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一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所度之机无量。 能度之法无边。 立五行门。 广闢贤愚之路。 张八教网。 遍摝人天之鱼。 何乃以心标宗。 能治一切。 答。 方便有多门。 则遐张八教之网。 归源性无二。 乃高峙一心之宗。 是以病行。 憩声闻于化城。 儿行。 诱凡夫于天界。 兼但对带。 俯为差别之机。 开示悟入。 唯证一乘之道。 如千方共治一病。 万义俱显一心。 令不执见徇文。 失真法之味。 所冀研心究理。 得正觉之原。 如法华玄义云。 一心五行。 即是三谛三昧。 圣行。 即真谛三昧。 梵行。 婴儿行。 病行。 即俗谛三昧。 天行。 即中道王三昧。 又圆三三昧。 圆破二十五有。 即空故。 破二十五恶业见思等。 即假故。 破二十五无知。 即中故破二十五无明。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一空一切空。 一假一切假。 一中一切中。 故名如来行。 又如来室。 冥熏法界。 慈善根力。 不动真际。 和光尘垢。 以病行慈悲应之。 示。 种种身。 如聋如哑。 说种种法。 如狂如痴。 有生善机。 以婴儿行慈悲应之。 婆婆啝啝木牛杨叶。 有入空机。 以圣行慈悲应之。 执持粪器。 状有所畏。 有入假机。 以梵行慈悲。 应之。 慈善根力。 见如是事。 踞师子床。 宝机承足。 商估贾人。 乃遍他国。 出入息利。 无处不有。 有入中机。 以天行慈悲应之。 如駃马见鞭影。 行大直道。 无留难。 故无前无后。 不并不别。 说无分别法。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圆应众机。 如阿修罗琴。 若渐引入圆。 如前所说。 若顿引入圆。 如今所说。 入圆等证。 更无差别。 为显别圆初入之门。 慈善根力。 令渐顿人。 见如此。 说此一心法门。 横通竪彻。 摄尽恒沙之义。 故号总持。 能为万法之宗。 遂称无上。 若但论事行。 失佛本宗。 如金光明经疏云。 如王子饲虎。 尸毗贷鸽。 皆舍父母遗体。 非舍己身。 己身者。 法性实相是也。 释论云。 持戒为皮。 禅定为血。 智慧为骨。 微妙善心为髓。 为他说戒。 能遮罪修福。 无相最上。 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 是施己皮也。 说诸禅定。 神通变化。 不起灭定。 现诸威仪者。 是施己血也。 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者。 是施己骨也。 檀忍等。 应是肉也。 说甚深法相。 诸佛行处。 不一不二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微妙中道者。 是施己髓也。 将此充足饥饿众生。 况余饮食。 余饮食者。 即是人天二乘。 戒皮。 定血。 慧骨。 真谛之髓耳。 法华经云。 于余深法中。 示教利喜者。 即其义也。 是以能说此法门者。 是彻佛真心施于己髓矣。 又此一心宗。 若全拣门。 则心非一切。 神性独立。 若全收门。 一切即心。 妙体周遍。 若非收非拣则遮照两亡。 境智俱空。 名义双绝。 可谓难思妙术。 点瓦砾以成金。 无作神通。 搅江河而为酪。 转变自在。 隐显随时。 或卷或舒。 能同能别。 实乃能治之妙。 何病而不痊。 巧度之门。 何机而不凑。 洗除心垢。 拔出疑根。 言言尽契本心。 一一皆含真性。 法法是金刚之句。 尘尘具秘密之门。 如入法界体性经云。 文殊言。 诸法性不坏。 是故名金刚句。 华严经颂云。 若于佛及法。 其心了平等。 二念不现前。 当践难思位。 胜天王般若经云。 菩萨摩诃萨。 一切境界。 无有一法不通达者。 修行如是智波罗蜜。 二乘外道不能掩蔽。 