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戒本经笺要 内容: 菩萨戒本经笺要慈氏菩萨说北凉天竺三藏 昙无谶第二译北天目蕅益沙门 智旭 笺○大文为三。 初归敬述意。 二正列戒相。 三结示宗趣。 初及第三。 皆结集家所安。 二正列戒相。 出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中。 谶师于地持论。 已先译竟。 今更译出别行。 故称第二译也。 ○初中四。 初归凭。 二诫听。 三喻赞。 四劝持。 ○初归凭。 归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卢舍那。 此翻净满。 恶无不断。 故净。 善无不行。 故满。 即修德究竟圆极。 克证本性。 具足三身。 恒居报土。 乃菩萨戒之大和尚也。 十方金刚佛者。 金刚道后证不坏性。 亦是圆满报身。 与卢舍那。 一身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 各遍法界。 无碍无杂。 非一非异。 乃菩萨戒之同坛尊证也。 慈氏尊者。 梵称弥勒。 于前则为地论主。 于后则次当作佛。 乃菩萨戒之羯磨阿阇梨也。 将欲诵戒。 故先归命敬礼以求加被。 ○二诫听。 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只此重轻学处。 能断诸恶。 即是摄律仪戒。 能成诸善。 即是摄善法戒。 能益有情。 即是摄众生戒也。 ○三喻赞。 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大明灯者。 喻赞摄律仪戒。 能断生死长夜一切恶业愚惑闇也。 真宝镜者。 喻赞摄善法戒。 能照佛地一切功德智慧法也。 摩尼珠者。 喻赞摄众生戒。 如如意珠。 能雨一切圣财。 普济九界贫穷苦也。 ○四劝持。 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非离世。 则不能度世。 如岸上人。 方可拯溺水人也。 故华严经普贤常行。 亦名离世间品。 离世乃下化之本怀。 成佛乃上求之夙愿。 上求下化。 惟此三聚净戒为最。 可不精勤护持哉。 初归敬述意竟。 ○二正列戒相二。 初明四重。 二明四十一轻。 ○初中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今初。 诸大士。 此四波罗夷法。 是菩萨摩得勒伽。 和合说。 波罗夷。 此翻弃罪。 犯此罪者。 永弃佛海边外故。 又翻极恶。 正违胜妙善法故。 又翻堕罪。 堕在三涂受苦故。 又翻重罪。 过恶深重。 不易悔除故。 摩得勒伽。 此云智母。 善释诸法相义。 能生智故。 即指瑜伽师地论也。 和合说者。 同一住处。 不相乖诤。 乃可如法诵戒也。 问。 梵网具明十重。 此胡仅列四重耶。 答。 菩萨戒法。 通乎七众。 若优婆塞优婆夷。 必已先受五戒。 若沙弥沙弥尼。 必已先受十戒。 若式叉摩那。 必已先受六法。 若比丘比丘尼。 必已先受具戒。 万无单受此菩萨戒之理。 是故通途根本四戒。 已于七众戒中明之。 此不重说。 今但申明菩萨增上戒也。 又此四戒。 失许重受。 若杀盗淫妄。 犯者须见好相。 故不与此同列。 又杀盗淫妄。 菩萨为众生故容开。 如唐译本广明。 今此四重。 惟遮不开。 故独列之。 ○二别列四。 第一自赞毁他戒。 第二悭惜财法戒。 第三瞋不受悔戒。 第四谤乱正法戒。 △第一自赞毁他戒若菩萨。 为贪利故。 自叹己德。 毁呰他人。 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 自叹己德者。 扬己德以形他短。 毁呰他人者。 借人短以显己长。 人己互形。 欲令利养尽归于己。 正违大菩提心。 故犯重也。 若贪心自赞而不毁他。 或恚心毁他而不自赞。 自在下文轻戒中摄。 △第二悭惜财法戒若菩萨。 自有财物。 性悭惜故。 贫苦众生无所依怙。 来求索者。 不起悲心。 给施所求。 有欲闻法。 吝惜不说。 是名第二波罗夷处法。 菩萨之道。 常应财法二施摄取众生。 自有财物。 明其非乏财也。 贫苦众生。 明其非越理妄求也。 有欲闻法。 明其非不堪闻也。 吝惜不说。 明其非不知法也。 悭吝鄙涩。 不起悲心。 正违大菩提道。 故亦犯重。 △第三瞋不受悔戒若菩萨。 瞋恚。 出粗恶言。 意犹不息。 复以手打。 或加杖石。 残害恐怖。 瞋恨增上。 犯者求悔。 不受其忏。 结恨不舍。 是名第三波罗夷处法。 一念瞋心。 已违摄取众生之道矣。 况口出恶言。 身行打杖乎。 身口加恶。 已失慈悲心矣。 况拒绝而不受忏悔乎。 弃舍众生。 故失菩萨法也。 △第四谤乱正法戒若菩萨。 谤菩萨藏。 说相似法。 炽然建立于相似法。 若心自解。 或从他受。 是名第四波罗夷处法。 相似法者。 实非正法。 有似正法。 譬如紫之夺朱。 郑声之乱雅乐。 此即名为谤菩萨藏。 非必毁骂而后谓之谤也。 又设毁骂。 罪犹稍轻。 以不能惑乱人故。 说相似法。 其罪更重。 以最能疑误人故。 而此炽然建立相似法者。 凡有二类。 一者若心自解。 谓意见穿凿。 邪悟发明。 二者或从他受。 谓领纳邪教。 坚党邪师。 此二并违出世正法。 故犯重也。 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 已说四波罗夷法。 若菩萨。 起增上烦恼。 犯一一法。 失菩萨戒。 应当更受。 今问诸大士。