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决疑集 内容: 禅宗决疑集西蜀野衲智彻述源湛流清门原夫法不孤起。 有自来由。 欲尽群疑须开微惑。 昔年行履今日披陈。 学者见闻从其简易。 余出家时晚。 进道心坚不顾危亡专心直向。 纵使逢魔逢难此念不忘。 假饶遇辱遇荣一心不变。 故名担板汉。 是为执固人。 不下铁心肠。 焉领如是事。 早年虽处五欲之中。 如游园观相似。 尘劳衮衮世事纷纷。 触境无为心常憺怕。 得来不喜应用无方。 失去何忧现前无所。 余初居学地。 历事多艰微细推穷。 无深趣向。 壮年[(厂@朔)/心]强作事不让庸人。 勇勐功夫究竟难为。 道伴实情相告剖析来因。 道在人弘无论僧俗。 离尘精进门缘智彻二十六岁。 受戒持斋专心念佛。 至三十一岁。 离火宅为僧参禅请益。 师云峯和尚令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遂与光兄结伴。 迤[这-言+里]至于蘷府何堂主庵。 所居幽隐就便作住。 自于圣像之前然香设誓。 立行三年死限誓云。 我若懒堕欲求坐卧取安身粘床橙。 陷入无间地狱永无出期。 自此昼夜徐行周而复始。 除二时粥饭方坐。 其余茶汤之类亦不驻足。 道友施主相访。 亦不陪侍。 言语省减单只举箇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只向这一字上切切用疑。 有时得力如青天白日无一点云翳相似。 但觉一字疑情于心中活泼泼地。 如珠走盘纵横无碍。 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 亦不知有世间之事动静寒温。 折旋俯仰大小便利。 都无计较分别之心。 只随此疑信步而行。 喫粥喫饭信手拈匙放筋。 又不知饭食中辛酸醎澹之味。 到此方知是净念相继。 制之一处的工夫也。 余举此一事。 或有未做工夫之人疑而不信者。 谩说二小喻。 譬如世有勇士。 发一奋怒入百万军中夺其帅者。 彼欲得胜收功不顾危亡。 一忿直前更无退志。 其意与学道人亦然也。 又如吾辈欲求无上妙道用报四重深恩。 借父母之遗体。 或然一香一指一臂。 发一念精进之心痛苦皆亡。 何故盖无第二念。 才知痛苦即落第二念也。 说此二喻只要学人深信此事不得狐疑。 工夫做到方有相应。 以此主张做工夫得力底样子也。 却步复陞门此举有时不得力。 这一字上疑情旋疑旋失。 不落昏沉便归散乱。 若用力疑转不得力。 退之又退。 此退之一字多者不知。 故举小喻以明斯事。 且如世有贫穷之人。 闻万里之外有珍宝所。 往而求之。 或行一千二千。 乃至五千而生退还不复前进。 退之不已。 蓦然自叹曰。 我若退还枉费前工。 永受饥寒贫穷困苦。 翻思此宝去者人人有分。 何故我自弃之。 于此奋起坚志又复前进。 不惮疲劳不避寒暑。 直至宝所得大富饶安乐眷属。 世事皆然。 设此进退之喻。 皆是主张做工夫不得力处。 使其复还得力。 诚恐后来学者中道而废。 故以此事重加勉励。 退堕策励门此举退与不得力事分两说。 学人不得一例而举。 此下重明这箇退字。 使学者知之。 退者退菩提心。 退长远心。 退精进心。 佛不欲礼。 道不欲修。 善知识不欲见。 道友不欲亲。 话头不欲举。 只好散诞自在。 若有这般退念起时。 或是用心过度或是宿业障深善根微弱。 数数向诸佛菩萨像前。 五体投地然指然香。 发露前愆求哀忏悔。 勇勐举起话头。 此念如汤消氷倏尔无余。 纯一净念学者须知。 余遇此退念起时。 即便然香发露忏悔。 求佛哀祐即举话头。 此念应时随灭。 此是已验之事。 故录此以警后学者也。 懈怠勉勤门此举不得力者。 或是话头上无疑。 或是话头举不起。 或沉或浮。 或随声色。 或逐攀缘。 或喜眠睡。 皆是懒惰懈怠恣纵身心。 于生死事上用心不切。 随处乐着。 故不得力。 此二种病。 余工夫未纯熟时数数而起。 只向话头上决起疑情。 亦不用分别排遣是非。 疑情一起此念顿消。 已上所说皆无他事。 只要决择学人做工夫处。 乾乾净净酒酒落落。 无一点异念上心。 将从前生而知之者。 学而知之者。 记得佛说者。 祖说者。 诸子百家所说者。 于此一笔勾下。 直得水泄不通。 圣凡情尽。 到此参箇话头。 或参无字话。 