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五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问。 既博地凡夫。 位齐诸佛者。 云何不具诸佛神通作用。 答。 非是不具。 但众生不知。 故华严宗云。 诸佛证众生之体。 用众生之用。 所以志公和尚歌云。 日昳未。 心地。 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有亲疎。 莫起功夫求的意。 任踪横绝忌讳。 长在人间不居世。 运用元来声色中。 凡夫不了争为计。 如有学人问大安和尚。 如何是诸佛神通。 师云。 汝从何处来。 对云。 江西来。 师云。 莫不谩语不。 对云。 终不谬言。 学人再问。 如何是神通。 师云。 果然妄语。 斯皆可验。 并是现前日用不知故。 诸佛将众生心中真如体相用三大之因。 为法报化三身之果。 岂可更论具不具耶。 如今若实未荐者。 但非生因之所生。 唯在了因之所了。 大涅槃经云。 生因者。 如泥作瓶。 了因者。 如灯照物。 若智灯才照。 凡圣一如。 若意解观之。 真俗似别。 然世间多执事相。 迷于真理。 故法华经云。 取相凡夫。 随宜为说。 金刚经云。 但凡夫之人。 贪着其事。 所以一切经论。 皆破众生身心事相等执。 如宝藏论离微品云。 夫经论者。 莫不就彼凡情。 破彼根量。 种种方便。 皆不住于形事。 若不住形事者。 则不须一切言说。 及以离微也。 故经云。 随宜说法。 意趣难解。 虽说种种之乘。 皆是权接方便助道法也。 然非究竟解脱涅槃。 如有人于虚空中画作种种色相。 及种种音声。 然彼虚空。 实无异相。 受入变动。 故知诸佛化身。 及以说法。 亦复如是。 于实际中。 都无一异。 是以天地合离。 虚空合微。 万物动作。 变化无为。 夫神中有智。 智中有通。 通有五种。 智有三种。 何为五种通。 一曰道通。 二曰神通。 三曰依通。 四曰报通。 五曰妖通。 妖通者。 狐狸老变。 木石精化。 附傍人神。 聪慧奇异。 此谓妖通。 何谓报通。 鬼神逆知。 诸天变化。 中阴了生。 神龙隐变。 此谓报通。 何谓依通。 约法而知。 缘身而用。 乘符往来。 药饵灵变。 此谓依通。 何谓神通。 静心照物。 宿命记持。 种种分别。 皆随定力。 此谓神通。 何谓道通。 无心应物。 缘化万有。 水月空华。 影像无主。 此谓道通。 何谓三智。 一曰真智。 二曰内智。 三曰外智。 何谓外智。 谓分别根门。 识了尘境。 博览古今。 皆通俗事。 此名外智。 何谓内智。 自觉无明。 割断烦恼。 心意寂静。 灭无有余。 此名内智。 何谓真智。 体解无物。 本来寂静。 通达无涯。 净秽不二。 故名真智。 真智道通不可名目。 余所有者。 皆是邪伪。 伪则不真。 邪则不正。 惑乱心生。 迷于本性。 是以深解离微。 达彼诸有。 自性本真。 出于群品。 夫智有邪正。 通有真伪。 若非法眼精明。 难可辩了。 是以俗间多信邪伪。 少信正真。 大教偃行。 小乘现用。 故知妙理难显也。 百丈广语云。 应物随形。 变现诸趣。 离我我所。 犹属小用。 是佛事门收。 大用者。 大身隐于无形。 大音匿于希声。 庞居士偈云。 世人多重金。 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 静见真如性。 心通法亦通。 十八断行踪。 但自心无碍。 何愁神不通。 如是解者。 方入宗镜之中。 所有施为。 皆入律行。 自然成办一切佛事。 如净名私记云。 得入律行者。 如优波离章。 是名奉律。 是名善解。 端坐不用。 经营办供养具。 而常作佛事。 心行中求。 已上并约性用心通。 不约事解。 或诸家兼事说者。 或云众生理具。 诸佛事圆。 或云众生在因。 诸佛证果。 或云众生客尘所遮。 诸佛种现俱尽。 或云众生妄见所隔。 诸佛五眼。 圆通。 又台教。 多约本迹。 明凡圣不二。 辩生佛之因果。 故肇法师云。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所以湛然尊者。 约三观四教十如十乘。 一念三千等。 于此迹门。 论其十妙。 若知迹门尚妙。 本门可知。 遂撮略色心不二等十门。 明权实之宗。 辩能所之化。 故云。 为实施权。 则不二而二。 开权显实。 则二而不二。 斯则始终明不二。 十门者。 一色心不二门者。 且十如镜乃至无谛。 一一皆有总别二意。 总在一念。 分别色心。 何者。 初十如中。 相唯在色。 性唯在心。 体力作缘。 义兼色心。 因果唯心。 报唯约色。 十二因缘。 苦业两兼。 惑唯在心。 四谛。 则三兼色心。 灭唯在心。 二谛三谛。 皆俗具色心。 真中唯心。 一实谛及无谛。 准此可见。 既知别已。 摄别入总。 一切诸法。 无非心性。 一性无性。 三千宛然。 当知心之色心。 即心名变。 变名为造。 造谓体用。 是则非色非心。 而色而心。 