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法正宗定祖图 内容: 传法正宗定祖图卷第一(并序十作卷)宋镡津东山沙门臣僧契嵩撰原夫菩提达磨。 实佛氏一教之二十八祖也。 与乎大迦叶。 乃释迦文如来。 直下之相承者也。 传之中国。 年世积远。 谱谍差谬。 而学者寡识。 不能推详其本。 真遂不谅。 纷然异论。 古今颇尔。 契嵩平生以此为大患。 适考其是非正其宗祖。 其书垂出。 会颁祖师传法授衣之图。 布诸天下。 而学佛者虽皆荣之。 犹听莹未谕上意。 契嵩幸此。 窃谓识者曰。 吾佛以正法要为一大教之宗。 以密传受为一大教之祖。 其宗乃圣贤之道源。 天地生灵之妙本也。 其祖乃万世学戒定慧者之大范。 十二部说之真验也。 自书传乱之暧昧漫漶。 天下疑之几千百载矣。 今上大圣。 特颁图以正其宗祖。 然圣人教道。 必圣人乃能正之。 是岂唯万世佛氏之徒之大幸也。 亦天地生灵者之大幸也。 契嵩因不避其僭越愚妄之诛。 敢昧死引其旧事。 推衍上圣意。 仰笺乎祖图。 亦先所颁祖师传法授衣之谓也。 然其始乱吾宗祖。 荧惑天下学者。 莫若乎付法藏传。 正其宗祖断万世之诤者。 莫若乎禅经。 禅经乃先乎付法传。 六十二载始终备。 二十八祖。 已见于晋之世矣。 付法传乃真君废教之后。 缺然但谓二十四世。 方见乎魏之时耳。 适以禅经验。 而付法藏传果其谬也。 若如来独以正法眼藏密付乎大迦叶者。 则现之涅槃经智度论禅经。 与其序也。 以意求之。 而佛之微旨存焉。 上睿性高妙。 独得乎言谓之外。 是乃天资佛记也。 故其发挥禅祖。 雅与经合。 宜乎垂之万世。 永为定断三学。 佛子遵之仰之。 天下不复疑也。 其图所列。 自释迦文佛大迦叶。 至乎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 凡三十四位。 又以儒释之贤其言吾宗祖。 素有证据者十位。 列于诸祖之左。 谨随其传法正宗记。 诣阙上进。 尘黩宸眷。 不任惶恐震惧之至。 谨序。 始祖释迦牟尼佛。 示生于中天竺国。 为净饭圣王之子。 寻舍转轮圣王位。 出家成无上道转大法轮。 其后七十九岁垂般涅槃。 乃以其大法印付其高第弟子摩诃迦叶。 并勅阿难副贰传化。 复以金缕僧伽梨衣。 令大迦叶转付当来补处弥勒佛。 其说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第一祖摩诃迦叶。 本摩竭陀国人。 出于婆罗门氏。 其形金色。 先舍家入山。 以头陀法自修。 及会佛出世。 遂归之为师。 佛般涅槃之后。 乃命众阿罗汉与结集法藏。 其后持佛衣。 将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下生。 乃以其法印传之阿难。 说偈曰。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非法第二祖阿难。 姓刹帝利。 斛饭王子。 释迦如来之从弟。 慕佛出家为佛侍者。 总持第一。 传佛所说之法。 若水传器。 未甞忘逸。 及其欲趣灭度。 乃以法付其弟子商那和修。 又嘱累乎末田底迦者。 说偈曰。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第三祖商那和修。 亦曰舍那婆斯。 摩突罗国人。 姓毗舍多氏在母之胎六年生。 有自然之服随身而长。 出家为阿难之徒。 预受佛记居优留茶伽蓝。 先伏其地之二火龙。 然后领众处之。 及其将入涅槃。 乃以法付其弟子优波毱多。 说偈曰。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第四祖优波毱多。 吒利国人。 姓首陀氏。 师商那和修。 出家得道。 有异迹。 号为无相好佛。 度人最众。 所记其人筹数盈溢石室。 将入灭。 遂以法付其弟子提多迦。 说偈曰。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第五祖提多迦摩伽国人其姓则未详。 初从毱多尊者出家。 行化至中印土。 会大仙者弥遮迦自说夙缘。 求为其徒。 及将入灭。 乃以法付弥遮迦。 说偈曰。 通达本心法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第六祖弥遮迦。 