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异部宗轮论 内容: 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佛般涅槃后适满百余年圣教异部兴便引不饶益展转执异故随有诸部起依自阿笈摩说彼执令厌世友大菩萨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观彼时思择等观诸世间种种见漂转分破牟尼语彼彼宗当说应审观佛教圣谛说为依如採沙中金择取其真实如是传闻。 佛薄伽梵般涅槃后。 百有余年去圣时淹。 如日久没。 摩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 统摄赡部。 感一白盖。 化洽人神。 是时佛法大众初破。 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 分为两部。 一大众部。 二上座部。 四众者何。 一龙象众。 二边鄙众。 三多闻众。 四大德众。 其五事者。 如彼颂言。 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后即于此第二百年。 大众部中流出三部。 一一说部。 二说出世部。 三鸡胤部。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 大众部中复出一部。 名多闻部。 次后于此第二百年。 大众部中更出一部。 名说假部。 第二百年满时。 有一出家外道。 舍邪归正。 亦名大天。 大众部中出家受具。 多闻精进。 居制多山。 与彼部僧重详五事。 因兹乖诤分为三部。 一制多山部。 二西山住部。 三北山住部。 如是大众部四破或五破。 本末别说合成九部。 一大众部。 二一说部。 三说出世部。 四鸡胤部。 五多闻部。 六说假部。 七制多山部。 八西山住部。 九北山住部。 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 三百年初有少乖诤。 分为两部。 一说一切有部。 亦名说因部。 二即本上座部。 转名雪山部。 后即于此第三百年。 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 名犊子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 从犊子部流出四部。 一法上部。 二贤胄部。 三正量部。 四密林山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 从说一切有部。 复出一部。 名化地部。 次后于此第三百年。 从化地部流出一部。 名法藏部。 自称我袭採菽氏师。 至三百年末。 从说一切有部。 复出一部。 名饮光部。 亦名善岁部。 至第四百年初。 从说一切有部。 复出一部。 名经量部。 亦名说转部。 自称我以庆喜为师。 如是上座部七破或八破。 本末别说成十一部。 一说一切有部。 二雪山部。 三犊子部。 四法上部。 五贤胄部。 六正量部。 七密林山部。 八化地部。 九法藏部。 十饮光部。 十一经量部。 如是诸部。 本宗末宗同义异义。 我今当说。 此中大众部。 一说部。 说出世部。 鸡胤部。 本宗同义者。 谓四部同说。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 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诸如来语皆转法轮。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 世尊所说无不如义。 如来色身实无边际。 如来威力亦无边际。 诸佛寿量亦无边际。 佛化有情令生净信无厌足心。 佛无睡梦。 如来答问不待思惟。 佛一切时不说名等。 常在定故。 然诸有情。 谓说名等欢喜踊跃。 一刹那心了一切法。 一刹那心相应般若知一切法。 诸佛世尊尽智无生智恒常随转。 乃至般涅槃。 一切菩萨入母胎中。 皆不执受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为自体。 一切菩萨入母胎时。 作白象形。 一切菩萨出母胎时。 皆从右脇。 一切菩萨不起欲想恚想害想。 菩萨为欲饶益有情。 愿生恶趣随意能往。 以一刹那现观边智。 遍知四谛诸相差别。 眼等五识身有染有离染。 色无色界具六识身。 五种色根肉团为体。 眼不见色。 耳不闻声。 鼻不嗅香。 舌不尝味。 身不觉触。 在等引位有发语言。 亦有调伏心。 亦有净作意。 所作已办无容受法。 诸预流者。 心心所法能了自性。 有阿罗汉为余所诱。 犹有无知。 亦有犹豫。 他令悟入道因声起。 苦能引道。 苦言能助。 慧为加行。 能灭众苦。 亦能引乐。 苦亦是食。 第八地中亦得久住。 乃至性地法皆可说有退。 预流者有退义。 阿罗汉无退义。 无世间正见。 无世间信根。 无无记法。 入正性离生时。 可说断一切结。 诸豫流者。 造一切恶唯除无间。 佛所说经皆是了义。 无为法有九种。 一择灭。 二非择灭。 三虚空。 四空无边处。 五识无边处。 六无所有处。 七非想非非想处。 八缘起支性。 九圣道支性。 心性本净客随烦恼之所杂染。 说为不净。 随眠非心。 非心所法。 亦无所缘。 随眠异缠。 缠异随眠。 应说随眠与心不相应。 缠与心相应。 过去未来非实有体。 一切法处非所知非所识量。 非所通达。 都无中有。 诸预流者亦得静虑。 如是等是本宗同义。 此四部末宗异义者。 如如圣谛诸相差别。 如是如是。 有别现观。 有少法是自所作。 有少法是他所作。 有少法是俱所作。 有少法从众缘生。 有于一时二心俱起。 道与烦恼容俱现前。 业与异熟有俱时转。 种即为芽。 色根大种有转变义。 心心所法无转变义。 心遍于身。 心随依境。 卷舒可得。 诸如是等末宗所执。 展转差别有无量门。 其多闻部本宗同义。 谓佛五音是出世教。 一无常。 二苦。 三空。 四无我。 五涅槃寂静。 此五能引出离道故。 如来余音是世间教。 有阿罗汉为余所诱。 犹有无知。 亦有犹豫。 他令悟入道因声起。 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其说假部本宗同义。 谓苦非蕴。 十二处非真实。 诸行相待展转和合。 假名为苦。 无士夫用。 无非时死。 先业所得业增长为因有异熟。 果转由福故得圣道。 道不可修。 道不可坏。 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 北山住部。 如是三部本宗同义。 谓诸菩萨不脱恶趣。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 不得大果。 有阿罗汉为余所诱。 此等五事及余义门。 所执多同大众部说。 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 谓一切有部诸是有者。 