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缁门警训卷第八 内容: 缁门警训卷第八慈受禅师训童行世谛纷纷没了期。 空门得入是便宜。 直须日夜常精进。 莫教劳劳空过时。 烧香礼拜莫匇匇。 目覩心存对圣容。 忏悔多生尘垢罪。 愿存法水洗心胸。 心猿易纵安教纵。 意马难调亦要调。 到老情尘扫不尽。 出家四事恐难消。 也要学书也念经。 出家心地要分明。 他年圆顶方袍日。 事事临时总现成。 一等出家为弟子。 事师如事在堂亲。 添香换水须勤谨。 自有龙天鉴照人。 衣衫鞋袜须齐整。 挂搭巾单不可无。 身四威仪常具足。 莫随愚辈学粗疎。 廊下逢僧须问讯门前遇客要相呼。 出家体态宜谦让。 莫学愚人礼数无。 出家不断荤和酒。 枉在伽蓝地上行。 到老心田如未净。 菩提种子亦难生。 莫说他人短与长。 说来说去自招殃。 若能闭口深藏舌。 便是安身第一方。 莫学愚人说脱空。 脱空说得有何穷。 暗中莫道无人见。 只恐难瞒马相公。 色身康健莫贪眠。 作务辛勤要面前。 不见碓坊卢行者。 祖师衣钵是渠传。 二时普请宜先到。 众手能为事不差。 讽诵如来经一卷。 胜如闲话口吧吧。 香积厨中好用心。 五湖龙象在丛林。 瞻星望月虽辛苦。 须信因深果亦深。 常住分毫不可偷。 日生万倍恐难酬。 猪头驴脚分明现。 佛地今生扫未休。 家事精粗宜爱惜。 使时须把眼睛看。 莫将恣意胡抛掷。 用者须知成者难。 诸寮供过要精勤。 扫地煎茶莫厌频。 事众若能常谨切。 身心方是出家人。 有时缘干出街头。 照顾沩山水牯牛。 门外草深常管带。 等闲失却恐难收。 拳手相交不可为。 粗豪非是出家儿。 遭人唾面须揩却。 到底饶人不是痴。 三通浴鼓入堂时。 触净须分上下衣。 语笑高声皆不可。 莫将粗行破威仪。 出家言行要相应。 战战常如履薄氷。 虽是未除须与发。 直教去就便如僧。 勉僧看病(灵岩石刻)四海无家病比丘。 孤灯独照破床头。 寂寥心在呻吟裡。 粥药须人仗道流。 病人易得生烦恼。 健者长怀恻隐心。 彼此梦身安可保。 老僧书偈示丛林。 气湿风劳犹可疗。 不知禅病若为医。 衲僧更拟论方药。 便把拳头蓦口搥。 大慧禅师礼观音文清净三业一心五体投地归依。 南无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我闻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得二随顺。 四不思议。 十四无畏十九说法。 七难二求。 三十二应。 无量功德。 兴大威力。 发大誓愿。 同流九界。 六道四生。 生死趣中。 兴百千万亿无量恒河沙劫数善行方便。 救度拔济一切众生。 无有休息。 我今哀求必赐加被。 伏念某甲宿生庆幸。 生遇佛法。 身虽出家心不染道。 愚痴邪见诸根昏塞。 内外经书虽于习学。 章句妙理无所通晓。 又恐福力浅薄寿命不长。 徒入空门虚生浪死。 我今洗心泣血稽颡投诚。 终日竟夜存想圣容。 受持圣号。 礼拜圣像。 惟愿菩萨天耳闻声。 悲心救苦怜悯加被。 放大神光照我身心。 倾大甘露灌我顶门。 荡涤累世冤愆。 洗洁千生罪业。 身心清净魔障消除。 昼夜之间坐卧之中。 观见菩萨放大神光。 开我慧性使某即时神通朗发。 智慧聪明。 一切经书自然记忆。 一切义理自然通晓。 得大辩才得大智慧。 得大寿命得大安乐。 参禅学道无诸魔障。 悟无生忍。 世世生生行菩萨道。