中印土人。 姓则未详。 初厌仙术。 求师提多迦出家学佛。 既而证果。 行化至北天竺。 得异人婆须蜜。 为其说佛昔尝记汝将绍祖位。 即摄受为之弟子。 将般涅槃。 乃以法付婆须蜜。 说偈曰。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了心心法第七祖婆须蜜。 北天竺国人。 姓颇罗堕氏。 始常服净衣。 持一酒器。 神气自若。 人皆不测。 及遇弥遮迦显其夙因。 遂投器从之出家。 证道纳戒。 行化至迦摩罗国。 以论议服佛陀难提。 为之弟子。 将入涅槃。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第八祖佛陀难提。 迦摩罗国人。 姓瞿昙氏。 生而顶有肉髻。 性大聪明。 能一览悉记。 其齿已四十岁。 会婆须蜜来其本国。 乃慕其说法。 从之出家。 得道纳戒。 亦务游化。 至提伽国。 得奇人伏驮蜜多。 为之弟子。 临般涅槃。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第九祖伏驮蜜多。 提伽国人。 姓毗舍罗氏。 生已五十岁矣。 口未甞言。 足未甞履。 遇佛陀难提至其舍。 父母将以见之。 既见难提忽自发语趋其前而行。 即愿师之出家。 寻亦成道。 戒已游化至中印土。 得香盖长者子。 即脇尊者也。 以为弟子。 将灭度。 遂以法付之。 说偈曰。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第十祖脇尊者。 中印土人。 在胎凡十六年乃生。 因名难生。 多有异迹。 会佛陀难提至其国。 父香盖携诣之。 求与摄受。 及为比丘修洁精苦。 昼夜脇不至席。 故号脇尊者。 游化至花氏国。 先示瑞相。 后果得富那夜奢。 出家为之弟子。 及其垂灭。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第十一祖富那夜奢。 花氏国人。 姓瞿昙氏。 生有道性。 自知当遇圣师。 及脇尊者至其国。 乃诣其法会。 语论相契。 即从之出家。 得道游化至波罗奈国。 得马鸣为之弟子。 然正合佛记。 及临入灭。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第十二祖马鸣。 波罗奈国人。 未详其姓氏。 初从富那夜奢。 出家得戒。 其师为说夙缘曰。 汝昔尝化彼一国之人。 裸形如马而其人悲鸣。 恋汝之德。 因是号汝马鸣也。 游化至花氏国。 遂降迦毗摩罗大魔。 即摄伏为之弟子。 垂般涅槃。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弃第十三祖迦毗摩罗。 花氏国人。 未详其姓氏。 初为外道。 有大幻术。 因诣马鸣。 较法不胜。 遂为其徒。 得道戒已。 亦游化至西天竺。 降大火龙。 因之得龙树。 为之弟子。 将灭乃以其法付之。 说偈曰。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第十四祖龙树。 西天竺国人。 未详其姓氏。 大聪睿。 世学无所不通。 其国有山名龙胜。 其山先有神龙。 所居有巨树能荫众龙。 及龙树有所感悟。 意欲出家。 遂入其山依树修行。 已能为群龙宣说佛法。 迦毗摩罗知其名。 乃来就见。 龙树遂礼之为师纳戒。 游化至南天竺。 得迦那提婆。 垂灭度以其法付之。 说偈曰。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第十五祖迦那提婆。 南天竺国人。 姓毗舍罗。 会龙树至其家及门。 龙树先遣以满钵水置其前。 那提即以一针投之水中。 遂师龙树出家。 为其高足弟子。 其后行化至迦毗罗国。 得罗睺罗多为徒。 将入灭以法付之。 说偈曰。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第十六祖罗睺罗多。 迦毗罗国人姓梵摩氏。 既遇提婆。 得明其家树耳之缘。 即师之出家。 悟法有异迹。 其后统徒游化至室罗筏城。 以佛记访僧伽难提。 寻亦得其出家为弟子。 将般涅槃。 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第十七祖僧伽难提。 