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四十六 内容: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欲显正宗。 先除邪执者。 约外道小乘诸古师等。 谬解唯识正理。 凡有几种。 答。 不达唯识真性。 邪执盖多。 宗镜所明。 正为于此。 如唯识论云。 复有迷谬唯识理者。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 或执诸识用别体同。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 古德云。 或执外境如识非无者。 此即有宗。 依十二处教。 执心境俱有。 是第一义。 论云。 或执内识如境非有者。 释曰。 此破清辩依密意空教。 拨识亦无。 论云。 或执识用别体同者。 释曰。 即大乘一类菩萨。 言八识体唯是一也。 如一水镜。 多波像生。 论云。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者。 释曰。 此即经部觉天所计。 以经言士夫六界。 染净由心。 无心所故。 虽于蕴中亦有心所。 但于识上分位假立。 无别实有。 慈恩大师释护法菩萨唯识论中。 略有四种。 一清辩顺世。 有境无心。 二中道大乘。 有心无境。 三小乘多部。 有境有心。 四邪见一说。 都无心境。 又四句分别。 一有见无相。 谓正量师。 不作相分而缘境也。 二有相无见。 谓清辩师。 三相见俱有。 余部及大乘等。 四相见俱无。 即安慧等。 大乘起信论云。 对治邪执者。 一切邪执。 皆依我见。 若离于我。 则无邪执。 是我见有二种。 云何为二。 一者人我见。 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 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 毕竟寂寞。 犹如虚空。 以不知为破着故。 即谓虚空是如来性。 云何对治。 明虚空相是其妄法。 体无不实。 以对色故。 有是可见相。 令心生灭。 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 若无色者。 则无虚空之相。 所谓一切境界。 唯心妄起故有。 若心离于妄动。 则一切境界灭。 唯一真心。 无所不遍。 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 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 毕竟体空。 乃至涅槃真如之法。 亦毕竟空。 从本已来自空。 离一切相。 以不知为破着故。 即谓真如涅槃之性。 唯是其空。 云何对治。 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 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之藏无有增减。 体备一切功德之法。 以不解故。 即谓如来之藏。 有色心法自相差别。 云何对治。 以唯依真如义说故。 因生灭故。 染义。 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 皆依如来藏而有。 一切诸法。 不离真如。 以不解故。 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从本已来。 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 不离不断。 不异真如义故。 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 性自本无。 从无始世来。 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 若如来藏体有妄法。 而使证会永息妄者。 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 依如来藏。 故有生死。 依如来藏。 故得涅槃。 以不解故。 谓众生有始。 以见始故。 复为如来所得涅槃。 有其终尽。 还作众生。 云何对治。 以如来藏。 