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四十七 内容: 宗镜录卷第四十七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夫言正唯识义。 约有几种识。 答。 经论通辩。 有八种识。 一眼识。 二耳识。 三鼻识。 四舌识。 五身识。 六意识。 七末那识。 八阿赖耶识。 正文出护法菩萨唯识论十卷。 此论释天亲菩萨唯识三十颂文。 慈恩大师。 製疏释论。 此颂文。 初为居士所掌。 后有乐观者。 输金一两。 慈恩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云。 世亲菩萨。 乐博综于三乘。 乃遍游于诸部。 知小教而非极。 遂回趣于大乘。 因闻诵华严十地品。 阿毗达磨摄大乘品。 遂悔谢前非。 谤法先见。 持刀截舌。 用表深衷。 其兄无着菩萨。 止其自割。 说以利害。 汝虽以舌谤法。 岂截舌而罪除。 应赞释大乘。 以悔先犯。 菩萨敬从兄诺。 因归妙理。 遂製十地论.摄大乘论。 故此二论。 菩萨创归大乘之作。 既而久蕴玄宗。 情恢奥旨。 更为宏论。 用畅深极。 採撮幽机。 提控精邃。 着唯识三十颂。 以畅大乘之妙趣也。 万像含于一字。 千训备于一言。 道超群典。 誉光众圣。 略诵既毕。 广释方陈。 机感未符。 杳从冥往。 复有护法等菩萨。 赏翫颂文。 各为义释。 虽分峯崐岫。 竦干琼枝。 而独擅光辉。 頴标芬馥者。 其唯护法一人乎。 菩萨果成先劫。 位克今贤。 抚物潜资随机利见。 春秋二十有九。 知息化之有期。 厌无常以禅习。 誓不离于菩提树。 以终三载。 禅礼之暇。 注裁斯释。 文迈旨远。 智赡名高。 执破毕于一言。 纷解穷于半颂。 文殊水火。 则会符胶漆。 义等江湖。 乃疎成清浊。 平郊弭弭。 耸层峯而接汉。 堆阜峨峨。 夷穹窿以坦荡。 俯鑽邃而无底。 仰寻高而靡际。 疎文浅义。 派演不穷。 浩句宏宗。 陶甄有极。 功逾千圣。 道合百王。 时有玄鉴居士。 识凤鵷之歛羽。 委麟龙之潜迹。 每罄所资。 恒为供养。 深诚固志。 物竭积年。 菩萨诱接多端。 答遗兹释。 而诫之曰。 我灭之后。 凡有来观。 即取金一两。 脱逢神頴。 当可传通。 终期既渐。 奄绝玄遵。 菩萨名振此州。 论释声超彼土。 有灵之类。 谁不怀欢。 朝闻夕殒。 岂悋金璧。 若市趍贤。 如丘叠货。 五天鹤望。 未辄流行。 大师睿发天资。 识假循谒。 无神迹而不瞻礼。 何圣教而不披讽。 闻斯妙理。 殷俯谛求。 居士记先圣之遗言。 必今贤之是嘱。 乃奉兹草本。 并五蕴论释。 大师赏翫。 犹覩圣容。 每置掌中。 不殊真说。 自西霏玉牒。 东驰素象。 虽复广演微筌。 赏之。 以为秘决。 及乎神栖别馆。 景阻炎辉。 清耳目以徵思。 荡心灵而绎妙。 乃曰。 今者方怡我心耳。 宣尼云。 我有美玉蕴匵藏之。 谁为善价。 我今沽诸。 基。 夙运单舛。 九岁丁艰。 自尔志託烟霞。 加每庶几缁服。 浮俗尘赏。 幼绝情分。 至年十七遂预缁林。 别奉明诏。 得为门侍。 自参预三千。 即欣规七十。 必谐善愿。 福果函丈。 不以散才之质。 遂得随伍译僚。 即事操觚。 餐受此论。 初功之际。 十释别翻。 昉。 尚。 光。 基。 四人。 同受润饰。 执笔。 检文。 纂义。 既为令范。 务各有司。 数朝之后。 基求退迹。 大师固问。 基殷勤请曰。 自夕梦金容。 晨趍白马。 英髦间出。 灵智肩随。 闻五分以心祈。 揽八藏而遐望。 虽得法门之糟粕。 然失玄源之淳粹。 今东土荣赉。 并目击玄宗。 幸复擢秀万方。 頴超千古。 不立功于参糅。 可谓失时者也。 况群圣制作。 各驰誉于五天。 虽文具传于贝叶。 而义不备于一本。 情见各异。 禀者无依。 况时渐人浇。 命促慧舛。 讨支离而颇究。 揽殊指而难悟。 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 楷定真谬。 权衡盛。 则久而遂许。 故得此论行焉。 大师。 理遣三贤。 