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境识俱遣。 众生界空。 诸佛究竟成得何法。 答。 一切异生。 因识对境。 于生死中妄生执着。 起常等四倒。 二乘之人。 于涅槃中妄求解脱。 起无常等四倒。 诸佛如来。 因境识俱空。 能离八倒。 成得真常乐我净四波罗蜜。 宝性论云。 依二种法。 如来法身有净波罗蜜。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 以同相故。 二者离垢清净。 以胜相故。 有二种法。 如来法身有我波罗蜜。 一者远离诸外道边。 以离虚妄我戏论故。 二者远离诸声闻边。 以离无我戏论故。 有二种法。 如来身有乐波罗蜜。 一者远离一切苦。 二者远离一切烦恼习气。 有二种法。 如来法身有常波罗蜜。 一者不灭一切诸有为行。 以离断见边故。 二者不取无为涅槃。 以离常见边故。 胜鬘经云。 世尊见诸行无常。 是断见。 非正见。 见涅槃常。 是常见。 非正见。 妄想见故。 作如是见。 所以如来。 唯证四德涅槃秘密之藏。 问。 既经云。 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 见涅槃常是常见非正见者。 云何教中。 或说无我。 又说于我。 岂不相违耶。 答。 夫说常与无常。 我与无我。 但形言迹。 皆是方便。 所以肇论云。 菩萨于计常之中。 演非常之教。 以佛初出世。 便欲说圆常之妙门。 真我之佛性。 为一切外道。 皆妄执神我。 遍十方界。 起于常见。 若说真常乐我净。 恐滥邪解。 且一时拂下情尘故。 云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又二乘及权假菩萨。 不知诸佛秘旨。 执方便门怱怱取证。 皆住无我之理以为究竟。 世尊又愍不达。 遂乃具说常乐我净。 若有于此究竟之说。 明见真我佛性。 人木虫尘。 分明无惑。 尚不住于中道。 岂更见有常无常我无我二见之所乱乎。 或若虽闻常乐我净之名。 只作常乐我净之解。 随语生见。 昧自真心。 则我无我之药。 成我无我之病。 故知真我难辩。 非证不明。 如大涅槃经云。 譬如二人。 共为亲友。 一是王子。 一是贫贱。 如是二人。 互相往反。 是时贫人。 见是王子有一好刀。 净妙第一。 心中贪着。 王子后时捉持是刀。 逃至他国。 于是贫人。 后于他家寄卧止宿。 即于眠中寱语刀刀。 傍人闻之。 收至王所。 时王问言。 汝言刀者。 何处得耶。 是人具以上事答王。 王今设所屠割臣身。 分张手足。 欲得刀者。 实不可得。 臣与王子。 素为亲厚。 先与一处。 虽曾眼见。 乃至不敢以手撑触。 况当故取。 王复问言。 卿见刀时。 相貌何类。 答言。 大王。 臣所见者。 如羖羊角。 王闻是已。 欣然而笑。 语言。 汝今随意所至。 莫生忧怖。 我库藏中。 都无是刀。 况汝乃于王子边见。 时王即问诸群臣言。 汝等曾见如是刀不。 言已崩背。 寻立余子。 绍继王位。 复问辅相。 卿等曾于官藏之中。 见是刀不。 诸臣答言。 臣等曾见。 覆复问言。 其状何似。 答言。 大王。 如羖羊角。 王言我库藏中。 何处当有如是相刀。 次第四王。 皆检校求索不得。 却后数时。 先逃王子。 从他国还。 来至本土。 复得为王。 既登王位。 复问诸臣。 汝见刀不。 答言。 大王。 臣等皆见。 覆复问言。 其状何似。 答言。 大王。 其色清净。 如优钵罗华。 复有答言。 形如羊角。 复有说言。 其色红赤。 犹如火聚。 复有答言。 犹如黑蛇。 时王大笑。 卿等皆悉不见我刀真实之相。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出现于世。 说我真相。 说已舍去。 喻如王子持净妙刀。 逃至他国。 凡夫愚人。 说言。 一切有我有我。 如彼贫人止宿他舍寱语刀刀。 声闻缘觉。 问诸众生。 我有何相。 答言。 我见我相大如拇指。 或言如米。 或如稗子。 有言我相住在心中。 炽然如日。 如是众生。 不知我相。 喻如诸臣不知刀相。 菩萨如是说于我法。 凡夫不知。 种种分别。 妄作我相。 如问刀相。 答似羊角。 是诸凡夫。 次第相续而起邪见。 为断如是诸邪见故。 如来示现。 说于无我。 喻如王子语诸臣言。 我库藏中无如是刀。 善男子。 今日如来所说真我。 名曰佛性。 如是佛性。 我佛法中喻如净刀。 善男子。 若有凡夫能善说者。 即是随顺无上佛法。 若有善能分别随顺宣说。 是等当知即是菩萨相貌。 