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育王经 内容: 阿育王经卷第一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生因缘第一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 于彼早起着衣持钵。 与比丘众围绕入王舍城乞食。 是时空中而说颂曰。 佛身如金山行步如象王面貌甚端严犹若于满月与比丘围绕俱行入于城尔时世尊将欲入城足履门阃。 有种种不思议事。 盲者得视。 聋者能听。 哑者能语。 跛者能行。 牢狱系闭皆得解脱。 有怨憎者悉生慈悲。 犊子系缚自然解脱其往母所。 一切诸兽象马牛等心大欢喜悉皆鸣吼。 一切飞鸟鹦鹉舍利俱翅罗孔雀等鸟鸣声相和。 诸庄严具鐶钏钗璫种种宝物在箧笥中自然出声。 甚可爱乐。 一切伎乐自然俱作。 是时此地自然清净。 无诸秽恶沙砾瓦石荆棘毒草。 六种震动。 东踊西没。 西踊东没。 南踊北没。 北踊南没。 中央踊四边没。 四边踊中央没。 周回旋转现此种种奇特。 之事尔时空中复说偈言。 一切大地四海为衣国城诸山以为庄严世尊蹈地六种震动如海中舶为风所吹时佛入城。 以神力故令一切人悉生喜踊。 如大海水为风所吹。 一切人民而说偈言。 世间可爱乐无过佛入国大地六种动沙砾无遗余诸根不具足悉皆得具足一切众乐器自然出妙声佛光照诸国如千日照世以香水洒地及栴檀末香是时此国城庄严中第一尔时世尊行至大路。 于大路中有二小儿。 一是何伽罗久履笥(翻最胜姓)儿。 一是久履笴(翻胜姓)儿。 此二小儿在沙中戏。 第一小儿名阇耶(翻胜)。 第二小儿名毗阇耶(翻不胜)。 此二小儿见世尊身三十二相。 第一小儿以沙为糗捧内佛钵。 第二小儿合掌随喜。 即说偈言。 自然大慈悲圆光庄严身已远离生死我今一心念以心念佛故捧沙以供养是时阇耶供养已而发愿言。 以此善根当令我为一繖地王于佛法中广作供养。 佛知其心见其正愿。 未来之世有胜妙果。 由佛如来为福田故。 以慈悲心而受此沙。 即便含笑身出诸光。 青黄赤白。 或从顶出。 或膝下出。 膝下出光照八地狱。 寒者得暖热者清凉。 光照其身苦恼皆除。 彼诸众生心生疑惑。 我已脱苦。 为即住此。 为余处生。 尔时世尊为起善念复作化人。 令至其处。 彼众生见而生心言。 我等今者非异处生。 但以此人力故令我脱苦。 复于化人更生心念。 地狱报业悉皆消灭。 从彼命终生人天中有见谛处。 从顶出光照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 于光明中说苦无常空无我法。 复说偈言。 当精进出家相应于佛法灭除生死军如象破宅舍若人于佛法勤行不放逸舍一切生死得一切苦灭佛之光明能照三千大千世界。 照已还入佛身。 若佛欲记过去业报光从背入。 若佛欲记未来业报光从前入。 若佛欲记地狱生者光从足入。 若佛欲记畜生生者光从踝入。 若佛欲记饿鬼生者光从脚趾入。 若佛欲记人生者光从膝入。 若佛欲记铁轮王生光从左掌入。 若佛欲记金轮王生光从右掌入。 若佛欲记天生光从脐入。 若佛欲记声闻菩提光从口入。 若佛欲记缘觉菩提光从白毫相处入。 若佛欲记菩萨菩提光从肉髻入。 光从三千世界还者。 先绕佛三匝然后各随所入。 今佛含笑身出光明。 绕佛三匝从左掌入不无因缘。 是时阿难见已合掌。 而说偈言。 佛除掉慢等灭怨成胜因不无因而笑齿白如珂雪以智慧能知他所乐闻事以最胜光明能令彼疑灭佛声如雷震眼犹如牛王人天胜福田当记施沙报佛言。 