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三十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三十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菩萨欲报佛恩。 皆须不惜身命。 护持如来正法。 云何唯述一心。 能报慈化。 答。 觉王。 最后慈勅。 唯令于念处修真。 首祖当初所传。 只但指人心是佛。 若能信受。 是真报恩。 示他则不负前机。 自究则剋成大事。 如智者观心论偈云。 大师将涅槃。 慈父有遗嘱。 四念处修道。 当依木叉住。 我等非佛子。 不念此遗嘱。 乘缓内无道。 戒缓堕三涂。 由不问观心。 令他信渐薄。 乌鵶不施食。 岂报白鵶恩。 非但田不良。 无平等种子。 法雨若不降。 法种必燋枯。 各无来世粮。 失三利致苦。 大法将欲颓。 哀哉见此事。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平等真法界。 无行亦无到。 若能问观心。 能行亦能到。 即是四念处。 能依木叉住。 乘急内有道。 戒急生人天。 此是真佛子。 不乖慈父嘱。 天龙皆庆喜。 一切岂不忻。 能报白鵶恩。 普施乌鵶食。 既有好良田。 有平等种子。 法雨应时降。 法种皆生长。 各有未来资。 俱获三利乐。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诸来求法者。 欲闻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闻慧终不发。 诸来求法者。 欲思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思慧终不生。 诸来求法者。 欲修无上道。 不知问观心。 修慧终不成。 诸来求法者。 勤修四三昧。 不知问观心。 困苦无所获。 诸来求法者。 多听得言语。 不知问观心。 未得真实乐。 诸来求法者。 修三昧得定。 不知问观心。 盲禅无所见。 诸来求法者。 欲忏悔众罪。 不知问观心。 罪终难得脱。 诸来求法者。 意欲离烦恼。 不知问观心。 烦恼终不灭。 诸来求法者。 本欲利益他。 不知问观心。 退转令他谤。 诸来求法者。 欲兴显佛法。 不知问观心。 退还大污损。 如此众得失。 非偈可具传。 有此诸得失。 无人觉悟者。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末世修观心。 得邪定发见。 辩才无穷尽。 自谓人间宝。 无智者鼻嗅。 野狐气冲眼。 举尾共却行。 次第堕坑殒。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守鼻隅安般。 及修不净观。 安般得四禅。 不免泥犁苦。 不净谓无学。 覆钵受女饭。 设得随禅生。 堕长寿天难。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依事法用心。 无慧发鬼定。 显异动物心。 事发坏佛法。 命终生鬼趣。 九十六眷属。 像法决定明。 三师破佛法。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内心不为道。 邪谄念名利。 诈现坐禅相。 得名利眷属。 事发坏他信。 毁损佛正道。 此是扇提罗。 死堕无间狱。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说法得解脱。 听法众亦然。 不知问观心。 如贫数他宝。 说者问观心。 无说亦无示。 听者问观心。 无闻亦无得。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戒为制心马。 虽持五部律。 不知问观心。 心马终不调。 律住持佛法。 解外不解内。 净名诃上首。 乃名真奉律。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诵经得解脱。 非为世财利。 若能问观心。 破一微尘中。 出大千经卷。 受持读诵者。 闻持无遗忘。 心开得解脱。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劝化修供养。 兴显安行人。 密心为自利。 倚託以资身。 壤他喜舍善。 驼驴以偿人。 若能问观心。 即如驼骠也。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诸道各有法。 了不自寻研。 忽窥窬释教。 动经十数年。 非但彼法拙。 亦有谋坏心。 此是迦毗梨。 仙圣岂听说。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富贵而无道。 