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士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增上烦恼。 谓上品贪。 或上品悭。 上品瞋。 上品邪悟解也。 犯一一法。 谓四法中随犯一法也。 失菩萨戒。 谓失大菩提所感无作戒体也。 应当更受。 谓应深革前非。 重复发起增上大菩提心。 对治增上烦恼也。 于半月中。 设有犯者。 未诵戒前。 必应后露忏悔。 既忏悔已。 还得清净。 故至正诵戒时。 仍与不犯戒者同皆默然。 以此默然而表清净。 应恒如是持此戒也。 问。 设先有犯。 忘而未忏。 今诵戒时。 方自忆知。 为即出众发露。 为仍默然。 若出众发露。 则不可结云默然故。 若仍默然。 则岂不犯覆藏罪耶。 答。 律有之矣。 尔时设自忆知有罪。 应向比座同意之人心口发露。 俟事毕后。 如法悔除。 设无同意人可得。 应作是念。 待事毕已。 当向清净比丘发露悔除。 作是念已。 虽默坐听。 不犯覆藏罪也。 初明四重竟。 ○二明四十一轻三。 初总标。 二别列。 三结问。 ○今初。 诸大士。 此菩萨众多突吉罗法。 是菩萨摩得勒伽。 和合说。 突吉罗。 此翻恶作。 即不净有作罪也。 言众多者。 下文虽列四十一条。 而每条之中。 事非一概故也。 ○二别列四十一。 第一不供养三宝戒(至)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 △第一不供养三宝戒若菩萨。 住律仪戒。 于一日一夜中。 若佛在世。 若佛塔庙。 若法。 若经卷。 若菩萨修多罗藏。 若菩萨摩得勒伽藏。 若比丘僧。 若十方世界大菩萨众。 若不少多供养。 乃至一礼。 乃至不以一偈赞叹三宝功德。 乃至不能一念净心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若不恭敬。 若懒惰。 若懈怠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入净心地菩萨。 如得不坏净比丘。 常法供养佛法僧宝。 住律仪戒。 谓已受得菩萨学处。 不破。 不舍。 不狂。 不乱。 不病坏心也。 佛在世及佛塔庙者。 总举佛宝为所供境也。 法者。 金口所宣。 经卷者。 贝叶所传。 菩萨修多罗藏者。 别指大乘经典。 菩萨摩得勒伽藏者。 别指大乘论释。 此总举法宝为所供境也。 比丘僧者。 出世仪表。 住持胜福田相。 十方世界大菩萨众者。 三贤十圣。 影响神通。 形无定准。 志在菩提。 此总举僧宝为所供境也。 住戒菩萨。 于三宝境。 每一日夜之中。 必应三业供养。 身业极少。 亦须一礼。 口业极少。 亦须一偈赞叹。 意业极少。 亦须一念净心。 若并此极少供养亦不能修。 则犯突吉罗罪。 言众多犯。 即上文所谓众多突吉罗法也。 就此众多犯中。 有二分别。 一者是染污起。 或翻重垢。 应向人忏。 二者非染污起。 或翻轻垢。 应自责心。 入净心地菩萨者。 若约通教。 则是见地以上。 若约别接通义。 则是初欢喜地。 若约实义。 则是别初住。 圆初信。 断分别惑。 位齐初果。 故云如得不坏净比丘也。 比丘若证初果。 则于三宝及戒得不坏净。 故名常以真法供养三宝。 菩萨入净心地。 应知亦尔。 纵令身口不行礼赞。 而心恒不违背佛法僧也(于佛得不坏净。 宁舍身命。 终不归于外道天神。 于法得不坏净。 假使以邪法窜入正法。 能辨其邪。 假使以正法混入邪法。 能识其正。 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于僧得不坏净。 见胜义及清净僧。 恭敬亲近。 见哑羊及无惭僧。 怜愍摄护。 不生憍慢及退堕心。 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于戒得不坏净。 宁舍身命。 终不毁犯所受诸佛净戒)。 △第二贪财物戒若菩萨。 多欲不知足。 贪着财物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摄受对治(而无奈)。 性利烦恼更数数起。 习所成性。 各有偏重。 如好财好色好名好食等。 菩萨既知生平烦恼习性。 何者最为猛利。 必当断之。 为断彼故。 必于佛法起善乐欲。 思惟种种方便。 摄受而对治之。 如多贪者。 修不净观。 多瞋者。 修慈悲观等。 若已勤修对治方便。 而此性利烦恼更数数起。 则是无可奈何。 但当仍起胜善乐欲。 则不名犯戒也。 下文所云。 为断彼故。 悉皆仿此。 △第三不敬同法戒若菩萨。 见上座。 有德。 应敬同法者。 憍慢瞋恨。 不起恭敬。 不让其座。 问讯请法。 悉不酬答。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若无记心。 若忘误。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重病。 若乱心。 若(我本)眠。 (彼上座等)作觉想。 (而来)问讯请法。 (我实睡眠不知)悉不答者。 是名不犯。 若上座说法。 及决定论时。 若自说法。 若听法。 若自决定论时。 若说法众中。 若决定论众中。 下礼不犯。 若护说者心。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使其)舍离不善修习善法。 若护僧制。 若护多人意(不礼不答。 皆悉不犯)。 先受戒者。 名为上座。 具持戒者。 名为有德。 