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十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成佛之理。 或云一念。 或云三祇。 未审定取何文。 以印后学。 答。 成佛之旨且非时劫。 迟速之教。 属在权宜。 故起信论明。 为勇勐众生。 成佛在于一念。 为懈怠者。 得果须满三祇。 但形教迹之言。 尽成方便。 楞严经钞云。 劫者。 是时分义。 而有成住坏空。 皆由众生。 妄见所感。 且妄见动。 外感风轮。 由爱发故。 外感水轮。 由坚执心。 外感地轮。 由研求懆故。 外感火轮。 由四大故。 起六根。 起六根故。 见六尘。 见六尘故。 有时分。 若了无明根本一念妄心。 则知从心所生三界。 毕竟无有。 且时因境立。 境尚本空。 时自无体。 何须更论劫数多少。 但一念断无明。 何假更历僧祇。 是以首楞严经云。 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又云。 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 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圆觉经云。 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 故知长短之劫。 由一念来。 三乘趣果。 并是梦中。 说悟时事。 皆无多劫耳。 所以法华经。 演半日为五十小劫。 维摩经。 演七日为一劫。 又如涅槃经云。 屠儿广额。 日杀千羊。 后发心已。 佛言。 于贤劫中成佛。 诸大菩萨。 及阿罗汉疑云。 我等成佛即远劫。 广额何故成佛在先。 佛言。 欲得早成者。 即与早。 欲得远成者。 即与远。 若顿见真性。 即一念成佛。 故知利钝不同。 迟速在我。 可验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矣。 以三界无别法。 但是一心作。 一切境界。 皆因动念。 念若不生。 境本无体。 返穷动念。 念亦空寂。 即知迷时无失。 悟时无得。 以无住真心。 不增减故。 如首楞严经云。 佛言。 富楼那。 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 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 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 眉目可见。 瞋责己头。 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 展转相因。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 取梦中物。 况复无因。 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 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 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来。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 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 肯綮修证。 古释云。 头无得失者。 头喻真性。 无明迷时。 性亦不失。 无明歇时。 亦不别得。 