多增长憍逸。 若能问观心。 得真法富贵。 虽高而不危。 虽满而不溢。 不着世富贵。 心常在道法。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贫贱多姧谄。 窥窬造众恶。 现被王法治。 死堕三恶道。 若能问观心。 即安贫养道。 有道即真实。 无为即富乐。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四众皆佛子。 无非是法亲。 因执善法诤。 遂结未来怨。 若能问观心。 和合如水乳。 皆师子之子。 悉是栴檀林。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年衰身带疾。 眼闇耳渐聋。 心惛多忘漏。 年不如一年。 死王金翅鸟。 不久吞命根。 一旦业绳断。 气绝岂能言。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 稽首十方佛。 深慈观心者。 劝善谛观察。 发正觉妙乐。 稽首十方法。 深悲观心者。 善劝谛观察。 得真免诸苦。 稽首十方僧。 大众和合海。 若能善观察。 欢喜心无量。 稽首龙树师。 令速得开晓。 亦加舍三心。 今承三宝力。 起三十六问。 其间诸细问。 对事难可数。 若观一念心。 能答此问者。 当知心眼开。 得入清凉池。 不能答此问。 奈何盲暝也。 少义尚不见。 那能行大道。 哀哉末法中。 无复行道人。 设令有三数。 宁别此问也。 故生悲愍心。 归命礼三宝。 作此问心论。 令劝者开朗。 愿诸见闻者。 莫生疑谤心。 信受勤修习。 必获大法利。 乃至偈问云。 问观自生心。 云何四不说。 离戏论执诤。 心净如虚空。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魔行。 业烦恼所系。 三界火宅烧。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外道。 诸见烦恼业。 流转于六道。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三业。 拙度断见思。 出三界火宅。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巧度。 三乘不断结。 得入二涅槃。 问观自生心。 云何是别教。 求大乘常果。 菩萨断别惑。 问观自生心。 云何圆教乘。 不破坏法界。 住三德涅槃。 问观自生心。 云何为涅槃。 修四种三昧。 得真无生忍。 问观自生心。 云何巧成就。 二十五方便。 调心入正道。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自心。 起十种境界。 成一心三智。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十境。 各成十法乘。 游四方快乐。 问观自生心。 云何不住法。 入初发心住。 及四十二位。 问观自生心。 云何六度成。 能得诸三昧。 及诸陀罗尼。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六通。 用四摄行化。 四辩无罣碍。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相好。 成真应二身。 对缘如镜像。 问观自生心。 云何具十力。 及四无所畏。 内外照用圆。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观心。 能得十八种。 不共世间法。 问观自生心。 云何得大慈。 大悲三念处。 愍众无异想。 问观自生心。 云何巧方便。 成就诸众生。 严净一切刹。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此心。 庄严菩提树。 建清净道场。 问观自生心。 云何降魔怨。 能制诸外道。 令众悉归敬。 问观自生心。 云何坐道场。 现四种成佛。 赴机无差殊。 问观自生心。 云何转四教。 清净妙法轮。 一切得甘露。 问观自生心。 云何现四佛。 四种涅槃相。 究竟灭无余。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依正。 四土天器同。 而饭色有异。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此心。 是一切根缘。 通达无罣碍。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悉檀。 无形无所说。 现形广说法。