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三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三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观门略有二种。 一依禅宗。 及圆教。 上上根人。 直观心性。 不立能所。 不作想念。 定散俱观。 内外咸等。 即无观之观。 灵知寂照。 二依观门。 观心似现前境。 虽权立假相。 悉从心变。 如观经中。 立日观水观等十六观门。 上生经中。 观兜率天宫弥勒内院等。 诸章钞释云。 言观一字。 理有二种。 一观瞩。 二观察。 初观瞩者。 如前五识缘五尘境。 瞩对前境。 显现分明。 无推度故。 现量性境之所摄故。 次观察者。 向自识上。 安模建立。 伺察推寻境分剂故。 今立观门。 即当第二观察。 约能观之心。 出体有四。 一剋性出体。 唯别境慧。 此慧能拣去散乱染无记等。 择留善净所变境故。 二能所引体。 定引慧故。 三相应体。 五蕴除色。 四眷属体。 并色五蕴。 问。 相应四蕴心王心所。 取其何者为能观察。 答。 先辩心王。 次明心所。 若八识心王。 唯取第六。 问。 前五七八俱能缘虑。 何以不取。 答。 且前五识。 有漏位中。 唯现量缘实五尘境。 第八唯现量缘三境故。 种子根身器世间境。 性唯无记。 第七有漏位中。 常缘第八见分为境。 非量所收。 今能观心。 因教比知变起相分。 比量善性独影境摄故。 唯第六有此功能。 问。 第六心王。 有其几种。 答。 义说有四。 一明了意识。 与前五识同缘五尘。 分明显了。 二定中意识。 引得上定。 定中所起。 三独散意识。 不与前五同缘。 为拣明了。 故立独名。 又非定中所起。 故名为散。 独于散位而生起故。 四梦中意识。 于睡眠位。 起此识故。 问。 四中何者是能观心。 答。 得上定者。 定中意识。 现量观故。 未得定者。 独散意识。 能为观体。 次明心所者。 有五十一法。 总分六位。 且通辩诸识有漏位中相应者。 前五识各有三十四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根本烦恼三贪嗔痴。 中随二大随八。 第六识三界三性。 定散通论。 具与五十一心所相应。 第七识与十八心所相应。 谓遍行五。 根本烦恼四。 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大随八别境中慧。 第八识唯与遍行心所相应。 此八种识。 若成无漏。 唯与二十一心所相应。 谓遍行别境善法。 今明能观心。 但唯善性。 第六识。 其相应心所。 随心王说。 定中心所唯二十一。 谓遍行五。 别境五。 善十一。 或寻伺中随取一法。 即二十二。 寻麁伺细。 不俱起故。 浅深推度。 思慧为体。 若与散位心王相应。 即二十法。 于前善中除轻安故。 轻安一法是定引故。 有定资身。 方得调畅。 有轻安义。 或二十一。 于寻伺中随取一故。 问。 能观心于三境之中。 此何境。 答。 定散二位皆独影境。 变假相故。 此假相分从能缘见分种生。 自无其种。 故名独影。 不同性境是实色。 心。 各有种生。 如眼识缘色等。 又不同带质境。 心缘心时定有质故。 中间相分。 从质见起。 言独影境。 自有二类。 一有质。 即此观心。 託彼为质。 二无质。 缘龟毛等。 问。 既有彼质。 何非带质。 答。 带质有二。 一真带质。 以心缘心。 如第七缘第八。 第六缘余识。 二似带质。 心缘色故。 即此所观。 带彼质故。 通似带质。 问。 定散二位。 託彼质缘。 熏得何种。 答。 唯熏能观心心所见分种子。 相分是假。 不熏。 有漏观心。 不熏无漏质种。 问。 三量之中。 此是何量。 答。 定位现量收。 散位比量摄。 不通非量。 非正观故。 问。 三性何性。 答。 唯善性故。 问。 四缘何缘。 答。 四缘皆具。 第六心王并实心所。 皆从种生。 此因缘。 假相分是所缘。 为缘。 即前念引后念。 是等无间缘。 增上有二。 一顺。 二违。 顺增上有二。 一有力顺。 作此观时。 诸缘有力。 随顺能观。 名有力增上。 作此观时。 不障余法。 虽无力。 能不违他。 故名无力增上。 二违增上。 亦有二种。 一违背。 作此观时。 而能违背散乱心心所。 又能违背无记性等。 二违损。 作此观时。 而能违损诸染法故。 问。 于三依中。 此是何依。 答。 三依皆具。 一因缘依。 能观心等有自种。 子为因缘依。 现依种故。 亦名种子依。 二俱有依。 谓六根处。 能与诸心心所为依故。 今能观第六用七八二识为所依故。 亦名增上缘依。 三开导依。 谓前念心心所。 开避引导后念心心所。 取前念心王。 名开导依。 后念必依前念生故。 即现在心望后念心。 假名前念。 亦名等无间缘依。 问。 五果之中。 此是何果。 答。 能观心体。 非异熟果。 唯第八识。 是真异熟。 二等流果。 此能观心心所。 从自种生。 种现俱善。 流类齐等。 三离系果。 此有漏观。 未断障染系缚法故。 非离系果。 四士用果。 有二。 一人士用。 此人能作此观。 人为士用。 因观心成就。 即士用果。 二法士用。 作此观时。 诸缘法等有力。 如世士夫力用。 成就观心。 即士用果。 五增上果。 前四果中有不摄法。 但于观心有随顺义。 即为其因。 观心成就。 即增上果。 问。 此能观心等。 具几缘生。 答。 具五缘生。 一作意。 警心故。 二种子。 生现法。 三根。 即第七识。 四境。 假相分。 五根本。 即第八识。 若加等无间。 即六缘生。 如上理事双明。 方圆观法。 问。 