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二十九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既法轮遍一切处。 无有间断。 常恒说者。 云何更逐会结集。 说处不同。 如华严九会之文。 法华三周之说。 答。 广略不等。 皆为对机。 以一显多。 令入无尽。 如华严指归云。 谓于一刹那中。 则遍无尽之处。 顿说如此无边法海。 问云。 准此所说。 说华严会总无了时。 何容有此一部经教。 答。 为下劣众生。 于无尽说中。 略取此等结集流通。 故有此部。 令其见闻。 方便引入无际限中。 如观牖隙。 见无际虚空。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 视此一部。 见无边法海。 故知若提纲撮要。 一尘尚含法界。 一字即演无边。 岂况九会三周之说乎。 如是解者。 则一时一切时。 一说一切说。 又问。 若此多劫常恒说者。 何故如来有涅槃耶。 答。 说此经佛本不涅槃。 法界品中开栴檀塔。 见三世佛无涅槃者。 又以摄化仪之中。 涅槃亦是说法摄生。 与成道说法无差别故。 复次。 舍那佛常在华藏。 恒时说法。 元无涅槃。 常住故。 乃知出世涅槃。 皆是众生自见。 诸佛本不出世。 亦不涅槃故。 入宗镜中。 自然二见俱绝。 问。 法唯心说者。 云何教立五时。 听分四众。 答。 诸佛无有色声功德。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独存。 凡有见闻。 皆是众生自心影像。 则说唯心说。 听唯心听。 离心之外。 何处有法。 如思益经云。 梵天言。 何故说不听法者。 乃为听经。 文殊言。 眼耳鼻舌身意不漏。 是听法也。 所以者何。 于内六入。 不漏色声香味触法。 乃为听经。 乃至梵天问。 得忍菩萨。 汝等岂不听是经耶。 答。 如我等听。 以不听为听。 古德云。 如来演出八辩洪音。 闻者託起自心所现。 如依状貌。 变起毫端。 本质已无。 影像如在。 群贤结集。 自随见闻。 依所闻见。 结集自语。 良以。 离自心原。 无有外境。 离境亦无内心可得。 诸传法者。 非授与他。 但为胜缘。 令自得法。 自解未起。 无以悟他。 自解不从他来。 他解宁非自起。 是故结集及传授者。 皆得影像。 不得本质。 无有自心得他境故。 是知结集。 乃是自心所变之经。 至传授者。 传授自心所变之法。 得影非质。 思而可知。 若能常善分别自心所现。 能知一切外性非性。 此人知见。 可与佛同。 所说之法。 与佛无异。 悟入自觉圣智乐故。 宝性论偈云。 天妙法鼓声。 依自业而有。 诸佛说法者。 众生自业闻。 如妙声远离。 功用处身心。 令一切众生。 离怖得寂静。 佛声亦如是。 离功用身心。 令一切众生。 得证寂灭道。 又偈云。 譬如虚空中。 雨八功德水。 到咸等住处。 生种种异味。 如来慈悲云。 雨八圣道水。 到众生心处。 生种种解味。 释曰。 如天鼓声。 应诸天所知之量。 犹龙王雨。 随世间能感之缘。 证自法而不同。 成异味而有别。 法亦如是。 随见差殊。 于一乘而开出诸乘。 从一法而分成多法。 华严探玄记云。 缘起唯心门者。 此上一切差别教法。 无不皆是唯心所显。 是故俱以唯识为体。 然有二义。 一本影相对。 二说听全收。 初中通辩诸教。 总有四句。 一唯本无影。 如小乘教。 以无唯识义故。 达摩多罗等诸论师。 多立此义。 二亦本亦影。 如大乘始教。 众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等法。 由闻者善根增上缘力。 击佛利他种子为因。 于佛智上。 文义相生。 为本性相教。 由佛此教增上缘力。 击闻法者有流善根种子。 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为影像相教。 三十唯识论颂云。 展转增上力。 二识成决定。 护法论师等。 悉立此义。 三唯影无本。 如大乘终教。 离众生心。 佛果无有色身音声。 事相功德。 唯有如如及如如智。 大悲大愿。 为增上缘。 彼所化根熟众生。 心中显佛色声说法。 是故圣教。 唯是众生心中影像。 故经偈云。 一切诸如来。 无有说佛法。 随其所应化。 而为演说法。 又偈云。 如来法身不思议。 无色无相无伦匹。 示现色像为众生。 十方受化靡不见。 如是非一。 龙军。 坚慧。 诸论师等。 并立此义。 四非本非影。 如顿教中。 非直心外无佛色等。 众生心内所显之佛。 亦当相空。 以唯是识。 无别影故。 色等性离。 无所有故。 一切无言。 无言亦无故。 是故圣教。 即是无教之教。 如经颂云。 如来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又密严经。 