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辩正论 内容: 辩正论序 頴川陈子良撰 盖闻。 宣尼入梦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二篇之义爰着。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 非色为色。 无心即心。 故能心斯心矣。 非色为色。 故能色斯色矣。 藤蛇于是併空。 形名所以俱寂。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法师俗姓陈氏。 汉太丘长仲弓之后也。 远祖宦游播迁江左。 近因流寓又处襄州。 隋世入关从师请业。 玉移荆岫。 皎洁之性弥彰。 [示*圭]徙幽林。 芬芳之风更远。 法师应真人之祥。 禀黄裳之吉。 内该三藏外综九流。 既善缘情尤工体物。 篇章婉丽理致遒华。 郁郁间缛锦之文。 飘飘耸凌云之气。 班贾金玉未可同年。 潘陆江海宁堪方驾。 至如庄生墨生之学。 黄子老子之书。 三清三洞之文。 九府九仙之籙。 登真隐决之秘。 灵宝度命之仪。 吞若胸中说犹指掌。 加以旧习中观少蕴法华。 既有闻持比专着述。 运思之外汲引无疲。 辩中观则龙树可期。 谈自然则老庄非远。 于是四方杂还。 如归长者之园。 七贵纷纶。 若赴华阴之市。 固以学侔安远才迈肇生。 实开士之栋梁。 法城之牆堑者也。 乃有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愍其盲瞽恐入泥犁。 爰发大悲遂製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峯。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骏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销雾卷。 状鸿炉之焚纤羽。 犹炎景之铄轻氷。 负胜之俦于斯可见。 暂归慈定已破魔军。 聊奋慧刀即降愚贼。 佛日于是重晖。 法云由其广被。 然法师所作诗赋启颂碑诔章表大乘教法及破邪论等三十余卷。 在世久传。 然此论凡八卷十二篇二百余纸。 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修述多年仍未流布。 昔秦孝公听说帝而寐。 闻谈霸而兴。 阳春和寡。 深可悲叹。 但法师所述内外兼该。 恐好事后生致有未谕。 弟子颖川陈子良近伸顶礼。 从而问津烂然溢目。 若明月之入怀。 寂乎应机。 譬宝珠之瞩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聊为注解。 庶将来同好。 幸详其致焉。 辩正论卷第一 唐沙门释法琳撰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下) 十代奉佛篇第二(上下) 佛道先后篇第三(卷第五) 释李师资篇第四 十喻篇第五(卷第六) 九箴篇第六 气为道本篇第七 信毁交报篇第八(卷第七) 品藻众书篇第九 出道伪谬篇第十(卷第八) 历世相承篇第十一 归心有地篇第十二 三教治道篇第一(上) 有上庠公子问于古学通人曰。 盖闻。 气象变通莫过乎阴阳。 埏埴覆焘莫过乎天地。 寻夫五运未形本无人物(易钩命决云。 天地未分之前。 有太易。 有太初有太始。 有太素。 有太极。 为五运也。 气象未形谓之太易。 元气始萌谓之太初。 气形之端谓之太始。 形变有质谓之太素。 质形已具谓之太极。 转变五气故称五运。 言气形质具而未相离。 皆太易之名有五种也。 尔时空虚。 未有人物也)三才既立乃叙尊卑(乾凿度云。 太极太素太一名别其理一也。 易纬通卦云。 大极是生两仪。 言气清轻者上为天。 浊重者下为地。 以人参之谓之三才。 易序卦云。 有天地万物。 然后立君臣。 定父子长幼夫妇之礼尊卑上下之别也)自然之化已兴。 无为之风广被(河图括地象云。 天地初立。 有天皇氏。 澹泊自然与极同道。 身佩九翼。 以木德王。 无所施为自然而化。 开山图云。 地皇兴于熊耳龙门之山。 以火德王。 命曆序云。 人皇驾六羽。 乘云车出谷口。 分九州长天下。 兄弟九人。 依山川地势分为九域。 各居一州。 帝系谱云。 天皇治各一万八千岁。 地皇凡一百五十世治天下。 合五万四千岁。 次五龙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 兄弟五人。 并乘龙上下。 凡一百八十世治天下。 合九百二十七万三千六百年。 即灵威仰等五神是也。 次有神农氏。 驾六龙甄度四海寒暑均以布人民通风雨。 凡十世各治九百岁。 次有四姓。 次有不终一世次有七十二姓。 次有三姓。 或乘飞羊飞鹿。 始教民穴处。 食鸟兽肉。 衣皮毛衣。 次有巢氏驾龙麟乘凤虎。 构木为巢教民居之。 以避禽兽之害。 次燧人氏。 教民鑽燧出火变生为熟。 以避腥臊之属。 铸作金刃而民大悦。 此凡六纪有九十三代。 一千二百八十九世。 合一千一十万一千八百四十年。 自天化下总谓三皇也)次则蛇躯牛首之圣(六艺论云。 太昊帝庖牺氏姓风。 蛇身人首。 有圣德。 燧人殁宓羲皇生。 其世有五十九姓。 羲皇始序制。 作法度。 皆以木德王也。 制嫁娶之礼。 受龙图。 以龙纪官。 故曰龙师。 在位合一万一千一十二年。 炎帝神农氏姓姜。 人身牛首。 有火瑞。 即以火德王。 有七世合五百年也)珠衡日角之皇(六艺论云。 轩皇姓公孙二十五月而生。 有珠衡日角之相。 以土德王天下。 建寅月为岁首。 生子二十五人。 有十二姓。 凡十三世。 合治一千七十二年。 梦受帝籙。 遂与天老巡河而受之。 得河图书师于牧马小童拜广成丈人于崆峒山。 帝王世纪云三皇之世。 合二万二百九十七年也)始画八卦而重八纯(河图括地象曰宓羲氏仰观象于天。 俯察法于地。 始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神农氏。 重八卦为六十四焉)设云官而陈鸟纪(六艺论云。 轩皇有景云之瑞。 用云纪官。 少昊帝有凤鸟之瑞。 故以鸟名官焉)教畋渔以济俗。 作耒耜以资民(六艺论云。 宓羲氏为网罟以畋以渔。 取牺牲以充庖厨。 故曰庖牺氏。 神农断木为耜。 揉木为耒始教天下种五穀。 故号为神农氏)立市(神农所建也)铸器服牛乘马。 营宫室垂衣裳。 为杵臼置舟楫。 模鸟迹以造文字。 因化通而裁礼乐(并黄帝时也。 六艺论云。 黄帝佐官有七人。 苍颉造书字。 大挠造甲子。 隶首造算数。 容成造曆岐伯造医方。 鬼申区造占候。 奚仲造车作律管。 兴墠坛礼也)暨乎翼善传圣之君。 仁盛圣明之后。 举八元八恺之职(舜摄政举高阳氏高辛氏。 才子各八人。 以掌司牧之任也)命羲和羲仲之官(羲氏和氏。 为尧掌日月四时之官也)种百穀以勤农(后稷播种百穀)敷五教以轨物。 允恭克让庶绩咸熙。 协和万邦平章百姓。 流四凶于四裔。 窜三苗于三危(浑沌檮杌穷奇饕餮。 为四凶也。 尧流之于国四外。 有苗氏叛。 舜放之于三危之山也)调律吕以畅八风。 察璇玑以齐七政。 夏禹导九河(代父治水。 平九州名山大川。 受洪范九畴于河神。 获地理于洞府。 九州贡铜铸作九鼎。 以八家为隣。 三隣为明。 三明为里也)乘四载(陆行乘车。 水行乘船。 泥行乘橇。 山行乘辇)任土作贡疎山奠川。 殷王伐罪弔民(有黄鱼黑鸟集于坛。 化为黑玉。 乃伐桀。 色尚黑白。 迁九鼎于毫以百户为里也)平暴静乱。 解网剪发。 拯溺救焚。 爰至赫赫隆周济济多士。 关睢麟趾之德(季历妃大任梦长人感已而生文王。 文王妃大姒生武王发。 建子之月为岁首色尚赤。 以五家为隣。 畿内则有比闾族党州乡。 周公居摄罪人斯得。 秋有雷风之变。 偃禾拔木。 启金縢之书。 遂迎周公。 卜宅于洛。 度土定鼎。 制礼作乐。 死于鄷葬于毕。 关睢称王后之德。 麟趾兴仁人之族名也)周南邵南之风(言周邵风化自北而南也)列五行六正之仪(木金水火土为五行。 预见来事。 进善举贤。 恭勤不堕。 明察法律。 辞禄让赐。 君失则谏。 是为六政也)布九田四井之法(三等为九田。 三屋为四井)陈服锡之礼(叙五等之服制九锡之礼也)广革车之节(通十为城。 城出革车一乘)为世揩范作物典谟。 遐逖阔逈年移三古。 旷远绵邈时经百王。 圣德所覃神化所洽。 龙庭凤穴候气输賝。 日域麟洲占风欵塞。 泉露呈其珍味。 草木变其嘉形。 燕颔鱼身。 昭彰于羽族。 狼蹄牛尾。 辉焕于毛群。 惟德动天休徵允集。 元首延明哉之美。 股肱肆良哉之歌。 周卜永年殷称奕叶。 其为道也。 人伦禀以利建。 庶物资以有生。 邦国赖以无他。 君臣藉以致治。 德教天下化被华夷。 道贯五天恩加百姓。 立功立事可大可久。 时义备矣。 世用足矣。 至如李老仙方意存羽化。 释迦梵本期自涅槃。 纵体于太清之中。 游神于常乐之境。 贵练形以不死。 求寂照于无生。 构鹏鷃之寓言。 张过未之虚说。 何异邹衍谈天终归眇莾。 虞丘辩梦徒骋华词。 今大唐驭极圣皇垂拱。 尚贤尚齿贵德贵仁。 反正之化已弘。 还淳之风广扇。 理须舍繁就简去伪归真。 愚谓佛道二流在政非急。 久欲闻奏。 请试论之。 不揆所疑敢陈未喻。 夫子多识前古深究学源。 献替可否幸详其要。 于是右学通人敛容峻坐。 良久而谓曰。 异乎吾所闻也。 论云。 观天之象。 则见日月五星次度之分。 观地之象。 则知百川四渎所归之处。 观古今之迹。 上形太极溷元之前。 却覩将来未萌之事。 秋毫不疑。 乃曰智也。 子既知而故问。 余亦述而略说。 考周孔六书之训。 忠孝履其端。 李老二篇之萌。 道德创其首。 瞿昙三藏之文。 慈悲为其本。 事迹乃异理数不殊。 皆尽美尽善。 可崇可慕也。 是以谈众妙以虚心。 开善权以汲引。 吾往尝见远游先生。 颇亦闻之。 说通方论。 具叙三教兼陈九流。 先生遁逸岩阿莫知氏讳。 容仪闲雅进退可观。 言笑温弘动止有则。 虽语有品藻而志无褒贬。 饭饵松朮靡测其年。 栖寝烟霞熟详其世。 至于三古本末焕若镜中。 百氏枝条明如掌内。 穷周孔之令典。 究佛道之弘规。 察其所怀在乎逍遥齐物。 观其所尚。 归乎平等性空。 先生燕默之余。 顾谓僕曰。 世不达者多相是非。 以是其所是。 而非其所不是。 不非其所非。 而非其所不非。 此则是其所非。 而非彼所是矣。 夫论儒之教也。 意在居家理治长幼顺序。 在上不骄为下不乱。 臣子尽其忠孝。 僕妾竭其欢心。 大则配天祀帝尊亲享祖。 欲使天地昭察鬼神効灵。 灾害不兴祸乱不作。 小则就利乘时谨身节用。 施政闺门之内。 流恩僕隷之下。 咸奉其事各得其宜也。 道之教也。 言万物之所以生。 至功之所以成。 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 然而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 叙道则为始为母。 谈教则有徼有妙。 是以元始拱默于金台。 太上垂衣于紫殿。 遣二真以导俗。 命五老以披图。 履幽而明抱一而贞。 寂魄乎大罗。 偃仰乎太清。 然后设无为之化。 行不言之教。 布黄庭紫府之文。 授金版银绳之籙。 玄霜绛雪之妙。 玉液云英之奇。 九云明镜之华。 八练神丹之彩。 足以还年却老。 足以羽驾长生。 游阆苑而忘归。 沐咸池而不返。 乍披褐于阊阖。 或控鹤于蓬莱。 静虑姑射之阿。 思微崆峒之上。 与天地而遐久。 共阴阳而晦明。 佛之教也。 大矣哉。 牢笼华藏。 出九重圆盖之表。 照灼云台。 吞八维方质之外。 非色妙色。 流光溷元之前。 分身化身。 列影太虚之始。 故以旁薄而造阴阳。 鑪锤以成天地。 大象之象。 含育于四象。 刚材之材。 通运于五材。 玉衡转眇眇乎。 不测其机。 合璧悬茫茫乎。 熟详其化。 不皦不昧惟微惟彰。 统众圣之灵府。 赴群生之嘉会也。 于是出火宅而御三车。 入爱河而挥八棹现希有事。 岂独菴罗树园。 说不思议。 非但摩伽陀国。 种种方便一一慈悲。 破生死之樊笼。 济涅槃之彼岸。 莫不意珠腾曜智炬凝辉。 总纳百川。 濬东溟之在地。 纲维万象。 逾北极之居天。 宁与高下相倾儒墨交竞。 诚固推之于真际。 反之于玄源。 玄源也者。 则境智俱亡。 真际也者。 则权实斯泯。 大宣究竟之旨。 普运神通之力。 寻其善巧讴和之致。 陶钧负荷之功。 造化无以方。 日用莫能拟。 足以括囊四大超忽三景。 子当书绅以自镜也。 公子曰。 美则美矣。 疑且疑焉。 夫能匡社稷者莫过怀忠。 养至亲者莫过奉孝。 经天地者莫过修文。 定祸乱者莫过讲武。 