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 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天台智者大师观心诵经法夫欲念经灭罪。 第一先须盥漱整威仪。 别座跏趺而坐。 第二入观所坐之座高广严好。 次观座下皆有天龙八部四众围绕听法。 次须运心作观。 观我能为法师传佛正教。 为四众说想所出声。 非但此一席众。 乃至十方皆得听受。 名为假观。 次观能说之人所念之经。 何者是经为经卷。 是为纸墨。 是为标轴。 是诵者为当心念是口念。 是为龈齶和合而出。 为有我身为无我身。 谁是念者。 观此四众。 为是实有。 为后想生。 四众非有。 推寻毕竟无有我。 能念者是名空观。 虽无所念之经。 而有经卷纸墨文字。 虽无能念之人。 而有我身为四众宣念。 虽非内外不离内外。 虽非经卷不离经卷。 虽非心口不出心口。 从始至终必无差谬。 名不可思议。 能作此解能作此观。 名为三观。 于一念得不前不后三观宛然虽无施者而有法施。 虽无受者四众宛然。 虽无法座登座宣说。 非一二三而一二三。 名为法施檀波罗蜜。 专心执持无诸遮碍。 名为持戒。 忍耐恶觉名闻财利皆不能恼。 名之为忍。 一心不息从始至终无有惭愧。 名为精进。 专念此经无有爱味。 名之为禅。 分别无谬序正流通无不谛了。 字句分明。 名为般若。 是名六波罗蜜具足。 自行此法名之为实。 传授外人名之为权。 若从生至老一生已办。 以此成功德。 于无始心名为正因种子。 若有心观名为了因。 高座四众说授因缘名为因缘。 三因具足。 若观未明但是性德。 研之不已观心相应。 名托圣胎以胎业成就名为修德。 中间四十二位亦名性修。 至于极果名为种智。 伊字三点不纵不横。 名大涅槃。 名到彼岸。 名第一义空平等大慧。 是名念经正观。 三世诸佛无不从此而生。 信者可施无问莫说。 第三流通者。 若自调自度不名为慈。 见苦不救不名为悲。 既修正观现前。 复应庄严法界所念经竟。 出观之后以此道观功德已登正觉之者。 愿度众生入位之人。 悉登上地。 未入位者即运慈悲二法。 愿未来世成等正觉也。 观心食法既敷座。 坐已听维那进止鸣磬。 后敛手供养一体三宝。 遍十方施作佛事。 次出生饭。 称施六道。 即表六波罗蜜。 然后受此食。 夫食者。 众生之外命。 若不入观即润生死。 若能知入观分别生死有边无边。 不问分卫与清众净食。 皆须作观。 观之者自恐此身内旧食。 皆是无明烦恼润益生死。 今之所食皆是般若想。 于旧食从毛孔次第而出。 食既出已心路即开。 食今新食照诸闇灭。 成于般若。 故净名云。 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是为明证。 以此食故。 成般若食能养法身。 法身得立即得解脱。 是为三德。 照此食者非新非故。 而有旧食之故。 而有新食之新。 是名为假。 求故不得求新不得。 毕竟空寂名之为空。 观食者自那可食。 为新既无新食。 那可得食者。 而不离旧食。 养身而新食重益。 因缘和合不可前后分别。 名之为中。 只中即假空。 只空即中假。 只假即空中。 不可思议名为中道。 又净名云。 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是名食法也。 大智律师三衣赋吾有三衣。 古圣真规粗疎麻苎为其体。 兽毛蚕口害命伤慈。 青黑木兰坏其色。 五正五间涉俗生讥。 其奉持也如鸟两翼。 其敬护也如身薄皮。 信是恒沙诸佛之标帜。 贤圣沙门之轨仪。 九十六道起信之首。 二十五有植福之基。 