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长水沙门子璿录论结文二。 初正结。 疏无明根本等者。 拣非枝末故。 以依无明力而任持。 託业识心而安住。 故下文云。 以有无明染法因故。 即熏习真如。 以熏习故则有妄心。 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 不了真如法故。 不觉念起现妄境界等。 故云。 由此而成也。 现识等者。 等下六麁。 皆是所现色心境界也。 故一切境由此住持。 若无明等者。 以依无明故。 有妄心。 依妄心故现妄境界。 所以无明未尽心境不灭。 如风未息波浪不灭。 离心无体者。 皆从心起。 非外来故。 即心无体者。 所起之法同能起故。 镜喻两意如法可知。 论唯心下释成二。 初正释。 疏虚妄现者。 妄念熏真起诸虚妄法故。 亦可此文是结前诸法无体所以也。 此中二意。 一唯心故。 二处妄故。 如前镜像一体同镜故。 二体不实故。 由斯诸法无体可得也。 论以心下。 二转释。 疏二。 初解文三。 初略标意。 反验等者。 反释上文心现之义。 法既随心生灭。 当知法从心生。 生法皆妄也。 此中下。 二别解文。 初明生义。 即指前段论文也。 此则下显意。 非谓心是能生法是所生。 以真心随熏全体成动而作诸法。 如金生器等故云生也。 若无明下显灭义。 即下文因灭故缘灭等也。 此则下明意也。 明此心体反本还源。 独显性净故云心灭。 此但心中无其妄动寂故名灭也。 故疏云。 心源还净故云灭也。 此约真心显生灭义。 若约妄心说者。 即业转二识。 名之为心。 斯则妄心于真心中。 若生若灭。 真心不生灭也。 如前文示。 相续心灭智性不坏。 如波相灭湿性不坏。 如上约真约妄。 虽皆有生灭之义。 究实而论。 皆妄有生灭。 真无生灭也。 既心下。 三总结。 释上文无体义也。 以上云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故此结成。 问上说下。 二释妨。 问意云。 前明九相生灭。 后即结云。 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 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今文复云。 唯心虚妄。 心生法生心灭法灭。 二文不相远何以顿尔不同耶。 答下意云。 前辨生灭单就不觉说故。 结过属无明以功在不觉故。 今此下明今文意。 意明。 此文具说真如为因无明为缘。 由此因缘道理和合。 成就色心诸法。 既属因缘。 遂令诸法无性之义显然可见。 真如随缘不住之理。 焕然明矣。 彰明也。 故结下既明和合本因。 真如随缘成和合义。 今结属心。 正其宜也。 如水初动功在于风故。 前文中结属无明。 动无别体则全属于水故。 此文中结属心也。 故不可言波无别体。 而唯属于风。 法理亦然。 如喻可知。 一辨麁。 疏此生下。 明此意之识。 是前第五相续识之所生故。 名生起识。 然无异体。 但约麁细而分二别故。 云同是一识。 若更细论亦即是前智识也。 以同依境界之所起故。 今不指此而偏指相续者。 以是意识亲所依故。 但前下对前辨异以相续识。 是法执分别。 望于我执见爱。 此名细惑又约能生依止义边。 说之为意。 此中下明今义。 谓依前细相之上生起。 此麁分别识。 此识与人我贪瞋见爱麁恶烦恼相应。 故下文云。 此识依见爱烦恼。 增长义故。 即就所起义说故。 云从前起门。 即是执取计名也。 以是分别之中麁分别故。 名为意识。 意之识者。 依于五意所起之识故。 本疏云。 依意之识依主释也。 简非圣者。 即二乘及地前菩萨也。 此二种人已能远离意之识故。 故约凡夫以显麁也。 又以五意亦名意识。 恐有所滥故。 此约人拣之。 其实五意名识。 是持业释。 故不同此。 无对治等者。 谓无始觉观慧也。 二乘三贤得人空观。 既无取着。 当知凡夫取着深者。 盖无观慧也。 其犹重病既不与药。 厥疾宁瘳。 惑体论计我我所者。 正释取着之相。 由计我及我所故名为深。 疏心外计境者。 此是法执属前智相及相续相。 