歇即菩提者。 但悟本体。 五现量识。 一切万行。 皆悉具足。 即是菩提。 如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 本来成佛。 无漏智性。 本自具足。 又顿从渐得名。 俱称方便。 古释云。 若据说顿。 亦是方便。 若云渐顿俱是。 亦谤于佛。 俱不是。 亦谤于佛。 是以本觉体上。 离顿渐。 离言说。 何处有顿渐名字。 第六识动。 有分别。 不动。 即等周法界。 五现量识等。 一一根皆遍法界。 眼见色时。 色不可得。 元来等法界。 法华经云。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即知世间一切诸相。 本来常任。 何行位能知。 唯佛于道场知已。 导师方便说。 为众生迷不知。 故说。 若知。 不俟更说。 方知有说皆属方便。 问。 即自心成佛者。 还立他佛不。 若决定不立。 则无诸佛之所威神建立。 加被护念等。 便成断见。 答以自心性。 遍一切处故。 所以若见他佛。 即是自佛。 不坏自他之境。 唯是一心。 众生如像上之模。 若除模。 既见自佛。 亦见他佛。 何者。 虽见他佛。 即是自佛。 以自铸出故。 亦不坏他佛。 以于彼本质上。 虽变起他佛之形。 即是自相分故。 变与不变。 皆是一心。 所以因众生迷悟二心。 有见不见自他之理。 若约真性。 迷悟何从。 自他俱泯。 以法身无形。 无自他相见之相。 古德云。 迷有二种。 一心外取境。 生想违理。 故不能见无相之佛。 二取内蕴相。 不了性故。 不见心佛。 悟有二种。 一了一切法。 即心自性。 性亦非性。 情破理现。 则见舍那身。 称于法性。 无内外也。 二了蕴性相。 则见自心之佛。 与舍那非一非异。 如天帝释不修天业。 宫殿何以随身。 转轮王不作王因。 七宝无由聚集。 唯凭自善。 外感胜缘。 是以华严经云。 佛子。 一切如来。 同一体性。 大智轮中。 出生种种智慧光明。 佛子。 汝等应知。 如来于一解脱味。 出生无量不可思议种种功德。 众生念言。 此是如来神力所造。 佛子。 此非如来神力所造。 佛子。 乃至一菩萨。 不于佛所曾种善根。 能得如来少分智慧。 无有是处。 但以诸佛威德力故。 令诸众生见佛功德。 而佛如来。 无有分别。 无成无坏。 无有作者。 亦无作法。 佛子。 是为如来应正等觉。 出现之相。 宝藏论云。 夫所以真一无一而现不同。 或有人念佛佛现。 念僧僧现。 但彼佛非佛非非佛。 而现于佛。 乃至非僧非非僧。 而现于僧。 何以故。 彼妄心。 悕望现故。 不觉自心所现。 圣事缘起。 一向为外境界。 而有差别。 实非佛法僧。 而有异也。 乃至譬如有人。 于大冶边。 自作模样。 方圆自称。 愿彼融金。 流入我模。 以成形像。 然则融金。 虽成形像。 其实融金。 非像非非像。 而现于像。 彼人念佛。 亦复如是。 大冶金。 即喻如来法身。 模样者。 即喻众生希望。 念融得佛故。 以念佛和合缘。 生起种种身相。 然彼法身。 非相非非相。 何谓非相。 本无定相。 何谓非非相。 缘起诸相。 然则法身。 非现非非现。 离性无性。 非有非无。 非心非意。 不可以一切量度也。 但彼凡夫随心而有。 即生现佛想。 一向谓彼心外有佛。 不知自心和合而有。 或一向言心外无佛。 即为谤正法也。 释曰。 何谓非相。 本无定相者。 以因心所现。 外相无体。 从心感生。 缘尽即灭。 何相之有。 故云本无定相。 何谓非非相。 缘起诸相者。 既称无定。 但随缘现。 因缘和合。 幻相不无。 故云缘起诸相。 若能不生分别。 不执自他。 内不执有而取诸蕴。 外不执无而谤正法。 则开眼合眼。 举足下足。 非见非非见。 为真见佛矣。 宝性论云。 依佛义故。 经云。 佛告阿难。 言。 如来者。 非可见法。 是故眼识。 不能得见故。 