 即知道非见非不见。 今亦尔。 于二乘二。 于菩萨不二。 二不二既是于。 即知道非二非不二也。 如此三节。 竝是于非是正道也。 问若为是正道耶。 解云。 诸佛不能行。 诸佛不能到。 诸佛不能说。 今作若为说耶。 故经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又云。 甚深微妙法。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诸大声闻不退菩萨。 皆不能了也。 然此始是好。 情智二谛。 前来三节。 竝是情谓二谛离前三节。 乃是智谛。 所以法华明。 如来从三昧。 安详而起。 叹甚深二智也。 次更从前释。 问前云六道无所有于众生有六道。 诸佛随众生现五道身。 为是俗谛。 为是真谛。 真谛则无六道。 众生无所有。 有既是于谛。 佛随众生有六道。 亦是无所有。 有亦是于谛不。 解云不例。 六道无所有。 于众生实有。 故是于谛。 佛现六道身。 非是实谓有。 故非于谛。 难。 既非于应非是俗。 解云。 是俗非是于。 何者。 以虚假故是俗。 非实有故非于谛。 自有是俗非于谛。 自有是俗是于谛。 颠倒六道。 则是俗是于谛。 诸佛随众生。 是俗非于谛也。 次时更简此语。 六道无所有。 于众生有六道。 是俗谛。 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故。 经云。 随顺众生故。 普入诸世间。 既随众生有六道身。 为是真谛。 为是俗谛耶。 若是真谛。 真谛无有六道。 若是俗谛。 复非实有。 那是俗谛。 为是义故。 就俗谛中有三句。 一是俗非谛。 二是谛非俗。 三亦谛亦俗。 若圆成四句者。 望真则有非俗非谛也。 一是俗非谛者。 诸佛随众生有六道。 非情谓实有。 以有六道故是俗。 非情谓实有故非谛。 是为是俗非谛也。 然从来无此义。 一往闻亦不信受。 今明者。 诸佛随众生有。 非情谓有。 所以是俗非谛也。 二是谛非俗者。 望圣是俗。 于其非俗。 此两名相妨。 俗即非谛。 谛则非俗。 望圣为俗。 于其非俗。 但是实有故。 是谛非俗也。 三亦谛亦俗者。 凡圣合论。 望圣是俗。 于凡是谛。 故云亦俗亦谛。 又就世俗谛中。 复有亦俗亦谛义。 何者。 其自有风俗世俗之俗。 此之风俗及与世俗。 于其竝实故。 亦俗亦谛也。 风俗之俗则横。 世俗隔别则竪。 此之横竪皆实故。 名俗谛也。 问若尔从来。 何意云俗非谛缘谛俗故名俗谛耶。 解云。 此语有两望。 何者。 俗非谛则望圣。 缘谛俗。 名谛则就缘。 望圣俗是浮虚。 故非谛。 于缘为实。 故秤谛。 所以云俗非谛缘谛俗名俗谛耳。 非俗非谛者。 望真谛竝非故。 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颠倒既空。 何处有俗。 既非俗。 何所论谛。 故望圣非俗非谛也。 次更简前诸佛随众生有六道是俗非谛。 为当唯得是俗非谛。 亦得是谛耶。 解云。 此言非谛者。 明随顺众生示有六道。 非是情谓实有之于谛耳。 问既非于谛得是何物耶。 解云。 得是教谛。 然诸佛菩萨。 从实方便起迹现身说教。 所现不出形声。 故形声等竝是教谛。 何者。 此两种竝谛。 当根缘不差。 是故名谛。 此之两种。 实能表道。 是故名谛也。 问俗谛中有四句。 真谛中亦有四句不。 解云。 真谛但有两句。 一者是真是谛。 二者是真非谛。 是真是谛。 此可知。 真必是谛也。 言是真非谛者。 随真说故是真。 非情谓之实故非谛。 如前随俗谛说非俗谛。 今亦尔也。 次更明于谛教谛合论谛义有三句。 一者能谛所非谛。 二者所谛能非谛。 三者亦能亦所谛。 能谛所非谛。 即是于谛。 所谛能非谛。 即教谛。 亦能亦所谛。 于教合论。 言于谛是能非所者。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取两情智为谛。 不取空有二境为谛。 二境那忽是谛。 但有于凡是谛。 空于圣是谛。 取二于为谛也。 此于亦不孤。 然于不于。 不于本于。 空有能所竝是于谛。 但能边强。 境智竝于谛。 智边强。 此则带所明能。 取能不取所。 带智论境。 取智不取境也。 言教谛是所非能者。 二智是能说。 二境是所说。 能说非谛。 所说是谛。 此就境智判能所。 前于谛。 亦境所智能。 取能为谛。 不取所为谛。 今教谛。 取所为谛。 不取能为谛。 故一家云。 潜谋密照为二智。 外彰神口名二谛。 二智能说。 二谛所说。 正取所说真俗化缘。 名教谛也。 亦能亦所谛者。 合取于教二谛。 为亦能亦所谛也。 更就教谛中复有三句。 一能名谛。 二所名谛。 三亦能亦所名谛言能名谛者。 则是真俗二教。 以真俗二教实能表道故名谛。 二谛当根缘不差故名谛也。 言所名谛者。 从所表理为名。 以所表理实故。 能表之教亦实也。 此则从表实为名。 如法华云。 开方便门示真实道。 此门即是实门。 以通至实故。 名方便门。 又如佛门通至佛故云佛门。 今亦尔。 教能通实故云实也。 亦能亦所者。 即理教合说。 非理则不教。 不教则不理。 非理不教教名理教。 非教不理理名教理。 理教因缘斯二皆实。 故能所皆谛也。 问教谛有三句。 于谛亦有三句不耶。 解云。 于谛但有一句。 唯是能谛。 能谓之情为谛也。 次更举事显此三名。 自有从能不从所。 从所不从能。 具从能所。 从所不从能者。 如饮食名为食。 何者。 口能食饮食是所食。 而饮食名食者。 此即从所名食也。 从能不从所者。 如云行路。 路是所行。 人是能行。 但从人能行为名也。 具从能所者。 如云洗水。 是能洗物是所洗。 直云洗通能所也。 世间得名。 既有此三句不同故。 谛得名亦有三句不同。 次简经中一句义。 涅槃经。 文殊问二谛义云。 世谛中有第一义不。 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义谛。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佛答云。 世谛即是第一义谛。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此明道理唯有一谛无有二谛。 但随顺众生故说二谛也。 问若为唯有一谛耶。 大师旧云有四谛二谛一谛。 言四谛者。 真谛俗谛空谛有谛也。 二谛者。 空有二谛。 还是真俗二谛。 有还是俗。 空还是真。 故言二谛也。 问一谛者若为是一谛。 为当非真非俗。 为一谛耶。 解云。 不相关。 今言一谛者。 团圝始终只是一谛。 何者。 望凡夫唯有俗谛。 凡夫但知诸法是有。 不知诸法性空。 故凡夫唯有俗谛。 无真谛也。 若望圣亦唯一谛。 何者。 圣知诸法性空为实名谛。 知诸法虚妄不实非谛。 然圣人。 知诸法颠倒虚妄非谛。 非都无虚妄之法。 若无虚妄之法。 则成断见也。 何者。 有大乘人。 闻毕竟空成空见。 便谓无罪福报应等。 今明。 不无罪福报应。 只罪福报应毕竟空。 毕竟空而罪福报应不失也。 又中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非是离颠倒别有性空。 只了颠倒性为空故。 性空于圣人是实为谛。 又知颠倒虚妄不实故非谛。 望圣唯一真谛无俗谛也。 次转者。 俗于凡是谛。 真于圣是谛。 二皆是于。 二皆非谛。 非真非俗。 始是真实。 始名为谛。 故经云。 世人知者。 名为世谛。 出世之人。 如其性相。 而能知之。 名第一义谛。 于世出世人是谛实。 非是谛。 唯非真非俗。 是实是谛。 若尔亦唯有一谛也。 然从来人无有此义。 亦不得释涅槃经文。 何者彼明。 二谛是二境。 亦是二理。 道理有此二理。 何得言世谛即第一义谛。 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耶。 佛亲明无二谛。 随众生故说二耳。 不应云道理定有二谛也。 彼脱云此是二谛相即义故云即是者。 亦不然。 彼虽相即恒二。 二而恒即。 终是二理。 二理不可无故。 彼不得言实无二随顺众生故说有二也。 问经云世谛即第一义。 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可得前两节竝得作此说不。 解云。 竝得。 一往正对凡夫。 明唯真是谛俗非谛。 问若尔应无二谛。 解云。 实唯一谛。 但随顺众生故。 说二谛也百论亦尔。 俗非谛。 随俗故说有俗谛。 故论文云。 随俗说故无过也。 第二节。 明俗于凡是谛。 真于圣是谛。 真俗竝非谛。 非真非俗乃是谛者。 仁王经。 何故云三谛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耶。 解云。 实唯一谛。 无有三谛。 但随顺众生说有三谛。 随真俗缘故。 说真俗谛。 所以涅槃经明世谛即第一义。 次即云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也。 脱真谛三藏。 明有三谛义。 今明。 此三谛竝随众生故说耳。 二谛既是随众生说。 中道第一义谛。 亦是随众生说。 何者。 既非二。 岂是不二。 故中论云。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有无既不成。 非有非无何成。 一切皆净。 师云。 四谛二谛一谛无异。 只是一谛耳。 然复有一种四谛二谛一谛义。 若尔有两义四谛二谛义。 前四谛二谛一谛。 此无深浅。 后四谛二谛一谛。 则浅深大异。 言四谛者。 即无量四圣谛。 次卷四谛为二谛。 次卷二谛为一谛。 真俗不俗。 俗真不真。 不真不俗。 名一实谛。 次卷一谛成无谛。 真俗二不真俗。 不二二不二。 非不二不二。 二非二。 非二非不二。 名无谛。 次舒即无谛一谛二谛四谛无句一句二句四句无量句。 卷舒明义故。 