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一代时教。 了义诸经。 虽题目不同。 能诠有别。 皆目一心之旨。 终无识外之文。 凡挂一言。 尽归宗镜。 横周法界。 皆同此释。 如称妙法莲华经者。 妙法即是绝待真心。 称之曰妙。 莲华以出水无着为义。 即喻心性。 随流堕凡而不染垢。 返流出尘而不着净。 乃至下之七喻。 比况皆同。 火宅。 即是第八识体。 起四倒八苦之火。 烧三界五阴之身。 鬼神。 配利使诸见之边邪。 禽虫。 喻钝使根随之烦恼。 乃至一切经教。 无量法门。 或譬喻说。 或因缘说。 或广略说。 或横竪说。 所有名相句义。 皆是心王心所之法。 若迷一念心。 执着外境。 随处生着。 即入火宅义。 若悟一念心。 通达一切。 无非实相。 即出火宅义。 但是生烦恼时有业留处。 即是系缚。 即是生死。 若了烦恼性空无有业处。 即是解脱。 即是得道。 如思益经云。 佛言。 我坐道场时。 唯得颠倒所起烦恼毕竟空性。 以无所得故得。 以无所知故知。 如云不得一法。 即与授记。 是斯旨也。 若信解品内。 法喻之文。 长者。 即是心王。 穷子。 即是妄念。 一念才起。 五阴俱生。 背觉合尘。 名为舍父。 伶俜五趣。 号五十年。 归家。 是返本还原。 付财。 是悟心得记。 三草二木。 同会一心。 化垒草庵。 即示真实。 系珠。 指怀中之佛性。 凿井出心地之智泉。 乃至观音品中云。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者。 即众生十使利钝烦恼。 遍一切处恼乱行人。 称为怨贼。 若遇顺境而起软贼。 即是华箭射体。 若遇逆缘而起强贼。 即是毒箭入心。 利使见贼烦恼遍一切处者。 如经云。 处处皆有。 魑魅魍魉。 以依言执法。 随处起见解故。 若钝使怨怨烦恼遍一切处者。 如经云。 诸恶虫辈。 交横驰走。 以触目覩境。 逆顺交驰。 念念憎爱。 随处动结故。 有一商主者。 即是心王。 将诸商人者。 即是眼等六识。 商人。 货易珍宝义。 若眼商人。 被色尘所易。 货眼自性之珍宝。 若耳商人。 被声尘所易。 货耳自性之珍宝等。 齎持重宝者。 即是俱怀佛性。 经过险路者。 即是三界之险有。 六趣之迷津。 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者。 即是意根能起随念计度之分别。 常引导五根入于善恶。 诸善男子。 勿得恐怖。 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 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 汝等若称名者。 于此怨贼。 即得解脱者。 若了一心。 则无外境。 眼不为色所劫。 乃至意不为法所劫。 即当处解脱。 所以华严经颂云。 一中解无量。 无量中解一。 了彼互生起。 当成无所畏。 即是于一心中。 能了万法。 互生互灭。 无有自性。 万境皆空。 不为所怖。 即是以无畏施于众生。 于此根尘怨贼。 即时解脱。 众商人闻。 俱发声言。 南无观世音菩萨。 称其名故。 即得解脱者。 六根都会一心。 即是俱发声言。 才了唯心。 诸境自灭。 即是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以无法对治。 不生欣慼故。 所以方便品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如法华名相云。 经云。 色涅槃。 受想行识涅槃。 此中亦尔。 色法华。 受想行识法华。 经云。 色非染非净。 色生般若生。 色性虚微名妙色。 体。 自离假名为法。 色无尘垢。 借喻莲华。 文字性空。 目之为经。 经者。 以身心为义。 如来在乎阴界。 阴界即如。 何异之有。 略统始终以为心要。 启发心路。 名之为序。 悟心将发。 达本来空。 即是悟佛知见。 一色寂灭。 一切色亦然。 一切声亦然。 即是十方佛同说法华。 诸法从本来。 常自寂灭相。 此是何物法。 并是眼法。 乃至意法。 身心皆寂灭。 佛子。 