若境本无生。 心常不住。 又何烦立观。 背自天真。 答。 为未达本无生。 而欲向外妄修者。 令自内观。 冥合真性。 如永嘉集云。 诫其疎怠者。 然渡海先须上船。 非船何以能渡。 修心必须入观。 非观何以明心。 心尚未明。 相应何日。 此劝守愚空坐。 不慕进修者。 如欲渡关津。 非船靡济。 将穷生死。 无智焉明。 又云。 妙契玄原者。 夫悟心之士。 宁执观而迷旨。 达教之人。 岂滞言而惑理。 理明则言语道断。 何言之能议。 旨会则心行处灭。 何观之能思。 心言不能思议者。 可谓妙契寰中矣。 斯乃得旨之人。 奚须言境即届宝所。 终不问程。 已见玉蟾。 宁当执指。 故般若吟云。 见月休观指。 归家罢问程。 即心心是佛。 何佛更堪成。 辅行记问云。 四句推检。 贪欲泯然。 但有妙观。 无复贪欲。 何得复云而起而照。 答。 防于起时理。 须照。 起不起俱照。 照不照俱亡。 亡不亡咸泯。 泯不泯湛然。 如是方成入空之观。 故云不见起照。 起照宛然。 如上所说诸观门。 一心之旨。 义理昭彰。 解虽分明。 行须冥合。 因解成行。 行成解绝。 不可一向执解。 背道述宗。 行解相应。 方明宗镜。 如首楞严经所明。 全为见性修行。 不取多闻知解。 所以如来。 诃阿难言。 非汝历劫辛勤证修。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 如恒河沙。 只益戏论。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 决定明了。 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 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乃至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虽承如是法音。 知如来藏妙觉明心。 遍十方界。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 不逮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 忽蒙天王赐与华屋。 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 唯愿如来。 不舍大悲。 示我在会。 诸蒙闇者。 捐舍小乘。 毕获如来无余涅槃。 本发心路。 令有学者。 从何摄伏。 畴昔攀缘。 得陀罗尼。 入佛知见。 是以佛告阿难。 汝常闻我毗柰耶中。 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 云何摄心。 我名为戒。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 其心不淫。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如不断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乃至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纵得妙悟。 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轮转三涂。 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 何路修证。 必使淫机。 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 若不断杀。 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 高声大叫求人不闻。 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若不断偷。 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水灌漏危欲求其满。 纵经尘劫。 终无平复。 若不断大妄语者。 如刻人粪为栴檀形。 欲求香气。 无有是处。 乃至造十习因。 受六交报。 十习因者。 一者淫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萨见欲。 如避火坑。 二者贪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多求。 同名贪水。 菩萨见贪。 如避瘴海。 三者慢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我慢。 名饮痴水。 菩萨见慢。 如避巨溺。 四者瞋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瞋恚。 名利刀剑。 菩萨见瞋。 如避诛戮。 五者诈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姦伪。 同名谗贼。 菩萨见诈。 如畏豺狼。 六者诳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欺诈。 同名劫杀。 菩萨见诳。 如践蛇虺。 七者怨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怨家。 名违害鬼。 菩萨见怨。 如饮鸩酒。 