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二十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身受心法。 俱无自性。 了不可得。 即四念处。 观善不善法从心化生。 即四正勤。 心性灵通。 隐显自在。 即四神足。 信心坚固。 湛若虚空。 即五根五力。 觉心不起。 即七觉支。 直了心性。 邪正不干。 即八正道。 眼如乃至意如。 心境虚融。 即六神通。 所以舍利弗不达常寂三昧。 目连通不现前。 说法不当。 以未得法空神通故。 台教云。 观于一心欻有一切心。 观一切心倏无诸心。 心无有无。 通至实相。 即神通也。 义海云。 谓此尘无体。 不动尘处。 恒遍十方刹海。 无来去之相。 是神足通。 不起于本座。 遍游于十方。 又见尘法界无际。 而有理事教义。 一切菩萨皆同证入。 皆同修习此法。 更无别路。 是他心通。 见尘法界。 解行现前之时。 即知过去曾于佛所。 亲闻此法。 以观心不断。 是故今日得了。 是宿命通。 又见尘性空寂。 无相可得。 即不二见。 若见相即为二也。 由无相即无有二。 名天眼通。 经云。 不以二相见。 名真天眼。 又了尘无生。 无性空寂。 即执心不起。 是漏尽通。 经云。 断结空心我。 是则无有生。 又闻说尘法界差别之声。 即知一切声全是耳。 不复更闻也。 然此闻无缘。 无得。 于声。 悟一切法。 是常闻一切佛法。 为天耳通。 金刚三昧经云。 大力菩萨言。 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 佛言。 存三者。 存三解脱。 守一者。 守一心。 如入如来禅者。 理观心如。 入如是地。 即入实际。 华严经颂云。 佛子住于此。 念念入三昧。 一一三昧门。 阐明诸佛境。 禅经序云。 质微则势重。 质重则势微。 如地质重故。 势不如水。 水性重故。 力不如火。 火不如风。 风不如心。 心无形故。 力最无上。 神通变化。 八不思议。 心之力也。 又能所融通。 自他一体。 即四摄法。 不得身口意。 常随智慧行。 即十八不共法等。 毕至得果受记。 皆不离一心。 如海龙王经云。 心净无垢。 则为受诀。 乃至佛语龙王。 其心意识无所住立。 则为受决。 诸法如是。 以无因缘。 诸法本谛。 觉了诸法平等无异。 则成无上正真之道。 究竟求本。 无有受决。 及成佛道。 若授决者。 若受决已。 所以者何。 诸法无形。 本末悉断。 皆无有主。 一切诸法。 从因缘转。 乃至诸法无二。 用本一故。 诸法本一。 离若干故。 乃至无量无边教海行门。 皆是自心发现。 自心引出。 终无一法一行。 从外而成。 若起念外求。 随他胜境。 悉是魔事。 故经云。 作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故知心正事正。 心邪事邪。 若未达一心。 触途皆伪。 正行亦成邪行。 佛门变作魔门。 若入宗镜之中。 无往不利。 苦行亦成妙行。 邪宗即是正宗。 只如五热炙身。 外道一法。 若了之。 则胜热为无分别智焰之门。 若昧之。 则尼乾作大我见严炽之解。 是以法无邪正。 道在变通。 如西天尼乾子。 五热炙身。 生大邪见。 佛弟子谓之言曰。 善男子。 如世人驾牛车于路。 欲速有所至。 打牛即是。 打车。 即是。 尼乾闻之。 勃然作色。 佛弟子曰。 善男子。 牛喻于心。 车喻于身。 何得苦身而不修心。 不用炙身。 应当炙心。 华严经云。 复有十千紧那罗王。 于虚空中。 唱如是言。 善男子。 此婆罗门。 五热炙身时。 我等所住宫殿。 诸多罗树。 诸宝铃网。 诸宝缯带。 诸音乐树。 诸妙宝树。 及诸乐器。 自然而出佛声法声。 及不退转菩萨僧声。 愿求无上菩提之声。 云某方某国。 有某菩萨发菩提心。 