行此寂灭道。 即是佛也。 所以古师云。 妙法者。 是如来灵智体也。 或名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大方广者。 是一心所证之法。 佛华严者。 即一心能证之人。 摄所归能。 人法冥合。 皆是一心。 大者。 即是凡圣一心真如体大。 以真如性遍一切处故。 方者。 即是真如相大。 能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广者。 即是真如用大。 能生世出世间诸善根故。 佛者。 是一心无作之果海。 华者。 是一心万行之因门。 严者。 是一心妙用之庄严。 经者。 是一心真如无尽之妙理。 如破尘所出之卷。 仰空所写之文。 乃至八十卷中。 所有长行短颂。 一文一字。 如善财所见五十三位善知识。 若人若神。 或男或女等。 一一皆是自心逐位所证法门。 如三乘说解而非行。 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 若此宗镜一乘之理。 说者。 即行即解。 如看其面。 不说其名而自识也。 或託事说。 或立况说。 若大乘中所明。 託事以显法。 即以异事而显异法。 多是一事表一法。 如室表慈悲。 衣表忍辱等。 今明一事。 即法即人。 即依即正。 具无尽德。 随一事即摄无尽。 以称性为事。 事何有尽。 从真起相。 相复何穷。 又三乘所说教门。 但以别教而诠别义。 所以得理而忘教。 若入此圆宗者。 而教即是义。 以一法才兴。 即一切无边万法。 皆悉同时具足相应故。 此一法外。 更无余法。 所以经云。 知从一法出一切法。 而能各各分别演说。 以一切法种种义。 究竟皆是一义故。 以一心能生一切万法。 演出无边义趣。 展即遍满法界。 还摄种种法义。 归于一心。 不动一心。 而演诸义。 不坏诸义。 而显一心。 即卷常舒。 如来于一言语中。 演说无边契经海。 即舒常卷。 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 如草木四微。 从地而生。 还归地灭。 犹波浪鼓动。 依水而起。 还复水源。 故经颂云。 佛智通达净无碍。 一念普知三世法。 皆从心识因缘起。 生灭无常无自性。 故清凉疏云。 华严经者。 统唯一真法界。 谓总该万有。 即是一心也。 或名维摩经者。 此云净名。 即是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 此心弗澄而自清。 弗磨而自莹。 处凡而不垢。 在圣而不净。 故云自性清净。 所言名者。 以心无形。 但有名故。 文中所说。 以四海之淼瀰。 摄归毛孔。 用须弥之高广。 内入芥中。 飞佛土于十方。 未移本处。 掷大千于界外。 含识莫知。 日月悬于毫端。 供具现于体内。 腹纳劫烧之焰。 火事如然。 口吸十方之风。 身无损减。 斯皆自心转变。 不动而远近俄分。 一念包容。 无碍而大小相入。 天台疏云。 以须弥之高广。 内芥子中。 无所增减。 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 不觉不知己之所入。 唯应度者。 乃见须弥入芥子中。 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 不娆鱼鼈鼋鼍水性之属。 而彼大海本相如故。 诸龙鬼神阿修罗等。 不觉不知己之所入。 于此众生。 亦无所娆。 此是明不思议之大用也。 正以实慧与真性合。 故得有斯莫测之用。 此如大智论偈云。 水银和真金。 能涂诸色像。 功德和法身。 处处应现往。 若须弥高广。 内于芥子而无增减。 亦不迫迮。 不觉不知者。 具不思议解脱者。 迹居依报之境。 得自在也。 此义难解。 有师言。 神力能尔。 今谓不思议性。 非天人修罗佛之所作。 神力何能尔。 有师言。 小无小相。 大无大相。 故得入也。 今谓小是小。 大是大。 是自性小大。 不得相入者。 小大大小。 既是他性之小大。 何得入也。 今解。 华严经。 明一微尘有大千经卷。 观众生一念无明心。 即是如来心。 若见此心。 则能以须弥入芥子。 无相妨也。 