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即心成佛者。 为即真心。 为即妄心。 答。 唯即真心。 悟心真故。 成大觉义。 故称为佛。 问。 若即真心。 有何胜义。 若即妄心。 成何过咎。 答。 毕竟空门。 理无眹迹。 分别之道。 事有开遮。 妄心者。 从能所生。 因分别起。 发浮根之暂用。 成对境之妄知。 若离前尘。 此心无体。 因境起照。 境灭照亡。 随念生尘。 念空尘谢。 若将此影事而为佛身。 既为虚妄之因。 只成断灭之果。 真心者。 湛然寂照。 非从境生。 含虚任缘。 未尝作意。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舒之无踪。 卷之无迹。 如澄潭莹野。 明镜悬空。 万像森罗。 豁然虚鉴。 不出不入。 非有非无。 斯则千圣冥归。 万灵交会。 信之者。 彻大道之原底。 体之者。 成常住之法身。 祖佛同指此心而成于佛。 亦名天真佛。 法身佛。 性佛。 如如佛。 亦非离妄。 妄无体故。 亦非即真。 真非即故。 真妄名尽。 即离情消。 妙圆觉心。 方能显现。 又以本具故。 方能开示。 故云如来正觉心。 与众生分别心。 契同无二。 为开示悟入之方便。 是以若众生心与诸佛心各异。 如何说开。 只为契同。 方垂方便。 如藏中无宝。 徒劳掘凿。 只为有宝。 不废人功。 但发信心。 终当见性。 故云我为汝保任此事。 终不虚也。 所以云。 摩尼珠。 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 一颗圆光色非色。 如是的指。 何用别求耶。 故心丹诀云。 茫茫天下虚寻觅。 未肯回头自相识。 信师行到无为乡。 始觉从来枉施力。 所以华严论云。 以无明住地烦恼。 便为一切诸佛不动智。 一切众生。 皆自有之。 只为智体。 无性无依。 不能自了。 会缘方了。 故知一切众生。 皆是佛智。 不得了缘。 无由觉悟。 了即成佛。 如大品经云。 有菩萨初发心。 即坐道场为如佛。 所以庞居士偈云。 心若如。 神自虚。 不服药。 病自除。 白莲华。 如意珠。 无劳觅。 莫驱驱。 智者观财色。 了了如幻虚。 衣食支身命。 相劝学如如。 时至移庵去。 无物可盈余。 又古人云。 一丸疗万病。 不假药方多。 问。 若即真心成佛。 妄觉堕凡。 则妄念违宗。 真心顺觉。 斯乃真妄有二体用分离。 如何会通圆融一旨。 答。 真妄无性。 常契一原。 岂有二心而互相即。 以性净无染。 妄不可得。 如幻刀不能斫石。 苦雾不能染空。 为不了一心之人。 所以说即。 如台教问云。 无明即法性。 无复无明。 与谁相即。 答。 如为不识氷人。 指水是氷指氷是水。 但有名字。 宁复有二物相即耶。 是知时节有异。 融结随缘。 湿性常在。 未曾变动。 乃至即凡即圣。 亦复如是。 凡圣但名。 一体无异。 故先德释华严经云。 一世界。 尽法界亦如是者。 知一眼如。 一切眼如皆然。 举譬。 如一人身有手足。 一切人皆有手足。 是以不了此一心。 皆成二见。 若凡夫执着此心。 造轮回业。 二乘厌弃此心求灰断果。 又凡夫无眼。 将菩提智照。 成烦恼火烧。 如大富盲儿。 坐宝藏中。 举动罣碍。 为宝所伤。 二乘将如来四德秘藏。 为无常五阴。 谓是贼虎龙蛇。 怕怖驰走。 缚脱虽殊。 取舍俱失。 若谛了通达之者。 不起不灭。 无得无生。 了此妄心念念无体。 从何起执。 念念自离。 不须断灭。 尚不得一。 何况二乎。 故知诸法顺如。 证圆成。 而情无理有。 群情违旨。 执遍计。 而情有理无。 顺常在违。 一道而何曾失体。 情不乖理。 千途而未暂分岐。 洞之而情理绝名。 了之而顺违无地。 是以法法尽合无言之道。 念念皆归无得之宗。 天真自然。 非于造作。 如无言菩萨经云。 尔时舍利弗。 谓无言菩萨曰。 汝族姓子。 不能语言。 云何欲问如来义乎。 无言曰。 一切诸法。 悉无文字。 亦无言词。