安上下者莫过弘礼。 移风俗者莫过习乐。 此固皇王之要训。 亦治道之大方。 维摩竭慈悲之谈。 厉乡垂道德之论。 未为济世之急。 犹涉木雁之词。 非唯僕之未宾。 抑亦贤之同去通人曰。 讷言敏行君子所称。 无以己之寡闻取况于典论。 子不闻鲁侯之诫乎。 无多言无多事。 多言多害。 多事多患。 若事亲殉主则以忠孝为初。 远害全身则以道德居始。 利生救苦则以慈悲统源。 奉孝怀忠可以全家国。 行道立德可以播身名。 兴慈运悲可以济群品。 济群品则恩均六趣。 播身名止荣被一门。 全家国乃功包九合。 故忠孝为训俗之教。 道德为持身之术。 慈悲盖育物之行。 亦犹天有三光鼎有三足。 各称其德并着其功。 遵而奉之。 可以致嘉祐也。 公子曰。 前汉艺文志云。 全身保国凡有九流。 一曰儒流。 谓顺阴阳陈教化。 述唐虞之政。 宗伸尼之道也。 二曰道流。 谓守弱自卑。 陈尧舜揖让之德。 明南面为政之术。 奉易之谦谦也。 三曰阴阳流。 谓顺天历象敬授民时也。 四曰法流。 谓明赏勅法以助礼制也。 五曰名流。 谓正名列位言顺事成也。 六曰墨流。 谓清庙宗祀养老施惠也。 七曰纵横流。 谓受命使乎专对权事也。 八曰杂流。 谓兼儒墨之铨。 含名法之训。 知国大体事无不贯也。 九曰农流。 谓劝励耕桑备陈食货也。 遵其道可以安庶品。 行其事可以利国家。 为政备矣。 于民足矣。 纵先生通方之说。 右学尽善之词。 恐类风牛不相及也。 通人曰。 观一可以知百。 覩此足以明彼。 但佛教冲旷名义弘多。 总而言之具有玄录。 今为吾子略举大猷。 自祥云散空瑞莲现海。 半满之门洞启。 空有之策兼扬。 毗城有回情入法之谟。 灵山有摄末归本之训。 在用如水分千月。 为体若镜鉴万形。 斩筹含识共荫慈云。 尘沙佛土咸霑甘露。 及收光白[迭*毛]韬影提河。 于是乎五百应供摇象扇而闻持。 八万修多拂龙床而器写。 珠函宝印既溢王宫。 贝叶梵文还盈海藏。 昇堂万计兢[汱-大+木]身田。 负牆百亿争开心树。 爰至摩腾入洛僧会游吴。 远流法鼓之音。 俱传慧风之业。 以类相聚亦有九流。 显其嘉名称为九籙。 一曰真诠。 二曰权旨。 三曰戒品。 四曰禅门。 五曰咒术。 六曰论部。 七曰注解。 八曰章疏。 九曰传记。 言真诠者。 盖方等之中心。 诸佛之要观也。 事无不统理无不穷。 其言巧妙其义深远。 包十仙之奥行。 总八藏之玄文。 缘觉涉求迷同汎海。 声闻在听恍若闚天。 此华严之引致也。 裂见网之宏宗。 破邪军之要术。 珠清浊水药现深丛。 迷乱乳之色既分。 回天之醉俄醒。 乐民剋满常果仍圆。 斯涅槃之极旨也。 三兽溷迹一乘总辔。 衣珠已现髻宝仍传。 十无上之冲规。 四安乐之妙行。 鉴多宝之所为。 悟长者之本心。 迺法华之会归也。 布此十如冥兹四绝。 即色非色离名无名。 昭昭乎汎六度之舟。 瀰瀰焉登三空之岸。 谓般若之玄锋也。 理之包举在此四焉。 权旨者。 世雄方便之教也。 诱五浊之众。 逗三乘之机。 接疲侣而置化城。 引穷子而持粪器。 如来殁后迦叶集经。 所谓四种阿含八部譬喻。 本生本事之旨。 贯华散华之谈。 王宗之所分判。 安睿之所编录。 为缘散说部袠弥多。 言戒品者。 代佛之为师。 训僧之令范也。 亦出必由户济剋待舟。 盖万善之梯基。 五乘之脚足也。 或约时约处随事随根。 致有七聚别名五篇殊旨。 开遮之说既异。 轻重之相靡同。 天竺流行乃分五部。 中华传习今有四焉。 迦叶创其纲维。 崛多分其条贯。 教训正俗。 既非礼不成。 灭恶生善。 亦非戒不剋。 佛在住持爰因憍梵。 灭后传授实启波离。 寔三业之司辰。 乃六根之御史也。 言禅门者。 三学修心之纪也。 能为得圣之因。 最称尽漏之要。 是以声闻系想则水净心池。 菩萨熏修则华开意树。 禅能发慧佛有诚言。 四等六通。 憩禅林而始就。 八除十入。 依定窟而方成。 智度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得神通已还化众生。 况复置世界于一毛。 凝海水为五味。 故曰。 缘法察境唯寂乃照。 其斯之谓欤。 言咒术者。 众生灭罪之训。 毒害消伏之方。 挫慢摧凶救危起死。 如禅提逐鬼若先尼勅神。 六字之除灾。 七佛之护命。 反常合道因物成务。 济世之术孰若是乎。 言论部者。 摧邪立正。 释滞开矇之义府也。 良以代移正像人变浇淳。 直路难登邪途易入。 致令雪山採药争收毒草。 深水求珠竞持瓦砾。 故有通法声闻传灯菩萨。 折彼邪论申此正经。 鲸鲵既剪。 五翳所以云亡。 雰雾廓清。 三光于焉遂朗。 古录序云。 至圣绳墨曰经。 弟子述经曰论。 论者如丘明之作传也。 呵梨曰。 经若有论义则易解。 旃延以深了实谛。 创乾度之文。 诸圣以富洽名理。 继婆沙之说。 次则成实毗昙锋頴精密。 考而详之。 盖小乘之英华也。 至于建无畏幢。 马鸣标其称首。 然正法炬。 龙树统其机源。 百论破外以简邪。 中观祛内之偏执。 十二玄门之精诣。 摩诃衍义之宏深。 并大教之栋干也。 言注解者。 就文现义。 述而不作之俦也。 并立像以取形。 即事而出理。 若生肇之注净名。 支陆之训般若。 属词洒落抗意标奇。 昔仲尼既殁。 寄微言于荀孟。 大觉已逝。 传法印于通人。 高山仰止实开矇滞者也。 言章疏者。 举网提纲拾遗补阙。 通一部之文义。 亦所以备遗忘也。 大法初度未遑解释。 卫安帛远创启玄章。 自斯厥后竞撝谈柄。 至于凭敷大品爱亮涅槃。 集镜毗昙静琳成实。 何但词省意深。 固亦义周文惬。 犹丹青之写状。 若水镜之图形也。 并悬诸日月足称罇爼矣。 言传记者。 释门记事之尽也。 如斑马述作陈范修文。 王隐之序晋仪。 袁宏之着汉纪。 斯并治民小术。 动硕学之奇才。 忠孝片善。 摇史臣之芳翰。 况三达易隐八戒难思。 卓朗擅其嘉声。 法开播其清辩。 帛祖既方诸嵇阮。 支遁亦匹彼王何。 高逸隐节之文。 遯世游方之录。 十科导世之士。 五部利物之贤。 美德形容简素斯在矣。 寻法王垂轨为息苦轮。 既病有万殊。 故药非一准致使牒盈天府偈积龙宫。 香象八亿。 负初分而莫胜。 罗汉五千。 阅散华而靡遍。 况乎数尘宝轴墨点玄言。 十地覩而未详。 八恒观而不测。 岂儒道名法之类。 能拟议其性海之门乎。 公子曰。 古哲云。 文繁者失其要。 理寡者丧其实。 今见之矣。 纵释氏铨旨禅戒之谈。 咒术传记之典。 自是一家励己之谟。 未为五常经国之训。 犹方孔圆衲。 虽美于形而阙于事矣。 且书有五常之教。 谓仁义礼智信也。 愍伤不杀曰仁。 防害不淫曰义。 持心禁酒曰礼。 清察不盗曰智。 非法不言曰信。 此五德者。 不可造次而亏。 不可须臾而废。 王者履之以治国。 君子奉之以立身。 用无暂替。 故云常也。 夫子。 向序佛教。 言缓而义迂。 非不愕然。 太为濩落矣。 五常也者。 在天为五纬。 在地为五岳。 在处为五方。 在人为五藏。 在物为五行。 广而言之。 无所不统。 仰观俯察。 其能有加焉。 于是通人听尔而笑。 沉吟久之。 徐而喻曰。 世云。 千金易倾一言难吐。 徒费指掌。 恐子夜游不免失言。 强复论其大较。 桉沉氏均圣论云。 炎昊之初。 纯厖之始。 人未粒食。 非肉非皮。 死亡立至。 虽复圣德殷勤恩存救免。 而身命是资。 理难顿夺。 寔宜导之以渐稍启其源。 故燧人改火变腥为熟。 腥熟既变。 盖佛教之萌兆也。 君子曰。 沉侯学综玄儒理兼孔释。 匪斯人子奚有斯论乎。 所以尔者。 太昊本应声大士。 仲尼即儒童菩萨。 先游兹土权行渐化。 愍济五浊宣布五常。 而吾子未访所闻。 今粗为陈其本。 何者。 佛初成道。 近接下凡。 爰开小教。 因尸利而说三归。 因末伽而说五戒。 为迦王而说十善。 为长者而说六斋。 此四者何耶。 三归劝其舍邪。 五戒防其行恶。 十善使其招贵。 六斋令其得乐。 释名云。 归向也。 戒止也。 善嘉也。 斋肃也。 言三归者。 教其归向三尊防止五欲。 备延嘉贶肃敬容仪。 则冥祇欣萃徵庆允洽者矣。 一曰不杀。 二谓不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为五戒也。 戒者。 禁也。 勒也。 勒身口如马着辔。 禁情欲如猴带锁。 智度论云。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恐怖中戒为守护。 死闇冥中戒为明灯。 三恶道中戒为桥梁。 生死海中戒为大船也。 夫不杀者。 如负天蹐地之属。 圆首方足之俦。 水陆山空胎卵湿化。 语其种类凡有四生。 一一生中皆有八万四千形状不等。 然而人畜乃殊贵贱。 云别至于顒顒怖死汲汲贪生。 避苦以乐其身。 求安以养其命。 此情一种斯理万均。 何有枉害忠贞滥诛淳善。 所以良士歼其神被发赵同死大厉抟膺。 邙阜积怨魂之悲。 秦坑肆无辜之酷。 乘舟之歌已作。 黄鸟之咏徒哀。 次则列围灞川从禽梦泽。 张罗亘野布网连山。 火逐岭以高低。 烟随草而疎密。 奔电之鹰争举。 追风之马竞前。 猿覩箭以虚惊。 雁看弓而逈坠。 洞胸达腋之痛。 解脰陷脑之酸。 奚独丧蜯池空。 遂使士狙林尽。 加以垂丝曲渚下钩深潭。 获朱鲤于河湍。 收紫鳞于井谷。 斯等并禀五常俱含四气。 同霑佛性共有神明。 何忍陈此肉山树兹炮烙。 极鳞羽之命。 尽刍豢之群。 臛染指之鼋。 缹如朱之鼈。 供何曾之盛馔。 备娄护之珍羞。 美彼心肝充其口腹。 欢他燕尔乐我嘉宾。 庆七德之光荣。 悦九功之繁会。 寔乃伤大慈之本意。 故至圣以禁焉。 所以饲鱼长者睡感天花(见金光明经)救蚁沙弥冥延促算(见贤愚经也)爰致金刚之体。 终为长寿之因(护法因缘得金刚体不杀果报为长命因。 见涅槃金光明等经)此则永断宿嫌。 其德一也。 言不盗者。 盗跖之行举世不容。 梁上之顽是人皆患。 囊装无孑遗之货。 胠箧有绝本之贫。 遂使布被莫充葛袍奚拟。 长者惭寄口之累精民羞屠贩之劳。 岂止犯菜偷鱼窃瓜私枣。 兼以盗僧鬘物用常住财。 恶求多求以利生利。 曾无愧邑都不介怀。 何独带累见前信。 亦殃咎后世(智度论云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夺若劫取。 是名劫夺命)大圣慈愍制戒遏之。 其德二也。 言不邪淫者。 败德灭身淫辜为甚。 所以妹妃亡夏妲后丧殷。 褒姒之仆隆周。 丽姬之倾皇晋。 神仙遭骑颈之辱。 天庙致焚躯之灾。 故称众罪之根。 是曰搆殃之本。 近乖梵世远障菩提。 断而不行。 其德三也。 言不饮者。 酒为乱本。 亦称狂药。 遍兴三毒之愆。 备造六根之衅。 裸露形体咆哱言声。 贵贱悉欺亲疎等骂。 既檮既杌或哭或歌。 殷王牛饮而丧朝。 楚子虎酣以败德。 成都萦累月之醉。 中山困千日之眠。 体澒澒其如泥。 心昏昏其似夜。 三十五失过患并生(见智度论等)八万四千尘劳俱起。 现在遮智慧之业。 将来获愚痴之报。 此罪最深。 故佛不许。 诚能奉戒获福无穷。 其德四也。 言不妄者。 口是祸媒舌称斗本。 能为伐身之斧。 厥号众恶之门。 刀剑起咽喉之间。 绳索居唇齿之际。 语寒风足使翠柯零叶。 谈芳节能令藁木舒华。 褒贬由其一言。 生死出其三寸。 友于因之以水火。 室家为此而乖离。 大害则灭族倾邦。 小愆则危身致命。 招未来之重报。 结现在之深怨。 实四过之根株。 乃十恶之林薮。 释典述如鼻之诫。 周庙书铜人之铭。 福无以加。 其德五也。 公子喜而对曰。 鄙闻海无异咸汤无异热。 仁者所谈杀盗等戒。 亦犹先王仁义之教也。 终是眼目之异号。 头首之别名耳。 将知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斯之谓矣。 五教已足何烦五戒。 通人曰。 五教之职禁其现非。 五戒之谟防其来过。 五教事彰为罪(言杀盗事露获贼状者官始结正而成罪也)五戒口动成辜。 书但息其一刑。 经乃遮其三报(谓现报生报后报)息一刑免一时之现罪。 遮三报断三世之来殃。 亦如六宗七庙之义。 三饔四郊之礼。 时月朔望之奠。 吉凶庆弔之羞。 礼王制云。 庶人荐韮以卵。 荐麦以鱼。 荐黍以豚。 荐稻以雁。 诸侯用牛。 大夫用羊。 士用犬豕。 祭天地以茧栗。 飨宗庙角握。 皆谓有故而私杀也。 是以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 教谓礼义。 政谓刑禁。 纵礼见其生不忍其死。 闻其声不取其肉。 抑亦渐断之谈。 未为极慈之训。 原夫释氏之教也。 劝之以善。 化之以仁。 行不杀以止杀。 断其杀业。 以断杀故而民畏罪。 王者为政。 闭之以狱。 齐之以刑。 将杀以止杀。 不断杀业。 以不断故而民弗禁。 智度论云。 杀有十罪。 一者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二者众生憎恶眼不喜见。 