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界图记丛髓录 内容: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一乘法界图。 合诗一印。 五十四角。 二百一十字。 夫大圣善教无方。 应机随病非一。 迷之者守迹。 不知失体。 勤而归宗未日。 故依理据教。 略制盘诗。 冀以执名之徒。 还归无名真源。 读诗之法。 宜从中法为始。 盘回屈曲。 乃至佛为终。 随印道读。 死涅槃常共和是故界实宝殿穷坐生意如出繁理益行法意如捉巧实觉不人境中事利者严归资粮善际正思大能昧冥得还庄家得以缘中便议贤人三然器本宝随分陀无道时雨普海印无随际尽无尼罗得床心宝佛十别分生叵息妄想必不旧发益生满虚空众法佛为名动不来初成别隔乱杂不性余境妙不守自十方一切尘中仍圆非真微无名性含即念一念亦即融知性极相无随中是劫即一如相无所甚深绝寂缘尘无远量无是互二智证切一来成微量劫九世十世相诸法不动本一一一即多切一即一一中多切一中一乘法界图(至)二百一十字。 大记云。 以此一乘法界图等分配俨师五重海印。 谓一乘法界配忘像海印(记破初幅云此配释)。 图之一字配现像海印。 谓图者像也。 经云。 即如其像现神通力。 藏师释云。 如其所念。 如上一百二十四问及下至第六会来所说法门。 答此问者皆于如来法界身中无不圆明。 顿现其像(云云)。 下经云。 清净法身中。 无像而不现故也(已上)。 此文通于内证外化。 今约内证配也。 合诗一印配佛外饷海印。 谓诗表普贤机。 印表佛外向心。 佛外向心印冥合普贤大机内向心头故也。 五十四角配普贤入定观海印。 谓普贤内证有二义。 一若约佛普贤门。 则普贤入定非但穷证。 外向心印亦乃通证初二海印。 以普贤向内则十佛。 十佛向外则普贤故。 二若约就机作区门。 则于佛外向唯证一分以未满故。 今约后义。 于此净藏定中五教乃至无量乘根性生熟及法界诸法头角顿现故也。 二百一十字配普贤出定在心中及现语言海印。 谓于此海印分示五周因果等法施设文字语言故也。 神琳之意。 则一乘法界图者。 法界之法是所证。 今日我心是能证。 即此能所不可得。 处是一能修之人行位名乘。 如是不动之轨则分齐成故。 云法界也。 法界法之本位是吾五尺身。 欲示此义画作全法界一身之像故云图也。 谓图印中盘者是三乘也。 谓背一乘平道教中无住本体。 盘蛰一念不生不二之处。 乃至着于一相一迹之中报佛果故。 回者是小乘也。 谓不知有法空真如。 但自回着人空理故。 屈者是人天也。 谓不知有出世行德。 屈执五戒八戒人天业故。 曲者是三途也。 谓不知有人天行业。 曲执邪见堕三途故。 如是画尽三乘三途之相故。 云画作全法界一身之像也。 法融大德记云。 一乘法界图有二重简取。 一简教分唯取证分。 谓一乘之法通于证教而言界者简教分也。 以证分者一乘法之究竟际故。 二唯简三乘通取一乘证教二分。 谓以一乘简三乘故。 此一乘之一及此下离始终之一朱印。 与俨师本末相生门中一字印并一义也。 大经之首按一字印者。 欲明一部始终所说文文句句唯现一也。 又五卷疏对邪现正之处按一字印者。 于诸法中若生二解则是邪。 知法是一即是正也。 谓若菩萨起一嗔心。 则六十门普行成百万障也。 良以嗔心起于自他别执之中故。 云若生二解即是邪也。 若菩萨起同体大悲。 则百万障门成六十普行也。 谓见三世间法是自身心。 为起同体大悲故。 云知法是一即是正也。 又入法界品抄按一字印者。 若见诸法为二为三。 即犯八根本罪。 不得入于一乘法界。 若于诸法不生二解。 即得入于一乘法界故也。 此中亦尔。 从始至终非是诠二诠三。 只要现一故耳。 所言一者。 无能所中且强分之。 有能观一有所观一。 谓若了自身心总摄诸法。 无侧无遗绝能所。 则为能观一。 即此身心住处为所观一也。 问于此一中。 云何得入。 答修止观也。 问云何止观。 答若依一乘修止观者。 以六相印印十普法不动各位融而为一。 了了分明者观也。 如印印物不举不转。 如是观智称契于法。 离能绝所一无分别而不动者止也。 乘者于上一处能决定信名为乘也。 不如是信不名乘也。 若三乘则闻真如之法不能顿信。 渐次信故。 有十信。 不能顿解。 渐次解故。 有十解。 乃至不能顿证。 渐次证故。 有十证。 如是渐次至佛果。 故名为乘也。 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者。 是其义也。 若一乘则于上一处。 若起圆信即是圆证故名乘也。 一运即一切运者即此义也。 法者是我身心也。 界者即此身心统包绝待前后际断。 即是法之究竟边际义也。 图者像也。 如为不知象人画作象像而示之。 如是行者不知自之身心是法界佛。 故画作法界佛像而指示也。 入法界品抄云。 今入法界随所相应成法分齐先离其过。 初发心菩萨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 烧尽一切善根堕于恶趣。 离安隐处失人天乐。 亦失大乘境界之乐也。 一生五浊世有余善根。 近善知识。 归趣深法。 发无上心。 闻甚深法。 读诵受持。 向小智人读诵解说。 他人闻已惊疑怖畏。 于菩提心而生退没。 乐声闻乘。 是第一重罪。 唯须知根了心次第为说从浅至深。 又语人言。 汝何能发大乘心。 不如早向声闻缘觉入于涅槃。 是第二重罪。 又语人言。 汝何用学戒威仪当速发大乘心。 受持读诵大乘经典。 身口意业当得清净亦不受恶报。 是第三重罪。 又语人言。 汝不应读诵声闻经典。 当覆声闻经典。 声闻法中不能断结使惑。 当听受清净大乘甚深经典。 此能灭恶生菩提。 善有信受者二人俱得。 第四重罪。 又为求利故说大乘法。 见说大乘得利憎毁轻嫉。 是第五重罪。 又为求利故我解深法。 不言从他闻得违负诸佛菩萨。 是第六重罪。 又作旃陀罗行。 取他善比丘物及三宝物。 赏上官人及与大王。 依王官力轻善比丘嗔嫌憎嫉。 是第七重罪。 又作恶行。 自恃王官胜力。 及恃财施。 轻善比丘。 戏辱斗乱。 非法说法。 舍正经律。 违法立制。 于善行比丘及坐禅读诵经典无恼生恼。 已恼增长。 是第八重罪。 若已犯者当依虚空藏菩萨忏罪灭之。 初发心菩萨若欲弘通大法利益自他者。 先离前过。 后依第九地法师。 法门即应法界。 真秀大德记云。 一者无他之义。 三乘云性一也。 一乘云缘一也。 缘一者。 随约是中道及如也。 此是回向品百句如谓日如月如等也。 虽即是如。 而有日名日相。 月名月相。 不无名相。 然约普贤证者。 无此名相。 但为引三乘依名相耳。 此约普贤教分辨也。 问随约是中道已是甚深。 更约何义为普贤证耶。 答随约是中道及如者。 依三乘教用日名日相等故。 云与教相应也。 此证分者言语道断故绝名也。 心行处灭故离相也。 问若尔此处与净名默何别。 答净名默者以名相倒。 离此名相方为默也。 九会佛默名相中默故玄别也。 谓不舍名相即此名相中默。 非如虚空都无物也。 此约普贤证分辨耳。 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极甚深。 更约何义为十佛境界耶。 答前虽是默名相中默若果分则初初不见名相处也。 问若尔此处无法无物耶。 答如前位中所论之法初初无也。 问然则此中实无法耶。 答具有也。 问有何物耶。 答此是古德所云反情见处也。 乘是运载义。 问上一字中既有三义。 乘亦尔耶。 答尔也。 从异果之因至异因之果者三乘乘义。 今约因即果义名运载也。 此是普贤教分也。 背因果名相。 约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义。 则是普贤证分运载义也。 性海果分则不可说。 故唯云不思议乘。 此约不动名为乘也。 法有三义。 一自体名法。 约三乘云。 牛自体外有马。 马自体有牛也。 约一乘云。 此法侧无彼法。 彼法侧无此法故云自体也。 二对意名法。 约三乘云。 第六意识所对名为法尘。 约一乘。 则无尽意识所对名为法也。 三轨则义可知。 界亦三义。 一性别义。 约三乘云。 善恶无记三性各别故也。 约一乘则于三性中随举全尽各互无侧故。 云性别。 二因义。 约三乘云。 唯生眼识名为眼识。 名言种子。 约一乘则通生六识为眼识。 