八者见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恶见。 同名见坈。 菩萨见诸虚妄遍执。 如入毒壑。 九者枉习。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怨谤。 同名谗虎。 菩萨见枉。 如遭霹雳。 十者讼习。 交諠发于覆藏。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覆藏。 同名阴贼。 菩萨观覆。 如戴高山。 履于巨海。 六交报者。 一者见报。 二者闻报。 三者嗅报。 四者味报。 五者触报。 六者思报。 此六识造业。 所招恶报。 从六根出。 各各招引恶果。 临终神识。 堕无间狱。 见受明暗二苦相。 闻受开闭二苦相。 嗅受通塞二苦相。 味受吸吐二苦相。 触受合离二苦相。 思受不觉觉知二苦相。 一一受苦无量。 具在经文。 是以阿难已悟妙觉明心。 知宗不昧。 方乃重告善逝。 密请修行。 故知先悟后修。 应须理行冥合。 若但取一期知解。 不慕进修。 欲证究竟菩提。 无有是处。 故经云。 纵得妙悟。 皆是淫根。 以生死根本不断故。 直须保护浮囊。 方渡业海。 如大涅槃经云。 尔时海中有罗刹者。 贪等烦恼各别现行。 名一罗刹。 全乞。 喻索交合也。 乞半。 喻求摩触也。 三分之一喻索行事也。 手许。 喻共坐等也。 微尘许。 喻衣相触也。 若但破四重禁等者。 合全乞浮囊也。 破僧残者。 合乞其半也。 犯偷兰者。 合三分之一也。 犯舍堕及波逸提者。 合乞手许也。 二罪同篇。 共合手许也。 破突吉罗者。 合乞微尘也。 故知微细须持。 方全戒体。 如虽乞微尘之许。 终坏浮囊。 岂况全半乎。 是以若犯此篇。 其过尤重。 非唯有障大道。 不出尘劳。 以恶业相酬。 果牵地狱。 十习因既作。 六交报宁亡。 皆是一念恶觉心生。 颠倒想起。 对境作因成之假。 随情运相续之心。 不以智眼正观。 遂陷凡夫业道。 虽则一期徇意。 罔思万劫沉身。 是以一切如来同宣。 审宜刻骨。 十方菩萨皆惧。 实可惊心。 所以华严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法首菩萨言。 佛子。 如佛所说。 若有众生受持正法。 悉能除断一切烦恼。 何故复有受持正法。 而不断者。 随贪瞋痴。 随慢随覆。 随忿随恨。 随嫉随悭。 随诳随谄。 势力所转。 无有离心。 能受持法。 何故复于心行之内。 起诸烦恼。 时法首菩萨。 以颂答曰。 佛子。 善谛听。 所问如实义。 非但以多闻。 能入如来法。 如人水所漂。 惧溺而渴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设美膳。 自饿而不食。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善方药。 自疾不能救。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人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有生王宫。 而受馁与寒。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聋奏音乐。 悦彼不自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盲缋众像。 示彼不自见。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譬如海船师。 而于海中死。 于法不修行。 多闻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 广说众。 好事。 内自无实德。 不行亦如是。 大宝积经云。 佛言。 迦叶。 若有趣菩萨乘善男子善女人等。 适闻此法。 不能生于如实深信。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由修学故证彼菩提。 非不修学而能得证。 若不修习得菩提者。 猫兔等类。 亦应证得无上菩提。 何以故。 不正行者。 不能证得无上觉故。 何以故。 若不正行得菩提者。 音声言说。 亦应证得无上菩提。 作如是言。 我当作佛。 我当作佛。 以此语故。 无边众生应成正觉。 永嘉集云。 心与空相应。 讥毁赞誉。 何忧何喜。 身与空相应。 刀割香涂。 何苦何乐。 依报与空相应。 施与劫夺。 何得何失。 心与空不空相应。 爱见都忘。 慈悲普救。 身与空不空相应。 内同枯木。 外现威仪。 依报与空不空相应。 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实相初明。 开佛知见。 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一尘入正受。 诸尘三昧起。 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 香台宝阁。 严土化生。 是以若不断四重深愆。 欲求一乘妙果。 如塞耳大叫。 难免他闻。 徒灌漏卮。 终无满日。 又若所行非所说。 所说非所行。 心口自违。 相应何日。 似盲画众像。 如聋奏乐音。 但悦彼情。 于己无益。 故知。 闻之不证。 解之不行。 虽处多闻宝藏。 如王宫冻死。 虚游诸佛智海。 犹水中渴亡。 比况可知。 应须改辙。 不生惭悔。 焉称智乎。 问。 此宗镜录于顿渐两教。 真缘二修。 云何悟入。 如何修行。 答。 