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内容: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第三能变者。 唯识论颂云。 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 善不善俱非。 此三能变。 是了别境识。 自证分是了别性。 见分是了别相。 有覆有记。 识。 以了境为自性。 即复用彼为行相故。 则了境者。 是识自性。 亦是行相。 行相是用。 故识论云。 随六根境。 种类异故。 或名色识。 乃至法识。 随境立名。 顺识义故。 谓于六境。 了别名识。 色等五识。 唯了色等。 法识通能了一切法。 或能了别法。 独得法识名。 故六识名。 无相滥失。 问。 若心外无实色。 则眼等五识无有所缘。 答。 识论云。 虽非无色。 而是识变。 谓识生时。 内因缘力。 变似眼等色等相现。 即以此相。 为所依缘。 然眼等根。 非现量得。 以能发识。 比知是有。 此但功能。 非外所造。 外有对色。 理既不成。 故应但是内识变现。 释云。 眼等虽有所依所缘之色。 而是识所变现。 非是心外。 别有极微。 以成根境。 但八识生时。 内因缘种子力等。 第八识变似五根五尘。 眼等五识。 依彼所变根。 缘彼本质尘境。 虽亲不得。 要託彼生。 实于本识色尘之上。 变作五尘相现。 即以彼五根为所依。 以彼及此二种五尘。 为所缘缘。 五识若不託第八所变。 便无所缘缘。 所缘缘中。 有亲疎故。 然眼等根。 非现量得者。 色等五尘。 世间共见。 现量所得。 眼等五根。 非现量得。 除第八识缘。 及如来等缘。 是现量得。 世不共言。 余散心中。 无现量得。 此但能有发识之用。 此知是有。 此但有功能。 非是心外别有大种所造之色。 此功能言。 即是发生五识作用。 观用知体。 如观生芽。 比知种体是有。 所以密严经偈云。 眼色等为缘。 而得生于识。 犹火因薪炽。 识起亦复然。 境转随妄心。 犹铁逐礠石。 如乾城阳焰。 愚渴之所取。 中无能造物。 但随心变异。 复如乾城人。 往来皆不实。 众生身亦尔。 进止悉非真。 亦如梦中见。 寤后即非有。 妄见蕴等法。 觉已本寂然。 四大微尘聚。 离心无所得。 华严经云。 自在主童子告善财言。 善男子。 我复善知十八工巧。 种种技术。 并六十二眷属明论。 及内明等一切方法。 治内烦恼。 何等名为内身烦恼。 有四因缘。 一谓眼根。 摄受色境。 二由无始取着习气。 三由彼识自性本性。 四于色境作意希望。 由此四种因缘力故。 藏识转已。 识波浪生。 譬如瀑流。 相续不断。 善男子。 如眼识起。 一切根识微尘毛孔。 俱时出生。 亦复如是。 譬如明镜。 顿现众像。 诸识亦尔。 或时顿现。 善男子。 譬如勐风。 吹大海水。 波浪不停。 由境界风。 飘静心海。 起识波浪。 相续不断。 因缘相作。 不相舍离。 不一不异。 如水与波。 由业生相。 深起系缚。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五识身转。 彼阿赖耶。 终不自言。 我生七识。 七识不言。 从阿赖耶生。 但由自心。 执取境相。 分别而生。 如是甚深阿赖耶识。 行相微细。 究竟边际。 唯诸如来住地菩萨之所通达。 愚法声闻。 及辟支佛。 凡夫外道。 悉不能知。 问。 眼识等。 为复依根发识。 依境发识。 答。 定依根发。 百法云。 眼识依根发识。 乃至意识亦尔。 若眼根变异。 眼识必随变异。 如眼病所见青色为黄色。 此不是坏境。 但是根损。 令识取境。 变为黄色。 故知随根得名。 问。 眼识缘青色为黄。 