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育王传 内容: 阿育王传卷第一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本施土缘归命一切智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世尊日时已到。 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 向王舍城次行乞食。 说者曰。 不动如金山容豫如象王圆足如满月比丘众围绕诣王舍大城威仪甚庠序乃至到城足蹑门阃。 大地即时六返震动。 说者曰。 海以庄严地山城亦复然牟尼足蹑阃一切皆踊没如是入城时男女生净信城中悉变动如风吹海浪皆出和雅声世间未曾有当佛入城时丘墟悉平整无诸砂砾荆棘粪秽皆没于地盲视聋听痖言躄申狂者得心贫穷得财疾病得愈一切众乐不鼓自鸣宝器相扣出种种音佛光普照如百千日明彻内外皆如金色所放光明映蔽日月照于众生郁蒸凉乐譬如栴檀涂彼热病无不消灭尔时世尊与阿难在巷中。 行见二小儿。 一名德胜是上族姓子。 二名无胜是次族姓子。 弄土而戏以土为城。 城中复作舍宅仓储。 以土为麨着于仓中。 此二小儿见佛三十二大人之相庄严其身。 放金色光照城内外。 皆作金色无不明彻。 见已欢喜。 德胜于是掬仓中土名为麨者奉上世尊。 无胜在傍合掌随喜。 德胜于是说偈赞曰。 大悲无师觉圆光显照身强颜生敬信以土施如来稽首于世尊已断生死者尔时德胜童子。 施土已讫而发愿言。 使我将来盖于天地。 复说偈供养。 说者曰。 佛知彼小儿心念发正愿以胜福田故必获于大果大悲救世者即时受彼土使其心欢喜以种王业缘尔时世尊即便微笑。 阿难长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 佛不以无缘而笑。 何因缘故现于微笑。 尔时阿难便作偈言。 断忧憍慢者世界中最上终不无因缘现珂藕根齿如云出雷音牛王眼相者愿说施土报及与微笑事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阿难佛不无缘而微笑也。 汝今见是二小儿不也。 已见世尊。 佛言我若涅槃百年之后。 此小儿者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 于花氏城作政法王号阿恕伽。 分我舍利而作八万四千宝塔饶益众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今吾灭度后有王阿恕伽名称广流布庄严吾舍利遍满阎浮提人天所供养以少土施缘受是大果报佛说偈已便以此。 土授与阿难。 使涂如来经行之地因作是言。 阿难。 频婆娑罗王子名阿阇世。 阿阇世子名优陀那拔陀罗。 优陀那拔陀罗子名文荼。 文荼子名乌耳。 乌耳子名莎破罗。 莎破罗子名兜罗贵之。 兜罗贵之子名莎呵蔓荼罗。 莎呵蔓荼罗子名波斯匿。 波斯匿子名难陀。 难陀子名频头莎罗王。 花氏城频头莎罗子名宿尸魔时。 瞻婆罗国有婆罗门生一女宝。 相师占言。 必为王后为王宠爱。 当生二宝子。 一者当作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 二者出家当得罗汉。 婆罗门闻极大欢喜。 便将是女至花氏城。 众宝璎珞以庄严之。 嫁与频头莎罗王为妻。 王即纳娶置于后宫。 宫中妃后皆生嫉心而作念言。 王必爱重薄贱我等。 当教贱业令王恶之。 遂便教使善解剃除须发。 伺王眠时令为王剃须。 王眠觉已语言。 当为我剃须。 答言已剃。 王即以镜自照。 知须剃竟即语之言。 汝欲得何愿。 答言唯求与王交会。 王言我是刹利。 汝身卑贱何由交会。 女答王言我非下贱。 我是婆罗门女。 婆罗门本以我与王为妻。 宫人妬嫉教我贱业。 王即语之自今已后莫为此事。 遂便立作第一夫人。 共相爱乐而生一子。 母言我忧患尽除。 即为作字名阿恕伽。 阿恕伽者(晋言无忧)复生一子名为尽忧。 阿恕伽身体麁澁父不爱念。 频头莎罗亦于诸妃多生子息。 集诸相师相诸子等。 有一相师名宾陵伽婆嗟。 王语此相师占我诸子谁中为王。 相师答言王将诸子向金地园就彼相之。 王与诸子至金地园中。 母勅阿恕伽言。 今王相子于金地园汝亦可往。 阿恕伽言王不爱我何为至彼。 母复告言汝当必去。 阿恕伽言我去。 之后送食与我即辞而去。 出花氏城见辅相子罗提掘多。 罗提掘多问阿恕伽言。 欲何处去。 答言。 王集诸子诣金地园我今欲往。 尔时掘多乘一老象语阿恕伽言可乘此象。 阿恕伽即乘此象向金地园。 即到园所从象而下。 