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 内容: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夫以诸佛兴慈多诸方便。 唯往生一路易契机缘。 详往古之志诚。 并感通于瑞典。 则有沙门文谂释子少康。 于往生论中高僧传内。 标扬真实。 序录希奇。 证丹诚感化之缘。 显佛力难思之用。 致使古今不坠道俗归心。 再续玄风。 重兴盛事。 使以发心之士坚固无疑。 未起信之人依捉有路。 聊申序耳。 慧远法师第一东晋朝僧慧远法师雁门人也。 卜居庐山。 三十余载。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送客以虎溪为界。 虽博群典。 偏弘西方。 嵒下建净土堂。 晨夕礼忏。 有朝士谢灵运高人刘遗民等。 并弃世荣。 同修净土。 信士都有一百二十三人。 于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遗民着文赞颂。 感一仙人乘云听说。 或奏清呗声御长风。 法师以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 圣众遥迎。 临终付属。 右脇而化。 年八十三矣。 昙鸾法师第二齐朝昙鸾法师家近五台。 洞明诸教。 因得此土仙经十卷。 欲访陶隐居学仙术。 后逢三藏菩萨问曰。 佛法中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否。 三藏唾地惊曰。 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 纵得延寿。 年尽须堕。 即将无量寿观经授与鸾曰。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 长得解脱。 永离生死。 鸾便须火遂焚仙经。 忽于半夜见一梵僧入房。 语鸾曰。 我是龙树菩萨。 便说偈。 已落叶不可更附枝。 未来粟不可仓中求。 白驹过隙不可暂驻。 已去者叵反未来未可追。 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 法师乃知寿终。 集弟子三百余人。 自执香炉面西。 教诫门徒劝崇西方。 以日初出时。 齐声念佛。 即便寿终。 寺西五里有一尼寺。 闻空中音乐西来东去。 须臾又闻东来西去。 道珍禅师第三梁朝道珍禅师于庐山念佛。 因作水观。 梦见水。 百人乘船欲往西方。 乃求附载。 船上人不听。 珍曰。 贫道一生修西方业。 何故不听。 船上人曰。 师业未圆。 未诵弥陀经。 并营浴室。 于是船人一时俱发。 珍既不得去。 啼泣睡觉。 乃诵经浴僧。 多时又梦。 一人乘白银楼台。 举手言曰。 珍禅师。 汝业已圆。 好用其心。 故来相报。 定生西方。 临终夜。 山顶如列数千炬火。 异香满寺。 已后于经函中收得存生遗记。 未终前并不说于人。 僧崖第四后周朝僧崖住益州多宝寺。 性少语言。 不杂嬉戏。 每游山林。 以终日。 人问何故。 答曰。 人是可恶。 我思之耳。 于城西烧左手五指。 道俗千万拥之而哭。 师曰。 但守菩萨心。 我无哭也。 人问痛否。 答曰。 心既无痛。 指何痛也。 火烧手掌。 骨髓沸涌。 人问其故。 答曰。 缘诸众生不能行忍。 今观不忍者忍不烧者烧。 又告众曰。 末劫轻慢嚚薄。 见佛像故木头。 闻经如风过马耳。 烧手灭身。 欲令信重佛法。 谓弟子曰。 我灭度后。 好供养病人及丑陋者并畜生。 凡斯之徒多是诸佛菩萨权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一切恭敬。 或见天花及僧崖。 披班衲锡杖。 与六百僧。 乘空西没。 慧命禅师第五后周朝慧命禅师太原人。 与南岳思禅师为道友。 行方等忏。 