阿难。 我于今者不无因笑。 有因缘故如来应正遍知现此含笑。 阿难汝见小儿以手捧沙置钵中不。 阿难白佛。 唯然已见。 世尊又言。 此儿者我入涅槃百年后。 当生波吒利弗多城王名阿育。 为四分转轮王信乐正法。 当广供养舍利起八万四千塔饶益多人。 于是如来复说偈言。 我入涅槃后当生孔雀姓名阿育人王乐法广名闻以我舍利塔庄严阎浮提是其功德报施沙奉于佛佛时取沙授与阿难而语之言。 汝取牛粪用和此沙涂佛经行地。 阿难受教即用涂地。 乃至波吒利弗多城。 有王名旃那罗笈多(翻月护)。 时王有子名频头娑罗(翻适实)。 频头娑罗长子名修私摩(翻善结)。 是时有詹波城婆罗门生一女。 色貌端正国中第一。 相师记曰。 是女夫当作王女应生二子。 第一子作四分转轮王。 第二子出家得道。 婆罗门闻是语已生大欢喜。 欲乐富贵将其女往波吒利弗多国。 以一切庄严之具庄严其身。 而白频头娑罗王言。 我女端正国中第一。 与王作妇。 王即纳之以置宫内。 一切内人皆作是念。 此女端正彼国最胜。 若王见者必当乐着不爱我等。 诸内人等思惟是已。 即便令其作剃毛师为王剃毛。 又于一时王令剃毛。 当剃毛时王便得眠。 王眠既觉心生欢喜。 即语其言。 汝有所须随意所说。 即白王言。 我愿与王共相娱乐。 时王语言。 汝是剃毛师我是国王。 云何同汝。 复白王言。 我是婆罗门女非剃毛师。 彼婆罗门本欲以我为王夫人。 王又问言。 谁令汝作剃毛师耶。 答言。 内人。 王又语言。 汝今勿复更为此事。 即便取之以为夫人。 少时有娠十月生子。 时王念言。 我今无忧。 即名此儿为阿输柯(即是阿育翻为无忧)。 乃至生第二儿。 除心忧故即名此儿为毗多输柯(翻为除忧)。 其体麁澁父不爱念。 时频头娑罗王欲相诸子谁堪绍继即命外道相师。 名宾伽罗跋娑(翻苍犊)语言。 和上我欲相诸王子。 若我灭后谁堪为王。 宾伽罗跋娑答言。 大王欲相王子当入金殿。 乃至频头娑罗王将至金殿。 时阿育母语阿育言。 大王今日欲相诸子汝可往彼。 阿育答言。 王不喜我。 云何得往。 其母语言。 汝今但去。 阿育答言今当如命。 愿母遣人将食至彼。 乃至阿育从波吒利弗多城出。 时有大臣。 名曰成护。 遇见阿育问言。 今者欲何处去。 阿育答言。 今日大王于金殿上欲相诸子。 我今往彼。 成护即以最胜旧象与阿育乘。 阿育乘象至金殿所。 至已于诸王中而便坐地。 诸王皆有种种饮食金银为器。 时阿育母即便遣人办饭与酪。 盛以瓦器送与阿育。 是时频头娑罗王语相师言。 汝当次第相诸王子。 于我灭后谁堪为王。 相师思惟。 若言阿育堪为王者。 王不重之必当杀我。 思惟是已便白王言我今以因缘相不出其名。 王答言好。 相师即言。 若王子中有好乘者便堪为王。 大王复言。 汝可更相。 相师复言。 若胜坐处是堪为王。 大王复言。 汝可更相。 相师复言。 有好饮食及以好器则堪为王。 时诸王子闻其此言各各思惟。 若有好乘坐处饮食器者我当作王。 阿育思惟。 今此相师不出其名以相故说。 若好乘等堪为王者我乘最胜。 又坐大地饭酪第一。 我器地造以水为饮。 如我所见我当作王。 是时相师问讯其母。 其母问言。 大王灭后谁当作王。 答言阿育。 复语相师。 王或更问堪作王者。 汝可远去不须住此。 若阿育得王汝当更来。 是时相师远至余国。 时频头娑罗王所领国名德叉尸罗。 欲为反逆不从王化。 频头娑罗王语阿育言。 汝可集四种兵往至彼国。 器仗资物悉不与之。 乃至阿育领四兵众从波吒利弗多国出。 众人白阿育言。 我等今者无有器仗及以资物。 云何当能征罚彼国。 