亦复等者。 正是此识属于我执即蕴。 谓凡夫所执我。 但通执自五蕴为主宰故。 离蕴即外道。 所执神我。 然有三宗。 一数论计。 我体常而量周遍。 犹如虚空。 二胜论计。 我体常而量不定。 随身卷舒。 犹如牛皮。 三无惭计。 我体常。 犹如微尘。 应于根门如是众多。 故云种种。 依缘疏但缘倒境者。 如执苦为乐。 不净计净。 无我计我。 无常计常等。 故云倒境。 不了正理。 谓不知无我等也。 故金刚云。 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立名。 疏此论等者。 谓于一意之识中。 分出眼等五识兼本成六。 以对六尘。 然前相续智识。 亦缘六尘。 以彼不与爱见相应故。 属前意也。 故前云。 六麁属意识故。 依六根等者。 谓依内六根发于六识。 缘外六尘。 斯则聚缘内摇趣外奔逸。 既以一为六。 即分离义也。 如佛顶经云。 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又能下以此意识遍缘一切。 通三量故。 假实俱缘。 如前云。 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 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内外者。 内根外尘色心诸法。 亦即计我我所也。 所依。 疏见一处等。 五住地中之一数。 此是三界分别麁惑迷理起者。 同于见道处断故。 名见道惑。 欲色有三爱。 即三界俱生细惑迷事起者。 于修道位中所除断故。 名修道惑。 以此等者。 谓以此见爱烦恼熏于第八。 令彼识中第六种子有增益生长故。 即起现行也。 上六下类摄。 然执取计名正当此识。 起业一相是此所生总别报业。 是此识造。 今约所造从能造说。 亦是此识所摄。 故云相从入也。 六染之中合此二相。 以为一染。 正当此识。 标叹二。 初牒上所说。 疏牒上等者。 上云。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谓心与无明和合。 起成业等三细也。 论非凡下依位别叹三。 一凡小非分。 疏凡小非分等者。 凡夫尚不知意之识。 况此三细耶。 二乘方觉事识中麁分。 尚不觉细分。 正认三细以为涅槃。 以是无明所起之识。 非其境界也。 于五住地中。 但觉前四。 是前见爱所增长识也。 若根本无明是第五住非彼所觉。 论谓依下二菩萨分知。 疏十信等者。 谓此菩萨虽位在外凡。 而能信教。 了知本识因缘所生。 无有自性。 决定无体唯是真如。 方成正信故。 下说十信菩萨信真如。 及修真如三昧。 以成正信之行。 因果体者。 因即无明果即本识三相也。 体即真如也。 三贤等者。 异前位之信。 殊后位之证。 故言观察。 比观者。 既未亲证。 但比度观察。 即相似觉也。 论证法身即初地已去。 究竟即十地。 乃至之言摄于中八。 随分觉故不能尽知。 然初地且约破法执故。 说为少知。 若克就识论。 八地方觉此识现相也。 论唯佛下。 三唯佛穷了。 疏四相俱了者。 以觉前者则不觉后。 觉后者必能觉前。 是故此中通言四相。 故前云。 若得无念者。 则知心相生住异灭。 一徵。 疏缘起妙理者。 真如为因无明为缘。 起成诸识。 斯则性起为相。 是不思议微妙理趣。 故云妙理。 问意可知。 即净而染。 疏因即梨耶心体是其觉义。 即不思议变者。 缘者即根本无明是不觉义。 即不思议熏者。 论染心即业等诸识。 以于不可熏变处而熏变故。 不染而染者。 不染即前自性心体非是染法。 以不守自性故。 随熏成染。 故下云。 真如之法实无于染。 但以无明而熏习故。 则有染相。 常净。 疏即染等者。 虽随熏成染。 其体常净。 如镜现秽。 其体不动。 斯则正由不动而得随缘。 正由随缘显得不动。 结难测论唯佛知者。 欲言其净则九相纷然。 欲言其染则一味无变。 若非佛智孰能知焉。 自性心难了者。 以能随缘成染故。 所染难了者。 以即染而常净故。 言甚深智者。 即八地已上。 以觉转现少分而知。 然从初地亦得少知。 以证真故。 故前云。 若证法身得少分知。 显不变。 论常无念者。 