此两种异也。 前鹿卢唯有一谛。 凡夫以有为实。 不知性空。 于凡唯俗是谛。 真非谛。 圣人以性空为实。 知俗虚妄不实。 于圣唯真是谛。 俗非谛。 菩萨即唯非真非俗。 是实是谛。 余则非谛。 于三缘有三谛。 三缘中趣举一缘。 唯一是谛。 余悉非谛。 然经论正意。 明唯真是谛俗非谛。 何故尔。 真是实义。 俗非实义。 故唯真是谛俗非谛也。 次释相待义。 问若尔云何相待。 解云。 约此义是虚实待。 是非待。 谛非谛待。 不得二谛相待。 何者。 庶卢唯有一谛故。 唯得谛非谛待也。 问经复有二谛故。 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又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既有二义。 云何相待耶。 然唯有一谛。 随众生故说有二谛。 此一句语所净事大。 何者。 此语若成他义则坏。 非但义坏。 亦不得读涅槃经。 今时得作此释。 非但经如此。 论亦复然。 由有论故解经。 所以云经有论故义则易解也。 前问云既有二谛云何相待者。 从来解云。 真俗待。 二谛不待。 若谛相待。 则长长相待。 故真俗待。 二谛不待也。 且难。 真俗不自。 谛是不自不。 若真俗与谛皆不自。 真俗与谛皆相待。 若真俗待谛不待。 真俗不自。 谛应是自也。 今明。 无非因缘。 无非相待。 故师云。 我佛法中。 无非因缘。 若非因缘。 乃是外道义也。 问若皆相待。 师何意云真俗待谛谛不待耶。 解云。 此语有意。 人不解师语耳。 原相待义。 必须相显相成。 如长短相待。 非短不长。 非长不短。 由长显是短。 由短显是长。 名曰相待。 故中论云。 非如长短彼此待他而有无自性也。 若直云谛谛。 若为得相显。 若为相成。 故谛谛不得相待也。 今言。 相待者。 谛带真俗。 名真谛俗谛。 论相待。 由性空是真俗。 则显有是俗谛。 亦由瓶衣等法是俗谛。 显性空是真谛。 此则由真谛显俗谛。 由空谛显有谛。 由圣谛显凡谛。 就此义故。 明二谛相待也。 举事如善人恶人。 直言人不得相待。 由此是善人。 显彼是恶人。 善恶二人待。 二谛亦尔也。 次断郑二谛相待义。 弹他释非。 显山门正意。 弹他者。 凡弹两人。 一者弹成论。 二斥学三论不得意者。 弹成论者。 彼释俗谛审是浮虚。 此解定非。 今不将三论难彼不学三论闻三论不信。 今将涅槃经文以弹之。 经云。 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汝若谓审浮虚是俗谛者。 世人应知诸法审是虚假。 既有此理。 世人岂能知诸法虚假耶。 世人既不知诸法虚假。 故不得以审虚为俗谛也。 今释是谛实义。 正会经文。 世人所知。 于世人是实名为世谛。 出世人所知。 于出世人是实。 名第一义谛。 今得作此解。 论释如此。 故云。 世若无论。 即为邪智所障也。 次斥学三论不得意者。 明二谛真俗。 待非真俗。 二谛待。 此义不然。 如前所弹。 今反此释明真俗。 故宜相待。 只二谛正论相待。 何者。 由二谛相待故有二谛。 若不相待。 则无二谛。 唯有一谛。 何以故。 若不相待。 则无可简别。 溷成一谛。 要由相待显别。 所以得有二谛。 虽二谛相待。 要须真俗标别。 由真谛显是俗谛。 由俗谛显是真谛。 故真俗二谛待。 虽真俗二谛待。 正是二谛待。 正是二谛待故。 经论皆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二谛若不待。 则无二谛。 无二谛佛无所依。 故是二谛相待也。 问若尔用真俗何为耶。 解云。 真俗标别。 二谛明此是真谛此是俗谛。 由真谛显彼是俗谛。 犹如一赤色虽同是赤色。 而色有胜劣。 此是劣赤此是胜赤。 由劣赤显此是胜赤。 胜劣两赤待。 二谛亦尔。 俗是劣谛真是胜谛。 胜劣两谛待。 凡圣空有真俗皆例尔。 问此为教谛待。 为于谛待耶。 解云。 教谛待义易。 于谛相待难解。 为此义故。 今开三句释之。 一者俗于谛。 唯有不待无有待义。 二者真于谛。 亦待亦不待。 三者教谛。 唯待无不待。 言俗于谛唯不待者。 凡夫知实有。 不知性空。 但有俗谛无有真谛。 既无真谛。 故无相待。 若知真谛。 即知俗虚俗即非谛。 此亦无待。 以其不知真故。 无真谛可待。 若知真则无俗谛可待。 故俗于无有二谛待义也。 真于谛亦待亦不待者。 言无待者。 例如俗真于圣实故真是谛。 圣知俗虚妄不实。 俗于圣非谛。 若尔唯真是谛。 俗非谛。 俗非谛故。 不得有二谛待也。 言亦有待者。 圣有权实二智。 就权智中有两知。 一知俗虚于圣非谛。 二知俗虚于凡是谛。 就此而论。 亦有二谛待义也。 言教谛唯待无不待者。 此义易知。 如来因缘有无教谛。 有名无有。 无名有无。 有无皆是因缘假名义。 所以华严云。 谛了分别诸法时。 无有自性。 假名说故。 有无教谛。 皆是因缘假名义也。 次更正前二于谛待义。 明凡于谛无待义。 但圣于谛有待义。 有两种待。 一者知俗于圣虚。 即虚实待。 二者知俗于凡实。 即两实待。 两谛待也。 凡于谛无两种待。 一者凡不知真故。 无虚实待。 二者凡不知真。 于圣实故。 无两实待。 此则圣于有待。 凡于无待。 以圣于有待。 是得是悟是因缘。 以凡于无待故。 是失是迷是自性。 此正开能所得失凡圣故也。 然二谛虽有十重。 余重不可要急。 今遂要急者以辨之。 涅槃圣行品。 明十种二谛义。 今次第依经释之。 经中。 前文殊问。 次如来释。 文殊问中有三。 一牒二定开三诘难。 文殊白佛言。 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 其义云何。 即牒二谛。 世尊第一义中。 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 有第一义不。 即定开。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第三诘难。 亦前是领佛语。 次问佛语。 第三难佛语。 难中有二。 初难第一义中有世谛义。 然此中言有者。 非如穴中有蛇屋中有人。 人屋二谛。 论有今言有者。 乃明。 世谛即第一义谛。 二谛一义。 名之为有也。 举譬如僧佉因中有果。 因果一体。 名之为有也。 为是故难云。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也。 如其无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第二难第一义中无世谛。 前难若有即是一。 今难无则是二。 如外道僧佉因中有果是一。 卫世因中无果即是二。 今亦尔。 如其有即是一谛。 如其无当知是二谛也。 问既有二谛。 若为言虚妄耶。 解云。 有两义故虚妄。 一者即事虚妄。 二者远望虚妄。 言即事虚妄者。 那得有二谛。 谛是实义。 唯有一实。 唯有一谛。 若有二谛。 则应有二道。 诸有二者。 无道无果。 道既无二。 谛那应有二。 故云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言远望者。 明若第一义中无有世谛。 乖大乘经。 佛从来于诸摩诃衍经中。 说真即俗俗即真。 如大品。 须菩提问云。 世谛第一义谛异耶。 佛答云。 世谛如即第一义谛。 如是二。 无二无别。 今若有二谛者。 将非如来虚妄说耶。 进退两关难也。 善男子。 世谛即第一义谛。 此佛答彼二难。 答二难者。 即前一关通。 后一难印。 前者明世谛即第一义谛。 如汝所言也。 答后者明此难虚设。 何者我明。 唯有一谛无有二谛。 但明有义不明无义。 故无虚妄之过也。 斯则一即之言。 二难双拆也。 世尊若尔即无二谛。 此更别难。 若世谛即第一义谛。 即无二谛。 佛何意从来说有二谛。 又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耶。 佛答云。 有善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即答前一难。 明道理唯有一真谛无有二谛。 而言二谛者。 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随凡有说有。 随圣空说空。 随两缘故说二谛也。 然此两随但为一缘。 两随不同也。 两随但为一缘者。 随凡说有为凡。 随圣说空亦为凡也。 随圣说空亦为凡者。 圣如实悟空。 今还说圣所悟。 引化凡夫也。 两随异者。 随凡说有为凡。 随圣说空不为圣。 一往开得失二谛。 此是能化之圣。 何须为说耶。 问若为凡说空不为圣者。 何故有佛话经却除诸菩萨两佛共话。 此则佛佛相为也。 今明。 佛话不为佛。 佛话为众生。 若不为众生。 佛则非话。 故随凡说有。 亦为凡。 随圣说空。 亦为凡。 不为佛也。 善男子。 如出世人所知者。 名第一义谛。 世人之所知者名为世谛者。 前明依二谛说。 今明所依二谛。 即前是教二谛。 今是于二谛。 然此文与中论一种。 故三论义可信也。 中论云。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名俗谛。 诸贤圣真知诸法空。 于圣人名第一义谛。 如此文。 世人知名世谛。 出世人知名第一义谛也。 论次云依是二谛为众生说法。 即是此云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随世人说世谛。 随出世人说第一义谛也。 成实论义坏。 今明。 随众生故说二谛。 何时道理有二谛耶。 二谛义若坏。 一切义坏也。 次更简前一句。 前既云世谛即第一义。 可得第一义谛即世谛不。 解云。 通皆得。 于圣唯有真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 亦于凡唯有世谛。 