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冥报记 内容: 冥报记卷上吏部尚书唐临撰夫含气有生。 无不有识。 有识而有行。 随行善恶而受其报。 如农夫之播植。 随所植而收之。 此盖物之常理。 固无所可疑也。 上智达其本源。 知而无见。 下愚闇其踪迹。 迷而不返。 皆绝言也。 中品之人。 未能自达。 随缘动见。 逐见生疑。 疑见多端。 各怀异执释典论其分别。 凡有六十二见。 邪倒于是乎生者也。 临在中人之后。 幸而寤其万一。 比见众人不信因果者说见虽多。 同谓善恶无报。 无报之说。 略有三种。 一者自然。 故无因果。 唯当任欲待事而已。 二者灭尽。 言死而身灭。 识无所住。 身识都尽。 谁受苦乐。 以无受故。 知无因果。 三者无报。 言见今人有修道德。 贫贱则早死。 或行凶恶。 富贵灵长。 以是事故。 知无因果。 临窃谓。 儒书。 论善恶之报甚多。 近者报于当时。 中者报于累年之外。 远者。 报于子孙之后。 当时报者。 若楚子吞蛭。 痼疾皆愈。 宋公不祷。 妖星多退。 [言*卓]齿凶逆。 旋踵伏诛。 赵高惑乱。 俄而灭族之类。 是也。 累年报者。 如魏颗嫁妾。 终以济师。 孙叔埋蛇。 竟享多福。 汉幽鸩如意。 苍苟成灾。 齐杀彭生。 立豕而崇之类是也。 子孙报者。 若弗父恭于三命。 广宣尼之道。 邓训岁活千人。 遗和熹之庆。 陈平阴计。 自知无后。 栾黶忲侈。 盈被其殃之类。 是也。 若乃虞舜以孝行登位。 周文以仁贤受命。 桀纣以残忍亡国。 幽厉以淫纵祸终。 三代功德。 下祚长久。 秦皇骄暴。 及子而灭。 若斯之比。 触类寔繁。 虽复大小有殊。 亦皆善恶之验。 但事法王道。 理关天命。 常谈之际。 非所宜言。 今之所录。 盖直取其微细验。 冀以发起同类。 贻告子孙。 徵于人鬼之间。 若斯而已也。 释氏说教。 无非因果。 因即是作果。 即是报。 无一法而非因。 无一因而不报。 然其说报亦有三种。 一者现报。 于此身中。 作善恶业。 即于此身而受报者。 皆名现报。 二者生报。 谓此身作业。 不即受之。 随业善恶。 生于诸道。 皆名生报。 三者后报。 谓过去身作善恶业。 能得果报。 应多身受。 是以现在作业。 未便受报。 或次后后生受。 或五生十生。 方始受之。 是皆名后报。 于此三报。 摄一切法。 无所不尽。 是今诸见复然大寤。 然今俗士尚有惑之。 多习因而忘果。 疑耳而信目。 是以闻说后报。 则若存若亡。 见有効验。 则惊嗟信服。 昔晋高士谢敷。 宋尚书令傅高。 太子中书舍人报演。 齐司徒事中郎陆果。 或一时令望。 或当代名家。 并录观世音应验记。 及齐竟陵王萧子良作宣验记。 王琰作冥祥记。 皆所以徵明善恶。 劝戒将来。 实使闻者深心感寤。 临既慕其风旨。 亦思以劝人。 辄录所闻。 集为此记。 仍具陈所受。 及闻见由缘。 言不饰文。 事专扬确。 庶后人见者。 能留意焉。 随京师大德沙门。 释信行。 本相州法藏寺僧。 初其母无子。 久以为忧。 有沙门过之。 劝念观世音菩萨。 母日夜祈念。 顷之有娠。 生信行。 幼而聪慧。 博学经论。 识达过人。 以为佛所说经。 务于济度。 或随根性。 指人示道。 或逐时宜。 因事判法。 今去圣久远。 根时久异。 若以下人修行上法。 法不当根。 容能错倒。 乃钞集经论。 参验人法所当学者。 为三十六卷。 名曰人集录。 开皇初。 左僕射齐公。 闻其盛名。 奏文帝。 徵诣京师。 住公所造真寂寺。 信行又据经律。 录出三阶法四卷。 其大旨。 劝人普敬。 认恶本。 观佛性。 当病授药。 顿教一乘。 自天下。 勇勐精进之士。 皆宗之。 信行尝头陀乞食。 六时礼拜。 劳力定心。 空形实智而已。 每坐禅说法。 常见青衣童子四人。 持花立侍。 尝与徒众。 在堂中坐禅。 众人忽闻奇香。 光照堂内。 相共怪异。 谘问信行。 信行令问弟子僧邕惠如。 邕曰。 向见化佛从空中来。 至禅师前。 摩顶授记。 如云亦摩邕顶授记。 余状与邕说同。 后邕典其徒众。 隐太白山。 一旦谓众僧曰。 当与师等还京。 众敬邕皆从之。 即下山。 夜宿武功。 未明便发。 谓众曰。 师等努力。 今暝必须入城。 日没至漕上。 闻鼓音叹曰。 城门闭矣。 遂宿于逆旅。 至昏时。 悲泣曰。 无所及矣。 众问其故不答。 明早入城。 至真寂寺。 而信行昨夜昏时气绝。 寺僧怪问邕来。 答曰。 在山遥见多人持香花幡盖。 从西来入开远门。 向真寂寺。 邕疑禅师欲去。 故来也。 昨夜昏时。 见禅师导从西去。 顾与邕别。 故知不及也。 初京城诸师。 有疑信行法者。 至是相与议。 据付法藏经。 若人通身。 过去闻正法故。 于是。 共观信行头骨。 两耳正通。 乃皆惭悔信服。 初信行。 徒众居京城五寺。 后虽侵广。 今犹号五禅师(老僧。 及临舅说云尔)。 京城真寂寺沙门慧如。 少精勤苦行。 师事信行。 信行亡后。 奉遵其法。 隋大业中。 因坐禅修定。 遂七日不动。 众皆叹异之。 以为入三昧也。 既而慧如开目。 涕泣交流。 僧众怪问之。 答曰。 火烧脚痛。 待视疮毕乃说。 众逾怪问。 慧如曰。 被阎罗王请。 行道七日满。 王问。 须见先亡知识不。 如答曰。 欲见二人。 王即遣唤一人。 唯见龟来。 舐慧如足。 目中泪出而去。 更一人者。 云罪重不可唤。 令就见之。 使者引慧如至狱门。 门闭甚固。 使者唤守者。 有人应声。 使者语慧如。 师急避道。 莫当门立。 如始避而门开。 大火从门流出。 如锻铁者一星。 迸着如脚。 如以被拂之。 举目视门。 门已闭讫。 竟不得相见。 王施绢三十匹。 固辞不许云。 已遣送后房。 众僧争往。 后房视之则绢在床矣。 其脚烧疮。 大如钱。 百余日乃愈。 武德初卒。 真寂寺。 即今化度寺是也(此寺。 临外祖齐公所立。 常所游观。 每闻舅氏说。 云尔)。 绛州大德沙门。 释僧彻。 少而精练。 于孤山西阿。 造立堂宇。 多树林等。 颇得山居形胜。 僧彻尝出行山间。 土穴中。 见一癞病人。 疮痍臭秽。 从彻乞食。 彻愍之。 呼出与归。 于精舍旁。 为造土穴。 给衣食。 教令诵法华经。 此人不识文字。 性又顽鄙。 彻句句授之。 殊费功力。 然终不懈倦。 此人诵经向半。 便梦。 有人教之。 自后稍聪寤。 至得五六卷。 渐觉疮愈。 比诵一部毕。 须眉平复。 生肥体如常。 而能为疗疾。 临尝患肿。 僧彻遣此人。 禁咒有验。 自说云然。 后房仁裕为秦州刺史。 表僧彻所立精舍。 为陷泉寺。 初此地无水。 僧彻常远汲山下。 以自供。 一朝忽有陷。 陷处泉出。 故因以名陷寺也。 僧专以劝善为务。 而自修禅业。 远近崇敬如父焉。 永徽二年正月。 忽属累徒众。 自言将死。 既而端坐绳床。 闭目不动。 其天气晴朗。 而花如雪。 香而不消。 方二里许。 树叶上皆有白色。 如轻粉者三日。 乃复常色。 而僧彻已终。 至今三岁。 独坐如故。 亦不臭怀。 唯目泪下云(彻弟子实秦等。 及州人并说云尔也)。 河东有练行尼。 常诵法华经。 访工书者一人。 数倍酬直。 特为净室。 令写此经。 一起一浴。 燃香熏衣。 仍于写经之室。 凿壁通外。 加一竹筒。 令写经人。 每欲出息。 辄遣含竹筒。 吐气壁外。 写经一卷。 八年乃毕。 供养严重。 尽其恭敬。 龙门僧法端。 常集大众。 讲法华经。 以此尼经本精定。 遣人请之。 尼固辞不与。 法端责让之。 尼不得已。 乃自送付。 法端等。 开读。 唯见黄纸。 了无文字。 更开余卷。 皆悉如此。 法端等惭惧。 即送还尼。 尼悲泣受。 以香水洗函。 沐浴顶戴。 绕佛行道。 于七日七夜。 不暂休息。 既而开视。 文字如故。 贞观二年。 法端自向临说(当具说尼名字。 临忘之。 唯记其事云尔)。 蒲州仁寿寺僧。 释道县。 少聪慧。 好学。 为州里所崇敬。 讲涅槃八十余遍。 号为精熟。 贞观二年。 崔义直任虞卿县令。 人请县讲经。 初发题。 悲泣。 谓众人曰。 去圣遥远。 微言隐绝。 庸愚所传。 不足师范。 但以信心归向。 自当识悟。 今之讲说。 止于师子。 时日既没。 愿各在心。 既而讲至师子。 一旦无疾而卒。 道俗惊恸。 义直身自徒跣。 送之南山之阴。 时十一月。 土地氷冻。 下尸于地。 地即生花。 如莲而小。 头及手足。 各有一花。 义直奇之。 令人夜守。 守者疲睡。 有人盗折其花。 明旦视之。 周身并有花出。 总五百余茎。 经七日乃萎乾(义直及道俗皆说云尔)。 河东沙门。 