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 内容: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 宋咸淳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 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八 代宗(豫肃宗长子) 永泰元年九月。 铸金铜佛像成。 于光顺门率百僚致拜○十月吐蕃寇逼京师。 命内出仁王经二辇送西明诸寺。 诏不空三藏置百高座讲经。 帝临御行香礼敬。 已而寇平。 诏曰。 仁王宝经义崇护国。 前代所译理未融通。 乃勅不空三藏沙门飞锡良贲等。 于大明宫南桃园重译。 帝亲对读。 谓新旧二经理虽符顺。 所译新本文义甚周。 乃御製序文。 加不空特进鸿胪卿○诏出家沙门尊居三宝。 其令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勅大兴善寺建方等戒坛。 立临坛大德十人○帝梦六祖请衣钵还山。 乃令刘崇景顶戴送还。 勅韶州刺史杨瑊以礼奉安○勅沙门百人于禁中行念诵法。 谓之内道场。 出入乘马。 度支廪给○章敬沙门崇慧与道士角法告胜。 勅赐紫衣○勅于金刚智诸灌顶道场。 撰沙门二七员。 为国长诵佛顶咒○镇国纯陀三藏亡。 年六百岁。 大历元年。 勅沙门良贲。 于桃园撰仁王经疏进上。 姑苏支硎山沙门道遵(左溪弟子)置法华经院。 举高行十四人常持法华以烛继昼。 用扬大雄之慈声。 郡刺史韦元甫。 尚书刘晏。 奏赐法华道场。 于是自江以东置经院者十七所。 皆取法于师也○卫州别驾周伯达。 常持金刚经。 忽见光中有梵僧自称须菩提。 曰汝诵经数年。 何为不断肉食。 伯达竦惧。 即蔬素转加勤诵。 祥感屡见。 二年。 诏辅相大臣始建功德院○杜鸿渐初抚巴蜀。 遣使诣白崖。 请无住禅师入城问道。 师曰。 触目皆如。 鸿渐由是栖心禅悦。 晚年入相。 以疾辞退。 临终沐浴。 命朝服加僧伽梨。 剃须发别众而逝。 依沙门法火焚其躯○法照法师于南岳云峯寺食钵中覩五色云。 见山涧石门有寺榜曰大圣竹林寺。 遂与同志往谒五台。 见金门楼观。 一如钵中所见。 入寺至讲堂。 见文殊普贤分座说法菩萨万数。 师前作礼。 问曰。 末代修行以何为要。 文殊曰。 诸修行门无如念佛。 师辞退作礼。 举头俱失。 乃于见处建寺号竹林云。 三年。 诏慧忠国师入内。 引太白山人见之。 师曰。 汝蕴何能。 山人曰。 识山识地识字善算。 师曰。 山人所居是雄山雌山。 茫然不知对。 师曰。 殿上此是何地。 答曰。 容弟子算。 师于地上一画。 问何字。 答曰。 是一字。 师曰。 土上一画岂不是王字。 师曰。 三七是多少。 答曰。 二十一。 师曰。 三七岂不是十字。 师谓帝曰。 问山不识山。 问地不识地。 问字不识字。 问算不识算。 陛下何以得此愚人。 帝顾山人曰。 师国宝也。 帝在便殿指宦者鱼朝恩。 谓师曰。 朝恩亦解佛法。 朝恩进问师曰。 何谓无明从何而起。 师曰。 衰相现前奴也解问佛法。 朝恩大怒师曰。 即此是无明。 无明从此起。 后朝廷裁决或不预。 辍怒曰。 天下事有不由我。 帝闻不乐。 责其异图缢杀之○诏径山法钦禅师入见。 上待以师礼。 甞在内廷见帝至起立。 帝曰。 师何以起。 师曰。 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 帝大悦。 所赐一不受。 布衣瓦钵与弟子日唯乞食。 相国杨绾叹曰。 真方外士也。 平章崔涣问曰。 弟子可出家否。 师曰。 出家是大丈夫事。 岂将相之所能为。 晋公裴度三十余人。 皆问道行门人礼。 后乞归山。 赐号国一禅师。 勅杭州守臣于山中重建寺宇。 长吏月至候问。 师初依素禅师。 素戒之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而止。 师遂南抵临安。 见东北一山。 逢樵子问其地。 曰径山也。 乃驻锡焉(四祖下七世)○七月诏建盂兰盆会。 设高祖下七庙神座。 