室罗筏国人。 姓刹帝利。 乃其国王之子。 谓是昔婆罗王佛也。 示生王家。 遂于王宫落发受戒。 寻出其国之名山石室修禅。 会罗睺罗多至其禅所。 因伏膺益求法要。 罗多即以法传之。 后往摩提国。 寻罗多所记嗣法之者。 乃得伽耶舍多。 入灭以法付之。 说偈曰。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花果亦复尔第十八祖伽耶舍多。 摩提国人。 姓郁头蓝氏。 平生尤多奇迹。 会僧伽难提来其舍相求。 因师而出家纳戒。 即得付法。 游化至月支国。 遇鸠摩罗多。 为说其家异大之缘及原吉梦。 鸠摩罗多即师之出家。 将入涅槃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常生生不生第十九祖鸠摩罗多。 月支国人。 姓婆罗门氏。 夙称不测之人。 以缘示生于此。 寻得师伽耶舍多。 出家传法。 行化至中天竺。 得阇夜多为其弟子。 将灭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第二十祖阇夜多。 北天竺人。 未详其姓氏。 会鸠摩罗多至其本国。 闻其所说业通三世。 感悟从之。 出家得法。 乃游化诸国至罗阅城。 得婆修槃头比丘为徒。 将灭以法付之。 说偈曰。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第二十一祖婆修槃头。 罗阅国人。 姓毗舍佉氏。 在胎甞有圣僧。 以其夙缘告其父母。 及生大异。 稍长从光度罗汉出家。 慕饮光修杜多行。 寻会阇夜多得传大法。 游化至那提国。 得摩挐罗为徒。 将灭以法付之。 说偈曰。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第二十二祖摩挐罗。 那提国人。 姓刹帝利。 乃其国王之子也。 有大神力。 父王命师婆修盘头出家。 已得戒付法。 游化自西天竺以神通自举至月支国。 得鹤勒那比丘。 即以法付之。 寻般涅槃。 其付法偈曰。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第二十三祖鹤勒那。 月支国人。 姓婆罗门氏。 在胎及生。 颇有异迹。 寻从罗汉比丘出家纳戒。 常林栖诵经。 以夙因缘感群鹤依之。 故得其号。 晚因摩挐罗得法。 游化至中天竺国。 得师子比丘为其徒。 将灭以法付之。 复诫之曰汝往他国。 其国有难。 而累在汝躬。 慎早付授。 无令断绝。 偈曰。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 中天竺国人。 姓婆罗门氏。 少已出家习定。 晚又师鹤勒那。 得付大法。 往化于罽宾国。 先化正他宗者如达磨达等甚众。 后得长者子斯多。 决其握珠之缘。 遂受之出家。 以其夙缘特加其名曰婆舍斯多。 斯多戒已师子乃谓曰。 适观此国。 将加难于我。 我岂苟免。 而吾所传如来大法眼藏今付于汝。 汝宜奉之。 即去自务传化。 或有疑者。 即以吾僧伽梨衣为信。 说偈曰。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罽宾国人。 姓婆罗门氏(以方言不同本传。 凡三出其名)生有异迹。 既遇师子。 与辩其夙缘。 乃为其徒。 师子知自有难。 遂预以法付之。 斯多即去。 历中天竺南印土。 所化多有异事。 遂得南天竺国王之子不知蜜多。 为之弟子。 与之还其前所化境。 将灭以法付之。 说偈曰。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 南天竺国人。 姓刹帝利。 亦多异迹。 以太子从婆舍斯多出家得果。 寻从斯多出宫。 乃得付法。 游化至东天竺。 得圣童子璎珞。 出家为徒。 改名般若多罗。 谓是大势至菩萨垂迹。 将入灭乃以法付之。 说偈曰。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东天竺国人。 姓婆罗门氏。 初以童子遇不如蜜多。 其圣迹既显。 遂从之出家纳戒。 得传法印。 游化南天竺国。 得其国王之子菩提多罗。 为之弟子。 改其法名曰菩提达磨。 此后更四十余载入灭。 乃以法付之说偈曰。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其名称呼不同。 