名言种子也。 二持义。 约三乘云。 异果之因持异因之果。 约一乘则全果之因持全因之果故云持也。 图则依海印像表一乘三乘教及根欲。 谓朱印之前后差别者。 三乘教也。 朱印之圆者一乘教也。 印之前后差别中字则三乘根欲也。 印之圆满中字。 则一乘根器也。 法融德记云。 合诗一印者。 一道朱画合诸黑字方成圆印故云合诗。 问书黑字后画朱画耶。 画朱画后书黑字耶。 答二俱是也。 先书后画者。 以理从事之义。 先画后书者。 以事从理之义也。 俨师虽作七十三印。 但欲现其一印之义。 而相和尚深得师意故。 唯作此一根本印也。 真秀德记云。 诗者图文有七言三十句故云诗耳。 非约韵言也。 一印者。 欲现一大缘起故也。 大记云。 五十四角者。 下文云。 何故印文唯有一道。 答表如来一音故云云。 将性起品十种音历。 对五乘机。 即成五十。 此能应佛具将四摄四无量故。 云四角也。 真秀记云。 五十四角者。 表人知识。 谓五十五知识也。 以合初后二文殊故唯五十四。 合举初后通取中间为一圆智。 普贤知识是所证理。 法界诸法不出理智故也。 二百一十字者。 法知识也。 谓离世间品普惠云兴二百句问。 普贤瓶泻二千句答。 每一句问。 皆以十句答。 故云一十也。 大记云。 二百一十字者。 五周因果。 除初因果于后四周简果取因。 于四周因各有五十位。 故成二百。 其四周中所有果位合四为一。 欲现此果同是十佛果故。 言一十也。 问何故除初因果耶。 答但是所信非所成行故。 问何故果位合为一耶。 答因位既有差别。 平等诠相别故。 果应亦尔。 然欲现同是十佛果故总为一耳。 又云。 此海印中所现三世间十门十法也。 谓下文十钱喻及十普法为二十。 二十各论十玄。 合为二百。 并本十玄故云二百一十也。 又此印为总。 七十三印为别。 就别印中。 将七十印历三际印。 一际各七十故合为二百一十也。 故合二百一十印成一海印三昧总相印也。 七言三十句者。 前之法喻各十。 并本十玄合为三十。 此三十句不出经题七字故。 以七言造诗也。 是故法界之法虽云无尽。 不出二百一十字。 总此即成三十句。 又总此不出七字。 又总此不出理智。 又总此不出一最清净法界。 是故题云一乘法界图也。 清凉疏总释题名中云。 第六卷摄相尽者。 谓从后渐卷乃至不出九会。 九会不离初会。 初会不离总题。 总题不出理智。 非理不智。 故理外无智。 非智不理。 故智外无理。 则理智不二。 亦摄智从理。 离体无用。 摄用归体。 体性自离。 故体即非体。 本来清净。 强名之清净法界。 是以极从无尽乃至一字无字。 皆摄花严性海。 无有遗余。 大圣善教(至)随病非一。 法融记云。 大圣者。 于诸教中今此教主最尊胜故也。 问下四教中能化所化皆不及耶。 答尔也。 问三乘能化三身但是一乘十身之大用。 何云不及耶。 答既云但是十身之用故不及也。 问十佛即自受用佛即树下佛也。 何云不及耶。 答若约此义可云及焉。 然欲辨教品云不及耳。 清凉疏教起因缘中云。 今说此经佛为真为应为一为多。 若言真者。 何名释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见。 若云应者。 那言遮那处莲花藏大菩萨见见佛法身。 若云一者。 何以多处别现。 若云异者。 何以复言而不分身。 故说此经佛并非前说。 即是法界无尽身云真应相融一多无碍(云云)。 先明十身后彰无碍。 言十身者。 自有二义。 一约融三世间为十身者。 一众生身。 二国土身。 三业报身。 四声闻身。 五缘觉身。 六菩萨身。 七如来身。 八智身。 九法身。 十虚空身。 二就佛上自有十身。 一菩提身。 二愿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庄严身。 六威势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云云)。 言无碍者。 略有十义。 一用周无碍云云。 十圆通无碍。 谓此佛身即理即事。 即一即多。 即依即正。 即人即法。 即此即彼。 即情即非情。 即深即广。 即因即果。 即三身即十身。 同一无碍法界身云。 法融记云。 善教者。 约三乘。 则此生他世顺益者善也。 此生他世违损者恶也。 于此二中无可记别者无记也。 约一乘。 则只是善也。 何者。 谓俨师云。 圆通之致处无不善触缘斯顺不择物而施(已上)。 故知一乘唯一善耳。 问若尔无记与恶只一善耶。 答尔也。 问尔则举恶时亦如是耶。 答尔也。 然云善者约随举无侧义云耳。 无方者。 若三乘则随说一二乃至无量非是无方。 何者。 三乘之教随别机说故非无方。 一乘之教随说谛缘度等彻于海印究竟之际自在而说故云无方也。 应机随病非一者。 犹如小医各别与药。 若大医王普集天下种种诸物作一团药。 无问病之若于差别。 平等普与。 病无不治。 一乘之佛亦复如是。 普应诸教机根之病。 唯以一种海印定法称根而说。 声闻人中与全海印四谛之法。 独觉人中与全海印缘生之法。 菩萨人中与全海印六度之法。 乃至熟顿人中亦全全与之耳。 大记云。 不四教人皆病机也。 圆机则不尔也。 又圆教之机有大病也。 起一嗔心即有百千障碍门故。 真秀记云。 大圣者。 对下三乘小圣云大圣也。 善教者。 文持教也。 此文持教从海印定全体而起故。 于一唤水言中火木等法皆具来也。 于一言中诸法具来。 故云教具足。 此水言中有水湿义。 水湿义中具火热等法界诸义。 故云义具足。 如是诸义于水言具。 是故合云一大缘起教也。 问欲用火时用唤水言中所至之火耶。 答此但水缘故。 若用火时用火言中来至之火也。 问若尔水来中火与火来中火别耶。 答至故同也。 问若尔何须更起火来辞耶。 答既须火处须起火辞。 问若火来中火方得用者。 水来中火非实火耶。 答是实火也。 然而是成。 水之火故。 与火中之火为门别也。 无方应机者。 如上善教称法界。 无别取舍之方所故云无方。 此谓无尽圆满总相教也。 应普贤机也。 随病非一者。 下四教也。 旨归章云。 夫以主教圆通尽虚空于尘刹。 帝珠方广揽法界于毫端。 无碍鎔融。 卢舍那之妙境有涯斯泯。 普贤眼之玄鉴浩汗微言。 实叵寻其旨趣。 宏深法海尤穿测于宗源。 今略举大纲。 开兹十义。 撮其机要称曰旨归。 庶探玄之士粗识其致焉。 说经处第一。 夫圆满教起必周侧于尘方既为尽。 法界之谈讵可分其处别。 今从狭至宽。 略开十处。 初此阎浮。 二周百亿。 三尽十方。 四遍尘道。 五通异界。 六谈别尘。 七归花藏。 八重摄刹。 九犹帝网。 十余佛同云云。 演经时第二。 夫以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 况念劫圆融岂可辨其时分。 今略举修短分齐折为十重。 初唯一念。 二尽七日。 三遍三际。 四摄同类。 五收异劫。 六念摄劫。 七复重收。 八异界时。 九彼相入。 十本收末(云云)。 说经佛第三。 问说此经佛卢舍那身既在如前无尽时处。 其佛为是一身为是多身(云云)。 今现此义略辨十重。 一用周无碍。 二相遍无碍。 三寂用无碍。 四依起无碍。 五真应无碍。 六分圆无碍。 七因果无碍。 八依正无碍。 九潜入无碍。 十圆通无碍。 说经众第四。 夫众海繁广。 岂尘算能知。 今统略大纲亦现十位。 一果德众。 二常随众。 三严会众。 四供养众。 五奇特众。 六影响。 七表法众。 八证法众。 九所益众。 十现法众。 说经仪第五。 夫以无限大悲周众生界施化。 万品仪式难量。 今就通别各开十例。 通而论之。 或以音声。 或现妙色。 或以奇香。 或以上味。 或以妙触。 或以法境。 或内六根。 或四威仪。 或弟子人物。 或一切所作。 皆堪摄物。 次别现言声亦有十例。 一如来语业圆音自说。 二如来毛孔出声说法。 三如来光明舒音演法。 四令菩萨口业说法。 五令菩萨毛孔出声说法。 六令菩萨光明亦出声说法。 七令刹海出声说法。 八令一切众生说法。 九以三世音声说法。 十以一切法皆出声说法。 示经教第六。 圆教微言必穷法界既尽。 如来无尽辩力各遍虚空。 毛端刹海复各尽穷未来际。 顿说常说时处无边。 若斯之教岂可限其部秩。 今约准经文析为十类。 一异说经。 二同说经。 三普眼经。 四上本经。 五中本经。 六下本经。 七略本经。 八主伴经。 