第一义谛即世谛。 通论皆得。 但今正是世谛即第一义谛。 唯有真谛无有俗谛。 何者。 唯真是实俗非实。 唯有一如无二如。 唯有一真无二真。 故无世谛也。 而今有二谛者。 有二义。 一者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即教谛。 二者于众生有二谛。 即于谛也。 然于教二谛。 他家所无。 唯山门相承有此义也。 问此经何意明于教二谛耶。 解云。 为答文殊与大众疑。 谓唯有一谛。 正作无二谛难。 为是义故。 佛开于教二谛答之。 明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何意无二谛耶。 次云。 世人知者名世谛。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何意无二谛。 前随众生说。 即二教谛。 世出世人知。 即二于谛。 为释无二谛疑故。 明于教二种二谛也。 问经明于教二谛可如此。 论何意明于教二谛耶。 解云。 百论正为诸外道不识不闻如来二谛。 所谓迦毗罗论等。 昔所不闻。 昔所不识。 为其不识二谛。 所以论主。 示其二谛也。 中论明。 二谛者通为一切。 但正为内学不识大乘二谛。 如萨卫等五百论师。 不识诸法性空二谛。 此则与百论挍一节。 有小乘二谛大乘二谛。 百论缘皆不识二谛。 为彼不识故。 提婆示大乘二谛。 此即简异数论。 数论亦破外道。 百论亦破外道。 何异。 解云。 大异。 数论破外道示小乘法。 故是小乘论。 百论破外道示大乘二谛法。 故是大乘论也。 若是中论。 缘已学佛小乘二谛。 不识大乘本性空二谛。 为是故。 龙树菩萨。 明大乘本性空二谛也。 今此经竝异两论。 何者。 文殊与大众。 已解二谛。 但疑无二谛故。 佛明有二谛也。 善男子。 五阴和合有众生名世谛。 即阴离阴。 无众生名第一义谛。 此下更就异义。 约法广明二谛义。 不同前明教二谛次明于二谛。 世人知者名世谛。 世出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今第三就我无我明二谛。 与前异。 前明二谛。 通直明世人知名世谛。 世出人知名第一义谛。 不判有人无人有法无法。 今的就有人无人明二谛也。 善男子。 或有法有名有实。 第四二谛。 前就人明二谛。 今就法明二谛。 前就真俗明二谛。 今就世谛中更开二谛。 前就真俗明二谛者。 我是世谛。 无我第一义谛。 大论云。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谛则无也。 今就世谛中自明二谛者。 世谛者。 世谛法中。 自有有名有实。 自有有名无实。 有名有实为第一义谛。 有名无实为世谛。 如火水等物。 有名有实。 有实者有实义。 为实有义。 应名有名。 表义故为第一义谛。 有名无实者。 如蛇床虎杖。 大论云。 草名朱利。 此云贼。 何其曾作贼。 但有假名。 无有实义应。 名以无实义故为世谛。 此则就于虚实判二谛也。 善男子。 如我众生第五二谛义。 此就事理明二谛义。 束前有名有实有名无实。 竝为世谛。 苦集灭道为第一义谛。 何者。 阴界入等有名有实。 龟毛等即有名无实。 此之二种。 竝为事法故为世谛。 苦集灭道是理法故。 为第一义谛。 善男子。 世法有五种者。 第六就如实知不如实知判二谛。 不如实知五种世法。 则名世谛。 如实知五种世法。 无有颠倒为第一义谛。 五种世法者。 一名世二句世三缚世四法世五执着。 如经文释云云。 善男子。 若烧坏者。 第七就续不续明二谛。 若谓烧坏等法相续不断名世谛。 若知烧坏等法念念生灭实无相续。 为第一义谛。 此异成论假实义。 假名不灭。 实法则灭。 今明。 若言诸法相续不断为世谛。 若诸法实不续为第一义谛。 如肇师物不迁论云。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野马飘鼓而不动。 日月历天而不周。 即其义也。 善男子。 有八苦者。 即第八就生死涅槃明二谛。 有八苦生死为世谛。 无八苦生死为第一义谛。 然大判。 生死为世谛。 涅槃为第一义谛。 今言。 无八苦不全是涅槃。 何者。 涅槃有有所无无所有义。 无八苦生死等。 是涅槃有所无义。 故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 今无八苦生死。 即涅槃有所无义也。 涅槃有所无。 既无生死。 涅槃无所有。 亦无生死。 今无生死。 具含涅槃。 故言生死为世谛。 涅槃为第一义谛也。 次文云。 依因父母而生名世谛。 十二因缘生名第一义谛。 此则第九就因缘判二谛。 亦是亲疎判二谛。 亦是麁妙判二谛。 因缘者。 父母和合则缘。 十二因缘即是因。 因亲缘疎也。 又父母生麁。 十二因缘生妙。 众生但知麁不知妙。 故父母生为世谛。 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 此即九种二谛义。 足前菩萨对声闻判二谛义。 为十种二谛也。 中间简二谛义。 举譬如一人多有所能。 或名走者。 或名苅者。 或名锻者。 只是一人。 随义立多名。 二谛亦尔。 只是一二谛。 随义有多名也。 问此经何故明此十种二谛耶。 解云。 为答难。 故明此十种二谛。 文殊与大众。 疑无二谛。 正作无二谛难。 所以如来开十种二谛答也。 此则为释无二谛难。 故明二谛说。 二为破不二。 二既去不二亦不留。 故大论云。 破一不着二。 又说二表不二。 今因二悟不二。 二无不二无也。 然此十种。 置前一种。 就答难中。 有九种二谛。 前明二教谛。 次明二于谛。 此正明二谛义。 从我无我去。 就世谛中自有深浅不同。 历法广论二谛义。 然此七种二谛。 应须一一判其广狭辨其深浅。 如我无我二谛。 但就人明不就法辨。 此义则狭。 有名有实有名无实。 虚实判二谛。 此义则广义。 可知也。 须一一释之。 二谛义中卷二谛义卷下胡吉藏撰次明二谛相即义第三。 然此义横无不多条绪。 竪入极自深玄。 今且略出三处经文。 明二谛相即义。 一者即向所引涅槃经。 世谛即第一义。 二者大品经。 空即色色即空离空无色离色无空。 三者净名经。 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然此三经文。 虽异意同也。 问此三经来意若为异耶。 解云。 此三经来意是同。 言不无奢切。 何者涅槃经言奢。 大品净名经言切。 涅槃经奢者。 涅槃云世谛即第一义谛。 不云第一义谛即世谛。 故涅槃言奢。 大品净名切者。 大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净名亦尔。 所以为切也又涅槃经。 但明世谛即第一义谛。 不明第一义谛即世谛。 通皆得。 世谛既即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岂不即世谛。 但涅槃隻用故。 世谛即第一义谛也。 若大品经则平道双用。 空即是色色即空也。 问何意涅槃隻说大品双明耶。 解云。 通皆例也问经既不例。 汝何得辄例耶。 今明所以不例者。 涅槃正释谛义。 明唯真是实故。 唯真是谛。 俗即虚妄非实。 故俗即非谛。 为此义故。 但明世谛即第一义。 不得言第一义即世谛也。 若是大品不为释谛义。 直明空即色色即空平道用也。 净名亦是隻用。 唯得言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不得言空性自色非空灭色。 通即皆得。 而今但言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者。 正对二乘有所得人义。 小乘人折色求空。 对此故。 明色性自空非灭除此色然后方空。 此即开两观分二空。 明小乘人折色空观。 大乘人即色空观。 小乘人折色空。 大乘色本性空。 为是故。 但明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也。 虽有三经文。 诸师多就大品经。 明色即空空即色也。 然此义难解。 大忍法师云。 我三十年。 思此义不解。 值山中法师得悟。 此师既悟始信三论云云。 由来释相即义者。 有三大法师。 光宅无别释。 此师法华盛行成论永绝也。 今出庄严开善龙光三人释二谛相即义。 庄严云。 缘假无可以异空故俗即真。 四忘无可以异有故真即俗。 虽俗即真。 终不可以名相为无名相。 虽真即俗。 终不可以无名相为名相故。 二谛不异为相即也。 次开善解云。 假无自体。 生而非有。 故俗即真。 真无体可假故真即俗。 俗即真。 离无无有。 真即俗。 离有无无故不二而二中道即二谛。 二而不二。 二谛即中道。 问开善明中道庄严不明中道。 何意尔耶。 解云。 庄严不以中道为二谛体故。 不明中道。 开善明中道为二谛体故。 彼云。 二谛是不二一真之极理。 是故明中道也。 次龙光解二谛相即义。 此师是开善大学士。 彼云。 空色不相离。 为空即色色即空。 如净名经云我此土常净。 此明净土即在秽土处故。 言此土净。 非是净秽溷成一土。 何者。 净土是净报。 秽土是秽报。 净土净业感。 秽土秽业感。 既有净报秽报净业秽业故不得一。 但不相离为即也。 然此三师释。 摄一切人。 何者。 开善与庄严明一体。 龙光明异体。 释虽众多。 不出一异。 故此三人摄一切人也。 龙光明异体。 此义自反经。 不须更难。 今且难庄严开善二家。 庄严云。 缘假不异真。 四忘不异俗。 名相终不为无名相。 无名相不为名相。 此言自相反。 汝既真即俗俗即真。 名相为无名相。 无名相为名相。 那得俗即真。 名相不得为无名相耶。 彼师云。 我名相复有即无名相义也。 又责。 汝若名相即无名相。 