阿育答言。 若有功德应为王者器仗资物自然而出。 作此语已。 应时地开。 器仗资物一时而出。 是时阿育领四种兵罚德叉尸罗。 时德叉尸罗人民闻阿育来。 出半由旬庄严道路。 香水洒地奉迎阿育而说言。 我等迎王不为斗诤。 亦不与彼大王相嫌。 但王所遣大臣在我国者为治无道。 愿欲废之。 是时人民以诸供具供养阿育。 迎至国中。 如是乃至广说。 时阿育王遣使往佉师国。 佉师国中有二健儿。 白其王言。 我等二人力能平山。 彼阿育来不足臣事。 是时诸天而发声言阿育当为四分转轮王领阎浮提。 不可逆也。 时频头娑罗王长子修私摩。 从苑中还入波吒利弗多城。 是时频头娑罗王第一大臣顶上无发。 从城内出中路相逢。 修私摩戏手拍其头。 是时大臣思惟说言。 其今以手拍我。 若作王时汝以刀害我。 宜作方便令其后时不得为王。 是时大臣令五百臣离修私摩。 又言阿育当为四分转轮王我等应当悉共事之。 乃至令德叉尸罗人民反此大王不复臣属。 频头娑罗王遣修私摩往征罚之。 时修私摩虽复到彼而不能罚。 是时阿育自还本国频头娑罗王身遇重病命将欲绝。 勅语使人可遣阿育更往德叉尸罗国速令修私摩还。 我今欲以国事付之。 尔时诸臣以黄薑汁涂阿育身示作病相。 复煮落叉(不解翻)汁以钵盛之置在一处唱阿育病。 是时频头娑罗王未终之顷。 诸大臣等庄严阿育至大王所。 白大王言。 此是王子大王应当授之王位。 若修私摩还我复当以王位与之。 是时大王闻是语已心大瞋忿。 时阿育言。 若我如法得为王者。 天当即时与我天冠。 作是言已诸天即以天冠着其头上。 大王见已倍生瞋恚。 遂有热血从其口出即便命终。 阿育于是即登王位。 登王位已即拜成护为第一臣。 是时修私摩闻大王终阿育就位生大瞋恚。 即与兵众欲罚阿育。 时阿育王于其城中出多兵众守城四门。 令二勇勐大力之将领诸兵众守南西二门。 复令大臣成护领诸兵众守。 城北门时阿育王自领兵众守城东门。 大臣成护以诸方便于城东门作诸机关。 刻木以为阿育王身及诸军众。 掘地作坑与无烟火以物覆之。 复以燥土用置其上。 时修私摩领诸兵众欲攻北门。 成护语言汝莫攻我当攻东门。 汝若得杀阿育王者我自降伏。 时修私摩便从其语。 即回军众往攻东门。 见机关人悉皆不动。 于是直前即堕火坑自烧而死。 修私摩死。 已彼有军主。 名跋陀罗(翻贤)由他(翻伏)大力勇勐领诸军众其数过千。 于佛法中出家修道即得阿罗汉果。 时阿育王领理国事有五百大臣于阿育王起轻慢心。 阿育王语诸大臣。 汝可折取花菓树以护棘刺树。 诸臣答言大王不尔。 当折取棘刺树以护花菓树。 阿育王复言不如是。 当折取花树护棘刺树。 如是至三时诸大臣不受其教。 阿育王瞋即自拔刀斩五百臣首。 乃至阿育王复于一时将五百婇女入于后园。 园中有树名阿输柯树生花叶阿输柯王见而说言。 此树与我同名是故欢喜。 时阿育王身体麁澁诸女人等不欲近之。 王园中眠诸女人等为欲令王不欢喜故。 折树花叶乃至令尽。 阿育王觉见无花叶而问诸女。 树花脱尽谁之所作。 诸女答言我等所为。 阿育王瞋即以竹箔里诸女人以火烧之。 以其恶故时人谓为旃陀阿输柯王(翻可畏)。 大臣成护白旃陀阿输柯王。 如是所作若打若杀当付余人不应自作。 王即募觅能行杀者。 是时山中有村村中有人善。 织衣业而生一子。 其父字之名耆利柯(翻山)。 其人可畏能行不仁恒骂父母家中男女悉皆打拍乃至一切众生无不杀害。 常以网捕为业以其杀害多故。 人复谓之旃陀耆利柯(翻可畏山)。 王觅恶人而值遇之。 使者语言王今欲以杀害治人。 汝能为不。 其人答言阎浮提中悉令杀尽我亦能为。 