以智观察。 从初发心。 至入涅槃。 皆悉明了。 能以一法知一切境界。 一切境界即是一法。 何以故。 如如一故。 不见我能修及所修法。 无二无别。 自性离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 行般若波罗蜜。 通达智般若波罗蜜。 思益经云。 网明谓梵天言。 是五百比丘从座起者。 汝当为作方便。 引导其心。 入此法门。 令得信解。 离诸邪见。 梵天言。 善男子。 纵使令去至恒河沙劫。 不能得出如此法门。 譬如痴人。 畏于虚空。 舍空而走。 在所至处。 不离虚空。 此诸比丘。 亦复如是。 虽复远去。 不出空相。 不出无相相。 不出无作相。 又如一人求索虚空。 东西驰走。 言我欲得空。 我欲得空。 是人但说虚空名字。 而不得空。 于空中行。 而不见空。 此诸比丘。 亦复如是。 欲求涅槃。 行涅槃中。 而不得涅槃。 所以者何。 涅槃者。 但有名字。 犹如虚空。 但名字。 不可得取。 涅槃亦复如是。 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是知一切不信众生。 邪见外道。 徒生厌离。 枉自妄求究竟。 一心位中。 未曾暂出。 故密严经偈云。 如饭一粒熟。 余粒即可知。 诸法亦如是。 知一即知彼。 譬如鑽酪者。 尝之以指端。 如是诸法性。 可以一观察。 楞伽经偈云。 譬如镜中像。 虽见而非有。 于妄想镜中。 愚夫见有二。 法集经云。 尔时海慧菩萨。 白佛言。 世尊。 菩萨欲愿见涅槃。 应观虚妄分别寂灭之心。 如是之处得于涅槃。 是名胜妙法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观心品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告妙德等五百长者。 我为汝等。 敷演心地微妙法门。 我今为是启问如来。 云何为心。 云何为地。 乃至薄伽梵。 告诸佛母无垢大圣。 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言。 大善男子。 此法名为十方如来。 最胜秘密。 心地法门。 此法名为一切凡夫。 入如来地。 顿悟法门。 此法名为一切菩萨。 趣大菩提。 真实正路。 此法名为三世诸佛。 自受法乐。 微妙宝宫。 此法名为一切饶益有情。 无尽宝藏。 此法能引诸菩萨众。 到色究竟自在智处。 此法能引诣菩提树。 后身菩萨。 真实导师。 此法能雨世出世财。 如摩尼宝。 满众生愿。 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功德本原。 此法能消一切众生。 诸恶业果。 此法能与一切众生。 所求愿印。 此法能度一切众生。 生死险难。 此法能息一切众生。 苦海波浪。 此法能救苦恼众生。 而作急难。 此法能竭一切众生。 老病死海。 此法善能出生诸佛因缘种子。 此法能与生死长夜。 为大智炬。 此法能破四魔兵众。 而作甲冑。 此法即是正勇勐军。 战胜旍旗。 此法即是一切诸佛。 无上法轮。 此法即是最胜法幢。 此法即是击大法鼓。 此法即是吹大法螺。 此法即是大师子王。 此法即是大师子吼。 此法犹如国大圣王。 善能正法。 若顺王化。 获大安乐。 若违王化。 寻被诛灭。 善男子。 三界之中。 以心为主。 能观心者。 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 究竟沉沦。 众生之心。 犹如大地。 五穀五果。 从大地生。 如是心法。 生世出世。 善恶五趣。 有学无学。 独觉菩萨。 及于如来。 以是因缘。 三界唯心。 心名为地。 一切凡夫。 亲近善友。 闻心地法。 如理观察。 如说修行。 自利教他。 赞励庆慰。 如是之人。 能断二障。 速圆众行。 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唯将心法。 