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婆薮槃豆法师传 内容: 婆薮槃豆法师传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者。 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也。 富娄沙译为丈夫富罗译为土。 毗搜纽天王世传云。 是帝释弟帝释遣其出阎浮提作王为伏阿修罗。 其生阎浮提为婆薮提婆王之子有修罗。 名因陀罗陀摩那。 因陀罗是帝释名。 陀摩那译为伏。 此阿修罗恒与帝释斗战。 谓能伏帝释故有此名。 毗伽罗论解阿修罗谓非善戏。 即应以此名译之。 诸天恒以善为戏乐。 其恒以恶为戏乐故有此名。 亦得名非天。 此阿修罗有妹名波罗颇婆底(知履反)。 波罗颇译为明。 婆底译为妃。 此女甚有形容。 阿修罗欲害毗搜纽天。 故将此妹诳之。 以咒术力变阎浮提一处令阴暗。 其自居闇处不令人见。 令妹别住明处。 语妹云若人欲得汝为妇。 可语云我兄有大力。 若欲取我必与我兄相违。 若能将我兄斗战乃可相许。 毗搜纽天后于明处见此女。 心大悦之。 问云汝是何人。 答云我阿修罗童女。 天云诸阿修罗女由来皆适诸天。 我既无妇汝又无夫。 今欲相取得见从不。 女如其兄先言以答之。 天云汝今惜我身故有此言。 汝已爱我我岂相置。 我有大力能与汝兄斗战。 女遂许之即为夫妻。 阿修罗后往明问毗搜纽天。 汝云何辄取我妹为妇。 天答云若我非丈夫。 取汝妹为妇可致嫌责。 我是丈夫无妇汝妹是童女无夫。 我今取之正是其理何故见怪。 阿修罗云汝有何能自称丈夫。 若是丈夫能将我斗战得胜当以妹适汝。 天云汝若不信当共决之。 即各执仗互相斫刺。 毗搜纽天是那罗延身斫刺所不能入。 天斫阿修罗头断即还复。 手臂等余身分悉尔。 随有断处即还复。 从旦至晚斫刺不息。 阿修罗无有死状。 天力稍尽转就疲困。 若至夜阿修罗力则更强。 明妃恐其夫不如。 取郁波罗华擘为两片各掷一边。 明妃于其中行去而复来。 天即解其意捉阿修罗身擘为两片各掷一边。 天于其中得去而复来。 阿修罗由此命断。 阿修罗先就仙人乞恩愿令我身被斫刺即便还复。 仙人施其此恩故后时被斫刺而不失命。 仙人欲令诸天杀之故不施其擘身还复之恩。 故后时由此失命。 毗搜纽天既居此地显丈夫能。 因此立名称丈夫国。 此土有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 有三子同名婆薮槃豆。 婆薮译为天。 槃豆译为亲。 天竺立儿名有此体。 虽同一名复立别名以显之。 第三子婆薮槃豆。 于萨婆多部出家得阿罗汉果。 别名比隣持(定梨反)跋婆。 比隣持是其母名。 绂婆译为子亦曰儿。 此名通人畜如牛子亦名绂婆。 但此土呼牛子为犊长子。 婆薮槃豆是菩萨根性人。 亦于萨婆多部出家。 后修定得离欲。 思惟空义不能得入。 欲自杀身。 宾头罗阿罗汉。 在东毗提诃观见此事从彼方来。 为说小乘空观。 如教观之即便得入。 虽得小乘空观意犹未安。 谓理不应止尔因此乘神通。 往兜率多天谘问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为说大乘空观。 还阎浮提如说思惟。 即便得悟于思惟时地六种动既得大乘空观。 因此为名。 名阿僧伽。 阿僧伽译为无着。 尔后数上兜率多天谘问弥勒大乘经义。 弥勒广为解说随有所得。 还阎浮提。 以己所闻为余人说。 闻者多不生信。 无着法师即自发愿。 我今欲令众生信解大乘。 唯愿大师下阎浮提解说大乘令诸众生皆得信解。 弥勒即如其愿于夜时下阎浮提。 