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水喻真心者。 以水有十义。 同真性故。 一水体澄清。 喻自性清净心。 二得泥成浊。 喻净心不染而染。 三虽浊不失净性。 喻净心染而不染。 四若泥澄净现。 喻真心惑尽性现。 五遇冷成氷。 而有硬用。 喻如来藏与无明合。 成本识用。 六虽成硬用。 而不失濡性。 喻即事恒真。 七煖融成濡。 喻本识还净。 八随风波动。 不改静性。 喻如来藏随无明风。 波浪起灭而不变自不生灭性。 九随地高下排引流注。 而不动自性。 喻真心随缘流注。 而性常湛然。 十随器方圆。 而不失自性。 喻真性普遍诸有为法。 而不失自性。 又书云。 上德若水。 方圆任器。 曲直随形故。 如小乘俱舍论。 亦说诸有为法。 有刹那尽。 何以知有。 后有尽故。 既后有尽。 知前有灭。 故论云。 若此处生。 即此处灭。 无容从此转至余方。 若此生此灭。 不至余方。 同不迁义。 而有法体是生是灭。 故非大乘。 大乘之法。 缘生无性。 生即不生。 灭即不灭。 故迁即不迁。 则其理悬隔。 又中论疏云。 常无常门者。 常即人天位定。 故无往来。 无常即六趣各尽一形。 亦无往来。 又常即凝然不动。 无常念念变异。 令谁往来。 则常无常法。 俱不相到。 皆无往来。 肇论云。 夫人之所谓动者。 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动而非静。 我之所谓静者。 亦以昔物不至今。 故曰静而非动。 动而非静。 以其不来。 静而非动。 以其不去。 然则所造未甞异。 所见未甞同。 逆之所谓塞。 顺之所谓通。 苟得其道。 复何滞哉。 伤夫人情之惑久矣。 目对真而莫觉。 既知往物之不来。 而谓今物而可往。 往物既不来。 今物何可往。 何则。 求向物于向。 于向未甞无。 责向物于今。 于今未甞有。 于今未甞有。 以明物不来。 于向未甞无。 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 今亦不往。 是谓昔物自在昔。 不从今以至昔。 今物自在今。 不从昔以至今。 故仲尼曰。 回也见新。 交臂非故。 如此则物不相往来明矣。 既无往返之微朕。 又何物而可动乎。 释曰。 回也见新。 交臂非故者。 孔子谓颜回曰。 吾与汝。 终身交一臂已谢。 岂待白首然后变乎。 意明物物常自新。 念念不相到。 交臂之顷。 尚不相待。 已失前人。 岂容至老而后变耶。 又前念已故。 后念恒新。 终日相见。 恒是新人。 故云见新。 如此新人。 见之只如交臂之顷。 早是后念新人。 非前念时也。 故云非故耳。 若前念已古。 后念已新。 新不至古。 古不待新。 前后不相至。 故不迁也。 又虽两人初相见。 只如举手交臂之顷。 早已往矣。 此取速疾也。 故云。 昔物自在昔。 今物自在今。 如红颜自在童子之身。 白首自处老年之体。 所以云。 人则谓少壮同体。 百龄一质。 徒知年往。 不觉形随。 是以梵志出家。 白首而归。 隣人见之曰。 昔人尚存乎。 梵志曰。 吾犹昔人。 非昔人也。 隣人皆愕然非其言。 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 昧者不觉。 其斯之谓欤。 吾犹昔人者。 犹者。 似也。 吾虽此身似于昔人。 然童颜自在于昔。 今衰老之相。 自在于今。 则非昔人也。 故云。 徒知年往。 不觉形随。 世人虽知岁月在于往古。 岂觉当时之貌。 亦随年在于昔时。 则童子不至老年。 老年不至童子。 刹那不相知。 念念不相待。 岂得少壮同体。 百龄一质耶。 又年往形亦往。 此是迁义。 即此迁中有不迁也。 往年在往时。 往形在往日。 是谓不迁。 而人乃谓往日之人。 迁至今日。 是谓惑矣。 又昔自在昔。 何须迁至今。 今自在今。 何须迁至昔。 故论云。 是以言往不必往。 古今常存。 以其不动。 称去不必去。 谓不从今至古。 以其不来。 经中言迁。 未必即迁。 以古在古。 以今在今故也。 所以言无常者。 防人之常执。 言常住者。 防人之断执。 言虽乖而理不异。 语虽反而真不迁。 不可随方便有无之言。 迷一心不迁之性。 又解云。 如梵志白首而归。 隣人谓少壮同体。 故云昔人尚存乎。 所谓有力者。 则三藏等事。 无常冥运。 力负夜趋。 交臂恒新。 念念舍故。 而常见昧之。 谓是固矣。 