问。 平等空门。 一心大旨。 既美恶无际。 凡圣俱圆。 何乃受润有差。 苦乐不等。 答。 万事由人自召。 唯心一理无亏。 美恶但自念生。 果报焉从他得。 如传奥法师云。 但以内有恶业。 则外感邪魔。 若内起善心。 则外值诸佛。 斯则善恶在己。 而由人乎哉。 是以西施爱江。 嫫母嫌镜。 实为痴也。 且君子尚求诸已。 而不怨天尤人。 况菩萨欤。 若能深信斯谈。 则可以虚心绝想。 顿入法空矣。 故起信论云。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 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若于坐中现形恐怖。 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当念唯心境界。 则灭。 终不为恼。 是知圣者。 正也。 心正即圣。 故云心正可以辟邪。 如日月。 正当天。 草木无邪影。 故知此心是凡圣之宅。 根境之原。 只为凡夫执作赖耶之识。 成生死苦恼之因。 圣者达为如来藏心。 受涅槃常乐之果。 若云阿赖耶识。 则有名无体。 以情执有。 不究竟故。 当证圣时。 其名即舍。 若云如来藏心。 则有名有体。 以本有非执故。 至未来际不断故。 如以金作鐶。 鐶相虚。 金体露现。 如来藏作赖耶。 赖耶相虚。 藏性现。 今众生以随情执重故。 多认赖耶。 不信有如来藏。 以不信故。 自既轻慢。 又毁灭他人。 谤法之愆。 无过此失。 念念昧如来法界之性。 步步造众生业果之因。 恶业日新。 苦缘无尽。 于安隐处。 生衰恼心。 向解脱中。 成系缚果。 受焰口针喉之体。 经劫而饥火焚烧。 作披毛戴角之身。 触目而网罗萦绊。 或堕无间狱。 抱剧苦而常处火轮。 或生修罗宫。 起。 斗诤而恒雨刀剑。 或暂居人界。 刹那而八苦交煎。 或偶处天宫。 倏忽而五衰陷坠。 长沉三障。 不出四魔。 皆为不知如来藏心。 失唯识妙性。 背真慈父佣赁外方。 舍大智王。 依投他国。 是以诸佛惊入火宅。 祖师特地西来。 指真归而不归。 示正见而弗见。 都为藏识熏处。 无始坚牢。 执情厚而如万叠氷崖。 疑根深而似千重闇室。 今者广搜玄奥。 不厌文繁。 和会千圣之微言。 洞达百家之秘说。 无一法不顺。 能成孝义之门。 无一念不和。 尽为无诤之道。 则六入空聚。 毕竟无人。 五阴舍中。 豁然虚寂。 是以内无所作。 外无所依。 外无所依。 万有不能绊。 内无所作。 千虑不能驰。 遂得静佛边疆。 绝一尘而作乱。 匡法国土。 无一境而不降。 可谓会天性于此时。 更无异种。 定父子于今日。 唯我家风。 如鸯崛魔罗经云。 常受人天一切快乐。 族姓殊胜。 悉皆具足。 斯由闻知。 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故。 乃至若彼众生。 去来现在。 于五趣中。 支节不具。 轮转生死。 受一切苦。 斯由轻慢如来藏故。 问。 但了一心。 不求诸法。 绍隆三宝。 自行化他。 得圆满妙觉位不。 答。 觉心无易。 则开佛知见。 佛知见开。 无幽不瞩。 不二之相。 佛眼所见。 一实之道。 佛智所知。 照穷法界之边。 洞彻真原之底。 上成诸佛。 下化众生。 靡不由兹自他俱利。 夫欲正修行者。 不归宗镜。 皆堕邪修。 或滞权小。 此宗镜正义。 过去十方一切诸佛。 于此圆修已成。 现在一切诸佛现成。 未来一切诸佛当成。 过去一切菩萨已学。 现在一切菩萨现学。 未来一切菩萨当学。 所以起信论明。 须先正念真如之法。 石壁钞云。 谓一切行门。 皆从真如所起。 以是行原故。 非真流之行。 无以契真。 何有契真之行。 不从真起。 此乃是所信法中之根本故。 所以万缘所起。 起自真如。 会缘所入。 入于真如。 菩萨发心。 先念真如。 菩萨起信。 亦先信真如。 菩萨所行。 亦契会真如。 又问。 云何是信真如之相。 答。 不信一切法。 是信真如之相。 以真如理中。 本无诸法。 若见诸法为有。 是信诸法。 不信真如。 是以无夙植广大菩提一乘种子之因缘者。 卒难起信。 故祖师颂云。 大缘与信合。 或得入宗镜者。 是知非小缘矣。 如楞伽经云。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 摄受大乘者。 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 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者。 