今宗镜中依无作三昧。 观真如一心。 念念冥真。 念念圆满。 如台教明。 修无作三昧。 观真如实相。 不见缘修作佛。 亦不见真修作佛。 亦不见真缘二修合故作佛。 亦不离真缘二修而作佛。 若无四修。 即无四作。 是无作三昧。 岂同尔相州北道。 明缘修作佛。 南土大小乘师。 亦多用缘修。 亦不同相州南道。 用真修作佛。 问。 偏用何过。 答。 道无诤。 何得诤同水火。 今明用三昧。 修中道第一义谛。 开无明。 显法性。 忘真缘。 离诤论。 言语法灭。 无量罪除。 清净心一。 水若澄清。 佛性宝珠自然现也。 见佛性故。 即住大涅槃。 问曰。 若尔者。 今云何说。 答曰。 大涅槃经云。 不生不生。 名大涅槃。 以修道得故。 故不可说。 岂如诸大乘论师。 偏执定说。 今以因缘故。 亦可得说者。 若解四悉檀意。 如前四种说则无咎。 次明证成者。 若观无明见中道者。 即是入不二法门。 住不思议解脱。 故入不思议法门品云。 若知无明即是明。 明亦不可得。 是为入不二法门。 若入中道。 即能双照二谛。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今依四悉普为群机。 于真缘二修中。 是无作真修。 顿渐四句中。 若约上上根。 是顿悟顿修。 若约上根。 或是顿悟渐修。 问。 如何是真缘二修。 答。 若约缘修用智成佛。 真如但是境故。 约缘修以明自也。 真修正用真如一心为佛。 万行及智。 但是福智庄严。 故用真如一心为自。 一切福智为他。 若直了真如心即成佛者。 是圆顿宗。 若不了此心妄有修证者。 是藏通等教灰断之果。 若依此心发行别修者。 是别教大乘。 与圆教即心便具者。 所有行位功程。 日劫相倍。 故云即心是者疾。 发心行者迟。 问。 既即心是。 何用更修。 答。 只为是故。 所以修。 如铁非金。 即不可锻成妙器。 问。 如何是顿渐四句。 答。 一渐修顿悟。 二顿悟渐修。 三渐修渐悟。 四顿悟顿修。 楞伽经中有四渐四顿。 经云。 大慧白佛言。 世尊。 云何净除自心现流。 为顿为渐。 答中先明四渐。 后说四顿。 渐经云。 佛告大慧。 渐净非顿。 一如菴罗果。 渐熟非顿。 如来渐除众生自心现流。 亦复如是。 渐净非顿。 二如陶家作器。 渐成非顿。 三如大地。 渐生非顿。 四如习艺。 渐就非顿。 上之四渐。 约于修行。 未证理故。 下之四顿。 约已证理故。 一明镜顿现喻。 经云。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 亦复如是。 顿现无相无所有清净法界。 二日月顿照喻。 经云。 如日月轮。 顿照显示一切色像。 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 亦复如是。 顿为显示不思议胜智境界。 三藏识顿知喻。 经云。 譬如藏识。 顿分别知自心现。 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彼诸报佛。 亦复如是。 顿熟众生所处境界。 以修行者。 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四佛光顿照喻。 经云。 譬如法佛所作。 依佛光明照耀。 自觉圣趣。 亦复如是。 于彼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 照令除灭。 今取顿悟渐修。 深谐教理。 首楞严经云。 理虽顿悟。 承悟併消。 事在渐修。 依次第尽。 如大海勐风顿息。 波浪渐停。 犹孩子诸根顿生。 力量渐备。 似曦光之顿出。 霜露渐消。 若即文之顿成。 读有前后。 或顿悟顿修。 正当宗镜。 如华严宗。 取悟如日照。 即解悟证悟。 皆悉顿也。 又如磨镜。 一时遍磨。 明净有渐。 今论。 明是本明。 渐为圆渐。 明是本明者。 恐谓拂镜非顿。 明镜本来净。 何用拂尘埃。 此是六祖。 直显本性。 破其渐修。 今为顺经明其渐证。 随渐渐明。 皆本明矣。 故云明是本明。 即无念体上自有真知。 非别有知。 知即心体也。 渐为圆渐者。 即天台智者意。 彼云。 渐渐非圆渐。 圆圆非渐圆。 谓渐家亦有圆渐。 圆家亦有圆渐。 渐家渐者。 如江出岷山。 始于滥觞。 渐家圆者。 如大江千里。 圆家渐者。 如初入海。 虽则渐深。 一滴之水已过大江。 况滥觞耶。 圆家圆者。 如穷海涯底故。 今云。 渐是圆家渐。 尚过渐家之圆。 况渐家之渐。 禅原集云。 顿门有二。 一逐机顿。 二化仪顿。 一逐机顿者。 遇凡夫上根利智。 直示真法。 闻即顿悟。 全同佛果。 如华严中。 初发心时。 即得阿耨菩提。 圆觉中。 观行即成佛。 二化仪顿者。 谓佛初成道。 为宿世缘熟上根之流。 一时顿说性相事理。 众生万惑。 菩萨万行。 贤圣地位。 诸佛万德。 因该果海。 初心即得菩提。 果彻因原。 位满犹同菩萨。 此唯华严一经。 名为顿教。 其中所说诸法。 是全一心之诸法。 一心是全诸法之一心。 性相圆融。 一多自在。 又约机顿渐不同。 有云。 先因渐修功成。 而豁然顿悟。 如伐木片片渐斫。 一时。 顿倒。 亦如远诣皇城。 步步渐行。 一日顿到。 有云。 先因顿修。 而后渐悟。 如人学射。 顿者。 箭箭直注意在的。 渐者。 久始渐亲渐中。 此说运心顿修。 不言功行顿毕。 有云。 渐修渐悟。 如登九层之台。 足履渐高。 所见。 渐远。 已上皆证悟也。 有云。 先须顿悟。 方可渐修。 此约解悟。 若约断障说者。 如日顿出。 霜露渐消。 若约成德说者。 如孩初生。 即具四支六根。 长即渐成志气功用。 如华严经云。 初发心时。 即成正觉。 三贤十圣。 