释道英。 少修禅行。 以练心为本。 不慎威仪。 然而经律奥义。 莫不一闻县解。 远近僧尼。 争就请决。 英辄报谓曰。 汝尚未疑。 宜且思疑。 凝成然后来问。 问者还而思疑多。 固思自解而去。 有思而不寤。 重来问者英为说其机要。 皆喜寤而还。 尝与众人。 乘船黄河。 中流船没。 众人皆死。 道俗望见英没。 临河恸哭。 是时冬末。 河氷始泮。 两岸犹坚。 英乃水中出行至岸。 穿氷而去。 岸人敬喜。 争欲解衣衣之。 英曰。 体中尚热。 勿覆衣也。 徐出而归。 了无寒色。 视其身体。 如火炙处。 其识者以为入定故也。 或时为人牧牛驾车。 食[卄/秝]噉饭。 或着俗衣。 发长数寸。 尝至仁寿寺。 道悬敬安处之。 日晚求食。 悬谓曰。 上德虽无食相。 岂不为息讥嫌。 英笑答曰。 悬公心方驰惊。 不暂休一息。 而空饥饿。 何自苦也。 道悬叹服。 贞观中卒(法端。 及道俗皆说云尔)。 幽州沙门释智苑。 精练有学识。 隋大业中。 发心造石经藏之。 以备法灭。 既而于幽州北山。 凿岩为石室。 即磨四壁。 而以写经。 又取方石。 别更磨写。 藏诸室内。 每一室满。 即以石塞门。 用铁锢之。 时随赐帝幸涿郡。 内史侍郎萧瑀皇后之同母弟也。 性笃信佛法。 以其事白后。 后施绢千匹。 余钱物。 以助成之。 瑀亦施绢五百匹。 朝野闻之。 争共舍施。 故苑得遂其功。 苑尝以役匠既多。 道俗奔凑。 欲于岩前。 造木佛堂。 并食堂寝屋。 而念木瓦难辨。 恐分费经物。 故未能起作。 一夜暴雨雷电震山。 明旦既晴。 乃见山下有大松柏数千株。 为水所漂流。 积道次。 山东少林木。 松柏尤稀。 道俗惊骇。 不知来处。 推寻踪迹。 远自西山。 崩岸倒木。 漂送来此。 于是远近叹服。 谓为神助。 苑乃使匠择取其木。 余皆分与邑里。 邑里喜悦。 而共助造堂宇。 顷之毕成。 皆如其志焉。 苑所造石满七室。 以贞观十三年卒。 弟子犹继其功(殿中丞相里玄奘。 大理丞采宣明等。 皆为临说云尔。 临以十九年从车驾幽州。 问乡人。 亦同云尔而以军事不得云)。 东魏末。 邺下人。 共入西山採银钞。 出穴未毕。 而穴崩。 有一人在后。 为石塞门不得出。 而无伤损。 其穴崩处。 有小穴不合。 微见日光。 此人自念终无理。 乃一心念佛。 其父闻子已压。 无处求尸。 家又贫窭。 无以追福。 乃持麁饭一钵。 往诣僧寺。 请一人斋。 众僧多逐丰厚。 莫肯为食。 父持饭大哭。 有一僧愍之受请。 食讫为咒愿。 因别去。 是日中其子在穴中。 忽于小穴明处。 见一沙门。 从穴中入来。 持一钵饭。 以授此人。 食讫。 便不复饥。 唯端坐正念。 经十余年。 齐文皇帝即位。 于西山造凉殿。 匠工除此崩石。 乃见穴中人尚活。 出之与归。 父母惊喜。 遂阖练行(雍州司马卢承业。 为临说云。 是着作郎降所传之)。 北齐时。 有冀州人。 从军伐梁。 战败。 见擒为奴。 其父母在乡不知音问。 谓以死。 为追福。 造塼浮图。 塼浮图成。 设斋会。 道俗数百人。 方坐食。 闻叩门声。 主人父出视。 见一僧。 形容甚雅。 谓主人曰。 乞斋食[禾/米]糜。 可以布手巾裹之。 并乞鞋一量。 主人请留住食。 僧不肯曰。 欲早去。 不暇坐食也。 主人如其言。 以新布裹糜。 并鞋一量奉之。 僧受而去。 是日斋时。 主人子在江南泽中。 为其主牧牛。 忽见一僧手持糜一裹。 及新鞋一量。 至奴所。 问曰。 亦思归见父母乎。 奴泣曰。 无敢望也。 僧以与糜令坐食。 食毕。 又与鞋令着之。 而敷袈裟于地。 令坐袈裟上。 僧取袈裟四角。 总把擎举而挥之。 可移二丈许着地。 奴开视。 不见僧及袈裟。 而身已在其宅门外。 入门见。 大众方食。 父母惊喜。 就问。 具说由缘。 视其巾内。 余糜及鞋。 乃向奉僧者也。 乡邑惊骇。 竞为笃信。 是日。 月六日也。 因名所造浮图。 为六日浮图。 浮图今尚。 邑里犹传之矣。 梁武帝微时。 识一寒士。 及即位。 游于苑中。 见牵舟。 帝问之。 尚贫贱如故。 勅曰。 明日可上谒。 吾当与汝县令。 此人奉勅而往。 会故不得见。 频往遇有事。 终不得通。 自怪之以问沙门宝志。 志方为大众讲经。 听者数千人。 寒士不得进。 宝志谓。 众曰。 有人欲来见问。 请开道内之。 众人乃为开。 此人进未至。 宝志迎谓曰。 君为不得县令来问耶。 终不得矣。 但受虚恩耳。 过去。 帝为斋主。 君其疏许施钱五百。 而竟不与。 是故今日但蒙许官。 终不得也。 此人闻之终去。 帝亦更不求之(江东道俗至今传之)。 杨州严恭者。 本泉州人。 家富于财。 而无兄弟。 父母爱恭。 言无所违。 陈太建初恭年弱冠。 请于父母。 愿得钱五万。 往杨州市物。 父母从之。 恭乘船载钱。 而下去杨州。 数十里。 江中逢一船载鼋。 将诣市卖之。 恭问知其故。 念鼋当死。 请赎之。 鼋主曰。 我鼋大头。 千钱乃可。 恭问有几头。 答有五十。 恭曰。 我正有钱五万。 愿以赎之。 鼋主喜取钱。 付鼋而去。 恭尽以鼋放江中。 空船诣杨州。 其鼋主。 别恭行十余里。 船没而死。 是日恭父母在家。 昏时有乌衣客五十人。 诣门寄宿。 并送钱五万。 付恭父曰。 君儿在杨州市。 附此钱归。 愿依数受也。 恭父怪愕疑谓恭死。 因审之。 客曰。 儿无恙。 但不须钱。 故附归耳。 恭父受之。 记是本钱。 而皆水湿。 留客为设食。 客止。 明旦辞去。 后月余日。 恭还。 父母大喜。 既而问附钱所由。 恭答无之。 父母说客形状。 及附钱月日。 乃赎鼋之日。 于是知五十客。 皆所赎鼋也。 父子惊叹。 因共往杨州起精舍。 专写法华经。 遂徙家杨州。 家转富。 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 庄严清净。 供给丰厚。 书生常数十人。 杨州道俗。 共相崇敬。 号曰严法华。 甞有知亲。 从从贷经钱一万。 恭不获已与之。 贷者受钱。 以船载归。 中路船倾。 所贷之钱落水。 而船人不溺。 是日恭入钱库。 见有万湿钱如斯出水。 恭甚怪之。 后见前贷钱人。 乃知湿钱是所贷者。 又有商人。 至宫湖。 于神所。 祭酒食。 并上物。 其夜梦。 神送物还之。 谓曰。 倩君为我持此。 奉严法华。 以供经用也。 且而所上神物。 皆在其前。 于是商人叹异。 送达恭处。 而倍加厚施。 其后。 恭至市买经纸。 适遇少钱。 忽见一人。 持钱三千。 授恭曰。 君买纸。 言毕不见。 而钱在其前。 怪异如此。 非一。 隋开皇末恭死。 子孙传其业。 隋季盗贼至江都者。 皆相与约勿入严法华里。 里人赖之获全。 其家今。 写经不已(州邑共见。 京师人士亦多知之。 驸马守国公萧锐最所详审也)。 冥报记卷第上冥报记中卷吏部尚书唐临撰隋开皇中。 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 因行部。 至一邑。 愕然惊喜。 谓从者。 吾昔甞在此邑中。 为人妇。 今知家处。 回马入修巷。 曲至一家叩门。 命主人。 主人公年老。 走出拜谒。 彦武入家。 先升其堂。 视东壁上。 去地六七尺有高隆。 谓主人曰。 吾昔所读法华经。 并金钗五隻。 藏此壁中。 高处是也。 经第七卷尾后纸。 火烧失文字。 吾至今。 每诵此经。 至第七卷尾。 恒忘失不能记。 因令左右凿壁。 果得经函。 开第七卷尾。 及金钗。 并如其言。 主人涕泣曰。 亡妻存日。 常读此经。 钗亦是亡妻之物。 妻因产死。 遂失所在。 不淫使君。 乃示其处。 彦武亦云。 庭前槐树。 吾欲产时。 自解头发。 置此树空中。 试令人探。 果得发。 主人于是主人悲喜。 彦武留衣物。 厚给主人而去。 崔尚书敦礼说云然。 往年见卢文励。 亦同。 但言齐州刺史不得姓名。 不崔具。 仍依崔录。 隋大业中。 有客僧。 行至大山庙。 求寄宿。 庙令曰。 此无别舍。 唯神庙庑下。 可宿。 然而比来。 寄宿者辄死僧曰。 无苦也。 令不得已从之为设床于庑下。 僧至夜端坐。 诵经可一更。 闻屋中环珮声。 须臾神出。 为僧礼拜。 僧曰。 闻比来宿者多死岂檀越害之耶。 愿见护。 神曰。 遇其死时将至。 闻弟子声。 因自惧死。 非杀之也。 愿师无虑。 僧因延坐。 谈说如人。 良久。 僧问曰。 闻世人传说。 大山治鬼。 宁有之也。 神曰。 弟子薄福有之。 岂欲见先亡已乎。 僧曰。 有两同学僧。 先死。 愿见之。 神问名曰。 一人已生人间。 一在人狱。 罪重不可见。 