如达磨多罗之类。 凡三四说)南天竺国人。 姓刹帝利。 盖其国王之子也。 从般若多罗出家。 得其付法。 谓是观音菩萨之所垂迹。 其后六十七年。 乃以法东来震旦其所传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资文字。 初至梁。 以其机缘不契乃往北魏。 止于嵩少九年。 方得慧可。 从其求道。 其后果以大法付慧可。 并衣钵为信。 乃为此土传法之初祖也。 后去少林而示灭度。 其传法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第二十九祖慧可。 武牢人。 姓姬氏。 三十捐世书出家寻得戒。 三十二以异梦辞其本师。 溷迹于京洛。 遇达磨大师。 乃立雪断臂。 恳求法印。 果得其传授。 因为易名。 遂为众之所归。 寻得三祖僧璨为之弟子。 以法付之。 却往邺都。 偿其夙累。 其传法偈曰。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花生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第三十祖僧璨。 不知其何许人。 初以处士见慧可尊者。 不称姓名。 因问法发悟。 乃师之出家。 遂命今法名纳戒。 可祖乃以法付之。 去隐舒州皖公山三十载。 方为众所归。 寻得道信以沙弥师之。 道信既纳戒。 即以法付之。 其后孑然乃南游于罗浮山。 其传法偈曰。 花种虽因地从地种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第三十一祖道信。 蕲阳人。 姓司马氏。 以頴悟得法于三祖。 至唐初乃居蕲之双峯山。 途中得奇童。 度为弟子。 遂名之曰弘忍。 寻以法并前祖信衣付之。 后乃灭度。 其传法偈曰。 花种有生性因地花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第三十二祖弘忍。 蕲阳黄梅人。 姓周氏。 生有殊相。 有贤者见之曰。 此具大人相。 所不及如来者七种耳。 师四祖道信。 出家纳戒。 寻得其付法继居破头山(即双峯是)教化大盛。 咸亨中客有卢居士。 自称慧能。 自岭南而来趋其法会。 忍祖器之。 以其所呈法偈。 遂以居士传法。 并以衣钵。 说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第三十三祖慧能。 新州新兴人。 姓卢氏。 初以至孝事母。 家贫以鬻薪为资。 因闻商客诵经。 乃知五祖弘忍传佛心印。 遂备资与母。 辞去就黄梅以求其法。 见五祖相契。 窃以居士受法。 南还广州落发于法性寺。 得具戒后居韶阳曹侯溪。 大为四众所归。 方以其法普传前祖所授衣钵。 则置之于其所居之寺。 其后说偈示徒以显其法。 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竺大力者。 第二十三祖鹤勒那之弟子也。 以汉献帝之世至于洛邑。 后乃适吴。 与康僧会相遇。 僧会尝问大力曰。 仁者师谁。 曰吾师鹤勒那。 僧会曰。 鹤勒之徒如仁者几何人。 复有过之者耶。 大力曰。 似我者三千。 若其頴出但一上人耳。 其号师子比丘。 其人密受正法。 与我师继世。 方扬化于北天竺国。 佛驮跋陀。 天竺人也。 本姓释迦氏。 甘露饭王之后也。 初会秦僧智严于罽宾国。 乃恳请跋陀偕来诸夏。 传授禅法。 初至长安。 其后乃之庐山。 遂出其禅经与远公同译。 译成远公为之序。 尝谓远公曰。 西土传法祖师。 自大迦叶直下相承。 凡有二十七人。 其二十六祖近世灭度。 名不如蜜多者。 所出其继世弟子曰不若多罗者。 方在南天竺国行其教化(达磨未继世作祖。 故未称之)故其禅经曰。 佛灭度后。 尊者大迦叶。 尊者阿难(云云)乃至不如蜜多罗。 诸持法人。 以此慧灯次第相传。 我今如其所明。 而说是义。 所闻者即达磨多罗也。 后为二十八祖。 故远公序曰。 达磨多罗。 西域之俊。 禅训之宗。 宝林传所谓。 跋陀尝与远公言其传法诸祖世数。 固验于禅经矣。 愚考其飜译禅经之时。 乃先于付法藏传六十二年而已。 有二十八祖而付传。 辄出魏氏毁教之后。 但列二十四世。 妄断其相付法人于此便绝。 反于禅经。 岂其欲有所欺乎。 