自太庙迎入内道场。 具幡华鼓吹迎行衢道。 百僚迎拜。 岁以为常。 翌日产灵芝于太庙二室○诏南岳沙门法照为国师。 师言。 其师南岳承远有异德。 上南向而礼焉。 度其道不可致。 乃名其居曰般舟道场。 用尊其位(柳文)○荆溪禅师于天台佛陇。 为道邃法师说止观法门○勅回纥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 四年。 帝于大明宫建道场。 感佛光现。 诸王公主近侍诸臣。 并覩光相。 自子夜至鸡鸣。 宰相裴冕上表称贺。 五年。 彗星见于东方。 诏不空三藏行法。 既而星殒。 时春夏不雨。 诏建坛祈祷。 越二日大雨霑足○初沙门自觉居平山。 为鬼神讲经。 当阳节度使张昭。 躬入山致请曰。 昭无政术致三年亢阳。 引咎无补。 闻龙神依师听法忘其行雨愿起大悲。 师焚香遥望潭洞而祝。 顷刻云起甘泽遽下。 岁乃有秋。 六年。 滁州刺史李幼卿奏。 沙门法琛于琅耶山建佛刹绘图以进。 帝于前一夕梦游山寺。 及览图皆梦中所至者。 因赐名宝应寺○回纥请于荆扬洪越等州置大云光明寺。 其徒白衣白冠。 八年。 勅天下童行策试经律论三科。 给牒放度。 九年。 帝梦建康牛首山辟支佛来见。 勅太子詹事古侁。 于山中建七级浮图○六月不空三藏告病。 诏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 食邑三千户。 及示寂。 帝辍朝三日。 赐祭赠司空。 諡大辩正广智三藏。 十年。 勅大兴善寺建不空三藏塔。 十一年。 勅问崇圣寺三纲老宿(寺主知事维那为三)如闻文纲律师亲传先师宣律师释迦佛牙舍利。 宜诣右银台门进上以副朕瞻礼之心。 十二年。 淮西兵马使李重倩舍宅为佛经坊赐名宝应一切经坊。 十三年。 诏两街临坛大德圆照等十四人。 集安国寺定四分律新旧两疏。 佥定一本。 十四年。 泗州僧伽大师忽见形于禁中。 谓帝曰。 州将(太守兼职兵者)令普光王寺出财供十驿乘传者(传张恋反)可免此役。 帝即遣使传旨。 赐绢綵黄金澡罐。 勅写真容入内供养○五月帝崩。 太子即位。 诏自今毋得置寺观及请度僧尼。 德宗(造代宗子) 建中元年。 沙门圆照进新定四分律疏。 勅赐紫衣。 充内供奉检校鸿胪卿。 食邑三百户。 二年。 吐蕃遣使乞朝廷赐沙门善讲佛理者。 帝令良琇文素往赴说法教化。 岁一更之○四明无生居士胡幽贞。 修华严感应传一卷。 备载历代弘经之迹。 言龙树龙宫所传下本十万偈。 今东土译成八十卷者。 唯四万五千偈。 其余尚秘天竺。 故今发愿哀请下本经偈具足流传此土○信州南严草衣禅师宴坐三十年。 足不蹈地口不甞味。 万有嚣然(虚憍反諠)此身不动。 侍郎权德舆为之记曰。 古所谓遗物离人而独立者。 又焉知此地之宴坐。 不为他方之说法者乎。 三年。 勅僧尼有事故者仰三纲。 申州纳符告注毁。 在京者于祠部纳告(唐称符告者。 与品官告身同。 今时但称度牒)。 兴元元年。 勅亡僧尼资财旧係寺中。 检收送终之余分及一众。 比来因事官收。 并缘扰害。 今并停纳仰三纲通知。 一依律文分财法(南山事钞衣法篇。 及亡五众轻重仪。 备述分财法)○法照法师于并州行五会教人念佛。 帝于中宫常闻东北方有念佛声。 遣使寻至太原。 果见师劝化之盛。 乃迎入禁中。 教宫人念佛。 亦及五会。 三年。 翰林学士梁肃学天台教于荆溪禅师。 深得心要。 以止观文义弘博览者费日。 乃删定为六卷行于世。 吏部郎中李华。 甞从荆溪学止观。 荆溪为述止观大意一篇。 包括大部若指诸掌。 时士夫同学者。 散骑常侍崔恭。 谏议大夫田敦。 皆学止观于荆溪云○梁肃记云。 晋陵黄氏二女。 幼闻人诵法华。 听之曰。 吾解此义也。 试使之说。 能深谈实相之旨。 后入京师安国寺为尼。 长名持法。 次名慧忍。 同修法华三昧。 忽有尼号空姑。 词貌甚异来共止宿。 每至中夜身光赫然。 如是三年而去。 或问二尼。 皆笑而不答。 人谓其为普贤也。 贞元元年。 韦皋为西川节度使。 初皋生一月有梵僧见之。 别久得无恙乎。 儿为一笑。 众问其故。 僧曰。 此诸葛武侯后身也。 其政治后当在蜀。 及是而验。 皋在蜀二十一年。 功烈为西南最。 三年。 京兆尹宇文炫奏。 