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明集 内容: 弘明集卷第一(并序)梁杨都建初寺释僧祐撰夫觉海无涯。 慧境圆照。 化妙域中。 实陶铸于尧舜。 理擅系表。 乃埏埴乎周孔矣。 然道大信难。 声高和寡。 须弥峻而蓝风起。 宝藏积而怨贼生。 昔如来在世化震大千。 犹有四魔稸忿六师怀毒。 况乎像季其可胜哉。 自大法东渐。 岁几五百。 缘各信否。 运亦崇替。 正见者敷赞。 邪惑者谤讪。 至于守文曲儒。 则拒为异教。 巧言左道。 则引为同法。 拒有拔本之迷。 引有朱紫之乱。 遂令诡论稍繁讹辞孔炽。 夫鶡旦鸣夜。 不翻白日之光。 精卫衔石。 无损沧海之势。 然以闇乱明。 以小罔大。 虽莫动毫发。 而有尘眡听。 将令弱植之徒随伪辩而长迷。 倒置之伦逐邪说而永溺。 此幽涂所以易坠。 净境所以难陟者也。 祐以末学。 志深弘护静言浮俗愤慨于心。 遂以药疾微间山栖余暇。 撰古今之明篇。 总道俗之雅论。 其有刻意剪邪建言卫法。 製无大小莫不毕採。 又前代胜士书记文述。 有益亦皆编录。 类聚区分。 列为一十四卷。 夫道以人弘。 教以文明。 弘道明教。 故谓之弘明集。 兼率浅怀附论于末。 庶以涓埃微裨瀛岱。 但学孤识寡。 愧在褊局。 博练君子。 惠增广焉。 牟子理惑 正诬论牟子理惑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牟子既修经传诸子。 书无大小靡不好之。 虽不乐兵法。 然犹读焉。 虽读神仙不死之书。 抑而不信。 以为虚诞。 是时灵帝崩后。 天下扰乱。 独交州差安。 北方异人咸来在焉。 多为神仙辟穀长生之术。 时人多有学者。 牟子常以五经难之。 道家术士莫敢对焉。 比之于孟轲距杨朱墨翟。 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 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 太守闻其守学。 谒请署吏。 时年方盛。 志精于学。 又见世乱。 无仕[穴/(耜-耒)]意。 竟遂不就。 是时诸州郡相疑隔塞不通。 太守以其博学多识。 使致敬荆州。 牟子以为荣爵易让。 使命难辞。 遂严当行。 会被州牧优文处士辟之。 复称疾不起。 牧弟为豫章太守。 为中郎将笮融所杀。 时牧遣骑都尉刘彦。 将兵赴之。 恐外界相疑兵不得进。 牧乃请牟子曰。 弟为逆贼所害。 骨肉之痛愤发肝心。 当遣刘都尉行。 恐外界疑难行人不通。 君文武兼备有专对才。 今欲相屈之。 零陵桂阳假涂于通路何如。 牟子曰。 被秣服枥见遇日久。 列士忘身期必骋效。 遂严当发。 会其母卒亡遂不果行。 久之退念。 以辩达之故辄见使命。 方世扰攘非显己之秋也。 乃叹曰。 老子绝圣弃智。 修身保真。 万物不干其志。 天下不易其乐。 天子不得臣。 诸侯不得友。 故可贵也。 于是锐志于佛道。 兼研老子五千文。 含玄妙为酒浆。 翫五经为琴簧。 世俗之徒。 多非之者。 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 欲争则非道。 欲默则不能。 遂以笔墨之间。 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 名曰牟子理惑云。 或问曰。 佛从何出生。 宁有先祖及国邑不。 皆何施行。 状何类乎。 牟子曰。 富哉问也。 请以不敏。 略说其要。 盖闻佛化之为状也。 积累道德。 数千亿载不可纪记。 然临得佛时。 生于天竺。 假形于白净王夫人。 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 遂感而孕。 以四月八日。 从母右脇而生。 堕地行七步。 举右手曰。 天上天下靡有踰我者也。 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 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 厩中白马亦乳白驹。 奴字车匿。 马曰揵陟。 王常使随太子。 太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身长丈六。 体皆金色。 顶有肉髻。 颊车如师子。 舌自覆面。 手把千辐轮。 项光照万里。 此略说其相。 年十七王为纳妃。 隣国女也。 太子坐则迁座。 寝则异床。 天道孔明阴阳而通。 遂怀一男六年乃生。 父王珍伟太子。 为兴宫观。 妓女宝玩并列于前。 太子不贪世乐。 意存道德。 年十九四月八日夜半呼车匿勒揵陟跨之。 鬼神扶举飞而出宫。 明日廓然不知所在。 王及吏民莫不歔欷。 追之及田。 王曰。 未有尔时祷请神祇。 今既有尔如玉如珪。 当续禄位而去何为。 太子曰。 万物无常有存当亡。 今欲学道度脱十方。 王知其弥坚。 遂起而还。 太子径去。 思道六年遂成佛焉。 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 草木华英。 释狐裘衣絺綌。 中吕之时也。 所以生天竺者。 天地之中处其中和也。 所着经凡有十二部。 合八亿四千万卷。 其大卷万言以下。 小卷千言已上。 