则摄受一切众生。 摄受一切众生者。 则摄受正法。 摄受正法者。 则佛种不断。 佛种不断者。 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 知得殊胜入处。 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 建立大乘。 十自在力。 现众色像。 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 如实说法。 如实者。 不异。 如实者。 不来不去相。 一切虚伪息。 是名如实。 又云。 佛言。 但觉自心现量。 妄想不生。 安隐快乐。 世事永息。 安隐快乐者。 则寂静妙常。 世事永息者。 则攀缘已断。 可谓遇圆满宝藏。 顿绝希求。 到常乐涅槃。 更无所至。 是凡圣之际。 如达家乡。 为迷悟之依已穷根本。 大涅槃经云。 金刚宝藏。 无所缺减。 华严经偈云。 种种变化无量力。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宝藏论本际品云。 是以本际无名。 名于无名。 本际无相。 名于无相。 名相既立。 妄惑遂生。 真一理沉。 道宗事隐。 是以无名之朴。 遍通一切。 不可名目。 过限量界。 一体无二。 故经云。 森罗及万像。 一法之所印。 即本际也。 然本际之理。 无自无他。 非一非异。 包含一气。 该入万有。 若复有人自性清净。 含一而生。 中无妄想。 即谓圣人。 然实际中。 亦无圣人法如微尘许而有异也。 若复有人自性清净。 含一而生。 中有妄想。 自然浊乱。 则谓凡夫。 然实际中。 亦无凡夫法如微尘许而有异也。 故经云。 佛性平等。 广大难量。 凡圣不二一切圆满。 咸备草木。 周遍蝼蚁。 乃至微尘毛发。 莫不含一而生。 故云能了知一万事毕也。 是以众生皆乘一而生。 故云一乘。 若迷故则异。 觉故则一。 故云前念是凡。 后念即圣。 又云。 一念知一切法也。 是以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云以一之法。 功成万像。 故经云。 一切若有心。 即迷。 一切。 若无心。 即。 遍十方。 故真一万差。 万差真一。 譬如海涌千波。 千波即海。 一切皆无有异也。 乃至万物含一而生。 即彼万物亦为一也。 何以故。 以本一故末则无异。 譬如檀生檀枝。 非椿木也。 故法华经偈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一乘者。 即一心也。 一切万有。 十方虚空。 皆从真如一心之种子所现。 如檀生檀枝。 兰生兰叶。 乃至本末中边。 更无异相。 故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若能如是。 何虑不毕。 若能如是究竟圆通。 此外更无不了之法。 则无理而不明。 无事而不尽。 以一法能成一切法故。 如华严疏云。 若入此观法。 则智与心相应。 是以因由心学。 果是心成。 境由心现。 解由心起。 分位神通是心。 力用造作是心。 现起分别是心。 决择所得是心。 乃至寻求知识。 造诣佛土。 并皆是心。 心外无得。 何所疑耶。 故知心垢则娑婆现相。 心净则华藏含空。 回转而恒起识轮。 交罗而匪离心网。 故海幢不起寂定。 广作十方佛事之门。 善财不出道场。 遍历一百十城之法。 是以文殊即自心能证之妙慧。 善财至弥勒。 一心佛果满后。 却令见文殊。 因位将极。 令返照心原。 更无有异。 未始动念故。 再访文殊不见其身者。 但了自心空般若故。 是真见文殊。 普贤是自心所证法界无尽妙行。 善财虽遍法界参诸善友。 欲见普贤。 不假别指。 便于初会始成之处。 如来座前。 而起念求随念即见。 普贤在如来前。 初无动移。 此正显观心即见希奇之相。 见闻证入。 由覩前相。 即是见心。 所以普贤身相如虚空遍一切处。 故以普眼菩萨等入百千三昧求觅普贤不见。 只谓离念入定。 厌境求真。 不知尘尘是文殊。 念念即普贤故。 是以善财一人。 运悲智而横广十方。 修愿行而竪穷三际。 从初至后。 因满果圆。 明显一心以为牓样。 总摄一切。 始行菩萨。 诸观行人。 皆倣此修。 离此观心。 别无殊胜。 乃至六度万行。 若不了自心。 皆成权渐。 果归生灭。 报在人天。 若能运心。 福智无尽。 如大智度论云。 菩萨摩诃萨。 知诸法实相。 无取无舍。 无所破坏。 行不可得般若波罗蜜。 以大悲心。 