乞以乡落废寺为学舍材。 勅曰。 奉佛之宫转为儒馆。 此侵毁三宝之渐。 罪在不宥。 炫渐惧。 即日自解归○李泌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初明瓒禅师居南岳上封。 人号嬾残。 泌往谒之闻诵经声。 先悲怆而后悦豫。 知为隐者。 候之良久。 瓒拨火出芋食之曰。 领取十年宰相至是。 泌用事为帝言其高行。 诏徵之。 使者至石窟宣麻。 瓒寒涕垂颐凝然而坐。 不以介意。 使回以闻。 帝益嗟敬。 四年。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亡。 师得法于南岳让禅师。 其后五世派为二家。 曰沩仰。 曰临济(子礼反。 四渎之一。 世误作去声)。 五年。 勅曰。 释道二教福利群生。 馆宇经行必资严洁。 今后寺观不得容外客居住。 破坏之处随宜修葺。 六年正月。 诏迎凤翔法门寺释迦佛骨。 入禁中供养。 传至诸寺瞻礼。 二月迎佛骨归寺○衡山石头希迁禅师亡。 师得法于清源思禅师。 其后派为三家。 五世而为洞山。 七世而为云门。 九世而为法眼。 十年。 勅湖州刺史于頔。 进沙门晈然杼山诗集。 藏于御书殿○邃法师于国清寺。 为广修法师说止观法门。 十一年十一月。 南天竺乌荼国师子王贡华严经。 上表云云。 师子王手书普贤行愿品。 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 愿慈氏如来龙华会中早得奉觐。 获宿命智瞻见便识。 同受佛记○四月诞节诏澄观法师。 入内殿讲经。 以妙法清凉帝心。 号清凉法师教授和上。 十二年正月。 勅皇太子于内殿集诸禅师。 详定传法旁正。 四月诞节御麟德殿。 勅给事中徐岱等。 与沙门覃延道士葛参成讲论三教。 诏罽宾三藏般若等。 于长安崇福寺译乌荼所进华严经。 圆照鉴虚灵邃澄观润文证义。 帝亲预译场临文裁正。 令左右街功德使霍仙鸣窦文场专领监护。 十三年。 勅沙门端甫。 入内殿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令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帝敬之若兄○左街功德使窦文场奏。 先师楚金于天宝初为国建塔置法华道场。 令儋众经声不绝者。 六十余年。 乞加旌表。 勅諡大圆法师。 十四年二月。 般若三藏澄观法师等进新译华严经四十卷(此经三译。 晋译六十卷。 唐武后朝八十卷。 今德宗朝四十卷。 并普贤行愿品一卷)。 十五年七月。 帝幸安国寺设盂兰盆供。 宰辅皆从。 二十年。 日本国遣使者朝其学者橘逸势沙门空海入中国。 学秘密教于不空弟子慧果。 二十一年十月三日。 新定沙门少康放光而逝。 初师至洛下白马寺。 见殿内文书放光探之。 乃善导和上西方礼文。 遂至长安光明寺影堂大陈荐献。 倏见导师遗像升空中。 而言曰。 汝奉吾教以利有生。 则汝之功必生安养。 及南适江陵路逢一僧曰。 汝欲化人当往新定(今严州)言讫而隐。 师乃往郡中乞钱。 诱小儿念佛。 月余孩孺念佛求钱者众。 如此一年无少长贵贱见师者皆称阿弥陀佛。 乃建道场集众升座高声唱佛一声。 众见一佛从口出。 唱十声则有十佛。 若贯珠然。 顺宗(诵德宗长子) 永贞元年。 诏尸利禅师入内殿咨问禅理。 帝曰。 大地众生如何得见性成佛。 利曰。 佛法如水中月。 月可见不可取。 帝说(师得法于石头迁师)○日本国沙门最澄来学教于天台邃法师。 尽写一宗论疏以归。 为日本传教之始也。 宪宗(纯顺宗长子) 元和元年。 勅沙门端甫录左街僧事掌内殿法仪。 沙门灵邃录右街僧事(僧录始于姚秦法钦师)○诏沙门知玄入殿问道。 赐号悟达国师。 玄五岁能吟诗。 出家为沙弥。 十四讲涅槃经。 李商隐赠诗有云。 十四沙弥解讲经。 似师年纪秖携瓶。 沙弥说法沙门听。 不在年高在性灵○回纥遣使。 同摩尼伪人来朝。 二年。 以吐突承璀为左右街功德使。 僧道隶焉(姓吐突名璀。 官者。 璀七罪反)○三月诏曰。 男丁女工耕织之本。 其百姓有苟避徭役冐为僧道。 而实无出家之事业者。 