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 皆悉自然。 无诸言教。 及众想念。 所以若约事备陈。 则凡圣无差而差。 若就理融即。 则生佛差而不差。 是以差与不差。 俱不离真如之体。 如华严演义云。 无差之差者。 是圆融上之行布也。 差之无差者。 是行布上之圆融也。 如揽别成总。 非离别外而有此总。 如是融摄。 无法不归。 则三乘非三。 五性非五。 如是妙解。 方被宗镜之光。 离此见生。 悉乖不二之旨。 问。 若一切众生。 即心是佛者。 则诸佛何假三祇百劫。 积功累德方成。 答。 为复学一乘实法。 为复趣五性权机。 此论自证法门。 非述化仪方便。 且楞伽经说有四佛。 一化佛。 二报生佛。 三如如佛。 四智慧佛。 随机赴感。 名之为化。 酬其往因。 名之为报。 本觉显照。 名为智慧。 理体无二。 故曰如如。 华严经明十种佛。 所谓于安住世间成正觉佛。 无着见。 愿佛。 出生见。 业报佛。 深信见。 住持佛。 随顺见。 涅槃佛。 深入见。 法界佛。 普至见。 心佛。 安住见。 三昧佛。 无量无依见。 本性佛。 明了见。 随乐佛。 普授见。 又佛总具十身。 一众生身。 二国土身。 三业报身。 四声闻身。 五缘觉身。 六菩萨身。 七如来身。 八智身。 九法身。 十虚空身。 若别依五教。 随教不定。 一小乘教。 有二身佛。 一生身。 二法身。 二大乘初教。 有三身佛。 一法身。 二应身。 三化身。 三终教。 有四身佛。 一理性身。 二法身。 三报身。 四应化身。 四顿教。 唯一佛身。 一实性佛。 五一乘圆教。 有十身佛。 又约性成佛。 五教差别不同。 小乘唯悉达一人为佛性。 初教半成半不成。 以有性无性分故为佛。 终教凡有心者。 当得作佛。 除草木等。 顿教无佛无性。 离言说相为佛。 圆教无所不有佛性。 以三种世间皆是为佛。 若三种世间。 皆是为佛者。 则内外心境。 无非佛矣。 又约心成佛。 小乘以善心修所得为佛。 初教心性为佛。 终教以心相性泯为佛。 顿教心本不生为佛。 圆教以心无碍无尽为佛。 又天台明四教佛。 一藏教佛。 二通教佛。 三别教佛。 四圆教佛。 若以如如佛。 心佛。 本性佛。 谁人不具。 若以国土身。 法身。 虚空身。 何法不圆。 则处处而皆是宝坊。 丘陵谁立。 念念而咸成正觉。 妄想何分。 如盲者不覩光明。 非朝阳夕魄之过咎。 似小果不闻圆顿。 岂佛心妙旨之亲疎。 但以法弱由于根微。 道广在乎量大。 浅机自感。 妙有证作无常。 薄福所宜。 珍宝化为瓦砾。 空迷己眼。 错认他身。 分实际以千差。 致化仪之百变。 如大方等无想经云。 尔时佛告大云密藏菩萨言。 善男子。 汝今当燃大智慧灯。 破诸众生。 狂愚黑闇。 若言如来。 真实出生输头檀舍。 出家学道。 修习苦行。 坏魔兵众。 坐于道场。 成菩提道。 当知是人。 即是谤佛。 宁当断首。 拔出其舌。 终不出此虚妄之言。 何以故。 非是善解如来秘密语故。 又大涅槃经云。 若言释迦如来。 从兜率天。 降神母胎。 乃至八相成道。 此是声闻曲见。 故云为劣解众生。 母胎出现。 是以入此宗镜。 出语无过。 举念皆真。 若未到斯门。 说是成非。 摄心犹错。 如圆觉经云。 动念之与息念。 皆归迷闷。 信心铭云。 不识玄旨。 徒劳念净融大师云。 悟此宗人。 道佛不是亦得。 若未信者。 设念佛亦成妄语。 故知不达宗镜。 凡有见解。 尽成谤佛谤法谤僧。 任万虑千思。 未有相应之日。 才了此旨。 自然一念无差。 所以华严论云。 从初发心十住之首。 以三昧力。 顿印三界。 三世一际。 诸法一味。 解脱涅槃。 常寂灭味。 更无始终。 因果一际。 诸性一性。 诸智一智。 诸相一相。 诸行一行。 三世一念。 一念三世。 乃至十世。 如是等法。 自在无碍。 此经法门。 无始无终。 名为常转法轮。 是故此经教门。 依本安立。 以备大根。 依本一际。 不立始终。 为非虚妄见故。 入一总得余。 