或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一肩领荷奋力趋前更莫回顾。 直至归家稳坐。 方是安乐底时节也。 执碍决疑门此上两则语皆出赵州和尚。 丛林多举。 每见同道者。 于无字上各出异见。 或者执空执有执断执常。 执空者为。 赵州道无。 万法本无。 本性无故何疑之有。 执有者谓。 赵州道无。 指有言无无中即有。 又何疑哉。 执断者谓。 赵州道无。 万有皆空无一可取何必疑耶。 执常者谓。 赵州道无。 真性常存寂然不动。 何用着疑。 噫所见偏枯故有此失。 若如此主张。 不须用疑得无上菩提者。 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始得。 譬如世间工巧艺术之人。 各有所务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 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谋之心。 体同而名异耳。 如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 各有所疑方有所证。 此事不必细注。 众所共知。 失正究竟门此举参无字者。 学人见前尊宿说。 把这无字贴在眼睛上。 眼睛便是无字。 无字便是眼睛。 只恁麽看去学人领下无字。 向长连床上端身正坐。 揑定拳头咬定牙关。 瞠起两眼看这无字。 细则细如微尘。 大则大如天地。 或显或隐认此为谛。 当得力底工夫也○又闻学人谓师开发。 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师即令他提这无字。 学人信得及。 便即从此行也无坐也无。 着衣喫饭也无。 一切时中皆无。 或缓或急。 又自云。 缓则一切时中不念自念。 念得这无字活辘辘地。 又云。 若急念时念教一口气尽方住。 周而复始。 亦如是念。 以此为纯熟工夫也。 余尝闻学人作如是说。 诚恐有误后人故。 设二小喻。 识者详之。 详这缓念者。 恰如永凌上掷豆子相似。 任其所往无可覊绊。 详这急念者。 浑似更鼓楼上发攂一般。 一通声绝又一通何所益耶。 如前看无字者。 与念无字者。 这两种工夫。 四众用心者甚多。 如此说来好似一场戏话。 深可惜哉○或有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者。 询其来源谛当起疑处。 便即支离乱说。 或谓何处上起疑者。 或谓一归上起疑者。 或两句都念者。 或单念下句者。 学人各自主张一路而不改者。 弗可晓也。 彻底穷渊门自愧在于学地。 未得升堂入室。 理趣门头户底窃而窥之。 譬如王家掌事珠珍异宝。 本非他有。 一能辩别真伪贵贱轻重等分。 王眷需索随意给之用无差互。 佛祖无上妙宝。 非余所得。 工夫次第邪正浅深略而知之。 愿与同道之流决此疑情。 必不相赚。 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其僧复问。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因甚狗子无佛性。 州又云无。 此僧当下若会。 得这老汉开口处唾面痛骂一场。 赵州只得杜口无言免使此语流布于世。 这僧当时不能领受此语。 通身堕在疑情。 便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 一禁禁定气息不通。 一手挽住。 赵州云。 佛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和尚因甚道狗子无佛性。 实意云何道无。 其僧到此疑情重也。 行也疑因甚道无。 坐也疑因甚道无。 着衣喫饭也疑因甚道无。 动静寒温也疑因甚道无。 苦乐逆顺也疑因甚道无。 昼夜十二时无顷刻暂息。 单只不忿赵州道狗子无佛性。 直要向这无字上捉败赵州。 得人憎处方始休歇○此下正说学人用疑处。 须要仔细着意。 若用疑时先须发愤怒心。 疑赵州因甚道无。 此愤怒心(注明若不出声心中忿忿地。 若出声闭口鼻音如伏虎声相似。 如人受辱有疑不决。 皆有此不忿意声)或出声不出声。 学人自取方便。 此一箇疑字单只疑赵州因甚道无。 不是看赵州无。 不是念赵州无。 今时学人多是看这无字。 