可得世谛无名相真谛有名相不。 彼云。 真谛终无名相。 俗谛终有名相。 若尔。 终是二见。 不得相即也。 彼云。 我体常即。 但名义异耳。 又责。 汝俗体即真。 俗名即真不。 若名义即真者。 真谛既常。 名义即常。 名义无常。 真亦即无常。 若名义不即真。 名义出真外。 出法性外。 故不可也。 此难如百论难。 有一瓶体一名义异。 论主难云。 汝瓶是有。 瓶家之形对及五尘等。 亦是有不。 若使瓶家之形对五尘等是有者。 有既常五尘等即常。 五尘既无常有亦无常。 总别亦尔也。 若言五尘等非大有者。 五尘即是空出大有外。 大有摄法则不尽。 今难彼俗即真义亦尔。 此是提婆菩萨难。 岂是人之能通。 若能通者。 提婆难即坏。 经义亦坏。 提婆难既不可坏。 故此难不可通也。 次难开善有两关。 非但难开善。 遍难众师。 经有二谛相即。 总而难之。 第一难云。 色即空时。 为色起之时空与色同起故。 云色即空。 为当色未起前已有此空故云色即空耶。 若使色未起时。 已有即色之空者。 此则空本有。 色即始生。 本始为异。 云何相即。 本有空即常。 始有色则无常。 常无常异故。 不得即也。 若言空与色俱起者。 则空与色俱是始有。 皆是本无今始有。 皆无常也。 第二难云。 汝色即空时。 为空色分际。 为不分际。 若不分际。 则溷成一。 若空色一。 皆常皆无常。 真俗一言俗无常真常者。 即例难真俗一真无常俗常也。 若分际。 则空色异。 虽即终分际终异。 如沉檀虽合为桉沉檀终分际终异。 若异方等之经便坏。 覆面之舌不成也。 此即弹他竟。 次明今释。 要须弹他尽净乃得出今时解也。 大师旧云。 假名说有。 假名说空。 假名说有为世谛。 假名说空为真谛。 既名假有。 即非有为有。 既名假空。 即非空为空。 非有为有。 非异空之有。 非空为空。 非异有之空。 非异空之有。 有名空有。 非异有之空。 空名有空。 有名空有故。 空有即有空。 空名有空故。 有空即空有也。 师释相即义。 方言如此。 今作若为解耶。 亦得用前难难之。 汝因缘空色即不因缘色即空。 色坏空坏不。 又如长短因缘。 有长即有短。 无长即无短。 若尔。 空色因缘。 有色即有空。 色坏空即坏云云。 然此义。 应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 只为不得意故。 所以成失。 故中论云。 像法中人根转钝。 虽寻经文。 但着文字。 此即失因缘有。 又云。 闻大乘法说毕竟空。 不知何因缘故空。 此即失空意也。 又涅槃经明诸诤论。 一一诤论云。 是诸弟子不解我意。 为不解教意故。 所以成失。 是故须知其大意识其根本。 故法华云。 知佛所说经因缘及次第。 随义而解说。 然原由来人不解二谛相即者。 凡有两失故不解。 一者不识四悉坛故。 不解二谛相即。 言二谛相即。 是何物悉坛耶。 四悉坛是通经之要术。 解四悉坛。 则一切经可通。 若不解四悉坛。 一切经即不可通。 大师约四悉坛明四假义。 四假者。 因缘假.对缘假.就缘假.随缘假。 彼尚不识四悉坛。 岂解四假。 以彼不识四悉坛故。 不解二谛相即义也。 二者谓有真俗色空道理。 道理有色。 道理有空。 若无空色。 则无六道众生三乘贤圣。 由有色空二谛。 迷之则有六道。 悟之则有三乘。 为是故。 道理有空。 道理有空。 道理有色。 既道理有空色。 则是有所得。 有所得。 岂能通他难。 岂能难他通。 故中论五阴品末云。 不依空问答。 问不成问。 答不成答。 空者只是无得异名。 以不依无得故。 不能难。 不能通也。 又只为有空色道理故。 得作前诸难。 汝既有色即空。 为当有色之时空色俱时起言色即空。 为当色未起之时已有空言色即空耶。 若色起时。 空与色俱起为色即空者。 此则皆无常失真谛。 若色未起时。 已有空为色即空者。 即空本有色始生。 空色两异不得相即。 俱起真堕无常。 不俱起则成异体。 次难。 汝色即空。 为分际为不分际。 不分际。 则溷成一体。 即皆常皆无常。 例难云云。 若分际。 则异体不得相即。 不分际得即失二谛。 分际得二谛失相即。 进退不可。 作若为解耶。 此难若可通。 提婆龙树则成漫语。 此二人若是漫语。 佛则漫语。 佛亲记二论主。 二论主岂当漫语。 既非漫语。 作若为解耶。 龙光难开善。 开善云。 待我面黄只得解耳。 实理如此。 若非三论意。 终不得解。 故睿师云。 中百二论文。 未及此土。 又无通鉴。 谁与正之。 前匠所以辍章遐慨思。 请决于弥勒者。 良在此也。 中百二论。 既至赤县叹云。 此区之赤县怱得移灵鹫以作镇。 险陂之边情。 乃蒙流光之余惠。 而今后谈道之贤。 始可与论实矣。 故除三论之外有所得心。 终不解此义也。 问他解既非。 今若为释耶。 师云。 只洗净如此二谛一体异体。 毕竟无遗。 即是二谛相即义。 所以山中师云。 今时若更有解。 乃是足载耳云云。 有开善解庄严解龙光解已竟。 今摄山复解。 即成足载浓。 今何处有别解。 但须尽净从来一异等见即是二谛相即也。 师云。 二谛一体异体。 只是百论中两品。 二谛一体。 即是僧佉义。 二谛异体。 即是卫世义也。 彼云。 汝安处如此耳。 我义何时如此耶。 今明。 此义与外道一种。 汝真谛。 是常是遍是总。 瓶衣世谛法等。 是无常是不遍是别。 彼亦尔。 大有是常是遍是总。 瓶衣等无常不遍是别。 一类如此。 又类。 彼常无常总别一体。 而义常异。 义常异。 而总别常无常一体。 汝义亦尔。 真俗一体。 而义常异。 俗浮虚义。 真贞实义。 义常异而体常一。 此义一种。 但大有与真谛为异耳。 虽大有与真谛名异。 而常无常义无异。 论直破常无常一体。 然有预常无常一体者。 皆堕此破。 言虽属在外道。 意实遍洗众师。 为是故。 百论有傍正。 言属外道故为正。 意遍破众师故为傍也。 次龙光如卫世。 卫世本是僧佉学士。 晚椎僧佉一义。 明大有常瓶等无常。 大有遍瓶等不遍。 大有总瓶等别。 大有了因瓶等生因。 大有不可坏瓶等可坏。 若言一者。 瓶破大有即破。 而有常无常异乃至坏不坏异。 那得一体。 是故明有与瓶异体。 龙光亦尔。 本开善学士。 广难开善二谛一体义。 二谛若一体。 烧俗即烧真。 俗生灭真即生灭。 既有可烧不可烧异。 生灭无生灭常无常异故。 二谛不可一体。 故彼明异义也。 二谛虽异而不相离。 卫世亦尔。 大有虽与瓶异。 而不相离故。 彼云。 瓶有合故。 瓶不离有。 而瓶与有常异。 龙光亦尔。 虽异终不离。 不离而异。 与卫世义一种也。 义既是同。 破僧佉卫世。 即是破开善龙光。 又论主直破一异。 即一切一异皆破。 一异既破。 则横洗万法。 竪穷五句。 以洗净如此等见。 所以最后。 始得示如来因缘假名二谛。 此二谛无得无碍也。 百论既然。 中论亦尔。 前发趾即洗生灭一异故。 云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 既不一不异。 则不一切一异。 发初弹于八谬。 然中论有两种八谬。 如韦纽天生微尘世性等。 此是一种八谬。 生灭等复是一种八谬。 微尘世性等八谬。 佛未出世时起。 生灭等八谬。 佛灭后起。 以龙树知有如此八谬故。 所以出世破之。 发初即破一异。 破一异者。 不但破一种一异。 乃遍破一切一异。 一异既无。 乃至五句毕竟无遗也。 故云从因缘品来。 有亦无无亦无亦有亦无亦无。 如此洗净。 然后明如来无得无碍二谛。 故三相品末云。 如梦亦如幻。 如乾闼婆城。 所说生住灭。 其相亦如是。 三相既然。 二谛亦尔。 如梦亦如幻。 如乾闼婆城。 所说真俗谛。 其相亦如是也。 此略明二谛相即之大意如此。 玄悟之宾已足解了。 次时更简二谛相即义。 然他家明二谛是两理两境。 今明约何物义明二谛耶。 解云。 今明。 二谛有二种。 一于二谛。 二教二谛。 道理未曾二不二。 于二缘故有二谛。 又随顺众生故说有二谛。 既于众生有二谛。 随顺众生有二谛。 道理实无二谛。 既无二谛。 论何物即与不即。 教化众生故有二谛。 亦为教化众生故。 有即不即也。 总判如此。 别明即。 于谛亦有即义。 教谛亦有即义。 于谛即者。 论云。 世俗谛者。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于世人为实。 诸贤圣。 真知诸法性空。 于圣人为实。 发初开二谛。 明唯真是实是谛。 俗虚妄颠倒不实非谛。 正欲令众生改凡成圣。 舍有入空得一重悟也。 次舍有入空。 知有是颠倒空是真实。 便谓舍有入空拆色入空。 是故为说色本性即空。 非是破拆方空。 此即于谛中第二重明色即空。 前发趾开色空二。 令舍色入空。 便言。 色与空异拆色入空。 是故为说色即空。 色性自空非拆色空。 故论云。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只颠倒性本空也。 问色即空如此。 空即色云何耶。 解云。 圣人知颠倒性空。 则于凡夫宛然常有。 圣人知颠倒性空色即空。 于凡夫宛然有空即色。 此即约迷悟凡圣。 判色即空空即色。 圣悟故色即空。 凡迷故空即色。 问经中何意多前明色即空。 后明空即色耶。 解云。 如向圣人了色即空。 但于凡空即色耳。 何以知然。 如中论。 一切法性空。 世间颠倒谓有。 此即于凡空即色也。 次举譬显之。 如空华为眼病故见空华。 说华空。 无华可即空。 但眼病故空。 空即华。 空即华。 华不动空。 差故华即空。 空不动华。 色空亦尔。 悟故色即空。 迷故空即色。 悟故如是有无所有。 迷故无所有如是有。 迷故如是有。 不动无所有。 悟故无所有。 不动如是有。 迷故空即色。 色不动空。 悟故色即空。 空不动色。 迷故谓空为色。 何曾有色可动空。 悟故色即空。 何曾有色可异空。 色空既如此。 论何物即与不即。 四句皆净也。 如此排。 前难逈去。 难不能着。 他所以着难者。 彼有色有空。 以色即空故着前难。 今明色毕竟空。 将何物即空耶。 为众生见色故。 