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 内容: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第二基撰诸藏章诸藏。 略以十门分别。 一结集缘起。 二名数增减。 三辨废立。 四出体性。 五释名义。 六显差别。 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 八师资建立。 九次第分别。 十释通疑难。 第一结集缘起者。 一切经中别有一卷。 名结集三藏传。 并付法藏传.大智度论第二卷.真谛三藏部执疏第二卷.大唐西域记第九卷.并四分律等。 今竝详审合集而说。 欲别具录。 恐文繁广学者难知。 西域记云。 摩揭陀国正中。 古先君王所都之处。 出胜上吉祥茅草。 谓之上茅城。 即矩奢揭罗补罗城也。 崇山四周以为外墎。 西通峡径。 北闢山门。 东西长南北狭。 周一百五十余里。 内城余趾周三十余里。 山城北门行一里许。 至迦兰陀竹园。 竹园西南行五六里南山之阴。 大竹林中有大石室。 大迦叶波结集之处。 未生怨王。 为结集者建诸堂宇。 即山城北门外西南山之阴。 真谛云王舍城七叶岩。 集藏传云僧伽尸城北。 三说同也。 大智度论云耆阇崛山结集者非也。 此山在王宫城之正北十四五里。 接北山之阳。 结集在大城北门外。 记迹现存。 故知非也。 三文名别。 处所不异。 大智度论第十一卷说。 佛入灭时。 地六种振动。 诸河返流。 暴风黑云雷电雹雨。 星流处处。 师子恶兽哮吼呼唤。 天人号咷。 诸天人等皆发此言。 佛取涅槃一何速疾。 此时灾变无量无边。 诸大圣人皆入寂灭。 西域记云。 时大迦叶。 宴坐山林忽烛光明。 又覩地震曰是何祥。 若此之异以天眼观见佛世尊于双林间入般涅槃。 智度论云。 六欲诸天乃至遍净诸天子等。 见诸罗汉皆般涅槃。 心自念言。 佛日既灭。 诸弟子等亦随隐没。 乃至广说。 象王既逝象子亦随。 法商既去从谁求法宝。 尔时诸天礼迦叶足而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 其形譬如紫金柱。 上下端严妙无比。 眼目清净如莲华。 白迦叶言。 仁者知不。 法船破。 法城颓。 法海竭。 法幢倒。 法灯欲灭。 法人欲去。 行道人少。 恶人转盛。 当以大慈建立佛法。 时大迦叶。 心如大海澄静不动。 良久而答。 实如汝言默受其请。 诸天礼足已忽然不现。 真谛三藏部执论疏第二卷云。 佛般涅槃已后经七日。 迦叶命属徒众。 欲往拘尸那城。 路逢外道名优婆柯。 此云近性。 迦叶问言。 汝从何至。 外道答曰。 我从世尊涅槃处来。 佛般涅槃已经七日。 无量天人烧香散花设诸供养。 我于佛所而拾得此曼陀罗花。 以示迦叶。 迦叶往至未生怨所。 语彼王言。 我须八槽。 愿王令取。 王依教勅。 又索王医。 王亦依命。 问医诸药。 何药治风。 何药疗疮。 复从王索。 王皆随与。 磨药为屑。 煮以为膏。 内八槽中。 即于是日报阿阇世言。 佛般涅槃已经七日。 王闻此语闷绝而死。 迦叶以王遍安槽里。 至第八槽王乃得活。 以药胜力资王得甦。 如是三告王闻即死。 次第安槽如前还活。 迦叶为说。 一切有为皆归磨灭。 悉是无常。 如来亦同王勿忧恼。 宜弘正法以报佛恩。 应与眷属俱赴佛所。 王与眷属俱。 并大迦叶。 屈申臂顷至拘尸城。 王既见佛闷绝而死。 迦叶又以置药槽中。 乃至第八王便得活。 佛于衣外出其双足。 受迦叶礼。 四部弟子见佛涅槃。 迦叶未至来。 皆不入寂灭。 迦叶既至更无所待。 无量圣人亦般涅槃。 涅槃既众无圣住持。 住持既无恐正法尽。 迦叶便语未入灭者言。 诸圣者未须入灭。 我等应欲报佛法恩。 撰集如来所说三藏以利众生。 若不从我言得突吉罗罪。 如此历语少有入灭。 西域记云。 时大迦叶语其徒曰。 慧日沦照世界暗暝。 善导遐弃众生颠坠。 懈怠比丘更相贺曰。 如来寂灭我曹安乐。 若有所犯谁能诃制。 迦叶闻已深更悲伤。 思集法藏据法治犯。 真谛云。 迦叶有二弟子。 一名难陀。 二名优婆难陀。 见佛涅槃生大欢喜。 时四部众以告迦叶。 迦叶诃啧驱令出众。 极思结集。 集藏传云。 四部人天分佛舍利以为八分。 烧佛灰炭及安佛床。 起十塔已。 大智度论.西域记云。 摩诃迦叶在须弥顶击铜揵槌。 说此偈言。 佛诸弟子。 若念于佛当报佛恩。 莫入涅槃。 是揵槌声传迦叶语。 遍三千界皆悉闻知。 诸大弟子得神通者。 皆来集会至迦叶所。 迦叶告言。 佛法欲灭。 诸大弟子中。 知法持法。 亦逐灭度。 未来众生甚可怜愍。 结集既竟随应灭度。 诸来大众皆随教住。 得九百九十九人。 唯除阿难。 真谛云。 得四百九十九人。 唯除庆喜。 集藏传云。 得八十千皆是无漏。 此传。 通说有学无学。 四分律云。 先有五百。 后富缕那至更有五百。 前后别也。 真谛云。 夏四月十五日在安居中。 阿阇世王为大檀越。 如来在世诸弟子等。 于朝及暮礼拜如来。 今夏安居。 朝.暮.及中分为三时礼拜供养舍利。 智度论云。 以洴沙得道。 八万四千眷属亦随得道。 洴沙教勅宫中常设饮食供养千人。 故阿阇世未断此法。 圣者虽众唯留一千以令结集。 若多留者于外乞食。 恐外道论议妨癈法事。 时大迦叶与一千人到结集所。 语阿阇世可给我食。 是时夏安居三月初十五日说戒时。 西域记云。 夏安居初十五日集。 智度论云。 迦叶入定观于大众谁未尽漏。 唯见阿难犹居学地。 从禅定起牵阿难出。 汝结未尽不应住此。 阿难耻泣而自念言。 我二十五年。 随侍佛后供给左右。 未曾是苦。 白迦叶言。 我能有力久可得道。 但诸佛法。 阿罗汉者不得供给。 左右使给故留残结。 大迦叶言。 汝更有罪。 一者佛意不欲女人出家。 汝遂殷勤请佛开许。 以是正法衰五百岁。 汝今应作突吉罗忏阿难答言。 我愍瞿昙弥。 又一切佛法皆有四部众。 岂今我佛唯独无有四分律杂揵度末云。 大爱道尼。 于佛有恩。 佛小失母彼收养之。 故可听度。 二者迦叶复言。 佛欲涅槃时近俱夷那竭城。 背痛。 四叠郁多罗僧敷卧。 言我须水。 汝不供给。 阿难答言。 时五百车截流而度。 令水浑浊。 由是不取。 迦叶复言。 正使水浊。 佛有神力。 能令大海浊水还清。 汝何不取。 是汝之罪。 应作突吉罗忏。 四分律云。 天神亦能令水清也。 三者迦叶复言。 佛问汝云。 若有能修四神足者。 住寿一劫若减一劫。 我即好修。 而汝不答。 如是三问而汝默然。 由汝令佛早入涅槃。 应作突吉罗忏。 阿难答言。 魔蔽故尔。 非我恶心。 四者迦叶复言。 汝叠佛衣。 如何以足蹈僧伽梨。 应作突吉罗忏。 阿难答言。 时大风起无人相助。 便吹堕落落于足下。 非不恭敬故蹈佛衣。 四分律云。 与佛缝衣蹈佛衣上。 五者迦叶又言佛阴藏相。 般涅槃后以示女人。 是佛可耻。 汝应作突吉罗忏。 阿难答言。 时我思惟。 若诸女人见佛阴藏相。 便自羞耻女形丑陋欲得男身修行佛相种诸善根。 故我示之。 非为不耻而故破戒。 四分律中无此一种。 更有不问微细戒为一。 佛遣为侍者。 阿难不肯为一。 女人污佛足为一。 故合成八。 集藏传中但说有四。 度女.蹈衣.索水不与.及不问戒。 智度论云。 大迦叶言汝此六罪宜应忏悔。 阿难言诺。 长跪忏悔。 虽说有六。 文但列其五。 文既似脱。 四分律云。 阿难答言。 然我不识是罪。 信上座语故忏悔。 忏悔讫牵出语阿难言。 汝得漏尽然后入来。 迦叶语竟便自闭门。 大众论议结集毗尼。 阿那律言。 舍利弗弟子憍梵波提。 能知毗尼。 今在天上尸利沙树园中住。 遣使请来。 迦叶遣使唤憍梵波提云。 阎浮提僧有大法事。 今速来唤。 汝可疾来。 使者即礼僧足。 礼僧既讫。 如鸟飞空到尸利沙园。 依言请问。 彼问使言。 将无斗诤来唤我耶。 无有破僧者不。 使答言无。 佛日灭耶。 使答言尔佛已灭度。 彼言佛灭一何疾哉。 我和上舍利弗今在何处。 使答。 和上亦已涅槃。 大目乾连为问亦尔。 答言已灭。 彼言佛法欲散。 大人过去。 众生可怜。 阿难.罗睺今在何处。 使答言。 阿难见佛涅槃忧愁啼哭不能自喻。 其罗睺罗得阿罗汉但观无常。 彼言我失离欲大师。 和上亦灭。 住亦何益。 即起神变便入涅槃。 身化出水。 四道流下至迦叶所。 水中有声而说偈言。 憍梵钵提稽首。 礼妙智第一大德僧。 闻佛灭度我随去。 如大象去象子随。 尔时使者持彼衣钵而还于僧。 集藏传云。 时阿那律白迦叶言。 憍梵比丘在忉利天罗汉无漏今不来会。 迦叶命召而不肯来。 世尊涅槃。 世间空。 何所求。 智度论云。 是时阿难希求漏尽。 殷勤疲极息卧就枕。 廓然得道如日破闇。 三明六通无不皆具。 夜到僧堂绕门而唤。 迦叶令从户钥而入礼拜僧众。 集藏传云。 阿难尔时坐一树下灭结漏尽。 无数诸天围绕阿难。 来诣大会如师子无畏。 迦叶遥见八万余众叉手立迎。 迦叶举手善来阿难。 便坐高座修理众僧。 迦叶举声大命众生。 欲度世者皆来诣此。 如佛所说种种诸法除众生苦。 阿难当说。 十方当闻。 天龙鬼神四部弟子。 四果圣人。 诸王兵众。 闻声皆至。 大众次坐。 方十二由延。 阿难在中如月满明。 帝释在右。 梵天在左。 侍于阿难。 如佛在时。 时释天帝说偈赞叹。 一切天子皆悉欣悦。 如转法轮围绕佛时。 阿难无畏。 容像魏魏如日光明。 既初结尽仪似山顶。 项有圆光照于大会。 众覩咸叹。 魔闻名声并将妻子及臣兵众亦来到此。 波旬心念。 一佛灭度更有三出。 阿难结出。 迦叶顶光。 那律彻视观于大千。 瞿昙涅槃谓言得脱。 此三所德其处甚大。 然法已衰无怨仇对。 当设方宜灭此残法.四部弟子.及诸国王。 魔便出教勅师子将。 速令四兵尽灭此法。 即起化兵四种将主。 围绕大会出可畏声。 收捕道人清信男女。 诛杀诸王。 坏裂道场。 众会惊愕。 四辈心念。 此何从出。 诸王闻声皆怀惊疑。 各自严仗。 阿难思惟谁来相娆。 观此兵众乃知魔为。 阿难便咲勅王顿驾。 此乱兵者我自降之。 尔时阿难以智慧力。 摩诃迦叶以精进力。 申手执魔。 三尸系咽。 第一人尸。 第二狗尸。 第三蛇尸。 膖胀难近。 魔便首伏请迦叶见放。 罗汉应当困于人耶。 迦叶我前极搅挠佛世尊。 未曾见困如今。 迦叶答曰。 佛哀愍故终不加害。 我等集法欲令久兴。 汝何为来揽扰我众。 魔即叉手启阿难曰。 且但放我不复娆人。 阿难.迦叶俱誓彼言。 若复乱众尸还挂颈。 三尸化去。 波旬得免别立一面。 诸天称胜善。 迦叶勅众皆当静听。 诸王普起叉手侍之。 阿难长叹。 师子振欠四顾众生。 说闻如是及一时已。 地为振动。 一亿天人尽得法眼。 结集诸经以为一藏。 律为二藏。 大法为三藏。 录诸异法合集众杂复为一藏名为杂藏。 闻是法已。 天神及人三千比丘皆得漏尽。 不还八千。 一来十千。 无数天人得见道迹。 集法已竟天人各还。 四辈弟子皆归本所。 验此集四藏即大众部义。 四藏俱是阿难结集。 智度论云。 尸系咽。 乃至已后邬波毱多。 智度论云。 迦叶以手摩阿难顶。 令集法藏。 阿难合掌向佛涅槃方。 而说偈曰。 佛初说法时。 尔时我不见。 如是展转闻。 佛在波罗奈。 为五比丘众。 转四谛法轮。 转法轮经亦有此偈。 是千阿罗汉闻是语已。 上昇虚空七多罗树。 无常力大。 如我眼见佛自说法。 今者乃言我闻如是。 无灭迦叶圣者皆亦说偈。 说无常力大。 阿难如是集四阿含。 谓增一.中.长.杂相应名修妬路。 令优婆离集毗尼藏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等。 乃至广说。 复令阿难集阿毗昙藏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城。 佛告诸比丘。 有五怖畏.五罪.五怨。 不除不灭。 是因缘故。 于此生中受无量苦。 后堕恶道乃至广说。 结集法竟。 诸天龙神等种种供养。 雨天花香。 以一切物而为供养。 说此偈言。 怜愍世间故。 结集三法竟。 十力一切智。 说智无明灯。 又云。 弥勒.文殊。 将阿难于铁围山间集大乘三藏为菩萨藏。 西域记云。 夏安居初十五日。 大迦叶波。 说偈言曰。 善哉谛听。 阿难闻持。 如来称赞集素呾缆藏。 我迦叶波集阿毗达磨藏。 优波离持律明究。 众所知识。 集毗奈耶藏。 雨三月尽集三藏讫。 大乘三藏西域相传亦于此山同处结集。 即是阿难.妙吉祥等。 诸大菩萨。 集大乘三藏。 部执疏云。 迦叶令阿难颂五阿含集为经藏。 令富娄那诵阿毗昙名对法藏。 令优波离诵毗奈耶名为律藏。 此时乃有无量比丘来欲听法。 迦叶不许令住界外。 各自如法诵出三藏。 有阿罗汉。 念佛法恩念众生苦。 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 为大众主教授诸人。 一由羯磨讫不听后来入众。 恐破羯磨得偷兰遮罪。 二由不令众杂。 唯五百人共大迦叶能相领解。 余则不尔故不听入众。 虽有二处各自结集。 情见未分犹同理解。 夏时既毕法事又同。 阿阇世王营办衣钵以儭圣众。 界外之众其数既多。 故时皆号为多众也。 界内之众迦叶上首。 世尊自说迦叶为上座。 佛灭之后为弟子依故。 时皆号为上座也。 其年十二月未生怨死。 摩诃迦叶入狼迹山。 大众便散。 依西域记入鸡足山非狼迹也。 四分律说。 于王舍城结集三藏不别说处。 初但有五百大阿罗汉。 阿难集二藏。 优波离集毗奈耶藏。 富楼那后。 与五百大阿罗汉来至。 请迦叶重结集。 还是阿难集于二藏。 五百初集虽同真谛师说。 后成一千。 同西域记及智度论。 其集藏传云。 大众部义既用界外之众。 所以不分二处结集。 四分律法藏部义。 真谛师说萨婆多部义。 西域记中大乘正说。 不知智度论何部所说。 集处既别。 人复不同。 异部说殊不可和会。 诸有学者如理应知。 总是第一结集缘起。 第二名数增减者。 经量部师唯立二藏。 一素呾缆藏。 二毗奈耶藏。 彼部师说。 经律二藏有别部类。 佛及弟子俱无别部说对法藏。 但诸经中诠于慧处名为对法。 弟子等论但释经。 疏。 非是藏摄。 如顺正理第一卷说。 然大乘中亦依机行说于教门以分二藏。 一菩萨藏。 二声闻藏。 瑜伽论第二十五.三十八.八十一.八十五卷.对法第十一.显扬第六.及第二十.世亲摄论第一卷中广自建立。 由彼独觉教.理.行.果少于声闻教。 从多为藏但名声闻藏。 即依半.满以分二藏。 故独觉者唯证生空唯断人执摄入声闻。 又初发心亦依声故。 从彼入故亦名声闻。 如法花经.涅槃等说。 然大乘中.及萨婆多等诸部同说有三藏。 一素呾缆。 二毗奈耶。 三阿毗达摩。 萨婆多义如毗婆沙。 大乘教者如前所引。 普曜经.及阿阇世王经亦说有三藏。 一菩萨。 二独觉。 三声闻。 由机不同教亦有异。 前以行等多无异故摄入声闻。 今据机果行有少殊故别开也。 或说四藏如僧祇律.分别功德经。 同大众部素呾缆等三藏之外别立杂藏。 谓但诠定名素呾缆。 若但诠戒名毗奈耶。 若但诠慧名为对法。 若合二诠或合三诠名为杂藏。 分别功德经中广解四别。 集藏传说。 一经。 二律。 三者大法。 四者杂藏。 迦栴延造竟持用呈佛。 佛言上法故名大法。 于中破痴益于世间。 此众经明故名大法。 如是更有二复次解。 不能烦引。 佛说宿缘。 罗汉亦说。 天魔外道。 故名杂藏。 中多偈颂问十二缘。 此各异入是名杂藏。 今观此传。 初释之意。 唯佛世尊自说宿缘名素呾缆。 罗汉亦说名为杂藏第二释意。 若唯诠定名素呾缆。 兼诠慧等名为杂藏。 