于诸子边在地而坐。 诸子皆食种种餚饍。 阿恕伽食粳米饭。 盛以瓦器用酪和之渴则饮水。 王语相师言和上愿相诸子。 我死之后谁中为王。 相师念言阿恕伽者必应为王。 我答王言彼应王者。 王不爱之必当杀我。 便答王言不中说名字可说形相。 其所服用事第一者相应为王。 诸王子等各各自以。 乘第一乘坐第一坐。 食第一食用第一器饮第一浆。 阿恕伽念言我应为王。 所以者何。 象为第一乘。 地为第一座。 粳米第一饭。 瓦器为第一盛。 酪为第一味。 水为第一浆。 以是义故我应为王。 相师相已。 王将诸子还入城中。 相师语阿恕伽母言。 阿恕伽必得为王。 母语相师言且莫复道。 并远藏避如护身命。 待阿恕伽得绍王位汝可来出。 频头莎罗王以得叉尸罗城叛逆不顺。 即遣阿恕伽往讨彼国。 唯与四兵不与刀杖。 时阿恕伽受命即出华氏之城。 左右人言无有刀杖。 如何得共怨敌斗战。 阿恕伽言我有福力应为王者。 所须刀杖自然当有。 作是语已地神开地授刀杖与。 遂便前进四兵围绕到得叉尸罗国。 国中人民闻阿恕伽来自然归伏。 庄严城地平治道路。 各各持瓶盛满中物以花覆上名为吉瓶。 以现伏相。 半由旬迎而作是言。 我不叛于王亦不叛王子。 唯逆王边诸恶臣耳。 供养恭敬随从入城。 人民调顺还来归国。 王复遣阿恕伽罚佉沙国。 彼国人民承迎调顺如前无异。 既调顺已即还本国。 有二大力士亲近阿恕伽。 阿恕伽即与二人封邑。 天神尔时即护国土。 天神作是唱言慎莫叛逆。 何以故阿恕伽应为转轮王王四分之一。 渐渐征罚四海之内悉皆归伏。 阿恕伽兄名苏深摩者方入花氏城。 第一辅臣复欲出城。 道中相逢。 辅臣头秃落。 苏深摩戏笑故以手打辅臣头。 辅相念言此王子者未绍王位。 便用权势敺我头上。 若绍王位必当以刀而斩我首。 即向五百辅相说苏深摩过状言不中为王。 唯阿恕伽者相师记言当作转轮圣王四分之一。 我等诸臣应共立之。 后得叉尸罗国为恶臣所教复还叛逆。 王即遣苏深摩往彼讨之。 苏深摩到不能令彼人民调顺。 频头莎罗王闻其不能调伏彼国。 即生疾病便勅诸臣唤苏深摩以为太子。 令阿恕伽而往讨罚。 时辅臣为其作计。 便以黄物涂阿恕伽身。 以罗叉汁洗盛而弃之。 诈称阿恕伽得吐血病不任征罚。 尔时频头莎罗王。 疾病唯笃余命无几。 辅相庄严阿恕伽已而白王言。 请当并立阿恕伽为王以理国事。 苏深摩来当还废之。 阿恕伽念言我若有福德力应为王者。 天当以天缯结我顶上。 作是语已应言即结。 王见阿恕伽天缯结顶。 极大瞋恚沸血从面出而便命终。 立阿恕伽为王罗提掘多作第一辅相。 苏深摩闻父王命终阿恕伽得立为王。 心生忿怒还花氏城。 阿恕伽闻苏深摩来。 严备一大力士置第一门下。 第二力士置第二门下。 第三力士置第三门下。 置罗提掘多东门之下。 阿恕伽而自当之。 置机关白象。 象上画作阿恕伽像。 周匝四边造大火坑粪草覆上。 苏深摩来向第三门下。 罗提掘多语苏深摩言。 今阿恕伽在东门下从彼入去。 若得入者即为汝臣。 若不能害阿恕伽从此门入亦无所能。 于是苏深摩即往东门。 直趣象上欲捉阿恕伽。 不觉堕于火坑而自灭没。 时苏深摩有一力士名曰贤踊。 将数万军众入佛法中。 出家得阿罗汉道诸辅相大臣轻蔑阿恕伽。 阿恕伽密欲治之。 即语诸大臣斫取好花果树围于棘刺。 大臣白言由来正闻以诸棘刺围花果林。 不闻以好花果之树以围棘刺。 乃至三勅臣固不从。 王极瞋恚即便杀此五百大臣。 更至后春时与诸宫人共相围绕至园林间。 有树名阿恕伽华极可爱。 阿恕伽以此树与己同名爱念此树。 阿恕伽身体麁澁。 诸婇女等以阿恕伽身体麁澁。 情不爱敬不喜亲近。 伺其眠时园中游戏。 见阿恕伽树即时折其花枝。 王于眠觉见树毁坏问左右言。 谁毁此树。 答言宫人毁之。 王大忿怒捉五百宫人绕树烧杀。 举国人民皆称暴恶。 遂号名为恶阿恕伽。 时罗提掘多而启王言。 自行杀害非王所宜。 王今应当简选恶人以治有罪。 王可其言即便遣使募觅恶人。 于国边陲山下有一织师。 生育一子名曰耆梨。 为人极恶骂父骂母。 手则挈网脚则顿机。 毒涂草叶虫兽。 触者无不即死。 凡是众人称为大恶。 举国号之为恶耆梨。 使往其所语耆梨言。 汝能为阿恕伽王治罪人不。 耆梨答言天下恶人使我治者。 犹故能为何况一阿恕伽。 岂可不能。 使闻此语具以启王。 王即召之。 耆梨闻使来召。 即辞父母。 父母不听即便杀之。 使问耆梨何以故迟。 耆梨答言父母不听。 我乃杀之以是故迟。 于是随使见王而白王言。 为我作狱极令严峻使可爱乐。 作狱已竟名爱乐狱。 又白王言若有人入要不听出。 王即听可。 时彼恶耆梨往到鸡头末寺。 时彼寺中有一比丘。 诵恶婴愚经言。 憙镬汤者以碓擣之。 喜碓臼者以镬煮之。 在地狱中吞大铁丸融铜灌口。 闻是语已即自念言。 