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八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八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兴道下八祖纪第四十祖天台兴道尊者大法师十一祖天台至行尊者大法师十二祖国清正定尊者大法师十三祖国清妙说尊者大法师十四祖国清高论尊者大法师十五祖螺溪净光尊者大法师十六祖四明宝云尊者大法师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师昔吴越王。 请諡诸祖。 而龙树北齐南岳三师未及諡。 今并取邃法师下无师号者。 即本纪之文。 摭其行实以为尊称。 是盖尊祖之大义也。 他日有能考论懿德上之清朝赐以徽諡者。 幸当用此定名。 庶乎不失其实也。 或疑今私諡者。 汉朱穆门人与蔡邕諡文忠先生。 晋陶潜门人諡靖节先生(见汉书宋史)唐萧頴士门人諡文元先生(赵璘因话录)元延祖諡太先生(元结之父)此皆门人私諡无咎。 传圣人之道者。 其要在乎明教观而已。 上尊龙树下逮荆溪。 九世而祖之宜矣。 至于邃修二师。 相继讲演不坠素业。 会昌之厄教卷散亡。 外琇竦三师唯传止观之道。 螺溪之世。 赖吴越王求遗书于海东。 而谛观自高丽。 持教卷用还于我。 于是祖道复大振。 四明中兴实有以资之也。 是诸师者。 或显或晦。 述而不作称之曰祖盖传授有所继。 正统有所系也。 撰兴道下八祖纪。 十祖兴道尊者道邃。 不知何许人。 唐大历中(代宗)来依荆溪于佛陇。 洞悟幽玄无所凝滞。 荆溪嘉之曰。 吾子其能嗣兴吾道矣。 遂授以止观辅行。 师为众开说发明深旨。 听者无不领寤。 同门元皓一见师大敬服。 贞元二十一年。 日本国最澄远来求法。 听讲受诲昼夜不息。 尽写一宗论疏以归。 将行诣郡庭白太守。 求一言为据。 太守陆淳嘉其诚。 即署之曰。 最澄阇梨。 身虽异域。 性实同源。 明敏之姿。 道俗所敬。 观光于上国。 复传教于名贤。 邃公法师。 总万法于一心。 了殊涂于三观。 而最澄亲承秘密。 不外筌蹄。 犹虑他方学者。 未能信受其说。 所请印记安可不从。 澄既泛舸东还。 指一山为天台。 创一刹为传教。 化风盛播。 学者日蕃。 遂遥尊邃师为始祖。 日本传教实起于此(晁说之。 撰明智塔铭云。 荆溪传行满。 满传广修。 桉大宋僧传。 邃法师传广修。 修传物外。 今依宋传。 以邃师次荆溪为正。 晁氏亲见明智者。 不知当时何缘得此异说)。 述曰。 指要斥日本乾淑所录邃知上止观中异义。 以三界为无漏总中三者。 窃详邃师亲受止观于荆溪。 无缘辄创此说。 特乾淑辈为此私义。 託邃师以行之耳。 则知日本别行十不二门题云国清止观和上者。 皆其国人之依放也。 指要又云。 他既曾附示珠指。 往于彼国。 必是依之勘写。 据此又知国人依奉先所寄之本。 故并託止观和上之名以行其文也。 四明之言。 斥乾淑奉先耳。 世人不寤。 便谓斥邃师。 请以此议为解。 十一祖至行尊者广修。 姓留氏。 东阳夏昆人。 早入邃师之室。 研精教观。 而向心至行。 日诵法华净名光明梵网四分戒本为常课。 六时行忏晚年弥笃。 每岁行随自意三昧。 七七日未尝以事废。 天台刺史韦珩(音衡佩玉)素重教门。 请入郡堂讲止观。 珩于即席深有省发。 时会听者莫不欣庆。 会昌三年(唐武宗)二月十六日。 终于禅林。 葬全身于金地道场。 登门弟子甚众。 居上首名物外。 后二十三年。 门人良湑敬文。 发塔火育之得舍利千余粒。 大如菽。 即旧地建塔藏之。 十二祖正定尊者物外。 姓杨氏。 闽之候官人。 久从修师传止观。 且说且行。 大中末(宣宗)岁歉。 加趺一室妙入正定。 谓弟子曰。 汝若不死至五穀登时。 可击磬引我出。 越岁余。 弟子如所教遂从定起。 中和五年(僖宗)三月十五日。 终于国清葬于智者塔院之侧。 上首弟子。 元琇。 敬休。 慧凝。 皆传道于世以绍家学。 十三祖妙说尊者元琇(音秀玉石)天台人。 依国清外法师学止观。 尽其旨。 妙于讲说。 不以学徒众寡二其心。 一日升座众集或少。 有异僧十人自外而入。 威仪可观。 致敬已坐行末。 讲散复问讯即出。 师遣侍者邀之。 皆凌空举手笑谢而去。 师当僖昭之际。 天下方乱。 学教之徒忽聚忽散。 以故得定慧之业者艰其人。 唯清竦常操。 承事日久洞达无遗。 操师传义从。 从传德俦。 