某方某国。 有某菩萨修行苦行。 难舍能舍。 乃至清净一切智行。 某方某国。 有某菩萨往诣道场。 乃至某方某国。 有某如来。 作佛事已。 而般涅槃。 善男子。 假使有人。 以阎浮提一切草木。 粖为微尘。 此微尘数。 可知边际。 我宫殿中宝多罗树。 乃至乐器。 所说菩萨名如来名。 所发大愿。 所修行等。 无有能知其边际。 善男子。 我等以闻佛声法声菩萨僧声。 生大欢喜。 来诣其所。 时婆罗门。 即为我等如应说法。 令我及余无量众生。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是以于一心正观之中。 最为枢要。 少用心力。 成大菩提。 故华严私记云。 此经中总是法身作多种名字。 如人天十善五戒为身。 声闻四谛。 缘觉十二因缘。 菩萨六度。 佛种智为身。 身是聚义。 于法身中。 随行位。 功德聚处名身。 若有情身相。 皆是法身所起。 若无情国土。 尽从佛智所现。 终无纤毫于宗镜外。 别有异体。 而能建立。 故经云。 若一法是有非无。 摩诃衍不能胜出。 若更有一法。 则不得称独尊独胜。 为万有之所依矣。 所以随根不同。 见有多种。 遂于十波罗蜜。 五教不同。 一小乘教。 不成波罗蜜。 二始教。 要是菩萨种性人方有故。 又各有体性。 或说俱空。 三终教。 一一皆从真如性功德起。 四顿教。 一一皆不可说。 谓不施不悭。 乃至不智不愚等。 一切皆绝。 若十若六皆悉亡言。 五圆教。 一一圆融。 具德无尽。 又此十波罗蜜。 可以意得。 一念相应心舍。 则具十度。 舍而不取为施。 不为诸非所污。 即戒。 忍可非有为忍。 离身心相为进。 寂然不动为定。 决了无生为般若。 虽空不碍知相为方便。 希齐佛果是愿。 思择不动为力。 决断分明为智。 一念方寸。 十度顿圆。 故华严经中。 七地菩萨。 念念具足十波罗蜜。 是以十度若圆。 八万四千法门。 一时齐应。 凡曰祖教。 或浅或深。 但即之于心。 理无不尽。 若心外行事。 则取相轮回。 任历三祇。 终成妄想。 是以儒童曰。 昔我于无数劫。 国财身命施人无数。 以妄想心施。 非为施也。 今日以无生心五华施佛。 始名施耳。 故华严经颂云。 设于无数劫。 财宝施于佛。 不知佛实相。 此亦不名施。 又云。 于一切善根。 生自善根想。 乃至于一切行。 生自行想。 夫一切差别事相。 纵横境界。 若于相上观察。 则行布难明。 若于体内消融。 悉皆平等。 故先德云。 万事驱归体处平。 是非自向心中溷。 所以傅大士颂云。 还原去。 心性不沉浮。 安住王三昧。 万行悉圆收。 问。 万行唯心。 则因心起行。 夫道场法。 则全在事相而修。 云何总摄千途。 咸归一道。 答。 我此宗门一乘之妙。 唯以一念心。 照真达俗。 成无上觉。 名为道场。 何者。 照真则理无不统。 达俗则事无不圆。 所以维摩经云。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 成就一切智故。 什法师释云。 二乘法。 以三十四心成道。 大乘一念则礭然大悟。 具一切智也。 肇法师解云。 一切智者。 智之极也。 明若晨曦。 众冥俱照。 澄若静渊。 群像并鉴。 无知而无所不知者。 其唯一切智乎。 何则。 夫有心则有封。 有封则有疆。 封疆既形。 则其智有涯。 其智有涯。 则所照不普。 至人无心。 无心则无封。 无封则无疆。 封疆既无。 则其智无涯。 其智无涯。 则所照无际。 故以一念一时。 必知一切法也。 又道场者。 实相理遍为场。 万行通证为道。 则道无不至。 场无不在。 若能怀道场于胸中。 遗万累于身外者。 虽复形处愦闹。 迹与事隣。 乘动所游。 无非道场也。 所以禅要经云。 弃诸盖菩萨白佛言。 世尊。 曾闻如来而坐道场。 道在何处。 为近为远。 而可见不。 佛言。 善男子。 法身遍满。 无非佛土。 