我狱城中亦当作此。 时有长者夫妻。 相将入海採宝。 到于海中生一男儿。 即为立字名之为海。 经十二年乃出于海。 逢五百贼劫其财物杀害长者。 于是子海便出家学道。 展转乞食至华氏城。 不识村落入爱乐狱中而作是言。 外相可爱内如地狱。 便欲出去耆梨不听。 语比丘曰汝今于此当受死罪如何欲出。 比丘闻已即便大哭。 耆梨问言何为大哭如婴儿也。 比丘答言我不畏死而作是哭畏失善利。 何以故我新出家未证道法。 人身难得佛法难值是故哭耳。 耆梨言王先听我。 入此城者不令使出必索治罪。 比丘言活我七日。 随汝杀之即便听许。 时阿恕伽王见其宫人共他男子有爱着语。 便生瞋忿付爱乐狱。 耆梨寻时即以碓擣。 杵下打头眼精脱出。 比丘见已得厌恶心而作是念。 呜呼大悲所言诚谛。 说色危脆犹如聚沫不坚。 速朽无有暂停。 端政容貌今安所在。 好颜薄皮亦俱败坏。 怪哉生死婴愚所乐。 非是圣法见此境界不没有悔。 于是比丘通夜观察。 断众结使得成须陀洹果。 如是精勤乃至复获阿罗汉道。 已满七日耆梨语言。 七日已过八日欲出可受刑罚。 比丘答言我夜已过我日已出。 利益时到随汝刑治。 耆梨问言云何名为我夜已过我日已出利益时到。 广为我说。 比丘答言吾昔黑闇无明之夜。 结使怨贼悉已永灭。 则是名曰我夜已过。 智慧空心谛见三界。 是则名为我日已出。 佛之所为我今悉成。 是则名之利益时到。 但令汝老寿任意见治。 耆梨心恶残害无罪。 不信后世作重瞋恚。 便设大镬以水置中。 脂膏血髓屎尿秽恶俱充满之。 即以比丘提掷着中。 下然大火薪草欲尽不能令热。 于是耆梨瞋然火者以杖打之。 手自着火薪柴都尽亦复不热。 又以屋椽涂苏众叠悉然使尽水冷如故。 怪其所由便看镬中。 见向比丘结跏趺坐。 坐千叶莲花上。 尔时耆梨甚惊所以。 便往白王王即来看坏牆而入。 一切人民随从王者数千亿万观此比丘。 是时比丘见无量众应受化者皆已聚集。 即从镬出衣服洁净。 一切大众无不覩见。 踊身虚空作种种变。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譬如大山显于虚空中。 王见此已生希有心。 瞻仰恭敬合掌观察而作是言。 今此比丘同与我等俱禀人身。 威德尊妙出过世表。 踊在虚空现大神足。 我今未解唯愿善说。 便得了知汝之圣事。 随我力能而当服习。 尔时比丘知阿育王是大檀越必能分布佛之舍利饶益天人。 时佛说言我是大悲断结使者。 佛之法子于三有中已得解脱。 为调御者所调。 为寂灭者所灭。 为解脱者所解。 大王当知佛亦记汝将来佛灭百年后。 王华氏城号阿恕伽。 转轮圣王王四分之一。 为正法王广分舍利。 而起八万四千宝塔。 王今乃返造大狱城如似地狱。 残害百千众生之命。 大王汝今应当施于一切众生无畏。 亦复应当满足佛意。 人中帝释必施无畏起悲愍心。 分布舍利广作真济。 王闻是语于佛法中深生信悟。 合掌恭敬十力之子而作是言。 我先所作极有罪过听我忏悔。 今归依佛归依如来所说胜法。 当开福业庄严大地。 尔时比丘即乘空出王亦欲出。 恶耆梨言王先与我有要入此狱者尽不听出。 王便语言欲杀我耶答言欲杀。 王言汝为先入我在前入耶。 答王言我在前入。 王言汝在前入应前受罪。 王即遣人捉耆梨置胡胶。 舍中以火烧杀坏爱乐狱施众生无畏。 便诣王舍城取阿阇世王所埋四升舍利。 即于此处造立大塔。 第二第三乃至第七所埋舍利悉皆取之。 于是复到罗摩聚落。 海龙王所欲取舍利。 龙王即出请王入宫。 王便下船入于龙宫。 龙白王言唯愿留此舍利听我供养慎莫取去。 王见龙王恭敬供养倍加人间。 遂即留置而不持去。 王还于本处便造八万四千宝箧。 金银琉璃以严饰之。 一宝箧中盛一舍利。 复造八万四千宝瓮。 八万四千宝盖。 八万四千疋綵以为装校。 一一舍利付一夜叉使遍阎浮提。 其有一亿人处造立一塔。 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作塔。 有一夜叉齎一舍利。 至得叉尸罗国欲作浮图。 其国人民言我国人民凡有三十六亿。 今当与我三十六箧。 时夜叉鬼具以上事还白于王。 王自念言人众甚多。 若尔作者舍利不足满阎浮提。 当设方便断而不与。 即遣夜叉复语之曰。 除却汝国三十五亿。 唯留一亿与一舍利。 彼国人言我宁不用三十六箧。 得一便休愿莫杀我等。 便从其意唯与一箧。 于是王言多一亿处莫与舍利。 少一亿处亦莫与之。 作此语已向鸡头摩寺。 到于上座夜舍之前合掌而言。 我今欲于阎浮提内造立八万四千宝塔。 上座答言善哉善哉。 王若欲得一时作塔。 我于大王作塔之。 时以手障日可遍勅国。 界手障日时尽仰立。 塔于是后即以手障。 日阎浮提内一时造。 塔造塔已竟一切人民号为正法阿恕伽王。 