三者常怀恶念思惟恶事。 四者众生恶之如见毒蛇。 五者睡时心怖觉亦不安。 六者常有恶梦。 七者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八者种短命业。 九者身坏命终在泥犁中。 十者若出为人常当贫穷短命矣。 夫惧十罪于将来。 而杀自止。 制五刑于现在。 而过不惩(书防目下经遮未来)立验目前此之谓也。 法句经云。 杀生求生去生道远。 提谓经云。 不杀曰仁。 仁主肝木之位。 春阳之时万物尽生。 正月二月少阳用事。 养育群品。 好生恶杀杀者无仁。 不邪曰义。 义主肺金之位。 七月八月少阴用事。 外防嫉妬危身之害。 内存性命竭精之患。 禁私不淫。 淫者无义。 不饮酒曰礼。 礼主心火之位。 四月五月太阳用事。 天下太热万物发狂。 饮酒致醉心亦发狂。 口为妄语乱道之本。 身致危亡不尽天命。 故禁以酒。 酒者无礼。 不盗曰智。 智主肾水之位。 十月十一月太阴用事。 万物收藏。 盗者不顺。 天以得物藏之。 故禁以盗。 盗者无智。 不妄曰信。 信主脾土之位。 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中央用事。 制御四域恶口。 伤人祸在口中。 言出则殃至。 气发则形伤。 危身速命。 故禁以舌。 舌者无信譬喻经云。 安持净戒马巧捉坚辔勒。 身被精进铠。 乃脱魔王贼。 百句譬喻经云。 五根之祸。 剧于毒龙。 过于醉象。 五根纳受。 如海吞流。 如火得薪。 未尝厌足。 五根如箭。 意想如弓。 思念如矢。 以五戒仗守护六根。 如视逸马。 天地本起经云。 劫初之时人食地肥。 有一众生。 顿取五日之食。 因制盗戒以禁之也。 以食地肥而生贪欲。 因制淫戒。 以淫欲故。 共相欺夺。 因制杀戒。 以求欲故。 妄语谄曲。 因制不妄语戒。 以饮酒故。 昏乱行非。 因制酒戒。 计五戒之兴。 其来已久。 萌于天地之始。 形于万物之先。 细入无间。 大弥八极。 众生之父。 人道之根。 包括三才。 牢笼三世。 含育群有。 统御阴阳者也。 四天王经云。 一戒有五善神。 若有归向三宝守斋持戒。 四王上启天帝。 天帝令二十五神营卫门户。 临其命终往生天上云云。 于是曳七宝之妙衣。 罗百味之香食。 明珠类月。 美女如云。 花合花开。 既无终始。 目迎目送。 自有周旋。 魔化比丘经云。 五戒人根。 十善天种云云。 言持五戒当得人身。 修行十善必获天报。 十善者。 所谓身三口四意业三种。 合为十也。 智度论云。 无放口之四害。 无恣身之三患。 发菩提心经云。 以此十戒防身口意。 持身戒者。 永断一切杀盗淫行。 不断物命。 不侵他财。 不犯外色。 又亦不为杀等因缘及其方便。 不以杖木瓦石伤害众生。 若物属他。 他所受用一草一叶。 不与不取。 又亦未曾攀睐细色。 于四威仪恭谨详审。 是名身戒。 持口戒者。 断除一切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离间和合诽谤毁呰文饰言词。 及造方便恼触于人。 言必至诚柔软忠信。 言常饶益教化修善。 是名口戒。 持心戒者。 除灭贪欲瞋恚邪见。 常修软心不作过罪。 信是罪业得恶果报。 思惟力故。 不造众恶。 于轻罪中生极重想。 设误作者恐怖思悔。 知恩报恩心无悭悋。 乐作福德常以化他。 恒生慈悲怜愍一切。 是名心戒。 持十善戒死得生天受上妙乐云云。 是以披五色之云衣。 曳三铢之绮服。 质多树下妙胜堂中。 随天众而优游。 步香园而容与。 坐间一劫瞬顷千年。 光华丽日月之辉。 芬郁美旃檀之气。 育王经云。 王令国中人民悉行十善持五戒。 月六斋年三长斋。 牛马犬猪一切皆斋云云。 净土经云。 当持九斋。 所谓岁三月六。 九斋应九神除九恼。 灭九恶愈九病。 三斋出三界求三道。 制三流断三苦。 治三毒塞三途应三尊。 六斋制六情禁六贼。 止六衰得六和。 起六行成六德。 譬喻经云。 天主帝释勅四天王。 以六斋日桉行天下。 伺求人间所造善恶。 见大国王以十善四等治化天下。 天主欢喜。 即赐人王金轮千辐凋文刻镂众宝厕填光明洞达绝日月光金银铜铁凡四轮宝。 空中自下。 八斛明珠光焰如日。 能除热气。 在王宫中。 复有女宝。 从空而降。 纯肉无骨具满女姿。 腹圆不现。 耳软而垂。 容态闲美。 六十四变。 睫毛青緻。 发泽不乱。 能知王心应时供奉。 奇异七宝水中涌出。 宝马八万白象六牙。 四大天王捉七宝瓶香汤灌顶。 持天宝冠为王着之。 王若行时七宝导前四兵从后云云。 又育王经云。 育王夫人宝璎二具珠衣千领。 虽处王妃受天服御云云。 所谓珠光列后玉女罗前。 风生雾縠之裙。 香起云罗之袖。 大论云。 奉戒持斋见得五利。 刀不能伤毒不能害。 火不能烧。 水不能没。 于一切瞋恚怒害恶众生中见者欢喜。 譬喻经云。 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粮。 得五种福。 少病。 身安。 少淫。 少睡。 生天。 净土经云。 八王者。 谓八节日也。 言天王所奏文书一岁八出。 故称八王。 此日最急。 言岁终事毕考课结定。 上言天帝三十二臣四镇司命司录阎罗所司神明听察。 疏记罪福不问尊卑。 一月六奏。 六斋日是。 一岁三覆。 即三长斋月也。 今人左右肩上有左右契。 左神男右神女。 男神疏善女神疏恶。 先前一日夜半上天。 校定罪福各自求功。 争了罪福毛发不差。 如来大悲为拔彼苦。 劝修斋戒令其得乐。 余今明以语子。 子当回也无违。 勿为下士自取笑也。 宋典云。 文帝以元嘉中。 问何侍中曰。 范泰谢灵运云。 六经本是济俗。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 文帝又云。 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 吾坐致太平矣。 尚之对曰。 臣闻自渡江已来。 王导周顗宰辅之冠盖。 王濛谢尚人伦之羽仪。 郄超王谧等。 或号绝伦或称独步。 略数十人靡非时俊。 清信之士无乏于时。 窃谓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何者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 传此风训已遍宇内。 编户千万则仁人百万。 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 去一恶则息一刑。 一刑息于家则万刑息于国。 陛下所谓坐致太平也(凡人一日受八戒。 则一日不杀生。 而一日无杀罪。 一日不偷盗。 则一日无盗罪。 一日敬三宝。 则一日为善人。 一日事二亲。 则一日为孝子。 一日不妄语。 则一日不失信。 一日不绮语。 则一日不失礼。 一日不两舌。 则一日兄弟睦。 一日不恶骂。 则一日室家和。 一身一日尚获此功。 况一月至十月。 一年至十年。 自作教他展转相续。 从一人以至百人。 从一郡以至百郡。 小善则闾阎士女。 大善则卿相王公。 校而言之。 足以立身辅化匡国保家。 若以此立身。 无身不立。 以此匡国无国不匡。 乃得圣之远图。 岂辅治之洪范也)公子曰。 周孔设教。 必导之以德齐之以刑。 故有五刑之属三千之罪。 民犹罕遵法度多陷刑网。 若依佛语护戒舍刑则日长姦盗。 若存公用罚又偏负大慈。 进退两楹幸闻厥中。 通人曰。 赵书云。 石虎尝问国师佛图澄曰。 佛法既不许杀罚。 今为天下之主。 非刑杀无以肃清海内。 既违戒杀生。 虽复事佛讵获福耶。 澄答曰。 帝王事佛。 当在体恭心顺显畅三宝。 不为暴虐不害无辜。 至于凶愚无赖非化所迁不能改恶且有罪不得不杀。 有恶不得不刑。 但当杀可杀刑可刑耳。 若暴虐恣意杀害非罪。 虽复倾财事佛。 无解殃祸。 愿陛下省欲兴慈广及一切。 则佛教永隆帝祚方远。 石虽不能尽行而为益不少。 宋典云。 文帝之世。 外国沙门求那跋摩。 导化之声播于遐迩。 以宋元嘉八年至于建邺。 文帝劳问殷勤。 又因言曰。 弟子常欲持戒不杀以身殉物不获从志。 法师不远万里来化此国。 将何以教之。 跋摩对曰。 夫道在心不在事。 法由己非由人。 且帝王与匹夫所修各异。 匹夫身贱名劣言令不威。 若不剋己苦躬将何为用。 帝王以四海为家。 万民为子。 出一嘉言则士女以悦。 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 刑不夭命役无劳力。 则使风雨适时寒暖应节。 百穀滋繁桑麻郁茂。 如此持斋斋亦大矣。 如此不杀德以众矣。 宁在阙半日之餐。 全一禽之命。 然后方为弘济耶。 帝大喜焉。 尝试论之。 可为永鉴。 必能存至治之本者。 当坐朝问道奉法无亲。 宽勐相资威惠兼举。 弘通三宝怜愍四生。 则百姓畏而爱之。 九有不严斯治。 周官无以陈其薄効。 洪范不足比其玄功。 公子问曰。 奉佛能有益者。 何故三方云挠四海鼎沸。 行道转经而无福耶。 通人对曰。 赵书云。 晋军出临淮泗。 人情危惧莫知所之。 石虎瞋曰。 吾之奉佛供僧而更致外寇。 佛无神也。 澄明旦早入虎以事问澄。 澄因对曰。 王过去世为大商主。 至罽宾寺常供大众。 会中有六千罗汉。 吾此微躯亦豫斯会。 时得道人谓吾曰。 此主人命尽当更受鸡身。 后覇晋地今得为王。 岂非福耶。 壃场军寇国之常耳。 何为怨谤三宝夜兴毒念乎。 虎乃悟而媿焉。 仁王经云。 佛告波斯匿王。 一切国土安立万姓。 快乐皆由般若波罗蜜。 是故付嘱诸国王。 不付嘱四部众。 何以故。 无王力故。 此阎浮提有十六大国。 五百中国。 十千小国。 其国土中有七种难。 一切国王为是难故。 讲读般若七难即灭。 七福即生。 万姓安乐。 帝王欢喜。 云何为七难。 一者日月失度时节反逆。 或赤日出黑日出。 二三四五日出。 或日蚀无光。 或日轮一重二三四五重轮现。 当变怪时读诵此经。 二者二十八宿失度。 金星彗星轮星鬼星。 火星水星刀星风星。 南斗北斗五镇大星。 一切国主星三公星百官星。 如是星等各各变现。 亦读此经。 三者大火烧国万姓烧尽。 或鬼火龙火天火山火。 人火木火贼火变怪。 亦读此经。 四者大水漂没百姓。 时节反逆冬雨夏雪。 冬时雷电霹雳。 六月雨氷霜雹。 雨赤水黑水青水。 雨土山石雨沙砾石。 江河逆流浮山流石。 如是变时。 亦读此经。 五者大风吹杀万姓。 国土山河树木一时灭没。 非时大风黑风赤风青风天风地风火风。 如是变时。 亦读此经。 六者地国土亢阳炎火洞然万草亢旱五穀不登土地赫然万姓灭尽。 如是变时。 亦读此经。 七者四方贼来侵国内外贼起火贼水贼风贼鬼贼。 百姓荒乱刀兵劫起。 如是怪时。 亦读此经。 是名七难。 禳七难法。 当作九色幡长九丈。 九色华高二丈。 千枝灯高五丈。 九玉巾作七宝桉七宝高座。 置经桉上。 于七宝帐中其国王等烧香散华。 日日供养如事父母如事帝释云云。 若未来世国王护持三宝者。 我使五大力菩萨往护其国。 一名金刚吼菩萨。 手持千宝相轮。 二名龙王吼菩萨。 手持金轮灯。 三名无畏十力吼菩萨。 手持金刚杵。 四名雷电吼菩萨。 手持千宝罗网。 五名无量力吼菩萨。 手持五千剑轮。 并五千大神王等。 往护彼国作大利益。 当立其形像而供养之云云。 夫水积浮船风积运鸟。 护国土者须凭五力(天龙鬼神人为五力也)匪唯世策独恃六军五力。 必幽显同心。 故获安隐。 六军或表里殊计。 便致危亡。 所以降伏修罗。 远因般若。 招延丰乐。 近寄宝冥。 但能依王论正论以字民(出金光明仁王等经)奉日藏月藏而宁国。 务兴七善增长三气。 则有五千大将各振剑轮。 四大夜叉俱领神众。 敬顺佛语守护人王(大集经月藏分云。 佛以震旦国土付嘱毗首羯磨天子。 迦毗罗夜叉大将。 须摩那龙王。 双目大天女等。 各将眷属主领神兵共护震旦。 所有斗诤怨讐。 忿竞言讼。 两阵交战。 饥馑疾病。 非时风雨。 氷寒毒热。 悉令休息。 令我法眼得久住故。 绍三宝种不断绝故。 三种精气得增长故云云。 王者用心则无不果也)星辰流景而正行。 日月重光以合度。 阴阳和而无变。 雨水浃以应时。 有感斯通无灵不契。 至如业称过现福说重轻。 但非定报皆可攘也。 终不徒然。 枉为功德。 辩正论卷第一 辩正论卷第二 唐沙门释法琳撰 三教治道篇第二(下) 公子问曰。 窃览道门斋法。 略有二等。 一者极道。 二者济度。 极道者。 洞神经云。 心斋坐忘至极道矣。 济度者。 依经有三录七品。 三录者。 一曰金录。 上消天灾保镇帝王。 正理分度大平天下。 二曰玉录。 救度兆民改恶从善。 悔过谢罪求恩请福。 三曰黄录。 拔度九玄七祖。 超出五苦八难。 救幽夜求叹之魂。 济地狱长悲之罪。 七品者。 