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四明山大方广无生居士胡幽贞刊纂此传本花严疏主藏公门徒僧惠英。 集为上下两卷。 今予鄙其事外浮词芜于祥感。 乃笔削以为一卷。 俾有见闻于兹秘乘。 生难遭想。 各勉受持。 西域无着菩萨弟天亲。 少习内氏。 长通五部。 初业小乘。 造小乘论五百部。 无着愍其聪頴未发大心。 深媚小法非议大教。 遂方便示疾。 使人呼而诱进之。 为其广说病之因业。 天亲遂以兄之受持维摩法华涅槃华严等经。 抗声转诵。 无着凝听。 且憙且悲。 天亲览经数辰。 方获信悟。 深敬华严一乘。 是诸佛境界。 遂舍小师大。 深自悔咎。 欲以利刀断舌为谢前过。 无着诫之曰。 向以汝口激扬权教。 毁斥真乘。 今还以汝口。 赞美真乘。 自灭深累。 何断舌为。 天亲于是入山。 受持花严。 后造十地论。 有所不通。 来问无着。 无着未通。 昇知足天。 请诀慈氏。 论才绝笔。 地大震动。 论放光明。 照数百里。 举国庆异。 广如无着传中说。 魏朝并洲僧灵辨。 童子出家。 精心佛乘。 专以花严为业。 时未有疏论。 每思玄旨请益无所。 于是严饰道场。 顶戴华严。 昼夜行道六年。 有余步步流血。 哀请文殊加被。 誓通奥典。 克诚无替。 忽于一夜。 感见童真。 及明朗悟华严法界七处九会。 即入微定。 咬若当时。 犹历目覩耳听心领。 昔所未了。 今无不通。 遂于彼洲西县兄山中。 造华严论一百卷。 东晋沙门支法领。 幼年出家。 心行精志。 悲叹能仁灭后正教凌替。 乃往西天询求圣典。 行至于阗。 忽遇西来三藏一乘法主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释迦种姓甘露饭王之裔孙也。 是大乘三果人。 即当第三地菩萨。 将华严梵本三万六千余偈来。 若于经中有所不通。 即昇兜率。 请问弥勒世尊。 法领哀请三藏慈降震旦流通华严。 依请而来京师安置。 行坐不与凡同。 或于窓牖间。 出入无碍。 同住诸僧。 悉皆惊异。 咸谓之魔。 众僧遂问三藏曰。 法师得过人法耶。 三藏对曰。 吾今已得。 诸师乃集京城僧众。 作法羯磨。 而欲槟弃。 而三藏遂摄衣钵昇空。 现诸神变腾身。 坐飞南往扬洲。 如鸟翔空。 举僧愕悔。 不可复追。 以义熙十四年三月十四日。 于建业谢司空寺。 造护净法堂。 翻译华严。 当译经时。 堂前忽然化出一池。 每日旦有二青衣。 从池而出。 于经堂中。 洒扫研墨给侍。 际暮还宿池中。 相传释云。 此经久在龙宫。 龙王庆此翻译故。 乃躬自给侍耳。 后因改此寺为兴严寺。 同翻译沙门惠业惠严惠观等。 从三藏笔授。 昊郡太守孟顗。 右卫将军猪叔度等为檀越。 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译毕。 后至大宗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与梵本再校勘已。 宋主请求那跋陀罗三藏讲此经。 三藏恨以方音未通。 不尽经旨。 乃入道场请念观音。 未盈七日。 遂梦易汉首于梵头。 因即洞解秦言。 时号换头三藏是也。 佛驮跋陀罗三藏。 初至关中。 问鸠摩罗什法师曰。 汝所译经论云何。 什曰。 法华维摩等经。 中十二门等论。 三藏曰。 如君所译。 未出人度外。 何足广置大名。 时关中盛称三藏。 为大论师。 他日秦主姚兴。 请三藏于东宫持论。 座下学士三千余人。 释有生肇融睿等。 儒谢灵运费长房等。 皆莫敢举问。 什公乃抗声问曰。 君以云何为正见。 