十方世界。 五阴精舍。 性空自离。 即是道场。 云何问言为近远耶。 善男子。 若能悟解。 道在身心。 如是之人。 则名为见。 诸法无行经云。 文殊师利言。 世尊。 一切众生皆是道场。 是不动相。 文殊师利。 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 道场者。 有何义。 文殊师利。 一切法寂灭相。 无相。 无生相。 无所有相。 不可取相。 是名道场义。 世尊。 一切众生。 不入此道场耶。 佛言。 如是如是。 是故世尊。 一切众生皆是道场。 名不动相。 华严经颂云。 如是一切人中主。 随其所有诸境界。 于一念中皆了悟。 而亦不舍菩提行。 又经云。 一刹那心。 觉一切法。 究竟无余。 是妙菩提。 今亦不碍事相道场。 以即法恒真。 相在无相。 理外无事。 无相在相。 又无相在相。 则隐显同时。 相在无相。 则空有一际。 悲华经云。 虽修净土。 其心平等。 犹如虚空。 虽行道场。 解了三界。 无有异相。 斯则行事而不失理。 照理而不废事。 事理无碍。 其道在中。 是以观和尚。 于一心门立十净土。 成十种如来。 坐十种道场。 说十种法门。 一金刚如来。 在于金刚道场。 能说金刚法门。 以自心智。 见我心性。 此心从本来。 永无诸相。 犹如虚空。 湛然不动。 明见之心。 名金刚如来。 所说金刚法门者。 如经偈云。 菩萨智慧心。 清净如虚空。 无性无依处。 一切不可得。 所云十净土者。 如经云。 十方国土。 皆如虚空。 二解脱如来。 在于无着道场。 能说无着法门。 有为无为。 一切诸法相。 皆从心出。 无不心也。 能出自心。 尚无体相。 云何依心所出诸法。 有实体也。 即体与相。 一味无别。 有何所着。 是名解脱如来。 所说无着法门。 如论云。 以一切法。 皆从心起。 一切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三般若如来。 在于无住道场。 能说无住法门。 经云。 入三世间中。 自身所住处。 随求之处。 永无自性。 故不得住相。 是故当知。 一切诸相。 一无住之法。 随缘之时。 相即相融。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能解无住之心。 名般若如来。 恒说无住法门。 四摩诃衍如来。 于无碍道场。 说无碍法门。 譬如虚空不动。 出生诸色。 虽出诸色。 不虚空外。 唯空所作色。 色空无碍。 融无二相。 修心亦然。 理事无碍。 理者心也。 事者身也。 从本已来。 色心无二。 如是身心无碍。 名为摩诃衍如来。 说无碍法门。 五菩提如来。 在于无相道场。 能说无相法门。 经云。 四大无主。 身亦无我。 此离能所之相。 名为佛身。 如是观心不绝者。 观心行处。 圆备实相。 名菩提如来。 一切众生。 即菩提相故。 六实际如来。 在于无际道场。 能说实际法门。 所谓以自眼见小物时。 其物相入于眼内。 其物至微。 以无内故。 则含无外法界大相。 以此知一刹那心。 见物相时。 即后念心中。 无有物相。 前心后念皆自心故。 明知不动尘量。 遍至法界。 则自心实际。 遍一切处。 经云。 有所兴业而有所作。 即为魔事。 六根无所进。 不行诸法。 名平等精进。 七真如如来。 在于常住道场。 能说常住法门。 观心周游于尘刹中。 湛然凝寂。 此凝寂心。 称至于缘。 不失本体。 以是故尽未来际。 值缘恒不动。 故名常住法也。 如经云。 有为无为一切诸法。 有佛无佛。 性相常住。 无有变异。 八法界如来。 在于法界道场。 能说法界法门。 法者。 实相心。 界者。 依此心所出诸刹。 譬如大海所生诸物。 皆无不海。 一切诸法。 皆从实相心所生。 皆无不心。 是故当知。 眼中所见色。 耳中所闻声。 皆真法也。 以一切法唯一法故。 如经云。 