唯色唯心。 良由于此。 故知但识一念。 遍见己他生佛。 他生他佛。 尚与心同。 况己心生佛。 宁乖一念。 故彼彼境法。 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 凡所观境。 不出内外。 外谓託彼依正色心。 即空假中。 即空假中妙故。 色心体绝。 唯一实性。 无空假中。 色心宛然。 豁同真净。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 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而帝网依正。 终自炳然。 所言内者。 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心性无外。 摄无不周。 十方诸佛法界有情。 性体无殊。 一切咸遍。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 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此内界如。 三法具足。 性虽本尔籍智起修。 由修照性。 由性发修。 在性则全修成性。 起修则全性成修。 性无所移。 修常宛尔。 修又二种。 顺修逆修。 顺谓了性为行。 逆谓背性成迷。 迷了二心。 心虽不二。 逆顺二性。 性事恆殊。 可由事不移心。 则令迷修成了。 故须一期迷了。 照性成修。 见性修心。 二心俱泯。 又了顺修对性。 有离有合。 离谓修性各三。 合谓修二性一。 修二各三共发性三。 是则修虽具九。 九只是三。 为对性明修。 故合修为二。 二与一性。 如水为波。 二亦无二亦无波水。 应知性指三障。 是故具三。 修从性成。 成三法尔。 达无修性。 唯一妙乘。 无所分别。 法界洞朗。 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 众生心因。 既具三轨。 此因成果。 名三涅槃。 因果无殊。 始终理一。 若尔因德已具。 何不住因。 但由迷因。 各自谓实。 若了迷性。 实唯住因故。 久研此因。 因显名果。 只缘因果理一。 用此一理为因。 理显无复果名。 岂可仍存因号。 因果既泯。 理性自忘。 只由忘智亲疎。 致使迷成厚薄。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义开六即。 名智浅深。 故如梦勤加。 空冥惑绝。 幻因既满。 镜像果圆。 空像虽即义同。 而空虚像实。 像实。 故称理本有。 空虚故迷转成性。 是则不二而二。 立因果殊。 二而不二。 始终体一。 若谓因异果。 因亦非因。 晓果从因。 因方剋果。 所以三千在理。 同名无明。 三千果成。 咸称常乐。 三千无改。 无明即明。 三千并常。 俱体俱用。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五。 染净不二门者。 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 故可了。 今无明为法性。 法性之与无明。 遍造诸法。 名之为染。 无明之与法性。 遍应众缘。 号之为净。 浊水清水。 波湿无殊。 清浊虽即。 由缘而浊成本有。 浊虽本有。 而全体是清。 以二波理通。 举体是用故。 三千因果。 俱名缘起。 迷悟缘起。 不离刹那。 刹那性常。 缘起理一一理之内。 而分净秽。 别则六秽四净。 通则十通净秽。 故知刹那。 染体悉净。 三千未显。 验体仍迷。 故相似位。 成六根遍照。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岂六根净人。 谓十定十。 分真垂迹。 十界亦然。 乃至果成。 等彼百界。 故须初心。 而遮而照。 照故三千恒具。 遮故法尔空中。 终日双亡。 终日双照。 不动此念。 遍应无方。 随感而施。 净秽斯泯。 亡净秽故。 以空以中。 仍由空中。 转染为净。 由了染净。 空中自亡。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 已证遮那。 一体不二。 良由无始。 一念三千。 以三千中。 生阴二千为正。 国土一千属依。 依正既居一心。 一心岂分能所。 虽无能所。 依正宛然。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 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故使自他。 因果相摄。 但众生在理。 果虽未办。 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然应复了。 诸佛法体。 非遍而遍。 众生理性。 非局而局。 始。 终不改。 大小无妨。 因果理同。 