佛授教天下度脱人民。 因以二月十五日。 泥洹而去。 其经戒续存。 履能行之。 亦得无为。 福流后世。 持五戒者。 一月六斋。 斋之日专心一意。 悔过自新。 沙门持二百五十戒。 日日斋。 其戒非优婆塞所得闻也。 威仪进止与古之典礼无异。 终日竟夜讲道诵经。 不预世事。 老子曰。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其斯之谓也。 问曰。 何以正言佛。 佛为何谓乎。 牟子曰。 佛者号諡也。 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 佛乃道德之元祖。 神明之宗绪。 佛之言觉也。 恍惚变化分身散体。 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 能圆能方。 能老能少。 能隐能彰。 蹈火不烧。 履刃不伤。 在污不辱。 在祸无殃。 欲行则飞。 坐则扬光。 故号为佛也。 问曰。 何谓之为道。 道何类也。 牟子曰。 道之言导也。 导人致于无为。 牵之无前。 引之无后。 举之无上。 抑之无下。 视之无形。 听之无声。 四表为大蜿蜒其外。 毫釐为细间关其内。 故谓之道。 问曰。 孔子以五经为道教。 可拱而诵履而行。 今子说道虚无恍惚。 不见其意。 不指其事。 何与圣人言异乎。 牟子曰。 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 或于外类失于中情。 立事不失道德。 犹调絃不失宫商。 天道法四时。 人道法五常。 老子曰。 有物溷成先天地生。 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道之为物。 居家可以事亲。 宰国可以治民。 独立可以治身。 履而行之充乎天地。 废而不用消而不离。 子不解之。 何异之有乎。 问曰。 夫至实不华。 至辞不饰。 言约而至者丽。 事寡而达者明。 故珠玉少而贵。 瓦砾多而贱。 圣人制七经之本。 不过三万言。 众事备焉。 今佛经卷以万计。 言以亿数。 非一人力所能堪也。 僕以为烦而不要矣。 牟子曰。 江海所以异于行潦者。 以其深广也。 五岳所以别于丘陵者。 以其高大也。 若高不绝山阜。 跛羊凌其颠。 深不绝涓流。 孺子浴其渊。 骐骥不处苑囿之中。 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 剖三寸之蚌。 求明月之珠。 探枳棘之巢。 求凤皇之雏。 必难获也。 何者小不能容大也。 佛经前说亿载之事。 却道万世之要。 太素未起。 太始未生。 乾坤肇兴。 其微不可握。 其纤不可入。 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 剖折其窈妙之内。 靡不纪之。 故其经卷以万计。 言以亿数。 多多益具。 众众益富。 何不要之有。 虽非一人所堪。 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 焉知其余哉。 问曰。 佛经众多。 欲得其要而弃其余。 直说其实而除其华。 牟子曰否。 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 二十八宿各有所主。 百药并生各有所愈。 狐裘备寒絺綌御暑。 舟舆异路俱致行旅。 孔子不以五经之备。 复作春秋孝经者。 欲博道术恣人意耳。 佛经虽多。 其归为一也。 犹七典虽异其贵道德仁义亦一也。 孝所以说多者。 随人行而与之。 若子张子游。 俱问一孝。 而仲尼答之各异。 攻其短也。 何弃之有哉。 问曰。 佛道至尊至大。 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 七经之中不见其辞。 子既耽诗书悦礼乐。 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 岂能踰经传美圣业哉。 窃为吾子不取也。 牟子曰。 书不必孔丘之言。 药不必扁鹊之方。 合义者从。 愈病者良。 君子博取众善。 以辅其身。 子贡云。 夫子何常师之有乎。 尧事尹寿。 舜事务成。 且学吕望。 丘学老聃。 亦俱不见于七经也。 四师虽圣。 比之于佛。 犹白鹿之与麒麟。 燕鸟之与凤凰也。 尧舜周孔且犹学之。 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 焉能舍而不学乎。 五经事义或有所阙。 佛不见记。 何足怪疑哉。 问曰。 云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何其异于人之甚也。 殆富耳之语。 非实之云也。 牟子曰。 谚云少所见多所怪。 覩馲驼言马肿背。 尧眉八彩。 舜目重瞳。 皋陶乌喙。 文王四乳。 禹耳参漏。 周公背偻。 伏羲龙鼻。 仲尼反宇。 老子日角月玄鼻有双柱。 手把十文足蹈二五。 此非异于人乎。 佛之相好奚足疑哉。 问曰。 孝经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曾子临没。 启予手启予足。 今沙门剃头。 何其违圣人之语。 不合孝子之道也。 