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洛阳伽蓝记 内容: 洛阳伽蓝记序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三坟五典之说。 九流百代之言。 并理在人区而义兼天外。 至于一乘二谛之原。 三明六通之旨。 西域备详。 东土靡记。 自顶日感梦满月流光。 阳门饰豪眉之像。 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来奔竞其风遂广。 至晋永嘉。 唯有寺四十二所。 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 笃信弥繁。 法教愈盛。 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 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 于是昭提栉比宝塔骈罗。 争写天上之姿。 竞摸山中之影。 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 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 暨永熙多难。 皇舆迁邺。 诸寺僧尼亦与时徙。 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 余因行役重览洛阳。 城郭崩毁。 宫室倾覆。 寺观灰烬。 庙塔丘墟。 牆被蒿艾。 巷罗荆棘。 野兽穴于荒阶。 山鸟巢于庭树。 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 农夫耕稼艺黍于双阙。 麦秀之感。 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 周室京城。 表里凡有一千余寺。 今日寮廓锺声罕闻。 恐后世无传。 故撰斯记。 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 今之所录上大伽蓝。 其中小者取其详。 世谛事因而出之。 先以城内为始。 次及城外表列门名。 以远近为五篇。 余才非着述。 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大和十七年。 后魏高祖。 迁都洛阳。 诏司空公穆亮。 营造宫室。 洛阳城门依魏晋旧名。 东面有三门。 北头第一门曰建春门。 汉曰上东门。 阮籍诗曰步出上东门是也。 魏晋曰建春门。 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东阳门。 汉曰东中门。 魏晋曰东阳门。 高祖因而不改。 次南曰青阳门。 汉曰望京门。 魏晋曰清明门。 高祖改为青阳门。 南面有三门。 东头第一曰开阳门。 初汉光武迁都洛阳作此门。 始成而未有名。 忽夜中有柱自来在楼上。 后琅琊郡开阳县言南门一柱飞去。 使来视之则是也。 遂以开阳为名。 自魏及晋。 因而不改。 高祖亦然。 次西曰平昌门。 汉曰平门。 魏晋曰平昌门。 高祖因而不改。 次西曰宣阳门汉曰津门。 魏晋曰津阳门。 高祖因而不改。 西面有四门。 南头第一门曰西明门。 汉曰广阳门。 魏晋因而不改。 高祖改为西明门。 次北曰西阳门。 汉曰雍门。 魏晋曰西明门。 高祖改为西阳门。 次北曰阊阖门。 汉曰上西门。 有铜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魏晋曰阊阖门。 高祖因而不改。 次北曰承明门。 承明者高祖所立。 当金墉城前东西大道迁京之始。 宫阙未就。 高祖住在金墉城。 城西有王南寺。 高祖数诣寺。 沙门论议故。 通此门而未有名。 世人谓之新门。 时王公卿士常迎驾于新门。 高祖谓御史中尉李彪曰。 曹植诗云。 谒帝承明庐。 此门宜以承明为称。 遂名之。 北面有二门。 西头曰大夏门。 汉曰夏门。 魏晋曰大夏门。 尝造三层楼。 去地二十丈。 洛阳城门楼。 皆两重。 去地百尺。 惟大夏门甍栋于云。 东头曰广莫门。 汉曰穀门。 魏晋曰广莫门。 高祖因而不改。 广莫门以西。 至于大夏门。 宫观相连。 被诸城上也。 一门有三道。 所谓九轨。 洛阳城内伽蓝记卷第一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永宁寺。 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 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其寺东有太尉府。 西对永康里。 南界昭玄曹。 北隣御史台。 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府。 府南有司徒府。 司徒府南有国子学堂。 内有孔丘像。 颜渊问仁子路问政在侧。 国子南有宗正寺。 寺南有太庙。 庙南有护军府。 府南有衣冠里。 御道西有右卫府。 府南有太尉府。 府南有将作曹。 曹南有九级府。 府南有太社。 社南有凌阴里。 即四朝时藏氷处也。 中有九层浮图一所。 架木为之。 举高九十丈。 有刹复高十丈。 合去地一千尺。 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初掘基至黄泉下。 得金像三千躯。 太后以为信法之徵。 是以营建过度也。 刹上有金宝瓶。 容二十五石宝瓶。 下有承露金盘三十重。 周匝皆垂金铎。 复有铁锁。 四道引刹向浮图。 四角锁上。 亦有金铎。 铎大小如一石瓮。 子浮图有九级角。 角皆悬金铎。 合上下有一百二十铎。 浮图有四面。 面有三户六窓。 户皆朱漆。 扉上有五行金钉。 合有五千四百枚。 复有金环铺首布。 殚土木之功。 穷造形之巧。 佛事精妙不可思议。 绣柱金铺骇人心目。 至于高风。 永夜宝铎和鸣。 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 浮图北有佛殿一所。 形如太极殿。 中有丈八金像一躯。 中长金像十躯。 绣珠像三躯。 织成五躯。 作功奇巧。 冠于当世。 僧房楼观一千余间。 凋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而言。 栝柏松椿扶疎拂簷丛。 竹香草布护阶墀。 是以常景碑云。 须弥宝殿兜率净宫。 莫尚于斯也。 外国所献经像。 皆在此寺。 寺院牆皆施短椽。 以瓦覆之。 若今宫牆也。 四面各开一门。 南门楼三重通。 三道去地二十丈。 形製似今端门图。 以云气画彩仙灵绮□青锁□赫丽华。 拱门有四力士四狮子。 饰以金银。 加之珠玉装严焕炳世所未闻。 东西两门亦皆如之。 所可异者。 唯楼二重。 北门一道不施屋。 似乌头门。 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 京邑行人多庇其下。 路断飞尘不由奔云之润。 清风送凉。 岂藉合欢之发。 诏中书舍人常景。 为寺碑文。 景字永昌。 河内人也。 敏学博通。 知名海内。 大和十九年为高祖所器。 拔为律学博士。 刑法疑狱多访于景。 正始初。 诏刊律令。 永作通式。 勅景共治书。 侍御史高僧裕。 羽林监王元龟。 尚书郎祖莹。 员外散骑侍郎李琰之等。 撰集其事。 又诏太师彭城王勰。 青州刺史刘芳入预其议。 景讨正科条。 商搉古今。 甚有伦序。 见行于世。 今律二十篇是也。 又共芳造洛阳宫殿门阁之名。 经途里邑之号。 出除长安令。 时人比之潘岳。 其后历位中书舍人。 黄门侍郎秘书监。 幽州刺史。 仪同三司。 学徒以为荣焉。 景入参近侍。 出为侯牧。 居室贫俭事等农家。 唯有经史盈车满架。 所着文集数百余篇。 给事封暐伯作序。 行于世。 装饰毕功。 明帝与太后共登之。 视宫内如掌中。 临京师若家庭。 以其目见宫中禁人不听升。 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共登之。 下临云雨信哉不虚。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磨者。 波斯国胡人也。 起自荒裔来游中土。 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 宝铎含风响出天外。 歌咏赞叹实是神功。 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 靡不周遍。 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 极物境界亦未有。 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至孝昌二年中。 大风发屋拔树。 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 复命工匠更铸新瓶。 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 荣字天宝北地秀容人也。 世为第一领民酋长博陵郡公部落八千余家。 有马数万匹富等天府。 武泰元年二月中帝崩无子。 立临洮王世子钊以绍。 大业年三岁太后贪秉朝政故。 以立之。 荣谓并州刺史元天穆曰。 皇帝晏驾。 春秋十九。 海内士庶犹曰幼君。 况今奉未言之儿。 以临天下而望昇平。 其可得乎。 吾世荷国恩不能坐看成败。 今欲以铁马五千赴哀山陵。 兼问侍臣帝崩之由。 君竟谓如何。 穆曰。 明公世跨并肆雄才杰出。 部落之民控弦一万。 若能行废立之事。 伊霍复见今日。 荣即共穆结异姓兄弟。 穆年大荣兄事之。 荣为盟主。 穆亦拜荣。 于是密议。 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遂于晋阳人各铸像不成。 唯长乐王子攸像光相具足。 端严特妙。 是以荣意在长乐。 遣苍头王丰入洛。 询以为主。 长乐即许之共剋期契。 荣三军皓素扬旌南出。 太后闻荣举兵。 召王公议之时。 胡氏专宠。 皇宗怨望。 假八议者莫肯致言。 唯黄门侍郎徐统曰。 尔朱荣马邑小胡人。 才凡鄙不度德量。 力长戟指阙。 所谓穷辙拒轮积薪候燎。 今宿卫文武足得一战。 但守河桥观其意趣。 荣悬军千里兵老师弊。 以逸待劳破之必矣。 后然统言。 即遣都督李神轨郑季明等。 领众五千镇河桥。 四月十一日荣过河内至高头驿。 长乐王从雷陂北渡赴荣军所。 神轨季明等见长乐王往遂开门降。 十二日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 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 王公卿土及诸朝臣死者三千余人。 十四日车驾入城。 大赦天下。 改号为建义元年。 是为庄帝。 于时新经大兵人物歼尽。 流迸之徒惊骇未出。 庄帝肇升太极。 解网垂仁。 唯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恩南阙。 加荣使持节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开府北道大行台都督。 十州诸军事大将军领左右。 太原王其天穆为侍中太尉公世袭并州刺史。 上党王起家为公卿牧守者。 不可胜数。 二十日洛中草草犹自不安。 死生相怨人怀异虑。 贵室豪家并宅竞窜。 贫夫贱士襁负争逃。 于是出诏。 滥死者普加褒赠。 三品以上赠三公。 五品以上赠令僕。 七品以上赠州牧。 白民赠郡镇。 于是稍安。 帝纳荣女为皇后。 进荣为柱国大将军录尚书事。 余官如故。 进天穆为大将军。 余官皆如故。 永安二年五月北海王元颢复入洛。 在此寺聚兵。 颢庄帝从兄也。 孝昌末镇汲郡。 闻尔朱荣入洛阳。 遂南奔萧衍。 是年入洛。 庄帝北巡。 颢登皇帝位。 改年曰建武元年。 颢与庄帝书曰。 大道既隐。 天下匪公祸福不追与能义绝。 朕犹庶几五帝无取六军正以糠粃万乘锱铢大宝。 非贪皇帝之尊。 岂图六合之富直。 以尔朱荣往岁入洛。 顺而勤王终为魏贼。 逆刃加于君亲。 锋镝肆于卿宰。 元氏少长殆欲无遗。 已有陈恒盗齐之心。 非无六卿分晋之计。 但以四海横流欲篡未可。 暂树君臣假相拜置。 害卿兄弟独夫介立。 遵养待时臣节讵久。 朕覩此心寒远投江。 表泣请梁朝誓在复耻。 风行建业电赴三川。 正欲问罪于尔朱。 出卿于桎梏。 恤深怨于骨肉。 解苍生于倒悬。 谓卿明眸击节躬来见。 我共叙哀辛同讨凶羯。 不意驾入城皋便。 尔北渡虽迫于凶手势不自由。 或□生素怀弃剑猜。 我闻之永叹。 抚衿而失何者。 朕之于卿兄弟非远。 连枝分叶兴灭相依。 假有内闚外犹御侮。 况我与卿睦厚偏笃其于急难。 凡今莫如弃亲即雠。 义将焉据也。 且尔朱荣不臣之迹。 暴于旁午。 谋魏社稷愚智同见。 卿乃明白疑于必然。 託命豺狼。 委身虎口。 弃亲助贼。 兄弟寻戈。 假获民地。 本是荣物。 若克城邑。 绝非卿有。 徒危宗。 国以广寇仇。 快贼莽之心。 假卞庄之利。 有识之士。 咸为惭之。 今家国隆替在卿与我。 若天道助顺。 誓兹义举。 则皇魏宗社与运无穷。 傥天不厌乱。 胡羯未殄。 鸱鸣狼噬荐食河北。 在荣为福。 于卿为祸。 岂伊异人尺书道意。 卿宜三复兼利是图富贵可保。 狥人非虑终不食言。 自相鱼肉。 善择元吉。 勿贻后悔。 此黄门郎祖荣之词也。 时帝在长子城。 太原王上党王来赴急。 六月。 