还修福行。 福行初门。 先行布施。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智慧明利。 能分别施福。 施物虽同。 福德多少。 随心优劣。 如舍利弗以一钵饭上佛。 佛即回施狗。 而问舍利弗。 汝以饭施我。 我以饭施狗。 谁得福多。 舍利弗言。 如我解佛法义。 佛施狗得福多。 舍利弗者。 于一切人中智慧最上。 而佛福田最为第一。 不如佛施狗恶田得福极多。 以是故知。 大福从心生。 不在田也。 如舍利弗。 千万亿倍。 不及佛心。 问曰。 如汝说福田妙故得福多。 而舍利弗施佛不得大福。 答曰。 良田虽复得福多。 而不如心。 所以者何。 心为内主。 田是外事。 菩萨本缘经偈云。 若行慧施时。 福田虽不净。 能生广大心。 果报无有量。 故知福从心生。 不因田出。 别请五百阿罗汉。 不如依次一凡僧。 何者。 以平等心福胜。 取舍心福微。 则胜劣由心。 岂在田乎。 施法既尔。 六度万行亦然。 所以清凉钞云。 因该果海。 果彻因原。 以极果由于始信。 信依本智而起。 今不离本智故。 斯则以因成果。 摄果酬因。 然因有二种。 一约本有。 恒沙性德。 信解行愿等无不具故。 二约修起。 谓依本信德而起信心。 依本解德而起解心。 如起信论云。 以知法性无悭贪故。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故。 一一修起。 皆带本有。 俱来至果。 无间道中。 一时顿圆。 解脱道中。 因果交彻。 名为得果。 果亦有二。 一者本有菩提涅槃。 一切佛性本觉具故。 二者修起今证菩提。 始觉悟故。 始觉同本。 无复始本之异。 名究竟觉。 则二果无碍。 然二因本从本觉体上起来。 则二因与本果无碍。 始觉既同本觉。 则果全同于二因。 则二因与二果交彻。 故因该果海。 果彻因原。 又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因该果也。 虽得佛道。 不舍菩萨行。 果彻因也。 华严论云。 善财一念发心。 顿无能所。 了三世性。 性绝古今。 自觉自心。 本来是佛。 不成正觉。 不证菩提。 身心性相无证修者。 不成不坏。 本来如是。 随缘动寂。 不坏有无。 所行诸行。 皆唯智起。 斯宗镜旨。 是善巧智之所知。 广大心之所信。 如华严经云。 知一切众生种种所缘。 唯是一相。 悉不可得。 一切诸法。 皆如。 金刚善巧智。 是以上至妙觉极圣之位。 中及大权菩萨修行之门。 下至底下凡夫生死之地。 皆同一心。 无有高下。 迷之自堕。 悟之即昇。 迷悟似殊。 真心靡易。 古德云。 不镜方寸。 虚负性灵。 又云。 自己不明。 则是空受例物。 如此开示。 不负前机。 持王库之真刀。 得雪山之正味。 证解信入之者。 直绍宝王。 见闻随喜之人。 能成佛种。 斯恩难报。 莫等寻常。 任肩负顶戴。 尽尘沙劫中。 亦不能报一句之恩。 仰思旷古求法之人。 释迦文等。 投身大火。 翘足深林。 析骨剜身。 剥皮刺血。 乃至常啼东请。 善财南求。 药王烧手。 普明刎头。 皆是知恩报德之人。 为法忘躯之士。 今劝后学。 生殷重心。 勿得自轻。 虚掷光景。 问。 妙明真心。 觉王秘旨。 理虽圆顿。 正解难成。 更希善巧之门。 重证将来之信。 答。 前已引法说。 今更将喻明。 此宗镜。 一心。 是诸法自性。 如一珠有八万四千孔。 入一孔全收珠体。 似一月影现一切水。 一一影不离月轮。 又若分白栴檀。 片片而本香无异。 犹布青阳令。 处处而春色皆同。 是则一法明心。 万缘指掌。 皎然法喻。 可以收疑。 问。 凡曰提宗。 直陈正义。 何须引喻。 广具繁文。 答。 为未直下顿悟之人。 不无方便。 如方便心论云。 若就喻者。 凡圣同解。 然后可说。 如言是心动发。 犹如迅风。 一切凡夫知风动故。 便得决了心为轻躁。 若不知者。 不得为喻。 问曰。 何故不但说正义而说喻也。 答曰。 凡说喻者。 为明正义。 又云。 凡欲立义。 当依四种知见。 何等为四。 一者现见。 二者比知。 三以喻知。 四随经教。 又法华经云。 智者可以譬喻得解。 今但取正解圆明。 非论法说喻说。 若不悟道。 徒执绝言。 今所言者。 皆是提宗唱道之言。 极妙穷原之说。 如云万句浮言。 不及一句妙理。 千般鱼目不及径寸明珠。 夫一句妙理者。 即宗镜之言也。 斯言不可辩而自通。 不可解而自释。 所以云。 善言不辩。 辩言不善。 问。 佛旨开顿渐之教。 禅门分南北之宗。 今此敷扬。 依何宗教。 答。 此论见性明心。 