念这无字。 真可怜也。 学人到此惺惺着。 须看其僧当时有疑。 再问处云。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狗子因甚无佛性。 此一问疑彻骨髓。 这僧求死不欲活。 逼得老赵州。 和心胆吐出箇无字。 欲收收不得。 其僧求死死不得。 从始至今疑而不决。 所以前人疑的。 即是今人疑的。 今人疑的即是疑着赵州说的。 蓦然疑团子上爆地一声。 彻见那边消息去也。 此说且止。 言多去道远矣。 指本还真门此举僧问赵州。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州云。 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 此僧却不似那僧疑也。 空使赵州舌头拕地。 道箇七斤衫乾没一星事。 其意云何。 盖谓秤尾不鲜故无买者。 今昔丛林中。 多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此一法余杜田说破。 然后会归一处。 使学人易解易晓。 故法华经云。 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此一法乃众生之本源诸佛之妙道。 亦是万法之母众圣之尊。 迷之者则轮回不息。 悟之者则了死超生。 再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用疑时只疑这一法(于此注明学人易入)一即是心(此心是灵知之心。 非肉团心分别心)心即是一(一者众圣之王。 故号为心王也)余何故如此分析切。 恐学人初入道时。 请益师不曾开说得疑情上明白。 学人又不会次第请问。 又不遇良朋善友究竟。 虽闻有善知识。 又不能亲近决择身心。 执己之见埋没平生。 是可怜也。 故余只要学人向这一字上起疑。 初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或举三五次随意放收。 然后万法归一。 少举只在一字上起疑。 疑者疑此一归何处。 归何处三字。 是考究这一向何处安身立命。 此三字无疑疑在一上。 恐一上疑情不起。 再举毕竟一归何处。 举话头时或出声不出声皆可。 但不得太急。 又不得太缓。 如击钟磬一般。 匀调击之声则和顺。 只贵话头上疑情。 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 不可信人说不要开口举话头。 若信此语闭口禁声后必有患也。 顺息免患门此与学人请益处不明白。 后得伤心损体之患。 余亲见兄弟家默默无言者。 后来多得吐红之疾。 询问其由。 他谓善知识不说开口举话头。 余痛与他说。 此患正是气伤于心。 心为血之主。 心不能主气血妄行。 须要谓理气息。 血脉舒畅四大安和道则隆矣。 谩说小喻。 如世有人失去贵重之宝。 朝讨暮寻。 或默默思惟。 或开口询问。 或自伤自叹。 或逢人指视。 或顾盻而得。 如是推穷事理。 开口闭口语默动静何疑疑哉○再与学人究此病之根源。 或饱食重檐。 或登山趣步。 大略举。 此四处。 起病之初此四处。 喘息上壅。 若不开口出声举话头时。 此气郁结胸中。 伤心损体自作障碍。 妄言坐禅之病。 岂不屈哉。 上根利器门此举三种善知识。 入门各异见道不同。 或从经教中有悟者。 或宿有般若力故不参禅而悟者。 或有参禅勇勐工夫未久而悟者。 此三种善知识。 必不能开发初机之人微细做工夫处。 若提向上宗乘。 接上上根器则可。 中下之机难以栖泊。 故古德云。 学道之人不具法眼。 须具参方眼。 又仲尼云。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是以吾辈行脚。 须具参方正眼耳。 禅林静虑门此举丛林纲纪坐禅寂静一节。 古来佛法兴隆丛林茂盛。 天龙协祐施主归崇。 受用现成常住丰厚。 处处安禅着众。 人人慕道精修。 或三五百之多僧。 或一二千之众士。 东西两序执事营为。 内外一如铺心若地。 箇箇如因识果。 人人见道明心。 三德六味总无亏。 四事七珍皆具足。 所以僧堂中学般若菩萨。 十指不点水。 百事不干怀。 粥饭之余专心在道。 上根利器者。 不离单位坐究一乘。 昼夜惺惺端持正观。 