与师就见可也。 僧甚悦。 因共起出门。 不遂而至一所。 多见庙狱。 火光甚盛。 神将僧入一院。 遥见一人在火中号呼不能言。 形变不可复识。 而血肉焦臭。 令人伤心。 此是也。 师不复欲历观也。 僧愁愍求出。 俄而至庙。 又与神同坐。 因问欲救同学。 有得理耶。 神曰。 可得耳。 能为写法华经者。 便免。 既而将曙。 神辞僧入堂。 旦而庙令视僧不死。 怪异之。 僧因为说。 仍即为写法华经一部。 经既成。 庄严毕。 又将经就庙宿。 其夜神出如初。 欢喜礼拜。 慰问来意。 僧以事告。 神曰。 弟子知之。 师为写经。 始尽题目。 彼已脱免。 今久出生不在也。 然此处不净洁。 不可安经。 愿师还送经向寺。 言说久之将晓。 辞而去。 入僧送经于寺(杭州别驾张德言。 前任兖州。 具知其事。 自向临说云尔也)。 国子祭酒萧璟。 兰陵人。 梁武帝之孙。 梁王岿之第五子也。 梁灭入隋。 姊为炀帝皇后。 生长贵盛。 而家崇佛法。 大业中。 自以诵法华经。 乃依经文作多宝塔。 以檀香为之。 塔高三尺许。 其上方厚等为木多宝像。 经数年。 其兄子诠在宅。 朝起。 忽于前院草中。 见一檀木浮图。 盖下有一鍮石佛像。 製作异于中国。 面形似胡。 其眼睛以银为之。 中黑精光净如自然者。 诠走告璟。 璟视惊喜。 取盖还。 试置塔上。 宛然相称。 如故作者。 虽木色小异。 而塔形更妙。 以佛像安塔中。 亦相称如故造。 璟喜欢。 自以精诚所感。 其佛像函内有舍利百余枚。 璟女尼年少。 窃疑。 胡僧每云。 舍利鎚打不破。 乃试取三十枚。 于石上斧打之。 舍利了无着者。 女就地拾觅。 唯得三四枚。 余并失。 不见所在。 既而惧以告璟。 璟往塔中视之。 则舍利皆在如旧。 璟从此日诵法华经一遍。 以至干身终。 贞观十一年病。 萧后及弟姪视之。 璟与相见。 各令燃香因即共别。 唯留弟宗公瑀及女为尼者。 令燃香诵经。 顷之谓其尼曰。 我欲去。 普贤菩萨来迎。 我在东院。 师可迎之。 尼如言往迎之未还。 璟曰。 此院不净。 不肯来。 吾当往就。 汝等好住。 因与瑀等别。 仍起长跪合掌。 正向西方。 顷之。 倒卧遂绝。 遗令。 独载一车。 敛以在身之服。 妇人不得送葬。 勿以肉祭。 制坎才令没棺。 朝野叹其通寤。 家人奉而行之(仲珪弟孝谐。 为大理主簿。 为临说。 更闻州人亦同云尔)。 临印韦仲珪者。 天性孝悌。 为州里所敬。 年十七。 郡表左异为蒙阳长。 父廉目资阳郡丞。 以老归。 武德中。 遘病。 仲珪不释冠带而养。 久之父卒。 谢遣妻妾。 守干墓左。 信佛教。 诵法华经。 昼则负土成境。 夜专诵经典。 精此氏不倦。 终三年不归。 甞有虎夜至牆前。 蹲踞听经。 久而不去。 仲珪正念曰。 不愿勐兽之相通也。 即起去。 明旦见绕墓。 生芝草七十二茎。 当坟前者。 行次第如人种植。 皆朱茎紫盖。 盖径五寸。 光色异常。 隣里以告州县。 时辛君为刺史。 沉裕为别驾。 共至墓所察之。 忽有一鸟如鸭。 衔双鲤。 置于地而去。 君昌等。 尤深嗟叹。 採芝封奏。 诏表门闾(临以贞观七年奉使江东。 杨州针医甄陀。 为临说此)。 江都孙宝。 本是北人。 隋末徙居焉。 少时死而身暖。 经四十余日乃苏。 自说。 初被收。 诣官曹内。 忽见其母在中受禁。 宝见悲喜。 母因自言。 从死以来。 久禁无进止。 无由自诉。 明旦。 主司引宝见官。 官谓。 宝无罪放出。 宝因请问曰。 未审。 生时罪福。 定有报不。 官曰定报。 又问。 兼作罪福。 得相析除不。 官曰得。 宝曰。 宝隣里人。 某甲等。 生平罪多福少。 今见在外。 宝母福多罪少。 乃被久留。 若有定报。 何为如此。 官召问主吏。 吏曰无桉。 乃呼宝母勘问。 知其福多罪少。 责主吏。 吏失桉故。 不知本桉状轻重。 官吏勘别簿。 如所言。 因命释放。 配生乐堂母子。 但出宝送生处。 其乐堂者。 如好宫殿。 有大堂阁。 众人男女。 受乐其中。 宝无复还意。 但历观诸堂游戏而已。 可月余日。 过见其伯父于路。 责之曰。 汝未合死。 何不早还。 宝曰。 不愿还也。 伯怒曰。 人死各从本业受报。 汝业恶。 不得生乐堂。 但以未合死。 故得客游其中耳。 若死官当收录。 汝岂得见母耶。 因以瓶水灌之。 从顶至足。 遍淋其体。 唯臂间少有不遍。 而水尽。 指一空舍。 令宝入中。 既入而苏。 其灌水不遍之处。 肉遂糜烂堕落。 至今见骨(临以贞观七年。 奉使江东。 甄陀为说此云尔。 宝见在也)。 张亮为幽州都督府长吏。 崇信佛。 甞入寺。 见佛像高与身等者。 亮因别供养之。 后在堂坐。 两婢立侍。 忽闻雷电。 亮性畏雷。 因心念佛等像。 俄而霹雳。 震其堂柱。 侍婢一人走出及阶而死。 有柱迸中亮额。 而不甚痛。 视之。 才有赤痕。 而柱木半裂堕地。 如人折者。 既而亮诣寺。 像额后有大痕。 如物击者。 正亮痕处相当。 亮及众惊嗟叹息(亮自为高昱说云尔。 幽州人亦知)。 监察御史范阳卢文厉。 初为云阳尉。 奉使荆州道覆囚。 至江南。 遇病甚笃。 腹胀如石。 饮食不下。 医药不瘳。 文厉自谓。 必死。 无生望。 乃专心念观世音菩萨。 经数日。 怳惚如睡。 忽见一沙门来。 自言是观世音菩萨。 语文厉曰。 汝能专念。 故来救。 今当为汝去腹中病。 因手执一木把。 用将其腹。 腹中出秽物三升余。 极臭恶。 曰差矣。 既而惊寤。 身腹坦然。 即食能起。 而痼疾皆愈。 至今甚强。 宝与监同为御史。 自说云尔。 睦仁蒨者。 赵郡邯郸人也。 少有经学。 不信鬼神。 常其欲试有无。 就思人学之。 十余年。 不能得见。 后徙家向县。 于路见一人。 如大官。 衣冠甚伟。 乘好马。 从五十余人骑。 视仁蒨而不言。 后数见之。 帝如此。 经十年。 凡数十相见。 后忽驻马。 呼蒨曰。 比频见君。 情相眷慕。 题与君交游。 蒨即拜之。 问公何人也。 答吾是鬼耳。 姓成。 名景。 本弘农。 西晋时。 为别驾。 今任临胡国长吏。 仁蒨问其国何在。 王何姓名。 答曰。 黄河已北。 总为临胡国。 国都在楼烦西北。 州碛是也。 其王。 是故赵武灵王。 今统此国。 总受太山摄。 每月各使上相朝于太山。 是以数来过此。 与君相遇也吾乃能有相益。 令君预知祸难。 而先避之。 可免横害。 唯死生之命。 与大祸福之报。 不能移动耳。 蒨从之。 景因命其从骑。 常掌事。 以是赠之。 遣随蒨行。 有事令先报之。 即尔所不知。 当来告我。 于是便别。 掌事恒随逐如从者。 顷有所问。 无不先知。 时大业初。 江陵岑之象为邯郸令。 子文本。 年未弱冠。 之象请仁蒨于家。 教文本书。 蒨以此事告文本。 仍谓曰。 成长史谓曰。 我有一事。 羞君不得道。 既与君交。 亦不能不告君。 鬼神道中亦有食。 然不能饱。 苦饥。 若得人食。 便得一年饱。 众鬼多偷窃人食。 我既贵重。 不能偷之。 从君请一餐。 蒨既告文本。 文本即为具馔。 备设珍羞。 蒨曰。 鬼不欲入人屋。 可于外边。 张幕设席。 陈酒食于上。 文本如其言。 至时。 仁蒨见景两客来坐。 从百余骑。 既坐文本向席再拜。 谢以食之不精。 亦传意。 辞谢。 初文本将设食。 仁蒨请有金帛以赎之。 文本问是何等物。 蒨云。 鬼所用物。 皆与人异。 唯黄金及绢。 为得通用。 然亦不如假者。 以黄色涂大锡作金。 以纸为绢帛。 最为贵上。 文本如言作之。 及景食毕。 令其从骑更代坐食。 文本以所作金钱绢赠之。 景深喜谢曰。 因睦生烦郎君供给。 郎君颇欲知年寿命乎。 文本辞曰。 不愿知也。 景辞而去。 数年后。 仁蒨遇病不甚困笃。 而又不能起。 月余日。 蒨问常掌事。 掌事云不知。 便问长史。 长史报云。 国内不知。 后日因朝太山。 为消息相报。 至后月。 长史自来报云。 是君乡人赵武为太山主簿。 主簿一员阙。 荐君为此官。 故为文桉经纪。 召君耳。 桉成者当死。 蒨问计将安出景云。 君寿应年六十余。 今始四十。 但以赵主簿横徵召耳。 当为君请之。 乃曰赵主簿相问。 睦兄昔与同学。 恩情深重。 今幸得为太山主簿。 适遇一主簿阙。 府今择人。 吾已启公。 公许相用。 兄既不得长生。 会当有死。 死遇际会。 未必得官。 何惜一二十年。 苟贪生也。 今文书已出。 不可复止。 愿决作来意。 无所疑也。 蒨忧惧。 病愈笃。 景谓蒨曰。 赵主簿。 必欲致君。 君可自太山。 于府君陈诉。 则可以免。 蒨问。 何由见府君。 景曰鬼者可得见耳。 往太山庙。 东度一小岭。 