一者洞神斋。 求仙保国之法。 二者自然斋。 学真修身之道。 三者上清斋。 入圣昇虚之妙。 四者指教斋。 救疾攘灾之急。 五者涂炭斋。 悔过请命之要。 六者明真斋。 拔幽夜之识。 七者三元斋。 谢三官之罪。 此等诸斋或一日一夜。 三日三夜。 七日七夜。 具如仪典。 其外又六斋十直甲子庚申本命等斋。 通用自然斋法。 坐忘一道。 独超生死之源。 济度十斋。 同离哀忧之本。 始末研寻其功甚大。 其间威仪轨式堂宇坛场。 法象玄虚备诸楷则。 衣冠容止济济锵锵。 朝揖敬拜俨然斋肃。 旋行唱赞真气自然。 烧香花华神仪郁在。 身心俱致感应必臻。 宾主同谐自符景福。 明真仪云。 安一长灯。 上安九火置中央。 以照九幽长夜之府。 正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夜中安一长灯令高九尺。 于一灯上燃九灯火。 上照九玄。 其佛家娑罗药师度星方广等斋。 威仪轨则本无法象。 世人并见何所表明。 通人谓曰。 余结发从师早经庠塾。 备观百氏躬习三玄。 爰自开闢迄于汉魏。 不闻王者奉道为国家建三录之斋。 攘天灾行七品之法。 若言其法早行世者。 昔洪水滔天四民昏垫。 炎威铄石六合洞然。 当尔之时。 岂所不以道斋往救。 眼看狼狈若是者乎。 若救而得者。 其文昌释羑武发疾瘳。 复应是斋力所致乎。 如其救不得者。 岂复不是道斋虚妄乎。 余尝历观道经备详其要。 见玄中经云。 道士受戒及符录。 皆置五岳位设酒脯再拜。 又桉三张之法。 春秋二分祭灶祠社。 冬夏两至同俗祠祀先亡。 及受治录兵符社契。 皆言将军吏兵之事。 又见上元金录简文威仪自然经云。 上元总真。 中元总仙。 下元总神。 常清朝向本命回心。 礼三十三天者。 摇头以两手指天。 凤翔各九回。 手摩额桉两肩后拭两目桉鼻两边上下两孔。 各七过受录。 用上金五两素丝五两食米五升薪五束。 或用金人金鐶金龙金鱼银人银鐶银筒银榼等。 莫不广陈金玉多费缯綵。 但肆贪求之术。 未闻出要之方。 何者窃寻道士陆修静妄加穿凿制此斋仪。 意欲王者遵奉其法。 属梁武启运。 道化不行。 何以知之。 桉梁武先世事道。 潜龙之日亲奉老子。 至天监三年既得自在。 四月八日出勅舍道。 修静不胜愤恨。 于是遂与门徒及边境亡命。 叛入高齐。 又倾金玉赠诸贵游。 託以襟期冀兴道法。 文宣帝令昙显法师挫其锋锐。 修静神气顿尽结舌不言。 其徒尔日并皆舍邪归正。 求哀出家。 未发心者勅令染剃。 具如别传所载。 时有偏执儒生。 厥姓刘氏。 自称汉末黄巾之裔。 近承修静左道之余闻通人出修静叛梁所由叙入齐被戮之状。 乃勃然作色攘臂而起励声言曰。 夫子大人言何容易可不闻乎。 造次于是则颠沛于是。 寻三录七品并出灵宝自然洞神等教。 独超生死之源。 同离忧苦之本。 传之在昔行者登仙。 是以入道之士。 冠冕服章佩符带印。 操持简录接奉仙庭。 扇古道而佐明时。 修无为而崇上德。 进则动飚轮而登金阙。 转飞盖而游玉京。 退则开小善而救三涂。 运大慈而济六道。 此其状也。 通人谓曰。 夫言尚浮华。 语非实录。 犹牝鸡靡司晨之用。 陶犬无守夜之功。 何者检诸古史逖听先儒。 不闻灵宝之名。 未记天尊之说。 讨其根起。 皆是张陵伪经之所传也。 其末学道士管见儒流不测所之奉以为实。 亦未详道士之号从何而来。 若能闻已勤行。 当为子说。 通人之言未止。 儒生懅而应曰。 余闻珠育于水铜生于石。 取者委之传者迷之。 若不委而传。 窃为夫子不取也。 三闾有言曰。 道可受而不可传。 其斯谓矣。 今对夫子略叙大宗。 桉道教众经。 并云。 初应一气号曰大罗。 在三清之表。 置玄都玉京玉城金阙。 天尊治在其中。 宝玄经云。 自然应化有十种号。 一号自然。 二号无极。 三号大道。 四号至真。 五号太上。 六号老君。 七号高皇。 八号天尊。 九号玉帝。 十号陛下。 统领一切立君臣之道。 正一经云。 上化三清以置仙真。 圣王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 元士一百二十。 曹局千二百。 仙官各治宫府。 天曹普领星辰日月。 分文垂象。 令下界天子则而像之。 故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是以先代圣君皆法此为治。 又从一气化生三气。 以应三君(言三君者。 从三气生道者气也)灵宝九天生神章云有天宝君。 是大洞神。 灵宝君。 是洞玄神。 神宝君。 是洞真神。 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 气丈人是溷洞太元高上玉皇之气。 九万九千九十九亿万气后。 至龙汉元年化生。 天宝君出书。 时号高上。 太有玉清宫。 灵宝丈人即灵宝君之祖。 气丈人是赤溷太元无上玉灵之气。 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气后。 至龙汉开图化生。 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 出书度人。 时号上清。 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神宝丈人即神宝君之祖。 气丈人是冥寂玄通无上玉灵之气。 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气后。 至赤明元年化生。 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 时号三皇。 洞神太清太极宫。 又言。 此三号虽年殊号异。 本同一也。 仍分为玄元始三气而治三宝。 即三气之尊神(自然忏谢仪云。 臣等归命东方无极太上灵宝天尊。 臣今仰谢东方九无清天太清玄元无上三天无极大道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帝君大帝君上皇老君二十九真人七十二圣高玄真君九老仙都君九气丈人始清天真东华玉宝高辰大司上相青童君元老九玄主仙真人千二百官君太清玉陛下青帝九气玉门神仙四司真人诸天至极上圣太神。 下谢东卿无极世界五岳四渎神仙正真九叩头九搏颊也)洞神经云。 有三三皇。 故曰九皇。 是初三皇虚无空同之变化。 次三皇是玄元始之应变。 后三皇是三元之变。 以为三台化形接物。 此九皇者并是大道妙用应化相生。 及五帝行化。 其次三王代代习真莫不法道。 又云。 三界二十八天之上。 次四民天。 从四民天到太清境。 从太清境到上清境。 从上清境到玉清境。 从玉清境方至无上大罗。 乃登极果。 应化宫台难以言说。 谓为道中之道。 又是天尊之位处七映之宫。 居九华之殿。 坐金床而悦性。 凭玉机以恬神。 玉女軿罗仙童侍卫。 分判善恶决断死生。 凡是鬼神莫不崇仰。 为天中之主。 盖圣者之尊。 惟鬼惟神可信可尚。 是以古之贤哲率共依行。 或隐迹于市朝。 或藏形于林薮。 或门人随从。 或弟子谘询玉台之侣三千。 庚桑之众非一。 无不二观调心重玄涤想谈空极妙。 扇大道以匡时修善立斋。 运玄功而佐国。 是以代代天子咸所遵崇。 世世英贤悉皆钦尚。 夏后锺山之感。 汉文河上之徵。 妙应蝉联无时暂替。 义非虚说出自由来。 故称道教难可名也。 通人折曰。 子能诵文不知求理。 互乡之类诚难与言。 夫凝氷惨慄。 不能彫欵冬之花。 朱飚铄石。 不能靡萧丘之木。 举熠(淫入反)燿于日月之间非智也。 拥甂瓯于鸿锺之侧非虑也。 子所引文。 今当立验。 何者。 礼云。 太上贵德。 郑注谓古之王者。 老子云。 太上下知。 集注云。 太古之世知上有君而不臣事。 即三皇时也。 天尊之号出自佛经。 陛下之名肇于秦始。 其公卿大夫及元士曹局。 并用周官秦汉之制。 而改头换尾以伪为真。 所叙三皇。 并引帝系谱等。 其三界品次诸天重数。 并依傍佛经假立名字。 而增减出没似异而同。 若上古已来实有斯法。 庖牺着易未见叙之。 往代皇王不闻奉事。 周秦已后渐出讹言。 庄子天运篇云。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 而不闻有道。 乃南从清沛见老聃曰。 使道可献人莫不献其君矣。 幸子思之。 无多言也。 而云三界之外别有京阙都城者。 有识之徒咸所嗟怪。 笑道论中备详其伪矣。 庄子云。 王台废疾之人。 庚桑抱患之士。 不行章醮未出符书。 身着时俗之衣。 口授先王之典。 弗为道士靡戴黄巾。 辄引将来欲何所表。 纵夏禹开锺山之藏。 不道天尊。 汉文诣河上之游。 绝无踪迹。 桉潘岳关中记嵇康皇甫谧高士传班固汉史文帝传及访父老等无河上公结草为菴现神变处事。 并虚谬焉可凭乎。 又言。 道称教者。 凡立教之法先须有主。 道家既无的主。 云何得称道教。 以三事故道家不得别称教也。 一者就周孔对谈。 周孔二人直是传教人。 不得自称教主。 何以故。 教是三皇五帝之教。 教主即是三皇五帝。 二者桉前汉艺文志。 讨论今古坟典。 总判凡有九流。 一儒流。 二道流。 道无别教。 总在九流之内。 据此而言。 无别立教。 何以故。 无教主故。 若言以老子为教主者。 老子非是帝王。 若为得称教主。 若言别有天尊为道教主者。 桉五经正典。 三皇已来周公孔子等。 不云别有天尊住在天上垂教布化为道家主。 并是三张以下伪经。 妄说天尊上为道主。 既其无主。 何得称教。 三者姚道安作二教论。 唯立儒教佛教。 不立道教。 何以故。 儒者用三皇五帝为教主。 尚书云。 三皇之书。 谓之三坟。 五帝之书。 谓之五典。 用坟典之教以化天下。 毛诗云。 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 坟典是教。 帝皇为主。 儒得称教。 佛是法王所说。 十二部经布化天下。 有教有主也。 然佛是出世人。 经是出世教。 故得称教主三皇五帝是世主。 三坟五典是世教。 先以世教化。 后以出世教化。 事尽于此。 摄法既周。 为缘亦了。 何须别有道教。 又毛诗云。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天子有风能化天下。 故得称教。 道非天子不得有风。 既其无风。 云何布化无风可化。 不得别称教也。 据此而言。 但有二教。 纵称有道制入儒流。 又老子是俗人。 未断烦恼。 有所言说。 但序三皇之教化。 河上公云。 大道之世无为养神无事安民。 谓无所施为无所造作。 日出而起。 日入而止。 名为大道。 无别天尊住于天上。 此谓道是道理。 淳和之气亦无形相也。 又葛仙公云。 吾师姓波阅宗。 字维那诃。 西域人也。 亦不云天尊是我师也。 儒生问曰。 道以自然为宗。 虚无为本。 其证非一。 如太上玄妙经云。 道曰自然者。 道之真也。 无为者。 道之极也。 虚无者。 德之尊也。 不视不听而抱其玄。 无心无意若未生根。 精聚化为其身。 又昇玄内教经云。 太极真人问大道。 以何为身。 生在何许。 名之为道。 通言。 夫道玄妙出于自然。 生于无生先于无先。 又灵宝自然经诀云。 太上玄一真人曰。 太上无极大道无上至真玄居虚无无形自然极虚无之上。 上无复天下无复地。 故曰无上至真大道。 道虽虚无而能生一。 为万物之本也。 通人问曰。 道能生一。 谁复生道。 若道无从生。 亦道不生一。 若道不从他生。 一亦不从道生。 若道自生。 一亦自生。 一既不能自生。 道亦不能自生。 若道自生道。 亦道自法道。 何故老子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既道不自法而法自然。 亦可道不自生从自然生。 若道不从自然生。 亦一不从道生。 又一不及道从道生。 亦可道不及自然从自然生。 一从道生道得称大。 道从自然生亦可自然称大。 道不得称大。 若不称大应云小道。 若道望自然即道法自然。 自然即为道本。 既道本于自然。 即自然是常道不得是常。 今道既称常自然亦常。 亦可道法自然自然亦应法道。 若自然为本道不得为本。 自然为常道不得为常。 若两箇俱是常。 亦两箇俱相法。 如其一法一不法。 亦一常一不常。 若言俱常即俱自然。 既有自然不自然。 亦有常有无常。 若自然为本道为迹。 本迹俱称常。 亦可道为本天为迹。 天道俱无常。 今以道本对天迹。 道常天无常。 亦可自然对道迹。 道无常而自然常。 若道即自然亦天即是道。 若天体非道体即一常一无常。 今亦可道体即自然体。 同体亦同常。 今道法自然。 云何得同体。 既道法然不法还是然常道无常。 若有常异无常。 可得无常非有常无无常异常。 何得令常异无常。 由无常有常。 有常故无常。 