不广分宗判教。 单提直入。 顿悟圆修。 亦不离筌罤而求解脱。 终不执文字而迷本宗。 若依教。 是华严。 即示一心广大之文。 若依宗。 即达磨。 直显众生心性之旨。 如宗密禅师。 立三宗三教。 和会祖教。 一际融通。 禅三宗者。 一息妄修心宗。 二泯绝无寄宗。 三直显心性宗。 教三种者。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 二密意破相显性教。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先叙禅宗。 初息妄修心宗者。 说众生虽本有佛性。 而无始无明覆之不见。 故轮回生死。 诸佛已断妄想故。 见性了了。 出离生死。 神通自在。 当知凡圣功用不同。 外境由心故。 各有分限。 故须背境观心。 息灭妄念。 念尽即觉。 无所不知。 如镜昏尘。 尘尽明现。 须修禅观。 远离喧杂。 调息调身。 心注一境等。 二泯绝无寄宗者。 说凡圣等法。 皆如梦幻。 都无所有。 本来空寂。 非今始无。 即此达无之智亦不可得。 平等法界。 无佛众生。 法界亦是假名。 心既不有。 谁言法界。 无修不修。 无佛不佛。 设有一法胜过涅槃。 我说亦如梦幻。 无法可拘。 无佛可作。 凡有所作。 皆是迷妄。 如了达本来无事。 心无所寄。 方免颠倒。 始名解脱。 三直显心性宗者。 说一切诸法。 若有若空。 皆唯真性。 无相无为。 体非一切。 谓非凡非圣。 然即体之用。 谓能凡能圣等。 于中指示心性。 复有二类。 一云。 即今能言语动作贪嗔慈忍造善恶受苦乐等。 即汝佛性。 即此本来是佛。 除此无别佛。 了此天真自然故。 不可起心修道。 道即是心。 性如虚空不增不减。 但随时随处。 息业养神。 自然神妙。 此为真悟。 二云。 诸法如梦。 诸圣同说。 妄念本寂。 尘境本空。 本空之心。 灵知不昧。 即此空寂之知。 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 心本自知。 不藉缘生。 不因境起。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若顿悟此空寂之知。 知且无念无形。 谁为我相人相。 觉诸相空。 心自无念。 念起即觉。 觉之即无。 修行妙门。 唯在此也。 此上两说。 皆是会相归性。 故同一宗。 次佛教三种。 一密意依性说相教者。 佛说三界六道。 悉是真性之相。 但是众生迷性而起。 无别自体。 故云依性。 然根钝者。 本难开悟。 故且随他所见境相。 说法。 渐渐度之。 故云说相。 说未彰显。 故云密意。 此一教中。 自有三类。 一人天因果教。 说善恶业报。 令知因果。 二断惑灭苦教。 说三界无安。 皆如火宅之苦。 令断业惑之集。 修道证灭等。 三将识破境教。 说上生灭等法。 不关真如。 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 法尔有八种识。 于中第八识是其根本。 顿变根身器界种子。 转生七识。 各能变现自分所缘。 此八识外。 都无实法。 问。 如何变耶。 答。 我法分别熏习力故。 诸识生时。 变似我法。 六七二识。 无明覆故。 缘此执为实我法。 如患梦者。 患梦力故。 心似种种外境相现。 梦时执为实有外物。 寤来方知唯梦所变。 我此身相及外世界。 亦复如是。 唯识所变。 迷故执有我及诸境。 既悟本无我法。 唯有心识。 遂依此二空之智。 修唯识观。 及六度四摄等行。 渐渐伏断烦恼所知二障。 证二空所显真如。 十地圆满。 转八识成四智菩提。 真如障尽。 成法性身大涅槃之果。 此第三将识破境。 与禅门息妄修心宗而相扶会。 以知外境皆空故。 不修外境事相。 唯息妄修心也。 息我法之妄。 修唯识之心。 二密意破相显。 性教者。 据真实了义。 则妄执本空。 更无可破。 无漏诸法。 是真性随缘妙用。 永不断绝。 又不应破。 但为一类众生。 执虚妄相。 障真如实性。 难得玄悟故。 佛且不拣善恶垢净性相一切诃破。 以真性及妙用不无。 而且云无。 故云密意。 又意在显性。 语乃破相。 意不形于言中。 故云密也。 此教说。 前教中所变之境。 既皆虚妄。 能变之识。 岂独真实。 心境互依。 空而似有。 且心不孤起。 託境方生。 境不自生。 由心故现。 心如境谢。 境灭心空。 皆假众缘无自性故。 是以一切诸法。 无不是空。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是故空中无五阴六根因缘四谛。 