独授庸拙。 此论也。 括众经之秘。 包群圣之旨。 何滞不融。 无幽不烛。 仰之不极。 俯之不测。 远之无智。 近之有识。 其有隐括五明。 搜扬八藏。 幽关每拥。 玄路未通。 嘱犹毫毳丘盈。 投之以炎烁。 霜氷涧积。 沃之以畏景。 信巨夜之银辉。 昏旦之金镜矣。 虽复本出五天。 然彼无兹糅释。 直尔十师之别作。 鸠集犹难。 况更摭此幽文。 诚为未有。 斯乃此论之因起也。 问。 此八种识。 行相如何。 答。 经论成立。 自有明文。 此八种识。 具三能变。 一异熟能变。 即第八识。 二思量能变。 即第七识。 三了别能变。 即前六识。 唯识论云。 识所变相。 虽无量种。 而能变识。 类别唯三。 一谓异熟。 即第八识。 多异熟性故。 二谓思量。 即第七识。 恒审思量故。 三谓了境。 即前六识。 了境麁相故。 论颂曰。 初阿赖耶识。 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 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想应唯舍受。 是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 阿罗汉位舍。 初能变识。 大乘教名阿赖耶。 此识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古释云。 一能藏者。 即能含藏义。 犹如库藏。 能含藏宝贝。 得藏名。 此能含藏杂染种。 故名为藏。 亦即持义。 二所藏者。 即是所依义。 犹如库藏。 是宝等所依故。 此识是杂染法所依处故。 三执藏者。 坚守不舍义。 犹如金银等藏。 为人坚守执为自内我。 故名为藏。 此识为染末那。 坚执为我。 故名为藏。 起信钞释云。 第八能藏所藏义者。 且所藏义。 谓此识体藏也。 是根身种子器世间所藏处也。 以根身等。 是此识相分故。 如藏中物像。 如身在室内。 欲觅赖耶识。 只在色心中。 欲觅摩尼珠。 只在青黄内。 次能藏义。 谓根身等法。 皆藏。 在识身之中。 如像在珠内。 欲觅一切法。 总在赖耶中。 欲觅一切像。 总在摩尼内。 与前义互为能所。 瑜伽论云。 以八种义。 证本识有。 一依止执受相。 二最初生起相。 三有明了性相。 四有种子性相。 五业用差别相。 六。 身受差别相。 七处无心定相。 八命终时分相。 又古德依论解释证有第八识者。 论云。 此第八识。 非是世间现量所见之境。 唯凭圣言量。 及以真正道理。 而知有之。 引七本经证之。 阿毗达磨经有二颂。 初颂云。 无始时来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 无始时来界者。 言界者。 是因义。 为第八识。 从无始至今。 能持一切漏无漏色心等诸法种子。 又能与漏无漏种子力。 令生现行。 即第八与一切种子。 为依持生起二因。 一切法等依者。 依是缘义。 为第八识。 能变为身器。 作有情依。 与一切漏无漏现行法而为所依。 以能执受五色根身。 与前七识现为俱有依故。 即第八识能与一切现行色心等法。 为增上缘依也。 由此有诸趣。 及涅槃证得者。 此第八识。 不唯独与有漏流转法为依持用。 兼能与一切无漏顺还灭法。 为依持用。 第二颂云。 由摄藏诸法。 一切种子识。 故名阿赖耶。 胜者我开演者。 即第八识自证分。 能持种故。 名种子识。 解深密经颂云。 阿陀那识甚深细。 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 恐彼分别执为我。 阿陀那者。 此云执持。 为此识能执持诸法种子。 及能执受色根。 及根依处。 亦能执取结生相续故。 说此识。 名阿陀那。 一切种子如瀑流者。 谓第八识中一切种子。 若遇缘鼓击。 便生转识现行。 或种子有生住异灭。 不停。 如似瀑流。 楞伽经颂云。 譬如巨海浪。 斯由勐风起。 洪波鼓溟壑。 