吾子常好论是非平曲直。 而反善之乎。 牟子曰。 夫讪圣贤不仁。 平不中不智也。 不仁不智何以树德。 德将不树顽嚚之俦也。 论何容易乎。 昔齐人乘舡渡江。 其父堕水。 其子攘臂捽头。 颠倒使水从口出。 而父命得苏。 夫捽头颠倒。 不孝莫大。 然以全父之身。 若拱手修孝子之常。 父命绝于水矣。 孔子曰。 可与适道。 未可与权。 所谓时宜施者也。 且孝经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而泰伯祝发文身。 自从吴越之俗。 违于身体发肤之义。 然孔子称之。 其可谓至德矣。 仲尼不以其祝发毁之也。 由是而观。 苟有大德。 不拘于小。 沙门捐家财弃妻子。 不听音视色。 可谓让之至也。 何违圣语不合孝乎。 豫让吞炭漆身。 聂政[利-禾+皮]面自刑。 伯姬蹈火高行截容。 君子以为勇而死义。 不闻讥其自毁没也。 沙门剔除须发。 而比之于四人。 不已远乎。 问曰。 夫福莫踰于继嗣。 不孝莫过于无后。 沙门弃妻子捐财货。 或终身不娶。 何其违福孝之行也。 自苦而无奇。 自极而无异矣。 牟子曰。 夫长左者必短右。 大前者必狭后。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 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妻子财物世之余也。 清躬无为道之妙也。 老子曰。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又曰。 观三代之遗风。 览乎儒墨之道术。 诵诗书修礼节。 崇仁义视清洁。 乡人传业名誉洋溢。 此中士所施行。 恬惔者所不恤。 故前有随珠。 后有虓虎。 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 先其命而后其利也。 许由栖巢木。 夷齐饿首阳。 舜孔称其贤曰。 求仁得仁者也。 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 沙门修道德。 以易游世之乐。 反淑贤。 以背妻子之欢。 是不为奇。 孰与为奇。 是不为异。 孰与为异哉。 问曰。 黄帝垂衣裳制服饰。 箕子陈洪范貌为五事首。 孔子作孝经服为三德始。 又曰。 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原宪虽贫不离华冠。 子路遇难不忘结缨。 今沙门剃头发披赤布。 见人无跪起之礼仪。 无盘旋之容止。 何其违貌服之制。 乖搢绅之饰也。 牟子曰。 老子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三皇之时食肉衣皮。 巢居穴处以崇质朴。 岂复须章甫之冠曲裘之饰哉。 然其人称有德而敦厖允信而无为。 沙门之行有似之矣。 或曰。 如子之言。 则黄帝尧舜周孔之俦。 弃而不足法也。 牟子曰。 夫见博则不迷。 听聪则不惑。 尧舜周孔修世事也。 佛与老子无为志也。 仲尼栖栖七十余国。 许由闻禅洗耳于渊。 君子之道。 或出或处。 或默或语。 不溢其情不淫其性。 故其道为贵在乎所用。 何弃之有乎。 问曰。 佛道言。 人死当复更生。 僕不信此之审也。 牟子曰。 人临死。 其家上屋呼之。 死已复呼。 谁或曰呼其魂魄。 牟子曰。 神还则生。 不还神何之呼。 曰成鬼神。 牟子曰是也。 魂神固不灭矣。 但身自朽烂耳。 身譬如五穀之根叶。 魂神如五穀之种实。 根叶生必当死。 种实岂有终已。 得道身灭耳。 老子曰。 吾所以有大患。 以吾有身也。 若吾无身吾有何患。 又曰。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或曰。 为道亦死。 不为亦死。 有何异乎。 牟子曰。 所谓无一日之善。 而问终身之誉者也。 有道虽死神归福堂。 为恶既死神当其殃。 愚夫闇于成事。 贤智豫于未萌。 道与不道如金比草。 善之与福如白方黑。 焉得不异。 而言何异乎。 问曰。 孔子云。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此圣人之所绝也。 今佛家辄说生死之事鬼神之务。 此殆非圣哲之语也。 夫履道者。 当虚无惔怕归志质朴。 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说鬼神之余事乎。 牟子曰。 若子之言。 所谓见外未识内者也。 孔子疾子路不问本末以此抑之耳。 孝经曰。 为之宗庙以鬼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 又曰。 生事爱敬。 死事哀慼。 岂不教人事鬼神知生死哉。 周公为武王请命曰。 旦多才多艺能事鬼神。 夫何为也。 佛经所说生死之趣。 非此类乎。 老子曰。 知其子复守其母。 没身不殆。 又曰。 用其光复其明。 无遗身殃。 此道生死之所趣。 吉凶之所住。 至道之要实贵寂寞。 佛家岂好言乎。 来问不得不对耳。 锺鼓岂有自鸣者。 捊加而有声矣。 问曰。 孔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诸夏之亡也。 孟子讥陈相。 