为三界主。 心法本元。 不染尘秽。 云何心法。 染贪瞋痴。 于三世法。 谁说为心。 过去心已灭。 未来心未至。 现在心不住。 诸法之内性不可得。 诸法之外相不可得。 诸法中间都不可得。 心法本来无有形相。 心法本来无有住处。 一切如来尚不见心。 何况余人得见心法。 一切诸法。 从妄想生。 以是因缘。 今者世尊。 为大众说。 三界唯心。 愿佛哀愍。 如实解说。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言。 如是如是。 善男子。 如汝所问。 心心所法。 本性空寂。 我说众喻。 以明其义。 善男子。 心如幻法。 由遍计生。 种种心想。 受苦乐故。 心如水流。 念念生灭。 于前后世。 不暂住故。 心如大风。 一刹那间遍历方所故。 心如灯焰。 众和合而得生故。 心如电光。 须臾之顷。 不久住故。 心如虚空。 客尘烦恼。 所覆障故。 心如猿猴。 游五欲树。 不暂住故。 心如画师。 能画世间种种色故。 心如僮僕。 为诸烦恼所策役故。 心如独行。 无第二故。 心如国王。 起种种事得自在故。 乃至善男子。 如是所说。 心心所法。 无内无外。 亦无中间。 于诸法中求不可得。 去来现在。 亦不可得。 超越三世。 非有非无。 心怀染着。 从妄缘现。 缘无自性。 心性本空。 如是空性。 不生不灭。 无来无去。 不一不异。 非断非常。 本无生处。 亦无灭处。 亦非远离。 非不远离。 如是心等。 不异无为。 无为之体。 不异心等。 心法之体。 本不可说。 非心法者。 亦不可说。 何以故。 若无为是心。 即名断见。 若离心法。 即名常见。 永离二相。 不着二边。 如是悟者。 名见真谛。 悟真谛者。 名为贤圣。 一切圣贤。 性本空寂。 无为法中。 戒无持犯。 亦无小大。 无有心王。 及心所法。 无苦无乐。 如是法界。 自性无垢。 无上中下差别之相。 何以故。 是无为法。 性平等故。 如众河水。 流入海中。 尽同一味。 无别相故。 此无垢性。 是无等等。 远离于我。 及离我所。 此无垢性。 非实非虚。 此无垢性。 是第一义。 无尽灭相。 体本不生。 此无垢性。 常住不变。 最胜涅槃。 我乐净故。 此无垢性。 远离一切。 平等体无异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应当一心。 修习如是心地观法。 大智度论。 问云。 般若波罗蜜。 是菩萨第一道。 一相。 所谓无相。 何以故。 说是种种道。 答曰。 是道皆入一道中。 所谓诸法实相。 初学有种种别。 后皆同一无有差别。 譬如劫尽烧时。 一切所有。 皆同虚空。 故知越此弘修。 绝进步之地。 离斯方便。 无成佛之期。 乃至从初得道。 毕至涅槃。 于中能化所化。 师弟始终。 本末同时。 机应一际。 俱不出自心矣。 如台教云。 心王即如来。 心数即弟子。 但众生刹那相续。 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 心王十数邪。 一切法邪。 魔眷属也。 心王十数正。 则一切法正。 今时学道行人。 须善得此意。 若修智慧。 但当内起慧数思惟分别。 因此发半满智慧。 自行化他。 即同舍利弗。 庄严双树也。 如是一一约心数行成。 化十弟子。 一一之行。 显由心也。 若能谛观心性。 即是见佛性。 住大涅槃。 即同如来。 具足庄严娑罗双树也。 若观行心明者。 见心王。 即是法王。 心数即大弟子。 庄严双树之义。 犹如眼见。 问。 台宗观心语密。 疏岂尽心。 还原集云。 法华经云。 受持行谁经。 称扬何佛道。 华严经云。 色经论。 受想行识经论。 若随自意语。 亦得云。 眼经论。 耳鼻舌身意。 贪嗔痴经论。 所以然者。 经云。 知眼无生无自性。 说空寂灭无所有。 六根同此经。 经只是法。 知眼空法。 即眼经论。 耳。 空法。 即是耳。 经论。 诸界亦尔。 道理必须实照。 不可虚谈为自欺也。 