无前后际故。 无明之相。 亦无有始。 若说三界外。 更有众生始起者。 即是外道经说。 又如来藏无有后际。 诸佛所得涅槃。 与之相应。 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 依二乘钝根故。 如来但为说人无我。 以说不究竟。 见有五阴生灭之法。 怖畏生死。 妄取涅槃。 云何对治。 以五阴法自性不生。 则无有灭。 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 当知染法净法。 皆悉相待。 无有自相可说。 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 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 非有非无。 毕竟不可说相。 而有言说者。 当知如来善巧方便。 假以言说。 引导众生。 得其旨趣者。 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 令心生灭。 不入实智故。 但是不了正因缘。 皆成外道。 所执。 有四。 一不知有情业缘。 执之为道。 或执自然。 二不知共业所感空劫。 执为浑沌之气。 三不知空后成劫。 执为清浊两分。 四不知上界有情下生。 执为天地变化。 故知见网难出。 邪解易生。 如止观细推。 观诸见境者。 非一曰诸。 邪解称见。 又解知是见义。 推理不当。 而偏见分明。 作决定解。 名之为见。 夫听学人。 诵得名相。 齐文作解。 心眼不开。 全无理观。 据文者生。 无证者死。 夫习禅人。 唯尚理观。 触处心融。 闇于名相。 一句不识。 诵文者守株。 情通者妙悟。 两家互阙。 论评皆失。 大约邪见有三。 一佛法外外道者。 本原有三。 一迦毗罗外道。 此翻黄头。 计因中有果。 二沤楼僧佉。 此翻休睺。 计因中无果。 三勒沙婆。 此翻苦行。 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又入大乘论。 迦罗所说。 有计一过。 作者与作一。 相与相者一。 分与有分一。 如是等名为计一。 优楼佉计异。 迦罗鸠驮计一异。 若提子计非一非异。 一切外道。 及摩迦罗等计异。 皆不离此四。 从三四外道。 派出枝流。 至佛出时。 有六大师。 所谓富兰那。 迦叶姓也。 计不生不灭。 末伽梨拘赊梨子。 计众生苦乐。 无有因缘。 自然而尔。 删阇夜毗罗胝子。 计众生时熟得道。 八万劫苦尽自解脱。 如缕丸。 线尽自止。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钦婆罗。 麁衣也。 计罪报之苦。 以投岩拔发代之。 迦罗鸠驮迦旃延。 计亦有亦无。 尼犍陀若提子。 计业所作。 定不可改。 二附佛法外道者。 起自犊子方广。 自以聪明读佛经书。 而生一见。 附佛法起。 故得此名。 犊子读舍利弗毗昙。 自制别义。 言我在四句外。 第五不可说藏中。 云何四句。 外道计。 色即是我。 离色有我。 色中有我。 我中有色。 四阴亦如是。 合二十身见。 大论云。 破二十身见。 成须陀洹。 即此义也。 今犊子计我。 异于六师。 复非佛法。 论诸皆推不受。 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或云。 三世及无为法。 为四句也。 又方广道人。 自以聪明读佛十喻。 自作义云。 不生不灭。 如幻如化。 空幻为宗。 龙树斥云。 非佛法理。 方广所作。 亦是邪人法也。 三学佛法成外道。 执佛教门而生烦恼。 不得入理。 大论云。 若不得般若方便。 入阿毗昙。 即堕有中。 入空。 即堕无中。 入毗勒。 堕亦有亦无中。 中论云。 执非有非无。 名愚痴论。 倒执正法。 还成邪人法也。 若学摩诃衍四门。 既失般若意。 为邪见火所烧。 四成邪人法。 乃至若于观支。 忽解。 无明转。 即变为明。 明具一切法。 或谓无明不可得。 变为明。 明何可得。 此不可得。 亦具一切法。 或谓法性之明。 亦可得亦不可得。 非可得非不可得。 一门即三门。 三门即一门。 此解明利。 所破无不坏。 所存无不立。 无能踰胜。 亦复自谓是无生忍。 如此解者。 是圆教四门见发也。 又大乘四门皆成见者。 实语是虚妄。 生语见故。 涅槃是生死。 起贪着故。 多服甘露。 伤命早夭。 失方便门。 堕于邪执。 故称内邪见也。 