常法尚无有何得有无常。 若离常有无常。 因余常有常亦离常无有常。 是故知无常常法既无有云何有无常道。 若称常便为诸见之首。 如其称大复被域中所拘。 鸟鼠二端何以自出。 假令有道因药成仙耳。 故袁宏后汉纪郊祀志云。 道家者流出于老子。 以清虚澹泊为主姤善疾恶为教。 祸福报应在一生之内。 畜妻子用符书。 其修行不已。 得至神仙也。 通人曰。 寻老君居世未舍俗尘。 仪貌服章亦无改异。 不立馆宇不领门徒。 处柱下之微官。 隐龙德而养性。 和其光而避外患。 同其事以摄内生。 愚者见之谓之愚。 智者见之谓之智。 非鲁司寇。 莫能识也。 今之道士不遵其法。 反同张禹漫行章句。 苟求润屋冀得养身。 弃五千之妙门。 行三张之秽术。 如茅山道士陶隐居撰众醮仪凡十卷。 从天地山川星辰岳渎。 及安宅谢墓呼召魂神所营醮法。 备列珍奇广班绫綵多用蒸鱼鹿脯黄白蜜粄清酒杂果盐豉油米等。 先奏章请唤将军吏兵。 道士等皆执手版。 向神称臣。 叩头再拜。 求恩乞福。 与俗并同。 既非出家具造邪业。 然紫微太微少微等。 总谓天皇三官。 桉古来先儒云。 天皇大帝者。 是紫微尊神。 一名曜魂宝即中央天也。 谓之北极。 在钩陈之内。 为天之主。 众星所尊。 左有天一神。 右有太一神。 为左右将。 如今左右丞相也。 主承事天皇。 人命所属。 尊中之尊。 依尚书周礼。 国家自有祭法。 皆天子亲所敬事。 孝经云。 周公有至孝之心。 乃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郊祀后稷以配天。 天谓五方天。 帝谓昊天上帝。 以祖父配祭于明堂。 及圆丘南郊等。 本非道家之神。 亦非道士所行之法。 云何今日乃用道士醮祭。 大乖礼教。 深恐天神不飨非礼。 从汉末张陵以鬼道行化。 遂有道士祭醮。 爰及梁陈盛行于世。 麁法易染习俗生常。 天下伪滥莫过于此。 依周礼及郊特牲等。 国家祭天自有仪式。 醮者祭中一名。 尽爵曰醮。 三史九流亦无道士。 为国攘灾奏章行醮也。 昔武王病笃。 周公请命。 置坛设祭祈祷上天。 不云告请道神徵唤道士。 若道神在天上。 众圣所尊寿殀吉凶。 由其决断。 周公行祭敢不先之(尚书金縢篇云。 武王病笃。 周公立三坛。 因大王王季文王请命于天。 言旦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言王不能事鬼神。 若不救恐坠天宝命。 公归乃内册于金腾之匮。 王翌日乃瘳。 若道鬼神必尊人命所属。 周公岂敢不先求请。 子细推勘虚谬可知也)若言有者。 书何不载。 孔子云。 获罪于天。 不云获罪于道。 桉五千文解节中经序云。 令喜辟穀断米为粥三日一食。 用上金钱九千唼白马血。 君子曰。 老既慈仁。 不应杀马为誓。 道称无欲。 何乃贪金说经。 其一曰泥洹府解道可道名可名万物母有欲徼无欲妙。 同出而异名众妙之门渊兮似万物之宗。 其六曰人之府解谷神玄牝天地根绵绵若存等。 道者谓泥洹。 君名者谓脾。 母者谓丹田。 泥洹者天德也。 其神所治在人头中。 岁五来下。 下至丹田。 老谓尹曰。 脾者中黄一也。 黄气徘徊治于中宫。 黄神长一尺。 戴日履月名曰金藤主。 常饮甘露食駏驉之脯。 其神太白主之于日月。 五光覆之太一封之。 青龙负之朱雀跱之。 中有神一不可不思。 又丹田者玄牝也。 却着嵴[月*吕]治下元。 中有神气名小童子。 行一来下。 至丹田灌鼻上去入泥洹。 其妙谓虚无。 其徼谓丹田。 异名者谓诸精。 其名有六。 一曰精。 二曰溺。 三曰汗。 四曰血。 五曰涕。 六曰唾。 故曰异名。 玄又玄者。 谓左右目。 众妙门者。 谓人死无气。 气绝于口道冲而用之者。 冲谓一也。 道一身常冲行之不盈。 渊兮者谓口也。 口有华池[口*束]唾而咽之。 言津约满口中。 一行浸润百二十府。 口不可满若渊泉也。 似万物之宗者。 谓口饮食万神于口也。 谷神者。 亦谓口也。 神入口则生人也。 玄牝者。 谓鼻与口也。 天地根者。 谓口鼻为门神气于中出入为生养根也。 鼻不言不语。 其气绵绵为天窓用之不勤也。 凡八十一章。 总以三元甲子为第。 所明旨趣大都与黄庭合契。 皆在服气养身及行房缩精之秘。 为俗所重。 非道所遵。 但为诡说。 非真行也。 以此求仙太为河汉。 岂有嗜欲翻得长生。 纵使延年终为罪本(黄庭云。 上有黄庭。 下有开元。 前有幽关。 后有命门。 嘘吸庐外出入丹田。 审能行之可以长生。 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牝籥闭两扉。 幽开夹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气微。 玉池清水上生肥。 灵根坚固志不衰。 中池有士服赤衣。 横下三寸神所居。 中外相距重闭之。 玄痈气管受精符。 急固子精以自持。 宅中有士裳衣络。 子能见之可不病。 方寸之中谨盖藏。 精神还归老复壮。 使理长尺约其上。 子能守之可无恙呼吸庐门以自偿。 赤神之子中池立。 下有长城玄谷邑。 长生要助房中急。 常存王房视明。 时念太仓不饥渴。 闭子精路可长活。 五行参差同根节。 三五合气要本一。 抱珠怀玉和子室。 仙人道士非有神。 积精所致专和仁。 欲义相得开命门。 常能行之可长生矣)陈思王辩道论云。 夫神仙之书。 道家之言。 乃云传说。 上为辰尾宿岁星降。 下为东方朔淮南王。 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举。 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 其为虚妄甚矣哉。 中兴笃论之士有桓君山者。 其所着述多善刘子骏。 尝问言。 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 时庭下有一老榆。 君山指而谓曰。 此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 然犹枯藁腐朽。 而子骏乃言可不衰竭非谈也。 君山援榆喻之未是也。 何者余前为王莽典乐。 大夫乐记云。 文帝得魏文侯乐人窦公。 年百八十两目盲。 帝奇问之。 何所施行。 对曰。 臣年十三而失明。 父母哀其不及事。 教臣鼓琴。 臣不能导引。 不知寿得何力。 君山论之曰。 颇得少盲专一内视精不外鉴之助也。 先难子骏以内视无益。 退论窦公便以不外鉴证之。 吾未见其定论也。 君山又曰。 方士有董仲君。 有罪系狱。 佯死数日。 目陷虫出。 死而复生。 然后竟死。 生之必死君子所达。 夫何喻乎。 夫至神不过。 天地不能使蛰虫夏逝震雷冬发。 时变则物动气移而事应。 彼仲君乃能藏其气尸其体烂其肤出其虫无乃大怪乎。 世有方士。 吾王悉所招致。 甘陵有甘始。 庐江有左慈。 阳城有郄俭。 始能行气导引。 慈晓房中之术。 俭善辟穀悉号三百岁。 卒所以集之于魏国者。 诚恐斯人之徒。 挟姦诡以欺众。 行妖慝以惑民。 故聚而禁之也。 甘始者老而有少容。 自诸术士咸共归之。 然始辞繁寡实颇切有怪言。 若遭秦始皇汉武帝。 则复徐市栾大之徒矣。 桀纣殊世而齐恶。 姦人异代而等伪。 乃如此耶。 又世虚然有仙人之说。 仙人者党猱猨之属。 与世人得道化为仙人乎。 夫雉入海为鸽燕入海为蜃。 当其徘徊其翼差池。 其羽犹自识也。 忽然自投神化体变。 乃更与鼋鼈为群。 岂复自识翔林薄巢垣屋之娱乎。 而顾为匹夫所罔。 纳虚妄之辞。 信眩惑之说。 隆礼以招弗臣。 倾产以供虚求。 散王爵以荣之。 清闲馆以居之。 经年累稔终无一验。 或殁于沙丘。 或崩于五柞。 临时虽复诛其身灭其族。 纷然足为天下笑矣。 然寿命长短骨体强劣。 各有人焉。 善养者终之。 劳扰者半之。 虚用者夭之。 其斯谓矣。 子可详焉。 儒生怳焉莫知所对。 久而言曰。 岂若是乎。 岂若是乎。 鄙闻道德二篇历世宗仰。 汉文魏武亲自修行。 洞玄经云。 五千文者。 道德祖宗真中之真。 诵之万遍则身飞。 仙学者议云。 布李老无为之风而民自化。 执孔丘爱敬之道而天下孝慈。 夫子学优见远。 辩若悬河。 请述所闻。 敢同夕死也。 通人曰。 学不师古。 无克永世。 先贤往彦孰不因师。 僕之所崇。 世号总持开士。 现生五浊爰踵四依。 纵有鍱腹奇才闻便丧胆折角。 雄辩见即缄脣。 儒综五车释该八藏。 绰绰有裕彬彬可观。 绮藻兰言禀乎天骨。 神情机警由于自然。 高名发于上京。 雅调流于下国。 传灯在意梁栋居心。 寄金之业以成。 护法之功遐播。 嘉声振于万宇。 玉裕覃于六幽。 然而老氏宗源遍所详究。 请为吾子函丈论之。 于是共造祇园顶礼。 开士退坐一面。 具陈所怀。 开士运不请之心。 纵无碍之辩。 顾而说曰。 寻太古无为其民朴素。 未崇仁义不尚威容。 衣服莫用于六章。 饮食讵调于五味。 自世运推革时节流动。 淳源一变浇波四起。 既失序于结绳。 因照俗以书契。 八索缘兹以作。 九丘自此而兴。 及轩辕在政淳风便隐。 颇竞声色兼好畋渔。 遂感隐者容成为说五千文也。 明道德之纯。 序无为之治。 欲使还源反朴抱一守雌者耳。 故说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骋驰。 畋猎令人心发狂。 奈何万乘之主。 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 善言者无瑕谪。 善计者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键。 善结无绳约去甚去奢云泰(甚谓食淫声色。 奢谓服饰饮食。 泰谓宫室台榭。 言此三者须去之处。 中和行无为。 则天下自化也)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果而勿骄果而勿强者也。 考其所以。 但是禁抑物情近为世训。 未能断烦恼本绝生死根。 寻黄帝之时。 垂衣裳营宫室。 尚声尚色以畋以渔。 人主骄奢下民劳役。 容成因时故述斯要矣。 虽言崆峒问道。 讵曾脱躧鼎湖。 轻举反葬桥山。 至于燕处超然未闻其说。 儒生曰。 夫五千文探道德之奥。 顺古归朴致之太和。 贵虚静以守真。 轨至言以崇本。 其文恢廓以弘远。 其教澹泊以柔弱。 弃忽名利而潜世。 圣智遗心而成功不在于己。 而究万物之幽。 情存圣人之风。 是以班固杨雄尚不訾毁子长。 或以先于六经。 冠于儒首。 叔皮君山或以言约易守用过儒术。 盖知言之机。 知道之微。 可为百王不刊之诫矣。 而开士抑为世训同之俗典。 若是可乎。 开士曰。 智大者盘桓于山峙。 器小者蓬飞而萍浮。 吾闻为可为于可为之世。 则天下同为是为可为也。 今示子以为明可为者可以不为矣。 夫五色致盲。 谓贪淫好色伤精失明也。 岂非净名云所见色与盲等乎。 五音致聋。 谓耽淫声则损和气心。 不能听无声之乐也。 岂非净名云所闻声与响等乎。 五味致爽。 谓人嗜五味则舌损而厌生也。 岂非净名云所食味不分别乎。 不贵难得之货息盗也。 岂非观受无常乎。 不见可欲自静也。 岂非静也。 非观身不净乎。 去烦乱令心虚。 爱精血令骨强。 则有心可虚有骨可疆。 气散形枯非心虚也。 神去体朽非骨疆也。 挫其锐黜思也。 解其纷不斗也。 但是抑其聪明息其纷竞。 清俭自守不与物嫌。 盖为士之一志。 非通人之大度也。 和其光不乱人也。 同其尘不自别也。 直是扬波淈泥以避患。 未能利益同事以化生乃为有为事有事。 非无为无事也。 以己而和不知物之所以自和。 则和所不能和也。 盘跚形体之间。 倥偬分别之境。 例可知矣。 儒生曰。 颜光禄云。 道者流出于仙法。 佛者本在于神教。 道也者必就深旷友飞灵精丹石粒芝精。 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彩也。 佛也者必辞亲偶闲身性师净觉信缘命反一无生克成圣业。 智邈大明志挟恒劫。 虽殊涂而同归。 亦何异而独往哉。 向闻其异。 未知所以为异。 请示其门。 冀同归也。 开士喻曰。 颜氏知一不知其二。 夫道体无名无为。 天地之始。 乾坤有质有为。 万物之母。 此则道不出于始无物而资于今有。 便是本无今有。 已有还无。 拘限有无之间。 生成始母之内矣。 请吾言之。 真谛故无。 无为天地之始。 世谛故有。 有为万物之母。 母能生也。 故为世谛。 始为本也。 故为真谛。 世谛说有。 非无而有。 真谛说无。 非有而无。 非无而有。 不有有也。 非有而无。 不无无也。 非无而有常见自消。 非有而无断见便息。 不有有者。 非有非不有也。 不无无者。 非无非不无也。 言其有者言非是有。 既非是有非谓非有。 