帝围河内。 太守元桃汤车骑将军宗正珍孙等为颢守攻之弗克。 时暑炎赫将士疲劳。 太原王欲使帝幸晋阳。 至秋更举大义。 未决。 召刘助筮之。 助曰。 必克。 于是至明尽力攻之。 如其言。 桃汤珍孙并斩首。 以殉三军。 颢闻河内不守。 亲率百僚。 出镇河桥。 特迁侍中安丰王延明往守硖石。 七月帝至河阳。 与颢隔河相望。 太原王命车骑将军尔朱兆潜师渡河破延明于硖石。 颢闻延明败亦散走。 所将江淮子弟五千人。 莫不解甲相泣。 握手成列。 颢与数千骑欲奔萧衍。 至长社为社民斩其首。 传送京师。 二十日。 帝还洛阳。 进太原王天柱大将军。 余官亦如故。 进上党王太宰。 余官亦如故。 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 时太原王位极心骄功高意侈。 与夺臧否肆意。 帝恐谓左右曰。 朕宁作高贵卿公死。 不作汉献帝生。 九月二十五日诈言产太子。 荣穆并入朝。 庄帝手刃荣于光明殿。 穆为伏兵鲁暹所杀。 荣世子部落大人亦死焉。 荣下车骑将军尔朱阳都等二十人随入东华门。 亦为伏兵所杀。 唯右僕射尔朱世隆素在家。 闻荣死总荣部曲烧西阳门奔河桥。 至十月一日隆与妻乡郡长公主。 至芒山凭王寺。 为荣追福斋。 即遣尔朱侯讨伐。 尔朱那律归等领胡骑一千皆白服来至郭下。 索太原王尸丧。 帝升大夏门望之。 遣主书牛法尚。 谓归等曰。 太原王立功不终。 阴图衅逆。 王法无亲。 已依正刑罪止荣身。 余皆不问。 卿等何为不降官爵如故。 归曰。 臣从太原王来朝。 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 臣欲还晋阳。 不忍空去。 愿得太原王尸丧。 生死无恨。 发言雨泪哀不自胜。 群胡恸哭。 声振京师。 帝闻之亦为伤怀。 遣待中朱元龙斋铁券与世隆。 待之不死。 官位如故。 世隆谓元龙曰。 太原王功格天地造济生民。 赤心奉国神明所知。 长乐不顾信誓。 枉害忠良。 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 吾为太原王报仇终不归降。 元龙见世隆呼帝为长乐。 知其不欵。 且以言帝。 帝即出库物置城西门外。 募敢死之士。 以讨世隆。 一日即得万人。 与归等战于郭外。 凶势不摧。 归等屡涉戎场便击刺。 京师士众未习军旅。 虽皆义勇力不从心。 三日频战而游魂不息。 帝更募人断河桥。 有汉中人李荀为水军。 从上流放火烧桥。 世隆见桥被焚。 遂大剽生民北上太行。 帝遣侍中源子恭黄门郎杨宽领步骑三万镇河内。 世隆至高都。 立太原太守长广王瞱为主。 改号曰建元元年。 尔朱氏自封王者八人。 长广王都晋阳。 遣颍川王尔朱兆。 举兵向京师。 子恭军失利。 兆自雷波涉渡擒庄帝于式乾殿。 帝初以黄河奔急。 未谓兆得济。 不意兆不由舟楫。 凭流而渡。 是日水浅不没马腹故。 及此难书契所记未之有也。 衒之曰。 昔光武受命。 氷桥宜于滹水。 昭烈中起。 的卢踊于泥沟。 皆理合于天神祇所福。 故能功济宇宙大庇生民。 若兆者蜂目豺声行穷枭獍。 阻兵安忍贼害君亲。 皇灵有知。 鉴其凶德。 反使孟津由膝赞其逆心易称大道。 祸淫鬼神福谦。 以此验之信为虚说。 时兆营军尚书省建。 天子金鼓庭设漏刻。 嫔御妃主皆拥之于幕锁。 帝于寺门楼上。 时十二月帝患寒。 随兆乞头巾。 兆不与。 遂囚帝还晋阳。 缢于三级寺。 帝临崩礼佛。 愿不为国王。 又作五言曰。 权去生道促。 忧来死路长。 怀恨出国门。 含悲入鬼乡。 隧门一时闭。 幽庭岂复光。 思鸟吟青松。 哀风吹白杨。 昔来闻死苦。 何言身自当。 至太昌元年冬。 始迎梓宫。 赴京师葬帝靖陵。 所作五言诗。 即为挽歌词。 朝野闻之莫不悲恸。 百姓观者悉皆掩涕而已。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 帝登凌云台望火。 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椎。 将羽林一千救赴火所。 莫不悲惜垂泪而去。 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 当时雷雨晦冥。 杂下霰雪。 百姓道俗咸来观火。 悲哀之声振动京邑。 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 火经三月不灭。 有火入地寻柱。 周年犹有烟气。 其年五月中有人从象郡来云。 见浮图于海中。 光明照耀俨然如新。 海上之民。 咸皆见之。 俄然雾起。 浮图遂隐。 至七月中。 平阳王为侍中。 斛斯椿所使奔于长安。 十月而京师迁邺。 建中寺。 普泰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所立也。 本是阉官司空刘腾宅。 屋宇奢侈。 梁栋踰制。 一里之间廊庑充溢。 堂比宣光殿。 门匹乾明门。 博敝弘丽。 诸王莫及也。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 所谓延年里。 刘腾宅东有太僕寺。 寺东有乘黄署。 署东有武库署。 即魏相国司马文王府库东至阊阖宫门是也。 西阳门内御道南有永康里。 里内复有领军将军元义宅。 掘故井得。 石铭云。 是汉太尉荀彧宅。 正光年中元义专权。 太后幽隔永巷。 腾为谋主。 义是江阳王继之子。 太后妹婿。 熙平初。 明帝幼冲。 诸王权上太后。 拜义为侍中。 领军左右令总禁兵。 委以腹心。 反得幽隔永巷。 六年太后哭曰。 养虎自齧长虺成蛇。 至孝昌二年太后反政。 遂诛义等。 没腾田宅。 元义诛日腾已物故。 太后追思腾罪发墓残尸。 使其神灵无所归趣。 以宅赐高阳王雍。 建义元年尚书令乐平王尔朱世隆为荣追福。 题以为寺。 朱门黄阁。 所谓仙居也。 以前厅为佛殿。 后堂为讲室。 金花宝盖。 遍满其中。 有一凉风堂。 本腾避暑之处。 凄凉常冷。 经夏无蝇。 有万年千岁之树也。 长秋寺。 刘腾所立也。 腾初为长秋令。 卿因以为名。 在西阳门内御道北一里。 亦在延年里。 即是晋中朝时金市处寺。 北有濛氾池。 夏则有水。 冬则竭矣。 中有三层浮图一所。 金盘灵刹曜诸城内。 作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 庄严佛事悉用金玉。 工作之异难可具陈。 四月四日。 此像常出。 辟邪师子导引其前。 吞刀吐火腾骧一面。 綵幢上索诡谲不常。 奇伎异服冠于都市。 像停之处。 观者如堵。 迭相践跃。 常有死人。 瑶光寺。 世宗宣武皇帝所立。 在阊阖城门御道北东去千秋门二里。 千秋门内道北有西游园。 园中有凌云台。 即是魏文帝所筑者。 台上有八角井。 高祖于井北造凉风观。 登之远望。 目极洛川。 台下有碧海曲池。 台东有宣慈观。 去地十丈。 观东有灵芝钧台。 累木为之。 出于海中。 去地二十丈。 风生户牖。 云起梁栋。 丹楹刻桷。 图写列仙。 刻石为鲸鱼背负钧台。 既如从地踊出。 又似空中飞下。 钧台南有宣光殿。 北有嘉福殿。 西有九龙殿。 殿前九龙吐水成一海。 凡四殿皆有飞阁向灵芝往来。 三伏之月。 皇帝在灵芝台。 以避暑。 有五层浮图一所。 去地五十丈。 仙掌凌虚。 铎垂云表。 作工之妙埒美永宁。 讲殿尼房五百余间。 绮疏连亘户牖相通。 珍木香草不可胜言。 牛筋狗骨之木。 鸡头鸭脚之草。 亦悉备焉。 椒房嫔御学道之所。 掖庭美人并在其中。 亦有名族处女性爱道场。 落发辞亲来仪此寺。 屏珍丽之饰。 服修道之衣。 投心入正归诚一乘。 永安三年中。 尔朱兆入洛阳。 纵兵大掠。 时有秀容胡骑数十。 入瑶光寺淫秽。 自此后颇获讥讪。 京师语曰。 洛阳男儿。 急作髻。 瑶光寺尼。 夺作婿。 瑶光寺北有承明门。 有金墉城。 即魏氏所筑。 城东北角有魏文帝百尺楼。 年虽久远。 形製如初。 高祖在城内。 作光极殿。 因名金墉城。 门为光极门。 又作重楼飞阁。 遍城上下。 从地望之。 有如云也。 景乐寺。 太傅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 怿是孝文皇帝之子。 宣武皇帝之弟。 阊阖南御道西望永宁寺。 正相当。 寺西有司徒府。 东有大将军高肇宅。 北连义井里。 井里北门外有桑树数株。 枝条繁茂。 下有甘井一所。 石槽铁罐供给行人饮水。 庇阴多有憩者。 有佛殿一所。 像辇在焉。 凋刻巧妙。 冠绝一时。 堂庑周环。 曲房连接。 轻条拂户。 花蘂被庭。 至于大斋。 常设女乐。 歌声绕梁。 舞袖徐转。 丝管寥亮。 谐妙入神。 以是尼寺。 丈夫不得入。 得往观者。 以为至天堂。 及文献王薨。 寺禁稍宽。 百姓出入。 无复限碍。 后汝南王悦复修之。 悦是文献之弟。 召诸音乐逞伎寺内。 奇禽怪兽舞抃殿庭。 飞空幻惑世所未覩。 异端奇术总萃其中。 剥驴投井。 植枣种瓜。 须臾之间。 皆得食。 士女观者。 目乱睛迷。 自建义已后。 京师频有大兵。 此戏遂隐也。 昭仪尼寺。 阉官等所立也。 在东阳门内一里御道南东阳门内。 道北太北仓导官二署。 东南治粟里仓司官属住其内。 太后临朝。 阍寺专竉。 宦者之家。 积金满堂。 是以萧忻云。 高轩斗升者。 阉官之釐妇。 胡马鸣呵者。 莫不黄门之养息也。 忻阳平人也。 爱尚文籍少有名誉。 见阍寺宠盛。 遂发此言。 因即知名。 为治书侍御史。 寺有一佛二菩萨。 塑工精绝。 京师所无也。 四月七日。 常出诣景明。 景明三像恒出迎之。 伎乐之盛与刘腾相比。 堂前有酒树麵木。 昭仪寺有池。 京师学徒谓之翟泉也。 衒之按杜预注春秋云。 翟泉在晋太仓西南。 按晋太仓在建春门内。 今太仓在东阳门内。 此地今在太仓西南。 明非翟泉也。 后隐士赵逸云。 此地是晋侍中石崇家池。 池南有绿珠楼。 于是学徒始寤经过者。 想见绿珠之容也。 池西南有愿会寺。 中书舍人王翊舍宅所立也。 佛堂前生桑树一株。 直上五尺。 枝条横绕。 柯叶傍布。 形如羽盖。 复高五尺。 又然凡为五重。 每重叶椹各异。 京师道俗谓之神桑。 观者成市。 施者甚众。 帝闻而恶之。 以为惑众。 命给事中黄门侍郎元纪伐杀之。 其日云雾晦冥。 下斧之处。 血流至地。 见者莫不悲泣。 寺南有宜寿里。 内有苞信县令叚晖宅。 地下常闻锺声。 时见五色光明照于堂宇。 晖其异之。 遂掘光所得金像一躯。 可高三尺。 有二菩萨。 趺上铭云。 晋太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荀勗造。 晖遂舍宅为光明寺。 时人咸云。 此荀勗旧宅。 其后盗者欲窃此像。 像与菩萨合声喝贼。 盗者惊怖应即殒倒。 众僧闻像叫声。 遂来捉得贼。 胡统寺。 太后从姑所立也。 入道为尼。 遂居此寺。 在永宁南一里许。 宝塔五重。 金刹高耸。 洞房周匝。 对户交疎。 朱柱素壁。 甚为佳丽。 其寺诸尼。 帝城名德。 善于开导。 工谈义理。 常入宫与太后说法。 其资养缁流徒无比也。 修梵寺。 在清阳门内御道北。 嵩明寺复在修梵寺西。 并凋牆峻宇。 比屋连甍。 亦是名寺也。 修梵寺有金刚。 鸠鸽不入。 鸟雀不栖。 菩提达磨云。 得其真相也。 寺北有永和里。 汉太师董卓之宅也。 里南北皆有池。 卓之所造。 今犹有水。 冬夏不竭。 里中太傅录尚书长孙稚。 尚书右僕射郭祚。 吏部尚书邢鸾。 廷尉卿元洪超。 卫尉卿许伯桃。 梁州刺史尉成兴等六宅。 皆高门华屋。 斋馆敞丽。 楸槐荫途。 桐杨爽植。 当世名为贵里。 掘此地者。 辄得金玉宝玩之物。 邢鸾家常掘丹砂。 及钱数十万。 铭云董太师之物。 后卓夜中随鸾索此物。 鸾不与之。 经年鸾遂卒矣。 景林寺。 在开阳门内御道东。 讲殿叠起。 房庑连属。 丹槛炫日。 绣桷迎风。 实为胜地。 寺西有园。 多饶奇果。 春鸟秋蝉。 鸣声相续。 中有禅房一所。 内置祇洹精舍。 形製虽小。 巧构难加。 以禅阁虚静。 隐室凝邃。 嘉树夹牖。 芳杜匝阶。 虽云朝市想同岩谷。 静行之僧绳坐其内。 飱风服道结跏数息。 有石铭一所。 国子博士卢白头为其文。 白头一字景裕。 范阳人也。 性爱恬静。 丘园放敖。 学极六经。 说通百氏。 普泰初。 起家为国子博士。 虽在朱门。 以注述为事。 注周易行之于世也。 建春门内御道南。 有句盾典农籍田三署。 籍田南有司农寺。 御道北有空地。 拟作东宫。 晋中朝时。 太仓处也。 太仓南有翟泉。 周回三里。 即春秋所谓王子虎晋狐偃盟于翟泉也。 水犹澄清。 洞底明静。 鳞甲潜藏。 辨其鱼鼈。 高祖于泉北置河南尹。 中朝时步广里也。 泉西有华林园。 高祖以泉在园东。 因名苍龙海。 华林园中有大海。 即汉天渊池。 池中犹有文帝九华台。 高祖于台上。 造清凉殿。 世宗在海内作蓬莱山。 山上有仙人馆。 上有钧台殿。 并作虹蜺阁。 乘虚来往。 至于三月禊日季秋己辰。 皇帝驾龙舟鷁首游于其上。 海西有藏氷室。 六月出氷以给百官。 海西南有景山殿。 山东有羲和岭。 岭上有温风室。 山西有姮娥峯。 峯上有露寒馆。 并飞阁相通。 凌山跨谷。 山北有玄武池。 山南有清暑殿。 殿东有临涧亭殿。 西有临危台。 景阳山南有百果园。 果列作林。 林各有堂。 有仙人枣长五寸。 把之两头俱出。 核细如鍼。 霜降乃熟。 食之甚美。 俗传云出崑崙山。 一曰西王母枣。 又有仙人桃。 其色赤表里照彻。 得霜即熟。 亦出崑崙山。 一曰王母桃也。 奈林南有石碑一所。 魏明帝所立也。 题云苗茨之碑。 高祖于碑北作苗茨堂。 永安中年。 庄帝马射于华林园。 百官皆来读碑。 疑苗字误。 国子博士李同轨曰。 魏明英才世称三公祖干宣为其羽翼。 但未知本意。 如何不得言误也。 衒之时为奉朝请因即释曰。 以蒿覆之故。 言苗茨何误之。 有众咸称善。 以为得其旨归。 奈林西有都堂有流觞池。 堂东有扶桑海。 