问十二缘此各异入诠于慧故。 今此初解即当彼传第二。 复次犊子部中亦说四藏。 一经。 二律。 三对法。 四明咒。 此藏之中集诸咒故。 其三世.无为.不可说等五种法藏。 彼说所诠非此能诠。 法藏部中说有五藏。 即于此四加菩萨藏。 明诸菩萨本所行事。 成实论中说有五藏。 说三藏已复说杂藏及菩萨藏。 然大乘中亦说六藏。 瑜伽.显扬.对法.摄论天亲释言。 菩萨.声闻各有三藏。 法花经言。 不得亲近小乘三藏。 故知大乘亦有三藏。 故分成六。 独觉教少。 又复更无别戒律等。 故无三藏可分成九。 义可有七。 小乘说四。 大乘说三。 故义成七。 然无别文。 又胎藏经及大众部又说八藏。 菩萨声闻各有四故。 或可说九。 普耀等经既说有三。 此各成三故义立九。 或为八万四千法藏。 如是增减略为七异。 谓二.三.四.五.六.七.八。 若别说有八万四千。 乘此广说有八俱胝四十洛叉。 如宗轮疏具广分别。 总是第二名数增减。 第三辨废立者。 小乘异说非宗所明。 于大乘中唯立二藏.二种三藏.及与六藏.八万四千等。 天亲菩萨摄论释云。 如是三藏下乘上乘有差别故分成二藏。 此意说云。 但由独觉教.理.行.果少于声闻。 摄入下乘中。 合名声闻藏。 又如力中。 根上下力虽有中力。 上下相形唯有二品。 或上或下。 不说中力。 今以上下一往相形。 独觉之教入声闻藏。 根劣业浅。 所断.所修.所证.所益。 皆不遍尽。 不广大故。 唯说二藏。 普曜等经立菩萨.独觉.声闻三藏者。 随机不同乘行有别以立三藏不增不减。 又立素呾缆等三藏非增减者。 天亲菩萨有其四释。 初三复次与对法同。 第一义云。 一切过失略为三种。 一者疑惑。 二者二边行。 三者自见取。 初不肯修。 次修颠倒。 后解非真。 为对治彼如其次第说有三藏经中为彼决定说义故令其趣入。 律中开许一百一具故令处中行。 论中显照诸法相故令生真智。 此中即是未入.已入.作证所由。 第二又约初断诸惑业说。 此三皆是见道断故。 二边行因即戒取故。 第三又依障入道诸惑业说故。 一切烦恼但有二类。 一者犹预。 疑即为先。 二者决定。 见取为首。 举此二种摄诸烦恼。 虽求入道行诸妙行。 着苦乐边不能正证。 谓在家类受欲乐边。 诸外道辈自苦行边。 为除现在此惑业故唯说三藏。 第四又诸学品莫过三种。 谓戒.定.慧。 一一增上宗说三学各各不同。 故唯三藏不增不减。 第五又为恶律仪者.多散乱者.多烦恼者。 次第立三。 毗奈耶.素呾缆阿毗达磨。 第六又为恶业多.爱多.见多者次第立三。 第七又为瞋多.贪多.及痴多者次第立三。 第八又为畏恶趣畏欲界畏三界者次第立三。 第九为得三事大般涅槃。 由论得般若由律得解说。 由经得法身故。 第十为得二身故立三藏。 由律得法身性解脱故。 由论得报身。 智为自体故。 由经得化身。 依定发通故。 如是差别。 由此三藏不增不减故。 即以此义分上下乘以成六藏。 更无别义。 八万四千随所治惑不增不减。 乘此复成八百万亿诸法藏也。 如对法论第十一说。 然佛随宜所说不定。 或依舍邪归正门说唯一藏。 谓正法教藏。 对所诠义藏门唯说一藏。 所谓字藏。 或说二乃至八万四千。 如涅槃经。 佛唯说一因缘。 谓一切有为。 或乃至说十二由宜闻故。 此藏亦尔。 所立随宜不可为难。 此即第三辨废立也。 第四出体者。 三藏体性义类不殊。 总聊简中已显四体。 且如护法四种体中相用别论。 此即总以能说法者心上所显。 假实殊途声.名句文而为体性。 随其所应三性五法蕴处界收所引教理广如前说。 第五释名义者。 于中分二。 初释总名。 后释别名。 释总名者。 天亲论云。 何缘名藏。 由能摄故。 谓摄一切所应知义。 此义意言。 由能诠教能摄一切所应知义令不失故立以藏名。 又有释言。 摄持义是藏义。 所应知法皆此所摄。 持所摄法令其不失。 名之为藏。 此别不同有二三等。 二三六等是其数法。 于六释中带数释也。 古者释言。 藏是记义圣者言教能刊记诸法。 名之为藏。 释别名者。 且二藏中。 一菩萨藏。 二声闻藏。 言菩萨者。 梵语应云菩提萨埵。 此语略故但名菩萨。 无性释云。 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 依弘誓语立菩萨声。 此意说言。 有诸行者发大誓愿。 求大菩提。 度有情类。 以此二种为所缘境立菩萨名。 此有财释。 以彼二种为所缘境名菩萨故。 或相违释。 亦菩亦萨。 智.悲别故。 又云或即彼心为求菩提。 有志.有能故名菩萨。 此意说言。 菩提所求果也。 萨埵勇健义。 行者之心为求无上正等觉故。 有大志意有所堪能。 具此胜德名为菩萨。 此依主释。 求大菩提之萨埵故。 或萨埵者此言有情。 求大菩提之有情也。 依士如前。 瑜伽释中。 文虽小别义亦同此。 十一面经言。 菩提即般若。 萨埵谓方便。 如是二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 菩提之萨埵。 亦依主释。 言声闻者。 声谓音声。 即佛说法所有音声闻谓听闻。 若修行者闻佛说法。 信受精进而出三界。 名曰声闻。 故法花经第二卷初说。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 殷勤精进。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 是名声闻乘。 此依初入声闻乘位。 多分依教而入道故。 后证果时未必一切要依声故。 瑜伽释言。 诸佛圣教声为上首。 从师友所闻此教声。 展转修证永出世间。 故名声闻以声为闻亦有财释。 又此但依住自乘解。 唯自利行以立其名。 若不定性理即不然。 故法花经第二卷末说。 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名声闻。 即依回心住于佛乘利他行说。 以声令他闻故名声闻。 即有财释。 若声之闻故名曰声闻。 即依主释。 独觉初入自乘之位亦多分依佛音声故。 又教小故从多为藏。 又所修证。 及与所断得。 非广大合名声闻。 随其所应逗此二机。 此二所知所有法义皆此所摄。 即名菩萨声闻之藏。 二藏俱是依士释也。 三藏别名中。 初普曜经中所说三藏二名如前。 独觉藏者。 法花经说。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 闻法信受殷勤精进。 求自然慧乐独善寂。 深知诸法因缘。 是名辟支佛乘。 瑜伽论言。 常乐寂静不欲杂居。 修加行满。 无师友教自然独悟。 永出世间故名独觉。 独证者觉名为独觉。 依主释也。 或观待缘而悟圣果。 亦名缘觉。 待缘而觉。 亦依主释。 独觉者藏依主释如前素呾缆等三藏者。 成实论云。 修多罗者直说语言。 杂心论云。 经有五义。 谓出生.涌泉.显示.绳墨.结鬘五义。 今大乘解。 梵言素呾缆此名契经。 故瑜伽二十五。 及显扬第六云。 云何素呾缆。 由二十四事略摄一切契经。 契者契当至合之义。 所言经者天亲论解云。 谓能贯穿依故。 相故。 法故。 义故。 名素呾缆。 谓于是处由此为此而有所说。 名之为依。 真俗谛相。 名之为相。 十善巧法等。 名之为法。 义者谓随密意等以说诸法。 名之为义。 以四种义。 释素呾缆。 瑜伽论第二十五.显扬第二十说。 谓佛世尊。 于彼方所为彼有情。 依彼所化诸行差别。 宣说无量蕴相应语。 乃至广说。 结集法者。 摄聚圣语为法久住以美妙言次第结集。 贯穿缝缀能引义利。 能行梵行。 真善妙义是。 名契经。 前来虽以贯穿之义以释契经。 以教贯义。 以教摄生。 名之为经。 犹綖贯花如经持纬。 西域呼汲索缝衣綖席经圣教等皆名素呾缆。 众生由教摄。 不散流恶趣。 义理由教贯。 不散失隐没。 是故圣教名为契经。 四分律说。 如种种花散置桉上。 风吹零落无綖贯故。 十二年前。 堪受略教根性如桉。 种种出家在家异见。 令正法灭速疾如风。 一切经义名之为花。 若有经教贯于正理。 人无异见法即不灭。 故佛地论第一卷云。 能贯能摄故名为经。 以佛圣教贯穿摄持所应说义及所化生目之为经。 契理之经名为契经。 依主释也。 若但名经即非此释。 然素呾缆体即是藏。 名素呾缆藏。 持业释也。 以经及藏俱属教故。 毗奈耶者。 此云调伏。 八十五云。 四种有情。 数习邪解脱见所集成界。 佛以种种胜解智力及界智力。 寻求彼先所有胜解及彼后界。 如其所应为调伏故。 多分为转四种法教名毗奈耶。 故毗奈耶名为调伏。 天亲释云。 犯罪故。 等起故。 还净故。 出离故。 名毗奈耶。 广说如彼摄论第一。 调者和御。 伏者制灭。 调和控御身.语等业。 制伏灭除诸恶行故。 亦调亦伏。 持业释也。 此是行名。 调伏之藏。 名毗奈耶藏。 藏是教故。 亦依主释。 阿毗达摩达摩云法。 阿毗四义此云对法。 亦云数法.伏法.通法。 天亲解云。 言对义者。 此法对向无住涅槃。 能说诸谛菩提分等诸妙行故。 若依此解。 能对名对。 体即是教。 能说妙行。 向涅槃故。 对即是法名为对法。 对法即藏名对法藏。 皆持业释。 亦名数法。 于一一法数数宣说训释言词自相等故。 此以理为法。 以教为数。 法之数故名为数法。 是依主释。 数法即藏名数法藏。 是持业释。 亦名伏法。 由此具足论处所等。 能伏胜他邪异论故。 伏体是理。 诠伏之法名为伏法。 即依主释。 或教法即伏。 由此教法具论处等能胜伏他邪异论故。 即持业释。 伏法即藏。 亦持业释。 亦名通法。 此能释通契经义故。 经义称法。 此能通彼。 名为通法。 法之通故。 依主释也。 通法即藏。 亦持业释。 更有别解。 如对法疏。 分别功德经有二解。 一者名无比法。 二名大法。 结集传中亦名大法。 无性释云。 择法因故。 或共了故。 杂心二解。 婆沙第一十二大论师二十四复次解。 顺正理云。 或诸契经名为达磨。 论能决了名为对法。 以教对教也。 俱舍有二解。 或教.理.行.果俱名对法。 随其所应释其名义。 合四十一解如对法释。 不能烦述。 此藏亦名邬波题铄。 即古优婆题舍此云论议。 亦名摩怛理迦。 即旧所云摩德勒伽藏也。 此云本母。 八十一等云。 即此邬波题铄。 亦名摩怛理迦。 亦名阿毗达摩。 八十五云。 为欲决择如来所说所称.赞.美先圣契经。 譬如无本母字义不明了。 如是本母所不摄经。 其义隐昧义不明了。 与此相违义即明了。 是故说名摩怛理迦。 摩怛理迦此属于义。 藏者是教。 本母之藏。 亦依主释。 若此论教为彼义母名为本母。 本母即藏。 即持业释。 六藏名义不异二三。 故不别释。 上来所释且随一义。 诸有智人任情取舍。 合是第五释名义门。 第六辨差别者。 辨二藏别.及独觉等三藏别者。 如释名中虽略已释。 于乘章中亦广显示。 素呾缆等三藏别者。 从一法性。 大定。 正智。 后得大悲所流出故。 皆无差别。 然以义理所诠各异故成差别。 又以诠三学名为素呾缆。 故毗奈耶.阿毗达磨皆即素呾缆。 既诠戒定名毗奈耶。 故于调伏亦有契经。 而无对法。 对法之中既诠于慧。 故有契经唯无调伏。 如是应说契经具三。 调伏.对法唯各有二。 然对法论第十一说。 除疑随惑是素呾缆。 除二边行是毗奈耶。 除自见取是阿毗达磨。 复次开示三学名素呾缆。 开示戒.定名毗奈耶。 开示慧学是阿毗达磨。 此依别部说三藏异义即可殊。 若依所诠说为差别。 由素呾缆具有余二。 调伏.对法各有二种。 差别义类如前已说。 若依所诠增上为别。 义即有殊。 复次开正法义文义易了是素呾缆。 为显法义作安足处名毗奈耶。 为令智者受用法乐是对法义。 天亲释云。 略有九缘建立三藏。 此三复次各有三义。 故分成九。 显扬论中第二十说。 诸佛世尊唯依摄事显了诸法是素呾缆藏。 言摄事者谓四事.九事.二十九事。 为诸声闻及诸菩萨。 说别解脱及别解脱相应之法名毗奈耶藏。 有七种相略摄菩萨诸别解脱。 谓初受持轨则。 广说乃至。 第七舍律仪事。 以十一相显了分别开示诸法。 是磨怛理迦藏。 八十五说。 解二十四处名为素呾缆等。 广如彼说不能烦引。 毗婆沙中。 有说无别。 从一智海随一觉池所流出故。 十力.无畏所摄受故。 同一大悲所等起故。 有说有别。 于中有八复次不同。 亦广如彼。 辨六藏别以二乘六所诠各别。 随其所应皆当准知。 是名第六辨差别也。 第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者。 且二藏中总而言之。 或有别部类。 或无别部类。 所以者何。 一会之中唯被声闻。 不被菩萨。 如阿含等。 是名别部声闻藏也。 其一会中唯被菩萨。 不被声闻。 如十地等。 是名别部菩萨藏也。 若一会中俱被二机。 教益二种名无别部。 如说深密。 三乘众生各有无边入自乘故。 佛为胜义生菩萨说三无性法时。 六百千众生发菩提心。 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 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故知二藏亦有别部。 亦无别部。 此说二藏总别部类。 素呾缆等三总别者。 经部师说。 契经.调伏有别部类。 阿毗达磨无别部说。 萨婆多师有二师说。 有言世尊亦有别部说对法藏。 即发智是。 名摄归彼故名迦多衍尼子造。 有说世尊无别部类说对法藏。 岂佛自造章颂品等。 若作此解便与经部所说不殊。 既正理师广为斗诤。 明佛世尊别说对法。 由此义理故毗婆沙存于二解。 今大乘中亦有二说。 西域相传其义如是。 一师说云。 世尊亦有别部类说者花严.般若如是等经是素呾缆藏。 阿毗达磨深密等经是阿毗达磨藏。 毗奈耶.瞿沙经是毗奈耶藏。 此藏梵本。 即今西国施无厌寺犹有小分。 大徒隐没。 旧人传云。 清净毗尼经是毗尼藏。 第二师云。 随于所诠以分三藏无别部类。 解深密经多诠慧学。 文殊问经等多诠戒学。 首楞严经多诠定学。 随多所诠以分三藏。 如涅槃经。 始从如是终至奉行俱是修多罗。 阿毗达磨经中具足亦有直非直说。 故彼定非是别对法。 故从多分以立藏也。 三学俱多唯素呾缆。 戒定多者唯毗奈耶。 唯慧多者对法藏摄。 此约佛说。 若弟子说亦有别部。 唯对法藏。 其普曜经.未生怨经所说三藏。 唯独觉藏无别部类。 以教小故合声闻说。 唯有余二。 以就机行果及所诠少有差别故分三藏。 定无别部。 其六藏中准前所说。 初师既许大乘别有毗奈耶.瞿沙经为毗奈耶藏。 别部说有六藏不同。 斯亦无失。 第二师意不许别部但随所诠。 若师资合论。 别部类说亦可有六。 若唯佛说无别六也。 随其所应别有多少。 随诠成六。 此即第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也。 第八师资建立者。 此诸藏教。 几唯佛说。 几通弟子。 如瑜伽论第八十一中解论议经云。 论议经者。 谓诸经典循环研覈磨呾理迦。 一切了义经皆名磨呾理迦。 谓于是处。 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 又于是处。 诸圣弟子已见谛迹。 依自所证无倒分别诸法体相。 此亦名为摩呾理迦。 亦名阿毗达磨。 由此文故传受释云。 许佛灭后十二分中论议一分。 三藏之内对法一藏通弟子说。 不许余之十一分教。 并余二藏通弟子说。 所以者何。 唯此对法及论议教。 弟子所造义理与佛意无有异。 若应颂等必与佛说殊。 改佛本颂故。 