九眷属经。 十圆满经。 现经义第七。 夫以义海宏深真源眇漫。 略开二类各辨十门。 先明所摽之法浩汗无涯。 撮为十对用以统收。 一教义一对。 二理事一对。 三境智一对。 四行位一对。 五因果一对。 六依正一对。 七体用一对。 八人法一对。 九逆顺一对。 十应感一对。 次明所现理趣者。 巧辩自在势变。 多端。 亦举十例以现无碍。 一性相无碍。 二广狭无碍。 三一多无碍。 四相入无碍。 五相是无碍。 六隐现无碍。 七微细无碍。 八帝网无碍。 九十世无碍。 十主伴无碍。 释经意第八。 夫以法相圆融寔有所因。 因缘无量略辨十种。 一为明诸法无定相故。 二唯心现故。 三如幻事故。 四如梦现故。 五胜通力故。 六深定用故。 七解脱力故。 八因无限故。 九缘起相田故。 十法性融通故。 明经益第九。 夫以信向趣入此普贤法圆通顿益广大无边。 略摄经文现其十种。 见闻益。 二发心益。 三起行益。 四摄位益。 五速证益。 六灭障益。 七轻利益。 八造修益。 九顿得益。 十称性益。 现经圆第十。 夫以法界圆通缘无不契。 谓上九门所现之法总合为一大缘起法。 随有一处即有一切无碍圆融无尽自在。 若随义分开亦有十门。 一处圆。 二时圆。 三佛圆。 四众圆。 五仪圆。 六教圆。 七义圆。 八意圆。 九益圆。 十普圆。 以同一无碍大缘起故。 自在难量不思议故。 是谓花严无尽法海穷尽法界越虚空界。 唯普贤智方穷其底。 迷之者(至)归宗未日。 法记云。 迷之者者。 下四教人也。 以不知一乘无住本法故也。 守迹不知失体者。 比如猎人空守兔迹。 不知兔身之远也。 如是三乘之人三无数劫如说修行所得之果只是迹耳。 守为究竟。 不知失其一乘实体故也。 勤而归宗未日者。 无量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密。 修习种种菩提分法故云勤也。 然而还于一乘之家无日故云归宗未日也。 依理据教(至)无名真源。 法记云。 依理据教者。 理则忘像海印。 谓佛心中证三世间。 而佛证心一无分别也。 教则现像海印。 谓佛所证三世间法不动。 各位性在中道了了现现也。 是故依忘像理道二朱画。 据现像教列多黑字。 作圆印也。 略制盘诗者。 黑字盘于朱画。 朱画盘于黑字故云盘也。 黑盘于朱则事遍于理。 朱盘于黑则理遍于事也。 大记云。 冀以执名之徒还归无名真源者。 有以外化有名相际并为执名。 直约内证为无名真源。 然执名之徒但下四教无名真源者。 若约实则内证外化一无分别之处。 故下文云。 若约理云。 证教两法旧来中道一无分别也。 且约所证。 佛证则名为证分。 菩萨证则名为教分耳。 问守迹之人归真源时。 舍前所守教迹而后归耶。 所守之迹即所归之源耶。 答如后问。 若尔解缘起实体一乘之人亦解四谛缘生等耶。 答见其不动谛缘之名即是无尽圆通之法也。 问若尔守迹之人亦解无尽圆通之法耶。 答约我则非他约其则不开也。 中法为始(至)随印道读。 法记云。 中法为始盘回屈曲乃至佛为终者。 盘回则直见印圆。 屈曲则约诸角曲也。 问若约印道即离始终。 何故约字法始佛终耶。 答若直约理则虽无始终。 如其不示始终则不得入法方便故也。 随印道者。 若唯约字则三乘别教。 若唯约印则一乘别教。 以印随字以字随印则一乘同教。 若具此三则一乘圆教也。 以印随字者。 一乘垂于三乘。 以字随印者。 三乘参于一乘。 上参下垂并同教。 教分记云。 同教者(云云)。 初约法相交参以明一乘。 谓如三乘中。 亦有说因陀罗微细等而主伴不具。 或亦说花藏世界而不说十等。 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 谓如十眼中亦具五眼。 十通中亦有六通。 而义理全别。 此即一乘垂于三乘。 三乘参于一乘。 是即两宗交接连缀引摄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大记云。 就图印文有多义释。 有云。 以俨师五重海印配释者。 初四重则不分文句故皆通配也。 约第五重亦具五重。 以此第五重所具五重分配诸句。 则初证分四句初二重海印也。 次真性下缘起分十四句则第三重海印也。 次能人下利他行四句则第四重海印也。 次是故行者下修行方便四句则第五重海印也。 后四句是修行所得之益也。 初四句中初一句影不现海印。 次一句影现海印。 次一句释前法性无二相也。 后一句释前诸法本来寂也。 问题中约法则法界图。 约喻则海印图。 与此中法性何别耶。 答缘起分中分界种海各别配者。 以随行者之心故尔。 若证分则本不分示界种海故。 但是一味法界之处。 是故法界海印法性同一量也。 是故初会中分界种海。 第二会中不言三别。 而但总云佛刹不可思议也。 依于此印。 若是上根直入证分。 若是中根真性下教分之中而能得入。 若是下根于后行者下修行方便之中方始得入也。 表训真定等十余德从和尚所学此印时。 问云。 不动吾身即是法身自体之义云何得见。 于是和尚即以四句偈子而答之云。 诸缘根本我。 一切法源心。 语言大要宗。 真实善知识。 仍云。 汝等当善用心耳。 表训德作五观释。 一实相观。 二无住观。 三性起观。 四缘起观。 五因缘观也。 初观者法源心与大要宗也。 后四观者根本我也。 因说颂曰。 我是诸缘所成法诸缘以我得成缘。 是因缘观。 以缘成我我无体。 以我成缘缘无性。 是缘起观诸法有无元来一。 有无诸法本无二。 是性起观。 有时非有还同无。 无时非无还同有。 是无住观。 诸法本来不移动。 能观之心亦不起。 是实相观作此五观以呈和尚。 和尚曰。 是也。 以此五观准三十句。 则证分四句实相观。 次十四句无住观。 次四句性起观缘起观。 后诸句缘起观因缘观也。 真定德作三门释。 一理事具德门。 二事融现理门。 三修行增长门。 于此三门表训德。 加不动建立门为四门也。 以此准三十句者。 证分四句不动建立门。 次十四句理事具德及事融现理门。 后诸句修行增长门也。 谓十四句中初四句理事具德门。 此中初一句无住体故理。 次一句无住相故事。 后二句无住用也。 具德者。 真性理中具六道因果小乘因果乃至圆教因果等普贤二十二位。 二十二位中具真性体故也。 后十句则事融现理门也。 谓一尘鎔融含十方之道理现前故也。 修行增长门者。 若分配诸句。 虽属利他四句。 然此中意始从证分或徵或释。 令知自身即是法性耳。 又以四满义科。 则证分四句行实满义。 真性甚深下证满义。 初发心时下法满义。 是故行者下人满义此辞。 亦是训德之义。 上元元年在皇福寺说也。 行满者。 但行满则是证分故。 证满者。 为是证分满足之法方得一中一切一即一切等无碍自在故。 法满者。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以法满足方得成故。 人满者。 不动凡身即满足佛故。 如此印中以此四义科。 文亦于一部大经之中以此四义科也。 谓行满者一部始终只是十佛内证也。 证满者一部始终一多大小无障碍义也。 法满者一部始终唯初发心即满足法成正觉义也。 人满者一部始终即此凡身是自体佛义也。 印则分配诸句。 经则亦通配始终自在科也。 十句章云。 十隔越科文成义自在者。 欲成初会义。 若余诸会处法文句等在于此初自在能成。 如初会义余亦尔。 准之。 其相云何。 若问初会名何耶。 答是忉利天会。 若问说何法。 答是十住法如是言说不违能成义。 何以故。 初会论时为诸会本故。 能摄诸会。 如初会余会亦尔。 随约是本能摄前后也。 法性圆融(至)非余境。 法记云。 何者是法。 借因分诠。 若强指者。 汝身心是。 何是性。 即圆融是也。 云何圆融。 无二相故。 一故无二。 二而无二耶。 非是一故无二。 即其二相直云无二何是诸法。 法性是也。 何故不动圆融故。 何故本来寂。 无二相故。 本来寂处可得名耶。 不可名目。 以无名故。 何故无名。 以无相故。 何故无相。 绝一切故。 若尔此中修证亦绝耶。 绝也。 实无修证耶。 实无也然而圣亦修证。 要须修证。 如何修证。 若可诲者是教分故。 唯大文夫善用心处非余境也。 此证分中一切诸法具耶阙耶。 具也。 若尔亦具遍计非法耶。 何得具耶。 尔则阙耶。 何得阙耶。 谓无有一物非普法故。 何得具耶。 不动遍计非法即满足法。 何得阙耶。 