更学许行之术曰。 吾闻用夏变夷。 未闻用夷变夏者也。 吾子弱冠学尧舜周孔之道。 而今舍之。 更学夷狄之术。 不已惑乎。 牟子曰。 此吾未解大道时之余语耳。 若子可谓见礼制之华。 而闇道德之实。 窥炬烛之明。 未覩天庭之日也。 孔子所言矫世法矣。 孟轲所云疾专一耳。 昔孔子欲居九夷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及仲尼不容于鲁卫。 孟轲不用于齐梁。 岂复仕于夷狄乎。 禹出西羌而圣哲。 瞽叟生舜而顽嚚。 由余产狄国而霸秦。 管蔡自河洛而流言。 传曰。 北辰之星。 在天之中。 在人之北。 以此观之。 汉地未必为天中也。 佛经所说。 上下周极含血之类物皆属佛焉。 是以吾复尊而学之。 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 金玉不相伤。 随碧不相妨。 谓人为惑时自惑乎。 问曰。 盖以父之财乞路人。 不可谓惠。 二亲尚存杀己代人。 不可谓仁。 今佛经云。 太子须大挐。 以父之财施与远人。 国之宝象以赐怨家。 妻子自与他人。 不敬其亲。 而敬他人者。 谓之悖礼。 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 谓之悖德。 须大挐不孝不仁。 而佛家尊之。 岂不异哉。 牟子曰。 五经之义立嫡以长。 大王见昌之志。 转季为嫡。 遂成周业。 以致太平。 娶妻之义必告父母。 舜不告而娶以成大伦。 贞士须聘请。 贤臣待徵召。 伊尹负鼎干汤。 宁戚叩角要齐。 汤以致王。 齐以之霸。 礼男女不亲授。 嫂溺则授之以手。 权其急也。 苟见其大。 不拘于小。 大人岂拘常也。 须大挐覩世之无常财货非己宝故。 恣意布施以成大道。 父国受其祚。 怨家不得入。 至于成佛。 父母兄弟皆得度世。 是不为孝。 是不为仁。 孰为仁孝哉。 问曰。 佛道重无为乐施与持戒兢兢如临深渊者。 今沙门耽好酒浆。 或畜妻子。 取贱卖贵。 专行诈绐。 此乃世之大伪。 而佛道谓之无为耶。 牟子曰。 工输能与人斧斤绳墨。 而不能使人功。 圣人能授人道。 不能使人履而行之也。 皋陶能罪盗人。 不能使贪夫为夷齐。 五刑能诛无状。 不能使恶子为曾闵。 尧不能化丹朱。 周公不能训管蔡。 岂唐教之不着。 周道之不备哉。 然无如恶人何也。 譬之世人学通七经。 而迷于财色。 可谓六艺之邪淫乎。 河伯虽神。 不溺陆地人。 飘风虽疾。 不能使湛水扬尘。 当患人不能行。 岂可谓佛道有恶乎。 问曰。 孔子称。 奢则不逊俭则固。 与其不逊也宁固。 叔孙曰。 俭者德之恭。 侈者恶之大也。 今佛家以空财布施。 为名尽货与人为贵。 岂有福哉。 牟子曰。 彼一时也。 此一时也。 仲尼之言。 疾奢而无礼。 叔孙之论。 刺公之刻楹。 非禁布施也。 舜耕历山。 恩不及州里。 太公屠牛。 惠不逮妻子。 及其见用。 恩流八荒惠施四海。 饶财多货贵其能与贫困屡空贵其履道。 许由不贪四海。 伯夷不甘其国。 虞卿捐万户之封。 救穷人之急。 各其志也。 僖负羁以壶飱之惠。 全其所居之间。 宣孟以一饭之故。 活其不訾之躯。 阴施出于不意。 阳报皎如白日。 况倾家财发善意。 其功德巍巍如嵩泰。 悠悠如江海矣。 怀善者应之以祚。 收恶者报之以殃。 未有种稻而得麦。 作祸而获福者乎。 问曰。 夫事莫过于诚。 说莫过于实。 老子除华饰之辞。 崇质[示*卜]之语。 佛经说不指其事。 徒广取譬喻。 譬喻非道之要。 合异为同非事之妙。 虽辞多语博。 犹玉屑一车不以为宝矣。 牟子曰。 事甞共见者。 可说以实。 一人见一人不见者。 难与诚言也。 昔人未见麟。 问甞见者麟何类乎。 见者曰。 麟如麟也。 问者曰。 若吾甞见麟。 则不问子矣。 而云麟如麟宁可解哉。 见者曰。 麟麏身牛尾鹿蹄马背。 问者虚解。 孔子曰。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老子云。 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 又曰。 譬道于天下。 犹川谷与江海岂复华饰乎。 论语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引天以比人也。 子夏曰。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诗之三百。 牵物合类。 自诸子谶纬圣人秘要。 莫不引譬取喻。 子独恶佛说经牵譬喻耶。 问曰。 人之处世。 莫不好富贵而恶贫贱。 乐欢逸而惮劳倦。 黄帝养性。 以五肴为上。 孔子云。 食不厌精鱠不厌细。 今沙门被赤布。 日一食。 闭六情。 自毕于世。 若兹何聊之有。 牟子云。 富与贵是人所欲。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老子曰。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圣人为腹不为目。 此言岂虚哉。 柳下惠不以三公之位易其行。 段干木不以其身易魏文之富。 许由巢父栖木而居。 自谓安于帝宇。 夷齐饿于首阳。 自谓饱于文武。 盖各得其志而已。 何不聊之有乎。 问曰。 若佛经深妙靡丽。 