是以坚誓兽王忍死而频加称叹。 莲花色女作戏而尽断贪痴。 弘誓甚重至德难思。 龙披免金翅之祸。 人得息战敌之危。 末流浮薄正教衰迟。 竞贸乱朱之服。 率遭滥吹之嗤。 壮大于贡高我慢。 欺压于硕德厖眉。 习以成俗。 愚不知非。 汝当敬遵彛范。 仰荷恩慈。 时时自庆步步勿离。 潜神乐国兮铢衣自被垂形忍界兮报服常随。 劫石可销。 想斯言而不泯。 太空有尽。 谅此志以难移。 铁钵赋吾有铁钵。 裁製合辙斗半为量。 不大不小竹烟熏治。 唯光唯洁。 似二分之明珠。 若将圆之皎月。 清晨入聚群心发越。 黄梁倾散有若金沙。 白淅高堆宛如积雪。 与香积之变现无殊。 比自然之天供何别。 咨尔同舟宜自櫽括。 不耕不耘不鉏不割。 有生之命自何而活。 且夫口腹无厌贪源叵竭。 正念微乖罗刹已夺。 嗜一时之甘美。 为万劫之饥渴。 万金可受保君未彻。 杯水难堪圣教明说。 是宜五观无违。 三匙有节。 慎勿枉彼信施。 以养秽躯。 会须籍此资缘。 早求自脱。 坐具赋吾有坐具。 裁量有据。 其色相则一类袈裟。 其物体则两重疎布。 长四广三。 坏新楪故。 彼形之大者。 可用开增吾身之小兮。 从初制度好大恶小。 但责他非反制为开。 焉知自误。 尝闻比丘身者五分之塔也。 尼师坛者四方之基也。 是则道者所资。 岂宜身之为护。 安禅讲法敷之莫失于威仪。 入聚游方持之勿离于跬步。 不然诸律有违制刑科。 一生无如法坐处。 漉囊赋吾有漉囊。 製造有方緻练作底。 熟铁为匡。 其用滤兮深须谛视。 其还放兮切忌损伤。 宜知我佛仁慈尚不遗于微物。 将使吾曹饮用得幸免于余殃。 一化境中上下皆制。 半由旬内往返须将。 世多轻略孰究否臧。 或闻而不製则嗤为小道。 或製而不用但悬于草堂。 斯由内无慈慜。 外恣疎狂。 塞来蒙之津径。 害吾教之纪纲。 汝当存诚持守竭力恢张。 岂止四生有赖抑使。 三宝增光。 锡杖赋吾有一锡裁製有式。 上下三停耸榦六尺。 十二环圆而无缺。 示因缘乃死乃生。 两钴开而复同。 显空有不离不即。 匪以扶羸。 唯将丐食。 执之兮居然寂寂。 振之兮其鸣历历。 直欲使诸。 有门开三途苦息。 随身所止悬之屋壁。 尘垢易生长须拂拭。 掷云外兮不以为难。 解虎竞兮未须劳力。 幸哉凡愚。 蹈夫圣迹。 外露粗暴。 内怀荆棘。 用之舍之兮能无夕惕。 赜禅师诫洗麵文详夫麫岂天然。 麦非地涌。 尽众生之汗血。 乃檀越之脂膏。 本疗形枯为成道业。 寻常受用尚恐难消。 况于盪洗精英唯余筋滓。 全资五味借美色香。 巧製千端拟形鱼肉。 致使鹅毛白雪之状。 逐水流离常堂。 口分之飡三分去二。 如斯枉费实谓无惭。 昧稼穑之艰难。 减龙神之祐护。 设具轮王之福。 犹须瓦解氷消。 虽非害命伤生。 宁不招因带果。 大觉世尊一麻一麦。 古来高士果菜充饥。 饮食之侈未除。 解脱之期安在。 但愿参禅得髓。 何须洗麵求筋。 纵消万两黄金。 正好粗羹澹饭。 既免多求妨道。 自然所向清高。 虽云澹薄家风。 别是一般安乐。 痛想圆通慈训。 真堪换骨洗肠(法云圆通禅师常戒学徒不得洗麪)深思舜老规绳。 须是斩钉截铁(云居舜和尚制常住及诸庄并不令洗麪)大众同推道念。 莫嫌供养萧疎。 假饶斫下山僧头。 决定不洗常住麫。 元符三年十一月一日住持宗赜白。 洗心犹在半途中。 洗麫何曾振古风。 今日丛林思舜老。 昔时宗匠忆圆通。 种麦辛勤磨麦难。 莫将洗麫作盘飡。 为怜枉费情何似。 恰与山僧肉一般。 任是丰年犹损福。 假饶凶岁亦伤财。 殷勤为报诸禅者。 紧把绳头更不开。 正使有余须爱惜。 不应过分太无渐。 阎罗老子真难解。 主稼龙神意未甘。 