依法义故。 经云。 所言法者。 非可说事。 以是故。 非耳识所闻故。 依僧义故。 经云。 所言僧者。 名无为。 是故不可身心供养。 礼拜赞叹。 故知三宝。 如虚空相。 非见闻之所及。 则众生之心佛。 度佛心之众生。 若有一法对治。 尽成邪见。 故六祖云。 邪来正度。 迷来悟度。 愚来智度。 恶来善度。 如是度者。 即是真度。 问。 既心外无佛。 见佛是心。 云何教中。 有说化佛来迎。 生诸净刹。 答。 法身如来。 本无生灭。 从真起化。 接引迷根。 以化即真。 真应一际。 即不来不去。 随应物心。 又化体即真。 说无来去。 从真流化。 现有往还。 即不来相而来。 不见相而见也。 不来而来。 似水月之顿呈。 不见而见。 犹行云之忽现。 问。 如上所说。 真体则湛然不动。 化则不来而来。 正是心外有他佛来迎。 云何证自心是佛。 答。 一是如来慈悲本愿功德种子增上缘力。 令曾与佛有缘众生。 念佛修观。 集诸福智。 种种万善。 功德力以为因缘。 则自心感现佛身来迎。 不是诸佛实遣化身而来迎接。 但是功德种子本愿之力。 以所化众生。 时机正合。 令自心见佛来迎。 则佛身湛然常寂。 无有去来。 众生识心。 託佛本愿功德胜力。 自心变化。 有来有去。 如面镜像。 似梦施为。 镜中之形。 非内非外。 梦里之质。 不有不无。 但是自心。 非关佛化。 则不来不去。 约诸佛功德所云。 有往有还。 就众生心相所说。 是知净业纯熟。 目覩佛身。 恶果将成。 心现地狱。 如福德之者。 执砾成金。 业贫之人。 变金成砾。 砾非金而金现。 金非砾而砾生。 金生但是心生。 砾现唯从心现。 转变是我。 金砾何从。 抱疑之徒。 可晓斯旨。 问。 如前剖析。 理事分明。 佛外无心。 心外无佛。 云何教中更立念佛法门。 答。 只为不信自心是佛。 向外驰求。 若中下根。 权令观佛色身。 系缘麁念。 以外显内。 渐悟自心。 若是上机。 只令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如佛藏经云。 见诸法实相。 名为见佛。 何等名为诸法实相。 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 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 乃至又念佛者。 离诸想。 诸想不生。 心无分别。 无名字。 无障碍。 无欲无得。 不起觉观。 何以故。 舍利弗。 随所念起。 一切诸想。 皆是邪见。 舍利弗。 随无所有。 无觉无观。 无生无灭。 通达是者。 名为念佛。 如是念中。 无贪无着。 无逆无顺。 无名无想。 舍利弗。 无想无语。 乃名念佛。 是中乃至无微细小念。 何况麁身口意业。 无身口意业处。 无取无摄。 无诤无讼。 无念。 无分别。 空寂无性。 灭诸觉观。 是名念佛。 舍利弗。 若人成就如是念者。 欲转四天下地。 随意能转。 亦能降伏百千亿魔。 况弊无明。 从虚诳缘起。 无决定相。 是法如是。 无想无戏论。 无生无灭。 不可说。 不可分别。 无暗无明。 魔若魔民。 所不能测。 但以世俗言说。 有所教化。 而作是言。 汝念佛时。 莫取小想。 莫生戏论。 莫有分别。 何以故。 是法皆空。 无有体性。 不可念一相。 所谓无相。 是名真实念佛。 华严经颂云。 譬如日月住虚空。 一切水中皆现影。 住于法界无所动。 随心现影亦复然。 又颂云。 譬如帝青宝。 照物皆同色。 众生见佛时。 同佛菩提色。 释云。 诸佛菩提之色。 即众生心性之光。 以心无相故。 菩提亦复然。 所以文殊颂云。 无色无形相。 无根无住处。 不生不灭故。 敬礼无所观。 又颂云。 虚空无中边。 诸佛心亦然。 心同虚空故。 敬礼无所观。 华严入法界品中。 德云比丘。 