一切法唯一相故。 九法性如来。 在于法性道场。 说法性法门。 不分凡圣善恶之法。 名为性。 是不分法法界同中。 重重无尽。 一中解无量。 法性无尽故。 所以得知皆无尽者。 法界中入一一缘觅时。 尽未来际无所得故。 十。 涅槃如来。 在于寂灭道场。 能说寂灭法门。 一切法皆是涅槃。 能得此意人者。 于动作处。 见寂灭法。 不离生死。 常得涅槃。 不舍无常之身。 恒得常身。 经云。 众生如。 一切法如。 如无有生。 如无有灭。 以此义故。 举足下足不离道场。 于念念中常作佛事。 故知通达一念。 法法周圆。 谛了一心。 门门具足。 则无边佛事。 不出一尘矣。 又智身。 遍坐法性道场。 法身。 非坐而坐道场。 法门身。 安坐万行道场。 幻化身。 安坐水月道场。 智身者。 即法。 性是所证。 以能证智安处理故。 证理之处。 是得道之场。 法身者。 法身既无能所。 故曰非坐。 非坐之坐。 湛然安住。 名坐道场。 法门身者。 如云布施是道场。 不望报故等。 以万行为得道之处。 即是道场。 幻化身者。 涅槃经云。 吾今此身。 是幻化身。 则所得道处。 如水中月。 故昔人云。 修习空华万行。 安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像天魔。 证成梦中佛果。 意云若因若果。 皆从缘生。 如梦幻故。 是以若实若幻。 皆是一心。 以实是心之性。 幻是心之相。 以因了相虚。 见自心性时。 是得道之处。 故云道场。 如是解者。 举下之间无非道场矣。 则念念皆成无尽法门。 念念悉证法华三昧。 如台教所明。 法华三昧者。 即是四一。 理一教一。 行一人一。 观一心三谛。 理一。 一心三观。 行一。 作观者。 人一。 能诠观境。 教一。 又法身。 理一。 般若。 教一。 解脱。 行一。 和合三法成假名。 人一。 即观行如来。 约六即。 位位四一。 于一念中。 念念四一。 一色一香。 无非四一。 作如此观行。 何法不是法华三昧也。 何者。 以教理是心之所诠。 人行是心之所作。 以俱不出一心故。 云尘尘念念。 皆是法华三昧。 问。 既称一心一身。 云何立种种身相。 种种法门。 答。 斯乃万化之原。 一真之本。 随缘应用。 犹如意珠。 对物现形。 若大圆镜。 是以能包万像。 是大法藏。 出生无尽。 是无尽藏。 妙慧无穷。 是大智藏。 法法恒如。 是如来藏。 本性无形。 是净法身。 体合真空。 是虚空身。 相好虚玄。 是妙色身。 妙辩无穷。 是智慧身。 隐显无碍。 是应化身。 万行庄严。 是功德身。 念念无滞。 是入解脱法门。 心心寥廓。 是入空寂法门。 六根自在。 是入无碍法门。 一念不生。 是入无相法门。 又此中旨趣。 若相资。 则唯广唯大。 演之无际。 若相摄则唯微唯细。 究之无踪。 斯乃离有无而不坏有无。 标一异而非一异。 则四边之火莫能烧。 百非之垢焉能染。 但随缘显现。 如空谷响。 故大涅槃经云。 譬如一人。 多有所能。 若其走时。 则名走者。 若收刈者复名刈者。 若作饮食。 名作食者。 若治材木。 则名工匠。 锻金银时。 言金银师。 如是一人。 有多名字。 法亦如是。 其实是一。 而有多名。 故知约用分多。 体恒冥一。 庐山远大师云。 唯一知性。 随用分多。 非全心外。 别有诸数。 譬如一金作种种器。 非是金外别有器体。 随用别分受想行等。 各守自相。 得言有数。 如金与器。 非无差别。 金器虽别。 时无前后。 心法如是。 若言定一。 金时。 应当无其诸器。 若言定别。 器应非一金。 心法一异。 准此可知矣。 是以若但指金则失器。 坏于世谛。 若但指器则失金。 隐于真谛。 所以性净随染。 举体成俗。 即生灭门。 染性常净。 本来真净。 即真如门。 斯则即净之染。 不碍真而恒俗。 即染之净。 不破俗而恒真。 是故不碍一心。 双存二谛。 乃至无量身云。 