放大光明广集有缘众。 于说法堂诵出十七地经。 随所诵出随解其义。 经四月夜解十七地经方竟。 虽同于一堂听法。 唯无着法师得近弥勒菩萨。 余人但得遥闻夜共听弥勒说法。 昼时无着法师更为余人解释弥勒所说。 因此众人闻信大乘弥勒菩萨教。 无着法师修日光三摩提。 如说修学即得此定从得此定。 后昔所未解悉能通达。 有所见闻永忆不忘。 佛昔所说华严等诸大乘经悉解义。 弥勒于兜率多天。 悉为无着法师解说诸大乘经义。 法师并悉通达皆能忆持。 后于阎浮提造大乘经优波提舍。 解释佛所说一切大教。 第二婆薮槃豆。 亦于萨婆多部出家。 博学多闻遍通坟籍。 神才俊朗无可为俦。 戒行清高难以相匹。 兄弟既有别名故法师但称婆薮槃豆。 佛灭度后五百年中有阿罗汉。 名迦旃延子。 母姓迦旃延从母为名。 先于萨婆多部出家。 本是天竺人后往罽宾国。 罽宾在天竺之西北。 与五百阿罗汉及五百菩萨。 共撰集萨婆多部阿毗达磨。 製为八伽兰他。 即此间云八乾度。 伽兰他译为结。 亦曰节。 谓义类各相结属故云结。 又摄义令不散故云结。 义类各有分限故云节。 亦称此文为发慧论以神通力及愿力。 广宣告远近。 若先闻说阿毗达磨随所得多少可悉送来。 于是若天诸龙夜叉乃至阿迦尼师吒。 诸天有先闻佛说阿毗达磨。 若略若广乃至一句一偈悉送与之。 迦旃延子共诸阿罗汉及诸菩萨简择其义。 若与修多罗毗那耶不相违背。 即便撰铭若相违背即便弃舍。 是所取文句随义类相关。 若明慧义则安置慧结中。 若明定义则安置定结中。 余类悉尔。 八结合有五万偈。 造八结竟复欲造毗婆沙释之。 马鸣菩萨是舍卫国婆枳多土人。 通八分毗伽罗论。 及四皮陀六论。 解十八部。 三藏文宗学府允仪所归。 迦旃延子遣人往舍卫国。 请马鸣为表文句。 马鸣既至罽宾。 迦旃延子次第解释八结。 诸阿罗汉及诸菩萨。 即共研辩义意若定。 马鸣随即着文。 经十二年造毗婆沙方竟。 凡百万偈。 毗婆沙译为广解。 表述既竟。 迦旃延子即刻石立表云。 今去学此诸人不得出罽宾国。 八结文句及毗婆沙文句亦悉不得出国。 恐余部及大乘污坏此正法。 以立制事白王。 王亦同此意。 罽宾国四周有山如城。 唯有一门出入。 诸圣人以愿力摄诸夜叉神令守门。 若欲学此法者能来罽宾则不遮碍。 诸圣人又以愿力令五百夜叉神为檀越。 若学此法者资身之具无所短乏。 阿緰阇国有一法师。 名婆娑须拔陀罗。 聪明大智闻即能持。 欲学八结毗婆沙义于余国弘通之。 法师託迹为狂痴人往罽宾国。 恒在大集中听法。 而威仪乖失言笑舛异。 有时于集中论毗婆沙义。 乃问罗摩延传众人轻之闻不齿录。 于十二年中听毗婆沙得数遍文义已熟。 悉诵持在心欲还本土。 去至门侧诸夜叉神高声唱令。 大阿毗达摩师今欲出国即执将还于大集中。 众共检问言语纰缪不相领解。 众咸谓为狂人即便放遣。 法师后又出门诸神复唱令执还遂闻彻国王。 王又令于大集中更检问之众重检问亦如先。 不相领解如此三反。 去而复还至第四反。 诸神虽送将还众不复检问。 令诸夜叉放遣出国。 法师既达本土即宣示。 近远咸使知闻云我已学得罽宾国毗婆沙文义具足。 有能学者可急来取。 于是四方云集。 法师年衰老恐出此法不竟。 令诸学徒急疾取之随出随书遂得究竟。 罽宾诸师后闻此法已传流余土人各嗟叹。 至佛灭后九百年中有外道。 名频阇诃婆娑频阇诃是山名。 婆娑译为住。 此外道住此山因以为名。 有龙王名毗梨沙迦那。 住在频阇诃山下池中。 此龙王善解僧佉论。 此外道知龙王有解欲就受学。 龙王变身作仙人状貌住叶屋中。 外道往至龙王所述其欲学意。 龙王即许之。 外道採华满一大篮。 头戴华篮至龙王所。 绕龙王一匝辄投一华以为供养。 投一华作一偈赞叹龙王。 