使者以其所说还白大王。 王即语言将此人来。 使者受教往彼语之王令汝来。 其答使言且待少时须见父母即白父母。 阿育大王欲以一切杀害治人令我为之我今欲去。 父母不许其人瞋故便害父母还使人处。 使人语言汝来何迟。 其人答言父母不听我来。 我已害之后至王处。 白大王言欲治人者当作牢狱。 庄严狱门极令华丽。 令见之者无不爱乐。 复白王言请王严教有入狱者悉不得出。 王言甚善。 是时旃陀耆利柯往至鸡寺。 寺中有一比丘诵修多罗。 修多罗中说地狱事。 谓镬汤鑪炭刀山剑树等种种苦事。 若有人生地狱者随罪治之。 乃至广说如五天使修多罗中说地狱事。 是时旃陀耆利柯闻此语已。 一切随之造地狱具。 时舍卫国有一商主共妇入海。 至海生儿仍名儿为海。 乃至十二年海中往反。 遇五百贼害此商主夺其财物唯儿得免。 后于佛法出家。 次第游行至波吒利弗多国。 至已早起着衣持钵入国乞食。 以不悉故见地狱门种种庄严。 便入其中为欲乞食。 入已见诸苦具即便欲出。 旃陀耆利柯见而执之语言。 汝今受死不得出也。 是时比丘心怀怖惧啼泣流泪。 旃陀耆利柯语言。 汝今何事啼泣犹如小儿。 比丘答言我不为惜此身但为值遇解脱难故。 出家难得我今已得。 释迦难值我已得值。 法中真法我犹未得是故忧恼。 旃陀耆利柯语比丘言。 我已受大王命有入此狱者悉不得出。 是时比丘啼泣而言汝当申我一月。 答言一月不可听至七日。 比丘思惟死近勤修精进至满七日。 时有王子共内人语阿育王见而生瞋忿。 即令将此二人付狱治罪。 旃陀耆利柯即以二人置铁臼中以杵擣之。 比丘见已深生怖畏。 即说偈言。 大师佛慈悲第一仙正说此色如泡聚不实不常住此身色端严灭为何所趣是故应舍离痴人所乐法此缘我当知解脱在此狱依此当得渡三有之海岸尔时比丘于一夜中。 精进思惟断除烦恼。 即得阿罗汉果。 旃陀耆利柯语比丘言。 是夜已过明相已现。 受苦时至汝应知之。 比丘答言我今不知汝之所说。 是夜已过明相已现。 唯能自知无明夜过智慧日现。 我以智慧日光见一切世间皆无有实。 是故我今欲以佛法摄诸世间。 语旃陀耆利柯言我今此身随汝意作。 是时狱主无慈悲心不见世间。 即大瞋忿以此比丘置铁镬中。 盛以浓血屎溺杂秽。 多与薪火煮此比丘。 乃至薪尽身不烂坏。 是时狱主见其不异即生瞋忿打骂狱卒。 汝今何故不多与火。 狱主即便自与薪火而火不燃。 既见不燃便看镬中见此比丘坐莲华上结加趺坐。 见是事已即往白王。 时王闻已与一切人民共往看之。 是时比丘即以神力于一念顷从铁镬出身昇虚空。 譬如鹅王飞腾空中现十八变。 时阿育王见此比丘犹如破山临于空中。 心生欢喜而说偈言。 汝身同人身神力过人力我不知此事汝今为是谁是故当正说应令我知之若我知此事当为汝弟子尔时比丘心自思惟。 此王今能堪受佛语。 当广作塔供养舍利。 为一切人受法饶益。 作是思惟已欲显其功德。 而说偈言。 佛灭一切漏无比大慈悲最胜论议师我是彼弟子无尽正法力不着一切有佛人中牛王自调复调他令我今得脱三有之牢狱复次大王如佛所记。 我入涅槃百年后。 于波吒利弗多城当有王。 名阿输柯作四分转轮王。 于我舍利广作供养。 起八万四千塔。 复次大王王所起狱与地狱等。 于此狱中杀害无数。 王当除之于一切众生施与无畏。 大王今应满世尊意。 即说偈言。 是故大人王于一切众生当起慈悲心施与无怖畏当满世尊意广起舍利塔尔时阿育王生念佛心。 合掌忏悔而说偈言。 我归依佛法及世尊弟子汝今十力子当起忍辱心我所作众恶悉忏悔于汝今当修精进深生恭敬心我庄严此地以种种佛塔其白如珂雪如佛之所说比丘答言善哉。 即以神力还其所住。 