三藏曰。 谓见一切法空。 什曰。 既空何所见。 对曰。 见空可非无见。 什曰。 空可见否。 三藏曰。 空不可见。 什又问。 君以云何破色空。 三藏曰。 色无自体。 聚众微以成色。 折色至微。 所以色空。 什曰。 君以折色至微令色空。 当云何复破极微空。 三藏曰。 众人皆以方分。 分之明极微空。 吾意不然。 什曰。 于意云何。 三藏曰。 由一微故有众微。 由众微故有一微。 微无自性。 何折之有。 什公闻此。 茫然不知是何言说。 遂不复问。 时众皆莫达三藏一乘深旨。 又宗辅什公乃谓。 三藏无答。 于是休论。 三藏归院已。 生肇宝云等。 又诣问欲决前义云。 什公未晓所谈。 三藏曰。 此义难了。 吾言甚易。 什自懵耳。 什后又自问亦如前。 答终莫之究。 幽贞问。 此什公论录于一乘。 有道形沙门。 欲同窥一乘之论。 俱闻三藏之说故。 附出此中。 北齐惠炬法师。 幼而厌俗。 长业华严。 十五六年。 于道场中。 六时礼旋。 昼夜诵持。 初无懈歇。 于寐梦中见一童子。 自称善财。 告惠炬言。 师既能研精华严。 欲究佛境。 明日向南来。 与师聪明药。 令师得悟经旨。 惠炬明朝具陈诸僧。 遂香汤洗浴。 身服净衣。 手执香炉。 归命三宝。 愿所寻求。 必获如梦。 即与童子南行。 心口专志。 恒念文殊。 缘路数里。 忽见一池。 方圆半里。 杂花匝岸有菖蒲。 意菖蒲是聪明药。 爰命从童入水採之。 忽获一根大如车轴。 归寺丸合。 才服枣许。 使觉轻安神爽。 日诵万言。 因获精解华严。 造此经疏十余卷。 讲经五十遍。 大唐永微年中。 有居士[樊-大+木]玄智。 华严藏公之同学。 弱冠参道。 五经三藏内道被通。 专以华严为业。 居方洲山中。 初饵松叶。 六十余年诵持不替。 五十年前。 感其所地涌甘泉。 供足不啻。 林生美菓。 树树繁实。 远近採取。 无所罣碍。 忽雨深雪。 行李不通。 斋粮时竭。 于是则有山神。 送药状似醍醐。 味甘于乳。 喫之一题。 七日不饥。 益加心力。 身轻目明。 若夜礼诵。 自有灯现。 昼日诵经。 则众鸟集听。 山神眷属。 现身围绕。 异香时来。 奇果每至。 有时夜诵。 口放光明。 照及四十余里。 光色如金。 远近惊异。 或有人往寻到山。 唯见居士诵经口中光明。 时年九十有二。 无疾而终。 荼毗之时。 牙齿变为舍利。 获百余粒。 悉放光明。 数日不歇。 于时僧俗收之。 竪塔供养。 永徽年中。 禅定寺有两僧。 名道祥惠悟。 咸隐太白山中。 祥即持诵涅槃。 悟即持诵华严。 服饵松禾。 六时礼忏。 昼夜诵持。 积有年岁。 忽于一时见一居士。 鬓发皓首。 所衣洁素。 仪容恢美。 前来设礼。 庠序而言。 弊居设斋。 欲请一僧。 僧曰。 此唯二僧。 俱往可不。 居士曰。 弟子贫家。 本拟请一僧。 僧问意欲交谁行云。 请华严法师。 悟遂赴请。 随居士行。 可百余步。 居士于是。 腾身于空中问悟曰。 师何不昇空。 悟对曰。 贫道无翅。 昇空未得。 居士问悟。 师犹未得神通耶。 悟答曰。 实未得。 居士却从空下。 安致悟于居士衣襟中坐。 又令冥目。 于时只闻耳边飕飕风声。 可半食顷。 还放履地。 遂令开目。 不知到处。 环视唯见大山。 观其屋宇。 皆是涌出。 延悟入堂。 礼佛才毕。 忽见五百异僧。 执锡持盂。 翔空而至。 悟敬异僧。 宁敢居上。 遂从下行。 居士来语曰。 师受持华严。 是佛境界。 何得于小圣下坐。 遂却引悟。 坐于五百圣众之上。 斋后洗漱已。 诸圣便腾空而去。 居士乃遣人擎一床宝物。 将以嚫悟。 令与咒愿。 悟曰。 贫道来不由地。 居士携摄至此。 自回不得。 