隣人不觉。 此之谓欤。 又有力者。 即无常之大力也。 世间未有一法。 不被无常吞。 故云。 然则庄生之所以藏山。 仲尼之所以临川。 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 庄子本意。 说不住之法。 念念恒新。 物物各住。 各住相因而不相到。 即不迁也。 于惑者。 则为无常不住。 新新生灭。 而谓之迁。 若智者。 则了性空无知。 念念无生。 谓之不迁。 庄子有三藏。 谓藏山于泽。 藏舟于壑。 藏天下于天下。 谓之固者。 不然也。 然无常夜半负之而趋。 昧者不觉也。 三藏者。 藏人于屋。 藏物于器。 此小藏也。 藏舟于壑。 藏山于泽。 此大藏也。 藏天下于天下。 此无所藏。 然大小虽异。 藏皆得宜。 犹念念迁流。 新新移改。 是知变化之道。 无处可逃也。 夫藏天下于天下者。 岂藏之哉。 盖无所藏也。 孔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逝者往也。 浩浩迅流。 未曾暂住。 昼夜常然。 亦叹世人之不觉。 故云。 斯皆感往者之难留。 岂曰排今而可往。 此庄孔俱叹逝往难留。 皆说无常去也。 岂可推今日物到昔日乎。 若今日不到昔。 即今日自在今。 昔日自在昔。 则今昔显然。 俱不迁也。 故云。 何者。 人则求古于今。 谓其不住。 吾则求今于古。 知其不去。 今若至古。 古应有今。 古若至今。 今应有古。 今而无古。 以知不来。 古而无今。 以知不去。 若古不至今。 今不至古。 事各性住。 有何物而可去来。 大涅槃经云。 人命不停。 过于山水。 夫无常有二。 一者败坏无常。 二者念念无常。 人只知坏灭无常。 而不觉念念无常。 论云。 若动而静。 似去而留。 经说无常速疾。 犹似流动。 据理虽则无常。 前后不相往来。 故如静也。 虽则念念谢往。 古今各性而住。 当处自寂。 故如留也。 又。 虽说古今各性而住。 当处自寂。 而宛然念念不住。 前后相续也。 则非常非断。 非动非静。 见物性之原也。 古德问云。 各性而住。 似如小乘。 执诸法各有自性。 又何异纳衣梵志言。 一切众生其性各异。 答。 为破去来。 明无去来。 所以据体言之。 故云各性而住。 非决定义。 则以无性而为性。 不同外道二乘。 执有决定自性。 从此向彼。 若不执有定性去来。 亦不说各性而住。 故论云。 言往不必往。 闲人之常想。 称住不必住。 释人之所住耳。 又刘湛注云。 庄子藏山。 仲尼临川者。 庄子意明前山非后山。 夫子意明前水非后水。 半夜有力负之而趋者。 即生住异灭四时。 念念迁流不停也。 是以若心外取法。 妄梦所见。 情谓去来。 则念念轮回。 心随境转。 尚不觉无常麁相。 焉能悟不迁之密旨乎。 若能见法是心。 随缘了性。 无一法从外而入。 无一法从内而生。 无一法和合而有。 无一法自然而成。 如是。 则尚不见一微毫住相。 宁观万法去来。 斯乃彻底明宗。 透峯见性。 心心常合道。 念念不违宗。 去住同时。 古今一贯。 故法华经云。 我观久远。 犹若今日。 维摩经云。 法无去来。 常不住故。 若了此无所住之真心。 不变异之妙性。 方究竟明不迁矣。 已上论中。 所引内外之经典。 借世相之古今。 寄明不迁。 同入真实。 是以时因法立。 法自本无。 所依之法体犹空。 能依之古今奚有。 若假方隅而辩法。 因指见月而无妨。 或徇方便而迷真。 执解违宗而反误。 故信心铭云。 信心不二。 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 非去来今。 第二。 依火焰起灭喻中之义。 同前。 初唯焰者。 谓焰起灭。 有其二义。 一前焰谢灭。 引起后焰。 后焰无体而能知前。 前焰已灭。 复无所知。 是故各各皆不相知。 二前焰若未灭。 亦依前引。 无体。 故无能知。 后焰未至。 故无所知。 是故彼亦各不相知。 妄法亦尔。 刹那生灭。 不能自立。 谓已灭未生。 无物可知。 生已则灭。 无体可知。 是故皆无所有也。 斯则流金砾石而不热也。 二依所依者。 谓彼火焰。 即由于此无体无用不相知故。 而有起灭虚妄之相。 是则揽非有而为有也。 妄法亦尔。 依此无所依之真理。 方是妄法。 是亦非有为有也。 三唯所依者。 推起灭之焰。 体用俱无。 无焰之理。 挺然显现。 是则无妄法之有。 有妄法之无。 湛然显现。 遂令缘起之相。 