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渐顿。 秘密不定教。 一音说此四。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四教。 各开出四门。 及一切法门。 问观自生心。 云何于四教。 四门十六门。 作论通众经。 问观自生心。 云何住灭定。 普入十法界。 广利诸众生。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四土。 用教有增减。 普利一切众。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具一切佛法。 无一法出心。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即平等法界。 佛不度众生。 问观自生心。 云何知此心。 法界如虚空。 毕竟无所念。 问观自生心。 云何无文字。 一切言语断。 寂然无言说。 今约观一念自生心。 略起三十六问。 外观心人。 及久相逐。 眷属。 行四种三昧者。 彼观心者。 若能一一通达。 当生心如佛想。 亲近受行。 如四依也。 门徒眷属。 若于此无滞。 是真同行。 是真法王子孙。 绍三宝种。 使不断绝。 若不能观于一念自生心。 一一答此问者。 即是天魔外道眷属。 为彼之所驱驰。 方处三界牢狱。 未有出离之期。 若心不惬。 欲求挽出者。 必堕二乘三恶道坑。 自断法身慧命。 诛灭菩提眷属。 是破佛法国土大乘家。 哀哉哀哉。 知奈何也。 若观自生心。 得失如此。 观他生。 共生。 无因生。 心亦然也。 释曰。 此观心三十六问。 上等十方诸佛之慈心。 无恩不报。 下及法界群生之悲仰。 有感皆从。 乃至修行妙门。 度生仪轨。 教观融摄。 理事圆通。 彻果该因。 自他兼利。 十身遍应。 四土包含。 但观自一心。 无不悉备。 如论偈云。 乌鵶不施食。 岂报白鵶恩。 非但田不良。 无平等种子。 法雨若不降。 法种必燋枯。 各无来世粮。 失。 三利致苦者。 释云。 此偈明。 不修念处之观。 即是无平等种子。 不依木叉而住。 即非良田。 何者。 夫观大乘念处者。 观生死五阴之身。 非枯非荣。 即大寂定。 涅槃经云。 色解脱涅槃。 乃至识解脱涅槃。 若修此念处观。 即是观一切六道众生。 即是常乐我净大涅槃。 具足佛之知见。 如常不轻圆信成就。 经云。 施城中最下乞人。 与难胜如来等。 是则岂可分别是田非田。 可施不可施耶。 故念处观。 即平等种子。 若不修。 则见生死涅槃有异。 凡圣有殊。 圣是敬田。 则崇仰而施。 凡是悲田。 则厌贱而不舍。 故言无平等种子。 今取王为喻者。 喻无平等种子也。 昔有王。 但借白鵶以喻圣人。 乌鵶以喻凡人。 王喻众生不修念处。 不修念处平等种子之人也。 故简悲敬两田。 然内无平等种子圆观之道。 外则不能弘宣化大乘。 岂能报佛恩。 又破如来禁戒。 则无良田。 是故偈云。 法雨若不降。 法种则燋枯。 此两句。 明四众无戒慧之机。 圣则不应。 何者。 涅槃经云。 纯陀自云。 我今身有良田。 无诸荒秽。 唯希如来甘露法雨。 雨我身田。 令生法芽。 而今四众不依念处修道。 则无慧种。 不依木叉而住。 则无良田。 既无种。 则众生无感圣之机。 岂能招圣法雨之应。 众生佛性之芽。 何得不枯也。 乃至内无善机。 外无圣应。 法种之芽又枯。 是则失现在未来涅槃。 三利之乐。 乃更招三涂之苦。 又偈云。 能报白鵶恩。 普施乌鵶食者。 释云。 此偈明有平等种子。 复有良田。 能施乌鵶食。 能报白鵶恩。 何者。 然佛圣人能觉悟众生。 不令为三毒诸烦恼蛇毒所伤。 即是圣人于众生有恩。 如白鵶觉悟于王。 不为毒蛇所害。 经云。 依教修行。 名报佛恩。 而今行者。 依念处观慧。 依木叉而住。 即是依教修行。 名报佛恩。 复能以己之行。 化导一切众生。 即是普施一切乌鵶食。 能报白鵶之恩。 又偈云。 守鼻隅安般。 及修不净观。 安般得四禅。 不免泥犁苦。 不净谓无学。 覆钵受女饭。 设得随禅生。 堕长寿天难。 为是因缘故。 须造观心论者。 释云。 此明事相修禅之倒也。 鼻隅安般一句。 标修有漏四禅章门。 及修不净观一句。 标修无漏事禅章门。 守鼻隅者。 安心在鼻也。 安般者。 数息也。 以数息故。 能得四禅八定。 昔有比丘。 得四禅。 谓阿罗汉。 临命谤佛。 堕于地狱也。 昔有比丘。 学不净观。 少时伏心。 欲想不起。 自谓圣人。 后出聚落乞食。 见女送饭。 欲心即发。 情迷心醉。 覆钵受于女饭。 然数息得禅。 设不起谤。 及不堕地狱。 而随禅受生。 堕长寿天难。 故知若于一心四念处修道。 不忘慈父嘱。 真孝顺之子孙。 但入宗镜中。 无恩而不报。 是以心若正。 万法皆正。 心若邪。 万法亦邪。 若离自心外。 欲破他邪。 则立自立他。 见邪见正。 如卸甲入阵。 弃火焚畲。 欲破敌下种。 无有是处。 