随闻随破其所立偈义。 即取华掷外。 其随施所立偈义既立还投所掷华。 如此投一篮华尽。 具破教诸偈。 悉来就龙王。 既嘉其聪明即为解说僧佉论语外道云。 汝得论竟慎勿改易。 龙王畏其胜己故。 有此及其随所得简择之有非次第。 或文句不巧义意不如悉改易之。 龙王讲论竟其着述亦罢。 即以所着述论呈龙王。 龙王见其所製胜本。 大起瞋妬语外道云。 我先嘱汝不得改易。 我论汝云何改易。 当令汝所着述不得宣行。 外道答云师本嘱我论竟后不得改易不嘱我于说论中不得改易。 我不违师教云何赐责。 乞师施我恩我身未坏。 愿令此论不坏师即许之。 外道得此论后心高佷慢。 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 唯释迦法盛行于世。 众生谓此法为大。 我须破之。 即入阿緰阇国以显击论义鼓云。 我欲论义若我堕负当斩我头。 若彼堕负彼宜输头。 国王馝柯罗摩阿祑多。 译为正勒日。 王知此事即呼外道问之。 外道曰王为国主。 于沙门婆罗门心无偏爱。 若有所习行法宜试其是非。 我今欲与释迦弟子决判胜劣。 须以头为誓。 王即听许王遣人问国内诸法师。 谁能当此外道。 若有能当可与论义。 于时摩[少/兔]罗他诸师。 婆薮槃豆法师等。 诸大法师悉往余国不在。 摩[少/兔]罗他。 译为心愿。 唯有婆薮槃豆法师。 佛陀蜜多罗法师在。 佛陀蜜多罗。 译为觉亲。 此法师本虽大解年已老迈。 神情昧弱辩说羸微。 法师云我法大将悉行在外。 外道强梁复不可纵。 我今正应自当此事。 法师即报国王。 王仍剋日广集大众于论义堂。 令外道与法师论义。 外道问云沙门为欲立义为欲破义。 法师答云我如大海无所不容。 汝如土块入中便没。 随汝意所乐。 外道云沙门可立义我当破汝。 法师即立无常义云。 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 何以故。 后不见故以种种道理成就之是法师所说。 外道一闻悉诵在口。 外道次第以道理破之。 令法师诵取诵不能得。 令法师救之救不能得。 法师即堕负。 外道云汝是婆罗门种我亦是婆罗门种不容杀。 汝今须鞭汝背以显我得胜。 于是遂行其事。 王以三洛沙金赏外道。 外道取金布散国内施一切人。 还频阇诃山入石窟中。 以咒术力召得夜叉神女名稠林。 从此神女乞恩愿令我死后身变成石。 永不毁坏。 神女即许之。 其自以石塞窟于中舍命身即成石。 所以有此愿者其先从其师龙王乞恩。 愿我身未坏之前我所着僧佉论亦不坏灭。 故此论于今犹在。 婆薮槃豆后还闻如此事叹恨愤结。 不得值之。 遣人往频阇诃山觅此外道欲摧伏。 其佷慢以雪辱师之耻。 外道身已成石。 天亲弥复愤懑。 即造七十真实论破外道所造僧佉论。 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 诸外道忧苦如害己命。 虽不值彼师其悉檀既坏枝末。 无复所依。 报讐雪耻于此为讫。 众人咸闻庆悦。 王以三洛沙金赏法师。 法师分此金为三分。 于阿緰阇国起三寺。 一比丘尼寺。 二萨婆多部寺。 三大乘寺。 法师尔后更成立正法先学毗婆沙义已通。 后为众人讲毗婆沙义。 一日讲即造一偈摄一日所说义。 刻赤铜叶以书此偈。 摽置醉象头下击鼓宣令。 谁人能破此偈义能破者当出。 如此次第造六百余偈摄毗婆沙义。 尽一一皆尔。 遂无人能破即是俱舍论偈也。 偈讫后以五十斤金并此偈寄与罽宾诸毗婆沙师。 彼见闻大欢喜谓我正法已广弘宣。 但偈语玄深不能尽解。 又以五十斤金足前五十为百斤金饷法师。 乞法师为作长行解此偈义。 法师即作长行解偈。 立萨婆多义随有僻处以经部义破之。 