无念即觉义。 既常是觉。 即无不觉。 无不觉故。 名为不变。 疏虽举等者。 如杌不作鬼绳不为蛇。 东处无西等。 缘起因体。 即前自性净心。 是此缘起体也。 故云心性。 此显下疏二。 初释心不相应。 此明无明之体。 初起微细。 未分王数心境之相应故。 又此无明是全性之惑故加心字。 又亦可此惑是与真心不相应之法。 如前云。 从本以来不与妄染相应故。 今以不如实知故。 忽然而起。 说此以为根本无明也。 唯此下二释忽然念起三。 初正释今义。 是诸染法始起之本故。 故约忽起以表其先也。 如缨下。 二引经证成四住。 前使者。 即无明使也。 无法起者。 意显无明。 使外别无有法。 为能起无明之本也。 是则下。 三会彼同此二。 一正会如文。 此约下。 二结拣。 意明无前之忽然。 非有始之忽然也。 言无前者。 以此无明最微细故。 更无有法前于此者。 前即始也。 由无始起之本故。 故说忽然。 故本疏云。 以起无初。 故肇公云。 如镜忽尘如空忽云。 即斯义也。 标中论染心者。 以上云。 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今释此相。 有其六种差别不同也。 然此下疏二。 初叙意逆次配者。 以前说随流生起故。 从细至麁为顺。 次今明反流除断故。 从麁至细为逆次。 前取近理为先。 今取易断为先也。 由此下配第一染。 以二乘三贤同断此故。 便借下将前科此。 免更会同。 诚为省要。 二释文。 论分六段。 今初二初障。 疏是六下据用科名。 合无此说。 今此重对者。 为通前类摄故。 此即九相中二相。 见爱等即五意中意之识。 麁分别即异相也。 但麁下释此别名。 外执于境与境相应。 内起见爱计我我所故。 污其下释此通名。 净行即真如根本智也。 此智有二。 一人空智。 二法空智。 此智不起者。 由染心有力。 为能障故。 故名为污。 若渐修此观。 观成智起即翻染心。 故名为治。 斯则敌体相违。 故成治义。 然此以对始觉名染义也。 若据论意。 则约对本觉之净。 以明其染故。 前文云。 是心自性清净而有无明。 为无明所染。 有其染心也。 问障染何别。 答体虽无别。 名义有殊。 障则对治觉立。 如下文云。 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染则对本觉立。 如前引文。 是心自性清净等。 论依二乘下。 二治。 疏无学等者。 此是见等四住烦恼。 辟支罗汉悉能离故。 疏十解下二。 初约三贤以明行位二。 初正显行位。 据此则三贤菩萨同受此名。 以皆不退失故。 故地下二引论证成。 无着论即金刚论。 彼论三地。 谓信行地净心地究竟地。 疏此菩萨下。 二对二乘。 以显断惑。 又二。 初覈劣以明麁惑二。 初表异凡小。 得人空者。 以此菩萨得此观故。 能伏现行不同凡夫。 然于种子不尽除灭。 不同二乘。 言随眠者。 种子异名。 谓随逐有情眠伏藏识。 今此论中约现行说。 名为远离。 非约种子。 摄论下引证。 上心则现行也。 二意者。 留此惑种润于故业。 受分段身。 修习种智断所知障。 即自利也。 兼俯就群品摄化利益。 即利他也。 若不留惑种。 即同二乘独出三界。 二利俱失也。 故圆觉云。 菩萨示现世间非爱为本。 但以慈悲令彼舍爱。 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问菩萨既留惑种。 后起现行受分段身。 与凡夫何异。 答前引圆觉足辨其异。 虽留惑种受分段身。 以有智故终不起过。 假此分段为所依故。 广修种智及行大悲。 终不令此起于新业。 如禁蛇法。 虽不令死。 亦不噬人故。 摄论云。 烦恼伏不起。 如毒咒所害。 留惑(烦恼)至惑尽(所知)证佛一切智。 疏此约下。 二拣定权实。 初地下约顿悟说。 谓此菩萨在地前时。 以二空观双伏二障。 分别至见道位。 种现俱断。 从此位去。 若智增者便伏烦恼。 现行至佛方断。 若悲增者故意令生。 极至八地。 现行方伏留随眠惑。 以助愿力化利众生。 今此论中约生起时。 一向竪说。 及至断时从麁至细。 故在地前。 已除我执俱生分别。 至登地时。 唯断法执分别。 二地已去秖断法执俱生。 