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 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 腾跃而转生。 又小乘增一阿含经云。 有根本识。 是诸识所依。 此根本识。 即是第八识。 以第八识。 能发起前六转识故。 二上座部。 说有有分识。 便是第八识。 此有分识体。 常不间断。 遍三界有。 有谓三有。 分者因义。 即三有之因。 皆由此识。 三化地部中说有穷生死蕴。 缘此第八遍三界九地。 恒常有故。 但有生死处。 即常遍为依。 直至大乘金刚心末。 烦恼尽时方舍故。 名穷生死蕴。 若诸转识。 即无此功能。 以第六识体多间断故。 入五位无心时。 六识皆间断不行。 此时应不名有情。 以无识任持故。 即应烂坏。 四。 一切有部。 说此识名阿赖耶。 有爱乐欣喜四种阿赖耶。 爱是总句。 总缘三世为境。 余三是别句。 别缘三世。 乐是现在。 欣是过去。 喜是未来。 即此第八识。 是诸有情常执为自内我。 是真爱着处。 故名阿赖耶。 真正理有十。 一者。 持种心。 唯识论云。 谓契经说。 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 故名为心。 若无此识。 彼持种心不应有故。 谓诸转识在灭定等。 有间断故。 根境作意善等。 类别易起故。 如电光等。 不坚住故。 非可熏。 皆不能持种。 非染净种所集起故。 二异熟心。 唯识论云。 如契经说。 有异熟心。 善恶业感。 若无此识。 彼异熟心不应有故者。 即第八识。 谓前世中。 以善不善业为因。 招感得今生第八异熟心是果。 论云。 定应许有真异熟识。 酬牵引业。 遍而无断。 变为身器。 作有情依。 身器离心。 理非有故。 三界趣生体。 唯识论云。 契经说。 有情流转五趣四生。 若无此识。 彼趣生体不应有故。 须信有第八识为三界九地五趣四生之体。 若无此识。 即一切有情不应得有。 四有执受。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有色根身。 是有执受。 若无此识。 彼能执受不应有故。 其有色界中有情。 有五色根。 及内五尘。 是第八亲相分。 唯第八识能执受。 若是余识。 即无此能。 五寿煖识。 三证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寿煖识三更互依持。 得相续住。 若无此识。 能持寿煖令久住。 识不应有故。 六生死时有心。 证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诸有情类受生命终。 心住散位作无心定。 若无此识。 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又将死时。 由善恶业。 上下身分冷触渐起。 若无此识。 彼事不成。 第七引缘起依。 证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识缘名色。 名色缘识。 如是二法。 展转相依。 譬如束芦。 俱时而转。 若无此识。 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小乘云。 我将六识。 为名色依。 何要第八。 论破云。 眼等转识。 摄在名中。 此识若无。 说谁为识。 论主云。 眼等六识。 已摄在名中。 为识蕴故。 须得第八为名外识支。 与名色为依。 又如此界人生时。 中有初念心执取。 结生时。 由未有前六识。 为名中识蕴。 名色唯具三蕴。 此三蕴名色。 一念间。 依何而住。 故知信有第八识。 是名外识支。 与名色为依。 八引识食。 证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一切有情。 皆依食住。 若无此识。 彼识食体不应有故。 所以佛告外道言。 所为一切有情。 皆依食住。 此是正觉正说。 余不能知。 汝外道自饿己身。 终无有益。 食是资益义。 任持义。 九。 