入忆念一切诸佛境界。 智慧光明。 普见法门。 乃至住一切世念佛门。 随于自心之所欲乐。 普见三世诸如来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品颂云。 心能普集无边业。 庄严一切诸世间。 了一切法皆是心。 现身等彼众生数。 入楞伽经偈云。 佛及声闻身。 辟支佛身等。 复种种色身。 但说是内心。 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云。 如来密藏法。 谓一切智心。 乃至是心为柱。 不怯不弱。 不羸不坏。 无有懒堕。 不背不舍。 顺向是心。 而觉了之。 华手经云。 一切诸法。 如日明净。 随所正观。 皆入无际。 释曰。 一切诸法。 皆是心光。 无有瑕翳。 故云如日明净。 随所有法。 能作斯观。 无不入自心无际之际。 又止观明。 念佛三昧门者。 当云何念。 为复念我。 当从心得佛。 从身得佛。 佛不用心得。 不用身得。 不用心得佛色。 不用色得佛心。 何以故。 心者佛无心。 色者佛无色故。 不用色心得三菩提。 佛色已尽。 乃至识已尽。 佛所说尽者。 是痴人不知。 智者晓了。 不用身口得佛。 不用智慧得佛。 何故。 智慧索不可得。 自索我了不可得。 亦无所见。 一切法本无所有。 坏本绝本。 又如梦见七宝。 亲属欢乐。 觉已追念。 不知在何处。 如是念佛。 又如佛在时。 三人为伯仲。 闻毗耶离国淫女人。 名菴罗婆利。 舍卫国有淫女人。 名须曼那。 王舍城淫女人。 名忧钵罗槃那。 有三人。 各各闻人赞三女人。 端正无比。 昼夜专念。 心着不舍。 便于梦中。 梦与从事。 觉已心念。 彼女不来。 我亦不往。 而淫事得办。 因是而悟。 一切诸法。 皆如是耶。 于是往到跋陀婆罗菩萨所。 问是事。 跋陀婆罗答言。 诸法实尔。 皆从念生。 如是种种为此三人。 方便巧说诸法空。 是时三人。 即得阿鞞跋致。 是知人不来往。 而乐事宛然。 当如是念佛。 又如人行大泽。 饥渴梦得美食。 觉已腹空。 自念一切所有法。 皆如梦。 当如是念佛。 数数念莫得休息。 用是念。 当生阿弥陀国。 是名如相念。 大方等大集经云。 佛告贤护。 我念往昔。 有佛世尊。 号须波日。 时有一人。 行值旷野。 饥渴困苦。 遂即睡眠。 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 食之既饱。 无复饥虚。 从是寤已。 还复饥渴。 是人因此。 即自思惟。 如是诸法。 皆空无实。 犹梦所见。 本自非真。 如是观时。 悟无生忍。 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如人以宝倚瑠璃上。 影现其中。 亦如比丘观骨。 起种种光。 此无持来者。 无有是骨。 是意作耳。 如大方等大集经云。 复次贤护。 譬如比丘。 修不净观。 见新死尸。 形色始变。 或青或黄。 或黑或赤。 乃至观骨离散。 而彼骨散。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唯心所作。 还见自心。 又如镜中像。 不外来。 不中生。 以镜净故。 自见其形。 行人色清净。 所见者清净。 欲见佛。 即见佛。 见即问。 问即报。 闻经大欢喜。 自念。 佛从何所来。 我亦无所至。 我所念即见。 心作佛。 心自见。 心见佛。 心。 是佛。 心是我。 心。 不自知心。 心不自见心。 心有想为痴。 心无想是泥洹。 是法无可示者。 皆念所为。 设有其念。 亦了无所有。 空耳。 是名佛印。 无所贪。 无所着。 无所求。 无所想。 所有尽。 所欲尽。 无所从生。 无所可灭。 无所败坏。 道要道本。 是印。 二乘不能坏。 何况魔耶。 婆沙论。 明。 新发意菩萨。 