又此土振旦。 亦有其义。 周弘正释三玄云。 易判八卦阴阳吉凶。 此约有明玄。 老子虚融。 此约无明玄。 庄子自然。 约有无明玄。 自外枝派。 祖原出此。 今且约此以明得失。 如庄子云。 贵贱苦乐。 是非得失。 皆其自然。 若言自然。 是不破果。 不辩先业。 即是破因。 礼制仁义。 卫身安国。 若不行用。 灭族亡家。 但现世立德。 不招后世报。 是为破果不破因。 若言庆流后世。 并前。 则是亦有果亦无果也。 约一计即有三行。 一谓计有行善。 二计有行恶。 三计有行无记。 如玄理分。 应尔。 富贵不可企求。 贫贱不可怨避。 生无足欣。 死何劳畏。 将此虚心。 令居贵莫憍。 处穷不闷。 贪恚心息。 安一怀抱。 以自然训物。 作入理[口*(上/下)]胤。 此其德也。 德有多种。 若言常无欲观其妙。 无何等欲。 忽玉璧。 弃公相。 洗耳还牛。 自守高志。 此乃弃欲界之欲。 攀上胜出之妙。 即以初禅等为妙。 何以得知。 庄子云。 皇帝问道观神气。 见身内众物。 以此为道。 似如通明观中。 发得初禅之妙。 若言诸苦所因。 贪欲为本。 若离贪欲。 即得涅槃。 此无三界之欲。 此得灭止妙离之妙。 又法名无染。 若染于法。 是染涅槃。 无此染欲。 得一道微妙。 妙此诸欲。 欲妙皆无。 汝得何等。 尚不识欲界欲。 初禅妙。 况后欲妙耶。 若与权论。 乃是逗机渐引。 覆相论欲妙。 不得彰言了义而说。 但息夸企之欲。 观自然之妙。 譣詖之行既除。 仁让之风斯在。 此皆计有自然而行善也。 又计自然。 任运恣气。 亦不运御从善。 亦不动役作恶。 若伤神和。 不会自然。 虽无取舍。 而是行无记。 行业未尽。 受报何疑。 若计自然作恶者。 谓万物自然。 恣意造恶。 终归自然。 斯乃背无欲而恣欲。 违于妙而就麁。 如庄周斥仁义。 虽防小盗。 不意大盗。 揭仁义。 以谋其国。 本以自然息欲。 乃揭自然而为恶。 此义可知也。 已上外道及内道执见。 有二。 并决真伪者。 一就所起法并决。 二就所依法并决。 一今通从外外道四句。 乃至圆四门外道见。 通韦陀。 乃至圆门三念处。 三解脱。 名数是同。 所起见罪。 系缚无异。 譬如金铁二锁。 又从外道四句。 乃至圆门四见。 名虽清美。 所起烦恼。 体是污秽。 譬如玉鼠二璞。 又从外道四句。 乃至圆门四见。 虽同研鍊。 有成不成。 譬如牛驴二乳。 又从外道四句。 乃至圆门四见。 有害不害。 譬如迦罗镇头二果。 所计神我。 乃是缚法。 非自在我。 各执己是。 余为妄语。 互相是非。 何关如实。 自谓真道。 翻开有路。 望得涅槃。 方沉生死。 自言谛当。 终成邪僻。 爱处生爱。 瞋处生瞋。 虽起慈悲。 爱见悲耳。 虽安涂割。 乃生灭强忍。 虽一切智。 世情推度。 虽得神通。 根本变化。 有漏变化。 所读韦陀。 世智所说。 非陀罗尼力。 非法界流。 虽断钝使。 如屈步虫。 世医所治。 差已更发。 八十八使集海浩然。 三界生死苦轮无际。 沉着有漏。 永无出期。 皆是诸见幻伪。 岂可为真实之道也。 二约所依法异者。 一切诸见。 各依其法。 三外外道是有漏人。 发有漏法。 以有漏心。 着于着法。 着法着心。 体是诤竞。 非但因时捉头拔发。 发诸见已。 谓是涅槃。 执成见勐毒增斗盛。 所依之法非真。 所发之见亦伪也。 此虽邪法。 若密得意。 以邪相入正相。 如华飞叶动。 藉少因缘尚证支佛。 何况世间旧法。 然支佛虽正。 华叶终非正教。 外外密悟。 而其法门但通诸见。 非正法也。 皆由着心于着法。 因果俱斗断奠。 是邪法生邪见也。 若三藏四门。 是出世圣人得出世法。 体是清净。 灭烦恼处。 非唯佛经是正法。 五百所申。 亦能得道。 妙胜定云。 佛去世后一百年。 十万人出家。 九万人得道。 二百年时。 十万人出家。 一万人得道。 当知以无着心。 不着无着法。 发心真正。 觉悟无常。 念念生灭。 朝不保夕。 志求出要。 不封门生染而起戏论。 譬如有人。 欲速见王。 受赐拜职。 从四门入。 何暇盘停诤计好丑。 知门是通途。 不须诤计。 如药为治病。 不应分别。 速出火宅。 尽诸苦际。 真明发时。 证究竟道。 毕竟无诤。 无诤则无业。 无业则无生死。 但有道灭。 心地坦然。 因果俱无。 斗诤俱灭。 唯有正见无邪见也。 复次四门。 虽是正法。 若以着心。 着此四门。 则生邪见。 见四门异。 于修因时。 多起斗诤。 譬如有人。 久住城门。 分别瓦木。 评薄精麁。 谓南是北非。 东巧西拙。 自作稽留。 不肯前进。 非门过也。 