行住坐卧。 受持阴界入。 为行谁经。 于色上发智。 即是受行色经。 乃至随一切处。 悟即是受持一切处经。 是乘从三界中出。 至萨婆若中住。 以不动故。 即是其义。 若坚信深思。 则如法住。 经云。 如法住者。 如彼六根性空法。 而假言住也。 称扬何佛道者。 璎珞经云。 实智性为法身。 若见实性。 即是称扬法身佛。 闻身有实性。 即于阴界入。 得空三昧。 六度七觉。 三贤十地妙觉等。 以报前功。 即是称扬报身佛。 得前诸法。 应众生身。 即是称扬应身佛。 此则于身内。 一念见三佛。 众生不观察。 虽近而不见。 大集经云。 无出之出。 是名佛出。 无禅之禅。 是名正禅。 无脱之脱。 是名正脱。 魔逆经云。 魔请文殊解缚。 文殊云。 无人缚汝。 汝自想为缚也。 魔即语云。 我毕竟永不解脱。 经云。 本自无缚。 其谁求解。 若使法界有系缚者。 我即解脱。 此真实不生不灭也。 当于心行中求。 无智人中。 莫说此经。 恐生邪见。 药反成病。 知离名为法。 觉法名为佛。 知离者。 色性离。 受想行识亦自离。 从一性空法。 而假出三宝之名。 黄蘖和尚云。 尔若拟着一法。 印早成也。 印着有。 四生文出来。 印着空即空界无想文现。 如今但知决定不印一切物。 此印与虚空不一不异。 虚空不空。 本印不有。 见十方虚空世界诸佛出世。 如电一种。 观一切蠢动。 如响一种。 千经万论。 只说汝之一心。 一切法不生不灭。 即是大涅槃果。 所以道。 果满菩提。 圆华开世界起。 故知菩提果满。 结自心华。 世界缘兴。 始于识浪。 如昔有东国元晓法师。 义相法师。 二人同来唐国寻师。 遇夜宿荒。 止于塚内。 其元晓法师。 因渴思浆。 遂于坐侧。 见一泓水。 掬饮甚美。 及至来日观见。 元是死尸之汁。 当时心恶。 吐之。 豁然大悟。 乃曰。 我闻佛言。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故知美恶在我。 实非水乎。 遂却返故园广弘至教。 故知无有不达此者。 顿息游心。 任负笈携囊。 广历三乘之学肆。 纵寻师访友。 遍参法界之禅扃。 若欲绝学栖神。 究竟应须归于宗镜。 如大涅槃经云。 佛言。 云何菩萨信顺一实。 菩萨了知一切众生。 皆归一道。 一道者。 谓大乘也。 释曰。 大乘者。 所言大者。 即众生心性。 能包能遍。 至小无内。 无一尘而能入。 至大无外。 无一法而不含。 所言乘者。 以运载为义。 能运行人。 直至萨婆若海。 是知此海不遥。 心宝常现。 则赵璧非贵。 隋珠未珍。 善友徒泛沧波。 卞和虚传荆岫。 若入宗镜。 不动神情。 刹那之间。 其宝自现。 何须遍参法界。 广历丛林。 当亲悟时。 实非他得。 如寒山子诗云。 昔年曾入大海中。 为探摩尼誓恳求。 直到龙宫深密藏。 金关锁断鬼神愁。 龙王守护安身里。 宝剑星寒勿处搜。 贾客却归门内去。 明珠元在我心头。 杜顺和尚偈云。 游子谩波波。 巡山礼土坡。 文殊只者是。 何处觅弥陀。 石巩和尚弄珠吟云。 如意珠。 大圆镜。 亦有中人唤作性。 分身百亿我珠分。 无始本净如今净。 日用真珠是佛陀。 何劳逐物浪波波。 隐显即今无二相。 对面看珠识得麽。 问。 一切万法皆唯识性者。 云何有虚有实。 立色立空。 真俗二谛之门。 性相双通之道。 答。 森罗影现。 皆唯心之本宗。 差别迹分。 尽唯识之妙性。 唯识之性。 略有二种。 一者虚妄。 即遍计所执。 二者真实。 即圆成实。 于前唯识性。 所遣清净。 于后唯识性。 所证清净。 又有二种。 一者世俗。 即依他起。 二者胜义。 即圆成实。 于前所断清净。 于后所得清净。 又相即依他起。 该有为之门。 性即圆成实。 通无漏之道。 又色。 即依他起之相。 空。 即圆成实之性。 斯则虚实真俗。 性相有空。 彻本穷原。 皆唯识性矣。 慈恩云。 识性识相。 皆不离心。 心所心王。 以识为主。 归心泯相。 总言唯识。 唯遮境有。 执有者。 丧其真。 识简心空。 滞空者。 乖其实。 是以佛心如海。 