明佛常在法界。 无出世等。 龙树等宗。 多立此义。 此有四说。 总为一教。 圆融无碍。 皆不相妨。 以各圣教从浅至深。 摄众生故。 思之可见。 第二说听全收者。 亦四句。 一离佛心外无所化众生。 况所说教。 是故唯是佛心所显。 此义云何。 谓诸众生无别自体。 揽如来藏以成众生。 然此如来藏。 即是智证为自体。 是故众生举体。 总在佛智心中。 经颂云。 诸佛悉了知。 一切从心转。 又云。 如来菩提身中。 悉见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成等正觉。 乃至见一切众生皆已寂灭。 亦复如是。 皆悉一性。 以无性故。 又颂云。 三世一切劫。 佛刹及诸法。 诸根心心法。 一切虚妄法。 于一佛身中。 此法皆悉显。 是故离佛心智。 无一法可得。 二总在众生心中。 以离众生。 无别佛德故。 此义云何。 谓佛证于众生心中真如成佛。 亦以始觉同本觉故。 是故总在众生心中。 从体起用。 应化身时。 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 更无别佛。 三随一圣教全唯二心。 以前二说不相离故。 谓众生心内佛。 为佛心中众生说法。 佛心中众生。 听众生心中佛说法。 如是全收。 说听无碍。 是谓甚深唯识道理。 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 以两俱形夺不并显故。 双融二位无不泯故。 谓佛心中众生无听者故。 众生心中佛无说者故。 两俱双辩二相尽故。 经云。 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 无闻无得。 又经颂云。 众生所生不是生。 亦无流转生死中。 又经颂云。 如来不说法。 亦不度众生等。 是故此四于一圣教圆融无碍。 方为究竟。 华严演义问云。 生佛约体虽同。 相用自别。 岂得全同。 释云。 从体起用。 用不异体。 体既众生之体。 用岂离于众生。 故依体起用。 即是众生心中真如用大。 更无别佛。 若尔。 起信论中已有此义。 何以独明华严为别教耶。 释云。 起信虽明始觉本觉不二体相用三大攸同。 而是自心各各修证。 不言生佛二互全收。 是则用起信之文。 成华严之义。 又说听全收。 生佛相在者。 略举二喻。 一者。 如一明镜。 师弟同对说听。 以师取之。 即是师镜。 弟子取之。 是弟子镜。 镜喻一心。 师弟喻生佛。 是谓弟子镜中和尚。 为和尚镜中弟子说法。 和尚镜中弟子。 听弟子镜中和尚说法。 诸有知识。 请详斯喻。 此喻犹恐未晓。 又如水乳和同一处。 而互为能和所和。 且顺说听。 以能和为说。 所和为听。 且将水喻于佛。 乳喻众生。 应言乳中之水。 和水中之乳。 水中之乳。 受乳中之水。 虽同一味。 能所宛然。 虽能所宛然。 而互相在。 相遍相摄。 思以准之。 又众生心中佛者。 此明众生称性普周。 而佛不坏相在众生心内。 言为佛心中众生说法者。 此明佛心称性普周。 而众生不坏相在佛心内也。 更无别理。 但说听之异耳。 是知一切众生语言。 皆法轮正体。 若离众生言说。 即佛无所说。 先德云。 若离方言。 佛则无说。 圣人无心。 以万物心为心。 圣人无身。 亦以万物身为身。 即知圣人无言。 亦以万物言为言矣。 华严论云。 一切凡圣境界庄严果报。 以为教体。 此乃见境发心。 不待说故。 见恶厌之。 见善乐之。 总能起善故。 又一切法无非佛事故。 又以一切法自性清净以为教体。 以观察力心契自相应故。 不待说故。 又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以为教体。 见敬发心。 不待语故。 肇论云。 为莫之大。 故乃反于小成。 施莫之广。 故乃归于无名。 何谓小成。 通百千恒沙之法门。 在毛头之心地。 何谓无名。 形教遍于三千。 无名相之可得。 故须宗说双通。 方成师匠。 所以经偈云。 宗通自修行。 说通示未悟。 真觉大师云。 宗亦通。 说亦通。 定慧圆明不滞空。 宗通是定。 说通是慧。 则宗说兼畅定慧双明。 二义相成。 阙一不可。 如法华经云。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又昔人颂云。 说通宗不通。 如日被云朦。 宗通说亦通。 如日处虚空。 故知。 若先了宗。 说则无过。 故法华序品偈云。 又见诸菩萨。 知法寂灭相。 各于其国土。 说法求佛道。 又凡有诠表形于言教者。 皆是明心。 不诠余法。 或言广大自在。 此约德相以明心。 或言寂灭无为。 此约离过以明心。 乃至或说事。 是心之事。 或说理。 是心之理。 故云千经万论。 皆是言心。 岂止宗镜耶。 如法华经云。 