岂不是非量。 答。 但是同时乱意识。 以眼根有损。 令同时意识缘乱故。 便变青为黄。 其实眼识。 不作青黄缘也。 意根损。 意识亦损。 如初地我法二执。 即时成无漏。 此时意根坏。 无其二执。 能缘之识。 亦能坏却二执也。 故知依根所发。 得名眼识。 但随根立也。 护法云。 六识体性各别。 但依根境而立其名。 若执有一识能缘六境者。 若六境一时到。 如何一箇意识。 能一时缘得耶。 若前后起。 即不遍故。 所以随六根境种类异故。 依根得名。 问。 眼识等六既依根发识。 以何为根。 答。 护法通用现种为根。 根既然。 境亦尔。 瑜伽论亦云。 皆以现行及种子二法。 为眼等根。 由本熏时。 心变似色。 从熏时为名。 以四大所造清净色故。 对所生之果识。 假说现行为功能。 实唯现色。 功能。 生识之义。 大小共成。 问。 根以何为义。 答。 根者。 即五根。 有增上出生义故。 名之为根。 于中有清净五色根。 有扶尘五色根。 若清净五色根。 即是不可见有对净色。 以为体性。 能发生五识。 有照境用故。 若扶尘五色根者。 即扶清净根。 能照其境。 自体即不能照境。 为扶尘根。 是麁显色故。 不妨与清净根为所依。 五蕴论云。 根者。 最胜义。 自在义。 主义。 增上义。 是为根义。 云何眼根。 谓以色为境。 净色为性。 谓于眼中一分净色。 如净醍醐。 此性有故。 眼识得生。 无即不生。 乃至身根以触为境。 并净色为性。 无即不生。 问。 未转依中。 前五转识。 于三量中。 定是何量。 答。 古德云。 旦眼识缘色境相分。 即各自缘自相分。 三量分别者。 是现量。 现量具三义。 一现在。 非过未。 二显现。 非种子。 三现有。 简无体法。 缘现量境名现量者。 不度量也。 即因修证境。 不带名言。 是任运义。 即五识缘境。 得法自相。 但中间无隔碍。 故名亲缘。 相分有。 赤色。 即得赤色之相分。 但不分别故。 任运不带名言故。 名得自相也。 护法云。 五识唯缘实五尘境。 即不缘假。 但任运而缘。 不作行解。 不带名言。 是现量故。 且如眼识缘青黄赤白四般实色时。 长短方圆假色。 虽不离实色上有。 眼识但缘实。 不缘长短假色也。 眼识定不缘长短色。 唯意识作长短心而缘也。 如五识初念。 与明了意识缘五尘境时。 唯是现量。 得五尘之实色。 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 即行解心中。 作长短色缘。 是比量心缘也。 即五识唯是现量。 缘实不缘假。 故论云。 无有眼等识。 不缘实境生。 即五识唯缘实。 是自相境。 如眼识缘青境自相时。 得青色之自相。 若后念分别意识起时。 即非青色解。 便是共相比量也。 才作解心时。 不实青色心体。 为带名言。 是在假相也。 故识论云。 谓假智诠不得自相。 唯于诸法共相而转也。 言假智者。 即作行解心。 名假智也。 言诠者。 心上解心名句文。 及声上名句文。 是能诠。 皆不得所诠自相也。 又释云。 显假不依真。 唯依共相转。 即此真事。 不说心识实体名真。 但心所取法自体相。 言说不及。 假智缘不着。 说之为真。 此唯现量智。 知。 性离言说。 及智分别。 此出真体非智诠。 及如色法等而为自性。 水湿为性。 但可证知。 言说不及。 第六意识。 随五识后起。 缘此智故。 发言语等。 但是所缘所说。 法之共相。 非彼自相。 又遮得自相。 名得共相。 若所变中。 有共相法是可得者。 即得自体。 应一切法可说可缘故。 共相法。 亦说缘不及。 然非是执。 不坚取故。 如五蕴中。 以五蕴事为自相。 空无我等理为共相。 又以理推。 无自相体。 且说不可言法体名自相。 可说为共相。 以理而论。 共既非共。 自亦非自。 为互遮故。 