着者亦尔。 分别名相。 广知烦恼。 多谓道品。 要名聚众。 媒衒求达。 打自大鼓。 竪我慢幢。 夸耀于他。 互生斗诤。 捉头拔发。 八十八使瞋爱浩然。 皆由着心。 于正法门而生邪见。 所起烦恼。 与外外道。 更无有异。 论所计法。 天地悬殊。 方等云。 种种问桥。 智者所诃。 人亦如是。 为学道故。 修此四门。 三十余年分别一门。 尚未明了。 功夫才着。 年已老矣。 无三种味。 空生空死。 唐弃一期。 如彼问桥。 有何利益。 此由着心。 着无着法而起邪见。 次通教四门。 体是正法。 近通化城。 前曲此直。 巧拙虽殊。 通处无别。 如天门直华。 余门曲陋。 不住二门。 俱得通进。 若数瓦木。 二俱迟壅。 若不稽留法门。 若因若果。 俱无诤着。 是名无着心。 不着无着法。 不生邪见也。 复次以着心着此直门。 亦生邪见。 或为名为众为胜为利。 分别门相。 瞋爱慢结。 因此得生。 譬如以毒内良药中。 安得不死。 以见着毒入正法中。 增长苦集。 非如来咎。 利根外道。 以邪相入正相。 令着无着。 成佛弟子。 钝根内道。 以正相入邪相。 令无着有着。 成邪弟子。 岂不悲哉。 别圆四门。 巧拙利钝。 俱通究竟涅槃。 因不住着。 果无斗诤。 若封门起见。 则生烦恼。 与沤楼佉等。 以此而观。 如明眼人。 临于泾渭。 岂容迷名而不识清浊也。 辅行记释云。 金铁二锁者。 大智度论云。 譬在囹圄。 桎梏所拘。 虽复蒙赦。 更系金锁。 人为爱系。 如在囹圄。 虽得出家。 更着禁戒。 如系金锁。 今借譬此内外生着。 在狱铁锁。 如外计。 逢赦。 金锁。 如内计。 金铁虽殊。 被缚义等。 佛法虽胜。 见系无差。 玉鼠二璞者。 璞者。 玉也。 郑重玉璞。 若有得者。 与其厚赐。 周人闻之。 规其厚赐。 周人风俗。 名死鼠为玉璞。 乃将诣郑。 郑人笑之。 其人悟已答郑人曰。 楚人凤凰其实山鸡。 以楚王重凤。 有不识凤者。 路有担山鸡者。 问之曰。 此何鸟。 担者知其不识。 乃戏曰凤凰。 其人谓实。 便问担者。 贩耶。 答贩。 问几钱。 答万钱。 用价买之。 拟欲上王。 得已便死。 楚王闻之。 愧而召问。 王亦谓实。 乃以十万钱赐之。 故知周郑之体。 净秽永殊。 无着如郑。 起见如周。 名同体异。 此之谓也。 有于三藏乃至圆教四门之名。 义如璞。 起于见爱。 其如死鼠。 牛驴二乳者。 又论云。 余处或有好语。 亦从佛经中出。 若非佛法。 初闻以好。 久则不妙。 譬如驴乳。 其色虽同。 抨但成粪。 故佛法外道语。 同有不杀慈悲之言。 搜穷其实。 尽归虚妄。 今此亦尔。 外计虽有有无等言。 研覈无实。 尽是虚妄。 佛法大小一十六门。 虽云有无。 但破执心。 自归正辙。 故云有成不成。 于外起计。 如驴乳。 藏等起计。 如牛乳。 乳名虽同。 其体永别。 见名虽等。 所执各异。 外虽除执。 无理可成。 藏等离着。 自入正辙。 又大智度论云。 谓佛教。 如牛乳。 修得解脱。 如抨得酪生熟酥等。 外道教。 犹彼驴乳。 本非出酪之物。 外道之教。 无解脱味。 故抨驴乳。 但成屎尿。 依外道教行。 但招苦果。 无所成益。 迦罗镇头二果者。 大涅槃经云。 善男子。 如迦罗林。 其树众多。 唯有一株镇头迦树。 二果相似。 是果熟时。 有一女人。 悉皆拾取。 镇头迦果。 唯有一分。 迦罗迦果。 乃有十分。 女人不识。 持来诣市。 凡愚不识。 买迦罗迦。 噉已命终。 有智人辈。 闻是事已。 问是女人。 汝于何处得是果来。 女人示处。 诸人即言。 彼方多有无量迦罗迦树。 唯有一株镇头迦树。 诸人知已。 笑而舍去。 经譬僧伽蓝清浊二众。 今借以譬内见外见。 二见名同。 有害不害。 如外见发。 说无因果。 归于邪无。 若内见起。 犹执大小经论所诠。 害谓损其善根。 故知或名同体异。 不可雷同。 或名异体同。 应须甄别。 邪正既辩。 玉石俄分。 不滥初修。 深裨后学。 又华严演义云。 此方儒道玄妙。 不越三玄。 周易为真玄。 老子为虚玄。 庄子为谈玄。 老子道德经云。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注云。 一者。 冲和之气也。 言道动出冲和妙气。 于生物之理未足。 又生阳气。 阳气不能独生。 又生阴气。 积冲气之一。 故云一生二。 生积阳气之二。 故云二生三。 阴阳含孕。 冲气调和。 然后万物阜成。 故云三生万物。 次下又云。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上来皆明万物自然生也。 