请垂送归。 诵经报德。 居士曰。 本所斋意在师一人。 虽有五百罗汉来食。 皆临时相请耳。 师且与咒愿。 当即发遣人。 送归本居。 悟与咒愿已。 [这-言+(序-予+手)]前有三五童子。 各可六七岁。 居士呼之。 又重标名于一童子遽来。 居士语曰。 汝可祇事此法师。 童子便请于悟曰。 师暂开口。 悟即依开。 童子观之云。 师甚多病。 童子即将手。 向身上摩。 遂取少药。 大如麻子。 分为三丸。 与悟吞之。 又请开口。 童子忽飞入口中。 悟当时便腾虚。 还本所居。 住空中谓祥曰。 向蒙神仙居士请斋。 遂获神通。 今欲暂之蓬莱金阙紫微等宫。 以持诵本业。 言讫辞祥。 摄三衣瓶钵及所受经。 昇空而去。 显。 庆年中。 九陇山有一尼师。 志精佛乘华严秘藏。 入山受持。 二十余载。 礼诵无替。 依教修行。 性定心寂。 遂证惠眼。 得因陀罗网境界。 十方世界微尘刹海九会道场。 了了明见。 如镜中像焉。 总章元年。 西域有三藏梵僧。 来至京洛。 高宗师事。 道俗归敬。 华严藏公。 犹为童子。 顶礼三藏。 请受菩萨戒。 时众白三藏言。 此童子诵得华严大经。 兼解其义。 三藏惊叹曰。 华严一乘是诸佛秘藏。 难可遭遇。 况通其义。 若有人诵得华严净行一品。 其人已得菩萨净戒具足。 不复更受菩萨戒。 西域传记中说。 有人转华严经。 以洗手水。 滴着一蚁子。 其蚁命终。 生忉利天。 而况有人能得受持。 当知此童子。 于后必当广大饶益。 能施群生无生甘露。 上元年中。 洛州敬爱寺有僧。 生缘在郑州。 归奉觐所亲。 行及郑洲界。 暮宿店家。 次有僧来。 不知名号。 亦投店宿。 与前来僧。 并房安置。 其后来僧谓主人曰。 贫道远来。 疲顿馁乏。 主人有酒酤三升。 有肉买一斤。 具有资直。 请速致之。 无至迟也。 主人遽依请办。 僧尽噉之。 其敬爱律师。 怒而诃之。 身披法服。 对俗士恣噉酒肉。 不知惭愧。 其僧默而不答。 至于初夜。 索水漱口。 端身趺坐。 缘发梵音。 诵大方广佛华严经。 初标品题。 次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 其僧口角两边。 俱发光明。 状若金色。 闻者垂泪。 见者发心。 律师亦生羡慕。 窃自念言。 彼酒肉僧。 乃能诵斯大经。 比至三更。 犹闻诵经声声不绝。 四袟欲满。 口中光明。 转更增炽。 遍于[这-言+(序-予+手)]宇。 透于孔隙。 照明两房。 律师初不知是光而云。 彼客何不息灯。 损主人油。 律师因起如厕方。 窥见金色光明自僧之口两角而出。 诵至五帙已上。 其光渐收。 却入僧口。 夜五更诵终六帙。 僧乃却卧。 须臾天明。 律师涕泣。 而来五体投地。 求哀忏过。 轻谤贤圣。 愿罪消灭。 仪凤年中。 西域有二梵僧。 至五台山。 齎莲花执香炉。 肘膝行步。 向山顶礼文殊大圣。 遇一尼师在岩石间松树下绳床上。 端然独坐口诵华严。 时景方暮。 尼谓梵僧曰。 尼不合与大僧同宿。 大德且去。 明日更来。 僧曰。 深山路遥。 无所投寄。 愿不见遣。 尼曰。 君不去某不可住。 当入深山。 僧徘徊惭惧。 莫知所之。 尼曰。 但下前谷。 彼有禅窟。 僧依而住。 往寻果见禅窟。 相去可五里余。 二僧一心合掌。 手捧香炉。 面北遥礼。 倾心听经。 聆聆于耳。 初启经题。 称如是我闻。 乃遥见其尼。 身处绳床。 面南而坐。 口中放光。 赫如金色。 皎在前峯。 诵经两帙已上。 其光盛于谷南可方圆十里。 与昼无异。 经至四帙。 其光稍稍却收。 至六帙都毕。 其光并入尼口。