无智亦无得。 生死涅槃。 平等如幻。 此教与禅门泯绝无寄宗全同。 三显示真心即性教。 直示自心即是真性。 不约事相而示。 亦不约破相而示。 故云即性。 不是方便隐密之意。 故云示也。 此教说。 一切众生。 皆有空寂真心。 无始本来。 性自清净。 明明不昧。 了了常知。 尽未来际常住不灭。 名为佛性。 亦名如来藏。 亦名心地。 达磨所传。 是此心也。 问。 既云性自了了常知。 何须诸佛开示。 答。 此言知者。 不是证知。 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 故云知也。 非如缘境分别之识。 非如照体了达之智。 直是真如之性。 自然常知。 起信论云。 真如者。 自体真实识知。 华严经云。 真如照明为性。 又问明品。 说。 智与知异。 智局于圣。 不通于凡。 知即凡圣皆有。 通于理智。 觉首等诸菩萨。 问文殊师利菩萨。 何等是佛境界智。 何等是佛境界知。 文殊颂答云。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如是慧境界。 平等如虚空。 又颂云。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 既云本净。 不待断障。 即知。 群生本来皆有。 但以惑翳而不自知。 故法华中开示令得清净者。 即是宝性论中。 离垢清净也。 此心虽自性清净。 终须悟修。 方得究竟。 经论所明。 有二种清净。 二种解脱。 或只得离垢清净解脱故。 毁禅门即心即佛。 或只知自性清净解脱故。 轻于教相。 斥于持律坐禅调伏等行。 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自性解脱。 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 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 若身若心。 无所壅滞同释迦佛。 经问云何佛境界智。 此问证悟之智。 云何佛境界知。 此问本有真心。 答智云。 诸佛智自在。 三世无所碍。 答知云。 非识所能识。 亦非心境界。 识是分别。 分别非真知。 唯无念方见。 又若以智证之。 即属所诠之境。 真知非境界故。 瞥起照心。 即非真知故。 非心境界。 以不起心为玄妙。 以集起名心。 起心看即妄想。 故非真知。 是以真知必虚心遗照。 言思道断矣。 北宗看心。 是失真旨。 若有可看。 即是境界也。 宝藏论云。 知有有坏。 知无无败。 其知之智有无不计。 既不计有无。 即自性无分别之知。 是以此真心自体之知。 即无缘心。 不假作意。 任运常知。 非涉有无。 永超能所。 水南和尚云。 即体之用曰知。 即用之体为寂。 如即灯之时。 即是光。 即光之时即是灯。 灯为体。 光为用。 无二而二也。 又云。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如是开示灵知之心。 即是真性。 与佛无异。 故名显示真心即性教。 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 既马鸣摽心为本原。 文殊择知为真体。 如何破相之党。 但云寂灭。 不许真如。 说相之家。 执凡异圣。 不许即佛。 今约教判定。 正为斯人。 故西域传。 心多兼经论。 无二途也。 但以此方迷心执文。 以名为体故。 达磨善巧。 拣文传心。 摽举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体(知是心也)喻以壁观。 令绝诸缘。 绝诸缘时。 问断灭不。 答。 虽绝诸念。 亦不断灭。 问。 以何证验。 云不断灭。 答。 了了自知。 言不可及。 师即印云。 只此是自性清净心。 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 即但遮诸非。 更令观察。 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 直待他自悟。 方验真实。 是亲证其体。 然后印之。 令绝余疑。 故云。 默传心印。 所言默者。 唯默知字。 非总不言。 六代相传。 皆如此也。 至荷泽时。 他宗竞起。 欲求默契。 不遇机缘。 又思惟达磨悬丝之记。 (达磨云。 我法第六代后。 命若悬丝)恐宗旨灭绝。 