为法界一际故。 不同权学。 见未尽故。 入余总得一。 为法界体无碍故。 如圆珠无方。 如明镜顿照。 如虚空无隔。 如响无依。 如影不碍。 如化人所生。 此法门者。 是该括始终一际。 圆满无碍。 无成无坏。 无出无没。 常转法轮。 若人了得此法门者。 佛智。 自然智。 无师智。 之所现前。 为此法无出没故。 还以自然无出没智。 而自能得之。 非情系思量之所能。 得也。 一切权教法门。 总在其中。 一时而说。 为诸权教。 不出法界。 无三世故。 各依自见。 无量差殊。 此一乘教。 是始成正觉时说。 若依情。 是最初成佛时说。 若依智。 无始终说。 故知成佛说法。 不离一念。 如华严经中。 毗目仙人。 执善财手。 即时善财。 自见其身。 往十方十佛刹微尘数世界中。 到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所。 见彼佛刹。 及其众会。 诸佛相好。 种种庄严。 乃至或经。 百千亿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 乃至时彼仙人。 放善财手。 善财童子。 即自见身。 还在本处。 是知不动本位之地。 而身遍十方。 未离一念之中。 而时经亿劫。 本位不动。 远近之刹历然。 一念靡移。 延促之时宛尔。 不依宗镜。 何以消文。 万法冥归。 终无别旨。 问。 无性理同。 一时成佛者。 云何三乘等人。 见佛有其差别。 答。 随心感现。 影像不同。 自业差殊。 非佛有异。 观一水而俄分四等。 皆自见殊。 共宝器而饭色不同。 非他业变。 则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即真如心。 是法身佛。 且法身无相。 真性无形。 形相尚无。 云何差别。 皆是自识。 照影不同。 如五百婆罗门。 见灰身而起信。 劬师罗长者。 覩三尺而发心。 无边身菩萨。 穷上界而有余。 住小圣之凡夫。 观丈六而无尽。 如观佛三昧经云。 佛白父王。 及勅阿难。 吾今为汝。 悉现具足身相。 说是语已。 佛从座起。 令众俱起。 令观如来。 从顶顺观。 至足轮相。 复从足相。 逆观至顶。 一一身分。 分明了了。 如人执镜。 自见面像。 若生垢恶不善心者。 若有能毁佛禁戒者。 见像纯黑。 犹如灰人。 五百释子。 但见灰人。 有千比丘。 见赤土色。 优婆塞十六人。 见黑象脚色。 优婆夷二十四人。 见如聚墨。 比丘尼。 见如白银。 优婆塞。 优婆夷。 有见如蓝染青色。 四众悲泪。 释子拔发碎身。 自述所见。 乃至佛各为说。 过去宿因。 致兹异色。 故识论云。 境随业识转。 是故说唯心。 又密迹经云。 一切天人见佛色量。 或如黄金白银。 诸杂宝等。 乃至或见丈六。 或见一里。 或见十里。 乃至百亿。 无量无边。 遍虚空中。 是则名为如来身密。 故知随见不同。 迹分多种。 不唯见佛。 观法亦然。 随智浅深。 法成高下。 如大涅槃经云。 十二因缘。 下智观故。 得声闻菩提。 中智观故。 得缘觉菩提。 上智观故。 得菩萨菩提。 上上智观故。 得佛菩提。 乃至八相成道。 不出刹那际三昧门。 随众生见闻。 自分时分。 故先德云。 是故如来。 于一念中。 八相成道。 不出刹那际者。 以降生时。 即是成道时。 即是度人时。 即是入灭时。 何以故。 以一切法。 同时俱成故。 一成一切成。 华严经云。 不离觉树。 而昇。 释天者。 疏释云。 佛得菩提。 智无不周。 体无不在。 无依无住。 无去无来。 然以自在即体之应。 应随体遍。 缘感前后。 有住有昇。 阎浮有感。 见在道树。 天宫有感。 见昇天上。 非移觉树之佛。 而昇天宫。 故云不离觉树。 而昇释殿。 法慧偈云。 佛子汝应观。 如来自在力。 一切阎浮提。 皆言佛在中。 此不离也。 我等今见佛。 住于须弥顶。 此而昇也。 又古师。 释有十义。 一约处相入门。 以一处中。 有一切处故。 是此天宫等。 本在树下。 