后来各人有大发明成大法器收因结果。 向丛林中为大宗匠。 开大炉鞴煅炼学人。 做工夫处。 先举上床一种。 威仪事在精诚。 须要跏趺端坐。 眼端鼻鼻端脐。 牙关紧咬拳头紧揑。 待喘息已定。 举箇话头。 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 不用动口动舌。 默默参究以悟为期。 此是丛林中坐禅仪式样子。 众所共知。 幽居正派门此明来脉正宗。 黄梅散席之后。 百丈未建丛林已前。 或三人五人。 山间林下刀耕火种。 无剪爪之工。 孜孜在道念念不忘。 于中人人成大法器。 后来各天一方说法利生。 参学者众。 百丈大智禅师始建丛林。 此举前辈祖师居山修行勤劳中做工夫的样子。 众所共知。 祇园圣众门此谓是法平等发源之初。 吾佛世尊在祇园。 与千二百比丘。 故行乞食欲化施主。 破悭贪故免堕三途。 钵中得食分作三分。 一分施饿鬼鸟兽及鱼鳖等。 一分施贫穷乞丐。 一分支身行道求无上佛果菩提。 持钵出园。 各披三衣而存正观。 前观六肘。 目不顾视。 举足下足安祥系念直视而行。 故世尊随处经冬过夏。 大众皆入此慈心三昧。 众所共知。 此三种法门无出一心。 佛祖随时随机方便行道。 学人不可执在一隅钉桩摇艣。 余于此三种法门上一一批判。 使四众后学不泥斯惑矣。 觉悟玄宗门若论此事。 不在端坐无言处。 不在刀耕火种处。 不在持衣托钵处。 且道毕竟在甚麽处(良久云)是甚麽屲又是箇甚麽。 学人于此理会不下。 各将本参话头依前所举所疑。 不必重述。 只要话头上会活弄。 不可滞在一处。 至于行住坐卧着衣喫饭搬柴运水大小便利语默动静折[打-丁+(旋-方)]俯仰迎宾待客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须要自有方便始得。 会做工夫底人。 譬如惯蹴毬子者一般。 着头头起。 着肩肩起。 着肘肘起。 着手手起。 着膝膝起。 着足足起。 蹩转一脚踢过毬门辊上三十三天十八梵天四空天周而复始。 无一处可收。 无一处可着。 何故盖皆因他活辘辘地。 所以三界收他不得。 无心拘他不得。 有如是妙用如是自在如是安乐。 又何况三界拘收他不得。 尽十方虚空微尘国土亦拘收他不得任。 性往来得无罣碍。 学人且道。 那箇是毬子。 那箇是蹴毬底人。 会麽会麽。 且住且住。 若逢阿逸多亲蒙得授记。 设此一喻学人悟得及否。 夫信与不信皆出汝心不信而信如镜照镜。 心镜俱亡何劳念静。 弃有着空执法成病。 百法十玄千经万论。 诱引学人皆归十信。 诚信实信成佛有分。 行解相应潭澄月映。 信性自心信心自性。 性本自心本心自性。 心性如如自信自敬。 归源实际门已上所说非余本意。 推穷圣典类聚群文。 举古验今见闻深实。 所以多见四众学者。 用心差互识见偏枯。 邪正不分是非罔辩。 噫生逢季运去圣时遥。 不了目前万缘差别。 所以但凡做工夫底人。 虽参话头多众不同。 而于起疑处无二用心。 一切话头必要起疑。 古德云。 无疑不悟。 前不云乎。 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 须具正知正见。 莫堕野狐窟里埋没一生。 何止一生。 百千万生菩提种子不复生芽。 余咸居学地不忍见闻。 两岐之间决疑辩惑。 前所将佛祖经教语录中机缘譬喻警众之言。 并余做工夫得力处一一录呈后学四众。 至于一言之下心地开通。 一句之中性天朗耀。 到此方不负平生参学之志愿也。 其或心地不开性天不朗。 各各紧把绳头依样画猫儿蓦直去也。 忽若再逢亲友指示前因。 一念相当万金消得。 正恁麽时三涂苦趣同证菩提。 四重深恩一时酬毕。 智彻忝居同学幸垂回顾提携。 誓在他生处处同为法侣。 来源孝敬理事圆融体用双修阴翊王化双林遗诫众等遵依忏悔法门菩提行愿忆昔出尘承兄警诫复惩懈惰止境息迷来源孝敬理事圆融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 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一具陈。 向下正与学人论根本始末来源去就。 何为根本。 以五戒是为根本。 何为始末。 以久长不变心是为始末。 何为来源。 要知空劫以前事是为来源。 何为去就。 要知此一件大事落处是为去就。 学人既要明此一件大事来源去就。 