所在有司科奏之○诏鹅湖大义禅师入见麟德殿。 与诸法师议论。 法师问曰。 如何是四谛。 师曰。 圣上一帝。 三帝何有。 问如何是禅道。 师以指点空。 法师罔措。 帝曰。 法师一点尚不奈何。 帝问。 何谓佛性。 师曰。 不离陛下所问。 帝默契。 尚书李翔问。 大悲用千手眼作麽。 师云。 今上用公作麽(师得法于马祖)○河中府沙门慧琳撰一切经音义一百三卷。 诣阙进上。 勅入大藏赐紫衣缣币茶药。 三年。 诏章敬怀恽禅师至京召见内殿。 咨问禅法。 四年。 诏惟宽禅师入见问禅要。 勅住安国寺。 白居易问师曰。 既云禅师。 何以说法。 师曰。 无上菩提者。 被于身为律。 说于口为法。 行于心为禅。 律即是法。 法不离禅○马郎妇者出陝右。 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 忽一少妇至。 谓人曰。 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 明旦诵彻者二十辈。 复授以般若经。 旦通犹十人。 乃更授法华经。 约三日通彻。 独马氏子得通。 乃具礼迎之。 妇至以疾求止他房。 客未散而妇死。 须臾坏烂遂葬之。 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 以锡拨其尸。 挑金锁骨谓众曰。 此普贤圣者。 闵汝辈障重故垂方便。 即陵空而去○吴郡齐君佐。 勤学贫困欲求食天竺寺。 饥不能前。 一梵僧顾而笑曰。 法师不记讲法华于同德寺乎。 佐曰。 不记。 僧即出囊中一枣与食。 佐即悟前身是讲经僧。 僧曰当时五人唯我得度。 由汝师子座上广说异端使学者生疑。 戒缺质陋。 报应宜然。 言已不见。 佐即投灵隐出家。 更名鉴空。 立行高迈。 五年。 帝问澄观国师。 何谓华严法界。 师曰。 法界者众生之性体也。 世尊称法界性说华严经。 事理互融无不周遍。 帝豁然有得。 勅有司铸金印。 封为大统清凉国师○翰林学士白居易。 问心要于凝禅师得八言。 广为八偈。 谓觉观定慧明通济舍。 观偈云。 以心中眼。 观心外相。 从何而有。 从何而丧。 观之又观。 则辨真妄(八偈见长庆集)居易每于钵塔寺依如大师受八关斋戒者九度○归宗智常禅师得法于马祖。 江州刺史李渤问师曰。 须弥纳芥子即不问。 如何是芥子纳须弥。 师曰。 人传使君读万卷书是否。 渤曰然。 师曰。 摩顶至踵如椰子大。 万卷书何处着。 师以目有重瞳。 以药手按摩。 目眦俱赤。 世号赤眼归宗○居士庞蕴参马祖。 问云。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麽人。 祖云。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居士言下顿领玄要。 元和中北游襄汉居郭西小舍。 一女灵照常製竹漉离卖以供朝夕。 将逝令灵照出视日早晚及午以报。 女遽曰。 日已中矣。 而有蚀也。 居士出户视之。 女即登父座合掌坐亡。 居士笑曰。 我女锋捷。 于是更留七日。 州牧于頔问疾。 居士谓曰。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 言讫枕公膝而化○勅谏议孟简补阙萧俛。 于醴泉寺监护译经润文○无着禅师入五台求见文殊。 至金刚窟见山翁牵牛临溪。 着曰。 愿见大士。 翁牵牛归。 着随入一寺。 翁呼均提。 有童子出迎。 翁引着升堂坐。 童子进玳瑁盃对饮酥酪。 顿觉心神卓朗。 翁问曰。 近自何来。 曰南方。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曰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 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着问。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 龙蛇溷杂凡圣同居。 曰众几何。 翁曰。 前三三后三三。 及暮呼童子引着出。 