但各别说。 说空无我等是共相者。 从假智说。 此但有能缘行解。 都无所缘空实共体。 入真观时。 则一一法皆别了知。 非作共解。 言说。 若着自相者。 说火之时。 火应烧口。 火以烧物为自相故。 缘亦如是。 缘火之时。 火应烧心。 今不烧心。 及不烧口。 明缘及说。 俱得共相。 若尔。 唤火。 何不得水。 不得火之自相故。 如唤于水。 此理不然。 无始惯习共呼故。 今缘于青。 作青解者。 此比量智。 不称前法。 如眼识缘色。 称自相故。 不作色解。 后起意识。 缘色共相。 不着色故。 遂作青解。 遮缘非青之物。 遂作青解。 非谓青解。 即称青事。 故唯识颂云。 现觉如梦等。 已起现觉时。 见及境已无。 宁许有现量。 此谓假智。 唯缘。 共相而得起故。 法之自相。 离分别故。 言说亦尔。 不称本法。 亦但只于共相处转。 今大乘宗。 唯有自相体。 都无共相体。 假智及诠。 但唯得共。 不得自相。 若说共相。 唯有观心。 现量。 通缘自相共相。 若法自相。 唯现量得。 共相亦通比量所得。 乃至故言唯于诸法共相而转。 此之自相。 证量所知。 非言说等境故。 又疏问云。 何故名自相共相。 答曰。 若法自体。 唯证智知。 言说不及。 是为自相。 若法体性。 言说所及。 假智所缘。 是为共相。 问曰。 如一切法。 皆言不及。 而复乃云。 言说及者是为共相。 一何乖返。 答曰。 共相是法自体上义。 更无别体。 又此名诠火等法时。 遮非火等。 此义即通一切火上。 故言共相。 即其义也。 非苦空等之共相理。 若尔。 即一切法不可言。 不可言亦不称理。 遮可言故言不可言。 非不可言即称法体。 法体亦非不可言故。 而今乃言名得共相之自性故。 今应解此。 非法体。 其义可然。 言名等诠共相。 非谓即得共相体。 但遮得自相。 故言名诠共相。 又自相者。 即诸法之自体相。 如火以煖为自相。 唤火之时。 不得煖故。 不得自相。 此煖自相。 唯身识现量证故。 非名所得。 共相者。 此以名下所诠之义名共相。 共相有二。 一者共自类相。 二者共异类相。 如言火时。 不该于水等。 但遍一切火上。 故名共自类相。 若言苦空无常等。 则不唯在一类法上。 及遍一切水火等法上。 故名共异类相。 又自相者。 唯五根五尘。 心心所得。 谓五根。 是第八现证。 五尘是五八心心所现量。 证。 自体性。 独散意识等。 尚不得自体性。 何况名诠得自体性也。 五识缘五尘境时。 具四义故。 名得法自相。 一任运故。 二现量故。 三不带名言故。 四唯缘现在境故。 得名自相。 意识所缘境有二。 若是独头意识。 所缘境。 即于法处收。 若明了意识所缘境。 即于色处摄。 且如眼识明了意识。 初一念率尔同缘色时。 但缘色之自相。 后念明了意识。 分别所缘色上长等假色。 即是共相。 虽然长等假色是明了意识所缘境。 亦在于色处收。 为是假。 故眼识不缘也。 乃至声亦耳。 且如耳识初刹那。 率尔。 与明了意识同缘声时。 亦是得法自相。 后念意识起。 缘于声上名句。 文三有分别行解等。 缘假也。 今五识既无分别行解。 所以不缘假也。 问。 且如色有二十五种。 青黄等四般显色是实。 余是假。 声有十二种。 唯执受不执受声是实。 余是假。 触有二十六种。 四大是实。 余是假。 此中实者。 五识缘于五尘处摄。 若假者。 论主既言五识不缘。 是意识缘。 如何不于法处摄耶。 答。 第六明了意识。 缘长等假色。 有三义故。 所以不于法处摄。 一明闇不同。 二以假从实。 三以影从质。 具此三义。 故于色处摄也。 若独头意识。 无此三故。 所以法处摄。 且第一明闇有异者。 若明了意识。 与五识初念率尔心时。 即是现量。 不缘其假。 至后念明了意识分别心生。 即缘假色。 