莫言此费不多争。 万事皆从洗麫生。 舜帝昔年为漆器。 百僚犹谏不须行。 麫里有筋须有脚。 忽然筋去脚难行。 自家喫着情犹倦。 过与他人意未平。 调和香味如真肉。 斗飣肥鲜作假鱼。 画佛既然成道果。 像生那得证无余。 三冬洗处寒侵骨。 九夏蒸时汗满身。 费水费油兼费火。 劳人劳畜亦劳神。 道者疎飡乐有余。 净人还不费工夫。 寻常普请供承外。 落得参禅诵佛书。 不学诸方五味禅。 箇中消息更天然。 成汤祝网从君意。 吕望垂钩信我缘。 三时普请归禅室。 一念无心过虎溪。 钵里饭盛粗粟米。 桶中羹是澹黄虀。 玉食尊官莫动情。 随堂斋饭太粗生。 空门平等无高下。 千圣从来一路行。 信心檀越事斋筵。 莫以萧疎意便阑。 大抵精粗同一饱。 细论功过却多般。 效古修行利益深。 新罗不是抝丛林。 虽然冷澹无滋味。 聊表禅家一片心。 君亲义重曾轻舍。 水陆庖精尚远离。 今日此情犹未息。 低头更念出家时。 摩盘拭桉强逢迎。 终愧禅林本分僧。 出世道心随日减。 顺情人事逐年增。 丛林枯澹变柴林。 日用萧条古意深。 不洗十方常住麫。 唯参六代祖师心。 莫以今人似古人。 较量终是有疎亲。 当时建磨分皮髓。 后代儿孙洗麫筋。 疎斋易备长安乐。 美食难消损道缘。 多见水边林下客。 一生无事亦长年。 已学坏衣为乞士。 忍夸精馔敌王公。 有人解笑从他笑。 甘竪降旗立下风。 不是忧贫不是悭。 息繁飡道合如然。 通心上士应相委。 多口禅和莫乱传。 乳薤荤羶损戒香。 麫筋奢靡费常堂。 如今一笔都勾下。 转觉空门气味长。 洗麫终归剋化难。 因循多病障轻安。 凡夫福德能多少。 纵使沧溟也解乾。 本来面目甚分明。 逐浪随波太瘦生。 应被丛林高士笑。 天真丧尽得浮名。 龙象高僧意不群。 撩天鼻孔气凌云。 尚嫌禅悦珍羞味。 争肯嚵噇爱麫筋。 山僧初未历艰难。 振领提纲似等闲。 十五万斤常住麫。 已随流水过人间。 虽然指马事难明。 同过同功未可凭。 惜福此时因大众。 无惭当日是山僧。 招提枉费祸难量。 见说泥犁岁月长。 却恐那时妨道业。 不如今日且寻常。 丛林执事莫痴憨。 苦果酬因岂易担。 更拟诸方问王老。 不知辛苦为谁甜。 僧家一饭且支身。 惜福由来戒麫筋。 大嚼屠门真可愧。 十千沽酒又何人。 天生三武祸吾宗。 释子还家塔寺空。 应是昔年崇奉日。 不能清俭守真风。 山僧特地改家常。 图得吾门更久长。 若向此时疎奉养。 免教他日误君王。 唐朝欲末事如麻。 兵火屠烧万万家。 当日太平思俭约。 可能巢贼乱中华。 宴安风范日骄奢。 须趁昇平剪祸芽。 所以吾门增澹薄。 且图天下息繁华。 摄伏龙天动鬼神。 盖因高行出凡伦。 从教古澹无人爱。 只此清修是化门。 随家丰俭事难同。 禅悦偏宜澹薄中。 下口若知无味味。 举头方见不空空。 受福人多惜福稀。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云门胡饼金牛饭。 一饱心头忘百饥。 百衲袈裟五缀盂。 二时宁复计精粗。 沙门毕竟宜清苦。 软暖修行道业疎。 太平人物侈心开。 受用殷繁养祸胎。 惭愧未生痴福尽。 灾荒水旱蓦头来。 太平生齿渐增加。 美食鲜衣器用华。 地方有穷财有限。 此时宜俭不宜奢。 办才净法师心师铭咄哉此身。 尔生何为。 资之以食。 覆之以衣。 处身以室。 病之以医。 百事将养一时不亏。 殊不知恩反生怨违。 四大互恼五脏相欺。 此身无常一息别离。 此身不净九孔常垂。 百千痈疽一片薄皮。 此身可恶无贪惜之。 当使此身依法修持。 三种净观十六思惟。 一行不退安养西归。 