子胡不谈之于朝廷。 论之于君父。 修之于闺门。 接之于朋友。 何复学经传读诸子乎。 牟子曰。 未达其源。 而问其流也。 夫陈爼豆于垒门。 建旍旗于朝堂。 衣狐裘以当[卄/(麸-夫+生)]宾。 被絺綌以御黄锺。 非不丽也。 乖其处非其时也。 故持孔子之术。 入商鞅之门。 齎孟轲之说。 诣苏张之庭。 功无分寸。 过有丈尺矣。 老子曰。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而笑之。 吾惧大笑故不为谈也。 渴不必待江河。 而饮井泉之水何所不饱。 是以复治经传耳。 问曰。 汉地始闻佛道。 其所从出耶。 牟子曰。 昔孝明皇帝。 梦见神人。 身有日光飞在殿前。 欣然悦之。 明日博问群臣。 此为何神。 有通人傅毅曰。 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 飞行虚空。 身有日光。 殆将其神也。 于是上寤。 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 于大月支。 写佛经四十二章。 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 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 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又于南宫清凉台。 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 明帝时豫修造寿陵曰。 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 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 学者由此而滋。 问曰。 老子云。 智者不言。 言者不智。 又曰。 大辩若讷。 大巧若拙。 君子耻言过行。 设沙门有至道。 奚不坐而行之。 何复谈是非论曲直乎。 僕以为此行德之贼也。 牟子曰。 来春当大饥今秋不食。 黄锺应寒[卄/(麸-夫+壬)]宾重裘。 备豫虽早不免于愚。 老子所云。 谓得道者耳。 未得道者何知之有乎。 大道一言而天下悦。 岂非大辩乎。 老子不云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身既退矣。 又何言哉。 今之沙门未及得道。 何得不言。 老氏亦犹言也。 如其无言五千何述焉。 若知而不言可也。 既不能知又不能言愚人也。 故能言不能行国之师也。 能行不能言国之用也。 能行能言国之宝也。 三品各有所施。 何德之贼乎。 唯不能言。 又不能行。 是谓贼也。 问曰。 如子之言。 徒当学辩达修言论。 岂复治情性履道德乎。 牟子曰。 何难悟之甚乎。 夫言语谈论各有时也。 蘧瑗曰。 国有道则直。 国无道则卷而怀之。 宁武子国有道则智。 国无道则愚。 孔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言失言。 故智愚自有时。 谈论各有意。 何为当言论而不行哉。 问曰。 云何佛道至尊至快无为憺怕。 世人学士多谤毁之云。 其辞说廓落难用。 虚无难信何乎。 牟子曰。 至味不合于众口。 大音不比于众耳。 作咸池设大章。 发箫韶咏九成。 莫之和也。 张郑卫之絃歌时俗之音。 必不期而拊手也。 故宋玉云。 客歌于郢。 为下里之曲。 和者千人。 引商激角。 众莫之应。 此皆悦邪声。 不晓于大度者也。 韩非以管闚之见而让尧舜。 接舆以毛氂之分而刺仲尼。 皆耽小而忽大者也。 夫闻清商而谓之角。 非弹絃之过。 听者之不聪矣。 见和璧而名之石。 非璧之贱也。 视者之不明矣。 神蛇能断而复续。 不能使人不断也。 灵龟发梦于宋元。 不能免豫苴之网。 大道无为非俗所见。 不为誉者贵。 不为毁者贱。 用不用自天也。 行不行乃时也。 信不信其命也。 问曰。 吾子以经传理佛说。 其辞富而义显。 其文炽而说美。 得无非其诚是子之辩也。 牟子曰。 非吾辩也。 见博故不惑耳。 问曰。 见博其有术乎。 牟子曰。 由佛经也。 吾未解佛经之时。 惑甚于子。 虽诵五经适以为华。 未成实矣。 既吾覩佛经之说。 览老子之要。 守恬憺之性。 观无为之行。 还视世事。 犹临天井而闚溪谷。 登嵩岱而见丘垤矣。 五经则五味。 佛道则五穀矣。 吾自闻道以来。 如开云见白日。 矩火入冥室焉。 问曰。 子云经如江海其文如锦绣。 何不以佛经答吾问。 而复引诗书。 合异为同乎。 牟子曰。 渴者不必须江海而饮。 饥者不必待敖仓而饱。 道为智者设。 辩为达者通。 书为晓者传。 事为见者明。 吾以子知其意故引其事。 若说佛经之语。 谈无为之要。 譬对盲者说五色。 为聋者奏五音也。 师旷虽巧不能弹无絃之琴。 狐狢虽熅不能热无气之人。 公明义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 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是以诗书理子耳。 问曰。 吾昔在京师。 入东观游太学。 视俊士之所规。 