凡此诸海皆有石窦。 流于地下。 西通穀水。 东连阳渠。 亦与翟泉相连。 若早魃为害穀水注之不竭。 离毕滂润阳穀泄之不盈。 至于鳞甲异品羽毛殊类。 濯波浮浪如似自然也。 洛阳城内伽蓝记卷一洛阳城东伽蓝记卷第二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明悬尼寺。 彭城武宣王勰所立也。 在建春门外石楼南。 穀水周围绕。 城至建春门外。 东入阳渠石桥。 桥有四柱。 在道南。 铭云。 汉阳嘉四年将作大匠马宪造。 逮我孝昌三年。 大雨颓桥。 柱始埋没。 道北二柱至今犹存。 衒之按。 刘澄之山川。 古今记戴延之。 西征记并云。 晋太康元年造。 此则失之远矣。 按澄之等。 并生在江表。 未游中土。 假因征役暂来经过。 至于旧事。 多非亲览。 闻诸道路便为穿凿。 误我后学日月已甚。 有三层塔一所。 未加庄严。 寺东有中朝时常满仓。 高祖令为租场。 天下贡赋所聚蓄也。 龙华寺。 宿卫羽林虎贲等所立也。 在建春门外阳渠南。 寺南有租场。 阳渠北有建阳里。 里有土台高三丈。 上作二精舍。 赵逸云。 此台是中朝旗亭也。 上有二层楼。 悬鼓击之。 以罢市。 有锺一口。 撞之闻五十里。 太后以锺声远闻。 遂移在宫内。 置凝閒堂前讲内典沙门。 打为时节。 初萧衍子豫章王综来降。 闻此锺声。 以为奇异。 遂造听歌三首。 行传于世。 综字世赞。 伪齐昏主宝卷遗腹子也。 宝卷临政淫乱。 吴人苦之。 雍州刺史萧衍立南康王宝融为主。 举兵向秣陵。 事既克捷。 遂杀宝融。 而自立宝卷。 有美人吴景晖。 时孕综经月。 衍因幸景晖。 及综生认为己子。 小名缘觉。 封豫章王。 综形貌举止甚似昏主。 其母告之。 令自方便。 综遂归我圣阙。 更改名曰赞。 字世务。 始为宝卷。 追服三年丧。 明帝拜综太尉公封丹阳王。 永安年中。 尚庄帝姊。 寿阳公主字莒犁。 公主容色美丽。 综甚敬之。 与公主语。 常自称下官授徐州刺史加开府。 及京师倾覆。 综弃州北走。 时尔朱世隆专权。 遣取公主至洛阳。 世隆逼之。 公主骂曰。 胡狗敢辱天王女乎。 世隆怒之。 遂缢杀之。 璎珞寺。 在建春门外御道北所谓建阳里也。 即中朝时。 白社池董威辈所居处。 里内有璎珞慈善晖和通觉晖玄宗圣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寺。 里内士庶二千余户。 信崇三宝。 众僧刹养。 百姓所供也。 宗圣寺。 有像一躯。 举高三丈八尺。 端严殊特。 相好毕备。 士庶瞻仰。 目不暂瞬。 此像一出市井。 皆空炎先。 腾辉赫赫。 独绝世表。 妙伎杂乐。 亚于刘腾。 城东士女。 多来此寺观看也。 崇真寺。 比丘惠凝死一七日还活。 经阎罗王检阅。 以错名放免。 惠凝具说过去之时。 有五比丘同阅。 一比丘云。 是宝明寺智圣。 坐禅苦行得升天堂。 有一比丘。 是般若寺道品。 以诵四涅槃亦升天堂。 有一比丘云是融觉寺昙谟最。 讲涅槃华严领众千人。 阎罗王云。 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凌物。 比丘中第一麁行。 今唯试坐禅诵经。 不问讲经。 其昙谟最曰。 贫道立身以来唯好讲经实不闇诵。 阎罗王勅付司。 即有青衣十人。 送昙谟最向西北门。 屋舍皆黑。 似非好处。 有一比邱云。 是禅林寺道弘。 自云。 教化四辈檀越。 造一切经人中象十躯。 阎罗王曰。 沙门之体。 必须摄心守道。 志在禅诵。 不干世事。 不作有为。 虽造作经象正。 欲得他人财物。 既得他物贪心即起。 既怀贪心便是三毒。 不除具足烦恼。 亦付司。 仍与昙谟最同入黑门。 有一比邱云。 是灵觉寺宝明。 自云。 出家之前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 成即弃官入道。 虽不禅诵礼拜不缺。 阎罗王曰。 卿作太守之日。 曲理枉法。 劫夺民财。 假作此寺。 非卿之力。 何劳说此。 亦付司。 青衣送入黑门。 太后闻之。 遣黄门侍郎徐纥。 依惠凝所说。 即访宝明寺。 城东有宝明寺。 城内有般若寺。 城西有融觉寺。 禅林灵觉等三寺。 问智圣。 道品。 昙谟最。 道弘。 宝明等。 皆实有之。 议曰。 人死有罪福。 即请坐禅僧一百人。 常在殿内供养之。 诏不听。 持经象沿路乞索。 若私有财物造经象者任意。 凝亦入白鹿山。 居隐修道。 自此以后。 京邑比丘。 悉皆禅诵。 不复以讲经。 为意出建春南门外一里余。 至东石桥。 南北而行。 晋太康元年。 造桥南有魏朝时马市刑嵆康之所也。 桥北大道西有建阳里。 大道东有绥民里。 里内有河间刘宣明宅。 神龟年中。 以直谏忤旨。 斩于都市讫目不瞑。 尸行百步。 时人谈以枉死。 宣明少有名誉。 精通经史。 危行及于诛死。 魏昌尼寺。 阉官瀛州刺史李次寿所立也。 在里东南角即中朝牛马市处也。 刑嵆康之所。 东临石桥。 此桥南北行。 晋太康元年中朝时市南桥也。 澄之等盖见北桥铭。 因而以桥为太康初造也。 石桥南道有景兴尼寺。 亦阉官等所共立也。 有金像辇。 去地三尺。 施宝盖。 四面垂金铃七宝珠。 飞天伎乐。 望之云表。 作工甚精。 难可扬推。 像出之日。 常诏羽林一百人举此像。 丝竹杂伎皆由旨给。 建阳里东有绥民里。 里内有洛阳县临渠水县。 门外有洛阳令杨机清德碑。 绥民里东崇义里。 里内有京兆人杜子休宅。 地形显敞。 门临御道。 时有隐士。 赵逸云。 是晋武时人。 晋朝旧事。 多所记录。 正光初来至京师。 见子休宅。 叹息曰。 此宅中朝时太康寺也。 时人未信。 遂问寺之由绪。 逸云。 龙骧将军王濬。 平吴之后始立此寺。 本有三层浮图。 用塼为之。 指子休园中曰。 此是故处。 子休掘而验之。 果得塼数十万。 兼有石铭云。 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濬敬造。 时园中果菜丰蔚林木扶疎。 乃服逸言。 号为圣人。 子休遂舍宅为灵应寺。 所得之砖。 还为三层浮图。 好事者寻逐之。 问。 晋朝京师。 何如今日。 逸曰。 晋时民少于今日。 王侯第宅与今日相似。 又云。 自永嘉已来二百余年。 建国称王者十有六君。 皆游其都邑。 目见其事。 国灭之后。 观其史书。 皆非实录。 莫不推过。 于人引善自向符生。 虽好勇嗜酒。 亦仁而不杀。 观其治典未为凶暴。 及详其史。 天下之恶皆归焉。 符坚自是贤主。 贼君取位妄书生恶。 凡诸史官皆是类也。 人皆贵远贱近。 以为信然。 当今之人。 亦生愚死智。 惑已甚矣。 人问其故。 逸曰。 生时中庸之人耳。 及其死也。 碑文墓志莫不穷天地之大德尽生民之能事。 为君共尧舜连衡。 为臣与伊皐等迹。 牧民之官浮虎。 慕其清尘。 执法之吏埋轮。 谢其梗直。 所谓生为盗跖死为夷齐。 妄言伤正华辞损实。 当时构文之士。 惭逸此言。 步兵校尉李澄问曰。 太尉府前塼浮图。 形製甚古。 犹未崩毁。 未知早晚造。 逸云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 汝南王闻而异之。 拜为义父。 因而问。 何所服饵。 以致长年。 逸云。 吾不闲养生。 自然长寿。 郭璞常为吾筮云。 寿年五百岁。 今始余半。 帝给步挽车一乘。 游于市里。 所经之处。 多记旧迹。 三年以后遁去。 莫知所在。 崇仪里东有七里桥以石为之。 中朝杜预之荆州出顿之所也。 七里桥东一里郭门开三道。 时人号为三门。 离别者多云相送。 三门外。 京师士子送去迎归常在此处。 庄严寺。 在东阳门外一里御道北。 所谓东安里也。 北为租场里。 内有驸马都尉司马恍。 济州刺史分宣。 幽州刺史李真奴。 豫州刺史公孙骧等四宅。 秦太上君寺。 胡太后所立也。 在东阳门二里御道北。 所谓晖文里。 里内有太保崔光。 太傅李延实。 冀州刺史李诏。 秘书监郑道昭等四宅。 并丰堂崛起。 高门洞开。 赵逸云。 晖文里是晋马道里。 延实宅是蜀主刘禅宅。 延实宅东有修和宅。 是吴王孙皓宅。 李韶宅是晋司空张华宅。 当时太后正号崇训。 母天下号父。 为秦太上公母。 为秦太上君。 为母追福。 因以名焉。 中有五层浮图。 一所修刹入云。 高门向街。 佛事庄饰等于永宁。 诵室禅堂周流重叠。 花林芳草遍满阶墀。 常有大德名僧。 讲一切经。 受业沙门亦有千数。 太傅李延实者。 庄帝舅也。 永安年中。 除青州刺史临去奉辞。 帝谓实曰。 怀甎(音专下同)之俗世号难治。 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 实答曰。 臣年迫桑榆。 气同朝露。 人间稍远。 日近松邱。 臣已久乞閒退。 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 使夜行罪人裁锦万里。 谨奉明勅不敢失坠。 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 不晓怀甎之义。 私问舍人温子昇。 曰。 闻至尊兄彭城王。 作青州刺史。 问其宾客。 从至青州。 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 虚论高谈。 专在荣利。 太守初欲入境。 皆怀甎叩首以美其意。 及其代下还家。 以甎击之言。 其向背速于反掌。 是以京师谣语曰。 狱中无系囚。 舍内无青州。 假令家道恶腹中不怀愁。 怀甎之义。 起在于此也。 颍川荀济风流名士。 高鉴妙识。 独出当世。 清河崔叔仁称齐士大夫。 曰齐人。 外矫仁义。 内怀鄙吝。 轻同羽毛。 利等锥刀。 好驰虚誉。 阿附成名。 威势所在。 侧肩竞入。 求其荣利。 甜然浓于四方。 慕势最甚。 号齐士。 子为慕势。 诸郎临淄官徒有在京邑。 闻怀塼慕势咸共耻之。 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问其故。 孝忠曰。 营丘风俗。 太公余化。 稷下儒林。 礼义所出。 今虽凌迟。 足为天下模楷。 荀济人非许郭不识东家。 虽复莠言。 自口未宜荣辱也。 正始寺。 百官等所立也。 正始中立。 因以为名。 在东阳门外御道西。 所谓敬义里也。 里内有典虞曹。 簷宇精净美于丛林。 众僧房前。 高林对牖。 青松绿柽连枝交映。 多有枳树。 而不中食。 有石碑一枚。 背上有侍中崔光施钱四十万。 陈留侯李崇施钱二十万。 自余百官各有差少者。 不减五千已下。 后人刊之。 敬义里南有昭德里。 里内有尚书僕射游肇。 御史尉李彪。 兵部尚书崔林。 幽州刺史常景。 司农张伦等五宅。 彪景出自儒生。 居室俭素。 惟伦最为豪侈。 斋宇光丽服翫精奇。 车马出入。 逾于邦君。 园林山池之美。 诸王莫及。 伦造景阳山。 有若自然。 其中重岩複岭。 嶔崟相属。 深蹊洞壑。 逦递连接。 高林巨树。 足使日月蔽亏。 悬葛垂萝。 能令风烟出入。 崎岖石路似壅而通。 峥嵘涧道。 盘纡复直。 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天水人姜质。 志性疎诞。 麻衣葛巾有逸民之操。 见偏爱之。 如不能已遂造亭山赋。 行传于世。 其辞曰。 今偏重者。 爱昔先民之重。 由朴由纯。 然则纯朴之体。 与造化而津勉。 濠上之客柱下之吏。 卧无为以明心。 託自然以图志。 辄以山水为富。 不以章甫为贵。 任性浮沉。 若澹兮无味。 今司农张氏实锺其人。 巨量接于物表。 夭矫洞达其真。 青松未胜其洁。 白玉不比其珍。 心托空而拪有情。 入古以如新。 既不专流荡。 又不偏华上。 卜居动静之间。 不以山水为忘。 庭起半丘半壑。 听以目达心想。 进不入声荣。 退不为隐放。 尔乃决石通泉拔岭。 岩前斜与危云等曲。 危与曲栋相连。 下天津之高雾。 纳沧海之远烟。 纤列之状一如古。 崩剥之势似千年。 若乃绝岭悬坡蹭蹬蹉跎。 水纾徐如浪。 峭山石高下。 复危多五寻百拔十步千过。 则知巫山弗及。 未审蓬莱如何。 其中烟花露草。 或倾或倒。 霜干风枝。 半耸半垂。 玉叶金茎。 散满阶墀。 燃目之绮。 裂鼻之馨。 既共阳春等茂。 复与白雪齐清。 或言神明之骨。 阴阳之精。 天地未觉。 生此异人。 焉识其中羽徒纷泊。 色杂苍黄。 绿头紫颊。 好翠连芳。 白鴒生于异县。 丹足出自他乡。 皆远来以臻此。 藉水木以翱翔。 不忆春于沙漠。 遂忘秋于高阳。 非斯人之感至。 伺候鸟之迷方。 岂下俗之所务。 入神怪之异趣。 能造者其必诗。 敢往者无不赋。 或就饶风之地。 或入多云之处。 气岭与梅岑。 随春之所悟。 远为神仙所赏。 近为朝士所知。 求解脱于服佩。 预参次于山垂。 子英游鱼于玉质。 王乔系鹄于松枝。 方丈不足。 以妙咏歌。 此处态多奇。 嗣宗闻之动魄。 叔夜听此惊魂。 恨不能鑽。 地一出醉。 此山门别有王孙公子逊遁容仪。 思山念水。 命驾相随。 逢岑爱曲。 值石陵欹。 庭为仁智之田。 故能种此石山。 森罗兮草木。 长育兮风烟。 孤松既能却老。 半石亦可留年。 若不坐卧兮于其侧。 春夏兮其游陟。 白骨兮徒自朽。 方寸心兮何所忆。 平等寺。 广平武穆王怀舍宅所立也。 在青阳门外二里御道北。 所谓孝敬里也。 堂宇宏美。 林木萧森。 平台複道。 独显当世。 寺门外金像一躯高二丈八尺。 相好端严常有神验。 国之吉凶。 先炳祥异。 孝昌三年十二月中。 此像面有悲容。 两目垂泪。 遍体皆湿。 时人号曰佛汗。 京师士女空市里往而观之。 有比丘。 以净绵拭其泪。 须臾之间。 绵湿都尽。 更换以他绵。 俄然复湿。 如此三日乃止。 明年四月。 尔朱荣入洛阳。 诛戮百官。 死亡涂地。 永安二年三月。 此像复汗。 士庶复往观之。 五月北海王入洛。 庄帝北巡。 七月北海大败。 所将江淮子弟五千尽被俘虏。 无一得还。 永安三年七月。 