俦传慧贇。 修雅。 皆继世有闻云。 十四祖高论尊者清竦。 天台人。 依琇法师精思止观。 旦夜不懈。 及继主国清。 说行兼至。 时钱氏建国。 吴越天台一境有同内地。 师领众安处厉其志曰。 王臣外护得免兵革之忧。 终日居安。 可不进道以答国恩。 每长日临座高论不已。 众莫敢有倦色。 门人世业者。 羲寂。 志因。 觉弥。 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 字常照。 永嘉胡氏。 母初怀妊不喜荤血。 及产有物蒙其首。 若紫帽然(梁末帝贞明五年己卯生)幼白二亲求出家。 乃入开元。 依师诵法华。 朞月而彻。 年十九(晋高祖天福二年)祝发具戒。 诣会稽学律深达持犯。 乃造天台。 学止观于竦法师。 其所领解。 犹河南一遍照也(僧传云。 蒲州不听泰。 河南一遍照)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 上方有宝幢座。 题曰文殊台。 栏楯外隔欲入不可。 俄见观音从堂而出。 手却行马(即叉栏也亦名拒马)低回相接。 忽觉自身与观音体合为一。 自是之后乐说无尽。 初天台教迹。 远自安史挺乱(天宝末年。 安禄山。 史思明。 相继反逆)近从会昌焚毁(武宗会昌五年。 罢僧尼毁寺院)残编断简传者无凭。 师每痛念力网罗之。 先于金华古藏仅得净名一疏。 吴越忠懿王。 因览永嘉集。 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 若伏无明三藏即劣之语。 以问韶国师(传灯天台德韶国师。 姓陈。 嗣清凉益禅师。 至天台覩智者遗踪。 有若旧居。 又与智者同姓。 时疑其后身云)韶云。 此是教义。 可问天台寂师。 王即召。 师出金门。 建讲以问前义。 师曰。 此出智者妙玄。 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 故此诸文多在海外。 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 往日本国求取教典。 既回。 王为建寺螺溪。 扁曰定慧。 赐号净光法师。 及清諡天台诸祖(止諡天台以十六祖)一家教学郁而复兴师之力也(桉二师口义云。 吴越王遣使。 以五十种宝。 往高丽求教文。 其国令谛观来奉诸部。 而智论疏。 仁王疏。 华严骨目。 五百门等。 不复至。 据此则知。 海外两国。 皆曾遣使。 若论教文复还中国之宝。 则必以高丽谛观来奉教卷为正)有兴教明师。 年方弱冠。 听经于会下常自疑云。 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 披弥勒百尺之身。 正应其量。 为衣解长耶。 身解短耶。 时韶国师居云居(属天台)聚众五百。 明往问之。 国师曰。 座主却是汝会。 明愠色拂袖而退。 国师曰。 我若答。 汝不是。 当有因果。 明回螺溪。 口即吐血。 师闻惊曰。 此新戒。 触忤菩萨人来。 明举前话。 师云。 汝不会国师意速去忏悔。 明具威仪诣前悲泣作礼首过。 国师为颂出前话云。 佛佛道齐宛尔高低。 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明自此疾瘳。 归谢师曰。 非师指教几丧此生(二师口义云。 玄弼山君言。 国师是智者。 起法堂都料螺溪。 是放生会首。 堂中僧众。 是所放之鱼)太平兴国五年(本朝太宗)自山中出居州治寺东楼。 梦刹柱陷入于地。 即徙居西偏。 其夜春雨骤作。 山颓楼倾。 咸谓师有天眼。 雍熙元年。 永安县请于光明寺为众授戒。 忽佛殿大像堕坏。 腹中出发愿文。 乃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为七乡人施戒劝造此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传法利生。 时会观者谓是师前身也。 四年十一月四日寝疾。 嘱门人不许哭泣祭奠。 言已即瞑目。 门人累小塔。 窆于方丈。 寿六十九。 夏五十。 传法弟子百余人。 外国十人。 义通实为高第。 而澄彧。 宝翔。 为之亚焉。 天台官民先曾传戒者。 共迎师真相于开元寺。 缟素致祭哀动一城。 天为惨色。 后徒属谋迁塔见貌。 若生人发长余寸。 遂迁葬于国清东南隅。 澄彧述铭以为识。 