先念佛色相。 相体。 相业。 相果。 相用。 得下势力。 次念佛四十不共法。 心得中势力。 次念实相佛。 得上势力。 而不着色法二身。 偈云。 不贪着色身。 法身亦不着。 善知一切法。 永寂如虚空。 劝修者。 若人欲得智慧。 如大海。 令无能为我作师者。 于此坐不运神通。 悉见诸佛。 悉闻所说。 悉能受持者。 常行三昧。 于诸功德。 最为第一。 此三昧。 是诸佛母。 佛眼。 佛父。 无生大悲母。 一切诸如来。 从此二法生。 碎大千地。 及草木为尘。 一尘为一佛刹。 满尔世界中宝。 用布施。 其福甚多。 不如闻此三昧不惊不畏。 况信受持读诵为人说。 况定心修习。 如搆牛乳顷。 况能成是三昧。 故无量无边。 又婆沙论云。 劫火官贼怨。 毒龙兽众病。 侵是人者。 无有是处。 此人常为天龙八部诸佛。 皆共护念称赞。 皆共欲见。 共来其所。 若闻此三昧。 如上四番功德皆随喜。 三世诸佛菩萨皆随喜。 复胜上四番功德。 若不修如是法。 失无量重宝。 人天为之忧悲。 如齆人。 把栴檀而不嗅。 如田家子。 以摩尼珠博一头牛。 故知不识自心是佛。 反求他法者。 背道修道。 其过如是。 即凡夫不达心宝。 饮毒食于人天。 二乘远离家珍。 求除粪之佣直。 故法华经云。 有智若闻。 则能信解。 无智疑悔。 则为永失。 问。 夫成佛门。 若论修善。 则有前后。 若是性善。 本一心平等。 诸佛既有性恶。 阐提亦有性善。 既同一性。 俱合成佛。 云何阐提不成佛耶。 答。 若言性佛。 何人不等。 若约修成。 阐提未具。 台教。 问。 阐提与佛。 断何等善恶。 答。 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 佛断修恶尽。 但性恶在。 问。 阐提不断性善。 还能令修善起。 佛不断性恶。 还令修恶起耶。 答。 阐提不达性善。 以不达故。 还为善所染。 修善得起。 广治诸恶。 佛虽不断性恶。 而能达于恶。 以达恶故。 于恶得自在。 故不为恶所染。 修恶不得起。 故佛永无复恶。 以自在故。 广用诸恶法门。 化度众生。 终日用之。 终日不染。 不染。 故不起。 那得以阐提为例耶。 若阐提能达此善恶。 则不复名为一阐提也。 若依他人明阐提断善尽。 为阿赖耶识所熏。 更能起善。 阿赖耶。 即是无记无明。 善恶依持。 为一切种子。 阐提不断无记无明。 故还生善。 佛断无记无明尽。 无所可熏。 故恶不复还生。 若欲以恶化物。 但作神通变现。 度众生耳。 问。 若佛地断恶尽。 作神通以恶化物者。 此作意方能起恶。 如人画诸色像。 非是任运。 如明镜不动。 色像自形。 可是不思议理能应恶。 若作意者。 与外道何异。 答。 今明阐提不断性德之善。 遇缘善发。 佛亦不断性恶。 机缘所激。 慈力所熏。 入阿鼻。 同一切恶事化众生。 以有性恶。 故名不断。 无复修恶。 名不常。 若修性俱尽。 则是断。 不得为不断不常。 阐提亦尔。 性善不断。 还生善根。 如来性恶不断。 还能起恶。 而是解心无染。 通达恶际即是实际。 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亦不缚不脱。 行非道而通佛道。 阐提染而不达。 与此为异也。 何谓不达。 以不了无性故。 是以善恶诸法。 皆以无性为性。 此性。 即是佛性。 即无住本。 即法性故。 此善恶性。 不可断也。 即今推自心性不可得。 即无住处。 能遍一切处。 即善恶性也。 性无善恶。 能生善恶。 善恶可断。 性不可断。 善恶同以心性为性。 若断性恶。 则断心性。 性不可断。 所以阐提不断性善。 纵堕三涂。 性善不减。 性恶不增。 直至成佛。 性善不增。 性恶不减。 此性即法身也。 犹如明镜。 本无好丑众像。 能现一切好丑众像。 像有增减。 明净光体。 不增不减也。 