岭平地。 是其都所。 君自当见之。 蒨以告文本。 文本为具行装束。 数日。 景又来告蒨曰。 文书欲成。 君诉惧不可免。 急一佛像。 彼文书自消息。 蒨告文本。 以三千钱为画一座像于寺西壁。 既而景来告曰免矣。 蒨情不信佛。 意尚疑之。 因问景云。 佛法说有三世因果。 此为虚实。 答曰实。 蒨曰。 即如是人死。 当分入六道。 那得尽为鬼。 而赵武灵王。 及君今尚为鬼耶。 景曰。 君县内几户。 蒨曰万余户。 又狱囚几人。 蒨曰。 常二十人已下。 又曰。 万户之内。 有五品官几人。 蒨曰无。 又曰。 九品已上。 官几人。 蒨曰。 数十人。 景曰。 六道之内。 亦一如此耳。 其得六道。 万无一人。 如君县内无一五品官。 得人道者有数人。 如君九品。 入地狱者亦数十。 如君狱内囚。 唯鬼及畜生。 最为多也。 如君县内课役户。 就此道中。 又有等级。 因指其从者曰。 彼人大不如我。 其不及彼者尤多。 蒨曰。 鬼有死乎。 曰然。 蒨曰。 死入何道。 答曰不知。 如人知死。 而不知死后之事。 蒨问曰。 道家章醮。 为有益不。 景曰。 道者。 天帝总统六道。 是谓天曹。 阎罗王者。 如人天子。 太山府君尚书令。 录五道神如诸尚书。 若我辈国。 如大州郡。 每人间事。 道上章请福。 天曹受之。 下阎罗王云。 某月日得某甲诉云云。 宜尽理勿令枉滥。 阎罗敬受而奉行之。 如人之奉诏也。 无理不可求免。 有枉必当得申。 可为无益也。 何又问。 佛家修福何如。 景曰。 佛是大圣。 无文书行下。 其修福。 天神敬奉。 多得宽宥。 若福厚者。 虽有恶道文簿。 不得追摄。 此非吾所识。 亦莫知其所以然。 言毕去。 蒨一二日能起便愈。 文本父卒。 还乡里。 蒨寄书曰。 鬼神定是贪谄。 往日欲郎君饮食。 乃尔殷勤。 比知无复厚利相见殊落漠。 然常掌事犹见随。 本县为贼所陷。 死亡略尽。 僕为掌事所道。 常如贼不见。 竟以获全。 贞观十六年九月九日。 文官赐识于玄武北门。 文本时为中书侍郎。 与家兄太府乡。 及治书侍御史马周给事中韦琨。 及临对坐。 文本自谓诸人云尔。 殿中侍御医孙回璞。 济阴人也。 贞观十三年。 从车驾幸九城宫三善父与魏太师隣家。 甞夜二更。 闻门外为人唤孙侍医声。 璞出看。 谓是太师之命。 既出见两人。 谓璞曰。 官唤。 璞曰。 我不能步行。 即取璞马乘之。 随二人行。 乃觉天地如昼日光明。 璞怪讶而不敢言。 二人引璞出谷口。 历朝堂东。 又东北六七里。 至苜蓿谷。 遥见有两人。 将韩凤方行。 语所引璞二人曰。 汝等错。 我所得者是。 汝宜放彼人。 即放璞。 璞循路而还。 往还往不谓平生所处。 既至家。 系马。 见婢当户眠。 唤之不应。 越度入户。 见其身与妇并眠。 欲就之而不得。 但着南壁立。 大声唤妇。 终不应。 屋内极明。 见壁角中有蜘蛛网。 网中有二蝇。 一大一小。 等见梁所着药物。 无不分明。 唯不得就床。 知是死。 甚忧闷。 恨不得共妻别。 倚立南壁。 久之微睡。 忽惊觉。 觉身已卧床上。 而屋中暗黑无所见。 唤告妇。 令妇燃火。 而大汗。 起视蜘蛛网。 历然不殊。 见马亦大汗。 凤方是夜暴死。 后至十七年。 璞奉勅驰驿往。 齐王祐疾还。 至洛州东孝义驿。 忽见一人来问。 君是孙回璞不。 曰是。 君何问为。 答曰我是鬼耳。 魏太师有文书。 追君为记室。 因出文书示璞。 璞视之。 则郑国公魏徵署也。 璞惊曰。 郑公不死。 何为遣君送书。 鬼曰。 已死矣。 今为太阳都录大监。 故令我召君。 回璞引共食。 鬼甚喜谢璞。 璞请曰。 我奉勅使未还。 郑公不宜追。 我还京奏事毕。 然后听命。 可乎。 鬼许之。 于是昼则同行。 夜同宿。 遂至阌乡。 鬼辞曰。 吾取过所度关待君。 璞度关出西门。 见鬼已在门外。 复同行。 至滋水驿。 鬼又与璞别曰。 待君奏事讫。 相见也。 君可勿食薰辛。 璞许诺。 既奏事毕。 而访郑公已薨。 挍其薨日。 则孝义驿之前日也。 璞自以必死与家人诀别。 而请僧行道。 造像写经。 可六七日。 夜梦前鬼来召。 引璞上高山。 山岭有大宫殿。 既入。 见众君子迎谓曰。 此人修福。 不得留之。 可放去。 即推璞堕山。 于是惊悟。 遂至今无恙矣。 廻璞自为临说云尔。 户部尚书武昌公戴胃。 素与舒州别驾沉裕善。 胃以贞观七年薨。 至八年八月。 裕在州。 梦其身行于京师义宁里南街。 忽见胃。 见胃着故弊衣。 颜容甚悴。 见裕悲喜。 裕问曰。 公生平修福。 今者何为。 答曰。 吾生时。 设奏杀一人。 吾死后。 他人杀一羊祭我。 由此二事。 辨答辛苦不可言。 然亦势了矣。 因谓裕曰。 吾平生与君善。 竟不能进君官位。 深恨干怀。 君今自得五品。 文书已过天曹。 相助欣庆。 故以相报。 言毕而寤。 向人说之。 冀梦有徵。 其年冬。 裕入京参选。 为有铜罚不得官。 又向人说所梦无验。 九年春。 裕将归江南。 行至徐州。 忽奉诏书。 授裕五品。 为务州治中(临兄为吏部侍郎闻之召裕问云尔)。 陇西李大安。 工部尚书大亮之兄也。 武德年中。 大亮为越州总管。 大安自从京往省之。 大亮遣奴婢数人从兄归。 至穀州鹿桥。 宿于逆旅。 其奴有谋杀大安者。 候其睡熟。 以小剑刺大安项。 洞之。 刃着于床。 奴因不拔而巡。 大安惊觉。 呼奴。 其不叛奴婢至欲拔刃。 大安曰。 拔刃便死。 可先取纸笔作书。 奴仍告主人诉县。 大安作书毕。 县官亦至。 困为拔刃。 洗疮加药。 大安遂绝。 忽如梦者。 见一物。 长尺余。 濶厚四五寸。 形似猪肉。 去地二尺许。 从户入来至床前。 其中有语曰。 急还我肉。 大安曰。 我不食猪肉。 何缘负汝。 即闻户外有言曰错非也。 此物即还。 从户出去。 大安仍见庭前有池水。 清浅可爱。 池西岸上。 有金佛像。 可高五寸。 须臾渐大。 而化为僧。 被缘袈裟甚新净。 谓大安曰。 被伤耶。 我今为汝将痛去。 汝当平复。 还家。 念佛修善也。 因以手摩大安项疮而去。 大安志某形状。 见僧背有红绘补袈裟。 可方寸许。 甚分明。 既而大安觉遂苏。 而疮亦不复痛。 能起坐食。 十数日。 京室子弟。 迎至还家。 家人故来视。 大安为说被伤由状。 及见僧像事。 有一妇在旁闻说。 因言。 大安自之家初行也。 安妻使婢诣像工为安造佛像。 像成以渌书书衣。 有一点朱。 汗背上。 当遣像工去之。 不肯。 今仍在。 形状如郎君所说。 大安因与专及家人共起观像。 乃所见者也。 其背朱点宛然补处。 于是叹异。 遂崇信佛法。 大安妻夏候氏即郎。 州刺史绚之妹。 先为临说。 后大安兄子适裕为大理卿。 亦说云尔。 武德中。 以都水使者苏长。 为邑州刺史。 长将家口赴任。 渡嘉陵江。 中流风起船没。 男女六十余人。 一时溺死。 唯有一妾。 常读法花经。 船中水入。 妾头载经函。 誓与俱没。 妾独不没。 随波汎滥。 顷之着岸。 逐经杨州。 嫁为人妇。 而逾笃信。 岑说云。 见在妾自言然。 临因使其江上。 船人说亦如此。 河东董雄。 少诚信佛道。 蔬食数十年。 贞观中。 为大理丞。 十四年春。 坐为连季仙僮事。 系御史台。 干时上以为当大怒。 使治书侍御史韦[怡-台+崇]等。 鞠问甚急。 防禁严密。 禁者十数人。 丈理丞李敬玄。 司直王忻。 并连此事。 与雄同屋闭禁。 皆被锁牢固。 雄专念法华经普门品。 数日得三千遍。 夜中独坐诵经。 锁忽自解落地。 雄惊告忻玄。 忻玄共视锁。 仍坚合在地。 其钩亦俨然不坏。 而钩锁相离数尺。 玄等异之。 雄恐责。 告守者请锁开是。 监察御史张敬一宿直命吏开锁。 吏以烛之。 见其钩锁不关而自然相离。 甚怪异。 因关锁之。 用纸封縓其锁。 书署封上。 吏去。 雄复坐诵经至五更。 锁又解落而有声。 如人开者。 雄惧又告忻玄玄等谓。 晓不宜请吏。 既明共视之。 钩锁各离在地。 而锁犹合。 其封署处。 全因不动。 钩甚定密。 无可开理。 玄自少长不信佛法。 见妻读经。 常谓曰。 何乃为胡神。 一媚而读此耶。 及见雄此事。 乃深叹寤曰。 吾乃今知。 佛之大圣。 无有伦匹。 诚不可思议也。 时忻玄亦诵八菩萨名。 满三万遍。 尽日锁自解落。 视之锁状比雄不为异也。 玄于是信服愧悔。 既而三子俱雪。 玄乃写法华经。 书八菩萨像。 归供养(临时病笃在家。 玄来问疾。 具说其事。 临病愈摄职。 问台内官吏。 与玄说不殊。 雄亦自说其事。 而精厉弥笃雄今见在为盩厉令)。 武德中。 以都水使者苏长。 为邑州刺史。 苏长。 将家口。 赴任。 