松下相看哭曰。 即此两处便可终焉。 不经旬日逼疾。 跏趺面西。 唱佛来也。 合掌而终。 俱年八十三。 时人梦见。 天人幢幡。 唱言善哉。 来迎二师去。 静霭禅师第六后周朝静霭禅师在俗时。 入寺见地狱变相。 谓同辈曰。 审业如之。 谁免斯苦。 遂白母出家。 常居林野。 僧众问曰。 师应处世接化。 乃丧德林泉。 霭曰。 道贵行用。 不即在人余。 观时进退。 且隐居耳。 属周武帝灭佛法。 霭恨无力护法。 告弟子曰。 吾无益于世。 当舍自身。 跏趺盘石。 驻纳衣。 乃自割衣。 手足段布于石上。 引膓胃挂于树枝。 仍以刀割心。 捧之而卒。 遗书曰。 诸有缘者。 于佛法中。 莫生退转。 必扶善利。 五以三缘舍此身命。 一者自见多过。 二者不能护法。 三者欲速见佛。 乃述偈曰。 愿诸众生。 闻我舍身。 天耳成就。 菩提究竟。 此身不净底。 下屎囊。 九孔出。 如满堤塘。 舍身秽形。 愿生净土。 一念花开。 弥陀佛所。 顗禅师第七隋朝天台顗禅师頴川人。 陈代讲净名经次。 忽见三道宝阶从空而下。 数十梵僧执炉。 入堂绕顗三迊。 顗遂告曰。 吾从生已来。 坐向西方。 念阿弥陀佛摩诃般若观音势至。 威神之力不过此也。 吾多请观音忏悔。 从染疾来。 西方之念弥切。 吾应随去。 有送药者。 答曰。 病不与身合。 年不与心合。 药岂能遣病乎。 吾生劳毒器。 死脱休归。 观音势至今来迎我。 令唱法花经题。 赞曰。 法门父母。 慧解由生。 微妙难测。 绝于今日。 又唱无量寿经。 赞曰。 四十八愿。 庄严净土。 花池宝树。 易往无人。 又命维那曰。 临终闻钟。 增其正念。 且各默然。 吾将去矣。 言讫而终。 年六十。 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迁化。 造寺四十五所。 度僧四千人。 写经十五藏。 造金银旃檀像十万余体。 即智者法空大师也。 僧道喻第八隋朝僧道喻于开觉寺念阿弥陀佛。 造栴檀像长三寸。 后道喻忽死。 经七日却稣曰。 初见一贤者往生至宝池边。 贤者绕花三迊。 花便开敷。 遂入而坐。 喻绕花三迊。 花不为开。 以手拨花。 花随萎落。 阿弥陀佛告言。 汝且还彼国。 忏悔众罪。 香汤沐浴。 明星出时。 我来迎汝。 汝造我像。 因何太小。 喻白言。 心大即大。 心小即小。 言讫像遍于虚空。 即依香汤沐浴。 一心忏悔。 白众人曰。 为喻念佛。 明星出时。 化佛来迎。 光明众皆闻见。 即便命终。 时开皇八年矣。 登法师第九隋朝登法师于并州兴国寺讲涅槃经。 道俗来听。 若长若幼。 口授阿弥陀佛名。 劝共往生。 至开皇十二年。 异香迎接。 殡送之日。 香云遍一切聚落。 洪法师第十隋朝洪法师并州人。 一生精进不执钱宝。 常念西方。 期弥陀佛。 临终时。 见兜率天童男童女来迎。 法师曰。 我期西方。 不生天上。 令徒众念佛。 口曰西方佛来迎也。 言讫命终。 当仁寿四年矣。 道绰禅师第十一唐朝绰禅师并州人。 玄忠寺讲观经二百遍。 三昧七岁并解念佛。 自穿楼珠。 劝人念佛。 语常含笑。 不曾面背西语善导曰。 道绰恐不往生。 愿师入定为佛得否。 善导入定。 见佛百余尺曰。 道绰现修念佛三昧。 不知舍此报身得往生否。 又问。 何年月得生。 答曰。 伐树连下斧。 无缘莫共语。 还家莫辞苦。 又令绰忏悔。 一者安居经像于浅处。 自居安稳房中。 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 对十方僧忏悔。 三者因修建伤损含生。 对众生忏悔。 又问。 终时有何瑞相令人见闻。 答曰。 亡日我放白毫。 远照东方。 此光现时。 来生我国。 果至亡日。 三道光白毫照于房内。 又见昙鸾法师光。 七宝池中语曰。 净土已成。 余报未尽。 紫云境上三度现。 善导禅师第十二唐朝善导禅师姓朱。 泗州人也。 少出家。 时见西方变相叹曰。 何当託质莲台栖神净土。 及受具戒。 妙开律师共看观经。 喜交叹乃曰。 