五识正缘实色时。 此意于五识所缘实色。 而生行解。 缘其假是六。 与五识不同时起分别故。 即此意识。 即是明也。 所缘假色等。 即于色处摄。 不于法处收。 若是独头意。 不假五识而生分别。 但约独起者。 即是闇意识。 即于法处摄。 二以假从实者。 以长等假色。 依他实色上立。 虽意识缘。 摄此假色。 归于实色。 总于色处摄也。 不于法处收。 三以影从质。 长等假色。 是第六识。 託五尘实色为质。 而变起长等假相分缘。 将此假相分长等色。 就五尘实色处收。 总于色处摄也。 若独头意识。 不必有本质也。 此有三义。 故假五尘色。 总于色收。 若是独头生闇意识所缘之境。 即法处收。 问。 五根于何教中证是现量。 答。 诚证非一。 圆觉经云。 譬如眼光。 照了前境。 其光圆满。 得无憎爱。 可证五根现量。 不生分别。 其眼光到处。 无有前后。 终不舍怨取亲。 爱妍增丑。 例如耳根不分毁赞之声。 鼻根不避香臭之气。 舌根不简甜苦之味。 身根不隔澁滑之触。 以率尔心时不分别故。 刹那流入意地。 才起寻求。 便落比量。 则染净心生。 取舍情起。 问。 眼等五根缘境之时。 当具几义。 答。 缘者。 是缘藉之义。 境有二义。 一所藉义。 二所照义。 言所藉者。 如缘有体境。 藉彼为所缘缘故。 言所照者。 虽不藉彼为所缘。 然是所照瞩处。 亦说为境。 如眼等五根照色等境。 虽非所缘。 然对此根。 得名为境。 是所照故。 又眼根照色。 眼识缘色。 乃至身根觉触。 身识了触等。 又古德问。 五识既唯缘实色。 只如长短等。 依色境现前时。 眼根不坏。 此时眼识。 为缘。 为不缘。 若言缘者。 便犯五识缘假之过。 若不缘者。 何故闭眼不见。 开眼乃见耶。 答。 此时眼识。 但得青等实色。 而同时意识。 依眼根为门。 分明显了。 取得长等。 据意识得。 合法处收。 但缘此时。 意识。 依眼根取。 对所依根。 故色处摄。 问。 前五识具几业。 能了前境。 答。 前五识具六业。 瑜伽论云。 一唯了别自境所缘。 二唯了别自相。 三唯了别现在。 四唯一刹那了别。 五随意识转。 随善染转。 随发业转。 六能取爱非爱果。 问。 眼识现量。 称境而知。 若眼病之时。 或见青为黄。 岂称境耶。 若不称境。 何名现量。 答。 一师云。 见青为黄。 实是意识。 谓由根病故。 引得病眼识。 由病眼识故。 遂引非量意识。 见青为黄。 非眼识见青为黄。 由病眼识。 能起见黄识。 故作是说。 二师云。 由病眼根。 引病眼识。 虽见青为黄。 而不作黄解。 故是现量。 如无分别。 观佛性真如为八自在我时。 虽不称境。 而无分别智不作我解故。 得是现量。 此亦然也。 杂集论问云。 若了别色等故名为识。 何故但名眼等识。 不名色等识耶。 答。 以依眼等五种。 解释。 道理。 成就。 非于色等。 何以故。 眼中之识。 故名眼识。 依眼处所。 识得生故。 又由有眼。 识得有故。 所以者何。 若有眼根识定生。 不盲暝者。 乃至闇中亦能见故。 不由有色眼识定生。 以盲暝者。 不能见故。 又眼所发识。 故名眼识。 由眼变异。 识亦变异。 色虽无变。 识有变故。 如迦末罗病。 损坏眼根。 于青等色。 皆见为黄。 又属眼之识。 故名眼识。 由识种子。 随逐于眼而得生故。 又助眼之识。 故名眼识。 作彼损益故。 所以者何。 由根合识。 有所领受。 令根损益。 非境界故。 又如眼之识。 故名眼识。 俱有情数之所摄故。 色则不尔。 不决定故。 眼识既然。 余识亦尔。 问。 为眼见色。 为识等耶。 答。 非眼见色。 亦非识等。 以一切法。 无作用故。 由有和合假立为见。 又由六相眼于见色中最胜。 非识等。 是故说眼能见诸色。 何等为六。 一由生因。 眼。 能生彼故。 二由依处。 