引灭定有心。 证有第八识。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住灭定者。 身语心行无不皆灭。 而寿不灭。 亦不离煖。 根无变坏。 识不离身。 若无此识。 住灭定者。 识不离身。 不应有故。 论主云。 入灭定圣人。 身语心行无不皆灭。 即出入息。 是身加行。 受想。 是心加行。 寻伺。 是语加行。 此三加行与第六识相应。 在灭定中皆悉灭故。 而寿不灭者。 即第八识种上。 有连持一报色心不断功能。 名寿。 言亦不离识者。 煖触是第八识相分。 即此二法。 皆不离第八识。 既在灭定中。 六识身语心加行皆悉不行。 而有寿煖在者。 明知即是第八识与寿煖为依。 十引染净心。 证有第八。 唯识论云。 又契经说。 心杂染故。 有情杂染。 心清净故。 有情清净。 若无此识。 彼染净心不应有故。 谓染净法以心为本。 因心而生。 依心而住。 受彼熏。 持彼种故。 以心为本者。 即一切染净有为无为法。 皆以第八识为根本。 依心而住者。 即前七现行。 皆依第八识而住。 言受彼熏者。 即第八识受彼前七识熏。 言持彼种者。 即第八能持前七三性染净种子。 所以密严经云。 是身如起尸。 亦如热时焰。 随行因缘转。 非妄亦非实。 为受之所牵。 性空无有我。 意等识所识。 与心而共生。 五识复更依。 意识而因起。 如是一切时。 大地而俱转。 赖耶为于爱。 所熏而增长。 既自增长已。 复增于余识。 展转不断绝。 犹如于井轮。 以有诸识故。 众趣而生起。 于是诸趣中。 识复得增长。 识与世间法。 更互以为因。 譬如河水流。 前后而不断。 亦如芽与种。 相续而转生。 各各相差别。 分别而显现。 识行亦如是。 既三和合已。 而复更和合。 差别相而生。 如是而流转。 常无有断绝。 内外一切法。 皆因此而起。 愚不了唯心。 汝等勤观察。 华严经云。 善男子。 诸业虚妄积集名心。 末那思量。 意识分别。 眼等五识了境不同。 愚痴凡夫。 不能知觉。 怖老病死求入涅槃。 生死涅槃。 二俱不识。 于一切境。 妄起分别。 又由未来诸根。 五尘境界断灭。 凡愚之人。 以为涅槃。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 转阿赖耶得本觉智。 善男子。 一切凡愚迷佛方便。 执有三乘。 不了三界。 由心所起。 不知三世一切佛法。 自心现量。 见外五尘。 执为实有。 犹如牛羊。 不能知觉。 生死轮中。 无由出离。 善男子。 佛说诸法无生无灭。 亦无三世。 何以故。 如自心现。 五尘境界。 本无有故。 有无诸法。 本不生故。 圣者自悟。 境界如是。 善男子。 愚痴凡夫。 妄起分别。 无中执有。 有中执无。 取阿赖耶种种行相。 堕于生灭二种见中。 不了自心。 而起分别。 善男子。 当知自心。 即是一切佛菩萨法。 由知自心即佛法故。 则能净一切刹。 入一切劫。 是以藏识顿变根身器世间故。 为甚深之义。 现量比量。 俱不能量。 又过量无量故。 如经偈云。 法界非有量。 亦复非无量。 牟尼悉超越。 有量及无量。 故知识性。 浅智难明。 究竟穷通。 唯佛能了。 是以宗镜广引斯文。 为微密难知故。 问。 唯识正义。 为破我法二执。 显二空理。 证一真心。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 说有我法。 答。 但是假说。 唯依识变。 如唯识颂云。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世间圣教。 说有我法。 但由假立。 非实有性。 我谓主宰。 法谓轨持。 乃至云何应知实无外境。 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实我实法。 不可得故。 如何实我不可得耶。 诸所执我。 略有三种。 一者。 执我体常周遍。 量同虚空。 随处造业受苦乐故。 二者。 执我其体虽常。 而量不定。 随身大小有卷舒故。 三者。 执我体常至细。 如一极微。 