故俨师云。 一乘中何法缺。 非法缺。 何法不缺。 非法不缺也。 真记云。 法性者。 微尘法性。 须弥山法性。 一尺法性。 五尺法性。 若约今日五尺法性论者。 微尘法性须弥山法性等。 不动自位称成五尺。 不增小位不减大位而能成也。 圆融者。 微尘法满五尺。 须弥山法契五尺故也。 无二相者。 微尘虽满。 须弥虽契。 只唯五尺故也。 诸法者。 指前法也。 不动者。 指前性也。 性者无住法性也。 故此和尚云。 约今日五尺身之不动为无住也。 本来寂者。 指前无二相也。 只是五尺法性侧无余物故。 云本来寂也。 无名无相绝一切者。 如上初初不见名相处也。 证智所知非余境者。 唯佛与佛乃可能知故也。 古记云。 表训德问相和尚言。 云何无住。 和尚曰。 即我凡夫五尺身称于三际而不动者是无住也。 问若约三际分之则多种五尺耶。 和尚云。 以是缘之五尺故。 须一即一须多即多也。 问若称三际而不动者即有住耶。 和尚曰。 若不见五尺住处。 将来有住无住我当说也。 又月瑜寺会神琳德云。 昔相元师问真定师云。 无住故无住耶。 有住而无住耶。 答二并不是。 问若尔云何无住耶。 答唯是令住故云无住耳。 问无住令住耶。 有住令住耶。 答亦并不是已上。 此则问虽堪问不堪答。 答虽堪答不堪问处也。 若假言者非如有为法刹那不住故云无住。 非如无为法三际不住故云无住也。 又林德说法之时。 大云法师君白言。 缘起分说法如是。 证分说法云何。 林德默然有顷云。 答之已了也。 云法师君未会。 林德云。 君之起此问时。 所坐之床及一切法界诸法同时发问者是耳。 但君问而余一切法不起问者非也。 法师君白六。 法界咽喉无尽舌端同时发问者缘起分之问乎。 林德云。 三世间法同时发问者证分之问。 称于默然不动者证分之说。 三世间法各住自位本来不动者证分之闻也。 真性其深至随缘成。 法记云。 上证分中指其身心直示法性由无名相机难得入故。 以法性转名真性令其习也。 比如盲人欲学织锦。 匠者教云。 当集具来。 而彼盲人执草绳来。 如是证分绝一切故。 唯证所知。 然以八识妄心而欲证入故。 于此人不能直指证分之处。 乃下一步假作真性之名以示之也。 甚深者。 入真性之门。 谓花藏世界之甚深与弥勒楼阁之甚深也。 花藏世界甚深者。 以一一尘中见法界故。 是故约一微尘求其内外并不可得。 弥勒楼阁甚深者。 谓弥勒弹指开楼阁门。 善财入已顿见三世自身及法与诸善友故也。 极微妙者中道也。 非谓离二边故以为中道。 即约诸边云中道也。 不守自性等者。 由自无性。 以他为性。 由他无性。 以自为性。 故云不守自性随缘成也。 真记云。 问真性与上法性何别。 答有云别也。 谓法性则通真妄取圆融。 又通情非情也。 此则唯是真而又唯是有情门。 以下释真性段约众生十二支故也。 然而今约实云。 真性即是法性也。 所谓真性之体甚深微妙者。 但以不存自性揽诸缘成故也。 若约三乘论者。 自性清净心随无明之风缘成差别万法也。 若自一乘义。 则以缘前无法故。 非先有真性而随缘成。 且吾今日或为水用或为石用。 缘中法界诸法无遗顿起故也。 如是法中而有水名水相。 石名石相等。 故不无名相。 而此名相即无名相。 是故且约众生一无明支。 历十番观。 则不动无明名相即甚深法无所取舍。 故云微妙。 是故不动名相即成无侧名相。 若约普贤证。 则不动无侧名相即正离名绝相。 若约十佛证。 则初初不见名相等也。 如无明支既尔。 乃至老死支皆亦如是。 是故经云。 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 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 无有说者证分说则教分。 道身章云。 若定自古则缘起有性不得自在。 所谓缘起者无性。 无性者无住。 无住者不偏于一。 不偏于一者无所不当。 问如是等理岂不自古。 答三乘中先置一法此法随缘。 一乘不尔。 缘即是法。 缘外无随缘之法。 既云自古。 即知是今缘起故尔。 若定住古又定住今非缘起。 故可云缘起法以无性为真性矣。 大记云。 训德意则真者无住本法也。 性者本分种也。 本分种者。 若指文处初会果地玉海也。 以此五海为本识体。 约此本识。 后诸会中或云种性。 或云行业。 或云愿善决定等也。 谓若上根人直依证分得自身心正即法性。 然此证处绝名相。 故中下之人未能信得。 故说五海是汝本识之源。 由是前机得自身心即是法性。 是故依此真性方始建立本识义。 故于诸教中或说具分赖耶。 或说一分生灭赖耶等。 唯普贤机得自本识是五海之源。 故云十佛普贤大人境。 问真性既如是甚深微妙。 于何义中分二十二位耶。 答以不守自性故。 随我所须地狱乃至佛果等缘成二十二位也。 如是二十二位以普字印。 印则皆普贤自体故。 第三重海印正是普贤大人之境也。 崇业师观释中。 释明难品心性是一之文云。 藏师约寄位释故立遮救重难。 俨师直约一乘种种心湿过海义释。 故云心以无分别为一性。 云何能成种种事耶。 此问意者。 前光明觉品中佛之智光称周法界现只一佛智也。 所以其中列六道因果及小乘因果乃至圆教因果等普贤二十二位者。 以一乘中普贤为教分之轨。 十佛为证分之轨故也。 是故欲示教分之轨故列之耳。 欲得佛智。 若除一物必不得全法界之智。 是故要以六道因果小乘因果等为普贤阿含位。 融鍊其心得成一佛智。 故以佛智为普贤证也。 因此问云。 佛智是一。 云何能生六道乃至佛等种种身心果报等耶。 故经答云。 诸法不自在求实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二俱不相知。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 因此转众苦。 而实无所转。 法性无所转示现故。 于彼无示现示现无所有。 释曰诸法者通于一性及种种果也。 谓一无自故以种种为一。 种种无自故以一为种种也。 是故善恶趣中种种身心皆不相知自位不动。 故云不自在也。 是故俨师云。 无分别不住故。 能成众事也(已上)。 不自在者不住义。 不住义者不动义。 疏云。 作无主故者。 若其身心有主宰而造诸业者。 受种种果。 若身心无主而造业者。 如虚空动作故不受种种果也。 然而从虚空之因生虚空之果故。 因果之义亦不碍也。 疏云。 文云不相知者。 非谓情知。 今言知者。 力性作也。 者力则尘数缘力是中门也。 性则无住法性是即门也。 作者不思议作是中即门之果也。 一切诸法要具中即方有所作也。 非是有自性法去来之义。 故云中门者虚空建立门。 即门者虚空动作门也。 故俨师云。 缘者无侧义。 无侧者力性作也。 昔林德云。 明难一心海者过于湿。 起信一心海者留于湿也。 若立在湿留海中答者。 义有所碍。 若立在湿过海中答者。 义无所碍也。 质应大德在大白山智悟师薮结夏之次。 得大经中法性无所转文。 及孔目中性种性本有习种性修生者非佛法所乐。 乃至云法性外有修生起者缘起可增失等文。 呈于林德云。 此是湿过海之证耶。 林德曰。 是也。 解云。 缘起可增失者。 若谓所证之理从古而有。 能证之智今适始起者。 则以智证理之际望其未证之时。 有增胜义。 故云缘起可增之失也。 智是缘起也。 此中约眼耳等为法性也。 问何故上云由眼耳等故众苦转也。 而次复云是法性故无所转耶。 答不知一切法是普贤身故。 此眼耳等对善恶境起诸业果转众苦也。 今知一切是普贤身。 故眼耳等物正即法性无所转也。 若眼耳等非法性者。 缘起可增失也。 问何知是普贤身耶。 答经中普贤云。 得此究竟三世平等清净法身。 复得清净无上色身。 则何有一物非普贤耶。 问此普贤身如何见耶。 答经云。 普贤身相如虚空。 依真而住。 非国土。 如是见也。 又何者吾身虚空是也。 何者虚空。 吾身是也。 以无侧故。 又六道即是虚空。 虚空即是六道也。 颂曰。 虚空法界为身心。 行住坐卧念相续。 所见诸物亦身心。 念念相续无绝已。 空三印文云。 心性者三种世间为湿过海心。 依海起波。 二波波皆三世间。 故是湿过海心。 依海起波则海因波果。 依波起海则波因海果。 同时互为因果也。 此是大缘起□俗谛大法。 一中一切(至)多即一。 法记云。 问何故不守自性随缘成之次明此句耶。 答凡缘起法二无别自性。 