依正何别。 故净秽之土。 胜劣之身。 尘身与法身量同。 尘国与寂光无异。 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 一一尘身一切身。 广狭胜劣难思议。 净秽方所无穷尽。 若非三千空假中。 安能成兹自在用。 如是方知生佛等。 彼此事理互相收。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 随机利他。 事乃凭本。 本为一性。 具足自他。 方至果位。 自即益他。 如理性三德三谛。 三千。 自行。 唯在空中。 利他三千赴物。 物机无量。 不出三千。 能应虽多。 不出十界。 十界转现。 不出一念。 土土互生。 不出寂光。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 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应遍机遍。 欣赴不差。 不然。 岂能如镜现像。 镜有现像之理。 形有生像之性。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 则理镜有穷。 形事未通。 若与镜像隔。 则容有是理。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 若镜未现像。 由尘所遮。 去尘由人磨。 现像非关磨者。 以喻观法。 大旨可知。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 必籍缘了为利他功。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 方能称性施设万端。 则不起自性。 化无方所。 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 于化他门。 事分三密。 随顺物理得名。 不同。 心轮鉴机。 二轮设化。 现身说法。 未曾毫差。 在身分于真应。 在法分于权实。 二身若异。 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二说若乖。 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若唯法身。 应无垂世。 若唯佛道。 谁施三乘。 身尚无身。 说必非说。 身口平等。 等彼意轮。 心色一如。 不谋而化。 常冥至极。 称物施为。 岂非百界一心。 界界无非三业。 界尚一念。 三业岂殊。 果用无亏。 因必称果。 若信因果。 方知三密有本。 百界三业。 俱空假中。 故使称宜遍赴为果。 一一应色。 一一言音。 无不百界。 三业具足。 化复作化。 斯之谓欤。 故一念凡心。 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一尘报色。 同在本理毗卢遮那。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 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明权实不二门者。 平等大慧。 常鉴法界。 亦由理性。 九权一实。 实复九界。 权亦复然。 权实相冥。 百界一念。 亦不可分别。 任运常然。 至果。 乃由契本一理。 非权非实。 而权而实。 此即如前。 心轮自在。 致令身口。 赴权实机。 三业一念。 无乖权实。 不动而施。 岂应隔异。 对说。 即以权实立称。 在身。 则以真应为名。 三业理同。 权实冥合。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 物理本来。 性具权实。 无始熏习。 或权或实。 权实由熏。 理恒平等。 遇时成习。 愿行所资。 若无本因。 熏亦徒设。 遇熏自异。 非由性殊。 性虽无殊。 必藉幻发。 幻机幻感。 幻应幻赴。 能化所化。 并非权实。 然由生具非权非实。 成权实机。 佛亦果具非权非实。 为权实应。 物机应契。 身土无偏。 同常寂光。 无非法界。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 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四微体同。 权实益等。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已上并是约理事权实因果能所等解释。 大凡理事二门。 非一非异。 如大智度论云。 有二种门。 一毕竟空门。 二分别好恶门。 今依分别门中。 则理是所依为本。 事是能依为末。 又理妙难知为胜。 事麁易见为劣。 如今秖可从胜。 不可徇劣。 但得理本。 本立而道生。 事则自然成矣。 又理实应缘。 无碍事之理。 