潜转身中作事业故。 初且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常遍量同虚空。 应不随身受苦乐等。 又常遍故。 应无动转如何随身能造诸业。 乃至中亦非理。 所以者何。 执我体常住。 不应随身而有舒卷。 既有舒卷。 如槖籥风。 应非常住。 乃至后亦非理。 所以者何。 我量至小。 如何速巡身。 如旋火轮。 以转动故。 则所执我非一非常。 诸有往来。 非常一故。 又所执我。 复有三种。 一者。 即蕴。 二者。 离蕴。 三者。 与蕴非即非离。 初即蕴我。 理且不然。 我应如蕴非常一故。 又内诸色。 定非实我。 如外诸色。 有质碍故。 心心所法。 亦非实我。 不恒相续。 待众缘故。 余行余色。 亦非实我。 如虚空等。 非觉性故。 中离蕴我。 理亦不然。 应如虚空。 无作受故。 后具非我。 理亦不然。 许依蕴立。 非即离蕴。 应如瓶等。 非实我故。 又既不可说。 有为无为。 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故。 彼所执实我不成。 乃至如是所说。 一切我执。 自心外蕴。 或有或无。 自心内蕴一切皆有。 是故我执。 皆缘无常五取蕴相。 妄执为我。 然诸蕴相。 从缘生故。 是如幻有。 妄所执我。 横计度故。 决定非有。 故契经说。 苾刍当知。 世间沙门婆罗门。 等所有我见。 一切皆缘五取蕴起。 问。 若离心外。 无实我及实法者。 则假法亦无。 以假法依真而建立故。 答。 夫假法者。 但是虚假。 似有而转。 必不依真。 如。 唯识论云。 有作是难。 若无离识实我法者。 假亦应无。 谓假必依真事似事共法而立。 乃至答云。 又假必依真事立者。 亦不应理。 真谓自相。 假智及诠。 俱非境故。 谓假智诠。 不得自相。 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亦非离此有别方便。 施设自相。 为假所依。 然假智诠。 必依声起。 声不及处。 此便不转。 能诠所诠。 俱非自相。 故知假说不依真事。 由此但依似事而转。 似谓增益。 非实有相。 声依增益似相而转。 故不可说假必依真。 问。 此第八识。 有几能变。 令诸识生长显现。 答。 有二能变。 一因能变。 二果能变。 唯识论云。 能变有二种。 一因能变。 谓第八识中。 等流异熟。 二因习气。 等流习气。 由七识中善恶无记。 熏令生长。 异熟习气。 由六识中有漏善恶。 熏令生长。 二。 果能变。 谓前二种习气力故。 有八识生。 现种种相。 等流习气因缘故。 八识体相差别而生。 名等流果。 果似因故。 异熟习气为增上缘。 感第八识。 酬引业力。 恒相续故。 立异熟名。 感前六识酬满业者。 从异熟起。 名异熟生。 不名异熟。 有间断故。 即前异熟及异熟生。 名异熟果。 果异因故。 此中且说。 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 名为异熟。 问。 第八识广容周遍。 为万法根原。 经论同推。 故称第一。 微细体性。 如何指陈。 答。 此体不可说。 微妙最难知。 周遍法界而无住心。 任持一切而不现相。 如空中飞鸟。 虽往来骞翥而迹不可寻。 似眼里童人。 任照瞩森罗而眼终不见。 若月含一色。 遍分万像之形。 等日耀千光。 普照四天之下。 类摩尼无思而雨宝。 广济群生。 犹磁石无觉而转移。 周回六趣。 密严经偈云。 藏识持于世。 犹如线穿珠。 亦如车有轮。 随于业风转。 陶师运轮杖。 器成随所用。 藏识与诸界。 共力无不成。 内外诸世间。 弥纶悉周遍。 譬如众星象。 布列在虚空。 风力之所持。 运行常不息。 如空中鸟迹。 求之不可见。 然鸟不离空。 颉颃而进退。 藏识亦如是。 不离自他身。 如海起波涛。 如空含万像。 藏识亦如是。 蕴藏诸习气。 譬如水中月。 及以诸莲华。 与水不相离。 不为水所着。 藏识亦复然。 习气莫能染。 如目有童子。 眼终不自见。 藏识住于身。 摄藏诸种子。 遍持寿煖识。 