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凡言大者。 莫越于心。 于五大之中虚空最大。 尚为心之所含。 故首楞严经云。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又云。 寂照含虚空。 此大非对数量称大。 又非形待称大。 故云一大事。 又此一非一。 如法句经颂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一亦不为一。 为欲破诸数。 是知诸佛出世。 祖师西来。 皆明斯旨。 非为别事矣。 起信钞云。 一心该于万有。 万有不出一心者。 此但意在出体。 不在收于万法。 恐存物外之见。 故总该之。 然诸教中。 皆说万法一心。 而浅深有异。 今约五教。 略而辩之。 一愚人法声闻教。 假说一心。 谓世出世间染净等法。 皆由心造业之所感故。 若推徵。 则一心之义不成。 以立前境。 故云假说。 二大乘权教。 明异熟赖耶以为一心。 三界万法唯识变故。 三终教。 说如来藏以为一心。 识境诸法皆如梦故。 四顿教。 泯绝染净以说一心。 为破诸数假名故。 五圆教。 总该万有以为一心。 事理本末无别异故。 如上所说。 前浅后深。 浅不至深。 深必该浅。 所以宗镜虽备引五教一心证明。 唯指归圆教一心。 总摄前故。 又如钞云。 一心为如来所说法之根本者。 盖缘如来依此一心而成就故。 是则信解行证。 皆依此心。 从微至着。 未甞离此。 若离于心得成佛者。 无有是处。 离此有说者。 皆外道教也。 所以起信论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 显示摩诃衍义。 疏释云。 辩法功能。 以其此心体相无碍。 染净同依。 随流返流。 唯转此心。 是故惹随染成于不觉。 则摄世间法。 若不变之本觉。 及返流之始觉。 则摄出世间法。 此犹约生灭门中辩。 若约真如门者。 则鎔融含摄。 染净不殊。 如上所指。 尽理无过。 然一切染净之法。 法无自立。 唯心所转。 是知因心成法。 法岂非心。 所依既全是心。 能依何得有异。 以能依从所依起故。 如波从水起。 器自金成。 本末皆同。 体用无际。 法苑义林云。 遍详诸教。 所说一切唯识。 不过五种。 一境唯识。 阿毗达磨经颂云。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等事心异故。 许义非真实。 如是等文。 但说唯识所观境者。 皆境唯识。 二教唯识。 由自心执着等颂。 皆教唯识。 三理唯识。 三十颂云。 是诸识转变。 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 故一切唯识。 如是成立唯识道理。 皆理唯识。 四行唯识。 菩萨于定位等颂。 四种寻思如实等。 皆行唯识。 五果唯识。 佛地经言。 大圆镜智。 诸处境识皆于中现。 又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云。 如来无垢识。 是净无漏界。 解脱一切障。 圆镜智相应。 如是诸说。 唯识得果。 皆果唯识。 此中所说境教理行果等。 五种唯识。 总摄一切唯识皆尽。 然诸教中就义随机。 于境唯识种种异说。 或依所执以辩唯识。 楞伽经颂云。 由自心执着。 心似外境现。 以彼境非有。 是故说唯心。 但依执心虚妄现故。 或依有漏以明唯识。 华严经云。 三界唯心。 就于世间说唯识故。 或依所执及随有为。 以辩唯识。 三十颂云。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依识自体起。 或依有情以辩唯识。 无垢称经云。 心清净故。 有情清净。 心杂染故。 有情杂染。 或依一切无有诸法。 以辩唯识。 解深密经云。 诸识所缘。 唯识所现。 或随指事以辩唯识。 阿毗达磨论。 引契经颂云。 鬼傍生人天。 各随其所应。 随指一事辩唯识故。 如是等说无量教门。 类摄诸教理义尽者。 唯第五教。 总说一切为唯识故。 乃至辩名离合会释者。 离者别也。 合者同也。 诸经论各各别说诸观等名。 今合解云。 但是唯识之差别义。 非体异也。 一名有三十二类。 华严等经中遮境唯识。 名为唯心。 辩中边论。 遮边执路。 名为中道。 般若经中明简择性。 名为般若。 法华经中明究竟运载。 名曰一乘。 此之四名。 通能所观。 若约真俗境观者。 正智唯真。 加行后得。 并通真俗。 若言证者。 后得唯俗。 胜鬘经中。 遮余虚妄。 名一实谛。 显法根本。 亦名一依。 由空而证。 又是空性。 亦名为空。 彰异出缠。 显摄佛德。 佛从中出。 名如来藏。 明体不染贞实法性。 名自性清净心。 功德自体。 亦名法身。 能出四乘。 能入二乘。 