师讲三大部各二十遍。 维摩光明梵网金刚錍法界观永嘉集各数遍。 述义例不二门等科节数卷(杂见高僧传等文)。 十六祖宝云尊者义通。 字惟远。 高丽国。 族姓尹氏(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岁生)梵相异常顶有肉髻。 眉毫宛转伸长五六寸。 幼从龟山院释宗为师。 受具之后学华严起信。 为国宗仰。 晋天福时来游中国(师于天福末。 方十六七。 正受具学华严之时来中国。 应在二十后。 以历推之。 当在汉周之际。 今言天福恐误)至天台云居(韶国师所居)忽有契悟。 及谒螺溪闻一心三观之旨。 乃叹曰。 圆顿之学毕兹辙矣。 遂留受业。 久之具体之声浃闻四远。 一日别同学曰。 吾欲以此道导诸未闻。 必从父母之邦。 始乃括囊东下。 假道四明将登海舶。 郡守太师钱惟治(忠懿王俶之子)闻师之来。 加礼延屈咨问心要。 复请为菩萨戒师。 亲行授受之礼。 道俗趋敬同仰师模。 钱公固留之曰。 或尼之。 或使之(孟子。 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 尼语乙反)非弟子之力也。 如曰利生何必鸡林乎(高丽别名)师曰。 缘既汝合。 辞不我却。 因止其行。 开宝元年(本朝太祖)漕使顾承徽屡亲师诲。 始舍宅为传教院。 请师居之。 太平兴国四年。 法智初从师学(师年五十三法智年二十)六年十二月。 弟子延德。 诣京师奏乞寺额。 七年四月。 赐额为宝云。 雍熙元年。 慈云始从师学(师年五十八慈云二十二)师敷扬教观几二十年。 升堂受业者不可胜纪。 常呼人为乡人。 有问其故。 曰吾以净土为故乡。 诸人皆当往生。 皆吾乡中之人也。 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 右脇而化。 阇维之日舍利盈满骨中。 门人奉葬于阿育王寺之西北隅(育王未为禅时。 其徒尝请宝云诸师。 屡建讲席。 宝云既终。 因葬骨于此地)寿六十二。 治平元年(英宗)主南湖法孙宗正。 累为方坟石塔作记以识之(后七十七年)宣和七年(徽宗)主育王昌月堂。 以地芜塔坏。 与宝云威师。 徙骨于乌石山。 其骨晶荧有光。 考之琅琅其声。 舍利五色滋生骨上。 有盈匊得之者。 其后主者智谦。 重刊石塔记于乌石菴中(见振祖集石塔记)。 晓石芝曰。 石塔记。 谓师着述。 逸而不传。 然考诸四明章记。 则尝秉笔为观经疏记。 光明玄赞释矣。 盖四明禀承其义。 用之于记钞诸文。 非为无传。 赞释一部尚存。 但不广行耳。 螺溪网罗教典。 去珠复还。 宝云二纪敷扬家业有付。 而世方尊法智为中兴者。 以其有着书立言开明祖道觝排山外绍隆道统之功也(觝音抵触也)故慈云赞之曰。 章安既往。 荆溪亦亡。 诞此人师。 绍彼耿光。 一家大教。 锺此三良。 又为之辞曰。 一家教部。 毗陵师所未记者悉记之。 四种三昧人所难行者悉行之。 敬绎名言。 诚为实录(绎音亦抽丝也)。 十七祖法智尊者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世传所居在郡城白塔巷)父经以枝嗣未生。 与妻李氏祷于佛。 梦神僧携童子遗之曰。 此佛子罗睺罗也。 因而有娠。 暨生遂以为名(太祖受周禅。 建隆元年庚申也)神宇清粹不与众伦。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 白父求出家。 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师。 十五具戒专探律部。 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从宝云教观(时年二十)始三日。 首座谓之曰。 法界次第汝当奉持。 师曰。 何谓法界。 座曰。 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者是也。 师曰。 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 座无对。 居一月。 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 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云以瓶水注于口。 