事因理立。 无失理之事。 如今不入圆信之者。 皆自鄙下凡。 远推极圣。 斯乃不唯失事。 理亦全无。 但悟一心无碍自在之宗。 自然理事融通。 真俗交彻。 若执事而迷理。 永劫沉沦。 或悟理而遗事。 此非圆证。 何者。 理事不出自心。 性相宁乖一旨。 若入宗镜。 顿悟真心。 尚无非理非事之文。 岂有若理若事之执。 但得本之后。 亦不废圆修。 如有学人问本净和尚云。 师还修行也无。 对云。 我修行与汝别。 汝先修而后悟。 我先悟而后修。 是以若先修而后悟。 斯则有功之功。 功归生灭。 若先悟而后修。 此乃无功之功。 功不虚弃。 所以融大师信心铭云。 欲得心净。 无心用功。 又若具智眼之人。 岂得妄生叨滥。 况似明目之者。 终不堕于沟坑。 若盲禅闇证之徒。 焉知六即。 狂慧徇文之等。 奚识一心。 如今但先令圆信无疑。 自居观行之位。 古人云。 一生可办。 岂虚言哉。 切不可迷性徇修执权害实。 弃本逐末。 认妄遗真。 据世谛之名言。 执无始之熏习。 将言定旨。 立解明宗。 一向合尘。 背于本觉。 如昔人云。 妄情牵引何年了。 辜负灵台一点光。 又真觉大师歌云。 觉即了。 不施功。 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布施生天福。 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 箭还坠。 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但得本。 莫愁末。 如净瑠璃含宝月。 既能解此如意珠。 自利利他终不歇且如世间有福之人。 于伏藏内。 得摩尼珠。 法尔以种种磨治。 然后自然雨宝。 况悟心得道之者。 亦复如是。 既入佛位。 法尔万行庄严。 悲智相续。 如华严经中。 第十法云地菩萨。 况如大摩尼珠。 有十种性。 十地品云。 佛子。 譬如大摩尼珠。 有十种性。 出过众宝。 何等为十。 一者。 从大海出。 二者。 巧匠治理。 三者。 圆满无缺。 四者。 清净离垢。 五者。 内外明彻。 六者。 善巧鑽穿。 七者。 贯以宝缕。 八者。 置在瑠璃高幢之上。 九者。 普放一切种种光明。 十者。 能随王意。 雨众宝物。 如众生心。 充满其愿。 佛子。 当知。 菩萨。 亦复如是。 有十种事。 出过众圣。 何等为十。 一者。 发一切智心。 二者。 持戒头陀。 正行明净。 三者。 诸禅三昧。 圆满无缺。 四者。 道行清白。 离诸垢秽。 五者。 方便神通。 内外明彻。 六者。 缘起智慧善能鑽穿。 七者。 贯以种种方便智缕。 八者。 置于自在高幢之上。 九者。 观众生行。 放闻持光。 十者。 受佛智职堕在佛数。 能为众生。 广作佛事。 故知悟道如得珠。 岂无磨治庄严等事。 问。 若不具神变。 将何摄化。 答。 若纯取事相神通。 有违真趣。 如辅行记云。 修三昧者。 忽发神通。 须急弃之。 有漏之法。 虚妄故也。 故止观云。 能障般若。 何者。 种智般若。 自具诸法。 能泯诸相。 未具已来。 但安于理。 何须事通。 若专于通。 是则障理。 又不唯障理。 反受其殃。 如郁头胜意之徒。 即斯类矣。 夫言真实神变者。 无非演一乘门。 谈无生理。 一言契道。 当生死而证涅槃。 目击明宗。 即尘劳而成正觉。 刹那而革凡为圣。 须臾而变有归空。 如此作用。 岂非神变耶。 所以宝积经云。 文殊师利白佛言。 世尊。 夫说法者。 为大神变。 若是下劣根机。 之者。 诸佛大慈不令孤弃。 一期方便。 黄叶止啼。 如维摩经云。 以神通惠化愚痴众生。 若上上根人。 只令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如昔有彭城王问诸大德等。 贵若证果。 即得成圣者。 与我左腋出水。 右腋出火。 飞腾虚空。 放光动地。 我即礼拜汝为师。 牛头融大师答云。 善哉善哉。 不可思议。 今若责我如此证果者。 恐与道乖。 审如是成佛者。 幻师亦得作佛。 且与诸大德及诸人士证者。 昔释迦在于。 僧中演无上道。 与僧不异。 维摩在俗说解脱果。 与俗不殊。 胜鬘女人说大乘法。 女相不改。 善星比丘行阐提行。 僧相不移。 此乃正据其内心解与不解。 以为差隔。 何关色身。 男女相貌。 衣服好丑。 若言形随证改。 貌逐悟迁是圣者。 则瞿昙形改。 方成释迦。 维摩相迁。 乃成金粟。 即知证是心证。 非是形迁。 悟是智变。 非关相异。 譬如世间任官之人。 为迁改官。 官高岂即貌别。 又古人云。 不改旧时人。 只改旧时行履处。 设或改形换质。 千变万化。 皆是一心所为。 乃至神通作用。 出没自在。 易小令大。 展促为长。 岂离一心之内。 故知万事无有不由心者。 但证自心。 言下成圣。 若不识道。 具相奚为。 故金刚经云。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 即是如来。 