但能守护自心。 即是护持正法。 亦是普念十方一切如来。 自心护法既尔。 转化他心亦然。 则正外无邪。 云何说破。 邪外无正。 云何说持。 如是通明。 真护正法。 乃至圆满具足一切法门。 所以首楞严经偈云。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大集经云。 眼识于色。 是名非法。 若能远离。 是名护法。 故知善摄诸根。 不为六尘所侵者。 可谓真护法矣。 法集经云。 菩萨不须守护诸法。 世尊。 若菩萨但能善护自心。 是菩萨善护自心故。 则能成就诸佛妙法。 乃至见自心如幻。 如是见诸法如幻。 而心非内非外。 二中间可得。 如是见一切法。 见即如心。 无于色相。 不可得示。 不可得见。 无于形碍。 不可执捉。 不照不住。 见一切诸法。 其相如是。 若能如是见者。 是菩萨则能得于平等之心。 以得平等心故。 如是菩萨不复更得于法。 以平等外无差别法。 了差别法即平等故。 若入此平等法门。 则知一切法皆悉性空。 不生爱着。 即是无非舍身命处耳。 亦是成道处。 亦是转法轮处。 亦是度生处。 亦是入灭处。 亦是究竟报恩处。 亦是成满大愿处。 亦是万行具足处。 何者。 如云万物得地而生。 万行得理而成者。 理即心也。 或行孝思。 或输忠烈。 靡不由心者哉。 如则天朝。 孟景休。 丁母忧。 哀毁迨至灭性。 有弟景褘在襁褓。 景休自乳之。 乳谓之溢。 又毕搆。 为吏部尚书。 初丁继母萧氏忧。 卢氏二妹。 俱在襁褓。 搆亲乳之。 乃至成长。 斯则孝行之所感。 乳出于心。 非定男女之体也。 问。 八万四千法门。 门门解脱。 云何偏取一心门。 以为真趣。 答。 此一心门。 是真性解脱。 古佛慈勅诸佛解脱。 只令于众生心行中求不于余处求。 何以故。 只谓众生心。 是诸佛心。 诸佛解脱。 是众生解脱。 随缘转变。 自号众生。 缘性常空。 真佛不动。 如氷元是水结。 若欲求水。 应当就氷。 氷水虽殊。 湿性不坏。 时节有异。 体性无亏。 如是信入。 名真解脱。 其余法门。 非无进趣。 若比斯宗。 顿渐天隔。 但明佛慧。 唯接上机。 所以法华会上。 世尊亲嘱累诸大菩萨。 若说此经。 直入佛慧。 能广开示。 真报佛恩。 其有不信受者。 当于余深法中。 示教利喜。 即是演余解脱法门。 今宗镜中。 唯论不思议解脱。 如台教问。 何意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方是不思议解脱。 答。 须弥入芥。 小不障大。 大不即小。 故云不思议耳。 今有烦恼惑。 不障智慧涅槃。 智慧涅槃。 不碍烦恼结惑。 乃名不思议。 又约有体无体无色无心。 以明解脱无体也。 若不思议观。 色心即是法性之色心。 具色心不生不灭而得解脱。 故知真善妙色。 妙心之体也。 又妙色湛然常安住。 又色解脱涅槃。 若无色者如死人。 那得解脱也。 乃至黄蜂作蜜。 蜘蛛作网。 皆不可思议。 皆有心数法之解脱也。 是知直了此心。 无行不足。 以一心具足万行。 无一行而非心故。 且如云布施者。 大菩萨行施等时。 能观唯议知境是心。 即心外无法。 三轮体空。 是称真施。 持戒者。 谓证唯心。 离念常净。 无明垢尽。 即成佛戒。 但佛心中。 具诸功德。 离过义边。 则名为戒。 忍辱者。 观众生唯识妄见。 知本心外无法可瞋。 精进者。 如来精进。 若据自行。 常观唯识。 故摄论云。 如来常不出观故。 寂静。 禅定者。 大菩萨定。 谓观唯识不见境时。 心无缘念。 则是真定。 智慧者。 大菩萨皆观自心。 意言分别。 以为境界。 从初发心乃至成佛。 皆作此观。 岂止四等六度。 成佛化生。 乃至欲託质莲台。 永抛胎藏。 生极乐等诸佛国土。 游戏神通者。 皆能了达自心。 无不化往。 又复岂止一行一愿。 凡有一切希求无不从意。 故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 三世一切诸佛。 皆无所有。 唯依自心。 菩萨若能了知诸佛。 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得随顺忍。 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或生极乐净佛土中。 金刚般若论偈云。 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起信论云。 初信大乘心人。 诸佛皆摄生净土。 诸法无行经云。 若能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 令行十善。 不如菩萨如一食顷一心静处。 入一相法门。 大般若经云。 佛告善现。 当知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是诸善法所趣向门。 