亦名一乘。 与法华一乘别。 无垢称经。 遮理有差别。 名不二法门。 大慧经中。 表无起尽。 亦名不生不灭。 涅槃经中。 彰法身因。 多名佛性。 离缚解脱。 亦名涅槃。 楞伽经中。 表离言说。 名不思议。 瑜伽等中。 显不可施设。 名非安立。 摄大乘等。 显此遍常等。 名圆成实。 对法论等。 明非妄倒。 名曰真如。 此之十五类名。 唯所观理。 唯真智境。 恐文繁广。 略举尔所。 非更无也。 谓诸法界。 法性。 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 平等性。 离生性。 法定。 法住。 法位。 真际。 虚空界。 无我。 胜义不思议界等。 乃至瑜伽论中。 施设非施设浅深异故。 名为安立非安立谛。 即胜鬘经有作四圣谛。 无作四圣谛。 涅槃经中。 亦名胜义世俗二谛。 乃至解深密等。 显一切法有无事理种类差别。 名为三性。 显三俱无遍计所执。 亦名三无性。 又瑜伽等中。 明离系之方便。 亦名三解脱门。 表印深理。 名三无生忍。 大智度论。 显示差别。 名四悉檀。 诸论以后观细。 亦名四如实智。 仁王经中位别印可。 亦名五忍。 如是一切。 虽异名说。 皆是此中唯识境智差别名也。 又或说因果体。 俱一识作用。 成多。 一类菩萨义。 或因果俱说二。 决择分中有心地说。 谓本识及转识。 或唯因说三。 辩中边论颂云。 识生变似义。 有情我及了。 或因果俱说三。 三十唯识论云。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多异熟性。 故偏说之。 阿陀那名。 理通果。 或唯果说。 四佛地经等。 说四智品。 或因果俱说(此处阙第五义。 诸本皆无)六随顺小乘经中说六识。 或因果俱说七。 诸教说七心界。 或因果俱说八。 谓八识。 或因果合说九。 楞伽经第九颂云。 八九种种识。 如水中诸波。 此依无相论同性经中。 彼取真如为第九识。 真一俗八二合说故。 今取净位第八本识。 以为第九。 染净本识各别论故。 所依本故。 第九复名阿末罗识故。 第八染净别说。 以为九也。 如是所说。 诸识差别。 一往而论。 依成唯识论云。 八识自性。 不可言定异。 因果性故。 无定性故。 如水波故。 亦非定一。 行相所依缘。 相应异故。 起灭异故。 熏习异故。 楞伽经颂云。 心意识八种。 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 相所相无故。 如是一切识类差别。 名为唯识。 此幻性识。 若加行观。 唯共非自。 若后得观。 自相观。 一一依他。 各各证故。 如上所引。 是知诸佛所证。 菩萨所修。 若教若理。 若因若果。 若行若位。 乃至世间出世间。 一切万法。 无有纤毫一法不是心者。 宗镜大旨。 见闻信向之者。 如宝印所印。 明镜所照。 可永绝纤疑矣。 但一切毛道异生。 或居不定聚者。 习性易染。 犹如白丝。 如孟子云。 人性犹湍水。 决东则东。 决西则西。 犹如尺蠖。 食黄而身黄。 食苍而身苍。 且八识藏中。 十法界种子具有。 随所闻法。 即发起现行。 若闻宗镜之文。 即熏起佛乘种子。 然须染神入心。 穷源见性。 不俟耳入口出。 但记浮言。 如荀卿子云。 君子之学。 入乎神。 着乎心。 布乎四支。 动静皆可为法。 小人之学。 入乎耳。 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 何足美七尺之躯者也。 问。 十方诸佛无尽教海。 广大无边。 云何于十帙之中。 而言搜尽。 答。 若历事广分。 言过无穷之教海。 若撮其妙旨。 理尽百卷之要文。 一言已达其原。 况乎十帙。 以无量经教。 皆是一心。 所以法华经云。 种种言词。 演说一法。 如傅大士行路难云。 君不见。 心相微细最奇精。 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 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 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 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觉此真常觉。 方便鹿苑制尊经。 又云。 能知此心无隔碍。 生死虚妄不能羁。 而此一心皆悉具。 八万四千诸律仪。 思益经云。 譬如大火。 一切诸焰皆是烧相。 如是诸善男子。 所说法。 皆入法性。 故知一切凡圣所有言说。 皆入宗镜之中。 终无异法。 所以经偈云。 麁言及细语。 皆归第一义。 乃至前后横竪之说。 广略之文。 一一皆为引入第一义中。 若实入其中。 则佛法皆平现。 不用记一字。 念尽一切经。 不用解一法。 