下诸不思议事。 穷劫说不能尽。 皆是此意耳。 所以然者。 此经云。 诸佛解脱。 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若观众生心行。 得诸佛解脱。 住此解脱。 则能现如是种种不思议事也。 所以然者。 诸方便教。 明二乘得偏真之理解脱。 是思议解脱。 如得玻璃珠。 不能雨宝。 大乘圆教。 明菩萨中道圆真真性解脱。 即是不思议解脱。 如得如意珠。 能雨大千宝也。 见众生心行真性。 得芥子须弥真性。 一如无二如。 若得芥子真性之小。 能容须弥之大。 得须弥真性。 则须弥之大。 不碍芥子之小。 举此一意。 可以例下诸事也。 而言其中众生不觉。 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者。 众生既不见小大真性之理。 岂觉知也。 其有得度之机。 即见此事也。 又若能观此真性。 入观行即。 相似即。 因此必得如来灭度。 故言乃能见之。 故法华经明六根清净云。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也。 经言。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者。 正报得自在也。 若会海水不思议真性。 即是一毛不思议真性者。 能以海水入一毛孔。 于正报之身。 无所妨损也。 辅行记释云。 且约一念刹那心所起。 故言小也。 即此一念。 具足法身一切佛法。 即是能容须弥之大。 大小常遍。 理事无碍。 事理本来相即故。 所以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只指凡夫一念刹那心。 具足难思法身之体。 本来相在故。 是故方便教中之人。 迷于相在不思议理。 纵闻常住。 解惑分岐。 故别教道中。 仍存异解。 唯于圆教。 始末一如。 故五分法身。 不逾凡质。 所以云。 欲见如来心。 但观众生心。 则诸佛众生。 是名。 心常契旨。 有识无情。 是号。 法本同原。 认名号而世谛成差。 观体性而真门一等。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云。 菩萨于净身。 悉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 余人所不见。 古释云。 何意不见。 有我相故耳。 无我即见性。 了人法二空。 真心自现。 即是净身。 于真心中。 世间所有一切境界悉于中现。 故首楞严经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性空无伴名独。 若取阴界入。 即名余人。 为阴所覆。 不见自性。 庞居士偈云。 居士元无病。 方丈现有疾。 唯忧二乘者。 缘事不得出。 所以诃秽食。 纯说波罗蜜。 上方一盂饭。 气满于七日。 不假日月光。 心王照斯室。 文殊问不二。 忘言功自毕。 过去既如然。 现在还同一。 若能达此理。 无求总成佛。 牛头净名私记云。 经明于一毛孔中见摩耶身。 摩耶胎中行无量步。 如不可说微尘世界阔。 一日行无量步。 是何物法门。 亦作室中容三万二千师子座说。 又作须弥入芥子说。 涅槃经中。 作藕丝悬须弥山说。 大品中作针锋上无边身菩萨名说。 只是一意。 一解千从。 当于观智心行中求。 若事相上看终不得。 经云。 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明一切法。 当体自解脱。 色大故般若大。 色如虚空。 万法例尔。 故知诸佛凡有所说。 虽约事言。 皆是即相明宗。 终无别意。 故法华经云。 十方谛求更无余乘。 唯宗一法矣。 灵辩和尚华严论问云。 大小净秽。 相各差别。 云何而得大小相即。 答。 性非性故。 如像入镜中。 像如本而镜中现。 镜如本而容众像。 俱无增减。 以无性故。 一念入一切世界不思议住故。 是故心藏功德无边。 或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 即是本心不动。 喻。 