互相以他而为自性。 方能随缘无侧而起。 故不守自性之次明一中一切等义也。 问若缘起法随起无侧者。 唯是缘前无法之义耶。 答就缘论之。 缘前无法。 就性论之。 缘前有法。 何者。 就缘论时。 现于今日缘中之五尺是缘起本法无侧而立。 故缘以前无一法也。 就性论时。 本有性起法体也。 真记云。 一中一切等二句重现缘起体之随缘成义令明了也。 初一句因果道理门。 谓得一而定得十。 得十定得一。 得因而即得果。 得果即得因也。 十缘是因。 所成之一是果。 此因果者即一时中二位不动。 故云因果道理门。 次一句德用自在门。 谓此即彼彼即此。 无碍无侧。 故云德用自在门及位动门也。 问前是中门故有力无力门。 此是即门故有体无体门何云用耶。 答此则因缘当体即因即果之义名为用耳。 非力用之用。 问一中一切者。 十缘是因。 所成之一是果。 然则合能所成为十一耶。 答于一缘中约望他之义为能成因。 绝待之义为所成果。 然此二义无二故非十一也。 大记云。 一中一切下欲现大缘起中因果道理及德用自在之义。 故有此二句也。 崇业师云。 三乘亦有此义也。 谓若初教赖耶识中三性种子与本识体同无记性故也。 解云。 本识体中薰成之义是体门。 又德用自在义也。 三性种子随能薰别者是力门。 因果道理义也。 若熟教中如来藏体是德用自在之义。 若生若灭者以是用故因果道理之义也。 若一乘中随法辨因故。 十普法中随举一法具体具用。 体则德用自在。 用则因果道理也。 道身章云。 问西风波非东风波。 东风波非西风波。 但约二波之水体不二义得言即门。 则约二波不得即门。 若尔但约此事彼事理体无二得言即门。 何得二事不除论相即门耶。 答若放二风水无二波。 既无二波。 以何即何乎。 既以此即彼。 故可知不除二波论相即耳。 非约理体论相即矣。 此中此波之水与彼波之水□体是一。 故波虽无尽体言即一者三乘义耳。 若非此波即无彼波。 若非彼波即无此波。 是中门。 此波非自性故在于彼波。 彼波非自性故在于此波。 是即门者一乘也。 古记云。 入即之中诸家立名非一。 谓或云中门即门。 或云相入相即。 或云相在相是。 或云相资相摄。 或云互相依持力无力义。 互相形夺体无体义。 又古人云。 中门如灯光相入。 故但诸灯用相入耳。 即门如波水相收。 故波体水体无一相即耳。 一微尘中(至)亦如是。 法记云。 微尘者。 初教云。 极微尘。 熟教云。 空隣尘。 一乘云。 总相尘。 此总相尘者。 须小即小。 须大即大。 故尘中顿现十方也。 问下教有方分之尘者与一乘尘何别。 答一乘尘须方分即有方分。 须无方分即无方分。 随须自在故别也。 问无方分之尘非更碎耶。 答亦须碎尽。 何者。 若其情谓所计之无方分则要须用六相分析也。 真记云。 一微尘中含十方者。 摄十方界成一尘故云含十方耶。 揽十方界成一尘已新新更含十方耶。 答二义俱得。 问成一尘时摄十方尽更无有余。 何得新新含耶。 答是须处须故。 成一尘时。 须十方尽须新新含时。 亦不碍后后起也。 大记云。 一微尘者。 佛刹尘数劫中勤修所鍊故。 方能含受十方世界无碍自在。 此是事法最细之初位。 真定德云。 事融现理门者。 约尘含十方之道理云耳。 非谓一尘泯融同理也。 道身章云。 相和尚曰。 一微尘中含十方世界者。 同是无住故尔。 元师问云。 微尘无住小。 十方世界无住大耶。 答一量也。 问若尔何言尘小十方世界大耶。 答微尘与十方世界各无自性唯无住耳。 所言尘小世界大者。 是须处须耳。 非是小故云小大故云大。 所谓不知尘小世界大机中令知尘小世界大故。 且说尘小世界大耳。 非是一向尘小自性世界大自性矣。 亦得云尘大世界小。 道理齐一无住实相也。 古记云。 有弥碎弥小之尘。 有弥碎弥大之尘。 有弥碎如本之尘也。 俱舍颂曰。 极微微金水。 兔羊牛隙尘。 虮虱麦指节。 后后增七倍(已上)。 隙尘者。 游于窓隙日光之尘人眼所见也。 折此至七分之一分者天眼所见也。 此上二尘窓隙尘也。 析此天眼所见至七分之一分者铁尘。 初果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铜尘。 第二果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银尘。 第三果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金尘。 第四果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水尘。 大独觉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微尘。 三十四念断结得菩提之佛所见。 解云。 此上并是遍计分所摄。 析此至七之一极微尘。 初教菩萨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似尘。 自受用佛所见。 解云。 此上依他分所摄。 析此至七之一法尘。 终教佛所见。 析此至七之一空尘。 顿教佛所见。 解云。 终教以后圆成分所摄。 此中色心二法皆是真如所成也。 此终教法尘者意识所缘也。 初教亦说意识所缘。 然终教中立一意识。 故约第一义一心眼所见为法尘也。 析此至七之一总相尘。 普贤眼所见。 此普眼所见之尘则三乘五眼终不能得见也。 故此经中欲示不共别教之义。 约微尘虚空为初位也。 问此一乘之尘与三乘理何别。 答约三乘云则是理也。 约普眼所见则是最细事法也。 此上所说初虽引俱舍。 实非彼论义。 此是林德授融秀之义。 约观心体圣教而说也。 又记云。 七微者。 窓游尘。 羊毛尘。 兔毛尘。 牛毛尘。 金尘。 水尘。 极微尘也。 解云。 窓游尘者。 游于窓隙日光也。 羊毛尘者。 析窓游尘为七分故。 唯止羊毛末也。 兔毛尘者。 析羊毛尘为七故。 不止羊毛唯止兔毛末也。 牛毛尘者。 析兔毛尘为七故。 唯止牛腹下毛末也。 析此为七者透金而出金不碍也。 析此为七者透过于水水不能润也。 析此为七者是极微也。 此一一尘皆生子故名七母尘也。 此极微尘于初教中三无数劫分而析之。 约此初教之尘。 于终教中不可计劫分而析之。 至一乘中二佛世界尘数劫中分而析之。 至最细际方为一乘极微尘也。 无量远劫(至)隔别成法。 记云。 无量远劫即一念者。 竪析一发为十分乃至百分千分。 以其一分置玉板上。 举利刃断。 约其利刃至板之时为一念也。 真记云。 十世者。 一云第十世也。 谓总相念故。 一云十世也。 谓总别合举故。 问总相一世取现在一念者。 别相之世唯是八耶。 答约现在一念。 望现在之过未。 则前后相对而立别相之中。 故别相之世是九非八。 不望前后统包绝待。 则为总相第十世也。 大记云。 九世即入成十世耶。 为约十世更论即入耶。 答二义并得。 故康藏云。 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总句。 总别合成十世也。 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现现成缘起故得相入也。 解云。 初释九世即入成十世也。 后释约十世令相即入也。 旨归圆通钞云。 三乘中立法孤单故时隔于法。 法既流转故时流转也。 一乘中立法圆满故时隔于法。 法不流转故时不流转也。 故缨络经云。 佛告梵摩达王说。 汝前卧狗是汝过去身。 捋我是汝未来佛(云云)。 又罗国僧智通乃相和尚十圣弟子之一也。 居大白山弥理嵓穴修花严观。 忽一日见大猪过穴门。 及通依常礼木刻尊像尽具诚恳。 像语通曰。 过穴之猪是汝过去之身。 我即是汝当果之佛也。 通闻此语即悟三世一际之旨。 后诣相和尚叙之。 和尚知其成器。 遂以法界图印授之也(已上)。 则与梵摩达王事。 虽时有正像之异处亦中边之殊。 然其因缘亦相类也(云云)。 三乘中过去唯狗位。 现在唯人位。 未来唯佛位。 故从过去狗至现在人。 从现在人至未来佛。 故云三乘中立法孤单故以时隔法。 法是无常。 时亦无常。 一乘中过去狗中具人佛。 现在人中具狗佛。 未来佛中具狗人。 故不从过去狗迁到现在人。 不从现在人转至未来佛也。 故云一乘中立法交彻故以时隔法。 法是常住故时亦常住也。 问法虽是一。 互望而成九世耶。 如九世别法亦别耶。 答如后义。 