广能安隐饶益世间。 遍于国界而起塔庙。 善得滋长恶名消灭。 天下皆称为正法王。 阿育王本缘传之一阿恕伽王作塔已讫欢喜踊跃。 群臣围绕至鸡头摩寺诣上座前而问之言。 此阎浮提颇有如我为佛记者不。 上座夜舍即答王言。 亦有如王佛所记者。 昔者佛在乌长国降阿波波龙。 于罽宾国降化梵志师。 于乾陀卫国化真陀罗。 于乾陀罗国降伏牛龙。 于是复往末突罗国告阿难言。 我百年后末突罗当有长者名为掘多。 其子名曰优波掘多。 虽无相好化导如佛。 能不入定知一由旬众生心相。 教授禅法最为第一。 种种化导而作佛事。 又复告阿难汝今见是青色园不。 已见世尊。 佛言此名优留慢荼山。 那罗拔利阿兰若处。 房舍敷具最为第一。 能生定心如是事皆是佛记。 王闻是语白上座言。 彼清净尊者为出世未也。 答言已出消灭结使得罗汉道。 与万八千阿罗汉众围绕。 在于优留慢荼山那罗拔利阿兰若处。 具一切智最胜清净为诸贤圣众生之类开说法门。 天龙夜叉人与非人。 皆使得入解脱之城。 王语诸臣急疾庄严车兵步兵象马之兵。 我今欲往优留慢荼山观解脱众尊者。 大德优波掘多得漏尽者。 辅相启王彼国隘小士众极多。 但遣使唤彼自当来。 王即答言彼应往见。 何以故我今未得金刚心故。 云何屈彼如佛之人。 即遣使白尊者优婆掘多。 我今欲往觐问尊者。 尊者闻已自思惟言。 若使王来国土隘小困苦者众我当自往。 尊者即便并合诸船作大长舫。 广十二由旬与万八千诸阿罗汉。 共乘并舫来向花氏城。 有人告王尊者掘多为利益王故躬自来至。 以大饶益为大船师。 王闻欢喜自脱缨络价直百千两金赏此语者。 约勅左右击鼓号令。 欲得大富生于天者。 欲求解脱见如来者。 当共供养优婆掘多。 而说偈言。 诸有欲见两足尊大悲世雄无师觉教化如佛照三有各来聚集共出迎王说偈已乃庄严城郭扫除巷陌。 共诸群臣一切人民。 作倡伎乐以种种香。 出花氏城半由旬。 迎遥见尊者与万八千阿罗汉等。 譬如半月围绕而来。 王即下象一脚登船一脚在地。 扶接尊者优婆毱多。 王身卑伏五体投地。 呜尊者足起而恭敬瞻仰尊颜合掌而言。 我今摧灭一切怨敌。 得阎浮提诸城山海富有天下。 欢喜之时不如今日目视尊者。 所以者何。 今见尊者便为见佛。 于三宝中深生敬信。 而说偈言。 佛虽入寂灭尊者补处生慧日已潜没尊者继大明今应垂教授我当随顺行尊者于是。 即以右手摩王顶上。 以偈答言。 谨慎恐惧莫放逸王位富贵难可保一切皆当归迁灭世间无有常住者三宝难遭汝值遇恒当供养莫休废大王当知。 佛以正法付嘱于汝亦付嘱我。 我等当共坚固护持。 王复说偈言。 佛所付嘱我已作种种塔庙犹山林宝盖幢幡已施设各用众宝而装校皆使大地极严净流布舍利满阎浮己身妻子及库藏宫殿屋舍并人民一切大地尽用施供养佛法比丘僧尊者赞言。 善哉善哉。 大王。 应作此事。 于身命财应取坚法。 后致不悔则生天上。 作是语讫。 王请尊者入于宫中。 为敷床座即扶尊者安置座上。 其身柔软如兜罗绵。 王便合掌白尊者言。 尊体柔软如兜罗绵。 我之少福身体麁澁。 尊者答言。 我昔修施。 常以清净胜妙之物。 未曾以土而用布施。 王言。 我昔愚小无智。 值佛世尊最上福田。 便以土施。 今得此报。 尊者和色而言。 福田胜妙能令施土获尊贵报。 王闻是语。 生未曾有欢喜之心。 勅诸群臣。 我以土施得转轮王。 以是义故。 宜当勤心供养三宝。 王白尊者言。 佛所游方行住之处悉欲起塔。 所以者何为将来众生生信敬故。 尊者赞言善哉善哉。 大王。 我今当往尽示王处。 王以香花缨络杂香涂香种种供养。 尊者掘多。 即集四兵便共发引至林牟尼园。 尊者举手指示王言。 此佛生处此中起塔最为初塔。 佛之上眼始生之日行七步处。 遍观四方举手唱言。 此是我之最后生也。 末后胞胎。 王闻是语。 五体投地。 恭敬作礼合掌涕泣。 而作偈言。 修胜福吉利得见牟尼尊复见佛生处得闻所说语我无胜福业不得见世尊复不见初生亦不闻所说复次尊者优波掘多。 示王摩耶所攀树枝生菩萨处。 尊者举手语菴罗树神言。 汝本见佛。 今可现身以示于王。 使王得见增长信心。 时此树神即现其身。 尊者掘多语于王言。 此树神者。 见佛生时。 王即合掌。 向于树神说偈问言。 汝见相好身庄严生时不为见修广目莲花叶眼不汝闻于牛王说柔软音不树神即便以偈答言。 我见真金色两足最胜尊举足行七步闻彼世尊说◎阿育王传卷第一阿育王传卷第二(本缘之余)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王又问言。 庄严生时。 其事云何。 树神答言。 语所不及。 言不能宣。 今当略说。 便作偈言。 身出金色光人天所乐见大地山海动如船在海浪王以百千两金。 置此处起塔而去。 于是尊者将王复至迦毗罗城。 