逗机说经待犯说戒。 非佛自说余不信故。 由此设令佛灭度后。 有诸弟子造偈颂等。 皆名论议及名对法。 如释缘起仍名对法藏。 及名论议经。 以极推寻诸妙理故。 意欲诠辨诸法相故。 若弟子造非教藏摄。 教藏便摄圣教不尽。 故佛灭度后弟子所造。 皆是对法论议所摄。 若佛在时对佛前说。 佛所许可。 说于三藏十二分教。 一切无遮。 如诸经中此义非一。 由如是义。 佛灭度后。 声闻.菩萨二藏皆通弟子所造。 普曜经中所说三藏。 皆通弟子之所说也。 三藏之内。 唯对法藏通弟子说。 六藏之中。 二对法藏亦弟子说。 若佛自说及对佛前诸弟子等说二三六。 一切无遮。 然此经中且论弟子见谛者说举其胜者。 显离诸失有所证故。 若实而论。 通取未见圣谛者造。 亦是彼摄。 第九次第分别者。 勘捡诸处。 说此次第。 略有二种。 一浅深次第。 天亲摄论说声闻藏为初。 菩萨藏为后。 第二余处亦说胜劣次第。 以菩萨为初。 声闻藏为后。 准说三乘独觉等三藏次第亦尔。 复有三种次第前后。 一种次第者。 初素呾缆.次毗奈耶.后对法藏。 此有五义作此次第。 一依说次第。 普曜经说。 佛成道讫第六七日。 在波罗奈国仙人鹿苑。 为陈如等说四谛法。 即素呾缆。 次于舍卫国因迦兰陀子。 制非梵行次说毗奈耶。 后于毗邪离猕猴池侧普集讲堂。 佛见跋渠耆旧比丘等本末因缘。 说离五怖畏后说对法。 二结集次第。 初命阿难集素呾缆。 次命波离集毗奈耶。 后大迦叶自集对法。 然普曜经乃说阿难后集彼对法。 真谛云。 满慈子集对法。 三所化次第。 为初入法说素呾缆。 为已入法说毗奈耶。 为有断证说对法藏。 四本末次第。 契经为本。 戒从此生。 慧方得起。 五宽狭次第。 契经诠生三学。 调伏诠生二学。 对法唯诠慧。 故经为初对法为后。 第二次第者。 依修行说。 戒麁易修。 次定。 后慧最难可成。 从浅至深修行法尔。 故。 初毗奈耶。 次素呾缆。 后阿毗达磨。 第三次第者。 依胜劣说。 对法诠生慧种智之根本。 定能澄净心生慧令证法。 持戒离诸恶调伏身.语.意。 故初对法。 次素呾缆。 后毗奈耶。 又无次第随宜说故。 然诸经典多依第一一种次第以辨三藏。 六藏次第准义应知。 第十释通疑难者。 第一结集缘起。 虽有违文。 诸部不同未可为难。 第二名数增减中。 问既大乘中无别杂藏。 何故分别功德经说有杂藏。 瑜伽论等云如杂事说。 答分别功德经是大众部义。 非宗所许。 设同瑜伽说有杂事者。 如法蕴足论萨婆多部说有杂事品。 本是经文随彼所诠即属彼藏。 唯诠行杂即毗奈耶。 唯诠事杂即素呾缆。 唯诠理杂即对法藏。 若三俱杂即素呾缆。 若行.事杂即毗奈耶及素呾缆。 若行.理杂即通调伏及对法摄。 若事.理杂即通契经及对法摄。 然非大乘别立杂藏。 此依所诠以分三藏。 若部袠别。 从多摄属彼藏所收。 胎藏经八藏亦大众部。 非大乘义。 第三辨废立中。 问约机运济为乘。 即立一乘.五乘。 亦许约机摄持为藏。 许立一藏.五藏。 答虽无文说义即可然。 乘.藏俱许就机。 理有一藏.五藏。 胜鬘经云。 毗尼者即大乘学。 既摄小教名为大学。 故同于乘唯立一藏。 亦应说言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藏法。 无第二.第三。 除佛方便说以此准知。 义应立一.五。 约机论藏诸教既小。 故略不立一藏.五藏理应有也。 又乘依机行。 藏约教门。 意趣有殊。 不可一准如十度十蔽相治数齐。 四轮八难其数不等。 故乘有一.五而教不立也。 第四门中出其体性所有妨难。 总聊简中前已具述。 第五释总别名中。 问何故二藏中。 小乘依人立藏名声闻藏。 不名独觉藏。 大乘依人立藏名菩萨藏。 不名如来藏。 答独觉之教小于声闻。 又初入法亦依声教故。 小乘藏依人立名名声闻藏。 不名独觉藏。 若名如来藏愿行名字不弘。 欲显愿行名字深大弘远。 但名菩萨藏不名如来藏。 又菩萨德行世易可成。 如来德行世难可成。 欲劝有情令依此教易可成立。 但名菩萨藏不名如来藏。 又小乘之中声闻为因独觉为果。 从小为名非名独觉藏。 大乘之中菩萨为因如来为果。 从小为称非名如来藏。 问何故菩萨藏以誓愿所求为名。 不以境缘为号而名无师藏。 其声闻藏以境缘为称。 不以誓愿所求为名而名涅槃萨埵藏。 答夫立名者且约一德。 菩萨愿求俱广利益既大。 欲显悲深智广。 但名菩萨藏。 不名无师藏。 声闻依缘成德为胜。 愿.求俱浅故。 从境缘为名。 不名涅槃萨埵藏。 由此独觉亦依缘立名。 不以誓愿为号。 问三藏中若以贯穿生理名素呾缆。 余之二藏亦应名契经。 调伏.对法为问亦尔。 答据实而论。 三藏俱可名素呾缆。 以说素呾缆是贯穿义故。 然从根本以得其名。 余即不得。 如色.法处余不得名。 调伏.对法其义亦尔。 又贯穿理生胜。 一得其名非余。 调伏三业胜。 一得名非余。 对向无住涅槃胜。 一得名非余。 契经.调伏.对法。 如次各一得名。 问六藏之中若以行果机理少别。 普曜经等立独觉等以为三藏。 亦应以彼行等小别立于九藏。 何故唯六。 答有别部类但可分六。 以独觉教无别部类。 不分成九。 又机性全别。 可成三藏。 教法小别。 不分成九。 第六辨差别中。 问依净尸罗生无悔等。 渐次得定生诠戒.定俱名毗奈耶。 依定发慧生诠定.慧应俱名对法。 答戒.定俱福类。 诠生竝调伏。 定慧福智殊。 生诠异藏摄。 问定慧类殊别藏所摄。 散定差别定非调伏。 答定散虽殊俱是福。 不能断惑俱调伏。 福智两殊专择异。 断惑有差别藏摄。 第七彰佛自说总别部类。 略为聊简如自门说。 第八师资建立者。 问设许三藏十二分教。 佛灭度后弟子皆得分别演说。 有何过失。 答若尔便成师资无别.浅法.深法.比法.证法.圣法.凡法.一切智法.一切种智法都无差别。 又许造者。 藏教便殊。 故佛不许佛灭度后弟子等。 造十二分教及三藏等。 问如是诸藏三界五趣何处具有被何众生。 答仁王经中列变化众无色界众。 又无色界天。 佛边侧立听阿含经。 陀罗尼经烈地狱众。 故知契经被三界.五趣真化之身。 卢舍那佛经。 说十八梵天诸神王等。 俱能解悟皆悉受持菩萨戒法。 故知调伏亦被二界.五趣之身。 此依实身。 无色界中无有耳识不闻教故。 故知但被二界.五趣有情实身。 以经威力地狱众生得闻法故。 诸大菩萨于地狱中教化受戒种种事故。 然得戒者义即差别。 有此教者亦唯二界。 五地无遮。 寻伺上地可起下故。 发教化他理亦无失。 阿毗达磨可通二界。 不见文说许通五趣.四生即无遮。 然中阴经说佛于中有教化无色界众生者非大乘宗。 大乘宗者。 此是化众生定非真身。 无业果故。 不尔便违瑜伽等说。 十二分章第六。 十二分教。 略以七门辨释。 一列名。 二辨相。 三释总别名。 四通别。 五废立。 六诸藏相摄。 七问答分别。 第一列名者。 一契经。 二应颂。 三记别。 四讽诵。 五自说。 六缘起。 七譬喻。 八本事。 九本生。 十方广。 十一希法。 十二论议。 第二辨相中。 契经相者。 对法第十一说。 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 即诸经中长行。 略说所应说法。 名为契经。 八十一说与对法同。 谓贯穿义长行直说多分摄受意趣.体性。 瑜伽第二十五.显扬第六不说长行。 但总相云。 佛于彼彼方所。 为彼彼有情。 依彼彼行。 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乃至.证净相应语。 结集法者摄聚圣语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以妙名等次第安布乃至广说。 真善妙义名为契经。 与涅槃经所说同也。 涅槃经中第十五说。 从如是我闻乃至欢喜奉行。 如是一切名修多罗。 然修多罗有总有别。 总者即摄十二部尽。 涅槃等说。 是别者唯摄长行略说所应说义。 与所余分相不同故。 名之为别。 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应颂相者。 对法等诸论同说。 即诸经中或中或后以颂重颂。 即后更颂前长行义。 又云。 不了义经应更颂释。 长行虽说义犹未尽。 后更颂之。 即以二义名为应颂。 一者为益利根后来。 二者为显前不了义令听法者解明净故。 涅槃但有初之一义。 成实论中第二卷言。 或佛自说。 或弟子说。 欲令义理坚固不散。 如綖贯花次第坚固。 又严饰词令憙乐故。 又义入偈中即令要略易可解故。 记别相者。 对法等云。 谓于是处圣弟子等。 谢往过去记别得失生处差别。 此依世尊记诸弟子未来生事。 记因果也。 又诸论云。 又了义经说名记别。 记别开示深密意故。 记者明也。 别谓分别。 明记分别深密之义名为记别。 余处所言不了义经名记别者。 谓以少言略记别故名不了义。 不据分明说深义也。 涅槃经云。 如来为诸大人授记也。 汝阿逸多未来有王名曰怀佉。 当于是世而得成佛名曰弥勒。 是记别经。 准诸教言总以三义名为记别。 一记弟子死生因果。 二分明记深密之义。 三记菩萨当成佛事。 讽诵相者。 显扬等云。 谓诸经中非长行重说。 然以句结成。 或以二句.三句.四句.五句.六句等说竝为讽颂。 涅槃经云。 除修多罗及诸戒律。 其余有说四句之偈。 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是名伽陀经。 此意说言。 非长行直说。 及非因缘。 为他以偈四句为首。 说诸法者名为伽陀。 以此涅槃亦有别相修多罗。 不尔此中云何除之。 唯有通相修多罗故。 小句至二多句无量。 一切皆是。 涅槃且举一颂指教。 诸论举难。 不满颂者。 故但至六。 若唯一句即不成颂。 此与长行难可别故。 举一颂半说言六句。 五七皆得。 小故不说。 自说相者。 瑜伽等云。 谓于是中不显请者。 为令当来正法久住正教久住。 不请而说是名自说。 对法论云。 如伽陀曰。 若于如是法。 发勇勐精进。 静虑谛思惟。 尔时名梵志。 此佛为令正法久住。 正法久住是行住也。 涅槃经说。 如佛晡时入于禅定。 乃至明旦从禅定起。 无有人问。 以他心智即自说法。 乃至广说。 如是诸经无问自说。 是名优陀那。 指事虽殊义理同也。 问曰。 何故请者无言不名请说。 如来默然即许成答。 答曰请有二种。 一心念。 二口宣。 口宣动业为殷重故。 所以成请。 但心念轻。 所以经中不名为请。 答亦有二。 一默。 二语。 但令生解即名为答。 不约轻重故不同问也。 又诸经中佛知其念。 即为说法。 故虽无言亦名为请。 要彰语重与其请名。 无言非请。 又问。 既有无问自说经。 何不有有问无答经。 答曰十二分中说法方成经。 无问有答得成经。 无说不成经。 有问无答不成经。 然理而言。 诸置答者亦名为经。 又香积佛国二种俱无。 香为佛事。 无说成经。 此土如来声为佛事。 是故无答不得成经。 十二分经不以有问方名为经。 故有无问自说经也。 缘起相者。 八十一说。 谓依有请而说诸法。 如经说言。 世尊一时依黑鹿子。 为诸比丘宣说法要。 又依别解脱因起之道。 毗奈耶摄所有言说。 又于是处说如是言。 世尊依如是如是因缘。 依如是如是事。 说如是如是语。 此具三义名为因缘。 一因请而说。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说法。 如次应知。 对法等论唯有初二。 涅槃经中唯有后一。 对法等云。 因缘者谓因请而说。 又有因缘制立学处。 涅槃经云。 如诸经偈所因根本。 如舍卫国有一丈夫罗网捕鸟得已还放。 世尊知其本末因缘而说偈言。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是名尼陀那经。 此唯因事说法。 故皆非具足。 唯八十一义理周圆。 譬喻相者。 涅槃经云。 如戒律中所说譬喻。 是名阿波陀那经。 对法等云。 谓诸经中有比况说。 为令本义得明净故。 二十五言。 谓于是中有譬喻说。 对法唯云经中譬喻。 涅槃但说律中譬喻。 瑜伽总说经.律.论譬喻。 竝此所摄。 本事相者。 八十一云。 谓除本生。 宣说前际诸所有事。 除佛本生。 说余一切前际之事。 名为本事。 对法论云。 所谓宣说圣弟子等。 前世相应事。 涅槃经言。 如佛所说比丘当知。 我出世时所可说者名曰契经。 鸠留秦佛说为甘露鼓。 [牛*句]那含牟尼佛说为法镜。 迦叶佛说名分别空。 是名伊帝曰多伽。 对法但说往弟子事。 以对本生是菩萨故。 唯说人事。 涅槃但说往昔法事。 瑜伽通说往昔一切若人若法若凡若圣。 皆名本事。 本生相者。 瑜伽二十五.显扬第六说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 彼彼方分若生若死。 行菩萨行行难行行。 是名本生。 谓说世尊往世于某方所有死生身。 所行菩萨行。 所有难行行。 竝名本生。 对法.及八十一云。 所谓宣说诸菩萨行本相应事。 涅槃经言。 如佛世尊本为菩萨。 作鹿.作罴。 作獐.作兔.乃至广作金翅鸟等。 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经。 对法但说诸菩萨行。 涅槃唯说往菩萨身。 瑜伽通说往昔菩萨若身.若行皆名本生。 方广相者。 八十一云。 谓说菩萨道。 如说七地四菩萨行及百四十不共佛法。 又复此法广故.多故.极高大故.时长远故。 此义意言。 说菩萨道不共。 佛法二空理。 正包福慧满。 名为方广。 唯在大乘不通小乘。 涅槃名为毗佛略经。 对法说言。 亦名广破。 亦名无比。 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所依处故。 宣说广大甚深法故名为方广。 能破诸障名为广破。 无法比类名为无比唯依大乘名为方广。 瑜伽第二十一。 声闻具十二自列方广。 又涅槃经第三卷言大乘有九。 不遮小乘有其十二。 故小乘中亦有方广。 此中正法名之为方。 亦可。 因果理正名之为方。 说四谛理极真正故。 广陈包含名之为广。 故小乘有。 法花.瑜伽等但说大乘。 涅槃通说。 文最为正。 希法相者。 显扬第六云。 谓诸经中宣说诸佛及诸弟子八众。 所有共不共德。 及余最胜殊特惊异甚深之法。 是为希有。 此意说言。 但说功德及希奇事名为希法。 涅槃经言。 菩萨初生即行七步。 放大光明遍照十方。 猕猴献蜜。 白项狗听法。 魔变为青牛行瓦钵间。 令相棠触无所伤损。 如佛初生入天庙时。 令彼天像起下礼敬。 名未曾有。 此说佛等殊特之事。 名为希法。 不说功德及弟子事。 对法论云。 若说声闻诸大菩萨.及如来等最极希有甚奇特法。 但说圣者奇特之法不说所余。 不相违也。 论议相者。 八十一云。 谓诸经典循环研覈摩咀理迦。 一切了义经皆名摩咀理迦。 谓于是处世尊自广分别法相。 又圣弟子已见谛迹。 依自所证亦无倒分别诸法体性。 此亦名为摩咀理迦。 摩咀理迦亦名阿毗达磨。 涅槃经说。 如佛世尊所说诸经。 若依论议分别广说辨其相貌。 是名优婆提舍经。 显扬第六.瑜伽二十五.对法皆言。 云何论议。 所谓一切摩咀理迦阿毗达磨。 研究甚深素呾缆义。 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 涅槃但说唯佛世尊所说论议。 显扬论等中。 但说弟子所说论议经。 各举一种。 然瑜伽论八十一中具包二种。 