譬如大海。 是一切水趣向门。 楞伽经偈云。 一切诸度中。 佛心为第一。 所以一切诸乘中。 斯乘为究竟。 台教云。 诸佛解脱。 于众生心行中求者。 若观众生心行。 入本性清净智。 穷众生心原者。 即显诸佛解脱之果。 若见众生心空。 即见佛国空。 即是心行中求得三种解脱。 众生心性。 即真性解脱。 痴爱。 即实慧解脱。 诸不善行。 即是方便解脱。 是知此一心真性解脱。 能空烦恼系缚九结十使等。 如一栴檀树。 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 能令烦恼即菩提故。 又若断惑忏罪。 比余渐教。 如[叠*毛]华千斤。 不如真金一两。 故云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则直了无生之心。 当处解脱。 金光明经疏云。 毗卢遮那。 遍一切处。 若行若住。 若明若暗。 皆得不离见佛世尊。 六根所对。 无非佛法。 耆婆揽草。 无非药者。 普能愈病。 释摩男所执一切砂砾。 皆变为宝。 阿那律空器。 悉满甘露。 若能如是者。 所观之罪。 非复是罪。 罪即实相。 所观之福。 福即非福。 福即实相。 纯是实相。 是名大忏悔也。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 观心无心。 从颠倒想起。 如此想心。 从妄想起。 如空中风。 无依止处。 如是法相。 不生不没。 何者是罪。 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 罪福无主。 一切诸法。 皆亦如是。 无住无坏。 如是忏悔。 又夫有罪可露。 非真忏悔。 有善可见。 非真随喜。 有法可趣。 非真回向。 有事可求非真发愿。 若入宗镜。 谛了自心。 则无处无方。 一切清净。 如甚深大回向经云。 佛言。 有三种回向。 何等为三。 谓过去空。 当来空。 现在空。 无有回向者。 亦无回向法。 亦无回向处。 菩萨摩诃萨。 当作是回向。 作是回向时。 三处皆清净。 以此清净功德。 与一切众生。 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作是回向者。 无有凡夫。 及凡夫法。 乃至亦无有佛。 及向佛者。 何以故。 法性无缘。 不生不灭。 无所住故。 法集经云。 菩萨摩诃萨。 于一切法。 不求究竟处。 何以故。 是菩萨于一切法。 无非究竟故。 是菩萨不求解脱。 一切诸法。 本性寂灭。 无非解脱。 是菩萨不乐一法。 亦不厌一法。 是菩萨于诸佛法。 非是自法。 亦非他法。 不取一法。 不舍一法。 法华经云。 尔时佛告上行等菩萨大众。 诸佛神力。 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若我以是神力。 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为嘱累故。 说此经功德。 犹不能尽。 以要言之。 如来一切所有之法。 如来一切自在神力。 如来一切秘要之藏。 如来一切甚深之事。 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故知三世觉王。 十方大士。 一切所有诸佛之法。 一切神通摄化之门。 一切宗旨秘要之藏。 一切甚深因果之事。 皆于此心无不圆足。 故云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嘱累此法。 赞叹此心无作之功。 无比之德。 犹不能尽。 岂可率尔顷剋而措言乎。 此宗镜录。 是大智所行。 上根能受。 绝投岩痴狂之见。 舍草庵下劣之心。 非限量之怀。 辄可希冀。 持螺何以酌海。 折草焉能量天。 若遇大机。 又不可行于小径。 须依宗镜。 直示本心。 如经云。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 是知于此生信者。 甚为希有。 何者。 信果佛则易。 如十方诸佛。 信因佛则难。 如现今众生。 故起信钞云。 信过去释迦。 当来弥勒等是佛。 则为易。 有今信众生心中真如。 是凡圣通依。 迷之则六趣无穷。 悟之则三宝不断。 此为希有。 如信皇后王胎则易。 信贫女圣孕则难。 是以染法净法。 俱是心苗。 本地发生。 更无余孕。 如无着菩萨。 大乘庄严经论偈云。 自界及二光。 痴共诸惑起。 如是诸分别。 二实应远离。 释曰。 自界。 谓自阿赖分种子。 二光。 谓能取光。 所取光。 此等分别。 由共无明。 及诸余惑。 故得生起。 如是诸分别二实应远离。 二实。 谓所取实。 及能取实。 如是二实染净。 应求远离。 释曰。 此亦摄末归本义。 论云。 求唯识人云。 能取及所取。 此二唯心光。 贪光及信光。 