次第修证。 若未悟而修。 非真修也。 良以。 非真流之行。 无以称真。 何有饰真之行。 不从真起。 经云。 若未闻此法。 多劫修六度万行。 竟不证真。 有云。 顿悟顿修者。 此说上上智。 根性。 乐欲俱胜。 一闻千悟。 得大总持。 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若断障说。 如斩一籰丝。 万条顿断。 若修德说。 如染一籰丝。 万条顿色。 荷泽云。 见无念体。 不逐物生。 又云。 一念与本性相应。 八万波罗蜜行。 一时齐用。 又顿悟者。 不离此生。 即得解脱。 如师子儿。 初生之时。 是真师子。 即修之时。 即入佛位。 如竹春生笋。 不离于春。 即与母齐。 何以故。 心空故。 若除妄念。 永绝我人。 即与佛齐。 经云。 不坏世间而超世间。 不舍烦恼。 而入涅槃。 不修顿悟。 犹如野干随逐师子。 经百千劫。 终不得成师子。 故知若不直了自心。 岂成圆顿。 随他妄学。 终不成真。 此宗镜录。 是圆顿门。 即之于心。 了之无际。 更无前后。 万法同时。 所以证道歌云。 是以禅门了却心。 顿入无生慈忍力。 又若用悟而修。 即是解悟。 若因修而悟。 即是证悟。 又顿教初如华严海会。 于逝多林中。 入师子嚬伸三昧。 大众皆顿证法界。 无有别异。 后乃至将欲灭度。 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 作大师子吼。 显常住法。 决定说言。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凡是有心。 定当作佛。 究竟涅槃常乐我净。 皆令安住秘密藏中。 以此教法。 本从世尊一真心体流出。 亦只是凡圣所依一心真体。 随缘流出。 展转遍一切处。 一切众生身心之中。 只各于自心静念。 如理思惟。 即如是如是显现。 于宗镜中。 了然明白。 起此无涯之一照。 遍法界无际之虚空。 无一尘而不被光明。 凡一念而咸承照烛。 斯乃般若无知之照。 照岂有边。 涅槃大寂之宗。 宗何有尽。 故如般若无知论云。 放光云。 般若无所有相。 无生灭相。 道行云。 般若无所知。 无所见。 此辩智照之用。 而曰无相。 无知者。 何也。 果有无相之知。 不知之照。 明矣。 何者。 夫有所知。 则有所不知。 以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 不知之知。 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 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 信矣。 是以圣人。 虚其心而实其照。 终日知未尝知也。 故能默耀韬光。 虚心玄鉴。 闭智塞聪。 而独觉冥冥者矣。 然则智有穷幽之鉴。 而无知焉。 神有应会之用。 而无虑焉。 神无虑故。 能独王于世表。 智无知故。 能玄照于事外。 智虽事外。 未始无事。 神虽世表。 终日域中。 所以俯仰顺化。 应接无穷。 无幽不察。 而无照功。 斯则无知之所知。 圣神之所会也。 然其为物。 实而不有。 虚而不无。 存而不可论者。 其唯圣智乎。 何者。 欲言其有。 无状无名。 欲言其无。 圣以之灵。 圣以之灵故。 虚不失照。 无状无名故。 照不失虚。 照不失虚故。 浑而不渝。 虚不失照故。 动以接麁。 是以圣智之用。 未始暂废。 求之形相。 未始可得。 故宝积曰。 以无心意而现行。 放光曰。 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所以圣迹万端。 其致一而已矣。 是以般若可虚而照。 真谛可亡而知。 万动可即而静。 圣应可无而为。 斯则不知而自知。 不为而自为矣。 复何知哉。 复何为哉。 问曰。 夫圣人真心独朗。 物物斯照。 应接无方故。 动与事会。 物物斯照故。 知无所遗。 动与事会故。 会不失机。 会不失机故。 有会于可会。 知无所遗故。 必有知于可知。 有知于可知故。 圣不虚知。 有会于可会故。 圣不虚会。 既知既会。 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 若夫忘知遗会者。 则是圣人无私于知。 会。 以成其私耳。 斯可曰不自有其知。 安得无知而以哉。 答曰。 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 明逾日月而弥昏者。 岂曰木石瞽其怀。 其于无知而已哉。 诚以。 异于人者神明。 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 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知。 而圣人未尝不有知。 无乃乖于圣心。 失于文旨者乎。 何者。 经云。 真般若者。 清净如虚空。 无知无见。 无作无缘。 斯则知自无知矣。 岂待反照。 然后无知哉。 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 则不辩于惑智。 三毒四倒。 皆亦清净。 又何独尊净于般若。 若以所知美般若。 所知则非般若。 所知自常净。 般若未尝净。 亦无缘致净。 叹于般若。 然经云。 般若清净者。 将无以般若体相真净。 本无惑取之知。 无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岂唯无知名无知。 知自无知矣。 