庄子宗师篇云。 在太极之先。 而不为高。 在六合之下。 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注云。 言道之无所不在也。 故在高为无高。 在深为无深。 在久为无久。 在老为无老。 无所不在。 所在皆无也。 又云。 知天之所为。 知人之所为。 注云。 知天之所为者。 自然也。 意云。 但有知有为。 皆不为而为。 故自然也。 今断云。 若以自然为因者。 断义也。 即老子意。 由道生一。 道是自然。 故以为因。 是邪因也。 又若谓万物自然而生。 即庄子意。 则万物自然。 无使之然。 故曰自然。 即无因也。 如乌之黑。 即庄子文。 涅槃经意。 周易云。 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不测谓之神。 释云。 一谓无也。 无阴无阳。 乃谓之道。 一得为无者。 无是虚无。 虚空不可分别。 唯一而已。 故以一为无也。 若有境。 则有彼此相形。 有二有三。 不得为一故。 在阴之时。 而不见为阴之功。 在阳之时。 而不见为。 阳之力。 自然而有阴阳。 自然无所营为。 此则道之谓也。 今断云。 若以阴阳变易能生。 即是邪因。 又一者无也。 即是无因。 若计一为虚无自然。 则皆无因也。 则人自然生。 应常生人。 不待父母等众缘。 菩提自然生。 则一切果报。 不由修得。 又易云。 寂然不动。 感。 而遂通天下之故。 礼云。 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性之欲也。 后儒皆以言词小同。 不观前后本所建立。 致欲浑和三教。 但见言有小同。 岂知义有大异。 是知不入正宗。 焉知言同意别。 未明已眼。 宁鉴名异体同。 所以徇语者迷。 据文者惑。 恐参大旨。 故录示之。 且如外道说自然以为至道。 不成方便。 仍坏正因。 佛教亦说自然。 虽成正教。 犹是悉檀对治。 未为究竟。 以此一例。 其余可知。 又直饶见超四句。 始出单四句。 犹有複四句。 具足四句。 且单四句者。 一有。 二无。 三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複四句者。 一有有有无。 二无有无无。 三亦有亦无有。 亦有亦无无。 四非有非无有。 非有非无无。 而言複者。 四句之中。 皆说有无。 具足四句者。 四句之中。 皆具四故。 第一有句具四者。 谓一有有。 二有无。 三有亦有亦无。 四有非有非无。 第二无句中具四者。 一无有。 二无无。 三无亦有亦无。 四无非有非无。 第三亦有亦无具四者。 一亦有亦无有。 二亦有亦无无。 三亦有亦无。 亦有亦无。 四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第四非有非无具四者。 一非有非无有。 二非有非无无。 三非有非无。 亦有亦无。 四非有非无。 非有非无。 上四一十六句。 为具足四句。 第四绝言四句者。 一单四句外。 一绝言。 二複四句外。 一绝言。 三具足四句外。 一绝言。 有三绝言。 上诸四见。 一一皆有八十八使相应。 是见即外道见故。 若约佛法。 历四教四门。 各生四见。 又一种四门。 各一绝言。 如是一一六各有八十八使。 六十二见。 百八等惑。 百法钞云。 破邪执者。 即二边之邪执。 总有三种二边。 一外道断常二边。 如有外道一向执常。 即四遍常论等是。 此即常见边。 又有外道一向执断。 即七断灭论是。 此即断见边。 第二小乘假实二边。 或有小乘一向执假。 即一说部等。 执一切法但有假名。 而无实体。 即是着假边。 又有小乘一向执实。 即萨婆多及犊子部等。 执诸法皆实。 即是着实边。 第三大小乘空有二边。 即小乘有部等。 执心外有法。 是着有边。 大乘清辩菩萨等。 拨菩提涅槃悉无。 即是着空边。 显中道者有二。 一假施设中道。 二真实中道。 真实中道有三。 一者。 能证净分依他。 是其妙有。 智起惑尽。 名曰真空。 妙有真空。 正处中道。 二者。 能证有为。 是其妙有。 所证真理。 名曰真空。 妙有真空。 正处中道。 三者。 唯于法身上说本来实性。 名为妙有。 即此实性。 便是真空。 妙有真空。 正处中道。 二假施设中道者。 即佛于后得智中。 而假施设。 亦有三种。 一者。 不断不常中道。 谓佛经中。 说有异熟识为总报主。 