此像悲泣如初。 每经神验朝夕惶惧。 禁人不听观之。 至十二月。 尔朱兆入洛阳擒庄帝。 崩于晋阳。 在京宫殿空虚。 百日无主。 唯尚书令司州牧乐平王尔朱世隆镇京师。 商旅四通。 盗贼不作。 建明二年长广王从晋阳赴京师。 至郭外。 世隆以长广本枝疎远。 政行无闻。 逼禅与广陵王恭。 是庄帝从父兄也。 正光中为黄门侍郎。 见元义秉权政归近习。 遂佯哑不语不预世事。 永安中遁于上洛山。 中州刺史泉企执而送之。 庄帝疑恭。 姦诈夜遣人盗掠衣物。 复拔刀剑欲杀之。 恭张口以手指舌竟乃不言。 庄帝信其真患。 放令归第。 恭常住龙华寺。 至时世隆等废长广而立焉。 禅文曰。 皇帝咨广陵王恭。 自我皇魏之有天下也。 累圣开辅。 重基衍业奄有万邦。 光宅四海故道溢百王。 德渐无外。 而孝明晏驾人神乏王故。 柱国大将军大丞相太原王荣地实封陝。 任惟外相乃心王室。 大惧崩沦故。 推立长乐王子攸。 以续绝业。 庶九鼎之命日隆。 七百之祚唯永。 然群飞未宁。 横流且及。 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 丞相一麾大定海内。 而子攸不顾宗社。 雠忌勳德。 招聚轻侠。 左右壬人。 遂虐甚剖心。 痛齐钳齿。 岂直金板。 告怨大鸟感德而已。 于是天下之望。 俄然已移。 窃以宸极不可以旷神器。 岂容无主故。 权从众议。 暂驭兆民。 今六军南迈已次河浦。 瞻望帝京。 赧然兴愧。 自惟薄寡。 本枝疎远。 岂宜仰异。 天情俯乖。 民望惟王。 德表生民。 声高万古。 往以运属殷忧。 时多遭难。 卷怀积载。 括囊有年。 今天眷明德。 民怀奥主。 曆数允集。 歌讼同臻。 乃徐发枢机。 副兹竚属。 便敬奉玺绶。 归于别邸。 王其寅践。 成业允执其中。 虽休勿休。 日慎一日敬之哉。 恭让曰。 天命至重。 曆数匪轻。 自非德协三才功济四海。 无以入选。 帝图允当师锡。 臣既寡昧识无光远。 景命虽降不敢仰承。 乞收成旨以允愚衷。 又曰。 王既德应图籙。 佥属攸归。 便可允执其中。 入光大麓。 不劳挥逊。 致爽人神。 凡恭让者三。 于是即皇帝位。 改号曰普泰。 黄门侍郎邢子才为赦文。 叙述庄帝枉杀太原王之状。 广陵王曰。 永安手翦强臣非为失德。 直以天未厌乱。 逢成济之祸。 谓左右将诏来。 朕自作之直言门下。 朕以寡德运属乐推。 思与亿兆同兹大庆。 肆眚之科。 一依恒式。 广陵杜口八载。 至是始言海内庶士咸称圣君。 于是封长广为东海王。 世隆加仪同三司尚书令乐平王。 余官如故。 赠太原王相国晋王。 加九锡。 立庙于芒岭。 首阳上旧有周公庙。 世隆欲以太原王功比周公。 故立此庙。 庙成为火所灾。 有一柱焚之不尽。 后三日雷雨。 震电霹雳击为数段。 柱下石及庙瓦皆碎于山下。 复命百官议太原王配飨。 司直刘季明议云不合。 世隆问其故。 季明白。 若配世宗于宣武无功。 若配孝明亲害其母。 若配庄帝为臣不终。 为庄帝所戮。 以此论之无所配也。 世隆怒曰。 卿亦合死。 季明曰。 下官既为议臣。 依礼而言。 不合圣心。 俘剪惟命。 议者咸叹。 季明不避强御。 莫不叹伏焉。 世隆既有忿言。 季明终得无患。 初世隆北叛。 庄帝遣安东将军史仵龙平北将军杨文义。 各领兵三千守太行岭。 侍中源子恭镇河内。 及尔朱兆马首南向。 仵龙文义等率众先降。 子恭见仵龙文义等降。 亦望风溃散。 兆遂乘胜。 逐北直入京师。 兵及阙下。 矢流王室。 至是论功仵龙文义各封一千户。 广陵王曰仵龙文义于王有勳。 于国无功。 竟不许。 时人称帝刚直。 彭城王尔朱仲远世隆之兄也。 镇滑台。 表用其下。 都督瑗为西兖州刺史。 先用后表。 广陵答曰。 已能近补何劳远闻。 世隆侍宴。 每言。 太原王贪天之功。 以为已力。 罪有合死。 世隆等愕然。 自是已后。 不敢复入朝。 辄专擅国权。 凶慝滋甚。 坐持台省。 家总万机。 事无大小。 先至隆第。 然后施行。 天子拱已南面。 无所干预。 永熙元年平阳王入纂大业。 始造五层塔一所。 平阳王武穆王少子。 诏中书侍郎魏收等。 为寺碑文。 至二年二月五日。 土木毕工。 帝率百僚作万僧会。 其日寺门外有石象。 无故自动。 低头复举。 竟日乃止。 帝躬来礼拜。 怪其诡异。 中书舍人卢景宣曰。 石立社移上古有此。 陛下何怪也。 帝乃还宫。 七月中帝为侍中斛斯椿所使。 奔于长安。 至十月终。 而京师迁邺焉。 景宁寺。 太保司徒公杨椿所立也。 在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南。 所谓景宁里也。 高祖迁都洛邑。 椿创居此里。 遂分宅为寺。 因以名之。 制饰甚美。 绮柱珠帘。 椿弟慎冀州刺史。 慎弟津司空。 并立性宽雅贵义轻财。 四世同居。 一门三从朝贵义居未之有也。 普泰中为尔朱世隆所诛。 后舍宅为建中寺。 出青阳门外三里御道北有孝义里。 里西北角有苏秦塚。 塚傍有宝明寺。 众僧常见秦出入此塚。 车马羽仪若今宰相也。 孝义里东即是洛阳小寺。 北有车骑将军张景仁宅。 景仁会稽山阴人也。 正光年初从萧宝夤归化。 拜羽林监赐宅城南归正里。 民间号为吴人坊。 南来投化者多居其内。 近伊洛二水任其习。 御里三千余家。 自立巷寺。 市所卖口味多是水族。 时人谓为鱼鼈寺也。 景仁住此以为耻。 遂徙居孝义里焉。 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 待吴儿甚厚。 蹇裳渡于江者。 皆居不次之位。 景仁无汗马之劳。 高官通显。 永安二年萧衍遣主书陈庆之送北海。 入洛阳僭帝位。 庆之为侍中。 景仁在南之日。 与庆之有旧。 遂设酒引邀。 庆之过宅。 司农卿萧彪。 尚书右丞张嵩并在其座。 彪亦是南人。 唯有中大夫杨元慎。 给事中大夫王眴是中原士族。 庆之因醉谓萧张等曰。 魏朝甚盛。 犹曰五胡。 正朔相承。 当在江左。 秦皇玉玺今在梁朝。 元慎正色曰。 江左假息僻居一隅。 地多湿蛰攒育虫蚁。 疆土瘴疠蛙黾共穴。 人鸟同群。 短发之君无杼首之貌。 文身之民禀丛陋之质。 浮于三江。 棹于五湖。 礼乐所不沽。 宪章弗能革。 虽复秦余汉罪杂以华音。 复闽楚难言。 不可改变。 虽立君臣。 上慢下暴。 是以刘劭杀父于前。 休龙淫母于后。 见逆人伦。 禽兽不异。 加以山阴请婿卖夫朋淫。 于家不顾讥笑。 卿沐其遗风。 未沽礼化。 所谓阳翟之民。 不知瘿之为丑。 我魏膺籙受图。 定鼎嵩洛。 五山为镇。 四海为家。 移风易俗之典。 与五常而并迹。 礼乐宪章之盛。 凌百王而独高。 岂卿鱼鼈之徒。 慕义来朝。 饮我池水。 啄我稻梁。 何为不逊。 以以至于此。 庆之等见元慎清词雅句纵横奔发。 杜口流汗。 合声不言。 于后数日。 庆之遇病。 心上急痛。 访人解治。 元慎自云。 能解庆之。 遂凭元慎。 元慎即口含水噀。 庆之曰。 吴人之鬼住居建康。 小作冠帽。 短製衣裳。 自呼阿侬。 语则阿傍。 菰稗为饭。 茗饮作浆。 呷啜蓴羹。 唼嗍蠏黄。 手把荳蔲。 口嚼槟榔。 乍至中土。 思忆本乡。 急手速去。 还尔丹阳。 若其寒门之鬼。 头犹修网鱼漉鼈在河之洲。 咀嚼菱藕。 捃拾鸡头蛙羹蚌臛。 以为膳羞。 布袍芒履。 倒骑水牛。 洗湘江汉鼓棹遨游。 随波遡浪噞喁沉浮。 白苎起舞。 扬波发讴。 急手速去。 还尔杨州。 庆之伏枕曰。 杨君见辱深矣。 自此后吴儿更不敢解语。 北海寻伏诛。 其庆之还奔。 萧衍用为司州刺史。 钦重北人特异于常。 朱异怪复问之曰。 自晋宋以求。 号洛阳为荒土。 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 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 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 口不能传。 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 始登泰山者卑培塿。 涉江海者小湘沅。 北人安可不重庆之。 因此羽仪服式。 悉如魏法。 江表士庶。 竞相模楷。 褒衣慱带。 被及秣陵。 元慎弘农人。 晋冀州刺史峤六世孙。 曾祖泰从宋武入关。 为上洛太守。 七年背伪来朝。 明帝赐爵临晋侯。 广武郡陈郡太守。 赠凉州刺史。 諡烈侯。 祖抚明经为中博士。 父辞自得丘壑。 不事王侯。 叔父许河南令。 蜀郡太守。 世以学行着闻。 名高州里。 元慎情尚卓逸。 少有高操。 仁心自放。 不为时羁。 乐山爱水。 好游林泽。 博识文渊。 清言入神。 造次应对。 莫有称者。 读老庄善言玄理。 性嗜酒饮。 至一石神不乱。 常慷慨叹不得与阮籍同时生。 不愿仕宦。 为中散常辞疾退闲。 未常修敬诸贵。 亦不庆吊亲知贵为交友。 故时人弗识也。 或有人慕其高义。 投刺在门。 元慎称疾高卧。 加以意思深长。 善于解梦。 孝昌年广陵王元渊。 初除仪同三司。 总众十万讨葛荣。 夜梦着衮衣。 倚槐树而立。 以为吉徵。 问于元慎曰。 三公之祥渊甚悦之。 元慎退还告人曰。 广陵死矣。 槐字是木傍鬼。 死后当得三公。 广陵果为葛荣所杀。 追赠司空公。 终如其言。 建义阳城太守薛令伯。 闻太原王诛百官立庄帝。 弃郡东走。 忽梦射得雁。 以问元慎。 元慎曰。 卿执羔大夫执雁。 君当得大夫之职。 俄然令伯除为谏议大夫。 京兆许超梦盗羊入狱。 问于元慎。 曰。 君当得阳城令。 其后有功。 封城阳侯。 元慎解梦。 义出方途。 随意会情。 皆有神验。 虽令与侯。 小乖按令。 今百里即是古诸侯。 以此论之。 亦为妙着。 时人譬之周宣。 及尔朱兆入洛阳。 即弃官。 与华阴隐士王腾。 周游上洛山孝义里。 东市北殖货里。 里有太常民刘胡。 兄弟四人。 以屠为业。 永安年中。 胡杀猪。 猪忽唱乞命。 声及四隣。 隣人谓胡兄弟相殴斗。 而来观之乃猪也。 即舍宅为归觉寺。 合家人入道焉。 普泰元年。 此寺金像生毛眉发悉皆具足。 尚书左丞魏季景谓人曰。 张天锡有此事。 其国遂灭。 此亦不祥之徵。 至明年而广陵被废死。 洛阳城东伽蓝记卷第二洛阳城南伽蓝记卷第三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景明寺。 宣武皇帝所立也。 景明年中立。 因以为名。 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 前望嵩山少室。 却负帝城。 青林垂影。 绿水为文。 形胜之地。 爽垲独美。 山悬堂光观盛一千余间。 交疏对霤。 青台紫阁。 浮道相通。 虽外有四时。 而内无寒暑。 房簷之外。 皆是山池。 竹松兰芷。 垂列阶墀。 含风团露。 流香吐馥。 至正光年中。 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 去地百仞。 是以邢子才碑文云。 俯闻激电旁属奔星是也。 妆饰华丽。 侔于永宁。 金盘宝铎焕烂霞表。 寺有三池。 [卄/佳]蒲菱藕水物生焉。 或黄甲紫鳞出没于繁藻。 青凫白雁浮沉于绿水。 碾磑舂簸皆用水功。 伽蓝之妙最得称首。 时世好崇福。 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 尚书祠曹录像。 凡有一千余躯。 至八月节。 以次入宣阳门。 向阊阖宫前。 受皇帝散花。 于时金花映日。 宝盖浮云。 旛幢若林。 香烟似雾。 梵乐法音。 聒动天地。 百戏腾骧。 所在骈比。 名僧德众负锡为群。 信徒法侣持花成薮。 车骑填咽。 繁衍相倾。 时有西域胡沙门。 见此唱言佛国。 至永熙年中。 始诏国子祭酒邢子才为寺碑文。 子才河间人也。 志性通敏风情雅润。 下帷覃思。 温故知新。 文宗学府腾班马而孤上。 英规胜范凌许郭而独高。 是以衣冠之士辐辏其门。 怀道之宾去来满室。 昇其堂者。 若登孔氏之门。 沾其赏者。 犹听东吴之句。 籍甚当时。 声驰遐迩。 正光中解褐为世宗挽郎奉朝请。 寻进中书侍郎黄门。 子才洽闻博见无所不通。 军国制度罔不访。 及自王室不靖。 虎门业废。 后迁国子祭酒谟训上庠。 子才罚惰赏勤。 专心劝诱。 青领之生。 竟怀雅术。 洙泗之风。 兹焉复盛。 永熙年末。 以母老辞。 帝不许之。 子才恪请恳至。 辞泪俱下。 帝乃许之。 诏以光禄大夫。 归养私庭。 所生之处给事力五人。 岁一朝以备顾问。 王侯祖道若汉朝之送二疏。 暨皇居徙邺。 民讼殷繁。 前格后诏。 自相与夺。 法吏疑狱簿领成山。 乃勅子才与散骑常侍涅子升撰麟趾新制十五篇。 省府以之决疑。 州郡用为治本。 武定中。 除骠骑大将军西兖州刺史。 为政清静。 吏民安之。 后徵为中书令。 时戎马在郊。 朝廷多事。 国礼朝仪咸自子才出。 所製诗赋。 诏策章表。 碑颂赞记。 五百篇。 皆传于世。 隣国钦其模楷。 朝野以为美谈也。 大统寺。 在景明寺西即所谓利民里寺。 南有三公令史高显略宅。 每夜见赤光。 行于堂前。 如此者非一向光明所掘地丈余。 得黄金百斤。 铭云。 苏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 显略遂造招福寺。 人谓此地是苏秦旧宅。 当时元义秉政。 闻其得金就洛索之。 以二十斤与之。 衒之按。 苏秦时未有佛法。 功德者不必是寺。 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迹也。 东有秦太师公二寺。 在景明南一里。 西寺太后所立。 东寺皇姨所建。 并为父追福。 因以名之。 时人号为双女寺。 并门隣洛水。 林木扶疎布叶垂阴。 各有五层浮图一所。 高五十丈。 素綵布工。 比于景明。 至于六斋。 常有中黄门一人。 监护僧舍。 衬施供具。 诸寺莫及焉。 寺东有灵台一所。 基趾虽颓。 犹高五丈余。 