遂言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 问。 悟此心已如何修之。 还依初说相教中。 令坐禅不。 答。 若惛沉厚重难可策发。 掉举勐利不可抑伏。 贪嗔炽盛触境难制者。 即用前教中种种方便。 随病调伏。 若烦恼微薄。 慧解明利。 即依本宗。 一行三昧。 如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 住于静处。 端身正意。 不依气息形色。 乃至唯心无外境界。 法句经偈云。 若学诸三昧。 是动非是禅。 心随境界流。 云何名为定。 即不起灭定。 现行坐之威仪。 不于三界。 现攀缘之身意。 然此教中。 以一真心性。 对染净诸法。 全拣全收。 全拣者。 如上所说。 但剋体直指。 灵知。 即是心性。 余皆虚妄。 故云非识非心。 非境非智。 乃至非性非相。 非佛非众生。 离四句绝百非也。 全收者。 染净诸法。 无不是心。 心迷故。 妄起惑业。 乃至四生六道杂秽国土。 心悟故。 从体起用。 四等六度。 乃至四辩六通妙身净刹。 无所不现。 既是此心现诸法故。 法法全即真心。 如人梦所现事。 事事皆人。 如金作器。 器器皆金。 如镜现影。 影影皆镜。 故华严经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起信论云。 三界虚伪。 唯心所作。 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乃至一切分别。 皆分别自心。 心不见心。 无相可得。 故云一切法如镜中像。 楞伽经云。 寂灭者。 名为一心。 一心者。 名如来藏。 能遍兴造一切趣生。 造善造恶。 受苦受乐。 果与因俱。 故知一切无非心也。 全拣门。 摄前第二破相教。 全收门。 摄前第一说相教。 将前望此。 此则逈异于前。 将此望前。 前则全同于此。 深必该浅。 浅不至深。 深者直显出真心之体。 方于中拣一切收一切也。 如是收拣自在。 性相无碍。 方能于一切悉无所住。 唯此名为了义。 上之三教。 摄尽一代经论之所宗。 三义全殊。 一法无别。 就三义中。 第一第二空有相对。 第三第一性相相对。 皆迢然易见。 唯第二第三破相与显性相对。 讲者。 禅者。 俱迷为同是一宗一教。 皆以破相便为真性。 故今广辩空宗性宗。 有其十异。 空宗唯破相。 性宗唯显性。 权实有异。 遮表全殊。 不可以遮诠遣荡排情破执之言。 为表诠直示建立显宗之教。 又不可以逗机诱引一期权渐之说。 为最。 后全提见性真实之门。 如上判教分宗。 言约义丰。 最为殊绝。 初则历然不滥。 后。 则一味融通。 可释群疑。 能归宗镜。 十异者。 一法义真俗异者。 空宗未显真性。 但以一切差别之相为法。 法是俗谛。 照此诸法。 无为无相无生无灭为义。 义是真谛。 性宗以一真之性为法。 空有等种种差别为义。 经云。 无量义者。 从一法生。 华严经云。 法者知自性。 义者知生灭。 二心性二名异者。 空宗一向目诸法。 本原为性。 性宗多目诸法本原为心。 起信论云。 一切诸法。 从本已来。 唯是一心。 良由所说本性。 不但空寂。 而乃自然常知故。 应目为心。 三性字二体异者。 空宗以诸法无性为性。 性宗以虚明常住不空之体为性。 性字虽同。 而体异也。 四真智真知异者。 空宗以分别为知。 无分别为智。 智深知浅。 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 以该于理智。 通于凡圣之真性为知。 知通智局。 华严经云。 真如照明为性。 起信论云。 真如自体。 真实识知。 五有我无我异者。 空宗以有我为妄。 无我为真。 性宗以无我为妄。 有我为真。 故涅槃经云。 无我者。 名为生死。 我者。 名为如来。 六遮诠表诠异者。 遮谓遣其所非。 表谓显其所是。 又遮者。 拣却诸余。 表者。 直示当体。 如诸经所说。 真如妙性。 每云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无因无果。 无相无为。 非凡非圣。 非性非相等。 皆是遮诠。 遣非荡迹。 绝想祛情。 若云知见觉照。 灵鉴光明。 朗朗昭昭。 堂堂寂寂等。 皆是表诠。 若无知见等体。 显何法为性。 说何法不生不灭等。 必须认得现今了然而知。 即是我之心性。 方说此知不生不灭等。 如说盐云不澹是遮。 云咸。 是表。 说水云不乾。 是遮。 云湿。 是表。 空宗但遮。 性宗有遮有表。 今时人皆谓遮言为深。 表言为浅。 