此阴才灭。 彼阴便生。 即不是断。 此破外道断常二边。 又说生灭不定。 名曰无常。 即是不常。 二者。 不假不实中道者。 谓佛经中。 说一切色心从种而生者。 即是不假。 依此分位。 或有相形。 即是不实。 称实而谈。 正处中道。 此破小乘假实二边。 三者。 不有不无中道。 即经说我法遍计。 即是不有。 依圆妙有。 即是不无。 离有离无。 正处中道。 此破大小乘空有二边。 是以欲执二边之情。 即背中道之理。 才作四句之解。 便失一乘之门。 须知非离边有中。 亦非即边是中。 若离边求中。 则边见未泯。 若即边是中。 中解犹存。 是以难解难知。 唯深般若。 执之如大火聚。 四边不可触之。 了之若清凉池。 诸门皆可入矣。 故知法无定相。 回转随心。 执即成非。 达之无咎。 如四句法。 通塞犹人。 在法名四句。 悟入名四门。 妄计名四执。 毁法名四谤。 是知四句不动。 得失空生。 一法无差昇沉自异。 又唯心诀破一百二十种见解云。 或和神养气而保自然。 或苦质摧形而为至道。 或执无着而椿立前境。 或求静虑而伏捺妄心。 或刳情灭法以凝空。 或附影缘尘而抱相。 或丧灵原之真照。 或殒佛种之正因。 或纯识凝神。 受报于无情之地。 或澄心泯色。 住果于八难之天。 或着有而守乾城。 或拨无而同兔角。 或绝见而居闇室。 或立照而存所知。 或认有觉。 是真佛之形。 或傚无知。 同木石之类。 或执妄取究竟之果。 如即泥是瓶。 或忘缘趣解脱之门。 似拨波求水。 或外骋而妄兴梦事。 或内守而端居抱愚。 或宗一而物像同如。 或见异而各立法界。 或守愚痴。 无分别而为大道。 或尚空见。 排善恶而作真修。 或解不思议性作顽空。 或体真善妙色为实有。 或修沉机绝想。 同有漏之天。 或学觉观思惟。 堕情量之域。 或不穷妄性作冥初之解。 或昧于幻体。 立空无之宗。 或认影像而为真。 或舍虚妄而求实。 或詺见闻性为活物。 或指幻化境作无情。 或起意而乖寂知。 或断念而亏佛用。 或迷性功德而起色身之见。 或据毕竟空。 而生断灭之心。 或执大理而顿弃庄严。 或迷渐说而一向造作。 或据体离缘而坚性执。 或忘泯一切而守己愚。 或定人法自尔。 而堕无因。 或执境智和合。 而生共见。 或执心境溷同。 乱能所之法。 或着分别真俗。 缚智障之愚。 或守一如不变而堕常。 或定四相所迁而沉断。 或执无修而祛圣位。 或言有证而背天真。 或耽依正而随世轮回。 或厌生死而丧真解脱。 或迷真空而崇因着果。 或昧实际而欣佛厌魔。 或着随宜所说。 而守语为真。 或失音声实相。 而离言求默。 或宗教乘而厌自性之定。 或弘禅观而斥了义之诠。 或斗奇特而但顾出身。 俄沉识海。 或作净洁而唯求玄密。 反堕阴城。 或起殊胜知解。 而斡肉为疮。 或住本性清净。 而执药成病。 或寻文採义而饮客水。 或守静居闲而坐法尘。 或起有得心。 谈无相大乘。 或运图度想。 探物外玄旨。 或废说起绝言之见。 或存诠招执指之机。 或认动用而处生灭根原。 或专记忆而住识想边际。 或安排失圆觉之性。 或纵任亏入道之门。 或起身心精进。 而滞有为。 或守任真无事。 而沉慧缚。 或专计念勤思。 而失于正受。 或傚无碍自在。 而放舍修行。 或随结使而恃本性空。 或执缠盖而妄加除断。 或保重而生法爱。 或轻慢而毁佛因。 或进求而乖本心。 或退堕而成放逸。 或语证相违而亏实地。 或体用各据而乖佛乘。 或欣寂而住空。 失大悲之性。 或泯缘而厌假。 违法尔之门。 或着我见而昧人空。 或迷现量而坚法执。 或解不兼信而滋邪见。 或信不具解而养无明。 或云人是而法非。 或称境深而智浅。 或取而迷物性。 或舍而乖即真。 或离而违因。 或即而亡果。 或非而谤实。 或是而毁权。 或恶无明而背不动智门。 或憎异境而坏法性三昧。 或据同理而起增上慢。 或贬别相而破方便门。 或是菩提而谤正法轮。 或非众生而毁真佛体。 或着本智而非权慧。 或迷正宗而执化门。 或滞理溺无为之坑。 或执事投虚幻之网。 或绝边泯迹。 违双照之门。 或保正存中。 失方便之意。 或定慧偏习而燋烂道芽。 或行愿孤兴而沉埋佛道。 或作无作行。 修有为菩提。 或着无着心。 学相似般若。 或趣净相而迷垢实性。 或住正位而失俗本空。 或立无相观而障翳真如。 或起了知心而违背法性。 或守真诠而生语见。 服甘露而早终。 或敦圆理而起着心。 饮醍醐而成毒。 已上略标一百二十种见解。 并是迷宗失旨。 背湛乖真。 揑目生华。 迷头认影。 若敲氷而索火。 如缘木以求鱼。 畏影逃空。 扪风捉电。 