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 照彼无相之真谛。 真谛无兔马之遗。 般若无不穷之鉴。 所以会而不差。 当而无是。 寂怕无知。 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 夫物无以自通。 故立名以通物。 物虽非名。 果有可名之物。 当于此名矣。 是以即名求物。 物不能隐。 而论云。 圣心无知。 又云。 无所不知。 意谓无知未尝知。 知未尝无知。 斯则名教之所通。 立言之本意也。 然论者。 欲一于圣心。 异于文旨。 寻文求实。 未见其当。 何者。 若知得于圣心。 无知无所辩。 若无知得于圣心。 知亦无所辩。 若二都无得。 无所复论哉。 答曰。 般若义者。 无名无说。 非有非无。 非实非虚。 斯无名之法。 故非言所能言也。 言虽不能言。 然非言无以传。 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 今试为子狂言辩之。 夫圣心者。 微妙无相。 不可为有。 用之弥勤。 不可为无。 不可为无故。 圣智存焉。 不可为有。 故名教绝。 焉是以言知。 不为。 知欲以通其鉴。 不知。 非不知。 欲以辩其相。 辩相不为无。 通鉴不为有。 非有。 故知而无知。 非无。 故无知而知。 是以知即无知。 无知即知。 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 夫真谛深玄。 非智不测。 圣智之能。 在兹而显。 故经云。 不得般若。 不见真谛。 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以缘求智。 智则知矣。 答。 以缘求智。 知非知也。 何者。 放光云。 不缘色生识。 是名不见色。 又云。 五阴清净。 故般若清净。 般若即能知也。 五阴即所知也。 所知即缘也。 夫知与所知。 相与而有。 相与而无。 相与而无。 故物莫之有。 相与而有。 故物莫之无。 物莫之无故。 为缘之所起。 物莫之有故。 缘所不能生。 缘所不能生故。 照缘而非知。 为缘之所起故。 知缘相因而生。 是以知与无知。 生于所知矣。 何者。 夫知以所知取相。 故名知。 真谛自无相。 真智何由知。 所以然者。 夫所知非所知。 所知生于知。 所知既生知。 知亦生所知。 所知既相生。 相生即缘法。 缘法故非真。 非真故非真谛。 故中观曰。 物从因缘有。 故不真。 不从因缘有。 故即真。 今真谛。 曰真。 真则非缘。 真非缘故。 无物从缘而生也。 故经云。 不见有法。 无缘而生。 是心真智观真谛。 未尝取所知。 智不取所知。 此智何由知。 然智非无知。 但真谛非所知故。 真智亦非知。 而子欲以缘求智故。 以智为知。 缘自非缘。 于何而求知乎。 难曰。 论云不取者。 为无知故不取。 为知然后不取耶。 若无知故不取。 圣人则冥若夜游。 不辩缁素之异也。 若知然后不取。 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 非无知故不取。 又非知然后不取。 知则不取故。 能不取而知。 难曰。 论云不取者。 诚以圣心不物于物。 故无惑取耶。 无取则无是。 无是则无当。 谁当于圣心。 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 然无是无当也。 夫无当。 则物无不当。 无是。 则物无不是。 物无不是故。 是而无是。 物。 无不当。 故。 当而无当。 故经云。 尽见诸法。 而无所见者也。 难曰。 圣心非不能是。 诚以无是可是。 虽不是。 是故当是于无是矣。 是以经云。 真谛无相。 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 若以无相为无相。 又何累于真谛耶。 答曰。 圣人无无相也。 何者。 若以无相为无相。 无相即为相。 舍有而之无。 犹逃峯而赴壑。 俱不免于患矣。 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 居无而不无。 虽不取于有无。 然亦不舍于有无。 所以和光尘劳。 周旋五趣。 寂然而往。 怕尔而来。 恬澹无为。 而无不为者也。 难曰。 圣心虽无知。 然其应会之道不差。 是以可应者应之。 不可应者存之。 然则圣心有时而生。 有时而灭。 可乎。 答曰。 生灭者。 生灭心也。 圣人无心。 生灭焉起。 然非无心。 但无心心耳。 又非不应。 但是不应应耳。 是以应。 会则。 信若四时之质。 直。 以虚无为体。 斯不可得而生。 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 圣智之无。 惑智之无。 俱无生灭。 何以异之耶。 答曰。 圣智之无者。 无知。 惑智之无者。 知无。 其无虽同。 所以无者异也。 何者。 夫圣心虚静。 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 非谓知无。 惑智有知。 故有知可无。 可谓知无。 非曰无知也。 无知。 即般若之无也。 知无。 即真谛之无也。 是以般若之与真谛。 言用。 即同而异。 言寂。 即异而同。 同故无心于彼此。 异故不失于照功。 是以辩同者。 同于异。 辩异者。 异于同。 斯则不可得而异。 不可得而同也。 何者。 内有独鉴之明。 外有万法之实。 万法虽实。 然非照不得。 内外相与。 以成其照功。 此圣所不能同。 用也。 内虽照而无知。 外虽实而无相。 内外寂然。 相与俱无。 