若金刚。 般若真智。 乃灵台妙性。 达此而即到涅槃彼岸。 昧此而住生死迷津。 文中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者。 起念即是住着。 心若不起。 万法无生。 即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遍心。 如是了达。 顿入自宗。 故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 以心遍即法遍。 以法即佛故。 以智通即境通。 以境即心故。 如华严经云。 如来成正觉身。 究竟无生灭故。 如一毛孔遍法界。 一切毛孔悉亦如是。 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 何以故。 如来成正觉时。 无处不至故。 是以若不悟自心遍一切处。 则心外见法。 颠倒轮回。 岂得称正遍知成善逝之者。 如经云。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以瞥有一毫起处。 悉落见闻。 从分别生。 俱非真实。 若不达无相即相。 则是取相凡夫。 若了相即无相。 则成唯心大觉。 既不可取相求悟。 亦不可离相思真。 不即不离。 觉性自现。 又云。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悟心成佛。 乃至三宝四谛。 并从心出。 觉此名佛。 轨此名法。 和此名僧。 金刚辩宗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 一切如来悟心之门也。 了无明之妄心。 即妙慧之真心。 故曰悟心。 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悟三世之妄心不可得而有真心。 故曰悟心。 般若不坏假名论云。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者。 如人有目者。 得无生忍也。 日光明照者。 决定了知诸法无性。 见种种色者。 悟一切法。 不生不灭。 不断不常。 不一不异。 不来不出。 无所得等。 菩萨如是行不住施。 速成正觉。 得大涅槃。 释曰。 云何行不住施速证菩提。 以了一切法即心自性。 不住于法。 寂照无涯。 成触目之菩提。 得现前之三昧。 若住一法。 为境所留。 失心智之光。 入愚痴之闇。 金刚经义云。 常见自性。 念念不离。 故云佛在。 正见性时。 恒沙数劫只如今时。 故名尔时。 知心是佛。 即是佛付嘱。 了。 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十方国土中。 唯有一乘法。 只是一心。 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 更住何法。 故言不住。 若离心别有法可得。 即生执心。 住于法相。 即是无目之人。 故称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修此法者。 现世成佛。 十方合为一相。 见一切佛及诸众生。 本无差别。 见三世之事。 状如弹指。 此岂不是希有之法。 又如诸了义经中云。 听法之众。 从十方世界外来者。 即是悟心为来。 若迷此宗。 乃远在他方之外。 如华严论云。 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来者。 明从迷入信。 故号为来。 言彼世界。 中有佛。 号不动智者。 为明不动智佛。 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 明于此。 智能起信心。 故号之为来。 此不动智佛。 一切众生。 常自有之。 若取相随迷。 即尘障无尽。 若一念觉迷达相。 即净若虚空。 但为随迷称外。 悟处言来。 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 亦无去来。 无边佛刹。 