又偈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古人云。 若不达此理。 纵然步步脚踏莲华。 亦同魔作。 庞居士偈云。 色声求佛道。 结果反成魔。 若决定取神通胜相作佛者。 不唯幻士成圣。 乃至天魔外道。 妖狐精魅。 鬼神龙蜃等。 皆悉成佛。 彼咸具业报五通。 尽能变化故。 若不一一以实相勘之。 何辩真伪。 但先悟宗镜。 法眼圆明。 则何理而不通。 何事而不彻。 一切佛事摄化之门。 自然成就。 如华严论云。 经云。 入深禅定。 得佛神通者。 以心称理原。 无出入体。 无静乱体。 无造作性。 任理自真。 不生不灭。 理真智应。 性自遍周。 三世十方。 一时普应。 对现色身。 随智应而化群品。 而无来往。 亦不变化。 名佛神通。 智无依止。 无形无色。 体无来去。 性自遍周。 非三世摄。 而能普应三世之法。 名曰神通。 是故经云。 智入三世。 而无来往。 为三世是众生情所妄立。 非实有故。 为智体无形无色。 不造不作。 而应群品。 名之为神。 圆满十方。 无法不知。 无根不识。 名之为通。 又云。 法华经云。 种种性相义。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声闻及缘觉。 不退诸菩萨。 皆悉不能知。 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 为未明。 世间相常住。 是法住法位。 为三乘同厌苦集。 乐修灭道之心。 未明苦集。 本唯智起。 不了灭道。 本自无修无造无作。 化诸群品。 如幻住世。 性绝无明。 即是佛故。 一念相应一念佛。 一日相应一日佛。 何须苦死要三僧祇。 但自了三界业。 能空业处。 任运接生。 即是佛也。 何须变易。 方言成佛。 龙天变易。 岂为佛耶。 三乘之人亦变易。 何故待三僧祗佛方成故。 十地之上。 方能见性。 是故经云。 若以色性大神力。 而欲望见调御士。 彼。 即瞖目颠倒见。 彼。 为不识最胜法。 佛者。 觉也。 觉业性真。 业无生灭。 无得无证。 不出不没。 性无变化。 本来如。 即是佛故。 随缘六道。 行菩萨行。 变化神通。 接引迷流。 佛非变化。 净名经云。 虽成正觉。 转于法轮。 不舍菩萨之道。 是菩萨行故。 以此善财。 十住初心。 于妙峯山上德云比丘所。 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即便成正觉。 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 行菩萨行。 当知正觉体用之时。 即心无作处。 即是佛故。 不须修行。 设当行满。 亦不移今。 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 苦行麻麦。 剃发持衣。 舍诸饰好。 藉草等事。 为化外道。 经中佛自和会。 非佛自须如是等行。 无增上慢者。 岂须如是。 一念任无作性。 佛智慧现前。 无得无证。 即是佛也。 还如善财证觉之后。 方求菩提道。 菩萨行。 所以然者。 为觉道之后。 方堪入缠处俗无缚。 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若自有缚。 能解彼缚。 无有是处。 说时前后。 法是一时故。 当知若欲行菩萨行。 须先成正觉。 又经颂云。 文殊法常尔者。 为文殊是诸佛之慧。 不动智是体。 文殊是用。 以将此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根本智之体用门。 与一切信心者作因果体用故。 使依本故。 迄至究竟果满。 与因不异。 无二性故。 方名初发心毕竟心。 二种不别。 明此十信心难发难信难入。 闻之者。 皆云。 我是凡夫。 何犹可得是佛。 故设少分信者。 即责神通道力。 是故当知。 且须如是正信。 方始以正信正见法力加行。 如法进修。 分分无明薄。 解脱智慧明。 依自得法浅深。 渐当神通德用。 随自己得。 信犹未得。 何索神通。 说言渐渐者。 不移一时。 一法性一智慧。 无依住无所得中渐渐故。 以十玄六相义圆之。 法性理中。 无有渐顿。 但为无始无明惯习熟。 卒令契理。 纯熟难故。 而有渐渐。 问。 佛称觉义。 觉何等法。 答。 无法之法。 是名真法。 无觉之觉。 是名真觉。 则妙性无寄。 天真朗然。 华严经颂云。 佛法不可觉。 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 一法不可得。 无字宝箧经云。 尔时胜思惟菩萨白佛言。 何等一法。 是如来所证觉知。 善男子。 无有一法如来所觉。 善男子。 于法无觉。 是如来觉。 善男子。 一切法不生。 而如来证觉。 一切法不灭。 而如来证觉。 是以若有觉乃众生。 无觉同木石。 俱非真性。 不契无缘。 无觉之觉。 方齐大旨。 无觉故不同众生。 觉故不如木石。 