渡嘉陵江。 中流风起。 船没。 男女六十余人。 一时溺死。 唯有一妾。 常读法华经。 江水入。 妾头载经函。 誓与俱没。 既船没。 妾独不沉。 随波汎滥。 顷之着岸。 逐载经函。 而开视其经。 了无湿汗。 今尚存杨州。 嫁为人妇。 而愈笃信(岑令说云。 见此妾自言然。 临因使其江上。 船人说亦云尔)。 中书令岑文本。 江陵人。 少信佛。 常念诵法华经普门品。 尝乘船于吴江。 中流船坏。 人尽死。 文本在水中。 闻有人言。 但念佛。 必不死也。 如是三言之。 既而随波涌出。 已着北岸。 遂免。 后于江陵设斋。 僧徒集其家。 有一客僧独后去。 谓文本曰。 天下方乱。 君幸不类其交。 终逢太平致富贵也。 言毕趋出。 既而文本。 自食椀中。 得舍利二枚。 后果如其言(文本自向临说云尔)。 河南元大宝。 贞观中为大理丞。 一生不信因果之事。 与同僚张散册。 友善。 常谓曰。 二人若先死者。 当来报因果之有无也。 元以十一年。 从驾幸洛阳病卒。 散册在京未知。 一夕梦。 元来告曰。 僕已死矣。 生平不信善恶之有报。 今乃定有不虚。 故来报。 君其勉修福业。 张问其状。 答曰。 冥报因不可说。 他亦不可噵。 但报君知定有耳。 张寤。 向同僚说之。 二日而丧问至。 张勘其梦乃死之后日也(张自向临说云尔也)。 东宫右监门兵曹参军郑师辨。 年未弱冠时。 异病死。 三日而苏。 自言。 有数人见收。 将行入官府大门。 见有囚百余人。 皆重行北面立。 凡为六行。 其前行者。 形状肥白。 好衣服。 如贵人。 后行。 渐瘦恶。 或着枷锁。 或但去巾带。 皆行连袂。 严兵守之。 师辨至。 配入第三行东头第三立。 亦去巾带。 连袂。 辨忧惧。 专心念佛。 忽见生平相识僧来。 入兵围行内。 兵莫之止。 因至辨所。 谓曰。 平生不修福。 今忽至此如何。 辨求哀请救。 僧曰。 吾今救汝得出。 可持戒也。 辨许诺。 须臾。 吏引入诸囚。 至官前。 以次许问至辨。 因见。 向者僧。 为官说其福业。 官曰放之。 僧因引辨出至门外。 为授五戒。 用瓶水灌其额。 谓曰。 日西当活。 又以黄帔一枚。 与辨曰。 披此至家。 置净处也。 仍示归路。 辨披之而归。 至家叠帔置床角上。 既而目开身动。 家人惊散。 谓欲起尸。 唯母不去。 问曰。 汝治耶。 辨曰。 日西当活辨意。 时疑日午问母。 母曰。 夜半。 方知死生返昼夜也。 既至日西。 能食而愈。 犹见帔在床头。 及辨能起。 帔形渐灭而尚有光。 七日乃尽。 辨遂持五戒。 后数年。 有人劝食猪肉。 辨不得已。 食一脔。 是夜梦。 已化为罗刹。 爪齿各长数尺。 捉生猪食之。 既晓觉口腥唾出。 而使人视之。 满口中。 尽是凝血。 辨惊惧不敢食肉。 又数年。 娶妻。 妻逼之食食乃无验。 然而辨自六年来。 鼻常有大疮洪烂然自不能愈。 或恐以破戒之故也(临昔与辨同直东宫。 见其自说云尔)。 陈公太夫人豆卢氏。 芮公宽之姊也。 夫人信福。 诵金刚般若经。 未尽卷。 一纸许。 久而不彻。 后一日昏时。 苦头痛。 四体不安。 夜卧愈甚。 夫人自念。 傥死遂不得终经。 欲起诵之。 而堂烛已灭。 夫人因起。 命婢燃烛。 须臾婢还。 厨中无火。 夫人命开门。 于人家访取之。 又无火。 夫人深益叹恨。 忽见庭中有燃火烛。 上阶来入堂内。 直至床前。 去地三尺许。 而无人执。 光明若昼。 夫人惊喜。 头痛亦愈。 即取经诵之。 有顷。 家人鑽燧得火。 燃烛入堂中。 烛光即灭。 便以此夜。 诵竟之。 自此日诵五遍以为常。 后芮公将死。 夫人往视。 公谓夫人曰。 吾姊以诵经之福。 寿百岁。 好处生。 夫人至今尚康。 年八十年矣。 夫人自向临嫂说之云尔。 左监门校尉。 凭翊李山龙。 以武德中。 暴病亡。 而心上不冷如掌许。 家人未忍殡敛。 至七日而苏。 自说云。 当死时。 被锁官收录。 至一官曹。 厅事甚宏然。 其庭亦广大。 庭内有囚数千人。 或枷锁。 或杻械。 皆北面立。 满庭中。 吏将山龙至厅事。 一大官坐高床座。 侍卫如王者。 山龙问吏。 此何官。 吏曰。 是王也。 山龙前至阶下。 王问曰。 汝生平作何福业。 山龙对曰。 乡人每设斋讲。 恒施物同之。 王曰。 汝身作何善业。 山龙曰。 诵法华经两卷。 王曰。 大善。 可升阶。 既升。 厅上东北间。 有一高座。 如讲座者。 王指坐。 谓山龙曰。 可升此座诵经。 山龙奉命。 至座侧。 王即起立曰。 请法师升座。 山龙升座讫。 王乃向之而坐。 山龙诵曰。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王曰。 请法师止。 山龙下座。 复立阶下。 顾庭内。 向囚已尽。 无一人在者。 谓山龙曰。 君诵经之福。 非唯自利。 乃令庭内众囚。 皆如闻经获免。 岂不善哉。 今放君还去。 山龙拜辞。 行数十步。 王复呼还。 谓吏曰。 可将此。 历观诸狱。 吏即将山龙。 东行百余步。 见一铁城。 甚广大。 上有屋覆。 其城傍。 多有小窓。 或大如小盆。 或如盂椀。 见诸人男女从地飞入窓中。 即不复出。 山龙怪问吏。 吏曰。 此是大狱。 狱中多有分隔。 罪罚各异。 此诸人者。 各随本业。 赴狱受罪耳。 山龙闻之悲惧。 称南无佛。 请吏求出。 至院门。 见一大镬大勐汤。 傍有二人坐睡。 山龙问之。 二人曰。 我等罪报。 入此镬汤。 蒙贤者称南无佛。 故狱中罪人。 皆得一日休息。 疲睡耳。 山龙又称南无佛。 吏谓山龙曰。 官府数移改。 今王放君去。 君可白王请抄。 若不尔恐他官不知。 复追录君。 山龙即谒王请抄。 王命纸书一行字。 付吏曰。 为取五道等署。 吏受命。 将山龙更历两曹。 各厅事侍卫。 亦如此。 王之遣吏。 皆取其官署。 各书一行讫。 付山龙。 龙持出至门。 有三人。 语山龙曰。 王放君去。 可不少多乞遣我等。 山龙未言。 吏谓山龙曰。 王放君。 不由彼。 三人者。 是前收录君。 使人。 一是绳主。 当以赤绳缚君者。 一是棒主。 击君头者。 一是袋主。 吸君气者。 见君得还。 故乞物耳。 山龙惶惧。 谢三人曰。 愚不识公。 请至家备物。 但不知于何处送之。 三人曰。 于水边若树下。 山龙许诺。 辞吏。 归家。 见正哭经营殡具。 山龙入至尸傍。 即苏。 后日剪纸作钱帛。 并酒食。 自送于水边烧之。 忽见三人来谢曰。 蒙君不失信。 重相赠遗。 媿荷。 言毕不见山龙自向总持寺主僧说之。 转向临说之。 云尔。 冥报记卷中冥报记卷下吏部尚书唐临撰隋开皇末。 代州人。 姓王。 任为骑骠将军。 在荆州镇守。 性好田猎。 所杀数。 有五男无女。 后生一女。 端美如画。 见者皆爱奇之。 父母锺念。 既还乡里。 里人亲族。 争为作好衣服。 而共爱之。 女年七岁。 一旦失不知所在。 初疑隣里戏藏。 访问终无见者。 诸兄乘马远觅。 乃去家三十余里。 棘中见之。 欲就挽取。 即惊走远去。 马追不及。 兄等以十骑。 围而得之。 口中作声。 似兔鸣。 抱归家。 不能言。 而身体为棘刺所伤。 母为挑之。 得刺盈掬月余日。 不食而死。 父母悲痛。 合家斋戒练行大理丞寀宣明尝为代府法曹为临说云尔。 后魏司徒崔浩。 博学有才略。 事太武。 言行计从。 国人以为模楷。 浩师事道士冠谦之。 尤不信佛。 常虚诞为百姓所费。 见其妻读经。 夺而投于井中。 从太武。 至长安。 入寺。 见有弓矢刀稻。 帝怒诛寺僧。 浩因进说。 尽杀沙门。 焚经像。 勅留台下。 四方依长安行事。 冠诵之与浩争。 浩不从。 谦之谓浩曰。 卿从今受戮。 灭门户矣。 后四年。 浩果无罪而族诛。 将刑载于露车。 官使十人。 在车上。 更尿其口。 行数里。 不堪困苦。 号叫求哀。 竟备五刑。 自古戮辱未之前有。 帝亦枉诛太子。 又寻为阉人宗爱所杀。 时人以为毁佛法之报验(见后魏书。 及十云因春秋)。 梁元帝。 年六岁。 见母庄匣中有大珠。 取一珠口含。 遂误吞之。 其珠意左右盗。 讯问莫服。 乃灰生鱼自以诅之。 明日帝大使。 珠随使而出。 帝一目遂眇(见梁后略说之)。 周武帝。 好食鸡卵。 一食数枚。 有监膳仪同名拔彪。 常进御食有竉。 隋文帝即位。 犹监膳进食。 开皇中。 暴死。 而心尚暖。 家人不忍殡之。 三日乃苏。 能语。 先云。 举我见王。 为周武帝传语。 既而请见。 文帝引问。 言曰。 始忽见人唤。 随至一处。 有大地穴。 所行之道。 径入穴中。 才到穴口。 遥见西方有百余骑来。 仪卫如王者。 