必须坚持五戒精修十善。 意不外驰心无散乱。 动静闲忙纯一正念。 方与工夫上稍有相应分。 前云四众者。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又云清信男清信女也。 先举在家二种。 首以孝顺父母敬重内外六亲眷属。 坊巷隣里当知尊卑贵贱。 谦让仁慈上下和睦。 此孝子顺父母之情也。 这孝顺二事世人以为常语。 不知其理甚优甚广。 略言孝者。 四事供给。 何为四事。 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敬爱侍养是为孝也。 顺者顺父母之颜色。 顺父母在理之所欲。 凡有所为不违父母之意。 若有如是孝顺之心。 上下和睦父母得以不动心。 此是世间孝敬善道。 天伦之理何异常乎。 更能持斋奉戒念佛参禅。 欲求大乘了脱生死。 此又是出世间之大孝大善也。 四恩普报三有均资。 何虑一生父母而不报乎(此下注明五戒之相。 与五常相配而互用也。 五戒者。 一不杀生。 故曰仁。 二不偷盗。 故曰义。 三不邪淫。 故曰礼。 四不饮酒。 故曰智。 五不妄语。 故曰信。 此五戒四众既欲念佛参禅。 必须坚持守护○此再重明邪淫之戒。 教中所谓在家二众不能全持。 单止邪淫一戒。 随顺修行故。 楞严经云。 诸世间人不求常住。 未能舍诸妻妾恩爱。 于邪淫中心不流逸。 澄莹生明。 命终之后生四天王天。 若能全持不犯。 精进念佛。 临终之时必往极乐莲华化生决无疑矣。 此淫欲之戒非出家二众敢有违犯。 出家者脱尘离俗。 圆顶方袍入圣超凡。 名为僧宝。 宝者如清净摩尼之宝。 令人眼见眼根清净。 耳闻耳根清净。 舌谈舌根清净。 身触身根清净。 又云福田僧。 若复有人赞叹布施得无量福。 譬如良田一粒种子投之于地获利万倍。 故曰众生良福田也。 所以出家人举心动念即名破戒焉。 有邪淫之事也)五戒者止杀为首。 五常者以仁为首。 故不杀可谓仁。 仁者慈也忍也博爱也。 好生恶杀。 故曰。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故君子远庖厨。 此是仁之戒也○义者宜也平也大用也。 合宜之事当行则行之。 合用之物当取则取之。 非义而不行。 不义而不取。 故君子见得思义。 夫子之时路不拾遗。 子曰。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是义之戒也○礼者中也履也大体也。 家语云。 昔鲁人有独处室者。 隣人嫠妇亦独处一室。 夜暴风雨嫠妇室坏趋而託焉。 鲁人闭户而不纳。 嫠妇自诵与之言。 子何不仁而不纳我乎。 鲁人曰。 吾闻男女不六十不同居。 今子幼吾亦幼。 是以不纳也。 妇曰。 子何不如柳下惠然。 鲁人曰。 柳下惠则可。 吾固不可。 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孔子闻之曰。 善哉欲学柳下惠者。 未有似于此者。 所谓焉有邪淫之事欤。 此是礼之戒也○智者慧也明也高超也。 知与日者。 若人有知如天之有日。 知下安日故曰为智。 智日昇空无幽不烛。 是以饮酒昏乱真性。 则智慧之心不明矣。 浮云翳空则智慧之日不照矣。 故经云。 饮酒者犯三十六种失功德事。 故书中酒诰制戒亦严。 羲和酖湎于酒辱身败德。 故禹恶旨酒好闻善言。 梁武帝四十六年不茹五辛荤酒。 自云。 不饮酒无昏迷障。 孔子曰。 不为酒困。 皆谓酒能昏智乱性。 众圣皆止。 此是智之戒也○信者诚也实也真重也。 昔有二贤士。 即范张也。 千里之途半年之约。 范云。 九月十五日至谒。 张具鸡黍而待之。 时至人来。 诚信君子故无妄也。 此是信之戒也○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顺天理而行守死善终之道。 稍有其过则丧身败德。 无善道称之扬名于后世矣。 何况吾教中四众念佛参禅。 欲求无上妙道。 又是出世间大善大因缘。 永脱轮回到涅槃岸得大安乐。 而不遵守此五戒。 欲脱轮回到涅槃岸者。 是不可得也。 体用双修阴翊王化此明十善功德。 十善者。 与十恶本同。 各随染净缘得此异名。 如拳展掌。 一体互用在人放收。 放者是十恶。 收者则十善。 此十恶名者。 身三口四意三也。 身三恶者。 杀盗淫是。 口四恶者。