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 论成后寄与罽宾诸师。 彼见其所执义坏各生忧苦。 正勒日王太子名婆罗袟底也。 婆罗译为新。 袟底也译为日。 王本令太子就法师受戒。 王妃出家亦为法师弟子。 太子后登王位母子同请留法师住阿緰阇国受其供养。 法师即许之。 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 是外道法师解毗伽罗论。 天亲造俱舍论。 此外道以毗伽罗论义破法师所立文句。 谓与毗伽罗论相违令法师救之。 若不能救此论则坏。 法师云我若不解毗伽罗论岂能解其深义。 法师仍造论破毗伽罗论三十二品始末皆坏。 于是失毗伽罗论。 唯此论在。 王以一洛沙金奉法师。 王母以两洛沙金奉法师。 法师分此金为三分。 于丈夫国罽宾国阿緰阇国各起一寺。 此外道惭忿欲伏法师。 遣人往天竺请僧伽绂陀罗法师。 来阿緰阇国造论破俱舍论。 此法师至即造两论。 一光三摩耶论有一万偈。 止述毗婆沙义。 三摩耶译为义类。 二随实论有十二万偈。 救毗婆沙义破俱舍论。 论成后呼天亲更共面论决之。 天亲知其虽破不能坏俱舍义。 不复将彼面共论决。 法师云我今已老随汝意所为我昔造论破毗婆沙义。 亦不将汝面共论决。 汝今造论何须呼我有智之人。 自当知其是非。 法师既遍通十八部义。 妙解小乘执小乘。 为是不信大乘。 谓摩诃衍非佛所说。 阿僧伽法师既见此弟聪明过人识解深广该通内外。 恐其造论破坏大乘。 阿僧伽法师住在丈夫国。 遣使往阿緰阇国报婆薮槃豆云。 我今疾笃汝可急来。 天亲即随使还本国与兄相见谘问疾源。 兄答云我今心有重病由汝而生。 天亲又问云何赐由。 兄云汝不信大乘恒生毁谤。 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 我今愁苦命将不全。 天亲闻此惊惧即请兄为解说大乘。 兄即为略说大乘要义。 法师聪明殊有深浅。 即于此时悟知大乘理。 应过小乘。 于是就兄遍学大乘义。 后如兄所解悉得通达解意即明思惟。 前后悉与理相应无有乖背。 始验小乘为失大乘为得。 若无大乘则无三乘道果。 昔既毁谤大乘不生信乐。 惧此罪业必入恶道。 深自咎责欲悔先过。 往至兄所陈其过迷今欲忏悔。 先諐未知何方得免。 云我昔由舌故生毁谤。 今当割舌以谢此罪。 兄云汝设割千舌亦不能灭此罪。 汝若欲灭此罪当更为方便。 法师即请兄说灭罪方便。 兄云汝舌能善以毁谤大乘。 汝若欲灭此罪当善以解说大乘。 阿僧伽法师殂殁后。 天亲方造大乘论。 解释诸大乘经。 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 诸大乘经论悉是法师所造。 又造唯识论。 释摄大乘三宝性甘露门等诸大乘论。 凡是法师所造。 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 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人。 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 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 于阿緰阇国舍命年终八十。 虽迹居凡地。 理实难思议也。 前来讫此记天亲等兄弟此后记三藏阇梨从台城出入东至广州重译大乘诸论并迁化后事传于后代。 婆薮槃豆法师传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