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 震旦国东北方有菩萨住处。 名清凉山。 过去诸菩萨。 恒于中住。 今有菩萨。 名文殊师利。 与万菩萨俱。 其山在岱洲南折洲东北。 名五台山。 首楞严三昧经云。 文殊是过去平等世界龙种上尊王佛。 又央崛摩罗经云。 文殊是东方欢喜世界摩尼宝积佛。 彼神尼之境界。 必文殊之分化。 以示梵僧也。 垂拱初年。 有中天竺三藏法师日照。 远将梵典来此传译。 高宗诏太原寺安置。 召集京城大德僧。 共译大华严密严等十余部经。 僧道成薄尘圆测意应等证义。 複礼思玄等执笔。 惠智等译语。 时华严藏公在寺。 因翻译次问三藏曰。 西域颇有受持一乘获感应否。 三藏曰。 贫道比寻师。 至于南天夜。 宿一寺有大德六十余僧。 皆诵华严为业。 以文殊为上座。 寺僧有已者。 以诵得华严经者。 次补其处。 每以日暮来集。 焚香礼忏。 各诵一卷华严。 以为恒准。 此寺本轮伽鸟舍宝造之。 缘众僧诵华严经。 其鸟遂感生天。 其余感应其多。 不可备述。 垂拱三年四月中。 华严藏公。 于大慈恩寺。 讲华严经。 寺僧昙衍为讲主散讲。 设无遮会。 后藏公往崇福寺。 巡谒大德成荐。 二律师。 时尘律师报藏公曰。 今夏贤安坊中郭神亮檀越。 身死经七日。 却苏入寺礼拜。 见薄尘自云。 倾忽暴已。 近蒙更生。 当时有使者三人。 来追至平等王所。 问罪福已。 当合受罪。 令付使者引送地狱。 垂将欲入。 忽见一僧云。 我欲救汝地狱之苦。 教汝诵一行偈。 神亮惊惧。 请僧救护。 卑赐偈文。 僧诵偈曰。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神亮乃志心诵此偈数遍。 神亮及合同受罪者数千万人。 因此皆得离苦。 不入地狱。 斯皆檀越所说。 当知此偈能破地狱。 诚叵思议。 藏答尘曰。 此偈乃华严第四会中偈文。 尘初不记是华严。 犹未全信藏公。 乃索十行品捡看。 果是十行偈中最后偈也。 尘公叹曰。 才闻一偈。 千万人一时脱苦。 况受持全部。 讲通深义耶。 垂拱三年。 惠英比丘。 从藏公于慈恩寺座下。 听讲华严已。 巡院经行。 至翻译院时。 与慈恩弘志法师楚国寺光法师偕行。 藏公谓诸德曰。 西域有勒那三藏法师。 唐云宝意。 讲华严。 听众数千。 忽有二人。 形貌端严。 身光赫奕。 于大众前礼三藏曰。 弟子从忉利天帝释使来。 请法师天上。 讲华严经。 愿垂即行。 三藏曰。 贫道讲犹未毕。 未可相随。 毕即依请。 使者曰。 几时当毕。 三藏曰。 犹有两帙。 使者又云。 愿毕在毕。 当更亲迎。 三藏许已。 忽即不见。 及讲欲终才收经了。 使者又来。 当时都讲梵音维那等。 法师于高座上。 一时迁化。 随使赴于释宫。 讲赞大乘深旨。 当知华严秘藏。 天上人间无不宗重。 天授元年。 华严藏公。 归觐祖母到曾洲。 牧宰香花郊迎至二年。 请讲华严。 说法之次议及邪正。 时有少道士。 在侧归报弘道观王。 北寺讲师。 诽谤道尊。 观主闻之其怒。 明晨领诸道士三十余人。 来至讲所。 面兴愠色。 口发麁言。 谓藏公曰。 但自讲经。 何故论道门事。 藏公曰。 贫道自讲华严。 无他论毁。 观主问曰。 一切诸法。 悉皆平等耶。 藏公对曰。 诸法亦平等亦不平等。 观主又问。 何法平等。 何法不平等。 答曰。 一切法不出二种。 一者真谛二者俗谛。 若约真谛。 无此无彼。 无自无他。 非净非秽。 一切皆离。 故平等也。 若约俗谛。 有善有恶。 有尊有卑。 有邪有正。 岂得平等耶。 道士词穷无对。 犹嗔不解。 于如来所。 生毒害言。 归观经一宿。 