此则圣所不能异。 寂也。 是以经云。 诸法不异者。 岂曰续凫截鹤。 夷岳盈壑。 然后无异哉。 诚以不异于异故。 虽异而不异耳。 故经曰。 甚奇世尊。 于无异法中。 而说诸法异。 又云。 般若与诸法。 亦不一相。 亦不异相。 信矣。 难曰。 论云。 言用则异。 言寂则同。 未详般若之内。 则有寂用之异乎。 答曰。 用即寂。 寂即用。 用寂体一。 同出而异名。 更无无用之寂。 主于用也。 是以智弥昧。 照逾明。 神弥静。 应逾动。 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 故成具曰。 不为而过为。 宝积曰。 无心无识。 无不觉知。 斯则穷神尽智。 极象外之谈也。 即之明文。 圣心可知矣。 释曰。 般若无知者。 是一论之宏纲。 乃宗镜之大体。 微妙难解。 所以全引证明。 夫般若者。 是智用。 无知者。 是智体。 用不离体。 知即无知。 体不离用。 无知即知。 若有知者。 是取相之知。 即为所知之相缚。 不能遍知一切故。 论云。 夫有所知。 则有所不知。 若是无相之知。 不被所知之相碍。 即能遍知一切。 故论云。 以圣心无知。 故无所不知。 以要言之。 但是理事无碍。 非即非离。 如论云。 神无虑故。 能独王于世表。 智无知。 故。 能玄照于事外者。 不即事也。 智虽事外。 未始无事。 神虽世表。 终日域中者。 不离事也。 理非即非离。 如事亦然。 是以理从事显。 理彻于事。 事因理成。 事彻于理。 理事交彻。 般若方圆。 故能有无齐行。 权实双运。 岂可执有执无。 迷于圣旨乎。 所以论云。 欲言其有。 无状无名。 欲言其无。 圣以之灵。 何者。 此有是不有之有。 曷有其名。 斯无是不无之无。 宁亏其体。 有无但分两名。 其性元一。 不可以有为有。 以无为无。 故论云。 非有。 故知而无知者。 以知自无性。 岂待亡知。 然后无知乎。 论云。 非无。 故无知。 而知者。 以无相之知。 非。 同木石。 无而失照。 此灵知之性。 虽无名相。 寂照无遗。 如论云。 考之玄籍。 本之圣意。 岂复真伪殊心。 空色异照耶。 是以照无相。 不失抚会之功。 覩变动。 不乖无相之旨。 造有不异无。 造无不异有。 未尝不有。 未尝不无。 故曰。 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 以此而推。 寂用何妨。 如何谓覩变之知。 异无相之照乎。 又论云。 知即无知。 无知即知。 无以言异。 而异于圣心也。 故知若云。 有之与无。 同之与异。 皆是世间言语。 但有虚名。 而无实体。 岂可以不定之名言。 而欲定其无言之妙性也。 今总结大意。 般若无知者。 但是无心。 自然灵鉴。 非待相显。 靡假缘生。 不住有无。 不涉能所。 非一非异。 而成其妙道也。 所以先德云。 夫圣心无思。 名言路绝。 体虚不可以色。 取无虑不可以心求。 包法界而不大。 处毫端而不微。 寂寥绝于生灭。 应物无有去来。 鉴彻天镜。 而无鉴照之勤。 智周十方。 而不生二相。 森罗万像与之同原。 大哉。 妙用而无心者。 其唯般若无知之谓乎。 钞云。 然无知之兴。 为破邪执。 有四。 论文。 一一破之。 一者。 或执有知。 为常见。 二者。 或执无知。 为断见。 三者。 亦知亦无知。 为相违见。 四者。 非有知非无知。 为戏论见。 第一破常见者。 惑人闻说般若者。 智慧也。 智则知也。 慧则见也。 则谓圣人同于凡夫。 有心取相。 知见堕于常见。 不了般若。 论主便则斥云。 闻圣有知。 谓之有心。 为破此执。 故云般若无知也。 斯则照俗不执相。 照真不着空。 无执无着。 即四句本亡。 无种不知。 而未尝分别。 以无缘之知。 照实相之境。 智则虽照而无知。 境则虽实而无相。 境智冥一故。 相与寂然。 能所两亡。 故云般若无知也。 故云是以真智观真谛。 未尝取所知。 智不取所知。 此智何由知。 又云。 将无以般若体相真净。 本无惑取之知。 不可以知名哉。 又云。 夫陈有无者。 夫智之生也。 极于相内。 法本无相。 圣智何知。 故中论云。 若使无有有。 云何当有无。 有无既已无。 知有无者谁。 此上并破有知之常见也。 第二破无知之断见者。 惑人闻经云。 真般若者。 无知无见。 无作无缘。 便谓般若。 同于太虚无情之流。 堕于断见。 既乖般若。 论主破之。 故云世称无知者。 谓木石太虚无情之流。 灵鉴幽烛。 形于未兆。 道无隐机。 宁曰无知。 所以论题无知者。 为明圣心。 无有取相之知。 故云无知。 非谓则无真知也。 何者。 般若灵鉴。 无种不知。 不同太虚。 一向无知也。 然则断见无知。 略明有十一种。 论中略言三种。 十一种者。 一者太虚。 一向空故。 二者木石。 谓无情故。 三者聋瞽。 谓根不具。 无见闻故。 此上三种。 是论所破。 四者愚痴。 谓无智慧。 于境不了故。 五者癫狂。 恶鬼惑心。 失本性故。 六者心乱。 境多惑心。 不能决断故。 七者闷绝。 心神闇黑。 如死人故。 八者惛醉。 为药所迷故。 九者睡眠。 神识困熟故。 十者无想定。 外道伏惑。 心想不行故。 十一者灭尽定。 二乘住寂。 心智止灭故。 此上并是惑倒。 非般若无知也。 第三破亦有知亦无知者。 则是学人。 闻经所明。 或说般若有知。 或说无知。 不能正解。 便生异执。 论主而复破之。 异执有三种。 一者反照故无知。 则是学人谓圣人实是有知。 但以知物之时。 忘却知心。 不自言我能知。 此只成不私自作知解。 非都不知也。 二者以般若性空故无知者。 则是学人谓言般若实自有知。 但以知性空故。 则无知。 此只成性空故无知。 而未是无惑取之无知。 第三真谛境净故。 叹美般若无知。 