谓且约吾身。 于一年中约月。 则一年十二月故吾身亦十二也。 一月三十日故身亦三十也。 一日十二时故身亦十二也。 一时八刻故身亦八也。 如是一年三百六十日一日百刻故身亦三万六千也。 故如九世别法亦别也。 问约五位论九世者。 昨昨日是过去过去故唯一也。 昨日者约当体则过去现在。 望今日则现在过去。 故具二也。 今日者望昨日则过去未来。 约当体则现在现在。 望明日则未来过去。 故具三也。 明日者望今日则现在未来。 约当体则未来现在。 故具二也。 明明日是未来未来故唯一也。 是故唯是五位互望论故成九世。 则法唯是一。 互望论故亦成九世法也。 何故云如九世别法亦别耶。 答康藏云。 以时与法不相离故故知尔也。 三乘中色心等是法。 约此法上前后迁流之义立为时。 故时即假也。 是故不论此义。 一乘中以时与法不相离故。 时亦是实也。 是故如时之别法亦别也。 道身章云。 如一夜中梦。 已过父及未生子各三有九。 觉时见之。 但在一念心中。 非此心中片分为父。 片分为我。 片分为子。 总在一心。 随举即摄。 九人无所相知。 而非绝无九人之别。 又非一念之外立三为有。 立六为无。 有无同处一念而非有无之别(已上)。 是故但其无我报心。 全为父全为我全为子故。 如九世别法亦别也。 问现在一念简余八世之别义与于九世中无偏当之总义何别。 答俨尊者以喻示相和尚云。 如人梦见父及祖父登上盖屋。 子与孙子在下输瓦。 自处中间传次而授也。 祖父是过去。 过去故唯一位。 父是过去现在。 现在过去故具二位。 中间身则是过去未来现在现在未来过去故具三位。 子是现在未来未来现在故具二位。 孙子是未来故唯一位也。 其在中间传瓦之人约当体则简余八世。 故现在现在也。 通梦五人则于九世中无偏当也。 故此人上具有二义。 是故以总别时隔法也。 道身章云。 俨师迁神十个日前。 学徒进所问讯。 师问大众曰。 经中一微尘中含十方世界与无量劫即一念等言。 汝等作何物看。 众人白云。 缘起法无自性小不住小大不住大短不住短长不住长故尔耶。 师曰。 然之然矣。 而犹生白云何谓师曰。 莫须多噵。 只言一故。 初发心时(至)常共和。 法记云。 问何故九世十世相即之次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义耶。 答证分之法不可得故。 或有行人于此无分故。 为此人以证分之法性转示之云。 一无自性以一切为性。 一尘无自性以十方为性。 无量劫无自性以一念为性。 一念无自性以无量劫为性。 如是名为甚深真性也。 行人意谓。 已知真性如何得证。 故复诲云。 要当以此真性为心而发。 于是行人如是而发。 故发心即满果也。 是故住涅槃时常游生死。 游生死时常住涅槃。 故云生死涅槃常共和也。 所诠章佛种性文云。 第三约一乘有二说。 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 并皆具足主伴成宗。 以同教故。 摄方便故。 二据别教种性。 甚深因果无二。 通依及正。 尽三世间。 该收一切。 理事解行诸法门本来满足已成熟讫故。 大经云。 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 此之谓也。 真记云。 初发心时便正觉者。 约同教云。 三贤十地中十解初发心住成满。 佛复治地住等成满。 佛此无明昧之殊然寄现也。 若自别教。 即吾身心名正觉耳。 无寄十解位也。 生死涅槃常共和者。 若寄位云。 寂灭涅槃之体从缘成生死。 成生死时即性净涅槃之体故也。 约一乘。 则生死涅槃非本自有在。 吾须缘。 何者。 须生死缘中即具涅槃。 须涅槃缘中即具生死故也。 问何者生死。 何者涅槃。 答生死即汝身。 涅槃即汝身。 探玄释经中初发心菩萨即是佛之文云。 或云因中说果。 或云解同佛境。 或云约理平等。 若约三乘教亦得。 如上说。 今寻上下文。 约一乘圆教始终相摄圆融无碍。 得始即得终。 穷终方原始。 一由陀罗尼门缘起相摄故。 二由普贤菩提心遍该六位故。 即因是果也。 三由法性无始终故。 发心入始即正是终故。 是故上文云。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具足惠身不由他悟也。 妙理圆成观云。 今辨此义略分四别。 一唯因门。 从无始时尽未来际。 恒是菩萨修万行故。 或纯或杂无有休息。 何以故。 于一一行无究竟故。 众生界不可尽故。 经云。 我常于十方国土中行菩萨行。 谓虚空不可尽众生不可尽故无成也。 如文殊为诸佛师。 摩耶为诸佛母。 此并住因门摄化也。 二唯果门。 尽前后际恒是佛故。 何以故。 德相全真不堕时数无尽极故。 三亦因亦果门。 谓有发心及成正觉于一切时念念发心念念成佛故。 罪因非果门。 谓无心可发。 无佛可成故。 真法界中无二性故。 道身章云。 问三世间为佛身心者。 佛身大宽故众生等在佛身心耶。 众生业果即是佛耶。 答二义共得。 舍那品云。 佛一毛孔中无量众生住。 各自受苦乐而不知去来等。 又亦得众生业果等即正是佛。 问众生业果即是佛者。 从古即佛。 何言初发心时方成佛耶。 答从古是佛。 而发心时方知是佛耳。 如梦走驰。 自梦即寂。 而悟朝方知走即卧耳。 大记云。 初发心时等者。 二十二位之中随何一位起善恶心。 为初发心即是便正觉也。 问以起善心为发心正觉者可也。 何以起恶心为初发心亦正觉耶。 答约无住别教。 则二十二位皆是无住之位故。 始起恶心之时乃至摄于后际佛果故也。 问若尔无住别教中亦有如是发心正觉之义耶。 答随于何位起善恶心便正觉者。 非谓先迷后觉。 但本来觉故云正觉耳。 生死涅槃等者。 二十二位中三途五乘等所有分段变易。 及圆教中分段变易。 合取为生死边。 其中所有二四涅槃及十涅槃。 合取为涅槃边。 此二互不相知一无分别故。 云常共和也。 问然财生死非所厌。 何故至相云六道因果依厌求脱耶。 答望二乘等诸有情故作是说耳。 若约普贤门云。 皆实自德更无异事也。 问若尔三途之因十恶等业为所修耶。 答约实则尔。 是故满足王知识事等是实法门也。 问若尔者。 何故云如幻法门等耶。 答但随三乘相如是云耳。 又言罪福者。 约我人实执位云耳。 若离此执。 一切罪福如幻如空。 如是法中有何罪福。 故云幻也。 观师释满足王法门云。 此教所说一切皆实。 何以言化。 答自力摄生一切皆实。 逆行苦事须云权化得。 此中意化亦是实。 实体遍故。 实亦化故也。 道身云。 一乘缘者。 随举一法总摄余法无余。 为此一法之缘耳。 四缘等诸缘之实皆消于一乘。 问若以此门亦得云。 作十恶生天。 修十善堕狱。 答至得此意得云。 此义末得。 此意非粗。 所传俨师恒噵了。 问浅深方须。 答义云云。 问一乘杀彼生时。 能杀亦死亦有罪耶。 答解行以上自在位中逆顺并修。 见闻以下劣凡夫者不能见机。 漫杀物命于物无益亦自堕狱。 如彼鼠子效师子跳堕火坑等(云云)。 问三世间皆是佛者。 草木取用则害佛身得罪耶。 答以佛言虽皆是佛。 以众生云都非是佛。 断有何罪(云云)。 众生与草木是须处所须虽同我。 内众生者杀而有罪之所须也。 草木者断取无罪之所须矣。 理事冥然(至)大人境。 法记云。 此中理事者。 生死无性以涅槃为性。 涅槃无性以生死为性。 则生死涅槃之无性为理。 无性之生死涅槃为事。 故古人云。 缘起无性无性缘起也。 缘起无性是理。 无性缘起是事也。 理亦真性之理。 事亦真性之事。 故云冥然无分别此是十佛普贤境也。 真记云。 理事冥然等者。 总明上意。 上来所现虽有多法。 而不出理事故也。 十佛普贤境者。 问缘起分唯普贤境。 何云十佛耶。 答佛外向心与普贤心冥合不分故。 正取普贤而不分。 义中并举十佛耳。 大记云。 理事冥然等者。 通结证教二分大意耶。 唯教分耶。 答一云通结也。 谓下句云十佛普贤大人境故。 一云唯结教分。 谓证分结云证智所知非余境故。 问初意中何理何事耶。 答证分理。 缘起分事也。 则证教无分别也。 故下文云。 证教两法旧来中道一无分别也。 又约证分以佛证心为理。 所现三世间注为事。 又缘起分中无住本法为理。 二十二位为事。 是故证分理事无分别者十佛大人境。 教分理事无分别者普贤大人境也。 此意则证分唯是十佛之境。 教分之中不言十佛也。 谓内向则十佛。 