苦非甘种。 砂岂饭因。 皆不能以法性融通。 一旨和会。 尽迷方便。 悉入见缠。 不达正宗。 皆投见网。 绵密难出。 如曲木曳于稠林。 势勐力强。 犹濬河漂于香象。 所以天魔外道。 本无其种。 修行失念。 遂派其原。 故知但有所重所依立知立解。 丝毫见处不亡。 皆成外道。 如华严经颂云。 以法无性故。 无有能了知。 如是解诸法。 究竟无所解。 以法无自体。 凭何作解。 如辩兔角之大小。 了龟毛之短长。 理事俱虚。 可取笑于天下。 情尘自隔。 实丧道于目前。 如华严论云。 见在即凡。 情亡即佛。 祖师云。 不用求真。 唯须息见。 法华经云。 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圆觉经云。 若以思惟心。 测度如来圆觉境界。 如将萤火烧须弥山。 终不能着。 斯皆是有作世俗之心。 岂能探无作出世之旨。 如先德云。 俗务者。 非但执耒运斤。 名为俗务。 坐驰五尘六欲。 即是世务又专念。 空无相愿。 亦是世务。 又念苍生涂炭。 慈悲慰拔。 亦是世务。 若能念念于无念。 非念非无念。 一心中觉。 方非世务。 是以若实悟宗之人。 尚不得。 无见无解。 岂可更随言执意。 而起有见有解乎。 如大法镜经云。 若诸菩萨。 随言取义。 不如正理思择法故。 便生二十八不正见。 谓初相见者。 谓闻大乘经中。 所说。 一切诸法。 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等言。 不善密意。 但随此言义。 便生胜解。 谓佛所说一切诸法。 定无自性。 定无生等。 执着如是无性等相。 是名相见。 彼执着。 如是无性等相。 时便谤三自性。 谓遍计所执自性。 依他起自性。 圆成实自性等。 是知若谤此三性。 则拨真俗二谛等一切法。 所以有无二见。 为诸见本。 若能断于诸见。 自然以宗镜相应。 华手经云。 尔时世尊。 告舍利弗。 所言正见。 为何谓也。 舍利弗。 其正见者。 无高无下。 等观诸法。 乃至又正见者。 无一切见。 何以故。 诸有所见。 皆是邪见。 无一切见。 即是正见。 佛藏经云。 佛言。 一切诸见。 皆从虚妄缘起。 舍利弗。 若作是念。 此是正见。 是人即是邪见。 舍利弗。 于圣法中。 拔断一切诸见根本。 悉断一切诸语言道。 如虚空中。 手无触碍。 诸沙门法。 皆应如是。 又云。 佛言。 舍利弗。 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唯是一义。 所谓离也。 何等为离。 离诸欲诸见。 欲者即是无明。 见者即是忆念。 何以故。 一切诸法。 忆念为本。 所有念想。 即为是见。 见即是邪。 是以若能离见。 即成诸佛。 十方稽首。 万类归依。 如中观论云。 瞿昙大圣主。 怜愍说是法。 悉断一切见。 我今稽首礼。 又夫远离二边。 住于中道者。 约华严经释。 略举四种以等一切。 一者染净。 约惑。 二者缚脱。 通惑业。 三者有无。 通事理。 四者一异。 约心境。 何以有此。 谓成菩提。 既离细念妄惑尽。 已。 显现法身智慧纯净。 若为此见。 未免是边。 故经云。 若有见正觉。 解脱离诸漏。 不着一切世。 此非证道眼。 今了于惑。 体性本空。 复无所净。 故离二边。 又染净交彻。 故无住着。 是曰离边。 缚脱者。 谓昔常被惑业系缚。 流转无穷。 今谓菩提。 释然解脱。 若为此见。 即是住边。 菩萨智了本自无缚。 于何有解。 无缚无解。 则无苦乐。 故得离耳。 有无通事理者。 若昔谓惑有。 今了惑空。 昔谓心空。 今知妙有。 又真乐本有。 失而不知。 妄苦本空。 得而不觉。 今日始知空者妄苦。 有者涅槃。 若如是知。 并未离边。 又烦恼业苦。 本有今无。 菩提佛身。 本无今有等。 皆三世有法。 菩提之性。 不属三世故。 三世有无。 皆是边摄。 真智契理。 绝于三世。 故离有无之二边等。 一异有二。 一者。 心境不了则二。 契合则一。 亦成于边。 二者。 生佛有异。 今了一性。 亦名为边。 今正觉了此中无有二。 亦不有无二。 若善见者。 如理安住。 故离此边。 今一契菩提。 一切都寂。 故云远离。 义净禅师云。 瑜伽则真有俗无。 以三性为本。 中观乃真无俗有。 实二谛为先。 般若大宗。 含斯两意。 致使东夏则道分南北。 西方乃义隔有空。 如上所说。 或诸凡夫执有着空。 情见非一。 四倒八邪之执。 五谤二见之愚。 或诸贤圣判教分宗。 智解亦别。 三时八教之道。 