不出毛孔微尘之表。 今致远近。 意令初信心者。 心广大故。 言其从彼世界中来。 又明从迷悟入。 故言为来。 是以入宗镜中。 理当绝学。 百氏之说。 一教能明。 万化之端。 一言可蔽。 或云。 香积云此有四十二恒河世界者。 即是经历四十二位心地法门。 成云。 散华璎珞。 空中成四柱之宝台者。 即是常乐我净一心四德之涅槃。 所以华严经云。 此华盖等。 皆是无生法忍之所生起。 或佛言彼时鹿王者。 即我身是。 即结会古今。 明自心一际之法。 或教中凡有空中发声告示。 言下息疑者。 并是顿悟自心。 非他境界。 或法华移天人于他土。 即是三变心田。 或维摩取妙喜来此方。 斯乃即秽明净。 或丈室容于高座。 宝盖现于大千。 未离兜率已般涅槃。 不起树王。 而昇忉利。 执手经无量之劫。 登阁见三世之因。 释迦眉间出菩萨身云之众。 普贤毛孔。 示诸佛境界之门。 小器出无限之嘉羞。 仰空雨难穷之珍宝。 不动此处。 遍坐道场。 十刹宝坊。 合为一土。 闻经于五十小劫。 犹若刹那之时。 现通七日之中。 舒之为一大劫。 乃至恒沙法聚。 无量义门。 举一例诸。 俱不出自心之法。 故知菩萨随世所作。 皆表一心。 故净名经云。 不舍道法。 现凡夫事。 如华严经云。 一念于一切处。 为一切众生示成正觉。 是菩萨园林。 法身。 周遍尽虚空一切世界故。 又云。 一切菩萨行。 游戏神通。 皆得自在。 是菩萨宫殿。 善游戏诸禅解脱三昧智慧故。 是以正报依报。 皆成佛法。 所以净名私记云。 取妙喜来此土者。 辩于净秽无二也。 彼界虽来入此土。 亦不增减。 本性如故。 虽来毕竟不动。 何意如此。 好自思之。 故知万法施为。 隐显往复。 若事若理。 皆不出一真心矣。 如是解者。 称可佛心。 发智明而若千日照空。 摄众义而如百川归海。 毕竟更无一法现于心外。 及在心中。 乃至下及众生无明。 上该诸佛种智。 皆是无生性空妙旨。 如摩诃般若经云。 尔时释提桓因。 及三千大千世界中。 诸天。 化作华。 散佛菩萨摩诃萨比丘僧及须菩提上。 亦供养般若波罗蜜。 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华。 悉周遍于虚空中。 化成华台。 端严殊妙。 须菩提心念。 是天子所散华。 天上未曾见如是华。 此华是化华。 非树生华。 是诸天子所散华。 从心树生。 非树生华。 释提桓因知须菩提心所念。 语须菩提言。 大德。 是华非生华。 亦非意树生。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 憍尸迦。 汝言是华非生华。 亦非意树生。 憍尸迦。 若是非生法。 不名为华。 释提桓因语须菩提言。 大德。 非但是华不生。 色亦不生。 受想行识亦不生。 须菩提言。 憍尸迦。 非但是华不生。 色亦不生。 若不生。 是不名为色。 受想行识亦不生。 若不生。 是不名为识。 六入六识六触。 六触因缘生诸受。 亦如是。 檀波罗蜜不生。 若不生。 是不名檀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不生。 若不生。 是不名般若波罗蜜。 乃至一切种智不生。 若不生。 是不名一切种智。 故知万法都会无生。 千途尽归宗镜。 如先德云。 今佛之三身十波罗蜜。 乃至菩萨利他等行。 并依自法融转而行。 即众生心中有真如体大。 今日修行引出法身。 由心中有真如相大。 今日修行引出报身。 由心中有真如用大。 今日修行引出化身。 由心中有真如法性自无悭贪。 今日修学。 顺法性无悭。 引出檀波罗蜜等。 所以华严经颂云。 文殊法常尔。 法王唯一法。 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又颂云。 金刚铁围数无量。 悉能置在一毫端。 若明至大有小相。 菩萨以此初发心。 以大小无性。 广狭随缘。 若能明见至大无外之相。 即至小无内之相。 皆是一毫端心地法门。 名为见道。 故云菩萨以此初发心。 如是解者。 不易凡身。 生如来家。 成真佛子。 义海云。 生佛家者。 真如法界无生。 菩提涅槃为家。 如见尘无生无性时。 即此智从无生法显。 