无量法门。 随义虽分。 一心不动。 是以众圣所归。 无非法也。 法即心也。 是以法能成佛。 大报恩经云。 佛以法为师。 般若经云。 我初成道。 观谁可敬。 可赞。 无过于法。 法能成立一切凡圣故。 台教云。 若观如来藏心地法门。 即是观如来。 眼耳鼻舌身意。 豁然真发。 得见佛性。 三智现前。 三身具足。 故知舒为万法。 卷即一心。 一中无量。 无量中一。 如华严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德首菩萨言。 佛子。 如来所悟。 唯是一法。 云何乃说无量诸法。 现无量刹。 化无量众。 演无量音。 示无量身。 知无量心。 现无量神通。 普能震动无量世界。 示现无量殊胜庄严。 显示无边种种境界。 而法性中。 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时德首菩萨。 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 甚深难可了。 智者能知此。 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 众生各别住。 地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 能烧一切物。 火焰无分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 波涛千万异。 水无种种殊。 诸佛法如是。 亦如风性一。 能吹一切物。 风无一异念。 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 普雨一切地。 雨滴无差别。 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 能生种种芽。 非地有殊异。 诸佛法如是。 亦如无云曀。 普照于十方。 光明无异性。 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 世间靡不见。 非月往其处。 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 应现满三千。 其身无别异。 诸佛法如是。 故知此宗镜一心之旨。 名具足道。 是圆顿门。 就缘起则无边。 约真性则无二。 一多交彻。 存泯同时。 如法藏法师云。 明不二者。 若执尘与心为一。 遮言不一。 以心所现。 非无缘故。 若执尘为二。 遮言不二。 以离心外。 无别尘故。 一二无碍现前。 方入不二。 经颂云。 无二智慧中。 出人中师子。 不着一二法。 知无一二故。 又云。 若以尘唯心现。 则外尘都绝。 若以心全现尘。 则内心都泯。 泯者。 泯其礼外之见。 存者。 存其全理之事。 即泯恒存。 即存恒泯。 所以一心总含万有。 万有不异一心。 如起信论疏云。 所谓法者。 即众生心者。 出其法体。 谓如来藏心。 含和合二门。 以其在众生位故。 若在佛地。 即无和合义。 以始觉同本。 唯是真如。 即当所显义也。 今就随染众生位中故。 得具其二种门也。 次摄一切世出世法者。 辩法功能。 以其此心。 体相无碍。 染净同依。 随流返流。 唯转此心。 是故若随染成于不觉。 即摄世间法。 不变之本觉。 及返染始觉。 摄出世间法。 犹此约生灭门辩。 若约真如门者。 即鎔融含摄。 染净不殊。 故通摄也。 下文具显三。 依于此心。 显示大乘义者。 释其法名。 谓依此一心宗本法上。 显示大乘三大之义。 故名此心。 以为法也。 别中二。 先责总立难。 后开别释成。 前中责有二意。 一云心通染净。 大乘唯净。 如何此心能显之义。 又云。 心法是一。 大乘义广。 如何此心能示三义。 释意云。 