即是汉武帝所立者。 灵台东辟雍。 是魏武所立者。 至我正光中。 造明堂于辟雍之西南。 上圆下方。 八窓四闼。 汝南王复造砖浮图于灵台之上。 孝昌初妖贼四侵。 州郡失据。 朝廷设募征。 格于堂之北。 从戎者。 拜旷掖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当时甲冑之士号明堂队。 时虎贲骆子渊者自云。 洛阳人。 昔孝昌年戍在彭城。 其同营人樊元宝得假还京。 子渊附书一封令达其家云。 宅在灵台南。 近洛河。 卿但是至彼。 家人自出相看。 元宝如其言。 至灵台南。 了无人家可问。 徙倚欲去。 忽见一老翁来。 问从何而来徬徨。 于此元宝具向道之。 老翁云。 是吾儿也。 取书引元宝入遂见。 馆阁崇宽屋宇佳丽。 坐命婢取酒。 须臾见婢抱一死小儿而过。 元宝初甚怪之。 俄而酒至色甚红。 香美异常。 兼设珍羞。 海陆具备。 饮讫辞还。 老翁送元宝出云。 后会难期。 以为悽恨。 别甚殷勤。 老翁还入。 元宝不复见其门巷。 但见高岸对水渌波东倾。 唯见一童子可年十五。 新溺死鼻中出血。 方知所饮酒是其血也。 及还彭城。 子渊已失矣。 元宝与子渊同戍三年。 不知是洛水之神也。 报德寺。 高祖孝文皇帝所立也。 为凭太后追福。 在开阳门外三里开阳门御道。 东有汉国子学堂。 堂前有三种字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 写春秋尚书二部。 作篆科斗隷三种字。 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 犹有十八碑。 余皆残毁。 复有石碑四十八枚。 亦表里隷书写周易尚书公羊礼记四部。 又读书碑一所。 并在堂前。 魏文帝作典论云碑。 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 高祖题为劝学里。 里有文觉三宝宁远三寺。 武定四年。 大将军迁石经于頴。 週回有园。 珍果出焉有大谷梨。 承光之柰。 承光寺亦多果木。 柰味甚美。 冠于京师。 劝学里东有延贤里。 里内有正觉寺。 尚书令王肃所立也。 肃字公懿。 琅琊人也。 伪齐雍州刺史奂之子也。 赡学多通。 才辞美茂。 为齐秘书丞。 太和十八年背逆归顺。 时高祖新营洛邑。 多所造制论。 肃博识旧事。 大有裨益。 高祖甚重之。 常呼王生延贤之名因肃立之。 肃在江南之日。 聘谢氏女为妻。 及至京师。 复尚公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 其诗曰本为箔上蚕。 今作机上丝。 得路逐胜去。 颇忆缠绵时。 公主代肃答谢云。 针是贯线物。 目中恒任丝。 得帛缝新去。 何能衲故时。 肃甚愧谢之色。 遂造正觉寺以憩之。 肃忆父非理受祸。 常有子胥报楚之意。 毕身素服不听乐。 时人以此称之。 肃初入国。 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 常饭鲫鱼羹。 渴饮茗汁。 京师士子道。 肃一饮一斗。 号为漏巵。 经数年已后。 肃与高祖殿会食。 羊肉酪粥甚多。 高祖怪之。 谓肃曰。 卿中国之味也。 羊肉何如鱼羹。 茗饮何如酪浆。 肃对曰。 羊者是陆产之最。 鱼者乃水族之长。 所好不同。 并各称珍。 以味言之甚是优劣。 羊比齐鲁大邦。 鱼比邾莒小国。 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高祖大笑因举酒曰。 三三横两两纵。 谁能辨之赐金锺。 御史中丞李彪曰。 沽酒老妪瓮注[土*瓦]。 屠儿割肉与称同。 尚书右丞甄琛曰。 吴人浮水自云。 工妓儿掷绝在虚空。 彭城王勰曰。 臣始解此字是习字。 高祖即以金锺赐彪。 朝廷服彪。 聪明有智。 甄琛和之亦速。 彭城王谓肃曰。 卿不重齐鲁大邦。 而爱邾莒小国。 肃对曰。 乡曲所美不得不好。 彭城王重谓曰。 卿明日顾我。 为卿设邾莒之食。 亦有酪奴。 因此复号茗饮为酪奴。 时给事中刘缟慕肃之风。 专习茗饮。 彭城王谓缟曰。 卿不慕王侯八珍。 好苍头水厄。 海上有逐臭之夫。 里内有学颦之妇。 以卿言之即是也。 其彭城王家有吴奴。 以此言戏之。 自是朝贵讌会。 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 唯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后萧衍子西丰侯萧正德归降。 时元义欲为之设茗。 先问卿于水厄多少。 正德不晓义意。 答曰下官生于水乡。 而立身以来。 未遭阳侯之难。 元义与举坐之客皆笑焉。 龙华寺。 广陵王所立也。 追圣寺。 北海王所立也。 并在报恩寺之东。 法事僧房比秦太上公。 京师寺。 皆种杂果。 而此三寺园林茂盛。 莫之与争。 宣阳门外四里。 至洛水上作浮桥。 所谓永桥也。 神龟中。 常景为汭颂。 其辞曰。 浩浩大川。 决决清洛。 导源熊耳。 控流巨壑。 纳穀吐伊。 贯周淹毫。 近达河宗。 远朝海若。 兆唯洛食。 实同土中。 上应张柳。 下据河嵩。 寒暑攸叶。 日月载融。 帝世光宅。 函下风。 前临少室。 却负太行。 制岩东邑。 峭峘西疆。 四险之地。 六达之庄。 恃德则固。 失道则亡。 详观古列考见丘坟。 乃禅乃革。 或质或文。 周余九列。 汉季三分。 魏风衰晚。 晋景彫曛。 天地发挥。 图书受命。 皇建有极。 神功无竞。 魏籙仰天。 玄符握镜。 玺运会昌。 龙图受命。 乃睠书轨。 永怀宝定。 敷兹景迹。 流美洪谟。 袭我冠冕。 正我神枢。 水陆兼会。 周郑交衢。 爰勒洛汭。 敢告中区。 南北两岸有华表。 举高二十丈。 华表上作凤凰。 似欲冲天势。 永桥以南圆丘以北。 伊洛之间。 夹御道有四夷馆。 道东有四馆。 一曰归正。 二曰归德。 三曰慕化。 四曰慕义。 吴人投国者处金陵馆。 三年已后赐宅归正里。 景明初。 伪齐建安王萧宝寅来降。 封会稽公。 为筑宅于归正里。 后进爵为齐王。 尚南阳长公主。 宝寅耻与夷人同列。 令公主启世宗。 求入城内。 世宗从之。 赐宅于永安里。 正光四年中。 萧衍子西丰矦萧正德来降。 处金陵馆。 为筑宅归正里。 正德舍宅为归正寺。 北夷来附者处燕然馆。 三年已后赐宅归德里。 正光元年蠕蠕至都。 久闾阿郍[肱-月+舟]来朝。 执事者莫知所处。 中书舍人常景议云。 咸宁中单于来朝。 晋世处之王公特进之下。 可班郍[肱-月+舟]蕃王仪同之间。 朝廷从其议。 又处之燕然馆。 赐宅归德里。 北夷酋长遣子入侍者。 常秋来春去。 避中国之热。 时人谓之雁臣。 东夷来附者处扶桑馆。 赐宅慕化里。 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 赐宅慕义里。 自葱岭已西。 至于大秦。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 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 因而宅者不可胜数。 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门巷修整阊阖填列。 青槐荫陌绿树垂庭。 天下难得之货。 咸悉在焉。 别立市于乐水南。 号曰四通市。 民间谓永桥市。 伊洛之鱼多于此卖。 士庶须脍。 皆诣取之。 鱼味甚美。 京师语曰。 洛鲤伊鲂贵于牛羊。 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 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罗国胡王所献。 皆施五綵屏风七宝坐。 床容数人。 真是异物。 常养象于乘黄曹。 象常坏屋败牆。 走出于外。 逢树即拔。 遇牆亦倒。 百姓惊怖。 奔走交驰。 太后遂徙象于此坊。 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 为逆贼万侯丑奴所获。 留于寇中。 永安末。 丑奴破始达京师。 庄帝谓侍中李或曰。 朕闻虎见狮子必伏。 可觅诚之。 于是诏近山郡县。 捕虎以送。 巩县山阳并送二虎一豹。 帝在华林园观之。 于是虎豹见狮子。 悉皆瞑目不敢仰视。 园中素有一育熊。 性甚驯。 帝令取试之。 虞人牵盲熊至。 闻狮子气惊怖跳踉。 曳锁而走。 帝大笑。 普泰元年广陵王即位。 诏曰。 禽兽囚之则违其性。 宜放还山林。 狮子亦令送归本国。 送狮子胡以波斯道远不可送达。 遂在路杀狮子而返。 有司糺劾罪以违旨论。 广陵王曰。 岂以狮子而罪人也。 遂赦之。 菩提寺。 西域胡人所立也。 在慕义里。 沙门达多发塚取甎。 得一人以进。 时太后与明帝在华林都堂。 以为妖异。 谓黄门侍郎徐纥曰。 上古以来颇有此事否。 纥曰。 昔魏时发塚得霍光女婿范明友。 家奴说汉朝废立。 与史书相符。 此不足为异也。 后令纥问其姓名。 死来几年。 何所饮食。 死者曰。 臣姓崔。 名涵。 字子洪。 博陵安平人也。 父名畅。 母姓魏。 家在城西阜财里。 死时年十五。 今满二十七。 在地十有二年。 常似醉卧无所食也。 时复游行。 或遇饭食。 如似梦中不甚辨了。 后即遣门下录事张秀携诣准财里。 访涵父母。 果得崔畅。 其妻魏氏。 秀携问畅曰。 卿有儿死否。 畅曰有息子涵年十五而死。 秀携曰为人所发。 今日苏活。 在华林园中。 主人故遣我来相问。 畅闻惊怖曰。 实无此儿。 向者谬言。 秀携还具以实陈闻。 后遣携送涵回家。 畅闻涵至门前。 起火手持刀。 魏氏把桃枝。 谓曰。 汝不须来。 吾非汝父汝非吾子。 急手速去。 可得无殃。 涵遂舍去游于京师。 常宿寺门下。 汝南王赐黄衣一具。 涵性畏日不敢仰视。 又畏水火及刀兵之属。 常走于达路遇疲则止不徐行也。 时人犹谓是鬼。 洛阳太市北奉终里。 里内之人多卖送死人之具及诸棺椁。 涵谓曰。 作柏木棺。 勿以桑木为欀。 人问其故。 涵曰。 吾在地下。 见人发鬼兵。 有一鬼诉称。 是柏棺应免主兵。 吏曰。 尔虽柏棺桑木为欀遂不免。 京师闻此柏木踊贵。 人疑卖棺者货。 涵发此等之言也。 高阳王寺。 高阳王雍之宅也。 在津阳门外三里御道西。 雍为尔朱荣所害也。 舍宅以为寺。 正光中。 雍为丞相。 给舆羽葆鼓吹虎贲班剑百人。 贵极人臣。 富兼山海。 居止第宅匹于帝宫。 白殿丹槛。 窈窕连亘。 飞簷反宇。 轇轕週通。 僮僕六千。 妓女五百。 隋珠照日。 罗衣从风。 自汉晋以来。 诸王豪侈未之有也。 出则鸣驺御道文物成行。 铙吹响发。 笳声哀转。 入则歌姬舞女击筑吹笙。 丝管迭奏。 连霄尽日。 其竹林鱼池。 侔于禁苑。 芳草如积珍木连阴。 雍嗜口味。 厚自奉养。 一日必以数万钱为限。 海陆珍羞。 方丈于前。 陈留侯李崇谓人曰。 高阳一日敌我千日。 崇为尚书令仪同三司。 亦当倾天下。 僮僕千人。 而性多俭悋。 恶衣麁食亦常无肉。 止有韭菹。 崇客李元佑语人云。 李令公一食十八种。 人问其故。 元佑曰。 二九一十八。 闻者大笑。 世人即以为讥骂。 雍薨后诸妓悉令入道。 或有嫁者。 美人徐月华善弹箜篌。 能为明妃出塞之曲歌。 闻者莫不动容。 永安中。 与卫将军源士康为侧室。 宅近青阳门。 徐鼓箜篌而歌。 哀声入云。 行路听者俄而成市。 徐常语士康曰。 王有二美姬。 一名修容。 二名艶姿。 并蛾眉皓齿洁貌倾城。 修容亦能。 为绿水歌。 艶姿善火凤舞。 并爱倾后室。 宠冠诸姬。 士原闻此。 遂常令徐鼓绿水火凤之曲焉。 高阳宅北有中甘里。 里内荀頴子文年十三。 幼而聪辨。 神情卓异。 虽黄琬文举无以加之。 正光初。 广宗潘崇和。 讲服氏春秋于城东昭义里。 子文摄齐北面就和受道。 时赵郡李才问子文曰。 荀生住在何处。 子文对曰。 僕住在中甘里。 才曰何徃。 曰徃城南。 城南有四夷馆。 才以此讥之。 子文对曰。 国阳胜地。 卿何怪也。 若言川涧伊洛峥嵘。 语其旧事灵台石经。 招提之美。 报德景明。 当世富贵。 高阳广平。 四方风俗。 万国千城。 若论人物有我无卿。 才无以对之。 崇和曰。 汝頴之士利如锥。 燕赵之士钝如锤。 信非虚言也。 举学皆笑焉。 崇虚寺在城西。 即汉之跃龙阁也。 延熹九年。 桓帝祠老子于跃龙。 园室华盖之座。 用郊天之乐。 此其地也。 高祖迁京之始。 以地给民。 憩者多见妖怪。 是以人皆去之。 遂立寺焉。 洛阳城南伽蓝记卷第三洛阳城西伽蓝记卷第四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冲觉寺。 太傅清河王怿舍宅所立也。 在西明门外一里御道北。 怿亲王之中最有名行。 世宗爱之。 特隆诸弟。 延昌四年世宗崩。 怿与高阳王雍.广平王怀。 并受遗诏。 辅翼孝明。 时帝始年六岁。 太后代总万机。 以怿名德茂亲体道居正。 事无大小多谘询之。 是以熙平神龟之际。 势倾人主。 第宅丰大。 踰于高阳。 西北有楼。 出凌云台。 俯临朝市。 目极京师。 古诗所谓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者也。 楼下有儒林馆.退宾堂。 形製并如清暑殿。 土山钧台。 冠于当世。 斜峯入牖。 曲沼环堂。 树响飞嘤。 堦丛花药。 怿爱宾客。 重文藻。 海内才子莫不辐辏。 府僚臣佐并选隽俊。 至于清晨明景骋望南台。 珍羞具设。 琴笙并奏。 芳醴盈罍。 佳宾满席。 使梁王愧兔园之游。 陈思惭雀台之燕。 正光初元义秉权闭太后于后宫。 薨怿于下省。 孝昌元年太子还总万机。 追赠怿太子太师太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假黄钺给九旒。 