言色即空也。 问前云。 迷见有色悟即色空。 如空华病故见华。 差故华空。 此乃是梦虚空华义。 何得用耶。 解云。 为彼有故。 以空华破彼有。 若无彼有。 岂复有空。 故论云。 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 故无有即无空。 五句皆净。 故什师云。 十喻以悟空。 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会意。 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 住此无所住也。 又有于凡有。 空于圣空。 非有于凡有。 有为有华。 非空于圣空。 空为空华。 有为华无有有。 空为华无有空。 如是三节二谛。 皆是空华。 皆无所有也。 次依经释。 大品云。 色即是空。 空不名色。 从来不解此言。 今明者。 此则双搏一异两见。 何者。 色即空。 此破凡夫二乘等见。 彼谓。 色异空拆色方得空。 是故破云色即是空也。 空不名色者。 破即见。 向明色即空。 便作即解。 是故破云空不名色。 若有色可言色即空。 既无有色。 何得言色即空耶。 此即借一以出异。 借异以出一。 借有以破无。 借无以破有。 此言即不即。 竝为众生。 四悉坛中。 对治悉坛用也。 如此等意。 竝是随顺众生。 作如此说耳。 若是般若。 色即无碍。 色即空空即色。 常即无常无常即常。 空为有用有为空用。 常为无常用无常为常用。 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 三世为一世一世为三世等用。 无来无积聚。 而现诸劫事。 为是故即色即空也。 次明二谛体第四。 然二谛体亦为难解。 爰古至今凡有十四家解释。 若一一详其得失。 约经论简其邪正者。 则大经时序。 今略出当路三家解。 试而论之。 大师常出三家明二谛体义。 第一家明二谛一体。 第二家明二谛异体。 第三家明二谛以中道为体。 就明二谛一体家复有三说。 一云真谛为体。 二云俗谛为体。 三云二谛互指为体。 第一真谛为体者。 有二义。 一者明空为理本。 明一切法皆以空为本。 有非是本。 为是故。 以真谛为体也。 二者有为俗谛。 折俗本为悟真故。 真为体也。 言俗为体者。 要由折俗故得真。 若不拆俗则不得真。 良由前拆俗故得真。 所以俗为体也。 第三家说互指为体云。 前两家竝僻今明具二义。 明空为有本故。 真为俗体。 俗为真用。 拆俗得真故。 俗为真体。 真为俗用。 二谛互为体。 真俗互为用也。 此即是开善门宗有此三释。 开善本以真为体。 余两释支流也。 第二家明二谛异体。 三假为俗谛体。 四忘为真谛体。 名相为俗谛体。 无名相为真谛体故。 二谛体异也。 第三明中道为二谛体者。 还是开善法师。 用中道为二谛体。 彼明二即于不二故。 彼序云。 二而不二。 二谛即中道。 不二而二。 中道即二谛。 故以中道为二谛体。 此即总论有三家。 别开则有五释也。 然虽有三家解释。 二谛一体二谛异体。 此不足可简。 今略论中道为二谛体义。 何者。 摄岭兴皇。 皆以中道为二谛体。 彼亦明中道为二谛体。 故须简之。 然彼有三种中道。 今用何物中道为体耶。 三种中道者。 一世谛中。 二真谛中。 三二谛合明中。 世谛中道者有三种。 一因中有果理故非无。 即无果事故非有。 非有非无因果中道也。 二者实法灭故不常。 相续故不断。 不常不断相续中道也。 三者相待中道。 后当辨之云云。 真谛中道者。 非有非无为真谛中道也。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真非俗为二谛合明中道。 此异真谛中道。 真谛中非有非无。 不非真非俗。 二谛合明中道。 即非真非俗也。 次彼明三种中。 用何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彼不用俗谛中道为二谛体。 亦不用非真非俗中道为二谛体。 何者。 彼无别非真非俗法。 庄严明佛果涅槃出二谛外。 开善明二谛摄法尽。 今言非真非俗者。 互望为非。 覈论唯是真俗。 俗非真真非俗。 为非真非俗。 非俗只是真。 非真只是俗。 无别非真非俗。 故不用为二谛体也。 言中道为体者。 真谛中道为体。 真谛中道还是真谛。 故彼序云。 二谛者一真不二之极理从来言彼相违。 彼定不相违。 中道还是真谛。 真谛还是中道故也。 问开善何因缘以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此有原由。 何者。 山中法师之师。 本辽东人。 从北地学三论。 远习什师之义。 来入南吴。 住钟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顒。 周顒因就受学。 周顒晚作三宗论。 明二谛以中道为体。 晚有智琳法师。 请周顒出三宗论。 周顒云。 弟子若出此论。 恐于众人。 琳曰。 贫道昔年少时。 曾闻此义。 玄音中绝四十余载。 檀越若出此论。 胜国城妻子头目布施。 于是始出此论也。 次梁武大敬信佛法。 本学成论。 闻法师在山。 仍遗僧正智寂等十人往山学。 虽得语言。 不精究其意。 所以梁武晚义。 异诸法师。 称为制旨义也。 开善尔时虽不入山。 亦闻此义故。 用中道为二谛体。 既不亲承音旨故。 作义乖僻还以真谛为体也。 今明。 即以非真非俗为二谛体。 真俗为用。 亦名理教。 亦名中假。 中假重名中假。 理教重为理教。 亦体用重为体用故。 不二为体二为用。 略标章门如此。 若了前二谛大意。 则二谛体义。 已应可见也。 问今明中道为二谛体。 有何所以。 释何物经。 解何物论。 对何物病耶。 解云。 所以明中道为二谛体者。 二谛为表不二之理。 如指指月。 意不在指。 意令得月。 二谛教亦尔。 二谛为表不二。 意不在二。 为令得于不二。 是故以不二为二谛体。 又今明二谛是教门。 为通于不二。 故山中师云。 开真俗门说二谛教故。 二谛是教门。 教门为通不二之理。 故以中道不二为体也。 此则明教谛不二为体如此。 次辨于谛不二为体者。 道无有二。 于二缘故二。 既知于二。 即显乎不二。 故不二为体也。 此即于教二谛。 皆有所为故。 以不二中道为体也。 又所以中道为二谛体者。 正为对由来埋二见根深。 何者。 如上所辨。 别开即有五家。 总论但有三释。 一云真为体。 二云俗为体。 三云真俗各体。 虽有三释。 终不出二谛。 真谛为体。 则道理有此无为体。 俗谛为体。 则道理有此有为体。 二谛异体者。 有为俗体。 空为真体。 道理有二。 则是二见众生。 今对此故。 明不二中道为体。 对此病即是释经论。 故中论云。 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 是即不能见灭见安稳法。 汝今各见有见无。 即是浅智。 不能见安稳之法。 安稳法者。 即是不二之道。 安稳法非是有无。 汝见有无故不见也。 又诸佛唯有一道。 故华严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畏人。 一道出生死。 既唯有一道。 无有二道。 唯有一理。 无有二理也。 又若二谛。 有二理即成有所得。 大品云。 有所得见名曰二见。 云何二见。 谓眼色二。 乃至一切皆尔。 又云。 诸有二者。 无道无果。 众生既本有二见之病。 诸佛若更说道理有二。 便是故病不除。 更增新惑。 为是故。 诸佛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 道理无二也。 故涅槃经云。 无有二谛。 善巧方便。 随顺众生。 说有二谛也。 又说有三谛。 作若为解耶。 仁王经明三谛义。 彼便曲解。 如此等经。 皆是他妨碍之处。 今明无碍。 或时为三谛。 有谛无谛中道第一义谛。 或时非真非俗为理。 真俗为教。 理教合论故有三谛也。 问何处有经文。 的明中道为二谛体耶。 解云。 中论偈即是。 彼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是为假名。 亦是中道义。 此偈是经是论。 何者。 此是华首经中偈。 龙树引来即是论。 既云假名即中道。 故中道二谛体也。 又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达有不有。 达无不无。 达有无不有无。 故不有无为有无体也。 又仁王经云。 三谛。 亦是不二为体。 有谛无谛即是教。 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 即是理也。 彼云。 我亦明非真非俗中道者不然。 且问。 汝非真非俗是何物耶。 非真还是俗。 非俗还是真。 非有还是无。 非无还是有。 还是有无二见故。 无中道第一义谛也。 又中论云。 是故知。 虚空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余五同虚空。 只六种非有非无非真非俗。 何者六种是俗。 无六种是真。 既非有非无。 即非真非俗也。 又涅槃云。 明与无明。 愚者谓二。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 即是实性。 黑法白法漏无漏真俗二。 皆例尔。 又云。 前于摩诃般若中。 说我无我不二。 我即俗。 无我即真。 我无我不二。 即真俗不二也。 又法华云。 若有若无等。 依止此诸见。 具足六十二。 若见有见无。 即具六十二见。 若能舍有无二见。 即悟中道也。 如此处经文无量。 故知。 无有二理。 唯有一理也。 问汝既有三谛。 应有三体。 我有二谛有二体。 解云。 若得一家意致。 不应作此难。 前云。 假有为世谛。 假无为真谛。 