五性十宗之科。 未显圆文。 或得或失。 若入宗镜。 正解分明。 体用相含。 心境交涉。 空具德而彻万有之表。 事无碍而全一理之中。 又若究竟欲免断常边邪之见。 须明华严六相义门。 则能任法施为。 自亡能所。 随缘动寂。 不坏有无。 具大总持。 究竟无过矣。 此六相义。 是辩世间法。 自在无碍。 正显缘起无分别理。 若善见者。 得智总持门。 不堕诸见。 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双亡。 虽总同时。 繁兴不有。 纵各具别。 冥寂非无。 不可以有心知。 不可以无心会。 详法界内。 无总别之文。 就果海中。 绝成坏之旨。 今依因门智照。 古德略以喻明。 六相义者。 一总相。 二别相。 三同相。 四异相。 五成相。 六坏相。 总相者。 譬如一舍。 是总相。 椽等是别相。 椽等诸缘。 和同作舍。 各不相违。 非作余物。 故名同相。 椽等诸缘。 递互相望。 一一不同。 名异相。 椽等诸缘。 一多相成。 名成相。 椽等诸缘。 各住自法。 本不作故。 名坏相。 又椽即是舍。 为椽独能作舍。 若离椽。 舍即全不成故。 若得椽时。 即得舍故。 所以椽。 非是少力。 共成。 皆是全力故。 舍既即是椽。 余瓦木等总并是椽。 若却椽即舍无故。 舍坏。 故不名瓦木等。 是故瓦木等。 即是此椽也。 若不即椽者。 舍即不成。 椽瓦木等皆不成。 今既并成。 故知相即耳。 椽即瓦木等。 一椽既尔。 余一切缘例然。 是故一切缘起法不成。 即已成也。 别相者。 椽等诸缘。 别于总故。 若不别者。 总义不成。 由无别时。 即无总故。 以因别而得总故。 是故别者。 以总为别也。 如椽即舍故。 名总相。 即是椽故。 名别相。 若不即舍。 不是椽。 若不即椽。 不是舍。 例如若不即总不名别。 若不即别。 不名总。 问。 若相即者。 云何说别。 答。 只由相即。 是故成别。 若不相即者。 总在别外。 故非总也。 别在总外。 故非别也。 同相者。 椽等诸缘。 和同作舍。 不相违故。 皆名舍缘。 非作余物。 故名同相。 总相唯望一舍说。 今此同相。 约椽木等诸缘说。 虽体各别。 成力义齐。 故名同相。 若不同者。 椽等诸缘互相违故。 皆不同作舍。 舍不得有。 故即是断也。 若相违不作舍。 而执有舍者。 无因有舍。 故即是常也。 异相者。 椽等诸缘随自形类。 相差别故。 问。 若异者。 应不同耶。 答。 只由异故。 所以同耳。 今既舍成。 同名缘者。 当知异也。 又因同不异故。 方说于诸法异耳。 是以经云。 奇哉世尊。 能于无异法中。 而说诸法异。 前别相者。 俱椽等诸缘。 别于一舍故。 今异相者。 椽等诸缘。 递互相望。 各各异故。 若不异者。 坏本缘法不成舍故。 即是断。 若坏缘不成舍。 而执有舍。 无因有者。 即是常也。 成相者。 以诸缘各住自法。 本不作故。 舍义得成。 若椽作舍。 即失本椽法故。 舍义不得。 成坏相者。 椽等诸缘各住自法。 本不作故。 是坏义。 若椽作即失椽法。 失椽法故。 舍即无椽。 不得有舍。 是断也。 若失椽法而有舍者。 无椽即无因。 无因而有舍。 即是常也。 是故真如一心为总相。 能摄世出世间一切法故。 约摄诸法得总名。 能生诸缘成别号。 法法皆齐为同相。 随相不等称异门。 建立境界故称成。 不动自位而为坏。 又云。 一总相者。 一合多德故。 二别相者。 多德非一故。 三同相者。 多义不相违故。 四异相者。 多义不相似故。 五成相者。 由此诸义。 缘起成故。 六坏相者。 诸缘各住自性。 不移动故。 此上六相义门。 是菩萨初地中观。 通世间一切法门。 能入法界之宗。 不堕断常之见。 若一向别逐行位而乖宗。 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 所以位位即佛。 阶降宛然。 重重鍊磨。 本位不动。 斯则同异俱济。 理事不亏。 因果无差。 迷悟全别。 欲论大旨。 六相还同梦里渡河。 若约正宗。 十地犹如空中鸟迹。 若约圆修。 断惑。 对治。 习气非无。 理行相资。 阙一不可。 是以文殊以理印行。 差别之道无亏。 普贤以行会理。 根本之门不废。 如上微细择见真实识心。 可谓教观相应。 境智冥合。 正助齐运。 目足更资。 则定可以继先德之后尘。 绍觉王之末裔矣。 宗镜录卷第四十六 丁未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