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 意三恶者。 贪瞋痴是。 止此十恶不行。 即名十善道也。 五戒是体十善是用。 譬如人皆有体必用肢节。 体无肢节身自何为。 肢节无体手足何寄。 手足依体而发用万端安立世界。 是事历然无足疑也。 学人必以五戒为体十善为用。 体用双行方成佛事。 若尽世间人专持五戒精修十善。 各务本业经营生理。 谨身节用孝养父母。 是事尤感诸天八部下降阎浮卫护凡世。 风调雨顺五穀丰殷。 天下和平庶民乐业。 以兹善利祝愿今上圣明帝主。 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皇纲大振众国来朝。 德誉名扬十方归顺。 不施刑政坐致太平。 福寿无疆山河一统。 金枝挺秀玉叶联芳。 永播尧风长辉舜日。 双林遗戒众等遵依经云。 五戒不持人天路绝。 五戒者。 乃诸戒之首万善之初。 又教中云。 如造宫室先固其基。 徒架虚空终不成就。 昔日世尊于双林间欲般涅槃。 告诸天人大众。 吾灭度后汝等当依波罗提木叉。 是汝等大师。 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世尊当时且不只为涅槃会上天人大众宣说受持此戒。 我辈今时无其分耶。 此戒佛佛授受祖祖相传至于今日。 学人既欲念佛参禅究明大事。 必当遵守此戒。 切不可听有一等邪师之辈邪见之人。 妄言饮酒食肉不碍菩提。 行盗行淫。 无妨般若。 此地狱徒罗刹种类恶魔眷属。 非佛弟子。 窃食法门妄谈般若。 坏人善信绝佛慧命。 是人当堕无间永无出期。 四众学者既入真正法门。 须具真正见解。 故经云。 人身难得正法难逢。 今兹幸得人身值遇正法。 若睹如是邪见之人。 各须具眼。 余何故力举斯事。 切恐初入道者未全正信。 遇此等人。 或以邪法说正正法说邪。 抄前着后抄后着前。 言无准定。 使学者闻此诳言不觉不知摇荡身心。 如油入麵分别不出。 误赚一生。 非止一生。 百劫千生永为魔子。 诚可怜哉。 此等之辈予尝见之。 彼即缄口结舌无言可措。 只得拱手倒走三千。 何故盖谓到此无他入门处。 无他栖泊处。 无他立身处。 无他开口处。 云何如此。 邪不干正。 岂不闻古德云。 汝之伎俩有尽。 我之不采无穷。 诚哉是言也。 前云五戒者。 防邪止恶故名为戒。 忏悔法门菩提行愿(学人于二六时中。 须向诸佛菩萨像前五体投地。 然指然香发露忏悔。 此下请三宝证明忏悔。 至某甲处称双字名。 有众添箇等字。 聊表仪式。 胡跪合掌请云)。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一切诸佛。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一切尊法。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微尘刹土中一切贤圣僧。 惟愿三宝不舍慈悲。 乞赐降临证明忏悔。 某甲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 多生业障累世愆尤。 三毒无明十恶重障。 所作恶罪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转。 某甲今日洗心涤虑。 恭对十方诸佛诸大菩萨大慈悲父灵感观世音菩萨众圣像前。 五体投地。 发露忏悔。 一念归依河沙罪灭(此上二句重念三遍)惟愿诸佛诸大菩萨。 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鉴。 加被某等修行有序进道无魔。 般若智以早明。 菩提心而不退。 六根清净万虑咸消。 一念无为十方坐断。 高超三界。 早登解脱之场。 逈出四生。 速到菩提之岸。 某等倘若此生缘浅道业未成。 寿命不长无常时至。 愿乘般若之力。 正念现前心不颠倒。 随愿往生诸佛国土。 得礼诸佛菩萨亲蒙教授。 依愿修行仍复娑婆世界。 生逢中国大富十善长者之家。 得为男子不失夙命。 惟愿父母无顾恋心舍某出家。 童真入道幼岁超群。 早遇明师参禅学道。 冥通教典解义释经。 单究上乘精研至理。 或于一言之下洞明累世之因。 一句之中彻见多生之果。 明明了了去住自由。 佛国天堂随意寄託。 四恩普报三有俱资。 