举右手而言。 此是抱菩萨示净饭王处。 又示诸释天祀之处。 时将菩萨入此天祀。 泥木天像皆来恭敬曲躬礼拜。 恕头檀王因是之故号为天中天。 又示唤诸相师相菩萨处。 阿斯陀仙相菩萨子必作佛处。 又复示王波阇波提养菩萨处。 又示菩萨学书之处。 菩萨骑象处。 学乘马处。 乘车之处。 学射之处菩萨散劳之处。 菩萨以六万婇女相娱乐处。 菩萨见老病死生厌患之处。 又复将王至阎菩树举手指言。 此是菩萨坐凉之处。 又至林中。 示菩萨思惟弃欲恶不善。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获得初禅。 树为曲荫影不移转。 即时五体投地为菩萨作礼。 示指城门而语王。 此是菩萨将百千诸天。 前后围绕出迦毗罗处。 又示以马璎珞付车匿还处。 又示菩萨一身己入林之处。 又示菩萨以刀剃发掷虚空中帝释奉接处。 又示菩萨而以宝衣从猎师边博袈裟处。 又示频婆娑罗王以半国请菩萨处。 又示菩萨至阿兰加罗郁头蓝处。 又示菩萨苦行六年之处。 即便说偈。 菩萨六年难苦行身卧灰上棘刺上知此邪行非真道便舍苦行修正法复示菩萨受难陀跋难陀百味乳糜之处。 又示菩萨向菩提树处。 所示之处。 王于此中悉皆起塔。 尊者又示迦罗龙王赞菩萨处。 于是王乃礼尊者足合掌而言。 我今欲问迦罗龙王曾见佛事。 尊者即时语龙王言。 速起速起。 王欲问汝见佛时事。 龙王便起。 向尊者边合掌白言。 大德有何约勅。 尊者语王言。 此是迦罗龙王偈赞佛者。 王即合掌以说偈言。 汝见真金炽然之色无上世尊面如满月汝为我说十力少分云何端严向菩提树龙王答言。 端严之事非言所及。 今当略说。 即说。 偈言。 佛足蹑地大地山河踊跃[跳-兆+叵][跳-兆+我]六种震动如来身光遏绝日月普照十方一切蒙益王于此处起塔而去。 遂与尊者向菩提树。 尊者举手而示王言。 此处是菩萨以慈悲心为伴力处。 坏破魔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处。 王乃于此起塔。 以百千两金而布施之。 此是四天王天奉佛四钵。 如来受之拍成一钵处。 亦是五百贾客施食之处。 又示菩萨向波罗捺女处。 又示婆罗门赞佛之处。 王于此处亦皆起塔。 尊者将王复至古仙林中。 举右手而言。 此是如来转法轮处。 王于此处起塔。 以百千两金与之。 又以示如来度千婆罗门处。 又示频婆娑罗王听法得见谛处。 亦是八万四千天王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处。 亦是无量婆罗门及居士得须陀洹处。 又示帝释受化处。 又示如来作神变处。 又示如来忉利天上为母说法来下之处。 王于上来所示之处皆起宝塔。 尊者将王复至拘尸那城。 举手而言。 此是如来化缘已讫入涅槃处。 王闻是语懊恼闷绝。 以水洒面令得醒悟。 施百千两金于此起塔。 而更合掌敬礼尊者足。 复作是言。 我今欲礼佛大弟子声闻之塔。 尊者赞言。 善哉善哉。 王能发是重信敬之心。 即将王至彼祇陀林中。 举手而言。 大王。 此是舍利弗塔。 应当供养。 王问言曰。 此有何德。 尊者答言。 此是第一世尊法之大将。 能转法轮。 如来所记智慧第一。 唯除如来。 一切众生所有智慧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但可略说。 谁能尽其智慧之藏。 王闻欢喜。 即以百千两金奉施此塔。 即时归命舍利弗。 而作偈言。 解脱诸有结名称满世间于诸智慧中是为最第一复示于王目揵连塔令王供养。 王又问言。 此有何德。 尊者答言。 如来所记神足第一。 能以右足动帝释宫。 复能降伏难陀拔难陀龙王。 略而言之。 不能说尽其功德彼岸。 王以百千两金供养此塔。 王即合掌而说偈言。 归命大名称神足第一者于生老忧苦而得于解脱遂复示王迦叶之塔。 举手而言。 此是摩诃迦叶之塔。 亦应供养。 王问言曰。 有何功德。 尊者答言。 少欲知足头陀第一。 如来分坐而与令坐。 佛自脱衣以与迦叶。 怜愍穷苦护持佛法。 今为略说。 岂能尽其苦行功德。 王以百千两金施迦叶塔。 即便合掌而作偈言。 坐于山窟去除斗诤无诸忿怒常行禅定少欲知足功德最上我今顶礼至心归命复示于王婆驹罗塔。 教使供养。 王言。 此有何德。 答言。 如来所记无诸衰病少欲第一。 未曾教人一四句偈王即使人持一金钱布施此塔。 辅相白王。 同是大德阿罗汉塔。 云何独以一钱用施。 答言。 以其自度不能度他人。 是故唯以一钱与之。 塔神不受还授与王。 辅相复言。 实是少欲。 乃至一钱犹尚不取。 尊者于是复示于王阿难之塔。 语王供养。 王言。 有何功德。 答言。 如来所记总持第一。 