成无上智是为心师。 唐禅月大师座右铭并序曰。 愚常览白太保所作续崔子玉座右铭一首。 其词旨乃典乃文。 再恳再切。 实可警策。 未悟贻厥将来。 次又见姚宗卞兰张说李邕。 皆有斯文尤为奥妙。 其于束勗婉娩。 乃千古之鉴诫资腴矣。 愚窃爱其文。 唯恨世人不能行之。 十得一二。 一日因袖毫遂作续白氏之续命。 曰续姚梁公座右铭一首。 虽文经理纬非逮于群公。 而亦可书于屋壁。 善为尔诸身。 行为尔性命。 祸福必可转。 莫慤言前定。 见人之得。 如己之得。 则美无不克。 见人之失。 如己之失。 是亨贞吉。 返此之徒。 天鬼必诛。 福先祸始。 好杀减纪。 不得不止。 守谦寡欲。 善善恶恶。 不得不作。 无见贵热。 谄走蹩躄无轻贱微。 上下相依。 古圣着书。 矻矻孳孳。 忠孝信行越食逾衣。 生天地间未或非假。 身危彩虹景速奔马。 胡不自强。 将昇玉堂。 胡为自坠。 言虚行伪。 艶殃尔寿须戒。 酒腐尔肠须畏。 励志须至。 扑满必破。 非莫非于饰非。 过莫过于文过。 乃物阴功子孙必封。 无恃文学。 是司奇薄。 患随不忍害逐无足。 一此一彼。 谐官合徵。 亲仁下问立节求己。 恶木之阴匪阴。 盗泉之水非水。 世孚草草能生几几。 直须如氷如玉。 种桃种李。 嫉人之恶酬恩报义。 忽己之慢成人之美。 无担虚誉无背至理。 恬和愻畅冲融终始。 天人景行尽此而已。 丁宁丁宁戴发含齿(禅月集)。 吉州能济山友云鍪和尚蛇秽说世间最毒者无甚于蛇虺。 至秽者莫过乎便利。 盖蛇虺之毒能害人之性命。 便利之秽能秽人之形服。 所以欲保其性命也。 必远于毒害。 欲洁其形服也必除其秽恶。 如世之人梦蛇虺。 则欣其有财。 梦便利则悦其获利。 何寤寐爱恶之不同哉。 苟知惺有所忌寤有所惧。 又何必见财斯喜。 见利斯悦者乎。 况财之毒尤甚于蛇虺。 利之秽更过乎便利。 且古之人以财害乎性命者。 不止于一。 以利污乎形服者。 亦由其众。 而不悟者爱之而不已。 贪之而不止。 是亦可悲也。 且夫贫也富也。 人之分定也。 能安其分虽贫亦乐。 不安其分纵富常忧。 能知分之可安贫之可乐。 则性命可以保而生。 形服可以洁而存。 是知贪财者是养于蛇虺。 好利者必污乎形服。 吾非好贫也。 是远毒害也。 吾非恶富也。 是除秽恶也。 如有远财如远蛇虺去利如去便利者。 吾保此人渐可以为达人矣。 不然生生之厚贪爱无休。 必将见伤其性命而污其形服矣。 世人其训之。 大慧禅师答孙知县书蒙以所修金刚经相示。 幸得随喜一遍。 近世士大夫肯如左右留心内典者。 实为希有。 不得意趣则不能如是信得及。 不具看经眼则不能窥测经中深妙之义。 真火中莲也。 详味久之不能无疑耳。 左右诋诸圣师翻译失真。 而汩乱本真。 文句增减违背佛意。 又云。 自始持诵即悟其非。 欲求定本是正舛差。 而习伪已久雷同一律。 暨得京师藏本。 始有据依。 复考绎天亲无着论颂。 其义脗合遂泮然无疑。 又以长水孤山二师皆依句而违义。 不识左右敢如是批判。 则定尝见六朝所译梵本。 尽得诸师翻译错谬。 方始泮然无疑。 既无梵本。 便以臆见刊削圣意。 则且未论招因带果。 毁谤圣教堕无间狱。 恐有识者见之却如左右。 检点诸师之过。 还着于本人矣。 古人有言。 交浅而言深者招尤之道也。 某与左右素昧平生。 左右以此经求印证。 欲流布万世。 于众生界中种佛种子。 第一等好事。 而又以某为箇中人。 以箇中消息相期于形器之外。 故不敢不上禀。 昔清凉国师造华严疏。 欲正译师讹舛。 而不得梵本。 但书之于经尾而已。 如佛不思议法品中。 所谓一切佛有无边际身。 色相清净普入诸趣。 