外向则普贤故。 今通结内外之时如是言耳。 后意则问。 既云十佛大人境也。 何云唯结教分耶。 答缘起分中亦有十佛。 以此教分亦是十佛外向门故也。 此约佛与普贤相续各别之义。 简义章云。 八尺柱相为事。 柱之无生为理者。 三乘之义。 若一乘中即此八尺柱相为理。 柱之无生为事。 又理平等则事亦平等。 事差别则理亦差别也。 若体解大道则自事以外何处得理。 故至相云。 冲宗不遗于玄想。 圆道莫简于始门。 盖在此矣。 三乘说平等一心。 一乘说种种心。 则亦得言三乘理平等一乘理差别。 问只其名异。 所诠则应无别耶。 答须理即理。 须事即事。 所须缘别理事有殊。 然以一柱随须立。 故全体无二。 问理事平等差别四句云何。 答立在同教应作四句。 此别教中不作四句。 以法深言浅故。 但一柱言下须理即理。 须事即事。 平等差别随须皆得。 是故须而即圆。 噵而即是无侧无阴。 据而中道。 约而满宗。 非前非后。 一乘幽致厥尔。 请虚襟而取焉。 能人海印(至)得利益。 法记云。 海印中真自利利他。 谓摄入三世间法是自利。 现现三世间法是利他。 然一乘中无利他也。 何者。 所化众生是自内证五海之中众生故。 应机而起能被之。 教从自海印定中所起故也。 繁出如意者。 从海印定所起之教为如意也。 此有二义。 一称于佛意故。 二称于众生之意故。 名为如意。 比如轮王所有如意。 在王藏内不雨众宝。 若转轮王以此如意出置幢上。 为贫穷人请雨。 众宝随其所须雨种种物。 无不如意。 然此物等本不在于如意珠内及轮王身。 而虚空中但以众生之感及王势力。 此如意珠雨宝无尽也。 如是以佛誓愿及众生感。 海印之教应众生也。 在藏内时喻佛内证。 出置幢上雨宝之时喻佛外化也。 不思议者。 从不思议内证而起。 应不可说。 众生数起故也。 雨宝益生满虚空者。 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 于此无边众生。 如是之教无所不被故也。 众生随器得利益者。 此如意教于三乘五乘无量乘等一切众生中各各称根令得利益故也。 问若尔于此花严得三乘别果耶。 答无也。 谓此大经中具无量乘故。 乃于此经所具无量乘中。 大品经等得别果耳。 真记云。 海印三昧者。 自证离言。 何故利他之初明耶。 答表利他缘起无别自体。 但依十佛内证海印所起故也。 若不尔者。 道有私隐故。 繁出等者。 于念念中起如意教尽未来际无休息故。 又但一念全摄法界无侧故也。 是故云不思议也。 雨宝者。 约教云宝也。 又是众生受用种种宝物也。 满虚空者。 众生蒙不思议教。 则知其不动凡心与法性虚空只是一物本自圆满故也。 随器得利者。 山王普机得总相教。 差别小机得差别教。 各自成益故也。 大记云。 海印者。 通证教二分故明于教分耳。 又此四句是第四重海印故也。 问第四重海印是定内故利他相隐。 何故以配利他耶。 答第四重内具同别二教故。 若直约一道朱印而论。 即无差别故是别教。 若约屈曲而言。 是差别故即同教中逐机之义也。 是故逐机屈曲之朱印故云如意教也。 是故前云依理据教者。 约第三重则无住理无住教也。 约第四重则无住理如意教也。 约此第四重四句更以五重海印分配。 则初二句如次配初二海印。 次十句第三海印。 次一句后二海印也。 谓下文释此海印云。 究竟清净湛然明白三种世间于中现现等故。 和尚之意此中海印非唯一向当第四重。 是以此中更分配也。 初句影离海印。 次句影现海印。 故云繁出如意等。 次句第三重。 能化之佛雨十普法之宝。 益普贤机也。 后句于第四重。 如意教之朱印称机屈曲。 故云众生随器也。 于第五重。 起言说法令机信解行证。 故云得利益也。 然以第四重正义释者。 能人者能化佛也。 海印者净藏定也。 繁出如意者如意教之朱印应机现现也。 雨宝益生满虚空者。 雨十普法于正为中全全而应。 谓一道朱印圆满现现也。 众生随器得利益者。 于兼转引远为之中分分而应。 谓随彼机宜各令得益。 如大角则大曲。 小角则小曲。 随字而屈曲也。 观释中释经犹如明净镜随其面像现内外无所有业性亦如是之文云。 镜有三种。 谓如来藏镜。 锭光[王*颇][王*梨]镜。 海印镜也。 如来藏镜与所现像是一体故不可分也。 若取去像镜亦随破。 是故吾身即如来藏。 不可别取故。 若知业果是如来藏镜中之像。 则六道因果即不生也。 然若得镜时所现之像如氷泯也。 以熟教之中本末无二。 如水与波无别。 然而波是能依。 水是所依故。 得水之时波息水现故也。 海印镜中所现像者。 吾五尺身具三世间无别住处。 故云无住。 即此无住亦云不动。 既不动无侧之吾身故。 从何处转何处耶。 此所现像正即镜体故。 得镜之时像不泯也。 心轮钞云。 问始成正觉佛心何故名海印耶。 答以一海字印三世间离分别三合为一。 佛明白之心名曰海印。 于中无普贤文殊等九会助化亦无九会处所。 故经偈云。 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也。 欲向机缘说自所证之法(云云)。 故经偈云。 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 然说法有五。 佛说。 菩萨说。 刹说。 众生说。 三世一切说。 是故行者(至)得资粮。 法记云。 行者则凡诸信向普法之人也。 本际则内证海印也。 叵息妄想必不得者。 以二我执为妄想也。 如上内证海印之际无我之人乃能得至。 若存我则必不得至故也。 如海边井有海水故不得令渴。 如是意识人法二我由彼末那及黎耶海藏而还起。 何者。 黎耶本识是我之根。 其末那识是我之茎。 六及前五皆是二我出入之门故也。 比如有人欲上须弥。 乾八海竟依陆而行得上须弥。 如是行者若欲返本。 渐息八识妄想海已而得至者。 三乘义也。 一乘之中若履初海即履诸海践须弥顶。 故不移一步得还本际也。 无缘善巧等者。 问何故息妄想次有此句耶。 答欲还本际要息妄想。 欲息妄想。 要须无缘故也。 问无缘者何。 答五识缘于五尘境时。 意识同缘。 其末那则向内执我。 黎耶本识缘三类境。 是以不能捉如意也。 以无缘故得圣者意名为善捉如意也。 归家者。 归法性家也。 得资粮者。 行者加行方便也。 真记云。 息妄想者。 约寄位云。 初智求断不可得断。 以中后智求断亦尔。 故论云。 非初非中后。 然以不可得断而为断故。 断义得成。 故论云。 前中后取也。 若直约一乘则举其障体量等法界举智亦尔。 故至相云。 如缘起性如是断也。 若以别障之智欲断别智之障者。 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也。 持戒亦尔。 若别取善以为能防。 取其不善以为所防。 如是持者犹名破戒人也。 无缘善巧等者无分别也。 如意者教也。 归家者还真源也。 资粮者二千道品等也。 观释云。 小乘中戒有受有舍。 大乘中戒有受无舍。 一乘中戒无受无舍。 谓熟教中教其背本逐末之人知自本觉如来藏故。 有其所受。 得本觉已恒自觉故。 无所舍也。 一乘之戒本无受舍离能所防。 以第二地佛□□为一乘戒。 而一乘中无诸凡小及与菩萨。 唯有满足之佛故也。 于十善中初三是名号品身业所行。 次四是四谛品口业所行。 次三是光明觉品意业所行。 如是三业示现法界一切诸法皆是佛之三业。 今此吾身是佛十善之所感得。 是故本无迷时更无受法。 竟三世际恒自不动亦无舍法。 身外无境。 境外无身。 离能所防。 大记云。 问前第四重内得益之机如何见耶。 答普贤有二义。 若约八会助化之义不云机也。 于第三重方为机也。 若约第四重。 则威光善财皆是净藏定中得益之机也。 但是定内所得之益于定外说示耳。 约是义故云得利益也。 于此第五重内以所流所目之机方为所化也。 问若威光善财正是定内得益之机。 则唯初后二会是定内耶。 答若约第四重。 则八会之法皆是定内。 然且举威光善财云耳。 谓法界品抄云。 一乘求知识唯是定内。 故知以定内事示之耳。 问何故第三重内不以威光善财等为机耶。 答彼第三重则是不共别教故。 但以普贤方为机也。 于第四重具同别教故。 以威光善财而为机也。 故法界品抄云。 若依三乘科文者有五相等。 是以见闻解行等三生依三乘位现一乘耳。 此三生位于第四重内无浅深。 于第五重有浅深也。 言行者者。 