着问童子何寺。 曰般若寺也。 着怆然悟此翁即文殊。 即稽首童子足下求一言。 童子隐身而歌曰。 面上无嗔供养真。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内无嗔是珍宝。 无垢无染即真常。 着因驻锡五台。 后频与文殊会(别文载翁说偈曰。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六年。 般若三藏译本生心地经。 谏议大夫孟简润文。 帝御製序。 九年。 百丈怀海禅师亡。 师得法于马祖。 自少林以来多居律寺说法。 师始创禅居称。 长老上堂升座。 主宾问酬激扬宗要。 学者依腊次入僧堂。 设长连床施椸(音移)架挂搭道具置十务寮舍以营众事。 后世从而广之名禅院清规○法师智辩(音辩)多所着述。 而听徒绝少。 因弃讲居衡岳寺。 一日有耆宿至阅师所着曰。 汝所述颇符佛意而阙人缘。 可辨食施飞走(辨见周礼办俗)却后二十年众当自集。 辩遂鬻衣易米。 日炊饭散郊外。 感群乌来集。 辩祝之曰。 食吾饭者愿为法侣。 后二十年往邺城开讲。 座下千众皆年少。 十年。 南海经略使马总上疏。 请諡曹溪六祖勅諡大鉴禅师灵照之塔。 柳宗元为撰碑。 十一年。 隐峯禅师至淮右属吴元济阻兵。 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 师振锡飞空。 两军仰观叹异。 既而官军得捷。 十四年正月。 勅迎凤翔法门寺佛骨入禁中。 敬礼三日。 历送京城十寺。 世传三十年当一开。 开则岁丰人安。 王公士庶瞻礼舍施。 百姓鍊顶灼肤以为供养。 刑部侍郎韩愈上表曰。 上古无佛而治汉明佛法至其后乱亡。 晋魏以下年代尤促。 梁武奉之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 事佛求福乃反得祸(上古俗厚故治。 后世俗薄故乱。 周孔以仁义为前驱。 佛以真道为救世。 皆所以易薄俗也。 国祚修短係之定命。 非佛法之可咎。 梁武是住世。 四果圣人。 临终尚修斋戒。 当时史人不足以知。 故言索蜜荷荷而崩。 退之创为饿死台城之言。 甚为亵渎。 后世君子勿用此论)佛本夷狄之人。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佛大圣人。 降中天竺国。 如生方乃天竺之东境边方。 岂当以中天为夷。 一大藏此皆先佛之道。 岂非法言。 坏色袈裟出世标格。 岂非法服。 行法王法。 故君不得而臣。 为出家士。 故父不得而子。 然于忠孝之道。 所以报君与亲者。 非世俗区区而能所比)况其身死已久。 枯朽之骨凶秽之余。 岂宜以入宫禁。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 永绝根本。 佛如有灵能作祸福。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表入帝大怒。 将抵以死。 赖裴度等劝贬潮州刺史(佛示现生死。 实未甞灭。 留取舍利为世造福。 所在之处是为道场。 何有慊乎宫禁。 金刚坚固一切物不能坏。 何能坏以水火。 佛道慈恕。 虽毁之不校。 然护法天神自能降罚。 今帝怒抵死。 灼然必得其报。 赖大臣救劝。 是亦佛慈力救罚不致死也)○初舍利入大内夜放光明。 早朝群臣皆贺曰。 陛下圣德所感。 韩愈独不言。 上问愈愈曰。 微臣曾见佛经。 佛光非青黄赤白等相。 此是龙神卫护之光。 上曰。 如何是佛光。 愈无对(雪窦代云。 陛下高垂天鉴。 古德云。 许愈识佛光)○二月勅翰林学士张仲素撰佛骨碑。 其略云岐阳法门寺鸣鸾阜有阿育王造塔。 藏佛身指节。 太宗特建寺宇。 加之重塔。 高宗迁之洛邑。 天后荐以宝函。 中宗纪之国史。 肃宗奉之内殿。 德宗礼之法宫。 据本传必三十年一开。 则玉烛调金镜朗。 氛祲灭稼穑丰。 云云。 二十四日奉佛骨还于岐阳旧塔○韩愈至潮州。 闻大颠师之名。 请入郡问道留旬日。 后祀神至海上。 登灵山造其居(颠得法于石头迁师)问师如何是道。 师良久。 愈罔措。 时三平义忠为侍者。 乃击禅床三下。 