更无烦恼。 不同彼教横说二障种子在第八中。 良以权实教异。 与此相望。 校一僧祇。 学者要知。 须明彼教。 然智解可以旁通。 起行须依了义。 冀诸学者审而详之。 言如余论者。 即瑜伽唯识等广明。 今此下。 二超胜以除细执三。 初正明。 以是实教菩萨。 从初正信。 便达真如本有无明本空。 随顺无念。 于此地前能修法空真如三昧。 自然令彼法执不生。 伏于无明与真相应。 故云分断。 但伏故名断也。 故此论下。 二引证。 不了一法界义即无明也。 下说发直等三心。 修无住等四方便及施等六度。 皆是此也。 今但下三结意。 以是约执取人。 非约人明执。 故不论也。 二中一障。 疏但执下即是法执相续。 生起不断故。 前云相续。 今云不断。 其义一也。 论依信下二治。 疏十解等者。 谓从三贤位中观察寻伺分断此染。 直到初地方能全离。 修唯识观。 即资粮位中。 习行顺解脱分。 寻伺方便即加行位中。 习行顺决择分。 初地即见道位。 无漏智火烧烦恼薪。 通达佛法名欢喜地。 三无性者。 谓遍计相无性。 依他无自然性。 圆成无前遍计我法之性。 故唯识云。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遍满真如者。 即遍行真如。 所言遍者。 唯识云。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 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所言证者。 以无分别智契无差别理。 能所两亡也。 故唯识颂云。 若时于所缘智。 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法执等者。 由修习唯识观故。 至此成就无漏智。 相分得现行。 由是此执分别永得除灭。 三中障。 疏以能下释名。 可知。 法执修惑者。 所知障中俱生之分。 以修道所断故名修惑。 治中疏七地等者。 以此地已还法空观。 有间断有相有功用。 遂于染净境界。 未免分别。 然从二地已来。 分分除断。 故云渐也。 八地下释得离此染所以。 以若残此染。 则不登七地。 岂况至八。 故至七地门中都尽此染也。 以二地下释二地名。 谓摄律仪善法众生三聚具足。 以远离微细破戒垢故。 名离垢地。 准华严说。 十地如次修十波罗蜜。 此即正当戒波罗蜜。 余地非不持戒。 以约增胜说故。 以七下释七地名。 斯则八地名无相。 七地名方便。 谓与无相地作方便故。 斯则无相之方便也。 以八地下转释可知。 四中障。 疏根本下则无明动心成业转现相。 现相即境界也。 此义前已频说故。 疏但举初后。 治中。 疏以八地等者。 以色自心生故。 心能变色故。 由是能毛容刹海。 芥纳须弥。 色心不相妨。 自他无分隔也。 本业经云。 所谓无相大慧方便大用。 无有色习无明亦尽。 百万劫事无量佛土事。 以一念心一时行。 现如佛形。 现一切众生形。 以一念心中一时行已无功用故。 三世间自在者。 谓此菩萨观此三种麁细之色。 无不通达。 无分别智任运相续。 相用烦恼不能动故。 以色下举下位以反释。 意云。 七地已前现识不亡。 既色不自在。 今得自在者。 盖现识亡也。 然于七地观断至八地。 尽前后皆然。 学者应知。 五中治。 疏善知下于他心得自在。 十种稠林者。 华严云。 此菩萨以如实智慧知众生。 一心稠林。 二烦恼。 三业。 四根。 五解。 六性。 七乐愿。 八随眠。 九受生习气相续。 十三聚差别。 一一皆云稠林者。 此等诸法稠密如林。 故以喻之。 净名云。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此叹九地菩萨。 本业经云。 一切功德行皆成就。 心习已灭无明亦除也。 又以下明于自心得自在。 四十无碍智者。 准华严说。 有十种四无碍智。 四者。 一法。 二义。 三词。 四乐说。 十者。 世亲判为十相。 一自相。 二同相。 三行相。 四说相。 五智相。 六无我相。 七业相。 八因相。 九果相。 十住持相。 一一具四故。 成四十。 广如彼说。 有碍下结所离之染也。 起即不自在故。 