无一流而不入。 佛心如镜。 无一像而不生。 佛心如珠。 无一宝而不雨。 佛心如地。 无一种而不成。 万像现于法身。 诸义生于般若。 则一文一字。 一念一尘。 皆入不二之法门。 尽住不思议解脱矣。 如金刚三昧经云。 若住大海。 则括众流。 住于一味。 则摄诸味。 无行经偈云。 菩提非菩提。 佛陀非佛陀。 若知是一相。 是为世间导。 故知能了此一际无相之宗。 可为明为导。 为师为匠。 普救群迷。 不憩化城。 直至宝所。 故经云。 常乐观寂灭。 一相无有二。 其心不增减。 现无量神力。 又华严经出现品云。 佛子。 譬如有大经卷。 量等三千大千世界。 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 一切皆尽。 乃至此大经卷。 虽复量等大千世界。 而全住在一微尘中。 如一微尘。 一切微尘皆亦如是。 时有一人。 智慧明达。 具足成就清净天眼。 见此经卷。 在微尘内。 于诸众生。 无少利益。 即作是念。 我当以精进力。 破彼微尘。 出此经卷。 令得饶益一切众生。 作是念已。 即起方便。 破彼微尘。 出此大经。 令诸众生。 普得饶益。 如于一尘。 一切微尘应知悉然。 佛子。 如来智慧。 亦复如是。 无量无碍。 普能利益一切众生。 具足在于众生身中。 但诸凡愚。 妄想执着。 不知不觉。 不得利益。 尔时如来。 以无障碍清净智眼。 普观法界一切众生。 而作是言。 奇哉奇哉。 此诸众生。 云何具有如来智慧。 愚痴迷惑。 不知不见。 我当教以圣道。 令其永离妄想执着。 自于身中。 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即教彼众生修习圣道。 令离妄想。 离妄想已。 证得如来无量智慧。 利益安乐。 一切众生。 释曰。 大千经卷者。 即如来智慧。 在一微尘中。 即是全在一众生心中。 一切微尘。 皆亦如是。 即一切法界众生皆含佛智。 以情尘自隔。 不能内照。 空埋金藏抂蔽灵台。 如斗没额珠。 醉迷衣宝。 不因指示。 何以发明。 故先德云。 破尘出卷者。 恒沙佛法。 一心中晓。 是知水未入海则不醎。 薪未入火则不烧。 境未归心则不等。 但以宗镜收之。 万法皆同一照。 是非俱泯。 逆顺同归。 无一心而非佛心。 无一事而非佛事。 未见刹那顷。 不是如来得菩提时。 无有芥子许。 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故先德云。 心非境外故无得。 境非心外故无相。 即心是境故甚深。 即境是心故难入。 如肇法师云。 即事无不异。 即空无不一。 极上穷下。 齐以一观。 乃应平等也。 台教云。 如地无差别。 草木若干。 若干无若干。 无若干若干。 又如约心论法。 约法论心。 心有诸数。 法无诸数。 心不离法。 法不离心。 无数而数。 数而无数耳。 所以起信论云。 复次真如。 依言说分别。 有二种义。 云何为二。 一者如实空。 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 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 从本已来。 一切染法。 不相应故。 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 以无虚妄心念故。 当知真如自性。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非一相。 非异相。 非非一相。 非非异相。 非一异俱相。 乃至总说。 一切众生。 以有妄心念念分别。 皆不相应。 故说为空。 若离妄心。 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 以显法体空无妄故。 即是真心。 常恒不变。 净法满足。 则名不空。 亦无有相可取。 以离念境界。 唯证相应故。 