执持佛法念力智慧多闻如海。 义妙言说人天供养。 能知佛意一切善巧功德众法之箧。 王闻是语极大欢喜。 以一亿两金布施此塔。 大臣问言。 云何诸供养中于此最胜。 王言。 以其总持法身之故。 能令法灯至今不灭。 阿难之力。 譬如牛迹不受海水。 佛智慧海阿难能受。 以是因缘。 诸供养中于此最多王已供养诸大弟子声闻塔竟。 欢喜敬礼尊者。 塔合掌恭敬而说偈言。 设百千祀方得为人我今便为不空受身值良福田具造人果以危脆财而修坚法我所起塔严阎浮提犹如白云庄校虚空我遭佛法一切清净说是偈已作礼而去。 阿恕伽王于佛生处塔。 菩提树塔。 转法轮塔。 般涅槃塔。 虽各各施与百千两金。 于菩提塔其心最重。 所以者何。 佛于此处成正觉故。 于是已后所得珍宝。 常以奉施菩提之塔。 王第一夫人帝舍罗叉心自念言。 王得好宝尽与菩提。 曾不见与。 即语真陀罗摩登伽言。 汝能为我坏怨嫉不。 答言若与我金则能坏之。 便许金钱。 时摩登伽不解其意。 谓为导彼菩提之树。 即结咒索系菩提树。 而欲咒杀转转乾枯。 王守树人来告王言。 菩提之树今将欲枯。 即说偈言。 如来在此处觉悟诸世间逮得菩提道证于一切智此树今将坏转转欲乾枯王闻斯语闷绝躄地。 以水洒面久乃得醒。 啼哭而言。 我见树王犹如见佛。 菩提树坏我必定死。 帝舍罗叉而白王言。 菩提树虽死。 我亦能与大王之乐。 王言。 菩提之树非女人也。 乃是佛得无上道处。 帝舍罗叉闻是语已。 心生敬悔语摩登伽言。 汝今还能令菩提树生如本不。 答言。 若不枯尽有少生气能令如本。 故于是乃解咒结缕。 恒以千瓶乳灌。 未久之间树生如故。 王守树人复来告王。 树还复生与本无异。 王闻是语踊跃欢喜诣菩提树观树而言。 频婆娑罗王等所不能作。 我于今日当作二种。 云何二种。 一者当造千杖宝瓶以盛香汁灌菩提树。 二者当作般遮于瑟极大之会。 王便即以金银琉璃作千宝瓶。 满中香汤以灌于树。 并众花鬘末香涂香复庄严之。 王自洗浴着新净衣受持八斋。 上高楼上遍观四方。 诸佛弟子声闻之众。 修正见者诸根寂定摧灭欲结。 人天阿修罗等所应供养者。 愿见怜愍。 受我之请。 诸乐禅定及智慧者。 解脱众僧最胜真子。 善逝法中之所生者哀受我请。 居住罽宾昼夜无畏。 摩诃婆那离越诸圣亦垂哀愍而受我请。 阿耨大池峻嶮之处。 及与河边诸山谷间舍利窟住者。 香山住者。 皆愿垂矜受我之请。 王如是请已。 四方来者三十万僧。 十万僧者是阿罗汉。 二十万僧者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及清净凡夫悉皆就座。 唯留上座所坐之处无敢坐者。 王问上座。 以何义故。 坐此空处。 答言。 更有上座当坐此处。 王复问言。 更有上座大于汝耶。 夜舍答言。 昔佛所记师子吼中最为第一。 名宾头卢跋罗豆婆阇。 尊重于我。 王闻此语衣毛皆竪。 如迦昙花树。 又问言。 颇有得见如来者不。 夜舍答言。 有宾头卢阿罗汉。 见佛在时。 王言。 可得见不。 答言。 正尔。 当来使王见之。 王欢喜而言我得极大利益。 今哀愍我第一得见宾头卢。 即便合掌瞻仰而待。 见宾头卢犹如半月亦如鹅王。 与数千万阿罗汉等从空中来下坐上座头三十万众皆起恭敬。 王见宾头卢头白眉秀。 身体相好如辟支佛。 即为作礼五体投地。 呜尊者足起而[跍*月]跪。 说于偈言。 如来虽灭度尊者补处生哀愍垂教授我当随顺行说此偈已问尊者言。 见如来不。 答言。 我见。 色如金聚。 面如满月。 三十二相庄严其身。 梵音深妙大悲窟宅。 王又问言。 于何处见。 尊者言。 佛与五百阿罗汉等。 在王舍城夏安居时。 我在其中见盛福田。 在舍卫国现大神变摧外道时。 庄严化佛次第上至阿迦腻吒。 我于尔时亦在其中。 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诸天围绕。 来下之时我亦在其中。 至僧伽户沙池侧时我亦在其中。 莲花比丘尼化作转轮圣王。 具足千子礼佛足时亦在其中。 苏摩伽帝满富城内请佛之时。 五百罗汉各现神变至满富城。 我于尔时化作宝山。 宝窟中坐往满富城。 佛入王舍城次行乞食。 汝以土施。 罗提毱多合掌随喜。 佛记汝时我亦得见。 王又问言。 尊者。 近来在何处住。 尊者答言。 在香山住。 复问言曰。 将从几许。 答言。 六万。 大王且止。 何须多问。 日时已到可与僧食。 食讫当更为王具说。 王言。 请从尊者教。 先发起我念佛之心。 灌菩提树然后与食。 王唤维那萨娑蜜多而语之言。 我以十万两金施于众僧。 以千宝瓶盛满香汤灌菩提树。 可打揵搥称我名字用为檀越作般遮于瑟。 王子驹那罗左右面立不发口言。 便举手指。 我倍与之。 见人皆笑。 