大乘虽净。 相用必对染成。 故今生灭门中。 既具含染净。 故能显也。 以废染之时。 即无净用故。 此释初意也。 又心法虽一而有二门。 真如门中。 示大乘体。 生灭门中。 具示三大。 大乘之义。 莫过是三。 是故依此一心。 得显三大之义也。 又何故。 真如门中云即示。 生灭门中云能示者。 以真如是不起门。 与彼所显体大。 无有异相。 诠旨不别。 故云即示也。 以是不起故。 唯示于体也。 生灭是起动门。 染净既异。 诠旨又分。 能所不同。 故不云即也。 自体相用者。 体谓生灭门中本觉之义。 是生灭之自体。 生灭之因故。 在生灭门中。 亦辩体也。 翻染之净相。 及随染之业用。 并在此门中。 故具论耳。 是故下文释生灭门内。 是所显示三大之义。 意在于此。 何故真如门中。 直云体。 生灭门中。 乃云自体等者。 以所示三大义。 还在能示生灭门中。 显非别外。 故云自也。 问。 真如是不起门。 但示于体者。 生灭是起动门。 应唯示相用。 答。 真如是不起门。 不起不必由起。 由无有起故。 所以唯示体。 生灭是起动门。 起必赖不起。 起含不起。 故起中具三大。 又问。 真如生灭二。 门既齐相摄者。 何故真如门中。 唯示大乘体。 不显于相用。 生灭门中。 具显三耶。 答。 真如是泯相显实相。 不坏相而即泯故。 得摄于生灭。 已泯相而不存。 故。 但示于体也。 生灭是揽理成事门。 不坏理而成事故。 得摄于真如。 以成事而理不失故。 具示于三大。 体大者。 真性深广。 凡圣染净。 皆以为依。 故受大名。 随流加染而不增。 返流除染而不减。 又返流加净而不增。 随流阙净而不减。 良以染净之所不亏。 始终之所不易。 故云平等不增减也。 相大者。 二种如来藏不空之义。 谓不异体之相。 故云性德。 如水八德。 不异于水。 用大者。 谓随染等幻。 自然大用。 报化二身。 麁细之用。 令诸众生始成世善。 终成出世善故也。 下文显之。 何故唯言善。 不云不善者。 以不善法违真故。 是所治故。 非其用也。 若尔。 诸不善法。 应离于真。 释云。 亦不离真。 以违真故。 非其用也。 钞喻显云。 一心如水。 真如如湿。 生灭如波。 是水湿相。 即示水体。 是真如门。 是水波相。 能示水之自体相用。 湿为自体。 八功德相为相。 鉴像润物为用。 是生灭门。 真如门是体。 不说相用。 生灭门是相用。 故具说三大自体相用。 又是知生灭是真如家相。 真如是生灭家体。 体相虽异。 而不相离也。 其犹波水离异。 岂得水在波外耶。 岂得水不与波为自体耶。 所以疏云。 起含不起者。 且真如不起之门。 举体成于起动生灭之相。 今起中含不起。 犹水起成波。 波含于水。 于生灭门。 由有起故。 示相用二大。 由含不起故。 示于体大也。 故能具示之。 又云。 真如门唯示体者。 无相用可示故。 生灭门具示三者。 事理具足故。 又云。 如金庄严具者。 真如随缘成生灭。 生灭无体即真如。 犹真金随工匠之缘。 成诸器物。 器物无体。 即是真金。 应立量云。 真如生灭二门。 是有法。 互相摄故是宗。 因云不相离故。 同喻如金庄严具。 又云。 真不待立。 俗不待遣者。 一约真故无所遣。 以俗即真故。 二约真故不待立。 即俗之真本现故。 三约俗无所乖。 真即俗故。 四约俗不待立。 即真之差别故。 由是义故。 不坏生灭门。 说真如门。 不坏真如门。 说生灭门。 良以二门唯一心故。 是以真俗双融。 无障碍也。 释摩诃衍论云。 依本论略具三门。 一者。 本法所依决定门。 二者。 根本摄末分际门。 三者。 建立二种摩诃衍门。 论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者。 即本法所依决定门。 论云。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法。 