即为生佛家也。 经颂云。 于法不分别。 是则从如生。 又云。 普于三世佛。 法中而化生。 但契义理。 即名生佛家也。 是佛之子。 亦名为佛出现也。 故知凡挂文言。 尽为心迹。 乃至称为真如。 亦名为迹。 若能寻迹得本。 自然绝迹归宗。 或迷迹徇尘。 则为失本。 所以了之者。 本迹虽殊。 不思议一。 昧之者。 本迹俱迷。 随情自异。 故大宝积经云。 我证菩提无差别迹。 何名为迹。 真如法性二俱名迹。 诸法实际亦名为迹。 无生无灭亦名为迹。 今时多执方便言教之迹。 失于一心正义之本。 是以宗镜所示。 皆令寻迹得本。 虽遍引言诠。 殷勤委细。 同指于此。 故天王般若经云。 利根性人。 说文知义。 若能说文知义。 见法识心。 方入宗镜中。 顿消疑虑。 则不用天眼观。 彻见十方界。 不用天耳听。 遍闻法界声。 不假神足通。 疾至十方际。 端坐寂不动。 诸佛常现前。 如般舟三昧经云。 何因致现在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 跋陀和。 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持戒完具。 独一处心。 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 随所闻当念。 去是间千亿万佛刹。 其国名须摩提。 在众菩萨中央说经。 一切常念阿弥陀佛。 佛告跋陀和。 譬如人卧。 在于梦中。 见所有金银珍宝。 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 相与娱乐。 喜乐无比。 及其觉已为人说之。 自念梦中所见。 如是。 跋陀和。 菩萨。 若沙门。 白衣。 所闻西方阿弥陀佛。 当念彼方佛。 不得缺戒。 一心念。 若一日昼夜。 若七日七夜。 过七日已后。 见阿弥陀佛。 于觉不见。 于梦中见之。 譬如梦中所见。 不知昼夜。 亦不知内。 亦不见外。 亦不用在冥中故不见。 不用有所蔽碍故不见。 如是跋陀和。 菩萨。 心当如是念时。 诸佛国界。 名大阿弥山。 其有幽冥之处。 悉为开闢。 目亦不蔽。 心亦不碍。 是菩萨摩诃萨。 不持天眼彻视。 不持天耳彻听。 不持神足到其佛刹。 不于是间终。 不生彼间佛刹。 尔乃见。 便于此间坐见阿弥陀佛。 闻所说法。 悉受持得。 从三昧起。 悉能具足。 为人说之。 如上所说。 皆是顿入之门。 以备上根。 非为权渐。 今则傍明佛旨。 略赞经文。 大意并依先德解释。 即何理而不尽。 何事而不穷。 然更在后贤智眼明断。 以佛意深奥。 一句能生无量义故。 问。 如上所说。 芥纳须弥。 毛吞巨海。 既唯一心。 须弥为复入芥子。 不入芥子。 若言入。 经何故云。 须弥本相如故。 若言不入。 又云。 唯应度者见之。 答。 若有所入处。 即失诸法自性。 若言不入。 又成二见。 又或云。 小是大家之小。 大是小家之大。 或云。 芥子须弥各无自性。 此皆是以空纳空。 有何奇特。 故知未入宗镜。 情见难忘。 局大小于方隅。 立见闻于妙道。 致使一真潜隐。 万法不融。 今明正义者。 所谓入而不入。 即识须弥之本相。 不入而入。 解了诸法之自宗。 还原观云。 所言入者。 性相俱泯。 体同法界。 入无入相。 名为入也。 经偈云。 如来深境界。 其量等虚空。 一切众生入。 而实无所入。 华严经云。 悉入法界而无所入。 若别有一入处。 则入时失本相。 不得说种种诸法。 以当体自虚。 名入法界。 无别可入。 则不坏种种。 又经云。 虽诸法无一无异。 而说一异。 故知要由事相历然不入。 方得相资相遍耳。 若入则失缘。 则无诸缘各异义。 不入则坏性用。 不得力用交彻。 则无互遍相资义。 若具入不入。 则成俱存无碍义。 具此三缘。 方成缘起。 了此缘性。 则能变通。 遂乃方而能圆。 小而能大。 狭而能广。 短而能长。 无非我心神德自在。 则触目皆是须弥入芥。 举足住不思议解脱矣。 故古人云。 纳须弥于芥中。 掷大千于方外。 皆吾心常分也。 岂假于他术乎。 则是众生全力。 非待证圣方具。 所以诸佛于不二法中。 现妙神通。 菩萨向无性理内。 成大佛事。 故信心铭云。 极大同小。 