王亦自笑。 语罗提毱多。 汝所为也。 答言。 人众极多贪福者众。 王复言曰。 我以三十万两金奉施于僧。 以三千宝瓶盛满香汤灌菩提树。 时驹那罗复举四指。 王语罗提毱多。 谁与我竞。 罗提毱多长跪而言。 谁能敢与人帝共竞。 驹那罗婴孩小儿与父戏耳。 王右顾见驹那罗即语上座言。 我尽库藏一切宫人并诸辅相及与我身子驹那罗等。 一切施僧。 请称我名般遮于瑟。 布施已讫。 僧为咒愿。 受咒愿竟。 于菩提树四边缚格。 自上其上。 以四千宝瓶盛满香汤灌菩提树。 灌菩提树已。 欲与僧食。 上座夜舍言。 王遇胜福田。 莫生优劣心。 王自行食。 乃至于沙弥。 时有二沙弥行和敬法。 一者以麨用施于彼。 彼还以麨而与此。 此以饼复施于彼。 彼亦用饼还与施之。 此更复以欢喜丸用施于彼。 彼亦还以欢喜丸而复报与。 王见是已笑而言曰。 如小儿戏耳。 时王行食到上座头。 上座问言。 王见非威仪事。 能不生嫌心耶。 王言。 不也。 见二沙弥如小儿戏。 上座言。 大王。 莫生讥嫌。 此二沙弥是俱解脱阿罗汉也。 王闻是语生欢喜心。 而自念言。 我今当施一切众僧人一张[叠*毛]。 时二沙弥已知王心作是思惟。 今当使王倍生信敬。 于是二沙弥一者具镬一者办染具。 王见是已。 语沙弥言。 欲作何物。 沙弥言。 王以我故欲与众僧人一张[叠*毛]。 今办染具。 欲以染之。 王闻此语。 便自念言。 彼二沙弥已知我心。 王大欢喜。 五体投地。 礼沙弥足起合掌言。 我之眷属极得大利获胜福田。 今尽我力而用布施。 语沙弥言。 以汝之故。 一切众僧人与三衣。 于是便造般遮于瑟以四十万两金国土宫人辅相己身子驹那罗等。 尽施众僧而还归家。 阿恕伽王信敬具足。 起八万四千塔。 作般遮于瑟竟。 阎浮提内多分之一信向佛法。 ◎◎阿恕伽王第本缘阿恕伽王弟名宿大哆。 信敬外道讥说佛法。 作是言。 出家沙门无有得解脱者。 时阿恕伽王语宿大哆言。 何以知之。 答言。 诸沙门等不修苦行好着乐事故。 阿恕伽王。 语宿大哆言。 汝今莫于不可信处而强生信。 可信之处而不信敬。 于佛法僧应生重信。 阿恕伽王曾于一时共宿大哆出行游猎。 见一婆罗门五热炙身。 宿大哆心生信敬。 往到其边礼足问言。 苦行以来经今几时。 答言。 经十二年。 常何所食。 答言。 食菓食根。 着何物衣。 答言。 着于草衣。 为铺何物。 答言铺草为座问言。 汝今所行何事最苦。 答言。 唯见虫鹿牉合之时欲心炽盛。 以此为苦。 宿大哆言。 汝着恶衣服食于恶食。 犹生贪欲。 况沙门释子着好衣服而食好食。 能无欲也。 我兄阿恕伽王无所别知。 为诸沙门之所欺诳。 时阿恕伽王闻弟此言。 语辅相曰。 善作方便使宿大哆令得信解。 辅相答言。 随王教勅。 王脱天冠缨络服饰。 着洗浴衣入浴室浴。 辅相语宿大哆言。 王若死者。 汝当代之。 今试着是天冠缨络。 为好不也。 宿大哆即随其语而便着之坐御座上。 王出浴室见宿大哆坐御座上而语之曰。 我犹未死汝已为王。 便作是言。 此中有谁。 时有真陀罗。 一手捉剑。 一手捉铃。 前白王言。 何所约勅。 王言。 宿大哆我今已舍。 付汝治罪。 辅相言。 宿大哆是王亲弟。 唯愿听使忏悔改过。 王言。 用汝之语。 听七日为王。 然后杀之。 于七日中为作百千音乐。 百千婆罗门合掌称善。 百千妓女围绕给侍。 有四真陀罗以血涂手。 面状欲杀人。 在四门下高声唱言。 一日已过余六日在。 屠裂汝身分分肢体。 绝断汝命。 将亡不远。 如上一日。 乃至七日亦如是唱。 七日既满。 将宿大哆至于王所。 王问弟言。 汝七日中极为乐不。 宿大哆答言我。 七日中。 目不见色。 耳不闻声。 鼻不嗅香。 舌不别味。 何以故。 见真陀罗捉剑唱言。 汝已一日为王。 余六日在。 日日如是乃至七日为死火逼恼。 思惟怖畏通夜不寐。 有何乐也。 王言。 汝忧一身之死犹。 尚不以王位为乐。 况沙门释子观生老病死忧悲之苦。 地狱种种烧炙之苦。 畜生重担更相残害恐怖之苦。 诸饿鬼等饥渴之苦。 人中富乐。 犹有八苦随逐其身。 况无福者。 诸天虽乐衰退时苦。 一切三界受生之类。 身苦。 心苦如是等苦之所逼切。 五阴是真陀罗。 六情如空聚。 五尘如怨贼。 三界皆为无常大火之所烧然。 一切无常苦空无我。 以是义故。 云何当言沙门释子不能苦行无解脱也。 沙门之志。 于诸乐事都无所染。 譬如莲花不着于水。 厌患生死弃背世间亦复如是。 云何不得解脱果也。 阿恕伽王以种种方便教宿大哆。 宿大哆于是合掌白王言。 大王。 我今当归依三宝。 阿恕伽王即抱弟颈而作是言。 我欲使汝信敬佛法。 故作是方便。 不必杀汝。 宿大哆即以香花供养佛塔。 而听说法。 供养众僧。 便向鸡头摩寺到于上座夜奢之所。 