同持菩萨净戒。 名为同法。 此等皆应敬之人也。 憍者。 恃己慢者。 轻他。 瞋恨者。 心怀恼恚。 乱心者。 得心乱病。 决定论时者。 评论正法律时。 余并可知。 问。 第一戒中。 懒惰懈怠结染污起。 今何结非染污起耶。 答。 住戒而不供三宝。 其过则重。 今不敬上中下座。 但是别人。 未是僧众。 故其过稍轻。 然设非染污起。 若不责心悔除。 亦能障菩萨戒。 莫轻小罪。 以为无殃也。 △第四不应供戒若菩萨。 檀越来请。 若至自舍。 若至寺内。 若至余家。 若施衣食种种众具。 菩萨以瞋慢心。 不受不往。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 若无力。 若狂。 若远处。 若道路恐怖难。 若知不受令彼调伏舍恶住善。 若先受请。 若修善法不欲暂废。 为欲得闻未曾有法饶益之义。 及决定论。 若知请者。 为欺恼故。 若护多人嫌恨心故。 若护僧制。 瞋心慢心而不受请。 正违菩萨慈摄之道。 故为应忏重垢罪也。 狂。 即乱心等病。 △第五不受施戒若菩萨。 有檀越以金银真珠摩尼琉璃种种宝物奉施菩萨。 菩萨以瞋慢心。 违逆不受。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舍众生故。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知受已。 必生贪着。 若知受已。 施主生悔。 若知受已。 施主生惑。 若知受已。 施主贫恼。 若知是物。 是三宝许。 若知是物。 是劫盗得。 若知受已。 多得苦恼。 所谓杀。 缚。 谪。 罚。 夺财。 诃责。 是三宝许。 犹言已许三宝。 即是属三宝之物也。 △第六不施法戒若菩萨。 众生往至其所。 欲得闻法。 若菩萨。 瞋恨悭嫉。 不为说法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外道求短。 若重病。 若狂。 若知不说令彼调伏。 若所修法未善通利。 若知前人不能敬顺。 威仪不整。 若彼钝根。 闻深妙法。 生怖畏心。 若知闻已增长邪见。 若知闻已毁呰退没。 若彼闻已向恶人说。 问。 此与四重戒中悭法何异。 答。 彼约上品烦恼。 故犯重。 此约中下烦恼。 故犯轻。 又据梵网。 则加毁乃结重。 今虽悭惜。 未必加毁。 故结轻也。 △第七不教悔罪戒若菩萨。 于凶恶犯戒众生。 以瞋恨心。 若自舍。 若遮他令舍。 不教化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若忘(误故)遮他(令舍)犯非染污起。 何以故。 菩萨于恶人所。 起慈悲心。 深于善人。 不犯者。 若狂。 若知不说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护他心。 若护僧制。 慈以与乐。 悲以拔苦。 善人自知避苦求乐。 恶人则但有苦无乐。 故菩萨深起慈悲。 譬如父母。 虽等爱子。 而于病者。 尤偏怜也。 △第八不同声闻戒。 此有二意。 一者护众生戒。 应须同学。 不同则犯。 二者少方便戒。 不应同学。 同学则犯也。 若菩萨。 于如来波罗提木叉中。 毗尼建立遮罪。 护众生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 同声闻学(此指菩萨比丘。 既为出家人。 便应同出家法也)。 何以故。 声闻者。 乃至(不过)自度。 乃至(亦须)不离护他(欲)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而)学(诸比丘)戒。 何况菩萨(自他兼利之)。 第一义度(岂可反不学此比丘戒耶。 此则应同不同。 为有罪也)。 又复遮罪(中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 世尊(单)为声闻(人)建立者菩萨。 (虽为比丘。 亦)不同学此戒。 何以故。 声闻自度舍他。 (所以)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 非(可谓)菩萨自度度他。 (亦)应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菩萨为众生故。 (当)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 求百千衣(是为一)。 及(彼居士等)自恣与(衣但)当观施主堪与不堪。 (不拘多少。 堪则)随施应受(是为二)。 如衣。 钵亦如是(是为三)。 如衣钵。 如是自乞缕。 令非亲里织师织(亦如是。 是为四)。 为众生故。 应畜积憍奢耶卧具坐具。 乃至百千(是为五)。 乃至金银百千。 (为众生故)亦应受之(是为六)。 如是等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声闻遮罪。 菩萨(比丘)不共(声闻)学(既已)住菩萨律仪戒(便应)为诸众生。 若慊恨心。 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住少利少作少方便。 犯非染污起(此则不应同而同。 为有罪也)。 (○慊。 谦上声。 与歉同。 恨也。 若作入声读之。 则是快足之义。 非今文意)。 波罗提木叉。 此翻保解脱。 又翻别别解脱。 通指大小七众戒法而言之也。 毗尼。 此翻为灭。 又翻为律。 别指比丘律藏而言之也。 毗尼法中。 有性罪。 