假有不有有。 假无不无无。 不有有。 有无所有。 不无无。 无无所无。 那忽有三体耶。 又问。 有无终是二谛。 非有非无是中道谛。 终是三谛终有三体。 既有假三谛有假三体。 解云不得。 假有假无是教。 非有非无是理。 中道第一义谛是理谛。 真俗是教谛。 开理教为三谛则得也。 次泯之。 一往开理教二不二。 再往皆泯。 何者。 二不二不二二。 二不二非不二。 不二二非二。 斯即非二非不二。 乃至五句皆流。 一无依倚毕竟清净。 理教亦然。 故华严云。 一切有无法。 了达非有无。 不着不二法。 以无一二故。 达有无二不二。 既无二即无不二。 故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也。 然此语是两处说。 师合为一偈说之耳。 前说二为表不二。 悟二不二。 无二更住不二。 则还为缚。 故大经云。 如擒捕猕猴随触随着。 为是故今明。 既识二不二。 无二即无不二。 如是清玄转悟。 一切皆离也。 然二谛体义。 大格如此。 犹有竝观义。 两句难解。 今且论一句义。 一句付后释也。 言一句者。 他明二谛是有二理。 三假为世谛理。 四忘为真谛理。 以有二理故。 有出入观。 有二谛竝观。 汝今明。 唯有中道不二一理。 云何得有出入观。 有两物可有出有入。 既无有二。 若为明出入耶。 又无有二理。 若为明并观耶。 有二可论并。 既无二。 何得有并耶。 今且论出入观并观位处。 何位出入观。 何位并观耶。 古有三释。 一者灵味法师明。 初地菩萨。 二谛并观。 初地得真无生故。 得并观也。 二者什肇等诸师明。 七地菩萨得并观故。 肇师云。 施极于施。 而未甞施。 戒极于戒。 而未甞戒。 此即施无施并故也。 三者即是三大法师于世盛行者。 八地并观。 初地至七地出入观。 八地始得并观。 八地菩萨道观双行。 真俗并照也。 然此之三释。 皆出经论。 若偏执是则为非。 第一家。 以初地为是。 余二为非第三家。 八地为是。 余二为非。 所以成失。 今山门释者。 即四节明并观义。 然此之四节。 非但是菩萨之要行。 亦是二谛之大纲也。 四节者。 一者山中师云。 从初发心已来即并观。 问若为初发心即并观耶。 解云。 初发心即学二谛。 无有菩萨不学二谛者。 凡是菩萨。 即学二谛观。 为是故。 初发心即学二谛竝观。 乃至后心亦学二谛并观。 而不无明晦为异。 晦故为初心。 明故为后心。 此明晦判前后。 非是并不并而判前后也。 问何处作此说耶。 解云。 大经云。 发心毕竟二不别。 问若为不别耶。 解云。 今明。 初心亦二谛并观。 后心亦是并观。 以皆并故。 所以云二心不别也。 问若为初心即学并观耶。 解云。 有所得无所得。 声闻行菩萨行异。 若是声闻行。 即拆有入空。 从空出有。 是生灭观。 若菩萨即异声闻。 发初即作不生不灭不二之观。 对声闻故。 明是菩萨者从初发心即作不生不灭无所得观。 故大品须菩提问云。 菩萨何时学无所得。 佛答云。 从初发心即学无所得。 故初发心即学并观也。 此即有二意。 一者释经初后心不二。 二者为对声闻。 明发心即作不二之观。 为此二义故。 明初发心即作并观也。 第二节明并观者。 明地前三十心。 未得并观。 初地菩萨。 始得并观。 地前非不并。 将初地格之。 明地前浅故云未并。 初地深故并。 地前是凡夫位。 初地是圣位。 地前伏道。 初地断道。 就此等义判并不并也。 然前节。 对声闻明菩萨并观。 今就菩萨中。 自论并不并也。 然此义。 具出经论。 大论云。 初地得真无生。 七地得无生。 七地定慧等。 初地得无生。 初地定慧等也。 仁王经璎珞经。 皆明初地二谛并观。 故仁王经云。 善觉菩萨四天王。 双照二谛平等道也。 第三节明。 七地菩萨并观。 大论云。 七地菩萨。 得无生忍。 大品云等定慧地也。 所以七地并观者。 摄前六地。 并为顺忍故未并。 七地得无生忍故并也。 十地皆无生。 前无生浅故为顺忍。 七地无生深故。 为无生忍也。 又约行论。 初地檀波罗蜜。 六地般若波罗蜜。 未得方便。 七地得方便。 慧无方便缚。 方便无慧缚。 七地得方便。 慧有方便解。 方便有慧解。 具二慧故并观。 前六地非不并观。 但二慧一慧[苟*苟]。 如两轮一轮[苟*苟]故。 未得好并。 若七地二慧皆胜。 二轮并强故并也。 第四节者。 从初心讫至七地。 未得并观。 至八地始并观。 此就功用无功用判之。 初心至七地。 未得无功用道。 八地得无功用道故。 七地已前。 未得无功用道。 未并观。 八地得无功用道故。 得并观。 此约功用无功用道。 判并观不并观也。 今明并观。 有此四节。 并出经论。 若偏执者。 则成失也。 前问未释。 何者。 汝虽明并观有此四节。 若为得并观耶。 汝无有二理。 唯有一理。 云何得出入观。 复若为得并观耶。 今反难。 汝二谛二体二谛一体。 亦无并观。 何遑问我耶。 汝明有二谛理。 理何时有二。 一切经论。 何处道有二理。 诸大乘经。 明无有二理。 皆云空即色色即空世谛即第一义谛。 若言有二理。 即乖经。 故龙树呵迦旃延子不读不诵摩诃衍经。 迦旃延子自说耳。 今亦尔也。 设使得明并观者。 师詺为箫管并伏鼈出鼻并有两境。 在中而双照为并观。 是事不然。 经明。 照有即是空。 照空即是有。 何时有两境。 凝然在中双照为并观耶。 又二谛一体。 亦不得并观。 汝难我云。 一体不得并观。 汝家一体。 云何得并观及出入观耶。 出入观从此入。 彼既无二。 云何得并耶。 彼云。 我有即不即义。 常即常不即。 不即故有并及出入观也。 难。 俗不即真者。 为当在真外在真内耶。 若在真内。 则与真一。 还着前难。 若不在真内则出真。 出真则出法性外。 佛说法性外无复有法。 故不得出真外也。 彼又解云。 体即义异。 还责。 义为即真不即真。 即真即一。 不即真则出真外。 难二谛一体异体。 既不成则无二谛。 既无二谛。 论何物即不即。 故彼二谛一体无并观。 汝今明不二中道一体。 云何得并及出入耶。 今明。 有三种并。 如涅槃经文殊问无二谛。 佛答有十种二谛。 今亦尔。 汝言无并。 我有三种并。 且明出入观。 出入观者。 大师云。 心常在正观中行名为入。 才生心动念即名为出。 起断常心为出。 在正观为入也。 次明三种并。 然此三并。 即三出入。 言三并者。 一者即横论二谛教并。 如前所说。 假说有非有为有。 假说无非无为无。 非有为有。 指无为有。 非无为无。 指有为无。 指无为有。 照有即照无。 指有为无。 照无即照有。 詺此为并观也。 问他二谛一体不得并。 汝今照有即照无。 亦是一体。 云何得并耶。 解云。 他义有碍。 有即空即失有。 空即有即失空。 故不得并。 今只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有即空。 空不坏有。 空即有。 有不动空。 故得并也。 二者二不二横竪并。 二不二不二二。 只二即不二。 只不二即二。 无二异不二。 无不二异二。 故不坏假名。 说诸法实相。 不动等觉。 建立诸法。 若二异不二。 则坏假名说实相。 不坏假名说实相故。 二即不二。 所以二不二横竪并也。 问此出何处。 解云。 中论偈即是。 因缘所生法。 我说即是空。 此是空有横并也。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即二不二竪并也。 此之二种并。 是诸佛菩萨假名方便并也。 第三明得失并。 何者。 有所得断常众生。 行有所得法。 无所得诸佛菩萨。 常行无所得法。 此即得无得各路。 凡圣两隔。 感应不交。 理外云何得成理内。 理内云何得化理外耶。 今明不然。 菩萨常照无得照有得。 道未曾得无得。 于众生有得。 于诸佛菩萨无得。 今还照众生有所得。 照菩萨无得。 此二观常照。 无有一念不照时。 若使一念不照有得众生。 诸佛即有漏机之失。 众生机发。 即便不觉。 为是故。 所以常照有得众生。 故法华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也。 此即常照得无得名并观也。 此义最要。 应须知之。 略明三种并观也。 次一句难解。 何者。 前云。 有于凡实为谛。 空于圣实为谛。 发始开凡圣得失二谛。 明有于凡实为失。 空于圣实为得。 从来云。 两于谛皆失。 今明。 若皆失无有能化。 所化众生。 无由得悟改凡成圣舍失从得。 今明。 发初二于谛。 有得有失。 有迷有悟。 明此是凡谛此是圣谛。 此是俗谛此是真谛。 俗谛所化。 真谛能化。 故云一切世谛。 若于如来是第一义谛。 此是能化于。 今随此于而说。 亦是能化。 此即能化。 随所化有而说有。 能化随能化所悟空而说空。 故此二于谛。 是得失迷悟也。 问用此语何为。 解云。 欲判凡圣得失迷悟。 何者。 众生迷故见有。 圣人悟故不见有。 若尔同梦虎空华义。 迷故见有。 悟故不见有也。 又今悟不见众生。 则唯真无俗。 感应不交。 凡圣两隔。 斯即孤真独存。 逈圣单立也。 解云。 圣人知于圣空。 知于凡有。 以知于凡有故得化也。 难。 今不问汝知。 但问汝为见为不见耶。 若不见化道即隔。 若见即还是迷。 汝亲判迷故见有悟不见有。 今既见有。 即还是迷也。 何者。 中论偈云。 若谓以现见而有生灭者。 是则为痴妄而见有生灭。 长行释云。 从颠倒无明故有眼。 眼故见。 今若见还是痴妄也。 次解云。 迷故见有故有。 见柱故柱。 今悟则知有是不有有。 柱是不柱柱。 然此虽能解。 而大有失。 一者同成论。 二同地论。 三复着难。 言同成论者。 成论明有假实两惑有假实二境。 迷假实境故。 名假实二惑。 如柱是假。 四微是实。 迷即见有故有柱故柱。 悟假实二境即知是假柱。 不柱柱不有有。 他亦明。 迷见有悟知不有有。 今亦尔。 则与他无异也。 同地论者。 彼云。 只一树。 若作相心取。 则有漏树。 若作无相心取。 则无漏法林树。 是还是迷悟。 迷故有相。 