如云覆世间。 业用曾不停。 众生莫能见。 又云。 诸仁者。 一切众色。 皆阿赖耶与色习相应。 变似其相。 非别有体。 同于愚夫妄所分别。 诸仁者。 一切众生。 若坐若卧。 若行若立。 惛醉睡眠。 乃至狂走。 莫不皆是赖耶识。 乃至如磁石力令铁转移。 虽无有心。 似有心者。 阿赖耶识。 亦复如是。 为生死法之所摄持。 往来诸趣。 非我似我。 如水中有物。 虽无思觉。 而随于水。 流动不住。 阿赖耶识。 亦复如是。 虽无分别。 依身运行。 乃至若有于此能正观察。 知诸世间。 皆是自心。 是分别见。 即皆转灭。 又颂云。 能持世间因。 所谓阿赖耶。 第八丈夫识。 运动于一切。 如轮转众瓶。 如油遍在麻。 盐中有咸味。 亦如无常性。 普遍于诸色。 问。 此识周遍。 凡圣境。 通为当离此。 别有真性。 为复即是。 答。 非一非异。 得此识名。 不合而合。 成其藏义。 此阿赖耶识。 即是真心不守自性。 随染净缘。 不合而合。 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 故名藏识。 如明镜不与影像合。 而含影像。 此约有和合义边说。 若不和合义者。 即体常不变。 故号真如。 因合不合。 分其二义。 本一真心。 湛然不动。 若有不信阿赖耶识。 即是如来藏。 别求真如理者。 如离像觅镜。 即是恶慧。 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 而生二执。 问。 第八识变义如何。 答。 变谓识体转似二分。 释云。 论明诸识体。 即自证分。 转似相见二分而生。 此说识体。 是依他性。 转似相见二外。 非无。 亦依他起。 依此二分。 执实二取。 圣说为无。 非无依他中无此二分。 论说唯二依他性故。 此缘真智。 缘于真如。 无相分故。 余皆有相。 不尔。 如何名他心智。 后得智等。 不外取故。 许有相见二体性故。 说相见种。 或同或异。 若同种者。 即一识体。 转似二分相用而生。 如一蜗牛。 变生二角。 此说影像相见。 离体。 更无别性。 是识用故。 若言相见各别种者。 见是自体。 义用分之故。 离识更无别种。 即一识体。 转似见分别用而生。 识为所依。 转相分种似相而起。 以作用别。 性各不同故。 相别种生。 于理为胜。 故言识体转似二分。 此依他起非有似有。 实非二分。 似计所执二分见相。 故立似名。 相别有种。 何名识变。 不离识故。 内识变时。 相方生故。 此显能变相见二分。 用体别有。 何故。 又说识似二分生。 论说相见俱依自证起故。 若无自证。 二定不生。 如无头时。 角定非有。 及无镜时。 面影不起。 皆于识上现相貌故。 故说二分依识体生。 又非唯相见二分。 依识体生。 乃至凡圣之身。 净秽之土。 皆从识现。 如弥勒菩萨云。 日月灯明如来。 教我修习唯心识定。 入三摩地。 历劫已来。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灭无有。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 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 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是以十方法界净秽国土。 皆是我心中变出。 总是我屋宅。 真妄随心。 巧拙由智。 对大菩萨。 阐彼净方。 逗劣众生。 现斯秽土。 十方如来。 皆是我心中流出者。 古释云。 如海上沤。 各各不同时。 由差别心观。 即有彼此。 但水体是一。 即知一佛出现时。 即一切佛土现。 离自他相故。 但众生有处。 十方如来为种种身而助化之。 非但如来含于一义。 一切众生亦是我流出。 问。 转变。 变现。 其义同别。 答。 古释云。 有唯转变。 非变现者。 转变之言。 通于种现。 现能熏种。 种能生种。 种生现行。 皆名转变。 变现之言。 唯现心等。 能起见相。 