会尽无边义。 不用说一句。 常转正法轮。 不用举一步。 遍参法界友。 何者。 若记得。 是想边际。 若解得。 落意根中。 若说得。 是辩才门。 若参得。 堕外学地。 并不于自己事。 宗镜中不收。 如手撮虚空。 徒劳心力。 所以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存之一一皆空。 亡之处处咸有。 故志公和尚云。 佛祖言。 外边事。 取着元来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勿踪。 生死魔来任相试。 先德云。 第一不得于一机一教边。 守文作解。 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我宗门中不论此事。 但知自心即休。 不更用思前虑后。 又偈云。 千般比不得。 万种况不成。 智者不能知。 上贤亦不识。 问。 既谈无言之道。 绝相之真。 云何遍引言诠。 广明行相。 答。 非言何以知乎无言。 非相何能显乎无相。 华严经偈云。 了法不在言。 善入无言际。 而能示言说。 如响遍世间。 净名经云。 夫说法者。 无说无示。 不言不说。 故云当如法说。 又云。 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法华经偈云。 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为五比丘说。 又偈云。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斯皆以无言显言。 言显无言也。 又华严经颂云。 佛以法为身。 清净如虚空。 所现众色像。 令入此法中。 又偈云。 色身非是佛。 音声亦复然。 亦不离色声。 见佛神通力。 金刚经云。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斯皆以相显无相也。 则无言不碍言。 无相不碍相。 故知无言即言。 曾无别体。 相即无相。 岂有异形。 故经偈云。 无中无有二。 无二亦复无。 三界一切空。 是则诸佛见。 且诸佛见中。 宁立有无同异见耶。 故先德云。 是以佛证离言。 流八音于听表。 演大藏于龙宫。 故知至趣非远。 功行得之则甚深。 言象非近。 虚怀体之而目击。 言绝之理而非绝。 繁兴玄籍而非兴。 故即言亡言也。 所以无言之言。 横分教海。 非有之有。 高立义天。 如唯识疏序钞释云。 疏云。 无言之言风警。 非有之有。 波腾。 此四句疏文。 前二句显佛本质教。 后二句显闻者影像教。 何者。 谓佛说之教。 离心无体。 名为无言。 从心现故。 名之为言。 此为能击发。 如似风警。 即佛于利他后得智上。 有三乘十二分教。 蔟然显现。 即与众生为增上缘。 欲令闻者识上有文义相生。 故云无言之言。 风警也。 非有之有。 波腾者。 即闻者识上文义相生。 因质起教故。 有似波腾。 离心无体。 名为非有。 从心现故。 名之为有。 又云。 悟之者。 得理亡言。 迷之者。 执文遗旨。 证之者。 言理一心。 是知若入宗镜。 无旨外之文可执。 无文外之旨可尊。 理事双消。 悟迷俱绝。 问。 从禅定而发慧。 因静虑以证真。 何不令息念澄神。 冥宗照体。 故云禅能洗根情之欲垢。 摧结使之高山。 灭觉观之勐风。 遮烦恼之毒箭。 曷乃广论总别。 说。 佛说心。 惑乱初机。 有违正典。 答。 夫禅有四种。 一作异计。 忻上厌下而修者。 是外道禅。 二信正因果。 亦以忻厌而修者。 是凡夫禅。 三了生空理。 证偏真之道而修者。 是小乘禅。 四达人法二空而修者。 是大乘禅。 若背教而唯成闇证。 只为己眼不明。 守默而但坐痴禅。 所以慧心弗朗。 徒兴邪行。 空滥真修。 入道之初。 教观须具。 执观门而弃教旨。 终成上慢之愚。 徇他说而背自心。 实招数宝之诮。 所以华严明成就无生之慧。 先赖多闻。 佛藏说速入涅槃之门。 皆因听法。 如佛藏经颂云。 百千哑羊僧。 无慧修静虑。 设经百千劫。 无一得涅槃。 聪敏智慧人。 能听法说法。 歛念须臾顷。 必速至涅槃。 此颂是自利入道也。 又经颂云。 假使顶戴尘沙劫。 身为床座遍三千。 若不传法利众生。 决定无能真报者。 斯颂乃利他报恩也。 华严明菩萨证无生慧光。 皆因善巧多闻。 又闻有助观起信之功。 能圆自行。 说有断疑成佛之力。 可以化他。 故华严经颂云。 譬如闇中宝。 无灯不可见。 佛法无人说。 虽智不能了。 是以说圆顿教。 印众生心。 开大施之门。 成无边之益。 若不以此示人。 虽有利他而不尽善。 所益既尠。 用力尤多。 若直指自心。 全提家宝。 如倾囊倒藏。 大施无遮。 彻果该因。 究竟常乐。 所以辅行记云。 若以权法化人。 法门虽开。 不名倾藏。 今于一心开利物门。 