师云。 作麽。 三平云。 先以定动后以慧拔。 愈大喜曰。 和尚门风高峻。 愈于侍者边得个入处。 一日问师春秋多少。 师提起数珠云。 会麽。 答云。 不会。 师云。 昼夜一百八。 愈罔措。 明日再造门首。 逢首座举前话。 座云侍郎如何会。 愈云。 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座扣齿三下。 愈至方丈进前语云。 昼夜一百八意旨如何。 师扣齿三下。 愈云。 信知佛法一般。 师云。 见甚道理。 愈云适来首座亦如是。 师唤首座问云。 适来祇对侍郎佛法是麽。 座云是。 师便打趁出院(保庆云。 首座知前不知后。 大颠师令不单行)八月迁袁州刺史。 复造其庐。 施衣二袭以为别。 尚书孟简知愈与大颠游。 以书嘉之愈答书称。 大颠颇聪明识道理。 远地无可与语者。 故自山召至州郭留数十日。 实能外形骸不为事物侵乱。 因与之往来。 及祭神海上遂造其庐。 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 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 夫积善积恶殃庆自各以其类至。 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 而从夷狄之教。 以求福利者哉云云。 孟简复服之曰。 彼杨墨老氏之书。 于理偏虚。 非中道要切。 释氏之教则不然。 大明善恶之异路。 覈天下神道报应之微。 为广其道非求糕糜嚫施作活计利妻子。 奈何韩君以愚人下俚翁妪之情见待之耶。 且其法行于世。 使人人自畏恶修善。 岂不大助教化之防与。 云云。 东坡曰。 观退之与孟简书往复。 云云。 则知退之喜大颠。 如喜文畅澄观。 而世人妄撰退之与颠书。 其词凡鄙。 有一士人题其末。 云欧阳谓此文非退之莫能及此。 又诬永叔也。 近世所传退之别传。 深诋退之。 又作永叔跋云。 使退之复生不能自解免。 吾友吴源明云。 徐君平见介甫不喜退之。 故作此文耳。 述曰。 退之与大颠三书具存本集。 退之见大颠既其有实。 则往来书尺不应无之。 一时信笔何能句句精到。 谓之妄撰。 恐成过论。 至若别传之辞。 诚为凡鄙。 是不能逃东坡之鉴也。 涪翁曰。 退之见大颠后。 作文理胜。 而排佛之辞亦为之少沮云。 韩退之原道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诚意者。 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 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 子焉而不父其父。 臣焉而不君其君。 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音无)诗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 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云云。 然则如之何其可也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亦庶乎其可也。 柳宗元送沙门浩初序曰。 儒者韩退之与予善。 甞病予嗜浮图言訾予与浮图游(退之以言与游两端。 为相责之本。 子厚于后作两节解释。 皆有关[锭-(完-兀)+(雪-雨+├)])近陇西李生自东都来。 退之又寓书罪予。 且曰。 见送元生序不斥浮图(重述退之责不斥浮图之意)。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先立此句。 为与浮图言者之本)往往与易论语合。 诚乐之。 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次释其言与儒书合与先圣不异。 有此两义)退之好儒未能过杨子。 