是则执者失之为者败之者也。 子知异之为异。 未知异之所以异。 未知异之所异。 焉知同异之所以异。 未知异同之所以异。 焉知异异之所以异。 未知异异之所以异。 焉知同同之所以异。 未知同同之所以异。 焉知非同非异之所以异。 未知非同非异之所以异。 焉知非非同非非异之所以异。 未知非非同非非异之所以异。 焉知非非不同非非不异之所以异。 未知非非不同非非不异之所以异。 焉知异同同异无异不异之所以异哉。 是以如来说法常依二谛。 起慈悲以救物。 行喜舍以济人。 无念而成就众生。 不动而净佛国土。 虽有所作实无所为。 子其详焉。 无自误也。 儒生问曰。 初列三教各陈其美。 后将道教判入儒流。 弃太史之正言。 从班生之曲说。 君子不党何若是欤。 开士喻曰。 小人党亲君子党理。 若理符而事顺者。 亦何愧于苍苍乎。 吾闻世间法者有字无义。 出世间法者有字有义。 何者世法浮伪。 喻如驴乳。 出世真实。 喻如牛乳。 然而驴乳为酪不能出酥。 纵强搆之还即成溺。 所以然者。 势分绝也。 牛乳出酥酪乃至醍醐。 转搆转净唯香唯美。 五种具足八味甘浓。 佛所说经引之为喻。 考史记先黄老后六经。 汉书先六经后黄老者。 其见乃异就理不殊。 各随所爱。 非尽言之论也。 且班固云。 易有六十四卦。 道止当谦一卦。 艺文总判九流。 道止入在一流。 孔安国云。 三皇所行。 谓之大道。 五帝所行。 谓之常道。 不言别更有道令人奉之。 今以劝子。 不可随其臆断。 善自求其实也。 辩正论卷第二 辩正论卷第三 唐沙门释法琳撰 十代奉佛上篇第三 儒生曰。 信心渐发邪执稍回。 又问曰。 汉地君王奉佛至信。 久而弥笃。 为福有徵者。 可得闻乎。 开士喻曰。 自项日降灵摩蕂入洛。 归心奉法不可殚言。 今当为子略陈十代君王三公宰辅通儒博识敬信佛者。 以告子也。 晋世祖武皇帝(龙颜奇伟盛明革运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晋惠帝(归心妙道。 契意玄宗。 仍于洛下造兴圣寺。 供养百僧) 晋敏帝(笃意冥感远降神仪。 仍于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 右西晋二京。 合寺一百八十所。 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 僧尼三千七百余人 晋中宗元皇帝(文轨大同中兴江左。 造瓦官龙宫二寺。 度丹阳建业千僧) 晋肃宗明皇帝(聪圣玄览设斋兴福。 造皇兴道场二寺。 集义学名称百僧) 晋显宗成皇帝(至意冥通圣德遐感。 造中兴鹿野二寺。 集翻经义学千僧) 晋孝哀皇帝(延问侍臣回心妙理嘉宾切对大启龙光) 晋太宗简文皇帝(仁恕温含。 作圣钦明。 造像建斋度僧立寺于长干故塔起木浮图壮丽殊伟) 晋烈宗孝武皇帝(精心奉法。 志念冥符。 师子国王钦其怀道。 故遣沙门昙摩撮。 远送玉像以表丹情。 召义解僧。 造皇泰寺仍舍旧第为本起寺) 晋安皇帝(笃信无怠。 福兴皇丛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 合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 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 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皇帝(启圣建元。 还淳反朴。 口诵梵本手写戒经。 造灵根法王二寺。 供招贤圣徧学千僧也) 宋太宗明皇帝(至治克昌。 口诵般若。 造丈八金像四躯铸不成改为丈四。 立即圆满。 庄严成就。 还高丈八。 旦食解斋。 爰感舍利。 造弘普中寺以召名僧) 宋太祖文皇帝(奉斋不杀。 精心慕道。 尚之雅对佛戒为宗。 坐致太平允如圣旨。 钦仰求那务兴大法。 造禅云寺。 常供养千僧) 右宋世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 译经二十三人二百一十部。 名僧智士郁。 若稻麻。 宝刹金轮森如竹苇。 释教隆盛笃信倍多。 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皇帝(手写法华。 口诵般若。 四月八日常铸金像。 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三百名僧。 立陟屺正观二寺) 齐世祖武皇帝(造招贤游玄二寺。 集义学翻经三百僧。 三教格量四年考校) 齐高宗明皇帝(写一切经。 造千金像。 口诵般若常转法花经造归依寺召习禅僧。 身持六斋。 务修十善) 右齐世合寺二千一十五所。 译经一十六人七十二部。 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皇帝(性度弘伟。 风鉴朗拔。 游心七觉。 陶思八禅。 制五时论。 转四方等。 造光宅同泰等五寺。 集重云殿讲众千僧国内普持六斋。 兆民皆受八戒) 梁太宗简文皇帝(天姿高朗。 风神超迈委心妙法。 徧览玄章。 造资敬报恩二寺。 刺血自书般若十部。 太后讳日不食而斋。 撰法集记二百余卷。 法宝连璧四百许篇) 梁中宗孝元皇帝(体圣多能入微灵悟。 造天居天宫二寺。 召高名高行千僧。 自讲法花每解成实) 右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 译经四十二人二百三十八部。 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余人。 梁孝宣皇帝 梁孝明皇帝(文明在政。 中兴大宝。 后梁社稷光被生民。 于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宝光四望等寺) 右后梁二帝治在江陵三十五年。 寺有一百八所。 山寺有青溪鹿溪覆船龙山韮山等。 并佛事严丽堂宇凋奇。 覩即发心见便忘返。 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皇帝 膺宝曆以君临赴会昌而司牧。 身长八尺。 须长三尺。 旋毛覆耳。 垂手过膝。 以大愿力康济群生。 以大庄严戡剪多难。 永言沛邑思报地恩。 愿使谯都同斯嘉庆。 永定二年于杨州造东安寺。 复为家国爰逮群生。 于杨都治下造兴皇天居等四寺。 皆绣棋凋楹文[木*((奂-大)/比)]粉壁。 三阶肃而宛转。 千柱赫以玲珑。 长表列于康衢。 高门临于驰道。 美音精舍未或可俦。 善德仁祠。 讵能为比。 写一切经一十二藏。 造金铜等身像一百万躯。 度僧尼七千人。 修治故寺三十二所。 陈世祖文皇帝绍隆三宝。 弘化五乘。 盛泽比于慈云。 大明方于慧日。 美誉形于四海。 仁心贯于三灵。 刁斗无虞。 干戈戴戢。 修治故寺六十所。 写一切经五十藏。 度僧尼三千人。 陈高宗孝宣皇帝执玉版而导中麾。 乘金轮而指上国。 地居旦奭任总机衡。 岁有丰年。 民惟大蓄。 域中无事。 天下咸康。 于扬州禁中里造太皇寺。 然以慎终追远情切。 章陵为始兴昭烈王孝太妃。 于太皇寺造七级木浮图。 金盘将曜灵比色。 珠轮与合璧争晖。 又以汉光禅位。 代丕承家。 式树福田造崇皇寺。 太建二年重为始兴昭烈王孝太妃。 奚逮苍生。 奉建灵刹高一十五丈。 下安佛爪。 长二寸。 濶一寸。 饰莹珍龛藏诸宝箧。 或光飞五色焰起一寻。 神变不穷。 覩者改旦。 造金铜像等二万躯。 修理故像一百三十万躯。 写一切经十二藏。 修补故寺五十所。 度僧尼万人。 右陈世五主。 合三十四年。 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所。 国家新寺一十七所。 百官造者六十八所。 郭内大寺三百余所。 舆地图云。 都下旧有七百余寺。 属侯景作乱。 焚烧荡尽。 有陈大统国。 及细民备皆修造。 连甍接栋栉比皇居。 表塔相望星罗治下。 书经造像不可纪言。 无遮大会供僧布施。 放生宥罪。 弘宣十善汲引四民。 难得称矣。 僧尼三万二千人。 译经三人十有一部。 此五代君。 笃美玄宗广弘佛事。 立寺造像招集名僧。 晋世祖来苏家给。 晋中宗富有江表。 皇明丕丞宝运。 孝武光启德风。 宋高祖殷忧稍移天步犹阻。 二年涂鲠四战兵劳。 百虑畅于胸中。 万机总于襟内。 不倦檀那之业。 常持护法之心。 崇重大乘瞻仰螺髻。 讽诵龙宫弘圣不疲。 清音无辍。 宋太祖运兹日用布此天下太平。 每兴解网之仁。 思反结绳之政。 齐高祖洞真假之玄妙。 尽儒墨之菁华。 聿修上善光隆下武。 梁高祖迈有德之前踪。 蹑净名之圣轨。 纽地维之既裂。 振天网之云颓。 未明求衣坐以待旦。 自强不息敦缉彝伦。 至于鹫峯奥典鸡园密义。 二谛五乘之旨。 三藏九部之文。 赤髭之所未详。 青目由来不释。 并得。 文无重览义弗再思。 鄙周孔之俗谟。 讥老庄之名理。 能令先儒解体。 足使时彦伏膺。 罕入户庭孰窥牆隩。 独开圣览逈发天情。 大智闲闲外斋八则。 小心翼翼内敛四仪。 临赤县而溢慈悲。 寄玄扈以孚弘誓。 泽周有顶道被无垠。 灵应嘉祥兆符先见。 宽仁德孝史备后书。 显护之所不传。 聂支之所未录。 并编之金简。 藏诸宝印。 覆以珠帐。 擎以玉床。 莲花之台妙于四柱。 师子之座起于九级。 非直软草之宾。 书皮代纸。 亦见众香之客。 洒血淹尘。 梁记云。 武帝在位四十九年。 每以庭荫早倾常怀感思恒加。 叹曰。 虽有四海之尊。 无以得申罔极。 故留心释典。 以八部般若十方诸佛之母。 能除罪障善涤烦劳。 故採众经躬述注解。 法轮相继斋讲不绝。 藉兹胜福望展孝心。 频代二皇舍身以祈冥祐。 每舍身时地为震动。 于锺山起爱敬寺。 青溪起智度寺。 舍旧茅居为光宅寺。 至普通八年。 更造同泰寺。 殿台华绮房廊彩饰。 陵云九级丽魏永宁。 又于宫内立至敬殿。 景阳台起七庙室。 月中再设净馔。 每及宗庙蒸尝。 未曾不流咽涕泗。 预从左右澘欷交怀。 虽亿兆务殷而卷不辍手。 披阅内外以夜达晨。 着通史书苑及经律异相。 三教义类五典文言。 数千余卷。 至于流恩狱市多行慈恕。 其有罪不可原者。 改容久之。 然后下笔。 察姦听讼。 明若通神。 自非享宴不许音乐。 后宫侍御皆无罗绮。 内殿寝处衣衾率素。 布被莞席草履葛巾。 天鉴年来口味备断。 日唯一食。 食止菜蔬。 蜀献芋蒻。 讶其香美似肉。 因复出勅禁之。 自古帝王莫能尔者(信不可思议之君父也)。 晋齐王大猷(雅度清简) 晋秦王弘度(器局淹和) 晋安平王(志节峻举) 晋义阳王(理思入神) 晋下邳王(笃志经术) 晋高密王(节俭孤标) 晋南平王(信而有徵) 晋建平王(立身雄勇) 此等诸王。 莫不翼佐勳业广崇佛教。 左右部落咸使六斋。 合第尊卑皆受五戒。 宋临川王义庆 宋彭城王义康 宋南谯王义宣 宋临川嗣王道规 宋建安王休仁 右宋世诸王。 并怀文藻大习佛经。 每月六斋自持八戒。 笃习文雅义庆最优。 炙輠不穷。 霞明日朗。 悬河无竭雨散烟飞。 閤内夫娘并令修戒。 麾下将士咸使诵经。 着宣验记赞述三宝。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博览六经。 游心七籍。 世称笔海。 时号儒宗。 回向桑门。 遵崇释典。 讲成实论。 诵法华经。 着净住子二十余卷。 国俸之资悉营功德。 冥感雅梵有类陈王。 躬说芸若还同帝释。 金言暂启已迈前心。 玉轴才披先燋后焰。 褰帷东夏。 变越绝之风。 拥瑞西河。 改隆中之俗。 梁昭明太子 梁晋安殿下 昭明道契生知。 晋安德光天纵。 邀游礼乐之囿。 驰骋仁义之场。 洛滨之誉。 振古莫俦。 河曲之文。 于焉靡逮。 夏开方而且愧姬诵拟以多惭。 昆季八王。 连枝十俊。 并学穷百氏。 文统九流。 绚气逸于风云。 好词光于日月。 尊重妙法。 钦敬福门。 至如承华旦启。 肃城晓闢。 名僧结侣。 通儒总萃。 吐纳辞理。 品藻内外。 能令硕德折谈先贤称疾。 无劳拥经入巷。 不假羊车诣门。 陈鄱阳王 陈豫章王 陈衡阳王 陈桂阳王 陈义阳王 陈新蔡王 右六王。 并渔猎坟典游戏篇章。 崇奉释门。 研精妙理。 书经造像。 受戒持斋。 每事悲田。 相仍檀舍。 晋彭城侯刘遗民(撰五时教着九想诗)晋豫章太守雷次宗(精心慕法造栖灵寺)晋临淮令周续之(服道日新)晋新蔡侯毕颖之(心期净域)晋南阳长宗炳之(如事恳苦)。 右五贤。 谢职遗荣。 策名神府。 从远师游憩。 意志隐沦。 等布一心。 俱履幽极。 藉芙蓉于中流。 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气于八极。 