如前经中心习已灭也。 六中治。 论菩萨尽地者。 即菩萨究竟地也。 如前云。 乃至菩萨究竟地。 有本多云地尽义。 亦有在。 不如地字在下义顺。 以前后皆结云地故。 此即第十地。 如来即妙觉。 斯则从九地。 观断佛地方尽。 无垢地即如来地。 与十地终心竟无有异。 然本业经中。 自等觉为无垢地。 此即别开。 今此所明等妙二觉。 合为一位也。 辨无明等者。 如上六染。 但是无明所起之法。 今已分配因果诸位。 明断竟。 然上云不达一法界故。 名为无明。 未知此使依何位人。 能远离耶。 故今辨之。 疏麁者。 枝末无明。 从初地渐离至七地方尽。 细者。 根本无明。 此即下上说自性清净心。 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 当知无明是染心之所依。 染心是无明之所起也。 上云者。 即智净相。 然此六染之中各有二分。 一分属于无明。 一分属于染心。 以皆有和合及相续义故。 但约与前和合迷执不改。 即是无明。 约展转起后相续不断。 即是染心。 由是地前便有断无明义也。 今言初地方离者。 以约破法执位明断义。 不乖诸说。 故标此位也。 今无明下明生起时。 义说前后。 以论因缘和合义故。 若除断时则无前后。 以能依所依不相离故。 释相应等者。 以上六染中有相应不相应言。 此义未显。 今则显之。 论二。 初标也。 疏皆麁心者。 以是前六缘总别相。 行相麁显故。 依境下既依境生。 则与境为相应也。 论谓心下二。 初约法辨异。 疏心谓下约王数释。 心王即前六识心王。 心所即遍行等六位心所。 然六识中心所多少不同。 今此论中总名念法。 亦可此文举一蔽诸故言念法。 即别境之一也。 迦栴下引证。 即通指心所俱名心所念法。 然论王数相应。 总有五义。 一同所依根。 二同缘一境。 三同一行相。 谓同作青等解。 四同一心事。 王所各一体故。 五同一时。 王所同一刹那故。 由是故得相应。 又心下约心境释可知。 所依等者。 识依此境所引生故。 又是彼识所分别故。 以有此染净为所依故。 遂起心王心数令相应也。 以有此境为所分别故。 遂与能分别为相应也。 论而知下。 二正显相应。 若心王下约王数释同义。 如师往资随其事不异。 然虽云王数相应。 理须约境以辨。 能知同者。 此体有二。 以相应故名为同也。 所缘同者。 此唯一境以望王数故名同也。 斯则能所虽皆云同。 而同义有异也。 又于下约心境释同义。 此即心随于境。 名之为同。 同即相应也。 论不相应下二。 初标也。 疏无明者。 以前云不达一法界故。 心不相应名为无明等。 故今指也。 论即心下。 二释疏二。 初约王数释。 论二。 初显无别异。 疏即此等者。 心是真心。 由动故成不觉。 不觉与觉一体无异。 故云即也。 尚无觉不觉异。 岂有王数耶。 论不同下。 二正遣相应。 疏二。 初正释。 翻前义既无等者。 如单己一人与谁为同故。 无相应义也。 以此下重释前即义三。 初正释。 然前说不觉即动心。 今说染心即不觉。 有斯异耳。 上文下二引证。 既展转相即动无动相。 元即静心也。 非是下三拣滥。 此中言不相离者。 以染心即不觉故。 非谓有于王数相应。 而言不离。 以相应不离二义别故。 下文引证。 是下生灭相中文。 此文双证二义。 一证不相离义。 二证不是相应义。 在文可见。 二亦下约心境释二。 初正释前义。 谓此无明等者。 意云。 染心即无明。 无明是不觉。 不觉依于觉。 觉即是本心。 都无外境相应故。 云即心不觉。 此言即心亦即本觉真心也。 亦可通于真妄二心。 如文易见。 拣相应者。 既无境为相对。 约何以明相应耶。 此不相应下。 二指陈违妨。 以相宗说此第八识有遍行心所。 又与器界外境相应。 仍不说有觉义故和会。 如别说者。 寻检其文。 未见所出。 今且略会二宗所说者。 如法相宗说。 第八识能缘三境。 以彼秖据现在成就位中。 横说八识。 不明根本始起元由。 但言一切众生法尔。 皆具八种识。 从自种生皆能缘虑自分境界。 以同是识了别义故。 故能缘境。 又说此识从自种生。 虽从自种而假境为所缘缘故。 方得生起故须缘境。 虽能缘境微细难知。 不同前七执我执法。 今此论中竪说诸识迷真所成。 