约第五重则所流所目机也。 若第四重则威光善财也。 然约实则□诸体□□严之人皆是此中行者。 而威光善财修行□□故偏举□此行者等知自身心舍那体。 故云还本际也。 问于第四重内以何为本际耶。 答威光善财所得花藏世界果及尘数法门等是也。 言妄想者通所流所目等也。 谓下教之人守自教迹执为究竟故。 约此迷执总为妄想。 若断此执要须用六相刃也。 且熟教中于三祇劫觉四相梦计有真如。 谓为究竟。 守迹而住故。 以六相中异相印印之。 则其所断竟前二十梦各位不动而历然差别也。 是故若入一乘要息三乘。 谓断妄想之心若不息。 其谓断妄想之妄想。 则以不息妄想故必不得入也。 然则断妄想之心断除不起。 是名此中息妄想也。 又云。 所谓妄想者。 凡自身心之外希佛求法之心总为妄想也。 一云。 以别教义释此文者。 应云不息妄想。 若息妄想必不得故也。 然而下句既云随分得资粮故。 约同教释者宜也。 以此是其因缘观故。 问下文释行者云。 行者者见闻一乘普法已去。 乃至此约别教一乘说也。 何故此云同教耶。 答此约所目别教云耳。 非是不共先住别教。 所云见闻一乘普法者。 立在第五重海印。 约定外见闻云耳。 言善巧捉如意等者。 比如盲人由其盲故迷自宝所。 长年贫困远乞他乡。 有具眼人心生哀悯。 为持一索系彼宝所。 以其一末授盲人手而指诲云。 汝若不失寻索而行。 则返汝宝所。 盲人闻已不失寻行得至宝所。 其宝所中亦有灵药。 以药气力眼得开明。 所有众宝自在取用。 行者亦尔。 智眼盲故迷自内证法性宝所。 无始时来穷乞于他。 有大圣者起大悲愿。 垂一中一切多中一等陀罗尼索授于行者信心之手。 以真性甚深之一末系彼证分宝所。 而教诫云。 汝若不失勤行精进则必直返汝法性宝宅。 行者信受得圣者意捉如意教。 初发心时便开十眼。 不动一步直入内证法性宝所。 受用无尽自家珍宝。 是故行人若欲还归法性家者。 要须善捉陀罗尼索持而勿失为资粮也。 道身云。 问修与不修别。 何得以佛言皆觉乎。 答佛无量劫修意非为古无新得。 亦非有所断烦恼故欲断。 知烦恼本无所断名为断耳。 又法之实者三世间照瞩为一大缘起。 旧来如是无量劫修证得法者。 岂但我觉简除他人及与不石乎。 若尔是增减边大邪见非正道。 又道身云。 有文云。 一断一切断。 有文云实无所断。 彼是则此非。 此是则彼非。 云何会通。 答以德言之。 从始无障。 以惑望之。 覆无尽德。 若实无所断者。 何故迷人未得。 若有所断者。 所断者何。 文云。 非初非中后。 前中后取故。 三时之中不得断相。 而觉以去三时无障。 道理不在断不断中。 随机言断。 又无所断。 欲为机者。 寻教证入。 断与无断无碍实相如是设耳。 相和尚曰。 惑者但用无体智具体用。 问无体何得有用。 答体是无住实相。 迷用为惑迷用息耳。 无体可断。 问一断一切断者。 既无体。 约何为一及一切耶。 答可约所障法门故。 云一与一切。 以障一即一切法门故。 古记云。 大海非是毒药所坏。 大空非是利剑所伤。 缘起三毒亘三际。 直得无分别耳。 非更息灭方为断也。 以陀罗尼至名为佛。 法记云。 陀罗尼者。 法界法之无尽义也。 问众多法故云无尽耶。 但约一法亦云无尽耶。 答二义皆得。 实宝殿者。 约证分则法性处也。 约缘起分则花藏世界离染真性也。 问若以陀罗尼庄严法性实宝殿者。 证分之处可许。 重重中即微细等义耶。 答以彼证分不可说故。 不说如是义耳。 然法无遗鈌满足一切故。 因陀罗等究竟之极乃证分也。 问花藏世界离染真性是何。 答佛外向门是也。 花藏净土三乘共学处故。 随三乘机分界离海。 若约自宗。 唯一海耳。 无三品也。 穷坐者。 十世相应应称法界故也。 中道者。 以三世间为自身心。 无有一物非身心者故也。 旧来者。 上证分中本来寂也。 不动者。 上证分中诸法不动也。 比如有人在床入睡。 梦中回行三十余驿。 觉后方知不动在床。 此中亦尔。 从本法性经三十句还至法性只一不动故。 云旧来不动也。 问此义与熟教中迷于一心流转六道悟复一心之义有何异乎。 答彼熟教中泯二十梦方归一心。 此宗之中不动梦念即法性故。 无所弃舍。 无别所归。 故逈异也。 真记云。 陀罗尼者。 总持也。 实宝殿者。 世界海也。 穷坐实际中道床者。 彻到一乘究竟真源也。 旧来不动名为佛者。 问何故具缚有情旧来成佛耶。 答如其未起修缘之时不得名为旧来成佛。 何者。 今日发心缘中法界诸法方顿起故。 须智缘中烦恼等□为成智之缘而起。 须烦恼缘中亦如是也。 是故要待今日发心之缘无侧起时方旧来成耳。 缘以前无一法故。 不云旧来也。 若三乘则有所尊定本故。 唯取始觉即同本觉之义论也。 一乘不尔。 无所尊定本本末不定故。 随须皆得一。 大记云。 实宝殿者。 或云国土海。 或云性起果与三德差别果也。 然三德非究竟故。 正是性起果也。 穷坐实际中道床者。 因位学穷至于果位故也。 旧来不动名为佛者。 初起法字终至佛字。 初起终至是一处故也。 是以和尚所云行行本处至至发处盖此意也。 古记云。 一乘之中旧来成佛有二义也。 一不修众生已成佛义。 二已成诸佛本不修义。 若须六相可得此旨。 谓佛为总相。 众生为别相。 一切众生是佛义齐。 以为同相。 一切众生各不相。 是以为异相。 一切众生缘起究竟正即是佛。 以为成相。 一切众生各住自位旧来不动以为坏相也。 大记云。 此印大意以其白纸表器世间。 谓如白纸本不染色。 点墨即黑点朱即赤。 器界亦尔。 不局净秽。 众生处则染秽。 贤圣处则清净。 故以其黑字表众生世间。 谓如黑字一等皆黑箇箇不同。 众生亦尔。 烦恼无明皆自暗覆种种差别。 故以其朱画表智正觉世间。 谓如朱画一道不断始终连环贯诸字中光色分明。 佛智亦尔。 平等广大遍众生心。 十世相应圆明照瞩故。 是故此印具三世间。 若约观释即有四义。 一若取白纸则黑字朱画皆去。 故字与朱画不离于纸。 如是若离器界无佛众生。 故于器中具生及佛也。 是故经云。 于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人天阿修罗各各受业报。 于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数亿诸佛于中而说法。 一尘中有尘数刹。 二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又云。 一微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佛事。 二约黑字亦尔。 故于生中具器及佛也。 是故经云。 于一毛孔中普见十方刹。 彼刹妙庄严诸佛菩萨会。 一一毛孔中亿刹不思议种种相庄严。 未曾有迫隘。 一切刹土及诸佛在我身内无所碍。 我于一切毛孔中现佛境界谛观察。 又云。 菩萨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乃至云。 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 三约朱画亦尔。 故于佛中具器及生也。 是故经云。 三世一切劫佛刹及诸法诸根心心法一切虚妄法。 于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现。 普尽十方诸刹海所有一切众生海。 佛智平等如虚空悉能现现毛孔中。 又云。 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无量无数清净众生。 四白纸黑字朱画皆全相收不可别取。 而三物各异。 如是三种世间融通相摄溷为一团而为门各别历然不动也。 故此一印若以器门观则是器海印。 是故经云。 花藏世界所有尘。 一一尘中见法界。 普光现佛如云集。 此是如来刹自在。 以众生门取则是众生海印。 以佛门取则是佛海印。 是故疏云。 众生心中佛为佛心内众生说法。 佛心内众生听众生心中佛说法也。 问若尔何但局云能人海印耶。 答约实如是非局于佛。 且从妄尽心澄之义。 假名能人海印耳。 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7:0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