悟故无相。 迷故树故树。 悟则不树树也。 若悟时见不有有。 则同成论及地论。 若悟不见者。 同梦虎空华义。 梦故有虎。 觉则不见有虎。 诸法亦尔。 迷故见有。 悟故不见也。 梁武何故作梦虎空华义。 为此故作此义。 若悟犹见犹迷。 迷故见悟故不见也。 又同大顿悟义。 此是竺道生所辨。 彼云。 果报是变谢之场。 生死是大梦之境。 从生死至至金刚心。 皆是梦。 金刚后心豁然大悟。 无复所见也。 又有小顿悟义。 明七地悟生死无所有。 此出大论。 大论云。 譬如人梦中度河。 作诸[(篠-〡)-木+用]筏。 运手动足。 而去此觉都无所有。 七地菩萨亦尔。 生死已来。 至六地已还。 如梦所见。 七地菩萨。 豁然而悟也。 师为此义故。 云迷故有悟则不有有。 作此语。 正为对梦虎空华义。 彼悟时都无所见。 今对彼故。 云见不有有也。 第三难且并。 汝前云迷故有悟故空。 则迷故见。 悟故不见。 今遂不有有。 则不见见。 不迷迷也。 然见有不见有。 此未悟耳。 且问。 那得此有。 只瓶柱三界果报。 那得此果耶。 为倒业所起。 不倒业所起耶。 倒业起。 唯迷见悟不见。 若言不倒业起则不然。 诸佛菩萨。 三界之业已尽。 岂更得三界之果。 故不可也。 若言三界众生倒业所起。 诸佛菩萨入三界化众生者。 是亦不然。 诸佛入三界化众生。 为见三界故化。 为不见故化耶。 见则同迷。 不见何所化。 此义进退不可云云。 难今家如此。 亦得难他人。 汝言三界。 何业所起。 十二因缘。 过去无明与行。 感得五果。 无明即烦恼。 行即业。 业烦恼所感。 诸佛断五住惑尽。 无复烦恼业。 则不应见三界。 见则同迷。 不迷则不见。 彼云。 诸佛断假实上惑。 不无假实二境。 故虽无烦恼故见也。 责只问。 所见境何业所起。 悟业起迷业起。 若迷业起者。 悟则不见。 悟业起则无此理也。 次难。 地论相心见树有漏。 无相心取则无漏法林树。 只问。 此树何业所起。 为妄业起为真业起。 若妄业起者。 悟真则不见。 若真业起者。 何有真业起于妄树耶。 故此义难解也。 次明二谛绝名第五。 然此义三大法师无别释。 并云。 世谛有名真谛绝名。 世谛有名者。 世谛诸法。 有名有物名。 有召物之功。 物有应名之实。 如唤火名。 即得火来。 不得水来。 故名召得物。 物应名也。 真谛绝名者。 真谛无名。 真谛四忘之绝。 绝名故彼云。 以名詺真。 去真逾远。 所以真谛绝名也。 问若真谛绝名者。 经中何故说有二谛耶。 彼解云。 经中说有二谛名者。 借世谛名詺真。 故有二谛也。 次难彼义。 汝真谛无名。 借世谛名詺真谛者。 世谛中何处有此名。 真只是真如法性。 世谛中何处有此名耶。 世谛中若有真如法性之名。 则可借此名来詺真谛。 如詺苟为乌龙白虎。 世谛中有乌龙白虎。 可借此名詺苟为乌龙白虎。 世谛中何处有真如法性名。 而云借此名詺真谛耶。 此难意。 出大论第一卷。 人等世界故有。 第一义则无。 如法性第一义故有。 世界故则无。 世界既无。 何所借耶。 而彼通云。 圣人为作真谛名故名真谛。 脱尔者。 借名义坏。 圣人为作真谛名。 则非借世谛名詺真谛也。 又难云。 真谛无名。 借世谛名詺真。 此名为得真为不得真名。 若得真则真有名。 若名不得真借名何益。 然此难可通。 何者。 彼云。 真谛无名。 为人不知真无名。 借名詺真。 令人知真谛无名。 故借名詺真也。 此难他不着。 今更难之。 汝云俗谛有名真谛无名。 名无名待。 不若名待无名。 则名无名待。 若名无名待。 则真俗待。 那得从来云三假是世谛。 故不可也。 若名不待无名。 名则无所因。 名无所因。 自然名也。 彼云。 名体待。 何意无因耶。 难。 汝世谛名体待。 世谛待何物。 此已如前难云云。 更难云。 三有为三无为待不。 开善云。 三有为三无为。 皆世谛故。 有为无为相待也。 问有为待无为。 无为有体。 无为有名。 无为之名。 为是有为为是无为耶。 解云。 无为之名。 是无常是有为。 无为常法无名也。 难。 无为之名。 是无常是有为。 无为常法无名也。 难。 无为无名。 无为既待。 真谛无名。 真谛亦待。 真谛无名。 真谛不待。 无为无名。 无为不待。 此正就俱无名为难也。 次明今释二谛绝名。 师从来有四句。 俱绝俱不绝。 真绝世不绝。 世绝真不绝。 绝不绝既有四句。 说不说亦有四句。 世谛不绝真谛绝。 此义可知。 言二谛俱绝者。 真谛绝四句。 离百非。 世谛亦绝四句离百非。 然此义从来所无。 唯今家有也。 言二谛皆绝四句离百非者。 俗不定俗。 俗名真俗。 真不定真。 真名俗真。 真俗假俗。 俗真假真。 假俗则百是不能是。 百非不能非。 假真亦尔。 何者。 假俗则是是不能是。 百是亦不是。 非非不能非。 百非亦不非。 假真即非是不能是。 百是亦不是。 是非不能非。 百非亦不非。 是故皆离四句。 绝百非也。 虽二谛皆离四句绝百非。 然二谛俱绝而大异。 何者。 俗谛绝则绝实。 真谛绝则绝假。 俗谛绝实者。 是是则是实是。 非非则是性非。 以俗谛绝实故。 是是不能是。 百是所不是。 非非不能非。 百非所不非也。 真谛绝假者。 非是是假是。 是。 非是假非。 真谛绝假故。 非但是是不能是。 非是亦不是。 非但非非不能非。 是非亦不非。 是是与非是。 一切不能是。 非非与是非。 一切不能非。 真谛双绝世谛假实。 此即渐舍。 明二谛皆绝义。 俗谛绝实。 真谛绝假实。 此开八不义。 至八不中。 当广解释也。 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谛俱绝义。 俗不定俗。 由真故俗。 真不定真。 由俗故真。 由真故俗。 俗是假俗。 由俗故真。 真是假真。 既云假俗。 即四句皆绝。 假俗非俗。 假俗非不俗。 假俗非亦俗亦不俗。 假俗非非俗非不俗。 假真亦尔。 兴皇长干。 皆叹此语。 直唱假俗。 则四弹。 假俗那是俗。 若是俗则非假俗。 既云假俗。 故非俗也。 假俗既非俗。 可是非俗不。 亲言假俗。 那是非俗。 若噵假非俗。 可是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非俗耶。 问若尔应是亦俗亦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亦俗亦非俗。 既非亦俗亦非俗。 应是非俗非非俗。 既云假俗。 那是非俗非非俗。 假俗既然。 假真亦尔。 故二谛皆离四句。 既竪离四句。 则横绝百非也。 此则平道用。 二谛无异。 俗谛绝俗谛四句。 真谛绝真谛四句。 俗谛绝俗。 谛性实四句。 真谛绝真谛性实四句故。 二谛是齐。 平道用也。 第三明二谛绝者。 二谛绝即绝二谛。 明二谛是教门。 为表不二之道。 诸法非是有非是无。 非是有为众生故强说有。 为表不有。 非是无为众生故强说无。 为表不无。 此即有无表不有不无。 故有无绝也。 正意者不绝为表绝故。 不绝即绝也。 第四明二谛绝者。 只二谛即绝与前异。 前二谛望表道故二谛绝。 今明。 只二谛即绝。 只言说即绝。 如净名经天女与身子论解脱相。 关中云。 身子虽知解脱无言。 不知言即解脱。 只言说文字即解脱。 解脱不内不外不两中间。 文字亦尔。 不内不外不两中间。 故文字即解脱。 只文字即绝。 略明四种绝义如此。 此四种绝。 摄一切绝也。 涅槃经明绝待乐。 对苦明乐。 非是好乐。 无苦无乐。 乃是大乐。 大亦有二种。 相待大绝待大。 此是何物绝耶。 解云。 此是渐舍绝。 前明。 相待乐非好乐。 非苦非乐乐。 乃是好乐。 故是渐舍绝也。 二谛俱不绝者。 然绝有此四种。 不绝亦有四种。 翻此四种。 即是四不绝。 第一不绝者。 俗谛绝实是非。 不绝俗谛。 真谛绝假不绝真谛。 真谛绝假生灭。 不绝真不生灭。 故二谛皆不绝也。 第二不绝者。 既云假俗。 何时绝俗假真。 何时绝真。 假俗名真俗。 假真名俗真。 真俗俗真。 故二谛不绝也。 第三不绝。 二谛为表绝。 何时绝二谛。 二谛有二义。 为表绝故言绝。 而有二谛故不绝也。 第四不绝。 二谛言说即绝。 只绝即不绝。 师从来举。 佛影譬。 遥望相好宛然。 至边都无所有。 二谛亦尔。 言说宛然而绝。 绝而言说宛然。 此亦是世谛绝。 世谛不绝。 从来所无。 从来云。 绝即真谛。 不绝即世谛。 难。 若尔遥望。 佛相好是世谛。 近之无相好。 应是真谛。 今明。 只相好宛然。 而无所有。 无所有而相好宛然。 诸法亦尔。 只不绝而绝。 绝而不绝也。 次明二谛摄法义第六。 然此义。 开善庄严两家释不同。 开善云。 二谛摄法尽。 下至生死上极涅槃。 预名相所及者。 故皆世谛。 只此名相即体不可得为真谛。 为是义故。 二谛摄法尽也。 又彼明。 生死涅槃。 皆是虚假故是世谛。 既是虚假故。 可即空为真谛。 所以一切法无出二谛也。 彼引大品云。 佛与弟子。 知法性外无更有法。 法性还是真谛。 法性既摄法尽故。 真谛摄法尽也。 又引大品幻听品。 须菩提问。 生死如幻如梦。 涅槃亦如幻如梦耶。 佛答云。 生死如幻如梦。 涅槃亦如幻如梦。 设有一法出涅槃者。 亦说如幻如梦。 涅槃既是幻梦。 故涅槃虚假。 以虚假故。 是世谛。 虚假即空故为真谛也。 问彼何故明涅槃是世谛耶。 解云。 彼明。 涅槃三假中。 是相待相续二假所摄。 若是生死则具三假。 何者。 为异具所成故。 是因成假。 异具所成者。 四微成柱。 五阴成人也。 前念灭后念续前念。 名相续假。 长短方圆。 名相待假。 具三假故为世谛。 三假举体不可得为真谛。 生死为二谛摄也。 涅槃为续待二假摄者。 佛果续金刚心。 金刚心灭佛果起。 续故是相续假。 涅槃复待生死。 故涅槃是相待假。 佛果不为异具所成故。 非因成假也。 问万德成涅槃。 何故非因成假耶。 解云。 万德无别体。 非别法成此人。 人即是法。 但义论人法。 可轨义为法。 统御义为人。 无别异法成人故。 云佛果不为异具所成非因成假也。 以涅槃具二假故是世谛。 