而无染着。 清凉但云佛不思议法品上卷第三叶第十行。 一切诸佛旧脱诸字。 其于经本脱落。 皆注之于经尾。 清凉亦圣师也。 非不能添入及减削。 止敢书之于经尾者。 识法者惧也。 又经中有大琉璃宝。 清凉曰。 恐是吠琉璃。 旧本错写亦不敢改。 亦只如此。 注之经尾耳。 六朝翻译诸师非皆浅识之士。 翻译场有译语者。 有译义者有润文者。 有证梵语者。 有正义者。 有唐梵相校者。 而左右尚以为错译圣意。 左右既不得梵本。 便妄加刊削。 却要后世人谛信不亦难乎。 如论长水依句而违义。 无梵本证。 如何便决定以其为非。 此公虽是讲人。 与他讲人不同。 尝参琅琊广照祥师。 因请益琅琊首楞严中富楼那问佛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之义。 琅琊遂抗声云。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长水于言下大悟后方披襟自称座主。 盖座主多是寻行数墨。 左右所谓依句而不依义。 长水非无见识。 亦非寻行数墨者。 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 经文大段分明。 此文至浅至近。 自是左右求奇太过。 要立异解。 求人从己耳。 左右引无着论云。 以法身应见如来非以相具足故。 若尔如来虽不应以相具足见。 应相具足为因得阿耨菩提。 为离此着故。 经言。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等者。 此义明相具足体非菩提。 亦不以相具足为因也。 以相是色自性故。 此论大段分明。 自是左右错见错解尔。 色是相缘起。 相是法界缘起。 梁昭明太子谓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 三十二分中以此分为无断无灭分。 恐须菩提不以具足相。 则缘起灭矣。 盖须菩提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多不住缘起相。 后引功德施菩萨论。 末后若相成就是真实有。 此相灭时即名为断。 何以故。 以生故有断又怕人不会。 又云。 何以故。 一切法是无生性。 所以远离断常二边。 远离二边是法界相。 不说性而言相。 谓法界是性之缘起故也。 相是法界缘起故。 不说性而言相。 梁昭明所谓无断无灭是也。 此段更分明。 又是左右求奇太过。 强生节目耳。 若金刚经可以刊削。 则一大藏教凡有看者各随臆解。 都可刊削也。 如韩退之指论语中画字为昼字。 谓旧本差错。 以退之之见识。 便可改了。 而只如此论在书中何也。 亦是识法者惧尔。 圭峯密禅师造圆觉疏钞。 密于圆觉有证悟处。 方敢下笔。 以圆觉经中一切众生皆证圆觉。 圭峯改证为具。 谓译者之讹而不见梵本。 亦只如此论。 在疏中不敢便改正经也。 后来泐潭真净和尚撰皆证论。 论内痛骂圭峯。 谓之破凡夫臊臭汉。 若一切众生皆具圆觉而不证者。 畜生永作畜生饿鬼永作饿鬼。 尽十方世界都卢是箇无孔铁鎚。 更无一人发真归元。 凡夫亦不须求解脱。 何以故。 一切众生皆已具圆觉。 亦不须求证故。 左右以京师藏经本为是。 遂以京本为据。 若京师藏本从外。 府州纳入。 如径山两藏经。 皆是朝廷全盛。 时赐到。 亦是外州府经生所写。 万一有错。 又却如何改正。 左右若无人我。 定以妙喜之言为至诚。 不必泥在古今一大错上。 若执己见为是。 决欲改削。 