鸾辂黄屋。 左纛轀輬车前后部羽葆。 鼓吹虎贲班剑百人。 輓歌二部。 葬礼依晋安平王孚故事。 諡曰文献。 图怿像于建始殿。 拔清河国令韩子熙为黄门侍郎。 从王国三卿为执戟者。 近代所无也。 为文献追福。 建五层浮图一所。 工作与瑶光寺相似也。 宣忠寺。 侍中司州牧城阳王所立也。 在西阳门外一里御道南。 永康中。 北海入洛。 庄帝北巡。 自余诸王各怀二望。 唯徽独从庄帝。 至长子城。 大兵阻河。 雌雄未决。 徽愿入洛阳。 舍宅为寺。 及北海败散国道重晖。 遂舍宅焉。 永安末庄帝谋杀尔朱荣。 恐事不果请计于徽。 徽曰。 以生太子为辞。 荣必入朝。 因以毙之。 庄帝曰。 后怀孕于十月。 今始九月可尔已不。 徽曰。 妇生产子有延月者。 有少月者。 不足为怪。 帝纳其谋。 遂唱生太子。 遣徽特至太原王第。 告云皇储诞育。 值荣与上党王天穆博戏。 徽脱荣帽。 劝舞盘旋。 徽素大度量。 喜怒不形于色。 绕殿内外欢叫。 荣遂信之。 与穆并入朝。 庄帝闻荣来不觉失色。 中书舍人温子升曰。 陛下色变。 帝连索酒饮之。 然后行事。 荣穆既诛。 拜徽太师司马。 余官如故。 典统禁兵。 偏被委任。 及尔朱兆擒庄帝。 徽投前洛阳令寇祖仁。 祖仁一门刺史皆是徽之将。 少有旧恩故往投之。 祖仁谓子弟等曰。 时闻尔朱兆募城阳王甚重。 擒获者千户侯。 今日富贵至矣。 遂斩送之。 徽初投祖仁家。 齎金一百斤马五十匹。 祖仁利其财货。 故行此事。 所得金马。 缌亲之内均分之。 所谓匹夫无罪怀壁其罪信矣。 兆得徽首。 亦不勳赏祖仁。 兆忽梦。 徽云。 我有黄金二百斤马一百匹。 在祖仁家。 卿可取之。 兆悟觉即自思量。 城阳禄位隆重。 未闻清贫。 常自入其家採掠。 本无金银。 此梦或真。 至晓掩祖仁。 徵其金马。 祖仁谓人密告。 望风欵服云。 实得金一百斤马五十匹。 兆疑其藏隐。 依梦徵之。 祖仁诸房素有金三十斤马五十匹。 尽送致兆。 犹不充数。 兆乃发怒捉祖仁。 悬首高树。 大石坠足鞭捶之。 以及于死。 时人以为交报。 杨衒之云。 崇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祸之门殃所毕集。 祖仁负恩反噬。 贪货杀徽。 徽即託梦增金马。 假手于兆。 还以毙之。 使祖仁备经楚挞穷其涂炭。 虽魏侯之笞田蚡。 秦主之刺姚苌。 以此论之。 不能加也。 宣忠寺。 东王典御寺阉官杨王桃汤所立也。 时阉官伽蓝皆为尼寺。 唯桃汤所建僧寺。 世人称之英雄。 门有三层浮屠一所。 工踰昭义。 宦者招提最为入室。 至于六斋。 常击鼓歌舞也。 白马寺。 汉明帝所立也。 佛入中国之始寺。 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 帝梦金神长大六项背日月光明。 金神号曰佛。 遣使向西域求之。 乃得经像焉。 时白马负而来。 因以为名。 明帝崩。 起祇洹于陵上。 自此从后。 百姓塚上或作浮图焉。 寺上经函。 至今犹存。 常烧香供养之。 经函时放光明耀于堂宇。 是以道俗礼敬之。 如仰真容。 浮屠前柰林蒲萄异于余处。 枝叶繁衍。 子实甚大。 柰林实重七斤。 蒲萄实伟于枣。 味并殊美冠于中京。 帝至熟时常诣取之。 或复赐宫人。 宫人得之。 转饷亲戚。 以为奇味。 得者不敢辙食。 乃历数家。 京师语曰。 白马甜榴一实直牛。 有沙门宝公者。 不知何处人也。 形貌丑陋。 心机通达。 过去未来预覩三世。 发言似谶不可解。 事过之后始验其实。 胡太后闻之问以世事。 宝公曰。 把粟与鸡呼朱朱。 时人莫之能解。 建义元年。 后为尔朱荣所害。 始验其言。 时亦有洛阳人赵法和。 请占早晚当有爵否。 宝公曰大竹箭不须羽。 东厢屋急手作。 时不晓其意。 经十余日。 法和父丧。 大竹者杖。 东厢屋者倚庐。 造十二辰歌。 终其言也。 宝光寺。 在西阳门外御道北。 有三层浮图一所。 以石为基。 形製甚古。 画工凋刻。 隐士赵逸见而叹曰。 晋朝石塔寺今为宝光寺也。 人问其故。 逸曰。 晋朝三十二寺。 尽皆湮灭。 唯此寺独存。 指园中一处曰。 此是浴室。 前五步。 应有一井。 众僧掘之。 果得屋及井焉。 井虽填塞砖口如初。 浴堂下犹有石数十枚。 当时园池平衍。 果菜葱青。 莫不叹息焉。 园中有一海。 号咸池。 葭菼被岸。 菱荷覆水。 青松翠竹。 罗生其旁。 京邑士子。 至于良辰美日。 休沐告归。 徵友命朋。 来游此寺。 雷车接轸。 羽盖成阴。 或置酒林泉。 题诗花圃。 折藕浮瓜。 以为兴适。 普泰末。 雍西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总士马于此寺。 寺门无何都崩。 天光见而恶之。 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 法云寺。 西域乌场国胡沙门僧摩罗所立也。 在宝光寺西。 隔牆并门。 摩罗聪慧利根。 学穷释氏。 至中国即晓魏言隷书。 凡闻见无不通解。 是以道俗贵贱同归仰之。 作祇洹寺一所。 工制甚精。 佛殿僧房皆为胡饰。 丹素炫彩金玉垂辉。 摹写真容。 似丈六之见鹿苑。 神光壮丽。 若金刚之在双林。 伽蓝之内花果蔚茂。 芳草蔓合。 嘉木被庭。 京师沙门好胡法者。 皆就摩罗受持之。 戒行真苦难可揄扬。 秘咒神验。 阎浮所无。 咒枯树能生枝叶。 咒人变为驴马。 见之莫不忻怖。 西域所齎舍利骨及佛牙经像皆在此寺。 寺北有侍中尚书令临淮王彧宅。 彧博通典籍。 辨慧清恬。 风仪详审。 容止可观。 至三元肇庆。 万国齐珍。 金蝉曜首。 宝玉鸣腰。 负荷执笏。 逶迤複道。 观者忘疲。 莫不叹服。 彧性爱林泉。 又重宾客。 至于春风扇扬。 花树如锦。 晨食南馆。 夜游后园。 僚寀成群。 俊民满席。 丝桐发响。 羽觞流行。 诗赋并陈。 清言乍起。 莫不饮其玄奥。 忘其褊郄焉。 是以入彧室者谓登仙也。 荆州秀才张裴裳为五言。 有清拔之句云。 异秋花共色。 别树鸟同声。 彧以蛟龙锦赐之。 亦有得绯紬绯绫者。 唯河东。 裴子明为诗不工。 罚酒一石。 子明八日而醉眠。 时人譬之山涛。 及尔朱兆入京师。 彧为乱兵所害。 朝野痛惜焉。 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 周回八里市南有皇女台。 汉大将军梁冀所造。 犹高五丈余。 景明中。 比丘道恒立灵僊寺于其上。 台西有河阳县台。 中有侍中侯刚宅。 市西北有土山鱼池。 亦冀之所造。 即汉书所谓。 採土筑山十里。 九坂以象二崤者。 市东有通商达货二里。 里内之人。 尽皆工巧屠贩为生。 资财巨万。 有刘宝者最为富室。 州郡都会之处。 皆立一宅。 各养马一匹。 至于盐粟。 贵贱市价高下所在一例。 舟车所通足迹所履。 莫不商贩焉。 是以海内之货咸萃其庭。 产匹铜山家藏金穴。 宅宇踰制楼观出云。 车马服饰拟于王者。 市南有调音乐律二里。 里内之人。 丝竹讴歌。 天下妙伎出焉。 有田僧超者善吹笳。 能为壮士歌项羽吟。 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 正光末。 高平失据虐吏充斥。 贼帅万侯丑奴寇暴泾岐之间。 朝廷为旱食。 延伯总步骑五万讨之。 延伯出师于洛阳城西张方桥。 即汉之夕阳亭也。 时公卿祖道车骑成列。 延伯危冠长剑。 耀武于前。 僧超吹壮士笛曲于后。 闻之者懦夫成勇。 剑客思奋。 延伯胆略不群。 威名卓着。 为国展力。 二十余年。 攻无全城战无横阵。 是以朝廷倾心送之。 延伯每临场令僧超为壮士声。 甲冑之士踊跃单马入阵。 旁若无人。 勇冠三军。 威镇戎竪。 二年之间献捷相继。 丑奴募善射者射僧超亡。 延伯悲惜哀恸。 左右谓伯牙之失钟子期不能过也。 后延伯为流矢所中。 卒于军中。 于是五万之师。 一时溃散。 市西有退酤治觞二里。 里内之人。 多酝酒为业。 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 季夏六月时暑赫晞以甖贮酒暴于日中。 经一旬其酒不动。 饮之香美。 而醉经月不醒。 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 远相饷馈。 踰于千里。 以其远至。 号曰鹤觞。 亦名骑驴酒。 永熙年中。 南青州刺史毛鸿宾齎酒之蕃。 逢路贼。 盗饮之即醉。 皆被擒获。 因复命擒姦酒游侠。 语曰。 不畏张弓拔刀。 唯畏白堕春醪。 市北慈孝奉终二里。 里内之人。 以卖棺椁为业。 赁轜车为事。 有輓歌。 孙岩娶妻三年。 不脱衣而卧。 岩因怪之。 伺其睡。 阴解其衣。 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 岩惧而出之。 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 隣人逐之。 变成一狐。 追之不得。 其后京邑被截发者一百三十余人。 初变妇人衣服靓粧。 行路人见而悦。 近之皆被截发。 当时有妇人着綵衣者。 人皆指为狐魅。 熙平二年四月有此至秋乃止。 别有准财金肆二里。 富人在焉。 凡此十里。 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 层楼对出。 重门启扇。 阁道交通。 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 奴婢缇衣。 五味八珍。 僕隷毕口。 神龟年中。 以工商上僭不听金银锦绣。 虽立此制竟不施行。 准财里内有开善寺。 京兆人韦英宅也。 英早卒。 其妻梁氏不治丧而嫁。 更约河内人向子集为夫。 虽云改嫁仍居英宅。 英闻梁氏嫁。 白日来归乘马将数人。 至于庭前呼曰阿梁卿忘我也。 子集惊怖张弓射之。 应弦而倒。 即变为桃人。 所骑之马亦变为茅马。 从者数人尽化为蒲人。 梁氏惶惧舍宅为寺。 南阳人侯庆有铜像一躯。 可高丈余。 庆有牛一头。 拟为金色。 遇急事。 遂以牛他用之。 经二年庆妻马氏忽梦此像。 谓之曰。 卿夫妇负我。 金色久而不偿。 今取卿儿丑多以偿金色焉。 悟觉心不遑安至晓。 丑多得病而亡。 庆年五十。 唯有一子悲哀之。 声感于行路。 丑多亡日。 像自然金色。 光照四隣。 一里之内咸闻香气。 僧俗长幼皆来观覩。 尚书右僕射元稹。 闻里内频有怪异。 遂改准财为齐谐里也。 自退酤以西。 张方沟以东。 南临洛水。 北达芒山。 其间东西二里。 南北十五里。 并名为寿丘里。 皇宗所居也。 民间号为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 百姓殷阜。 年登俗乐。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 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 擅山海之富。 居川林之饶。 争修园宅。 互相夸竞。 崇门丰室。 洞户连房。 飞馆生风。 重楼起雾。 高台芳树家家而筑。 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 常与高阳争衡。 造文柏堂。 形如徽音殿。 置玉丼金罐。 以金五色绩为绳。 妓女三百人。 尽皆国色。 有婢朝云善吹箎。 能为团扇歌垄上声。 琛为秦州刺史。 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 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箎而乞。 诸羌闻之悉皆流涕。 迭相谓曰。 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 即相率归降。 秦民语曰。 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箎。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 遣使向西域求名马。 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 号曰追风赤骥。 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 皆有名字。 以银为槽。 金为锁环。 诸王服其豪富。 琛语人云。 晋室石崇乃是庶姓。 犹能雉头狐腋画卯凋薪。 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造迎风馆。 于后园窓户之上。 列钱青琐。 玉凤[衔-金+缶]铃。 金龙吐佩。 素柰朱李枝条入簷。 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 金瓶银瓮百余口。 瓯檠盘盒称是。 自余酒器。 有水晶钵。 玛瑙琉璃碗。 赤玉巵数十枚。 作工奇妙。 中土所无。 皆从西域而来。 又陈女乐及诸名马。 复引诸王按行府库。 锦罽珠玑。 氷罗雾縠。 充积其内。 綉缬油绫丝綵越葛。 钱绢等。 不可数计。 琛忽谓章武王融曰。 不恨我不见石崇。 恨石崇不见我。 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 见之惋叹。 不觉生疾还家。 卧三日不起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 卿之财产应得抗衡。 何为叹羡以至于此。 融曰。 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融。 谁知河间瞻之在前。 