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七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七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东土九祖纪第三之二(本纪失此目今补出)五祖章安尊者灌顶(其师。 以此子非凡。 故以地住极位。 为立名字。 将以进之也)姓吴氏。 临海章安人。 始生三月(陈文帝天嘉二年生)能随母称三宝名。 有僧过门谓其母曰。 此子非凡因以为名。 七岁入摄静寺。 依慧拯日记万言。 年二十受具戒。 天纵慧解一闻不忘。 陈至德初(陈后主)谒智者于修禅寺。 禀受观法研绎既久。 顿蒙印可因为侍者随所住处。 所说法门悉能领解。 祯明元年。 随智者止金陵光宅听讲法华(文句注云。 二十七。 听受金陵)隋开皇十三年(隋文帝)夏受法华玄义于江陵玉泉(时年三十三。 次在江陵。 奉蒙玄义是也)十四年夏。 受圆顿止观于玉泉(一夏敷扬二时慈霔是也)至于余处讲说。 听受之次悉与结集。 大小部帙百有余卷。 传诸未闻皆师之功也。 十八年正月。 师与普明奉智者遗书。 自天台至扬州谒晋王。 并奉净名义疏。 二月。 王遣使王弘送还山。 为智者设千僧斋。 始用工造国清寺。 仁寿元年。 晋王为皇太子。 师与智璪。 奉表至长安称贺。 并谢造寺。 右庶子张衡。 宣令问智者亡后灵异。 对以五事(备见百录)皇太子悲喜交至。 遣散骑常侍张乾震。 入山设千僧斋。 二年四月。 遣扬州参军张谐。 入山宣令慧日道场道庄法论二师(隋改寺曰道场。 此寺在东都。 二师见唐续僧传)于东宫讲净名经。 全用智者疏文判释。 可令寺众谙委法华玄义者。 齎疏入京。 众推师随使应令。 八月。 遣使送师还山。 炀帝大业十年(时年四十五)着涅槃玄义二卷疏二十卷。 时隋末兵兴寇盗群起。 师自序云。 推度圣文凡历五载。 何年不见兵火。 何月不见干戈。 菜食水斋氷床雪被。 其劳苦有若此云。 疏成烈火焚之不爇。 师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 时人赞之有跨朗笼基超云迈印之语(兴皇朗师齐山阴慧基撰法华疏。 梁光宅法云製疏讲经。 并见唐续僧传。 印师未详)。 郡中有嘉祥吉藏。 先曾疏解法华。 闻章安之道。 废讲散众投足请业。 深悔前作之妄。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 寿七十二。 腊五十二。 初示疾。 室有异香。 临终命弟子曰。 弥勒经说。 世尊入灭。 多爇名香。 其烟如云。 汝今可多焚香。 吾将去矣。 因委曲遗诫。 辞理甚切。 忽起合掌如有所敬。 称净土佛菩萨名。 奄然而化。 先是贞观元年。 同学智晞临终曰。 吾生兜率见先师智者。 宝座行列皆悉有人。 唯一座空。 彼天人曰。 却后六年顶法师来升此座。 计岁论期审晞不谬。 是月九日。 窆于寺之南山。 居国清日。 有老父染疾。 百药不瘳。 其子求救于师。 即焚香转法华经。 病者闻香入鼻。 其疾遂愈。 仙居乐安岭南曰安洲。 溪流湍急。 岁常溺人。 师誓之曰。 若此溪坦平当于此讲经。 旬浃之间白沙遍涌。 平如玉镜。 乃讲光明法华以答灵惠。 尝于摄静寺讲涅槃经。 群盗突至。 见寺门旌旗耀日神兵执仗皆长丈余。 贼众大惊奔走溃散。 俗因称为山兵寺。 每诵经宴坐。 常有天华飘坠其侧。 所着八教大意。 智者别传。 各一卷。 观心论疏二卷。 国清百录五卷。 涅槃玄义二卷。 涅槃经疏二十卷。 真观法师传。 南岳记各一卷。 吴越王。 请諡为总持尊者(出百录。 九祖传。 高僧传。 三部疏记)。 赞曰。 昔在智者为佛所使。 以灵山亲闻法华之旨惠我震旦。 乃开八教明三观。 纵辨宣说以被当机。 可也。 至于末代传弘之寄。 则章安侍右。 以一遍记之才(昔河南有一遍照。 蒲州有不听泰)笔为论疏垂之将来。 殆与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 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 六祖法华尊者智威。 