故不须起。 然是彼用。 故说昇也。 二亦约相入门。 以一处。 入一切处故。 树遍天中。 亦不须起。 欲用天宫。 表法昇进。 故云昇也。 三由一切即一故。 天在树下。 四由一即一切故。 树在天上。 不起等准前。 五。 约佛身。 谓此树下身。 即满法界。 遍一切处。 则本来在彼。 不待起也。 机熟令见。 故云昇也。 是故如来。 以法界身。 常在此。 即是在彼。 六约佛自在不思议解脱。 谓坐即是行住等。 在此即在彼。 皆非下位测量故也。 七约缘起相由门。 八约法性融通门。 九约表示显法门。 十约成法界大会门。 不思议经云。 以一切佛。 一切诸法。 平等平等。 皆同一理。 如阳焰等。 一切众生。 及诸如来一切佛土。 皆不离想。 乃至若我分别。 佛即现前。 若无分别。 都无所见。 想能作佛。 离想无有。 如是三界。 一切诸法。 皆不离心。 普贤观经云。 尔时行者。 闻普贤说。 深解义趣。 忆持不忘。 日日如是。 其心渐利。 普贤菩萨。 教其忆念十方诸佛。 随普贤教。 正心正意。 渐以心眼。 见东方佛。 身黄金色。 端严微妙。 见一佛已。 复见一佛。 如是渐渐遍见东方一切诸佛。 心想利故。 遍见十方一切诸佛。 无量寿经云。 诸佛如来。 是法界身。 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 是心即具三十二相。 八十随形好。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 从心想生。 此无量寿经。 为中下之机。 作十六观想。 令韦提夫人等。 暂现佛身。 恐生外解。 故有此说。 是心是佛之文。 令生实见。 华严出现品云。 佛子。 譬如大海。 其水潜流四天下地。 及八十亿诸小洲中。 有穿凿者。 无不得水。 而彼大海。 不作分别。 我出于水。 佛智海水。 亦复如是。 流入一切众生心中。 若诸众生观察境界。 修习法门。 则得智慧清净明了。 而如来智。 平等无二无有分别。 但随众生心行异故。 所得智慧各各不同。 佛子。 是为如来心相。 又问明品颂云。 譬如水一味。 因器有差别。 佛福田亦然。 众生心故异。 又颂云。 譬如净明镜。 随色而现像。 佛福田如是。 随心获众报。 起信论云。 复次真如用者。 谓一切诸佛。 在因地时。 发大慈悲。 修行诸度四摄等行。 观物同己普皆救脱。 尽未来际。 不限劫数。 如实了知自他平等。 而亦不取众生之相。 以如是大方便智。 灭无始无明。 证本法身。 任运起于不思议业。 种种自在。 差别作用。 周遍法界真如等。 而亦无有用相可得。 何以故。 一切如来。 唯是法身。 第一义谛。 无有世谛。 境界作用。 但随众生见闻等故。 而有种种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 一依分别事识。 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 是名化身。 此人不知转识影现。 见从外来。 取色分限。 然佛化身。 无有限量。 二依业识。 谓诸菩萨从初发心。 乃至菩萨究竟地。 心所见者。 名受用身。 身有无量色。 色有无量相。 相有无量好。 所住依果。 亦其无量功德庄严。 随所应见。 无量无边。 无际无断。 非于心外。 如是而见。 此诸功德。 皆因波罗蜜等。 无漏行熏。 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 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 亦名报身。 又凡夫等所见。 是其麁用。 随六趣异。 种种差别。 无有无边功德乐相。 名为化身。 初行菩萨。 见中品用。 以深信真如故。 得少分见。 知如来身。 无去无来。 无有断绝。 唯心影现。 不离真如。 