镜本无像。 故能现像。 佛性无善恶。 能现善恶。 众生不得性。 但得善恶。 为善恶所拘。 不得自在也。 性善不坏。 故地狱发佛界善。 性恶不坏。 故佛能现六趣恶。 又性者。 即是善恶等诸法之性。 遍十方三世众生国土等。 一切处。 无有变异。 不增不减。 能现善恶凡圣垢净因果等。 从性而起。 故云性善性恶。 若善恶等。 即无定相。 随缘搆习。 如镜中像。 无体可得。 若遇净缘即善。 若因染缘即恶。 从修而得。 故名修善修恶。 若论性善。 不唯阐提。 若论性恶。 不唯诸佛。 以是善恶诸法之性故。 即一切众生。 皆悉具有。 一际平等。 若觉了此性。 即便成佛。 故能示圣现凡。 自在无碍。 若论修善修恶。 于上中下根。 即不可定。 随修成之厚薄。 任力量之浅深。 得世间报而六趣昇沉。 成出世果而四圣高下。 以不了善恶之性故。 为善恶业之所拘。 而不自在。 若见性达道。 何道不成。 则法法标宗。 尘尘契旨。 岂唯善恶二法。 而得自在耶。 问。 三宝如虚空相。 非见闻之所及者。 教中云何说见道。 又称见佛。 答。 约本智发明。 假称名见。 非眼所覩。 唯证乃知。 离见非见。 方名真见。 涅槃经云。 菩萨实无所见。 无所见者。 即无所有。 无所有者。 则一切法。 是以法性无所有。 菩萨则无所见。 与法理会。 假称为见。 实非见也。 真性湛然。 非是见法。 经云。 不行见法。 诸佛速与受记。 则是离断常二边。 即见自身清净。 见身清净。 即是见佛清净。 乃至见一切法。 悉皆清净。 无非是佛。 无非是法。 以自心性无生。 顺物遍一切处故。 若一微尘不是佛者。 则成翳障。 不入普眼之门。 唯堕能所之见。 大集经云。 梵天问海慧菩萨言。 善男子。 汝今了了见佛法不。 梵天言。 佛法非色。 不可覩见。 汝云何言了了见佛法耶。 一切诸法。 悉不可见。 夫了了者。 即是佛法。 无有二相。 是以来同水月。 散若幻云。 见犹梦形。 闻如谷响。 觉处即现。 不从方来。 迷处自无。 不从此去。 如圆觉经云。 圆觉普照。 寂灭无二。 于中百千万亿不可说阿僧祇恒河沙诸佛世界。 犹如空华。 乱起乱灭。 般若假名论偈云。 如来法为身。 但应观法性。 法性非所见。 然亦不能知。 法性者。 所谓空性。 无生性。 此即诸佛第一义身。 若见于此。 名为见佛。 经云。 以见空性。 名见如来。 又法性之处。 无有一物可名所知。 由是彼智。 亦不能知。 又经言。 大王。 一切法性。 犹如虚空。 等与众物。 为所依止。 而其体性。 非是有物。 亦非无物。 能知此中。 寂然无知。 名为了知。 名为知者。 随俗言说。 信解无生之福。 多于宝施。 如有颂言。 若人持正法。 及发菩提心。 不如解于空。 十六分之一。 是以解第一义空。 方成般若。 见无生自性。 始了圆宗。 以真空不坏业果。 尊卑宛然。 不同但空不该诸有。 如大涅槃经云。 有业有报。 不见作者。 如是空法。 名第一义空。 所以见性之时。 性本离念。 非有念而可除。 观物之际。 物本无形。 非有物而可遣。 故云离念之智。 等虚空界。 如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 是时普明菩萨。 则证入毗卢遮那如来金刚法藏三昧三摩地。 令一切菩萨。 及一切有情众生。 同愿修持。 入此性净真如法藏三昧真际观。 云何应得修入此观。 菩萨则当观照心地。 觉用心智。 唯照心性。 细细观觉。 觉照心体。 见性无动。 证觉不动。 即能恒用。 用观体智。 见性清净。 性自离念。 离念无物。 心等虚空。 即证圣智。 如如圣性。 二俱澄寂。 空同无体。 性体虚静。 则是名为菩萨证入。 真如法界性印。 法藏真际观门。 故知法界性。 即众生心性。 众生心性。 即虚空性。 故大智度论云。 复次舍利弗。 菩萨摩诃萨。 