自是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六年。 常代宝云讲。 雍熙元年。 慈云来自天台。 始学于宝云之门。 师待以益友。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师复梦贯宝云之首。 擐于左臂而行(擐音患亦贯也)。 即自解曰。 将作初表受习流通。 次表操持种智之首化行于世也(慈云。 撰指要钞序。 采用法智自解之说也)。 淳化二年。 始受请主乾符。 绵历四载诸子说随。 至道元年。 以所居西偏小院。 学徒戾止。 盈十莫容。 遂徙居城东南隅保恩院。 二年。 院主显通舍为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 三年。 以院宇颓弊。 与同学异闻始谋经理。 既而丹丘觉圆来任役事。 咸平三年(真宗)郡大旱。 与慈云同修光明忏。 祈雨约三日无应。 当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雨已大浃(慈云行业记云。 约三日不雨。 自焚。 如期果大雨。 太守苏。 为刻石为记其事)。 六年。 日本国遣寂照。 持源信法师问目二十七条请答释。 景德元年。 撰十不二门指要钞。 成立别理真如有随缘义。 永嘉继齐立指滥以难之(梵天昭师门人)谓不变随缘。 是今家圆教之理。 别理岂有随缘。 师乃垂二十问以祛其蔽。 天台元頴复立徵决以代齐师之答。 而嘉禾子玄亦立随缘扑以助齐頴。 时仁岳居座下述法智义。 立十门折难总破三师。 人谓净觉御务之功居多(御音语。 务侮同。 易外御其务)四年。 遣门人本如会稽什师。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诣钱唐昭师室。 初是光明玄有广略二本。 并行于世。 景德前钱唐恩师製发挥记专解略本。 谓十种三法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本有之者后人擅加耳。 慈光门人奉先清灵光敏。 共造难辞二十条辅成其义。 时宝山善信致书法智请评之(慈云有寄石壁善信上人诗。 有曾同结社之句。 据此则知俱师宝云)师亟辞之曰。 夫评是议非近于诤竞。 矧二公吾宗先达。 其可率尔。 信复请曰。 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师于是始作扶宗记。 大明广本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为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皆奉先门学。 述辨讹以助略本。 谓观有事理。 今十法始终皆以一法性而贯之。 岂非纯明理观。 师作问疑徵之云。 若谓十法是理观者。 应此玄文是上三三昧。 略本既无拣境。 且非约行理观。 则知昭师反成有观而无教。 昭师复述答疑书。 从容改转。 以为玄文直显心性义同理观。 师复作诘难责之云。 心性之名释签定判在因。 上人既以十法是果人所证。 则全非直显心性。 又十法既不闻拣阴。 将何义同理观。 昭师又述五义云。 止观约行观心。 乃立阴等为境。 附法託事皆不立阴。 意谓令所立理观。 是事法之例。 不须立阴。 又被诘之后知心性在因。 却潜改云直显法性(昭师所立。 谓之约行。 则无拣境。 谓之事决。 则有执为理。 进退两失无所凭据。 是为无观复无教)师复作问疑责之曰。 诘难本徵直显心性。 纯明理观。 何得将事法之观答之。 岂非义穷计尽耶。 此书既往逾年不答。 师复作覆问以促之。 昭师徐为释问。 以十乘妙理为所观境。 师复责之云。 本立三障四魔为境界。 今若以十乘妙理为所观境。 即以三障四魔为能观智耶。 自发挥至令释问。 四番转计。 五回堕负。 往复各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斥昭师。 一不解能观法二不识所观境。 三不分内外二境。 四不辨事理二造。 凡十章。 目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辩不可。 当遽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大中祥符二年。 