出世间法者。 即是根本摄末分际门。 论云。 一法界心。 总摄一切生灭门法。 是故名为摄世间。 总摄一切真如门法。 是故名摄出世间。 论云。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者。 即是建立二种摩诃衍门。 一者心真如门。 二者心生灭门。 一者一体摩诃衍。 二者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 作一法界。 心真如门。 即显示一体摩诃衍法。 作一法界。 心生灭门。 能示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法。 乃至依真如门。 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唯立体名。 依生灭门。 所趣入之摩诃衍法。 立自名。 以真如门中无他相故。 生灭门中有他相故。 他谓一切不善品法。 自谓一切清净品法。 若所对治他无。 能对治自无故。 唯言体。 不说自焉。 若所对治他有。 能对治自有故。 名言自不说体焉。 又二种本法。 各有十名。 名通义别。 一者名为广大神王。 此中有二。 一者鸠那耶神王。 二者遮毗佉罗神王。 第一神王。 住金刚山。 一向出生吉祥神众。 第二神王。 住大海中。 遍通出生一切种种吉祥神众。 过患神众。 二种本法广大神王亦复如是。 一体本法。 一向出生真如净法。 三自本法。 自体自相自用。 遍通。 出生一切种种清白品法。 染污品法。 故自体契经中作如是说。 文殊师利前白佛言。 世尊。 甚深极妙二种大乘。 不觉同异。 极疑众心。 如宜世尊。 为众更说。 佛造作相。 而告文殊言。 善男子。 如是二法。 譬如金刚神王。 及主海神王。 其相各差别。 谓如金刚神王。 住金刚山。 见诸境界。 唯现金光。 不现余光。 真如一心金刚神王。 亦复如是。 唯有净法。 无有余法故。 又如金刚王。 唯出清净眷属。 当不出生杂乱眷属。 真如一心。 亦复如是。 唯出生无垢清净法故。 复次譬如主海神王。 住大海中。 出生种种麁恶眷属。 种种善妙眷属。 生灭一心主海神王。 亦复如是。 出生一切染净法故。 二者名为大虚空王。 此中有二。 一者空自在空王。 二者色自在空王。 第一空王。 以空容受而为自在。 第二空王。 以色容受而为自在。 二种本法。 亦复如是。 一体空王。 以无住处而为自在。 三自空王。 以有住处而为自在。 故金刚三昧契经中作如是说。 心如法理。 自体空无。 如彼空王。 本无住处。 一地契经中作如是说。 一心法体。 于诸障碍。 无有障碍。 令住诸法。 譬如空王。 于一切色得自在故。 容受大种故。 三者名出生龙王。 此中有二。 一者出生光明龙王。 二者出生风水龙王。 第一龙王。 以净光明而为依止。 第二龙王。 以风水德而为依止。 二种本法出生龙王。 亦复如是。 一体本法。 以纯净法而为其体。 三自本法。 以染净法而为其德。 故顺理契经作如是说。 一心本法。 纯一无杂。 譬如光明龙王。 以净光明而为宫殿。 以净光明而为身相。 以净光明而为徒众。 无始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大海中。 有大龙王。 名曰出生风水。 从其头顶。 出生澄水。 从其尾末。 出生漂岚。 由是龙故。 大海水常恒相续无有断绝。 一心龙王。 亦复如是。 能生一切差别平等种种诸法。 常恒相续无有断绝。 四者名为如意珠藏。 此中有二。 一者金王如意。 二者满主如意。 第一如意。 唯出金刚。 第二如意。 具足出生善不善物。 二种本法。 亦复如是。 一。 体如意。 唯生净法。 三自如意。 通生染净故。 如如契经中作如是说。 佛告金刚藏言。 佛子。 譬如金翅鸟王命终。 然后其心入海。 为如意珠。 