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 以未入法身位故。 净心菩萨。 见微细用。 如是转胜。 乃至菩萨究竟地中。 见之方尽。 此微细用。 是受用身。 以有业识。 见受用身。 若离业识。 则无可见。 一切如来。 皆是法身。 无有彼此差别色相。 互相见。 故古释云。 依分别事识。 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 是名化身者。 凡夫二乘。 未知唯识。 计有外尘。 即是分别事识义。 今见佛身。 亦谓心外。 顺彼事识分别计度。 迷于唯心。 故言从外来。 不达即色是心。 无有分剂。 故云取色分剂不能尽知。 问。 佛身何故唯众生真心。 与诸佛体平等无二。 答。 但众生迷于自理。 起诸妄念。 是时真如。 但显染相。 以本觉内熏妄心。 故有厌求。 有厌求故。 真用即显。 厌求劣故。 相用即麁。 厌求渐增。 用亦微细。 如是渐渐。 乃至心原。 无明既尽。 厌求都息。 始觉同本。 用还归体。 平等平等。 无二无别。 未至心原已还。 用于识中。 随根显现。 故云识中现也。 问。 若据此义。 用从真起。 何说言转识现耶。 答。 转识即是赖耶中转相。 依此转相。 方起现识。 现诸境界。 此识即是真妄和合。 问。 若据此义。 乃是众生自心中真如之用。 云何说云佛报化也。 答。 众生真心。 则诸佛体无差别。 若随流生死。 即妄有功能。 妄虽有功。 离真不立。 若返流出缠。 真有功能。 真虽有功。 离妄不显。 就缘起和合中说其用耳。 既从法身。 起报化用。 何得不是众生真心耶。 以真心是法家之身。 凡圣同共一法身故。 经云。 心造诸如来。 所以即心是佛故。 问。 若真心即佛者。 何故云从波罗蜜等因缘生。 答。 此约本觉随染义说。 然其始觉。 觉至心原。 平等一际。 有何差别。 又即以诸佛悲智为增上。 缘众生机感。 种子为因。 託佛本质上。 自心变影像。 故云在自识中现。 法界品。 弥伽长者。 彻见十方佛海。 显此定者。 唯心之观。 知众生界。 无量无边。 皆心现故。 明随心念佛。 诸佛现前。 以唯心观。 遍该万法。 今约上中下根。 随自心观。 见佛不同。 有其四等。 一凡夫。 由带过去六道恶业习气不尽。 或见佛是树神。 天神。 黑脚象。 三尺等身。 二小乘。 由带业生灭之见。 见佛是金枪马麦。 打身出血。 俱非乐相。 三大乘。 初终顿等。 三教菩萨。 由是唯识观。 佛乃是赖耶识中。 转识所现之相。 故。 见此佛身。 唯是心现。 不离真如。 无有分剂。 遍一切处。 随众生根。 自然显现。 此是乐相。 四。 一乘圆教菩萨。 以法界圆明之智。 依正该摄理事人法。 以此之智。 感见十身理事无碍。 又三世融通一切。 是故佛身不离十方道树。 常诣六天。 智乃遍观一切。 恒无作念。 十四科法身义云。 经明法身者。 迹指丈六同人身是聚义。 而无非法。 故有法身之称。 寻经之旨。 以如来照体虚存为身。 累尽为法。 乃是所以真法身也。 然即以善感应。 应即随类成异。 但于见者是有。 佛常无身故。 经云。 如来之身。 是幻化身。 问。 佛必无身者。 云何以解感丈六耶。 答。 众生以未足之善。 仰感如来至足之地。 道足即能应化无方。 未足故唯见其所见法。 不达即身是虚幻也。 问。 夫感应之道。 皆由情彻冥契。 故致事効于当时。 内外理应是同。 如妇人诣情幽冥。 城为之崩。 孝至而石开。 此即事随心变。 云何以善感丈六。 而云是虚幻身耶。 答。 城崩石开。 此由情感于物。 物实故崩开。 非虚。 解感法身。 法身非有。 但信解为惑所壅隔。 故见丈六为实。 岂非人自见所感耶。 问。 丈六若是虚幻。 何由传于实理耶。 答。 理妙非麁不传。 犹影之传于形也。 问。 法身无形者。 为即法身是丈六。 为法身外别有丈六耶。 答。 感法身为丈六。 何有别也。 如声感谷而出响。 岂容谷外别有响哉。 问。 众生为缘法身生见。 为缘丈六生见耶。 答。 感见法身所应。 何缘见法身。 