以许弟子作对法藏论议经故。 如是总说十二分教相状同异。 诸广学者幸无闷焉。 别释此相。 如瑜伽第二十五.第八十一.显扬第六.对法十一.涅槃第十五。 余处皆略。 所有违返竝随会讫。 第三释总别名者。 先释总名。 后释别名。 释总名者。 先德翻为十二部经。 但以部言义含二种。 一谓部袠。 二谓部类。 世人谓有十二部袠。 经名亦滥。 总别难明。 今者翻为十二分教。 分者类义.支义.段义.教义。 如前教有十二义类支条分段异故。 即带数释。 释别名者。 应重述颂可讽之颂。 自陈之说。 待缘而起。 希有之法。 方理之广。 此之六名竝依主释。 论体即议此之一名。 唯持业释。 若言契理之经是依主释。 能契即经是持业释。 记其因果差别。 差别之记是依主释。 若言记识分别名为记别。 记即是别是持业释。 若云譬者况也。 喻者晓也晓喻之譬。 是依主释。 若言譬者类也。 喻者况也譬体即喻。 是持业释。 若言本世之事.本世之生名本事本生。 是依主释。 若本体即事.本体即生。 是持业释。 此之五名竝通二释。 然此十二竝加教字。 谓契经教乃至广说论议教者。 竝持业释。 第四通别者。 此中诸教一往为论。 据实皆有通别之相。 所以者何。 且契经中涅槃经说。 始从如是终至奉行。 即十二分皆名契经。 是通相也。 瑜伽等说。 谓以长行缀缉略说所应说义。 名为契经。 是别相也。 别中具九唯除二颂。 此一行门以一对余。 其已对说者下更不别说。 一切应知。 应颂之中亦有记别。 虽无文许然有教证。 如法花说。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 号名曰花光。 当度无量众。 如是等文处处非一。 故应颂中亦有记别。 为此重颂前长行义。 故记别有三。 一记弟子死生因果。 二记深义。 三记成佛。 此即应颂。 亦有记别成佛经也。 余二记别随应有无。 应颂之中定无讽诵。 讽诵非前长行直说。 但以二句等说所应说。 故应颂之中亦有自说。 如授记等。 无请者故。 应颂之中理有缘起。 缘起有三。 一因请而说。 二因犯制戒。 三因事说法。 如法花经第一卷中说一乘处。 因舍利弗殷勤三请。 世尊长行已为说讫。 更重说故。 余二缘起随应有无。 应颂之中理有譬喻。 火宅穷子。 化城喻等。 皆重说故。 应颂之中理有本事。 序品中说。 妙吉祥言。 彼佛灭度后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师者今即我身是。 既说弟子弥勒.文殊本世之事。 故应颂中亦有本事。 又化城喻品中佛自颂言。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 其有住声闻。 渐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数。 曾亦为汝说。 故应颂中定有本事。 说声闻等本生事故。 应颂之中理有本生常不轻品重颂偈云。 彼时不轻即我身。 是时四部众着法之者。 闻不轻言汝当作佛。 以是因缘值无数佛。 既说不轻佛本生事。 故应颂中亦有本生。 十六王子类此应知。 应颂之中理有方广。 方便品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一乘既是方广深经故。 应颂中亦有方广。 又解深密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暴流等。 即是应颂中有方广也。 应颂之中理有希法。 化城喻品云。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 又云。 东方诸世界。 五百万亿国。 梵宫殿光耀。 昔所未曾有。 说佛十劫坐于道场不得成佛。 及佛神通令其十方各各五百万亿国土光明晃耀。 是佛世尊希奇之事故。 应颂中亦有希法。 应颂之中理有论议。 如解深密经说三无性已。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言。 相.生.胜义无自性。 如是我皆已显示。 若不知佛此密意。 失坏正道不能往。 故于其中立一乘。 非有情姓无差别。 此既研覈三无性法说为密意。 又重颂前所说诸义。 故应颂中亦有论议。 由此虽无正文诚证许应颂中有通有别。 然以理证。 如前所引义可成立。 故应颂中其通相者。 具十一分。 并自说故。 此约通相修多罗说。 别相者无。 若对于后唯有其九。 除前契经后讽诵故。 其别相者。 如诸教说。 上来广引一法为例。 余但略指不能烦引。 学者宜应子细研究。 其记别中亦有通别。 通相之中有说有五。 谓自说.因缘.方广.希法.论议经也。 不见记别讽诵说故。 亦无说喻而授记故。 本事.本生皆说过去。 记别记于未来生事。 故不说有。 此依授记死生成佛名为授记。 有说不尔。 若分明记别诸了义经名记别者。 记别亦有讽诵.譬喻.本事.本生。 有后九分。 讽诵之中通有后八。 自说通相具有后七。 因缘通相具有后六。 方广等教亦有待请因事说故譬喻通相但有后五。 有义但有后之三种无本事.本生。 不见喻说此二种故。 本事通相有后三分。 唯无本生。 师资别故。 本生亦有后之三种。 方广通相具有后二。 希法通相具有后一。 记别以下其别相者。 随其所应有多有小。 文不定故。 或有释言。 余所不摄名为别相。 亦随义释。 然稍难知。 如是总释诸通相者。 契经.记别.自说.因缘.譬喻.方广.希法论议。 此之八部具摄余十一。 可于其中具有十二。 故涅槃中从十二部出修多罗。 修多罗中流出方广。 方广之中具摄十二也。 所余一切准此应知。 应颂.讽颂.本事.本生此之四部各有余十。 应颂.讽诵定各互无。 本事.本生互无亦尔。 唯可于中有十一。 故此中有者或可具有。 非决定有。 且如记别非记之处即不摄之。 乃至论议非是研覈追寻之处。 即亦不摄。 随应或有。 义可具足。 非定有也。 第五废立者。 何故但立十二分教。 不增不减。 涅槃经云。 能听法者所宜闻故。 三乘通说。 以转法轮三周总说有十二行。 能诠彼教类分十二。 又以破十二支入十二处。 所以说法。 亦分十二。 此总废立。 别废立者。 如是圣教。 长行偈颂相对为门。 乃有直说及非直说。 重颂单颂相对为门。 说有应颂及于讽诵。 无问有问相对为门。 说有无问及于有问。 因缘经有别请者。 名因请而说。 即是问也。 佛事非佛事相对为门。 陈其宿世说有本事及有本生。 如是亦应记非记相对。 法喻相对。 广略相对。 曾未曾相对。 论不论相对为门。 又亦应立本末相对。 谓即所说本事.本生。 亦应对立末事末生。 此不应尔。 如十力中立处.非处。 上根.下根。 所有智力。 更不对立自业.非业。 乃至不立漏尽.不尽所有智力。 经中亦尔。 且立直说及非直说等。 不应立有记非记等。 以信乐者应宜闻故。 又别解者。 胜事可记。 令其厌恶而欣善故立记别经。 不可记者欣厌义微。 故无非记。 诸有智者以喻得解。 举喻成法。 理有大益。 故有喻经。 非喻之经无别胜用。 但总立之为契经等。 故无非喻。 如是乃至论.不论经。 理解亦尔。 广胜于略。 曾劣未曾。 论胜非论。 竝非齐故略之不立。 此依声闻有广教故。 既有本经今立末者。 授记经中已是末故。 又现在等法其事可见。 未来果法微细难知。 故更不别立名末事末生。 现果法彰。 但可陈其宿生因事令知现果。 欣厌义成。 故但立彼本事本生。 不别立于末事末生。 或记别经亦名末事末生等经无失。 第六诸藏相摄宽狭者。 初以诸藏对十二分通相相摄。 后以诸藏对十二分别相相摄。 初以诸藏对十二分通相相摄者。 于中有三。 初二藏对。 次三藏对。 后六藏对。 二藏对者。 二藏之中皆有十二。 瑜伽第二十一。 佛为声闻说十二分。 一一具列。 又涅槃经中第三卷说。 护大乘者受持九部。 彼自说九。 谓除因缘.譬喻.论议。 不说声闻无此九部。 故知声闻具有十二。 不可说言除九余三名为声闻。 声闻藏中亦有契经应颂等。 故瑜伽二十五说。 声闻藏中无方广者。 无有能得无上果故。 说之为无。 理实通有。 法花经中第一卷说小乘有九。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 说入大乘为本。 以故说是经。 彼自说九。 谓除记别.自说.方广。 大遮大乘具有十二。 故知二藏取互不遮。 由此应作四句分别。 一大全非小。 如法花经。 二小全非大。 如涅槃经。 三二俱不全。 合二小分。 四二俱全。 合二全分。 故二藏中皆具十二。 三藏对者。 既许契经缘起论议通相。 皆有十二分教故竝相摄。 如前所引教理广成。 于三藏中一一具有十二分故。 记别之义既具有三。 随其所应毗奈耶摄。 菩萨戒等既名方广。 毗奈耶摄理亦不违。 因请因事说诸深理。 故因缘经通对法藏。 既从如是终至奉行。 皆修多罗。 故知三藏皆有十二。 六藏对者。 既言通相十二互通。 故六藏中皆有十二。 正法广陈名为方广。 故通声闻藏记诸弟子死生之事。 通声闻中毗奈耶故。 已上总说通相相摄。 后以诸藏对十二分别相相摄者。 于中亦三。 初以二对。 次以三对。 后以六对。 以二对者。 涅槃第三说。 大乘有九。 唯无因缘.譬喻.论议。 小乘具十二。 经文不遮故言具有。 瑜伽二十一言具有十二。 法花经说小乘有九。 谓除记别.自说.方广。 大乘有十二。 瑜伽论中第三十八说。 方广分唯菩萨藏。 所余诸分有声闻藏。 此说大乘具有十二。 小乘有十一。 唯除方广。 又瑜伽论八十五说。 十二分中除方广分。 余名声闻乘相应契经。 即方广分独名大乘相应契经。 此说小乘有十一。 大乘唯方广。 四文不同各有别意。 此中皆依别相门故。 且涅槃经中。 依因犯制戒说为因缘。 诸大菩萨本来无犯。 不因制戒说无因缘。 非无因请因事说法因缘经也。 夫说喻况开中下根。 诸大菩萨多分利根不须譬瑜。 闻法便解。 说无譬喻理非无也。 诸大乘经现见。 大有说喻者故。 又大菩萨性皆利根举宗便解。 不假徵诘方生慧心说无论议。 理实非无。 解深密经.瑜伽论等是大乘故。 明论议经通大乘。 有问既说菩萨由利根故不假论议。 应无应颂不假重说故。 答为益后来故须重颂。 非前菩萨假重颂言。 涅槃一往依此别义。 说大乘中无此三分。 其实具有。 又护法者诵三藏中。 多分唯诵素呾缆藏不诵余二。 故但说九略无余三。 余三即是二藏摄故。 理实大乘非无十二。 诸圣教中皆说大乘有此三故。 又法花经中。 依授弟子得成佛记名为记别。 说声闻无彼不求于大菩提故。 犹如以宝示其愚人愚人便咲。 声闻闻记亦复如是。 故说为无。 记诸弟子死生事等理实亦有。 又声闻人多闻浅法。 若不待请憍慢便生。 说无自说其实亦有。 又声闻法但证小果。 不得无上正等菩提。 理非至极行不包弘说无方广。 其实亦有。 正法广陈云方广也。 又法花一会宗说一乘。 为引一切不定声闻趣佛果故。 彼类已前未闻记彼得成于佛。 今回心已方乃得闻。 故说声闻略无记别。 初方便品显法深妙。 欲令声闻起尊重意。 无问不说三请方说。 故说声闻略无自说。 恐声闻等于先所闻四谛等法生无上意。 今显彼非无上大法。 无上大法唯大乘是故说声闻略无方广。 法花一往化不定人。 依一义中说声闻人唯有其九。 实可具有。 瑜伽论第三十八中。 同法花经。 亦依小乘理教非胜不得菩提。 名无方广有十一部。 小乘经中亦记弟子死生之事。 分明显示诸法密意亦有记别。 小乘经中亦显佛慈悲所有法相。 不待请问而便自说。 如初转法轮故有自说。 不同法华略无此二。 说大乘中有十二者。 大乘经中亦有因请因事说法。 故有因缘。 又胜鬘经云。 毗尼者即大乘学。 故有因缘。 显法深难亦有况说。 故有譬喻。 法相幽邃往复方明。 故有论议。 故说大乘具有十二。 又瑜伽论八十五文同三十八。 然以十一分既为声闻藏。 对此但说方广一分为菩萨藏。 其实菩萨具十二分。 又八十五所说方广。 通相方广摄十二故。 更不假说余十一分名菩萨藏。 声闻藏中八十五说。 若通若别俱无方广。 故须除之。 此即四文不同意也。 上来第一二藏对讫。 以三对者。 三有二种。 一普曜经中三。 谓独觉等三。 二素呾缆等三。 独觉之教无别部类。 不可别说有此十二教之差别。 但同声闻。 声闻.菩萨前二藏中已具释讫。 显扬第六.瑜伽论第二十五说。 十二分中契经.应颂.记别.讽颂.自说.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 是为素呾缆藏。 所说因缘是为毗奈耶藏。 所说论议是为阿毗达磨藏。 此说十部是素呾缆。 唯说一部是毗奈耶。 唯说一部是对法藏。 素呾缆中虽具十二。 因事制戒正毗奈耶。 论难甚深亦唯对法。 略此二部非素呾缆。 素呾缆中非无此二。 譬喻.本事.本生三种。 理实亦通毗奈耶摄。 对法说为毗奈耶藏。 律中多说譬喻等故。 是眷属摄。 自性即非。 显扬等论。 依自性非毗奈耶摄。 故说彼三是素呾缆。 对法依眷属说是毗奈耶。 各望一边不相违也。 上来总是三藏对也。 以六对者。 对法论中第十一说。 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声闻藏中素呾缆摄。 缘起.譬喻.本事.本生。 此二藏中毗奈耶藏并眷属摄。 因缘一种正毗奈耶。 譬喻等三是彼眷属。 方广.希法菩萨藏中素呾缆摄。 方广广博正菩萨藏。 希法难思亦菩萨藏。 论议一种。 通二藏中阿毗达磨藏摄。 此中意说。 十二分教于六藏中。 五唯声闻素呾缆摄。 四通二藏毗奈耶摄。 二唯菩萨素呾缆摄。 一通二藏阿毗达磨。 依此声闻但有十种。 菩萨藏内唯有其七。 据实初五亦通菩萨素呾缆摄。 以声闻中略无方广。 但说彼五以为声闻素呾缆摄。 非菩萨中无有彼五。 三十八云。 十二皆通菩萨藏故。 缘起等四亦非二藏中素呾缆不摄。 以说自性及助伴为毗奈耶故。 略不说为二素呾缆。 但说因犯而制于戒名为因缘。 因缘自性毗奈耶摄。 眷属随之亦彼藏摄。 涅槃经说始从如是终至奉行皆修多罗经故。 二十五说十部名为素呾缆故。 譬喻等三亦素呾缆。 因请因事而说于法名曰因缘。 故亦说为素呾缆也。 此三相从亦毗奈耶摄。 又非声闻藏素呾缆中亦无方广.希法。 涅槃不遮十二皆通声闻有故。 正法广陈义亦通故。 又说十一为声闻藏。 故知希法亦通声闻素呾缆也。 今以理极能得菩提名为方广。 唯说诸佛菩萨大威神名为希法故。 说声闻素呾缆中无此二分。 理实皆有如前已说。 又无方广诸文共同。 无希法者眷属所摄。 唯菩萨藏其实通也。 论议多分唯是对法。 或约弟子所造论等名为论议。 故唯摄在阿毗达磨。 理实亦通二素呾缆。 以菩萨声闻素呾缆藏对余聊简。 初文且举一边之义。 又以二藏各毗奈耶.阿毗达磨。 互对十二部义皆通有。 若随别义相对聊简义准应知。 恐文烦广故略不述。 涅槃经云。 从十二部出修多罗。 从修多罗流出方广。 此以别中流出于总。 始从如是终乃至奉行皆修多罗。 故从十二分出修多罗也。 又从总中流出于总。 方广亦具有十二分故。 从修多罗流出方广。 又有释云。 初从别出总。 后从总出别。 欲显总别互流出也。 今准诸文。 别相正说应云。 方广唯是菩萨素呾缆摄。 论议通是菩萨.声闻阿毗达磨。 因缘亦通声闻.菩萨毗奈耶摄。 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希法。 此之六种亦通声闻.