修余行业迊僻难成。 唯此观门定超生死。 遂至绰禅师所问曰。 念佛实得往生否。 师曰。 各辩一莲花。 行道七日。 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四十遍。 入绰禅师道场。 游三昧而叹曰。 自恨多年空寻文疏劳身心耳。 何期念佛不可思议。 禅师曰。 经有诚言。 佛岂妄语。 禅师平生常乐乞食。 每自责曰。 释迦尚乃分卫。 善导何人端居索供。 乃至沙弥并不受礼。 写弥陀经十万卷。 画净土变相二百铺。 所见塔庙无不修葺。 佛法东行。 未有禅师之盛矣。 衒法师第十三唐朝衒法师并州人。 逢绰禅师讲观经。 方始回心。 五年专念佛。 一日一夜礼千拜。 念佛七万遍。 恐寿终倍加精进。 梦见释迦佛文殊赞法华经。 又梦见三道向西去。 第一道总是俗人。 第二道上道俗相兼。 第三道上唯有僧。 口曰总是往生人。 岸禅师第十四唐朝岸禅师并州人。 修往生业。 每行方等忏。 临终时。 观音势至二菩萨于空中现。 召内画工人。 无能画者。 忽感二人曰。 西京来。 欲往台山。 便与图写讫。 一去无踪。 师谓弟子曰。 谁能逐我往西去。 最少童子曰。 愿随去。 便入道场端坐而终。 春秋八十矣。 垂拱元年正月七日迁化。 大行禅师第十五大行禅师齐州人也。 入太山草衣木食。 求法华三昧。 感普贤菩萨现身。 教师念阿弥陀佛。 经三七日。 夜将半时。 忽见瑠璃地。 心眼洞明十方佛。 后疾右脇而终。 葬后棺椁异香数日不散。 仪貌如生都不异也。 藏禅师第十六藏禅师汾州人也。 出门遍礼塔庙。 不受俗道拜先起制心止于六贼。 一念觉而无失。 每为僧事。 代于奴僕。 见垢衣潜收洗补。 盛夏脱衣入草餧之蚊蝄。 命终之日。 诸天次第来请不去。 及至净土化佛来迎。 方始而往。 感法师第十七感法师居长安千福寺。 博通经典。 不信念佛。 问善导和尚曰。 念佛之事如何门。 答曰。 君能专念佛。 当自有证。 又问。 颇见佛否。 师曰。 佛语何可疑哉。 遂三七日入道场未有其应。 自恨罪深故绝食毕命。 师止而不许。 三年专志。 遂得见佛金色玉毫。 证得三昧。 乃自造往生决疑论七卷。 临终佛迎。 合掌西来或向西卒。 怀玉禅师第十八怀玉禅师姓高。 台州涌泉寺居。 一食不噉家种。 不衣丝蚕。 常自业忏悔万万余反。 诵弥陀观经三十万遍。 日课佛名五万口。 蚤蝨放生。 长坐不卧。 天宝六年六月九日。 见西方圣众数若恒沙。 见一人擎白银台当窓而入。 禅师曰。 我之功课得金台。 便加功念佛。 空中告言。 顶上圆光。 光明遍空。 语门徒曰。 退后莫交触光。 至临终时。 光色转盛。 乃说偈曰。 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修行来经十劫出示阎浮受众罪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说偈已见紫金台含笑而终。 肉身现在台州涌泉寺。 僧法智第十九僧法智住在天台。 念佛为业。 性多麁率。 不拘律仪。 人每谓曰。 犯吉罗罪。 九百岁入地狱。 即信闻经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便于国清寺兜率台昼夜念佛。 时人不信。 忽遍辞道俗。 我欲往生。 令亲识设一日斋。 至日中夜。 无疾而终。 金色光明照数百里。 野雉惊鸣。 江上船人谓言天晓。 僧道昂第二十僧道昂于相州讲法华经。 忽见众音乐从空中来。 告此兜率天故下相迎。 昂曰。 天道生死根本。 由来不愿。 所念西方耳。 言讫见西方伎乐旋转来迎。 信至不得久驻。 言毕香炉随手。 于高座上端然奄化。 僧雄俊第二十一僧雄俊姓周。 城都人。 善讲说无戒行。 所得施利非法而用。 又还俗入军营杀戮。 逃难却入僧中。 大曆年中。 见阎罗王判入地狱。 俊高声曰。 雄俊若入地狱。 三世诸佛即妄语。 王曰。 佛不曾妄语。 俊曰。 观经下品下生。 