名之为变。 不通于种相分色等。 问。 第八本识与所生果。 为复是一是异。 答。 非一非异。 论云。 本识中亲生自果。 功能差别。 此与本识。 及所生果。 不一不异。 体用因果。 理应尔故。 释云。 本识是体。 种子是用。 种子是因。 所生是果。 此之二法。 理应如是不一不异。 本识望种。 于出体中。 摄相归性。 故皆无记。 种从现行。 望于本识。 相用别论。 故通三性。 若即是一。 不可说为有因果法。 有体有法。 若一向异。 应穀麦等能生豆等。 以许因果一向异故。 不尔。 法灭应方有用。 以许体用一向异故。 用体相似。 气势必同。 因果相似。 功能状貌可相随顺。 非一向异。 问。 阿赖耶识。 与几心所相应。 答。 识论云。 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 阿赖耶识。 无始时来。 乃至未转。 于一切位。 恒与此五心所相应。 以是遍行心所摄故。 一触者。 论云。 谓三和分别变异。 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释云。 以此五种。 体是遍行心所摄故。 决定相应。 虽复不增。 亦不可减。 定俱生灭。 名遍行故。 触。 谓三和者。 即根境识。 体异名三。 不相乖返更相交涉。 名为随顺。 根。 可为依。 境。 可为取。 识三所生。 可依于根而取于境。 此三之上。 皆有顺生一切心所功能作用。 名为变异。 分别之用。 是触功能。 谓触之上。 有似前三顺生心所变异功能。 说名分别。 分别。 即是领似异名。 如子似父。 名分别父。 问。 何故三和。 唯根独胜。 答。 一由主故。 有殊胜能。 名之为主。 二由近故。 能近生心。 及心所故。 三由遍故。 不唯心所。 亦能生心故。 四由续故。 常相续有。 境识不尔故。 境体虽能生心。 心所。 以非主故。 又非近故。 偏阙二义。 不名为胜。 心虽是主。 近生心所。 不能生心。 不自在故。 非遍也。 偏阙一义。 故非胜。 境识皆不续。 识。 有境生故。 俱阙续义。 非得胜名。 唯根独胜。 问。 触自性。 是实是假。 答。 此触数。 定是实有。 四食性故。 二作意者。 论云。 作意。 谓能警心为性。 于所缘境别心为业。 释云。 作意警心。 有二功力。 一者令心未起而起。 二者令心起已趣境。 故言警。 觉应起心种。 引令趣境。 三受者。 论云。 受。 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 起爱为业。 四想者。 论云。 想。 谓于境取像为性。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谓要安立境分剂相。 方能随起种种名言。 释云。 此中安立。 取像异名。 谓此是青非青等。 作分剂而取其相。 名为安立。 由此取像。 便起名言。 此是青等。 性类众多。 故名种种。 五思者。 论云。 思。 谓令心造作为性。 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 驱役自心令造善等。 此五段是遍行所摄。 故与藏识决定相应。 此触等五。 与异熟识行相虽异。 而时依同。 所缘事等。 故名相应。 此识行相。 极不明了。 不能分别逆顺境相。 微细一类。 唯与舍受相应。 又此相应受。 唯是异熟。 随先引业转。 不待现缘。 任善恶业势力转故。 唯是舍受。 苦乐二受。 是异熟生。 非真异熟。 待现缘故。 非此相应。 又由此识常无转变。 有情恒执为自内我。 若与苦乐二受相应。 便有转变。 宁执为我。 故此但与舍受相应。 释曰。 此触等五与异熟识行相虽异。 而时依同。 所缘事等。 故名相应者。 由四等故。 说名相应。 谓事等。 处等。 时等。 所依等。 今约见分为行相。 影像相分为所缘。 自体。 名事。 等者。 相似义。 体各唯一。 境相相似。 故所缘事。 皆名为等。 以触等五相。 託本识相生。 所缘既相似。 故名为等。 唯识为宗。 不约本质名为所缘。 