见依眼故。 三由无动转。 眼常一类故。 四由自在转。 不待缘合。 念念生故。 五由端严转。 由此庄严所依身故。 六由圣教。 如经中说。 眼能见色故。 如是所说六种相貌。 于识等中。 皆不可得。 识动转者。 当知多种差别生起。 问。 六根所成。 各有几义。 答。 古释云。 各有二义。 一是异熟。 二是长养。 且如眼根者。 如过去业。 招今世眼。 名异熟眼。 于今世时。 因饮食等。 长小令大。 养瘦令肥。 名长养眼。 余五根亦然。 问。 若无外境。 应无现量能觉之心。 若无现量能觉。 云何世人作如是觉。 我今现证如是境耶。 答。 古德云。 现觉如梦者。 如正起现量五识。 证色等五境之时。 但唯能证所证色等境。 不能觉现量能觉之心。 所以者何。 觉能觉法是意识。 正随起五识时。 必无意识。 故于此念。 必不能觉现量之心。 至第二念正起意识。 觉前念五识现量。 时无所觉。 现量五识。 及现量所觉之境。 并已谢灭。 所以者何。 以诸识不并生故。 起意识时。 现量五识已灭。 又有为法刹那灭故。 现量五识所缘之境。 此时亦已谢灭。 若言须有实外境。 方能生心者。 且如后念意识。 缘前念现量五识为境。 岂是实有法耶。 由过去无体故。 此过去现量五识已灭。 今虽无体。 犹能为境。 生于意识。 何必五识。 须缘心外实境而生耶。 谓若在睡时正起梦心。 即不能起觉梦之心。 至睡惺后起觉梦心时。 其所觉之梦心已灭。 其五识现量正起时。 未能起觉现量意识心。 及至第二念起。 得觉现量五识之意识心。 其所觉现量五识已灭。 与觉梦心相似。 故举为喻。 又难。 定许有现量耶。 谓正起觉现量之能觉意识时。 彼所觉五识定有耶。 答。 此时所觉已灭。 虽无体。 犹生能觉之心。 何妨外境是无。 能生识耶。 然大乘五境。 虽似有。 而非心外。 与凡小不同。 问。 于眼等六识中。 有几分别。 答。 略有三种。 一自性分别。 唯缘现在所缘诸行。 自相行分别。 所缘行。 即五尘也。 自相行。 如色以青为行相。 眼识缘时。 亦任运作青行相。 名自行。 又自相行即能缘行。 简共相行。 如缘青时。 即缘黄不着。 二随念分别。 于昔曾所受诸行。 追念行分别。 唯缘过去。 三计度分别。 于去来今不现前。 思[御-ㄗ+名]行分别。 即非有计有。 是非量境。 然约三世计度。 不定一世。 又杂集论于三分别中。 复有七种分别。 一谓于缘任运分别。 谓五识身。 如所缘相。 无异分别。 于自境界。 任运转故。 二有相分别。 谓自性随念二种分别。 取过现境。 种种相故。 三无相分别。 谓希求未来境行分别。 四寻求分别。 五伺察分别。 六染污分别。 七不染污分别。 此四分别。 皆用计度分别以为自性。 所以者何。 以思度故。 或时寻求。 或时伺察。 或时染污。 或不染污种种分别。 又摄大乘论。 有十种根境微细分别。 论云。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 略有十种。 一根本分别。 谓阿赖耶识。 二缘相分别。 谓色等识。 三显相分别。 谓眼识等。 并所依识。 四缘相变异分别。 谓老等变异。 乐受等变异。 贪等变异。 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 捺落迦等诸趣变异。 及欲界等诸界变异。 五显相变异分别。 谓即如前所说变异。 所有变异。 六他引分别。 谓闻非正法类。 及闻正法类分别。 七不如理分别。 谓诸外道闻非正法类分别。 八如理分别。 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 九执着分别。 谓不如理作意。 类。 萨迦邪见为本。 六十二见趣相应分别。 