愚正宗论尝指其传之非详矣。 然其谬书可焚也。 昙摩迦罗者。 中印土人。 以魏黄初壬寅三年。 至于许昌。 许昌僧光璨尝问曰。 西国有何胜师。 以何法住持。 迦罗曰。 西土凡有二大士。 一曰摩拏罗(二十二祖也)一曰鹤勒那(二十三祖也)皆传正法。 以法住持。 其一化西印土。 其一化中天竺国。 僧祐者。 本齐人。 归梁以持律知名。 尝着出三藏记。 其萨婆多部相承传目录曰。 娑罗多罗(二十五祖)弗若蜜多(二十六祖)不若多罗(二十七祖)达磨多罗(二十八祖)祐寻终于梁也。 支强梁楼者。 中天竺国人也。 以前魏陈留王世至洛阳。 与昙谛康僧铠辈译经。 因谓诸僧曰。 我昔在西域。 尝往罽宾国。 至葱涂源。 入其象白山。 见达磨达年寿甚高。 谓其得法之师师子尊者。 尝为弥罗崛王起难横害。 先难预以其相承大迦叶所传佛之心印妙法付其同学(达磨达同学)号婆舍斯多也(二十五祖也)复授衣为信。 其时即遣往化于南天竺国。 支强自谓。 亦相识婆舍斯多。 然诸祖事迹。 自七佛以来至乎二十五祖婆舍斯多。 乃此支强之所译也。 那连耶舍者。 罽宾国人也。 以东魏孝静之世至于邺都。 初与处士万天懿译出尊胜陀罗尼。 后因谓天懿曰。 西国诸祖二十七大士。 亦受持此经。 然二十七祖号般若多罗。 其所出继世弟子。 曰达磨多罗者。 昔当魏明帝世正光元年至于洛阳。 其人亦喜此经。 万天懿曰。 然此大士我亦闻其当于祖位传佛正法。 不悉其后。 复有继之者乎。 耶舍遂以偈答之。 其说皆隐语。 凡自七佛至二十七祖与达磨二十八祖传受之事。 盖此耶舍之所译也。 波罗芬多者。 中天竺人也。 以前魏废帝齐王之嘉平二年来洛阳。 至晋太始三载。 其弟子摩伽陀复来芬多因问曰。 汝在西时。 颇游北天竺耶。 或谓师子尊者无辜为其国王所害是否。 今复有传法者与其相继耶。 摩伽陀曰然。 师子害死至今二十三白。 有沙门号婆舍斯多。 本罽宾国人。 先难得其付法授衣。 即日去之。 方于中天竺大隆佛事。 芬多谓其弟子曰。 我亦闻之。 汝言验矣。 当时好事者即书留于白马寺。 后有玄朗法师者。 得于其寺乃传于世。 犍那者。 不知其西域何国人也。 未详何时至诸夏。 唐天宝中。 与河南尹李常者相会。 常问曰。 天竺禅门祖师多少。 犍那曰。 自大迦叶直至般若多罗。 凡有二十七祖(不言达磨以其为此土初祖也。 若总以西土言之。 乃有二十八祖也)。 若叙师子尊者旁出。 达磨达四世二十二人。 总有四十九祖。 若从七佛至此璨大师(时庆三祖璨师舍利作斋)不括横枝。 凡有三十一世。 常又问他僧曰。 余见祖图。 或引五十余祖。 至其枝派差殊宗族不定。 或但有空名。 此何以然。 时有六祖弟子曰智本禅师。 对曰。 斯盖后魏之时佛法毁废。 当时有僧昙曜。 于仓卒间单录诸祖名目。 不暇备写。 怀之亡于山谷。 后三十余年当其君孝文帝之世。 曜出之与众绢缀。 为付法藏传。 其差误亡失事实。 乃昙曜之所致也。 然愚尝考。 昙曜辈所为付法藏传。 其文诚类单录。 自弥遮多迦至乎师子罗汉。 凡七祖师最缺。 殊无本末。 亦李常所谓祖图但空有其名者。 此是也。 裴休字公美。 自唐会昌中以兵部侍郎御史大夫同平章事。 号为名相。 撰圭峯密师传法碑曰。 释迦如来最后以法眼付大迦叶。 令祖祖相传。 别行于世。 非私于迦叶而外人天声闻菩萨也。 自大迦叶至于达磨。 凡二十八世。 达磨传可。 可传璨。 璨传信。 信传忍。 忍传能为六祖。 刘昫字耀远。 涿州归义人也。 天祐中。 始以军事衙推仕。 及开运初。 授司空平章事。 又监修国史故其撰唐书神秀传曰。 昔后魏未有僧达磨者。 本天竺国王子。 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 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 世相付授。 初来至梁诣武帝。 帝问以有为之事。 达磨不悦。 乃之魏隐于嵩山少林寺而卒。 其年魏使宋云。 于葱岭回见之。 门徒发其墓但见衣履而已。 达磨传慧可。 慧可传僧璨。 僧璨传道信。 道信传弘忍。 弘忍传慧能神秀。 昫卒于宋太保。 传法正宗记定祖图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5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