听儒林之所论。 未闻修佛道以为贵。 自损容以为上也。 吾子曷为耽之哉。 夫行迷则改路。 术穷则反故。 可不思与。 牟子曰。 夫长于变者不可示以诈通于道者不可惊以怪。 审于辞者不可惑以言。 达于义者不可动以利也。 老子曰。 名者身之害。 利者行之秽。 又曰。 设诈立权。 虚无自贵。 修闺门之礼术时俗之际会。 赴趣间隙务合当世。 此下士之所行。 中士之所废也。 况至道之荡荡。 上圣之所行乎。 杳兮如天。 渊兮如海。 不合闚牆之士数仞之夫。 固其宜也。 彼见其门我覩其室。 彼採其华我取其实。 彼求其备我守其一。 子速改路吾请履之。 祸福之源。 未知何若矣。 问曰。 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 褒赞佛行称誉其德。 高者凌清云。 广者踰地圻。 得无踰其本过其实乎。 而僕讥刺颇得疹中而其病也。 牟子曰。 吁吾之所褒。 犹以尘埃附嵩泰。 收朝露投江海。 子之所谤。 犹握瓢觚欲减江海。 蹑耕耒欲损崑崙。 侧一掌以翳日光。 举土块以塞河冲。 吾所褒不能使佛高。 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问曰。 王乔赤松八仙之籙神书百七十卷。 长生之事与佛经岂同乎。 牟子曰。 比其类犹五霸之与五帝。 阳货之与仲尼。 比其形犹丘垤之与华恒。 涓渎之与江海。 比其文犹虎鞹之与羊皮。 斑紵之与锦绣也。 道有九十六种。 至于尊大。 莫尚佛道也。 神仙之书。 听之则洋洋盈耳。 求其效犹握风而捕影。 是以大道之所不取。 无为之所不贵。 焉得同哉。 问曰。 为道者或辟穀不食。 而饮酒啖肉。 亦云老氏之术也。 然佛道以酒肉为上诫。 而反食穀。 何其乖异乎。 牟子曰。 众道丛残凡有九十六种。 澹泊无为莫尚于佛。 吾观老氏上下之篇。 闻其禁五味之戒。 未覩其绝五穀之语。 圣人制七典之文。 无止粮之术。 老子着五千文。 无辟穀之事。 圣人云。 食穀者智。 食草者痴。 食肉者悍。 食气者寿。 世人不达其事。 见六禽闭气不息秋冬不食欲効而为之。 不知物类各自有性。 犹礠石取铁不能移毫毛矣。 问曰。 穀宁可绝不乎。 牟子曰。 吾未解大道之时。 亦甞学焉。 辟穀之法数千百术。 行之无效为之无徵。 故废之耳。 观吾所从学师三人。 或自称七百五百三百岁。 然吾从其学。 未三载间各自殒没。 所以然者。 盖由绝穀不食而啖百果。 享肉则重盘。 饮酒则倾樽。 精乱神昏穀气不充。 耳目迷惑淫邪不禁。 吾问其故何。 答曰。 老子云。 损之又损之。 以至于无为。 徒当日损耳。 然吾观之。 但日益而不损也。 是以各不至知命而死矣。 且尧舜周孔各不能百载。 而末世愚惑。 欲服食辟穀求无穷之寿。 哀哉。 问曰。 为道之人云。 能却疾不病。 不御针药而愈有之乎。 何以佛家有病而进针药耶。 牟子曰。 老子云。 物壮则老。 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唯有得道者不生。 不生亦不壮。 不壮亦不老。 不老亦不病。 不病亦不朽是以老子以身为大患焉。 武王居病周公乞命。 仲尼病子路请祷。 吾见圣人皆有病矣。 未覩其无病也。 神农甞草殆死者数十。 黄帝稽首。 受针于岐伯。 此之三圣。 岂当不如今之道士乎。 察省斯言。 亦足以废矣。 问曰。 道皆无为一也。 子何以分别罗列云其异乎。 更令学者狐疑。 僕以为费而无益也。 牟子曰。 俱谓之草。 众草之性不可胜言。 俱谓之金。 众金之性不可胜言。 同类殊性。 万物皆然。 岂徒道乎。 昔杨墨塞群儒之路。 车不得前人不得步。 孟轲闢之乃知所从。 师旷弹琴俟知音之在后。 圣人制法冀君子之将覩也。 玉石同匮。 猗顿为之改色。 朱紫相夺。 仲尼为之叹息。 日月非不明。 众阴蔽其光。 佛道非不正。 众私掩其公。 是以吾分而别之。 臧文之智微生之直。 仲尼不假者。 皆正世之语。 何费而无益乎。 问曰。 吾子讪神仙抑奇怪。 不信有不死之道是也。 何为独信佛道当得度世乎。 佛在异域。 子足未履其地。 目不见其所。 徒观其文而信其行。 夫观华者不能知实。 视影者不能审形。 殆其不诚乎。 牟子曰。 孔子曰。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 昔吕望周公问于施政。 各知其后所以终。 颜渊乘驷之日。 见东野毕之驭。 知其将败。 子贡观邾鲁之会。 照其所以丧。 仲尼闻师旷之絃。 而识文王之操。 季子听乐。 览众国之风。 何必足履目见乎。 问曰。 僕甞游于填之国。 数与沙门道人相见。 以吾事难之。 皆莫对而辞退。 多改志而移意。 子独难改革乎。 牟子曰。 轻羽在高遇风则飞。 细石在磎得流则转。 唯泰山不为飘风动。 磐石不为疾流移。 梅李遇霜而落叶。 唯松栢之难凋矣。 子所见道人。 必学未洽见未博。 故有屈退耳。 以吾之顽且不可穷。 况明道者乎。 子不自改而欲改人。 吾未闻仲尼追盗跖。 汤武法桀纣者矣。 问曰。 神仙之术秋冬不食。 或入室累旬而不出。 可谓憺怕之至也。 僕以为可尊而贵。 殆佛道之不若乎。 牟子曰。 指南为北自谓不惑。 以西为东自谓不矇。 以鵄枭而笑凤凰。 执蝼蚓而调龟龙。 蝉之不食君子不贵。 蛙蟒穴藏圣人不重。 