明朝洗面手。 忽眉发一时俱落。 通身疮疱方生悔心。 归敬三宝。 求哀藏公。 誓愿受持华严经一百遍。 转诵向二年。 犹有十遍未毕。 忽感眉发重生身疮皆愈。 曾洲道俗。 无不见闻。 圣曆元年。 则天太后。 诏请于阗三藏实叉难陀。 与大德十余人。 于东都佛授记寺。 翻译华严。 僧复礼缀文。 藏公笔授。 沙门战陀提婆等译语。 僧法宝弘置波崙惠俨去尘等审覆证义。 太史太子中舍膺福卫事参军于师逸等。 同共翻译。 则天与三藏大德等。 于内遍空寺。 亲御法筵。 製序刊定。 其夜则天。 梦见天雨甘露。 比至五更。 果有微雨。 香水之雨。 又于内苑[这-言+(序-予+手)]沼中。 生一茎百叶莲华。 绿枝红葩香艶超伦。 莲花有三种。 一人间华有十叶。 二天上华有百叶。 三净土华有千叶。 今内苑生百叶者。 明是天华也。 则天嘉此。 翻译瑞应。 诏出花椂使中官。 送向佛授记寺翻译之所。 举寺僧众。 及怀洲大云寺什法师。 在悉同观覩。 敬叹希奇。 至圣曆二年十月八日。 译新经讫。 诏请藏公。 于佛授记寺。 讲此新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院。 地皆震动。 举众惊异。 都维那惠表僧弘置等。 连状闻奏。 勅批云。 昨敷演微言。 弘扬秘顊。 初译之日。 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晨。 感地动而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堂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 欣畅兼怀。 圣曆年中。 于阗三藏实叉难陀。 于佛授记寺。 翻译华严。 向藏公曰。 本国有沙弥。 名弥伽薄。 持十戒。 虽未受具。 身意清净。 专诵华严。 于一日中。 有二使者。 至作礼。 状貌伟丽。 身有光明。 弥伽怪异。 问所从来。 使者对曰。 弟子自降忉利。 帝释使来。 请师诵华严经。 愿垂即行。 伽曰未审。 天帝何缘。 见命而诵经耶。 使者曰。 帝与修罗战时。 每被凌迫。 帝以天眼。 观视阎浮。 欲求念诵加护。 纵有四汉。 未办斯事。 唯见法师专精华严。 心游佛境。 可为人天福田。 所以见迎耳。 师曰。 贫道必能有所饶益。 岂敢辞耶。 于是受请。 闭目俄顷便至天宫。 帝喜曰。 每被修罗见扰。 故屈师来。 师受持华严。 诸天护持。 善神影卫。 请为诵经。 以禳彼敌。 帝即脱天冠。 拟于虚空。 忽然化出殿堂。 七宝所成。 四门八牖。 摩尼众宝之所庄饰。 悬缯幡盖。 间列花香。 以为供养。 请入殿坐莲花座。 诵华严经。 经声寥高。 遍彻天宫。 帝释即领三十三天四兵侍卫万众围绕。 坐于宝台。 乘空而行。 向其斗所。 修罗军众。 覩此威灵。 即便退衂。 徒侣潜窜于藕孔中。 帝释却请师天宫。 供养施以七珍异宝。 帝释又白师言。 若须长生之药。 亦当奉上。 请住天宫。 无见辞也。 师曰。 割爱出家。 求无上道。 世间珍异。 及长生事。 非所志焉。 帝于是五体投地。 一心顶礼曰。 愿成菩提时。 誓相济脱。 莫见弃遗。 廼遣使送还阎浮。 所有衣服。 皆染天香。 终身不灭。 后终愿生净土。 实叉三藏。 具识此沙弥者矣。 圣曆年中。 于阗三藏实叉难陀云。 龟兹国中。 唯习小乘。 不知释迦分化百亿。 现种种身云。 示新境界。 不信华严大经。 有梵僧。 从天竺将华严梵本。 至其国中。 小乘师等。 皆无信受。 梵僧遂留经而归。 小乘诸师。 廼以经投弃于井经于井中。 