俄至穴口。 乃周武帝也。 仪同拜。 帝曰。 王唤汝。 证我事了。 汝身无所罪。 言讫即入穴中。 使者亦引仪同入。 使宫门。 引入庭。 见武帝共一人同坐。 而有加敬之客。 使者令仪同拜王。 王问。 汝为帝作食。 前后进白团几枚。 仪同不识白团。 顾左右。 左右教曰。 名鸡卵为白团也。 仪同即答。 帝常食白团。 实不说数。 王谓帝曰。 此人不记。 当须出之。 帝惨然不悦而起。 急见庭前。 有一铁床。 并狱卒数十人。 皆牛头人身。 帝已卧床上。 狱卒用铁梁押之。 帝胁割裂。 裂处。 鸡子全出。 俄与床齐。 可十余斛。 乃命数之讫。 床及狱急皆不见。 帝又已在王坐。 王谓仪同还去。 有人引出至穴口中。 又见武帝出来。 语仪同云。 为闻大隋天子。 昔曾与我共事。 仓库玉帛。 亦我储之。 我今身为自帝为灭佛法。 极受大苦。 可为吾作功德也。 于是。 文帝勅天下人。 出一钱。 为追福焉(临外祖齐公亲见时归家。 具说云尔)。 北齐时。 有仕人姓梁。 甚豪富。 将死。 谓其妻子曰。 吾平生爱奴及马。 皆使乘日久。 称人意。 吾死。 可以为殉。 不然。 无所使乘也。 及其死。 家人以囊盛土。 压奴杀之。 马则未杀。 奴死四日而苏。 说云。 当不觉去。 急至官府门。 门人因留止。 在门所经一宿。 明旦。 见其主被锁。 严兵守卫。 将入官所。 见奴谓曰。 我死。 人得奴婢。 遗言唤汝。 今各自受苦。 名全不相关。 今当自官放汝。 言毕而入。 奴从屏外窥之。 见官问守卫人曰。 昨日押脂多少乎。 对曰。 得八升。 官曰。 更将去。 押取一斛六斗。 主即被牵出。 竟不得言。 明日又来。 有喜色。 谓奴曰。 今为汝白也。 及入。 官问得脂乎。 对曰不得。 官问所以。 主司曰。 此人死三日。 家人为请僧设斋。 每闻经呗声。 铁梁辄折。 故不得也。 官曰。 且将去主。 因白官。 请放奴。 官即唤放。 俱出门。 主遣传语其妻子曰。 赖汝等追福。 得免大苦。 然犹未脱。 能更写法华经。 造像。 以相救济。 冀固得免。 自今无设祭。 既而益吾罪。 言毕而别。 奴遂生而具言之。 家中果以其日设会。 于是倾家追福。 令门练行(临舅高经州说云见齐人说之灾)。 隋上柱国蒲山惠公李宽。 性好田猎。 常养鹰数十。 后生一男。 口为鹰嘴。 遂不举之(公即李蜜之父临家与亲。 并悉见之)。 隋鹰杨郎将天水女姜略。 少田猎。 善放鹰。 后遇病。 见群鸟千数。 皆无头。 围绕略床。 鸣叫曰。 急还我头来。 略辄头痛气绝。 久乃苏田请为诸鸟追福。 许之。 皆去。 既而得愈。 遂终身绝酒肉。 不杀生命。 (临在陇右夏见姜也。 年六十许自临说云尔)。 隋开皇初。 冀州外邑中。 有小儿。 年十三。 常盗隣家鸡卵。 烧而食之。 后早朝村人未起。 其父闻。 外有人叩门。 呼此儿声。 父令儿出应之。 见一人云。 官唤汝侵。 儿曰。 唤我役者。 入取衣粮。 使者曰。 不须也。 因引儿。 出村门。 村南旧是桑田。 耕讫未下种。 是且。 此儿忽见。 道有一小城。 四面门楼。 丹素甚丽。 儿怪曰。 何时有此。 使者呵之。 使勿言。 因引至城北门。 令儿前入。 儿入度间城门忽闭。 不见一人。 唯是空城。 地皆杀灰碎火。 深才没踝。 儿忽呼叫。 走赴南门。 垂至而闭。 又走东西北门。 亦皆如是。 未往则开。 既至便阖。 时村人出田。 男女大小皆见。 此儿在耕田中。 口似啼声。 四方驰走。 皆相谓曰。 此儿狂耶。 且来如此。 游戏不息。 至日食时。 採桑者皆归。 儿父问曰。 见吾儿不。 桑人答曰。 在村南走戏。 唤不肯来。 父出村。 遥见儿走。 大呼其名。 一声便住。 城灰忽不见。 见父而倒。 号泣不言之。 视其足。 半胫已上。 血肉燋乾。 其膝已下。 洪烂如炙。 抱归养疗髀肉如故。 膝下遂为枯骨。 隣里闻之。 共视其走处。 足迹通利。 了无灰火。 于是邑人。 男女大小。 皆持戒练行(有大德僧道慧本冀州人。 为临言之。 此其隣邑也)。 随大业中。 京兆郡狱卒。 失其姓名。 酷暴诸囚。 囚不堪困苦。 而狱卒以为戏乐。 后生一子。 颐下肩上。 有若肉枷。 都无颈项。 数岁不能行而死。 随大业中。 河南人妇。 养姑不孝。 姑两目盲。 妇切蚯蚓为羹以食。 姑怪其味。 窃藏一脔。 留以示儿。 儿还见之。 欲送妇诣县。 未及。 而雷震。 失其妇。 俄从空落。 身衣如故。 而易其头为白狗头。 言语不异。 问其故。 答云。 以不孝姑。 为天神所罚。 夫以送官。 时乞食于市。 后不知所在。 杨州卞士瑜者父。 在隋以平陈功。 授仪同。 性悭悋。 尝雇人筑宅不还其价。 作人求钱。 卞父鞭之。 皆怨曰。 若实负我。 死当与我作牛。 须之。 卞父死。 其作人牛。 孕产一黄犊。 腰有黑文。 横络周匝。 如人腰带。 左跨有白文。 斜贯。 大小正如象笏形。 牛主呼之曰。 卞公何为负我。 犊至屈前两膝。 以头叩地。 瑜以钱十万赎之。 牛主不许。 死乃葬(甄陀为临说之)。 京兆殷安仁。 家富于财。 素事慈门寺僧。 以义宁初。 有客寄其家。 停止。 客盗他驴皮遗安仁。 至贞观三年。 安仁遂见一人于路。 谓安仁曰。 官追汝。 使人明日至。 汝当死也。 安仁惧。 径至慈门寺佛堂中。 经宿不出。 明食时。 果有三骑。 并出有数十人。 皆兵杖入寺。 遥见安仁呼出。 安仁不应。 而念佛诵经。 愈精。 鬼谓曰。 昨日不即取之。 今其修福如此。 何由可得。 因相与去。 留一人守者。 谓安仁曰。 君往日杀驴。 驴今诉君。 故我等来摄君耳。 终须共他对。 不去何益。 安仁遥答曰。 往者盗自杀驴但以皮遗我耳。 非我杀。 何为见追。 请君还为我语驴。 我本故不杀汝。 然今为汝追福。 于汝有利。 当舍我也。 此人许诺。 驴若不许。 我明日更来。 如其许者。 不复来矣。 言毕而去。 明日遂不来。 安仁于是为驴追福。 而举家持戒菜食云(卢文励说云安仁今见在)。 长安市里风俗。 每岁元日已后。 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坐。 东市笔工。 赵士次当设之。 有客先到。 如厕。 见其碓上。 有童女。 年可十三四。 着青裾白衫。 以级索系颈。 属于碓柱。 泣谓客曰。 我是主人女也。 往年未死时。 盗父母钱一百。 欲买脂粉。 未及而死。 其今在厨舍内西北角壁中。 然虽未用。 既已盗之。 坐此得罪。 今偿父母命。 言毕。 化为青羊白项。 客惊告主人。 主人问其形貌。 乃其小女。 死二年矣。 送于厨壁取得钱。 似久安处。 于是送羊僧寺。 合门不复食肉(卢父厉说)。 京兆潘果。 年未弱冠。 以武德中。 任都水小吏。 下归与里中少年数人。 出田游戏。 过于塚间。 见一羊。 为人所遗。 独立食草。 果因与里。 中年少捉之。 将以归家。 其羊中路而鸣。 果惧其主闻。 乃拔去其羊舌。 乃无声。 于是夜烹食之。 后一年。 果舌渐小。 遂销尽。 陈牒解职。 富平县尉郑余庆。 疑其诈也。 开口验之。 乃全无舌。 看本处。 才如豆许不尽。 怪问之。 果尽以实答其状。 县官教为羊追福。 果乃受五戒。 大修福。 后一年舌渐生。 寻平复如旧。 诣县自陈。 县官用为里正。 余庆贞观十八年为监察御吏。 自向临说云尔。 隋大业中。 洛阳人。 姓王持五戒。 时言未然之事。 闾里敬信之。 一旦忽谓人曰。 今日当有人。 与我一头驴。 至日午。 果有人牵驴一头送来。 涕泣说言。 早丧父。 其母寡。 养一男一女。 女嫁而母亡。 亦十许年矣。 寒食日。 妹来归家。 家有驴数年。 洛下俗。 以寒食日。 持酒食祭墓。 此人乘驴而往。 墓在伊水东。 欲度伊水。 驴不肯度。 鞭其头面。 被伤流血。 既至墓所。 放驴而祭。 俄失其驴。 还在本处。 是日妹独在兄家。 忽见母入来。 头面血流。 形容毁瘁。 号泣告女曰。 我生避汝兄。 送米五升与汝。 坐此得罪报。 受驴身。 偿汝兄五年矣。 今日欲度伊水。 水深畏之。 汝兄以鞭捶我。 头面尽破。 仍许还家。 更苦打我。 我走来告汝。 吾今偿债垂毕。 可太非理相苦也。 言讫走出。 寻之不见。 女记其伤状处。 既而兄还。 女先观驴头面伤破状。 女抱以号泣。 兄怪问之。 女以状告。 兄亦言初不肯度。 及失还得之状同。 于是兄妹。 抱持恸哭。 驴亦涕泪交流。 不食水草。 兄妹跪请。 若是母者。 愿为食草。 驴即为食草。 既而复止。 兄妹莫如之何。 遂备粟豆送五戒处。 乃复饮食。 后驴死。 妹收葬焉。 