则一觉一切觉。 无觉无不觉。 无觉故慧解寂然。 无不觉故虚怀朗鉴。 又见心常住。 称之曰觉。 一成一切成。 一觉一切觉。 言穷虑绝。 不坏假名。 故云始成正觉。 问。 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者。 云何复说后心菩提。 答。 非初非后。 不离初后。 如大智度论云。 不但以初心得。 亦不离初心得。 所以者何。 若但以初心得。 不以后心者。 菩萨初发心便应是佛。 若无初心。 云何有第二第三心。 第二第三心。 以初心为根本因缘。 亦不但后心。 亦不离后心者。 是后心亦不离初心。 若无初心。 则无后心。 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 后心则具足。 具足故。 能断烦恼习。 得无上道。 须菩提。 此中自说难因缘。 初后心心数法不俱。 不俱者。 则过去已灭。 不得和合。 若无和合。 则善根不集。 善根不集。 云何成无上道。 佛以现事譬喻答。 如灯炷非独初焰燋。 亦不离初焰。 非独后焰燋。 亦不离后焰。 而灯炷燋。 佛语须菩提。 汝自见炷燋。 非初非后而炷燋。 我亦以佛眼见菩萨得无上道。 不以初心得。 亦不离初心。 亦不以后心得。 亦不离后心。 而得无上道。 灯譬菩萨道。 炷喻无明等烦恼。 焰如初地相应智慧。 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 燋无明等烦恼炷。 亦非初心智焰。 亦非后心智焰。 而无明等烦恼炷燋尽。 得成无上道。 又如灯虽念念灭。 而能相续破闇。 心亦如是。 虽念念不住。 前后不俱。 而能相续。 成其觉慧。 成无上道。 清凉疏云。 华严经云。 了知境界。 如幻如梦。 如影如响。 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 能与如是观行相应。 于诸法中不生二解。 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初发心时。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者。 夫初心为始。 正觉为终。 何以初心便成正觉。 故云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故。 觉法自性。 即名为佛。 故经颂云。 佛心岂有他。 正觉觉世间。 斯良证也。 斯则发者。 是开发之发。 非发起之发也。 何谓现前之相。 夫佛智非深。 情迷谓远。 情亡智现。 则一体非遥。 既言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则知此心。 即一切法性。 今理现自心。 即心之性。 已备无边之德矣。 成就慧身者。 上观法尽也。 正法当兴。 今诸见亡也。 佛智爰起。 觉心则理现。 理现则智圆。 若镜净明生。 非前非后。 非新非故。 寂照湛然。 不由他悟者。 成上慧身。 即无师自然智也。 又不由他悟。 是自觉也。 知一切法。 是觉他也。 成就慧身。 为觉满也。 成就慧身。 必资理发。 见夫心性。 岂更有他。 若见有他。 安称为悟。 既曰心性。 自亦不存。 寂而能知。 名为正觉。 故法华经云。 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夫一者。 即古今不易之一道。 大者。 是凡圣之心体故。 十方诸佛。 为此一大事出现于世。 皆令众生。 于自心中。 开此知见。 若立种种差别。 是众生知见。 若融归一道。 是二乘知见。 若一亦非一是菩萨知见。 若佛知见者。 当一念心开之时。 如千日并照。 不俟更言。 即是祖师西来。 即是诸佛普现。 故云念念释迦出世。 步步弥勒下生。 何处于自心外。 别求祖佛。 则知众生佛智。 本自具足。 若欲起心别求。 即成遍计之性。 故六祖云。 本性自有般若之智。 自用智慧观照。 不假文字。 若如是者。 何用更立文字。 今为未知者。 假以文字指归。 令见自性。 若发明时。 即是豁然还得本心。 于本心中。 无法不了。 故云悟无念法者。 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 见诸佛境界。 是知若入无念法门。 成佛不出刹那之际。 若起心求道。 徒劳神于尘劫之中。 如释迦文佛。 从过去无量劫来。 承事供养无数恒河沙等诸佛。 皆不得记。 何以故。 以依止所行有所得故。 至燃灯佛时。 因献五茎莲华。 乃得授记释迦之号。 方达五阴性空。 心无所着。 始见天真之佛。 顿入无得之门。 故将莲华献佛。 用表证明。 所以华严经颂云。 性空即是佛。 不可得思量。 尚不用瞥起思量。 岂况劳功永劫。 宗镜录卷第十五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