如见影知有树。 不见树也。 问。 法身是常。 丈六亦是常不。 答。 丈六理是常。 但于人是无常。 故经云。 如暗中树影。 非肉眼所见也。 古释云。 佛常无身者。 明。 感应非真。 法身是实。 感是能感。 属众生。 应谓所应。 属佛。 以众生有感佛之善。 自见不同。 有见释迦丈六弥勒千尺。 或覩无边之相。 或见三尺之形。 与众生根善有浅深。 遂令应身精麁随异。 故云佛真法身。 犹若虚空。 应物现形。 如水中月。 又佛常无身者。 无分段变易之身。 以法身至妙。 不可以形质求。 故云无身。 据乎实理。 非无妙色妙心。 妙色。 故能分形适变。 妙心。 故能虚能鉴故。 天亲颂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金光明经云。 应化二身是假名有。 法身是真实有。 道足即能应化无方者。 以法身道足故。 能应化无方。 即是无所不应。 无其定一之身。 众生位居信解。 以未足之善。 唯随其所见丈六等身。 不足之善者。 法云已还。 信解善也。 至足之地者。 佛果极照。 道满菩提。 名至足之地。 以善未足故。 不能了达丈六三尺等身。 即是虚幻。 唯法身及自受用身。 可名真实。 如妇人诣情幽冥。 城为之崩者。 列女传云。 杞梁妻。 就其夫尸。 于城下哭之。 十日而城为之崩。 孝至而石开者。 漠书云。 李广无父。 问其母曰。 我父何耶。 母曰。 虎杀之。 遂行。 射虎于草中。 夜见石似虎。 射之没羽。 后射之终不入矣。 以城石之事。 随心感变。 所以崩开。 理妙非麁不传。 由影之传于形者。 明丈六虽麁而能传妙理。 託事表理。 寄言显道。 犹影传于形。 亦如指指月。 清凉疏云。 旧佛新成。 曾无二体。 新成旧佛。 法报似分。 无不应时。 故即真而应。 应随性起。 故即应而真。 三佛圆融。 十身无碍。 故辩应现即显真成。 又佛身无依。 应机普现。 谓色无定色。 若金刚之合朱紫。 形无定形。 犹光影之任修短。 相无定相。 似明镜之对妍媸。 故随乐皆见。 乃至一身多身。 但由众生分别心起。 故无积无从。 其犹并安千器。 数步而千月不同。 一道澄江。 万里而一月孤映。 又如三舟共观。 一舟停住。 二舟南北。 南者。 见月千里随南。 北者。 见月千里随北。 停舟之者。 见月不移。 是为此月。 不离中流而往南北。 设百千共观。 八方各去。 则百千月各随其去。 是以情隔即法身成异。 心通而玄旨必均。 纭纭自他。 于佛何预。 是以真身寥廓。 与法界合其体。 包罗无外。 与万化齐其用。 穷原莫二执迹多端。 一身多身。 经论异说。 今说此经佛。 为真为应。 为一为多。 若言真者。 何名释迦。 居娑婆界。 人天同见。 若云应者。 那言遮那。 处莲华藏。 大菩萨见。 见佛法身。 若云一者。 何以多处别现。 若云异者。 何复言而不分身。 故说此经佛。 并非前说。 即是法界无尽身云。 真应相融。 一多无碍。 即毗卢遮那。 是释迦故。 常在此处。 即他处故。 远在他方。 恒住此故。 身不分异。 亦非一故。 同时异处。 一身圆满。 皆全现故。 一切菩萨。 不能思故。 今先明十身。 后彰无碍。 言十身者。 如前所述。 今就佛上。 自有十身。 一菩提身。 二愿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庄严身。 六威势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 言无碍者。 指归中有十义。 一用周无碍。 谓于念劫刹尘等处。 遮那佛现法界身云。 业用无边。 悉周遍故。 经颂云。 如于此处见佛坐。 一切尘中亦如是等。 二相遍无碍。 于一一差别用中。 各摄一切业用。 如在胎中。 即有出家成道等类。 如是一切自在无碍。 三寂用无碍。 虽现如是无边自在。 然不作意。 不起念。 常在三昧。 不碍起用。 不思议品云。 于一念中。 皆能示现一切三世佛。 教化一切众生。 