姓蒋氏。 处州缙云人。 母朱氏。 家世业儒。 年十八。 为本郡堂长(郡学之职)父母令归纳妇。 路逢梵僧谓之曰。 少年何意欲违昔日重誓耶。 因示其五愿曰。 一愿临终正念。 二愿不堕三途。 三愿人中託生。 四愿童真出家。 五愿不为流俗之僧。 盖前身为徐陵。 听智者讲经。 深有诣入。 对智者亲立此愿。 师闻愿已不复还家。 即往国清投章安为师。 受具之后咨受心要。 定慧俱发即证法华三昧。 唐上元元年(高宗)欲卜胜地说法度人。 执锡而誓曰。 锡止之处即吾住所。 其锡自国清飞至苍岭普通山(台婺分界)可五百里。 以隘狭不容广众。 陵空再掷。 至轩辕鍊丹山。 师既戾止。 翦棘刈茅班荆为座聚石为徒。 昼讲夜禅手写藏典。 于是名其地曰法华。 既而学者子来。 习禅者三百人。 听讲者七百众。 常分为九处安居。 师身长七尺。 骨法古秀。 每登座有紫云覆顶。 状如宝盖。 鸟雀旁止有同家畜。 众苦乏水。 浚一石井才三尺深。 日给千众冬夏无竭。 法华至仙居上坂(仙居台州属色坂坂同坡也音反)约八十里。 师每日往反。 斋粥禅讲未尝少违。 咸谓有神足通。 永隆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趺坐禅堂而化。 异香七日不歇(自上元初建寺。 至永隆初入灭。 才七年耳)是日众见坐逝于寺。 而上坂之人见师赴檀越舍。 至人起灭其不可测识若此。 传法虽众。 唯天宫威师为之正嗣。 师在大宗朝。 名德升闻。 召补朝散大夫封四大师(耆老相传云。 唐有四大师。 谓引驾大师。 护国大师。 余二阙闻。 今详考隋唐僧传。 但有引驾之名。 其员有四)吴越王。 请諡玄达尊者。 宋朝皇祐初元。 仙居令伍祑。 于传道处重修殿庭奉安真像。 是夜有虎绕殿三匝而去。 元丰五年十三代孙忠法师。 躬礼舍利增饰其塔。 录行实而记之曰。 师与天宫同时行化。 俱受封官继祖之位。 若横论秖成八世。 竪分则有九代也。 昔如来涅槃。 阿难结集。 出二弟子。 一名商那。 一名末田地。 居国虽异行化则同。 故付法藏。 横列二十三。 坚分二十四。 今智者示灭。 章安结集。 出二弟子。 亦同其时。 阿难结集之际。 阇王送供一夏。 章安结集之日。 炀帝送供十年。 挹流寻源。 智者如东土一佛。 章安有似阿难。 二威亦犹商那末田地。 炀帝外护有同阇王。 可不信哉。 师平日坐禅旧阯。 至今不生春草。 赞曰。 世谓徐陵对智者发五愿。 转身得出家学道。 证法华三昧嗣承祖位。 今详观愿辞。 何期心未深。 而所获更胜。 殊不知灵鹫同会。 咸为得入。 故能以自在力用。 或现宰官身。 或示比丘相。 昔徐陵今法华。 大权益物随愿出兴。 岂当以世间仕宦因福受报者比量之耶。 此意有权实二义。 唯明教者知之。 七祖天宫尊者慧威。 姓刘氏。 婺州东阳人。 总角之岁深厌劳生。 遂入空门祝发受具。 闻法华大弘天台之道。 即往受业刻志禅法。 昼夜惟勤三观法门。 顿获开悟。 时人见其深入威师之室。 遂以小威师称之。 后归止东阳。 深居山谷罕交人事。 自法华入灭之后。 登门求道者不知其数。 传法之的唯左溪耳。 师于高宗朝。 与法华同封朝散大夫四大师。 吴越王。 请諡全真尊者。 赞曰。 或见梁氏统例二威缄授其道不行之言。 则便以为缄默无言坐证而已。 然梁氏此言。 将以张皇荆溪立言。 弘道之盛。 故权为之重轻耳。 要之讲经坐禅未尝不并行也。 不然法华听习千众。 天宫求道无数。 为何事耶。 是知其道不行亦太过论。 八祖左溪尊者玄朗(与本朝圣祖讳上下字同)字慧明。 婺州东阳人。 姓传氏。 双林大士六世孙也。 母葛氏。 感异梦而有娠(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生)既产未尝作婴儿啼。 每见人则欣笑盈面。 九岁(高宗永徽二年)肄业清泰寺。 受经日过七纸。 唐武后如意二年(时年五十)落发得戒。 闻天台盛弘止观。 即往求学。 未几一家宗趣解悟无遗。 常以十八种物行头陀行。 依凭岩穴建立招提。 