重建保恩院成。 自兴役至今凡十载。 通守石待问为之记。 三年乞郡奏于朝。 十月。 赐额延庆。 五年。 与异闻作戒誓辞以授徒弟立诚。 其略有曰。 吾始以十方之心受兹住处。 逮乎改创安施栋宇。 元为聚学何敢自私。 但吾宗有五德者。 无择迩遐。 吾将授以居之。 后后之谋莫不咸然。 五德者。 一曰旧学天台勿事兼讲。 二曰研精覃思远于浮伪。 三曰戒德有闻正己待物。 四曰克远荣誉不屈吾道。 五曰辞辩兼美敏于将导。 何哉。 兼讲则畔吾所嘱。 浮伪则误于有传。 戒德则光乎化道。 远誉则固其至业。 然后辩以畅义。 导以得人。 五者宁使有加。 设若不及去辩矣。 六年二月十五日。 始建念佛施戒会。 亲为疏文以寓劝意。 自此岁以为常。 七年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元年。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遗身苦行人之所难。 十僧之名惜乎失录)秘书监杨亿(字大年官至翰林諡文公)遐仰道风。 白丞相寇准奏赐紫服。 复奉书为贺。 及闻结忏遗身。 乃致书劝请住世。 谓方当台教复兴之时。 正赖传持为世良导。 往复数四尚执前言。 杨公乃贻书郡守李夷庚及天竺慈云俾同劝止。 太守亲率僚属。 劝请住世说法利生。 且密戒隣社常保护之。 会慈云东下力为劝谏。 而驸马李遵勗。 亦亟书交劝(尚太宗女魏国公主。 諡文和公)师以公私意勤竟沮前志。 乃复结十僧修大悲忏法三载以酬素愿。 是年述消伏三用章。 对孤山阐义钞。 不知性恶是理毒义。 有咸润者述签疑。 以三种消伏俱约圆论。 净觉引疏义。 历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 述止疑以扶师义。 四年。 驸马李遵勗。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不已。 特赐法智大师之号。 宣旨住世演教(郡守钱希白。 题塔院云。 内翰杨亿。 为枢使马知节。 撰其父神道碑。 不受润笔。 求奏荐四明师号。 知节因奏之。 上召问。 亿因言遗身事。 上曰。 但传朕言。 请师住世传教。 于是赐号法智。 据行业碑塔铭实录及法智往复书。 皆言李遵勗。 论荐赐号。 今详希白之题。 必当时问诸寺僧。 缪言之复致缪题耳)是年。 京师译经院证义简长行肇二十三人。 各寄声诗赞美道德(待制晁说之作序刻于石)五年。 上闻师为道勤至。 遣内侍俞源清至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源清欲知忏法旨趣。 为述修忏要旨。 是岁撰观音别行玄记观经疏妙宗钞皆成。 时梵天门人咸润述指瑕以非妙宗。 且固执独头之色不具三千等义。 盖昭圆之余波也。 净觉为述抉膜以示色心不二之旨。 且评他师昧于究竟蝮虿六即之义。 一日。 净觉与广智辨观心观佛求决于师。 师示以约心观佛之谈。 谓据乎心性。 观彼依正。 净觉不说而去。 既而尽背所宗。 述三身寿量解。 并别立难辞。 请潜修前钞不使外闻。 师虑其为后世异说之患。 乃加料简十三科以斥之。 净觉时在天竺上十谏书。 谓父有诤子。 则身不陷于不义。 师复作解谤。 谓十谏乃成增减二谤。 净觉复述雪谤。 谓错用权实以判胜劣。 师时在疾令门人读之。 为之太息。 既逼归寂遂不复辨。 后有希最。 即广慈之子法智之孙。 述评谤以辨之。 净觉。 时尚无恙。 见之曰。 四明之说其遂行乎(自师时在疾。 以下一节。 并预叙后事)天圣元年(仁宗初元)撰光明玄续遗记成。 试开帏四十二章答泰禅师十问。 时天童凝禅师贻书论指要钞拣示达磨门下三人得道浅深。 往复不已。 太守林请师融会其说。 师不得已略易数语(往复书。 备在教行录。 忠法师为后序。 略述其事)三年。 先是天禧初诏天下立放生池。 师欲广扬圣化。 每于佛生日集众作法。 纵鱼鸟为放生之业。 是年郡以事闻。 勅枢密刘筠撰文以示后人。 太守曾会立碑于寺(见教行录)尝一夕梦伽蓝神曰。 翌日相公至。 已而曾公领其子公亮入寺。 师以梦告母夫人谢曰。 后贵无敢相忘(下二句。 预叙后事。 今教行录。 有曾府舍庄田帖)及公亮入相。 乃买田闢屋。 岁度其徒(曾鲁公。 初生梦老僧披帏入庆。 历八年。 以知制诘。 [衔-金+缶]恤而归里。 僧元达。 附舟至钱唐。 闻天竺之胜。 特往瞻礼。 