即以此二假空为真谛。 故涅槃具二谛摄。 彼云。 大品权教。 双林实说。 二谛往收悉无不尽。 故明二谛摄法尽也。 庄严明二谛摄法不尽。 二谛故自不摄涅槃。 摄生死中法。 亦复不尽。 何者。 生死中有有法有空法。 虚空不为二谛所摄。 虚空不为异具所成故。 非因成假。 无前灭后生。 非相续假。 亦非相待假。 开善明虚空非因成假非相续假是相待假。 何者。 虚空有名相故。 是相待假。 庄严明。 虚空故非因成相续。 亦非相待假。 何者。 虚空是常。 无有名相。 名相是无常。 以虚空常故无名相。 无名相故非相待假。 故虚空非三假。 非三假非世谛。 非三假故不可即空。 故非真谛。 问虚空既然。 数灭非数灭云何。 解云。 小乘数灭非数灭。 还是无常。 还是世谛。 但昔方便说为常。 望今大涅槃。 皆无常也。 若今日数灭。 还是大涅槃。 复不得为二谛摄。 非数灭同虚空。 然三无为法。 虚空无为常通今昔。 余二无为。 昔无常今常。 以今常故。 皆不为二谛摄。 成论明三无为一体。 开善庄严。 皆明三无为一体。 此则开善。 明三无为皆为二谛摄。 庄严明三无为不为二谛摄也。 然彼明涅槃非续待二假。 难解。 佛果续金刚心。 何故非相续假。 涅槃待生死。 何故非相待假耶。 彼解云。 涅槃是续而非假。 涅槃是待而非假。 三假中因成假。 涅槃非因成亦非假。 若是相续。 则是续非假。 若是相待。 是待非假。 假是虚妄涅槃是实。 故涅槃非假。 而有相待。 虚实待假非假待。 佛果实续金刚心。 佛果是实。 故续而非假。 非假故非世谛。 既非假不可即空。 故非真谛。 引涅槃经云。 若言解脱譬如幻化。 凡夫祸得解脱者即是磨灭。 有智之人。 应当分别。 人中师子。 虽有去来。 常住无变。 故知。 涅槃非虚假也。 开善将前文难。 大品云。 涅槃如幻如梦。 设有一法出涅槃者。 亦如幻梦。 云何言非假耶。 庄严解此悬去。 彼云。 大品明空荡相。 第二时教。 犹带昔教意故。 云如幻化。 涅槃极说。 明涅槃是妙有。 亦名善有。 不可空故。 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 若尔。 庄严涅槃亦为二谛摄。 亦不为二谛摄。 大品至法华。 明涅槃为二谛摄。 常住教。 明涅槃不为二谛摄也。 开善更将一经文难悬屈。 经云迦毗罗城空大涅槃空。 既云大涅槃空。 云何非二谛摄耶。 彼即曲解言。 涅槃空者。 涅槃空无诸相故。 云涅槃空。 难役置不令得去。 经亲云大涅槃空。 何时噵。 空无诸相。 空无诸相。 别复是一种语。 涅槃空无十相。 十相者。 三界男女相及五尘相。 涅槃无此十相故。 云涅槃空无诸相。 何时明涅槃空耶。 庄严终明涅槃不可空。 明涅槃非磨灭法常住妙有故非假也。 然仁王经。 的有此文。 仁王云。 常住萨云若觉。 超出世谛第一义谛外。 此的是一文。 而诸法师。 不引为证。 不引亦有意。 言此经预疑故。 不足为证也。 两家互相破如此。 今时若为耶。 解云。 此两家明涅槃未足。 今更将大论及中论足之。 中论偈云。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是四句束为三句。 一切实非实为第一句。 亦实亦非实为第二句。 非实非非实为第三句。 一切者。 即是有为无为生死涅槃。 故云一切。 非实者。 明有为无为生死涅槃皆是虚假。 故云不实。 一切实者。 亦为无为一切法。 皆入真如法性故。 云一切实。 如众川入于大海同一醎味。 此即开善义也。 亦实亦非实者。 即是庄严义。 庄严明生死非实涅槃是实。 故云亦实亦非实也。 非实非非实者。 非一切实。 非一切不实。 双弹两家故。 明非实非非实也。 是名诸佛法者。 论释云。 若于此三种。 并皆得悟。 则名佛法。 若于此三种各执。 则成戏论。 不名佛法也。 所以明此三种者。 欲弹从来定执。 论明此三种皆是如来方便。 为众生作如此说。 若是实相非三非不三。 此三句并是方便。 开善庄严。 不知是方便。 于方便中复不尽。 何者。 两家所计。 方便中一枝义耳。 得方便一枝亦好。 而复于一枝中各相破射。 各执是非。 谓是道理实说。 开善云二谛道理摄法尽。 庄严云道理不尽。 为是义所以成失也。 问今时所明二谛。 摄法尽不尽耶。 解云。 大乘经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来方便为缘之说。 有时为缘说二谛摄法尽。 有时为缘说摄法不尽。 具有尽不尽二种法门也。 又欲令摄尽则尽。 欲令摄不尽则不尽。 无所妨碍。 何者。 一家有单複六种二谛。 前后明三种二谛。 有时开则有三谛。 有谛无谛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 有时摄三谛为二谛。 有无并世谛。 非有非无为第一义谛。 乃至二不二为世谛。 非二非不二为第一义谛。 就此而论。 则无出二谛。 就前节复出义。 有如此经文。 则作前释。 有如此经文。 则作后释。 无相违也。 次明二谛同异义第七。 然此义。 前诸章中已明。 今更略辨。 何者。 第一约涅槃大品二经。 明二谛同异。 第二明众家释二谛同异。 言二经明二谛同异者。 大师旧云。 大品以空有为世谛。 有空为真谛。 涅槃明有空为世谛。 空有为真谛。 何故尔。 大品是摩诃衍之初。 涅槃是摩诃衍之后。 说此二经。 各治病不同。 大品摩诃衍之初。 正对三藏。 明诸法是有。 多明有所得义故。 经云有所得者。 声闻缘觉。 以小乘是有所得故。 欲净此有病。 明说诸法有者。 乃是世谛。 诸法毕竟空。 为第一义谛。 所以尔者。 睿师大论序云。 见邪思之自起故。 阿含为之作。 知滞有之为惑故。 般若为之照。 若涅槃空为世谛有为真谛者。 正对破三修断无涅槃。 小乘明灰身灭智得无余涅槃。 以为妙极。 故肇师云。 智为杂毒。 形为桎梏。 智以形惓。 形以智劳。 故灭身以归无。 绝智以沦虚。 涅槃对此断无之病。 故明断无乃是世谛耳。 若常住涅槃三点具足。 四德圆满妙有涅槃。 是为第一义谛。 师云。 若约此义而论。 得作斯判。 若约余义。 则不得也。 此是二谛一枝之别义耳。 今次通明之。 大品涅槃一切摩诃衍经。 皆以空有为世谛。 有空为第一义谛。 此义大品。 故自有文。 涅槃亦有此释。 故涅槃答文殊问中。 开十种二谛。 皆以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又经论中。 并明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明所依二谛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今依大品。 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涅槃反此者。 唯大品依二谛。 涅槃应不依二谛。 既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 岂释迦一佛说两经。 便尔相背耶。 以此而椎故。 知有为世谛。 空为第一义谛。 此义则通也。 又大品云。 诸法如幻如化。 涅槃如幻如化。 涅槃经亦如此。 故文云迦毗罗城空大般涅槃亦空。 是故空有二谛。 通二经也。 又大论明四悉坛通十二部经八万法藏。 四悉坛中。 前三是有。 后一是无。 故四悉坛即是二谛。 四悉坛既通。 二谛即通也。 又二谛空有二境。 生权实二智。 照有是权智照空是实智。 然从来人空有二智。 是般若二智。 动静二智。 是维摩二智。 今明不尔。 空有权实二智。 十方三世诸佛法身父母。 故维摩云。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既是一切导师。 皆由二智而生。 岂止在大品。 而不通涅槃耶。 以二智通故。 二谛亦通也。 又大论云。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 是三无异相也。 又动静二智。 亦不的在维摩第三时教。 何者。 内静照为实。 外变动为权。 此则自行为实。 化他为权。 始自发心终于穷觉。 皆有此之二智。 岂止局在维摩耶。 为是义故。 空有二谛。 通一切经。 空有二谛既然。 三节二谛亦尔。 又约睿师喻疑论意释之。 何故大品明空。 涅槃辨有。 彼云。 大品为除虚妄。 涅槃为显妙有故也。 然此两语相成。 要除虚妄妙有得显。 亦妙有得显虚妄即除。 虽复两经相成。 要前洗于虚妄。 妙有方显也。 然此即是。 今家涅槃有所无无所有义。 洗妄即涅槃有所无义。 显有即是涅槃无所有义。 故经云。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般涅槃也。 一往如此。 再往皆无。 故经云。 智者见空及与不空。 智者既了生死空不空。 即知涅槃有不有。 斯则显诸法非空非有非生死非涅槃也。 此即有三节义。 如前可知。 次明二谛同异者。 古来有鼠娄栗二谛桉苽二谛。 娄栗二谛。 即空性不空。 假假为世谛。 性空为真谛也。 桉苽二谛。 假为世谛。 假体即空为真谛。 广如常解云云。 次周顒明三宗二谛。 三宗者。 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空。 野城寺光大法师。 用假空义。 开善亦用。 用中最不得意者。 如丑人学西施嚬转益丑拙。 彼知美嚬。 不知嚬之所以美。 开善用三宗不得意。 犹是学嚬之类也。 然三宗义。 不空假还是鼠娄栗。 空假是桉苽。 今家所辨初节二谛。 是假空义。 假故空。 虽空而假宛然空故假。 虽假而空宛然。 空有无碍。 略明二谛义竟。 有常别当广述云云。 二谛义下卷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