面列翠峯左萦碧涧。 因自号曰左溪。 每言。 泉石可以洗昏蒙。 云松可以遗身世。 常宴居一室。 自以为法界之宽。 心不离定口不尝药。 耄耆之岁同于壮龄。 揉纸而衣掬溪而饮。 洗钵则群猿争捧。 诵经则众禽交翔。 幽栖林谷深以为乐。 一日有盲狗。 至山长嘷伏地。 师为行忏。 不逾旬日双目俱明。 每翘跪祈请。 愿生兜率内院。 敛念之顷。 忽感舍利从空而下(天宝中建塔奉藏。 会昌发毁寺。 僧缄而閟之。 至皇朝开宝六年。 复建塔藏之本山东南隅)开元十六年。 州刺史王正容。 屡屈入城冀亲法喜。 师不欲往教。 辞之以疾。 与永嘉真觉为同门友。 尝贻书招觉山居。 觉复书千余言。 有諠不在廛。 寂不在山之语(今永嘉集。 有答友人书。 近世有左溪住山。 清穆刊二书于山中。 而序之曰。 左溪永嘉同道也。 左溪之言非不知也。 彼将有激云耳。 永嘉之言非责也。 彼将有说云耳。 此常人所不能知也。 反是而议者惑也)师所居兰若坐非正阳。 将移殿与像。 用力实艰杖策指挥。 工人听命为日未久。 旧制俨然山水频涸。 众以为患。 举杖刺之岩泉涌出。 尝累成二塔。 绘事悉煎香汁不用牛胶(此用观音诸陀罗尼经画像之法)天宝十三载九月十九日。 呼门人谓曰。 吾六即道圆。 万行无得。 戒为心本。 汝等师之。 即端坐长别。 寿八十二。 夏三十一。 弟子有梦。 其居宝阁第四重者。 寤以告隣。 隣梦亦协。 时以为表第四天慈氏内院也。 荼毗已。 门人分舍利为二分。 一塔左溪之西原。 遵像法之遗制。 一塔东阳之东原。 尉邑人之后思。 司封李华。 为之铭云。 禀法十二人。 的嗣曰荆溪。 新罗传道者。 法融。 理应。 纯英。 撰法华科文二卷。 及修治法华文句。 吴越王。 请諡明觉尊者。 赞曰。 刺史张成绮状其行曰。 师诲人无倦讲不待众。 一郁多罗四十余年。 一尼师坛终身不易。 食无重味居必偏厦。 非因讨寻经论不虚然一灯。 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 未尝因利说一句法。 未尝因法受一豪财。 遂得远域龙象。 隣境耆耋。 争趋以前填门拥室。 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耋徒结反年八十也)。 九祖荆溪尊者湛然。 姓戚氏。 世居晋陵荆溪。 时人尊其道因以为号。 家本习儒。 故幼学夙成。 在儿童中超然有迈俗志。 年十七(睿宗景云二年生。 至玄宗开元十五年。 当十七岁)访道浙右。 遇金华方岩。 授以止观之法。 开元十八年。 始从学左溪(时年二十)溪与之语知为道器。 尝谓师曰。 汝曾何梦。 答曰。 畴昔之夜。 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中。 溪曰。 嘻。 岂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之渊乎。 遂以处士服受教观之道。 天宝七载。 始解缝掖着僧伽梨(时年三十八。 受业于宜兴君山乡净乐寺。 缝掖儒士布衣。 僧伽梨。 翻为大衣。 二十五条也)寻诣会稽一律师博究律部。 久之演止观于吴门。 开元左溪既没。 师挈密藏独运东南。 谓门弟子曰。 道之难行也。 我知之矣。 古之至人。 静以观其复。 动以应其物。 二俱不住。 乃蹈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妙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着为记文。 凡数十万言。 使一家圆顿之教悉归于正。 每以智者破斥南北之后。 百余年间。 学佛之士。 莫不自谓双弘定慧。 圆照一乘。 初无单轮隻翼之弊。 而自唐以来。 传衣钵者起于庾岭。 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 是三者皆以道行卓荦(力角反卓荦超绝也)名播九重。 为帝王师范。 故得侈大其学。 自名一家。 然而宗经弘论判释无归。 讲华严者唯尊我佛。 读唯识者不许他经。 