要一切人唾骂一任刊板印行。 妙喜也只得随喜赞叹而已。 公既得得遣人以经来求印可。 虽不相识以法为亲故。 不觉忉忉怛怛相触忤。 见公至诚所以更不留情。 左右决欲穷教乘造奥义。 当寻一名行讲师。 一心一意与之参详教。 彻头彻尾。 一等是留心教网也。 若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己事未明。 当一心一意寻一本分作家。 能破人生死窠窟者。 与伊着死工夫厮捱。 忽然打破漆桶。 便是彻头处也。 若只是要资谈柄。 道我博极群书无不通达。 禅我也会。 教我也会。 又能检点。 得前辈诸译主讲师不到处。 逞我能我解。 则三教圣人都可检点。 亦不必更求人印可。 然后放行也。 如何如何。 佛鉴勤和尚与佛果勤和尚书(时住夹山)惠勤启上。 昔奉祖峯老师左右。 尝闻其语。 今时丛林学道之士。 而声名不扬。 匪为人之取信者。 良由梵行不清白。 为人不谛当。 辄欲苟异名闻利养。 乃广衒其华饰。 遂为有识者所讥。 故蔽其要妙。 尔辈他后忽风云际会。 出来为人天师范者。 切宜以此事自勉。 某得闻此语。 遂书诸绅铭于心。 终身诵之不敢忘。 近有禅客至此传闻。 夹山禅师迩来为兄弟请益雪窦。 其洪机捷辨出没渊奥。 颇异诸方。 自古今未有也。 某闻之不觉洒涕。 自谓高蹈之士何至此矣。 老兄何不激扬达磨未来时因缘诱接学者以报先圣之德。 无乃牵蔓至此。 何太错也。 此盖老兄博览古今所蕴之妙。 而不愤今时邪党异说。 有昧古人之意故。 奋发大用益舒卑愿。 开显先德之机以破其蔽意在此。 然高明远识者有以见亮必无外也。 第恐晚进后昆。 疑其言句尖新。 以为佛法只如此矣。 遂坐守化城不能进至宝所。 为害非浅。 就此而言不唯有损宗教。 亦乃无益于学者。 某不惧罪责。 敢以先师所授之言。 以告于左右。 倘能自勉则幸莫大焉。 苟或以此见弃于我者。 亦不罪于左右也。 不宣。 答投子通和尚书某启上。 比闻瓶锡赴缘投子。 四方归德翕然钦承。 无有间者。 则其同风异庆又可知也。 伏承来书。 以法属见呼良难当克。 未审禅师得法果嗣何人。 若汾阳的派临济正宗。 何幸加焉。 从上先祖各有密传宗旨。 以辨正邪。 为之验人。 关肘后印。 三世诸佛六代祖师。 万象森罗有情无情。 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 普天匝地更无丝毫渗漏。 自百丈大智禅师以下递代相承。 至于汾阳有三种狮子句。 一超宗异目。 二齐眉共躅。 三影响音闻。 若超宗异目见过于师方为种草。 若齐眉共躅减师半德不堪传授。 若影响不真狐狼猥势异类何分。 慈明传之。 遂云。 掌上握乾坤千差都一照。 杨岐传之。 则以金刚圈栗棘蓬。 以验正邪。 铁围山可透。 金刚圈不可透。 大海水可吞。 栗棘蓬不可吞。 若吞得一蓬。 百千万亿蓬吞之无碍。 若透得一圈。 百千万亿圈透之无碍。 自杨岐传之白云端师翁。 师翁传之五祖先师。 先师传之于新戒。 递代相传。 若当勘辨邪正。 切须子细。 恐滥宗乘。 有误后学。 某自授先师印可。 握柄太平据令全提。 明投暗合高低一顾。 万类齐彰邪正洞然。 不敢草次。 是以千差万别公桉誵讹。 不出金刚圈栗棘蓬一时摄尽。 若能吞一蓬透一圈。 则百千万亿蓬圈悉皆无碍。 无碍俟容披晤欵曲。 勘同倘若符合无差。 即幸甚矣。 如或未然。 不敢从命。 谨此奉闻伏希见察。 不宣。 缁门警训卷第八(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