有遮罪。 生罪者。 纵使不受戒人。 于世法中亦自有罪。 如杀生。 偷盗。 邪淫。 妄语。 两舌。 恶口等是也。 遮罪者。 佛为出家弟子护惜讥嫌。 遮令莫作。 若违佛制。 则便得罪。 故亦名制罪也。 是故菩萨比丘。 须同声闻比丘护持戒法不得媒嫁。 不得私作大房。 不得在难处妨处作房。 不得污他家行恶行。 不得自畜长衣而不说净。 不得离三衣宿。 不得使尼浣故衣。 不得求益衣价。 不得求合价买衣。 不得过六反索衣不得杂野蚕绵作卧具。 不得作纯黑羊毛卧具。 不得未满六年更作新卧具。 不得坐具不帖故者。 不得持羊毛远行。 不得使尼染羊毛。 不得卖买宝物。 不得贩卖。 不得畜钵求好。 不得求织好衣。 不得与衣瞋夺。 不得畜含消药过七日。 不得非时求用雨衣。 不得回僧物入己。 不得与妇女同室宿。 不得与未受大戒人过三宿。 不得与未受戒人共诵。 不得向外人说他粗罪。 不得向外人说所证法。 不得与女人多说法。 不得掘地。 不得坏生草木。 不得敷僧卧具不举。 不得僧房不举卧具。 不得强夺止宿处。 不得牵他比丘出房。 不得于重阁上坐脱脚床。 不得覆房过三重。 不得自往教尼。 不得教尼至暮。 不得讥论教尼。 不得为尼作衣。 不得与尼屏坐。 不得与尼期行。 不得与尼同船。 不得因尼赞得食。 不得与妇女同行。 不得过受一食施。 不得展转食。 不得别众食。 不得过二钵受饼麨饭。 不得不作余食法。 不得使他犯余食法。 不得非时食。 不得残宿食。 不得自取食。 不得索好食。 不得自与外道食。 不得不嘱授诣余家。 不得食家强坐及屏处坐。 不得独与女人坐。 不得故使他失食。 不得过受请药。 不得观军阵。 不得饮酒。 不得水中戏。 不得相击攊。 不得不受谏。 不得恐怖他。 不得过洗浴。 不得露地然火。 不得戏藏他物。 不得辄着净施衣。 不得衣不坏色。 不得故。 恼他。 不得覆他粗罪。 不得授未满二十者比丘戒。 不得发起诤事。 不得同贼伴行。 不得党恶见人。 不得畜被摈沙弥。 不得拒谏难问。 不得轻诃说戒。 不得受戒而不知。 不得违反羯磨。 不得不与欲。 不得与欲后悔。 不得辄入宫阈。 不得辄捉宝物。 不得非时入村。 不得作高床。 不得兜罗棉贮褥。 不得作骨牙骨针筒。 不得过量作覆疮衣。 不得等佛衣量。 不得任尼代索食。 不得学家受食。 不得恐处受食。 不得不齐整着衣。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 乃至人持杖剑刀盖等不得为说法。 如此二百五十戒中。 但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 其余二百四十四戒。 悉皆同学。 若不学者。 仍同比丘结罪。 以是菩萨比丘。 不可谓是菩萨沙弥。 菩萨优婆塞等故也。 菩萨比丘既尔。 菩萨比丘尼亦然。 菩萨式叉摩那。 亦须同学六法。 菩萨沙弥。 亦须同学十戒也。 憍奢耶。 此翻虫衣。 即是蚕绵。 但许为众生畜。 不许自用。 大涅槃经。 明文昭著。 大佛顶经。 亦有诚诫慎之慎之。 又菩萨比丘。 虽云不同学此少利少作少方便之六戒。 然亦同须说净。 故地持云。 菩萨先于一切所畜资具。 为非净故。 以清净心。 舍与十方诸佛菩萨。 如比丘将现前衣物。 舍与二师等。 涅槃亦云。 虽听受畜。 要须净施笃信檀越也。 荆溪辅行记云。 有人言。 凡诸所有。 非己物想。 有益便用。 说净何为。 今问。 等非己财。 何不任于四海。 有益便用。 何不直付两田(悲敬)而闭之深房。 封于囊箧。 实怀他想。 用必招愆(犯盗)。 忽谓己财。 仍违说净。 故知不说净人。 深乖佛制。 两乘不摄。 三根不收。 若此出家。 岂非虚丧。 缁门警训云。 今时讲学。 专务利名。 不耻五邪。 多畜八秽。 但随浮俗。 岂念圣言。 宁知日用所资。 无非秽物。 箱囊所积。 并是犯财。 慢法欺心。 自贻伊戚。 谁知报逐心成。 岂信果由因结。 现见袈裟离体。 当来铁叶缠身。 况大小两乘。 通名净法。 倘怀深信。 岂惮奉行。 △第九住邪命戒若菩萨。 身口谄曲。 若现相。 若毁呰。 若因求利。 利住邪命法。 无惭愧心。 不能舍离。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断彼故。 起欲方便。 烦恼增上。 更数数起。 身口谄曲者总明邪命之相。 若现相者。 或现奇特相。 或现寒热等相。 皆是身谄曲也。 若毁呰者。 或卜相吉凶。 为人说法。 或高声现威。 令人敬畏。 皆是口谄曲也。 若因利求利者。 或自说功德。 或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 则亦是口谄曲。 或以物赠遗白衣或贩卖出纳求利。 则亦是口谄曲。 故总结云住邪命法也。 不知尊重己灵。 故无惭。 不知仰希贤哲。 故无愧。 然仅云染污犯。 不云失菩萨戒者。 犹有菩提智愿不忘故耳。 倘不悔革。 必招秽果。 △第十掉戏戒若菩萨。 掉动。 心不乐静。 高声嬉戏。 令他喜乐。 作是因缘。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 犯非染污起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如前说。 又不犯者。 他起慊恨。 欲令止故。 若他愁忧欲令息故。 若他性好戏。 为摄彼故。 欲断彼故。 为将护故。 若他疑菩萨慊恨违背。 和颜戏笑。 现心净故。 △第十一倒说菩萨法戒若菩萨。 作如是见。 如是说言。 菩萨不应乐涅槃。 应背涅槃。 不应怖畏烦恼。 