能生金沙。 利益龙王。 一心本法。 亦复如是。 能生真理。 利益圆满者。 本性智契经中作如是说。 譬如遮多梨鬼为报恩故。 于万劫为如意珠。 利益海生。 一心如意。 亦复如是。 能生长生死及涅槃法故。 五者名为方等。 此中有二。 一者白毫方等。 二者乱色方等。 第一方等中。 唯现前天像。 第二方等中。 通现五趣。 如是二毫。 众生身分显了分明。 譬如明镜。 二种本法。 亦复如是。 故摄无量契经中作如是说。 清净法界。 如白必萨伊尼罗。 无尽法界。 如乱必萨伊尼罗故。 六者名为如来藏。 此中有二。 一者远转远缚如来藏。 二者与行与相如来藏。 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 佛子。 如来藏者。 唯有觉者。 唯有如如。 离流转因。 离虑知缚。 一一白白。 是故名为如来之藏。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来藏者。 为善不善因。 受苦乐。 与因俱。 若生若灭。 犹如技儿故。 七者名为一法界。 此中有二。 一者纯白一法界。 二者无尽一法界。 第一法界。 如空劫时。 第二法界。 如住劫时。 真如法界契经中作如是说。 空种无碍。 如空长时。 遍种无碍。 如有长时故。 八者名为摩诃衍义。 一者一体摩诃衍。 二者自体自相自用摩诃衍。 广如前说。 九者名为中实。 此中有二。 一者等住中实。 二者别住中实。 第一中实。 如独明珠。 第二中实。 如顺明珠。 中实契经中作如是说。 离边真心。 若真如依。 如异同珠。 若生灭依。 如同异珠故。 十者名为一心。 此中有二。 一者是一。 是一一心。 二者是一切。 是一一心。 第一一心。 随所作立名。 第二一心。 随能作立名。 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本地修多罗作如是唱。 其心体性。 非大非小。 非法非非法。 非同非异。 非一非一切。 何因缘故。 今日自言。 真如一心。 因一故一。 生灭一心。 因多故一。 将非世尊无有前后相违过耶。 佛言。 善男子。 莫作是说。 所以者何。 心法非一。 因所作一故。 假名为一。 心法非一切。 因所作一切。 故假名一切。 而言一心。 不说一切心者。 随能作心立其名故。 乃至广说。 是名为十。 如是十名。 总诸佛一切法藏根本名字讫。 故知总立一心。 别含多义。 真如门内。 无自无他。 生灭门中。 有善有恶。 随缘开合虽异。 约性一理无差。 如上十门。 义味方足。 又开则无量无边之义为宗。 合即二门一心之法为要。 二门之内。 容万义而不乱。 无边之义。 同一心而溷融。 是以开合自在。 立破无碍。 开而不繁。 合而不狭。 立而无得。 破而无失。 是为马鸣之妙术。 起信之宗体也。 所谓开合立破。 而不繁不狭。 无得无失者。 良由即是心故。 设离斯旨。 无法施为。 若论正宗。 非多非一。 如天台涅槃疏云。 如是正业。 不可言三。 不可言一。 言一则失用。 言三则伤体。 即体而用。 即用而体。 问。 既不可言三。 云何说三。 亦不可言一。 云何说一。 答。 宗非数量。 非一非三。 说遍恒沙。 而三而一。 疏云。 昔为破邪。 说一为三。 三不乖一。 今为破别。 说三为一。 一不乖三。 如此三一乃是诸佛境界。 故云即体而用。 一不违三。 即用而体。 三不违一。 体用自在。 破立无碍矣。 宗镜录卷第二十七 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南海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6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