放光赫如火聚。 夜诸师覩之。 疑谓金宝。 至明集议。 使人漉之。 乃是前所弃华严经也。 诸师稍为惊异。 遂却入归经藏中龛安置。 他日忽见梵本。 在其藏内最上隔。 诸师念言。 此非我释迦所说耶。 吾见有少异。 乃收入藏中。 何人辄将向此上隔。 又以梵本。 置于下龛。 僧众躬锁藏门。 自掌钥钩。 明日开藏。 还见华严在其上隔。 诸师方悟一乘大教威灵如此。 惭悔过责。 信慕渐生矣。 证圣年中。 花阴邓元英(有本名元爽)有一亲友。 忽染时患。 死经七日却稣。 谓元爽曰。 见冥道宫吏将追君父。 文桉欲成。 急修功德以禳之。 元英惊惧曰。 修何功德。 而疾获免。 彼人云。 急写大华严经一部。 若迟大期不远。 元英乃遽市买纸。 向隣寺伏禅师院。 请禅师与名召经生。 如法护净。 一时书写。 未俞旬日。 经已周毕。 办斋庆之。 于后遂免斯厄。 元英仍依母服免切在怀。 至其冬十一月中。 于母坟所旧种寒枯之茎。 忽生花叶。 芳[卄/(麸-夫+玉)]荣艶。 五彩含英。 斯盖写经之感也。 洲县以之闻奏。 则天嗟异。 赐立孝门。 降勅旌表。 如意元年。 降洲有二童女。 皆性识静正。 眇年依师姑。 诵华严经。 得三十余卷。 师姑戒行。 精苦常诵华严为业。 欲教二女令得剃度。 无几师姑忽然端坐而终。 二女朝朝。 诣坟所号泣。 经于三年。 坟上忽生红莲五茎。 二女覩华感异。 益以号慕。 忽见一梵僧。 神仪甚伟。 来问女曰。 汝何哀号如是。 女对曰。 于和尚所。 诵习华严。 志求出家。 不图无感。 师姑早丧。 僧曰。 汝既能恳求剃落。 何忧不果。 僧乃于怀中。 出一甎像方圆六七寸。 以授二女。 而告之曰。 汝将此像。 于家供养。 不久当获出家。 女得像已礼谢梵僧。 少倾忽然不见。 女即将归家。 如法供养。 精勤信敬。 一心无怠。 其像方圆。 日长一寸。 十日间。 无日不长。 后至丈余。 洲县知之。 兼花检覆闻奏。 则天异之。 诏遣二女。 兼花根茎同入发墓取花。 乃见花茎透棺而出。 破棺取根。 根自师始舌上而生。 光彩鲜艶。 洲县同见。 二女京召入内。 则天自手执刀落发。 并赐三衣瓶钵等。 俱配天女寺。 因此便出勅天下诸寺。 各度僧尼二人。 大足年中。 杨洲大云。 有僧弘宝。 美仪貌善诵经。 每自恃懱于人。 忽然一日眉上鬓下。 出一瘤瘿。 其大如桃。 旬日之间。 渐长三寸余。 其僧耻之不出房门。 于寺医疗。 日更增甚。 因自思惟。 此疾有二因缘。 一则过去业感。 二由见在轻慢贤圣。 遂即发愿。 于其房中。 转读华严经一百遍。 昼夜香花精恳礼忏。 转经至六十遍。 夜中忽梦。 有人来语之曰。 汝欲愈病。 吾与汝医。 以手执刀。 截却其瘿。 于便惊觉。 至明具向诸僧广说。 于是瘿上生疮。 疮中出脓。 经于一月。 其疾全瘥。 亦无疮盘。 杨洲僧筠。 入洛具以此事。 说于花严藏公。 西京崇福寺大德惠招法师。 或云惠祐。 华严藏公之同学也。 学行精苦。 自小师事俨和尚。 专业华严。 偏诵性起一品三卷。 新译名如来出现品。 以为恒业。 其僧好静。 未居崇福寺。 已前久禅诵在山。 每于静夜洗濑焚香。 坐于绳床。 而诵斯品。 忽于一夜正诵经时。 而有十余菩萨。 从地踊出。 坐莲花台。 身相金色。 光明赫然。 合掌跪而听经。 诵经才终。 便没不见。 惠招密向藏公。 自说此灵感事。 藏公转向门人惠谅惠云玄观如琮等。 而说之也。 永徽年中。 定洲有禅师。 名修德。 学徒数万。 禅之领袖也。 而专业华严。 欲写斯经敬为宗故。 先以沉香渍水。 而种诸树。 树大取皮造纸。 而用写经。 经生笔匠造纸等三人。 