相无不尽。 无性之理。 理无不现。 又火依薪有。 薪是可燃。 火即是燃。 以燃因可燃。 则燃无体。 可燃因燃。 则可燃无体。 又前焰已灭。 后焰未生。 中间无住。 如一念之上。 即有三时。 已灭为已生。 未生为未生。 生已即减是生时。 故净名经云。 若过去生。 过去生已灭。 若未来生。 未来生未至。 若现在生。 现在生无住。 经云。 比丘。 汝今即时。 亦生亦老亦灭。 故三时无体。 无可相知也。 第三依风有动作。 喻妄用依真起。 三义同前。 一唯动者。 离所动之物。 风之动相了不可得。 无可相知。 妄法亦尔。 离所依真体不可得故。 无可相知。 斯则旋岚偃岳而常静也。 二依所依者。 谓风不能自动。 要依物现动。 动无自体可以知物。 物不自动。 随风无体。 不能知。 风法中能依妄法。 要依真立。 无体知真。 真随妄隐。 无相知妄。 三唯所依者。 谓风鼓于物。 动唯物动。 风相皆尽。 无可相知。 妄法作用。 自本性空。 唯所依真。 挺然显现。 是故妄法全尽而不灭。 真性全隐而恒露。 能所熏等。 法本自尔。 思之可见。 第四依地有任持者。 喻妄为真所持。 三义同前。 初地界因依。 有二种义。 一约自类。 二约异类。 前中。 从金刚际。 上至地面。 皆上依下。 下持上。 展转因依而得安住。 然上能依。 皆离所无体而能知下。 然下能持。 皆亦离所无体可令知上。 又上上能依。 彻至于下。 无下可相知。 下下能持。 彻至于上。 无上可相知。 是故若依若持。 相无不尽。 所现妄法。 当知亦尔。 必麁依细。 谓苦报依于业。 业依无明造。 无明依所造。 展转无体。 无物可相知。 斯则厚载万物而不仁也。 肇公亦曰。 乾坤倒覆。 无谓不静也。 老子云。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经云。 譬如大地。 荷四重任。 而无疲厌也。 不仁者。 不恃仁德也。 犹如草狗。 岂有吠守之能。 故云唯道无心。 万物圆备矣。 二约异类者。 如经云。 地轮依水轮。 水轮依风轮。 风轮依虚空。 虚空无所依。 准此妄境依妄心。 妄心依本识。 本识依如来藏。 如来藏。 无所依。 是故若离如来藏。 余诸妄法。 各互相依。 无体能相知。 是则妄法无不皆尽。 二依所依者。 地界正由各无自性。 而得存立。 向若有体。 则不相依。 不相依故。 不得有法。 是故揽此无性。 以成彼法。 法合可知。 三唯所依者。 谓揽无性成彼法者。 是则彼法无不皆尽。 而未曾不灭。 唯无性理而独现前。 又既不相知。 何缘种种。 答。 此有四因。 一由妄分别。 二诸识熏习。 三由无性不相知。 四真如随缘。 然此四因。 但是一致。 谓由妄分别为缘。 令真如不守自性。 随缘成有。 诸识熏习。 展转无穷。 若达妄原。 成净缘起。 前所疑云。 为是种种。 为是一性。 今答云。 常种种。 常一性。 又难云。 一性随于种种。 则失真谛。 种种随于一性。 则坏俗谛。 今答云。 此二互相成立。 岂当相乖。 性非事外。 曾何乖于种种。 种种性空。 曾何乖于一性。 由无性故有。 一性能成种种。 缘生故空。 种种能成一性。 是以缘起之法。 总有四义。 一缘生故有。 即妄心分别有。 及诸识熏习是也。 二缘生故空。 即诸法无作用。 亦无有体性是也。 三无性故有。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也。 四无性故空。 即一切空无性也。 复次性有二义。 一有。 二空。 又二义。 一不变。 二随缘。 以有义。 故说二空所显。 即法性本无生也。 以空义。 故说依他无性。 即是圆成。 即各不相知。 以有义。 故说不变。 以空义。 故说随缘。 此二不二。 随缘即是不变。 不变故能随缘。 若唯不变性。 何预于法。 若但随缘。 岂称真性。 又若性离于法。 则成断灭。 法离于性。 则本无今有。 又法若即性。 性常应常。 性若即法。 法灭应灭。 此二相成。 非常非断。 此二相夺。 非有非空。 为中道义。 经颂云。 眼耳鼻舌身。 心意诸情根。 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以眼等八识。 为能所熏。 展转为因而常流转。 无别我人。 故云而无能转者。 是以举体性空。 方成流转。 即此八识各无体性。 故无实我法而为其主。 向若有性。 不可熏变。 安得流转。 