时阿育王欲从狱出。 旃陀耆利柯合掌说言。 大王。 当知我已受命入此狱者皆不得出。 时王语言汝今欲杀我耶。 答言如是。 王言我等谁最前入。 旃陀耆利柯答言我最前入。 时王语诸狱卒捉旃陀耆利柯置落可屋(不解翻)以火焚之又复令人破坏此狱。 于一切众生施与无畏。 时王生心欲广造佛塔。 庄严四兵往阿阇世王所起塔处名头楼那(翻瓶)至已令人坏塔取佛舍利。 如是次第乃至七塔皆取舍利。 复往一村名曰罗摩(翻戏)于此村中复有一塔最初起者。 复欲破之以取舍利。 时有龙王即将阿育入于龙宫。 而白王言此塔是我供养王当留之。 王即听许是龙王复将阿育至罗摩村。 时王思惟此塔第一。 是故龙王倍加守护。 我于是塔不得舍利。 思惟既竟还其本国。 时阿育王作八万四千宝函分布舍利遍此函中。 复作八万四千瓶及诸幡盖。 付与夜叉令于一切大地乃至大海处处起塔。 又言国有三种小中大。 若国出千万两金者是处应起一王塔。 是时德叉尸罗国。 出三十六千万两金。 彼国人民白阿育王言。 王当与我三十六函。 王闻是语即便思惟我欲处处广造佛塔。 云何此国顿得多耶。 时王以善方便语彼人民。 今当除汝三十五千万两金。 又言若国有多塔。 若国有少塔从今已去悉听不复输金与我。 乃至阿育王往耶舍大德阿罗汉处说言。 我欲于一日一念中起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 而说偈言。 于先七塔中取世尊舍利我孔雀姓王一日中造作八万四千塔光明如白云乃至阿育王起八万四千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 一切世人而说偈言。 大圣孔雀王知法大饶益以塔印世间舍恶名于地得善名法王依法得安乐阿育王经卷第一右梁天监十一年六月二十日扶南沙门僧伽婆罗于阳都寿光殿译见宝唱录阿育王经卷第二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见优波笈多因缘品第二尔时阿育王。 起八万四千舍利塔已生大欢喜。 与诸大臣共往鸡寺。 到已于上座前合掌礼拜而作是言。 佛一切见者记我以沙施佛今得是报。 更复有人佛所记不。 彼时上座比丘名耶舍(翻名闻)答阿育王言亦有。 世尊未涅槃时有龙王名阿波罗啰(翻无留)。 复有陶师及旃陀罗(翻恶)龙王。 佛化是等竟至摩偷罗国。 于摩偷罗国告长老阿难言。 此摩偷罗国如来涅槃百年之后。 当有卖香商主名曰笈多。 其后生儿名优波笈多。 最胜教化为无相佛。 我涅槃后当作佛事。 复告阿难汝今见彼远青林不。 阿难答言已见。 佛言彼有山名优楼漫陀。 如来涅槃百年之后。 当于彼山起寺。 名那哆婆哆最胜坐禅处。 于时世尊而说偈言。 教化弟子中智慧最第一世尊之所记名优波笈多大德于此世当广作佛事尔时阿育王复问上座耶舍。 优波笈多为生以未。 大德耶舍答言已生在优楼漫陀山。 除一切烦恼。 诸阿罗汉悉随从之摄受世间。 故如一切智于天人阿修罗。 及诸龙神等而为说法。 是时长老优波笈多。 为一万八千阿罗汉之所围绕。 在那哆婆哆寺。 时阿育王为诸大臣。 而说偈言。 汝当速庄严象马车步兵我欲往彼国优楼漫陀山为欲见大德名优波笈多勤精进尽漏乃至阿罗汉时诸大臣白阿育王言。 王应遣使报彼诸人令优波笈多来至王门。 王答诸臣。 阿罗汉者不可轻屈我等今应自往礼拜。 而说偈言。 处世同如来名优波笈多若不受其教其心金刚造乃至阿育王遣使往优波笈多所白优波笈多言。 我欲至大德处。 优波笈多闻使语已即便思惟。 若阿育王来必多人随从当损此国。 思惟已即语使言。 