在前而坐。 听其说法。 尔时夜奢观宿大哆过去之世。 种诸善根今已成熟。 应当现身得入涅槃。 即为赞叹出家之法。 宿大哆闻是语已。 便生欢喜。 于佛法中欲求出家。 即起合掌白尊者言。 今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学道。 答言。 子先应当白王。 宿大哆即往白王言。 大王。 听我出家。 我本狂醉如恶象无钩。 王以方便钩我。 令得柔伏调顺。 重垂哀愍听我于彼大明之所修出家法。 王闻是语。 抱颈哀泣而语弟言。 莫发此意。 何以故。 出家名为受丑陋法。 着粪扫衣食于乞人。 所弃之食。 宿则树下铺以草叶。 病则服于陈弃之药。 汝少来婉乐不堪受此饥渴寒热。 可息汝心。 宿大哆言。 我今不为厌患王位。 亦复不求天上之乐。 亦复无有众苦恼逼。 亦不贪于钱财珍宝。 亦不怖畏怨敌之难而求出家也。 唯畏生老病死之苦而求出家。 为得涅槃而求出家。 王闻是语。 举声大哭。 宿大哆言。 王不须哭。 生死轮转不曾休息。 会必别离。 何用哭为。 王言。 汝今并可试学乞食。 坐此树下草铺上宿。 于是便与钵盂锡杖。 使从宫人次第乞食宫人皆与美好饮食。 王责宫人言。 何以与彼好美饮食。 与麁恶食使令调习。 宫人受教与麁恶食。 得亦复食不生增减。 王见是已。 即语弟言。 听汝出家。 汝若出家。 必来见我。 宿大哆既得听已。 向鸡头摩寺而生念言。 若我于此出家必多妨闹。 即便往至他方远国出家学道。 精勤得阿罗汉道便生心念。 昔阿育王与我要言。 若出家者必来见我今宜往见。 即于中前着衣持钵诣花氏城。 渐次乞食到王宫门。 语守门人言。 宿大哆欲求见王。 守门之人即往白王言。 宿大哆今在门外欲见于王。 王言疾将来入。 宿大哆入王门。 阿育王见其弟便下御座。 五体投地为之作礼。 起而合掌看宿大哆。 泣泪而说偈言。 一切有生类聚集为欢喜我今观汝眼不见亲爱相汝必得胜果甘露满汝心罗提毱多见宿大哆着粪扫衣执持瓦钵。 平等乞食好恶皆受。 亦向于王而说偈言。 观宿大哆少欲知足所作已办故能欢喜弃王种族并花氏城珍宝库藏及与荣禄如舍涕唾履行圣种永断结使满足王种得大名称莫不欢美于是阿恕伽王。 扶宿大哆着御座上。 以上妙饮食手自过与。 饮食已竟行清净水。 取一小座在前而坐求使说法。 宿大哆便为说偈。 王位尊豪莫放逸三宝难值当供养说此偈已从座起去。 王与五百辅相城内人民。 围绕恭敬送到门外。 是名现证沙门之果。 宿大哆作是念言。 我兄昔以多种方便化我令入佛法之中。 今当使彼增益信敬。 即踊身虚空作种种变。 阿育王与诸群臣举手说偈。 断绝恩爱亲如鸟飞空去我为王位缚保爱于世事嫌呵讥贱我而自独解脱如此之果报由心得自在禅定之果报愚闇盲不见汝今飞腾去破我之憍慢我智力亦微使我得厌离于是宿大哆飞向边地。 到他国已即遇大病头发除落。 王闻其病遣医齎药往彼疗治。 病得差已发生如故。 遣医还去。 后宿大哆食酪之时。 身则安隐为易得故。 徙就旷野放牧边住。 时弗那槃达有尼乾陀弟子。 画作佛像而令礼拜于尼乾子像。 时佛弟子优婆塞者语阿恕伽王言。 外道尼乾子弟子画作佛像。 令礼拜外道尼乾子像。 王闻瞋恚即便驱使。 上及四十里夜叉鬼。 下及四十里诸龙等。 一日之中杀万八千尼乾陀子于花氏城。 花氏城中复有尼乾子。 亦画佛像令礼拜外道尼乾陀像。 时有优婆塞已告于王。 王闻大瞋捉尼乾陀并其眷属以火烧杀。 击鼓唱言若有能得尼乾子头当赏金钱。 后宿大哆于尼乾子舍寄宿。 着恶衣服头发极长。 与尼乾陀子形貌相类。 有鬼持刀在一面立。 宿大哆自生念言。 我之宿缘应为此鬼之所杀害。 时鬼谓是尼乾陀子。 即便斩头。 持至王所而索金钱。 王见识是宿大哆头。 复闻一臣道外沙门被杀者多所有者少。 极为懊恼闷绝躄地。 以水洒面久乃得苏。 辅相白王言。 今诸沙门滥死者多。 王当施于沙门无畏。 王即作号令言。 自今已后一切沙门制不听杀。 诸比丘等心生疑网。 而问尊者优波毱多言。 有何因缘。 宿大哆为鬼所杀。 答言。 若欲知者。 至心谛听。 过去之世有一猎师。 水边着羂。 有辟支佛乞食来过。 在其羂边树下而坐。 时彼猎师不能得鹿。 自思惟。 以何意故。 鹿今都不近我羂耶。 便四顾望见辟支佛于其羂傍一树下坐。 即以剑斩头。 尔时猎师今宿大哆。 是以其往昔斩辟支佛故。 堕地狱中。 无量亿劫受大苦恼。 乃至得道。 犹为此鬼之所斩杀。 比丘问言。 复以何因缘生贵族成阿罗汉。 答言。 过去久远迦叶佛时供养众僧。 以此福报得生贵族。 又于尔时信心出家。 一万岁中修行梵行。 由是善因今成罗汉。 阿育王传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