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尚得往生。 俊虽造罪。 不作五逆。 若论念佛。 不知其数。 言讫往生西方。 乘台而去。 尼法藏第二十二宋朝尼法藏金陵建福寺住。 禅业高远。 谓同学昙敬。 吾立身行道。 志在西方。 后忽染患。 初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省问法藏疾。 光明照耀一寺。 众咸见。 因尔而终也。 尼净真第二十三尼净真住长安积善寺。 纳衣乞食一生无瞋。 读金刚经万八千遍。 专精念佛。 显庆五年七月染患。 语弟子曰。 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 又两度见极乐世界宝莲华童子游戏。 又有圣僧。 五度授记曰。 我当作佛。 又曰。 吾得上品往生。 趺趺而终。 经宿却醒语弟子曰。 吾得菩萨位也。 遍历十方供养诸佛。 言讫而终。 光照于寺。 尼法胜第二十四尼法胜吴县人。 进修禅寂。 念佛为业。 训诱道俗。 皆劝往生。 得病自知不差。 卧见一僧。 报曰。 此病不差。 须专念佛。 又见。 二僧偏袒。 执花立在床前。 光明照我身。 言讫而终。 尼悟性第二十五尼悟性洛阳人。 于衡州遇照阇梨。 发愿念佛万遍。 大曆六年。 入台山。 忽染患。 闻空中音乐。 尼曰。 我闻。 得中品上生。 见同念佛人。 西方尽有莲华也。 身金色光明。 时年二十四矣。 尼大明第二十六尼大明沿州人也。 遇绰禅师讲无量寿经。 教念佛业。 尼念时。 先着净衣。 口含沉香。 静室课诵。 三四年间相续不断。 临终之时。 众覩光明。 内闻沉水。 香气来迎。 于此而终。 沙弥二人第二十七沙弥二人并州开化寺居。 其少沙弥语大沙弥曰。 兄作净土业。 何如沙弥。 忻然而同志。 经十五年。 大者先亡。 到西方见阿弥陀佛白言。 我有少弟。 得生此否。 佛言。 汝因他发心。 汝尚得生。 彼何疑哉。 且还阎浮。 勤念我名。 三年之后俱来见我。 还更却稣。 具说上事。 后年二沙弥心开眼净。 同见菩萨来迎。 地即震动。 天花散空。 一时俱逝。 随愿往生。 童子阿昙远第二十八童子宋朝时人也。 年十八持菩萨戒。 事含禅师。 修净土业。 恒向师主忏悔。 夜四更忽自念诵。 师惊问。 答曰。 见佛黄金色。 幡花满空。 自西而来。 俄然而卒。 异香不散数日。 童子魏师赞第二十九童子魏师赞年十四雍州人也。 事静禅师。 发心念佛日夜相续。 永徽三年。 遇疾命终。 还稣启母曰。 阿弥陀佛今见在此。 儿随往生。 言讫而终。 东西隣人见亡家屋上。 五色光明西上腾云。 乌场国王第三十乌场国王万机之暇。 谓左右曰。 朕为国主。 不免无常。 闻西方可以栖神。 日夜六时念佛行道。 并奏乐。 每日请百僧。 王与夫人亲手行食。 三十余年精专无替。 临终神色怡和。 西方圣众来迎。 祥瑞不一。 隋朝皇后第三十一隋文帝皇后虽居宫室。 深厌女身。 日诵西方。 至临终时。 异香满宫。 从空而至。 文帝问阇提斯那。 是何祥瑞。 西方有佛。 号阿弥陀。 皇后业高。 神生彼国。 故有斯瑞。 晋朝刘遗民第三十二晋朝刘遗民柴桑二县令。 依远大师修道。 修念佛三昧。 时始涉半年。 于三昧中见佛毫光伸手引接。 请佛求僧愿。 速舍寿而生净土。 居山一十五年。 自知亡日。 与众辞端坐而化。 当义熙十五年。 年五十七矣。 唐朝观察使韦之晋第三十三唐朝韦之晋立行慈深。 建西方道场。 念阿弥陀佛。 忏悔愿生西方。 行菩萨道。 守护佛法。 转正法轮。 度脱含识。 至六月内。 面西跏趺合掌。 念阿弥陀佛六十声。 忽尔化世。 异香满宅。 内外皆闻。 祥瑞不可称说。 唐朝元子平第三十四唐朝元子平大曆九年。 于润州观音寺发心。 念阿弥陀佛一万遍。 经三月。 日忽染患。 夜闻空中异香音乐。 病人欢喜动地。 空中有人告曰。 麁乐已过。 细乐续来。 经日念佛而终。 的生净土。 