我当至彼不须王来王即造船迎优波笈多。 处处道路无不修治。 至摩偷罗国是时优波笈多将一万八千阿罗汉。 为摄受阿育王。 故一切入船乃至往波吒利弗多国时阿育王民白大王言。 优波笈多为摄受王。 故已至此国。 大王当知佛法如地。 王今修善由之得正渡三有海至无为岸。 优波笈多至明清旦当步至王所。 王闻欢喜即解璎珞价直千万以赏此人。 复令此人击鼓宣令。 使波吒利弗多国一切闻知优波笈多明当入国。 复令此人说此偈言。 若人乐富乐及天解脱因一切应当见彼优波笈多若人不见佛两足中最尊自然大慈悲无漏大师等彼见当供养名优波笈多乃至阿育王。 令一切人民闻此偈言。 又复令其严治道路。 时王出城至半由旬共诸臣民严持香花。 种种伎乐迎优波笈多。 时阿育王遥见优波笈多已在岸上。 与一万八千阿罗汉。 如半月形而自围绕。 即便下象步至优波笈多处。 时阿育王一足在船一足在岸。 以两手捧优波笈多以置船中。 五体投地敬礼其足犹如大树摧折堕地。 又复以舌舐其两足长跪合掌瞻仰无厌而说偈言。 大地海为衣山庄严一繖除怨得此地令我生欢喜不如于今日与大德相见我今见大德倍生于心念是故我生喜谓已见世尊佛已入涅槃大德作佛事世间为无明汝如日月光以智慧庄严犹如大师等第一教化人众生所归依应当见教化我当如说行尔时大德优波笈多。 以右手摩阿育王顶。 而说偈言。 王今得自在当修不放逸三宝值遇难王应常供养世尊付法藏于王及我等当守护佛法为摄受众生阿育王答言。 如世尊记我今已作。 而说偈言。 我今已供养世尊舍利像处处广起塔以珍宝庄严唯不能出家修行于梵行优波笈多言。 大王善哉善哉如此之事。 是王应作。 何以故。 王于身命财应当修真实王若在异世不受异世苦时阿育王以大供养。 将优波笈多入城。 手捧大德以置高座。 优波笈多其身软滑如兜罗绵。 阿育王既触其身合掌而言。 大德身软滑如绵迦尸等今我体麁澁而触大德身时优波笈多复说偈言。 我以胜供养供养佛世尊不及王以沙奉施于如来时阿育王复以偈言。 我先小儿意以沙奉世尊值遇功德田是故今为王时优波笈多。 为令阿育生欢喜故。 而说偈言。 王值功德田而生布施种是故得此报不可思议乐王闻是已心大欢喜。 复说偈言。 昔以沙布施世尊大福田今得无比乐四分转轮王谁闻如此事不供养如来是时阿育王礼优波笈多足白言。 大德我欲于佛行住坐处悉皆供养。 又欲作相令未来众生知佛如来行住坐卧所在之处。 为摄受故即说偈言。 我欲于如来行住坐卧处悉皆修供养为离生死苦又欲作如来行住坐卧相使未来众生起见佛因缘优波笈多答言。 大王善哉善哉王今此心最为难及。 今欲现王如来世尊四威仪处令王作相。 为欲摄受诸众生故。 是时阿育王即严四兵。 香花伎乐与优波笈多。 即往彼处时优波笈多将阿育王至佛生处入岚毗尼林(翻解脱处)举右手指言。 阿育王。 此是佛生处。 而说偈言。 世尊第一处生便行七步净眼观四方而作师子吼是我最后生处胎住亦然时阿育王五体投地。 顶礼如来初生之处。 合掌说偈。 有人见佛者彼具大功德若闻师子吼功德亦如是优波笈多为阿育王生大信心。 而问王言。 有天见佛初生行七步。 及闻师子吼王欲见耶。 王答言大德。 我今欲见优波笈多言。 如来初生摩耶夫人所攀树枝天在其中。 即便以手指示其处。 而说偈言。 若有诸天人住在此林中得见世尊生复闻师子吼当现其自身为阿育生信是时天人便现其身。 于优波笈多前立合掌说言。 大德令我欲何所作。 时优波笈多语阿育王。 此天见佛生时。 阿育王合掌向天。 而说偈言。 汝见佛初生百福庄严身佛面如莲花世间所爱乐复闻师子吼依此大林中是时天人复以偈答。 