汎香风于百年。 体忘安以弥穆。 心超乐以自然。 晋尚书令何充(忠素简质)晋尚书左僕射禇翌(志操氷霜)晋尚书右僕射诸葛恢(履道贞固)晋尚书凭怀(不避声色)晋尚书谢广(抱诚直谏)。 右自桓玄庾氷辅政之日。 共扇邪风嫌僧抗礼。 充等五贤与议官博士等建议云。 寻汉魏逮晋不闻异议。 尊卑宪章无或暂替令沙门守戒之笃者。 每烧香咒愿。 必先国家。 欲福祐之。 隆情无极已。 奉上崇善出于自然。 礼仪之简盖由守法。 是以先皇御世因而弗革。 所谓因其所利而惠之。 贤愚莫敢不用情。 上有天覆地载之施。 下有守一修善之人。 宜遵先帝故事佥议为长。 众莫不允。 晋司徒公王谧。 谧见东掖寺门辄有金光烛地。 因往掘之得一金像。 合光七尺。 别起精舍终身供养。 又感瑞呈真造东安寺。 晋护军将军王默 晋后将军刘抑 晋江州刺史庾悦 晋寻阳太守阮侃 右四贤皆立寺造像归命释门。 晋辅国大将军何无忌(崇信克终造枳园寺)忌以安帝西还皇运凯泰。 道俗同庆。 江表会昌。 劝帝兴启释门修功德。 晋雍州刺史史郄恢(弥陀出游造金像寺)晋武昌太守陶侃。 侃临广州日。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经旬弥盛。 恢以白侃。 侃就看乃是阿育王像。 接归武昌送寒溪寺。 感动功德远近发心侃之力也。 晋丹阳尹高悝(奉福感灵造灵应寺) 咸和中悝行至张侯桥。 望浦内有五色光。 出水上高数尺。 悝往看之。 乃得金像。 无有光趺。 灵颜希世。 工製殊常。 悝大发心劝。 民功德。 晋清信士张继世。 继世以捕鱼为业。 见水上有光。 乃是金像花趺。 简成帝送安悝像。 齐同如一。 世遂发心弃其本业。 终日策勤。 成帝回向信佛威灵。 晋清信士董宗之 宗之本合浦渔人。 每见水底光耀就取。 乃得佛光。 文帝送安像背。 宛然符合。 因尔渐。 诚舍恶归善。 终身行道。 自写大品。 月转一遍。 三十许年专意为业。 晋太常卿朱鹰。 鹰在松江沪渎口。 感二石像水上浮来慜帝奉迎于通玄寺供养。 鹰遂委命法桥。 以为自任。 晋常侍戴安道(学艺优达造招隐寺。 手自刺五夹紵像。 竝相好无比。 恒放身光) 晋符玺郎李通(守志一心) 晋彭城侯黄欣(至信纯厚) 晋太僕卿王珣(剋意令终造石涧寺) 晋豫章太守范寗(檀舍不倦结志慧持于鹄岭山造栖禅寺) 晋太常殷仲堪(至孝克终灵文为感) 晋东海何承天(博览内外师表严公) 晋吴郡张恭(恳诚奉戒) 晋兖州刺史王恭(钦胜重德延敬持公) 晋丞相王导(缉谐妙理) 晋琅瑘王[王*氏](直而无侮) 晋太尉庾元规(淳性不渝) 晋廷尉桓茂(德及有情) 晋太常谢幼舆(显仁藏用) 晋陈郡谢溷(风彩映俗) 晋光禄周伯仁(特达生崖。 清风自扇)晋中丞郄超(钦贤重法託意远林)晋右卫将军禇叔度(风雅通赡)晋长广太守李嶷(硕信怀道)晋尚书大原公王濛(仁厚济世)晋陈郡殷融(英俊罕匹)晋尚书卫玠(敦雅绝伦)晋寻阳刺史桓伊(忘己济物。 造东林寺)晋侍中袁彦伯(清风通举)晋东阳太守谢安石(神彩韶迈)晋尚书殷仲文(风流儒雅抗志云霄)晋会稽内史王羲之(文翰惊绝)晋益州刺史毛璩(倾慕顶礼託志持公)晋文学王洽。 刘恢。 殷浩。 许询。 孙绰等。 并一代名流千里骏骥。 学无弃日。 洛东知其博文。 手不释卷。 傍人惧其为疾。 英声跨俗逸气超群。 至若彦伯着后汉书嘉赞佛理。 玄阙义府崇慕道林。 宋尚书宗敬(恳至感人)宋中书令沉庆(倾诚动物)宋光禄卿戴顒(巧思通神。 顒手制治丈六金像。 相好无比。 后放光明) 宋新亭侯刘绍(至愿冥符) 宋徐州刺史王仲德(精诚感彻) 宋中书范泰(博物玄通) 宋御史王弘(清通迈俗) 宋侍中司空昭公刘勔(谋佐王室) 宋始兴公王恢(敬重弥至委质严师) 宋仪同萧思活(子弟合门剋己护戒) 宋尚书谢庄(聪悟特达) 齐御史袁敏孙(奉戒无怠) 齐吏部谢眺(缘情冠世敬信绝伦) 齐太尉文忠公徐孝嗣 齐太尉文宪公王俭 右二公。 文忠有柱石之材。 文宪怀伊霍之量。 经纶备举朝野具瞻。 笃信甚于嘉宾。 识悟方之灵运。 佛法光显寔寄其人。 齐特进张绪(发心至理)齐中书令周顒(解玄盖世)齐侍中左尚书中书令太子中庶子国子祭酒徵君何胤。 右素履忠密风力闲赡。 抱玉烛之祯气膺大贤之一期。 学穷经史。 心苞玄奥。 和天变序之乐。 后成曲台之礼。 淹淳稷下之论。 欧阳萧子之书。 易剖京施。 诗分韩楚。 皆为训释靡不必该。 请业质疑。 虚至实返。 聚徒教授。 学治成群。 于般若寺立明珠柱。 深向释氏。 雅敦内教。 珠柱放光七日七夜。 梁侍中尚书左僕射中卫将军特进右光禄简肃子徐勉。 温雅夙闻。 珪璋早着。 明堂曲台之典。 左夏韩益之书。 风飞焱竪之文。 淹中稷下之学。 龙宫半珠之道。 鹫山华水之卷。 莫不穷源尽奥。 递为留心。 梁侍中护军将军简子周舍。 右岐嶷夙成珪璋幼发。 蒸蒸色难。 无劳孟武之问。 謇謇敬劝。 不待季康所疑。 事显闺庭。 名传邦邑。 九流百氏之记。 六诗五礼之文。 皆博穷前古为准当世。 兼以受持佛戒。 回向释门。 绝彼羶腥。 甘兹蔬素。 究龙宫之金牒。 殚鹄林之玉旨。 每以毗城胜集摩竭微言。 折角解颐。 独高时彦。 梁尚书令沉约(文苑翰林。 独推江表。 学为世范。 才盖时英)梁尚书僕射朱异(弼谐帝道。 建立法幢)梁始兴令陆咸(頴锐出群。 倾心正觉)梁侍中袁粲(操履明直。 每树法筵)梁国子祭酒张充(硕学钩深。 笃志玄道) 梁太子侍读王晔(绝世无偶) 梁东宫太子庶子柳澄(谈玄不穷) 梁中书令王僧孺(学综玄儒) 梁着作箫子显(品藻内外) 梁度支尚书箫子恪(安心玄道) 梁秘书监何敬客(不坠彝伦) 梁吏部尚书谢举(面折延诤) 梁行军下簿刘孝威(有安国之详谨蹈灵运之玄风) 梁黄门陈伯之(信而好古) 梁中庶子孔休源(立身忠正行己清恪) 梁中庶子平西安北戎昭将军襄阳令刘遵。 仪表温润。 风姿韶朗。 趋步生光久而可敬。 芝叶银钩之巧。 堪悬帐中。 龟文鸟足之奇。 信安台上。 梁天官尚书刘孝绰(声名盖世)梁襄州太守柳津(誓舍簪缨崇玄履道)梁文学王元长(俊气无前)梁领军将军刘孝仪(素履忠密远崇出世)梁左丞张稷(识真通理)。 梁宁蛮长史徐摛(风雅闲澹。 清辩入神)梁中书颜之推(恭俭笃信)梁侍中中庶子温子王训(神用韶朗。 风仪闲俊。 出忠入孝。 勇义尚廉。 坟素必该。 流略斯总)梁散骑常侍章侯王规(朝廷羽仪。 廊庙祀梓昂昂后进。 飞缨石渠。 婉婉来仪。 抠衣金马)。 梁东阳郡乌阳县双林寺傅大士。 常转法轮。 绍隆尊位。 分身世界济度群生。 或胸臆之间。 乍表金色。 拳握之内。 时吐异香。 或现身长丈余。 臂过于膝。 脚长二尺指长五寸。 两目分明双瞳照耀。 颜貌端严有大人之相。 遣使齎书。 赠梁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惠大士。 白国主救世菩萨。 今条上中下善。 希能受持。 其上善。 略以虚怀为本。 不着为宗。 忘相为因。 涅槃为果。 其中善。 略以治身为本。 治国为宗。 天上人间果报安乐。 其下善。 略以护养众生。 梁武延之。 仍居锺山之下定林寺。 坐荫高松。 卧依盘石。 四彻之中恒注甘露。 六旬之内常雨天花。 梁武于华林园重云殿开般若题。 独设一榻与天旨对扬。 及玉辇升殿。 晏然箕坐。 宪司讥问。 但云。 法地若动则一切不安。 且知梁运将终。 救愍兵灾。 乃燃臂为灯。 冀攘来祸。 至太建元年夏。 右脇而卧奄然涅槃。 于时隆暑赫曦。 温暖无异。 色貌敷愉。 光彩鲜洁。 香气充满。 屈伸如恒。 观者发心叹未曾有。 陈尚书右僕射章侯徐陵(文章冠绝。 敬信罕俦。 造像万躯。 写经一藏)陈少保尚书左僕射袁宪(忠节罕辈。 笃信莫过于上定林寺造夹紵像十躯)陈尚书僕射江总(缘情頴拔。 形于前代。 于匡山造弥勒像。 高八十尺写一切经一藏。 三千七百五十二卷)陈吏部尚书廷尉卿毛嘉(志节高峻。 仁厚兼隆。 书运二王。 学侔三贾。 躬自运笔写维摩经。 梁世子云不能加之也)陈东宫舍人傅縡(学侔王郑。 才方谢陆。 备闲三教。 妙解一乘。 拔萃超群。 海内推揖)此等所引。 并有录者。 具在史籍。 不复委言。 至如谢朏谢览舍生存义柳忼柳惔推功弗有。 江淹任昉终始宜哉。 刘杳顾协着述尽美。 张弘策之慎密。 吕僧珍之匪懈。 郑绍叔忠诚。 王业萧頴胄。 首膺义举。 咸为世宝。 抑又通家皆一代之大儒。 寔四海之名胄。 并蕴经国之略。 俱称君子之门。 社稷由其乃安。 上下赖其方穆。 有文有武匡世匡家。 人标九合之功。 并树千秋之业。 莫不委其五体敬我三尊。 忍辱慈悲恕己推物。 视玄黄其若梦。 听锺鼓其如聋。 贱尺璧而重片言。 投发肤而祈半偈。 蒙笔屡尽。 不能记其所行。 蔡纸徒穷。 未易陈其为益。 兹例甚众罕以究言。 蜀陈隋世。 贵时英闾阎士女。 高门连阊阖。 崇基接太阶。 戚里之皇亲。 帝京之富室。 顒顒慕道各各横经。 口诵金言手披玉轴。 其众也。 如草木之依大地。 其遇也。 犹鳞介之汎长川。 至于白屋农夫无名野老。 薄知希向。 少发信心者。 不可称计。 胡得纪言。 所以福祐于四生。 庆资于三世。 允仁允恕及子及孙。 其能行之德。 无不至也。 元魏太祖道武皇帝(讳珪)运锺丧乱宇内分崩。 生民不见俎豆之容。 黔首时覩戎马之迹。 礼乐文章扫地将尽。 太祖以雄杰之深姿。 包大君之雅量。 克平朔野。 奄有中州。 大启龙光。 潜被日用。 天兴元年下诏曰。 佛法之兴其来尚矣。 于京邑建饰容范修整寺舍。 又于虞虢之地造十五级浮图。 起开泰定国二寺。 写一切经。 铸千金像。 召三百名僧。 每月法集。 魏太宗明元皇帝(讳嗣)明睿宽雅非礼不言。 愍念四生。 敬重三宝。 仍于邺下大度僧尼。 魏世祖太武皇帝(讳焘)气盖当时。 威振天下。 匣牍四海牢笼万邦。 回向一乘归依三宝。 复伽蓝之胜地。 创招提之净宫。 仍于邺城造宗正寺。 后因崔晧始沦正法。 魏高宗文武皇帝(讳濬)聪达頴悟。 风格异伦。 重兴佛教修复寺宇。 释门广被始自文成。 凡度僧尼三万许人。 魏显祖献文皇帝(讳弘)德配彼天。 道隣极圣。 造招隐寺。 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皇帝(讳宏)神光照室。 和气充庭。 仁孝绰然。 岐嶷显着。 听览政事。 从善如流。 哀矜百姓。 恒思济益。 以太后忌日哭于陵左。 绝膳二日。 哭不辍声。 仍于邺都造安养寺。 硕德高僧四方云集。 六宫侍女皆持年三月六。 其精进诵经者并度出家。 事无大小务于賙给。 常谓史官无讳国恶。 手不释卷。 览之便讲。 爱奇好士情如饥渴。 善谈庄老。 尤敦释义。 才藻富赡。 文章百篇。 悠然远迈。 不以世务妨道。 而幼承洪绪。 早着睿圣之风。 时以文明摄事优游。 拱已玄览。 独得着自不言神契。 所标固以符于冥化。 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 十许年间曾不暇给。 钦明稽古。 叶御天人。 帝王製作。 朝野轨度。 斟酌用舍。 焕乎文章。 然而尽圣穷神继天绍曆。 奉为先皇。 于大觉寺修葺堂宇。 嚫施隆厚供给丰华。 影塔经台粲然备举。 上标金刹下列银楹。 雁翼临云。 龙首承日。 名僧继踵法侣排肩。 朝步莲池暮栖香阁。 风流慧苑。 梵响禅林。 召三百许僧六时不坠。 所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皇帝(讳恪)于式乾殿为诸僧朝臣。 讲维摩经。 喜怒不形。 雅爱经史。 尤长释义。 善风仪美容貌。 德格阴阳。 明并日月。 播文教以怀远人。 调礼乐以旌俊达。 于三河六郡之地。 泾渭灞滻之区。 造普通大定等四寺。 供养三学千僧。 魏肃宗孝明皇帝(讳诩)得一居贞。 体二隣极。 总三乘以驰骋。 临四衢而闲步。 仍于邺下造大觉寺。 窈窕曲房参差複殿。 风飚出其户牖。 云霞起于簷楹。 见珍木之相缭。 视芳草其如积须达金地差得相方。 迦兰竹园犹难比拟。 魏敬宗孝庄皇帝(讳悠一本讳假)风神秀迈姿貌瓌伟。 素履忠贞。 夙称民望。 造五精舍。 刻万石像。 西魏武皇帝(讳修)善穷数术兼闲武艺。 纂登真之要旨。 钦出世之玄猷。 永熈元年于长安造陟屺寺。 供养二百名僧。 四时讲诵略无弃日。 魏文皇帝(讳宝炬)立德立仁。 允文允武。 常行信舍。 每运慈悲。 大统元年造般若寺。 拯济孤老供给病僧。 口诵法花。 身持净戒。 起七觉殿。 为四禅室。 供养无辍。 檀忍不穷魏孝靖皇帝(讳善见)。 右魏肇膺王瑞远叶冥符。 庆集寿丘神照若水。 九围仁被四海威加。 继三皇之茂绪。 纂五帝之徽踪。 高祖以藏圣御天徙京定鼎。 世宗以睿明承业廓宁区夏。 绍累圣之基。 资则天之业。 