真如者。 古释云。 遣妄曰真。 显理曰如。 观和尚拂此义云。 无法非真。 何有妄可遣耶。 则真非真矣。 无法不如。 何称理可显耶。 故如非如矣。 斯则无遣无立。 为非安立之真如矣。 此释甚妙。 故信心铭云。 良由取舍。 所以不如。 立即是取。 遣即是舍。 今无遣无立。 道自玄会矣。 岂有真妄当情乎。 如百论序云。 傥然靡据。 而事不失真。 萧焉无寄。 而理自玄会。 反本之道。 着于兹矣。 可谓无心合道。 理事俱通。 又真如自相。 唯离念境界。 则不可以有无思。 故云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何者。 若有二。 可得名俱。 今有即无故。 则有外无无可与有俱。 今无即有故。 则无无外有可与无俱故。 亦有亦无。 相违不立。 言不俱不立者。 若定有有无。 遮彼有无。 有俱非句。 今有即无。 何有非无。 今无即有。 何有非有。 故双非亦寂。 故知言亡四句。 无句可亡。 了此无句。 即真亡矣。 问。 一心平等。 理绝偏圆。 云何教中。 又说诸法异。 答。 随情说异。 虽异而同。 对执说同。 虽同而异。 将同破异。 将异破同。 虽同虽异。 非异非同。 如云捉子之矛。 刺子之楯。 亦如骑贼马逐贼。 以声止声。 所以云。 朝四暮三。 令众狙而喜悦。 苦涂水洗。 养婴儿以适时。 皆是俯顺机宜。 善权方便。 如庄子云。 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 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 狙公赋曰。 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曰。 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 而喜怒为用。 亦曰是也。 注云。 夫四之与三。 众狙妄生喜怒。 非之与是。 世人竞起爱憎。 圣人还以是非。 止世人之是非。 狙公又将四三以息众狙之三四。 达人于一。 岂一劳神明于其间哉。 大涅槃经云。 譬如女人。 生育一子。 婴孩得病。 是女愁恼求觅良医。 良医既至。 合三种药。 酥乳石蜜。 与之令服。 因告女人。 儿服药已。 且莫与乳。 须药消已。 方乃与之。 是时女人。 即以苦味。 用涂其乳。 语其儿言。 我乳毒涂。 不可复触。 其儿渴乏。 欲得乳母。 闻毒气便舍远去。 其药消已。 母乃洗乳。 唤子与之。 是时小儿。 虽复渴乏。 先闻毒气。 是故不来。 母复告言。 为汝服药。 故以毒涂。 汝药既消。 我已洗竟。 汝便可来。 饮乳无苦。 其儿闻已。 渐渐还饮。 经合。 譬意。 譬无我等。 犹如毒涂。 说如来藏。 如唤子饮。 或时说我。 或说无我。 皆为适机。 如彼涂洗。 如义海云。 谓尘事相是异。 剋体唯法是无异。 只由法体不异。 即异义方成。 以不失体故。 只由尘事差别。 即。 不异义方成。 以不坏缘。 方言理也。 故经云。 奇哉世尊。 于无异法中。 能说诸法异。 如森罗虽异。 不能自异。 虚妄虽同。 不能自同。 以无体故。 法法常生。 以无用故。 尘尘恒寂。 皆是世间分别。 众生妄情。 于平等法中。 自生差别。 向无二相处强立多端。 犹若画师邈成高下之相状。 或如金匠。 锻出大小之器形。 万法体常虚。 但唯自心变。 大庄严论偈云。 譬如工画师。 画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别。 于无见能所。 譬如善巧画师。 能画平壁起凹凸相。 实无高下。 而见高下。 不真分别。 亦复如是。 于平等法界。 无二相处。 而常见有能所二相。 是故不应怖畏。 云何不须怖畏。 以自心变故。 如画凹凸。 由自手画故。 宗镜录卷第十一 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