法界有情同圆种智。 请佛证明。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辄申鄙俚以示初机。 仰冀高明重徵后学。 愧此词繁理蹇。 愿祈剔冗疏通。 义背言乖。 诚望删除订正。 见闻随喜。 皆登般若慈舟。 称赞叱择。 共证菩提彼岸。 忆昔出尘承兄警诫智彻自元统乙亥在俗受戒。 至庚辰五月出俗。 十二月初八日剃度为僧。 请益师礼云峯和尚。 出俗日承次之兄黎十居士殷勤叮嘱。 出家功德非小因缘。 入圣超凡续佛慧命。 此大丈夫事当自勉为。 今舍父母离兄弟。 弃妻子抛家业。 是可忍也。 汝不闻古德云。 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此语必实。 此语既实。 见目前多少出家人者。 他行止所为之事。 欲望九族生天。 必不可得也。 汝既出家须当立志。 莫似常僧蹉跎趁意东奔西走贪名逐利。 莫争人我辩论是非。 母恃己能道他长短。 遭打则当忍受。 唾面则莫拭揩。 休恣纵睡眠。 莫贪求饮食。 世事多种不能枚举。 离家出门最初一步。 举足下足牢记话头。 行住坐卧。 若离话头则辜负国王土地所载饮食衣服卧具医药。 若离却话头则辜负施主四事供给。 守此话头生与同生死与同死。 发大志愿。 直要了此一件大事因缘。 方不负汝出家参学之志。 所以经云。 四恩普报三有齐资。 何虑今生父母及九族而不报乎。 既在途中苦多乐少。 或有所得或无所得。 当以话头自重自保。 倘有箇入门安乐处。 是必转身回教眷属。 智彻唯唯受教出门数步。 居士复招手云。 一归何处。 余回首合十遥礼拜谢默识而行。 铭刻心骨迨今不敢忘也。 叮嘱世事警策工夫。 节节次第井井有条。 语言琐细具载则繁。 略记大概书于卷末。 复惩懈惰止境息迷向上说这一落索。 乃是如来解制之日。 山房夜话之间。 由堂中遯机首座有伤学者之叹。 云近来时序迁移人心更变。 佛法凋零丛林荒废。 善知识隐而不出。 现前四众学般若者。 欲求箇正知正见人开示念佛参禅捷径路头。 是不可得也。 就与余曰。 何不将和尚往日所做工夫得力底境界节次。 及离俗之日令兄叮嘱警策之语一一录出以示初机。 见闻者必是重加精进。 是为幸也。 余曰。 古来尊宿善知识警众法语甚多。 犹尚信不能及。 余出家时晚行解荒芜。 徒入空门于教无补。 虽在法门中留心日久。 至理穷困处未有趣向。 自愧言轻德薄。 此事焉敢承为首座。 复云。 此时学人有好多闻者。 有根性迟钝者。 看前辈尊宿警策法语。 皆言往古善知识般若之力深根固蔕。 才入法门不用施工一闻千悟。 此事非吾辈浅机所为。 我等今生且下些般若种子待于来世。 文敏见如是说者多矣。 可怜自生退屈。 若将和尚日前工夫微密处。 从头举似一遍。 使见闻者决定启发信心。 必依如是用工。 如是精进。 如是究竟。 倘若后来四众之中各人有大发明了生脱死。 恩莫大焉。 然虽首座为学者心切之谓余信未敢领荷。 至第二日粥罢上方丈古道和尚处问讯。 和尚与余十有七年道旧。 因话间提遯机首座所说之事。 和尚亦云。 佛法正在颠危之际。 此事当为使初入道者学者准绳。 余应之曰。 自救不了焉能为人。 教有明文。 自不精进欲劝人精进。 无有是处。 和尚又云。 教中亦说。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又先儒云。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坐观胜败安可忍也。 余辞不获已。 转身回至山房。 疏通六户掀露顶门。 散诞逍遥无拘无绊。 掣断心猿羁锁。 敲开意马阑关。 任从来去无妨。 自是一般快活。 于此不耐安闲。 遂将昔日行履陈烂葛藤一提提起。 且与学人热乱一场。 正眼傍观却是平地起风波。 把学人手脚。 打教七横八竪。 无安措处。 到此不免与他整新安顿。 谛当处更教谛当去也。 且道即今谛当事。 作麽生分付学人。 惺惺着谛当事直下来也。 各各努力承当记取。 记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自此从朝至暮从暮至朝。 上床下地出门入户。 动静闲忙。 须要话头绵密疑而无间。 出声不出声随意方便。 若至礼佛处放下话头。 志诚发愿忏悔。 愿终至波罗蜜处。 随举话头相接。 或于讽经处卷终至波罗蜜处。 