故知趣生同异。 受报妍媸。 皆由识种。 悉依于心。 如流依水。 似火依薪。 续续无知。 新新不住。 善趣恶趣。 即是总报。 由业熏心。 受所受报。 如水漂流不断。 虽然流转。 而无转者。 故云以此常流转。 而无能转者。 释论云。 如瀑流水。 非断非常。 相续长时。 有所漂溺。 此识亦尔。 从无始来。 刹那刹那。 果生因灭。 果生故非断。 因灭故非常。 漂溺有情。 令不出离。 华严经云。 一切众生。 为大瀑水。 波浪所没。 楞伽经云。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唯识论云。 恒转如瀑流。 起信论云。 如大海水。 因风波动等。 又以虚妄中有其二义。 一虚转。 二无转。 故常种种。 常一性也。 虚转故。 俗不异真而俗相立。 无转故。 真不异俗而真体存。 故互不相违也。 法性本无生者。 法性者。 法谓差别依正等法。 性谓彼法所依体性。 即法之性。 故名为法性。 又性以不变为义。 即此可轨。 亦名为法。 此则性即法。 故名为法性。 此二义。 并约不变释也。 又即一切法各无性。 故名为法性。 即随缘之性。 法即性也。 本无生者。 本有二义。 一约不变。 本谓原本。 本来不生。 随缘故生。 二约随缘。 有此法来。 本自不生。 非待灭无。 即示现生时本不生。 故云是中无能现。 亦无所现物。 则妄心分别。 情计谓有。 然有即不有。 故云一切空无性。 常有常空。 是即万物之自虚。 岂待宰割以求通哉。 又约相待相夺。 释不相知。 言相待者。 业无识种。 不亲办体。 识无业种。 不招苦乐。 既互相待。 则各无自性。 言相夺者。 以业夺因。 唯由业招。 故因如虚空。 以因夺缘。 则唯心为体。 故业如虚空。 互夺独立。 亦不能相知。 互夺两亡。 无可相知。 又以无生。 故不相知。 以缘夺因。 故不自生。 以因夺缘。 故不他生。 因缘合辩。 相待无性。 故不共生。 互夺双亡。 无因岂生。 以此不生。 类于不知。 居然易了。 即以因为。 自以缘为他。 合此为共。 离此为无因。 互有尚不相知。 互无岂能相知耳。 故知诸法相待。 皆无自性。 如中论相待门说。 不空既破。 空法亦亡。 偈云。 若有不真法。 即应有真法。 实无不真法。 何得有真法。 亦如因垢说净。 垢性本无。 净相何有。 此相待一门。 尽破诸法。 以诸法皆是相待而有。 未曾有一法。 而能独立者。 故因缘无性论云。 阿难调达。 并为世尊之弟。 罗睺善星。 同是如来之胤。 而阿难常亲给侍。 调达每兴害逆。 罗睺则护珠莫犯。 善星则破器难收。 以此而观。 谅可知矣。 若云各有自性。 不可迁贸者。 此殊不然。 至如鹰化为鸠。 本心顿尽。 橘变成枳。 前味永消。 故知有情无情。 各无定性。 但随心变。 唯逐业生。 遂有从凡入圣之门。 转恶为善之事。 大般若经云。 谓证诸法无性为性。 究竟圆满。 方名为佛。 故知建立三宝。 成佛事门。 皆从无性因缘。 而得兴显。 所以首楞严三昧经云。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 世尊。 我谓文殊师利法王子。 曾于先世。 已作佛事。 现坐道场。 转于法轮。 示诸众生。 入大灭度。 佛言。 如是如是。 乃至迦叶。 汝今且观首楞严三昧势力。 诸大菩萨以是力故。 示现入胎。 初生出家。 诣菩提树。 坐于道场。 转妙法轮。 入般涅槃。 分布舍利。 而亦不舍菩萨之法。 于般涅槃不毕竟灭。 尔时长老摩诃迦叶。 语文殊师利言。 仁者。 乃能施作如此希有难事。 示现众生。 文殊师利言。 迦叶。 于意云何。 是耆阇崛山。 谁之所造。 是世界者。 亦从何出。 迦叶答言。 文殊师利。 一切世界。 水沫所成。 亦从众生不可思议业因缘出。 文殊师利言。 一切诸法。 亦从不可思议业因缘有。 我于是事。 无有功力。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属因缘。 无有主故。 随意所成。 若能解此。 所为不难。 释曰。 若了一切法。 悉属因缘。 皆无自性。 但是心生。 则凡有施为。 何假功力。 以无性之理。 法尔之门。 随缘卷舒。 自在无碍。 华严经颂云。 如其心性而观察。 毕竟推求不可得。 一切诸法无有余。 悉入于如无体性。 又颂云。 譬如真如本自性。 其中未曾有一法。 不得自性是真性。 以如是业而回向。 华严论云。 