菩萨藏中素呾缆摄。 譬喻.本事.本生三种。 通是声闻及菩萨藏。 素呾缆及毗奈耶二藏所摄。 对法所说据其别义。 非违理文。 此据多分。 或方广分亦通二种。 如是所说不违诸教。 若约通门相对摄者。 以藏分部成三十六。 以部分藏亦三十六。 若以别相相摄为门。 以藏分部等随应广说。 由此三藏对十二分中修多罗等。 互有宽狭。 四句分别。 有三藏中修多罗非十二中修多罗。 谓应颂等修多罗藏。 十二分中约别相故。 有十二分中修多罗非三藏中修多罗藏。 谓通相修多罗因缘.论议等。 有二俱是。 谓别相修多罗入藏中故。 有二俱非者。 谓十二中别相缘起等。 三藏中别毗奈耶等。 或外道典籍。 其余藏中互为句者名既差别。 唯体有宽狭亦可为之。 准义应知。 上来所辨相摄之义合。 是第六十二分教相摄宽狭。 第七问答分别者。 问十二分教。 何故长行略说初名契经不名论义。 乃至循环研覈后名论议乃至不名契经。 答曰彼教得名随义增上。 略说贯穿长行增上。 但名契经。 乃至不名论议教等。 问答.循环.研覈.增上但名论议。 乃至不名契经。 问何故契经为初乃至论议为后。 如是次第。 答曰此依文义先后相对以辨次第。 如是贯穿长行略说其义未了。 故有应颂一对明讫。 其长行中有记别事。 故次记别。 其偈颂中又非重颂。 故次讽诵。 此前长行及后偈颂。 有无因说故次自说。 有有因说故次缘起。 其前长行及偈。 既有但法说后有喻说。 故次譬喻。 其法喻中有说弟子及佛自身往世事意。 先人后已。 故次本事次后本生。 此前诸法理有正不正。 教行有宽狭。 理有不正教行狭者。 即如前说。 九分教名理有正方者.教行宽广者名为方广。 故次后说。 理教既有宽广。 说事亦有未曾。 故次希法。 上来十一但随所宜方便引说。 于深法相未能研究。 为显深理究问推寻。 故次论议。 故十二分教。 有如是次第。 亦是废立增减所由。 ◎◎断障章断障义。 略以十门解释。 一释名。 二出体。 三依识分别。 四依道分别。 五依观分别。 六依行分别。 七依品分别。 八依障分别。 九所依分别。 十问答分别。 第一释名者。 障者覆义.阂义。 由所知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 由烦恼障阂大涅槃令不现证。 由覆阂义故立障名。 断者不续义。 由无漏道。 断其种子令不相续。 名之为断。 及由有漏无漏道力。 伏其现行令不相续。 亦名为断。 此释即以所断名断。 障即是断名为断障。 是持业释。 又释。 断者是除害义。 由无漏道除二障种。 及由有漏无漏道力。 害二现行令不生起。 名之为断。 此释即以能断名断。 障之断名断障。 依主释。 又释。 断者体性。 能令障法不生。 不生义是断义。 性即真理。 理是断性。 道是断用。 障是所断。 故对法第九解三转依云。 若所灭.若能灭.若灭性。 是三转依真理名断。 障之断名断障。 亦依主释。 三义具足。 方得立为断障名也。 第二出体者。 所断障以二障现行.种子.习气.及此业果而为体性。 故对法云。 云何见所断。 谓一切分别所起染污见.疑。 及见处.疑处。 乃至。 及由见等所发身.语业。 并一切恶趣等蕴.界.处。 是见所断。 即三恶趣见道所断。 解深密经第三卷云。 恶趣杂染愚。 初地所断。 成唯识论第九卷云。 即是恶趣诸业果等。 无余涅槃。 既是择灭。 故烦恼障所有业果皆是所断。 解深密经又说。 二地断二种愚。 二谓种种业趣愚。 唯识解云。 即是所起误犯三业。 故所知障所发业果亦皆所断。 佛地论中。 二障所发业果等法。 皆二障摄。 故知二障执。 及烦恼业之与果一切有漏。 俱是所断。 然此所断体是染者自性应断。 非染业果皆离缚断。 唯识由此说二障种名所断舍。 非染有漏名所弃舍。 能断障体以三智为体。 成唯识论第十卷云。 能转道有二。 一能伏道。 此通有漏.无漏二道。 加行.根本.后得三智。 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此显加行智能渐伏。 余二智能顿伏。 由此势力令其不生名之为伏。 非要六行。 若趣极果以方便修慧六行能伏诸惑。 加行智摄趣极果故。 若不趣极果修慧能伏诸惑六行。 非加行智。 此唯修慧非闻思慧。 二能断道。 谓能永断二障随眠。 此道定非是有漏及加行智。 有漏智曾习故。 未泯相故。 加行智趣求所证未成辨故。 无漏智中略有二说。 有义根本智。 证空理无境相故。 能断随眠非后.得智。 有义后得智。 虽不证空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 而于安立非安立相。 明了现前无倒证故。 亦能永断迷事随眠。 广引瑜伽如彼成立。 由此理趣。 一切见惑及修道断迷理随眠。 唯根本智断。 亲证理故。 余修所断迷事随眠。 通二智断。 此在二乘非菩萨位。 菩萨因中不断烦恼迷事惑故。 金刚心中与所知障一时断故。 又所知障中亦有迷事而非执者。 菩萨十地后得亦断。 虽有二解后解为胜。 故能断障道通三智。 唯修非闻思。 通有漏.无漏。 此说定中四道伏诸烦恼。 不尔闻思亦能制伏.三能断性。 即以二空所显真如为体。 若随其假择灭为体。 三乘同得此择灭故。 若不尔者应无解脱。 第三依识分别。 于中有三。 一所断在何识。 萨婆多等所断通六识。 犊子部所断唯在第六。 五识无染故。 大乘所断。 安慧所知障除第七在余七。 烦恼障除第八在余识。 执即差别。 护法论师。 二障皆通前之七识。 执即差别。 障所发业唯前六识。 第七识自非业性。 不能发业。 果在余七识非第七识。 非他所生故。 此说异熟.增上.士用业势生者。 非等流果。 二若能断道。 萨婆多唯第六识。 杂心云。 离欲及退时当知在意识。 俱舍等同。 大众等四部及化地部。 六识皆能为断障道。 说五识身有离染故。 犊子部说。 唯第六识。 说五识身唯是无记无染无离染故。 成实论师说非六识。 识是无记。 但依第四末后行心智慧正断。 大乘唯在第六意识。 若伏若断非在余故。 退及离欲。 瑜伽第一卷说。 为第六不共业故。 余识不能。 平等智起由他引生。 故说非也。 三若能断性。 唯第九识。 识真性故。 非依他识。 第四依道分别。 谓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胜进道。 加行者加功用行欣求断道。 无间者更无隔越正能断惑。 解脱者证无为解脱。 胜进者更修余胜道。 此四皆通有漏无漏。 何道能断惑。 成唯识论第十卷云。 二乘根钝。 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 加行.胜进或别或总。 此文意说。 加行趣断。 胜进进修不断烦恼。 无间解脱由根钝故。 起此不能即为三道之别行相。 故各别起。 第九卷云。 断惑证灭期心别故。 二道成别。 解脱道中为舍彼品麁重性故。 故无间.解脱皆为能断道。 无间断随眠。 解脱舍麁重。 即二时起二种道也。 若有漏六行为四道时。 苦.麁.障三随一为无间道。 静.妙.离三随一为解脱道。 加行.胜进同前总别。 二乘无漏道无间.解脱尚别。 况有漏六行无间.解脱不别。 然对法论第九云。 后品所有加行.无间解脱。 皆前品胜进。 何故唯识云胜进或别。 唯识依别修行相语。 对法约道理进前语。 不相违也。 若准此义。 别修行相加行道等。 如成唯识或总或别。 若道理论。 能引于后名为加行。 前品解脱亦后加行。 唯识复云。 菩萨利根渐断障位。 非要别起无间解脱。 刹那刹那能断证故。 加行等四。 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 此依菩萨由利根故。 念念行相皆能具有不同三乘。 不尔道理二乘何别。 依此所说。 一切二乘及余异生有漏无漏道。 皆唯无间正断伏惑。 解脱道中断伏麁重。 加行胜进皆不说能。 菩萨利根有漏无漏四道。 皆能若伏若断。 伏唯障体。 断亦通业果。 或二皆通。 断必证真。 伏未必尔。 菩萨伏障。 证真亦伏。 二乘异生等未必能尔。 然有差别。 有漏四道初起之时。 有义三慧俱为加行修慧为近。 故对法云。 加行道亦伏惑。 了相胜解犹未断惑。 远离方断。 有义初以闻.思为加行道。 后入修时即无间道能伏惑故。 对法等说。 了相.胜解二种作意不伏惑者。 依断初三品犹未尽故。 说远离断。 据实初伏。 若为谛观入见道时。 前六行智不伏。 不欣厌故。 加行能伏者。 无漏无间故。 有漏道中无折伏故。 未为正位。 后时亦通修慧加行。 其无漏道初起之时。 必有漏修慧为加行道始得。 无漏即断惑故。 后时亦得无漏加行。 然加行智自有四道。 四道之中自通三智。 故八地上虽无加行智。 而有四道。 如常分别。 第五依观分别者。 观有十种。 一唯识。 二二空。 三三慧。 四三智。 五四念处。 六五忍。 七六现观。 八七作意。 九七觉支。 十八圣道。 唯识断障已如前辨。 二二空。 人空观。 唯断烦恼障及业果。 不断习气。 以观麁故。 然云解脱道断麁重者。 略有二解。 一依菩萨非说二乘。 二者麁重有二。 一麁二细。 今不断细麁者可除。 故入二禅名断苦根麁重。 二乘不断细者故言不断。 法空观有三时。 初.后法观双能断二障。 若业.及果。 一切习气。 恶趣.人.天。 随应永断。 中法空观。 唯断所知障现行种子.及二障中所有麁重。 随所知障麁细品类皆能断之。 谓十地修道法空观细。 必带人空故所以双断。 三三慧者。 若论伏断三慧皆能。 势分力伏通其闻.思。 非正观伏。 正观伏时即为四道唯在修慧。 然于欲界麁摄敛心亦伏烦恼。 在闻思位若能断断。 唯是修慧。 摄论说为出世止观智故。 十地经云。 第八地菩萨皆能堪.能思.能持。 天亲释云。 即是三慧。 真俗双行义说故能。 何妨闻思亦能断伏。 余人不能。 此在上地。 非是欲界。 四三智者。 伏通三智。 断非加行。 渐.顿有殊如前已辨。 佛性论云。 无分别智灭现在惑名为尽智。 后得智灭未来惑名无生智。 此依断迷理迷事。 时初后大位判此二智。 论实二智皆尽.无生。 又非典据不须和会。 五四念处者。 大乘虽不作念处行相。 然道理是法念处摄。 总缘念处非别相也。 总缘法观能断诸惑。 诸文同故。 空无我观既有总缘。 故不相违。 不尔唯苦。 成相违也。 六五忍。 谓伏忍乃至寂灭忍。 伏忍不断唯能伏障。 余通断伏。 真无漏断势分力伏。 然寂灭中虽亦有佛。 非是断摄。 十地菩萨道位既长。 通断伏故。 七六现观。 思现观唯伏不能断。 欲界故。 信智谛戒边通伏断。 正断助断皆与断名。 信通无漏。 边断事惑故。 若准对法边唯世俗智即不能断。 今取瑜伽为正。 究竟观非。 先已断故。 八七作意。 一了相。 二胜解。 三远离。 四摄乐。 五观察。 六加行究竟。 七加行究竟果。 若准对法与瑜伽不同。 九七觉支。 十八圣道。 第六依行分别者。 行有三种。 一空.无相.无愿行。 二苦麁等六行。 三四谛十六行。 一空.无相.无愿行者。 若伏皆通。 显扬第二云。 若但言空.无相.无愿。 通定.及散。 有漏.无漏。 闻.思.修慧。 若言空.无相.无愿三摩地。 唯定非散。 唯修非闻.思。 通有漏.无漏。 若言空.无相.无愿解脱门。 唯修无漏.唯定所摄。 故知三门皆能伏惑。 然正伏惑唯以空行。 依二空门入大乘位。 观四谛理入二乘位。 故通三行。 此位乃在四善加行。 若正断者。 大乘之中诸文说异。 或说十六行中二行为空。 十行为无愿。 有为故。 四行为无相。 无为故。 有说空如前。 六行为无愿。 有漏故。 八行为无相。 无漏故。 有说空如前。 六行为无愿。 四行为无相。 道四非三门。 非苦谛故非空。 非有漏故非无愿。 非无为故非无相。 显扬第二说。 空二。 无愿六。 无相四。 同前道四通三。 道能作三门。 故。 随三门摄。 有说空行通十六。 无愿.无相随应同前。 有说空非缘谛。 观所执故。 余二随应观于四谛。 二性之体不决定故。 有说三门皆通十六。 于正智观义分三门。 义分十六。 故瑜伽论五法中言。 若以解脱门言之。 出世正智所摄。 又成唯识第八卷云。 三门三性理实皆通。 即于真理具起三门。 三门故知。 皆通十六。 于真观中义理分故。 若以别行。 多分唯以空门断惑。 二我空故。 是总缘空。 非别空行。 别空行者唯苦谛故。 三门之义如别处说。 随应摄在正体后得二中。 断伏道理无遮。 二苦等六行者。 此之六行唯有漏方便地。 观下苦.麁.障随一为无间道。 观上静.妙.离随一为解脱道。 唯伏惑非能断。 通凡及圣者。 在二乘非菩萨。 十地菩萨不欣上厌下。 以受生故。 本地分说。 初劫菩萨初资粮位亦用六行。 然久修者既不断烦恼而生上界故。 不用为胜。 然瑜伽论六十九。 说圣者不用六行者。 依多分说。 理实亦用。 三十六行者。 亦唯伏非断。 入真观时非十六行。 相见道故。 加行道中修方便故非正真观。 菩萨兼起。 二乘正用。 唯无漏者非凡所得。 然佛性论云。 声闻利根者。 苦法忍第一无我行。 通断三界四真谛下八十八结。 钝根声闻具十六行。 别断三界四真谛下八十八结。 且分上下利钝令别。 此非大乘所可证用。 不须和会。 其犊子部说有十三心。 苦谛有三。 一苦法忍观欲界苦。 二苦法见重观欲苦审尽未尽。 三苦类智。 合观上二以无后苦不须重观。 四谛各三。 故成十二。 前十二心说名行向。 第十三心说名住果。 非此所宗。 不须分别。 第七依品分别者。 古德说。 有言无品以真形妄。 无妄可断不说有品。 有云三劫念念断障。 念念得智故。 古基法师云。 圣道九品断亦九品。 今者不然。 七识之中有烦恼障有所知障。 烦恼障中除第七识。 所余六识三界九地。 各有九品成八十一。 见道十惑九品定然。 麁细异故。 俱生六惑断即不同。 身见.边见.及此相应唯第九品。 九地而论但有九品。 瞋唯一地九品。 余独头贪.慢.痴等八十一品。 地各九故。 第七识中九地烦恼障亦有二说。 有义九地唯同非想第九品类。 然于其中自类有九。 如增上邪见能断善者。 亦有九品。 彼亦如是。 唯同非想第九品故。 唯障无学金刚始断。 有九品故体有增减。 故成能熏。 有义九地各有一品。 细分便成八十一品。 势力所障皆同非想下下品惑。 故金刚心一时顿断。 由此说烦恼品数断已。 应分别言。 前六识中分别九品。 三乘皆定唯一品断。 谓一心见道。 有说二品断。 谓三心见道等。 唯无漏正断无伏断。 有漏诸道不伏见惑故。 瑜伽论云。 世间道唯能伏除俱生烦恼。 而不能伏分别烦恼。 及彼俱生萨迦耶见隣近憍.慢。 此依六行。 非加行智。 彼能伏故。 菩萨地前分别现行亦伏不起。 非是六行。 唯识观等势力不行。 故六识中分别烦恼。 并习气等虽亦九品。 仍定一品或二品断。 二品断中九品何者先断后断。 如论第九下枢要说。 其六识中俱生烦恼。 除其习气虽有九品。 断即不同。 其随眠等略有四类。 一者八十一品类别断。 此依渐次二乘者断及异生断。 然身边见等当第九品时断。 余各九品断。 二者随其凡位已伏多小。 后入见谛见道俱断。 不伏不断以分品数。 入见已后便次第断。 三者九地合为九品断。 如预流果束三界九地一切烦恼。 总为九品断取无学果。 顿超越故。 四者三界九地合为一品断。 谓金刚心大乘断位。 十地因中不断惑故。 然六识中俱生烦恼所有习气。 虽有九品。 十地渐渐各断此九。 障十地故。 与所知障品类同故。 第七识中若说九品。 若说一品皆一品断。 要三乘金刚心一刹那顿。 