倾秘密藏。 示真实珠。 心既不穷。 藏亦无量。 藏既无量。 珠则无边。 含一切法。 故名为藏。 理体无缺。 譬之以珠。 是则开示众生本有觉藏。 非余外来。 维摩经云。 法施会者。 无前无后。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是名法施之会。 什法师云。 若一起慈心。 则十方同缘。 施中之最。 莫先于此。 故曰无前后也。 肇法师云。 夫以方会人。 不可一息期。 以财济物。 不可一时周。 是以会通无隅者。 弥纶而不漏。 法泽冥被者。 不易时而同覆。 故能即无疆为一会。 而道无不润。 虚心怀德。 而物自宾。 曷为存濡沫之小慧。 舍江海之大益。 置一时之法养。 而设前后之俗施乎。 夫财养养身。 法养养神。 养神之道。 存乎冥益。 何则。 群生流转。 以无穷。 为尘路。 冥冥。 相承莫能自返。 故大士建德。 不自为身。 一念之善。 皆为群生。 以为群生。 故行愿俱果。 行果。 则已功立。 愿果。 则群生益。 已功立。 则有济物之能。 群生益。 则有返流之分。 然则菩萨始建德于内。 群生以蒙益于外矣。 何必待哺养启导。 然后为益乎。 菩提者。 弘济之道也。 是以为菩提而起慈者。 一念一时。 所益无际矣。 则是承宗镜之光。 遍法界之照。 宁有遗余乎。 如首楞严疏钞云。 心灵万变者。 坐禅在定时。 魔境千差俱不识。 昔有禅师在山坐。 见一孝子。 擎一死尸来。 向禅师前着。 便哭云。 何故。 杀我阿母。 禅师知是魔。 思云。 此是魔境。 我将斧斫却可不得解脱。 便于柱上取斧。 遂斫一斧。 孝子走去。 后觉股上湿。 便看。 乃见血。 不期自斫。 斯乃正坐禅时。 心中起见。 遂感外魔。 来入。 行人心。 不知皆由自心。 或自歌舞等。 元是自心影像。 故知若了唯心。 诸境自灭。 何处心外别有境魔耶。 又昔有禅师坐。 时见一猪来在前。 禅师将是魔。 则缓擎把猪鼻拽。 唱叫。 把火来。 乃见和尚自把鼻唱叫。 明知由心变。 但修正定。 何有魔事。 如经云。 汝心不明。 认贼为子。 五十重魔境。 皆由妄心为贼子。 盗汝法界中法财智宝。 处三界往来。 贫穷孤露之苦。 问。 世间染法。 有贪瞋痴为所治。 出世净法。 有戒定慧为能治。 则真俗互显。 能所对治。 行相分明。 理事具足。 云何但说一心之旨。 能祛万法乎。 答。 古德云。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无住。 无住心体。 灵知不昧。 则万法出生。 皆依无住一心为体。 离心之外。 无别有法。 如群波依水。 离水无波。 万像依空。 离空无像。 大庄严论偈云。 远离于法界。 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 贪出贪余尔。 如佛先说。 我不说有异贪之法。 能出于贪。 瞋痴亦尔。 由离法界。 别法无体故。 是故贪等法性。 得贪等名。 此说贪等法性。 能出贪等。 此义是经旨趠。 又颂云。 于贪起正思。 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 瞋痴出亦尔。 释曰。 离贪之外。 无别有法。 以贪法界故。 则一切法趣贪。 是趣不过。 何者。 若于贪趣正思。 了贪无自性。 则于贪得解脱。 若于贪起邪想。 迷贪生执着。 则于贪被系缚。 系缚解脱。 遂成真俗二门。 于真俗二门。 则收尽染净诸法。 贪一法既尔。 余瞋痴等八万四千烦恼尘劳门亦然。 一一遍含法界故。 斯乃是诸经旨趣之门。 亦可全证宗镜大意矣。 若迷方便。 贪诸义门。 则疑焰水以漂人。 望乾城而投足。 凭虚自失。 得实何忧。 此一心之旨。 万德攸归。 若善若恶。 皆能回转。 若逆若顺。 悉使善成。 所以十玄门中。 有唯心回转善成门。 古释云。 所言唯心回转者。 前诸义门等。 并是如来藏性。 清净真心之所建立。 若善若恶。 随心所转。 故云回转善成。 心外无别境。 故言唯心也。 若顺转。 即名涅槃。 经云。 心造诸如来。 若逆转。 即是生死。 经云。 三界虚妄。 皆一心作。 生死涅槃。 皆不出心。 是故不得定说。 性是净。 及与不净也。 故涅槃经云。 佛性非净亦非不净。 净与不净皆唯心故。 离心更无别法也。 楞伽经偈云。 唯心无境界。 无尘虚妄见。 故知逆顺唯由人转。 苦乐自逐缘分。 一念无住真心。 尘劫未曾改变。 但随智分别。 所见不同。 涅槃疏云。 若言心性本净。 为惑所覆。 犹属教道。 且顺权说。 若云本心清净。 众生闻者。 起于邪见。 谓心即是。 不肯修道。 为令众生断除贪等。 方见佛性故。 云终不定说等。 若依实理。 心性本来未净。 犹如无始唯氷无水。 虽全是氷。 则不得云氷不是水。 众生心性。 亦复如是。 虽本是无明。 则不得云非是三德秘藏。 是故圆人。 