亦非影像名为行相。 时谓刹那定同一世。 依谓根俱无有间。 唯与舍受相应者。 此有五义。 一极不明了。 是舍受相。 若苦乐受。 必明了故。 受。 总有五。 一忧。 二喜。 三苦。 四乐。 五舍。 此中忧喜入苦乐中。 依三受门分别。 不言忧喜。 二不能分别顺违境相。 取中容境。 是舍受相。 若是余受。 取违顺境故。 三由微细。 若是余受。 行相必麁。 四由一类。 若是余受。 必是易脱。 此行相定。 故成一类。 五相续而转。 若是余受。 必有间断。 此恒相续。 故唯舍受。 若能分别违顺境相。 非真异熟。 异熟者。 取境定故。 若麁动者。 如余心。 非异熟主。 显行相难知。 异余识也。 由此五义。 必其有故。 便能受熏持种相续。 又解。 此识极不明了。 曾无慧念。 慧念行相。 极明了故。 不能分别违顺境相。 显唯舍受。 非苦乐俱。 及简不与善染等。 并相续而转。 显无有欲。 今有希望。 方有欲起。 此相续故。 无有欲也。 由此五义。 第二义正显唯舍受所由。 所余四义。 因简别境等故。 唯与舍受俱。 问。 此识既与舍受相应。 如何亦是恶业异熟。 答。 论云。 舍受不违善恶品故。 如无记法。 善恶俱招。 释云。 无记既寂静。 何为恶业果。 舍虽寂静。 不违二故。 得为恶果。 不同禅定寂静。 此无所能为。 故通恶业感。 余七转识设起苦乐。 此识皆俱。 以舍不违苦乐品故。 若或苦乐不俱。 于人天中。 应不受苦果。 以相违故。 三恶趣中。 应不受乐果。 亦相违故。 此中苦乐。 皆是别招。 故舍不违。 问。 本识云何不与别境等五心所相应。 答。 论云。 互相违故。 为欲。 希望所乐事转。 此识任业无所希望。 胜解。 印持决定事转。 此识懵昧无所印持。 念。 唯明记曾习事转。 此识昧劣不能明记。 定。 能令心专注一境。 此识任运刹那别缘。 慧。 唯简择得等事转。 此识微昧不能简择故。 此不与别境相应。 此识唯是异熟性故。 善染污等亦不相应。 恶作等四。 无记性者。 有间断故。 定非异熟。 释云。 定能令心专注一境。 此识任运刹那别缘者。 定虽影像相分刹那新起。 至加行时所观本质。 前后相续恒专注境。 此识任运。 不作加行专注本质。 恒缘现在影像。 所缘。 但新新起。 且定行相。 一一刹那。 深取专注。 趣向所缘。 此识浮疎。 行相不尔。 故非定位。 言任运者。 是随业转。 恶作等。 定非异熟者。 非真异熟。 不遮异熟。 生。 亦有恶作等。 非一切时常相续故。 非此相应。 故知第八真识。 常如舍相。 以任运之缘。 合恒常之道。 不为垢法之所染。 宁为净法之所治。 非生死之所羁。 岂涅槃之能寂。 是以称为识主。 故号心王。 迩后因一念无明。 起七识波浪。 遂生心所。 失本心王。 皆因强觉觉明。 分能立所。 起明了之解。 心境历然。 运分别之情。 自他宛尔。 因兹有情心内。 逐憎爱而结怨亲。 无情境中。 随想念而标形碍。 遂使外则桑田变海。 海变桑田。 内则亲作怨由。 怨为亲种。 互为高下。 反覆相酬。 从兹业果恒新。 苦缘不断。 是以首楞严经云。 佛告富楼那。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 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乃至唯杀盗淫。 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富楼那。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是故若欲还原反本。 旋妄冥真。 但一念不生。 前后际断。 分别心灭。 轮回业亡。 根尽枝枯。 因空果丧。 无始之情尘识垢。 应念全消。 本来之佛眼常身。 随真顿现。 宗镜录卷第四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4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