断。 障无学故。 习气亦然。 其所知障断即不尔。 六识之中分别所知障并其习气虽有九品。 有说定一品断。 一心见道故。 有说二品断。 三心见道故。 非六行所伏与烦恼同。 其六识中俱生所知障并习气。 亦有九地八十一品。 若与烦恼俱行者亦可言伏。 他势不行。 不俱生者。 虽有九品皆非六行所伏。 障理故。 其加行智即能伏之为十品断。 十地断故。 不分麁细前后说断。 不废初地断细二地断麁。 初地断有顶二地断欲界。 但随障此地智即便断之。 故无前后。 其第七识中所知障并习气。 虽说有九品。 或说无品。 仍一品断。 金刚心中方永断故。 此说断随眠故。 不说彼现行等断。 虽无相论说第二执识通皮肉烦恼见修所断。 然彼文错不可依用。 仁王经言。 前之三地断三界色烦恼。 四五六地断三界心烦恼。 七八九地断三界色习烦恼。 十地及佛地断三界心习烦恼。 色麁心细生惑亦然。 为别五忍阶降差别说断烦恼。 非别有类。 亦不相违。 第八依障分别者。 于中有九。 一二障。 二乘者断烦恼障现种尽。 习气不尽。 亦能永断所知障小分。 然有差别。 渐次初果唯断三界分别烦恼。 渐一来果亦兼欲界修道六品。 渐不还者必断欲修九品。 余至有顶九地不定。 其超越者类不定。 初果超越欲界惑并修五品。 一来超越或并欲修八品。 不还超越唯除非想修九。 有预流超越并非想修。 皆能断取二果故。 有顶第九无间道仍名预流故。 阿罗汉独觉能断三界一切见.修.即定障等。 菩萨之人能断一切。 三乘皆能伏二障现行。 由伏得定等故。 然菩萨伏得定得果。 约解脱分位。 皆如常释。 二三障分别。 三种有三。 一皮.肤.骨。 二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 此上二门如唯识章解。 三惑业苦。 一切二障分别所发业。 及苦等见道所断如前已解对法文说。 俱生业苦一切二障。 随永对治至金刚心。 烦恼业苦永不行者。 随其何地分段不生在于八地。 变易不生在于佛地。 此依总义。 若别业断。 有黑黑等四种业断。 如瑜伽第九论疏释。 所知障中业果等法。 断在十地分分渐断。 障与业果断在别道。 无间.解脱二道别故。 伏在八地。 三四障分别有二。 一谓阐提不信等。 如唯识章中解。 二又有四。 唯无明二障。 一不共。 二相应。 三缠。 四随眠。 不共有三。 一独行不共。 随眠唯见道断。 十住中第四生贵住已伏缠故。 二相应不共。 忿等俱无明。 通分别俱生缠及随眠。 伏断位次如上所说。 三恒行不共。 谓第七识俱者。 唯无漏断非有漏伏。 入无漏观时亦名为伏。 不起缠故。 随眠金刚断。 余三准前烦恼障释。 四五障分别。 谓五住地。 一见一处。 二欲爱。 三色爱。 四无色爱。 五无明住地。 此各有二。 一起即五现行。 二住地即五随眠。 见一处是分别烦恼障。 次三是俱生烦恼障。 后一是一切所知障。 随其所应准前伏断。 问若分别诸惑名见一处入见时断。 何故大般若第五十四.仁王经云初地断贪。 二地断瞋。 三地断痴。 四地断见。 五地断疑。 答旧人解云。 借举凡圣以喻十地。 三地已来相同世间。 故断三毒。 四.五地中相同四沙门果。 初果断见.疑故。 说四.五地除见疑。 而实初地已断。 今解见者身见。 四地能断俱生身见故。 疑者事疑。 非烦恼疑。 由身见生身见之伴故五地断。 五者复有六散动。 一自性散乱。 谓五识等。 二外散乱。 驰散五欲。 三内散乱。 修定位中沉掉味着。 四相散乱。 矫示修善。 五麁重散乱。 我执慢等麁重力故。 于乐等中执为我等。 由此善品永不清净。 六作意散乱。 舍先所习余定入余乘定所起散乱。 思惟者寻伺故。 如对法第一。 复有六根本惑。 六者七随眠。 皆如前说。 开合有殊即烦恼障。 疑.见戒取.邪见唯分别起。 所余烦恼亦通俱生。 随应二断。 又有七漏。 谓见漏.思惟漏.爱漏.念漏.根漏.恶漏.亲近漏。 前二漏体。 后五漏具。 见修所断。 准释应知。 或初一体。 后六为具。 如名释义。 七者八分别生三事。 如显扬及瑜伽菩萨地三十六说。 一自性。 谓执法体。 二差别。 执诸法义。 三总执。 执舍军林我有情等。 四我。 五我所。 六爱。 七非爱。 八俱相违。 初三生分别所依缘事。 次二生见我慢事。 后三生贪.瞋.痴事。 多分此唯修所断。 理通见断。 又有八缠。 谓惛.眠.掉.悔.嫉.悭.无惭.无愧。 数缠娆故唯修所断。 理亦通见。 八者九结。 及宝性论九随眠。 九结中见结.取结.疑结唯见所断。 余六结通修断。 九随眠者。 一谓随眠贪欲。 二随眠瞋。 三随眠痴。 四三毒极上心五无明住地。 六见谛所灭。 七修习所断。 八不净地惑。 九净地惑。 第六唯见第七唯修。 余通见修。 随其所应说断分齐。 九者十烦恼。 十散动。 及辨中边第一诸障。 皆应勘之皆随所应断之位次。 第九所依分别。 于中有二。 一依身。 二依地。 一依身者。 若伏烦恼障初唯欲界。 后通三界八地。 生有顶地更不伏故。 断通三界九地皆得。 此说二乘非菩萨。 菩萨断惑唯依欲.色界身非生无色。 此圣菩萨。 凡即不然。 此总说已。 别分别者。 其三乘者直趣自乘。 断分别二障。 唯在欲界六天及人趣三天下非余处。 慧厌勐故。 显扬等云。 极戚非恶趣。 极欣非上二。 唯欲界人天。 佛出世现观。 色界圣者回心向大断所知障。 亦通色界。 不同烦恼须胜厌心。 故通彼地。 若断俱生烦恼障。 二乘通三界九地身。 菩萨有二义。 一通欲.色。 不定性者所留之身通二界故。 二是色界第四禅。 直往菩萨摩醯首罗智处生故。 不定性者论虽二说。 通二界者。 此说为正。 若断俱生所知障。 通欲.色二界五地非无色。 菩萨不生无色界故。 二依地者。 若伏烦恼障。 色界六地无色四地。 方便.根本俱能伏之。 六行.及无漏皆能伏故。 六行唯方便。 七作意通根本.方便故。 第七作意入根本故。 无漏伏之。 色界六地非三方便。 无色四地有无漏处皆能伏之。 势分伏令不生起故。 若正断者。 二乘断分别烦恼障。 唯依色界五地。 必无漏道慧勐利故。 中间虽有无漏真道不入见道。 无色慧劣非断惑道。 六十九说见道唯五地故。 又三依五依生。 不说中间有见道故。 若断修惑通九地。 色六无色三。 瑜伽第一百云。 九地能尽漏。 谓初未至.中间静虑.四静虑.三无色。 此意说修道非见道。 又说三依五依生故。 有顶无漏闇故不能断惑。 菩萨若断分别二障。 唯第四定功德胜故。 託胜所依方入见故。 若断俱生所知障及二习气。 通色六.无色三。 若断俱生烦恼障亦唯第四定。 以金刚心依第四禅入断惑故。 如论广说。 恐烦不述。 第十问答分别者。 问此断烦恼三世之中于何说断。 答萨婆多等所说不同。 今依大乘。 瑜伽第五十八云。 非断去来今。 然说断三世非过去。 有随眠心任运灭故。 性已无何所断。 未来性未生。 体现无何所断。 现在有随眠心。 此刹那后性必不住。 更何所断。 又有随眠.离随眠心二不和合。 是故现在亦非所断。 然从他言音.内正作意二因缘故。 正见相应随所治惑能治心生。 诸有随眠所治心灭。 此心生时彼心灭时平等平等。 对治生灭道理应知。 正见相应能对治心。 于现在世无有随眠。 于过去世亦无随眠。 此刹那后离随眠心。 在未来世亦无随眠。 从此已后于已转依。 以断随眠身相续中所有。 后得世间所摄善无记心。 去来今位皆离随眠。 是故三世皆得说断。 问所断烦恼有退不退。 答依萨婆多。 见道速疾道断已永不退。 其无学道住不动者不退。 退种性者。 退法.思法.护法.住法。 必胜进本性不退。 退法进成者退。 大众部等。 退预流果非阿罗汉。 阿罗汉见修二道极坚牢故。 见道不然故退。 今大乘圣道断随眠必不退。 伏者有退义。 涅槃经言。 若世俗道而断烦恼。 以还起故说名无常。 瑜伽亦然。 退等种姓依定障建立。 非退果。 然菩萨等。 以无漏道所伏。 亦不退自在故。 如舍利弗至十信第六心犹退。 以退起烦恼先有漏伏故。 问云何名断。 若是现行久已自灭。 若种子者道不可俱。 云何名断。 答五十八云。 但断随眠。 以烦恼缠先已舍故。 断随眠故说名为断。 何以故。 虽缠已断。 未断随眠。 诸烦恼缠数复现起。 若随眠断。 缠与随眠毕竟不起。 亦名断缠。 此说圣道正断随眠。 若伏断者折种子力令不生现。 名伏现行。 随眠虽复与道不俱。 然如。 问前义说之为断三心真见道法观既细。 必兼生观即断生执。 何故生执即三心断。 法唯二心。 应细三心麁二心故。 答法观虽细必带生观。 第二刹那不断生执。 如十地中断惑法观。 习气可断种不可除。 不障此道故。 加行之心不欣断故。 竝二品断。 不尔违论。 问为总缘作意能断烦恼。 为别缘作意能断烦恼。 答佛地论中释自共相略有三说。 有义。 二量在散心位。 不说定位。 定位缘一切皆现量摄。 此师虽言定心缘一切。 不说断惑定总别相。 然准义知。 唯共相断。 定心通缘自共故。 第二师云。 定心唯缘自相。 然由共相方便所引说缘共相。 所显理者就方便说。 名知共相。 不如是者名知自相。 由此道理。 或说真如。 名空无我诸法共相。 或说真如二空所显非是共相。 此师意说。 就方便说可名共相。 说观中证可名自相。 即显断惑唯自相观非共相也。 第三师云。 如实义者。 彼因明论立自共相与此少异。 彼说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 各附已体不共他故。 若分别心。 立一种类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花名为共相。 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 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 虽缘诸法苦无常等。 亦一一法各别有故名为自相。 真如虽是共相所显。 以是诸法自实性故。 自有相故亦非共相。 不可以其与一切法不一不异即名共相。 自相亦与一切共相不一异故。 此义意言。 总为无我共相所显。 一一别证体是自相。 即可通为二观能断。 能显是共相。 诠为唯识无我等故。 据法竝自相。 一一法真理皆能了知故。 缘起经下卷言。 真谛圣智于真智境非安立义。 总相缘故名顿现观。 一刹那中由加行引。 能普遍知名总相缘。 非一一法真如妙理而不别知名为总相。 佛地自会故不相违。 问此诸烦恼从何说断。 答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 所以者何。 对治道生。 烦恼不起。 得无生法。 是故说名断彼相应。 由本识中烦恼种子皆悉断尽。 心等起时无烦恼俱名相应断。 相应断已不复缘境。 故从所缘亦说名断。 无能系心缚所缘故。 此文依断烦恼障说。 菩萨断者。 由修止观能断烦恼。 由修此二观于无相。 故诸相缚皆得解脱。 相缚脱故诸麁重缚亦得解脱。 故世尊言。 相缚缚众生。 亦由麁重缚。 善双修止观。 方乃俱解脱。 问云何次第断诸烦恼。 答谓在家者。 最初应断不善事业及诸恶见。 次后应断乐出家障。 谓欲.恚.害三种寻思。 次后应断不定心者三摩地障。 谓即眷属.国土.不死三种寻思。 次断得作意障。 谓乐远离品身诸麁重。 次断见道烦恼。 次断修道烦恼。 次断属苦.属忧.属乐.属喜.属舍诸定障品障碍烦恼。 次后别有应断所知障品诸障。 由前次第应断二障。 问见道修道名正断道。 何顿何渐。 答见道章中当广显示。 二谛义二谛深妙非略尽言。 聊述纲记。 三门分别。 一显名辨体。 二三乘浅深。 三相摄问答。 初门有二。 一显名。 二辨体。 名中有二。 初列。 后释。 列中复二。 初总后别。 列总名者。 胜鬘经中唯立一谛。 究竟真实不可坏故。 仁王经中总说二谛。 人法各有胜劣异故。 涅槃经中二谛。 各有真俗二谛。 一一皆有中上智故。 显扬.中边二谛各三。 假行显等有差别故。 瑜伽.唯识二各有四。 下当广辨。 此总名中。 一世俗谛。 亦名隐显谛。 二胜义谛。 旧名第一义谛。 亦名真谛。 列别名者。 今明二谛有.无体异。 事.理义殊。 浅.深不同。 诠.旨各别。 故于二谛各有四重。 亦名名事二谛.事理二谛.浅深二谛.诠旨二谛。 世俗谛四名者。 一世间世俗谛。 亦名有名无实谛。 二道理世俗谛。 亦名随事差别谛。 三证得世俗谛。 亦名方便安立谛。 四胜义世俗谛。 亦名假名非安立谛。 显扬论说。 四种俗谛皆是安立。 前三可知。 云何第四亦名安立。 胜义谛性自内所证。 为欲随顺引生彼智。 依俗安立名胜义俗。 初之三种相可拟宜。 第四胜义假名施设。 胜义谛四名者。 一世间胜义谛。 亦名体用显现谛。 二道理胜义谛。 亦名因果差别谛。 三证得胜义谛。 亦名依门显实谛。 四胜义胜义谛。 亦名废诠谈旨谛。 前之三种名安立胜义。 第四一种非安立胜义。 后释名者。 初释总名。 后释别名。 释总名者。 护法释云。 世谓隐覆。 可毁坏义。 俗谓显现。 随世流义。 此谛理应名隐显谛。 隐覆空理有相显现。 如结手巾为兔等物。 隐本手巾兔相显现。 此亦如是。 今随古名名世俗谛。 梵云三佛栗底。 故以义释名隐显谛。 又复性堕起尽名之为世。 体相显现目之为俗。 世即是俗名为世俗。 持业释也。 或世之俗义亦无违。 谛者实义。 有如实有。 无如实无。 有无不虚名之为谛。 世俗即谛。 持业释也。 世俗之谛。 依士释也。 胜谓殊胜。 义有二种。 一境界名义。 二道理名义。 第四胜义诸论多说胜即是义。 持业释名。 或四胜义皆胜之义。 依士释也。 论说依他圆成二性。 随其所应根本.后得二智境故。 所以诸教多以真如体胜。 持业得名。 实通依士。 其无漏真智随在何谛。 亦以胜为义。 真如为境故。 通有财释。 第四胜义多分依于道理名义。 废诠谈旨非境界故。 前三胜义。 境界名义。 谛者实义。 事如实事。 理如实理。 理事不谬名之为谛。 胜义即谛胜义之谛。 二释如前。 虽无教说。 二种亦得名为圣谛。 如四圣谛。 圣者能知有无事理皆不虚谬。 目之为谛。 次释别名。 世间世俗者。 隐覆真理。 当世情有。 堕虚伪中。 名曰世间。 凡流皆谓有。 依情.名假说名为世俗。 道理世俗者。 随彼彼义立蕴等法。 名为道理。 事相显现差别易知。 名为世俗。 证得世俗者。 施设染净因果差别。 令其趣入。 名为证得。 有相可知。 名为世俗。 胜义世俗者。 妙出众法。 圣者所知。 名为胜义。 假相安立。 非体离言。 名曰世俗。 此中世间即世俗谛。 乃至。 胜义即世俗谛。 皆持业释。 世间胜义者。 事相麁显。 犹可破坏名曰世间。 亦圣所知。 过第一俗名为胜义。 道理胜义者。 知.断.证.修。 因果差别名为道理。 无漏智境。 过前二俗名为胜义。 证得胜义者。 圣智依诠空门显理。 名为证得。 凡愚不测。 过前三俗名为胜义。 胜义胜义者。 体妙离言。 逈超众法。 名为胜义。 圣智内证。 过前四俗复名胜义。 此中世间即胜义谛。 乃至。 胜义即胜义谛。 皆持业释。 或胜义之谛。 依士无失次出谛体。 第一世俗体者。 显扬论说。 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 或无实体。 或体实无但有情.名都无体性。 然通有用无用二法。 瓶等有用。 我等用无。 涅槃第十三云。 有名无实。 如我众生.乃至。 旋火之轮。 及名句等五种世法。 是名世谛。 众生等无用。 火轮等体无。 第二世俗体者。 瑜伽论说。 