唯观无始三道即三德。 故不同权人。 却覆方见。 金刚三昧经云。 梵行长者言。 诸法一味。 云何三乘其智有异。 佛言。 长者。 譬如江河淮海。 大小异故。 深浅殊故。 名文别故。 水在江中。 名为江水。 在淮中。 名为淮水。 在河中。 名为河水。 俱在海中。 唯名海水。 法亦如是。 俱在真如。 唯名佛道。 是以纵横幻境。 在一性而融真。 寂灭灵空。 寄森罗而显相。 如华严经颂云。 譬如一心力。 能生种种心。 如是一佛身。 普现一切佛。 华手经偈云。 若欲以一念。 遍知一切心。 是心无形色。 如幻不坚固。 贤劫定意经云。 见于证明。 三界如幻。 一切本元。 无所违失。 是曰一心。 又云。 以是名号。 为无所有。 有所覩见。 见一切本。 是曰一心。 如经偈云。 广博诸世界。 无量无有边。 知种种是一。 知一是种种。 何者。 一是万法之一。 以心为自性故。 所以古颂云。 万法由心生。 心清万法清。 五通无障碍。 心王如眼睛。 月灯三昧经云。 尔时世尊。 知月光童子心所默念。 而作偈问。 告月光童子言。 若菩萨与一法相应。 皆悉能获最胜功德。 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谓一法。 童子。 若菩萨于一切法体性。 如实了知。 乃至偈言。 诸法但说一。 所谓法无相。 是智者所说。 如实而了知。 若说如是法。 菩萨了知者。 彼得无碍辩。 说亿修多罗。 导师所加护。 显示于实际。 不分别假名。 曾无有所说。 以一知一切。 以一切知一。 虽有种种说。 而不起于慢。 其心能了知。 一切法无名。 随顺学诸名。 而演说真实。 释曰。 若如实了知一切法体性。 即自心体性。 观一切法。 悉皆无名无相。 以假名相。 说演其真实。 令归无相之真原。 无名之实际。 则入修多罗教海。 辩说无穷。 又如经云。 童子。 其心无性。 又无形色。 不可覩见。 童子。 如是心体性。 即是佛功德体性。 如是佛功德体性。 即是一切诸法体性。 以是义故。 童子。 若菩萨说一切法体性一义。 如实知者。 名为菩萨。 寂灭于心。 善解三界出离善根。 如实了知。 如实知见。 能如实说。 无有异说。 乃至善解离文字法。 善解分别字智。 善解离语言法等。 又楞伽经偈云。 不生现于生。 不退常现退。 同时如水月。 万亿国土现。 一身及无量。 燃火及霔雨。 心心体不异。 故说但是心。 心中但是心。 心无心而生。 种种色形相。 所见唯是心。 又偈云。 心中无断常。 身资生住处。 唯心愚无智。 无物而见有。 又偈云。 佛子见世间。 唯心无诸法。 种类非身作。 得力自在成。 何以故。 若得心王。 一切自在。 要成即成。 非他所碍。 如持地菩萨云。 我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 险隘。 有不如法。 妨损车马。 我皆平填。 乃至遇毗舍如来摩顶。 谓我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何以故。 由心不平。 其地即不平。 如舍利弗。 心有高下。 见丘陵坑坎。 是知提纲撮要。 莫越观心。 见道不隔刹那。 取证犹如反掌。 陈文帝法华忏文云。 理无二极。 趣必同归。 但因业因心。 禀万类之识。 随见随着。 异群生之相。 梁武帝金刚忏云。 得之于心。 然后为法。 是以无言童子。 妙得不言之妙。 不说菩萨。 深见无说之深。 所云理无二极。 趣必同归者。 则一法标宗。 异途泯迹。 不言之妙。 无说之深者。 若不亲证自心。 曷乃洞其深妙。 则言思道断。 冥合斯宗矣。 唐德宗皇帝云。 夫万有之法。 本缘于心。 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 故以心观心。 心外无法。 心性常住。 道其远乎。 如先德云。 夫修道之体。 自识常身。 本来清净。 不生不灭。 无有分别。 自性圆满。 清净之心。 此是本师。 故知自真心自然而有。 不从外来。 于三界中所有至亲。 莫过于心。 问。 生佛同体。 何故苦乐有殊。 答。 诸佛悟达。 法性。 皆自然。 了心原。 妄想不生。 不失正念。 我所心灭。 故不受生死。 即究竟常寂灭。 以寂灭故。 万乐自归。 一切众生。 迷于真性。 不达本心。 种种妄想。 不得正念。 故即憎爱。 以憎爱故。 心器破坏。 即受生死。 故诸苦自现。 欲知法要。 守心第一。 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 无有是处。 故云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一切万法。 不出自心。 八万法门。 三乘位体。 一切贤圣。 论其宗教。 莫非自心是本。 文句疏云。 若寻教迹。 