何者。 学人则谓般若能知真谛之境。 因境净无相故。 则叹美般若无知。 此只成境是无知。 般若常是有知也。 此上三见。 并参亦有亦无知。 俱乖圣智。 论主所以破之也。 第四破非有知非无知者。 则是惑人。 闻经云。 真般若者。 非有非无。 无起无灭。 不可说示。 人。 不能亡言会其玄旨。 则谓般若唯是非有非无。 便作非有非无之解。 此并心量。 乖乎真智。 论主破之。 故云言其非有者。 言其非是有。 非谓是非有。 言其非无者。 言其非是无。 非谓是非无。 非有非非有。 非无非非无。 此绝言之道。 知何以传。 此破非有知非无知也。 论若如此。 则破四执之理昭然。 今题目但云无知者。 盖是举一隅而三隅反。 所以智人闻说无。 则不取无。 不取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斯则离四句。 绝百非。 可谓真无知也。 论中分明破其四执。 人自不见。 故云是以圣人处有不有。 此破有知也。 居无不无。 此破无知也。 虽不取于有无。 此破亦有知亦无知也。 然亦不舍于有无。 此破非有知非无知也。 然上四破。 说虽前后。 辩之不同。 论意只于一句中。 则四句理圆。 何者。 处有不有。 即是居无不无。 即是不取有无。 即是不舍有无。 斯则圣心能亡四句。 离诸现量。 可谓无知。 言偏理圆。 故云无知也。 今更依宗本义意。 以释般若无知。 亦是一家美也。 论明般若无知者。 则权实二智。 平等大慧也。 今则以略摄广。 言约义丰。 但云般若。 则会二智矣。 故宗本云。 沤和般若者。 大慧之称也。 何者。 若唯般若观于实相。 而无权智涉有者。 则沉滞于空。 若唯权智涉有。 而无般若达空者。 则涉有之时。 染于尘累。 若能二智圆明者。 则真智观真谛而不取空。 权智化物而不着有。 故论云。 智有穷幽之鉴。 而无知焉者。 此则真智照真。 不取于无也。 神有应会之用。 而无虑焉者。 此则权智涉俗。 不取于有也。 神无虑故。 独王于世表。 智无知故。 能玄照于事外者。 此谓二智俱能照真。 则权中有实也。 智虽事外。 未始无事。 神虽世表。 终日域中矣者。 谓二智俱能照俗。 则实中有权也。 然则权实自在。 事理溷融。 处有不取于尘。 居无不沉于寂。 真俗双泯。 空有两亡。 何实何权。 谁境谁智。 傥然靡据。 萧散纵横。 不取不舍。 可谓平等大慧。 故云般若无知也。 如起信论云。 所言觉义者。 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 等虚空界。 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 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 说名本觉。 离念者。 即是此论之无知。 无知之真知。 即是本觉。 本觉。 即是佛一切智也。 无所不遍者。 即无所不知也。 夫一切境界。 只于一念心中。 一时顿知。 无有遗余。 真俗并照。 不堕有无也。 故论云。 知即无知。 无知即知。 无以言异。 而异于圣心也。 知即无知。 即是真智遍知。 名一切智也。 无知即知。 即是无种不知。 名一切种智也。 圣心不殊。 以心无二故。 唯只一智。 但随境照说有二也。 二既不二。 一亦非一。 若约天台。 即言直缘中道。 名一切智。 双照二谛。 名一切种智。 又佛智照空。 如二乘所见。 名一切智。 照假。 如菩萨所见。 名道种智。 佛智照中。 皆见实相。 名一切种智。 故言三智一心中得。 一心。 即般若无知之智也。 以心不属有无。 常照中道。 即是自性。 有大智慧光明义。 遍照法界义。 真实识知义。 故云斯则不知而自知矣。 即不假作意。 故不知也。 自性明照故。 而自知也。 以神解之性。 自然寂而常照。 不依他发起也。 故信心铭云。 虚明自照。 不劳心力。 又云。 若体自无取相之知。 故言无知。 不是前念起知。 至后念妄却知想。 然后名无知。 若然者。 则成无记之心。 何名般若无知耶。 盖是无缘之智。 照无相之境。 真境无相。 真智无知。 境智冥一。 理无不尽。 鉴无不穷。 可谓佛智见性也。 又夫有取相之知。 则心有间碍。 不能垢净同如。 有无一旨。 照空迷于辩有。 知俗乖乎了真。 不能圆照万法。 故云。 有所不知也。 永嘉集云。 若以知知寂。 此非无缘知。 如手执如意。 非无如意手。 若以自知知。 亦非无缘知。 如手自作拳。 非无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 亦不自知知。 不可为无知。 自性了然故。 不同于木石。 手不执如意。 亦不自作拳。 不可为无手。 以手安然故。 不同于兔角。 乃至今言知者。 不须知知。 但知而已。 则前不接灭。 后不引起。 前后断续。 中间自孤。 当体不顾。 应时消灭。 知体既已灭。 豁然如托空。 寂尔少时间。 唯觉无所得。 即觉无觉。 无觉之觉。 异乎木石。 观和尚云。 此上无缘之知。 斯为禅宗之妙。 以彼但显无缘真智。 以为真道。 若夺之者。 但显本心。 不随妄心。 未有智慧照了心原。 故须能所平等。 等不失照。 为无知之知。 此知。 知于空寂无生如来藏性。 方为妙耳。 然上依教方便。 虽分顿渐。 不离一心。 如有偈云。 诸论各异端。 修行理无二。 竞执有是非。 达者无违诤。 宗镜录卷第三十六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20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