皆二所摄。 一名二色。 过去未来体亦实有。 一切法处皆是所知。 亦是所识及所通达。 生老住无常相。 心不相应行蕴所摄。 有为事有三种。 无为事亦有三种。 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 一谛是无为。 四圣谛渐现观。 依空无愿二三摩地。 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 欲界行入正性离生。 若已得入正性离生。 十五心顷说名行向。 第十六心说名住果。 世第一法一心三品。 世第一法定不可退。 预流者无退义。 阿罗汉有退义。 非诸阿罗汉皆得无生智。 异生能断欲贪瞋恚。 有诸外道能得五通。 亦有天中住梵行者。 七等至中觉支可得。 非余等至。 一切静虑皆念住摄。 不依静虑。 得入正性离生。 亦得阿罗汉果。 若依色界无色界身。 虽能证得阿罗汉果。 而不能入正性离生。 依欲界身非但能入。 正性离生。 亦能证得阿罗汉果。 北俱卢洲无离染者。 圣不生彼及无想天。 四沙门果非定渐得。 若先已入正性离生。 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 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 一切随眠皆是心所。 与心相应有所缘境。 一切随眠皆缠所摄。 非一切缠皆随眠摄。 缘起支性定是有为。 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 有阿罗汉增长福业。 唯欲色界定有中有。 眼等五识身有染离染。 但取自相唯无分别。 心心所法体各实有。 心及心所定有所缘。 自性不与自性相应。 心不与心相应。 有世间正见。 有世间信根。 有无记法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无学法。 诸阿罗汉皆得静虑。 非皆能起静虑现前。 有阿罗汉犹受故业。 有诸异生住善心死。 在等引位必不命终。 佛与二乘解脱无异。 三乘圣道各有差别。 佛慈悲等不缘有情。 执有有情。 不得解脱应言菩萨。 犹是异生。 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 于异生地未名超越。 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 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但有世俗补特伽罗。 说有移转。 活时行聚即无余灭。 无转变诸蕴。 有出世静虑。 寻亦有无漏。 有善是有因。 等引位中无发语者。 八支圣道是正法轮。 非如来语皆为转法轮。 非佛一音能说一切法。 世尊亦有不如义言。 佛所说经非皆了义。 佛自说有不了义经。 此等名为本宗同义末宗异义。 其类无边。 其雪山部本宗同义。 谓诸菩萨犹是异生。 菩萨入胎不起贪爱。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 有阿罗汉为余所诱。 犹有无知。 亦有犹豫。 他令悟入。 道因声起。 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有犊子部本宗同义。 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 依蕴处界假施设名。 诸行有暂住。 亦有刹那灭。 诸法若离补特伽罗。 无从前世转至后世。 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亦有外道能得五通。 五识无染亦非离染。 若断欲界修所断结。 名为离欲。 非见所断。 即忍名相。 世第一法名能趣入正性离生。 若已得入正生离生。 十二心须说名行向。 第十三心说名住果。 有如是等多差别义。 因释一颂执义不同。 从此部中流出四部。 谓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所释颂言。 已解脱更堕。 堕由贪复还。 获安喜所乐。 随乐行至乐。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 谓过去未来是无现在。 无为是有。 弥四圣谛一时现观。 见苦谛时能见诸谛。 要已见者能如是见。 随眠非心亦非心所。 亦无所入。 眠与缠异。 随眠自性心不相应。 缠自性心相应。 异生不断欲贪瞋恚。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 亦无天中住梵行者。 定无中有。 无阿罗汉增长福业。 五识有染亦有离染。 六识皆与寻伺相应。 亦有齐首补特伽罗。 有世间正见。 无世间信根。 无出世静虑。 亦无无漏寻伺。 若非有因预流有退。 诸阿罗汉定无退者。 道支皆是念住所摄。 无为法有九种。 一择灭。 二非择灭。 三虚空。 四不动。 五善法真如。 六不善法真如。 七无记法真如。 八道支真如。 九缘起真如。 入胎为初命终为后。 色根大种皆有转变。 心心所法亦有转变。 僧中有佛。 故施僧者便获大果。 非别施佛。 佛与二乘皆同一道同一解脱说。 一切行皆刹那灭。 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 此等是彼本宗同义。 其末宗异义者。 谓说实有过去未来。 亦有中有。 一切法处皆是所知。 亦是所识。 业实是思。 无身语业。 寻伺相应。 大地劫住。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 所获果少。 随眠自性恒居现在。 诸薀处界亦恒现在。 此部末宗。 因释一颂执义有异。 如彼颂言。 五法定能缚诸苦从之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其法藏部本宗同义。 谓佛虽在僧中所摄。 然别施佛果大非僧。 于窣堵波兴供养业获广大果。 佛与二乘解脱虽一。 而圣道异。 无诸外道能得五通。 阿罗汉身皆是无漏。 余义多同大众部执。 其饮光部本宗同义。 谓若法已断已遍知则无。 未断未遍知则有。 若业果已熟则无。 业果未熟则有。 有诸行以过去为因。 无诸行以未来为因。 一切行皆刹那灭。 诸有学法有异熟果。 余义多同法藏部执。 其经量部本宗同义。 谓说诸薀有从前世转至后世。 立说转名非离圣道。 有薀永灭。 有根边薀。 有一味薀。 异生位中亦有圣法。 执有胜义补特伽罗。 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三藏法师翻此论竟。 述重译意。 乃说颂曰。 备详众梵本再译宗轮论文惬义无谬智者应勤学异部宗轮论一卷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6:0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