数日异香。 宋朝魏世子第三十五宋朝魏世子父子三人修西方。 唯妻不信。 女年十四死。 七日却回。 启母曰。 儿见西方。 父兄三人已有莲华。 后当化生。 唯孃独无。 儿今暂归相报。 至后孃依儿教日念西方。 四人尽得往生。 张元祥第三十六唐朝张元祥上都人。 禀性纯直。 日念西方。 开皇二年六月三日辰时。 索饭斋曰。 贤圣相待。 食毕焚香对西方。 正念而终。 送至墓所。 异香光明盖覆墓所。 隋朝恒州人第三十七隋朝恒州人无姓名。 念佛以小豆为数。 满三十六石。 斋后庆赞行豆。 散与斋人。 观音势至二人。 形容憔悴自曰。 乞食。 答曰。 弟子愿生西方。 更无相碍。 师来乞食。 深起本心。 食后唯闻异香。 乘空一时而去。 开皇八年九月耳。 张钟馗第三十八张锺馗同州人。 贩鸡为业。 永徽九年临终。 见宅南群鸡集。 忽见一人着绯皂衣。 駈鸡唱言啄啄。 其鸡四度上啄两眼。 出血在床。 酉时值善光寺念佛僧弘道。 令铺圣像。 念阿弥陀佛。 忽然异香。 奄然而逝。 汾州人第三十九汾州人不得姓。 杀牛为业。 临重病。 见数头牛逼其身。 告妻子曰。 请僧救我。 请僧至。 病人曰。 师诵佛经。 如弟子重罪还救得否。 师曰。 观经中说临终十念尚得往生。 佛岂妄言。 忽尔异香满室便终。 众人皆见异香瑞色祥云绕其宅上矣。 房翥第四十代州房翥曾劝一老人念佛。 其老人得生西方。 入冥见阎魔王。 王乃再放还世。 汝当生净土。 翥有一万遍金刚经愿。 兼敬礼五台。 此心未遂。 未欲往生。 温文靖妻第四十一温文靖妻并州人。 患在床。 夫告曰。 汝念阿弥陀佛。 念佛口不绝。 便见佛国。 后告夫。 为设斋。 要往西方去。 斋毕曰。 努力念佛。 隋州约山村翁婆二人第四十二翁婆等识达苦空。 每月二十九日。 请山僧二人行道念佛。 设斋婆自营飰。 翁曰。 何不使人。 婆曰。 能得几时自作。 若教他作。 但是他福。 临终时光明满宅。 半夜谓如白日。 女弟子梁氏第四十三梁氏浩州人。 两目俱盲。 因僧劝念阿弥陀佛。 一受教后三年不绝。 双眼俱开。 村人尽见。 至舍寿时。 见佛并菩萨来迎。 命终之后。 菩萨共为起塔庙。 来往皆敬。 一郡男女悉回心念佛。 女弟子裴第四十四裴氏贞观年中。 因僧教念佛。 用小豆为数。 念满三石。 自知生处。 遍辞亲知。 后如法装饰念佛终。 往生极乐。 女弟子姚婆第四十五姚婆上都人。 贞观年中。 蒙范婆劝。 取念阿弥陀佛。 临终见佛。 菩萨来迎。 为曰未与。 范婆别请佛暂驻相待。 佛处虚空俟。 范婆来至。 手执香炉。 奄然而逝。 张文炽妻荀氏第四十六荀氏发心念佛。 至满二年。 有僧见七宝池中莲花。 白佛言。 折一枝将与女子。 莫有罪否。 言讫。 所见之境并皆散失。 舍寿之日。 异香来迎而往生净土。 汾阳县老人第四十七老人贞观五年并州汾阳县住。 常诵西方。 遂取粮。 于法忍山借一空房。 止宿念佛。 临终时。 大光遍照。 面西而终。 似登莲台遂而去。 邵愿保第四十八邵愿保雍州人。 发心念佛声声不绝。 自业忏悔。 夜梦。 宝莲台被牛牵来。 触损牛曰杀。 我遂念弥陀经三卷。 念佛百声。 牛乃欢喜。 后遇金台。 乘空而去往。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天德二年(岁次戊午)四月二十九日(庚辰木曜觜宿)延曆寺度海沙门日延(大唐吴越州称日赐紫惠光大师)劝导传持写之传焉。 年来所传之□保延元年火事烧失了康治二年九月九日令改书之(朱)移点并比校了应安三年三月比参诣北野之处或人与之毕求法比丘任秀之生年三六劝修寺西林房。 今此删传四十八结校合数本来勘韵篇为证宗立教初造施板印矣。 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贞永元年(岁次壬辰)三月二十七日立笔四月二十一日毕功释子 日真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