继咲曰。 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 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 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于时国家殷富。 库藏盈溢。 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 朝臣莫不称力而去。 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 性蹶倒伤裸。 侍中崔光止取两匹。 太后问侍中何少。 对曰。 臣有两手。 唯堪两匹所获多矣。 朝贵服其清廉。 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 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寿丘里闾列刹相望。 祇洹郁起宝塔高凌。 四月初八日。 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 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 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 入其后园。 见沟渎蹇产。 石磴礁嶢朱荷出也。 绿萍浮水。 飞梁跨阁。 树出云。 咸皆唧唧。 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追光寺。 侍中尚书令东平王略之宅也。 略生而岐嶷。 幼则老成。 博洽群书。 好道不倦。 神龟中。 为黄门侍郎。 元义专政虐加宰辅。 略密与其兄相州刺史中山王熙欲起义兵问罪君侧雄规不就衅起同谋。 略兄弟四人并罹涂炭。 唯略一身逃命江右。 萧衍素闻略名。 见其器度宽雅文学优瞻。 甚敬重之。 谓曰。 洛中如王者几人。 略对曰。 臣在本朝之日。 承乏摄官。 至于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鸳鸾接翼杞梓成阴。 如臣之比赵咨所云。 车载斗量不可数尽。 衍大笑。 乃封略为中山王。 食邑千户。 仪比王子。 又除宣城太守。 给鼓次一部剑卒千人。 略为政清肃。 甚有治声。 江东朝贵侈于矜尚。 见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 寻迁信武将军衡州刺史。 孝昌元年。 明帝宥吴人江革。 请略归国。 江革者萧衍之大将也。 萧衍谓曰。 朕宁失江革不得无王。 略曰。 臣遭家祸难。 白骨未收。 乞还本朝叙录存没。 因即悲泣。 衍哀而遣之。 乃赐钱五百万。 金二百斤。 银五百斤。 锦绣宝玩之物不可称数。 亲帅百官送于江上。 作五言诗。 赠者百余人。 凡见礼敬如亲比。 略始济淮。 明帝拜略侍中义阳王。 食。 邑千户。 略至阙。 诏曰。 昔刘苍好善利建东平。 曹植能文大启陈国。 是用声彪盘石义郁维城。 侍中义阳王略体自藩华。 门勳夙着内润外朗。 兄弟伟如既见义亡家捐生殉国。 永言忠烈何日忘之。 往虽弛担为梁。 今便言旋阙下。 有志有节。 能始能终。 方传美丹青。 悬诸日月。 略前未至之日即心立称。 故封义阳。 然国既边地。 寓食他邑。 求之二三未为尽善。 宜比德均封追芳曩烈。 可改封东平王。 户数如前。 寻进尚书令仪同三司。 领国子祭酒侍中如故。 略从容闲雅。 本自天资。 出南入北转复高迈。 言论动止朝野师模。 建义元年薨于河阴。 赠太保。 諡曰文贞。 嗣王景式舍宅为此寺。 融觉寺。 清河文献王怿所立也。 在阊阖门外御道南。 有五层浮图一所。 与冲觉寺齐等。 佛殿僧房充溢一里。 比丘昙谟最善于禅学。 讲涅槃花严。 僧徙千人。 天竺国胡沙门菩提流支见而礼之号为菩萨。 流支解佛义知名。 西土诸夷号为罗汉。 晓魏言及隷书。 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 虽石室之写金言。 草堂之传真教。 不能过也。 流支读昙谟最大乘义章。 每弹指赞叹唱言微妙。 即为胡书写之传之。 于西域沙门常东向遥礼之。 号昙谟最为东方圣人。 大觉寺。 广平王怀舍宅也。 在融觉寺西一里许。 北瞻芒岭。 南眺洛汭。 东望宫阙。 西顾旗亭。 禅皋显敞。 实为胜地。 是以温子升碑云。 面水背山。 左朝右市是也。 环所居之堂上置七佛。 林池飞阁比之景明。 至于春风动树。 则兰开紫叶。 秋霜降草。 则菊吐黄花。 名僧大德寂以遣烦。 永熙年中平阳王即位。 造砖浮图一所。 是土石之工穷精极丽。 诏中书舍人温子升以为文也。 永明寺。 宣武皇帝所立也。 在大觉寺东。 时佛法经像盛于洛阳。 异国沙门咸来辐辏。 负锡持经。 适兹药土。 世宗故立此寺以憩之。 房庑连亘一千余间。 庭列修竹。 簷拂高松。 奇花异草。 骈阗堦砌。 百国沙门三千余人。 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 尽天地之西垂。 绩纺百姓野居。 邑屋相望。 衣服车马。 拟仪中国。 南中有歌营国。 去京师甚远。 风土隔绝。 世不与中国交通。 虽二汉及魏亦未曾至也。 今始有沙门焉子善提拔陀。 自云北行一月日。 至勾稚国。 北行十一日至孙典国。 从孙典国北行三十日至扶南国。 方五千里。 南夷之国最为强大。 民户殷多。 出明珠金玉及水精珍异。 饶槟榔。 从扶南国北行一月至林邑国。 出林邑入萧衍国。 拔陀至杨州岁余。 随杨州比丘法融。 来至京师。 沙门问其南方风俗。 拔陀云。 古有奴调国。 乘四轮马为车。 斯调国出火浣布。 以树皮为之。 其树入火不燃。 凡南方诸国。 皆因城廓而居。 多饶珍丽。 民俗淳善。 质直好义。 亦与西国大秦安息身毒诸国交通往来。 或三方四方浮浪乘风。 百日便至。 率奉佛教。 好生恶杀。 寺西有宜牛里。 里内有陈留王景皓侍中安定公胡元吉等二宅。 景皓者河内刺史陈留庄王祚之子。 立性虚豁。 少有大度。 爱人好事。 待物无遗。 夙善玄言道家之业。 遂舍半宅安置佛徒。 演唱大乘数部并进。 京师大德超光[日*延]荣四法师三藏胡沙门菩提流支等咸预其席。 诸方伎术之士莫不归赴。 时有奉朝请孟仲晖者。 武城人也。 父宾金城太守。 晖志性聪明。 学兼释氏。 四谛之义穷其旨归。 恒来造第与沙门论议。 时号为玄宗先生。 晖遂造人中夹贮像一躯。 相好端严。 希世所有。 置皓前厅须臾弥宝坐。 永安二年中。 此像每夜行绕其坐。 四面脚迹隐地成文。 于是士庶异之。 咸来观瞩。 由是发心者亦复无量。 永熙三年秋。 忽然自去。 莫知所之。 其年冬而京师迁邺。 武定五年晖为洛州开府长史。 重加採访。 寥无影迹。 出阊阖门城外七里。 长分桥。 中朝时。 以穀水浚急注于城下多坏民家。 立石桥以限之。 长则分流入洛。 故名曰长分桥。 或云。 晋河间王在长安。 遣张方征长沙王。 营军于此。 因为张方桥也。 未知孰是。 今民间讹语。 号为张夫人桥。 朝士送迎多在此处。 长分桥西有千金堰。 计其水利日益千金。 因以为名。 昔都水使者陈勰所造。 令备夫一千岁恒修之。 洛阳城西伽蓝记卷第四洛阳城北伽蓝记卷第五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禅虚寺。 在大夏门御道西。 寺前有阅武场。 岁终农隙。 甲士习战。 千乘万骑常在于此。 有羽林马僧相善觝角。 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 虎贲张车。 掷刀出楼一丈。 帝亦观戏在楼。 恒令二人对为角戏。 中朝时。 宣武场大夏门东北。 今为光风园。 苜蓿生焉。 凝圆寺。 阉官济州刺史贾璨所立也。 在广莫门外一里御道东。 所谓永平里也。 注即汉太上王广处。 迁京之初创居此里。 值母亡舍以为寺。 地形高显。 下临城阙。 房庑精丽。 竹柏成林。 实是净行息心之所也。 王公卿士来游观。 为五言者不可胜数。 洛阳城东北有上高景。 殷之顽民所居处也。 高祖名闻义里。 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 迭相几刺竟皆去之。 唯有造瓦者止其内。 京师瓦器出焉。 世人歌曰。 洛阳城东北上高里。 殷之顽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瓮子。 人皆弃去住者耻。 唯冠军将军郭文远游憩其中。 堂宇园林匹于邦君。 时陇西李元谦乐双声语。 常经文远宅前过。 见其门阀华美。 乃曰。 是谁第宅过佳。 婢春风出曰。 郭冠军家。 元谦曰。 凡婢双声。 春风曰。 儜奴慢骂。 元谦服婢之能。 于是京邑翕然传之闻义里。 有炖煌人宋云宅。 云与惠生俱使西域也。 神龟元年十一月冬。 太后遣崇立寺比丘惠生。 向西域取经。 凡得一百七十部。 皆是大乘妙典。 初发京师西行四十日至赤岭。 即国之西彊也。 皇魏关防正在于此。 赤岭者不生草木。 因以为名。 其山有鸟鼠同穴。 异种共类。 鸟雄鼠雌共为阴阳。 即所谓鸟鼠同穴。 发赤岭西行二十三日。 渡流沙至土谷浑国。 路中甚寒。 多饶风雪。 飞沙走砾。 举目皆满。 唯吐谷浑城左右煖于余处。 其国有文字。 况同魏。 风俗政治多为夷法。 从土谷浑西行三千五百里至鄯善城。 其城自立王为土谷浑所吞。 今城是土谷浑第二息宁西将军总部落三千。 以御西胡。 从鄯善西行一千六百四十里至左末城。 城中居民可有百家。 土地无雨。 决水种麦。 不知用牛耒耜而田。 城中国佛与菩萨乃无胡貌。 访古老云。 是吕光伐胡所作。 从左末城西行一千二百七十五里至末城。 城傍花果似洛阳。 唯土屋平头为异也。 从末城西行二十二里至捍[(序-予+林)/女]城。 南十五里有一大寺。 三百余众僧。 有金像一躯。 举高丈六。 仪容超绝。 相好炳然。 面恒东立不肯西顾。 父老传云。 此像本从南方腾空而来。 于阗国王亲见礼拜载像归。 中路夜宿。 忽然不见。 遣人寻之。 还来本处。 即起塔封四百户供洒扫。 户人有患。 以金箔贴像。 所患处即得除愈。 后人于像边造丈六像者。 及诸宫塔乃至数千。 悬綵幡盖亦有万计。 魏国之幡过半矣。 幅上隷书云。 太和十九年。 景明二年。 延昌二年。 唯有一幅。 观其年号。 是姚秦时幡。 从捍[(序-予+林)/女]城西行八百七十八里至于阗国。 王头着金冠似鸡。 帻头后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 威仪有鼓角金钲弓箭一具。 戟二枝槊五张。 左右带刀不过百人。 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 与丈夫无异。 死者以火焚烧。 收骨葬之。 上起浮图。 居丧者剪发噼面为哀戚。 发长四寸。 即就平常。 唯王死不烧。 置之棺中。 远葬于野。 立庙祭祀。 以时思之。 于阗王不信佛法。 有商将一比丘石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 向王伏罪云。 今辄将吴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 王闻忽怒即往看毗卢旃。 旃语王曰。 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图一躯。 使王祚永隆。 王言令我见佛当即从命。 毗卢旃鸣锺告佛。 即遣罗睺罗变形为佛。 从空而现真容。 王五体投地。 即于杏树下置立寺舍。 画作罗睺罗像。 忽然自灭。 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 令覆瓮之影恒出屋外。 见之者无不回向。 其中有辟支佛靴。 于今不烂。 非皮非莫能审之。 桉于阗境东西不过三千余里。 神龟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入朱驹波国。 人民山居。 五穀甚丰。 食则麵麦。 不立屠杀。 食肉者以自死肉。 风俗言音与于阗相似。 文字与波罗门同。 其国疆界可五日行遍。 八月初入汉盘陀国界。 西行六日登葱岭山。 复西行三日至钵盂城。 三日至不可依山。 其处甚寒冬夏积雪。 山中有池。 毒龙居之。 昔有商人。 止宿池侧。 值龙忿怒。 咒杀商人。 盘陀王闻之。 舍位与子。 向乌场国。 学婆罗门咒。 四年之中尽得其术。 还复王位复咒池龙。 龙变为人悔过向王。 即徙之葱岭山去此池二千余里。 今日国王十三世祖。 自此以西山路欹侧。 长坂千里。 悬崖万仞。 极天之阻。 实在于斯。 太行孟门匹兹非险崤关壠坂方此则夷。 自发葱岭步步渐高。 如此四日。 乃得至岭。 依约中下实半天矣。 汉盘陀国正在山顶。 自葱岭已西水皆西流。 世人云是天地之中。 人民决水以种。 闻中国田待雨而种。 笑曰。 天何由可共期也。 城东有孟津河。 东北流向沙勒。 葱岭高峻不生草木。 是时八月天气已冷。 北风驱雁。 飞雪千里。 九月中旬入钵和国。 高山深谷嶮道如常。 国王所住因山为城。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 地土甚寒。 窟穴而居。 风雪劲切。 人畜相依。 国之南界有大雪山。 朝融夕结。 望若玉峯。 十月之初至喝哒国。 土田庶衍。 山泽弥望。 居无城郭。 游军而治。 以毡为屋。 随逐水草。 夏则随凉。 冬则就温。 乡土不识文字。 礼教俱阙。 阴阳运转莫知其度。 