迹广。 徒自疲劳。 若寻理本。 本高。 高不可极。 日夜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但观己心之高广。 扣无穷之圣应。 机成致感。 逮得己利。 故用观心释。 当知种种声教。 若微若着。 若权若实。 皆为佛道而作筌罤。 大经偈云。 麁言及软语。 皆归第一义。 此之谓也。 法华方便品偈云。 我本立誓愿。 普令一切众。 亦同得此道。 如我等无异。 又偈云。 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此正不指世间为正。 不指萤光析智为正。 不指灯炬体法智为正。 不指星月道种智为正。 乃指日光一切种智为正。 此流通。 非为杨叶木牛木马而作流通。 非流通半字。 非流通共字。 非流通别字。 纯是流通圆满修多罗满字法也。 如宗镜一光。 更无余照。 不唯位高行满。 亦乃因深果圆。 巧拙顿殊。 迟速莫等。 如大智度论云。 譬如治病。 苦药鍼灸痛而得差。 如有妙药。 名苏陀扇陀。 病人眼见。 众疾皆愈。 除病虽同。 优劣法异。 声闻菩萨教化度人。 亦复如是。 苦行头陀。 初中后夜。 勤心禅观。 苦而得道。 声闻教也。 观诸法相。 无缚无解。 心得清净。 菩萨教也。 是以了心实相。 悟在刹那。 积行而成。 因赊果远。 但有一毫之善。 悉随喜回向实相之心。 乃至四威仪中。 触途成观。 念念契旨。 步步入玄。 不令一尘而失真智。 如箭射地。 无不中者。 故论云。 复次。 正回向。 菩萨。 应作是念。 如十方三世诸佛所知。 用无上智慧。 知诸善根相。 一切智人中。 佛第一胜。 佛所知诸善根。 必是实相。 如佛所知。 我亦用如是善根相回向。 譬如射地。 无不着时。 若射余物。 或着或不着。 如诸佛所知随喜。 如射地无不着。 若用余道随喜。 如射余物。 或着或不着。 如是回向。 是为不谤诸佛。 故知信解实相心。 入宗镜内。 举念皆是。 无往不真。 方顺佛所知。 不谤三宝。 若得实相智慧所廕。 一切万行悉皆成就。 如大鹏影覆其子。 令子增长。 如今学人。 但自直下内了自心。 莫疑外境。 心若得了。 外境皆虚。 一法才通。 万像尽归心地。 一轮有阻。 千车悉滞修途。 明明而只在自知。 念念而无非真实。 外麁叵鉴。 不虑他疑。 内密难穷。 唯应亲证。 如庞居士偈云。 中人乐寂静。 下士好威仪。 菩萨心无碍。 同凡凡不知。 佛是无相体。 何须有相持。 但令心了事。 遮莫外人疑。 如人渴饮水。 冷暖自心知。 又如外书中云。 有威名于世者。 若呼其名。 则可以止儿啼。 魏略云。 张辽为孙权所围。 辽复入。 权众破走。 由是威震江东。 儿啼不止。 其父母以辽名恐之便止。 又炖煌实录云。 宋质直。 破虏有威名。 儿啼。 恐之即止。 且孩儿未识其人。 闻名即能止啼者。 全证唯心矣。 乃至如念观音名号。 火不能烧等。 此託观音为增上缘。 并是自心所感。 致兹灵验。 灾祥成败。 荣辱昇沉。 无不由心者矣。 所以融大师颂云。 亦不从天生。 亦不从地出。 但是空心性。 照世间如日。 若如日照世间。 何光明而不透。 则触目寓情。 无非我心矣。 皆成法宝。 尽作家珍。 自利利他。 用而无尽。 傅大士三谏歌云。 舍世荣。 舍世荣华。 道理长怒力。 殷勤学三谏。 谏我身心还本乡。 谏意意根莫令起。 谏口口根莫说彰。 谏手手根莫鞭杖。 三谏三王王自香。 虚空自得到仙堂。 仙堂不近亦不远。 徘徊只是众中央。 若欲行住仙堂里。 不用匍匐在他乡。 若欲求念弥陀佛。 东西南北是西方。 西方弥陀触处是。 面前背后七重行。 或黄或赤或红白。 或大或小或短长。 天盖正是弥陀屋。 木孔木穿弥陀房。 天上空。 中弥陀路。 草木正是弥陀乡。 日夜前后嘈嘈闹。 正是弥陀口放光。 若欲礼拜弥陀佛。 不用思想强干忙。 若不诳人是礼拜。 若不求人是道场。 努力自使三功作。 殷勤肆力种衣粮。 山河是家无尽藏。 草木是人常满仓。 泥水是人常满库。 藤萝是人无底囊。 多作功夫自成就。 自行手脚熟严[卄/装]。 若欲往生安乐国。 只是箇物是西方。 又歌云。 诸佛村乡在世界。 四海三田遍满生。 佛共众生同一体。 众生是佛之假名。 若欲见佛看三郡。 田宅园林处处停。 或飞虚空中扰扰。 或掷山水口轰轰。 或结群朋往来去。 或复孤单而独行。 或使白日东西走。 或使暗夜巡五更。 或乌或赤而复白。 或紫或黑而黄青。 或大或小而新养。 或老或少旧时生。 或身腰上有灯火。 或羽翼上有琴筝。 或游虚空乱上下。 或在草木乱纵横。 或无言行自出宅。 或入土坑暂寄生。 或攒木孔为乡贯。 或遍草木作窠城。 或转罗网为村巷。 或卧土石作阶厅。 诸佛菩萨家如是。 只箇名为舍卫城。 宗镜录卷第二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