不应一向厌离。 何以故。 菩萨应于三阿僧祇劫久受生死求大菩提。 作如是说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声闻深乐涅槃。 畏厌烦恼。 百千万倍。 不及菩萨深乐涅槃。 畏厌烦恼。 谓诸声闻。 但为自利。 菩萨不尔普为众生。 彼习不染污心。 胜阿罗汉。 成就有漏。 离诸烦恼。 谓声闻阿罗汉所习不染污心。 乃是成就无漏。 离诸烦恼。 譬如水中莲花。 是不为难。 今菩萨所习不染污心。 以普为众生故。 须要成就有漏。 而仍离诸烦恼。 譬如火中莲花。 是最为难也。 设非百千万倍深乐涅槃畏厌烦恼。 何能涉有漏而不起烦恼过患耶。 倘不畏厌烦恼。 则是以染污心受生死果。 不久必当迷失大菩提道。 其为倒说甚矣。 然不名为波罗夷者。 亦约下中品言之耳。 若决起此增上执见。 便是说相似法。 谤菩萨藏。 △第十二不护讥嫌戒若菩萨。 不护不信之言。 不护讥毁。 亦不除灭。 若实有过恶。 不除灭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实无过恶。 而不除灭。 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外道诽谤。 及余恶人(横生诽谤)若出家乞食修善因缘。 生他讥毁。 若前人若瞋若狂而生讥毁(不除灭者。 是名不犯)。 实有过恶。 固宜改过除讥。 设无过恶。 亦宜远嫌避疑也。 惟除外道恶人瞋狂谤毁。 不可强除灭耳。 △第十三不折伏众生戒若菩萨。 观众生应以苦切之言方便利益。 恐其忧恼而不为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观彼现在少所利益。 多起忧恼。 △第十四瞋打报复戒若菩萨。 骂者报骂。 瞋者报瞋。 打者报打。 毁者报毁。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第十五不如法忏谢戒若菩萨。 侵犯他人。 或虽不犯。 令他疑者。 即应忏谢。 慊恨轻慢。 不如法忏谢。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彼欲令作不净业。 然后受者。 不谢无罪。 若知彼人性好斗讼。 若悔谢者。 增其瞋怒。 若知彼和忍。 无慊恨心。 恐彼惭耻。 不谢无罪。 △第十六不受忏谢戒若菩萨。 他人来犯。 如法悔谢。 以慊恨心。 欲恼彼故不受其忏。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不慊恨性不受忏。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彼不如法悔。 其心不平。 不受其忏无罪。 我瞋他而不受他悔。 故前文结重。 他犯我而不受其悔。 故今文结轻也。 △第十七慊恨他戒若菩萨。 于他起慊恨心执持不舍。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十八贪心畜眷属戒若菩萨。 为贪奉事。 畜养眷属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无贪心畜。 若无贪心。 则必审己德行。 堪为师否。 既畜眷属能以财法二事善将护否。 虽能将护。 知彼依我果能增长出世业否。 虽稍益彼果于自己修行无妨损否。 倘不能自他两利。 仍是为贪奉事耳。 可不慎乎。 △第十九贪睡眠戒若菩萨。 懒惰懈怠。 耽乐睡眠。 若非时不知量。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 若无力。 若远行疲极。 若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如前说。 △第二十世论经时戒若菩萨。 以染污心。 论说世论经时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忘误经时。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见他聚话。 护彼意故。 须臾暂听。 若暂答他问未曾闻事。 △第二十一不受师教戒若菩萨。 欲求定心。 慊恨憍慢。 不受师教。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 若无力。 若知彼人作颠倒说。 若自多闻有力。 若先已受法。 夫欲求定心。 必须咨承师教。 然后可以依教修习。 未有卤莽辄自进功者也。 或疑师教繁细而不直捷故慊恨憍慢而不肯受。 则其罪反重于懒惰懈忘。 今之学人。 可不慎哉。 △第二十二随五盖心戒若菩萨。 起五盖心。 不开觉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如前说。 五盖者。 一贪欲。 二瞋恚。 三睡眠。 四掉悔。 五疑惑也。 贪欲盖者。 正修禅慧之时。 其心猛利思念五尘。 不能暂止也。 瞋恚盖者。 正修禅慧。 其心猛利思念怨家。 不能暂忘也。 睡眠盖者。 正修禅慧。 身心沉重昏昧。 不能自持也。 掉悔盖者。 正修禅慧。 三业散荡飘流。 不能自安也。 掉不名盖。 由掉难摄而生于悔。 悔如毒箭。 能障禅慧。 乃名为盖。 疑惑盖者。 复有三种。 一疑法。 谓此法未必能得禅慧。 二疑人。 谓师虽教我修禅慧法。 自既未证种种禅慧。 何必可依。 三疑自。 谓我根钝障深。 安能修证种种禅慧。 此五盖心。 