年无盈闰。 月无大小。 用十二月为一岁。 受诸国贡献。 南至牒罗。 北尽勅勤。 东被于阗。 西及波斯。 四十余国。 皆来朝贺。 王张大[叠*毛]帐。 方四十步。 周回以氍毺为壁。 王着锦衣坐金床。 以四金凤凰为床脚。 见大魏使人再拜跪。 受诏书。 至于设会。 一人唱则客前后唱则罢会。 唯有此法。 不见音乐。 喝哒国王妃亦着锦衣。 垂地三尺。 使人擎之。 头带一角长八尺。 奇长三尺。 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 王妃出则与之。 入坐金床。 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 自余大臣妻皆随。 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 状似宝盖。 观其贵贱亦有服章。 四夷之中最为强大。 不信佛法。 多事外神。 杀生血食。 器用七宝。 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按喝哒国去京师二万余里。 十一月初入波斯国。 境土甚狭。 七日行过。 人民山居。 资业穷煎。 风俗凶慢。 见王无礼。 国王出入从者数人。 其国有水。 昔日甚浅。 后山崩截流。 变为二池。 毒龙居之。 多有灾异。 夏喜暴雨。 冬则积雪。 行人由之多致难艰。 雪有白光照耀人眼。 令人闭目茫然无见。 祭祀龙王。 然后平复。 十一月中旬入赊弥国。 此国渐出葱岭。 土田嶢崅。 民多贫困。 峻路危道。 人马仅通。 一直一道。 从钵卢勒国向乌场国。 銕锁为桥。 县虚为渡。 下不见底。 旁无挽捉。 倐忽之间投躯万仞。 是以行者望风谢路耳。 十二月初入乌场国。 北接葱岭。 南连天竺。 土气和暖。 地方数千。 民物殷阜。 匹临淄之神州。 原田膴膴。 等咸阳之上土。 鞞罗施儿之所。 萨埵投身之地。 旧俗虽远土风犹存。 国王精食菜食长斋。 晨夜礼佛。 击鼓吹贝。 琵琶箜篌笙箫备有。 日中已后。 始治国事。 假有死罪不立杀刑。 唯从空山任其饮啄事涉疑似。 以药服之。 清浊则验。 随事轻重。 当时即决。 土地肥美人物丰饶。 百穀尽登五果繁熟。 夜闻锺声。 遍满世界。 土饶异花。 冬夏相接。 道俗採之。 上佛供养。 国王见宋云。 云大魏使来。 膜拜受诏书。 闻太后崇奉佛法。 即面东合掌。 遥心顶礼。 遣解魏语人问宋云曰。 卿是日出人也。 宋云答曰。 我国东界。 有大海水日出其中。 实如来旨。 王又问曰。 彼国出圣人否。 宋云具说周孔庄老之德。 次序蓬莱山上银阙金堂。 神僊圣人并在其上。 说管辂善卜华陀治病左慈方术。 如此之事分别说之。 王曰。 若如卿言即是佛国。 我当命终愿生彼国。 宋云于是与惠生出城外。 寻如来教迹。 水东有佛晒衣处。 初如来在乌场国行化。 龙王瞋怒兴大风雨。 佛僧迦梨表里通湿。 雨止佛在石下东面而坐晒袈裟。 年岁虽久彪炳若新。 非直条缝明见至于细缕亦新。 乍往观之。 如似未彻。 假令刮削其文转明。 佛坐处及晒衣所并有塔记。 水西有池。 龙王居之。 池边有一寺。 五十余僧。 龙王每作神变。 国王祈请以金玉珍宝。 投之池中。 在后涌出令僧取之。 此寺衣食待龙而济。 世人名曰龙王寺。 王城北八十里有如来履石之迹。 起塔笼之。 履石之处若水践泥量之不定。 或长或短。 今立寺。 可七十余僧。 塔南二十步有泉石。 佛本清净嚼杨枝植地。 即生今成大树。 胡名曰婆楼。 城北有陀罗寺。 佛事最多。 浮图高大。 僧房逼侧周匝。 金像六千躯。 王年常大会。 皆在此寺。 国内沙门咸来云集。 宋云惠生见彼比丘戒行精苦。 观其风范特加恭敬。 遂舍奴婢二人。 以供洒扫。 去王城东南山行八日。 如来苦行投身饿虎之处。 高山笼嵸危岫入云。 嘉木灵芝丛生其上。 林泉婉丽花綵曜目。 宋云与惠生割舍行资。 于山顶造浮图一所。 刻石隷书铭魏功德。 山有收骨寺。 三百余僧。 王城南一百余里有如来。 昔作摩休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处。 阿育王起塔笼之。 举高十丈。 析骨之处。 髓流着石。 观其脂色。 肥腻若新。 王城西南五百里。 有善持山。 甘泉美果。 见于经记。 山谷和暖。 草木冬青。 当时太簇御辰温炽已扇。 鸟鸣春树。 蝶舞花丛。 宋云远在绝域。 因瞩此芳景。 归怀之思独轸中膓。 遂动旧疹。 缠绵经月。 得婆罗门咒。 然后平善。 山项东南有太子石室。 一口两房。 太子室前十步有大方石。 云太子常坐其上。 阿育王起塔记之。 塔南一里太子草菴处。 去塔一里。 东北下山五十步。 有太子男女绕树不去。 婆罗门以杖鞭之。 流血洒地处。 其树犹存。 洒血之地。 今为泉水。 室西三里。 天帝释化为师子。 当路蹲坐。 遮嫚[女*去]之处。 石上毛尾爪迹。 今悉炳然。 阿周陀窟。 及门子供养盲父母处。 皆有塔记。 山中有昔五百罗汉床。 南北两行相向坐处。 其次第相对。 有大寺僧徒二百人。 太子所食。 泉水北有寺。 恒以驴数头运粮上山。 无人驱逐自然往还。 寅发午至。 每及冲飡。 此是护塔神渥婆僊使之然。 此寺昔日有沙弥。 常除灰目入神定。 维那輓之。 不觉皮连骨离。 渥婆僊代沙弥除灰处。 国王与渥婆僊立庙图。 其形像以金傅之。 隔山岭有婆姦寺。 夜叉所造。 僧徒八十人。 云罗汉夜叉常来供养。 洒扫取薪。 凡俗比丘不得在寺。 大魏沙门道荣至此礼拜而去。 不敢留停。 至正光元年四月中旬入乾陀罗国。 土地亦与乌场国相似。 本名业波罗国。 为喝哒所灭。 遂立勅勤为王。 治国以来已经二世。 立性凶暴。 多行杀戮。 不信佛法。 好祀鬼神。 国中人民悉是婆罗门种。 崇奉佛教。 好读经典。 忽得此王深非情愿。 自恃勇力与罽宾争境。 连兵战斗已历三年。 王有斗象七百头。 一负十人。 手持刀楂象鼻缚刀。 与敌相击。 王常停境上终日不归。 师老民劳百姓嗟怨。 宋云诣军通诏书。 王凶慢无礼。 坐受诏书。 宋云见其远夷不可制。 任其倨傲莫能责之。 王遣传事谓宋云曰。 卿涉诸国。 经过险路。 得无劳苦也。 宋云答曰。 我皇帝深味大乘远求经典。 道路虽险。 未敢言疲。 大王亲总三军。 远临边境。 寒暑骤移。 不无顿弊。 王答曰。 不能降服小国。 愧卿此问。 宋云初谓王。 是夷人不可以礼责。 任其坐受诏书。 及亲往复乃有人情。 遂责之曰。 山有高下氷有大小。 人处世间亦有尊卑。 喝哒乌场王并拜受诏书。 大王何独不拜。 王答曰。 我见魏主则拜。 得书坐读有何可怪。 世人得父母书。 犹自坐读。 大魏如我父母。 我一坐读书。 于理无失。 云无以屈之。 遂将云至一寺。 供给甚薄。 时跋跋提国送狮子儿两头。 与乾陀罗王。 云等见之。 观其意气雄勐。 中国所画莫参其仪。 于是西行五日至如来舍头施人处。 亦有塔寺。 二十余僧。 复西行三月至辛头大河。 河西岸上。 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 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 起塔为记。 石上犹有鱼鳞纹。 复西行十三日至佛沙伏城。 川原沃坏。 城郭端直。 民户殷多。 林泉茂盛。 土饶珍宝。 风俗淳善。 其城内外凡有古寺。 名僧德众道行高奇。 城北一里有白象宫。 寺内佛事皆是石像。 装严极丽。 头数甚多。 通身金箔。 眩耀人目。 寺前系白象树。 此寺之兴实由兹焉。 花叶似枣季冬始熟。 父老传云。 此树灭佛法亦灭。 寺内图太子夫妻以男女乞婆罗门像。 胡人见之莫不悲泣。 复西行一日。 至如来桃眼施人处。 亦有塔寺。 寺石上有迦叶佛迹。 复西行一日乘船渡一深水。 三百余步。 复西南行六十里至乾陀罗城。 东南七里。 有雀离浮图。 道荣传云城东四里。 推其本源。 乃是如来在世之时与弟子游化此土。 指城东曰。 我入涅槃后三百年。 有国王名迦尼色迦。 此处起浮图。 佛入涅槃后二百年来果有国王。 字迦尼色迦。 出游城东。 见四童子累牛粪为塔。 可高三尺。 俄然即失。 道荣传云。 童子在虚空中。 向王说偈。 王怪此童子。 即作塔笼之。 粪塔渐高挺出于外。 去地四百尺。 然后止。 王始更广塔基三百余步。 道荣传云。 三百九十步。 从此构木始得齐等。 道荣传云。 其高三丈。 悉用文木为陛阶砌栌拱上构众木。 凡十三级。 上有铁柱。 高三尺。 金槃十三重合。 去地七百尺。 道荣传云。 铁柱八十八尺。 八十围。 金盘十五重。 去地六十三丈二尺。 施功既讫。 粪塔如初在。 大塔南三步。 婆罗门不信是粪。 以手探看。 遂作一孔。 年岁虽久粪犹不烂。 以香泥填孔不可充满。 今天宫笼盖之。 雀离浮图。 自作以来三经天火所烧。 国王修之。 还复如故。 父老云。 此浮图天火所烧。 佛法当灭。 道荣传云。 王修浮图。 木工既讫。 犹有铁柱。 无有能上者。 王于四角起大高楼。 多置金银及诸宝物。 王与夫人及诸王子悉在上。 烧香散花至心精神。 然后辘轳绞索。 一举便到故。 胡人皆云。 四天王助之。 若其不尔。 实非人力所能举。 塔内物事悉是金玉。 千变万化难得而称。 旭日始开则金盘晃朗。 微风渐发则宝铎和鸣。 西域浮图最为第一。 此塔初成用真珠为罗网。 覆于其上。 后数年王乃思量。 此珠网价直万金。 我崩之后恐人侵夺。 复虑大塔破坏无人修补。 即解珠网。 以铜镬盛之。 在塔西北一百步掘地埋之。 上种树。 树名菩提。 枝条四布。 密叶蔽天。 树下四面坐像各高丈五。 恒有四龙典掌此珠。 若兴心欲取则有祸变。 刻石为铭。 嘱语将来。 若此塔坏劳烦后贤出珠修治。 雀离浮图南五十步有一石塔。 其形正圆。 高二丈。 甚有神变。 能与世人表吉凶。 触之若吉者金铃鸣应。 若凶者假令人摇撼亦不肯鸣。 惠生既在远国。 恐不吉反。 遂礼神塔乞求一验。 于是以指触之。 铃即鸣应。 得此验用慰私心。 后果得吉反。 惠生初发京师之日。 皇太后勅付五色百尺幡千口锦香袋五百枚。 王公卿士幡二千口。 惠生从于阗至乾陀。 所有佛事悉皆流布。 至此顿尽。 惟留太后百尺幡一口。 拟奉尸毗王塔。 宋云以奴婢二人奉雀离浮图。 永充洒扫。 惠生遂减割行资。 妙简良匠。 以铜摹写雀离浮屠仪一躯及释迦四塔变。 于是西北行七日。 渡一大水至如来为尸昆王救鸽之处。 亦起塔寺。 昔尸昆王仓库为火所烧。 其中粳米燋然至今犹在。 若服一粒永无疟患。 彼国人民须禁日取之。 道荣传云。 至那迦罗阿国。 有佛顶骨。 方圆四寸黄白色。 下有孔。 受人手指。 闪然似仰蜂窠。 至耆贺滥寺。 有佛袈装十三条。 以尺量之。 或短或长。 复有佛锡杖。 长丈七。 以水筩盛之。 金箔其上。 此杖轻重不定。 值有重百人不举。 值有轻时二人胜之。 那竭城中有佛牙佛发。 并作宝函盛之。 朝夕供养。 至瞿罗罗鹿见佛影。 入山窟十五步。 四面向户。 遥望则众相炳然。 近看瞑然不见。 以手摩之。 唯有石壁。 渐渐却行始见其相。 容颜挺特。 世所希有。 窟前有方石。 石上有佛迹。 窟西南百步有佛浣衣处。 窟北一里有目连窟。 窟北有山。 山下有六佛手作浮图。 高十丈。 云此浮图陷入地。 佛法当灭。 并为七塔。 七塔南石铭云。 如来手书胡字分明于今可识焉。 惠生在乌场国二年。 西胡风俗大同小异。 不能具录。 至正元二年二月始还天阙。 衒之按惠生行记。 事多不尽录。 今依道荣传。 宋云家记。 故并载之。 以备缺文。 京师东西二十里。 南北十五里。 户十万九千余。 庙社宫室府曹以外。 方三百步为一里。 里开四门。 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 合有二百二十里。 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天平元年迁都邺城。 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北邙山上有凭王寺。 齐献武王寺。 京东石关有元领军寺。 刘长秋嵩高中有阙居寺。 [示*西]禅寺。 嵩阳寺。 道场寺。 上有中顶寺。 东有升道寺。 京南关口有石窟寺。 灵岩寺。 京西瀍涧有白马寺。 照乐寺。 如此之寺。 既郭外不在数限亦详载之。 洛阳城北伽蓝记卷第五(终)世传洛阳伽蓝记。 以明如隐堂刻为最古。 康有一本。 卷二阙四九十八凡三叶。 按袁绶阶校录毛斧季跋语已云。 第二卷中脱三纸。 好事者传写补入。 人各不同。 则由来旧矣。 瞿氏铁琴铜剑楼书目亦称一二卷有阙叶。 据顾涧薲校本补录。 惜远在南中不可致。 因从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 补此三叶。 嚮闻真意本与吴若准集证。 并源出如隐。 今取勘对亦未必尽。 然大率各有校改。 如隐版刻似出嘉靖时。 未详何人所为。 依式印行。 以饷同志。 乙卯初夏武进董康。 魏自显祖好浮屠之学。 至胡太后而滥觞焉。 此伽蓝记之所繇作也。 舖扬佛宇。 而因及人文。 着撰园林歌舞鬼神奇怪兴亡之异。 以寓其褒讥。 又非徒以记伽蓝已也。 妙笔葩芬。 奇思清峙。 虽卫叔宝之风神王夷甫之姿态。 未足以方之矣。 顾高宗以北地质鲁。 迁都洛阳。 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 如李冲李彪高闾王肃郭祚宋辨刘芳崔光辈。 皆以文雅见。 亲制礼作乐蔚然可观。 有魏一百四十九年间。 最为希有。 又未可以永平以后专尚释氏而少之也。 湖南毛晋识。 洛阳伽蓝记跋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4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