我已见佛身光明如金色七步行虚空二足中最胜亦闻师子吼为天人中尊时王问言。 如来生时有何瑞相。 天人答言。 我今不能广说妙事。 略说少分。 即说偈言。 放金色光明照于盲世间人天所爱乐及山海地动乃至阿育王。 以十万两金供养如来初生之处。 即便起塔复往余处。 时优波笈多将阿育王入迦比罗婆修斗仙人住处(翻苍色)。 举手示王此处。 人以菩萨与白饭王。 三十二相可爱之色庄严其身。 王见已五体投地向彼作礼。 释迦(人姓)跋陀那(翻正当)是天神处。 菩萨至彼欲礼天神。 是时天神不受其礼。 而礼菩萨。 时白饭王见是事己即便说言。 我今此儿为天之天。 即为立名谓之天天。 又言此是相师婆罗门相菩萨处。 又言此是仙人记菩萨处。 云此儿生已当应作佛。 又言此是摩诃波阇波提养菩萨处。 又言此是菩萨学书之处。 又言此是菩萨乘象车马等种种技术之处。 又言此是菩萨究竟诸道满足之处。 又言此是菩萨转石轮处。 又言此是共六万婇女娱乐之处。 又言此是菩萨见老病死生悲心处。 又言此是菩萨阎浮树下修诸禅定离欲恶法。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处。 菩萨坐禅日已过中荫菩萨树其影不移。 其余诸树影随日转。 时白饭王见如此事五体投地礼菩萨足。 又此间有一万天人。 随侍菩萨从迦毗罗城中夜而出。 又此是菩萨脱宝冠并遣马与车匿还处。 而说偈言。 舍宝冠缨络并马与车匿令其还本国一身无侍卫为修精进行便入山学道菩萨于此处。 以迦尸衣易猎师袈裟而便出家。 此是娑罗伽婆(翻姓)请菩萨处。 此处频毗娑罗(翻摸实)王与菩萨半国。 是处问郁头蓝弗复说偈言。 此处有仙人名郁头蓝弗闻其法舍去人王无余师此处六年苦行。 复说偈言。 六年中苦行难行我已行知苦行非道舍仙人所行此处是菩萨。 受难陀难陀波罗二女奉十六转乳糜受已食之复说偈言。 菩萨在此处食难陀乳糜大勇最胜语往菩提树间此处迦梨龙王赞叹菩萨。 如偈所说。 龙王名迦梨赞叹而说言以此道当往于菩提树间是时阿育王。 礼优波笈多足合掌说言。 我欲见龙王其先见如来行如象王。 从于此路往菩提树。 时优波笈多往迦梨住处。 以手指而说偈言。 龙王中最胜汝当起现身汝见菩萨行往诣菩提树是时迦梨龙王即现其身。 于优波笈多前合掌说言。 大德教我欲何所作。 优波笈多语阿育王言。 此迦梨龙王。 菩萨从此路往菩提树时是其赞叹。 时阿育王合掌向迦梨龙王。 而说偈言。 汝见佛世尊光明如金色于世间无等面如秋满月十力大功德汝当说一分云何从此行佛神力具足迦梨龙王答言。 我今不能广说当略说之王当谛听而说偈言。 菩萨履地时六种大震动及大海诸山放光过于日乃至阿育王于龙王处起塔已便去。 时优波笈多将阿育王往菩提树举手指言。 大王此处菩萨以慈悲为伴胜魔王军。 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说偈言。 满足王于此胜种种魔军得无比醍醐无上正遍知时阿育王以十万金供养菩提树。 及起塔已便去。 优波笈多复白王言。 此是佛受四天王四钵合为一钵处。 又此处受二商主提谓波利所奉之食。 佛从此处往波罗[木*奈]国。 时有外道名优波祇叹如来处。 优波笈多复将阿育王往仙面处举手指言。 此是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处。 即说偈言。 是此处三转十二行法轮真实法所造为度生死苦此是一千外道出家之处。 又此是佛为频婆娑罗王说法得见谛处。 及八万诸天摩伽陀国婆罗门长者无数人等说法得见谛处。 