式观乾象俯协人谋远遵古式深知时事。 考龟袭吉迁宅漳滏。 再昌宝曆剋树洪基。 圣德重光。 暨于九叶而受终。 文祖运锺靖帝。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 一百七十年。 国家大寺四十七所。 又于北代恒安治西。 旁各上下三十余里。 镌石置龛遍罗佛像。 计非可尽庄严弘观。 今见存焉。 虽屡遭法灭斯龛不坏。 其王公贵室五等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 百姓造寺三万余所。 总度僧尼二百万人。 译经一十九人四十九部。 高齐高祖文宣皇帝(讳洋)降就日之灵。 垂望云之庆。 河图负字。 验帝录之祯符。 海外占风。 知中国之有圣。 九牧来贡。 百神咸袟。 贵道尚德。 藏用显仁。 或出或处。 非小节之所量。 乍智乍。 愚故大人之所鉴。 至如弘通象法。 庄严金地。 机来深浅。 并赴泥洹之门。 土随净秽。 皆等琉璃之色。 至如折伏憍慢。 殊丹水之战。 厌离缠缚。 异昭华之礼。 所以斟酌能仁。 碎波旬之众。 宪章觉者。 轻轮王之尊。 固是大权应物弘誓利生者也。 天保之始请稠禅师。 受菩萨戒。 于是又断肉禁酒。 放舍鹰鹞。 去官渔网。 又断天下屠杀。 月六年三劝民斋戒。 诸官园及六坊公私荤菜皆悉除之。 外有者不许入。 大起寺塔。 度僧尼满于诸州。 又以昭玄大统法上为戒师。 常布发于地令师践之。 天保二年诏曰。 仰惟慈明缉宁四海。 欲报之德正觉是凭。 诸鸷鸟伤生之类。 宜放之山林。 其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始宝塔。 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所度僧尼八千余人。 十年之中佛法大盛。 齐肃宗孝昭皇帝(讳演)袭枢电之徵。 继星虹之庆。 光被四表。 叶顺三辰。 体道居尊。 显仁作圣。 奉崇至教。 情寄玄门。 奈国法轮。 尼园广说。 四谛八揵之旨。 五乘十行之诠。 香山巨力且日难胜。 表里皮书犹云未备。 随世间之行业。 应群生之弘誓。 奉为先皇写一切经。 一十二藏。 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 青首紫縚。 银绳金缕。 覆以莲花之帐。 擎以师子之台。 文与日月俱悬。 功将造化同广。 凡度僧尼三千许人。 齐世祖武成皇帝(讳湛)广济群生。 应游佛刹。 芳林园内。 更兴花盖之词。 洛邑城旁。 还纡玺书之颂。 层台别观并树伽蓝。 璧玉珠玑咸充供具。 躬自顶礼。 每事经行。 大宁元年创营宝塔。 脱珍御服并入檀财。 转大品经月盈数遍。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年。 皇家立寺四十三所。 译经六人一十四部。 周孝愍皇帝(讳觉)明裕研机。 疎通弘远。 天纵神武。 民归狱讼。 握金镜以居尊。 齐玉衡以建极。 时逢剥丧。 世距云雷。 地络绝维。 曦轮掩曜。 邅回九服。 震骇百灵。 既而象纬重章。 宸枢再纽。 惟睿作圣。 知机曰神。 周保元年大弘像化。 海内名德慕义归仁广开解脱之门。 洞启菩提之路。 欲使天穷有顶等被慈云。 地极无边俱蒙慧日。 周孝明皇帝(讳毓)君临万国。 平章百姓。 内亲九族。 外穆四门。 封介丘之琼珍。 观涂山之玉帛。 乃至本枝维翰列辟诸官。 五向十行。 俱识归依之道。 外观内觉。 同登解脱之门。 世界有边弘誓无尽。 二年奉为先皇敬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 并二菩萨。 高二丈六尺。 等身檀像一十二躯。 各二菩萨及金刚师子等。 丽极天成妙同神製。 周太祖文皇帝(讳泰)聪明藏智。 岐嶷继体。 四门允穆。 百揆时序。 上降休宝。 下叶祯祥。 于长安立追远陟屺大乘魏国安定中兴等六寺。 度一千僧。 又造天保寺。 供养玮法师及弟子七十余人。 于安州造寿山梵云二寺。 又造大福田寺。 供养国师实禅师。 又于实师墓所造福田寺。 又为大可汗大伊尼。 造突厥寺。 周高祖武皇帝(讳邕)膺期御辩。 握镜乘乾。 登上格下之训。 天经地义之则。 五纬殊方则御以天挈。 四维失纽则援之地轴。 移风易俗安上治民。 道被震门。 昭华陈赐舜之玉。 功开伊阙。 疎河降锡禹之珪。 山渎効灵。 中外褆福。 武成二年为文皇帝。 造锦释迦像。 高一丈六尺。 并菩萨圣僧。 金刚师子周回宝塔二百二十躯。 莫不云图龙气。 俄成组织之工。 水濯江波。 非假操刀之製。 照净土于神光开化佛于圆影。 仍于京下造宁国会昌永宁等三寺。 飞阁跨中天之台。 重门承列仙之观。 云甍藻梲绣柱文[木*((奂-大)/比)]。 夏户秋窓。 莲池柰苑。 处处精洁一一妍华。 见者忘归。 覩之眩目。 凡度僧尼一千八百人。 所写经论一千七百余部。 后遇张宾。 始为不善。 周孝宣皇帝(讳贇)重隆佛日。 光后超前。 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 写般若经三千许部。 六斋不替。 八戒靡渝。 永夜清晨经行诵念。 立四大愿志三菩提。 右周世宇文氏。 五帝二十五年。 合寺九百三十一所。 译经四人一十六部。 隋高祖文皇帝(讳坚)膺千龄之运。 当百王之末。 玄德通于神明。 至功包于造化。 揖让之始未动戎衣。 乐推之辰咸熈庶绩。 于是握璿玑而运乾象。 履文昌而齐斗极。 经天纬地之业。 重光紫微。 仁盛圣明之姿。 联华日月。 至德被于人鬼。 神化合于阴阳。 威振九围。 泽霑四海。 绍三皇之懋绪。 纂五帝之徽踪。 文景成汤莫能及也。 故有玄龟赤雀瑞鹿祥龙。 总萃于江滩。 俱游于兰圃。 致驺虞于平乐。 降麒麟于富昌。 东鲽西鹣纷纶上苑。 丹乌翠凤焕烂华林。 殿阙产于灵芝。 柱础成于美玉。 石开奇字。 山出嘉声。 甘露垂醴。 泉涌景星。 曜浪井浮。 朱草丛生。 嘉苗合秀。 挛者能步。 瘖者能言。 慈洽九垠。 泽润八表。 明筹以合变往。 幽计以知年来。 乃圣乃神。 多能多艺。 无为之政远嗣离连。 有道之风寔方炎昊。 闻思息讼比屋可封。 弘护居心。 汲引兴念。 栋梁三宝。 荷负四生。 开皇三年诏曰。 朕钦崇圣教。 念存神宇。 其周朝所废之寺咸可修复。 京兆太守苏威奉勅。 于京城之内。 选形胜之地。 安置伽蓝。 于是合京城内无问宽狭。 有僧行处皆许立事。 并得公名昔者。 高祖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 生于同州般若尼寺神尼之房。 于时正气冥符赤光满室。 浮辉溢户。 紫焰烛天。 其内覩者莫不惊异。 互相禁约不许外闻。 比至三日紫气充庭。 其人物在内皆成紫色。 四隣望之气如回盖。 或似高楼。 复有景风甘露。 合頴连枝。 池发异花。 林生奇果。 毒虫隐伏。 吉鸟翔鸣。 仍为神尼护持保养。 及登大位爰忆旧居。 开皇四年奉为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太后。 以般若故基造大兴国寺焉。 般若寺往遭建德内外荒凉。 寸梠尺椽扫地皆尽。 乃开拓规摹备加轮焕。 七重周亘百栱相持。 龛室高竦。 栏宇连袤。 金盘捧云表之露。 宝铎摇天上之风。 又以太祖往任隋州。 亦造大兴国寺。 京师造大兴善寺。 大启灵塔。 广置天宫。 像设凭虚。 梅梁架逈。 璧璫曜彩。 玉题含晖。 画栱承云。 丹栌捧日。 风和宝铎。 雨润珠旛。 林开七觉之花。 池漾八功之水。 召六大德及四海名僧。 常有三百许人。 四事供养。 开皇五年爰请大德经法师。 受菩萨戒。 因放狱囚。 仍下诏曰。 朕夙膺多祉嗣恭宝命。 方欲归依种觉敦崇胜果。 以今月二十三日。 请经法师于大兴善殿受菩萨戒。 然菩萨之教。 以解脱为先。 戒行之本以慈悲为始。 今囹圄幽闭有恸于怀。 自流罪已下悉可原放。 计天下轻囚预得放者。 二万四千九百余人。 其死罪蒙降者。 三千七百余人。 含齿戴发相趋舞蹈。 门门受福人人称庆。 意欲革此蒙心明兹慧日。 有生之类同知迁善也。 其年勅云。 佛以正法付嘱国王。 朕是人尊受佛付嘱。 自今以后讫朕一世。 每月常请二七僧。 随番上下。 经师四人大德三人。 于大兴善殿读一切经。 虽目览万机。 而耳飡法味。 每夜行道。 皇后及宫人亲听读经。 若有疑处问三大德。 又于亳州造天居寺。 并州造武德寺。 前后各一十二院。 四周闾舍一千余间。 供养三百许僧。 始龙潜之日。 所经行处四十五州。 皆造大兴国寺。 于仁寿宫造三善寺。 为献皇后造东禅定寺。 又诏曰。 若能高蹈清虚勤求出世。 咸可奖劝诒训垂范。 山谷闲远含灵韫异。 幽隐所好。 仙圣攸居。 学道之人趣向者广。 石泉栖息岩薮去来。 形骸所待有须资给。 其五岳及诸州名山之下。 各置僧寺一所并田庄。 仁寿元年文帝献后及宫人等。 咸感舍利普放光明。 砧搥试之宛然无损。 于四十州各造宝塔。 光曜显发神变殊常。 具如王劭所纪。 自开皇之初终于仁寿之末。 所度僧尼二十三万人。 海内诸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 凡写经论四十六藏。 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 修治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 造金铜檀香夹紵牙石像等。 大小一十万六千五百八十躯。 修治故像一百五十万八千九百四十许躯。 宫内常造刺绣织成像及画像。 五色珠旛五彩画旛等不可称计。 二十四年营造功德。 弘羊莫能纪。 隷首无以知。 隋炀帝(讳广)嗣膺下武丞承大业。 至德光被于亿兆。 神化覃洽于黎元。 占风候雨之乡。 梯山请朔。 蟠木流沙之地。 汎海输賝。 外洞九流内穷三藏。 究真如之妙理。 殚造化之幽源。 体物超前缘情冠古。 每以鼎湖之驾邈矣宁追。 长陵之魂悠然兹永。 乃聿兴净业标树福田。 大业元年为文皇帝造西禅定寺。 并式规大壮备准宏模。 起如意之台。 列神通之室。 仁祠切汉。 灵刹干霄。 宝树八行和铃四角。 巃嵸三层之格。 悬自响之锺。 布护千叶之莲。 捧飞来之座。 危吞琅瑘之殿。 陵夸鲁恭之空。 尽世珍奇具诸文物。 又于高阳造隆圣寺。 碑文秘书郎虞世南撰。 尔乃俨香阁以远临。 暧花台之相踞。 金波夜上徘徊璧璫之侧。 玉绳晓映的历珠网之间。 澹虚白于房帷。 生风云于轩牖。 灵龛禅室像设化城。 涌塔宝台极图神变。 又于道场设无遮大会。 度清信士女。 百二十人。 奉为文皇帝敬造金铜释迦坐像一躯。 通光趺七尺二寸。 未及庄严。 而顶凝绀翠体耀紫金。 放大光明照映堂宇。 既感通于嘉瑞。 勅诸州郡各图写焉。 又于并州造弘善寺。 傍龙山作弥陀坐像。 高一百三十尺。 扬州造慧日道场。 京师造清禅寺日严寺香台寺。 又舍九宫为九寺。 于泰陵庄陵二所并各造寺。 平陈之后于扬州装补故经。 并写新本。 合六百一十二藏。 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 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 修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 铸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躯。 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 右隋普六茄杨氏二君三十七年。 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 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 译经二十六人八十二部。 然有隋建国佛教会昌。 文帝创启灵仪祯瑞重沓。 炀帝嗣膺宝曆兴建弥多。 自昔在蕃邸立四道场。 释老双标内外资给。 爰至登极更广搜扬。 一艺惠于有生。 三徵居于别馆。 四事供养二千余人。 年别诸讳普建大斋。 各度僧尼永充常式。 大业末岁妖寇勃生。 虽郊垒多虞干戈竞接。 而隆敬尽一终始无亏。 毗赞佛理勒诸铭碣。 辩正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45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