故唯重非心非佛。 无为无相。 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 良由只以遮非之词为妙。 不欲亲自证认法体。 故如此也。 又若实识我心。 不同虚空。 性自神解。 非从他悟。 岂藉缘生。 若不对机随世语言。 于自性上尚无表示真实之词。 焉有遮非方便之说。 如今实未亲证见性之人。 但傚依通。 情传意解。 唯取言语中妙。 以遮非泯绝之文。 而为极则。 以未见谛故。 不居实地。 一向託空。 随言所转。 近来尤盛。 莫可遏之。 若不因上代先贤。 多闻广学。 深入教海。 妙达禅宗。 何能微细指陈。 始终和会。 显出一灵之性。 剔开万法之原。 是以具录要文。 同明宗镜。 七认名认体异者。 谓佛法世法。 一一皆有名体。 且如世间称大。 不过四物。 如智论云。 地水火风。 是四物名。 坚湿煖动。 是四物体。 今且说水。 设有人问。 每闻澄之即清。 溷之即浊。 堰之即止。 决之即流。 而能溉灌万物。 洗涤群秽。 此是何物。 (举功能义用而问之)答云。 是水(举名答也)愚者认名谓已解。 智者应更问云。 何者是水(徵其体也)答云。 湿即是水(剋体指也)佛法亦尔。 设有人问。 每闻诸经云。 迷之即垢。 悟之即净。 纵之即凡。 修之即圣。 能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此是何物(此举功能义用问也)答云。 是心(举名答也)愚者认名便为已识。 智者应更问。 何者是心(徵其体也)答。 知即是心(指其体也)此一言最亲最的。 余字余说皆疎。 如云非性非相能言能语等是体。 缘虑动用等是心。 即何异他之所问也。 以此而推。 水之名体。 名唯一字。 余皆义用。 湿之一字。 贯于清浊等万用万义之中。 心之名体亦然。 知之一字。 亦贯于贪瞋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 直须悟得。 水是名。 不是水。 湿是水。 不是名。 即清浊凝流。 无义不通也。 以例心是名。 不是心。 知是心。 不是名。 即真妄善恶。 无义不通也。 空宗相宗。 为对初学及浅机。 恐随言生执故。 但标名而遮其非。 唯广义用而引其意。 性宗为对久学及上根。 令忘言认体故。 一言直示(达磨云。 指一言以直示。 即是知字一言。 若言即心是佛。 此乃四言矣)若领解不谬。 亲照灵知之性。 方于体上照察义用。 故无不通矣。 八二谛三谛异者。 空宗唯二谛。 性宗摄一切性相及自体。 总为三谛。 以缘起色等诸法为俗谛。 缘无自性。 诸法即空为真谛。 一真心体。 非空非色。 能空能色。 为中道第一义谛。 九三性空有异。 空宗说有。 即遍计依他。 空。 即圆成。 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义。 遍计。 即情有理无。 依他。 即相有性无。 圆成。 即情无理有。 十佛德空有异。 空宗说。 佛以空为德。 无有少法。 是名菩提。 性宗一切诸佛自体。 皆有常乐我净。 十身十智。 相好无尽。 性自本有。 不待机缘。 十异历然二门奂矣。 故须先约三种佛教。 证三宗禅心。 然后禅教双亡。 佛心俱寂。 俱寂则念念皆佛。 无一念而非佛心。 双亡。 即句句皆禅。 无一句而非禅教。 如此则自然闻泯绝无寄之说。 知是破我执情。 闻息妄修心之言。 知是断我习气。 执情破而真性显。 即泯绝是显性之宗。 习气尽而佛道成。 即修心是成佛之行。 顿渐互显。 空有相成。 若能如是圆通。 则为他人说。 无非妙方。 闻他人说。 无非妙药。 药之与病。 只在执之与通。 故先德云。 执则字字疮疣。 通则文文妙药。 如上依教依宗。 撮略和会。 挑抉宗旨之本末。 开析法义之差殊。 校量顿渐之异同。 融即真妄之和合。 对会遮表之回互。 褒贬权实之浅深。 可谓卷教海之波澜。 湛然掌内。 簇义天之星象。 奂若目前。 则顿释群疑。 豁然妙旨。 若心外立法立境。 起斗诤之端倪。 识上变我变人。 为胜负之由渐。 遂乃立空破有。 宾有非空。 崇教毁禅。 宗禅斥教。 权实两道。 常为障碍之因。 性相二宗。 永作怨讐之见。 皆为智灯焰短。 心镜光昏。 终不能入无诤之门。 履一实之道矣。 宗镜录卷第三十四 丁未岁高丽国分司大藏都监奉勅彫造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1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