谓所安立蕴.处.界等。 涅槃亦言。 诸阴界入名为世谛。 即有无为诸法体事。 有别体用异于初俗。 第三世俗体者。 显扬论说。 谓所安立预流果等.及所依处。 即诸圣果.四谛理等。 涅槃亦言。 有八苦相名为世谛。 第四世俗体者。 瑜伽论说。 即所安立胜义谛性。 涅槃说言。 若烧.若割.若死.若坏名为世谛。 由可烧割等。 无有常一我法等相。 即二无我名世俗也。 第一俗体假名安立。 后三俗体有相安立。 第一胜义体者。 成唯识说。 谓蕴.处等事。 涅槃亦言。 有名有实名第一义。 蕴.处.界.等亦是胜义。 第二胜义体者。 成唯识说。 谓四谛等因果体事。 涅槃亦言。 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 第三胜义体者。 成唯识说。 依诠门显二空真如。 涅槃亦言。 无八苦相名第一义。 总观诸法为二无我。 故无苦等名胜义也。 第四胜义体者。 瑜伽论说。 谓非安立一真法界。 涅槃亦言。 实体者即是如来虚空佛性。 又言无烧割等名第一义。 不依无我而显真故。 前三胜义有相故安立。 第四胜义无相非安立。 初之一俗心外境无。 依情立名名为世俗。 第二俗谛心所变事。 后之二俗心所变理。 施设差别即前三真。 其第四真唯内智证。 非心变理。 随其所应即是三性。 上来第一显名辨体。 第二三乘浅深门者。 于中有二。 初辨三乘。 后显浅深。 二乘自说虽不作二谛观行入真。 今说于彼亦证生空。 加行观时许观真俗。 涅槃云。 世谛第一义谛。 皆有中智及上智。 故知世谛者名为中智。 分别世俗无量无边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是名上智。 此乃俗谛中智上智。 一切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灭。 是第一义。 是名中智。 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是第一义。 是名上智。 此胜义中以种别智为上。 一切总智为中。 如下广说。 同仁王经难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 若有谛不应一。 若无智不应二。 即显人法皆有二谛。 以人相望。 异生为下。 二乘为中。 如来为上。 由此人法各分二重。 是故三乘皆有二谛。 声闻乘二谛者。 第一世间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 此中唯取所执实我不取实法。 设执实法不障果故。 亦不取之。 第二道理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蕴.处.界等三科体事。 声闻多为三义观故。 第三证得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四圣谛理。 依此加行修证得故。 第四胜义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生空真如。 依生空门证真如故。 第一世间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三科等法。 第二道理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四圣谛理。 第三证得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生空真如。 第四胜义胜义谛者。 谓非安立生空无我。 废诠谈旨一真法界。 此中安立非安立相。 准前应知。 故诸论中第二第三世俗谛等。 多依声闻境界而说。 独觉乘二谛者。 此与声闻所执所证体虽无异。 根有上下行有浅深故成差别。 第一世间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 既与声闻所执无别。 亦唯取彼执实我等。 非执法等。 不障果故。 第二道理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流转等法。 独觉多缘此为境故。 第三证得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杂染顺逆观察。 及于净品顺逆因果等。 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法。 依此加行修证得故。 第四胜义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生空真如。 第一世间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流转有支。 第二道理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十二有支杂染顺逆.观察净品顺逆等。 七十七智.四十四智等。 第三证得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生空真如。 第四胜义胜义谛者。 谓非安立生空无我废诠谈旨一真法界。 既与声闻所悟证一。 后二胜义不异声闻。 又复独觉所悟所执虽同声闻。 而根不同。 行缘亦异。 又上兼下。 声闻行缘必独觉法。 故蕴等法四圣谛理。 亦独觉境。 下不兼上。 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七十七智等。 除大利根非余声闻境。 菩萨乘二谛者。 既与二乘根性不同。 行缘有别。 悟执亦异。 第一世间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瓶军林等.我有情等。 此中通取实执人法。 障自果故。 第二道理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十六善巧。 辨中边论第二卷。 菩萨藏经第十七说。 一蕴。 二界。 三处。 四缘起。 五处非处。 六根。 七世。 八谛。 九乘。 十者有为无为善巧。 菩萨缘此十种为境除我法执。 瑜伽论说六种善巧。 谓即十中前之六种。 或说七种。 更加于谛。 第三证得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三性.三无性.唯识妙理。 缘此为境而证得故。 第四胜义世俗谛者。 谓所安立二空真如。 菩萨双证二空如故。 第一世间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十善巧等。 第二道理胜义谛者。 谓所安立三性等理。 第三证得胜义谛者。 谓二空如。 依二空门而证得故。 第四胜义胜义谛者。 谓非安立二空无我一真法界。 所悟所执既异二乘。 所证所断宽狭亦别。 上必兼取下。 二乘境行必菩萨境行。 故十善巧摄蕴等法。 诸论多说第二.三俗。 三科.四谛以为体性。 下不及上。 菩萨境行非二乘所知故。 法空如.三性.三无性非二乘境。 二四谛中。 初一俗谛假名安立。 后三世俗.前三胜义有相安立。 第四胜义废诠谈旨无差别相。 唯非安立。 自内证故。 言浅深者。 谓于人法浅深而推。 依人依法皆通二四谛。 依人浅深者。 涅槃经言。 出世人知者名第一义谛。 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世谛即第一义谛。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如五阴和合称言某甲。 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俗谛。 解阴无有某甲名字。 离阴亦无某甲名字。 出世之人如其性相。 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 依法浅深者。 涅槃经中自具解释。 下教摄中当广显示。 如五蕴法若所执蕴。 随其执情即第一俗。 此五蕴事即第二俗。 五蕴之上因果等道理即第三俗。 观此五蕴无二实我。 依二无我所显真理即第四俗。 以说依诠显真如故。 其五蕴事即第一真。 因果等理即第二真。 此五蕴上二我无时。 依门显实即第三真。 观五蕴如自内所证废诠谈旨一真法界即第四真。 前前为麁。 后后细故。 成唯识论第七卷云。 若依世俗说离于心别有心所。 即第二俗。 事差别故。 若依胜义心所与心非离非即即第二真。 因果道理非即离故。 第三世俗准。 亦如是。 今望真说。 又第七云。 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 即第二俗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即第四真。 又彼卷解。 八识自体非定一异即第三俗。 对心言绝即第四真。 虚妄识性是第一俗。 真实识性即第四真。 即以初俗对四真。 第二俗对三真。 第三俗对二真。 第四俗对一真。 理皆如是。 由准是理一一推寻。 从麁入细相对为言。 通二四谛。 第三相摄问答门。 于中有二。 一诸教相摄。 二问答分别。 诸教相摄者。 如涅槃经第十三卷。 迦叶菩萨白佛言。 昔佛一时在恒河岸尸首林中。 尔时如来取其树叶告诸比丘问其多少。 乃至未所说法如林中叶等。 迦叶难言。 如来所了无量诸法。 若入四谛即为已说。 若不入者应有五谛。 佛赞迦叶。 如是诸法悉已摄在四圣谛中。 迦叶复言。 若在四谛。 如来何故唱言不说。 佛言。 善男子虽复入中。 犹不名说。 何以故。 善男子知圣谛有二种智。 一者中。 二者上。 中者声闻缘觉智。 上者诸佛菩萨智。 善男子知诸阴苦名为中智。 分别诸阴有无量相悉是诸苦。 非二乘所知。 是名上智。 我于彼经曾不说之。 处界及色受想行识此为苦谛。 并集灭道皆说有中智及上智。 善男子知世谛者。 是名中智。 总相知故。 分别世谛有无量无边非一乘所知。 是名上智。 别相知故。 知一切行无常等。 是第一义中智。 总知三法印故。 知第一义无量无边不可称计。 非二乘所知。 是名上智。 古来解云即恒沙万德无量无边。 此上经文因迦叶问二谛所由。 世尊答中显一一法皆有上中智。 以明二谛别故。 谛者实也。 凡夫不了。 唯圣者证。 凡夫智缘而不能证名为下智。 由对彼智但说依中上二智立于二谛。 据实而说。 法有胜劣。 智有深浅。 但立二谛。 今形凡位智说中上。 证实唯二。 若总相说。 二乘形上下。 即下上摄故。 如根上下智力。 随其所应。 次经当显。 文殊白言。 第一义中有世谛不。 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 如其有者。 即是一谛。 如其无者。 将非佛妄语耶。 善男子。 世谛者即第一义谛。 此明二谛不相离义。 世尊。 若尔者即无二谛。 佛言。 善男子。 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善男子。 若随言说即有二种。 一者世法。 二者出世法。 善男子。 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义谛。 世人知者名为世谛。 此明依人智有浅深显二谛别。 善男子。 五阴和合称言某甲。 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 解阴无有某甲名字。 离阴亦无某甲名字。 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 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 或有法有名有实。 或复有法有名无实。 善男子。 有名无实者。 即是世谛。 有名有实者。 是第一义谛。 善男子。 如我.众生.寿命.知见.养育.丈夫.受者.作者.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旋火之轮.诸阴界入。 是名世谛。 苦集灭道名第一义谛。 善男子。 世法有五种。 一者名世。 二者句世。 三者缚世。 四者法世。 五者执着世。 善男子。 云何名世。 男女.瓶衣.车乘.屋舍。 如是等物是名名世。 云何句世。 四句一偈。 如是等偈名为句世。 云何缚世。 捲合.系结.束缚.合掌是名缚世。 云何法世。 如鸣钟集僧。 严鼓试兵。 吹贝知时。 是名法世。 云何执着世。 如望远人有染衣者。 生想执着言是沙门非婆罗门。 见有结绳横佩身上。 便生念言是婆罗门非沙门也。 是名执着世。 善男子如是名为五种世法。 善男子。 若有众生。 于如是等五种世法。 心无颠倒。 如实而知。 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 若烧.若割.若死.若坏是名世谛。 无烧.无割.无死.无坏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 有八苦相名为世谛。 无生.无老.无病.无死.无爱别离。 无怨憎会。 无求不得。 无五盛阴。 是名第一义谛。 复次善男子。 譬如一人多有所能。 若其走时即名走者。 或收刈时复名刈者。 若作饮食名作食者。 若治林木即名工匠。 锻金银时言金银师。 如是一人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 其实是一。 而有多名。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名世谛。 十二因缘和合生者名第一义谛。 古来释云。 五阴和合以来后之七番当法辨相。 于中麁分有二。 一大。 二小。 细分有四。 一立性宗。 即小乘中浅说诸法各有体性。 萨婆多等也。 二破性宗。 即小乘中深说诸法假有无性。 成实论等也。 三破相宗。 即大乘中浅破诸法因缘之相。 宣说诸法毕竟空寂。 中.百等论也。 四显实宗。 即大乘中深说妄情所取诸法毕竟非有真实法界常住不坏。 涅槃等也。 于此四中皆有二谛。 上七番中。 初三是其立性宗中所辨二谛。 次二是其破性宗中所辨二谛。 次一破相宗中所辨二谛。 后一显实宗中所辨二谛。 今此文中。 以深摄浅故备论之。 就初宗中依婆沙等。 具说有七番。 不能繁引。 一情理分别。 妄情所取我众生等。 以为世谛。 无我之理为第一义。 二假实分别。 瓶衣.车乘.舍宅.军林。 如是一切假名之有名为世谛。 阴.界.入等实法之有为第一义。 故杂心云。 若法分别时。 舍名即说等。 分别无所舍。 是说第一义。 三理事分别。 阴.界.入等事名为世谛。 其十六行法相道理为第一义。 四缚解分别。 苦集是世。 灭道第一。 五劣胜分别。 苦集及道理中非上。 同名世谛。 灭谛精胜。 说为第一。 六空有分别。 于彼四谛十六行中。 除空无我皆名世谛。 空与无我理中精妙。 说为第一。 七行教分别。 教名世谛。 行名第一。 故杂心云。 