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性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当学般若波罗蜜。 释云。 内空者。 即内法。 所谓内六入。 眼耳鼻舌身意。 眼空无我。 无我所等。 外空者。 即外法。 所谓外六入。 色声香味触法。 色空无我。 无我所等。 内外空者。 即内外十二入。 十二入中无我。 无我所等。 空空者。 以空破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破是三空。 故名为空空。 大空者。 即十方空。 东方无边。 故名为大。 亦一切处有。 故名为大。 第一义空者。 第一义名诸法实相。 不破不坏故。 是诸法实相亦空。 何以故。 无受无着故。 若诸法实相有者。 应受应着。 以无实故。 不受不着。 若受若着。 即是虚诳。 有为空。 无为空者。 有为法。 名因缘和合生。 所谓五阴。 十二入。 十八界等。 无为法。 名无因缘。 常不生不灭。 如虚空。 问曰。 有为法。 因缘和合生。 无自性故空。 此则可尔。 无为法。 非因缘生法。 无破无坏。 常若虚空。 云何空。 答曰。 若除有为。 则无无为。 有为实相。 即是无为。 如有为空。 无为亦空。 以二事不异故。 毕竟空者。 一切法皆毕竟空。 是毕竟空亦空。 空无有法故。 亦无虚实相待。 复次毕竟空者。 破一切法。 令无遗余故。 名毕竟空。 若有少遗余。 不名毕竟空。 无始空者。 如经中说。 佛语诸比丘。 众生无有始。 无明覆爱所系。 往来生死。 始不可得。 破是无始法故。 名为无始空。 散空者。 散名别离相。 如诸法和合故。 有如车以辐辋辕毂。 众合为车。 若离散各在一处。 则失车名。 五阴和合因缘。 故名为人。 若离五阴。 人不可得。 性空者。 诸法性常空。 假来相续故。 似若不空。 譬如水性自冷。 假火故热。 止火停久。 水则还冷。 如经说。 眼空无我。 无我所。 何以故。 性自尔耳。 自相空者。 一切法有二种相。 总相。 别相。 是。 二相空。 故名为相空。 总相者。 如无常等。 别相者。 诸法虽皆无常。 而各有别相。 如地为坚相。 火为热相。 一切诸法空者。 一切法有好有丑。 有内有外。 一切法有心生。 故名为有。 无自体。 故空。 无所得空者。 一切法。 乃至无余涅槃不可得。 故名无所得空。 无法空。 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 无法。 名法已灭。 是灭无故。 名无法空。 有法空者。 诸法因缘和合生。 故有法。 实性无故。 名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者。 取无法有法相不可得。 是为无法有法空。 乃至云。 离我我所故空。 因缘和合生故空。 无常苦空无我。 故名为空。 始终不可得故空。 唯心。 故名为空。 故知一切万法。 皆从心现。 悉无自体。 尽称为空。 所以云。 若住此十八空门。 当学般若。 则未甞有一法。 能出我之灵台智性矣。 此十八空。 下至有为世间五阴。 上至无为第一义谛。 收一切法。 无不皆空。 若不学般若。 别尚余宗。 体有而未达有原。 穷空而不尽空理。 须归宗镜。 内照发明。 则外无一法。 更有遗余矣。 又此是如空。 非体是空。 以真心无碍。 映现万法。 如虚空不拒诸相发挥故。 于真心中。 能现一切。 其所现一切。 虽依心无体。 照见五蕴皆空。 然亦不着于空。 能兴佛事。 如华严经颂云。 十方所有诸如来。 了达诸法无有余。 虽知一切皆空寂。 而不于空起心念。 以一庄严严一切。 亦不于法生分别。 如是开悟诸群生。 一切无性无所观。 问。 