杨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 浮图者反不及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反责退之不及杨子。 杨子尚不斥庄墨之怪险。 退之何当斥浮图之广大)曰以其夷也(腾退之指佛为夷之言)果不信道而斥焉。 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 而贱季札由余乎(秦之先蜚廉生恶来。 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见史记。 跖秦大盗。 见庄子。 二皆中国人。 吴公子延陵季札贤臣。 由余自西戎入秦。 二人皆出于蛮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责退之果以其法为夷。 则名与实俱失之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 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再述浮图之言与儒书合不当斥)退之所罪者其迹也(先立此句。 责退之但观迹而不知心)曰髠而缁无夫妇父子。 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人乎(出退之观迹之意。 欲以世间之俗务责学出世间者)若是虽吾亦不乐也(暂同退之观迹之见)退之忿其外而违其中。 是知石不知韫玉也(正责退之观迹不知心。 夫沙门之法去世浮荣。 故为剃染之容修习梵行。 故无夫妇之累。 至如出家学道。 所以升济父母之神明而为天宫净土之归者。 如此报恩为至极也。 非同俗士但在于生事死葬鬼享之而已。 矧出家者。 身参三宝世所尊敬。 岂复责之以不耕织乎。 无野人莫养君子。 请借此义。 退之不知出家学道者之心。 是不知石中有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此一节解释与浮图言者。 意在于此)与其人游者(立此句为与浮图游者之本)非必能通其道(俗儒不求尽通浮图之妙)且凡为其道者。 不爱官不争能。 乐山水而嗜安闲者为多(但知喜其清散不与俗士同)吾病世之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也(正说俗士唯以利名为常念)则舍是其焉从(不慕浮图。 复何所慕。 舍舍同。 焉音烟)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此一节解释与浮图游者在此。 )今浩初闲其性安其情。 读其书(正通释典)通易论语(旁合儒书)虽山水之乐。 有文而文之(虽在幽闲。 亦足以垂世立言)又父子咸为其道以养。 而居泊焉而无求(信其所学有所师法)则其贤于为庄墨申韩之言(此子厚所以与之言)而逐逐然唯印组为务以相轧者。 其亦远矣(此子厚所以与之游)。 述曰。 退之不知佛。 所以斥佛。 后世士夫见韩原道及答孟书简。 则便以能距杨墨者为比杨墨之僻诚足距者。 至于佛道广大。 则凡世间九流悉为所容。 未有一法出乎佛道之外。 岂当以杨墨比之哉。 或曰。 柳子谓浮图之言与易论语合。 易语世间言教。 岂足以知佛道之极际。 曰浩初以子厚儒生。 未可语以深妙。 故以易论语要义比况之。 俾其易领耳。 柳子既有所发。 故复欲以此警退之之不逮。 非从易论语中说。 则儒人未易领也。 然子厚自此卒能优入此宗。 故其送元举序云。 佛之道大而多容。 无姓碑云。 绍承本统以顺中道。 送重巽师序云。 吾自幼学佛。 求其道三十年。 吾独有得焉。 此未可以易论语裁量之也。 呜呼退之之斥佛。 非柳子不足以责。 今以浩初序章句以释之。 将以广柳子之能言也。 韩愈斥潮州。 第四女拏年十二死于道。 瘗商南山下。 及后为京兆。 归其骨于河阳韩氏墓。 为圹文曰。 愈为少秋官。 言佛夷鬼其法乱治。 梁武事之。 卒有侯景之败。 可一扫去不使澜漫。 天子谓其言不祥。 斥之南海揭阳之地。 述曰。 退之鄙佛为夷。 