二光无二法。 释曰。 求唯识人。 应知能取所取。 此之二种。 唯是心光。 如是贪等烦恼光。 及信等善法光。 如是二光。 亦无染净二法。 何以故。 不离心光。 别有贪等信等染净法故。 二光亦无相。 偈曰。 种种心光起。 如是种种相。 光体非体故。 不得彼法实。 释曰。 种种心光。 即是种种事相。 或异时起者谓贪。 光瞋光等或同时起者。 谓信光进。 光等光体等者。 如是也。 染位心数。 净位心数。 唯有光相而无光体。 是故世尊。 不说彼为真实之法。 是知万法之体。 不出遮那心源。 万善之门。 靡越普贤行海。 云何不出遮那心源。 如华严经颂云。 佛刹微尘数。 如是诸刹土。 能于一念中。 一一尘中现。 云何靡越普贤行海。 如阿僧祇品颂云。 于一微细毛端处。 有不可说诸普贤。 如一毛端一切尔。 如是乃至遍法界。 此遮那心。 即菩提心。 此普贤行。 即菩提行。 如华严经颂云。 欲见十方一切佛。 欲施无尽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 宜应速发菩提心。 昔人云。 菩提心。 即万行之本。 即此发心。 便名为行。 问。 若独取一心解脱。 其余非者。 则一不收一切。 法界义不圆。 乖此广乘。 失其遍理。 答。 若圆修顿悟之机。 则举一蔽诸。 无复方便。 只为不入者。 方便开三。 乃至八万。 虽即开三本明一道。 所以金刚三昧经云。 如如之理。 具一切法。 善男子。 住如理者。 过三苦海。 又楞伽经偈云。 有无是二边。 以为心境界。 离诸境界法。 平等心寂静。 贤劫定意经云。 若复弃捐一切所有。 在于所有而无所有。 是曰一心。 法句经云。 人寿百岁。 情欣放逸。 不如一日归心空寂。 傅大士颂云。 诸佛不许外求名。 达本真心即为正。 故知万法归心。 则道全矣。 如庚桑子道全篇云。 鲁公卑辞以问之。 庚桑子曰。 吾能听视不用耳目。 非易耳目之所苦者过也。 公曰。 孰如是。 寡人增异矣。 其道若何。 寡人早愿闻之。 庚桑子曰。 我体合于心。 心合于气。 气合于神。 神合于无。 其有介然之有。 唯然之音。 虽远际八荒之表。 迩在眉睫之内。 来于我者。 吾必尽知之。 迺不知为是我七窍手足之觉。 五藏六腑心虑之所知。 其自知而已矣。 何璨注云。 心形泯合。 神气冥符。 洞然至忘与无同体。 然后心弥静而智弥远。 神愈默而照愈彰。 理极而自通。 不思而玄览。 非夫至神至圣。 其孰能与于此哉。 斯乃灵真之要枢。 重玄之妙道者也。 是以内外指归。 须冥符心体。 则洞照无遗矣。 遂能和光万有。 体纳十方。 夫言和者。 非有能所二法相顺名和。 如古德云。 凡圣各别。 不得名和。 心体离念。 不得众生相。 法界即我。 我即法界名和。 首楞严经云。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 世尊。 我从闻思修。 入三摩地。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一者。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斯乃能所迹消。 真俗冥合。 非从事行。 因异而同。 但了心无自他。 万法自然一体。 外书亦云。 心和。 即言和。 言和。 即言满天下无口过。 以身心和故。 行满天下无怨恶。 既与万法体和。 则不共物诤。 如华手经云。 佛告舍利弗。 是故菩萨发菩提心。 应当观察是心空相。 舍利弗。 何等是心。 云何空相。 舍利弗。 心名意识。 即是识阴。 意入。 意界。 心空相者。 心无心相。 亦无作者。 何以故。 若有作者。 则有彼作而此人受。 若心自作。 则自作自受。 舍利弗。 是心相空。 无有作者。 无使作者。 若无作者。 则无作相。 若人戏论。 是心相者。 则与无碍空无相诤。 若与无碍空无相诤。 是人则与如来共诤。 若与如来共诤。 当知是人则坠深坑。 是知若入宗镜海中。 已摄余一切法门。 如登法性山。 悉见诸无边境界。 如大涅槃经云。 譬如有人。 在大海浴。 当知是人。 已用诸河泉池之水。 菩萨摩诃萨。 亦复如是。 修习如是金刚三昧。 当知已为修习其余一切三昧。 又云。 譬如高山。 有人登之。 远望诸方。 皆悉明了。 金刚定山。 亦复如是。 菩萨登之。 远望诸法。 无不明了。 故知自心。 无能过者。 所以教中。 亦名甚深法。 亦名最上乘。 是以一法指南。 万途归顺。 但有名字差别。 终无异体别陈。 如有颂云。 诸色心现时。 如金银隐起。 金处异名生。 与金无前后。 且如金银隐起。 功德之形。 但有异名。 金体不动。 例似一心。 现出凡圣之道。 虽立别号。 心性无生。 达此名空。 见法如镜。 自然息意。 冥合真宗矣。 宗镜录卷第三十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