始至见素衣女自寺门出。 谓达曰。 曾舍人。 五十七。 入中书。 上座是年。 亦受师号。 已而不见。 至是年。 果拜相。 历事三朝。 赠太师中书令。 諡宣靖。 陪享英庙。 蔡襄守钱唐。 以大士灵异。 上于朝因赐号灵感云)五年製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不及终帙。 其后门人广智续赞佛一品以成之。 六年正月元日。 建光明忏七日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毕。 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爪发俱长。 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明道二年七月。 奉灵骨起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禀法领徒者三十人。 尚贤。 本如。 梵臻。 则全。 慧才。 崇矩。 觉琮等。 入室四百八十人。 升堂千人。 手度立诚等七十人。 师自咸平二年。 后专务讲忏。 常坐不卧。 足无外涉。 修谒尽遣。 讲法华玄义七遍。 文句八遍。 止观八遍。 涅槃疏一遍。 净名疏二遍。 光明玄义十遍。 别行玄七遍。 观经疏七遍。 金刚錍。 止观义例。 大意。 十不二门。 始终心要等。 不复计数。 修法华忏三七期五遍。 光明忏七日期二十遍。 弥陀忏七日期五十遍。 请观音忏七七期八遍。 大悲三七期十遍。 结十僧修法华长期三年。 十僧修大悲忏三年。 然三指供佛。 造弥陀观音势至普贤大悲天台祖师像二十躯。 印写教乘满一万卷。 所着续遗记三卷。 光明文句记六卷。 妙宗钞三卷。 别行玄记四卷。 指要钞二卷。 扶宗记二卷。 十义书三卷。 观心二百问一卷。 解谤书三卷。 金光明三昧仪。 大悲忏仪。 修忏要旨。 各一卷。 自余如融心解。 义例境观。 起信融会章。 别理随缘二十问。 消伏三用章光明玄当体章问。 答释日本源信问。 释杨文公三问。 绛帏问答(并载教行录中)师于起信论大有悟入。 故平时着述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曰起信。 示不忘也。 初受命服。 神照以书贺。 师答之曰。 三术寡修致名达朝彦(止观安忍中云。 名誉利养眷属莫受莫着。 推若不去当缩德露玼。 若遁迹不脱。 当一举万里。 若名利眷属从外来破。 忆此三术。 齧齿忍耐。 确乎难拔。 若烦恼业定见慢等。 从内来破者。 亦忆三术。 即空即假即中。 设使屠析肌肉心不动散。 为辨大事弥须安忍。 辅行云。 外障是软贼。 谓名誉等。 内障是强贼。 谓烦恼等。 内外用术不同)寻蒙帝泽令被紫服。 有耻无荣何劳致贺。 指要初成。 雪窦显禅师出山来访。 观其书大加钦赞。 即为设斋致庆。 亲揭茶榜。 具美其事云。 赞曰。 唐之末造天下丧乱。 台宗典籍流散海东。 当是时为其学者。 至有兼讲华严以资说饰。 暨我宋龙兴。 此道尚晦。 螺溪宝云之际。 遗文复还。 虽讲演稍闻。 而曲见之士气习未移。 故恩清兼业于前。 昭圆异议于后。 齐润以他党而外务(侮同)净觉以吾子而内畔(叛同)皆足以溷乱法门壅塞祖道(溷胡困反浊也)四明法智。 以上圣之才。 当中兴之运(中竹仲反当也)东征西伐再清教海。 功业之盛可得而思。 是以立阴观妄。 别理随缘。 究竟蛣蜣。 理毒性恶。 唯色唯心之旨。 观心观佛之谈。 三双之论佛身。 即具之论经体。 十不二门之指要。 十种三法之观心。 判实判权。 说修说性。 凡章安荆溪未暇结显。 诸深法门悉表而出之。 以为驾御群雄之策。 付託诸子之计。 自荆溪而来。 九世二百年矣。 弘法传道何世无之。 备众体而集大成。 闢异端而隆正统者。 唯法智一师耳。 是宜陪位列祖称为中兴。 用见后学归宗之意。 今淛河东西(淛浙江也又音制见庄子)号为教黉者(音横学舍)莫不一遵四明之道。 回视山外诸师。 固已无噍类矣(噍才笑反齧也。 汉书项羽攻城。 所过无噍类。 谓屠杀皆尽。 无噍食之遗种也)然则法运无穷之系。 其有在于是乎。 佛祖统纪卷第八(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8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