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觉品是名第一义。 今此但彰初之三门。 余略不辨。 第一先就情理分二。 五阴和合称言某甲。 凡随所称计有我人。 是名世谛。 圣人解阴无有某甲离阴亦无。 名第一义。 第二约就假实分二。 先分二法。 有名有实是其实法。 阴.界.入等依名求法有体可得故言有实。 有名无实是其假法。 瓶衣.车乘.舍宅.军众。 如是一切假施设其名。 推求无体故曰无实。 下就谛辨假为世谛。 实为第一。 第三约就理事分二。 事为世谛。 理为第一。 事有假实。 如我众生乃至兔角旋火轮等。 是其假事.诸阴.界.入是其实事。 此等一切同名世谛。 苦集灭道法相道理为第一义。 次下就其破性宗中以辨二谛。 于中两门。 前门就其假法空有以辨二谛。 后门就其实法空有以辨二谛。 就前门中先明世谛。 世法有五。 后于是五法心无颠倒名第一者。 知其性空不亦实性名无颠倒。 就后门中若烧割等名世谛者。 五阴诸法同名世谛。 无烧割等名第一者。 诸法性空名第一义。 次下就其破相宗中以辨二谛。 八苦之相以为世谛。 无八苦相为第一义。 问曰此宗所辨二谛与前何别。 古来释云。 前说因缘假有以为世谛。 此宗宣说妄相之有以为世谛。 前宗宣说无性之空为第一义。 此宗宣说无相之空为第一义。 有斯别耳。 次就第四显实宗中以辨二谛。 事相缘起以为世谛。 法性缘起名第一义。 先喻.后合。 喻相云何。 譬如一人随用分多。 若其走时名为走者。 收刈之时名收刈者。 如是所说父母生边名为世谛。 因缘生边名为第一。 古来解云。 因缘所生凡有六重。 一事因缘所生。 如毗昙说。 二法因缘所生。 唯苦无常生灭法数。 三假因缘所生。 如成实说。 四妄相因缘所生。 犹如幻化。 五是妄想因缘所生。 如梦所见。 六是真实因缘所生。 所谓佛性十二因缘如水起波。 前五缘生竝是世谛。 今据第六故名第一。 上解虽精。 今解小别。 此中二谛。 唯明显实宗中二谛。 不说小乘及破相二谛。 显实自有破于相故。 诸小乘计二十部殊。 佛岂悬为大唐所有。 说二小宗所有二谛。 由此应言。 后七番中初番举事。 释前依人以立二谛。 经言凡夫随其所称名为世谛。 出世之人如其性相。 而能知之名第一义。 故知但是重显前义。 令知二谛依人相待亦建立之。 以下六番依法胜劣相对建立。 虽不分明差别分别。 义推即是此中四重。 前第二番有名无实是世俗者。 即此初俗。 显扬等说如我有情等。 正与此同。 有名有实名第一义。 即论所说四种胜义。 皆有名体故。 即显我有情等唯俗非真实最为卑劣。 余皆胜此可为胜义。 或唯三科对我众生等。 有名有实名第一义。 亦不违理。 相可知故。 第三番中如我众生乃至诸阴.界.入是名世谛。 四谛是第一义者。 此以二类对四谛理俱名世俗。 我乃至旋火之轮但有其名无体用。 法更重说为世俗谛者。 显不唯形于三科法名为世俗。 亦形四谛等名世俗故。 准余世俗皆可通形。 其阴.界.入等有名有体。 前第二番。 以初有名无体用法。 形阴.界.入。 阴界入法名为真谛。 即四真中初胜义摄。 显此非唯是胜义故。 复以三科形于四谛。 事劣于理即为俗故。 即是论中第二世俗。 四谛即是第二胜义。 第四番中世法有五。 名为世俗。 知世俗如此名真者。 显初世俗不唯我等但有其名无体用法。 其无实体有用之法亦初俗故。 显扬等说房舍.军林等亦初世俗故。 以无实体我等类同最卑劣故。 无倒知此唯有蕴等都无真实名句等法。 是第一义。 四胜义中皆无所说五世法故。 或三科中实无此五。 此番状似说之非次。 以蕴.界.入既说通真。 恐此有用无体之法亦通真谛。 为显不然因释彼疑。 故今方说。 五种世中。 初二能诠。 次二所诠。 后一标相。 显能所诠若情若事皆有假立非真实故。 作差别说。 更无异义。 第五番中若烧.割等名世谛等者。 此之一对显二无我名为世俗。 外道异生执我常一。 佛说为无。 以五蕴等可烧割等。 无彼实我一常之相故。 烧割等二无我也。 后番以此无我形于苦谛理等说为真谛。 即第三真。 今以之对一实真如。 真如不依可烧割等诠门显故。 即胜义胜义故。 二无我等依诠显实名为世俗。 第四胜义世俗所摄。 不尔此言有何诠理。 世尊不说无义言故。 一实真如即是第四胜义胜义。 第六番中八苦相等名世等者。 前以四谛对蕴等名真。 今以之对二无我等无八苦相法。 即成世俗。 第三证得世俗所摄八苦。 即是苦谛理故。 偏举一苦类余三谛。 此番应在第五番说。 前第五番应第六说。 以言便故前后不定。 第七番中所说法喻。 总明二谛体无差别。 随其人智及于法中。 空有.事理.浅深诠旨四重二谛。 胜劣相形成真俗故。 世人但知父母所生名为世俗。 出世之人知因缘生名第一义。 此随人智以分二谛。 父母所生假事麁浅名为世俗。 因缘生者实法细深名为胜义。 此随于法以分二谛。 总明二谛差别法喻。 更无别门。 审观经意。 虽有七重。 以义而推与论无别。 经为根本义依法相以宣扬。 论是末宗禀佛言而成理。 岂复自为[矛*牟]楯。 苟出胸襟而已哉。 故知经论所说无别。 但由解者分别不同。 作此会经亦应允当。 何以得知形无烧割等。 即一实真如胜义胜义所摄。 涅槃又说。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白佛言。 世尊所言实谛其义云何。 佛言。 善男子。 言实谛者名曰真法。 善男子。 若法非真不名实谛。 善男子。 实谛者无颠倒。 无颠倒者乃名实谛。 善男子。 实谛者无有虚妄。 有虚妄者不名实谛。 善男子。 实谛者名曰大乘。 非大乘者不名实谛。 善男子。 实谛者是佛所说非魔所说。 非佛说者不名实谛。 善男子。 实谛者一道清净无有二也。 善男子。 有常.有乐.有我.有净。 是即名为实谛之义。 此意即说无烧割等真如为谛。 唯是胜义非俗谛摄。 最殊胜故。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 若以真实为实谛者。 此真实法即是如来虚空佛性。 若如是者如来虚空及与佛性无有差别。 佛告文殊师利。 有苦有谛有实.有集有谛有实有灭有谛有实.有道有谛有实。 善男子。 如来非苦非谛是实。 虚空非苦非谛是实。 佛性非苦非谛是实。 文殊师利所言苦者为无常相。 是可断相是为实谛。 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 是故为实。 虚空佛性亦复如是。 此经文意。 一实真如在缠名佛性。 在果名如来。 法性空如。 亦因空显故名虚空。 非安立故非四谛摄。 此经即是废诠谈旨一真法界。 苦集灭道是四谛事。 谛即四理。 实为四如。 由此真如非苦非谛但是实摄。 又如前所引。 瑜伽.显扬说有二谛。 但说俗有四与此四同。 唯说真有一。 即非安立。 唯第四真。 前三不离俗后三故。 所以不说。 又有差别名为安立。 故说四俗。 无有差别名非安立。 故唯一真。 成唯识论第九卷中四真具有。 广具显故。 示胜于俗亦有差别。 胜鬘一谛第四真收。 仁王二谛各自名摄。 中边论.显扬.唯识第八。 说此二谛各有三种。 俗谛三者。 一假世俗。 二行世俗。 三显了世俗。 如次应知即三自性。 真谛三者。 一义胜义谓真如。 二得胜义谓涅槃。 三行胜义谓圣道。 此假世俗第一俗摄。 唯有假名都无体故。 此行世俗第二第三世俗所摄。 有为事故。 心上变似四谛相理。 理不离事故依他摄。 第二第三世俗摄也。 显了世俗第四俗摄。 依二空门所显了故。 准义应入四胜义中。 易可知也。 其义胜义第四真摄。 此得胜义第三真摄。 因证显故约得辨故。 此行胜义第二真摄。 无漏真智理稍胜故。 若随其事第一真摄。 随其所应入四世俗。 易可知也。 若说四谛苦集灭道为得胜义。 即第三俗第二真摄。 论自说故。 瑜伽第四十六云。 何名谛施设建立。 谓无量种。 或立一谛。 谓不虚妄谛。 第四真摄。 或立二谛。 一世俗谛。 二胜义谛。 仁王般若。 波斯匿王白言。 世尊。 世谛中有第一义谛不。 若有者谛不应一。 若无者智不应二。 与瑜伽同随名次第二谛所摄。 或立三谛。 一相谛。 二语谛。 三用谛。 所诠能诠体用离合有差别故。 相谛通真俗。 语用初三俗。 唯非真中后二所摄。 或立四谛。 一苦。 二集。 三灭。 四道。 如前已说。 杂染清净二类各有因果殊故。 或立五谛。 一因谛。 二果谛。 三智谛。 四境谛。 五胜谛。 前四安立。 后一非安立。 安立之中能有.所有.心境异故。 初因果谛。 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境通真俗。 智唯第二第三俗谛。 第一第二真摄。 第五胜谛第四俗谛。 第三第四真谛所摄。 或初四种集苦道灭如次配摄。 后一真如。 或立六谛。 一谛谛。 二妄谛。 三遍知谛。 四应永断谛。 五应作证谛。 六应修习谛。 胜义世俗二类有殊。 染净因果两各异故。 谛谛通四真。 义理皆胜故。 妄谛通四俗。 义理皆劣故。 或谛谛是理。 非初二俗。 是后三真。 妄谛如幻是初二俗真第一摄。 后四如次即是四谛。 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或立七谛。 一爱味谛。 二过患谛。 三出离谛。 四法性谛。 五胜解谛。 六圣谛。 七非圣谛。 集苦道灭次第初四。 意解思惟圣凡所知种类异故。 初四谛者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意解思惟第四俗谛第三真摄。 依诠行相二无我故。 四真四俗皆是圣谛。 圣知有无事理别故。 凡于初俗坚着妄说以为实故。 非二圣谛。 圣知为无可初俗摄。 余处或立七谛。 爱味.过患.出离.应知.应断.应证.应修。 单重二观观于四谛。 第二观中除道谛故。 亦第三俗第二真摄。 或立八谛。 一行苦性谛。 二坏苦性谛。 三苦苦性谛。 四流转谛。 五还灭谛。 六杂染谛。 七清净谛。 八正加行谛。 依于三苦.生死.涅槃.有无漏品.圣因别故。 初四及第六第二第三俗谛第一第二真谛所摄。 第五及第七第三俗谛第二真谛所摄。 净因果故。 或第四俗第三第四真谛所摄。 第八正加行谛。 第三第四俗谛第二第三真谛所收。 胜鬘经中亦说八谛。 有作无作各有四种。 对劣胜机说浅深理。 种类别故。 有作声闻四谛。 定属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无作四谛菩萨四谛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或第四俗第三真摄。 依诠显旨非安立故。 或说九谛。 一无常谛。 二苦谛。 三空谛。 四无我谛。 五有爱谛。 六无有爱谛。 七彼断方便谛。 八有余依涅槃谛。 九无余依涅槃谛。 依苦四境后有常断二种爱集一道二灭而分成故。 此是四谛即第三俗第二真摄。 或说十谛。 一逼切苦谛。 二财位匮乏苦谛。 三界不平等苦谛。 四所爱变坏苦谛。 五麁重苦谛。 六业谛。 七烦恼谛。 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谛。 九正见谛。 十正见果谛。 初五有漏果。 次二异熟因。 次二出世道。 后一无为灭。 苦谛五中初一摄四苦。 谓生老死怨憎会苦。 第二即是求不得苦。 第三是病苦。 第四是爱别离苦。 第五是略摄一切五取蕴苦。 八苦二集两道一灭有差别故。 第三俗谛第二真摄。 此中且略配谛相摄。 巨细义门皆应别说。 颂曰。 不虚.真.相.苦。 因谛.及爱.行。 无常与逼切。 增十谛各初。 问答分别者。 问曰虽说二谛四种不同。 此中何者名为安立。 何者名非安立。 答显扬论说。 四种俗谛皆是安立。 瑜伽论说。 第四胜义是非安立。 故前三真亦是安立。 体即是俗后三谛故。 问若是安立谛。 已立为谛。 何故复说非安立谛。 答瑜伽论中六十四云。 唯说安立离非安立。 二种解脱不应理故。 一者于相缚。 二于麁重缚。 若有行于诸安立谛。 行皆有相。 于诸相缚不得解脱。 相不脱故。 于麁重缚亦不解脱。 若有行于非安立谛。 不行于相。 不行相故相缚解脱。 相缚脱故于麁重缚亦得解脱。 问若非安立已立为谛。 何须复说安立谛耶。 答六十四。 说为令资粮及方便道得清净故。 有所厌舍。 有所修习。 有所进趣。 有所了知。 故立安立。 问若行有相。 二缚解脱有何过失。 答六十四说。 有极善定心。 依第四静虑。 于顺决择分善法中转。 缘诸谛时。 于二种缚应得解脱究竟清净。 以有相心相缚犹在。 若能治心许有相者。 与所治心竟有何别。 又世出世道二种有殊。 故行有相不得解脱。 要依无相非安立谛。 由此证知无分别智定无相分而能断惑。 问但立一俗一真即得。 何须立四。 答此谛但应摄行归真总立一谛。 胜鬘经说一实谛。 是唯如来藏。 是为一实。 余有起尽。 或是所取非一实故。 若以事理安立非安立而论。 但应立二。 六十四说。 一真法界名为胜义。 余名世俗。 仁王经中说二亦尔。 若随人法有胜有劣。 应各立二。 涅槃经中随人随法亦说二谛。 或俗及真皆有二谛。 若以空.及事.理。 义.得.行殊。 显扬论等二谛之中皆有三种。 若以诸法有无.事理.浅深.诠旨。 义各别故。 二谛之中各说四重。 又瑜伽释言。 世俗胜义皆有世间所成.道理所成.证得所成.真理所成。 由是世俗及胜义谛各分四种。 于劣法中世间所成等立四世俗。 于胜法中世间所成等立四胜义。 故非增减。 问此二谛为同为异。 答亦同亦异。 仁王经云。 世谛之中无第一义。 智不应二。 若言有者智不应一。 涅槃经言。 世谛者即第一义。 有别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 故不可说定同定异。 第一世俗有名无体。 俗中极劣无可过胜。 假名安立。 唯俗非真。 是名为异。 第四胜义体妙离言不可施设。 真中极胜。 超过一切。 唯真非俗。 是名为异。 余可为同。 由此二谛四句分别。 有俗非真。 谓第一俗。 有真非俗谓第四真。 有真亦俗。 谓前三真俗后三谛。 有非真俗。 谓除前相。 第四胜义不能自胜。 待于四俗故名胜义。 故前三真亦名为俗。 第一世俗不能自俗。 待于四真名为世俗。 故后三俗亦名为真。 第一胜义待一俗名胜。 第二胜义待二俗名胜。 第三胜义待三俗名胜。 第四胜义待四俗名胜。 第一世俗待四真名俗。 第二世俗待三真名俗。 第三世俗待二真名俗。 第四世俗待一真名俗。 故若有俗时亦必有真。 若有真时亦必有俗。 俗是真家俗。 真是俗家真。 有俗亦有真。 无真亦无俗。 故非遣依他而证圆成实。 非无俗谛可得有真。 真俗相依而建立故。 如是所说四种二谛。 经论虽有。 诸德虽传。 然诸后学未能疎演。 基随翻译之次。 略纂所闻。 其间委细后更谘审。 所以编集以为一章。 庶后学徒详而易矣。 可谓义高千叶。 理光万代。 赞咏吟讽何以畅其欢情。 所恨徒响伯牙之琴。 虚尽卞和之璧耳。 大乘法苑义林章第二治承五年六月三日此卷移点了圣玄大法师 生年六十八传领求法沙门信定宽文十二年(壬子)十月 日如形令修补了清兼法印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0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