此是佛为帝释天王说法及八万诸天得见谛处。 此是世尊为母说法夏安居竟与无数诸天从彼来处。 乃至广说。 优波笈多将阿育王至拘尸那城佛涅槃处。 举手示言。 大王此是如来所作已办入无余涅槃处。 而说偈言。 天人阿修罗夜叉龙神等及一切世间教化彼已竟大慈悲精进是故入涅槃时阿育王闻是语已闷绝躄地。 乃至以冷水洒面寻得醒寤。 从地而起以十万金。 供养如来涅槃之处及起塔已。 礼优波笈多足而说言。 我是世尊所说大弟子。 我欲供养舍利。 优波笈多答言。 善哉善哉王心极善。 是时优波笈多将阿育王入祇洹林。 举右手指言。 大王此是舍利弗塔自当供养。 阿育王问优波笈多言。 舍利弗功德智慧其事云何。 答言是第二佛为法之将。 能随如来而转法轮。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一切世间所有智慧。 十六分中不及其一。 唯除如来。 而说偈言。 无等正法轮佛为世间转舍利弗随转以利益世间谁能说其人功德智慧海时阿育王心大欢喜。 以十万金供养舍利弗塔。 合掌说偈言。 我礼舍利弗以恭敬心念大慧离烦恼为世间光明优波笈多复示阿育王目揵连塔说言。 大王此是目揵连塔王当供养。 王问言其人功德神力云何。 长老答言。 佛说其神力弟子之中最为第一。 能以足指动天帝释最胜法堂。 亦能降伏难陀优波难陀龙王。 即说偈言。 目揵连神力佛说为第一能以足指动帝释最胜殿降伏二龙王难陀波难陀神力功德海无有能称量时阿育王以十万金供养目揵连塔。 合掌说偈。 最胜之神力离生死苦恼我今以顶礼名闻目揵连优波笈多复指示言。 此是摩诃迦叶塔应当供养。 阿育王问言其人功德云何。 长老答言。 于少欲知足乃至八种及头陀苦行。 佛说其人最为第一。 佛以半座与其令坐。 又以自身袈裟覆之。 摄受苦人受持法藏。 复说偈言。 最胜大福田行少欲知足受持佛法藏能摄苦众生佛与其半座及以衣覆身无有人能说其大功德海时阿育王复以十万金。 供养大迦叶塔。 合掌说偈。 常在山石窟具少欲知足除诸烦恼怨获得解脱果无比功德力是故今顶礼时优波笈多。 复示阿育王薄拘罗塔说言。 大王。 此是薄拘罗塔应当供养。 阿育王问言。 其人功德云何。 答言。 佛弟子中精进无病最为第一。 不曾为人说一二句法。 时王令人以二十贝子供养其塔。 时有大臣问阿育王。 等是罗汉。 何故余塔皆以金供养。 而薄拘罗塔独与二十贝子以为供养。 阿育王言。 汝当听说。 以智慧为灯除于无明闇住意为舍宅少利益世间是故以贝子供养于其塔是时二十贝子从塔处来着阿育王足。 时大臣见深生惊怪而说言。 此阿罗汉少欲之力。 乃至已入涅槃而不受施。 时优波笈多。 复将阿育王至阿难塔说言。 大王。 此阿难塔应当供养。 其是如来给事弟子能持佛语。 佛说。 其人弟子之中多闻第一。 而说偈言。 是长老阿难诸天人所贵常护持佛钵具足念慧心多闻为大海口说微妙语方便正觉意明了一切法为诸功德藏世尊所赞叹时阿育王以十万金供养阿难塔。 大臣问言。 何故于此最胜供养。 阿育王答言。 当听我说。 佛世尊法身清净无与等其能摄受持故我上供养其然佛法灯除诸烦恼闇其力故法住故我上供养如以牛迹水不及于大海阿难智慧水不及佛智海于修多罗中佛与登王位故我于今日设最上供养时阿育王供养已竟生大欢喜。 礼优波笈多足。 而说偈言。 我今生人中不失善业果以先功德力得作自在王以不真实法获得于真实世尊舍利塔庄严于世间云何修苦行于我所未作时阿育王礼优波笈多足。 还其本国。 阿育王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