专责梁武事佛及祸。 以警当年之君上。 而退之终罹斥逐之祸。 何其速哉。 梁武住世应真示现君主。 志公傅大士共相施化。 岂世儒所能测识哉。 韩愈读墨子云。 儒墨同是尧舜。 同非桀纣。 同修身正心。 以治天下国家。 奚不相说如是哉。 予以为辨。 生于末学各务其师之说。 非二师之道未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 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不得为孔墨。 藏六祖秀禅师作欧阳外传。 记祖印与永叔论道。 因录古人非韩者。 略出王荆公苏东坡龙先生嵩明教之说。 荆公曰。 人有乐孟子之距杨墨而以斥佛老为己功。 呜呼庄子所谓夏虫者。 其斯人之谓乎。 道岁也。 圣人时也。 执一时而疑岁者。 终不闻道矣云云。 东坡曰。 退之之与圣人之道。 盖亦知好其名矣。 而未能乐其实。 何者其为论甚高。 其待孔子孟子甚尊。 而距杨墨佛老甚严。 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矣。 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 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云云。 西蜀龙先生作非韩百篇。 其略有云。 孟郊失三子。 退之与诗曰。 失子将何尤。 吾将尤上天。 汝实主下土。 与夺一何偏。 彼于汝何有。 乃令蕃且延。 此独何罪辜。 生死旬日间。 诗三百下以风刺上。 刺于至不仁也。 其辞不怒。 孰有怨天而侮讪之者。 其勇于毁佛老盖可见矣。 今录十许条云。 佛老大圣。 斥为夷狄(原道)孔墨异道。 今云本同。 反孟玷孔(读墨子)道本同教常异。 儒教经世佛老教出世。 退之主经世以废出世。 未足知道(原道)性本一。 今言三品五性。 未足知性(原性)人为贵。 今以夷狄禽兽同人乎(原人)先朝迎佛骨。 而升遐近于幸灾(直谏表)左迁潮阳。 而劝封禅近于献谄求入(贺尊号表)畏修史之祸而勇于排佛(答刘秀才书)为驳杂之说而好为博塞(驳杂如毛頴传。 迭穷文之类。 博塞见张藉书)嵩明教非韩三十篇。 其言曰。 旧唐史谓。 韩子性偏僻。 刚讦于道。 不弘考其书。 观其行诚然耳。 欲韩如古人从容中道。 固不逮也。 宜乎。 识者谓韩第文辞人耳。 夫文所以传道也。 道不至虽甚文奚用。 学者不能考。 而徒效其文。 以讥沮二教圣人为已能。 故为书以辨之。 以正夫天下之好毁者(云云。 其条攻之辞大略如龙先生)东坡曰。 昔之为性论者多矣。 而不能定于一。 始孟子以为善。 荀子以为恶。 杨子以为善恶溷。 而韩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说而折之。 以孔子之论。 离性以为三品。 曰中人可以上下。 而上智与下愚不移。 以为三子者。 皆出于其中而遗其上下。 嗟夫是未知乎所谓性者。 而以夫才者言之。 夫性与才相近而不同。 圣人之所与。 小人共之。 而皆不逃焉。 是真所谓性也。 而其才固将有所不同。 天下之言性者。 皆杂乎才而言之。 是以纷纷而不能一也。 孔子之所谓中人可以上下。 而上智与下愚不移者。 是论其才也。 至于言性则未尝断其善恶。 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而已。 韩愈之说则又有甚者。 离性以为情。 而合才以为性。 是故其论终莫能通。 贾岛初为浮图。 名无本。 来东都时禁僧午后不得出。 岛为诗自伤。 韩愈因教其为文。 遂去浮图举进士。 有李洞者。 慕岛为诗。 铸像以事之。 甞称贾岛佛。 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一(终)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5:12 来源:地藏孝亲网 链接:https://www.u29.net/fojing/1059.html