孔子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 不闻尊蝉蟒也。 然世人固有啖菖蒲而弃桂薑。 覆甘露而啜酢浆者矣。 毫毛虽小视之可察。 太山之大背之不见。 志有留与不留。 意有锐与不锐。 鲁尊季氏卑仲尼。 吴贤宰嚭不肖子胥。 子之所疑不亦宜乎。 问曰道家云。 尧舜周孔七十二弟子。 皆不死而仙。 佛家云。 人皆当死莫能免何哉。 牟子曰。 此妖妄之言。 非圣人所语也。 老子曰。 天地尚不得长久。 而况人乎。 孔子曰。 更去辟世孝常在。 吾览六艺观传记。 尧有殂落。 舜有苍梧之山。 禹有会稽之陵。 伯夷叔齐有首阳之墓。 文王不及诛纣而殁。 武王不能待成王大而崩。 周公有改葬之篇。 仲尼有两楹之梦。 伯鱼有先父之年。 子路有菹醢之语。 伯牛有命矣之文。 曾参有启足之辞。 颜渊有不幸短命之记。 苗而不秀之喻。 皆着在经典。 圣人至言也。 吾以经传为证。 世人为验而云不死。 岂不惑哉。 问曰。 子之所解诚悉备焉。 固非僕等之所闻也。 然子所理何以正着三十七条。 亦有法乎。 牟子曰。 夫转蓬漂而车轮成。 窊木流而舟楫设。 蜘蛛布而罻罗陈。 鸟迹见而文字作。 故有法成易无法成难。 吾览佛经之要。 有三十七品。 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 故法之焉。 于是惑人闻之踧然失色。 叉手避席逡巡俯伏曰。 鄙人矇瞽生于幽仄。 敢出愚言不虑祸福。 今也闻命霍如荡雪。 请得革情洒心自勅。 愿受五戒作优婆塞。 正诬论未详作者有异人者。 诬佛曰。 尹文子有神通者。 愍彼胡狄父子。 聚尘贪婪忍害昧利。 无耻侵害不厌屠裂群生。 不可逊让。 厉不可谈议喻故具诸事云云。 又令得道弟子变化云云。 又禁其杀生断其婚姻使无子孙。 伐胡之术。 孰良于此云云。 正曰。 诬者既云无佛。 复云文子有神通。 复云有得道弟子。 能变化恢廓尽神妙之理。 此真有无匈心之语也。 夫尹文子即老子弟子也。 老子即佛弟子也。 故其经云。 闻道竺乾有古先生。 善入泥洹不始不终永存绵绵。 竺乾者天竺也。 泥洹者胡语。 晋言无为也。 若佛不先老子。 何得称先生。 老子不先尹文。 何故请道德之经。 即以此推之。 佛故文子之祖宗。 众圣之元始也。 安有弟子神化而师不能乎。 且夫圣之宰世。 必以道莅之。 远人不服。 则绥以文德。 不得已而用兵耳。 将以除暴止戈拯济群生。 行小杀以息大杀者也。 故春秋之世。 诸侯征伐动仗正顺。 敌国有衅必鸣鼓以彰其过。 总义兵以临罪人。 不以闇昧而行诛也。 故服则柔而抚之。 不苟淫刑极武。 胜则以丧礼居之。 杀则以悲哀泣之。 是以深贬诱执大杜绝灭之原。 若怀恶而讨不义。 假道以成其暴。 皆结传变文讥贬累见。 故会宋之盟。 抑楚而先晋者。 疾辛錍之诈。 以崇咀信之美也。 夫敌之怨惠不及后嗣。 恶止其身重罪不滥。 此百王之明制。 经国之令典也。 至于季末之将佳兵之徒。 患道薄德衰。 始任诈力竞。 以谲诡之计。 济残贼之心。 野战则肆锋极杀。 屠城则尽坑无遗。 故白起刎首于杜邮。 董卓屠身于宫门。 君子知其必亡。 举世哀其就戮。 兵之弊也遂至于此。 此为可痛心而长叹者矣。 何有圣人而欲大纵阴毒剪绝黎元者哉。 且十室容贤。 而况万里之广。 重华生于东夷。 文命出乎西羌。 圣哲所兴岂有常地。 或发音于此默化于彼。 形教万方而理运不差。 原夫佛之所以夷迹于中天。 而曜奇于西域者。 盖有至趣。 不可得而缕陈矣。 岂有圣人疾敌之强。 而其欲覆灭使无孑遗哉。 此何异气疠既流不蠲良淑。 纵火中原兰莸俱焚。 桀纣之虐犹呼不然乎。 纵令胡国信多恶逆。 以暴易暴。 又非权通之旨也。 引此为辞。 适足肆谤言眩愚竪。 岂允情合义有心之难乎。 又诬云。 尹文子欺之天有三十二重云云。 又妄牵楼炭经。 经云。 诸天之宫广长二十四万里。 面开百门。 门广万里云云。 答曰。 佛经说天地境界。 高下阶级悉条贯部分。 叙而有章。 而诬者。 或附着生长枉造伪说。 或颠倒淆乱不得要实。 何有二十四万里之地。 而容四百万里之门乎。 以一事覆之。 足明其错谬者多矣。 藏获牧竪犹将知其不然。 况有识乎。 欲以见博秖露其愚焉。 又诬云。 佛亦周遍五道。 备犯众过行凶恶犹得佛。 此非悕为恶者之法也。 又计生民善者少而恶者多。 恶人死辄充六畜。 尔则开闢至今足为久矣。 今畜宜居十分之九。 而人种已应希矣。 正曰。 诚如所言。 佛亦曾为恶耳。 今所以得佛者。 改恶从善故也。 若长恶不悛迷而后遂往。 则长夜受苦轮。 转五道而无解脱之由矣。 今以其能掘众恶之栽。 灭三毒之烬。 修五戒之善。 书十德之美。 行之累劫倦而不已晓了本际畅三世空。 故能解生死之虚外无为之场耳。 计天下蜫虫之数不可称计。 人之在九州之内若毫末之在马体。 十分之九岂所言哉。 故天地之性以人为贵。 荣期所以自得于三乐达贵贱之分明也。 今更不复自赖于人类不丑恶于畜生。 以刍水为甘膳。 以羇络为非谪。 安则为之无所多难也。 又诬云。 有无灵下经无灵下经妖怪之书耳。 非三坟五典训诰之言也。 通才达儒所未究览也。 三曾五祖之言。 又似解奏之文。 此殆不诘而虚妄自露矣。 今具聊复应之。 凡俗人常谓。 人死则灭无灵无鬼。 然则无灵则无天曹。 无鬼则无所枚也。 若子孙奉佛而乃追谴祖先。 或是贤人君子平生之时未必与子孙同事。 而天曹便收伐之。 命颜冉之尸罗枉戮之痛。 