而不舍离诸佛寂灭无二三昧。 是为诸佛。 不可譬喻。 不可思议境界。 譬如摩尼雨宝。 天鼓出声。 皆无功用。 任运成就。 四依起无碍。 如此所现。 虽无功用。 皆依海印三昧之力。 而得显现。 经颂云。 一切示现无有余。 海印三昧威神力。 五真应无碍。 即此应现无尽身云。 即无生灭。 即是法身平等一味。 不碍业用。 无有限量。 六分圆无碍。 即此遍法界卢舍那身。 一一身。 一一支分。 一一毛孔。 皆亦有自舍那全身。 是故分处即圆满。 经颂云。 如来无量功德海。 一一毛孔皆悉见。 七因果无碍。 谓于身分毛孔处。 现自舍那往昔本生。 行菩萨行所受之身。 及佛眉间出胜音等尘数菩萨。 八依正无碍。 谓此身云。 即作一切器世间。 经颂云。 或作日月游虚空。 或作河池井泉等。 又亦潜身入彼诸刹。 一一微细尘毛等处。 皆有佛身圆满普遍。 九潜入无碍。 谓入众生界。 如如来藏。 虽作众生。 不失自性。 故出现品云。 佛智潜入众生。 又云。 众生心中。 有佛成正觉等。 又亦摄一切众生。 在一毛孔。 善化天王颂云。 汝应观佛一毛孔。 一切众生悉在中等。 十圆通无碍。 谓此佛身。 即理即事。 即一即多。 即依即正。 即人即法。 即此即彼。 即情即非情。 即深即广。 即因即果。 即三身。 即十身。 同一无碍。 如是无碍。 但是一心。 若有外尘。 丝毫成滞。 如华严经颂云。 佛身非过去。 亦复非未来。 一念现出生。 成道及涅槃。 华严演义。 释见佛差别。 今寄清凉。 五台求见文殊。 以况法界见佛差别。 总有十义。 一或多机异处各感见。 二。 或同处各见。 三或异时别见。 四或同时异见。 五或同时异处见。 六或同处异时见。 七或异时异处见。 八或同时同处见。 九或一人于同异交互时处。 见多人所见。 十或一人于同异俱时处。 见一切人所见。 谓同时同处。 异时异处。 名同异俱时处。 既是一人时该多时。 处遍诸处。 见通诸境。 故是普眼机也。 故知文殊真体。 尚非是一。 见者自有差殊。 可验唯心。 弥加深观。 又如云。 一文殊从一处东来。 即一切处文殊者。 一约义。 复语其实德。 如前谿之月。 即是后谿及万江百川之月。 全入前谿。 所以尔者。 一切处月。 不离本月故。 本月落谿。 则千处俱落。 二约表者。 文殊主般若门。 若约观照般若。 智了万境。 无非般若。 若白日丽天。 无物不明矣。 若实相般若。 无法非实相故。 无非般若。 犹水遍波。 无波非水。 即大般若经云。 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故色清净。 色清净故。 一切智智清净。 何以故。 若般若波罗蜜多清净。 若色清净。 若一切智智清净。 无二无二分。 无别无断故。 通于观照。 及实相也。 又问。 佛前唯一普贤。 何以一一佛前。 各有多耶。 答含有二义。 一缘起相由。 正约主伴。 兼明即入。 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 此一者。 是即多之一。 一切一也。 多是全一之多。 一一切也。 二力用交彻。 一有一切。 普贤之身。 不可思议。 略有三类。 一随类身。 随人天等。 见不同故。 二渐胜身。 乘六牙象等。 相庄严故。 三穷尽法界身。 帝网重重。 无有尽故。 此第三身。 含前二身。 及无尽身。 又问。 如上所说。 则无一处无有普贤。 今何不见。 释有三意。 一约机不见。 是盲者过。 二不见是见。 见虚空身。 以虚空不可见。 若不见者。 真见虚空。 三亦遍不见处故者。 明见则不遍。 何者。 以可见不可见。 皆是普贤身。 要令可见为身。 则普贤身不周万有。 如智不可见。 岂非智身耶。 明知由有不见之处。 方知遍耳。 此第三身。 何人能见。 慧眼方见。 非肉眼所见。 如是慧眼。 无见无不见矣。 宗镜录卷第十六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