随有康抱者。 江南搢绅之士。 少有学行。 大业九年。 杨玄武作乱。 其兄受玄武官。 抱缘兄坐。 当死而潜避。 自匿于京师。 至十年。 抱因入秘书省。 寻觅旧识。 是时炀帝不在。 皇城诸门皆闭。 唯开安上一门。 出入皆由之。 抱适入门。 遇见一旧相识人姓曾。 曾亦江南人。 时判留守事。 见抱与语。 问其所安。 抱知其相悉。 亦以情告。 既别而入。 曾氏使人逐捕之。 抱入秘书。 逐者捕以告官。 时王邵为秘书少监。 先与抱故识。 不欲罪之。 乃迎谓捕者。 我早识。 康抱知其旨。 应声答曰。 实南丁避役耳。 邵驱出令去。 捕者还报曾。 曾又于安上门邀捕擒之。 抱知不免。 谓曾曰。 我诚负官。 死自我分。 然无负于卿。 卿与我故知。 不能相济。 曷反如此。 若死者有知。 必当相报。 抱寻伏法。 后数日。 曾宅在太平里。 将入留守。 由善和里于西门内。 忽见抱乘马。 衣冠甚鲜。 二青衣从后。 谓曾。 我命亦将尽。 然尚可三年。 由卿任我。 我今任太山主簿。 已请天曹报杀卿。 曾叩头谢罪。 请为追福。 抱许而忽不见。 数日又遇抱。 于此谓曾曰。 我终杀卿。 放卿七日修福。 过此当先取卿头将去。 若不信者。 卿死面当在背。 曾惧还家。 修如期而死。 回于背。 果如所言(康亲识人说云尔也)。 武德中临卭人姓韦。 与一妇人言誓期不相负累年失宠爱。 妇人怨恨。 韦惧其及已。 因缢杀之。 数日韦身庠。 因发癞而死(韦孝谐说云量其从兄也)。 魏郡马嘉运。 以武德六年正月。 居家。 日晚出大门。 忽见两人。 各捉马一匹。 先在门外树下立。 嘉运问。 是何人。 答云。 是东海公使。 来迎马生取。 嘉运素有学识。 知州里。 每有台使。 及四方贵客。 多请见之。 及是闻召。 弗之怪也。 谓使者曰。 吾无马。 使者进马曰。 以此迎马生。 嘉运即树下。 上马而去。 其实倒卧于树下也。 俄至一官曹。 将入大门。 有男女数十人。 在门外。 如讼者。 有妇人。 先与嘉运相识。 同郡张公谨妻。 姓崔氏。 手执文书。 谓嘉运曰。 马生尚相识不。 昔与张总管交游。 每数相见。 总管无状。 非理杀我。 我诉天曹。 于今三年。 为王天主救护公谨。 故常见抑。 今及得申官已追之。 不久当至。 疑我独见枉害。 马生那亦来耶。 嘉运知崔氏被杀。 及见方知死。 使者引入门。 门者曰公眠。 未可谒。 宜引就霍司刑处坐。 嘉运见司刑。 乃益州行台郎中霍璋。 见嘉运。 延坐曰。 此府记室阙。 东海公。 闻君才学。 欲屈为此官耳。 嘉运曰。 家贫妻子不立。 愿君为言。 得免为幸。 璋曰。 若尔。 使可自陈无学。 吾当有以相明。 俄有人来云。 公眠已起。 引嘉运入。 见一人在厅事坐。 肥短黑色。 呼嘉运。 前谓曰。 闻君才学。 欲相屈为记室耳。 能为之乎。 运拜谢曰。 幸甚。 但鄙人野。 颇以经业。 教授后生。 不足以尚管记之任。 公曰。 识霍璋不。 答曰识之。 因使召璋。 问以嘉运才术。 璋曰。 平生知其经学。 不见作文章。 公曰。 放马生归。 即命追陈子良。 嘉运辞出。 璋与之别曰。 倩君语我家三狗。 临终语汝。 卖我所乘马。 作乌浮图。 汝那卖马自费也。 速如我教。 造浮图所三狗。 谓其长子也。 嘉运因问。 向见张公谨妻所云。 天主者。 为谁。 璋曰。 公谨乡人王五戒者。 死为天主常救公谨。 故得至今。 今似不免矣。 言毕而别。 遣使者送嘉运。 至一小澁径。 指令由此路归。 嘉运入径便活。 良久能起。 时向夜半。 妻子皆坐哭。 嘉运具言之。 其年七月。 绵州人。 姓陈名子良。 暴死。 经宿而苏。 自言。 见东海公欲用为记室。 辞不识文字。 别有吴人陈子良。 善章者。 于是命彼舍此。 后年吴人陈子良卒死。 张公谨亦殂。 二人亡后。 嘉运尝与数人同行。 于路忽见官府者。 嘉运神色忧怖。 唯诺趋走。 须之。 乃定。 同侣问之。 答曰。 向见者。 东海公使人。 云欲往益州追人。 仍说。 子良极诉君。 霍司刑为君被诵读。 君几不免。 赖君赎生之福。 故得免也。 初嘉运在蜀。 蜀人将决池取鱼。 嘉运时为人讲书。 得绢数十匹。 因买池鱼放之。 赎生谓此也。 贞观中。 车驾在九城宫。 闻之。 使中书侍郎岑文本。 就问其事。 文本具录。 以奏乞尔。 嘉运。 后为国子博士卒官。 武德初。 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 暴病死。 一日而苏。 自说。 被收至官所。 问恪。 何因杀两牛水。 恪云。 不杀。 官云。 汝弟证汝杀。 何故不承。 因呼弟。 弟死已数年矣。 既至。 枷械甚严。 官问。 汝所言兄杀牛虚实。 弟曰。 兄前奉使。 招慰獠贼。 使某杀牛会之。 实奉兄命。 非自杀也。 恪因曰。 恪使弟杀牛会獠。 是实。 然国事也。 恪何有罪。 官曰。 汝杀牛会獠。 欲以招慰为功。 用求官赏。 以为己利。 向云国事耶。 因谓恪弟曰。 以汝证兄。 故久留汝。 兄今既承遣杀。 汝无罪。 放任受生。 言讫弟忽不见。 亦竟不得言叙。 官又问恪。 何因复杀他两鸭。 恪曰。 前任县令杀鸭。 供官客耳。 岂恪罪耶。 官客自有食料无鸭。 汝杀供之。 以求美誉。 非罪如何。 又复杀鸡卵六枚。 恪曰。 平生不食鸡卵。 唯忆年九岁时。 寒食日。 母与六卵自煮食之。 官曰然。 欲推罪母耶。 恪曰。 不敢。 但说其因耳。 此自恪杀之也。 官曰。 汝杀他命。 当自受之。 言讫。 忽有数十人。 皆青衣执恪将出。 恪大呼曰。 官府亦大枉滥。 官闻之呼还。 何枉。 恪曰。 生平来有罪。 皆录不遗。 生来修福。 令无记者。 岂非滥耶。 官问主司。 恪有何福。 何为不录。 主司对曰。 福亦皆录。 但量罪福多少。 若福多罪少。 先令受福。 罪多福少。 先令受罪。 恪福少罪多。 故放未论其福。 官怒曰。 虽先受罪。 何不唱福示之。 命鞭主司一百。 倏忽鞭讫。 血流溅地。 既而唱恪生来所修之福。 亦无遗忘。 官谓恪曰。 汝应先受罪。 我更放汝归家七日。 可勤追福。 因遣人送出。 得苏。 恪大集僧尼。 行道忏悔。 精勤行道。 自说其事。 至七日与家人辞诀。 俄而命终。 临家兄为遂府属故委之。 洛州都督酇公窦轨。 性好杀戮。 初为益州行台僕射。 多杀将士。 又害行台尚书韦云起。 贞观二年冬。 在洛州。 病甚笃。 忽言。 有人饷我瓜来。 左右报。 冬无瓜也。 公曰。 一盘好瓜。 何谓无。 既而惊视曰。 非瓜也。 并是人头。 从我债命。 又曰。 扶我起。 见韦尚书。 言毕而薨。 尚书刑部侍郎宋行质。 曹陵人也。 性不信佛。 有慢易之言。 以永徽二年五月。 病卒。 至六月九日。 尚书都官令史王璹。 暴病死。 经二日而苏。 自言。 初死时。 见四人来至其所云。 追汝。 璹随行。 入一大门。 见有厅上西问。 有一官人坐。 形容肥黑。 厅东间。 有一僧坐。 与官人相当面向北。 各有床褥几桉。 侍童子二百许人。 或冠或不皆美容貌。 阶下有官吏文桉。 有一老人。 着枷面向西缚立阶下。 璹至庭。 亦已被缚。 吏执纸笔。 讯璹。 辞曰。 贞观十八年。 任长安佐史之日。 何因改籍。 璹曰。 非璹之罪也。 厅上大官。 读其辞辨。 顾谓东阶下老囚曰。 何因妄诉他。 老囚曰。 须达年实未至。 由璹改籍。 加须达年。 不敢妄也。 璹曰。 十七年改任。 告身在家。 请追验之。 大官因呼领璹者三人解缚。 将取告身。 告身至。 大官自读之。 谓老囚曰。 他改任大分明。 汝无理。 因令囚出北门。 璹遥见北门外。 昏暗。 多有城。 城上皆女牆。 似是恶处。 大官因书桉上。 谓璹曰。 汝无罪。 放去。 拜辞。 吏引璹至。 东阶下拜僧。 僧以印印璹臂曰。 好去。 吏引璹出东门。 南行度三重门。 每门皆勘视臂印。 然后听出。 至第四门。 门甚大。 重楼朱粉。 三户并开。 状如官城门。 守卫严密。 验印听出门。 东南行数十步。 闻有人复唤璹。 璹回顾。 见侍郎宋行质。 面惨黑色。 露头散腰。 着故绯袍。 头发短垂。 如胡人者。 立于厅事阶下。 有吏卒守之。 阶西近城。 有大木牌。 高丈余。 广二尺许。 大书牌上。 此是勘当拟过王人。 其守大。 方尺余。 甚分明。 厅事上。 有床坐几桉。 如官府者。 而无人行质见璹。 悲喜曰。 汝何故得来。 璹曰。 官追勘。 问改籍。 无事蒙放还。 行质舒其两手。 谓璹曰。 吾被责问功德簿。 吾手中无功德簿。 坐此困极。 加之饥渴。 苦不可言。 君可努力。 至我家语。 