随起一种。 便为大障。 急须方便而开觉之。 贪欲盖起。 应观不净无常苦空。 瞋恚盖起。 应念实无我人等相。 睡眠盖起。 应当策励警觉经行。 掉悔盖起。 应当系心一处。 渐令调伏。 勿事追悔。 疑惑盖起。 应念佛所说法。 决无虚诳。 师虽凡夫。 能说圣法。 如食母乳。 勿嫌面丑。 如采树果。 勿嫌枝曲。 夙根难测。 不可自弃。 障无实性。 不应自暴。 △第二十三取世禅戒若菩萨。 见味禅以为功德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为断彼故。 起欲方便如前说。 外道凡夫修六行观(厌下苦粗障。 欣上净妙离)。 所得四禅四等四空。 名为味禅。 以其闇证无闻慧。 地地生爱染。 境界不分明故。 若佛弟子。 依六妙门。 十六特胜等修之。 不过借此对治欲散。 令发出世正慧。 非以此为真实功德也。 倘乍得禅境而生味着。 则与凡外何异。 必当随禅受生。 退失大菩提道。 岂不险哉。 △第二十四毁声闻法戒若菩萨。 如是见。 如是说言。 菩萨不应听声闻经法。 不应受。 不应学。 菩萨何用声闻法为。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何以故。 菩萨尚听外道异论。 况复佛语。 不犯者。 专学菩萨藏。 未能周及。 △第二十五背大向小戒若菩萨。 于菩萨藏。 不作方便。 弃舍不学。 一向修习声闻经法。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非染污起。 前戒毁声闻法。 则大小俱失。 故犯属染污。 此戒弃大习小。 则小为大阶。 故犯非染污。 观此二戒。 则后世之自负大乘。 不甘小节者。 深违慈尊之训明矣。 △第二十六不习学佛戒若菩萨。 于佛所说。 弃舍不学。 反习外道邪论。 世俗经典。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上聪明能速受学(佛经)若(已)久学(佛经)不(复)忘(失)若(已)思惟(佛经深)知(其)义。 若于佛法(已曾)具足观察(已能)。 得不动智(决不为外学所动)。 若于日日常以二分(胜时)受学佛经。 一分(劣时旁涉)外典。 是名不犯。 如是菩萨(离许一分劣时旁涉外典。 若复)善于世典外道。 邪论(随书生见)。 爱乐不舍。 不作毒想(不知爱见二论过患)。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律云。 为降伏外人故。 日三时中。 许一时读外书。 然不得随书生见。 夫欲伏彼。 则不宜爱乐于彼。 知其不能出离生死。 则应作毒想矣。 △第二十七不信深法戒若菩萨。 闻菩萨法藏甚深义。 真实义。 诸佛菩萨无量神力。 诽谤不受。 言非利益。 非如来说。 是亦不能安乐众生。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或自心不正思惟故谤。 或随顺他故谤(皆悉犯也)。 是菩萨闻第一甚深义。 (虽或)不(能即)生解心。 (然)是菩萨应(于此甚深义。 勉)起信心。 不謟曲心。 作(如)是(心而)学。 (应自责言)我本不是。 盲无慧目。 如来(具足十力)慧眼。 如是随顺(上根众生而作此第一义)说。 如来(亦复更)有余说(以逗我等浅机之人。 然则若深若浅。 皆是佛说。 皆是慧眼应机之法我今)。 云何(妄自)起谤。 是菩萨(若能如是)自(知退)处(于)无知处(而于)如是如来现知(现)见(之)法。 正(念而)观。 正(信趣)向。 (是名)不犯(以)非不解(而便起)谤(故不犯也)。 甚深义者。 事理皆超情离见也。 真实义者。 全事即法界理。 三谛圆融。 不可思议。 如所云烦恼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等是也。 诸佛菩萨无量神力者。 全理成希有事。 重重含摄。 不可穷尽。 如所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等是也。 以要言之大藏教中。 匪夷所思事理甚多。 虽不即解。 亦应仰信。 不可辄生诽谤也。 寄语来哲。 特宜慎此。 △第二十八叹己毁他戒若菩萨。 以贪恚心。 自叹己德。 毁呰他人。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轻毁外道。 称扬佛法。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又不犯者。 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 自叹己德者。 虽有实德。 而贪心故叹也。 毁呰他人者。 虽有实过。 而恚心面毁也。 贪故叹。 恚故毁。 二事决不并起。 故各结轻。 若以贪心自他相形。 即犯重矣。 惟以佛法与外道相形。 则是摧邪显正。 故不犯戒。 又或方便调伏众生。 令舍彼恶。 学己之善。 故亦不犯。 又或因于赞毁。 能令不信者信。 信者增广。 则亦不犯戒也。 此须真实知机。 非可滥引为例。 △第二十九憍慢不听法戒若菩萨。 闻说法处。 若决定论处。 以憍慢心。 瞋恨心。 不往听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不解。 若病。 若无力。 若彼颠倒说法。 若护说者心。 若数数闻。 已受持。 已知义。 若多闻若闻持。 若如说行。 若修禅定不欲暂废。 若钝根难悟难受难持。 不往者。 