从细至麁不说种生故。 第八识但有生境之功。 而无缘境之义。 以从无明内熏习起。 非外境界牵故令生故。 经说为流注生灭者。 是此内起也由是故无缘境之义。 今若会彼同此论者。 彼宗既言此识缘境微细难知。 当知密同今论之意。 以彼宗说从种生故。 同是识分。 不得不说缘境界也。 又若会此同彼说者。 此论所明。 前六缘境即是第八麁分功用。 由于境界。 熏彼本识起此分别。 斯则本识有缘境义。 以是麁故隔为事识。 不名第八。 又彼宗说第八心王有遍行五心所相应者。 由说此识能缘境界。 是故有王心所相应。 如正缘境时。 须有作意。 能警其心引心趣境。 以趣境故。 根境识三分别变异。 令心触彼以触境故。 四种和合领纳违顺。 以领纳故于境取像。 施设种种名言之事。 以取像故。 遂令其心造作驱役。 此五皆由缘境故。 得是故。 第八有五相应。 今论既不说此缘境。 亦无心所与之相应。 故不同彼。 又彼宗中不说第八生起元由从真起妄。 但据现在成就位说故无觉义。 然亦说有无始本有菩提种子。 而不即是本觉真如。 以未了故。 且隐密说。 今论所明依如来藏。 有生灭心。 以迷觉故。 成于不觉。 虽成不觉觉性不变故有觉义。 以依实教显了相说故不同彼。 若彼已说有觉义者。 如何彰此二教浅深。 学者应知。 举上染心等者。 举上六染之心及无明。 对于所障之境束为二碍。 以一切障染不离二种。 所谓烦恼及以所知。 今此染心及以无明二障分别。 如何收摄。 故此明之。 标立论二。 初惑障二。 初标法定名。 疏六染心者。 各取于中一分相续义。 故以此一分喧扰动乱不寂静故。 名为烦恼。 论能障下。 二显其碍义。 疏二。 初释文。 照寂下释所障智名。 复名真智证体智实智等。 以能证如实理故。 名如理智。 能生后得故名根本智。 上文下出所障智体也。 染心下释成碍相。 并可知。 今此下二通妨。 或问曰。 如诸处说。 依于二执起于二障。 与此何别。 又前秖将六麁前四以配二障。 何故此中六染俱名烦恼耶。 故此释之。 彼依二执起二障者。 依五意上起所知。 意之识上起烦恼。 今此则以染心所依无明为所知。 能依染心为烦恼。 故不同也。 应知若约二执说二障即局。 此依染心说二障即通。 有斯异也。 无明下二智障二。 初标法定名也。 疏根本无明者。 若取诸识中之一分。 亦兼枝末。 以末从本故作此标。 论能障下。 二显其碍义。 疏二。 初释文。 后得下释所障智名。 复名偏智俗智权智等。 以根本智证真如。 后方得起故。 名后得智。 如其事量而知名如量智也。 即上下出所障智体。 以无明下释其碍相。 从所障得名者。 智之碍故。 依主释也。 不同烦恼即碍。 是持业释。 此明下二通妨。 或问。 此言自然。 与外道自然何别。 故此释之。 此以无心应物任运现化为自然。 不同外道无因果之自然。 斯则言同而义异也。 烦恼中。 疏先问等者。 约麁细以成难也。 秖合细法障细法。 麁法障麁法。 方是其宜。 何故不尔。 前二染者。 以业相微细未分能所。 欲成碍义难见相违。 故今偏约转现二相。 以酬前难。 然虽不言意亦含摄。 以依动心说能见故。 可以意知。 前三染即分别智。 已前三者。 皆是事识故依境起。 以此等者。 以理智无能所染心有能所。 敌体相违故。 成碍义。 智碍。 疏所迷法性者。 此是即真之俗故。 常静无起。 无起即真故云法性。 故前文云。 一切法离言说相。 乃至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唯是一心等。 不了等者。 正释违义。 法性寂静而无明起动。 动静相反故成违义。 正释等者。 本疏云。 以内迷真理识外见尘故。 于如量之境。 不能随顺种种知也。 如人动目天地倾摇故。 不能得如实知也。 然前则约麁细而难问。 今则约相违而通释也。 故下文云。 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 如下论释。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1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