法身之理。 为复有法成。 为复无法成。 为复一法成。 为复异法成。 答。 本觉心宗。 法身性地。 口欲言而词丧。 心欲缘而虑亡。 所以然者。 说有则妙体虚玄。 谈无则道无不在。 言生则三界无物。 云灭则一体常灵。 言一则各任其形。 说异则同归实相。 是知不可以称量。 不可以希冀。 若开方便。 欲晓疑情。 则不有不无。 非一非异。 能超四句。 方会一乘。 古德问云。 若众生与诸佛同一心佛性。 等有法身。 则有二过。 一众生悉当成佛。 则众生界尽。 二诸菩萨阙利他行。 以无所化机故。 答。 此所问难。 并由妄见众生界故。 妄起此难。 不增不减经云。 大邪见者。 见众生界增。 见众生界减。 以不如实知一法界故。 于众生界。 起增减见。 经意则一切众生。 一时成佛。 佛界不增。 众生界不减。 故经云。 众生即法身。 法身即众生。 众生法身。 义一名异。 解云。 况众生界。 如虚空界。 设如一鸟。 飞于虚空。 从西向东。 经百千年。 终不得说东近西远。 何以故。 虚空无分剂故。 亦不得云总不飞行。 以功不虚故。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非有灭度。 令有终尽。 非无终尽。 有不灭度。 故众生界。 甚深广大。 唯是如来智所知境。 不可辄以狂心限量斟酌。 起增减见。 且如虚空界。 虽无分剂。 不碍鸟飞。 类众生界。 虽不可尽。 不妨灭度。 但不起增减之见。 去取之情。 则智翼高翔。 真空无滞。 如华严疏释。 经云。 佛智广大同虚空者。 量智包含而普遍。 理智无分别而证入。 是以太虚含众像。 众像不能含太虚。 太虚不分别众像。 众像乃差别太虚。 以况我法不能容佛智。 佛智乃能容我法。 有我法者。 分别如来。 是如来者。 不分别我法。 二普遍喻中。 妙观察智。 无不遍知。 即普遍义。 成所作智。 曲成无遗。 即随入义。 经颂云。 佛智广大同虚空。 普遍一切众生心。 此即体遍。 悉了世间诸妄想。 此约知遍。 又云。 得一切法量等心。 此约证遍。 智性全同于色性故。 此约理遍。 云何遍入。 不坏能所。 有证知故。 经颂云。 世间诸国土。 一切皆随入。 智身无有色。 非彼所能见。 由随于如。 即入无所入。 故云平等。 是以虚空遍入国土。 国土不遍入虚空。 有国土处。 必有虚空。 有虚空处。 或无国土。 虚空之于国土。 平等随入。 国土之于虚空。 自有彼此。 虚空可喻佛智。 国土可喻三世。 三世有处。 佛智必在其中。 佛智知处。 三世或无其体。 佛智之于三世。 平等随入。 三世之于佛智。 自有始终。 此犹约不二而二说耳。 若二而不二。 国土虚空。 三世佛智。 同一性故。 皆互相入。 举一全收。 普遍亦然。 三世间圆融。 则言思道断。 故名佛智为不思议也。 大集经云。 文殊言。 世尊。 如来若坐菩提树下。 如来世尊则有二相。 一者如来。 二菩提树。 如来世尊已离二相。 佛言。 善男子。 菩提众生。 一切法性。 等无差别。 一味一性。 如来坐于菩提树下。 见如是法。 是故名为逮得菩提。 我都不见离菩提外。 别有一法。 见一切法。 皆悉平等。 而是平等。 不入于数。 是故平等。 名为无碍。 又此法门。 举一则法界全收。 如举眼为门。 诸根相好。 及佛刹土。 莫不皆是一眼中现。 乃至六根。 一尘一毛中现。 亦如是。 如云毗卢遮那身中。 具足三道六趣众生等。 此则一身含一切身。 又一身遍一切身。 即入重重。 包遍无碍。 如华严经颂云。 有一坚密身。 一切尘中见。 无生亦无相。 普现于诸国。 宗镜录卷第十七丙午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3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