如前一般。 事务细繁自宜检点。 又与学人谓。 参禅中境界事非一种笔舌难尽。 略而言之。 若论境缘起处。 皆出心之所生。 心若不生境从何有。 故经云。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又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又云。 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多见学人闻说境界是有。 心中欢悦。 若说境界虚妄不实。 便生烦恼。 此下重明境界二字皆从昏沉散乱而起。 昏沉者因懒惰心有。 散乱者因恣纵心生。 懒惰心是昏沉之本。 恣纵心是散乱之根。 所以昏沉则境异。 散乱则体殊。 皆随妄想之心顷刻百变。 心若不起争如之何。 学人若有此二种心生。 即从坐起抖擞精神。 使身心舒畅。 随举话头大起疑情。 此念应时消散。 或有不信此说。 反引楞严经中五十种魔以为实有。 岂不闻世尊为阿难言。 此五十种魔。 皆是色受想行识五妄想成客尘所覆。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向下文长且止。 到这里坐断凡圣路头。 与学人扫踪灭迹去也。 且道那箇是主。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是那箇是客。 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是至此心无二用究竟非一。 或有参无字者。 或有参本来面目者。 或有参究念佛者。 公桉虽异疑究是同。 故经云。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于此学人各将本参话头。 自重自保勇勐挨拶将去。 至拶不入处。 蓦地和身透过。 直向那边孤峯顶上。 盘结草菴呵佛骂祖。 若到这般田地里。 把佛境界作魔境界说亦得。 把魔境界作佛境界说亦得。 所以道。 逆行顺化。 鬼神莫能测其机。 其或未然切忌切忌。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学人千万仔细。 若工夫上稍有入处。 会得箇昭昭灵灵常现在前。 触之不散荡之不失。 又且不可认着。 尔若认着这箇识神弄影者以为谛当事。 反被他引入情识见中。 我慢心高不复前进。 便即开大口说大话妄谈般若。 便道佛也只恁麽。 祖也只恁麽。 又引经中是法平等一印印定。 又云。 大悟不拘小节。 此处无戒可持无戒可破。 以此为大乘境界。 不觉不知堕入魔家眷属。 自误误人岂不伤心者哉。 经云。 如是之人纵有多智禅定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学人切忌不可以少为足。 慎之慎之。 后学四众若有发明者。 请看高峯老和尚禅要中有雪岩和尚三处问老和尚作得主麽。 至第三问处更宜仔细推穷。 此处若过不得。 按下云头将老和尚疑处。 众亦如是疑(此处不须重注。 净土玄文中亦载)工夫到此须要保守。 所以云。 随缘消旧业。 更莫造新殃。 倘若阳和再复。 万类俱生恩有咸资。 功不浪施矣。 已上所说工夫地位中事。 窃取经教语录中紧要处证据学人。 此事本非我有。 余单只参得箇水母禅。 便敢与同道者把手共行。 究取出身活路。 稍有不相应处。 必不放过。 故子贡问友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 余与真正道友分上不惜口业。 逼令向前更无容缓。 若信心轻者。 实是难为共处。 又要评论前辈老和尚有不到处伐树寻根。 何故父无诤子家道见衰。 故余为俗为僧多抱不平之气。 每见人说处做处不合道理处。 直要与他分析。 到底讨箇明白方惬下怀。 至于自己分上。 工夫落魄未全道力。 不觉光阴倏忽老患相催。 方自着忙去日又近矣。 噫但愿同学者。 人人慕道箇箇穷玄。 发明本地风光。 誓作他生之友。 禅宗决疑集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0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