皆不犯。 △第三十轻毁法师戒若菩萨。 轻说法者。 不生恭敬。 嗤笑毁呰。 但著文字。 不依实义。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说法之人。 自有文义俱妙者。 自有义妙而文粗者。 自有文美而义浅者。 故听法人。 但当依义。 不当依文。 倘因文粗而生嗤笑毁呰。 其过深矣。 △第三十一不同事戒。 菩萨有四摄法。 摄取众生。 一布施。 二爱语。 三利行。 四同事。 今即同事摄也。 若菩萨。 住律仪戒。 见众生所作。 以瞋恨心。 不与同事。 所谓思量诸事。 若行路。 若如法兴利。 若田业。 若牧牛。 若和诤。 若吉会。 若福业。 不与同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病。 若无力。 若彼自能办。 若彼自有多伴。 若彼所作事非法非义。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先许他。 若彼有怨。 若自修善业不欲暂废。 若性闇钝。 若护多人意。 若护僧制。 不与同者。 皆不犯。 是中兴利田业牧牛等事。 则唯是在家菩萨应同。 若行路和诤吉会福业等事。 则出家菩萨亦应同也。 不犯有十二种。 各一若字为句首。 可知。 △第三十二不看病戒(此中兼明不看贫苦)若菩萨。 见羸病人。 以瞋恨心。 不往瞻视。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病。 若无力。 若教有力随顺病者若知彼人自有眷属。 若彼有力自能经理。 若病数数发。 若长病。 若修胜业不欲暂废。 若闇钝难悟。 难受。 难持。 难缘中住。 若先看他病。 如(看他)病(有犯不犯。 看他)穷苦(有犯不犯)亦尔。 难缘中住。 唐译云。 难于其中缘心而住。 谓闇钝之人。 虽复系心一境。 难得心住一缘也。 余并可知。 △第三十三不谏恶人戒若菩萨。 见众生造今世后世恶业。 以慊恨心。 不为正说。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无智。 若无力。 若使有力者说。 若彼自有力。 若彼自有善知识。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为正说。 于我憎恨若(为正说。 必)出恶言。 若(为正说。 必)颠倒为。 若(彼与我总)无爱敬(说必不受)若复彼人性弊[怡-台+龙]戾(不可与语。 ○[怡-台+龙]。 力董切。 不调也又平声。 多恶也。 又去声。 性恨也)。 能招现报。 名为今世恶业。 能招生报后报。 名为后世恶业。 又杀盗淫妄等。 名为今世恶业。 愿求人中天上五欲长寿而修施戒禅等。 名为后世恶业。 前之恶业。 由于异熟果愚。 应为正说世间因果。 后之恶业。 由于真实义愚。 应为正说出世因果也。 △第三十四不报恩戒若菩萨。 受他恩惠。 以慊恨心。 不以答谢。 (所谓不以)若等若增酬报彼者。 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作方便而无力。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欲报恩。 而彼不受。 △第三十五不慰忧恼戒若菩萨。 见诸众生有亲属难。 财物难。 以慊恨心。 不为开解。 除其忧恼。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如前不同事中说。 △第三十六不施财戒若菩萨。 有求饮食衣服。 以瞋恨心。 不能给施。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自无。 若求非法物。 若不益彼物。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彼犯王法。 护王意故。 若护僧制。 虽不给施。 亦不加毁。 故仅结轻。 又或中下品悭。 非上品悭。 故结轻也。 不犯有六种。 并可知。 △第三十七不如法摄众戒若菩萨。 摄受徒众。 以瞋恨心。 不如法教授。 不能随时从婆罗门居士所。 求衣食卧具医药房舍随时供给。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放逸。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如前说。 若护僧制。 若病。 若无力。 若使有力者说。 若彼有力。 多知识。 大德。 自求众具。 若曾受教。 自已知法。 若外道窃法。 不能调伏。 菩萨若自乐远离行。 不收徒众则已。 苟受徒众。 必当以二事将护。 所谓以法。 以财。 法者。 如法教授戒定慧学。 财者。 衣食等四事供给也。 犯不犯并如文可知。 言外道窃法者。 本是外道。 诈为徒众。 意在盗取正法以附邪宗。 向由未具他心天眼。 误摄受之今既不能令其调伏。 不以财法将护。 亦不犯也。 △第三十八不随他戒。 此即四摄法中。 第三利行摄也。 普贤十大愿王之中。 名为恒顺众生。 当知众生有事。 我往助之。 名为同事。 众生求愿。 我应许之。 名为随他。 若菩萨。 以慊恨心。 不随他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彼欲为不如法事。 若病。 若无力。 若护僧制。 若彼虽如法。 能令多人起非法事。 若伏外道故。