不见边表。 极小同大。 忘绝境界。 傅大士颂云。 须弥芥子父。 芥子须弥爷。 山海坦然平。 敲氷来煮茶。 是以一法为宗。 千途竞入。 五岳峥嵘而不峻。 四溟浩淼而不深。 三毒四倒而非凡。 八解六通而非圣。 问。 如何是坦然平处。 答。 千寻沧海底。 万仞碧峯头。 日出当中夜。 华开值九秋。 问。 如上所说。 即心即佛之旨。 西天此土。 祖佛同诠。 理事分明。 如同眼见。 云何又说非心非佛。 答。 即心即佛。 是其表诠。 直表示其事。 令亲证自心。 了了见性。 若非心非佛。 是其遮诠。 即护过遮非。 去疑破执。 夺下情见依通。 意解妄认之者。 以心佛俱不可得故。 是以云非心非佛。 此乃拂下能心。 权立顿教泯绝无寄之门。 言语道断。 心行处灭。 故亦是一机入路。 若圆教。 即此情尽体露之法。 有遮有表。 非即非离。 体用相收。 理事无碍。 今时学者。 既无智眼。 又阙多闻。 偏重遮非之词。 不见圆常之理。 奴郎莫辩。 真伪何分。 如弃海存沤。 遗金拾砾。 掬泡作宝。 执石为珠。 所以经云。 譬如痴贼。 弃舍金宝。 担负瓦砾。 此之谓也。 今当纂集。 正为于兹。 且心之与佛。 皆世间之名。 是之与非。 乃分别之见。 空论妄想。 曷得真归。 所以祖师云。 若言是心是佛。 如牛有角。 若言非心非佛。 如兔无角。 并是对待强名边事。 若因名召体。 豁悟本心。 证自真知。 分明无惑者。 终不认名滞体。 起有得心。 去取全亡。 是非顿息。 亦不一向离之。 妄起绝言之见。 亦不一向即之而堕执指之讥。 如华严论云。 滞名即名立。 废说即言生。 并是背觉合尘。 舍己徇物。 若实亲省。 现证自宗。 尚无能证之智心。 及所证之妙理。 岂况更存能知能解有得有趣之妄想乎。 近代或有滥参禅门。 不得旨者。 相承不信即心即佛之言。 判为是教乘所说。 未得幽玄。 我自有宗门向上事在。 唯重非心非佛之说。 并是指鹿作马。 期悟遭迷。 执影是真。 以病为法。 只要门风紧峻。 问答尖新。 发狂慧而守痴禅。 迷方便而违宗旨。 立格量而据道理。 犹入假之金。 存规矩而定边隅。 如添水之乳。 一向于言语上取办。 意根下依通。 都为能所未亡。 名相不破。 若实见性。 心境自虚。 匿迹韬光。 潜行密用。 是以全不悟道。 唯逐妄轮回。 起法我见。 而轻忽上流。 恃错知解。 而摧残未学。 毁金口所说之正典。 拨圆因助道之修行。 斥二乘之菩提。 灭人天之善种。 但欲作探玄上士。 傚无碍无修。 不知返堕无知。 成空见外道。 唯观影。 迹莫究圆常。 积见不休。 徒自疲极。 如孔子迷津问渔父。 渔父曰。 人有畏影恶迹。 疾走不休。 绝力而死。 不知处阴以休影。 静处以息迹。 愚亦甚矣。 何不一心为道。 息诤除非。 自然过量超情。 还淳返朴。 若以道自养则不失。 以道济他则不诳。 以道治国则国泰。 以道修家则家安。 故不可顷剋忘道矣。 所以道德经云。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 忠信之薄日以衰薄。 而乱之首。 庄子云。 五色不乱。 孰为文彩。 五声不乱。 孰为律吕。 白玉无瑕。 孰为珪璋。 残朴以为器者。 工匠之罪。 毁道德而为仁义者。 圣人之罪。 君能焚符破玺。 贼盗自止。 割斗折衡而民不诤。 圣人生而贼盗起。 圣人死而贼盗止。 故知仁义礼智信。 而利天下者少。 害天下者多矣。 曷如开示如是不思议大威德广大法门。 普廕十方。 群生等润。 可谓深达妙旨。 冥合真归。 如香象渡河。 步步到底。 似养由驾箭。 一一穿杨。 尽为破的之文。 皆是穷源之说。 此是圆顿义。 非权宜门。 如水月顿呈。 更无来去。 犹明镜顿照。 岂有初终。 如首楞严疏钞云。 若闻此经。 即悟得。 微尘毛孔一切众生。 皆在我本觉中。 推一切物皆无自性。 则除无明。 无明若除。 一时顿证。 则是顿得。 不从修得。 如观音入流亡所。 阿难自庆不历僧祇获法身等。 并是顿也。 宗镜录卷第二十五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7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