一切众生迷根本智。 而有世间苦乐法者。 为智无性故。 随缘不觉。 苦乐业生。 为智无性故。 为苦所缠。 方能自觉根本无性。 众缘无性。 万法自寂。 若不觉苦时。 以无性故。 总不自知有性无性。 如人因地而倒。 因地而起。 一切众生。 因自心根本智而倒。 亦因而起。 又为智体无性。 但随缘现。 如空中响。 应物成音。 无性之智。 但应缘分别。 以分别故。 痴爱随起。 又中观论。 破应无如来偈云。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次总拂偈云。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论释云。 戏论名忆念。 分别此彼等。 此如来品。 初中后思惟如来定性不可得。 乃至五求四句皆非是。 故偈云。 如来无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以如来一性空义。 知一切世间法。 悉皆无性。 同如来义。 华严演义中。 引法华经偈云。 未来世诸佛。 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 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今但引两句。 显诸法无性。 成一性义耳。 然上三偈。 诸释不同。 今直解经文。 初一偈。 明当佛开权。 终归一实。 故云其实为一乘。 次偈释说一乘所以。 以唯一性故。 谓若有二性。 容有两乘。 既唯一性。 故说一乘耳。 知法常无性者。 知即证知。 法谓所证知法。 即色心等一切法也。 常无性者。 所证理也。 即如无性理。 觉诸法故。 云何无性。 谓色心等从本已来。 性相空寂。 非自非他。 非共非离。 湛然常寂。 故曰无性。 而言常者。 谓本来即无。 非推之使无。 故曰常无性耳。 佛种从缘起者。 然有二义。 一约因种。 因种即正因佛性。 故涅槃经云。 佛性者。 即是无上菩提中道种子。 此种即前常无性理。 故涅槃经云。 佛性者。 即是第一义空。 无性。 即空义也。 缘即六度万行。 是缘因佛性。 起彼正因。 令得成佛。 是故说一乘者。 唯以佛性起于佛性。 更无余性。 故说一乘。 称理说也。 体同曰性。 相似名种。 故关中云。 如稻自生稻。 不生余穀。 此属性也。 萌[卄/秆]华粒。 其类无差。 此属种也。 二果种性。 关中云。 佛报唯佛。 其理不差。 即性义也。 说法度人。 类皆相似。 此种义也。 果之种性。 缘真理生。 故云从缘。 故释此偈云。 佛缘理生。 理既无二。 是故说一乘耳。 意云。 证理成佛。 称理说一。 此中知法常无性偈。 全同华严出现品经云。 如来成正觉时。 于其身中。 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 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 皆同一性。 所谓无性。 乃至知一切法。 皆无性故。 得一切智。 大悲相续。 救度众生。 谓知无性。 佛性同故。 准经文云。 以知无性。 尚得一成一切皆成。 况不说一乘而度脱之。 后偈云。 是法住法位等者。 重释前偈。 言是法者。 即前所知之法。 所以常无性者。 由住真如正位故。 由缘无性。 缘起即真。 由即真。 故云无性。 言法位者。 即真如正位。 故智论。 说。 法性。 法界。 法住。 法位。 皆真如异名。 世法即如。 故皆常住。 谓因乖常理。 成三界无常。 若解无常之实。 即无常而成常矣。 则常与无常。 二理不偏。 故涅槃经况之二鸟。 飞止同居。 今于道场。 证知一切世间无常。 即真常理。 犹悬镜高堂。 万像斯鉴。 二而不二。 不可言宣。 以方便力。 假以言说。 一乘尚是假说。 况有二三。 则一乘之理。 至理无过。 无性之宗。 诸宗莫及。 可谓宗镜之纲骨。 祖教之指南也。 所以深密经云。 一切诸法。 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 若法是无。 即不自在。 若不自在。 是则无欲。 若无欲者。 则是真性。 若是真性。 即名无性。 宗镜录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