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第三十九不随喜功德戒若菩萨。 知他众生有实功德。 以慊恨心。 不向人说。 亦不赞叹。 有赞叹者。 不唱善哉。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放逸。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知彼少欲。 护彼意故。 若病。 若无力。 若以方便令彼调伏。 若护僧制。 若令彼人起烦恼。 起溢喜。 起慢。 起非义。 除此诸患故(所以不说不赞。 不犯)若实功德(之)似(而原)非功德。 若实善说(之)似。 (而原)非善说。 (所以不说不赞。 不犯)若为摧伏外道邪见。 (所以不说不赞。 不犯)若待说竟(方乃赞叹唱善)。 若实功德二句。 据余译文。 应正回云。 若似功德实非功德。 若似善说实非善说。 方于文理俱顺。 今是译人回文不尽。 然不敢改。 但添字释之。 则意自显。 △第四十不行威折戒若菩萨。 见有众生应诃责者。 应折伏者。 应罚黜者。 以染污心(而)不诃责。 若(但)诃责(而)不折伏。 若(但)折伏(而)不罚黜。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染污起。 若懒惰懈怠放逸。 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彼不可治。 不可与语。 难可教诲。 多起慊恨。 (故置不诃责折伏罚黜。 所谓默摈法门)。 若观时(然后诃责折伏罚黜)。 若恐因彼起斗诤相违若。 相言讼。 若僧诤。 若坏僧(故不诃责折伏罚黜)。 若彼不谄曲。 有惭愧心。 渐自改悔(故不须诃责等)。 罪有三等。 小者应诃责。 中者应折伏。 大者应罚黜。 又误犯则容可恕。 故犯则应诃责。 诃责不改。 则应折伏。 折伏不改。 则应罚黜。 若眷属情重。 或受彼利养而姑恕之。 皆名为染污心。 皆犯染污起也。 △第四十一神力不折摄戒若菩萨。 (既已)成就种种神力。 (则于)应恐怖者而恐怖之。 应引接者而引接之。 欲令众生消信施故(若)不以神力恐怖引接者。 是名为犯众多犯。 是犯非染污起。 不犯者。 若(知)彼众生(设见神力。 则必)更起染着。 (或令)外道谤圣。 (或反)成就邪见(故不恐怖引接。)一切不犯。 (又)若彼(见神力则必)发狂。 若(彼由神力而)增苦受(故不恐怖引接。 不犯)。 已成神力菩萨。 尚尔有犯。 所以戒波罗蜜。 非佛地不能究竟满也。 二别列竟。 ○三结问。 诸大士。 已说众多突吉罗法。 若菩萨。 犯一一法。 应作突吉罗忏。 若不忏者。 障菩萨戒。 今问诸大士。 是中清净不(三说)。 诸大士是中清净。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于此众多法中。 随犯一法。 即应忏悔。 若不忏悔。 虽不失戒。 而能障戒。 如尘障镜。 如云障日。 不能显明菩萨道也。 勿轻小罪。 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 渐盈大器。 苟数数违犯。 不生厌离。 积轻成重。 亦能失戒。 具如羯磨文中所明。 可不慎哉。 二正列戒相竟。 ○三结示宗趣三。 初结指戒法功能。 二劝示护持心要。 三结显护戒利益。 ○今初。 诸大士。 我已说菩萨四波罗夷法。 众多突吉罗法。 此是弥勒世尊摩得勒伽。 和合说。 (即此)律仪戒。 (便是)摄善法戒。 (便是)摄众生戒。 此诸戒法。 能起菩萨行。 能成菩萨道。 起行。 则万善庄严。 缘因佛性力也。 成道。 则一性圆极。 了因佛性力也。 并由此戒。 戒之功能大矣哉。 ○二劝示护持心要。 诸大士。 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善护持。 若护持者。 不起像法。 法灭尽想。 由发大菩提心。 方得菩萨净戒。 由护菩萨净戒。 方成无上菩提。 更相由藉。 不得暂离也。 像法末法。 自是众生妄见分别耳。 既欲护持菩萨妙戒。 必须深观法性常住。 如佛在世。 等无有异。 所谓灵山一会。 俨然未散。 安得起于像法法灭尽想。 而姑自宽恕哉。 ○三结显护戒利益。 能令像法实义炽然。 能令正法永不灭尽。 心得止住。 自成佛法。 教化众生。 常无劳倦。 善业毕竟。 速成佛道。 言若护持此戒。 则能令像法之世。 实义仍得炽然。 犹如正法住世不异。 能令如来正法。 常住在世。 永不灭尽。 以恒安住真法。 故心得止住。 自能成就佛法。 此自利毕竟也。 即以此教化众生。 则有善巧方便。 故常无劳倦。 此利他毕竟也。 心得止住。 是律仪戒力。 自成佛法。 即摄善法戒力。 教化众生常无劳倦。 即摄众生戒力。 由三聚戒。 令成二利。 故善业无不毕竟坚固。 速成佛道何疑。 甚矣护戒之利益大也。 菩萨戒本经笺要(毕)跋语予囊寓九华时。 述梵网合注。 已将此戒本经所有开遮持犯。 尽会入于十重四十八轻中矣。 比因半月半月诵此戒本。 犹有未解其文义者。 坚以笺释为请。 予恐犯重繁过。 辞之再三。 复更请曰。 末世钝根。 或不能遍阅合注。 何不曲顺时机。 令诵者略知大意。 庶不堕无知罪乎。 于是黾勉笺其最切要处。 以便初学。 若夫菩萨比丘。 自应遍学大小律藏。 即菩萨沙弥及优婆塞。 亦应广学大乘经律。 岂容守此一滴。 而遗弃法海哉。 辛卯夏日蕅益智旭书于长干精舍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