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而已。 师追援其说辩而论之。 曰金錍。 曰义例。 皆孟子尊孔道闢杨墨之辞。 识者谓。 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沉矣。 天宝大历间(玄肃代三宗)朝延三诏。 并辞疾不起。 师始居兰陵。 尝与江淮名僧四十人。 同礼五台。 有不空三藏门人含光白师曰。 顷从不空游历天竺。 见梵僧云。 闻大唐有天台教迹。 可以识偏圆简邪正明止观。 可能译之至此土耶。 师闻之叹曰。 可谓中国失法求之四维(左传。 孔子曰。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后汉东夷传序。 中国失礼求之四夷)晚归台岭。 大布而衣。 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年不倦。 大兵大饥之际。 学徒愈蕃。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建中三年(德宗)二月五日。 示疾于佛陇。 语门人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 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 报尽今夕。 要与汝等谈道而决。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汝其志之。 言讫隐几而化。 寿七十二。 夏四十三。 门人奉全身塔于智者茔域之西南隅。 所着法华释签。 文句记。 止观辅行。 止观搜玄记。 各十卷。 止观文句一卷。 为司封李华说。 止观大意一卷。 释签别行十不二门。 金刚錍。 止观义例。 三观义涅槃后分疏。 观心诵经记。 授菩萨戒文。 始终心要。 各一卷。 略净名疏十卷。 记三卷。 净名广疏记六卷。 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文句科。 止观科。 各六卷。 华严骨目二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 观心补助仪。 各一卷。 方等忏补助仪二卷。 门人梁肃撰师碑铭。 而论之曰。 圣人不兴。 其间必有名世者出。 自智者以法付章安。 安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待公而发。 乘此宝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九人。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史记。 孔子世家云。 弟子盖三千人。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今言。 受业身通。 谓通教观之道。 有言见身发通者无义)吴越三请諡圆通尊者。 本朝元祐初。 永嘉忠法师遣门人扫塔。 草棘荒芜不能辨。 即桉梁氏碑。 去大师茔兆百步寻识之。 其龛已空。 唯乳香一块耳。 夜梦玄弼山君谓曰。 昨者天神遣多人。 取全身去也。 不须犹豫。 于是即旧基建石塔以识之。 赞曰。 疏以申经记以解疏。 夫然故旨义始归于至当。 而后人得以守其正说。 大哉释签妙乐辅行之文。 其能发挥天台之道。 畴不曰厥功茂焉。 不有荆溪。 则慈恩南山之徒。 横议于其后者。 得以并行而惑众矣。 师之言曰。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诚然哉。 宝训也。 本记言搢绅受业者数十人。 知当时儒宗君子学此道者。 若是之盛。 今所闻梁李三四人耳。 惜哉。 佛祖统纪卷第七(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