令作功德。 如是殷勤。 遍嘱之璹乃辞去。 行数十步。 又呼璹还。 未及言。 厅上有官人来坐。 怒璹曰。 我方勘诸事。 汝何人辄至囚处。 因使卒舍耳。 卒舍耳。 推令去。 璹走又至一门。 门吏曰。 汝被舍耳。 耳当聋。 吾为汝却其中物。 因以手挑其耳。 耳中鸣。 乃验决放出。 出门外。 黑如漆。 璹不知所之。 以手摸西及南。 皆是牆壁。 唯东无障碍。 而暗不可行。 璹立住少顷。 见向所讯璹之吏。 从门出来。 谓璹曰。 君尚能待我。 甚善。 可乞我千钱。 璹不应。 内自思曰。 吾无罪。 官放我来。 何为有贿吏乎。 吏即谓曰。 君不得无行。 吾向若不早将汝过官。 令二日受缚。 岂不困耶。 璹心然之。 因媿谢曰。 谨依命。 吏曰。 吾不用汝铜钱。 欲得白纸钱耳。 期十五日来。 璹许诺。 因问归路。 吏曰。 但东行二百步。 当见一故牆穿破。 见明可推倒之。 即至君家也。 璹如其言。 行至牆推。 良久乃倒。 璹从倒处出。 即至其所居。 隆政坊南门矣。 于是归家。 家人哭泣。 入户而苏。 至十五日。 璹忘不与钱。 明日复病困绝。 见吏来。 怒曰。 君果无信。 期与我钱。 遂不与。 今当复将汝去。 因驱行。 出含光门。 令入大坑。 璹拜谢百余拜。 请作钱。 乃放归。 又苏。 璹告家人。 买纸百张作钱送之。 明日璹又病困。 复见吏曰。 君幸能与我钱而恶不好。 璹复辞谢。 请更作。 许。 又至二十一日。 璹令以六十钱。 买白纸百张作钱。 并酒食。 自于隆政坊西渠水上烧之。 既而身体轻健遂愈。 临闻其事时与刑部侍郎刘燕客大理少卿辛茂。 将在大理鞫问狱诸刘召璹至。 与宰对问之云尔。 贞观中魏王府长史京兆韦庆植。 有处女。 先亡。 夫妇痛惜之。 后二年。 庆植将聚亲宾客。 宰肉备食。 家人买得羊。 未杀。 庆植妻夜梦。 见其亡女。 着青裾白衫。 头发上。 有双玉钗。 是生平所服者。 来见母。 涕泣言曰。 儿尝私用物。 不语父母。 坐此业报。 今受羊身。 来偿父母命。 明日当见杀。 青羊白头者是。 特愿慈恩。 垂乞性命。 母惊寤。 旦而往观。 羊项膊皆白。 头上有两点白相对。 如玉钗形。 母对之悲泣。 语家人勿杀。 待庆植至。 将放之。 俄而植至。 催食。 厨人白言。 夫人不许杀青羊。 植怒即命杀之。 宰夫县羊欲杀。 宾客数人已到。 乃见一女子容貌端正。 诉客曰。 儿是韦长吏女。 乞救命。 客等惊愕。 止宰夫。 宰夫惧植怒。 又但见羊鸣。 遂杀之。 既而客坐。 食至。 客皆不食。 植怪问之。 客具以言。 庆植悲痛。 发病遂不起。 京下士人多知之。 崔尚书敦礼具为临说。 阎尚书立德。 亦说云尔。 华州郑县人。 张法义。 年少贫野。 不修礼度。 贞观十年。 入华山伐枝。 遇见一僧坐岩中。 法义便就与语。 会天晦冥。 久坐不能归因宿焉。 僧设松柏末以食之。 谓法义曰。 贫道居此久。 不欲外人知。 檀越出。 慎勿言相见也。 因为说。 俗人多罪累。 死皆入恶道。 诚心忏悔。 可灭之。 乃令洗浴清净。 被僧衣。 为忏悔。 且而别去。 至十九年。 法义病死。 埋于野外。 贫无棺椁。 以薪柴不瘗之。 七日而苏。 自推去。 出归家。 家人惊愕。 审问知活。 乃喜。 法义自说。 初死。 有两人来取。 乘空南行。 至官府。 入大门。 又巡巷。 左右皆是官曹。 门闾相对。 不可胜数。 法义至一曹。 见官人。 遥责使者曰。 是华州张法义也。 本限三日至。 何因乃淹七日。 使者曰。 法义家狗恶。 兼有咒师神见打甚。 因袒而示之背。 背皆青肿。 官曰。 稽过多咎。 与二十杖。 言杖亦毕。 血流洒地。 官曰。 可将法义过录事。 录事署发文书。 令送付判官。 判官召主典。 取法义桉。 桉簿甚多。 盈一床。 主典对法义前。 披捡之。 其簿多先朱句毕。 有末句者。 典则录之曰。 贞观十一年。 法义父使刈禾。 义反顾张目私骂。 不孝。 合杖八十。 始录一条。 即见岩穴中僧来。 判官起迎。 问僧何事。 僧曰。 张义是贫道弟子。 其罪并忏悔灭除。 天曹桉中已勾毕。 今枉追来不合死。 主典曰。 经忏悔者。 此桉亦勾了。 至如张目骂父。 虽蒙忏悔。 事未勾了。 僧曰。 若不如此。 当取桉勘之。 应有福利。 判官令主典将法义谘王。 宫在东。 殿宇宏壮。 侍卫数千人。 僧亦随至王所。 王起迎僧曰。 师当直来耶。 答曰。 未当次直。 有弟子张法义。 被录来此。 其人宿罪。 并贫道勾讫。 未合死。 主典又以张目事谘王。 王曰。 张目在忏悔后。 不合免。 然师为来。 请可特放七日。 法义谓僧曰。 七日既不多时。 复来恐不见师。 请即住随师。 师曰。 七日七年也。 可急去。 法义固请随僧。 僧因。 请王笔书义掌作一字。 又请王印。 印之曰。 可急去。 还家修福。 若后来不见我。 宜以印呈王。 王自当放汝也。 法义乃辞之。 僧令人送至其家。 家内正黑。 义不敢入。 使者推之。 遂活。 觉在土中。 甚轻虚。 以手推排得出。 因入山。 就山僧修道。 掌中所印之处文。 不识然皆为疮。 终莫能愈。 至今尚在。 陇西王博叉居。 与法义近。 委知之。 为临说云尔。 河东柳智感。 以贞观初。 为兴州长举县令。 一夜暴死。 明日而苏。 说云。 始为冥官所追。 至大官府。 使者以智感见王。 谓曰。 今有一员官阙。 故枉君来任之。 智感辞以亲老。 且自陈福业未应便死。 王使勘之。 信然。 因谓曰。 君未当死。 可权判录事。 智感许诺拜谢。 吏引退。 至曹。 曹有判官五人。 连感为六。 其厅事是长屋人坐三间。 各有床桉。 务甚繁拥。 西头一座。 空无判官。 吏引智感就空座。 有群吏引将文簿来。 取智感判置于桉上。 而退立阶下。 智感问之。 对曰。 气恶不改逼公。 但遥以桉中事答。 智感省读桉如人间桉者。 于是即为判勾之有顷。 有食来。 诸判官同食。 智感亦就之。 诸官曰。 君既权判。 不宜食此。 智感从之。 竟不敢食。 日暮吏送智感归家。 苏而方晚。 自后家中日暝。 吏辄来迎。 至彼而旦。 故知幽显反昼夜矣。 于是夜判冥事。 昼临县职。 遂以为常。 岁余。 智感在冥曹。 因起如厕。 于堂西。 见一妇人。 年三十许。 姿容端正。 衣服鲜明。 立而掩涕。 智感问。 是何人。 答云。 妾兴州司仓参军之妇也。 见摄来此。 方别夫子。 是以悲伤。 智感以问吏。 吏曰。 官摄来。 有所桉问。 具证其夫事耳。 智感因谘妇人曰感。 长举令也。 夫人若被勘问。 幸自分疎。 无为牵引司仓。 俱死无益。 妇人曰。 诚不欲引之。 恐官相引耳。 感曰。 夫人幸勿相牵。 可无逼迫之虑。 妇人许之。 既而智感还州。 先问。 司仓妇。 有何疾。 司仓曰。 吾妇年少。 无疾患也。 感以所见告之。 说其衣服形貌。 且劝令修福。 司仓走归家。 见妇在机中织无患。 甚不信之。 后十余日。 司仓妇暴病死。 司仓始惧。 而修福。 又兴州官二人。 珠满。 当起京选。 谘智感曰。 君判冥道事。 请问。 吾选得何官。 智感至冥曹。 以其姓名问录事。 曰名簿并封在石函中。 检之。 二日方可得报。 及辞。 来报。 乃见录事二人今所得官名号。 智感以报二人。 二人至京参选。 吏部注拟其官。 皆与所报不同。 州官闻之。 以告智感。 智感复问录事。 录事覆捡簿书云。 定如前所检。 不错也。 既而二选人过门下。 门下审退之吏部重注。 果是冥簿检报者。 于是众人咸信服。 智感每于冥簿。 见其亲识名状。 及时月日。 报之。 教令修福。 多得免者。 智感权判三年。 其吏来告曰。 已得隆州李司户。 授正官。 以代公。 公不复判矣。 智感明旦至州。 告刺吏李德凤。 遣人往隆州审焉其司户已死。 问其日。 即吏来告之时也。 从此遂绝。 后州司遣智感领囚送京。 至凤州界。 囚皆逃。 智感忧惧。 捕逐数日不能获。 夜宿于精舍。 忽见其故部冥吏来告曰。 囚尽得矣。 一人已死。 三人在南山谷中。 并已擒缚。 愿公勿忧。 言毕辞去。 智感即请人兵。 入南山西谷。 果见四囚。 囚知走不免。 因来抗拒。 智感格之。 杀一囚。 三囚受缚。 果如所告。 智感今尚存。 任慈州司马光禄卿柳亨为临说之。 亨为曹州刺史。 见智感亲问云。 然御史裴同节亦云见说。 皆如此言焉。 冥报记卷下(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49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