仁慈祖考加虐毒于贵体。 此岂聪明正直之神乎。 若其非也。 则狐狢魍魉淫厉之鬼。 何能反制仁贤之灵而困禁戒之人乎。 以此为诬。 鄙丑书矣。 又诬云。 道人聚敛百姓。 大搆塔寺。 华饰奢靡。 费而无益云云。 正曰。 夫教有深浅。 适时应物。 悉已备于首论矣。 请复申之。 夫恭俭之心莫过尧舜。 而山龙华虫黼[耑*(犮-乂+又)]絺绣。 故传曰。 锡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五色比象昭其文也。 故王者之居。 必金门玉陛灵台凤阙。 将使异乎凡庶令贵贱有章也。 夫人情从所覩而兴感。 故闻鼓鼙之音。 覩羽麾之象。 则思将帅之臣。 听琴瑟之声。 观庠序之仪。 则思朝廷之臣。 迁地易观则情貌俱变。 今悠悠之徒。 见形而不及道者。 莫不贵崇高而忽仄陋。 是以诸奉佛者。 仰慕遗迹思存髣髴。 故铭列图象致其虔肃。 割珍玩以增崇灵庙。 故上士游之。 则忘其蹄筌取诸远味。 下士游之。 则美其华藻玩其炳蔚。 先悦其耳目渐率以义方。 三涂汲引莫有遗逸。 犹器之取水。 随量多少唯穿底无当乃不受耳。 又专诬以祸福为佛所作。 可谓元不解矣。 聊复释之。 夫吉凶之与善恶。 犹影响之乘形声自然而然。 不得相免也。 行之由己。 而理玄应耳。 佛与周孔但共明忠孝信顺。 从之者吉背之者凶。 示其度水之方。 则使资舟擑。 不能令步涉而得济也。 其诲人之生救厄死之术。 亦犹神农甞粒食以充饥虚。 黄帝垂衣裳以御寒暑。 若闭口而望饱。 裸袒以求温。 不能强与之也。 去和鹊之所以称良医者。 以其应疾投药不失其宜耳。 不责其令有不死之民也。 且扁鹊有云。 吾能令当生者不死。 不能令当死者必生也。 若夫为子则不孝为臣则不忠乎。 守膏肓而不悟。 进良药而不御。 而受祸临死之日更多咎。 圣人深恨。 良医非徒东走。 其势投穽矣。 又诬云。 沙门之在京洛者多矣。 而未曾闻能令主上延年益寿。 上不能调和阴阳使年丰民富消灾却疫克静祸乱云云。 下不能休粮绝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长生久视云云。 正曰。 不然。 庄周有云。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元奈何审期分之不可迁也。 若令性命可以智德求之者。 则发旦二子足令文父致千龄矣。 颜子死则称天丧予惜之至也。 无以延之耳。 且阴阳数度。 期运所当。 百六之极有时而臻。 故尧有滔天之洪。 汤有赤地之灾。 涿鹿有漂槽之血。 坂泉有横野之尸。 何不坐而消之救其未然耶。 且夫熊经鸟曳导引吐纳。 辍黍稷而御英蘂。 吸风露以代糇粮。 俟此而寿有待之伦也。 斯则有时可夭。 不能无穷者也。 沙门之视松乔若未孩之儿耳。 方将汎志于二仪之表。 延祚于不死之乡。 岂能屑心营近与涓彭争长哉。 难者苟欲骋饰非之辩。 立距谏之强。 言无节奏义无宫商。 嗟夫北里之乱雅。 恶绿之夺黄也。 其余嘇之音曾无纪网。 一遵先师不答之章。 又诬云。 汉末有笮融者。 合兵依徐州刺史陶谦。 谦使之督运。 而融先事佛。 遂断盗官运以自利入大起佛寺云云。 行人悉与酒食云云。 后为刘繇所攻见杀云云。 正曰。 此难不待绳约而自缚也。 夫佛教率以慈仁不杀忠信。 不衒廉贞。 不盗为首。 老子云。 兵者不祥之器迩者凶。 融阻兵安忍结附寇逆。 犯杀一也。 受人使命取不报主。 犯欺二也。 断割官物以自利入。 犯盗三也。 佛经云。 不以酒为惠施。 而融纵之。 犯酒四也。 诸戒尽犯。 则动之死地矣。 譬犹吏人解印脱冠而横道肆暴。 五尺之童皆能制之矣。 笮氏不得其死。 适足助明为恶之获殃耳。 又诬云。 石崇奉佛亦至。 而不免族诛云云。 答曰。 石崇之为人。 余所悉也。 骄盈耽酒放僭无度。 多藏厚敛不恤惸独。 论才则有一割之利。 计德则尽无取焉。 虽託名事佛。 而了无禁戒。 即如世人貇清心秽色厉内荏。 口咏禹汤而行偶桀跖。 自贻伊祸。 又谁之咎乎。 又诬云。 周仲智奉佛亦精进。 而竟复不蒙其福云云。 正曰。 寻斯言似乎幸人之灾。 非通言也。 仲智虽有好道之意。 然意未受戒为弟子也。 论其率情亮直见涉俊上。 自是可才。 而有强梁之累。 未合道家婴儿之旨矣。 以此而遇忌胜之雄。 丧败理耳。 纵如难者云。 精进而遭害者有矣。 此何异颜项夙夭。 夷叔馁死。 比干尽忠而陷剖心之祸。 申生笃孝而致雉经之痛。 若此之比不可胜言。 孔子云。 仁者寿义者昌。 而复或有不免。 固知宿命之证。 至矣信矣。 又诬云。 事佛之家乐死恶生。 属纩待绝之日。 皆以为福禄之来。 无复哀慼之容云云。 正曰。 难者得无隐心而居物。 不然何言之逆乎。 夫佛经自谓得道者。 能玄同彼我浑齐修短。 涉生死之变。 泯然无概。 步祸福之地。 而夷心不怛。 乐天知命安时处顺耳。 其未体之者。 哀哉慎终之心。 乃所以增其笃也。 故有大悲弘誓之义。 讐人之丧犹加哀矜。 以德报怨不念旧恶。 况乎骨肉之痛情隆自然者。 而可以无哀慼之心者哉。 夫爱亲者不敢恶于人。 恐畴己之深也。 逆情违道于斯见矣。 弘明集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4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