十散动分别。 谓诸菩萨十种分别。 释曰。 根本分别者。 谓阿赖耶识。 是余分别根。 自性。 亦是分别故。 名根本分别。 缘相分别者。 谓分别色等。 有如是缘相。 显相分别者。 谓眼识等并所依识。 显现似彼所缘相故。 缘相变异分别者。 谓以色等。 影识变异所起分别。 老等变异者。 谓色等识。 似老等相。 起诸变异。 何以故。 内外色等。 皆有老等转变相故。 等者。 等取病死变异。 乐受等变异者。 由乐受故。 身相变异。 如说乐者。 面目端严。 等者。 等取苦。 及不苦不乐受。 贪等变异者。 谓由贪等身相变异。 等者。 等取瞋痴忿等。 如说忿等。 恶形色等。 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者。 谓杀缚等。 令身相等生起变异。 时节代谢。 亦令内外身树色等。 形相改变。 如说寒等所逼切时。 身等变异。 捺落迦等诸趣变异者。 等。 即等取一切恶趣。 彼恶色等变异共了。 及欲界等诸界变异者。 等取色界。 无色界中。 无似色等影像识故。 于诸天中及静虑中。 亦有有情及器色等。 种种变异。 如末尼珠。 威神力故。 种种净妙光色变异。 显相变异分别者。 谓由眼等所依根故。 令似色等影像显现。 眼识等识。 种种变异。 即于此中。 起诸分别。 即知如前说。 老等变异。 随其所应而起变异。 何以故。 如说眼等根有利钝。 识明昧故。 如无表色。 所依变异。 彼亦变异。 由乐受等。 变异亦尔。 如说乐者。 心安定故。 如说苦者。 心散动故。 贪等逼害时节代谢。 亦尔。 捺落迦等。 及欲界等。 依身变异。 识亦变异。 如应当知。 无色界中。 亦有受等。 所作变异。 诸识分别。 他引分别者。 谓善恶友。 亲近所起。 及与听闻正非正法。 为因分别。 即是外道迦比罗等。 及正法中。 诸骚揭多。 所有分别。 名不如理。 如理分别。 如是二种。 随其所应。 能生。 邪见正见相应二种分别。 萨迦邪见为因。 所起六十二见相应分别。 即梵网经中前际后际分别。 谓我过去为曾有耶。 如是等分别。 名执着分别。 言见趣者。 是品类义。 散动分别者。 散乱扰动。 故名散动。 此即分别。 是故说名散动分别。 此即扰乱无分别智。 何以故。 由此扰乱般若波罗蜜多故。 无分别智。 即是般若波罗蜜多。 谓诸菩萨十种分别者。 谓诸菩萨能发语言。 他引而转。 不称真理。 十种分别。 何以故。 证会真理。 若正现前。 不可说故。 问。 前三分别。 于八识中。 几识能具。 答。 八识中唯第六识具三分别。 自第七识。 唯有自性分别。 以缘现在故。 或可末那亦有计度。 以计度执我故。 若论体性。 计度分别。 以慧为性。 随念。 以念为性。 分别。 以慧为性。 真法之中。 既无虚妄。 八识。 所以无此分别。 又古师于十种分别。 就八识广辩。 问。 八识中各具几分别。 答。 第六识具广略十种分别。 前五识唯自性。 任运。 二种分别。 五识于自境界。 任运转故。 第七识具计度。 染污有相。 三种分别。 第八识同前五识。 得有自性任运分别。 若自性任运分别自现量。 若计度染污无相分别。 唯比非二量。 若有相分别。 一分缘现在者。 通三量。 一分缘过去者。 唯比非二量。 若随念分别。 无漏。 即是现量。 若有漏。 即比非二量。 问。 何故五识无分别执耶。 答。 夫言执者。 须是分别筹度之意方能坚执。 五识虽有慧。 而但任运。 不能分别筹度故。 五无执。 唯第六也。 宗镜录卷第五十三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3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