大小便并皆洗浴护净。 每一卷了。 施以十缣。 装染周毕。 设斋庆赞。 香函盛之。 志心礼拜。 当设斋日。 道俗云趋。 初开函时。 金光远照。 彻百余里。 山东五十余洲。 皆来礼经开。 外道俗无不闻知。 时有阉人刘谦之。 北齐第三王子之从者也。 齐太和年中。 王子烧身。 以供养文殊菩萨。 谦之薄残缺。 乃发心住五台山。 专业华严。 昼夜受持。 六时礼忏。 频历岁时。 精恳匪懈。 乃感文殊加护。 忽然须鬓自生。 根体具备。 声韵雅朗。 人尠及之。 既复形须。 单恳弥志洞晓经旨。 乃製华严论六百卷。 幽贞窃闻。 西萨遮俱槃国山中。 有具足下本一十万偈不思议解脱大方广佛华严经。 唯愿此经。 早得具足。 传译此土。 普利一切有情。 幽贞以有唐建中癸亥纪。 敬发此愿。 为此归命文。 于诸礼佛时次。 及十二部经而礼之。 不礼佛时。 念持此归命文。 华严有不可说刹海微尘数偈品。 岂贝叶所能传写。 皆诸大菩萨陀罗尼力之所记持。 海云比丘所受持经。 以大海量墨须弥山聚笔。 书写一品。 犹不可穷少分。 龙树祖师。 于龙宫见文字结集所传之经。 有上中下三本。 上本有十箇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 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 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 其上中之本。 亦非阎浮人力可能受持。 所以西域。 唯有下本十万偈经。 今在彼国山中。 此土所译八十卷经。 梵偈唯四万五千。 于十万中。 乃略出耳。 幽贞悲此土经犹未具故。 广发是愿。 附出此传。 盖欲劝诸道者见之。 皆同礼念哀请。 下本经具足。 早传此土也。 传中僧所教檀越神亮诵偈。 是前所译经本也。 后译偈言。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上元年中。 孙思邈服流珠舟云母粉。 生一百五十岁。 颜如处子。 至长安说齐魏间事。 明如目覩。 书写此经七百五十部。 太宗欲读佛经问邈。 何经为大。 邈云。 华严经佛所尊大。 帝曰。 近玄奘三藏。 译大般若六百卷。 何不为大。 而八十卷华严经。 独得大乎。 邈答云。 华严法界具一切。 于一门中。 可演出大千经卷。 般若经乃是华严中一门耳。 太宗方悟。 乃受持华严一乘秘教。 亦名大不思议解脱经。 功用大故。 感应亦大。 道者欲学佛心慧。 了佛境界。 证佛地位。 依此一乘法性悔而修行者。 不历地位。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悉与三世诸如来等。 譬如众流一滴之水。 才入海中即名海水。 若依大乘二乘权教。 备修万行。 绵历多劫。 不知闻是经。 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经云。 此经不入一切众生之手。 唯除菩萨摩诃萨。 一切声闻缘觉。 不得此经。 何况受持。 若菩萨亿那由他劫。 行六波罗蜜。 不闻此经。 虽闻不信。 是等犹为假名菩萨。 若有经卷地如来塔庙。 礼拜供养。 彼众生等。 具足善根。 灭烦恼患。 得贤圣乐。 吾徒其勉之。 予师事禅祖无名公侧。 闻普贤大行海印深定法界体性。 方知华严释氏宗极。 所以刊修此传。 广示未闻也。 华严感应传一卷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